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6 15:3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与知识能力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知识点;技能点;微教学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4802
我国高职已经走过10年期的规模化发展,接受高职教育的对象逐步由四批一、四批二的普高生源向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乃至社会上有进修意愿的广大民众过渡,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进入高职的门槛会更低,高职教育对象的基础文化素质会进一步下降。但对不同生源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不管学生个人的文化素质起点如何,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抱着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意愿而来,他们都期望自己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并借此找到满意的工作。两相比较,存在着教育对象的素质下降与受教育者职业期望上升这一对矛盾。作为高职院校如何让社会认可我们把学生“教好”了,学生又如何感受到自己“学好”了,从而成功地化解这一矛盾是现今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新生源背景下需要研究和面对的新课题。
1新社会需求下,对于人才观的再认识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高八斗”者在社会上找不到施展才智的舞台,抑郁终生,此未必是“合格人才”;程咬金只会“三板斧”却在沙场上淋漓驰骋,成就其英雄美名,此乃“合格人才”。如今社会中凭一技之长而笑傲江湖者比比皆是;艺人、画家、企业家、技能大师等等,他们并不都是满腹经纶,但他们“有才”却是社会认可的事实。考察这些“成功案例”却不难发现,所谓“人才”一定是适应了社会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他们的“有才”绝大多数都是奠定在有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上,正是凭借这些有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使他们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开启了其辉煌的事业。
所以,我们从事职业教育,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系统化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应该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上的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开发,让学生凭借这些技能或能力去撬开社会,形成抓手去开辟人生。事实上,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想系统化的培养学生最终却并没有促成学生系统化的掌握,反而造就了许多老师眼中的“不合格”学生。反之,如果我们把教育教学重心调整为促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掌握几个“绝活”,这样学生学习的压力会减轻不少,老师的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一技之长”或“绝活”在现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应的就是“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就是掌握了开启精彩人生的钥匙,必然能够在社会上打开一扇属于自己的大门。
2基于“知识点”和“技能点”开展教学的现实意义
那么学生需要掌握多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才可以称之为“人才”呢?回答这个问题也需要突破常规的理念。
我们知道,不在同一位置的两点可以决定一条直线,两条直线可以决定出一个平面;不同的平面可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多维空间。从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角度来看,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也是基于这个道理,即由不同的知识点可以串联成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的“了解、知道”,知识点掌握到一定的程度则达到“必需、够用”的程度;由不同的技能点可以串联成某一方面的“会、能”,技能点掌握得越多则达到“高技能”乃至“技术技能”的程度。单一方向的知识点、技能点能构建出学生在某一方向或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多个方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可以构建出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形成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若需要复合型人才,则需要涉猎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点……
所以,知识点和技能点掌握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妨碍学生在社会上成为“人才”,多有多的作为,少有少的精彩,重要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能与社会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发挥作用。正如同师傅带徒弟,同样的师傅带出的徒弟功夫各有不同,但每个徒弟都在用他学到的那些功夫行走天下。
从教学角度来看,若按照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完成或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要素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此构建专业学习领域的“微教学单元”,老师上课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若要求现今的高职学生完整细致地学好一门学科性逻辑性强的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引导他们学好几个或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的。所以,将教学内容改造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正是考虑到现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采用“知识点”和“技能点”“微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比较适合现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
3实施“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过10多年的高职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等方面都逐步归于完善。但如何促成学生掌握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却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人们在生活中看电视连续剧都有这样的感受: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从头到尾的连续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所以,为了提高收视率,导演正视了这个现实,将每一集的电视剧都做成一个一个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剧情,方便观众在“偶尔间断”的情况下都能很快地抓住故事剧情并有兴致地观看。看完一集甚至一个片段都能获得一个局部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保持其收视的吸引力。同样地,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学习“剧情”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微教学单元”,老师在一个教学时间内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微教学单元”。学生只要专注了任何一个“微教学单元”都能吸收或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技能点”。
所以,老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内容序化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大餐”,学生在“微教学单元”的学习“大餐”中可以选择性学习、也可以间断性学习,能很快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节点,不必受制于连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要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掌握。事实上,要求学生都掌握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做不到,老师其实也难做到。
值得指出的是,近10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投入巨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装置来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实施项目化教学,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但笔者看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实际上是众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一个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仍然需要把隐含其中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剖”出来才能呈现给学生,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综合应用,这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事实上,很多高职学校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中都遇到诸多的困难,最后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对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打包式的项目化教学,基于“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微教学单元”却是走的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深层次地看,“微教学单元”并不排斥项目化教学,实际上是将项目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相对独立的任务,即学习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对项目内容的深度剖析,是化整为零的教学战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加大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笔者认为这有助于提升教师提炼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功力,也有助于教师组合出更有效的“微教学单元”。
4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近10年,在校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们都知道,高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基础文化素质差强人意,但他们都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就业,就好业”。从满足学生就业的意义上来说,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学习单元可以打破学习过程中的“连续性”要求,可以“间断性”甚至“偶然性”进行随时学习,也可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和能力许可的“差样性”学习,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能够促成他们学到一些具体的职业技能。
当然,要想把某一专业所蕴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挖掘和整理出来,首先需要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一个深度的全面的剖析和理解,这可能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深入该专业领域去充分地实践;其次,教师的钻研精神必不可少。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任课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他所教的学生总体水平就是高出一筹,这是老师练内功得出来的辛勤成果,是任何奢华的实物装置所难于取代的。基于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回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邱葭菲,蔡郴英.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焊接方法》项目课程教材的研发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余红梅.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慕课;地方高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33-03
一、引言
从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这个词诞生,到2012年全球慕课平台的大规模上线,再到2013年慕课教学方式在中国爆炸式发展,时至今日国内各大名校也都在布局自己的MOOC教育。如清华大学有教育部的大力资助,又有自身的名师优势,自建MOOC平台的同时还在国外MOOC平台本校课程。其他985 、211高校在没有大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则通过课程联盟的方式进行MOOC教育的推广。而作为普通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对慕课教育汹涌而来的局面该如何选择与应对,是一个亟待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MOOC教育最先出现的模式是名校+名师,大规模资本运作。以国外的Edx为例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各投资三千万美元,投入名师名课打造的MOOC平台[1]。而地方应用型高校无论是办学名气、师资及资金都不具备开展MOOC平台教学的条件,然而MOOC教学所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所期望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开展MOOC平台教学,首先应该明确其目标。国外MOOC平台以三驾马车Edx、Coursera、Udacity为研究对象。Edx慕课平台的目标:为每一个人提供便利的教育途径,提升校内与在线教学教与学的质量,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Coursera的目标:免费学习全世界最好的在线课程。Udacity的目标: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基本人权,旨在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清华大学主导的学堂在线的目标: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MOOC课程联盟的目标:联盟将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对上述MOOC平台目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一半以上的动因是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扩大招生”,其他动因主要是为了“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机会”等[2]。参考国内外MOOC平台的目标,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实践情况可以将MOOC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时展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的能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点往往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师资结构不甚合理、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亟待改革与创新、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存在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而MOOC教学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创新的授课方式、灵活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都能有效倒逼高校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MOOC平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引导者,同时将学习探索与监控的责任也从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主导,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平台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有力抓手,具有重大意义。
三、MOOC教学平台的组织架构与课程设计
MOOC教学平台建设不同一般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其建设、管理及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要建立通过相应的组织架构来确保MOOC教学平台运转。课程组完成课程原始资料建设、课程设计与课程业务服务工作;信息技术中心完成课程资料电子化、按视频公开课标准进行视频录制及最后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图书馆负责课程原始资料与电子资源的版权审查,避免上线导致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审核;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整个课程的质量监控、反馈,确保教学效果。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稳定高效的组织架构是MOOC教学平台建设的组织保障[3],具体如图所示。
MOOC教学平台建设中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重新规划课程知识点的关键。MOOC教学是网络教学的延伸,在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已经慢慢弱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任何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MOOC平台课程设计环节要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MOOC课程设计,课程授课环节要把相关知识点尽量客观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增加过多的个人理解与价值判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出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因此课程设计一定是围绕知识点展开,首先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设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考核方式、如何围绕知识点开展课程互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支持设计、课程补充材料设计等。全面完整的课程重新设计是开设好MOOC课程的基础[4]。
MOOC教学知识点呈现不同于简单面授环节设计,传统的授课环节是面对面进行,教师很容易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适时重复并强化。而MOOC知识点呈现需要教师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有吸引力,并且要根据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的统计规律,将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这对教师往往是一个新的挑战[5]。教师要构建课程知识点的体系模型、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准确描述、对知识点核心概念的导入及内化方法进行设计[6]。
MOOC教学考核与评价也具有自身特点,考核方式设计要紧扣知识点展开,要把握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评价方法要有效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而非记忆能力;要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点内涵的理解;要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知识建构;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助于产生形成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
MOOC教学也要通过翻转课堂形式或网上讨论区形式开展教学互动,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知识点设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控制讨论范围、把握讨论节奏、通过讨论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把以教为主导的课堂向以学为主转变,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7]。
课程教学团队要通过网络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支持。提供网络答疑;组织网络专题讨论;组织课程补充材料的分布,课程补充材料既要涵盖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延展空间,便于学生通过补充材料,自觉建构完整知识体系,有效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与课程补充材料实现学生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结构与经验探索的新知识领域。
四、我校开展MOOC教学的探索
根据MOOC教学的发展特点及我校MOOC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开展MOOC教学的建设策略与路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本校课程结构、培养师资队伍、引导先进教学理念、借助外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荐校本MOOC课程建设;其次加强校本MOOC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整合校内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有利于体现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能力。建设步骤以通识课程为切入点开展MOOC 教学,通识课程对知识体系结构连贯性要求较低,且是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的短板,且教学过程面向全校,有助于将MOOC教学理念在广大师生中进行推广宣传,使广大师生了解MOOC、熟悉MOOC,为在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开展MOOC教学奠定基础。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结构有待优化、学生数量多、教师相对缺乏、教学水平亟待提升的特点,我校MOOC教学的途径是:首先引进两家整合了国内高校课程资源的商业化公司,以通识课程为试点推行MOOC教学模式,通过选配校内指导教师,引导校内教师熟悉MOOC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同时通过通识课程招标建设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建立校本MOOC课程资源,同时在原有网络课程资源中进行课程优选,补充校本MOOC课程资源;并以Edx开放的源码在本校部署MOOC管理平台,将校本通识课招标建设课程及改进后的校内网络课程部署在该平台,实现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外课程资源引进并行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与先进教学方法,倒逼校本课程改进与提高。校本课程建设避免了高校培养目标千校一面及课程资源过分依赖商业化平台的不足。
五、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MOOC教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高校师资短缺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了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通过自有平台建设固化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在服务校内教学的同时为服务地方与行业提供了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2]张超.美国网络高等教育“极化”现象解读――基于斯隆联盟2013年度报告的分析[J].开发教育研究,2014, 20(3):71-78.
[3]许敏骥.爱丁堡大学的MOOC组织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4 (6):68.
[4]叶兆宁.MOOC内容的教学设计[J].中国科技教育,2014(8):54-55.
[5]张岸,汪岩.MOOC环境下视频资源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6):162-164.
关键词:知识图谱 旅游管理学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47-02
根据最新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旅游管理成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并列在管理学之下的一个学科门类,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全社会对旅游管理学科教育的认识提高与肯定程度,同时也给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改革要求,如何能够真正通过改革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更为紧迫的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客观来看,自从现代大学出现以来,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就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讨论与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被公认为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优化、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培养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则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由此,减少理论教学、加大实习实践教学力度;推广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表现的愈加突出。在思考之后,笔者认为,不触及“灵魂”的改革是无效的改革,其实质仅仅是简单的“表演”。围绕“能力”主线如何真正突破瓶颈、优化学生学习的投入产出比率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作为典型的应用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方面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专业教育教学本身。但是,在进一步冷静下来之后却发现,由于历史较短但发展迅猛等原因使然,目前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仍然还普遍存在着与应用型专业特色不相符合的问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培养投入与时间成本”、“学生知识集成与能力构架”等方面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这些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而目前仍在通用的“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单科独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当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就自然成为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多方寻找之后,将“知识图谱”系统应用于旅游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体系创新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知识图谱的实质与内涵
知识图谱是一种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通的途径,其实质是用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技术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组合形式描述、演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方法。其中的“图”指的是图示,“谱”指的是系统,图与谱合一则是知识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述。目前,知识图谱大多作为知识管理的形式被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表现为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可以看出,知识图谱能够非常简洁、清晰地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形态结构、成因机制、组成物质、动态变化等综合性、复杂性规律,对通过在积累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员工间的相互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再利用和知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集体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知识图谱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显然与企业中不尽相同。而应该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平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笔者认为,其本质是通过知识计量、数据挖掘和图形绘制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动态发展规律和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为学生真正系统了解、掌握知识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图谱是对“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科学设计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生“知识减量与技能增量后适用、实用的知识集成、知识拓展、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能力”的追求。与目前的传统学习相比较,知识图谱用非常清晰、明确的方式表现知识点和关联结构,对降低学习成本、提高知识系统性和运用能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知识图谱”在旅游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通过前述内容不难看出,“知识图谱”的思路体系下,旅游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效率评估和过程决策为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系统的重新整合来创新和实现的,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知识识别
知识识别是形成课程知识传授方法的基础,也为知识的图谱化创造条件。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出知识点;二是识别出知识间的关系。在识别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教学的不同偏重。如:低年级学生一般对专业了解的不多,同时,在其后的专业学习中还会遇到相关知识点。因此,其知识的传授以普及性的介绍为主,对概念的辨析显然是重点,应用图片、视屏等教学工具具有能够更快、更好地被理解的优势;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课程知识传授就应该主要以提升理解和探究能力为主,教学中一方面应该随时回顾之前的概念,另外应该在其基础上增加由概念引发的关联知识的系统分析。同样,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有多少,哪些是交叉的、哪些是独立的也要加以识别,这样才能够有效组织教学。
(二)知识分类
客观上讲,“知识”本身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仅仅是识别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分类,势必会形成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模糊,当然也就直接会导致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的模糊。当然,分类也必须要建立在知识识别的基础上,归纳不出知识点,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分类。目前,最常见、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之不同,“知识图谱”的思路下是通过DIK(数据、信息、知识)的金字塔体系来形成知识分类的,即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明确知识结构。即:将课程要反映的综合信息细化之后会得到知识点,而将知识点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分解后也就简化成为知识类型。如:《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一般原则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管理实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是按照“研究对象、基本概念、旅游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与旅游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旅游宏观管理”等章节来进行排布的,结构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条理,但是各部分的联系不够紧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混乱。而在“知识图谱”体系下,该课程知识被分类为“旅游”、“旅游者”、“旅游流”、“旅游产品”、“旅游要素”等原理知识;“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等技能知识和“旅游企业管理”等事实知识,最终综合为“基本理论”、“旅游者”、“旅游经济”几个部分。
不难看出,这样的分类将课程结构简化并形成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若干知识点及其体系,在传授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基本建立了学生的课程思维结构、对实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知识结构化
所谓知识结构化就是将被识别出并分类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来进行排列。通过识别与分类,基本对知识点有了有关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按照什么结构化知识才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步,可以采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因果关系图”、“ABC分类法”来辅助进行。恰如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知识又被结构化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体系。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为不同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当然,不同体系的知识赋予了不同的掌握原则:原理知识需要被准确记忆;技能知识需要再理解后应用,而事实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分析总结。
(四)知识系统化
对单科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旅游学科教育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和组织目标。由此,知识系统的形成是在旅游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与构建中应用“知识图谱”的核心目的,当然,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结构化基础上,同时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间的联系点明确地标示出来,以便于在教学中按照先后逻辑进行合理的增减。这一问题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首先,要构建一个明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的章节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如,参考图2的结构绘出各门课程的结构图,建立便于形成课程知识交流的基本环境。
其次,构建出有利于开发利用的不同课程间的关系模型。按照一定的能力要求或实际工作标准来形成课程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图,将课程关系图细化到课程知识点关系图,从而形成了最终的专业知识图谱。
如: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景点导游服务能力为起点。则形成了集合“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管理学”课程的关系图,而在对关系图的进一步分解中,则表现为对导游人员的“说”(景区景点讲解,依托旅游心理学、导游基础)、“引”(引导游客,依托管理学、旅游心理学)、“调”(调动游客积极性,依托导游实务、管理学)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被相关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点支撑,由此,讲知识点与能力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教学中只要在完成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告诉学生他们之间基于什么样的联系、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如果在授课或入学之初就能够将知识图谱交给学生,更能够是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需要学习什么,进而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与教师配合,形成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变化,有效节约学习时间、降低学习的综合成本,同时还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对教育教学动态性要求增强和教师教学手段惯性思维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为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教学解决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还需要不断的梳理、全面的分析和大胆的实践。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2129)】
参考文献:
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左美云.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
3.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
5.彼得·P.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6.Durcker P P. Post—captipalit society.Oxford:Butterworth Henie mann,1993
7.加内什·纳塔拉詹等.赵云飞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维娜·艾莉.刘民慧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赵士英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0)
11.彭伟等.论知识管理的背景[J].图书情报工作,2000(8)
【摘要】此文就我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进一步阐述了在今后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怎样巧妙的转换授课方式与学习路径,让英语课程特别是语法的学习不再遵循过去枯燥而单调的模式,并且以趣味性的语法教程作为替换,最终使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
【关键词】英语语法趣味性教学 实践 思考研究
引言
在我国过去英语语法教育中,教育模式单一,授课方式枯燥乏味,导致在语法理解难度高的基础上,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抗拒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语法知识点上的理解,拉低了学习的速率。现在我国各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中,英语教学的方式正在逐渐实现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实用能力而改变,教师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如此将语法教学课程的知识点与趣味性相互融合,让学生对语法的学习,特别是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点,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英语语法教学发展现状
1.适用教材紧缺。我国现阶段教育中,英语教材和学习资料虽然品类众多,可是,适用于技术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材料确是少之又少。该类院校学生所接受的英语基础知识毕竟有限,而对于当前教材,很多语法类知识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生很难进行自主研究月学习。
2.片面重视语法,缺少实际应用。职业技术类院校当前英语教育把过多的精力放基础语法的教育上,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法知识点掌握的很好,可是由于课下没有相应的环境进行练习。就说我国八十年代开始,英语等级考试增加难度,特别看重考生实际能力的把握,就是为了完成教育重点由“知识点”向“技能运用”转变。借此在试卷上变动了语法题的比例。可是现今依然有一部分高校沿袭过去的语法教育方式,只针对语法知识点单独讲解,而不注重练习相关语法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使学生不懂该如何灵活的使用语法知识。
3.学生英语基础差。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入学英语基础过于薄弱,对于课堂英语知识的学习尤为困难。相应的任教方式总是会出现种种问题。既不可能开展类似非英语专业高职类的教学方式,又不可以遵从普通英语专业的任教模式,语法的掌握则成为困扰大家的最大难题。
4.语法教学方法枯燥。显而易见,和其他普通院校一样,当前职业技术类院校最为明显和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的乏味枯燥和教学模式的单一。一般情况下,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语法的部分,都是由老师经过总结叙述一番后,学生记录。然而这种机械性的记录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差的技术类院校学生来讲,也只能是似懂非懂。
二、提高语法教学的路径
1.完善英语教材。当前中国英语教科书里,还没有一整套单独针对职业技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对应语法教材。基本沿用过去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章振邦 主编)。可是这本教科书并不完全适用于技术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讲,这本教科书还存在太大的难度。现在很多国家把语法与写作和阅读融为一体,制定成教材。这类教材具有创新观念,对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所以,教师应当首先适当地整合所持教材并进行具体研究,然后再继续从事教育工作。那么就此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看,结合外来英语语法教材的特点,整合、改编一份更加适合我们自己语法学习的教材,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2.开设语法交际选修课。结合当前学生语法基底薄弱以及缺少语境的问题,确保学生学习语法的时间,希望职业技术类院校设立专门的语法交际能力相关的选修课,在合格的语法基础上,融入各种对应情境,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完整的英语交流,并在情景交际中逐个研究所对应的语法知识。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在语法方面的交际能力。
3.加强英语基础教育。高职类学生语法基础差,在课堂上理解知识点困难 又达不到自学条件。所以我们需要发掘一种“实用性”与“基础性”结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继而在学习和稳固英语语法基础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在英语中的听力、口语、阅读以及写作的技巧。
4.丰富语法课程的趣味性。在我国过去英语语法教育中,教育模式单一,授课方式枯燥乏味,导致在语法理解难度高的基础上,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抗拒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语法知识点上的理解,拉低了学习的速率。现在我国各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中,英语教学的方式正在逐渐实现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实用能力而改变,教师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如此将语法教学课程的知识点与趣味性相互融合,让学生对语法的学习,特别是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点,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尝试筛选一些合适的期刊、小说或者新闻,并带进英语课堂与学生分享。这样既避免了单独讲解知识点的枯燥乏味,又可以让学生在分享阅读的过程里,领略语法的意义。那么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新闻和媒体信息来提升学生语法运用和掌握的能力。
三、结语
由此看来,现阶段英语语法的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意义,而是教授如何正确、灵活的去运用。引导学生提升语法知识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学课程的趣味性,能够很好的防止学生逆反和厌学心理的产生,更加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势头。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的实用性,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将语法知识掌握之后,自如的运用到将来的英语交流中。增强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趣味性元素,是广大教师们达到课堂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所以说,当代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元素与实用性的融合,必将成为英语语法教育方式的主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渠道。广大教师要高度重视,深入思考,力图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教育目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从多方面去提高教育水平,重构课堂教学模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
1.读课本应该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特别要集中力量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人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同时要找出知识疑难点。
2.读课本,体会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疑难点在课本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研究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且一些典型的、常用的方法还会在书中多次反统鱿郑阅读课本时应该多留心、多揣摩,逐步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会。
3.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是有特点的,看书时全明白,合上书后又怎么样? 做题时能不能运用? 这都需要知识点在脑海中落实到位。每看完课本的一部分,不用课本能不能了解里面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很重要。基本概念需要正确的理解,要把最细致的地方搞明白。虽然数学很重视整体的知识架构,但最基础的还是一个个知识点,只有把一个个知识点扎实掌握了,那么就会“一看见题目就知道怎么做”了。
4.要做到以书为主,以题为辅。看书时要注意我们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错什么补什么,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知识点,不要排斥滚动式的知识点复习,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还要反复看,这样逐渐就能演变成板块式的知识点,形成整体知识网络。
5.分析比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的方法很多,如图形法、列表法、图标结合法等。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做这项复习时靠的是归纳课本,总结方法,而不是靠大量做题。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有评价的掌控能力。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评价是教学理念的反映,影响教学实践。在新形势下,以人文本的评价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做到知识和能力、智育和德育的结合,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人才。有了评价的目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技术等进行正确的评价,形成客观的认知,重新认识教学活动,调整和掌控教学策略。没有谁比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更深切的了解,教学设施是否充分,对学校教学管理是否得当有更直接的感受,教师有资格成为评价者,也有权利成为评价者。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评价能力,这是对学校、学生和自己教学的一种认知,从中才能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并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2.教师会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被推广和普及,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重要方面,要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够从网上搜索信息资源,进行下载和整理。教师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能,告别传统的单一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合格的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认识到,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切莫放大多媒体的作用,喧宾夺主。过分依赖多媒体会失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以学定教。教师要从教育的宏观整体去利用多媒体,制作有效的课件。在课件的制作中,教师要注意到这几点: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配合讲解,并多和学生沟通,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多媒体课件内容要做到服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能表现出来;课件的内容不要画蛇添足,如过多的渲染,内容花里胡哨、丰富多彩,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学目标,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针对点,混淆了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
三、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反思和自省
“你听懂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 ”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教师讲完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会习惯地这样问一句,言下之意,我该讲的都已经讲到了,如果有学生听不懂,或不清楚,那是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了。或许是听习惯了,或许是从来没有细究过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这样被问,教师们也习惯了这样问。可不久前,在某教育机构的一次讲座,讲授人家庭教育专家其辉教授提出这个问题,要变“你听懂了吗”为“我讲清楚了吗”,让教师深受启发,并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每个教师总以为学不会是学生自己的事,其实教师应该想想,自己的课讲清楚了吗?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提出了责任归属。当教师说“你听到了吗”时,是将“没听懂”的原因归咎于学生,而当教师说“我讲清楚了吗”时,是将“没听懂”的责任归结到自己方面。那么,是否应该变“你听懂了吗”为“我讲清楚了吗”,我想,应该是的。因为这种问句方式的变化,意味着教师从“以我为本”到“以学生为本”的角色转换与思维转换;从问学生到问自己;从质问到自省。一句“你听明白了吗”,责任在你;一句“听清楚了吗”,责任在我。就是这样一个小的不起眼的变化,却代表了教师的进步,以及我们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师生关系的变化。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知识比小学的内容深度增加了,范围更广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让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学习上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感到吃力,不能突破自己的认知。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三维目标 人体解剖学教学 运用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它是医学的必修科目,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关系,是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前瞻科目。本校各医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安排在大一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强,且解剖学知识点向横连贯性不强,与学生以前的知识构架联系较少,对学生的记忆及理解形成压力,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为了实现教育以育人为本,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三维目标法对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三维目标”是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1.三维目标的应用
1.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追求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及对学习的态度责任和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是原动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快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为准则,对教学内容案例化处理,把枯燥的书面表述形象化;在轻松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实现乐学的目标。如讲解消化系统内容时,以胃溃疡为例讲解胃的位置、外形、溃疡好发部位,同时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轻松无压的座谈环境,鼓励学生阐述与之相关的内容;同时教师不做即时点评使学生表述完整,评价时以正面积极的评语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此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稳定的学习心理准备态度,且消除学生学习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其在行为倾向上带有更加正能量的评价性观念,使绝大部分学生在乐学基础下,实现对学习持之以恒、克服学习困难的目标。
1.2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信息知识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必需的活动方式。人体解剖学知识点繁多,在没有临床知识铺垫的前提下学习,缺乏立体性及横向的连贯性。为了使学生轻松学习、提升能力,教师将理论知识点以主杆化方式进行梳理形成一个知识中轴多个分支的知识点树,先中轴后分支的方式量化学习目标;以例题及案例串联各知识点,诱导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讲授动脉血管时可先建立大动脉树,再由此生发出各级动脉分支,以心绞痛服药后药物在动脉中的行进途径强化知识点的学习。
1.3过程与方法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教学重点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二维的图像、图形和三维的标本、模型,掌握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2]。教师以多媒体动画及PPT动态演示教学内容形成知识点的空间构象,把文字与图形转化为直观的记忆信号,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特色的学习方法与记忆方式。
2.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且互相促进,表现的是学习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的三个必要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及充当教与学间矛盾的调节剂,只有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好教与学的矛盾,完成学习方法的形成、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的确立是一线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也是国内外课程教学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符合课程教学基本规律,对有效推进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策略 实践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22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以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初中政治以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任务,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遵守社会规则,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弘扬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初中政治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遵法守法观念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已然不再适合当前的政治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为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创建初中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紧抓课程改革重点,熟悉教材,明确考点,高效授课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事业也一样,要将知识高效的传授给学生,必先从自身做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模仿性,愿意按照老师划定的模式进行学习,具有局限性。初中政治在考试上仍采用半开半闭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对于闭卷的知识点要熟记在心,开卷方面要理解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明确答题思路,这就对老师的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备课阶段,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合适重点案例,画出重难点,找到现实生活中与知识点相关的例子新闻图片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知识点,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做到真正的高效。课堂上,注意一言一行,初中政治作为人文学科,重点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从深处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生活中紧抓时政热点,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度,给学生也要养成关心社会问}的好习惯。目前考试仍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结答题思路和套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利用题目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老师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将课堂的主体变为学生,老师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二、从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偏小,心理上仍然不成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习惯逃避,特别对于政治这种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容易使其感到枯燥乏味,死记硬背效果自然不佳。作为初中政治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出发,重视概念的理解记忆,多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政治的乐趣,在理解道理的前提下,对书本知识进行背诵掌握。初中政治知识点较多较杂,记忆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政治来源于生活,书本上的很多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具体事例,在课堂上,多用例子引入知识点,可以在几分钟内吸引学生,同时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锻炼思维逻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教学手段,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很多老师一味追求分数,教学中比较急躁,追求教学进度,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传授方法。多媒体目前每个课堂都会有,就要利用好,课堂上播放与知识点有关的视频新闻图片等,再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可以让某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表演一个情景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快乐地学习了知识,效果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是教学方法改进的关键。
三、书本知识与社会学习相结合,注重课外实践,开展互学习
初中政治若只通过书本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态度,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听老师高谈阔论,难免会感到乏味,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要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进行的同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人生态度的培养。
例如开展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的道德践行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也能培养对父母的孝顺之情,这是做人之本。开展到烈士墓园扫墓的活动,给学生讲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能够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能力,明确调查问卷的一般步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初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提高辨别是非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关键词:微课;信息化教学;系统论;知识地图
微课类教学资源是以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实训实验、项目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微课类资源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广义的微课教学资源还包括与该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PPT等辅教学内容。[1]微课教学资源可以应用在各种教学模式下,微课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当前,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制作微课资源。国家及省市级的不同教育管理、教研机构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竞赛活动,比较知名的有全国微课大赛以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微课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
1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微课资源建设与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各院校在进行校本资源建设项目或者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时,投入了资金和人力,建设大量的微课类教学资源,这些建设项目最终考核验收的重点是资源建设的总数量、建设进度,而对于所建微课教学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缺乏后续考评。另一方面,目前的微课资源建设规范对于微课资源中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软件等各类素材进行了统一规范,但没有从教学使用上对资源建设进行规划,教学效果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提升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运用系统论思想,把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为整体来分析。因为构成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各子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必须以整体观念来协调信息化教学系统内部的子要素。[3]
2以系统论思想建设微课教学资源
系统论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事物,强调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和谐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发挥正常功能。考虑到系统论的要求,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需要分析整个课程中各微课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也要分析微课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块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以达到保证系统整体的教学效果。[4]图1揭示了信息化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图1中,共有4个子系统,即: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其中教师通过筛选整理知识点建立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子系统,并通过知识地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课程教学知识点,同时构建翻转课堂或者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按照学习矩阵中各职业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下面将阐述如何通过知识地图和学习矩阵,加强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及协同性。通过知识地图和学习矩阵把系统论的思想融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主要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描述课程教学内容众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体系结构。当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新课程的知识时,往往因为知识点数量比较多并且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没有描述,造成对课程整体知识网络比较迷茫的状况。使用知识点地图形成课程微课资源的总分布图,用于组织微课资源,将散落的微课资源整理起来,予以有效的管理与维护。通过课程知识点地图,能够学习、分享这些微课资源。知识点地图通过揭示课程内各微课资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处在整个课程知识点体系中的什么位置。这是高效准确地学习课程的有效办法。二是对不同职业背景所需掌握的各层次知识点的程度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制定学习策略。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导致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一个学生能否适应这种关系的变化是反映其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学生要保持对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课程知识点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从而制订出正确的学习策略。[5]所设计的课程知识点学习矩阵,把某特定专业所需要的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作成分布矩阵,清晰地说明将来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能力水准。对每一知识点,根据不同职业,将其需要掌握的程度分为基本了解、理解本质、熟练应用、创新与推广4个能力水准。这一学习矩阵,是一个能反映学生与所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模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及其变化,正确地处理知识点与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6]
3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系统论视角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教学效果,在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服装面料认识与鉴别》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中,融入了系统论思想。随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过程的开展,研究得到深入。根据课程的教学对象,以及这些对象将来所需从事的工作岗位,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面料原料鉴别、质量认识及服装服用安全为基本出发点,要求培养学生服装面料识别、检验、选购和保养能力,及服装服用安全性能的辨别能力。本课程是学生将来从事纺织服装企业质检、采购、贸易与营销等岗位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入门技能。该课程内容分为9个大知识点,主要包括:绪论、初识、评价、鉴别、品质、选购、流行风格、保养、安全等消费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表一中给出了课程内容的知识地图,每个典型知识点下均设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知识点群,例如知识点2“初识材料”下包括:三大织物认识、纱线与纤维、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化学纤维等5个子知识点。在网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给出反馈;而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进度选择一个支系下的知识群进行学习。每一知识点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又分为基本了解、理解本质、熟练应用、创新与推广4个能力水准。在表2中分别说明电商从业、企业管理、织物产品采购及织物产品检验等职业岗位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本学期共计84名学生参与《服装面料认识与鉴别》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如下:1)建立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线开放课程中,共有各类题目710条、布置作业18次、在线考试15次、微课资源52个、课程文件数150、课程资源容量60G;2)在通常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教师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力图通过单个的资源向学生展示知识点,而缺乏各教学资源的协同性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将从事职业之间的关联。不同与以往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在系统论思想下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指明了知识点的关联及不同职业背景下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便于网络教学的进行。3)通过学习矩阵,学生根据各职业背景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学生能力得到质变。通过作业实战演练,学生了解并掌握服装面料的种类和性能要求,能对材料能进行简单鉴别,具有面料选购和质量检查能力,服装安全性能的辨别能力,具备在储存、运输、保养过程中的面料维护能力,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突出。4)教学效果显著。组建了两个班级微信群和10个学习小组微信群,累计学生答疑信息达到2000多条,由于采用了微信点名,缺课率为0%。
4结语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对于如何提升所建资源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效果的复杂问题,系统论是值得借鉴的思想方法。[7]文中所提出的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方案,跳出单一微课资源的设计个体环节,抓住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各种关联因素,确定了以知识点地图为纽带的微课资源包建设方案,形成了基于微课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包整体组织构架,对整个信息化教学项目实现了整体控制。这种规划设计方式,正是应用了系统论“树立整体观念”的思想方法,使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建设有序、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2]孙小蒙,葛元骎,叶大鹏.微课建设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4):94-96.
[3]高铁刚,薛峰.信息化教学资源供给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8):26-32.
[4]郑雅琦,文辉.系统论设计思维方法研究——基于模组化实例分析[J].设计,2014(2):143-145.
[5]许易,陈盈.基于知识地图的课程学习平台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6(3):68-70.
[6]唐钦能,高峰,王金平.知识地图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21-125.
【关键词】知识推理;测试系统;自适应;双向反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118―05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信息技术的到来使网络交互式学习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学生支持服务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也是连接学生与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的桥梁,是学生在线学习的保障。[1]因此,我们要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优越性,有效组织学员进行网上交互学习,使得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一 基于知识推理的在线导学测试系统的提出
1 双向反馈平台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必要性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到知识。由于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地理位置、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比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要复杂,所以做好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尤为重要。人际交互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是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核心成分,对整个远程教育具有重大意义。[2]
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交流主要是通过非连续通信手段(包括函件、电话和计算机网络在内的电子通信手段)实现的。在远程教育中,仅有教学信息由院校和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处理答复。在一定意义上,学生信息反馈的畅通与及时处理答复是检验远程教育院校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基本标志。[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往往是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处理答复也必须是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由此,一个实时解决学习问题并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因“人”施教的网络双向反馈平台应运而生。
2 具有知识推理的在线导学测试系统能解决的问题
远程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多不胜数,主要的困难有三类:学习问题、交流问题、个人问题。[2]本文提出的测试系统恰好能弥补这些问题中的某些方面。
二 具有知识推理的在线导学测试系统的反馈功能
网络学习系统正向着智能化、个性化、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学习诊断是适应性学习系统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效果重要依据,没有这个依据,适应性学习系统根本无法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适应性教学了。适应性学习系统对教学诊断测试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它要求这种测试能尽可能测量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即哪些知识已掌握,那些知识还需要继续学习;同时这种测试还要求必须具有极高效率,尽可能的以最少的测试内容诊断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而且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内所诊断的结论是一致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测量系统是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omputer Adaptive Test-CAT)。它的核心是:依据受测试者答题情况不断计算其当前能力值和信息量,并根据这些参数实时地调整试题水平,直到受测试者的能力被恰当估计出来为止。一般说来,自适应考试仅需要传统考试方式一半的时间和约为40%~60%的长度就可取得同样的效果。[3]
1 测试前的反馈
在远程教育中,作业和检测也是实现远程教育个别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于学习环境、年龄等因素,使得他们的课后作业疑难解答和复习难以完全到位,所以测试系统本身可以起到检测学习的作用。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不一样,笼统的测试只会影响学生后面的测试效果,所以在测试前应对学生者的基础水平进行估测,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难度相当的题检测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已经进行过测试的学生,每次登录系统后的测试起点应以上次测试的水平为准。
2 测试中的反馈
(1)系统反馈机制
基于知识推理的在线导学测试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记录以及学习绩效,动态的组织和呈现与学习者本人当前学习能力最相关的学习内容。它利用数据库智能检索(Intelligent Retrieval From Database)[4]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学习基础或学习效果,即测量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掌握,对暂时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逆向层层推理,给出学习提示,当推理到达知识节点底层时,则呈现当前最适合的学习资源,以此作为自适应学习中动态呈现学习内容的依据。其反馈机制如下图所示:
测试系统从登录开始时进行测试,识别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或是结合学生前次学习过程的历史记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估测,从而可根据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呈现与他能力最适应的学习内容;正式测试是针对性的测试,为学生发现薄弱环节并进行巩固性复习提供依据;对同等难度级别进行测试,主要是对根据项目反应理论(IRT)考虑潜在因素对学生测试效果的影响,诸如心理焦虑、紧张、视力欠佳等问题。
在正式测试过程中,学生题目回答正确,根据自适应原则,下一题难度上升,同时应遵循知识结构特点,呈现的是与上题知识点相关的高难度题。当溢出该知识点时,应以章节为单位,抽取与该知识点所在章节联系紧密的章节的某一知识点题,出题难度级别应从弱到强,这样便于被测者知识的梳理和贯通。同时出于个性化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他做连续做对难度不断上升的三题以上,系统会对难度进行跳跃式上升。继续答对则继续跳跃式上升,只要难度达到最大,系统自动结束考试。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题目难度下降,同时不能偏离该知识点的范围,即逆推过程既要保证自适应出题,从次难题到较易题,又要保证题目范围在该知识点相关连接区域之内。当难度达到最底层(指数最低)且分知识点达到原级,跳出测试,页面则呈现与题目知识点相匹配的学习资料,电子课件,专有习题解答(采用锚点定位到知识点的具置)。对于计算要求较高的题,页面则会出现做题的提示信息和具体解题步骤。学习完毕,学生可点击“结束学习,继续测试”按钮,重回测试介面,呈现与最后学习前一题的难度级别和知识点想匹配的题,题目不能溢出此界。回答正确,则进入“正确”模块;回答错误,给出几道低难度的其它题(如另一章节)的再测试,相当于进入程序的进口。这种并不立即结束考试的缓冲做法,可以避免盲目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认知风格,并且给学生在别的章节题测试表现的机会,多维度进行检测。考虑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生背景和学习时间的复杂性,测试以答题数目最多30道为限。这是除人工可以点击“结束考试”自动退出之外的另外一个退出接口,由系统自动结束测试。一是每个人全身心投入的注意力只有15-30分钟左右,题量越大时间越长越影响做题效果;二是30道题一般可以包含7个知识点(以每道题可联系4道关联题来算),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由于本在线测试系统是基于网络的,考虑运行速度,一般宜采用这种固定长度原则(fixed length)作为测试终止原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知识概念结构图
学习资源是由各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在结构上一般是树状,或者说是层次结构,如图2。
根据知识树的特点和难度自适应的要求,设计了题目的数据库结构。包括下列资源表:章节表、类节点表、知识点表。如下表2、表3、表4、表5。
3 测试后的评价
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良好表现自动结束考试或是主动点击“结束考试”按钮后,得到一份能力测试报告,对本次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量化分析和评价。
根据布普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共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同时布鲁姆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规定,将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因为任何一道题不可能只考查某一方面的能力,所以测试的目标因子应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集合,构成的向量空间可表示为:U={U1,U2,…,Un},根据布鲁姆提出的认知活动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试题库,测试系统采用多级综合模糊数据模型,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U具体表示为:U={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这个矢量中的每一个分量表示题目所考查的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每一分量的侧重模糊度采用模糊语言值布尔量{极弱,较弱,一般,较强,极强}表示。将其转化为[0,1]内的实数:极弱=0.1,较弱=0.3,一般=0.5,较强=0.7,极强=1。其形式为:
其中rij的具体含义为:某一认知层次属于某一试题的隶属度。测试系统将以套题为单位,每套题总共有十五个小题,只有对错两种结果A=(0,1),这样学生的答案将是一个由0或1组成的向量A= {a1,…,aj,…,am} ,可得出学生表现出的认知能力水平,设公式为:
其中i=1,…,m,j=1,…,n,设系统m=学生在结束测试前的所有题数,n=4,U为四维空间,其意义为:{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每种能力均有{极弱,较弱,一般,较强,极强}五种水平级,这样就会得出评语集B=[B1,B2...B4]。其中Bj={e1,e2,e3,e4 ],ej∈水平集记忆能力(r1)、理解能力(r2)、运用能力(r3)、分析能力(r4),这四个字段赋予了认知能力的隶属度。测试后,可得到B1,B2,B3,B4四个数值型数据,并且有0
设学生的答案是(1,0,1,1,0),得到B1=0.65,B2=0.65,B3=0.37,B4=0.5,就有:IF((0.6
三 在线测试平台的发展与展望
对于学生者而言,学习资源的细化和学习活动的序列化有利于学习者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获取资源和参与活动,有利于跟踪记录学习者学习资源利用情况和活动参与情况,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与建设,这对实现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十分重要。[6]本测试系统用难度自适应匹配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用逆向推理寻找父级知识点的方式解决了学习诊断中学习焦点堵塞的实际问题,是值得肯定的。系统从登录开始测试到测试结束,全面的分析学习者学习的历程,判断学习者学习能力和认知风格,将学习资料以最适合学习者的方式呈现,将所学知识以连续的、联结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导通,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进行学习的良方。
与些同时,测后重“评”。教学自动测评是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 Assisted Assessment)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4]客观而又真实的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最贴切的反映,同时也是学生找到差距,重新找到学习起点的合理依据。在线测试平台可以尝试人工智能中的技术和模糊数学的算法对评价指标和算法进行改进,同时应该用逻辑斯蒂模型(Logistic Equation)或其他合理的方式客观地处理好答题过程中的隐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庚,丁新,袁松鹤,徐铮,蔡永.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08,(12):77-78.
[2]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226.
[3] 汪和生.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在学习诊断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6,(6):34-38.
[4] 吴吉义,平玲娣.人工智能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1):66-69.
[5] 穆肃.远程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分析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21-24.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56-0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科技创新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在该总要求下高质量地完成好人才培养任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不可回避的课题。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致力于将社会需求的情境与学生在体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经历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进行对比,引导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运行[1]。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为什么要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呢?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学生应该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呢?
一、解决问题是授课活动的中心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业”通常对应处世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其出发点是传授者的主张或历史积淀的文化、方法与手段。“惑”则来自于学习者,是学习者内心的困惑、思索的烦恼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与学生的切身体会结合更加紧密。“解惑”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提高学习信心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问题自然是其核心[2]。问题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问题导向式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
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程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回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另外,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问题导向授课方法具有明确的方向,师生凝神聚气、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在该过程中能够迅速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从问题导向授课模式的关键环节、组织实施策略和实践效果评价方面对该方法的运用模式进行分析。
二、问题导向授课模式的关键环节
1.知识点是设置问题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均是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顺利掌握知识点是授课过程的基本任务,对课程知识点的提炼是有效完成整个授课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提炼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能够体现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二是能够体现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三是能够体现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岗位任职需求。以“雷达性能测试”课程知识点抽取为例[3],我们从雷达整机、分机、系统的知识点需求出发,抽取了该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并构成了如下页图1所示的知识点体系框图,使得教员授课要讲授的内容一清二楚,学员对要掌握的内容明白清晰。
2.教师是设置问题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是“学”的输入,其责任主体为教师。《论语》中的名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问题导向授课模式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授课知识点设置成各种目的明确、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具体问题,从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点,获得实用的技能。在《雷达性能测试技术》课程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各个知识点的融化问题,首先将要点融化在问题中,其次将实践融化在问题中,最后将总结融化在问题中,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问题的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锻炼流程。
3.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执行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的对象,是“学”的主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载体。“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在问题导向授课模式落实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躬身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任职需要的人才。在《雷达性能测试技术》课程实践中,围绕学生的思想参与度、行动参与度等方面,形成了围绕综合实践性课题的学生执行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4.师生互动让学习效果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教学活动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行动与行动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应该在和谐、互动充分的环境中自然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4]。《论语》中很多名句都是孔子与学生在日常交流、讨论问题时碰撞出的火花,并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不断沉淀,最终形成亘古名言,成为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的哲理。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方面,我们在《雷达性能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注重从教师、学生共同知识基础进行推动、以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牵引,形成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良好互动氛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三、结语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合理设置教程教学环节、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针对性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设置、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教和学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实施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敏,徐劲松,等.问题导向型课程设计的实施评价[J].无线互联科技,2011,(3).
[2]胡小勇,胡晓黎,谢丹丹.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3).
1工程的概念
目前有关工程的概念很多,但意思相近。普遍认为工程具有造福人类社会的目的,分歧是它究竟属于科学还是艺术范畴。目前有学者认为,工程既不是单纯的艺术,也不是单纯的科学,而是沟通艺术与科学的桥梁,存在于科学、艺术与社会的交界点之上,不是三者简单的叠加[3]。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范畴,工程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性,即造福人类。
2工程教育的本质
工程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由工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全面系统的影响以达到预期培养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3-5]。它除了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属性。
1)实践性:工程的社会性决定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2)复合性:工程教育应当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工程人才。
3)伦理性:工程活动必须符合法律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4)全球性:工程应具有全球视野,即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全球大环境的需要。
3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为了与全球工程教育接轨,我国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要求[6]:1)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的技能;5)了解国家对本专业职业和行业导向,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对社会的影响;6)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8)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从我国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来看,就一门单独的课程而言,成功的工程教育必须让学生具备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工程过程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本文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
2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特点
1理论性强,需要良好的基础知识
要想较好地学习过程流体机械专业课程,学生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知识(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理论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对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知识点,紧跟教师的备课思路,就必须对这些现行课程有良好的认识和理解。
2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繁多
过程流体机械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机构原理、热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原理、动力学计算、结构设计、运行维护、故障诊断、总体方案设计与选型等。每一个知识点似乎都涉及一门独立的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听课时似乎很难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做出敏捷的反应,极大地影响课堂的互动气氛。3知识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过程流体机械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与工程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其理论水平远高于实际,可用于指导流体机械在企业生产应用中的稳定操作和运行,以及机器的技术改造与新机型的开发。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结合课程的学习,势必要学生开展一定的工程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工程观念,让学生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欠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如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由于学时短缺而被逐渐砍掉。有的课程(如流体力学)虽在开设,但由于学时短或为选修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学习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如内能、焓、熵等)都不知道,当涉及一些运用基础课程知识点来理解工程问题时感到非常吃力。这就导致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出现死记硬背、不善于理解应用的学习局面。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似乎是工程教学的通病[7]。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必备环节,对学生工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工程性极强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而言,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实习与实验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就本专业的实习而言,目前主要集中于化工设备制造厂和化工产品生产车间的参观和学习,基本上忽略了有关流体机械制造厂的参观和学习,导致学生对流体机械没有感官认识。而且实验学时在不断缩减,目前仅开设往复压缩机示功图测试和高速转子静平衡两个实验。离心泵汽蚀实验被砍掉,导致学生对离心泵主要性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2)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加强。鉴于一系列原因(比如工程热力学知识的欠缺、有关流体机械书籍和标准的缺乏),目前绝大多数毕业课题仅局限于化工设备设计,基本上很少布置有关流体机械课程方面的毕业课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流体机械课程的进一步理解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
3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由于课程学时的缩减,目前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评价基本上是“一锤定音”——期末考试,忽略了大作业的训练和热点研究方向文献的阅读和总结。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也很难及时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给予修正和弥补。
4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法改革思路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工程教育也是如此。大约二战时期,工程教育从工程实际技术教育过渡到工程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涉及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向性的,类似“学徒式”的教育,即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方式仅适用于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很难适应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方式。为此,发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的、学习式的教学方法,即将学生视为教师的角色[8]。学生能够从教学活动过程中隐性地获取知识,而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开展有效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模糊,二者有效地完成自身的任务,即教师良好的教学任务、学生有效的学习任务。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是沿着该思路进行的。针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阶段工程教育的目的,下面从课程的准备、课程的讲授和课程效果评价三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课程准备
首先,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必然要求教师大量查阅和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与过程流体机械有关的国内外专著和书籍),弥补所选教材的缺点。查阅资料时,教师必须注意角色的转换,查阅资料是为了更有效、更准确、更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而不是为了个人学习。教师通过大量地阅读文献,将教学内容给予重新组织和编排,以最合理的顺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不是照本宣科。其次,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弥补存在的问题,避免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在前期课程学习上存在的差异,这样分组讨论学习时便于优良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克服个人因前期课程学习不足而对本课程知识点理解带来的障碍。再次,鉴于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教师的讲解和订正为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制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对教师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要告知学生:1)每节课要学的教学知识点;2)理解知识点需具备的基础知识;3)学生需要查阅的书籍和准备的内容;4)本节课内容在课程中和工程实际中的重要程度。可以说,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备课必须要做到备内容、备学生和备方法。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而是教师根据备课时制订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教学内容,避免学生消极被动地思考教师到底在讲或者要讲什么内容。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讨论,发现和记录教学存在的不足,便于课后进一步的思考、改进和反馈。教师上课时应做到:1)上课时,教师首先要给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2)教师要给出每节课的“引子”,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每组学生给出的讨论结果;3)最后教师要给出总结,要评价本节课程内容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余隙容积”这个概念,如果仅是书上给出的解释“活塞行至终端止点时气缸剩余的容积”,学生很难理解,很难想象这部分空间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将其与盖房子用到的“公摊面积”类比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二者对于用户来讲都是有害的,但是必须具备的,只能尽力减小,却不能避免。
3课程评价
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发现和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课程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绝不能是仅以考试为基准“一锤定音”。为此,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对知识点理解的评价。通过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一系列反应,如面部表情、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释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课程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便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和弥补不足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测试教师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明白师生间对知识点理解存在的偏差和分歧。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反思,对教学内容给予重新编排和阐释,以便改进教师本身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实训、大作业、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并将存在的问题汇总和分析,弥补教学存在的问题。总之,教学评价是个连续的过程,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
5教学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简单的讲,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实施,学生获得的技能基本能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具体体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提问和讨论,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交流技术;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讲解,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责任感;3)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大作业的分组准备和讨论,教学在团队内相互进行,学生改进和具备了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4)通过“教”这一环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组,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5)通过一定的工程训练,学生对待工程的态度和信心发生积极的变化,增加了对工程设计过程的理解;6)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理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素养。
6结束语
Abstract: The inquiry-based educational game is the learning software which is based on the game as the carrier and the network as a platform, and takes the knowledge to integrate theme game with the form of game task and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thinking through interactive strategies. This paper elaborated design proces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attentive problems of inquiry-based educational game with a case of "learning in happy" game.
关键词: 教育游戏;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育游戏
Key words: educational games;inquiry-based learning;inquiry educational gam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36-02
0 引言
教育游戏旨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教育游戏的关键之处在于借助主流游戏的某些特征,充分提取和利用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如挑战、好奇、幻想、控制、目标、竞争、合作等,将其整合到教育软件中。
1 探究式教学游戏
1.1 游戏的本质特征 游戏之所以吸引玩家,是因其自身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人将此统称为游戏的动机因素。Malone认为挑战(Challenge)、幻想(Fantasy)和好奇心(Curiosity)是游戏具有娱乐性的根本原因(表1),他认为一款好的游戏应具备这三种特征(Malone,1980)。斯坦福大学人际交流沟通学博士Nick Yee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动机因素理论”,他认为成就感(Achiev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沉浸感(Immersion)、逃避主义(Escapism) 以及控制欲(Manipulation)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因素[1]。魏婷和李艺认为游戏形式(画面与音效)、游戏结构(交互机制)和游戏内容(故事情节)是游戏者参与游戏的主要动机因素[2]。Malone的游戏动机理论能够从深层揭示游戏的本质特征,而其他的动机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游戏的内在机制(表1)。
1.2 探究式学习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1.3 探究式教育游戏及特点 探究式学习包括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任何层面上的探究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为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并在探究策略上给予一定的提示,以多媒体为形式、以交互为特点的游戏能够为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情境创设工具。探究式教育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3.1 交互引导探究思维 对于游戏这种特殊的媒体形态来说,互动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邱善勤,2007)[3]。在教学游戏的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合理设计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其进入新的思维过程。
1.3.2 社区提供交流平台 游戏化学习社区除了支持学生个人的探究活动,还要发挥网络的优势,支持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4]。在探究式教育游戏中,学生要先通过网络平台注册成为游戏社区的一员才能参与到游戏化学习社区中。游戏社区给学生玩家提供了一个互相讨论游戏攻略的平台。游戏社区还给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参与到学生的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机会,家长可以设置学生的在线游戏时间,老师可以充当学使,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任务中遇到的困难。
1.3.3 游戏任务中渗透知识 在探究式教育游戏中,学习的探究过程都是融入游戏任务中的,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游戏任务的解决方式,同时完成了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游戏任务之中,并在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5]。
2 探究式教育游戏设计流程
2.1 知识点解析 按照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对知识进行归类划分,对于方法、过程、原理性的知识要进一步分析其发生的现实情境、条件及产生的结果,这些是游戏化改编的背景知识。对于概念、定义及识记类的知识要考虑如何将其巧妙的融入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2.2 游戏化改编——知识点小游戏 详细分析学习目标中隐含的现实生活情景。对现实情景进行游戏化改编,同时加入时间限制、操作难度等游戏因素。游戏策划人员要非常熟悉各种娱乐性游戏的游戏机制和玩法,在此基础上改变其中的一些规则,使得游戏玩法中结合一定的知识因素,要完成游戏任务,学生必须掌握所需的知识内容。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连连看游戏,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规则,让学生去寻找其中能够成等腰三角形的三个点(这些点是由几种规则彩色图形构成的),找到之后才能消除,学生要想找到这样三个点,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边、角要满足什么样的关系这些知识。
2.3 探究式学习过程的设计——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对知识点小游戏进行解析并引导学生思考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游戏中已经体会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但这些模糊的概念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规律、方法或原理,在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策划人员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游戏中隐含的规律展示出来,而且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些规律。
2.4 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设计——快乐思考 在已有探究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难度上的提高,以巩固整个游戏化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中的再次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在“乐中学”游戏中,我们把这部分称为“快乐思考”,促进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总结归纳游戏化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3 探究式教育游戏“乐中学”的设计
3.1 案例简介 “乐中学”教育游戏中的知识点游戏是以初中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设计和开发的。“送小羊回家”这一知识点小游戏是“乐中学”系列知识点游戏中最具有探究意义的一款,它是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为知识点依据。
3.2 模块设计
3.2.1 主题游戏 主题游戏就是情境游戏,提供整个游戏的故事背景,为每个玩家赋予某种角色,并给玩家提供一定的晋级线路。在“乐中学”游戏中主题游戏是通过一个养成性的网页游戏来实现的,游戏中有8种不同的职业,包括药剂师、伐木工、采矿工等,玩家进入游戏之后创建自己的角色并选择职业类型,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并增加经验。
3.2.2 任务游戏(知识点游戏) 大多数教育游戏都是通过将学习目标以任务的形式嵌入游戏背景中的。在“乐中学”游戏中任务游戏又称为“知识点游戏”,从学生玩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小的游戏是以任务的形式嵌套在主题游戏中的,从设计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这种小游戏融入了学习内容。知识点游戏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将知识点层级分解,以动态交互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并且加入游戏性的竞争因素是知识点探究游戏的关键。
3.2.3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对于任何一款游戏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游戏运营的平台,是游戏的推广、测试、维护及更新等的渠道。网络平台包括一切以游戏为中心的交互通道,如游戏网站,电子邮件平台,即时消息系统、即时聊天渠道、博客等等。在探究式教育游戏中,网络平台是学习社区形成的现实基础。
3.3 知识点游戏的设计文档(表2)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探究式知识点小游戏的设计和开发问题。然而,如何利用情境式大型网络游戏的优点,开发出具有广泛探究意义的教育游戏,这才是探究式教育游戏的最高境界,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胥正川(2009).网络游戏成瘾的动机及抑制性因素作用的实证研究.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魏婷,李艺(2010).学习视域中的电子游戏参与动机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21-24.(科学版)》,6,308-314.
[3]邱善勤(2007).《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