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时间:2023-11-27 10: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文化创意 高校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02

Abstra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a new kind of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element of cre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the main output units of talent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universities’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very important. The paper gives some cultivation treasures of high feasibilities on our national cultivation situ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e treasures include increasing creative subjects, adjusting original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quickening innovational pace, establishing creative learning platform, playing advantages, constructing the pluralistic talent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raining of collage creative educators, deepening fusion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oviding basic securities and forming campus culture environments for the talent qualit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building basic natural environments fitting with the cultural creative talents.

Keywords cultural creativity; university;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1 文化意创新人才介绍

1.1 文化创意人才及其分类

文化创意指以文化作为基础、将创作力作为核心的一种产业形势。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从业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文化天赋和创造力方面,还是在工作技能与生产动力方面都要表现的更加出色,在得到知识产权开发的帮助之下,为社会民众创作出更多获得财富和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提升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水平。

近年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开始对文化创意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七大类型,内容包括:创意型人才(例如艺术家、设计人员、各类导演等)、经营类人才(例如出版社工作人员、剧组工作人员等)、技术型人才(例如摄影工作者、录音师、音乐制作人等)、营销型人才(例如市场推广、市场总监等)、管理型人才(例如企业经理、总编等)、研究型人才(例如学术研究员、教授等)、渠道经营类人才(例如拍卖商等)。[1]

1.2 文化创意人才的特点

1.2.1 创新性

文化创意的灵魂之处即为“创意”二字,而创意的产生则需要得到创新能力的支持,一位真正能够称之为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需要同时拥有丰富的创新精神、成熟的创新思维以及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是需要建立在创新精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思维比较成熟的人会表现出不安于现状,喜欢去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并且在面对错误时也比较勇于否定和改变自我,拥有着非常高的超越性。

1.2.2 复合性

相较于普通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着非常明显的“越界性”,在文化创意背景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展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在文化产业中不仅包括传统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同时也包括了带有浓厚艺术气息和休闲特点的设计或娱乐行业。也正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点,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创新人才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与创新能力。[2]

1.2.3 专业性

文化创意产业所能够涉及到的行业种类是非常多的,目前比较受到大众关注和欢迎的产业包括影视、新闻、艺术表演、计算机软件开发以及游戏等等。在这些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中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文创人才不仅要拥有较高水平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精通技术制作或市场开发,因此,只有保证文化创意背景中的创新型人才具备高级别的专业性,才能够将他们的生产力成功转换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2 在文化创意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拥有着高智力、高技术的密集型产业,如果想要让其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培养和投入大量的创新创意人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创意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无论是在教学模式的制定上,还是学生本身学习状态的表现上,都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2.1 学生现状

部分文化创意学科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性较差且兴趣不高的现象。在接触专业知识时,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艺术美学信息以及设计等内容表现出了十分排斥的状态,从而在完成相关设计作品时会显得过于浅显和缺少创意,难以达到行业市场的需求标准。

2.2 教师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者的知识结构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创新意识严重匮乏、与学生沟通的次数过少、比较看重职称评定、经常参加一些校外兼职以及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缺少科研精神等等。

2.3 教育环境现状

国内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缺少创意以及教学层次模糊不清等等。另外,有关于文化创意的有关学科还并没有被编入到高校现有的学科目录之下,一般都是在一些文化课程中由教育者一带而过的完成,大大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率。[3]

3 文化创意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B方法

3.1 增加创意学科,调整原有的专业结构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为了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创意创新人才培养速度和教学质量,高校应增设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创意学科,并形成独立的学科管理体系。此外,文化创意学科要彻底打破专门化的教学局限,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科堡垒,逐渐建立起以单一学科为主、众多学科为辅的多元化教学体系,争取能够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高端创新人才。

3.2 加快开放与渗透速度,建设创新性学习平台

这里的“开放”指的即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以及高校中各个专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而“渗透”所指的即为,教育体系中各个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阶段专业之间知识培养内容的融合性。事实上,在文化创意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得到“渗透”与“开放”的双重支持,教育者要尽快落实“以学科为主、多学科为辅”的全新教育体系,让学生可以在高校当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知识,通过进一步淡化学科界限的方式来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效率。

文化创意产业绝非是一个单一化的存在,它不仅是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体,同时还是多个行业相互整合后产生的“矛盾体”。基于此,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也需要具备综合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当前市场环境的基础之上,紧跟时展脚步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提倡实施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创建出一个更加宽阔的发展和进步平台,让他们可以真真正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3.3 发挥优势,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空间,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拥有着较强的前瞻性,并且将理论课程同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在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全面凸显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其次,高校要确保创意专业的课程内容可以同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充分发挥出高校人才孵化器的实际价值;再次,高校还要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学习方法以及师资团队等诸多方面来实施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大创新学分所占的整体比例,并针对那些创新观念较强且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认可,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最后,高校还要加快同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方式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3.4 塑造校园文化环境,打造符合文化创意人才特征的基本生态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区内的个性化文化环境空间,其中包括公园、电影院、音乐厅、美术馆、艺术画廊以及展览馆等,让学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能够放松身心、提升文化内涵的休闲去处;其次,为校园内的文化设施与土木建筑赋予更多的人文理念和文化底蕴,凸显出高校所独有的精神魅力;最后,举办一些有关于文化创意专业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存在于校园中的文化气息,例如诗词朗诵比赛、音乐会、信息知识竞赛以及舞蹈欣赏等等,让高校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圣地,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内生动力。

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16BSH004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刘佳文.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出路――新疆七坊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1).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区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 建设趋势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共同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锻炼自我、思想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起点。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社区和社区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随着学分制进一步推行,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淡化,因此,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有共同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在高校发展与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特定地域内,兼并了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体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的综合团体意识,反映的是大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属于大学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反映,对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强化素质能力培养,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设计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环节,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又具有创新特征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之路,推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发展。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从属于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比具有自身特点[2]。

1.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大多介于18~25岁之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同时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他们的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又会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这些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化社区文化在带给大学生新奇感受的同时,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麻烦。通常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社区生活时间的增加,这种多元文化会慢慢融合到当地主流文化中,并且彼此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信息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腾讯QQ、博客逐渐淡出舞台,微博、人人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微信、微友秀这些新兴平台势如破竹般席卷而来,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化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社区组织网络化的要求。现代高校社区管理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形式多样化,单纯依靠过去上传下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创造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随着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带动大学生社区建立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高校社区文化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还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4]。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合”之所趋,融合贯穿功能。

随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教育载体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活跃需要,学生公寓社区日渐成为激活年级、班级、宿舍甚至更小组织细胞的活力创新实施平台,社区可以为各级学生组织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平台,激活每一个学生,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受益。

2.“导”之所始,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社区是极好的学生自我锻炼平台,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人。在当前社区管理中,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管理,启发学生自治能力萌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深刻论述学生自治的四大好处,即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5]。学生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形成自我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铺垫[6]。

3.“专”之所需,凝聚激励功能。

尽管高校社区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但社区文化能致力于满足师生多层面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随之频繁,彼此间界限缩小,相互间影响加大,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凝聚效应。在这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堪称是最经典的成功案例。他们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主要分为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跨文化(民族、国际文化)主题公寓楼、课题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等,其中以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为例,又分为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中欧主题公寓楼等8幢楼,这些主题公寓楼通过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活动,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区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

4.“雅”之极致,陶冶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且现代教育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传承,所以高校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将一般的美丑、善恶等价值认识和道德评判传承于社区师生,更重要的是将最新理论成果,如科学发展观等融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之中,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思想得到升华[7]。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社区文化高居于学生之上,以致忽略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社区文化要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要坚持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除了关注用什么引导社区和学生外,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讲求文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听到社区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活动,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才有可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效[8]。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常态化,本着“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可以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用社区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将公寓社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例如,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将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等活动固定为社区特色活动,定期举办;通过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区Logo、理念、使命等,彰显本社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专用沙龙室、活动室、阅读室,以规范化的场地力促学生规范化地参与。以“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大学生公寓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因此,社区活动不能仅仅旨在提升生活质量,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引领、素质提升、文化育人等多方面。为帮助同学们在社区实现“会良师、交益友、求真知、成大我”的目标,社区可以构建以专业导师、心理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为主体的社区导师团,丰富社区指导服务项目,将社区打造成培育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四进社区”。

首先,党团建设进社区。发挥社区“合”的功能,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将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学生社区群聚性进行有力结合,在社区建立党、团支部,使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通过设立“社区党员驿站”,定期开展各类党日主题教育活动[3];此外,还可以由社区导师团定期对社区党团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其次,思想引领进社区。发挥社区“导”的功能,聚焦思想引领,依托心理健康日、社区微信、社区月报等渠道,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选派低年级辅导员入住学生社区,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工作站实行流动值班制。再者,素质提升进社区。发挥社区“专”的功能,社区承托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责任,借助社区导师团,围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开展名师有约、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区嘉年华等,以改进思维方式实现社区内专业互学系统化、实习实践生动化、生涯规划全面化。最后,文化育人进社区。发挥社区“雅”的功能,通过LOGO主题墙、使命愿景文化墙、社区榜样专栏、图书漂流等绘就高雅的校园文化底色,营造滋养身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打破原有以学院、年级、班级为赛事承办单位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筹备赛事策划、组建参赛团队,开展“社区文化节”及“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凸显公寓社区的功能性。

以“自主化”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学生自我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选拔有志学生成立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9]。其次,社区中的党团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保证管理渠道通畅,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更鲜活。

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现风采的一张“名片”[10]。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合、导、专、雅功能。使社区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集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阵地,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浅谈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96-97.

[2]郑晓瑛.论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0-141.

[3]王劲U,丁炜,等.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6-58.

[4]卜再元,谈传生,谈正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1-123.

[5]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7-128.

[6]郭玲玲.高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6(2):124-125.

[7]荆晓艳,谢怀建,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1(28):54-60.

[8]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9.

第3篇

一、众创空间的源起

1、“创客”及“创客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创客源于英文“Makers”,代表着一批爱好创新的制造者。“创客空间”,“Maker Space”,也称为“Hacker Space”,发端于世纪之交的欧洲,早期被译为“制造空间”。“创客空间”内,具有共同兴趣的创客们通过社交聚会进行协作,在开放的实验室分享资源和知识,以制造创新事务。“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共享、实践、展示空间,创客们可以在其中交流创意、启发创新、实现创新制造。近几年,国内逐渐发展起像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中国“创客空间”。

2、“众创空间”概念的提出

2015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至此,“众创空间”的概念进入全民的视野。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3、“创客空间”与“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是“创客空间”的中国化和功能升级版。通过“众创空间”,孵化出更多的是小微企业而不是工业产品。与此同时,“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创业孵化器不仅兼具“苗圃”及“孵化器”的创业服务功能,而且更加关注于前端创新创业“种子”的产生。“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再到“科技园”,为创业想法形成到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全程性的服务。

二、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定位

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第36号文件中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高校中建设众创空间的工作应该坚持以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原则;坚持学业第一,创新创业与学业结合融合。高校众创空间生态建设中的重点要以吸引和培育创客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第一要务,发挥高校多学科专业化的优势实现跨学科创新合作,集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客人数多,但跨学科交流不充分

根据教育部2015年12月4日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下文中简称《报告》)显示: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二;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超过70%。高校师生群体创新能力强,群体中含有大量的创客,并且能通过各类活动快速培育和发展创客。虽然高校师生专业化和理论性强,但创新项目的产生和产业化的过程往往需要多专业和跨学科的合作方能完成。跨学科的交流不充分,多学科人才无法聚集,创业团队行程困难都阻碍了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就是要吸引和培育创客,实现跨学科交流,快速聚集多专业人才,解决创新创业组队难的问题。

2、高校创新成果多,但成果转化率低

《报告》中还显示高等学校承载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10-2014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项,获技术发明奖1328项,获科技进步奖3577项。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比例一直占据70%以上。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2013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大量科技成果并没有对经济发展发挥实际作用,而是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

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不但要将大量的创造产生新的成果,更应将“沉睡”的专利、发明“唤醒”,快速实现产业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高校创新资源丰富,但设备使用率不高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2009-2010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2012-2013学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9964个、3102.26万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实验室器材购置耗资巨大,但多数高校只对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开放。创客创新制造需要大量的场地和专业化的设备,但基于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并未对校内外创客开放使用,政府需要推动社会其他企业机构重新构建实验室,造成了大量资金场地资源的浪费。

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应该推动整合校内可利用的活动场所,开放共享实验室,为创客活动提供硬件保证。

4、高校社会资源多,但聚焦和协同不充分

我国高校是先进科学技术的拥有者,大量的企业与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同时,高校拥有大量创业经验的校友和校友企业家。他们熟悉产业,了解市场规律,有能力承担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辅导服务。

高校在众创空间的建设中应该形成社会聚焦,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校友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生态环境。

四、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构建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解决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蓬勃众创空间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绿盟”众创空间建设为例,阐释高校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的六大特征,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

1、建设思路

“绿盟”众创空间坐落于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内,共享大学生创业园的所有场地、硬件资源及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园区内创业主题咖啡馆、“互联网+”专区、3D打印工作坊为主要创客活动和工作平台;以“艺术品集市”、“展示分享区”为大学生原创作品展示、推广与交易平台;以“创客汇”校园创客社交APP为线上推手的“互联网+”众创空间。

2、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作为以高校为主导的众创空间,“绿盟”众创空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引凤”的双重功效。在学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在园区内建设“企业家精神”主题文化墙及“咖啡文化”主题手绘墙,进一步推动创业文化和咖啡文化的形成和融合。如今的“绿盟”众创空间已成为产业覆盖面广,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创客活动的集聚地。

3、组织运营机制

(1)工作空间。以创业咖啡为创客团队和初创企业的办公场所;以3D打印工作坊(敏捷制造)为主要创作空间,提供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的DIY个性定制服务;打造“互联网+”专区,倡导开源硬件的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人工智能产业,同时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作用于传统产业,如装备制造、电气工程和土木建筑行业等。以艺术品集市为文创类创客的经营空间,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专业优势,打造学生原创作品的交易平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意市场化的比例。此外,以大学生创业园内“创业导师室”、“会议室”、“交流展示区”作为“绿盟”众创空间入孵企业的日常管理和交流分享的工作区域。

(2)网络空间。“绿盟”众创空间实现了高带宽局域网全覆盖和WIFI全覆盖,入孵项目大多都采用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模式。通用软件方面,通过“Maker校园创客社交”的手机APP,从形成点子、组建团队、遴选项目、借用场地到投资融资,提供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培育高校大学生创客,提升创客的创新创业意识。依托“艺术+”网站平台,采用“平面、有声、网络”的3D推广模式,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加速器,打造在校大学生原创作品的线上展示交易平台。此外,依据创客空间发展规律筹建的“互联网+”专区,以智能硬件为核心,呈现出跨界融合、架构重建、以人为本、开放生态等突出特色。

(3)社交空间。社交空间的关键要素在于“人”,社交网络空间通过“创客汇”校园创客社交手机APP将校园创客们聚焦到众创空间内。社交物理空间以创业咖啡、艺术品集市为主体,与会议室、交流分享区等联合构建,提供办公与项目路演等各项公共服务场地,大大降低了创业者尤其是园区入孵团队的社交成本。此外,学校“绿盟”众创空间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创业指导教研室,建立健全的创业导师制度,培育“1+1+1”模式的专业师资队伍,聘请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校友、经管类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企业管理咨询服务;2015年全年举办创业培训辅导和交流132次,受益大学生创客达3000余人次。

(4)资源共享空间。众创空间共享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五大平台”。一是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即集合“凌云计划”、“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计划活动、短学期实习实践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等。二是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即畅通开放学校各级各类创新实验室和各类实训创新平台,打造的一系列学科全、技术新、专业强的实践训练平台,有力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创业实务与咨询平台,即建设含有ERP沙盘的800平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对创办企业进行全环境的模拟训练,丰富相关的商务知识;其中实务咨询平台,在与律师服务团开展合作的同时,引进了财务管理公司,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和系统的法务和财务咨询服务,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四是投融资平台,即引进天使投资机构,甄选项目并注资,解决创业启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基于财政经费拨款、学校配套投入和企业、校友资助,设立了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五是孵化与加速平台,“绿盟”众创空间内的创客如成长为创业团队,可优先申报大学生创业园入驻、共享企业孵化所有支持配套服务以及经推荐进入合作“孵化器”和“科技园”的加速孵化服务。

4、“互联网+”工作思路

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用户群体需求,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主打建设“创客汇”校园创客社交APP线上平台,将其定位为“一个创意集聚的地方”。以广大校园创客或潜在创客为其用户群体,以兴趣为导向,聚焦形成点子、推动同领域和跨领域的交流合作,组建团队、遴选项目、借用场地、投资融资的创新创业全过程。平台引入创业导师永华,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同时开发众筹和专利池功能区,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充分显示出“绿盟”众创空间的宗旨――“众创空间并非是让人人来这里创业,而是到这里来创造、来社交,时机到了就自然而然去创新创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为本文第三大点提出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