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

时间:2023-11-27 10:24:48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

第1篇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分类

1.1通信工程网络类别

(1)通信工程按照通信网络可以分为电视网、电话网和数据网。(2)通信工程按照通信传递的方式可以分为有线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其中,有线通信网分为光和电有线通信两种;无线通信网分为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和微波通信网。(3)通信工程按通信区域可划分为局域接入网、城域接入网、省内干线网、省际干线网等。(4)通信工程按通信带宽划分为窄带数字网和宽带数字网。

1.2通信工程类别

(1)通信线路工程。包括通信管道工程、通信线路敷设工程。(2)通信设备工程。包括传输设备、无线收发设备、交换设备、卫星收发设备、计算机控制设备、通信网间接口控制设备、存贮设备及网络终端设备等。

二、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现状

2.1工程规模特征

目前我国通信工程规模特征体现在项目单项投资额小、施工地点多、涉及专业多、交通不便及工期短等方面,不利工程监理的工作的开展。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投资额相对较小、点多面广、工期短及施工地点交通不便的状况,同时各监理机构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监理人员及设施方面投入不足,甚至监理人员未到位,不利于工程建设,由此给监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2业内认识现状

由于我国工程建设引入监理制相对较晚,尤其是通信工程监理引入监理机制更迟,社会各界普遍存在对监理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业主可能认为,引入工程监理只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对监理的工作不了解,甚至不够信任。监理工作得不到各方的认可,监理的一切职能便无法有效地发挥。

2.3行业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监理取费过低,行业竞争激烈,相互挤压等不规范的招投标,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不利于企业及行业的发展。恶性竞争的结果造成业主对监理招投标不按规范行事,招投标严重缺乏规范性质。由于存在不少监理单位为了能得到更多、更广泛的监理业务,互相压制价格,中标后企业无法按实际需用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及设施,造成监理机构无法科学监理。

2.4从业人员现状

通信监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现阶段监理工程师尚不具备全方面、全过程综合管理的素质人才。现阶段不少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是通信技术等工程类学科,对于经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由此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三、通信工程监理工作改进措施

3.1针对工程规模特征

应结合通信工程项目投资小,施工地点多,涉及面广及工期短等的特点,制定适应于通信工程特征的监理实施方案。合理控制好监理工作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对在当前监理市场取费较低的情况下,使企业发展既有一定效益,又可稳定员工队伍。保证在监理工作人员备足的基础上,提高监理人员与通信工程的适应性。

3.2针对业内认识现状

针对业内对通信工程监理认识不足的现状,应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强制通信监理企业规范化运作,尽可能地提高监理人员待遇,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发展的眼光经营监理事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优质管理服务,从而提升通信监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通过优异的监理水平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以实际工作来逐步提高业内对监理工作的认识。

3.3针对行业发展

需要认真实施工程招投标制,将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推向市场,在工程建设中由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即监理企业去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约束,使工程项目有序地进行。同时,通过建立和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约束协调机制,对工程建设实施强有力的规范化管理。通过这些工作,来规范通信工程监理行业。同时,政府通信工程管理的执能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通信工程业主的监理招投标及通信监理企业间恶性的、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为监理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有利通信监理企来的未来发展。

3.4针对从业人员现状

第2篇

1.不断完善标准化的作业体系

我们所说的精细化管理是在一定领域而言的,它是用相对具体的量化标准来代替相对模糊的管理,将量化的概念逐渐的渗入到每一个环节当中,运用量化的数据来提出问题,让无形的管理形式变得有规矩,不断的推行标准化作业一直是我国电力通信专业实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进一步的开展扩大标准化的覆盖面积,提升通信专业的运维能力,我国在通信工程以及日常的检修方面都进行了现场作业标准化,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巡视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而且在常年的巡视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如果按照专业精细化管理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相比的话,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巡视的内容相对简单,取得的效果也很低,安全措施方面不是特别的到位。为了更好的开展通信设施巡视工作,推动通信的精细化发展,我国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编制和完善,完善的是安全预控措施,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作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根据现场的作业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的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晰、作业程序清晰,安全责任清楚,也确保了工作人员思想到位、措施到位,真正的实现了安全生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通信工程的验收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它会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最终质量,由于这些年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管理不是特别的规范,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验收标准,使得很多的工程在验收的时候只能够让老工作人员依靠经验来进行验收,这就给通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改变,使得运行维护和工程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而通过与工程施工等部门的合作,也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由于通信设备是非常复杂而且种类也是特别多的,通信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图像设备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转项的学习,作业人员对作业的程序以及各项安全方面的规则不是特别的熟悉,从而导致作业的最终质量不好,同时也会给运行设备带来一定的安全方面的隐患。

2.开展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为了更好的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的管理,我国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规定会定期的召开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信息网等系统进行运行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出现失误的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对在巡视当中出现的弱点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上诉的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进一步的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当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强了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了整个通信网的安全。

2.2经常进行基础性的普查我们可以根据设施的巡检计划,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性资料进行一次整合,结合通信厂站设备的巡检工作,及时有效的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整合,能够积累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的确保现场设备和运行资料的一致,只有准确的掌握运行设备的真实情况,才能够为通信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3.不断的促进专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电力通信专业精细化管理主要指的是细微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有不断的改进完善,才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通信需求,随着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的电力部门都面临着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让通信专业有效的服务于电网,就要及时的提高通信专业的管理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状态的评价作为核心目标,因为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都是根据通信线路的特点进行设定的,我们根据评价的结果来确定通信线路的实际情况,而根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数据,考虑通信线路的相关风险因素,最终确定通信线路是属于哪种状态。其次是以状态检修作为手段,一般传统的通信线路检修都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维护手段,主要是以故障检修等被动的检修模式为主,通信线路状态检修就和传统的检修模式不同,它是根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相应结果,按照认为应该修的就要修,一旦修上就必须要修好的原则,充分考虑通信线路的一些风险因素,其实通信线路状态检修更加符合预防为主的检修原则,因为它是通过不同的诊断收单在了解清楚通信线路的状态之后才去决定检修的内容的,可以说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检修模式。最后,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人员要具备非常全面的专业领域知识,要有非常强的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要求我们的检修人员在处理故障和检修的过程当中将经济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标准,这是对一个专业的检修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可以保证通信线路的整体效率,也为提高通信线路的实际运行水平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保障。电力通信专业精细化管理对于我国来讲,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想要推出新的管理模式,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让所推出的模式能够更加符合通信专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此外,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电力通信专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全面的开展电力通信设施的状态检修工作,逐渐的改进和完善电力通信设施,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专业管理的水平。

作者:卢君单位:国网黑龙江省佳木斯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第3篇

1铁路通信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铁路通信工程信息化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部分企业管理中仅仅为了顺应管理潮流而应用信息化管理,且过分依赖信息化,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存在一定忽视。一些企业没有将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与网络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铁路通信工程信息管理受到一定制约。其次,企业缺乏不断开发与创新意识。企业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软件引进应用与创新开发,即应用引进软件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新的软件的开发应用,以适应企业自身特色发展,提高整体管理效率。最后,铁路通信工程企业中缺乏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但就目前铁路通信工程企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人才主要以引进为主,缺乏企业内部的独立培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率,企业必须打破人才应用现状,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以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实力,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2加强铁路通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铁路通信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铁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施工工艺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其工程管理也具有一定复杂性。铁路通信工程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大量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实现其高效管理,因此,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应用。铁路通信工程企业利用计算机设备以及综合网络信息手段等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信息应用效率,在深度开发与分析过程中提高其管理作用,以更好服务于工程服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对完善铁路通信工程生产建设以及经营服务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进铁路通信工程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企业为保证自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定发展,就需要顺应时代管理新形势,实现信息化高效管理。信息化管理能够为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做出积极贡献,包括对大量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处理,对企业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等等的综合性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是铁路通信工程企业管理的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铁路通信工程企业领导者要积极提倡信息化管理。

2.2注重组织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铁路通信工程管理中,组织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包括组织结构层次过多,等级差异较大,信息传输准确性较差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用户需求发生较大改变,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给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在铁路通信工程中信息化管理面临较复杂的市场环境,利用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已无法满足现阶段铁路通信工程项目建设需求。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形式,要结合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并从源头上进行企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提高信息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优化整合。这种信息管理途径是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优化,使整体管理业务流程得到有效调整。

2.3加强技术创新。

在经济与科技发展新时期,网络技术被广泛开发和应用,实现了全球信息化。在跨国界、跨地域的信息沟通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全球化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同时,信息的高速流动给铁路通信工程企业发展重大机遇,企业可通过信息技术支持,进行企业新市场的拓展,实现跨国经济交流与发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促进企业自身管理技术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与更大企业合作者进行沟通联系,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提升。

2.4加强铁路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

要利用信息化管理进行成本高效预算,根据铁路通信工程实际施工现状以及相关预算情况,进行企业成本管理,以降低通信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仅会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节,还可以改变结构。计算机制造技术和辅助设计不但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设计成本,还可以降低现有产品修改或增加的成本,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空间,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2.5注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铁路通信工程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管理优势,为充分体现其功能性作用,要全面提升管理效果。信息管理技术能够进行不同地域的信息同步管理,即异地信息同步交换,使铁路通信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更具全面性。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信息化管理可成为铁路通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从企业信息收集、处理以及传输及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实现快速、快捷信息处理。企业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软件引进应用与创新开发,即应用引进软件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新的软件的开发应用,以适应企业自身特色发展,提高整体管理效率。铁路通信工程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依靠计算机本身,更重要的是与管理理念和管理宗旨相结合。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率,企业必须打破人才应用现状,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以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实力,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另外,要定期对工程企业全体职工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在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下,提高通信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促进铁路通信工程企业长远发展。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直流电源系统;网络化管理;状态检修

[DOI]10.13939/ki.zgsc.2015.45.117

随着智能电力系统、智能电站在我国的逐渐推广,以前的“站用式”交流、直流双向电力系统向着相对比较先进的智能直流电源系统的转变不可避免。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直流电源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和状态检修,变成了一个公认的技术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专业的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技术,将所有时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运用于整个系统的建设和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高直流电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1 直流电源系统的网络化管理

1.1 直流电源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

1.1.1 架构设计

直流电源系统在物理原理的基础上,基本上采用了“分布式”的部署方式[1],通过对分布于各地诸如直流屏、蓄电池等直流电源设备所涉及的各类信息的采集,实现全区域的统一管理和全程监视。并通过WEB的形式实时信息,为广大直流电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呈现和数据分析的功能。

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由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主要业务系统的应用两个具体模块组成。其中数据信息采集模块的作用主要是为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和状态监测提供实时数据。主要业务系统应用模块的工作内容则是通过对所采集到的实时数据、现场直流电源设备数据情况、相关警报预警信息、直流电源设备指标的历史数据等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相关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检修工作。

1.1.2 功能模块

直流电源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变电站信息的网络化处理、实时信息查询以及各个直流电源设备组件信息的变动记录。

变电站信息的综合处理:对诸如变电站的IP地址、相关电力协议、通信讯息、其他相关规约在内的所有信息的增加、删改、查询等工作都属于该功能模块[2]。另外,对误报预警信息的取消工作,以及预警信息处理和反应的流程设计工作也都属于该功能模块。

实时信息查询:实时信息查询功能模块包括对历史预警信息以及预警曲线展现、相关直流电源系统工作报表、系统运行状态、直流屏以及系统内部蓄电池使用状态等所有信息相关的一切数据的查询工作。

各个直流电源设备组件信息的变动记录:该功能模块主要服务于各种电力仪表以及相关电力仪器使用变动信息的登记。

1.2 直流电源系统网络化转型

1.2.1 系统建立

在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的建立工作进行之前,首先要对系统装配现场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设备选型情况以及其他设计的修正和改进。常见的电力设备配套选型都是运用于工业领域的电力设施C2000N2A1,再加上直流电源,然后接入已有的网络设施。这种电力设备配套选型方式不仅稳定性极高,而且还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由于重新布线产生的费用,同时还能实现对整个系统远程基础数据采集和远程管理。

直流电源系统的数据库是Oracle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在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保证之外,其灵敏性以及主流的MVC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3]。该系统还会在原系统数据和图表的展现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组态展现模式,在技术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其人性化的诉求。例如,采集相关电源的实时数据时,会通过技术仿真手段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还原现场信息,实现对工作人员的远程保护。

1.2.2 联机专家系统的应用

联机专家系统一般和嵌入式专家系统配合使用,其主要作用是对实时或者准实时信息的分析与预警。联机专家系统又可以叫作PRO/3系统[4],该系统的电力信息分析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依靠的是其内置的电力知识系统模型。知识系统模型由现况事实、类型推理的逻辑规则等模块组成,其作用在对电力事件事实信息集合的统计以及相关计算、相关事件概率以及非精确电力规则的逻辑推理工作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流电源系统相关电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库以及实时信息分析模型,将整个系统应用到直流电源系统的网络管理和在线检测工作之中。通过PRO/3系统与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库的有效连接,可以利用PRO/3系统的产生式特点对管理区域内所有电源设备运行状态做出全面的总体状态评估。

1.2.3 离线专家系统的应用

离线专家系统,又可以叫作ESTSA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搜索各种电力设备内部信息传输的链接方式,对整个直流电源系统需要的确定性推理以及电力参量和规则组成做出一定的分析。使用该系统不仅可以对整个直流电源系统中的所有电力设备相关运行状态以及实时信息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解释,而且还可以帮助不熟悉相关业务的员工尽快学习相关技术,提高专业素质。另外,该系统还可以在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时,对所采集到的实时信息做出一定的归类、智能处理。然后再将数据处理后所得到的结果植入整个直流电源网络化管理系统内部,以供提高电力设备预测的有效性和效率。

2 直流电源系统网络化状态检修模式设计

2.1 直流电源网络化状态检修模式

2.1.1 检测管理平台

通信信息平台是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网络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和基础,科学的通信设备和电力设备状态检测模式是整个区域电网建设的技术保证。直流电源系统电力设备状态检测智能管理平台可以保证所有电力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远程智能操控。相关状态检测操作人员只需要坐在监控中心的计算机屏幕前就可以实现对区域内所有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测,知晓直流电源系统相关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对其运行状态以及健康程度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智能化的直流电源系统电力设备状态可以全面实现无人化、智能化,不仅仅节省了相关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还使其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1.2 状态检修工作模式

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实时电力数据采集。实时电力数据采集工作主要实现对直流电源系统相关电力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运行状态的采集,之后再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串口传送到指定的位置[5]。此外,还需要保证监控中心所下达命令的顺利接收,对现场直流电力设备进行远程操控。这个工作模块主要针对蓄电池、直流电源相关专业参数、蓄电池远程电力输入放出过程的检测而开展。

第二模块,实时电力数据的转发。该工作模块包括实时电力设备数据的透明转发和协议转发两部分。透明转发即不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专业解释,不必运用专业程序进行录入和转化,直接通过相关通信串口进行转发,保证所转发数据可以满足各种设备、各种协议的兼容性。协议转发即指由于相关专业网络设备原始IP数量不足,所以数据在传输和转发前一定要通过某种专业手段的转化,保证数据终端的正常读取和顺利应用。

第三模块,直流电源系统相关设备管理分析。该工作模块主要针对一些网络技术问题而开展。全部工作内容包括直流电源系统设备实时信息管理以及WFB服务器在远程检测环节的应用。

2.2 直流电源网络化状态检修模式应用

2.2.1 在线检测直流电源系统参数及故障

直流电源系统参数以及设备故障的在线监测工作包括很多内容,如对总电压、单个蓄电池电压、区域温度、蓄电池内部电阻、充电放电状况等一系列参数及状况的检测。例如,结合充电放电状况检测单个蓄电池的电压情况可以及时排除电池故障;对蓄电池内部电阻的及时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相关电阻检测实验,排除电池故障;还可以通过相关专业检测,确定电路老化、温度改变、充电放电等工作的进行状态,及时预防电路故障的发生。

2.2.2 预测系统内蓄电池工作状态

直流电源系统蓄电池工作状态的预测技术是实现蓄电池工作状态全面检修的重要技术,电容量是引发直流电源系统内蓄电池故障的主要因素。如果做好对整个系统内蓄电池工作状态的检测工作,就可以及时发现蓄电池的故障,并及时解除故障。另外还可以在系统原有蓄电池的基础上,建立其修正模型,从而避免蓄电池内部电阻的极化对电池电容量剩余的影响。

3 结 论

现阶段,由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技术更新,直流电源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及状态检修新型模式的建立工作非常有必要进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观点引起更多电力系统专业人士的注意,并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和谬误,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郝晓光,李秉宇,陈晓东,等.直流电源系统网络化状态检修模式的研究[J].电源技术,2011,35(9):1142-1145.

[2]王洪,张广辉,梁志强,等.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及状态检修[C].//京津冀晋蒙鲁电机工程(电力)学会第二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102-110.

[3]刘文杰.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智能化研究[C].//2010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0:758-764.

第5篇

关键词: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试点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状态检修的技术基础是设备状态的准确评价,根据监测等采集手段获取各种状态信息,分析故障发生现象,评估故障发展的趋势,依据设备的重要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检修策略,并合理地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使设备状态“可控、在控”,保证信息设备和通信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1 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依据与工具

1.1 技术原理。所谓状态检修,是在设备状态监测基础上,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数据收集,通过数据服务总线从OMS系统、主网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数字标准化作业系统、其它相关系统获取数据。(2)根据基础数据和评价标准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并将结果提供给监测预警功能与其信息共享,以备外部信息平台调用。(3)根据状态评价结果及风险评估参数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价。(4)以状态评价为基础,结合风险评估结论,生成检修策略。(5)基于检修策略,生成设备检修计划。(6)对上一年度状态检修工作进行总结,进行绩效评估。

1.2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分析。设备状态检修是利用监视技术和诊断技术提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判断设备是否运行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对设备未来的运行健康状态实施设备检修。以监测为依据,对结果的有效应用和管理是实现状态检修的保障。能提高状态检修工作质量的技术主要有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

1.3 设备状态检修的作用。通过持续、规范的设备跟踪管理,综合离线、在线等各种检测分析结果,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健康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开展状态检修下一阶段工作创造条件。(1)评价工作的开展:编写评价细则、制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流程。(2)评价细则编写原理:参照故障树分析法,综合技术监督经验,总结设备的故障发生规律和特点,分析得出典型故障,提取表征设备典型故障类型的特征状态量。(3)以特征状态量为主要依据,制定状态评价表,通过对表中的特征状态量评分,得出设备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

1.4 主要的技术依据。以设备的当前实际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先进的监测、可靠性评价手段及寿命预测手段,综合各设备的状态信息,识别故障早期征兆,对故障部位及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并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或故障将要发生前进行检修。

状态检修通过数学评估模型,解决在信息和通信系统状态检修中存在的数据处理和状态评价建模这两个关键问题,对其进行实值校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且具有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能适应当前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

2 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应用

2.1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总体框架。状态检修系统是以安全、环境、成本为基础,包括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评价、检修策略和计划。由巡视巡检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录入,按照预警规则,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检修人员对预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

2.2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数据框架。(1)业务数据。业务数据包括实时采集的数据、巡视数据、巡检数据、检修数据和设备台帐数据等业务应用所产生的数据。(2)基础管理数据。基础数据包括参数配置数据、流程数据、权限管理数据、人员机构数据,主要为状态检修系统提供支撑性数据。

2.3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应用框架

系统完全采用三层B/S的结构,完全基于J2EE开放式结构设计:(1)业务层。本系统业务层为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数据信息采集,巡视管理、巡检管理,状态评价、设备检修计划等,实现对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工作。(2)应用层。提供业务应用服务。实现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所有业务逻辑。实现设备状态评价与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与管理,同时作为一个软件业务逻辑和评价模型计算层,同时实现与数据层的信息交换。(3)数据层。用来存储系统的各种数据,实现信息通信设备日常业务应用数据交互时的数据存储。

2.4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技术框架。(1)应用系统层。应用系统层承接借鉴了行业应用系统分类标准,按业务功能划分日常业务管理、台账管理、业务查询管理、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支撑管理。(2)业务支撑层。业务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 如将数据交互、统计分析服务等支撑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便于应用系统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由此可见,业务支撑层的建设是整体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其关系到应用系统开发的进度以及后期系统功能的扩展。(3)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主要由设备台账库、数据分析库、基础支持库组成,其中数据分析库是整个状态检修系统的分析数据来源。

2.5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安全框架

系统需要充分考虑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要求,在网络隔离和安全验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1)应用软件安全。系统在设计开发中实现必要的安全措施,权限设计及日志审计等功能。按照高等级信息安全要求,来设计、开发本项目。(2)安全性。数据库用户密码、最终用户密码均不明码保存,用服务器上所有服务调用均须验证用户身份并经权限校验,不对相关系统构成安全威胁。(3)安全验证。系统通过安全认证。

结语

先进的状态检修管理系统,对保障设备管理的健康状况、运行性能及设备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同时科学地制定检修策略,合理安排检修项目和检修间隔,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最终形成符合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要求的管理体系、执行体系、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油田工程;工程造价;信息化

一 油田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概述

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以造价管理理念为指导,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造价资源、优化石油工程造价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具有时效性、准确性的石油工程造价信息,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业务处理平台,建设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石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是石油工程造价管理变革的客观要求。国内石油工程市场不断开放,石油企业自身逐渐开始改进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其次,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信息量的扩大,石油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趋于网络化、便捷化。

二 油田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石油企业构建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体系主要集中于材料价格、编制专业工程预算等,研制开发了价格定额管理系统、油气田价格信息共享系统、勘探勘探钻井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但并没有从整体考率开发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系统。

1、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首先,石油企业开发了不同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石油企业自身逐渐规范和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其开发了开发了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管理、石油地面工程定额计价、地面统计报表管理等专业应用系统。其中,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据企业的工程定额管理现状,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将定额编制工作全面引入信息化管理中,主要是推进编制过程的程序化和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其次,石油企业建立了石油工程造价信息网站。石油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企业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门户网站,其涵盖了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中心的日常业务,实现了通知公告及文件的制定、、签收便捷化、网络化,可以及时了解收文及传阅情况。网站共分为七个版块:通知公告、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任务管理、项目成果、通讯录、信息维护。

2、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阻碍了造价管理业务的拓展需要。目前,用于企业的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管理系统只能满足统一定额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对于招标等非定额结算的工程项目则无法适用,企业只能自行编制软件或者手工进行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并要对造价数据汇总,这样容易导致工作效率偏低,并浪费人力、物力。其次,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无法规范造价管理的业务流程。石油企业的各个部门造价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企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合理的造价管理模式。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造价业务管理信息模式来规范造价管理业务,工程项目的建立、预结算编制与审核等没有相应的规定标准,导致工作人员工作量过大,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第三,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没能实现企业与各部门信息与需求的共享。造价管理是企业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造价管理信息为企业的投资及关联交易提供了大量信息支撑。目前,石油企业没有一个开放的造价信息管理与查询平台,不能为各个部门提供工程造价的信息,难为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第四,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不适应ERP系统推行使用。大部分石油企业推行了建成“一个平台",实现“两个集成”,提供“三个支撑”的ERP系统,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控制力。ERP系统实施将取代功能相重复的信息系统,无法覆盖的系统要通过接口与ERP集成,但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因开发程序、数据标准不同无法实现接口集成。

三 油田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笔者在上文中对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经过分析石油企业现实状况,将提出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具体、可行的实施对策。首先,石油企业要确立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通过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与ERP及计划投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要实现理顺和规范造价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业务处理;要实现造价管理业务数据和资料共享,实现石油专业工程、石油地面工程、定额管理、价格管理、人员管理等造价管理业务功能模块的集成,为石油专业工程提供基础数据;要实现工程造价数据的处理由系统自动完成,提高造价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其次,企业实行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系统建设要依据“通用与专业应用结台、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台”的原则,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定额管理、材料价格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报表管理中的通用报表及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采用编制统一通用的功能模块;对于预结算业务管理按照不同专业设钻井、测井、录井、试油、物探、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等专业应用模块。所要工作人员要在服务器上保存数据业务,在服务器上运行整个业务流程。同时,各个部门可以依据部门情况设置内部报表及造价分析模块。石油工程造价系统从管理层面可分为工程造价管理中心、部门造价管理、二级单位三层面,系统由造价管理、造价分析及报表管理、人员资质管理、网上办公四个子系统,综合业务平台、项目管理、地面工程厦石油工程预结算管理、定额管理、价格管理、造价分析及报表管理、人员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构成。

第7篇

【关键词】 VoIP 半双工电台 远程控制 远程值守

一、概述

随着IP网络的高速发展,在高效率传输数据业务的IP网络上传送话音、传真甚至视频业务已经成为必然。国内外的各大电信运营商都积极投入到VoIP技术的研发中,一方面加快了IP网络的建设,另一方面针对各种VoIP业务应用终端的开发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国内传统的半双工无线话音通信系统在VoIP技术应用上相对滞后,因其受既有通信体制限制,状态控制信号与语音信号均为模拟信号变量,使用专用模拟电路实现话音信号与状态控制信号接口转换,使用被覆线及中继装置实现话音及信令的远距离传输。其典型应用场景为:地面控制中心通过专用话音转换设备和话音专线与通信站建立固定话音通道,地面控制中心按照专线连接关系,使用特定通信链路进行地空话音通信。为实现地面话音长距离传输,以及适配特定的通信设备接口,需要研制S没耙舸输转换设备和建立专用的通信专线,懂导致系统成本高、使用不灵活且可扩展能力不足。本文针对上述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VoIP技术的话音通信系统,具有交联关系简单、造价低、兼容性好、布置简单且灵活多用等特点。

二、VoIP技术简介

2.1概述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基本原理为:首先在发送端,使用语音压缩算法对原始语音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使用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对压缩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UDP/TCP等方式将语音数据分组打包并通过IP网络进行传送。最后接收端将收到语音数据包按时间顺序进行串接处理,并将语音数据进行解码以及解压缩处理,恢复出原始语音信号,从而实现通过IP网进行实时语音通信的目的。

传统电话网是以电路交换的方式传输话音信号,所要求的话音传输固定带宽为64kbit/s。而VoIP技术是建立在IP网络上的分组化、数字化传输技术,它利用目前Internet和全球IP互联的环境,实现数字业务、话音及视频在Internet上廉价传输。

2.2 VoIP相关技术特点

作为实时业务,VoIP对时序、时延等有严格要求,为保证话务质量,主要的关键技术涉及控制信令技术、媒体编码技术、实时传输技术、QOS保障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1]

2.2.1控制信令技术

信令技术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语音质量和电话呼叫的顺利实现。当前被广泛接受的VoIP控制信令体系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的H.323系列和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

1、H.323。H.323标准是ITU-T制定的IP 网络上进行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媒体信息通信的协议标准,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上的多媒体通信提供技术基础支持。它在各种设备之间、上层应用之间和供应商之间进行交互操作。另外,它支持组播、带宽管理和多点功能,不受操作系统、网络结构和硬件平台的束缚,能支持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会议,灵活性强。

2、SIP。SIP 协议是一个会话层的信令控制协议。它只提供建立、维护及结束进程信息的功能,没有媒体控制功能。SIP提供的建立和结束会话的功能有用户定位、用户能力、用户可用性、呼叫建立和呼叫处理。只要通过这五种SIP功能就可以完成一次会话。

2.2.2媒体编码技术

媒体编码技术是VoIP技术能够实施的重要保证,其在节省网络带宽的同时,又能保证突发传输、链路产生误码和网络抖动时的语音仍具有很强的健壮性。目前VoIP通信使用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建议的应用于低速率多媒体服务中语音信号的压缩编码算法技术,常见的有G.723.1,G.729、G.729. A 等。G.723.1有两种速率:5.3kbps 和 6.3kbps,其话音质量好,是目前已标准化的最低速率的话音编码算法。G.729采用的是8kbps的CELP压缩技术的语音编码算法,G.729.A主要是在G.729基础上降低了运算复杂度。[2]

2.2.3实时传输技术

实时传输技术主要采用的是实时传输协议RTP。RTP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数据和控制。其中,后者被称作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TP在分组中提供了三项内容:一个序列号,允许接收端将进入的分组按照正确的方式排列,同时检测出丢失的分组;二是一个时间戳,允许接收方按媒体流中正确的时间播放正确的分组;三是一系列源标识符,这一功能是使对方知道知道数据的来源。

2.2.4 QOS保障技术

VoIP作为一种实时应用,对服务质量QOS要求很高,它在延迟和抖动的控制、分组丢失等方面的作用将影响网络提供更高优先服务的能力。目前广泛采用的提高QOS的方法有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以及进行服务质量监控的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SVP具有减少时延的作用,它要求每台设备在参与VoIP 业务时都必须预留必要的资源空间来保障业务质量;抖动问题一般是在接收端增加抖动缓冲区来解决的。前向纠错法(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用来解决分组丢失问题。

2.2.5网络传输技术

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有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另外还包括网关互联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安全认证和计费技术、路由选择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UDP或者TCP与RTP相结合的方式传输语音数据,确保语音数据实时稳定地传输。此外,采用RTP协议将多路话音插入话音数据段中,可有效解决VoIP话音分组开销大的问题,提高语音传输效率。

三、系统方案

3.1系统架构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VoIP技术的半双工无线话音通信系统,使用接口适配装置实现半双工电台接入IP网络,其语音信号机状态控制信号均转换为IP 数据,能够采用现有已广泛部署应用的IP网络实现半双工电台的话音信号和状态控制信号在网络上传送。系统框图如图 1所示,其主要由远程基站、IP网络、远程控制中心三部分构成。其中,各部分设备组成及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远程基站:主要由半双工电台终端、电台适配器及状态控制处理器组成,完成地面有线话音与对空无线话音之间的转接,同时接受远程控制中心的远程监控;

IP网络:依托广泛部署的电信运营IP网络,在远程基站与远程控制中心间传输IP话音包以及状态控制数据等;

远程控制中心:主要由虚通道建链及网络传输组件、远程控制界面及监控服务器构成,完成对远程基站的监控以及音频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系统工作原理描述如下:

接收过程:半双工电台终端通过外部天线接收无线信号,经处理后经模拟线路输出给电台适配器,电台适配器负责话音数据的IP化转换,同时状态控制处理器同步处理状态控制数据,将这些数据分别传送到IP网络上,通过IP寻址方法定位到远程控制中心相应的控制台。控制台接收信号后会经过相同的方法将状态控制信号或话音信号发送到相应的席位供操作员收听,同时在电台控制端显示话音来电信息等状态数据。

发射过程:远程控制中心操作员通过电台控制端调整半双工电台的工作参数与通信对象匹配,并建立通道连接,通过PC机音频输入设备完成话音输入及发射状态控制。PC机上驻留的音频处理软件完成模拟话音以及控制信令的IP化转换,将这些数据分别传送到IP网络上,通过IP寻址方法定位到远程基站,远程基站内部的电台适配器完成IP话音及发射信令的模拟转换,送半双工电台终端发射,同时状态控制处理器负责电台工作状态的监控并通过IP网络将状态数据上报远程控制台。

3.2功能组件设计

系统功能组件主要包括:半双工电台终端VoIP接口组件、虚通道建链及网络传输组件、远程控制界面及服务器等。

3.2.1半p工电台VoIP接口组件设计

半双工电台VoIP接口组件负责把传统的半双工话音通信电台转换为一个IP终端接入到IP网络。

半双工电台的信号分为低码率编码的状态控制信号,以及占用固定带宽的模拟话音信号。由于IP网络传输的是数字信号,因此必须经过话音适配器将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另外,半双工电台的状态控制接口与网络接口不匹配,因此状态控制信号必须经过状态控制处理器才 能实现通信。

1)电台适配器

电台适配器是网络接口与普通模拟话音接口间的桥梁,其工作原理如图 2所示,主要包括:

接收状态:负责接收半双工电台的模拟话音信号,经采样、AD后转换为数字信号,再采用G.723.1标准的语音压缩算法完成话音压缩处理,然后按TCP/IP协议及RTP/RTCP协议标准封装成RTP话音包,通过网络接口将话音信号发送到IP网络上。

发送状态:话音数据从IP网络接口到半双工电台音频接 口的处理是相逆过程,且在该过程中,进行语音状态检测,以此产生半双工电台终端无线发射所需的PTT信号。本系统采用的语音状态检测算法选取短时能量和短时过零率作为检测算法的参数,属于时域的检测方法。通过该检测算法,能够有效剔除静音片段,避免引起长时间PTT有效的现象。[3]

2)状态控制器

状态控制处理器主要完成网络接口与半双工电台终端接口之间的控制状态信号接口转换。状态控制处理器原理见图4所示。

状态控制处理器主要是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半双工电台接口与IP分组之间的通信。控制状态信号经过IP网络,传送到控制状态处理器,其将接收到的信号处理后转发给半双工电台接口,完成网络接口与半双工电台接口的通信。状态控制处理器软件编程主要涉及到网络套接字和串口通信。

3.2.2虚通道建链及网络传输模块

1)虚通道建链设计

本系统是基于IP网络对半双工电台终端控制,不是通过传统模式的固定点到点线路,没有固有的话音通道。在进行话音传输前,需要使用VoIP的信令控制技术,通过IP网络在远程控制中心的送话器与远程基站的电台间建立虚拟通道。

远程控制中心人员通过远程控制界面进行拨号,拨号建链过程可使用得控制信令有H.323和SIP两种协议,与H.323相比,SIP仅作为初始化呼叫控制,而不传输媒体数据,其造成的附加传输代价不大;SIP的URL(地址)甚至可以嵌入到Web页或其他超文本链路中,用户只需用鼠标一点即可发出一个呼叫,此外SIP还有建立呼叫快,支持传送电话号码的特点,便于灵活部署。因此,本系统选择SIP协议作为虚通道建链控制信令。[4]

在建链操作之前,按照SIP协议标准规定,需要对半双工电台分配唯一确定的电话号码,并且电话号码与IP地址的映射具有唯一性确定性。本系统编码规则是:电话号码=基站+设备机号,来完成对电话号码与IP地址的映射。远程控制中心人员拨打号码,就能与相应的半双工电台终端建立呼叫。呼叫建立成功后,就能对半双工电台进行控制,或与之进行话音传输。

2)网络传输

IP电话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涉及到TCP/IP协议。UDP和TCP属于TCP/IP概念模型中的传输层范畴。主要作用:一是为其上层应用层提供传输服务标准,二是提高下层网络层的服务质量。虽然同为传输层协议,但UDP和TCP却又很大差异。UDP是用户数据报协议,TCP为传输控制协议,后者比前者复杂很多,但同样也是当前网络采用的主流协议。

UDP更适合音频数据的传输,TCP需要等待接收端的应答,使话音数据不能及时的发送给接收端,会造成难以避免的延时和数据的无法接收。

本系统仍旧采用TCP作为网络传输的协议,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便:

1.UDP传输数据时,如要遇到网络堵塞,会将数据报丢失,并对丢失的数据报没有重发机制;

2.使用UDP作为网络传输层时,接收端通常是无序的,但TCP拥有编号机制可以将数据重新组合;

3.对状态控制信号来说,TCP协议最为合适。使用TCP传输状态控制 信心,能确保其传输的正确性;

4.UDP对时间延迟有很强的敏感性,却对传输中产生的错误具有一定容忍度。本系统设计预期为可用于安全监控,需要时刻监听用户认定的重要信息,不能容忍一点差错,更不能将数据包丢失。同时,在当前宽带已成为上网主流的环境下,网络质量较好,不容易出现网络堵塞情况。综上,在可以容忍一定延时的情况下,可使用TCP协议。

3.2.3远程控制界面

远程控制界面软件部署在远程控制中心的PC机上,通过对人机交互界面的操作,完成对半双工电台的参数控制调整及与其之间的话音通信。

远程PC机提供图形化人际交换界面,界面示意图见图4所示,可对远程控制中心设备及远程基站提供实时监视。操作人员通过对控制界面的操作,实现半双工电台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显示实时显示当前半双工电台的工作状态。同时,通过远程PC机控制界面,可以与半双工电台终端建立呼叫并与之话音通信。另外,用户能够根据通信占用情况,有目标的对半双工电台终端进行通信。

远程控制界面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根据功能要求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模块。

呼叫控制:提供图形化界面,用户可以选择指定半双工无线站台进行通信以及断开通信操作;

监视控制控制:提供图形化界面,支持用户对半双工电台终端进行参数设置,并动态显示其当前工作参数;

媒体转换格式:主要是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并通过IP分组网络传输到接收端;

控制监视人机界面:对远程控制中心与半双工电台终端间的通信连接情况实时监视,并显示当前通信链状况。

四、结束语

本系统依托当前广泛部署的IP网络及成熟的VoIP技术,对于已经部署的通信站,不用新研专用无线通信设备,不需要部署专线,可在原有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技术改造实现IP网络接入,降低了因新研系统导致的研制成本高和研制周期L等问题,技术有保障,部署及扩展相对简单。

参 考 文 献

[1] 高春钢.VOIP原理和应用概述[J].科技广场,2011(3).

[2] 张登银,孙精科.VoIP技术分析与系统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第8篇

MBD模式下,设计人员的设计要求全部通过一个集成的信息模型来表达,设计人员需要通过最少的工作、用最简洁的方式的表达设计要求、工艺人员要通过简单的操作快速的获取产品制造需要使用的各种信息。这就要求双方在产品设计前,制定双方认可的数据设计规范,该规范应保证设计可达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面向制造部门的工艺要求,以保证制造部门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构型方案的确立

由于当前客户部门对飞机有不同的需求,例如陆基使用、舰载、垂直起降等,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开始时确立明确的构型管理方案,以满足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采用不同的设计解决方案。构型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实施构型管理,协调典型部位(客户需求虽然不同,但是机体结构相同的部位)与差异部位间数据的组合、调取、使用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制造出的飞机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构型方案需要首先确立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构型管理方案,将设计部门提供的EBOM数据转化为PBoM数据,根据PBoM制定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过程中形成不同状态的MBOM数据,当前国内外采用的构型方案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单一架次构建一个BOM结构树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投产的架次较少,且客户需求的状态较多时非常的适用,虽然不同的架次间数据存在一定数量的交叉应用,但最终的结果是每一架次状态都存在一个物理的BOM。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各架次的数据状态非常明晰,数据对数据管理系统的依赖程度较低,便于产品的分包协作。*所有状态形成超级BOM结构树此种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数据本身存在于不同的构型管理状态中,数据的有效性记录于数据本身内或是其所属的模块中。后续环节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依赖于数据管理系统的基于架次或是状态的过滤功能才能够获取某架飞机最终的数据状态。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数据的集成度非常高,不存在数据冗余,缺点在于数据管理工作不能够脱离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给后续的产品制造带来了一定量的成本。*基于模块化的构型管理如图1所示,此种管理模式需要首先确立飞机的基本构成模块,这些模块在所有的方案内都是统一的,方案都是通过“构型层”体现的。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数据管理的颗粒度非常的灵活,各模块间的关系也比较明确。且后续的改型、选配工作开展非常的容易。

(二)设计几何信息表达传递方式的确立

在MBD模式下以及随着基于三维的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检验工作的深入开展,设计人员设计的几何信息不仅需要表达零件最终的尺寸信息,更需要体现出不同类型零件的不同实现方式。例如饭金零件需要体现出从板材到毛料到最终零件的形成过程、机加零件要体现出从锻、铸件毛坯到零件各个细节的形成过程等。这些要求给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细化了面向制造的设计思路,在满足设计强度、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工艺实现的可达性也逐渐的成为设计人员需要关心的要点因素。

(三)设计非几何信息表达传递方式的确立

在MBD模式下,不能够片面的追求所有的信息都通过三维表达,需要考虑不同信息的最佳的表达方式。没有了传统的二维纸质介质,一些传统文字描述的内容需要通过一些载体进行表达与传递。当前采用的比较多的方式是通过零件的内部属性信息或是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内定义数据外部软属性信息表达。但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方式,都需要设计部门与制造部门共同制定数据表达、传递规范,目的是知道制造部门的工艺人员及生产一线的人员能够快速获取本专业或是自身需要的信息。

二、并行工作业务规则的确立

并行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于数据管理规则、数据设计规则的确立,如果没有这些内容作为前提,并行工作的开展将非常的混乱。并行工作的目的是要求工艺人员提前介入产品设计工作中,从工艺可达性的角度对设计数据提出工艺要求,避免因工艺无法实现或是实现困难带来的往复修改等问题,同时基于已完成的设计模型开展必要的生产准备工作,以缩短生产准备的时间,相应的缩短飞机研制的周期。成熟度也就是产品设计状态成熟度,设计部门与工艺部门在并行工作开始前需要制定符合双方设计、制造状态的成熟度管理规则。一般成熟度的管理划分为几级,不同的成熟度状态需要对应不同的设计数据完善程度以及不同的工艺工作开展时机。例如,当成熟度达到某一状态时,设计数据的材料信息及零件外廓尺寸信息确定,制造部门就可以进行制造配套材料的采购、订货工作。基于成熟度的并行工作模式的核心在于设计人员的成熟度状态控制以及制造部门基于成熟度开展工作的结果。设计部门必须严格控制设计数据的成熟度状态,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提升或是降低,且提升的时机必须作出严格的要求与控制。制造部门不能单单只要求当成熟度达到某一状态后可以开展哪些工作,而应当明确的要求工作开展的程度。

三、工艺分工数据的管理

工艺分工指企业内部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同专业内部不同部门的不同的制造生产能够而进行了内部零件制造、装配的路线的划分。工艺分工的结果是划分出飞机工艺分离面以及所有零件、组件、工艺组合件的工艺路线,根据工艺分工的结果形成飞机制造的PBOM数据,生产计划部门根据PBOM数据制定零件制造及装配计划。

(一)工艺分离面的划分

工艺分离面应由工艺工作主管部门根据装配部门的工作能力进行划分.将飞机的大部件进行拆解.将不同的部件划分到不同的装配部门,后续的小部件划分有装配部门自行组织人员完成。

(二)PBOM的建立

PBOM即工艺BOM,是由设计BOM(EBOM)向制造BOM(MBOM)转化的中间数据。PBOM一般分两个步骤形成,第一步为将EBoM中部分数据进行分解、组合形成工艺组合件,第二步为工艺部门在EBOM及工艺组合件的基础上增加零件、组件、装配件的工艺路线形成最初的PBOM。PBOM的数据是在EBOM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底层数据必须与EBOM数据保持关联关系或是直接引用EBOM数据。但表层数据的权限必须与EBOM数据的权限进行分离,以使工艺部门能够对数据进行后续的操作。当设计部门的EBOM建立过程中,工艺部门的PBOM数据即可开始建立,建立过程需要保证所有的EBOM数据都有对应的PBOM数据与其一一对应,不能够出现冲突或遗漏。当前多使用DS公司的Delmia软件的DPE模块或是DS公司的V6平台Delmia模块完成此项工作。建立完成的PBOM数据应与设计EBOM数据基于同一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关联性以及数据更改更新的继承性。

(三)工艺分工数据的传递与使用

工艺分工数据是在PBOM零件工艺路线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专业部门的所有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在PBOM工艺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生产计划部门编制部门生产计划的基础。工艺分工数据一般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开发基于单一车间的数据提取功能完成的,一般为动态的数据,生产计划部门可在数据管理系统内进行提取,并将计划的结果与PBOM数据建立关联,以保证当PBOM数据发生更改后,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于反馈,不会出现零件或组件的遗漏。同时,工艺分工数据也是工艺主管部门进行产品设计工艺性判断工作的输入,工艺主管部门根据其负责的不同专业部门提取出与本专业相关的零、组件目录,并基于此目录协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的工艺可达性判定。

四、工艺审查数据的管理

工艺主管部门以及工艺分工的结果提取出与本专业相关的零、组件目录后协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的工艺可达性判定的工作也相当于进行零、组件工艺性审查的工作。将所有的工艺要求都灌输到产品设计工作中后即完成了相应产品的工艺审查。工艺审查的结果应作为产品成熟度状态控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工艺审查的结果应记录在制造部门的PBOM数据中,通过工艺审查结果的属性与设计EBOM建立关系,只有产品通过工艺性审查后才能够允许其提升至下一个成熟度状态。工艺审查的数据以及工艺人员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的数据应在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以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以及后续出现问题后的主要依据,避免推诱扯皮的现场发生。除以工艺分工数据作为工艺审查工作的输入外,也可以在设计EBOM属性内增加零件的工艺类型,如:饭金件、机加件、钦合金零件等,工艺审查人员通过过滤功能进行零件目录的提取继续后续的工作。

(一)工艺审查工作的启动

工艺审查的工作应在PBOM建立后启动,各专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审查的目录分别开展工作。并行工作管理部门应把握所有产品数据的设计状态以及工艺审查工作的进行状态.当产品数据达到可进行工艺性审查的状态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工艺性审查。

(二)审查数据及信息的获取

参与工艺审查的人员除具体的零件负责专业人员外还有一些常规专业需要开展工作,如:标准专业、热处理专业、表面处理专业等。这些专业与具体的专业部门的关注点不同,具体的专业部门对数据的几何关注程度比较高,主要关注点在产品的形成工艺可达性,而常规专业的人员只关心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些注释信息等非几何信息的工艺性判定。国内航空企业多使用DS公司的CATIA软件进行产品设计,随着客户对飞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飞机产品数据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而大的数据量导致了对计算机等设备的硬件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所有专业都基于打开产品模型进行工艺性审查无疑会带来一部分成本,同时数据逐项打开的工作效率也非常低。所以要求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将需要进行工艺性审查以及需要生产一线的工艺及工人查看的非几何信息提取到数据的表层,通过过滤功能能够完成同类非几何信息的批量捍取供常规专业人员进行工艺审查,同时支持审查结果的批量反馈给数据管理系统作为产品数据成熟度状态提升的依据。

(三)审查结果的管理

工艺审查的结果应在PBOM中进行保存管理.并作为被审查数据成熟度提升的判定条件,未通过工艺性审查的数据不允许进入某个成熟度状态。工艺审查的结果应能够进行汇总及状态标识,以保证所有的相关专业都完成了工艺审查,且汇总的结果将作为工艺审签的基础数据进行管理。

五、工艺审签数据的管理

当某一产品数据通过所有必须的工艺审查后,可提交发放审签流程,发放审签流程中需要工艺部门的工艺总代表汇总该产品的工艺审查结果后判定是否通过工艺审签环节。此过程可交由数据管理系统完成,通过系统开发使得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产品数据工艺审查结果的汇总及判定,当所有专业都通过工艺审签后,系统能够代表工艺总代表自动完成发放审签的工艺审签环节。

六、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电力信息通信;安全运行

中图分类号: TN915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电力信息通信设备在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实现技术、经济及组织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设备在整个运行周期中的各个环节不出现问题。所以正视目前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结构不合理。伴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张,电力信息通信设备也在随之增加。但是目前的电力信心通信设备管理存在着专业人员少、岗位缺员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岗位缺员现象的存在,致使在设备管理及维护过程中的工作量增大,使得现有职工产生怨言,工作质量和工作积极性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新进人员较少,电力信心通信专业人员老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这种人员结构失衡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2设备基础资料不齐全。主要是由于在过去设备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资料的重要性,没有认真进行完善的设备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造成了部分电力信息通信设备基础资料的缺失。

3设备巡检不到位。对电力通信设备的定期巡检能够清除了解设备健康状态,并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当前电力通信设备巡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设备巡检周期。(2)在设备检查和巡视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巡视流程进行。(3)在巡视过程中偏重于设备运行状态检查,忽视了设备机房状况、防水及防火能力等细致工作的检查。(4)忽略了对于电力通信设备卫生及环境温度的检查。

二、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1设计需求。在进行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前,应对系统的设计需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对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进行分析,确定解决设备管理问题的方案,随后进行开发设计。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主要包括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功能完善的通信系统设计以及高效率的数据库设计等,应根据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的具体需求,进行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2设计步骤。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包括系统软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两个阶段:首先,对于系统软件的设计,应对其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组成模块进行分析,确立每个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人机界面的主要功能。其次对于数据库结构设计,应从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出发,确定相应的数据表及索引关键词,同时选择较优的数据储存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3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原则。基于电力系统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性来说,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严格遵守安全可靠性原则,保持程序设计及通信安全的严谨性,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布局,最终达到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2)实用性原则。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设计应采用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并尽量使操作系统平台简单易懂,避免由于人员调动出现的电力通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系统操作方法等问题。

三、通信设备的状态检修

1实现设备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基础的夯实,是实行电力信息通信设备检修的关键。换言之就是要从维护好设备转变到使用好资产。同时在检修策略制定时应根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安排,对于维护成本高且投入产出较低的设备提倡以换代修。另一方面,要学会将设备管理重点转移到到科学分析上,从而促进设备状态检修的常态化。

2设备状态检修过程中应注意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摆脱以往单一数据单一用途的做法,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后,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并从时间、指标等多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使单项数据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利于设备的状态评价和检修决策工作。

3采用先进的在线监测和辅助诊断技术,实现在线监测从报警到预警方向的发展,对可表征设备状态的工况量进行监测。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对设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减少主观随意性,从而使设备状态检修更好的为设备管理服务,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4充分贯彻资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使通信设备的效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由此就需要加强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设备强化管理,这方面需要设计、采购、安装调试、运维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四、完善事故应急机制

为了及时消除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故障,应相应的制定可行的事故处理预案,并根据季节及气候特点对自然灾害做好提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沉着应对。在组织措施上,做到分明明确、责任到位,根据人员情况划分相应的事故巡线小组,使其按照各自管辖范围进行巡视。在技术措施上,做好设备抢修物资和必要的施工工具及交通工具,确保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设备抢修,将损失降到最低。

五、加强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的台账管理

首先应建立管辖范围内的电力通信线路、设备资产台账和技术资料等,对于设备的试验记录、检修记录、缺陷记录以及设备台账等资料做好收集整理工作,确保其数据内容具有真实可靠性。其次,对于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的台账管理应合理的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设备的统计、查询及分析工作更加及时、准确、完整。同时应注意简化工作程序,适当的减少劳动强度,促进电力信息通信设备台账管理工作向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结语

加强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既能有效提高通信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是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电力通信企业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集约化经营的必然要求。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管理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其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会日益显著。在当前的环境下,加强电力通信设备管理在达到降低维修成本及生产安全目的的同时,还可以与相应的资产管理结合起来,即实现设备技术运行状态和经济状态相结合,真正做到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的全方位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远程信息;采集;方法

工程机械远程状态信息采集需要借助卫星定位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利用远程设备可以定位机械的位置以及运行状态,在与终端用户相连后,可以利用通信网络了解机械使用情况,在监控中心也可以为终端用户提供多种远程服务。在对工程机械状态进行监测后,可以加强故障诊断,也可以提供维修服务,降低了工程机械维修的成本。合理应用工程机械远程状态信息采集方法,还可以保证监控数据的准确性,保证监控设备正常运行,避免设备因为故障而出现停运的情况。基于工程机械远程状态信息采集的方法,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维修成本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从而突破对监控系统的限制。

1 远程状态数据采集原理

工程机械系统是由多个软硬件设备构成的,CAN总线系统包含主控制器、显示仪器、执行器件、传感器检测器件等,由于CAN总线具有多个通信节点,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利用数据通信技术,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扩展,并且采集节点并不会对CAN总线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远程现场进行数据采集,需要结合CAN总线的特征,并合理利用节点扩展数据,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远程数据采集原理如图1所示。

2 现场监测数据信息特性及采集方法

为了保证监控中心的设备可以正常使用,需要了解设备的运行性能,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在现场采集相关信息,并且按照信息对设备划分类别。结合GPS数据,了解SCI串口取得GPS模块的信息,也可以从CAN总线中获取信息,由于不同来源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广播的方式也有着多种类型,比如触发性广播、周期性广播、外部请求广播等,第一种广播由于是突发性的,所以没有规律可循,只要事件触发就会直接发出广播,一般在得到控制命令后,也会广播故障信息;第二种周期性广播具有连续性,带有监测信息的CAN数据包会定期向CAN总线传输数据,然后进行广播。第三种外部请求广播是在有特殊信号请求后才会发出的广播,一般是由CAN总线进行单独广播,这属于被动广播形式,主要是用作记录工作信息。周期性广播发送信号的频率比较快,但是在远程监控系统中,采集信号兵不需要高频率的广播,所以会根据参数变化情况选择不同抽样的周期,在出现外部请求信号时,还会根据采集需要进行数据的采集,这种情况一般会设定固定的周期采集一次。

3 参数设计以及状态参数传输

在远程信息采集中心,由于设备比较多,而且需要满足兼容不同设备参数的要求,所以会选择两种设计参数,第一种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还需要进行软件升级;另一种是结合参数化情况,利用通信通道设置远程参数。数据参数化需要对广播方式、请求命令以及抽样周期进行修改,结合被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利用远程装置设置,对GPS采样周期进行调整。由于服务器也具有不断变化的特性,所以还需要对监控中心服务器的IP地址以及端口号进行优化,保证二者可以灵活调整,从而保证控制器也可以对其他设备进行更好的服务。为了保证远程设置安全可靠,可以适当增加校验码,避免信号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远程现场的状态采集和传输有很多监测对象,然后实际监测时紧有一个传输数据的通道,考虑数据的实时性和传输效率,可以利用定周期进行打包传输的方式,设定一个固定发送周期,把周期内的所有信息组态汇聚一起发送。可以把本周期采集的数据按一定顺序打成独立的子包,注意不同参数在不同的采集周期采集后,数据个数会有差异。当出现某个周期中没有采集任何数据参数时,就可以不发送对应的子包。

4 采集远程信息控制器的软件设计与硬件设计

远程状态的数据采集常常涉及CAN总线中断和多个周期的采集、远程通信、采集GPS信息、外部中断、远程设置、数据打包等很多任务共同存在的软件系统,以往传统单人舞的顺序程序实时性较差、结构不够灵活、资源利用率也很低,不能满足多任务的数据采集要求。DSP/BIOS是一套实时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它占有CPU资源非常少,且支持实时分析、支持任务调度、内存管理、中断管理、外设驱动及时钟管理等。用户通过运用DSP/BIOS系统的这些功能能够很容易编写多种实时性强、结构复杂、工作效率高的软件。所以,控制呀可以采用DSP/BIOS多任务体制的软件架构。在含有DSP/BIOS内核程序中,可以依据优先级设计主要线程,例如:软件中断、硬件中断,空闲线程和任务线程。也可以按照控制器的不同功能需要,设计众多主要线程。依据远程设置、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的基本要求,控制器的硬件必须具有很多功能:可以接收GPS的位置信息;具有两路互不干扰的CAN总线接口;能进行DSP/BIOS远程数据传输;断电情况下,也不丢失数据,很有储存静态数据的模块,能够存储远程参数;具有充电电路和可充电的电池,可以给监测数据提供时间;具有延时自动断电能力,当传输的工程机械停止运行时,也能监测其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防止控制器随工程机械的断电而关机,造成无法传输停机时的数据信息,因为停机时信息通畅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某个故障原因导致的突然停机。

结束语

工程机械远程状态信息采集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其也是提高工程机械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合理应用这一方法,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维修的成本,为终端用户提供远程服务。应用工程机械远程状态信息采集方法,需要结合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还要保证采集监测的软硬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为了保证工程机械正常的运行,还要保证运行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在监控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故障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玲,刘宁宁,张茜.矿山机电设备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3).

第1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use of forms for technical data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e coal mine enterprise, and describes current situation of using technical data of coal enterprise, according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into a few typical coal group of our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geology, survey, mining, ventilation, machinery, electronics, etc. Fin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sing coal mine technical data is analyzed, from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from coal mine in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from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coal mine technical data stored in the database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data is the key of coal mine information.

关键词: 煤矿技术数据;煤矿信息化;技术数据库

Key words: coal mine technical data;mine information;technology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70-03

1 概述

地质资料、测量数据、采掘技术数据、通风安全数据和机电运输数据是煤矿技术数据。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离不开地质、测量、采掘、通风以及机电等专业的技术数据。煤矿企业技术数据是煤矿企业的重要资产,是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煤矿企业对其企业技术数据的利用程度或利用形式是其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煤矿企业对数据的利用形式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反映[1]:

①数据的存储方式:存放在纸质图纸、文件中(传统的存储方法),存放在电子文件和电子图纸中,存放在文件数据库中,存放在普通关系数据库中,或存放在空间关系数据库中。

②数据的传输方式:手工取送,在网上以文件的方式传输,以及直接从数据库中存取。

③数据的搜索方式:手工在纸质图纸或文件中查找,在电子文件中查找,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查找或通过专业软件查找。

④数据的使用方式:手工方式(用传统的方法使用数据),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利用。

⑤数据的综合利用和挖掘: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统计分析和综合利用。

实际上,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数据存储,就不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传输、搜索和加工。使用电子文件和图纸进行存储,就不能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查找和数据挖掘。

2 煤炭企业技术数据利用现状

神华、宁煤、淮南、淮北、皖北、徐州等几个煤业集团是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较为先进的企业,其煤矿数字化状况基本能代表我国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代表了我国煤炭企业对生产与管理数据应用的现状。笔者因长期从事煤炭企业信息化工作,对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有所了解,以下主要从地质、采掘、通风以及机电等四个专业对煤炭企业技术数据利用进行分析。

2.1 煤矿地质测量数据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地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来自于北京龙软、山东蓝光、陕西地质局等数家煤矿软件开发商。使用情况如下:

①地质数据使用情况:地质数据的存储、传输、搜索和利用都能在地测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系统利用了后台数据库存储地质数据。

②测量数据使用情况:有些煤炭企业虽有数据库系统,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软件使用者仍不习惯于将其导入数据库;有些煤炭企业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也仅有部分数据存入了数据库,距数字化矿井建设必须的测量数据基本数据库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目前煤炭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测量数据时,仍需要到测量部门查抄。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目前各矿勘测手段非常现代化,如使用了全站仪。但全站仪的勘测数据仍然是人工读取、然后到地面用计算器进行内业计算。这可能是测量人员传统的习惯和作业要求使然。

2.2 煤矿采掘数据的利用现状 在传统的煤矿技术管理中,煤矿的采掘设计和采掘技术管理工作是在地测部门绘制好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或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进行的。大比例尺施工图(1:50,1:100,1:200,1:500)也是参照采掘工程平面图设计的。设计所需测点坐标数据需要到地测科测量组去查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都是手写的。所以,传统煤矿的采掘技术数据都存放在作业规程、技术措施和图纸上。领导和职能部门(如计划科、工资科)需要的采掘工程数据,技术人员要在纸质图纸或电子图纸上用比例尺量取或翻阅作业规程和施工措施得到。

1995年AutoCAD绘图软件被引入国内。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把AutoCAD的使用作为采矿专业的教学内容。之后,国内煤炭院校的采矿专业均开设了AutoCAD课程。各煤炭设计院和煤矿采掘技术人员逐步开始用AutoCAD绘制矿图。现在从煤炭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会使用AutoCAD。同时,由于金山WPS和微软Office的使用,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施工技术措施开始用这些软件编辑。采掘技术数据开始存放于电子文件和电子图纸中。

目前,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在采掘设计、制图和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以及措施编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①绘图软件呈现多样化趋势:AutoCAD、中望CAD、北京龙软科技的生产辅助系统、蓝光三维地下工程CAD平台等。

②施工设计绘图呈现自动化趋势:龙软和蓝光的采掘软件属于采矿专业化绘图软件,能够自动绘制断面图、交叉点设计图等。AutoCAD和中望CAD是通用绘图软件,但二者都有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经过二次开发,这些软件也能自动绘制施工图。

③开始使用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自动化编制软件。

但是,目前在采掘技术数据的利用方式上仍没有实质性变化:

①采掘技术数据仍然存储在电子文件和电子图纸中。更准确的说,采掘技术数据还是存放在CAD电子图和Word文档中。

②采掘技术数据的获取是在打印后的矿图中用比例尺量取,在打印后的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文件中查找。当然,也可在电子文件和电子图纸中查找。但仍然是人工查找。

③由于采掘计划软件和经营管理软件的使用,在采掘数据的使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软件使用的采掘技术数据仍然是人工输入。

2.3 煤矿通风技术数据的利用现状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通风部门都引进了通风管理软件,如北京龙软的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山东蓝光的智能化矿井通防系统以及一些煤炭院校开发的通风管理软件。在通风技术数据管理和利用上呈现如下特点:

①通风技术数据,如通风设施属性、系统的固有数据(如风阻)和状态量(风量、风压、风流密度、湿度和温度等)、通风安全监控数据等,基本存入关系数据库。

②能够利用通风数据自动生成通风立体图、通风网络图和压能图。

③能够利用通风数据(主要是监控数据)进行瓦斯故障诊断、风速故障诊断和火灾故障诊断,阻力测定数据整理等。

④能够利用通风数据进行通风报表的自动生成。

2.4 煤矿机电技术数据的利用状况 目前,已有少数煤炭企业引进了煤矿供电管理系统,大部分煤矿使用了设备管理系统。在机电技术数据的利用上,有如下特点:

①建立了设备数据、供电设计数据、供电监控和设备运行状况动态数据采集大型数据库。

②能够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电力网络数字计算。

③能够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电网图的自动生成。

3 煤矿技术数据利用现状分析

从以上煤矿技术数据的利用现状看,在数据存储和利用上,煤矿地质数据、通风数据和机电数据基本都存入了大型数据库。而煤矿测量数据和采掘技术数据没有被放入大型数据库,仍不能被利用起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煤矿数字化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煤矿测量工作使用的仪器非常先进,和国外煤矿企业差距不大。大部分煤炭企业都已装备了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即全站仪。其优点是能够自动存储测量数据,并通过接口直接把数据导入计算机。然后通过地测管理系统存入大型数据库。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在煤矿测量数字化建设方面,软硬件条件都是具备的。我国煤炭企业数字化建设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在煤矿数字化建设认识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数字化属于新生事物,工程技术人员缺乏对其了解,对数字化装备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缺乏信心,担心使用过程中出现差错。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技术人员在使用全站仪时,使用与传统测量仪器一样的操作程序,即手工抄写测量数据,然后进行外野计算,计算数据没能存入数据库[2]。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我国煤矿数字化建设。

煤矿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是煤矿数据的数据库建设。而数据库建设的前提是必须将煤矿相关数据,尤其是技术数据,电子化,并导入空间数据库或关系数据库管理;否则,将无法实现对数据的进一步利用。毋容否认煤矿数字软件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数据计算方面,用软件计算要比使用普通计算器准确。

由于采掘技术管理的特殊性,引入计算机后,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煤炭院校和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是用计算机绘图,把技术人员从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而对于采掘数据的使用,工程人员有查图和翻阅技术档案的习惯,不考虑采掘数据的存储和深加工问题。所以采掘软件以绘图和自动绘图为主。这本身也是认识上的问题。

3.2 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所致 地质和测量专业,由于与地理地貌科学有天然的联系,当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时,很自然的想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而地理信息作为一个学科,一开始就要考虑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和有效利用问题。实际上,各校地质和测量专业都安排“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一般是40个学时到64个学时。所以,对地质和测量专业来说,建立数字化矿山就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3](GIS)。

对采矿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他们需要解决的采矿设计和矿图绘制问题[4]。当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结合时,很自然的想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而CAD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数据存储和利用问题。

对通风和机电专业来说,设计绘图(CAD)当然很重要。但由于煤矿通风线路和煤矿供电线路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拓扑分析来解决,也想到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并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如果让一个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考虑数字化煤矿,他会从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RM)方面做起。事实上,正是如此。没有专业背景的软件公司做煤矿软件都是从这方面开始的。当然,他肯定会考虑煤矿数据的存储和利用,但不会想到位置智能问题(这是GIS的功能)。

4 结论

①由于煤矿测量数据没有进入数据库,以测量数据为基础的其它煤矿技术数据,如地质数据、采掘技术数据和通风机电数据,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因为测量数据是位置智能的基础,也是GIS的基础。

②由于煤矿技术数据没有进入数据库,生产管理软件、安全管理软件和经营管理软件就成了空中楼阁。因为这些软件所需的数据要手工输入,严重降低了软件的实用性。

③煤矿的技术数据,不论是机电通风数据还是地测数据,都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和挖掘。

④煤矿技术数据存入数据库,以及煤矿技术数据的综合利用是煤矿数字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广民.浅析数字化矿井建设[J].陕西煤炭,2010,(1):25-27.

[2]吴小芳,蔡忠亮,邬国峰等.基于数据引擎思想的GIS数据集成与共享[J].测绘工程,2003,12(03):14-17.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发展现状 趋势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内部审计已经具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在信息系统中产生的经济信息进行鉴定和稽核;其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要完成对产生这些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查,确定其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满足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可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信息化系统本身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因此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问题加以重点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查的效率,保证检查的时效,并通过有效举措,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确保项目的质量,同时,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内部审计要通过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单位或者组织的内部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这种审计监督模式是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今天,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实施审计的工作模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异,这就对审计技术、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对时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信息化对现代组织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因为控制活动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关系密切,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一定会对控制活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如下:首先,授权控制重点发生很大变化。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授权过程并不突出,通常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实现。企业被授权人只要输入用户名与密码就可以自动生成授权权限。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对交易授权程序的检查通常不可以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企业只有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对企业被授权活动的登录状况展开跟踪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登录状况,才可以高效防范风险;其次,企业要检查核对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它的逻辑性逐渐增强,很多计算核对与复核工作均能够通过计算机自行实现,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工工作量。

(二)对信息沟通的影响

具备畅通的沟通渠道与机制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及时获得他们在执行、管理以及控制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交换,而信息化对这个要素产生的影响表现的最直接并且非常明显。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信息孤岛的现状,通过网络平台上构建的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相联系的多个机制,让企业相关成员能够实时获取经营信息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做好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

(三)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控制环境会产生下面几方面的影响:首先,会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因此产生了委托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次,信息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素质,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了许多全面的信息;最后信息化将使企业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数据通过网络很快传播到企业的不同部门,通过这样不但降低了信息在传输中经常发生的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以及噪音干扰等状况,而且减少了信息获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信息范围,提升了企业组织各层次与各部门人员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四)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所谓风险评估是指识别与分析相关风险以完成既定目标的整个过程,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在目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减少了业务处理进程中因为企业人员工作疏漏或者舞弊而可能出现的风险。然而在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全部数据储存在相应数据库服务器当中,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一定会加大信息系统的风险。倘若信息系统失灵或者崩溃,那么重要信息就会被偷窃,这将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关数据与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设立完备的信息化治理机制。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审计证据大部分均存储在数据库当中,过去的审计技术很难完成目标,一定要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与办法,例如,运用计算机测试程序嵌入系统实现对企业重要会计账务处理的审计,企业采用审计软件采集与分析要审计的数据以及运用软件动态跟踪相关重要数据的发生的变化,怎样掌握并很好地运用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涌现出的又一个难题。所以,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倘若不能及时顺应当前高技术化与高信息化的审计大环境,不能增进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那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非常不顺畅。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如下:首先,纸制审计证据降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审计人员在熟悉与运用上存在很大难题;其次,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无纸化数据与无纸化交易大大降低了数据的重复输入与处理,这样使得企业会计处理程序化,所以,随着数据的可靠性、以往的纸制审计证据的降低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定要面对的问题;再次,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审计证据很多都存储在数据库当中,以往的审计技术很难完成目标,一定要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而怎样熟悉与运用这些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出现的又一难题。

三、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在审计重点上向风险导向型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定要借鉴风险评估的方法,实现对系统运行的合规性审计向着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向转变。按照系统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审计计划,按照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测算,制定企业内部审计重点与制定审计方案。

(二)在审计策略上向参与式审计发展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方式采用参与式审计,就是指在全部审计过程中和被审人员保持很好的关系,能够一起分析问题的实际状况及其潜在风险,能够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与必须采取的办法。在进行审计开始之时,要对被审对象持有一种信任态度,在具体和他们讨论与分析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计划运用某些审计程序与手段的原因,这样可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通过征求被审部门的要求,实现与他们的合作。

(三)在审计内容上向系统开发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系统开发应该在企业项目计划阶段就开展工作,对该项目开况实施整个过程审计与监督。针对大型系统通常要成立由财务审计人员与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双方一起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全面对新系统开发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提前介入,就会对系统的可审计性展开监督,能够确保系统的合理投资、合理设计开发以及高效运转,能够及时发现系统在风险控制、质量保证以及成本效益等层面潜在的问题,防止走弯路,规避可能出现浪费与损失。

四、结束语

由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的不断推广与应用,整个企业内部运营环境通常是处在信息化的状态,因此,信息化成为企业改善内部环境与加强管理控制最有利的办法。所以,熟悉内部环境演变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进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与高效手段,对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步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跃胜.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审计应对[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2]孙庆梅.信息化对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N].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02).

[3]亢丽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