时间:2023-11-24 11:1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音乐的种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音乐;古典西方音乐;欣赏教学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学一直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从小学阶段的音乐启蒙教育,到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和鉴赏西方古典音乐,时间跨度长达十二年之久,尽管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不像学习语文、数学那样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音乐的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西方古典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其他音乐知识也将会有极大的帮助。那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开展西方古典音乐教学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展开论述。
一、以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为主线,使学生熟悉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不同于中国的一些传统音乐,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许多学生对于西方古典音乐较为陌生,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连西方古典音乐有哪些种类都分不太清楚。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陌生,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因此,在进行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史,熟悉西方古典音乐,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面对这样庞大、浩瀚的古典音乐世界,难免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自身功夫要过硬,有选择地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乐曲,因为在许多高中,学生通常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西方古典音乐,教学时就会很盲目,学生也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根据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及其分类,先帮学生构建一个较为清晰的古典音乐发展史的大体框架,这样,学生能够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期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音乐不是孤立的艺术,多学科交叉服务音乐欣赏教学
在教学时,教师可能会发现不少学科的知识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物理和化学里的不少计算知识就会用到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样的音乐也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社会风尚、文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音乐的产生,并不是毫无根由的,它是时展的产物。例如,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音乐交响曲》就是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是为德国著诗人希勒的诗歌《欢乐颂》所谱的曲。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文学、历史学科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学生的音乐学习上,使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有效地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西方古典音乐,有利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发展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长。西方古典音乐学习也必须采用这一教学方式。音乐属于艺术的类别,艺术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知识学习,每个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能力强,一点就通;反之,有些学生对于艺术的领悟能力较差,始终不得其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行音乐教学。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听轻松舒缓的抒情类音乐作品,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欣赏这个类型的音乐,并在课堂条件允许的基础下,给学生播放这种类型的音乐,还有的学生喜欢肖邦的钢琴曲,在教学时,教师也应该予以尊重。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不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难度大的音乐,取得更大的发展,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巩固好他们的基础,循序渐进,使他们不至于失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西方古典音乐是一门高雅的音乐艺术,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个类型的音乐时难免会觉得陌生,但是音乐是不分民族、不分国界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要找准方法,使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这种音乐,那么在教学时,教师遇到的障碍就会小很多。而且学生学好了这门课程,也会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华南.对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81).
他的最新专辑《游弋黑白》是一张与古典音乐相关的唱片。专辑中收录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萨蒂的《歌舞》、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等古典经典,马克西姆似乎要用一些严肃的作品来强调自己的古典音乐演奏家身份。专业的古典音乐圈从不屑于谈论马克西姆,他动辄吸引数千观众的演出只属于流行音乐范畴。但在马克西姆内心,回归古典仍然是他最终的诉求,“表演太多跨界的东西,我会很想念古典音乐。”
“有时拒绝拍照,我要练琴”
音乐周刊:你花了多长时间去制作《游弋黑白》这张专辑?
马克西姆:两个月。制作人非常棒,我有一个很棒的团队,我们一起工作了很多年。
音乐周刊:中国很多乐迷试听专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专辑封面,你对这次封面设计有什么样的想法,这种时尚大片感很强的照片怎样跟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
马克西姆:这张照片是很著名的摄影公司制作的,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我告诉团队我想用这个封面,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想法,非常有趣。因为我的演奏一半是跨界一半是古典,所以正好用这个照片呈现出来,这是最简单派的艺术作品。
音乐周刊:封面照片可以传递出很多想法,比如说时尚跟古典音乐的融合。你希望这张照片可以传递出更多的是什么?
马克西姆:我传递一些我喜欢的东西,这是我的想法。我会想象CD封面上面印着我的脸,人们可以对着封面说这是跨界音乐、那是古典音乐。
音乐周刊:人们对外表的关注对你来说是好是坏?过度的容貌关注对你来说有什么感受?
马克西姆:在我的工作中拍摄照片是宣传需要,而弹钢琴才是我的首要工作。其实有些时候我会很享受,有时我会拒绝拍照,因为我要练琴。
音乐周刊:如今古典音乐的趋势很注重年轻帅气的音乐家,会从这个角度推崇一些古典音乐家。
马克西姆:很多年轻人听古典音乐会,我认为古典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鼓励年轻人。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古典音乐在东欧是严肃音乐,这是一种吸引年轻人去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
“我会很想念古典乐”
音乐周刊:北京音乐会的演出风格是怎样设定的?
马克西姆:我会跟我的乐队首先表演跨界音乐,然后进入古典的部分,最后回到跨界,暂时没有中国主题的曲目。古典部分表演曲目是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
音乐周刊:为什么一下子要回到纯古典音乐?
马克西姆:一方面表演太多跨界的东西,我会很想念古典音乐,所以想开始表演另外一方面的东西。
音乐周刊:这次为什么选择《图画展览会》?
马克西姆: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图画展览会》是一部钢琴套曲,由很多幅“图画”小品构成,每幅“图画”2分钟,就像一个故事一样。
音乐周刊:民族音乐――像《图画展览会》――用钢琴来演奏是一种挑战吗?
马克西姆:挑战这些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很有名的音乐,当演奏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的时候,因为这些都被演奏过成千上万次,这时你能做的东西是很少的。所以这次挑战穆索尔斯基必须要有我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音乐周刊:伊沃・波格莱里奇马上要来北京演出,你之前有听过他的现场演出吗?你们走的路子非常不同,这两种风格对于古典音乐来说是有不同价值的?
马克西姆:我们从没有见过面。我演奏跨界音乐时,与演奏古典音乐是完全不同的,希望你们可以喜欢。我和波格莱里奇的音乐完全是不同的东西,他的音乐非常特别,独特的节奏,精彩的曲调,并带有很长的连奏。
音乐周刊:听说波格莱里奇每天练琴8小时,你每天会练琴几小时?
马克西姆:有大型的巡演练习4小时,可能没有8小时。
“我脾气比较大,不太在乎乐评”
音乐周刊:流行的演奏不是很严格按照古典音乐演奏方式,你怎么去保持古典的感觉?
马克西姆:我平常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这个专辑反映了两个身份,我小时候都是练习古典音乐,最初都是以古典音乐为主导走向,开始演奏流行音乐的时候,也是我的另外一面,所以这张专辑就是把两个方面都呈现出来。这两种风格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有一个rubato(注),它需要流畅的方法表达音乐;跨界音乐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两个是分开的。我刚开始做跨界表演的时候比较难,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古典音乐的钢琴家。
音乐周刊:做古典音乐专场时,会不会也像其他古典音乐家一样,穿的很正式,还是一直保持现在的风格?
马克西姆:演奏的时候最重要是自己的感情,其他方面其实都是个人风格,我平常的穿着其实跟演出没什么区别。我以前不会穿西装,我觉得很没有新鲜感。几年前才刚发现西装穿起来很有趣,也是因为我自己开始喜欢了。
音乐周刊:中国有很多年轻听众,他们都很沉迷你的跨界音乐。而古典音乐或许你跟其他古典演奏家的区别并不大。如何去留住原有的那些观众?
马克西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音乐,我的粉丝都会来听。我去泰国马来西亚演出,那边的听众对古典音乐了解较少,所以演出大部分是流行音乐,但也会加入古典音乐,可以让那里的听众了解多一些。
音乐周刊:流行音乐舞台有很个性的东西,有一种很high的状态,你会不会在古典音乐专场中穿插这种个性的东西?
马克西姆:我脾气比较大,我喜欢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李斯特这些音乐家的作品,所以选择的音乐都是因为曲子比较夸张,但表演跨界音乐的时候,乐队有很多部分,有架子鼓,所以很难表达跟古典音乐一样的情感,因为古典音乐每一个音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在跨界领域是不会有这种细节的。
音乐周刊:你小时候是在地下室练琴,音乐对你来说是慰藉,如今在体育场里演奏,这种感受有什么不一样?音乐最终给你带来了什么?
马克西姆:我不知道。人们有时会问我更喜欢在小型剧场演出还是有5000名观众那样的大场地演出。当人很多的时候,我会演奏得很兴奋,如果演出场地很小的话,可以拉近观众和我的距离,不管场地大小,我都很享受演奏的过程。我很幸运可以演奏不同种类的音乐,与乐队合作非常有趣。
音乐周刊:出道这么久遇到过纯古典乐评的批判,你会怎么去思考?
马克西姆:我做的音乐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我做这些东西是为了让喜欢我音乐的人去听,人们听完后欣赏它赞美它,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不喜欢我的音乐的人,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并不是很在意。
注:rubato是专业音乐中的一个表情术语,指的是弹性速度,也就是说可自由发挥的节奏处理,但是这种弹性也是在合理的范畴之内,就像延长记号一样,不可能无限制无休止的任意延长某一个音符,还是有些规范在里头。但是,出现rubato的段落,演奏者就可以根据主观的理解对乐曲进行自己的处理了。
附:专辑曲目表:
1 Ballet Moderne现代芭蕾
2 Sabre Dance马刀舞曲
3 Gymnopodie No.1歌舞No.1
4 Fiesta狂欢节
5 Midnight Menuette午夜小步舞曲
6 After Mussorgsky在穆索尔斯基之后
7 Lyra莱拉
8 Promenade漫步
9 No.1’The Gnome’ No.1侏儒
10 Interlude 1,Promenade Theme 插曲1,侏儒主题
11 No.2’The Old Castle’ No.2”古老的城堡”
12 Interlude 2,Promenade Theme 插曲2,漫步主题
13 No.3 ‘Tuileries’ No.3 “杜伊勒里”
14 No.4 ‘Bydlo’ No.4”牛车”
15 Interlude 3,Promenade Theme 插曲3,漫步主题
16 No.5 ‘The Ballet Of The Unhatched Chicks’ No.5”鸟雏的舞蹈”
17 No.6 ‘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le’ No.6”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
18 No.7 ‘The Market At Limoges’ No.7”里莫日的集市”
19 No.8 ‘Catacombs’ No.8”墓穴”
20 Cum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以死者的语言与死者对话
1.古典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必要性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两种不同构架、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古典音乐规模宏大,清新典雅,流行音乐情感丰富,易于传唱。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受众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和本质是不变的,它们都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形式。如今,许多古典音乐在表达形式上日趋流行化,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审美方面的爱好不同,音乐素养差异,加之年龄所限,缺乏阅历,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音乐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的喜好,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情感和表达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2.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
2.1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由上述可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受众在审美兴趣、喜好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针对两者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课内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理论为指导,构建课内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都引入到高校音乐课堂上去。确切来说,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广开音乐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多种音乐种类的机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将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如《告白气球》、《不将就》等用到音乐教学中来,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地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讲述到与古典音乐有关的音乐乐理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来形象讲述古典音乐知识,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经典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加深学生对古典音乐艺术特色、乐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构建富有传统韵味的音乐课堂,真正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爱上古典音乐。2.2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就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比较而言,大学生显然更喜欢流行音乐,究其原因,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到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也更感兴趣。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古典音乐虽然高雅别致,但是已经过时。高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综合教育,首先要改变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而要想改变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古典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也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在选用的教材、课堂练唱教学中,合理掌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比例,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普及一些古典音乐知识。如在课堂休息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当天天气情况、社会热门话题播放一些应情应境的古典音乐,或根据该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以引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关注,使学生慢慢接触并接受古典音乐。2.3借助校园文化进行音乐教学。如今,随着社会发展,高校音乐教学的开放性不断增强。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渗透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是大学音乐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将音乐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支持学生创建音乐社团,鼓励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开展各种音乐学习、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各种音乐表演、欣赏和文化活动,举办各种音乐比赛、音乐会,推进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或者引导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地方举办的音乐比赛、文化活动,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要以音乐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古典与流行的结合途径和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两者相互结合、创新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帆.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1:152-153.
[2]赵静.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6,06:239.
[3]刘兴武.基于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7,03:202-203.
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以孩子为中心,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也必须向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发起挑战,顺应整合课程的发展趋势,关注艺术教育在五大领域中的中介作用,促进幼儿在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课程中的发展。
西方古典音乐因其严谨、复杂的曲式结构,悠久的发展历史,音乐本身的民族特色及其严肃的表现方式,让众多一线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因难以驾驭而鲜有尝试。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现之旅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概念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音乐”,确切的说应该是“西方古典音乐”,即Classical music。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界定是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传世作品。狭义的西方古典音乐特指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720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二)西方古典音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
音乐是文化孕育出的精华,是文化的外延。根据古典音乐的产生时期及其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风格特点,人们通常把西方古典音乐划分为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阶段。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蒙特威尔蒂、巴赫、亨德尔为代表,因为当时宗教改革风起云涌以及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比呈现出的特点体现在乐曲的音高、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更加强烈甚至略带夸张,而且音乐的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
维也纳古典主义狭义上是指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三位维也纳大师为代表的乐派,这一时期的音乐受欧洲启蒙思潮运动的影响,在音乐表现上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多装饰和富丽堂皇,着重在于展现人性及实现声响美,其在音乐中散发出来的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更是成为古典音乐的艺术典范。
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也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小巧和温和中无不透漏出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
二、西方古典音乐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西方古典音乐以交响乐为主,讲究和声和节奏,曲式以深刻严肃而见长,突出主客观的对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古典音乐的这些特点虽然让很多人盲目的觉得他们太难以理解而“望之却步”,但据研究证明,人类大脑中许多与学习相关的联系,都可以在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用古典音乐去激发。
(一)西方古典音乐与胎教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典音乐应用于胎教的功能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其中,古典音乐因为曲式的复杂性和严谨的构成模式被普遍认为有助于培养胎儿及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去学习有关数学、科学以及语言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大多是钢琴曲或交响乐,例如莫扎特的《弦乐小乐曲(K525)》就是一首以小提琴为主的多声部弦乐演奏的音乐作品,乐曲虽然复杂却有着极其规律的变化模式,古典音乐这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胎儿及婴幼儿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长此以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高,这些对于幼儿在智力游戏及科学实践中潜力的开发也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在胎教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容易在各种胎教书籍、网站上发现推荐适宜胎教的各类古典音乐,但不难发现,莫扎特的这首经典小夜曲仍旧高居榜首。
(二)西方古典音乐与学龄前儿童
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其音乐本身的内容和严谨的表达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在:
1、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了解一些音乐家的励志故事。莫扎特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音乐家,他曲折而富有故事性的人生经历必然会为幼儿所吸引,因为喜欢听故事正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同时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下听故事,有助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建立旋律感、律动感和节奏感,为以后音乐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故事的记忆、复述和想象,有助于幼儿未来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其语言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可以培养儿童逻辑性和理性的发展。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且曲式结构合理,注重逻辑和形式的美感。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音乐的感受、欣赏、学习和表现过程中逐渐培养起缜密的逻辑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方式。古典音乐的这些本质性的特点在《K525弦乐小夜曲》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小夜曲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主旋律在第一部分的中间开始出现,此后,在后几个小节中开始反复出现,乐曲的反复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儿童在捕捉乐曲旋律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性和理性的发展。
3、古典音乐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古典音乐作为“流行”于各个时代的“经典”音乐,任何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的凝聚和体现。《K525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紧接着创作出的作品。整首乐曲节奏活泼流畅、旋律温柔恬美,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感情。因此,儿童在感受、欣赏和表现乐曲的同时,自然会感受到曲作家强烈的感情,并且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自己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4、古典音乐促进幼儿审美的发展。古典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审美的能力将与音乐审美目标同时发生,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西方古典音乐应用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现状
虽然西方古典音乐以其严谨的结构、和谐的旋律而经久不衰。但是大部分人在听到“古典音乐”这几个字的时候,脑海中仍旧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演奏者高雅的服装、严肃的指挥、恢弘的表演阵容、面容肃穆的听众……从而很难对“古典音乐”产生亲近感。
那么“古典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状况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曾在陕西省多所幼儿园见习或实习,期间对于这些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结果发现,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仍旧是传统的“学唱歌”——老师教一句,幼儿唱一句。在“学唱儿歌”和“律动表演”的主旋律中,部分学校也会开展专门的奥尔夫音乐集体教学,由受过相关培训的老师进行执教,不过这样的机会每个班级并不是很多。然而,在众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中,将古典音乐的欣赏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因此笔者在看到这一现状时也甚感担忧。
通过笔者在幼儿园的访问观察发现,西方古典音乐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甚至是空白,这样的音乐教育现状让人不得不深感担忧。
而与西方古典音乐在幼儿园“市场”冷淡的场景相比,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园相对发展比较“繁荣”。大部分幼儿园会有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教师负责全园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幼儿园在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虽然学会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但是在对其教学精神的领会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化倾向;强调某一作品的工艺性,轻视幼儿的整体性发展;教师教学中,忽视幼儿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把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为“唱儿歌”“打节奏”等,不注重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在国际幼儿教育界已经逐步认识到“整合”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幼儿园整合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以音乐为中介的幼儿多元发展也成为众多幼教专家的研究方向。而在关于如何“整合”方面,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四、整合活动设计思路——以《K525弦乐小夜曲》为例
(一)理论基础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Dc.Howard Gard—ner在批判智力单因素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心理测量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对天才儿童、大脑损伤病人、环境和教育影响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和事实分析,系统的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世界上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组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除了‘天才’之外,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七八种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德纳在扩展研究并探讨多元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的过程中,对自己原先提出的7种智能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八种智能。这样,代表儿童不同发展发面的智能包括了:语言智能——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学的掌握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音乐智能——能够敏锐的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者表现创造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自我观察智能——欣赏大自然并善于把握自然中各种物体和物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育需要在尊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注重儿童发展的全面性方面寻找一种平衡。将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幼儿园,一方面是提醒幼儿园教师“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从而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儿童、不制定所谓的标准、认同孩子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表现并予以鼓励。在另一个方面,给孩子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发展舞台,能够在更为自由和宽广的天地里探索自己更为感兴趣、更喜欢、更宁愿专注于的事情。而这些正是幼儿园整合课程发展的迫切要求的体现。
在整合课程中,必须以幼儿的核心经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的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课程的发展要求,即既可以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划分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划分的儿童发展要求,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来进行设计。
(二)乐曲分析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3部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创作于1787年8月24日,是当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此曲是莫扎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获得大成功之后,紧接着创作出的作品。这首弦乐小夜曲,是为黄昏或晚间贵族们娱乐、餐宴而作,曲子极为美丽,抒情宜人。
这首《小夜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好似一部小型的交响乐。
第一乐章是4/4拍子的奏鸣曲式,是进行曲风格,具有轻快、流行的气质,轻快活泼的音乐符合孩子纯洁活泼的天性,必然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第二乐章是2/2拍子的三部曲式,曲调十分浪漫抒情,在这个部分适宜的加入一些符合乐曲背景的故事,既符合乐曲的特点,又能为幼儿所喜欢。其中中间部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卡农风的对话,由于高音区和中音区的互相对照,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并在征收小夜曲的色彩对比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三乐章为3/4拍子的复三部曲式,明快、有力的第一段和柔和、甜美的第二段相应成趣,为小舞步曲中的杰作。这部分似乎是在暗示着故事将有一个美满而快乐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将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幼儿的情绪也必将随着音乐而有着无法抑制的快乐。第四乐章是2/2拍子的回旋奏鸣曲式,洋溢着轻快的青春气息,如同一个故事结束了,老师和幼儿还沉浸在刚刚的故事中,砸着嘴巴慢慢品味呢。
(三)整合活动设计思路(活动月)
活动名称:《小夜曲K525》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参与,体验《小夜曲K525》的旋律;2.知道作曲家的生平及曲子的创作缘由;3.认识提琴的种类及其声音;4.培养幼儿聆听古典音乐的爱好。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1)让幼儿习惯聆听音乐,可以在幼儿午睡或做工作时放轻缓的古典音乐;(2)训练幼儿以音乐代替老师的口令进行集合、安静、I-N所等。
2.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17、18世纪欧洲宫廷生活图片;(2)收集提琴的图片及音乐;(3)让家长陪同幼儿聆听《小夜曲K525》。
教学设计与内容:
(一)情境布置
1.整体教室布置:利用窗帘布、桌布、皱纹纸、床罩等材料,将教室布置成17、18世纪欧洲宫廷的样子。
2.区域布置:(1)娃娃家:将娃娃家布置成欧洲贵族饮用下午茶的地方(提供茶具及假的西点,供角色扮演);(2)绘画区:雕塑——用纸黏土做出你所知道的欧洲绅士、淑女的样子。撕贴画——撕出欧洲宫廷建筑的轮廓;(3)建构区:运用大积木或乐高建构欧洲宫廷建筑;(4)图书区:放置与17、18世纪欧洲宫廷文化相关的书籍。
(二)手偶剧表演:以《小夜曲》为背景音乐,利用手偶生动的讲述莫扎特和音乐的故事,并请幼儿复述和扮演。
(三)影片欣赏:放映有欧洲贵族宴会的影片(建议:卡通《凡尔赛玫瑰》)
(四)说故事:以《小夜曲》为背景音乐,讲述《灰姑娘》或《睡美人》等以宫廷为背景的童话故事,可以请幼儿复述、角色扮演。
(五)戏剧扮演:1.请幼儿扮演成欧洲贵族的绅士或淑女参加宴会;2.故事分角色扮演。
(六)认识乐曲中的演奏乐器:提琴家族: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
(七)校外教学: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的乐器行,认识提琴家族。
(八)游戏:让幼儿分组进行猜乐器游戏。(乐器声音提前准备)
(九)音乐律动:随音乐节奏自由摇晃身体或进行有节奏的动作表现。
(十)音乐画图: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创作画面。
活动延伸:有趣的下午茶。在教学分享时间举办这个活动,让幼儿体验欧洲贵族的饮茶文化。
五、结语
基于这种想法,我开始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一、分配时间。教育心理学资料表明:每节课出现三个时间状态,即“最佳时态”、“始抑时态”和“近闭时态”。“最佳时态”约在一节课的前25分钟,学生在这段时间呈现出情绪高涨,精力集中,体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学习状态。“始抑时态”约在一节课的25-35分钟,学生在这时精力已不够集中,精力下降,注意力开始分散。“近闭时态”约在一节课的35分钟之后,学生在这时呈现学习兴趣极低,无精打采,思维不能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的效率极低。各时态的持续时间,随着不同的班级、内容而发生变化。因此我尽量把课本教学安排在“最佳时态”和“始抑时态”这两个时间段内,约为30分钟左右;将课外音乐欣赏安排在“始抑时态”后期和“近闭时态”中,约为5-10分钟。
二、选择内容。首先,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对流行音乐感兴趣的,约占95%;对儿童音乐感兴趣的,约占60%;对戏曲感兴趣的,约占20%;了解原生态音乐的,约占5%;了解古典音乐的,约占12%。对比着这次调查的结果,我开始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音乐素材。然后,我把搜集来的音乐素材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1.勇于入“流”入“俗”。
“流”是为流行,“俗”意为通俗。如果课堂上你对“周杰伦”、“林俊杰”、“SHE”、“笔笔”等一无所知,那学生将会取笑你的落伍。如果你对此有所了解,并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那学生将从你身上找到共鸣而亲近你。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流行和通俗音乐的欣赏与崇拜是盲目的。课堂上,常有学生叫嚣着喜欢周杰伦的歌,问其为什么喜欢,他侃侃而谈:“周杰伦他很有才华,唱的歌都是自己写的,每年都能出一张新专辑。他自己还说呢,每张专辑里都会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这说明他很爱国。”然后有学生又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不喜欢周杰伦,他口齿不清,唱歌速度又快。”于是我就找了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霍元甲》放给他们听。欣赏完之后,我和学得出一个结论:周杰伦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崇拜的歌手,但是他的大多数音乐并不适合小学生来学习和演唱。从那以后,学生们对周杰伦的歌曲就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所以说,流行音乐并非洪水猛兽,教师无须谈之色变。只要教师擅家引导,它将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更是师生感情的剂,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2.重视民族音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音乐特别丰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要把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把民族音乐采入课堂。
四年级学生在学完了民歌的三种类型后,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老艺人那里录制并“偷师”了一段民间音乐,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音乐是“不入流的”观念彻底更新,并对民歌有了新的认识。我还给他们播放了原生态歌手阿宝和全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以及著名民歌歌唱家吴雁泽同台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三种不同文化内涵的歌唱都有着打动人心的巨大魅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与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才是我们真正要重视的多元音乐。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我们教材的共性内容形成互补,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亲切、有趣、新颖和丰满。
3.浅尝古典音乐。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歌为心声。如果音乐缺乏与学生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例如,从小学习古典钢琴的周杰伦偶像是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肖邦。他的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从造型到主打歌都以古典为基调;SHE的新歌《波斯猫》在编曲中引用了凯尔巴特的《波斯市场》中的乐句;王力宏自幼学习古典音乐,他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精神就有古典音乐的影子,在他的歌曲《感情是舞台》中,王力宏以为对象,编曲中用了他的《第四交响曲》中的一个乐句。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所以我就在课堂中给学生们欣赏了一些古典音乐。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通过给学生们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古典音乐,使学生们对古典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资源运用。教材外音乐资源不同于教材中的音乐资源那样有配套的磁带或教学光盘。从网络中下载音乐,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手段。我把下载好的音乐,刻成CD来播放,可是每次将音乐刻成CD,价格高,成本大,还有易磨损、不方便携带等诸多不便,所以仅仅依靠CD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使用录音机播放MP3。方法是用一根音频连接线的一端连接MP3的PHONE接口,即音频输出的接口,另一端连接录音机的karaok接口,即话筒接口,在播放MP3的同时按下录音机的PLAY键,这样就可以用录音机播放MP3播放器中的所有内容了。我还把话筒运用在了教学过程中,结合MP3的录音功能,把学生演唱的歌曲录制下来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来评价。这种方法也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这些音乐课堂的“题外话”似乎是我“多管闲事”,但是身处音乐教师这个圈子之中,身在学校教学一线,“题外之话”却又是和我们的教学事业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地提升音乐课的质量,丰富音乐课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潘椒.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民间音乐概论[M].河北师范音乐系编,2013.
[3]晓琪.中小学音乐教育[M].杭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2012.
艾奥迪说:“当人们为自己有限的时间感到疑惑时,就想用全部的精力和情感来填满它,并想象着自己超越了时间的界限,像孩提时代那样认真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刻。”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鲁多维科·艾奥迪(Ludovico Einaudi)的第十二张专辑《时光定格》(In A Time Lapse)于2013年6月在中国大陆发行。专辑录制于2012年10月,十四首曲目历时两年时间创作完成,作品延续了其一贯的阿波罗式冷静观照、光明澄澈的音乐风格,探讨生活中易被忽略的某些瞬间,试图用音乐捕捉并还原其本人对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细碎情节的感悟,颇具哲学内涵。艾奥迪说:“当人们为自己有限的时间感到疑惑时,就想用全部的精力和情感来填满它,并想象着自己超越了时间的界限,像孩提时代那样认真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刻。”
《时光定格》的演释以钢琴、电声、弦乐和打击乐为主,弦乐部分由意大利名家室内乐团担纲,并邀请到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倾情献演。专辑在欧洲率先发行后大获好评,稳坐英国UK古典销售榜三甲宝座,至今仍居Amazon UK古典销售榜冠军,并一直保持在Amazon UK销售榜Top 100之列。不仅如此,《时光定格》的数字销售量占专辑销售总量的大部分比重,此举更打破了古典音乐数字销售记录。这样的成绩不仅为古典音乐数字销售打开了新局面,艾奥迪也由此成为了古典音乐全新销售模式的先驱者和领路人。
鲁多维科·艾奥迪1955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母亲也是一位钢琴家,他从小就受到了钢琴音乐的熏陶。他曾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古典作曲和钢琴,师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贝利奥(Luciano Berio),并获得了作曲学位。
艾奥迪早年专门从事比较严肃的交响音乐的创作和为一些电影、芭蕾舞剧配乐,包括电影《黑天鹅》等。随着作品的日臻成熟,他开始展现出更多的个人风格,将自己对于音乐本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热情融入其中,在创作上努力融合非洲音乐、民谣及摇滚乐等诸多音乐元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艾奥迪转向更自由的创作风格,意外地和新世纪音乐与极限主义走进同路,尝试用新的形态来进行音乐制作和电影配音创作,却没料到由此进入New Age领域而一发不可收。他扎实和浑厚的古典钢琴、交响乐作曲功底和才华,无疑使得他的音乐浑然天成,尽管只是独奏,气势也依然独到。
1996年,艾奥迪发行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个人专辑《Le Onde》,获得世人的瞩目和赞誉。他的作品追求简约主义的风格,汲取了世界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各种元素,宁静优美,又充满沉思和内省的气质。与一些世界音乐圈大师的合作,他的作品增加了更多地域与音乐融合的表现力。2006年《演变》(Divenire)专辑,音乐主题继承了早先作品的思绪和简约风格,除钢琴之外,艾奥迪扩展了他的音乐框架,与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的合作,让音乐内涵愈发满含强烈张力、忧郁、冥想和美丽。
近年来,艾奥迪悄然登上了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宝座,他扣人心弦又激奋人心的美妙旋律让全球为之动容。艾奥迪在欧洲的音乐会时常一票难求,他的作品不仅备受乐迷追捧,也得到很多音乐家的认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最新专辑《浪漫》中就收录有他的作品《海浪》。英国《每日电讯报》说:“鲁多维科·艾奥迪打破界限,看似简单的旋律却具有深深的感染力……让人感到兴奋,并为他艺术化处理的钢琴作品而着迷。”英国著名的在线音乐杂志《The Line of Best Fit》给予他音乐这样的评价:“温婉的忧伤,虚无缥缈的美,整个房间像被施了魔法,物体缓慢地移动,每一个当下都深刻地停留。他在为爱人、为孤独、为生命、为生活雕琢不同的声音。”英国《独立报》称艾奥迪的创作“既遵循古典音乐的框架,又有似流行乐般对美妙旋律的渴求”。他的音乐总被认为是容易接近的,被描述为“最低纲领主义者”,曲风深受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影响,古典大气而不乏现代感,只是始终无法被简单归为某种类型,因为它总是让人领略到多元音乐相互融合的美妙。
一、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广大高校毕业生也逐渐认识到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我国高校流行音乐学科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也没能抵御这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样面临着就业形势十分艰难的局面。
据相关资料凋查显示,我国高校流行音乐学科专业中实际就业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如当音乐老师、舞蹈老师等;加入专业艺术团,从事相关演出作,如:参加商业演出、公益演出、义演、艺术展演等活动;自主或合伙创业,如开办器乐培训机构,设立演唱、舞蹈、电吉他、萨克斯等流行音乐相关的课程培训,或者共同建立艺术传媒公司。从事以上几种工作的学生中,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在巩同自己专业的前提下,利用白己的业余时问来做兼职代课,以此来提升自己,以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根据当前流行音乐学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各高校应该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在新形势的驱动下,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既能熟练掌握流行音乐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流行音乐演奏水平、富有创作性,又能够胜任巾小学教育工作、艺术团体相关演出工作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然而,多数学生在踏进工作岗位之后,往往无法满足工作单位的实际需求,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就业单位的实质性工作需求脱节,从而使得流行音乐学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二、我国高校流行音乐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
我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近十几年来能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流行音乐潮流的涌进,深刻影响了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又由于为实现科教兴围的长远战略,我国各大高校的招生人数激增,从而额外开设了一些新型学科体系,增加了许多新型学科课程学习,从而为流行音乐学科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因为流行音乐本身潜在的原因,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也推动其快速发展。流行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果,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我们解决。
(一)缺乏合理的学科建设和独立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也是参考西方古典音乐的教育体系的,为此西方古典音乐深刻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评判标准,使得我国流行音乐学科教育的教学理念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我国高校流行音乐学科的建立还处在初步阶段,其是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体系的分支学科,各大高校的多数任职教师普遍接受过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他们习惯性地保留了西方古典音乐教育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流行音乐的学科知识和整体结构的教育理念始终依赖着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体系,缺乏合理的学科建设和独立的教育理念。
(二)对高校流行音乐学科专业方向的定位难以达成共识
随着流行音乐潮流的涌进,各大高校相应地开设了流行音乐学科体系,然而,对于流行音乐各专业院系名称的命名、专业方向的定位以及名称的内在含义、相关概念、涉及范围等,整个学术界都难以达成共识。对于名称的含糊定义会对流行音乐教学的准确性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如何正确区分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并对各自的内涵所涉及的范畴做出明确的界定。而对于名称的解析不同,往往会导致各高校在流行音乐的教育定位以及名称命名上呈现多种形式,从而不利于流行音乐学科的规范化建设。
三、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流行音乐学科教育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体系,机遇与挑战共存,因此,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针对目前高校流行音乐学科的教学模式做出进一步的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独立的流行音乐学科教育体系来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对于音乐学科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流行音乐学科教育的基础是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音乐专业人才,明确发展方向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当流行音乐教育力争转变成为一个不再依赖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体系而独立存在的学科教育体系时,它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理念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确定合理的科学体系并加以规范,从而使其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划分流行音乐相关专业,确定各专业基本发展方向
对于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划分,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各专业之问不应有明确的界限,这样才可以增加学科的专业互动,突破灌输性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流行音乐各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来确定其发展方向,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音乐人才。
一
在西方,“艺术音乐”一词习惯上指用较复杂的结构和一定的创作理论创作(书写)音乐的传统以及与民间音乐(folk music)、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相对而言的一种音乐类型。CI,这类音乐的特征是注重形式风格和创作技术的复杂,与通俗音乐相比,听众要完全领会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pl艺术音乐也称严肃音乐(serious music)或博学音乐(erudite music),主要指西方历史上的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同时也包括现当代的电子艺术音乐(electronic artmusic)、实验艺术音乐(experimental art music)和极简抽象派艺术音乐(minimalist music)以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爵士、摇滚音乐类型,”C3,但不包括通常被认为是通俗音乐的形式。尽管有某些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二者边界或者被包括在两种类型中,但是它们通常不同;C4I同样尽管有某些类型的作品处于艺术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之间,但是艺术音乐被认为和传统民间音乐不同。
在国内,“艺术音乐’一词的使用与西方一样,主要指一种音乐类型或音乐模式。主要出现在以下学者的文论中。田耀农在《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最后分野》16I一文中认为,“艺术音乐指的是人类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所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表达自身感受的声音世界的实践活动”,“井认为这种音乐开始出现于欧洲]2世纪,但一直到巴罗克时期才开始“真正获得和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等的位置”,即“]600年。以佩里(]561一]633)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西》的正式演出为标志,开始了艺术音乐的新时代,在经历了巴罗克]50年的积累之后,]9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了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个人创作作品为典范’的艺术音乐模式,这里作者在强调艺术音乐在欧洲]9世纪上半叶以前的历史演变的同时,也指出了艺术音乐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非功利性”、“供人赏听”等特征。作者进一步认为,艺术音乐是一种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当“艺术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确立后,如同现代教育模式和科学技术一样,迅速传遍了世界各个民族或地区,就像没有必要把大学、汽车称作西方大学、西方汽车一样,也没有必要把艺术音乐的这种音乐模式称为‘西方音乐”。显然。作者所谓的艺术音乐主要指一种音乐文化模式。
杨燕迪在《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一文中谈到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在20世纪的不断成熟,音乐的品种开始明确分化为彼此有别但又相互依存的三大种类:艺术音乐、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但其严重的危机在于,其明确的社会功能趋于减弱,对社会的文化影响力趋于衰微。另一方面,听众与新创作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趣味趋向保守,由此造成日常音乐生活中传统的保留曲(剧)目占据支配地位。”这里作者所指的“艺术音乐”也是一种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型,是产生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以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心,着力于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和严肃审美意趣的开掘,在音乐表现上讲究创新意识和个性追求’的音乐类型。
张伯瑜在《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一文中认为“专业艺术音乐作为一种众多个体创作的结果主要体现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满足的是社会审美的需求”。这里作者在“艺术音乐’前加了“专业”二字,从名称上就突出其“专业’特征。作者认为,这种音乐产生于西方,即它的“中心’在西方,但在它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区也都有了专业艺术音乐,“可以说,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人类所共有的财产,成为各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广泛一点说,已经是世界的了。……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共有的审美因素,被世界各国人们所接受,成为了人类的共有财产,另一方面,世界选择西方专业艺术音乐时除了全盘引进,常常予以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因素的注入。至此,它还是西方的吗?源于西方的专业艺术音乐承载着人类的共性因素,以同一种语言传递着不同的话语。”这里作者也是基于三大音乐类型而言的,和田耀农一样,更加强调了艺术音乐思维模式的普适性,
在其它一些论文中出现“艺术音乐’一词时,也有一定的所指。如杜亚雄在《数字“三”在西方艺术音乐中的象征意义》l’l中称“本文中的‘西方艺术音乐’是指由欧美国家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和西方国家中狭义的‘音乐学’(MusIc00。gy)调研的范围相一致”;高士杰在《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rTo,中的“艺术音乐’概念也是指从格里高利圣咏发展而来的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古宗智在《“艺术音乐”的传播者一姜筑》IIIl一文中说”艺术音乐’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虽不那么缜密,但其外延指向约定俗成,故袭用之。’等等。
以上可看出,“艺术音乐”一词在国内外的使用中虽有表述和范畴的不同,但主要指与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相对的一种音乐类型及其文化模式,这类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作曲家按照一定的理性思维模式和较复杂的理论技术创作的。这种音乐类型主要产生于。西欧]7,]9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种音乐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创作理论以及表现形式等成为一种“范式”渗透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评论、音乐研究、音乐欣赏等各种音乐活动中。
二
]9世纪中叶以后,艺术音乐的范式向世界各地传播,世界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井产生了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艺术音乐作品。相对而言,西欧以外的东欧、北欧和美国在]9世纪就较早地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112,其次是日本等现代化启动较早的国家或地区。20世纪以后,世界多数地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开始都已不同程度的借鉴或接受了艺术音乐的文化模式。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习西方专业艺术音乐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选择之一,如钢琴是显示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标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含有西方音乐内晃鞣绞降囊衾盅г涸谑澜绺鞴处处可见。”这种音乐类型向中国的传人始于]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这种音乐类型的传人冲击了我国原有的音乐理论、创作方法、表演形式、音乐风格、音乐格局等,因而,我 国接受这种音乐文化的过程带有曲折性。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产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有关“中西音乐问题”的争论或讨论,尽管这一接受过程曲折,也无论这种接受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好是坏,但现实是,到2]世纪初,“中国目前有九所专业的音乐学院,有数十所大学的二级音乐学院,有上百所大学或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无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在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无不受到西方专业艺术音乐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已经接受并发展了这种音乐文化模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无论是英语的“。rt music’还是汉语的“艺术音乐’,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短语。按照语言习惯,前面的词是“修饰语”,它的功能是对后一部分的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叫“中心语”,它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即“艺术”是用来修饰或限定“音乐”的。按照这一逻辑,“艺术音乐”,实指有艺术性的音乐,虚指艺术中的音乐。那么,何谓艺术性?一般的理解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0C15l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中的音乐,和绘画、戏剧、舞蹈、雕刻等一样,是一个概括性的泛指概念,它包括所有的音乐,只要能被认为是音乐,那就是艺术的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型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为此,一些理论家又将艺术划分为美的艺术、流行艺术、民间艺术等几个范畴。如英国当代艺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艺术社会学》一书中就这样划分艺术。其中美的艺术中的音乐部分,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艺术音乐,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等艺术性强的音乐。”尽管这样的划分就未必准确、令人信服,但至少说明美的艺术与民间艺术、流行艺术之间是有区别的。
三
由于艺术音乐是按照人类传统的音乐思想、音乐理论、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古代(主要是古希腊)音乐在某些方面有渊源关系,到]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似乎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因而,人们又时常把艺术音乐称为‘古典音乐”。但是“古典音乐”一词是“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有时专指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音乐,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师法于该乐派的音乐。亦常用作现代派音乐或爵士音乐的对称。”’l“古典”一词所强调的是两个层面:“古”是指与“今”相对的时间概念;“典”指一种标准或法则。按照这一含义,“古典音乐”的基本含义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音乐。应该说,这种音乐多数民族或国家都有,这一含义中的“古”字又把今天的具有古典特征的音乐排除在外了。因而,在汉语范围内,用“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艺术型和审美型音乐时并不能简明涵盖其本质特征。
由于艺术音乐主要形成于西欧社会转型期,这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如“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等。在这些文化运动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当时的文学艺术都力求反映和表现这种“时代精神’一一人类的精神、文化、思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当时的艺术音乐在题材内容上也具有严肃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人们时常把艺术音乐又称为“严肃音乐”。但是,“严肃音乐’一般是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音乐所作的一个分类概念或术语。它是相对于娱乐性质的音乐而言的“泛指题材内容严肃、艺术形式严谨、在较大程度上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音乐。”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音乐题材内容的严肃性与社会性,“诸如颂扬民族的光辉历史,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讴歌崇高的革命理想。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倾诉个人的不幸遭遇等,均属严肃音乐表达的范畴。”但并不突出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因而,在这一概念下,“不仅包括众多的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康塔塔、清唱剧、歌剧、舞剧、室内乐,也包括大量的民间歌曲,如劳动号子、叙事歌曲、史诗;同时包括与政治、宗教有关的典礼仪式音乐、军乐、革命歌曲、宗教音乐等。叩‘,尽管艺术音乐中的多数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严肃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但是,题材内容的严肃性和社会性只是艺术音乐的部分“灵魂”,而不是全部。艺术音乐及其理论与形式之所以能向世界各地流传,既有题材内容严肃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普适的审美性及创作和表现艺术音乐的普适的理论与各种形式。此外,题材内容严肃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区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因而,用“严肃音乐”来指称艺术音乐时,也不能准确涵盖其基本特征。
好的喇叭应该尽可能接近现场演奏的声音
我制造喇叭的哲学是,使其声音尽可能地接近原演奏(唱)的声音,即接近现场演奏。当我们开始设计音箱时,我们并不去找别的音箱来做比较,而是去音乐厅听现场音乐,每周去好几次,我们也去餐厅聆听爵士乐的现场音效。我的妻子很善唱歌,而我的女儿爱弹钢琴,所以我每天都会听到好几个小时的音乐,我很幸运,能够把声音记在脑海中。在设计制造喇叭时,我尽力使之发出的声音与我所听过的音乐相近。由于我很小就对音乐着迷,也在爵士乐队干过,所以对音乐的声音很熟悉。当我们测试音箱时,我们用很多类别的音乐和人的讲话声音来比较。我们用成百上千个小时的时间来调整音箱,调试它们在箱体内的细微变化,调试分频器带来的细微变化,而有些细微变化你是不大可能测出来的,但人的耳朵非常敏感。可以听得出来。你面对喇叭,细细调整,其精细就象调钢琴一样。
好的喇叭必须能准确重放不同类型的音乐
我们设计理念还有一个方面:你的喇叭必须要能够重放各种类型的音乐,摇滚、爵士、古典音乐。当你读Hi-Fi类杂志时,你常看到这样的评论:某某喇叭适合重放摇滚乐,某某喇叭适合古典音乐……,但我的看法,这些都算不上是好喇叭,好的喇叭必须能准确重放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否则便不是好喇叭。所以我们在测试喇叭时一定要听多种类别的音乐,古典音乐对测试喇叭的立体声效果、声场效果很有用,而爵士乐用来测示人声的自然与否特别好,因为爵士乐通常都不用电声,它让乐器本真的声音直接传给你的耳朵,这里很少有失真,所以你很容易判断这是不是真正小提琴或真正的萨克斯的声音。摇滚乐对测试动态很有用,因为它音量的变化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测我们的喇叭,你不能说古典音乐是好的,摇滚乐是不好的音乐,各类音乐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力,它们就象不同的语言,能表达人们的不同感情,激动的、忧伤的等等。
好的喇叭必须重视精微的细节
我希望我们的音箱能够为中国的爱好者所欣赏。我知道中国朋友也非常喜欢音乐,你们的语言本身就充满音乐性,好的喇叭必须要重现非常精微的细节,而你们的语言便有丰富的细节。在古典音乐中,你同样需要丰富的细节,没有了它们,你便失去了氛围。
做喇叭,技术与音乐修养缺一不可
技术对音乐的重放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你必须具备所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以避免失真。如果你做音箱,而材质很薄,那么箱体的振动便会毁了音乐。当然,音箱与放大器不同,放大器的一切都是可测的、可量化的,而音箱则不然,它的声音表现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空间环境、音色、音质等。所以它的评定对人的耳朵和感觉依赖性很强,这时候人的音乐修养就会显得非常重要。
我如何选择设计喇叭单体
喇叭单体对于音箱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声音是直接从它那里发出来的,对它的设计制作你必须非常小心,不幸的是,你的要求越严格,你产品的成本便会越高,因为您必须仔细地测示调整各个方面。不过我们很幸运,因为在丹麦,有很长很长的制造喇叭单体的传统,如果你在世界上举出五、六个著名的单体制造商,那么丹麦的会占到三、四家。我们有Scan-Speak,我们有Vifa、Dynaudio、Peerless,我们的邻居挪威还有Seas,这些都是很好的品牌,由于我许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圈子里,所以我了解它们,很早就了解它们。每一种喇叭单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我到他们那里把我的要求告诉他们:“这里请这样做,那里请注意什么问题”,他们就会知道怎样去做,例如音圈是重一点还是轻一点,它的材料用什么,振盆用什么材料等等。如果用纸盆,它是一种声音;如果用Kevlar,那又是一种声音。失真在很多环节都是可能产生的。你必须找出一种办法,实现最小的失真,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人的耳朵听起来舒服,就象电子管放大器一样,它的失真是较高的,但它的声音很漂亮,同样的情况也在喇叭材料的选择上出现。你必须找出某种适合音乐、适合人耳的东西。所以寻找喇叭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对低音、中音还是高音单元都是如此。只有重现每一个环节,你才可以制出好的单元。
我们通常都用丹麦的产品,因为我认为丹麦的是最好的,有一点须强调:我们从不用“标准型”的单体,这即是说,我们要对单体厂家提要求,让它合于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规格、我们对声音的设计。
必须的妥协和必不能有的妥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音乐,派别林立,异彩绽放。其中阿根廷的现代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气质独特的乐曲不仅在拉丁美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皮亚佐拉(AstorPantaleon Piazzolla,1921――1992)是阿根廷现代音乐家的代表之一,被誉为“现代探戈的革命之子”。他以阿根廷原有探戈的乐器、节奏、编成等要素为基础,吸取了古典音乐及爵士音乐等一系列新的要素,创作出了新的探戈形式,开拓了新的探戈世界,在拉美及世界范围内引爆了一场探戈革命。目前,国内掀起的皮亚佐拉的热潮是以手风琴为主,他的钢琴作品还尚少渗透。为了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位不朽的探戈作曲家,以下以他的钢琴作品为出发点,介绍其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其音乐作品的特点。
一、影响皮亚佐拉创作的音乐背景
在皮亚佐拉的音乐中,继承了阿根廷传统的节奏模式,但在旋律的运用上却与传统音乐大相径庭。原有的阿根廷探戈是以欧洲流行的探戈轻音乐作为动机音乐,以波尔卡和华尔兹为主的舞蹈性探戈,而皮亚佐拉的作品则不然,他的探戈是为了听而写的音乐。在他的作品中既吸取了巴洛克时期赋格音乐的成分,同时又兼有了美国的流行音乐――爵士乐的要素,这使得探戈音乐在2拍子强烈的节奏感上,既充满了巴洛克时代的沉重感又兼有了爵士音乐的轻。
巴洛克音乐是皮亚佐拉音乐的原创动力,皮亚佐拉深信在探戈中加入赋格的形式会让听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在作曲时吸取了很多赋格的形式,如代表作《赋格与神秘》。但探戈并没有因皮亚佐拉而进入古典音乐的行列,他的伟大之处是把自己民族的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比较精致的高度,同时又拥有着不变的自我准则。
在皮亚佐拉的作品中,不仅流淌着古典音乐的要素,各种现代音乐的要素也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中爵士乐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受皮亚佐拉所生活的纽约城市流行音乐的影响,在其音乐作品中反复地使用爵士乐的切分节奏,这使得乐曲强弱倒置的感觉异常突出,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同时,皮亚佐拉还特别爱用不谐和音程,如采用突然的变调,在音乐中插入奇妙的噪音,在主旋律中频繁插入装饰音,其目的不仅在于装饰,更多的像是在“游玩”。这些写法,使探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皮亚佐拉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以下就皮亚佐拉的钢琴作品中富有特点的音型、节拍和节奏作一些简单分析。
1.音型的运用
皮亚佐拉在使用经过句音型的时候,有着他的独特之“笔”,他会在一个非常短小的经过句中,把这七个音符全部运用。倘若再对这七个音符仔细研究一下,还会发现这些音程均为三度关系,而这七个音的组合其实是个由三度关系叠置的十三和弦。
谱例1:《斯坦塔托》(钢琴小品)
另外,由于皮亚佐拉从导师金纳斯特拉(Ginastera)那里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技法,因此半音阶的经过句在作品中也频繁地被使用。
谱例2:《斯坦塔托》(钢琴小品)
皮亚佐拉在音阶的使用上,还喜欢运用单纯的逐个递进的创作手法。如探戈曲《自由》。
谱例3:《自由》
2. 节拍的运用
在皮亚佐拉的作品中,节拍的运用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钢琴奏鸣曲》(第1首)中,三个乐章的节拍各不相同。在第一乐章中,4/4拍的半音阶的第1主题和3/4拍的第2主题混合在一起,使主题产生了复杂的节奏感。在第二乐章中,连续的8个变奏更是频繁地进行着节拍的切换,主题先从4/4拍开始,逐渐变化为2/4-3/4-6/8-4/4-4/4-4/4-3/4,到最后回归主题,使得该变奏的形式呈着多样化的格局。第三乐章则为2/4拍,是以8分音符和16分音符为主的托卡塔形式。
又如《钢琴组曲》(第2首)中,首先在“前奏曲”(Preludio)中运用了12/8拍,紧接着在“西西里舞曲”(Siciliana)中则运用了6/8拍和9/8拍的形式,再在“托卡塔”(Toccata)的部分中运用了3/4拍,但值得注意的是左手却运用了6/8拍,该乐段中这两种音型交替反复使用,直至全曲结束。
从上述两例中,可以发现皮亚佐拉在节拍的运用上,不仅仅使用传统的单拍子形式(如2拍子、4拍子等),混合拍子在作品中也屡屡出现(12/8拍、6/8拍和9/8拍等),音乐也由此变得复杂且有生机。
3.节奏的运用
探戈存在以下几种基本节奏:
a.康同贝(Candombe):非洲的奴隶敲击太鼓进行跳舞的一种仪式的节奏(1870年左右)。①
b.古瓦希拉(Guajira):18世纪起源于西班牙的3拍子民谣,运用在即兴诗和舞蹈中(1800―1850年左右),逐步转化为6/8拍和3/4拍两者结合的复杂的节奏型,到1870―1880年左右,转变成为吉他伴奏,节奏由复杂变为简单。②
c.哈巴涅拉(Habamera):最初来源于古巴,后成为面向欧洲为主的意大利民谣,又称拉•唐桑(La-danza)(1855年-1875年左右),它与黑奴带来的非洲舞曲等构成了探戈节奏与旋律的原型。③
d.探戈-昂塔鲁斯(Tango-Andalonse):a与c组合而成(即康同贝与哈巴涅拉的组合),是太鼓的节奏和悠扬的非洲舞曲旋律的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对于探戈来说,节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皮亚佐拉对阿根廷传统的探戈进行了彻底的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探戈形式(QuintetoTangoNuevo),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皮亚佐拉的音乐中不仅继承了阿根廷探戈的基本节奏 2拍子反复的强烈的节奏,在此基础上,皮亚佐拉还对其进行了新的改变。也就是在每拍的后半拍上加上重音,这成为皮亚佐拉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节奏型。
b. 皮亚佐拉常用的节奏音型是由古巴草原向欧洲流传的哈巴涅拉以及西班牙的探戈混合而成的音型,原本是4拍子,但皮亚佐拉改变其拍子,使之成为3+3+2的音型。3+3+2=8个半拍,皮亚佐拉还在拍头的第1拍上注上重音,丰富了节奏感。在《米隆加》(Milonga)的节奏音型中,全部55小节中就有44小节(占80%)运用了该节奏型。
谱例4:《米隆加》(钢琴小品)
如果用音符来表示则为
现在的皮亚佐拉将该节奏变化为⑤
c.皮亚佐拉在音乐中还喜欢运用切分音,以前的探戈中并非没有切分音,但皮亚佐拉在作品中却频繁使用,往往与低声部的固定节奏音型形成一定的对比,从不孤立地单独使用。因为皮亚佐拉不喜欢非常单一的以一拍一拍形式出现的节奏音型,而是在很长的乐句里加上细致的、微妙的节奏变化,使音乐富有动感,所以切分音就成为了他的所爱。
基于上述因素,不难发现节奏在皮亚佐拉的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结语
追述音乐的发展,探戈音乐与古典音乐在不同的阶层孕育和发展,它们有着很大的相异性,皮亚佐拉用他那充满个性的音乐语言,创造了一种脱胎于民间而风格庄重的绅士音乐,将探戈推到了一个无法估量的高度,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成为此领域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现在,国内对皮亚佐拉手风琴演奏的探戈较为熟悉,但皮亚佐拉的钢琴音乐还尚少渗透,希望他的钢琴作品能逐渐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附录一:皮亚佐拉的生平介绍
皮亚佐拉戏剧性的人生可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第1阶段:初期(1921年――1953年)
成长在纽约――对手风琴的无趣――热衷于手风琴――放弃探戈音乐,寄希望于古典音乐――交响乐《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国际大赛的第1名。
皮亚佐拉于1921年3月11日出生于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 (Mar del Plata)。为了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925年,全家移居到了美国的纽约。在皮亚佐拉8岁时,父亲花19美元买了一台手风琴送给他,最初的皮亚佐拉没有一点兴趣,但是到了10岁时,兴趣大增,每天要练习很多时间,奠定了作为手风琴演奏家的基础。1933年,皮亚佐拉在纽约听了移居匈牙利的演奏家Bela Wilda的演奏后,深受感动,并得到了大师的指点,学习了基础的和声和作曲技法。
1939年,皮亚佐拉作为托罗依罗乐团的手风琴演奏者,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定居下来,但那时的皮亚佐拉始终没有忘记要成为古典音乐家的梦想,跟随著名的作曲家希那斯特拉继续学习,从此奠定了正规的和声基础。此时的皮亚佐拉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他认为“我让我自己成为自学的天才,我对探戈的感觉不好,我已经放弃它了。取而代之的,我是个交响曲、序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奏鸣曲的作曲家,每一秒钟在我的脑海中会投射出上百万个音符。”于是,皮亚佐拉几乎完全放弃了探戈音乐,开始探寻新的命运。1951年创作的交响乐《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得了法比安•塞维滋基(Fabien Sevitzky)大赛的第1名。也正是由于这首作品,为皮亚佐拉赢得了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从此创作有了质的飞跃。
第2阶段:中期(1954年―1960年)
巴黎留学――矛盾中摇晃、挣扎――茅塞顿开,锁定探戈――探戈革命――《阿帝诺斯-诺你诺》。
1954年8月,皮亚佐拉到法国跟随著名的作曲家纳第阿•普朗热(NadiaBoulanger) 学习。在这段时期里,皮亚佐拉在探戈和古典音乐之间摇晃。此时,导师给了影响他一生的珍贵建议:“探戈才是你的真正原创动力。”皮亚佐拉茅塞顿开,决定锁定探戈。
在探戈音乐的发源地――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穿也探戈、行也探戈,整个城市弥漫了狂野激情和悲伤哀怨的情调。20世纪20年代,卡洛斯•卡德尔和他的舞蹈队将探戈舞带到了巴黎,改变了探戈只在下层社会中传播的卑贱出身,从此,探戈征服了巴黎。同时为了迎合上流社会,又对探戈进行了一些修整,淡化了探戈中充满野性的成分,使之优雅,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舞蹈种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无数的探戈迷。难怪阿根廷前总统卡洛斯•梅耶曾这样说过,“Tango is happiness!――探戈就是幸福!”探戈的激情和艺术,促使了皮亚佐拉的回国发展。
1955年7月,从巴黎学成回国的皮亚佐拉组成了8重奏乐团与管弦乐队,以演奏探戈音乐为主,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了一座充满别样探戈气味的城市。1959年,皮亚佐拉的父亲去世,皮亚佐拉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阿帝诺斯-诺你诺》,对于这首作品,他曾说道:“当时,我好像被天使包围着,使我写出如此绝妙的音符,我甚至对这一切深感怀疑。”⑥对于这首作品,皮亚佐拉至少采用了二十种不同的配器来演奏,这是一首伴随了他一生的杰作。自此以后,代表作接连不断。
第3阶段后期(1961年――1992年)
九重奏乐团――《自由》――电子乐团――彻底的“自由”
1971年以后,皮亚佐拉结成九重奏乐团。1974年,他移居意大利,录成了闻名世界的探戈曲《自由》,全曲先以充满力量感的节奏出现,强大的力量逐渐转化为温柔,最后成为甜蜜。乐曲因有很强的艺术性,博得了大众的喜爱。1975年,他又组建了电子乐团,从这以后,皮亚佐拉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奏。1987年8月,在纽约滞留期间写了钢琴曲《天鹅》与《前奏曲》(三首)。1990年8月4日,皮亚佐拉突发脑溢血,从此卧病不起,于1992年7月4日去世,享年71岁。
1马小芸.《F代のアルゼンチンのピアノ作品における特栅窝芯卡Dヒナステラとピアソラを中心に》,2006.3:p52
2、小沼纯一.《ピアソラ》.河出房新社,1997:p51
3、梁毅梅.《探戈大师Astor piazzolla对探戈音乐发展的影响》.四川音乐学院
4、盘俪湔. 《アストルEピアソラLうタンゴ》. 青土社,1998:p27
5、小沼纯一.《ピアソラ》.河出房新社.1997年:p135
一、音乐之美
假如生活是一片晴朗的蓝天,那么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就如蓝天上的云霞。它们时而洁白如雪,时而五彩缤纷,时而轻盈如柔曼的丝絮,时而辉煌如燃烧的烈火!假如人生是一条曲折的路,音乐艺术就是路边的花树和绿草。大自然的花草会凋谢,被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的花草却永远新鲜美丽。
走在青春大路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踏着青春的旋律,尽情的感受这绚丽多姿的生活!青春带有动力,拥有趣味而又不失温文尔雅,充满好奇与怪异而又不丢本身的质朴与韵律!与其说音乐像青春不如说音乐就是青春的象征,体现着高雅与通俗。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一个健康、发达、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求——只要它是有益健康的。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应该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参考文献 网络搜索}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责,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世界。
二、高雅音乐的含义、作品,代表人物,点睛之处
正如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音乐便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所谓的高雅艺术就是指思想内容比较深刻的,需要正襟危坐的顶礼膜拜的去欣赏的一种大师们作出来的音乐,作曲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复杂,充满了生活的射影,也可能很意外、简单,就是一时兴起的灵感。高雅音乐这个称呼,和通俗音乐是直接对立的,比一般音乐等级高,难作曲,难听懂。高雅音乐使用的音高较多,发展变化较多,往往包含着转调、离调等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节奏的律动相对变化较多,力度变化较复杂、细腻、幅度大,有些作品还包含着较复杂的复调性因素。高雅音乐中比较严肃的作品往往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要求较高,要在极为专注的情态中去欣赏,使之生化人生。
高雅音乐其中蕴含多类艺术精华。如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剧,其中比较经典的有意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把德国浪漫歌剧推到顶峰的巨匠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大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还有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比才的《卡门》等。如震撼人心的交响乐,浪漫乐派的古典音乐家同时又是德国古典作曲家最后一人的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继承古典音乐传统的其中一人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再如就是最为盛期的古典音乐,精华之作数不胜数。钢琴诗人肖邦的《圆舞曲》;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莫扎特的《安魂曲》;“集古典主义之成就,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扼住命运的喉咙”的乐圣贝多芬的《命运》《第九交响曲》;交响乐之父又是“弦乐四重奏奠基人”海顿的惊愕、时钟、告别交响曲等,维也纳三杰的精点之笔尽在其中。
三、个人观点的抒发
高雅音乐之作开拓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个人偏爱比才的《卡门》,它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为歌剧舞台留下了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歌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亲切,真实而又典型化,全剧的歌唱与说白,音乐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使整部歌剧相当精炼,紧凑交织着浓烈的激情和色彩。使之完美的点缀了高雅音乐!
四、通俗音乐的特点、作品,影视、现代商业性和影响
所谓的通俗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的商品性是占主要位置的!有些歌曲虽然用通俗的唱法演唱,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较高,这类歌曲不属于商品歌曲。如《好大一颗树》《大中国》《亚洲雄风》等。其实歌曲的类型和唱法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认为艺术歌曲只能用美声唱法演唱,民歌只能用民族唱法演唱,通俗歌曲只能用通俗唱法演唱。三类唱法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其次,唱法目前有三种但歌曲的类型远不止艺术歌曲、民歌、通俗歌曲三种,还有颂歌、抒情歌曲、进行曲、校园歌曲等。
众人周知的中央三套节目《同一首歌》极具体现通俗音乐的特点。其中贯穿着不同的唱法演唱,开始时是由童声演唱,引人注目,一颗颗璀璨的童星象征新时代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那样的夺目光彩照人!最后是由通俗唱法或美声唱法结尾,憨厚而有力量,抒情而又耐人寻味。《同一首歌》的延续正是继承着过去而又展现着未来,同时体现出通俗音乐为现代生活增添的娱乐与欢笑。因此,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我们知道当今社会通俗音乐的影响已远超过严肃音乐,它拥有广阔的听众和市场,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不可漠视的一部分。通俗音乐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五、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差异及联系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各具特色。如果辨别它们二者的差异可从“听觉适宜性”、“知觉鲜明性”与“结构复杂性”三方面着手。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好比是饮料与酒。饮料,口味很甜,但各种饮料之间的味道差不多;而酒类则从低度的米酒、葡萄酒、白兰地、白酒等种类与口味繁多。这通俗音乐的“饮料”会更加创新使之吸引人们。那高雅音乐的“酒”也必将越酿香美,越醇厚,越耐人寻味!它们所散发的艺术气息会使人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
音乐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价值教育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通才教育”。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
1.通俗性流行音乐的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大学生更容易掌握的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它不像古典和传统音乐那样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具备深厚的音乐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体会平淡直白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即可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
2.情感性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如就业和恋爱问题、价值取向等,往往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3.时代性如果说古典音乐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高度,那么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流行音乐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总是紧随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诉求。所以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都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也迎合了大学生们追赶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口味。
4、商业性。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网络、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无法抗拒的。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1.紧缺的教学资源相关流行音乐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不足,全校范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艺术类教研室基本都挂靠在专业学院。另外,在专业学院的教师由于受专业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课程内容的浅显化。
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流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3.单一的成绩评定我国现行的通识选修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或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基本上还是沿用期末测试题等进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计分方式为百分制。事实证明,对于像流行音乐教育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性动态课程,并不只能通过理论的纸质考核才能显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水平。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强势的大众传媒疯狂倾销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另一条接触流行音乐的历史、风格、经典作品、优秀作家、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的通道,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认,以往在大学音乐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它们以深广丰富的创作水准,复杂精妙的体裁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但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存在是否适宜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大学生。不过假如学校音乐教育就此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流行文化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只有在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亮点,找准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2.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音乐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适宜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也就难免被各种力量,尤其是商业和政治所利用,在其推广过程中充斥着无中生有、过度包装、炒作造势和虚假宣传,教师应提醒大学生绝不能随波逐流,媒体中播什么就听什么,社会上传什么就唱什么,而应考虑这些音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5]。如只是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利益化而创作和包装的《爱情买卖》《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只表现了“卿卿我我”“你情我爱”的简单低俗,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我相信》,以励志色彩的歌词,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此外还有环保主题的歌曲《地球的孩子》爱国主义歌曲《龙的传人》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3.运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之所以是流行音乐,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模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以外,还应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的章节可以与学生合作讲授(教师引导、补充、点评等),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互动参与性。节奏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其节奏规律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端坐静听,而要感受律动,让身体参与到音乐摇摆中来。比如,在听赏某些演奏的流行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或者摇摆身体),又如在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现场互动的多样性,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等。总之,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和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指向,错误和不适宜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评价对象的异化,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由于流行音乐特有的不拘一格的即兴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板僵化。比如任课教师在开设流行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之前,自己先编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包含流行音乐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乐器常识等基本教学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掌握演唱方法、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进而领略流行音乐的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变化,并将报告提交教务部门,为下一次通识教育课程作出参考。另外,期末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唱、奏、演等非纸质显现形式,也可用论文写作、题目问答等方式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资源,结合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以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影响力,培养出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樊蕾.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J].2010,5;131.
[2]赵斌.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24);31.
[3]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当代青年研究[J].2010(1);56.
[4]董莉,杨颖,斯芸,刘龙,张劲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