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2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科护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细节管理;常规护理;儿科
伴随医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医院要充分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视患者的切身权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能够提升儿科的护理整体水平,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那么医院就必须要加强细节管理[1]。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实施细节管理后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6例患儿,其中男性107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45±2.8)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6.12±2.31)岁,观察组93例,包括男性5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67±2.7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细节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在对儿科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尽量了解并且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建立健全护理流程,充分重视服务的细节,积极地找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积极改变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主动地了解并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2]。(2)细化培训体系: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先进与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医院要加强对其培训与教育,细化培训体系,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3]。(3)细化护理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细化以及量化,动态监督与控制儿科护理质量,避免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监督与管理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4)制定科学的细化管理考评体制:建立考评体制,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感,确保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表现较好的护理人员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于护理工作不够认真,护理工作完成不好的护理人员就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惩罚[4]。比较两组护理相关并发症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1例,护理风险事件2例,对照组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7例,护理风险事件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9例,满意51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对护理非常满意34例,满意48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高于对照组的88.2%(P<0.05)。
3讨论
一直以来,儿科是一个护理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事件高发的科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儿科的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获得患者的认可与满意,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5]。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细节管理,要细化护理服务流程,细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细化管理制度以及考评体制等,进而在确保细节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认可[6]。我们研究发现,开展细节管理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2%,护理相关并发症为1.1%,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96.8%,优于常规护理(P<0.05)。万丽研究发现,在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中加强细节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7]。朱丽琴也发现在儿科护理中合理运用细节管理模式,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投诉率均较低,护理满意度达96.67%,优于常规护理组[8]。
作者:王曼 单位: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参考文献:
[1]韩颖.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11):77-79.
[2]薛红莲.儿科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1):42-43.
[3]王莹.儿科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899,5902.
[4]罗爱华,李庆华.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5):704-705.
[5]张瑞霞.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41-242.
[6]陈钰欣.细节管理在儿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4):95-96.
[7]万丽.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7):241-242.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素质培养
儿童科室一直都是医院中最特殊的科室,因为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一些病情严重且情绪化的孩子时,无疑是给护理工作中增添了很多的难题,尤其在处理医患关系以及应对患儿家属,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护理工作可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对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力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1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般儿科的护理工作都要比其它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不易,原因是儿科护理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护理患儿,还要处理与患儿家属之间的微妙关系,大部分家长在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或急躁的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更多的站在患儿和家长的角度思考,对儿童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的安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由于我不同的患儿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孩子的性格自然不同,个性化的差异也成为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因此,面对不同的患儿也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况且孩子刚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产生一些恐惧的情绪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家长也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工作就不能有效的进行。一旦患儿出现抵制治疗的情绪时,家长甚至会采取一些恐吓的行为,不仅会起到反作用,还会给护理人员和医生加重心理负担;如果患儿情绪没有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还会在哭闹的过程中打骂护理人员和医生,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才可完成护理工作。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确保护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完成。
2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对策
2.1工作中必备的心理素质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冷静的心态、长久的耐心、平稳的情绪。以上三点工作中应有的心理素质要求是保证护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快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出现压力和困境的时候,要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或找专业人士给予心理疏导,确保日常工作中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2.3加强语言沟通能力
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培训过程中,还在在实际的工作中都要重视语言的沟通技巧,其在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患者及其家属,保证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患者和家属对我院护理服务的信任,使其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
2.4实施针对性护理
儿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患者都是孩子,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的耐心、细心、认真。因此,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患儿,通过观察其性格特点、紧张程度以及对于外界刺激的耐受程度和对病况恢复的渴望程度,了解患儿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呵护、鼓励、赞扬和安慰,并且以最亲切的关怀抚慰患儿的沉重心灵。
2.5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所要面对的突发事件是很多的,并且有些情况非常的复杂。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由于患儿情况危急再加上周围紧张的气氛,护理人员往往会出现慌乱,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理状态。如果护理人员产生急躁和厌烦心理,就会降低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使得患儿及家长不满,最终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头脑灵活,面对突发事件要学会冷静,能够积极调整自己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工作。
3结束语
针对相关高校儿科护理专业学生以及昆山儿科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中,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提高昆山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寄望对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提供了一些加强心理素质的建议、措施以观后效。希望护理人员从现在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97-298.
[2]林艳贞.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学中的重要性[J].今日健康,2014(2):109-109.
[3]厉南南.试论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医药,2015(14):81-81.
[4]叶红.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探微[J].全文版:医药卫生,2015(11):22-22.
关键词:儿科护理;新技术;新理念;综述研究
1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对国际上的儿科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特别指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对于小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借鉴商贸管理中的服务流程管理,使得护理人员在于小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非语言沟通的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操作过程的事故率明显降低。
潘学彬[2](2011)也就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做了临床报告分析,通过1132例患者的分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强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2 风险量化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医疗过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体,而大部分的医学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残或者致死。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质不强,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为小患者个人原因造成的针头移位脱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护理工作的整体风险和步骤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操作要尽量避免进行,对于可以降低风险的操作配合应该强制执行。
蔡晓燕[3](2011)对于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奚丽蓉[4](2011)对于儿科护理行为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儿科护理的多维模型,以从量化管理方面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约束和控制。吴利平[5](2011)同样研究了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学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与医院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方式充分结合。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因为小患者的哭闹给护理人员带来的思想压力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与护理人员的冲突,都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属于较大难度的工作。
刘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分析了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集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护理成果变化,最终结论得出心理素质的训练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陈艳姣(2008)通过分析86例儿科护理纠纷事件,得出了51.2%的儿科护理纠纷事故的主要原因来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4 环境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对儿科病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使得儿科病房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预期环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乐意的在儿科病房中接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儿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远不仅仅是贴墙纸贴画和变换墙面和家具颜色那么简单,不完善的儿科护理单元设计甚至会加深小患者的条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刘红霞[7](2012)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儿科护理单元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具体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儿科护理单元管理中医院方的精细化管理要素,以及通过临床护理试验的方式,分析了试验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实际效果比例,试验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超过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联想及反思在儿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儿科护士进行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因为在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之前,儿科护士已经具有了护理资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术和业务知识,所以,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邹华[9](2012)设计了联合培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课程,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具体效果。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投诉率明显降低,比没有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投诉率低21.3%。马洁[10](2011)对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于儿科护理教学的课程升级,使得儿科护理学员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单位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各个环节的单方面提升对于儿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过综合化的儿科护理业务提升,就会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唐珊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1-203.
[3]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1-152.
[5]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30.
[6]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
[7]刘红霞.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2012.
[8]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07):203.
一、研究过程
1、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室、实验室或儿科病房设计不同的教学场境,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并有效地为学生建立交流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儿科护士的角色扮演,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依据儿科护理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强加任何的结论,根据已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及课前预习让学生在模拟的医疗场景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儿科常见病能进行系统护理评估.其次,分析问题与情景感悟.根据教学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做出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最后,解决问题及情景体验.通过角色的分配与互换,体验医患双方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合作机制;体验儿科护理的专业特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系统地实施护理措施.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对小儿实施体验式护理,进行健康宣教,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较好地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程序,了解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服务效果.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效果评价
由任课教师、教学监督小组以及优秀学生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有: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②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③领导与管理潜能;④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⑤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⑥团队与合作精神.评价采用计分法,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能力越强.同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评价,分值为0~100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在90分以上;②满意:评分在70~89分;③一般:评分在60~69分;④不满意:评分不足60分.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并通过设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个方面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个重要临床终端课程,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所以儿科护理专业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满足儿科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教学不能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易导致学生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理论课程结束后不能快速适应临床护理的顶岗实习,因此教学效果欠佳.而体验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体验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儿科护理的专业综合素质,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数据显示,对照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为70.0%,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为90.0%,两组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领导与管理潜能、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的评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符合新医学模式的教学宗旨.
作者:于晗澍 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儿科学教研室
1.1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所医院医疗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病案管理是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是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由于我国没有正规的大专或本科病案管理专业,负责儿科护理病案管理的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病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儿科护理病案存在缺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儿科护理病案管理水平的高低。
1.2科技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在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医院中对于患者的检查、确诊等都是依靠现在科学技术来完成的。现在医院推广使用电子病案,利用计算机去管理儿科护理病案,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并减少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一个医院科技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
1.3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在初期,由于病案没有收到法律的保护,所以负责儿科护理病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对护理过程的记录,对待记录不认真,没有做到使儿科护理病案具有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在2002年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后,使儿科护理病案管理在医院管理的地位得到提高。在规范性文件出台以后,管理人员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儿科护理病案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人员的正确管理,使得儿科护理病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可见规范性文件影响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
2目前儿科护理病案管理的状况
针对我国缺少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管理人员的问题,我国在大学内开设了病案管理的专业,培养了许多具有现代病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对护理病案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医院的儿科护理病案也得到规范的管理。2002年是儿科护理病案管理的分水岭,两个规范性文件出台以后,护理病案有专人质控并统一管理,使得病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位置得到提高。随着病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以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为基本原则,对儿科护理病案进行管理,使得儿科护理病案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不再出现病案丢失的现象。现在医院对儿科护理病案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扫描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追踪查询系统。对病案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后,儿科护理病案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得到提高,在减少医患纠纷中具有重要价值。
3儿科护理病案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管理人员如果操作不正确,很容易导致病案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以后的儿科护理病案管理中,要加强对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审查,对病案建立规范化的模板。依靠先进的科技,采用电子病案以及病案失踪系统,对病案进行网上实时监控,在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儿科护理病案管理具有更高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
4讨论
对于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就像开展整体护理的重要性一样,必须保证儿科护理病案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对于影响儿科护理病案管理的因素,现在已经在逐步解决。在儿科护理病案管理中,要保证病案信息的书写质量,也要保证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医疗质量反馈信息。儿科护理病案中主要记录对患儿的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措施和结果评价等。这些信息为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临床等提供了原始的材料,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护理病案的真实可靠性,这要求必须在儿科护理病案的管理中必须加以规范。管理人员必须保证督促护士及时、准确的写好护理文件。
“时间管理”概念是现代护理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管理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情况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其本质就是一种个人的作业计划,教会人们学会管理时间,增强个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1]。护士长工作在临床一线,身兼行政管理和业务技术管理两种职责,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工作,工作安排不合理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使管理者身心疲惫。尤其是儿科病房有着特殊性,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风险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中去,使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得到进一步提高。
1、abc时间管理法
abc时间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lakein提出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每天的工作分为a、b、c三类,a类工作是最迫切、紧急、重要的,要求管理者亲自、立刻花时间去做好的工作;b类工作是迫切、较重要的;c类工作是不重要或不紧急的。
2、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管理者是浪费时间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主管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常见主观因素有工作怠慢、拖拉;工作日程计划不周或没有计划;工作目标与方针制定欠缺;授权不足;不善于拒绝非本职工作;处理问题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各种文件物品杂乱无章缺乏决策能力等。常见的客观因素有计划外的电话或来访;会议过多;应酬过多;信息不足、不畅;沟通不良、反复澄清误解;协调者能力不足;突发事件;上级布置做与本职工作无关之事;政策、程序、要求不清;文书工作繁杂、手续过多等[2]。
3、方法
3.1分类 按照abc时间管理法,根据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把日常工作分为三类,a类:紧急重要的。危重病人的抢救,检查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落实,安全措施落实的情况。b类:重要但不紧急。最好有护士长完成,也可授权护士完成,如抢救药品、物品、器械的检查维修,各种物品的补充等。c类:重要也不紧急,处理完a、b类后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去做。如患儿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与家长的沟通、科室物品的请领,儿科专科护士的素质教育等。
3.2实施 护士长每天提前到岗,了解、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根据管理工作的内容,列出全天工作清单,把清单上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类,并按时间的重要性及紧急程度进行分析,确定abc顺序。首先集中精力完成a类工作,全部完成并保证质量满意;然后再去处理b类工作,护士长面对此类工作可以亲自去做,也可授权下属去完成;在有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完成c类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应大胆地减少花费在c类工作上的时间,也可拒绝或延迟,或授权他人去做。
3.3评价 护士长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当天完成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检查一下a类工作完成的情况,并检查b、c类工作授权后完成的质量。查看当天工作是否安排的主次分明,是否在恰当的时间完成了主要的工作,是否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是否做到了有效授权。对全天的工作进行整体上的回顾,综合分析,及时加以调整。
4、效果
儿科病房自实施abc时间管理法一年来,儿科病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未发生一类不良事件,二类不良事件由原来的3起下降到1起,病人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5、体会
abc时间管理法的应用,可以合理安排时间[3],护士长能更好地把握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够立即去处理并解决迫切紧急的事情,及时处理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护理问题或潜在危险,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与病人的满意度。适当的授权发挥了护士的特长,使她们自觉地参与管理工作,改善了人际关系,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病人数和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保证时间上弹性管理,减少时间浪费,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
参 考 文 献
[1]林菊英. 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56-57
关键词:儿科护理;差错事故;成因;防范
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大对差错事故的预防,是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儿科护理作为较特殊的护理工作,由于患儿的组织器官等尚未发育成熟,造成儿科疾病的发病快、病情诊断难等特征[1]。加之患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在护理差错发生以后,往往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1 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成因分析
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效的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需要严格的落实核查制度、不断的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2],提升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加大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等。而当前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影响着儿科护理的质量,导致儿科护理差错等事故的发生。
1.1儿科护理任务重的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等原因的影响,在医院诊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受到儿科床位周转速度快、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医嘱多等原因的影响,医院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患儿病情、体温、恢复情况的记录与观察,另一方面要继续接待新的患儿。
1.2部分儿科医护人员临床观察不仔细 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尚未达到准确表述的程度,甚至部分患儿不会说话,这就使得患儿无法将自身的不适等向医护人员表达[3]。因此,当大部分患儿的病情是家长代诉的时候,如果护士仅仅依靠家长的反馈,而没有实施有效的检查,那么可能就会出现延误救治时间等问题,进而造成儿科护理差错的发生。对于护理要求中的三查七对没有做好严格的操作,包括操作之前的检查、操作过程中的检查、操作之后的检查、患儿床号的检查、病情的观察、医嘱的落实情况、用药的比例、用药的时间。特别是在患儿较多的情况下,部分护士容易忽略监控的次数,而影响问题处理的及时性。
1.3部分护士护理水平待于提升 护士作为儿科护理的主要人员,部分护士由于实践经验少等原因的影响,对于一些新的护理设备、以期使用不熟练,甚至操作不当造成了救治时机的耽误[4]。有的护士因为任务多等原因,没有及时的完善护理的文书。有时也因非监护人带孩子入院,拒绝签字或年龄过大不会或不能写字导致首次护理记录单不能及时完成或记录错误。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出现。同时,在患儿护理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的治疗与护理不能够及时的做好记录,付诸于行动,避免因为疏忽等原因导致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等沟通不足 在儿科护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护理差错事故的形成与护理工作任务多、护士责任意识不高、医患沟通不到位等因素有关。科学的防范措施需要做好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医患之间的沟通的措施来实现。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的操作、特殊药物的使用等,护士要及时、主动的向患儿的家属交流反馈。部分护士因为法律知识不够全面,在侵入性操作没有能提前通知患儿的家长,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出现。也有部分医护人员缺乏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得护理工作不明不白,导致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出现。
2 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策略
2.1严格落实儿科护理工作的查对制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医院要依据患儿病情变化快、诊治医嘱多、儿科患儿护理工作细致等特征,做好对儿科护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加大儿科护士长监控的次数,儿科护理人员的班次、科室人员的编排上,要按照结构合理、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的护士来担任。在节假日、疾病集中期要灵活的排版,以备急需,以此来避免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不断提升儿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医院要不断的加大对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习惯的培养,做好骨干人员等的定期培训与学习,并积极的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新技术。对于急救等技术必须要求人人都能过关,督促护理人员不断进行自修、自学,并就护理人员仪表仪容、言谈举止作出规范性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专业能力。
2.3以严格的管理保证儿科护理的质量 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等特点,要求护士长在工作的过程中,每天都要认真、全面的检查本科室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以科学的考核方式督促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高效性。规范文书书写,详细告诉患者家长、监护人签名的意义,让其主动配合工作。要不断的加强病室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并对护理设备等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保证儿科护理设备的完好性。例如通过合理的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加护理人员的学习交流机会,加大对护理人员重要性和劳动的宣传,让患儿的家属能够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4做好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 在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护理工作的各个细节,适当延长医患交流的时间与次数,以此来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通过加强病房巡视等,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准确的执行医嘱,对于一些不良的反应、应对方法等要及时的向家长、监护人等告知。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前,要含蓄的给予患儿家长或者监护人相关的预警信号,以更好的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进护患感情。护理人员在病房巡视的时候,要及时的掌握患儿的有效信息,严格的执行医嘱的相关内容,向患儿的亲属告知用药的相关注意事项,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加大对患儿的护理预警信号的科学,让患儿的亲属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以更好的实现与家属的密切配合与治疗。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在儿科护理工作落实与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做好医院患儿接诊、病房安排、住院编排等工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此来规避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芬.小议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方法[J].中外医疗,2009(14).
[2]杨清玲.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06).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儿科护理实践的回顾、分析、总结,立足儿科护理特点,从医院的客观因素,护士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结论: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科护理与其他专科护理有着显著区别,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才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满意度;儿科;护理工作;特殊性
“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活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着。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对此项活动更是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给患儿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争创“三好一满意”医院。儿童医院的患者往往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常言说的好“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愿打一个小孩针”由此就可以感受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家长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成为衡量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环境因素
1.1 护士编制配置不足: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民就医意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家长对患儿疾病的重视,使得医院护理编制配置无法补齐快速增长的就医率带给护士的高强度的工作量,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着婴幼儿不配合的问题,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往往需要几个护士或者大人一起来约束激动的患儿,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才能保证药物准确注入的同时,不出现针头折在患儿臀部上的情况,这对儿科护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常是患儿的哭闹声震耳欲聋,家属的争吵声,对患儿的责骂声不绝于耳,相比其他科室的同年资的护士,在儿科工作的护士听力受损程度更大,使得护士不仅要有较大的体力付出,还要承受沉重的负性心理压力,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处境使得护患之间无法清晰和理智的进行沟通,优质化护理无法准确表达,群众满意度无法有效提升。
2 护士自身的主观因素:
2.1 工作责任感的差异: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倒班生活影响日常休息,加之女性家庭负担重,使得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抱有排斥和埋怨心理,但又因为自身学历和文化水有限等原因,无法寻觅到待遇更优厚的工作,使得一些护士在埋怨中工作[2]。护士工作责任心差,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对患者和家属失去耐心,当患儿家属提出疑问时只是给予敷衍的回答,很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对于儿科用药常需要精准计量到0.1 ml,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不能认真进行“三查七对”,疏忽之间可能造成严重的护理差错,甚至危害到患儿的生命;患儿往往不能准确的描述不适症状,儿科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话,会疏于对患儿的病情观察,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是抢救时机,给患儿预后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护士责任心的提高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重要环节[3]。
2.2 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儿科护理技术,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对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会失之千里,儿科用药常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进行严密计算,进行药物计量、剂型的转换,护士不能牢固掌握儿科用药剂量,剂型的转换,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不但影响用药速效,耽误患儿的治疗,更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护理工作中,常需要使用一系列精密医疗器械进行病情监测和治疗,护士不能娴熟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会贻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悉各项监测仪器的显示指标, 不能及时把患儿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化告知医生,可能会错过及时处理危机状况的时机。
2.3 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2.3.1 沟通意识的欠缺:在我国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还在不断完善中,优质化护理的步伐还没有根深于每个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制于繁重的护理工作,护士往往忽略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各项操作前没有有效的解释,解答焦急的家长的各种询问时没有耐心,言语冷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家属的疑问和对医疗单位的不理解,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4]。
2.3.2 沟通技巧知识的缺乏:医院的主要工作萦绕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展开,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之外,还要懂得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救治患者。护士在与患儿和家属接触时,由于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对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无法了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需求,无法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解释好各种治疗对患儿的帮助,或错误的使用了言辞和沟通手法,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即使初衷是为了患儿着想,却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引起家属的反感和患儿的抵触。
3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措施
3.1 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患者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由于曾经有过的生病就医经历和受到家长的错误诱导,患儿对护士有非常强的惧怕感,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不予配合,很难沟通[5]。患儿受到自身教育程度,个人耐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疾病与不适的表达能力有限,护士往往不能从语言交流中得到准确的关于疾病的信息;婴幼儿各项生理机能的不完善,起病急、变化快,使得他们的病情变化不易观察,对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3.2 家属的特殊性:随着计划生育普及和推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疼惜和宠爱已然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儿科家属的特点主要是一个孩子患病,较多的家中成员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每次陪同医院的往往就要有三四个人,相互之间对患儿照护的摩擦往往会带到医院之中,加之对患儿的重视和紧张,家长常要求护士的穿刺每次都一次到位,最低程度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患儿的重视和维权意识的调高,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氛围高度紧张,家长对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非常高,护士与家属之间不能促成融洽的沟通氛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的难度,使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7]。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和阐述,说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同仁们具有各方面优秀的素养,不仅要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还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的儿童及成人心理学,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美,温和的面部表情,优美的体态,轻柔的动作,缩短医患距离,掌握语言的艺术,巧妙利用游戏,注重首因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具有敏锐的观察,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行事。
希望可以与护理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注重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9(3):287.
[2] 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21):113.
[3] 蒋旭华,张 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4]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5] 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
儿科患者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惧怕感[1],这会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紧张以及更严重的恐惧心理,使其无法清晰地、完整地表达不适感以及临床症状,缺乏配合临床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治疗难度增大。有研究表明,在儿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肢体语言的沟通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最终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2]。为了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年龄为1~10岁400例儿童患者纳入课题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年龄为1~10岁400例儿童患者纳入课题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肢体语言沟通组,每组各200例,平均年龄为(5±1.2),所患疾病主要包括脑炎、肺炎、腹泻和肾病综合征,治疗时间为2~90d,平均治疗时间为(42±12.8)d,2组的临床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儿都给予常规护理,另外肢体语言沟通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姿态,注意眼神交流的重要性,要对患儿进行合理抚触。
1.3评价标准
对医嘱的依从情况的评定分为四个等级,包括(1)完全接受。(2)部分接受。(3)部分抵触。(4)完全抵触。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是在治疗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依从情况行检验,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情况对比
肢体语言沟通组患儿对医嘱的完全接受率和完全抵触率分别为51.5%、6.0%,常规组分别为35.0%和16.5%,肢体语言沟通组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比
肢体语言沟通组、常规组患儿家长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1±10.3)分、(80.5±9.5)分,肢体语言沟通组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组,t=1.031,2组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医护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体现的尤为重要,是一种在沟通过程中随机发挥的对儿童患者非常有效用于补充语言交流不足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在与幼小患者的沟通治疗中,单纯语言交流有时难以达到预想效果,此时肢体语言的沟通将发挥作用,如眼神以及姿态表情等[3]。儿科患者多是家庭中的关注点,患者家长期望患儿立刻得到医生和护士的积极治疗并对治疗结果预期较高,从而使得儿科病房医患矛盾相比较其他科室明显突出[4],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得体的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将使患儿在和谐的护患关系中得到有效的治疗,获得更多的益处。本研究标明,在治疗中增加肢体语言的沟通得到了很好的护理效果[4],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小儿患者对医嘱的依从率,使完全抵触率大幅降低,同时在对小儿患者家长的后续跟踪调查中,肢体语言沟通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达到(93.1±10.3)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80.5±9.5)分,因此,肢体语言沟通不但有助于提高小儿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情况,同时能够增强患者家长对小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儿童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应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梅.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5,3(5):112~114.
[2]张艳平.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323-324.
[3]朱岸清,丁丽嫦,黄玉霞,等.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干预[J].北方药学,2012,50(12):132-133.
【关键词】儿科;护理质量;护理儿科
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的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大都不会配合护理人员,而且对家属的依赖性过强,很容易激化护患矛盾,所以需要护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协调能力,通过灵活地运用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家属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劝导患儿配合护理人员,使儿科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1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
1.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关于儿科护理有相关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以及岗位职责作为护理工作指南和依据,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儿科护理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安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时的监查。但在实际工作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而且管理人员的监查管理也不到位,不能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的处理,有时甚至会使患推动最佳的抢救时机,不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激化了护患矛盾,让自己背负终身的遗憾,也大大地降低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儿科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面对临床护理人员短缺的现状,她们面临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所以在面对患儿时往往会缺乏应用的耐心,由于工作的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经验,再加上一些护理人员掌握的业务知识有限、专业技能不够熟练,使其护理操作做不到轻、快、准,而且对待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够细致,严重影响了儿科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3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着护患关系,儿科护理服务的对象属于特殊群体,由于患儿完全依赖家属,使护理人员更多地要面对患儿的家属,而且通常一个患儿要由三四个家属来照顾,再加上患儿情绪不稳定,会使患儿家属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使其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护理人员表现出耐烦情绪,会使患儿家属对护士不信任,从而影响其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护理工作中,如果护理人员不注重运用沟通技巧,会使患儿家属产生误会,从而对护理工作不理解,得不到家属的支持会使儿科护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如果处理稍有不当甚至还会引起护患纠纷。
1.5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
患儿本身就属于特殊护理对象,而且患狐病情变化快、病种多,对护理人员的专科性要求较高,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量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功能,还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用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医院的护理人员紧缺,所以儿科护理中存在很多刚毕业的护理人员,她们的理论知识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操作能力有限,对于患儿既缺乏耐心又不够仔细,所以在工作中常常会显露出很多不足这处引起家长的不信任和不满意,这对儿科护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6病房质量
病房是患儿治疗和居住的主要场所,所以护理人员要注意调整病房的温度、温度和布局,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如果护理人员不注意保持病房质量会加重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加重患儿家属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还会加剧护患关系,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要从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着手,要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需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护理行为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儿科护理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对患护理要做到细致入微、认真负责,要具有自觉意识,要对工作负责,对患儿负责,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儿科护理服务的质量。所以医院护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儿科护理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所以要将职业道德和沟通技能也纳入到培训之中,不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也能够得到患儿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3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既是患儿的直接护理者也是患及家长的教育者,同时也需要得到患儿家长的支持使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所以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长沟通时要保证和蔼的态度,要以耐心、宽容、热心的态度对待患儿家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家属能够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从而使护理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2.4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增加患儿家属信任感、满意度的基本手段,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儿科护士只有像患儿家属一样关心体贴患儿,才能取得患儿的信任,同时也会得到患儿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护理人员要一切从患儿角度出发,凡事以患儿为中心,了解患儿的需求并尽力满足患儿的需求,主动与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对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要理智地面对家长的情绪,注意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方式、语气,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的细微变化,并及时将情况汇报给医生,从而可以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作者:李艳娟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文英.浅谈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2012.
【关键词】 儿科护理;细节管理;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43-01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患者对医疗护理的要求变高。护理安全对优质护理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1]。儿科的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变化较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做好细节管理。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满足儿科护理多样化的需求。我科对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20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7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为4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6.2±1.0)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48例,女性患者为52例,年龄为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6.1±1.4)岁。在年龄、病情以及性别方面进行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增加细节管理的内容。
1.2.1 转变服务的观念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注重细节,对儿科患者给予关爱,进行贴心的护理。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儿讲述鼓励性的话,对家长进行安慰。在巡视病房时,应当注意非语言交流,向患者以及家属传递关怀,增进交流。在护理操作的前后,多进行提示;在观察的过程中,对患者多加问候;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的症状,应当多加询问;如果工作出现错误,必须及时道歉,使患者能够体会到护士的关心,并能够积极地配合护士的工作[2]。
1.2.2 了解护士的想法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情绪、心理对护理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护士长应当多了解护理人员的心态,如果护理人员的情绪出现消极的状态,应当进行及时调节。护士长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让护理人员感受到关怀,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提高护理的质量。
1.2.3 注重过程管理 儿科的护理管理注重的是对过程的管理,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管理体制的建设,使工作程序保持科学性,工作中的细节必须落实。要想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可以为护理人员配备工作手册,使细节工作落实到实践中。医疗器械以及护理药品等注意位置的摆放,做好工作的交接。
1.2.4 强调安全管理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细节工作存在风险,如果存在失误,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必须注重安全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适度的引导,听取患儿家长的建议,注意隐患,针对患儿出现的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降低给患儿带来的伤害。
1.3 评价标准 儿科护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分为3个层次:低于70分是不满意;70-90分是较满意;高于90分是非常满意。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对象主要是患者的家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 结 果
在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方面,对照组比观察组低,对两组进行比较,P
3 讨 论
3.1 进行细节管理的意义 在护理的工作中,必须加强细节的管理,了解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活动中贯彻落实。①护理服务的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关怀的意识,服务主要是由细节构成,护理人员应当注重细节,加强细节管理。除了在行为以及语言方面注意外,还要注意微笑以及眼神,在护理工作中体现护理的真情。②护理安全的要求,细节管理能够体现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3]。在护理的过程中,细节与患儿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风险性比较高。只要在细节方面加强管理,就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开展抢救工作,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在护理的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对于合格的护理人员,高超的技术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护理人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室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礼仪,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耐心、细心以及爱心。医院应当为护理人员增加学习的机会,与外界进行沟通,拓展护理人员的视野,提升护理人员的素养,增强信心。
强化医院的细节管理,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增强护理的质量以及水平。儿科护理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儿童患者病情来势较猛,起病快,变化多样,加之儿童认知能力存在局限,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在儿科病房的日常工作中,护理安全是重点。护理人员应当树立安全管理的意识,加强安全学习,注重细节,落实细节工作,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小莉.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9):117-118.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实施;儿科
儿科护理的对象范围是不到15岁的儿童少年,由于这个年龄段患儿有其特有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也就意味着对护理的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为话题展开的高质量、高水平、高要求的护理理念,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现浅析如下。
1 在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1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展的需求 伴随着生物心理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医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是新时期、新环境对于医学服务行业提出的新的严峻要求,只有不断改进才能符合发展的需要,才会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才会提出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符合“人文精神”这一说法,但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思想方面人类也在与时代同行,“人文精神”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1.2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含有特殊的意义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家中的核心人物,是家长心中的无价之宝,是长辈重点疼爱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儿童的独特性,当儿童生病时,不外乎家长是格外紧张和焦虑,对此,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与他们紧张的心情成正比,然而,护士既要配合好医生的工作又要给予儿童关心与关爱,还要配合家长情绪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还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要更困难更复杂,这也就要求护士人员有更高的文学知识水平和更高的专业知识来适应为儿科护理,也就是说护士已不再仅仅关注疾病,而是更广地去深入关心患儿及其家长的内心需要。所以坚持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患儿可以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1.3 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素养和品质 现在想要从事护士行业的学历必须要在大专以上,大家都在说医德、护德,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品质得跟得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这样也就要求了护士不仅要深知护理儿童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操作水平,还需要护理要在感情上对患儿关怀,这也就提高了护士的素养和品质。
2 如何在儿科护理中推广人性化护理
2.1 挂有带关爱性的标语 人们来医院无非是生病或者探病,肯定是不好的心情,这时他们看到这么温馨的话语,心情可能就峰回路转,从阴天转为晴天,人类的内心都是脆弱的,所以从他们的心灵入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这就是人性化护理的力量。
2.2 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患儿在住院过程中生理上已经受了伤,我们就应该让他在良好的环境中来弥补生理上的创伤,多用绿色和红色为主的东西,红色能让人有种温馨的感觉,绿色植物可以保持空气清晰,让人保持好心情。这对缓解患儿的精神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症状
2.3 提倡温馨服务 可以请小丑来表演各种搞笑的节目,也可以让美丽的护士给患儿唱歌、讲故事、变魔术,医院也可以提供多功能玩具给患儿玩,定时播放动画片、电影,组织游戏让所有的患儿互相认识并了解,可以成为好朋友,让病房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庭。可以对患儿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
3 人性化护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提倡“人文护理”,在高科技的时代中,人们逐渐从生理需求转变为心理需求,任何学界、各个领域都在向人性化方向前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性化护理将会新兴发展在各大医院,更好的服务态度是护理的基本要求,让大家都享受人性化护理是护士的宗旨,人们不断地最求生活品质也不断地促进了人性化的发展和雄起,在未来几年人性化护理将会覆盖整个护理,首先为在儿科护理中实行人性化护理奠定了护理基础。
4 总 结
人性化护理的推行使我们的服务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了对患儿的针对性,人性化护理可以让患儿更好地恢复健康,以愉快的心情来面对疾病,并且用内心强大的力量与疾病作斗争,提高了患儿的信任度以及家长的满意程度,提升了儿科的整体质量,总之,人性化护理对儿科具有深刻以及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人性化护理在基层医院儿科病房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8(01).
[2] 李建秀.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实施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