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护理特色研究

康复护理特色研究

时间:2023-11-26 15:3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护理特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康复护理特色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康复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45%。有数据显示,该省自2005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高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这些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现阶段,高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成为社会、医院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及难点,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辅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应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探讨江西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情况。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概述

"十二五"开展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730余家,床位超过17.4万张,其中有550家养老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作。通常所说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是因老年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则是因老化过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碍主要有这些:感觉和运动障碍、机体脏器功能、骨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语言沟通和交流障碍、精神、心理、活动能力障碍与社交能力局限等。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中,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大,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视听障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2]。

1.2康复护理概念 当前,康复护理已成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组内容,在养老机构各种服务中,康复护理已被纳入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3]。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已明确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肢体康复、日常活动、康复效果评估、群体康复方案和个体康复方案制定等。在辅助器具的应用上,主要是指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在最新出台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标准中,除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外,还新增了个人移动类、防护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及相应护理服务。先进的辅助技术和适用的辅助器具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化服务,也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在养老机构的康复护理中应加大投入,提高应用效率。

2 辅助器具在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辅助技术的概念 辅助器具是现代辅助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广义层面的辅助技术主要指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两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辅助技术的认识日益提高,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普遍观点是,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硬件和软件方面,即器具和应用方法;②服务方面,适配与供应服务;③系统方面,主要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管理。辅助器具是辅助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载体,依据相关标准,辅助器具根据其实际功能分成12个大类、93个次类。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决或克服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改善和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属于辅助器具,比如:电子耳蜗、拐杖等。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不仅单一指残疾人,而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适用对象。

2.2关于老年人辅助器具 大多数辅助器具可适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主要包括这几类:移动类、视听类、防护类及生活类等辅助器具。根据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924名残疾人开展残疾等级的鉴定和康复需求的评估,通过集中和社区个别评估法,获得的康复需求评估结果表明,级别和类型差异的残疾人士对辅助器具的需求情况分别为:视力方面77.4%、听力方面75.6%、肢体方面74.3%,尤以语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从该市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看,视听功能障碍者对辅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强化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原则和对策

3.1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的水平,及提升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应确保各类辅助器具能遵循人体活动规律,满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体而言,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用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经专业评估后选用合理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护理。比如:设计具有在紧急状态下预警及求救的辅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脏病突发等情况下可迅速和医疗中心联系;再如设计适合视力障碍老年人的语音测温计、语音血压计等;②严格遵循必要即最简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简单,适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辅助器具,且以临时应用为主,通过临时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应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老年人没有掌握辅助器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或使用不当,即便极为适配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导致辅助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而,需要告诉老年人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修方法。

3.2强化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对策 根据当前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况,可从确立养老护理人员新标准、强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老年辅助护理课程的改革、专业人员进驻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有有效解决。

3.3积极引进辅助技术人员入驻养老机构 辅助器具的康复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养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而仅仅依靠培训来获得辅助器具相关知识是很难为老年人提供系统性康复护理服务的。一些辅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随买随用的产品,而应要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需求调查、适配评估、量身定制及跟踪随访等工作。所以,科学合理地选用辅助器具还应有专业人员入驻养老机构以提供全面的服务。

4 结语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要求社会、国家及家庭充分重视老年人的权益,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积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时期,为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加大投入,培养护理人才,提高辅助器具的适配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5):32-35.

[2]屠其雷.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0):134-135.

第2篇

【关键词】 家庭康复护理; 综合性; 护理模式; 脑卒中;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107-04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仍会留下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导致生活难以自理以及情感交流障碍等,从而使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患者在病情稳定出院后,仍需规律服药并在家进行康复性训练,才有可能使后遗症的严重程度降到最低。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使得服药的依从性以及康复锻炼的正确性较差,再加上缺乏正规的心理辅导,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心理,从而影响了康复效果。因此,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尤为重要[1-2]。笔者所在医院为社区医院,关注和维护老年人群的健康是工作重点,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近年来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升高,而脑卒中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中医特色医疗的基础上,制定出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方案,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以及优质的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经治疗后病情已处于稳定恢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且为单侧偏瘫;意识清楚,智力无障碍,可独立完成本研究中进行的相关量表评定。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有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无法配合相关检查以及量表评定。120例患者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55~85岁,平均(66.21±12.50)岁;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13例,初中25例,高中50例,专科及以上28例;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76例,出血性脑卒中44例;偏瘫部位:左侧74例,右侧46例。将上述患者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类型、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均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针灸干预,依据中医证型、偏瘫部位等分别选择相应的穴位,主要包括百会、四神聪、阳陵泉、合谷、太冲、神门、内关、环跳、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太溪、肝俞、肾俞、心俞等,15 d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以院内基本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则给予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全面健康宣教 以口头、健康手册以及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对患者及对应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每周1~2次,每次约30 min,每两个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测试,以检测健康宣教的成果。具体如下,(1)脑卒中基础知识: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治疗方案、预后以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等,加深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的认识。(2)心理指导:脑卒中患者容易因为身体状况与生活状态的改变而产生悲观、绝望、焦虑、恐惧等抑郁心理,影响康复进程,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指导,包括建立医患、医护之间的信任,嘱家属在心理及生活上尽量体贴患者,并进行安慰、鼓励,让其抒发心中的抑郁情绪,千万不可使用讽刺、教训等伤害性言语,以创造和谐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同步”的康复模式。(3)用药指导:联合社区医生对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讲解,消除患者的疑虑,并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指导。(4)饮食指导:脑卒中的发病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应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以及适量蛋白质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5)日常生活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述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嘱其尽快戒烟忌酒。对患者尤其是照顾其生活起居的家属进行详细的日常生活指导,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在患者无法自行进行上述护理的时候,家属应代行,当患者逐渐恢复自理能力的时候,应逐渐减少或脱离家属的护理,以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6)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由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了这些并发症的危害、预防及处理措施,并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一对一示范性指导:常规翻身叩背4~6次/d;鼓励患者多饮水,女性患者应尤其注意会清洁,以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瘫痪卧床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床单的干燥、清洁,提高翻身频率(2~3 h翻身1次),定期按摩、擦澡等。(7)病友家属交流会:每周举行1次,并建立信息卡,加强病友家属间的经验交流,鼓励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或家属分享成功经验,增强其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家庭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训练,并且每周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1~2次家庭护理,给予正确的示范以及康复训练方法的考核。肢体功能训练包括,(1)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给患者穿着宽松的开衫及裤子,鼓励其自行穿衣、刷牙、洗脸、拧毛巾、进食、沐浴、上厕所等;(2)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床上摆放、床-轮椅转移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卧位交替练习、站立-坐下交替练习、站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等,每天训练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语言功能训练主要针对失语患者,家属应从简单常用的字、词、句开始,逐渐提高难度,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言语交流,参加适宜的社会活动,提高其对美好事物的兴趣,预防抑郁心理,加快康复进程。

1.2.3 随访制度 建立随访资料档案,采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以及上门拜访等方式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对于相关考核不合格以及康复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找出原因,加强健康宣教的力度,增加家庭护理的次数,并详细记录在随访档案表中。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1)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及高盐饮食的比例。以过去1年内,每个月至少有1 d饮酒量>5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约含14 g酒精,即340 g啤酒或43 g蒸馏烈酒为酗酒;以每日食盐摄入量>6 g为高盐饮食。(2)心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3)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分别采用Fugl Meyer评分法[3]及Lindmark评分法[4]进行评价。(4)主要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脑卒中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生活方式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吸烟、酗酒及高盐饮食率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仅高盐饮食率显著下降(P

2.2 心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NIHSS及BI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

2.3 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

2.4 主要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

120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出院后约有70%以上者伴有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给其日常生活和心理上带来严重影响,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病残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5]。传统的康复模式为在院康复,但医疗费用高昂,无效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还影响了其他患者的救治。目前,我国已逐步加大对社区医院的建设,尽量配备较为完善的设备以及先进的医护人才,但是科学的家庭康复护理制度仍未十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也未系统开展,使得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并未达到满意水平[6]。

笔者所在医院位于老式小区中,老年人群的比例较高,而脑卒中又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在医院特色中医针灸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联合医务人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方案,并进行了对照试验,以验证其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与常规社区护理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特色及优势:(1)采用口头、健康手册以及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亲自示范相关操作,使得宣教方式更为直观,内容也更为全面,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心理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日常生活指导、并发症相关知识等,尤其应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心理指导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重点宣教[7-8];另外还进行定期考核,这样可进一步加深患者及家属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2)采用个体化方案的制度,使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行对应的护理方案,使康复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3)组织了病友联谊会,一方面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释放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加强病患之间对康复经验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康复训练更好地进行;(4)每周由专业护理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1~2次的家庭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给予正确的示范以及康复训练方法的考核,这样更好地建立了护患、医患间的信任,并保证了患者康复训练的正确性及持续性,有效提高了康复效果;(5)制定完善的随访制度:给每位患者建立了详细的随访资料档案,并采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以及上门拜访等方式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如果遇到考核不合格或康复效果不佳者,应与医务人员商讨,及时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9-11]。

本研究中,应用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模式的患者吸烟、酗酒及高盐饮食等生活方式,心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等方面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采用常规社区护理的患者;另外,120例患者均获得了有效随访,这与积极的家庭康复护理以及完善的随访制度密切相关,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期间,观察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与常规社区护理模式比较,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可更为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减轻抑郁心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还可加快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降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再发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验证。

综上所述,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模式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心理、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和感觉等功能的恢复,以后将进一步对该方法进行优化,继续实行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银凤.居家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37-40.

[2]殷艳玲,寇长贵,于雅琴,等.脑卒中偏瘫病人家庭跟进服务模式实施可行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35-36.

[3] Borg T, Berg P,Fugl-Meyer K,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urgically treated pelvic ring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two years follow-up[J].Injury,2010,41(4):400-404.

[4] Sommerfeld D K, Welmer A K.Pain following stroke,initially and at 3 and 18 months after strok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disabilities[J].Eur J Neurol,2012,19(10):1325-1330.

[5]夏同霞,侯根翼,蒋中艳,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居家并发症的干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36-938.

[6]陈璐,陈湘玉.国内外居家护理概况及对我国居家护理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94.

[7]张春慧,朱庆华,张振香,等.心理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48-2649.

[8]杨桂凤,王小娟,李芳,等.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5):382-384.

[9]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137.

[10]周燕利.3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109-110.

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第4篇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1.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必要性

1.1 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是健康促进及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定义体现医学观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转换。康复治疗技术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约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复医疗服务。面对巨大的康复医疗需求,我国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却少得可怜。李建军说,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系和康复专业。

此外,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问题将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者也需要康复。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相应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因此,发展康复护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护理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护理队伍。

1.2 康复教育现状人才需要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在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长汤小泉在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透露,按估算,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 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全国1.2亿老人中的50%有康复需求。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汤小泉说“这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康复治疗技术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万人口仅分摊0.4 名康复治疗师。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因此,发展康复治疗技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队伍。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标,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治疗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需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以,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前景看好。

1.3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宽办学思路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类各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护理、助产二个专业方向,学科结构简单,与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学院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不但可以与国际护理的专科化趋势接轨,还能拓宽护理学生的就业范围,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方向。

1.4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学科特色的需要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与临床医学有共同的基础和相同之处,凡有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没有与之接触过的人,即使临床经验丰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评定等。在我国,国家认可的正规康复治疗专业的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康复治疗专业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33名,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康复治疗师本、专科专业,并建立了11个硕士点及2个博士点。但由于开设康复教育的时间较短,培养出来的治疗师在数量上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学。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近年来刚刚起步,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我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病人康复的工作中。

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医学与护理的新领域。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2.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2.1.1 各大医院相继开设康复医学科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准,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抽调临床护士担负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按护士与床位配比1:4计算,康复治疗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可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

2.1.2 就业地区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加深了就业的难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分流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医院,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等也可就业。目前我国康复医院发展较快的地区多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毕业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 我院的地域优势

我院位于巴彦淖尔市,地处经济发展的河套平原,经济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和对健康的需求,康复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市有好几家医院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康复医学日新月异的地区,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2.2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校现有康复专业专任教师9人,专业课教师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2名。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双师型素质结构,就学历和实际能力而言,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教学设备等硬件齐备,已具有康复治疗专业实训室、康复技术实训课所需的教具、模型、仪器、标本、切片、挂图、CII课件、教学光盘、检查及器械(握力计、系列哑铃、上肢推举训练器、液压踏步器、平衡协调训练器、肋木、木顶板、手指分离板、平衡板、训练阶梯、砂磨台、滚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车、上肢悬吊训练、套圈、作业综合训练车、日常综合训练箱、肺活量测定仪、肩关节旋转训练器、前臂内外旋转运动器、关节康复训练器、多功能训练器、功能检测箱、臂力计等);并在陆续更新补充,现已能满足实验、实训课所需的基本设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且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且有着更多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就给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康复教育现状亟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宋玉兰,《康复技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复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第5篇

【关键词】 脑梗塞 恢复期 中西医结合 护理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 [1]。急性期过后,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负担。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脑梗塞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间的交往,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中医辨证认为康复期的前6个月,正处于邪气被逐,正气未复,是康复的良机。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和护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介绍

1.1 入选对象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为二次发病;均为发病的6天内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52例伴有意识障碍,全部患者皮肤无压疮;住院时间为2-4周。

1.2分组及护理方法

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中西医结合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6±10.5岁,有28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8±11.3岁,有24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分为轻、中、重型。[4]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及既往史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的治疗与西医的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生活、康复、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而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接受以下中医特色的护理治疗。

2 中医特色的护理体会

2.1中医辨证的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其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与精神因素(包括急躁易怒、紧张、抑郁)是密切相关[5]和互相影响的,脑梗塞患者经常表现为愤怒、焦虑、忧郁、恐惧、暴喜等几种情绪改变,这些心理、情绪因素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因此,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肝,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理论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学习在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以纠正异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昏迷患者清醒之后,更应加强心理护理。

愤怒型患者,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闷胁痛、五心烦热。对于此类病人,需要在谅解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疏导。我们运用中医的情志制约法,以悲制怒,向其家人了解患者最悲伤的生活事件,当其发怒时,予以适当刺激,以控制其烦怒的情绪。当其挑衅时,不予计较,待其情绪稳定后,我们向其讲明“百病生于气”的道理,并说服同病室的人给予谅解、忍让,减少其发怒机会。

忧思型患者,常表现为善太息、气短、愁容满面,心胸痞闷,纳食不香。针对患者的忧思症结,我们予以劝导,说明其思虑的错误性,让其认识到只有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才是治疗的最好方法。

悲观型患者,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疲倦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悲则气消”,意思是说悲伤能耗散阳气。我们运用中医情志相胜法,以喜胜悲,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护理,给予患者关心体贴,经常与病人交谈,根据患者的爱好,讲些让其开心高兴的话,并让患者多听欢快、轻松的音乐。

惊恐型患者,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怕病情恶化、瘫痪不起,总惶惶不可终日。祖国医学认为“恐则气下,令人善惊,思使气结。”对此类患者,我们就其病情的发展及恢复过程给患者作出详细的解析,并引导患者对此进行对照分析,使病人消除恐惧的心理。

暴喜型患者,常表现为易于激动,情不自禁,喜笑无常,精神恍惚。喜属于对人体有益的情志,但欢喜太过,则使心气缓散而不藏,心气不足。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用情志制约法,以恐胜喜。了解患者生活中最担心、最敏感的事情,以此适当恐吓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嘱其家属勿与病人谈论家庭、工作等事,防止诱发病人情绪激动而使病情加重。

2.2按中医分型辨证施护

按中医辨证,脑血管病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二种。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

2.2.1中经络者病在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涩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兼浮象。肝阳上亢型以情志调理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甘寒,汤药宜凉服;风痰瘀阻型易眩晕,应安静卧床休息,防跌倒;气虚血瘀型体弱多汗,病室保持温暖避风,多汗时及时擦汗更衣,手足肿胀或瘀紫则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并且帮助或指导病人做主动和被动运动;痰热腑实型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阴虚风动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调后敷神阙穴,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

2.2.2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为闭证与脱证。 闭证表现为因气血冲逆,血苑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闭塞,舌苔厚腻,脉弦滑而数者。闭证之阳闭风火上扰清窍型,按医嘱予以羚羊角汤服用外,并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以辛凉开窍、清热解毒;指导家属予以病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湿助火之品;痰热内闭心窍型应严密观察面红、身热、肢凉、舌绛、苔黄褐等变化,按医嘱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中药煎液擦身及针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温。阳闭证病人可用银花、水清洁口腔,达到清热除口臭的目的;阴闭之痰湿蒙闭心神型除服用涤痰汤外,并鼻饲苏合香丸液以辛温开窍;注意保暖,饮食宜偏温性食物。脱证者处于病情垂危阶段,表现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浮大无根者,为真阳外越,证情凶险之征,应采取一切西医措施进行抢救,同时予以结合针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关元、气海、神阙、檀中以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参附粥,有回阳固脱之效[6]。

2.3中医辨证施食,药膳治疗的方法。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复健康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节,能起巩固疗效的作用[7]。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原则。昏迷者按医嘱予以鼻饲流质饮食,吞咽不便者选择半流或稀软食品,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一般患者可给普食。恢复期应注意滋补,可选用山楂、莲子、大枣、桂圆、甲鱼等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和补益作用的食品。

2.4中医辨证的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8]。我们除常规的康复护理外(例如肢体、语言训练等),还进行以下的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

2.4.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2.4.2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4.3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9]。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语言不畅者可加用通理穴,吞咽困难者可加廉泉穴,口眼歪斜者可加地仓、下关等穴,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5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剂按摩。

对于褥疮溃疡期,清洁疮面后予以外敷祛腐生肌膏以除腐生新,促使愈合。

3 疗效评定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属于无效。

3.2结果

2组病人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观察组的100名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心理状态正常,病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功能康复程度及并发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总结

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以脏腑功能、经络协调、气血平和内在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人际关系和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强调护士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并根据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确立患者证型,并通过辨证施护、三因制宜的方式,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10]。这种强调个性化护理以及强调整体调整的思想,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而西医护理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其中护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中西医两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把中医理论融入西医的护理程序当中,一方面可使中医护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使西医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灵活地辨证施护、辨症施护、辨病施护[11]。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谁主谁次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参 考 文 献

[1]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26

[2]朱镰连.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机不可失.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2): 840-841.

[3]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 al.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0,53:972-975.

[4]廖鸿石,朱镛连,吴弦光,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24.

[5]孟祥明,丁伟,郑加平.脑血管病的现代治疗[M].山东:青岛出版社,1999:200-203.

[6]庄礼兴.食疗本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 (4):290.

[8]Weiller C,Cho11et F, Friston KJ, et 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 Ann Neurol,1992, 31:463-472.

[9]李育英,杨莉,刘洁.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及功能锻炼指导[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l9(3):293.

第6篇

镇江市在推进医改工作中,突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从集团化破题,以三甲医院为核心、以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组建了康复、江滨两大医疗集团。集团坚持医院、社区管理一体化改革,明确以集团为统一决策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完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既增强了医疗服务统筹性,也建立形成了引导优质资源下沉社区的体制机制。

引导专家进社区。建立上级医院医师到社区坐诊制度,在每个社区至少安排集团医院3名医师进行日常门诊,承担社区门诊、参与社区查房、指导病历书写、开展儿童保健、协同上门服务、组织健康教育,专科医生定期开设专家门诊,帮助社区医生处理疑难杂症、教学查房,受到社区好评。

引导技术进社区。根据社区群众疾病谱和实际就医需求,指导社区规划建设慢性病特色专科,目前,集团各社区已分别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压、肾病、中医药等慢病特色专科。利用医院护理品牌优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社区,在七里甸社区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点”,加强社区内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和谐护患关系,为病人提供安全、专业、主动和连续的优质护理。

引导资源进社区。一方面,集团对社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3年共投入500万元,推进社区的标准化建设,为社区配备数字摄片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等医疗设备,提高社区诊断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临检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物资采购中心、专家会诊中心的作用,促进医院与社区业务合作,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区运营成本。

引导治疗进社区。制定集团社区双向转诊管理办法,明确了集团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指征、重点病种、转诊流程等,同时各医院与社区分别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集团内所有社区全部安装了集团医院预约挂号系统,设立转诊接待处、配备转诊流动车、不断完善转诊方案、优化转诊流程。对上转病人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实行“一免三优先”(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对下转病人做好跟踪服务,实行无缝衔接、提供后续方案、专家社区查房、后续康复指导,保障下转病人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安全性。集团在紧密型协作的平台上,建立了集团内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的“联合病房”,将三级医院的康复病人下转至社区,集团派驻病区主任、专科医生以及高年资专科护师承担临床工作、技术指导和病房管理,与社区医务人员共同实施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

引导健康顾问进社区。在“3+X”健康责任医师团队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X”队伍,集团各医院30%以上的医务人员根据居住地就近原则,加入所在地网格服务团队,为“3+X”团队在就医路径选择、健康咨询指导和预约转诊服务等方面提供方便,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宗旨,从集团二级以上医院选派50名副高以上职称,具有较高临床医疗业务水平和较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医生担任社区首席健康顾问,协助社区医生处理疑难杂症、开展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明确社区首席健康顾问责任,加强社区首席健康顾问管理,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建立考核机制,实行社区首席健康顾问动态管理。

第7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加,而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普遍小型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发展甚为迅猛。在此背景下,积极探讨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选择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会养老服务的概念

社会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制度、政策、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它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充分学习借鉴以及对我国现实国情的综合考量,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社会养老服务需要在多方面加以系统完善,在推动力量上,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机构建设上,要充分整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在购买服务上,鼓励老年人直接支配政府补贴:在监督管理上,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服务范围上,要力争广覆盖,实现城乡统筹。

二、社会养老服务的模式

具体而言,根据我国老年人居住形态的不同,可以将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大类。

机构养老就是指以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为载体,每月按额缴纳规定费用,就可以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食宿、护理、照料、娱乐等服务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托老所等形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随着全国范围内城乡社区发展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增强,这一方面的研究被学术界所关注。

居家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是由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在经历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于近年提出的又一种养老模式。

三、张家港市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张家港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也已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队伍,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1.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34%。较为沉重的人口老龄化负担加剧了张家港完善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机构养老

近年来,张家港市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以全面健全养老服务保障机制为重点,加快设施建设,落实优惠优待政策,普惠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并逐步由政府包办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转型。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9家,床位总数8450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9家(床位数5262张),民办养老机构20家(床位数3188张);千名老人床位数39.6张。

2.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张家港目前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们还是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随着80年代的独生子女成家立业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现在事实上的留守老人也越来越多,学者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留守老人研究较多,而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留守老人研究较少。伴随着这些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的退化,他们对养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而现有的机构养老已经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因此张家港这两年也开始探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目前来说发展缓慢,而且受到资金的限制,还没有能够形成比较有影响的品牌。在一些拆迁社区,已经在考虑预留社区养老设施。

作为张家港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农村家庭养老院,在创新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又有效帮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类养老机构一般设在本镇或本村,方便子女探视和老人入住;护工多为本地人,便于感情交流;同时因其收费低廉(收费约为800-1200元/月含伙食),受到农村老年人的普遍欢迎。现全市有“家庭养老院”6家,床位185张,入住率超过85%。

张家港市还积极推动“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2013年印发了《申办护理院和新增老年康复护理床位的有关规定(试行)》,鼓励民营资本申办规模性护理院,支持医疗机构调整现有资源增设康复医学科,增加老年康复护理床位。

四、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到,虽然政府在养老机构的投入非常巨大,同时也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优惠。但是,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养老需求的增加速度。公立养老院的入住率经常达到100%。对于一些失能老人,想进入公立养老机构需要排队等上很久,民办养老机构评估后不愿意接收入院,私立护理院可以接收,但是收费高昂,工薪阶层家庭一般无法负担。

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最受上班族的欢迎,然而老小区在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养老问题,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用房来安排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这个问题在目前的高房价下显得更为突出和难以解决。

五、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第8篇

【关键词】 优质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卫生部从2010年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本溪市康宁医院精神科病房创建了优质护理10个试点病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现就本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出现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认识不到位

111 社会及家属有偏见认为精神科患者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应由医院病房护士负责;甚至个别患者被家属送入病房后,不闻不问;加重了医院及病房护士的负担。

112 个别护士认为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就是为了提高护理费用。

12 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管床不到位 护士低年资人员较多,专业知识不全面,整体护理相关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健康教育能力欠缺。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感觉力不从心,存在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强。

13 宣教沟通细节管理亟待加强 理论知识不扎实,与患者交流语言生硬、机械、不会用言语表达健康教育的内容。

14 护理安全意识淡薄 精神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不但对自身有危害性,同时也危及工作人员及周围病友的安全,低年资护士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缺乏认识,责任心不强,

15 基础护理不到位,对康复护理一知半解 一是缺少对护士的有效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护士对基础知识掌握欠缺,导致对自己的护理职责不明确, 使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16 绩效管理机制有待于完善 院结合岗位管理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并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但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层级差别不大,不能完全充分调动各层级护士的积极性。

17 后勤保障还需要加强 缺乏为临床服务意识,送标本、取药,还需要护士去做,护士没有充分做到把时间还给患者。

2 措施

21 首先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护理部制定完善了临床护理工作制定、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细化了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技术操作标准等。

22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转变思路

221 护理部先后派出多位护士长到北京专科医院学习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全面提高本院创优工作。

222 对年轻护士长,进行集中培训,重点讲授护理管理职能、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激励理论等,重点培养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护士岗位培训

231 首先培训护士学会把握情绪及沟通技巧;即使患者有过激的语言行为,也会被护士恰当的语言与行为所化解。培训护士掌握处理应激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胜任精神科护理工作。

232 精神科护士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精神疾病知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增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掌握并正确识别常见暴力行为先兆的表现形式,以唤起护士的有意注意及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有效规避被伤害的风险。

233 通过评选优秀护士、举办“512”护士节技术大赛、礼仪培训展示等手段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4 突出专科特色、做好安全护理

241 养成护理医疗工作所要求的安全行为习惯,注重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并规范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有效防范差错事故。

242 护理部结合精神科护理六项核心制度即“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巡视制度、约束保护制度”,将其列入每月护士考核内容,扭转护士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让每名护士活学活用,把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43 护理部根据护士资质以及工作量,在试点病房推出“医护同查房”模式,即护士长、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查房;业务院长提出医务科、护理部共同查房模式,即科室提出疑难患者会诊申请,业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共同到临床查房会诊解决患者病情中的疑难问题,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及护理,减少安全隐患。

244 带班护士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工作计划,评估患者病情,专项指导、沟通、护理要点等。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从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治疗、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到出院指导,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专业化护理服务。

245 尝试无惩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实施,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院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同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履行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做到对患者身份100%确认。每天随时进行安全检查,每周至少一次安全大检查。

246 实行弹性排班制,医院推行优化弹性排班模式,并实行午间轮流制;晚值班至少双人夜班制,实施白天8 h、晚12 h连班制、监控系统等,从而确保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及连续性。在白、夜班繁忙及特殊情况发生时增加人手,加强薄弱环节的人力配置。

25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做好患者康复工作

各病房及院康复中心开展多样的患者康复课堂,如绘画、书法、舞蹈、电脑、折纸、种植花草、简单的健美操等;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目的是促使患者康复,重返社会。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对病房基础护理质量检查,对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院建立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制度;定期举行家属、患者座谈会,并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

26 结合岗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各层次护理岗位的职责、技能要求;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层级差别,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各层级护士的积极性。

27 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现护理专业价值,稳定护理队伍

医院行政部门,负责病房所需物资、药品下送;门诊负责化验单的送达、住院患者的陪检;水工、木工、电工每天下病房巡视维护;保洁中心确保病区环境卫生符合要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食堂为患者送饭到病房,为值班人员免费供应晚餐。

第9篇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肌力训练 关节灵活性训练

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骨关节病、退行病、骨关节病多发于老年人,关节损伤后、过度运动等。骨关节炎不等同于关节炎,关节炎是风湿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但有关节炎不一定有风湿病,且风湿病患者不一定出现关节炎[1]。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患有OA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其中大部分为膝OA,55岁以上的人群X线有膝OA表现者约60%,65岁以上老年人OA的发病率可达85%,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人都有至少一个关节有OA变化。面临着如此巨大的人群,探索骨关节炎新型治疗方法刻不容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7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均符合OA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前一个月大多数日子有关节疼痛;②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③晨僵小于30分钟;④年龄≥40岁;⑤X线检查示关节边缘骨赘;⑥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符合骨关节炎。根据住院号单双号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男17人,女12人,年龄为43-87岁,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男15人,女14人,年龄为47-89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4月1日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78例患者(不包括病房原有的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所住床位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对照组。运用传统治疗护理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外敷、离子透入、手法与针灸、西药内服疗法、关节腔内用药。

1.2.3 实验组。在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上,应用肌力训练和关节灵活性训练。

1.2.3.1 肌力训练。平卧于床上,一侧腿伸直再抬高,使足跟离开床面10cm,持续10秒,休息3秒,10-20次为一组,每天做3-4组,以出现酸胀感为度。

坐位将一侧腿抬高伸直,持续10秒,休息3秒,10-20次为一组,每天做2-3组,以出现肌肉酸胀感为度。

静蹲:上身挺直,靠墙站立,双足与肩同宽,足尖与膝关节正向前方。

左右腿均匀分配体重,缓慢下蹲至无痛角度,调整脚离墙的距离,使膝与足尖连线垂直于地面,下蹲角度≤90°,即下蹲角度小时离墙近,下蹲角度大时离墙远。在膝屈至90°内无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时间为1次。

1.2.3.2 关节灵活性训练。平卧,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动作要缓慢而用力。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沙袋等为负荷。一般一天练习20-30次为一组,2-4组每日。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和治疗满八周后平均每天疼痛时间。②治疗满八周后实验室检查骨赘情况。③治疗满八周后出现晨僵的情况。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满八周后平均

表2 治疗八周前后出现晨僵的患者例数

2讨论

骨性关节炎,亦称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个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计骨质并包括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其它结构的慢性炎症;它亦不同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及肿瘤等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关节炎的表现。因该类关节炎多为非侵蚀性关节炎,在原发疾病控制后部分关节炎可缓解,多不遗留关节功能障碍。[2,3]

2.1 骨性关节炎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之一就是疼痛,由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患者在疼痛时间上无明显差异,通过八周的康复治疗,实验组≤1时/日的患者例数由17例上升到了27例,增长率为58.82%,而对照组的增长率仅为22.22%,说明肌力训练和关节灵活性训练在治疗骨关节炎上具有显著的疗效。

2.2 实验组在治疗前实验室检查存在骨赘的患者例数为37例,对照组为35例,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八周的治疗存在骨赘的患者例数分别下降到15、19例,实验组降低率为59.46%,对照组降低率为45.71%。实验组降低率大于对照组。

2.3 本实验中,参考标准为:实验室检查患者存在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且临床表现出晨僵的现象。表2显示,通过两个月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存在晨僵的例数减少率为71.43%,对照组晨僵患者例数减少率为40.91%,结合上面分析,康复锻炼对减轻患者临床表现有显著意义。

由以上统计表格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在实施中药、离子疗法、手法针灸、西药疗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应用康复肌力训练和关节灵活性训练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出现骨赘的情况,从而减轻患者疼痛和晨僵的临床表现,促进患者疾病的转归,减少残疾率,减少后遗症,帮助患者重归社会。所以,对骨关节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是必要的,而且要及早进行,这样能使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01)

第10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人体解剖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以弥补和重建机体功能缺失,消除和减轻机体功能障碍,并设法提高机体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1]。目前各类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康复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主要揭示了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各器官与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奠定基础。调查发现,康复治疗过程中,许多给患者造成的不应有的痛苦乃至延误治疗时间,都与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高低,解剖知识熟练程度的高低有直接联系。通过近3年在康复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结合独立院校的情况及本专业和学科的特征,分享以下教学体会。

1教学体会

①由于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无法进行实体操作演练,加之机体组织结构的精细,一些理论和机制不易理解,对学生而言也略显枯燥,因此实验对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图片讲解-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学生仅通过图片学习,与实际操作相比,学生很难建立准确、系统的形态概念;同时适量延长实验的课时,以常见的兔子、蟾蜍作为实验对象,有条件的可以用狗,虽与人类有较大差异,但基本组织的生理构造类似,因此实验教学可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对机体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②由于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内容,教学过程宜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尝试PBL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通过文、图、声、像俱全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学道具的不足,增强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让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身心享受。例如,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康复操作等教学录像,可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或制作各组织的模型,让学生对照组织模型学习该组织的特征,更易理解,也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③随着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日渐增长,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亦日益增加。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康复护理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康复服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康复护理人才,因此教学过程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2]。笔者认为:①本学科使用的教材应区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而适用于护理专业,教材应缩减与康复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适当增加部分局解内容及与护理相关的例证和介绍,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将该学科与局部解剖学设置在同一学期,使学生能够将两门学科联系起来,增加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易于理解和掌握。

2教学建议

笔者调查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和教学的看法和意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了上述看法,同时针对以上几点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如下。

2.1教学资源 ①由于该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教材方面要选择既适用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将解剖学知识贯通,易于理解的教材;②独立院校应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共享教学资源,有条件还可以分享母校的资源;③以动物模拟实验训练,并适当扩大规模,实验对象数量太少可能导致很多学生因资源稀缺无法得到实际演练。总之,充分利用资源,尽量满足求知欲强烈的学生的学习环境要求[3]。

2.2教学方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弱化他们的主体地位, 更不可忽视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程传授时应注意变换多种教学方式。例如采用提问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互相交流,教师总结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或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备课、讲课,老师再做耐心点评;亦可实验理论相结合,理论课结束后尽量安排相应的实验,展示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尸体标本图片,并在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做一定的疏导和贯通,让学生印象深刻;以及通过文、图、声、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弥补教学道具的不足,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与之适应的教学过程, 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达到最佳的培养目标[4-5]。

2.3突出专业特色 针对康复医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最好应与康复治疗学的内容互相渗透教学。根据学生反映,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讲授第一堂课时, 可以邀请临床康复医学专家授课,贯穿临床实际病例讲解人体解剖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在人体解剖学课程开课时可设置康复治疗学的选修课,在下一学期开设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课,①让有兴趣的学生及时学习专业知识,②两门课程承前启后,便于学生打好基础。

2.4师生互动及奖励措施 从学生的角度,要想学好这门课,有问题必须及时跟老师交流。若讲课太快、太抽象,或其他问题,学生都应及时反馈,同时教师也应常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不定期开展人体解剖学知识考核,以趣味问答或竞赛形式开展,并配以一定奖励,鼓励学生参与。另一方面院部每年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能力进行考核,奖惩分明,对教学效果优秀、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形成一种师生一起努力力争上游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良好风气。

人体解剖学是康复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具有内容繁杂、名词术语多、抽象、乏味、难记、易忘的特点。且随着高等院校教学不断改革,该学科教学也面临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从事解剖学教学的老师应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宜注重方法多样化、并多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内容,同时学校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师能力和教学效果定期考核,则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尚,刘晓梅,林乃祥,等.高职康复解剖学教材建设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6):661-664.

[2]潘学兵,林小珊,涂腊根,等.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药前沿,2012,(32):16.

[3]陈卓颐,曾德昕,张晓霞,等.我国康复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教学改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19(1):74-78.

第11篇

微观与宏观层面变革推动康复领域需求增大,问题也随之而来,三大矛盾凸显:巨大的潜在康复需求与人员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提升的康复重要性与规范化、循证化滞后的矛盾,康复应用广泛性与康复技术、实践碎片化的矛盾。康复行业将应对巨大变革挑战,如何转变康复模式以迎来行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是摆在康复医疗从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科技进步激发康复医疗转型

康复是一门功能导向性科学,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科学。2008年的汶川地震带动了我国康复医疗事业提速;2009年,国务院下发“防治康”相结合政策,提出医疗体系应包含预防、治疗、康复三个部分,需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励建安疾呼:“防治康三者的确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的。”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整体性,而康复医学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不仅是康复医学内工种的合作,也涵盖了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人文、工程和社会的协作。传统康复模式以患者不参与的被动治疗为主,随着康复医疗体系建立,康复医疗也应转向主动训练,“只有改变诊疗思路,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康复医疗的发展”。励建安直指:“在现代康复诊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生物学属性,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学属性及社会属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不是以器官、组织为中心。”

现代康复医疗与传统康复医疗明显的差别在于“技术”。励建安感慨道:“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进步都将成为现代康复医疗发展的强劲动力。”“传统康复医疗停留在人工操作,缺乏标准与量化,缺乏整合的框架和流程,而现代康复医疗更多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康复目的。”蝶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巨府表示。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递信息职能化将现代康复医疗范畴拓展到极限,物联网不仅可以轻松地将医院与社区整合在一起,还能整合全部患者相关信息,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监测健康状况、享受最及时的医疗服务。而“互联网+”智能技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之于整个健康领域远将超越目前基因在未来二三十年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对于现代科技与康复相结合,陈巨府谈到:“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三医联动下全面康复,通过智能技术平台系统催生新型智能健康服务的生态系统,在新的生态系统内让患者获得从用药到康复的全程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患者实现更智能化的康复医疗。”

综合性医院康复体系建设

在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的主要职责是急性期康复,同时践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希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既符合国内环境,又能可持续性发展且与国际接轨的康复医疗新模式。作为区域性中心医院的管理者,他利用康复理念进行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促进了医院医疗质量与水平双提升。

邓绍平认定,优势学科建设应在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优势,使现有学科经过更新、改造、延伸、拓展、调整、补充,并根据医疗需求完成优化重组、合理构建、配置和提升专科层次,鼓励、促进专科相互支撑和融合,培植新兴专科和专业方向,形成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强的学科群体,使某些领域在临床诊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外同行不可替代的优势,进而带动整体学科升级。

他总结出医院构建优势学科群的三大策略――整合龙头学科、扶持病种特色、加强协作攻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完成高起点定位,制定学科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学科发展领域、突出主攻方向;其次落实高起点夯基;再次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条件建设上下本钱,在机制创新上下气力。将康复理念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医疗质量提升,保障医疗行为效率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缓和医患关系,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

康复与其说是一个科室,更像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临床各学科、各专业都离不开康复治疗,康复同样内存于所有医疗行业。因而,作为一个医疗体系,在多学科开展康复治疗是建立康复一体化的关键。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有配套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邓绍平认为,实现临床-康复一体化需从五方面着手。第一,组织结构一体化:在人事制度上给予创新和特殊安排,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同属一个团队,实现统一管理。第二,治疗流程一体化:同一疾病无需会诊、转诊,实现治疗无缝连接、互相覆盖,患者的术前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由一个团队完成。第三,病情评估一体化:将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作为一个治疗整体,对疗效实行有效的康复评估。第四,健康教育一体化:将手术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需行的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完成。第五,患者随访一体化:同时完成术后、治疗后随访,在手术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间流畅转诊。“一体化管理极大程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使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成为可能。”

目前,康复治疗主要由医学康复和残疾人康复两部分构成,大型综合性医院康复治疗的重心是医学康复。一方面,在院内强调“大康复”“大心理”“大中医”理念,在多学科开展康复治疗是形成康复治疗体系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医护一体化康复(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师、营养咨询师)实践促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总体而言,综合性医院的康复医疗体系化建设可起到康复技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达到预防-治疗-康复一体、临床-科研-教培综合全面发展。

全面构建康复医联体

在康复医疗体系中,综合性医院重在提供急性期早期康复治疗,重在开展早期康复介入,以便缩短住院时间,为其他康复机构留出空间;康复专科医院与基层康复机构则需为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全面的康复治疗,承接综合性医院患者,并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和社区康复机构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及时转送患者,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延续性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各层级康复机构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分层级、分阶段地为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缺一不可,而各级康复机构间也存在着转介转诊、技术合作等共赢模式。

“十二五”期间,国家陆续出善康复医疗体系的政策文件: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的转诊与合作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分级转诊制度下层级康复模式的建立。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以及残疾带来的康复需求增长,推动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有能力、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康复特色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制约我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转诊的主要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及相互间缺乏合作和协同,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院长唐丹表示:“康复服务能力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康复医疗医联体的建立。”

康复医联体通常由1?2所二、三级康复医院,联合辖区内(县级市)若干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组成以医联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它以康复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社区康复服务枢纽,探索紧密型、松散型等多元化医疗联合体管理模式。

以康复医联体为载体,在各医疗机构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可以共享资源并提高康复医疗体系整体运作效率。而充分利用康复医院的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能够带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探索社区中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康复患者提供适宜的、连续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康复服务,满足他们的全面康复、健康管理和社区融合需要,才能构建起便捷、有序、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建立康复医联体的主要目标是将康复服务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康复服务领域,并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合实现技术与服务互补,将适宜技术移植到社区。被问及康复医院在康复医联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唐丹作答,康复医院应该承担起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技术规范,协助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各项康复服务,负责完善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能力建设,促进康复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流程与通道的职责。

通过建立康复医联体实现患者的双向转诊,既能满足医保政策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与患者在社区中享有康复服务的需要,康复医院的技术人员植入和培训也可极大程度上填补社区康复人才的空白和缺失。

康复医联体的建立,为优质的康复技术和治疗人才下基层提供了工作平台,可切实推进基层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唐丹表示:“康复医联体切实推动并实现‘康复回社区’,使康复患者有序分流,打通康复患者下转通道,让患者就近康复。”而且,他认为,“康复医联体的建立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有助完善医保政策制度。”

“互联网+”助力三级康复体系构建

为适应社会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很早就提出三级康复模式――理想状况下,一级康复为早期康复,二级康复为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为后期康复或社区康复。当前康复体系的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患者完成一级康复后出院返家,甚至部分患者基本未接受康复治疗。

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院长邵明看来,传统康复体系内化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老年群体、残疾群体、慢性病群体、工伤群体的康复病员数目巨大。其次,在三级康复体系中,患者急性发作期在中心医院急救并接受短期院内康复,康复训练则在社区医院或家里,导致康复病员流动性强;而医院间,甚至核心医院与下级医院间独立运作,无法实现有效信息互通、转诊、会诊,致使患者信息不对称。此种信息缺失还导致上级管理部门无法准确获知医院康复科的运作大数据,无法及时掌握康复病员的综合情况大数据,无法及时得知康复病员的居家康复状态,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互联网+’时代的康复管理理念可以解决传统康复模式中的诸多问题。”邵明介绍,“因为互联网具有海量数据库的远程康复系统,可轻松处理大量康复病员,实现跨地域患者管理。以核心医院为主体,通过远程康复系统建立三级康复医联体,实现各家康复医院以及上级康复医院与所属下级医院信息互通,在院间信息互通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二、三级远程诊疗体系、远程管理体系、双向转诊体系,达到远程指导、疑难病症会诊目的。再有,互联网的特性决定在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管理下建立的三级联动康复体系,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各医院的运作大数据和所有康复患者大数据,也使医生、治疗师可以及时掌握康复患者的居家康复数据,给出有效的家庭康复指导。”

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并利用原有的康复资源,建立覆盖地区性的三级康复网络,完善临床康复数字诊疗一体化标准,就可能实现康复临床诊疗信息数字化和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具备临床诊疗、健康管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完备服务功能,”邵明表示,数字化医院使康复服务辐射更大范围,满足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康复医疗服务的愿望。

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可达到优化康复流程的作用:各医院共享康复患者信息,转院更快捷;对离院患者,以远程方式及时掌握各项康复指标,判断训练计划是否得当,判断患者是否遵嘱进行康复训练;对居家康复患者,以远程方式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及时、灵活修改训练计划,随时查看训练执行情况。

第12篇

脑卒中在蒙医上命名为萨病,系指猝然昏外,不省人事,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的病症。又名“瘫痪”、“偏瘫”等。多见于中年以上血盛之人,发病急骤、病势危重。病因主要由于血、希拉亢盛,骤然上冲于脑,导致脑之黑脉破裂而出血,进而渗于脑质,损害白脉所致;或者由于巴达干粘液激增而梗塞脉窍;导致气血运行不利所致。蒙医学对萨病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长期以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脑卒中在蒙医属于萨病范畴现已无争论[1]。

1 临床表现

突然剧烈头疼,呕吐,遂进入昏迷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同时出现颜面潮红,口眼斜,半身不遂,呼吸深重而带鼾音,周身皮肤湿润,病侧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从昏迷中苏醒后舌强而不能言[1]。

2 鉴别诊断

萨病在临床上易与痹病混淆,虽然两者同属于白脉变所致,但从病因、病位及其症状表现可相鉴别。脑卒中则起因于白脉之海-脑之受损,病势甚重,表现以半身不遂为主;而痹病则起因于白脉之躯干、四肢分枝的受损,故病势较轻,表现以拘挛、麻木和跛行为主[1]。

3.1蒙医辨证施治

3.1.1根据临床症状可分嘎拉萨、乌素萨等。它的治疗以促进气血运行,醒脑解毒,恢复脑功能,舒筋通络,调节赫依、希拉、巴达干,散窟活血,恢复白脉,稳定内环境为总的原则,常用额日敦乌日勒、嘎日迪一13、萨乌日勒等主剂辨证施治6结合鼻熏药、针灸、放血、拔罐、推拿、敷疗、药浴等五疗整体化特色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2]。用塔本阿尔山给予药浴(如:天然温泉浴、五味甘露浴、骨浴,还有用蓖麻子仁、桑树皮各5呢,水煎洗脚),以利气血运行[3]。

①嘎拉萨:以祛热通脉为原则,用八贵散与主剂交替使用。外治取排肠脉或肘外脉微量放血

②乌素萨:以祛寒通脉为原则,用玛瑙一10味汤与主剂交替用土木香一4汤作引子送服。外治可配合施以艾灸或温针

③合并赫依:以兼抑赫依为原则,用沉香一巧味或沉香一8与主剂交替使用

④合并琪素协日:以祛琪素热为原则,用乌兰一13与主剂交替使用。

⑤合并协日乌素:以兼燥协日乌素为原则,用文冠木一25或芸香大鹏一巧丸与主剂交替使用。

3.1.2把萨病分为寒性、热性、中性三大类给予上述蒙药口服,当天即实行针灸治疗。

3.2药物:以额尔敦乌日乐,扎冲一13丸,萨乌日勒为主方进行治疗,辨证给予嘎日西(哈日嘎布日-10、喜吉德-6味)、汤钦一25味、红花一8、古日古木一13、乌兰一13、阿嘎日一35、磨香一13丸、孟根乌苏-18等药物[4]。如: ①嘎拉萨病“嘎日西”、“汤钦一25味”、“红花一8叩希日汤”与主剂交替使用。②乌素萨病“孟根乌苏一18”“查干”汤与主剂交替使用。

3.3针灸治疗:头皮针采用偏瘫对侧颜三针。肩不能举配肩三针;上肢瘫可配用曲池、外关、合谷、中诸;下肢瘫配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脚不能曲伸加膝三针、风市、伏兔;裸不能动加环跳、牌关、委中;指趾不能动加八邪、八风,并点刺放血;语言不利金津、玉液放血,再加舌三针、风府、哑门;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穴。针灸1个疗程为10天,治疗时间最短l个疗程,最长为3个疗程。治愈6例,占17%;有效21例,占58%;好转9例,占25%[5]。

3.4蒙医辨证施护措施[6]

3.4.1饮食护理

①给予清淡低脂低盐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尼如哈疗法,排便时避免屏气用力。

②如有吞咽困难、呛咳者给予糊状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要时鼻饲进食。

3.4.2起居护理

①协助卧床病人定时翻身,主动和被动活动,注意全瘫病人肢体功能位及皮肤护理。

②嘎拉萨时室温宜凉爽,活动量不宜多;忌室内炎热、活动量过度、劳累、气急上火等。度,以免再发萨病。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3.4.3精神护理

①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患者入院后换了一个新的环境,身心都感到不适应。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还要主动介绍病室的环境及作息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各种问题。

②精神护理:精神护理的目的是防止心情过激,是心理护理的根本内容,是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并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③宣传医学知识:按患者的个体差异,深入浅出地向其讲解治疗萨病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充分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小结与展望

蒙医药治疗萨病的机制研究不多,很多治疗萨病的传统方药及方法的确切疗效和评价标准都不十分肯定,如到了哪种程度为最佳状态?蒙医对萨病临床研究中所选用的穴位大多是中医的穴位,而且都有一定的疗效,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继续用这些呢?还是选蒙医特有的穴呢?发挥蒙医五疗优势,开展萨病整体治疗,实行以蒙医药治疗为主,认知障碍的心理治疗,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矫正治疗及三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等蒙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萨病似乎是以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2.

[2]特木其,苏木亚.萨病(中风)的五疗整体治疗〔J〕.全国民族医药专科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1.12(1):27-28.

[3]陈留柱.萨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3(5):23-24.

[4]桑吉玛,巴图宝力都.38例萨病患者治疗随访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