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运动的好处

竞技运动的好处

时间:2023-11-27 10:25:04

竞技运动的好处

第1篇

>> 体育竞技的正当化事由及其诉讼证明 竞技状态的属性与发展 对大赛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周期安排的浅析 浅析中长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体育竞技的暗奏等 关于竞技状态相关问题的探讨 论竞技状态的复杂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与训练的关系 体育竞技“斗地主”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规律及其启示 心理调整与最佳竞技状态 体育竞技运动在娱乐文化中的体现 农村体育竞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体育竞技中的高科技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体育竞技 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提升大学体育竞技氛围的方案探讨 论体育竞技暴力的刑法适度干预 体育竞技教育的目标及任务 数学在体育竞技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立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竞技状态是运动员为取得优异成绩所处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它包含了五种表现特征。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和疲劳阶段,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形成规律、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载,才能不断地促进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竞技状态;特征;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36-01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作为参赛运动员,如何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各项大赛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竞技水平,为取得优秀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一个教练员和一个运动员,要深刻认识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对指导训练和比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它因训练水平不同而异就某一阶段的训练来说,竞技状态的形成,是运动员身体的一般技能水平、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技术和战术训练水平、智力水平、心理训练水平等因素有机和谐结合的结果,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表现。随着训练过程的发展,训练水平的提高,竞技状态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达到当时的最高程度,机动性、应激性和兴奋性大大提高,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从一种活动转变为另一种活动的能力更强。外部表现是机体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强度或极限强度的训练与比赛。

能够在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性具有较高水平的条件下完成特殊的肌肉活动,而这在非竞技状态时是不可能达到的。就是说,此时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已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体已通过专项运动技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系统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外部表现为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并具有高效的效果。

各种机能活动产生“节省化”现象,表现在做动作时能量消耗有所减少,为专项技术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训练中和训练后机体能量的恢复过程缩短。

运动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参加训练和比赛;在训练和比赛中意志顽强,对完成任务、夺取胜利充满信心。

总之,竞技状态的集中表现就是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因此,通过对运动成绩变化过程的分析来判断竞技状态的水平及其形成情况,是目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

大量的研究证实,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它客观的规律性,即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它又分为两小阶段,A段:是形成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它包括有机体机能能力的一般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专项运动技术、战术得到较大的改善并初步完善。此时这些条件尚未很好地有机结合,还不能以优异的运动成绩表现出来。B段:是竞技状态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述各种前提条件不仅明显地具有专项化的特点,而且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是说竞技状态已基本形成了。

第二阶段:保持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这个阶段竞技状态的所有特征都变现出来,并进一步巩固、提高,运动成绩处在增长和波动之中。此阶段要对组成竞技状态的各个部分再作根本性的改变(或改造)已不可能,因为那样的话就意味着破坏已形成的竞技状态。而运动成绩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方面训练要有所调节,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也会自然产生合理的调节;另一方面,有机体内部各种机能状况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比赛中也会有偶然因素(如气候、场地、设施、心理状况、突发事件等)的影响。所以,这个阶段虽然竞技状态已经形成并得到保持,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创造优异的成绩,成绩短时间的下降是相对现象,决不是竞技状态消失的标志。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掌握好运动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还可以达到“超量恢复”的作用。

第三阶段:暂时消失阶段(疲劳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训练安排的变更而导致生物体个体适应过程目的改变,有机体的各种机能处在恢复过程,所形成的竞技状态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消弱,并局部受到破坏,原有的竞技状态开始消失。

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这种阶段性特点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有着一定生物学适应过程的物质基础,因为其变化过程的生理指标,乃至某些人体测量指标都可以测出来。

竞技状态在保持阶段会因项目、训练安排不同以及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对田径、游泳、球类、举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变化资料的分析来看,竞技状态的保持阶段大致有四种类型,即“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和“双峰型”。

“单峰型”――竞技状态的保持约两个月――三个月,“双峰型”――“三峰型”――竞技状态的保持一般为四个月――四个半月(累计),峰与峰之间的“衰退”阶段约为三周――六周。

最后一种双峰型之间的“衰退”现象?从目前科研解释,“衰退”可以说成竞技状态的一个特殊的“中间阶段”,此时竞技状态没有受到破坏,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肯定无疑。至于大“衰退”是怎么回事,它的生理生化机械产生的原因,现在尚未能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故只能推测。一般认为,这种衰退是由于保持竞技状态的有关运动生理、心理、生物化学机能方面发生了暂时性的退行性改变。新的适应过程产生,为保持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潜力进一步积累的结果。

第2篇

【关键词】田径竞赛;心理因素;竞技能力;影响

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运动员,同时对运动员产生着影响,经运动员对两方面影响因素适应之后,运动员表现出一个适应状态,这个状态决定着运动员比赛中成绩的发挥程度,而发挥程度又决定着比赛最后的运动成绩,影响、适应、发挥、结果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如图所示)。从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最后的成绩是由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大学生运动员自身的适应能力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心理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一般影响

综合国内外的许多竞赛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国际水平的竞赛不仅是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的竞赛,更重要的是心理技能的的较量,心理水平的发挥是竞赛取胜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在竞赛中心理上有很多的变化,存在共同的心理特点,研究和掌握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对影响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能量的促进和抑制作用

在紧张激烈的运动竞赛之中,运动员要想使自己的运动能力发挥出来就需要有充足的心理能量,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充足,处于促进状态,在竞赛之中运动员就会感到头脑清醒、身体灵活有力、肌肉放松、反应及时、注意集中。这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会明显提高,相反,如果运动员的心理能量不足他们的行动就会明显地表现出迟钝、反应不及时、缺乏果断力、肌肉紧张、注意分散,从而使竞技能力下降。

(二)心理因素与动机的适宜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赫?布曾对机能水平和操作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认为非常低的动机水平,操作的效率就很低,中等水平时的效率最高;高水平的动机反而导致效率的下降。树立动机的最适宜水平(倒U字假说)见图1,由此可见运动员充分发挥竞技能力和获得最佳的运动成绩是在运动技能水平适宜时取得的,当然,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也存在差距。一般认为,课题较为简单的动机水平相对就高,课题越复杂动机水平就越低。另外,以力量和速度为主的运动项目应该有较高的动机水平;以复杂、协调动作为主的项目,较低的动机水平则会充分的发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所以,运动员要想充分的发挥竞技能力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必须恰当的调整好自己的动机水平。

(三)紧张焦虑心理与运动水平的发挥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有紧张焦虑的出现,弗洛依德曾提出,当人们受到连续不断的应激反应作用并感到自己的安宁受到威胁时他就充满了非常明显的焦虑,运动员紧张、焦虑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一般在临赛前紧张焦虑程度较高,当比赛开始后他们的紧张、焦虑程度则有降低之势,而在比赛后经常可以看到运动员紧张焦虑情绪升高的现象。运动员在比赛时紧张焦虑的程度很高,他又力图夺取好的成绩,在应激条件下失调的可能性较大,活动通常会受到破坏,不会取得好的成绩;而处于平静状态的运动员,他们对取得成绩的要求如果很高,同时紧张焦虑情绪又很低,运动员成绩就会提高。

(四)心理的饱和与耐性

运动员心理的饱和与耐性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的拼搏,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需要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顽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心理耐性。心理饱和,就是运动员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运动活动的心理状态,心里饱和会与竞技力的发挥形成尖锐的抗衡,从而破坏活动的动机。要避免运动员的心理饱和主要是加强运动与兴趣的联系,提高参加运动活动的情绪体验,运动员在处于快乐情景时他忍受痛苦的能力就会延长。而处于恐惧心理支配时他的耐性时间就会缩短,这说明运动员的耐性与心理调节密切相关,同时对竞技能力的发挥也有重要的影响。

(五)外部心理影响――对对手成绩的知否与肌力分配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对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深入而富有成果,这些研究具体而深刻地说明当运动员知道对手的成绩后,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便会产生适宜的兴奋状态,对运动器官的肌肉群的紧张度进行适宜的调整可使其正确度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改善。

二、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观众对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影响

现代体育运动竞争激烈、刺激、精彩纷呈,常常会吸引许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由于观众的性别、年龄、兴趣、政治思想、、文化水平、民族、国籍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不同,他们对所看到的运动竞赛具有不同的态度和心理的倾向,他们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行为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比赛的进程和结果。如果这种影响对比赛有利就应该积极的利用,如果这种影响对比赛具消极的作用,那就必须设法使运动员适应这种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在一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之中,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的任何心理活动都可能影响其他的成员并引起他们的反应,如果一个人的言语和行动会引起其他人的肯定的反应,如满意、高兴并给予赞许与支持,则它们之间的心理是相容的。如果引起的是否定的反应,如不满意、不愉快甚至反对与敌视,它们之间就会形成心理的不相容。而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才有可能形成心理的相容。因此,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程度反映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性的程度,在体育竞赛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队员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说起话来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比赛才会同心协力,遇到困难才会同舟共济,共同战胜比赛的对手,取得比赛的胜利;反之,队员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观点就会不一致,损害群体的利益,从而导致比赛的失败。

三、结束语

现代竞技运动所竞技的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更多的时候是稳定的心理素质的比较,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素质扮演的甚至比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更重要的角色,心理素质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分析田径竞赛中心理因素的对运动员的影响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对此进行研究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电子竞技 数学体育 虚拟

1.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诞生与发展

1.1电子竞技运动的定义

电子竞技运动就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

1.2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诞生

电子竞技运动是从1996年随着网络游戏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而引入的一批竞技类网络游戏。玩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竞技。电子游戏已不再是简单的人机对抗,也不再是传统的娱乐方式,而是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内涵与精神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网上博弈。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传统的休闲娱乐带入了崭新的现代竞技发展新阶段,电子竞技运动是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的产物,它将体育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虚拟世界。因此,现代体育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电子竞技”(E-Sports)。

从国际国内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情况看,大力发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电子竞技运动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爱好者越来越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需求。另一方面,这项运动的竞赛市场目前有些混乱,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适应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11月18将其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纳入管理轨道,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电子竞技运动――CEG。

1.3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

电子竞技运动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蓬勃,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国外著名赛事WCG、ESWC、CPL、CAL等的成功运营,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电子竞技运动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北美和韩国等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地区,即时战略竞技和射击竞技已发展到职业化程度,对单一运动队或俱乐部的赞助金额已经高达数十万美金;电子竞技产业在韩国不仅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且成为韩国的国技,并列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运动。

2.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利好

2.1电子竞技运动对IT及周边产业的带动

电子竞技运动的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能带动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备、IT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以韩国为例,目前,电子竞技运动在韩国已经被视为三项体育竞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之一,成为年产值超过40亿人民币(包括电信业和网吧业的相关收入)的成熟产业。由于玩家的拥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全球以电子竞技为核心的电子娱乐业已经创造了巨额的产值。国内有网络专家测算,一款电子竞技运动如果能达到600万人在线,那么由它及其所带动的周边产业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将高达1500亿元。

2.2电子竞技运动促进人的培养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电脑硬件和软件及网络为器械和场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竞技,具有体育运动本质的属性,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自制能力、协调能力及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更能培养参与者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技能,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青少年适应和掌握信息时代需要的技能,对广大青少年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参加电子竞技运动培养的这种技能是和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相一致的,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无裨益。

2.3电子竞技运动对传统体育的延伸

电子竞技以其高强对抗性和遵循一定的体育规则的特点,显示出它具有体育运动属性的本质。目前,人们喜爱的电子竞技运动如足球、篮球、射击、即时战略、棋牌等项目和类别,无一不是体育运动电子化和电子游戏体育化的完美结合。电子竞技运动正是数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体育中“体验体育”的一种。电子竞技运动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它将体育人群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将传统体育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虚拟世界,扩大了体育人口,促进了传统体育链的延伸。

3.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缺陷

3.1竞赛市场不规范

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的竞赛市场处于一种自发而且无序的状态。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赛事杂乱,以及规则、赛制的不规范,使电子竞技运动竞赛市场充满了随机性,电子竞技运动的公正性和和权威性不能得到保证。有选手即使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赛,也是各自为阵,处于无序的状态,缺乏来自国家和大众的广泛、有力的支持和后盾,所以选手的运动成绩也参差不齐、大起大落,不能真正代表国家水平。国内的电子竞技运动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不规范化”和“缺少职业化水准的正规联赛”的差距。

3.2电子竞技相关法律政策条文不健全

与传统体育竞技不同,电子竞技运动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和世界,它的更新速度和淘汰率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像围棋、田径、足球这样几乎亘古不变的竞技项目,使得选手的职业化寿命也更为短暂。相关的法律条文尚未出台,职业化选手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任何一个职业选手对自己的未来都不堪重负。

3.3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不足

与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国家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相比,中国电子竞技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产业价值有待开发,据一项统计,2003年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中国电子游戏市场产值约为近10亿人民币,远没有达到产业规模。

3.4社会认同的偏差

尽管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已经作为正式体育运动项目,但在不少媒体的不客观的负面报道下,社会舆论受到了一定的误导,认为电子竞技属于电子垃圾,甚至是电子。他们简单地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归结为是电子竞技造成的,认为青少年学生成绩下降、反叛家庭、荒废学业甚至于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沉迷于其中造成的,因此要封杀电子竞技运动。在这种有偏差的观念的根植下,转变人们对电子竞技运动的态度还需一个过程。当前需健全管理,进行客观的宣传导向,尽早将网络游戏划分等级,并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清晰地划分开来,使得许多暴力、色情的不良游戏不能再冠以电子竞技的名义而毒害社会。

4.建议

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市场比较混乱、无序的状况,加强管理、规范和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动最大多数的潜在力量积极参与到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中来。

2.要全面合作,实现多赢。在行业内鼓励政府、厂商、媒体等相关行业发挥所长,共同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尽快形成和良性发展。

3.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为电子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1.

第4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为体育运动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力。在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推进的同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斗殴、吸毒、服用兴奋剂、黑哨等事件时有出现。如何推动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认为锻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风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精神,需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批判性继承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之魂。

1.竞技体育运动对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的吸收和借鉴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逐渐国际化、市场化,物质文明对其影响日渐明显,而竞技体育运动蕴含的风骨却被相对忽视。虽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高了,竞技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增强了,但中华竞技体育运动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魅力却未能同步提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体育道德的学习。

1.1“射”――竞技体育运动与儒家礼乐文化的结合。

西周的“射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1]“射”作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最早形式,与“礼”、“乐”、“御”、“书”、“数”并列,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六艺”。“射”既有着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射礼有序宾之贤,询众择善之义,是可以明善恶也”,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从诞生之初时便与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它既要展示出卓越精准的技艺,更要宣扬道德教化。从“射礼”的举办者、举办目的、举办形式及效果来看,“射礼”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普遍性、规范性和政治功用性。“射”既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是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说,“射礼”是我国古代社会集政治、教育、文化、体育等诸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竞技体育运动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技体育运动既是体育运动,同时也应该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服务,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所应当注意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在竞技体育向国际化、科学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1.2“淡泊宁静”――竞技体育运动精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

竞技体育运动以其竞技特点为大众所喜爱,然而竞技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竞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运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进步,胜者只是一时之胜者,对胜利的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老子很早便指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因此,保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竞技心态,对待比赛结果“宠辱不惊”便是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需要学会的课题。以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投入到热烈的竞技氛围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如果每一位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运动员都能保持此种心态,则诸如黑哨、兴奋剂、斗殴等现象便能从根本上杜绝,竞技体育运动的风气便可为之一变。

1.3“峻法”、“严刑”――竞技体育运动对法家思想的继承。

韩非子曾说:“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逐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峻法严刑是保证国家社会安定的必要武器,同样,峻法严刑也是维护竞技体育运动秩序的必要手段。从法制规范的角度明确竞技体育运动行为的奖惩准则,对促使竞技体育运动各类人员“以规矩为度”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完善的竞技体育法制规范下,完全可以达到“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辞,勇者弗敢争”的效果。

因此,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之处,尤其要学习儒、道、法家思想之长足,在注重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使竞技体育为社会和谐、思想发展及群众教育服务,使人们在淡泊宁静的平和心态下,不断致力于竞技体育运动规范的完善,推进竞技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悖离之处

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是封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体育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因此,它既受到封建社会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也受到中国儒、道、法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还被深深打上了封建统治阶级体育道德观的烙印。全面认识中国传统体育道德是我们批判性继承的前提。

2.1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传统体育道德的性质具有狭隘性。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道德最深层的本质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因此,传统竞技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为私有制社会服务的。这体现在传统竞技体育为统治阶级稳固统治,为其遴选才士,助其娱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锻造奋勇拼搏的竞技精神,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存有明显区别。

2.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封建传统价值观取向存在本质区别。

“封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和竞技体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是压抑竞技体育发展的,这是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和人才观念所决定的”。[3]中国封建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抑制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1)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生活内容较为单调,诸如“射”、“御”之类的竞技行为被提高到礼教的高度,其形式代表的意义等同甚至超过了竞技结果和能力,对形式的过分重视限制了竞技能力的提高。(2)中国传统思想主张礼让、和谐、轻利和内敛,注重约束自身的欲望,“克己服礼”,这种思想意识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抵制竞争,这使竞技体育没有适合发展的空间。(3)竞技体育需要平等公正原则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人治,缺乏民主意识,这使竞技体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根基。(4)从竞技体育运动的前身――“游戏”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国民较为轻视游戏,深恐“丧志”,游戏时不够投入,这也使竞技体育活动的发展深受限制。

了解了上述这些因素,我们便可对中国古代传统竞技体育丧失竞技活力,直至趋于湮没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致力于使当代中国民众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竞技体育道德与文化。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与传统竞技体育道德的关系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因此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道德既要反映出我国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还必须符合竞技体育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3.1“淡泊无欲”、“重义轻利”的品格是保证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性的前提。

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愈是竞争激烈的项目愈是需要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工作人员具有平和、坦率、谦逊、超然于物外的心态与素养,以抵制横流物欲的诱惑。倘若没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很难自始至终保持公平公正的信念。这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寻求精神力量。

3.2礼让、仁德是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精神保证。

竞技体育需要竞争,更需要和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在竞技体育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交能力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一同得到了锻炼。处理好竞争好胜心与平和心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需要我们发扬礼让为先、仁德扬道的优良传统。此时,礼让与仁德是调剂这一心态的良药。只有每一位竞技体育工作人员,以及欣赏竞技体育的观众具有礼让和仁德之心,竞技体育的竞技魅力才能更加凸显,竞技体育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社会教育价值需要被人们所重视,这尤其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3以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为养料,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

竞技体育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能展示,它更是智力的较量,竞技者只有拥有高超的智慧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最大量的智慧,它们可以也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智慧养料,田忌赛马的故事便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智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技体育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亟待加强。为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需要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加强竞技体育运动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建设,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美、民族美与时代美。

参考文献:

[1]史晓亮.射礼――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3期.

第5篇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对策

在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备人才是否雄厚是决定一个体育项目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后备人才充足、不断层,才能实现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一个项目的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遵循此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扎扎实实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而运动员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跟上世界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步伐,注重甘肃省竞技健美操人才的培养。而中学是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的主要地方。甘肃省属于西部贫困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因此就甘肃省应该制定出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与措施,这对于甘肃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的培养道路。

一、甘肃省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成绩分析

甘肃省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成绩是衡量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共分为男单、女单、混双、三人操、六人操五个项目。总体来说,在比赛中白银市代表队的实力明显强于其他各市,其他各市的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有部分市代表队缺乏竞争力。在比赛中白银市代表队凭借独特风格的动作编排和运动员出色的表现力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夺得了男单,女单,混双,三人操四个项目冠军,处于奖牌垄断地位,优势比较明显。其中兰州市代表队在本次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兰州市代表队凭借出色动作的动作编排和运动员出色的表现夺得了六人操第一名的好成绩。天水市代表队在本次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动作完成方面表现出色,夺得了女单第二名和六人操第三名的成绩。由此可见,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水平的差异很大,发展不平衡,很多市都缺乏竞争力。因此各个市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的竞技水平。

二、影响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中学竞技健美操训练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中学生是竞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力军,因此中学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征决定了对场地器材的更高的要求。健美操场地器材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健美操运动训练的规模和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正规的竞技健美操比赛要求是木质地步,地板的尺寸标准是12×12O,地面铺有地毯。从对参加甘肃省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11个市代表队的调查来看(如图10):有专门的室内健美操训练场馆的有2个代表队,占所调查的18.2%;没有训练场馆的有6个代表队,占所调查的54.5%;还有3个代表队用的是综合性球类场馆,占所调查的27.3%。由此可见,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的场馆特别差,根本不能满足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条件,缺乏了稳定的训练保证,这对训练水平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应引起中学领导的重视。

(二)健美操场地设施的使用情况条件。

专门的健美操训练场地是保证训练的前提条件,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竞技健美操训练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健美操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调查中发现有81.8%的训练队伍没有健美操训练专用场地,目前的场地设施只有6.3%的教练员表示满意,训练场地设施的条件和使用状况让人担忧。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的健美操标准训练场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为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中学学校领导对培养竞技健美操人才的重视程度分析。

充足的物质保障对于增大健美操队的规模、改善健美操训练条件、促进健美操竞技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只有领导重视,这些条件才能得到满足和改善,才能调动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与参赛的积极性,从而带动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前多数中学的训练经费和教练员的补助多数来源于学校的行政拨款,因此获得学校有关领导的重视以及扶持队伍培养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调查得知:33.3%的训练队给予的训练经费是“根本不能满足”队伍的训练,55.5%的训练队给予的经费“不能”满足队伍训练,有44.4%的学校给予队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扶持。因此领导的重视程度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训练时间的保证。

据天津体院牛兴华等人的社会调查表明,许多家长(包括教练员)不支持子女参加运动训练是怕“运动耽误学习,将来会被社会淘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业余运动员与一般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水准拉开了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一些学习尚好的业余运动员退出了业余训练,而坚持业余训练的学生则跟不上班,只好放弃文化学习。中学生正处于升学的紧张学习状态,他们同时肩负着学习和训练的重任,难免会引起学习与训练的冲突。在调查中得知68.4%的中学生运动员表示影响训练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时间紧张。因此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实现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才能促进我省健美操运动员后备生源的源源不断。

(五)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好坏。通过对甘肃省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的调查结果来看:82.3%的教练员认为影响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是教练员综合素质低。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知识结构的不足主要在于专业技能素质较差,专业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在能力结构方面主要是科研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导致他们对健美操规则理解不透,在动作编排创作上缺乏新意。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以便他们及时掌握世界健美操运动最新动态,使自己的训练与世界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同步。在培训中应注重将专项理论和训练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教练员对专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真正达到质的提高。

三、对策

因此应注重竞技健美操在甘肃省中学的发展,注重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模式。提高健美操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拓宽中学竞技健美操人才的输送渠道以促进甘肃省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 杨展如.“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84-86

[3]尹雪娟.甘肃省高校健美操运动对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2009年11月

第6篇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内容

1前言

随着竞技健美操运动的迅速发展,规则的不断完善和细化,对运动员的要求也趋向完美化,对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体能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同样,为了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体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体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试图剖析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概念和构成因素,以便使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有理论依据。

2体能训练

2.1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也叫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体能训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2.2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内容

形态与机能是体能的决定因素,运动素质是体能的竞技表现,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形态、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三者是体能的构成因素。根据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它的专项体能训练中有自身的特点以下主要深入探讨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中机体自身体能训练内容。

2.2.1身体形态

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遗传度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遗传度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与其它项目不同的是,健美操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它不仅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艺术分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形态的训练要常抓不懈。

2.2.2 身体素质

2.2.2.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漂亮完成成套动作的物质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都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整体力量提高的目的。整体力量就是运动员从事专项活动时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基础。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力量动作的选择有以下几个特点:规范性、均衡性、多样性、全面性。所以说,整体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水平是现代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

2.2.2.2 速度素质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速度是通过力度来表现的。它是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力度,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肌肉快速用力以及动作变化的速度和动作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健美操要求动作刚劲有力,积极快速,力度感强。无论上肢、下肢和躯干动作,都有明显的"加速"和"制动",以充分表现力度。因此,力度也是体现体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健美操的不足,缺乏力度是主要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对力度训练重视不够,对力度训练方法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系统、完整的认识。为此,在体能训练中强调与加强力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2.2.3运动耐力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1)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2)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3)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2.2.2.4 柔韧和协调

竞技健美操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运动,比赛中要完成体现高难度的柔韧素质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柔韧性,还要有很好的肌肉弹性,因此,对柔韧素质训练应特别重视肌肉放松这一环节。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时的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韵律与节奏感的协调等。健美操运动的特点之一是运动员的动作刚与柔的统一,它不仅表现在动作速度,而且还应具有鲜明的节奏。因此,在进行协调性训练同时也要十分注意运动员的肌肉收缩的强度与速度,即对力度提出较高要求。

2.2.3表现力

竞技健美操作为表现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有与其他项目相区别和自身与众不同之处。竞技健美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的色彩与灵魂。表现力是指在竞技健美操的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在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体现在各种动作能轻松完成,动作舒展、优美,有力度感,节奏好,动作能与音乐紧密结合,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项素质是影响表现力的客观因素,而表现力反过来影响体能的发挥。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运动员不仅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运动员的自信心也显得尤为重要。表现力应贯穿整套动作的始终,特别是当完成到后半套,在体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良好的表现力可以使运动员在力竭的情况下动作更到位,并保持感染力。这就是一个运动员的潜力。假如两名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水平相当,在完成动作时尤其动作越往后,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把表现力贯穿到底,谁就是胜者。表现力是支撑运动员完美完成成套动作的有力支柱。

3结论

3.1 体能训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是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是运动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再塑造工作。

3.2 竞技健美操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表现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力的训练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独特之处。

3.3 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必须有计划的贯彻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需要在了解影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能训练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兴.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上海体育学报,1998.(1)

[2]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27(4)

[4]周建社,方奇.竞技健美操的艺术审美与客观评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第7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概念、内容、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调整与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最佳竞技状态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员理想竞技状态最佳竞技状态

伴随着世界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问题备受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关注,而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又是他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赛前不在状态”或不在“最佳状态”的情况,以至于在比赛中因瞬间发挥失常而饮恨赛场。我国运动员在世界高水平竞技比赛中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在世界高水平比赛中能发挥正常水平的只占14~15%,能发挥本人最佳水平或超常发挥的只占2~3%。由此可见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研究不仅是提高训练“效益”的依据,也是科学掌控训练过程保障训练主体瞬间“辉煌”的依据。

一、最佳竞技状态的定义

最佳竞技状态的概念,是国内外体育界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的一个话题,至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综合已有研究,将竞技状态概括为:是指运动员通过相应的训练所形成的一种阶段性的运动状态。最佳竞技状态是竞技状态的最高阶段,最佳竞技状态区段的最高水平竞技状态才是运动员比赛中全力追求达到的目标。

二、最佳竞技状态的内容及具体表现

(一)最佳竞技状态内容

目前,关于最佳竞技状态内容的观点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是关于最佳竞技状态是一个涵概多元、涉及因素众多的理论见解已达成共识。陆一帆博士通过跟随国家各个运动队的长期研究,建立了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模型,该模型为: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激励、道德品质、个人素质、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心理调控、生理准备、生化分析、膳食构成、营养保障)、生物力学因素(包括:形成动力定型的自动化、解剖结构与力学的匹配、技术结构的合理化)、训练因素(包括:周期理论和非周期理论的具体表达、各个时期的训练方案和训练理念)。田麦久博士在《运动训练学词解》中从生理学角度、训练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包含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从生理学角度上看,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达到最高水平,在运动中出现节省化象,机体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大负荷以至极限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比赛,并且恢复较快。从训练学角度上看,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专项技战术的发展达到了本人的最佳水准,并且运动素质和专项技战术结合紧密,能通过专项技战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完成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具有最佳效果。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运动员在训练中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参加比赛,在比赛时具有特殊的专项感受力、意志顽强,心理稳定以及具有完成任务,夺取胜利的充分信心”。

(二)最佳竞技状态的具体表现

对于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表现的研究很多学者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黄卫忠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认为最佳竞技心理状态是指身、心均达到最佳状态,在运动中具体表现为:(1)具有强烈地竞争意识;(2)注意力集中;(3)比赛目标明确;(4)在大赛的压力下仍能毫不费力地高度集中注意力;(5)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6)达到忘我境地。孔祥宁也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他把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时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总结为“感知敏锐、注意力集中关注于目前事物、自我效能感高、控制能力强、乐观的情绪”。对最佳竞技状态特征作具体阐述的是学者孙建华,他分别从运动员的技术、素质、心理、体力4个方面对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研究,具体为“技术:全身动作能协调配合,配以完善的神经肌肉协调用力,动作轻松自如;素质:速度、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等主要专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本人最好水平,并能充分表现在专项技术中;心理:渴望比赛、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充满自信心,同时又能准确地控制兴奋的程度;体力:自感精力充沛、旺盛、无疲劳、无伤病”。

三、最佳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

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和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是所有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目标。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训练安排

如果连续多日承受定量负荷,机体会从明显疲劳、肌肉酸疼到逐渐变得轻松愉快,这就是适应过程。然而机体承受负荷是有限度的,过度负荷机体非但不会产生适应性,还会出现劣变性,影响竞技状态的形成。

(二)运动员状态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另外,运动员的情绪状态,特别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会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严重影响训练效果或影响比赛水平的发挥。因此,在训练的全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运动员的消极情绪及行为。

(三)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环境以及竞赛的组织规模等。此外,竞赛的组织规模、媒体的宣传力度同样会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往往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一些微小的因素有时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大起大落。

四、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和培养策略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最佳竞技状态,是教练员精心培养和调适的结果。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由运动员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竞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安排,科学的训练,精心的调整,才能把运动员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运动员最佳状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重在平时的科学调整和培养。

(一)最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整

首先,良好的生理状态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最佳竞技水平的基础。运动员训练、比赛后的恢复阶段,需要通过科学的营养调配、充足的睡眠来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运动员身体机能处于一种良好的循环状态当中,从而保证训练和比赛的质量。其次,正常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竞技状态的保障。通过提高运动员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和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再者,竞技水平是最佳竞技状态的根本。教练员在世界大赛前要加强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强化,使其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状态,这一状态能使运动员轻松自如地完成技术动作,增强应变能力和创造性。

(二)最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培养

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科学训练的结果,所以竞技状态的培养也就是对训练过程的把握与掌控。孔祥宁认为心理能力的培养是获取最佳竞技状态的关键,而最佳心理状态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提高训练质量、坚持进行表象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增加成功的体验”。武术专家王楚泽通过研究,发现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节奏适应调控、训练负荷调控、心理调控、调控信息的及时反馈”。伊敏则通过研究,发现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方法是:“经常保持中等强度的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每个小周期1次或2~3个小周期训练1次,不应该持续训练”。唐智明从系统的角度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过程,可以从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着手,在抓好体能、技能和专项素质训练的同时,重视对运动员心理、智能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并将赛前竞技状态科学调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运动员竞技状态与运动竞赛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调整好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取得比赛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最佳竞技状态是竞技状态的最高阶段,它是运动员比赛中全力追求达到的目标。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练员应对这些因素认识和控制,从运动员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竞技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整。这将有利于促进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使运动员运动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对最佳竞技状态很多问题的认识还处于探索和发现阶段,但是随着竞技体育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对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关注将会一如既往。

参考文献:

[1] 叶羽.论竞技状态[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102-105.

[2] 熊焰.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J].体育学刊.2004.11(3):128-129.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 刘建和,姜涛,李林.目前竞技状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2007.27(7):70-85.

[5] 郭可雷.若干定义的重新审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12-115.

[6] 胡好.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技.2007(4).

[7] 吴波.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J].科技信息.2008(9).

[8] 黄卫忠.关于赛前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培养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2(10).

第8篇

一、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特征

对于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目前国际运动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应激反应。运动员无论参加何种比赛,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竞技状态。柔道运动员在赛前的竞技状态各有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

1、竞赛本身具有应激性。竞赛的基本特点是竞赛双方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力求战胜对方,取得好成绩。面临比赛,情绪过早或过迟兴奋,过于紧张,对比赛有顾虑,心神不定,甚至会慌恐害怕,严重者会出现悲观失望等反映。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技术动作过于单调,不协调,全身僵硬,生理上反映则脉搏增加,呼吸紧迫,面色苍白等。

2、竞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竞赛是一种公开的表演,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出去,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竞赛成绩往往受到社会的评价,产生社会效益,同时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竞赛成绩对运动员的生活也有重大影响,表现为社会与个人的双重意义。所以运动员对即将举行的比赛表现为情绪淡漠,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无精打采,对比赛既无欲望,又缺乏信心,大脑皮质兴奋程度不足,过于抑制,心理积极性降低。

3、竞赛双方的胜负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运动员自身的条件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胜负,如对手、裁判、同伴、观众、教练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这些客观原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应激的内因是运动员强烈的动机,在高水平运动中,运动员都有强烈的取胜愿望和成就需要,只是在竞赛中有发挥的好坏之分。运动员往往表现为对比赛有盲目自信的情绪,看似信心很足,但认真分析其内心,就会发现对比赛认识不足,对自己估计过高,有轻敌思想,因而注意力不集中;打胜不打败,一旦处于劣势就会出现大的波动,技术动作变形,节奏紊乱,不能有效的进攻,对对手束手无策,导致失败。

4、最佳的竞技状态。这是最理想,最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的境界。对比赛有正确认识,有夺取荣誉的强烈愿望,有必胜的信心,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动作协调、兴奋与抑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是运动员在长期运动实践中培养的能自我控制与自我调整的表现。

二、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适应各种变化,在激烈的比赛中处事不惊、临危不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解决赛前心理训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在运动的时候所采取的每一种姿势都是由大脑来支配的,赛前心理训练就是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摆脱心理障碍,在比赛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最佳的竞技状态。焦虑和恐慌是运动员最大的敌人,运动员赛前在教练员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烦恼、忧虑和所有不快的事情一吐为快,使运动员尽量减轻心理压力,除去思想负担。

2、心理疗法,用各种方法帮助运动员追求内心的绝对平静,视万物为空。运动员进入赛场后,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以至于对手和观众都不存在,只是想着如何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其目的是让运动员与对手和周围的环境尽可能保持融洽与和谐,学习对方的语言、举止,研究对方的思想和战略,以求在比赛中与对手处于最佳的交流状态。

第9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赛;不正当竞争行为;体育竞争;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90-03

不正当竞争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话题,也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随着体育竞争的政治化、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以及体育竞赛本身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体育竞赛中丑闻不断,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手段和方式日益增多,花样百出,愈演愈烈,这些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败坏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体育竞赛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是当今体育竞赛活动中一种极不和谐的“音符”,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必须加以有效控制[1],才能促进体育竞赛的良性发展。

1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概述

1.1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含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Unfair competition)?不正当竞实质上就是“不公平竞争”,这种称谓为国际上所通用,也为国际上一些权威性法律文件和法律著作所采用。当然,对于不正当竞争的内涵和外延,有多种说法。对此,法律界和学术界的解释不尽相同。在国际上,各国解释也不尽一致。正确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前提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正确的理解,一般来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共有四个: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实施者)、主观方面(意图)、客体(受害者)和客观方面(行为及结果)。我们将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为体育竞争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预期比赛结果的不规范行为。

1.2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类型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1) 虚假行为。利用人们的信任、制度与法律的空子、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人们视野的盲区等,制造虚假现象,欺骗公众,以获取竞争优势。如操纵比赛、替代、假摔、假球、兴奋剂等。2) 受贿行为。主要指裁判员和官员收受贿赂而控制改变比赛结果,如更改比赛结果、黑哨、体操及花样游泳等比赛中多次出现的裁判给分不公正等。3) 侵犯行为。如窥探、窃取、窃听对手体育竞争中战略、战术及技术方面的秘密行为;比赛不出力、应付观众、事先私定比赛结果等。4) 赌博行为。如运动员、教练、观众参与博赌,人为控制和影响体育比赛。5) 破坏行为。蓄意破坏竞争对手的正常比赛。如破坏设备、威胁对手、谋杀、互派间谍、收买对方运动员等。

1.3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体育竞赛是体育的一大特点,它是一种正当的、有序的、依靠真实技能与智慧的竞争,它要求竞争者之间必须地位平等、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地竞争,但是总有极少数人或组织受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驱使,通过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企图谋取私利。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是:1) 通常发生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竞赛中;2) 违背了体育竞赛中的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3) 目标明确,以扰乱正常有序的体育竞赛秩序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4) 具有侵害性,给参赛对方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2];5) 具有隐蔽性和非公开性,通常是以秘密、隐秘、私下和地下方式进行,很难鉴别和识别;6) 采用非法手段,具有不合法性,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是一种不合法的侵权行为,通常很难准确有效地界定其范围,这样给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辨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4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体育竞争是体育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公平与公正则是体育文化道德规范的内核和基本准则,体育竞争的公正与公平离不开参与各方高尚的道德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竞赛规则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在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服用兴奋剂、不良赛风、假球黑哨、弄虚作假等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体育运动发展所依赖的道德规范的根基,目标直指体育运动所倡导和追求的公平、公正的内核,说到底是企图以一种不公平的手段获得不正当利益的道德败坏的行为,同时也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

可见,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当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将其社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2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

2.1体育竞争的政治化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竞赛在经济发展、政治生活等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体育竞赛政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国家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集体利益、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在体育竞赛中的冲突也日趋激烈,并且与政治生活紧密绞织在一起,对体育竞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影响尤为显著的是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引起的国际政治活动。体育竞赛的政治化和国际化特点不仅扩大了体育运动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加深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正是如此,当今世界过多的政治介入,把本来属于运动技艺比赛的意义,扩大和延伸到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上,体育比赛可以增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因为一个国家可能在赛场上战绩辉煌,以取得胜利来显示国家权力,提高国家威信与声誉,可以说是竞技体育参加国争取比赛胜利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可能全军覆灭,心生怨恨和怒火。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是代表国家和民族来参与竞争的,因此,运动团体和运动员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奖牌,这就无形之间把本不属于体育竞争的政治手段运用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中,加剧了体育竞争的政治化。

2.2体育竞争的商业化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商业利润已经成为推动体育竞赛前进的重要动力,商业气息已经笼罩了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也成为体育竞赛中必不可少的剂。体育设施的改进、场馆建设和安全措施等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否则体育比赛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开发体育资源,服务于体育运动,就成了体育活动中一个重大课题,这就是要以体育养体育,即开发体育商业资源。如广告开发、门票、拉赞助等。也正是体育竞争的商业化才导致了体育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商业化也会干扰体育竞争的有序进行,并逐渐演变为不正当竞争。由于竞争胜负已成为国力强弱的反映,成为民族形象的展示,这就为体育竞赛增加了深刻涵义,许多国家不惜以巨奖刺激运动员出成绩,在许多国家,竞技体育商业化现象较为突出,优秀运动员已成为商品,虽然使用兴奋剂等不正当手段拥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成名之后意味着各种广告合同将纷至沓来,运动员的出场费也将扶摇直上,这些金钱诱惑都使得运动员甘愿以身试法,甘愿冒身败名裂的风险。商业化带来了“一切向钱看”的恶果,带来了追求私利的现象,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温床。

2.3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众所周知,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变化多样等特性,任何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则都难免有或大或小的“空子”,再严谨的法律、规章制度也不可能规范全世间所有的事务。随着体育运动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化,职业道德、体育道德、体育伦理和体育精神对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有些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而走捷径,有的钻法律空子,有的甚至不惜违法,却不好定罪。例如我国前段时间出现的黑哨、现象。1997年《刑法》出台时,我国还没有下注,《刑法》条文规范还不够明确,根据《刑法》303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者,构成赌博罪,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除以营利为目的外,还要聚众,开赌场,以赌博为业,这样一来,可能成为一个空白点,如果仅仅下一次注,既不是庄家,也没有聚众,更没有以此为业,难定赌博罪。公安部门只能按《治安处罚条例》来处罚下注者。这种处罚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无论是力度还是效果均不及刑事处罚。正因此,者才打了个球,而现在球员下注都暗中进行,你很难说他以此为业。诸如此类的事情在体育竞争中比赛皆是,法律的真空,伦理道德的滑坡,给体育竞争的链条上留下了许多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也就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源泉。

2.4不正当运用竞争策略体育竞争策略自古就有,一个运动员(队)的比赛成绩,除了取决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和思想训练水平外,还取决于战略战术的训练水平,而战术的制定就必须依靠体育竞争情报和反竞争情报的搜集和整理。1998年的第18届冬季奥运会女子500 m短道速滑决赛中,中国有杨阳和杨春霞参加决赛,另外还有加拿大的依沙贝尔和另外一名运动员,从实力上看,杨春霞最强。决赛中,依沙贝尔故意犯规,撞到处在第一的杨春霞,结果处在第3位的加拿大选手获得金牌,使得中国队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愿望落空。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多人博弈,它是处在多个各自独立决策、相互具有策略依存关系的博弈人之间的博弈问题,也是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为保全整体的获胜,选择有利于自身,而破坏别人利益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3]。因此,无形的、不合理的、难以辨别和防控的体育竞争策略的运用,为不正当竞争穿上合法的外衣,使得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阴影之中孳生。

总之,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无处不在,导致其产生的因素也很多。但总的来说,只要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激烈的竞争,就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加上人又是社会人(总是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和经济人(总是表现出一定的自私自利倾向),人的行为又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且难以控制的产物,因此,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

3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控

3.1建立健全体育竞争法律法规体系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不合法性,因此应该科学开展体育立法预测和执法监督,建立健全体育竞赛法律法规体系,将不合法的体育竞争行为有效的控制在体育法律法规之外,并给体育竞争和识别不正当竞争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是防止和控制体育竞争中不正当行为产生的关键。建立健全体育竞争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体育竞赛的立法,使体育竞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体育竞赛的执法,即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国外一些国家专门规定了针对体育运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如马耳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运动贿赂法》;在巴西、阿根廷都有“体育法庭”和可以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意大利队足球裁判的管理有非常严格的“行规”,英国足坛打假的三大利器-规则和制度的完善、舆论的监督[4]。我国体育立法相对落后于其他部门,也严重滞后于体育发展形势,建议按照《立法》要求,尽快制定竞技体育法、体育程序法、体育仲裁法等,为识别不正当体育竞争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

3.2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社会舆论控制和监督可以起到与行政、法律调控和监督所不同的作用,是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有效补充。社会舆论监督包括用户监督(如企业和居民举报)、新闻媒体监督(如电视广播和报纸曝光)和体育竞赛参与者之间相互监督(如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居民之间)。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社会舆论监督和控制体系,给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制造社会压力。

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如电视广播和报纸曝光)。新闻舆论是一种借助于新闻传媒所传播的事实而形成的公众舆论,具有一种超乎法律和行政力量的权威性、威慑力、感召力与约束力[5],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氛围,产生一种道义力量,促使当事人或组织对自身的行为有所约束,从而保证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符合其职业道德规范,黑哨、假球、兴奋剂等大家熟知的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当部分是经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披露出来的,事实证明,媒体监督有时具有比其它监督手段更强的威慑力;

加强用户监督(如企业和居民举报)与体育竞赛参与者之间相互监督(如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运动员之间)。组织类似“陪审团”这样的监督机构,适时请各方代表对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与指出并给执法队伍进行打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衡量执法队伍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准,以及以后是否被委派和任命的依据之一[5]。

3.3加强教育,提高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加强体育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加强体育相关从事人员(如教练员、裁判、管理人员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体育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从内部和根本上消除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发生。应该对运动员和从事人员及时和定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使各类人员在体育竞赛中谨守体育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教育体育运动员和从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教育体育从业人员树立清正廉洁的作风[6],要求体育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始终不渝地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或公众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以社会或公众利益为重,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要教育体育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司法尊严,不得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言论,不得损害公民合法权益。

3.4提高防控技术,阻止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传播与蔓延提高防控技术包括加强对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研究;加强投入,改善体育竞赛设施;在体育竞赛中运用各种先进的监督、监控手段、方法和技术。

提高竞技水平,成立各单项科研协会,建立科研网络体系,制定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考核与激励措施,加强各方面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政府、企业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而且要规范体育场馆设施标准建设;加强专业管理与监管人员的培养,可以开设培训班,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以便更好的管理和监管体育场馆;完善裁判水平和方法,体育运动裁判方法有利于体育运动成绩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一直在不断改进,如田径中的手计时、电计时、足球比赛中的第四裁判、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的出现与不断改进、各种大型比赛装有监控等,这些方法有意或无意的预防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使体育竞争朝着有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既要使所有人都“不想”或“不敢”(即从内部出发来提高体育动员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截断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产生的来源),而且又要使他们“不能”(即从外部出发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和提高防控技术,将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8]。

3.5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与惩处力度制度建设是保证体育竞赛正常和有序的根本保障之一。体育竞争制度建设包括一系统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具体来说,体育竞赛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制度(包括对在籍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的档案、培训、资格等的管理)、工作制度(各类人员在体育竞赛中的职责规范)、监督制度(对各类人员在体育竞赛中资格、行为与职责的监督与审查)、举报制度(对体育竞赛中各类不正当行为的举报)和奖罚制度(奖励良好的、高尚的体育竞争行为,惩处不正当的、丑恶的体育竞争行为)等。

4结束语

事实证明,建立健全体育竞争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加强教育,提高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防控技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与惩处力度等措施,对于防止体育竞争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确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效果。尽管这些努力不可能完全禁止和消除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生及其对社会所形成的消极影响。由于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普遍性,因此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产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尽管如此,但抑恶扬善,追求公平、公正、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自古邪不胜正,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法律、制度、道德、技术和方法等正义的武器,从体育竞赛的内部和外部规律出发,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监控体系,就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产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杨效勇.我国裁判员越轨执法的社会学研究[J].体育学刊,2004,11(2):21-23.

[2] 张厚福,赵勇戈,胡建国等.体育知识产权的客体与法律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2-15.

[3]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5-57.

[4] 肖海婷,李艳翎.当前体育法规研究的热点与问题[J].体育科学研究,2004:8(4):17-20.

[5] 缪志为.中国足球联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与道德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2)::71-74.

[6] 朱昆,司虎克,赵丙军.竞技体育领域道德风险若干问题探究[J].体育科研,2005,26(2):30-32.

第10篇

摘 要 近几年来,人们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逐渐将其拓展到竞技体育的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人体科学对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监控、疲劳监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运动人体科学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了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竞技体育 应用 作用研究

一、引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包含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等,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相关学者经过仔细讨论与酝酿最终将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竞技体育顾名思义,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并且最终目的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一项社会体育活动,可以说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竞技体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其发展。

二、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

(一)运动人体科学分析

运动人体科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融合了多门人体生物工程学以及运动生理学等学科,以体育运动和人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探索出规律,进一步对运动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做出科学明确的阐述,满足了社会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并且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在实践层面,运动人体科学能够很好地保障运动员在训练或竞技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体力耗损,降低受伤几率。

(二)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竞技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应用运动人体科学,将其作为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能够有效提升运动效果。不少运动员并不是很清楚运动人体科学,对自身身体的结构功能不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在平时的运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伤,或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不能及时对肌肉等组织进行恢复性运动,长久下去,必将导致永久性地损伤。因此,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竞技体育中非常有必要,在其科学指导下,不仅能够有效强化运动员的体育技能,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还能够保障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增加他们对自身机体的了解,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竞技项目,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技体育水平。目前,不少高校都已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引入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学科,拓宽学生的人体知识,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身,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规避不必要的伤害,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三、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涉及了各个方面,并且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性能要求,再根据客观的测试指标,结合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而做出全面系统的预测与评价。

体育选材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科学的选材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随着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必要将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内容纳入预防医学的普及范围之内。竞技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其次才是体育成绩。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应合理运用运动处方,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身体机能以及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根据自身需求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化的训练。而运动处方制订的重要理论依据便是运动人体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能够充分结合健康与运动,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

运动人体科学旨在让运动员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传统的竞技体育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强调动作的规范指导,部分较为复杂的动作也都是采取分解训练的方式,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模仿动作的“形”,而这些高难度动作往往需要运动到人体大部分组织,如果不了解每个动作具体要运用人体机能,只是生硬模仿的话,很有可能违背人体工程学,造成肌肉组织的拉伤或关节错位,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运动人体科学能够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以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并且对其今后的人生也有深远的意义,即便不再从事竞技体育,也能保持良好的终身锻炼意识。

另外,运动人体科学所包含的运动生物力学对高校的竞技体育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老师对运动生物力学这一学科的认识逐渐提升,并且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原理加深学生对竞技体育技能的理解,培养他们自主创新体育动作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对竞技体育的作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在保障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竞技体育专业化人才,强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与进展[J].价值工程.2011(28).

第11篇

关键词:竞技教育;运动员;生命;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56-04

Reflection of Competition Education in perspective of Life

FANG Qian-hu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zhou China)

Abstract:In a life highlight awareness times of 21st century, sport education has emerged ignore the phenomenon of life, which includ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alth of athletes to injury, cultural training neglect, lack of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ural and social security concern ignore negative.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historic opportunity, we need to view athletes life from five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equality and dialogue, logic technology, social securit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to communicat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cern on the technology-oriented of logic development in sports and cultural, to construct a sound security system and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 people-centered competitive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 competition education; athletes; life; review

1竞技教育的运动员生命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举国体制的方式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确立了我国在国际竞技体坛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调整,以及竞技体育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竞技教育体系在运行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矛盾,漠视运动员的生命存在,暴露出运动员的生命缺失,表现为身体健康伤害、文化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缺乏、人文关怀漠视、社会保障不足等五个方面。

1.1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身体健康伤害由于竞技教育的特殊性,需要运动员对身体动作进行超负荷强度的重复练习,身体能量过度透支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风险,导致了运动员身体健康的伤害,不仅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运动员的生命质量。邓亚萍等体育界政协委员于2003年3月9日向政协大会提交的《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指出,“因90%以上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都是从少儿时期开始,常年超负荷和向生理极限挑战,绝大多数运动员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病。[1]” 根据2006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统计,我国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受理总计达到1 041人,运动员有不同程度的受伤类型(图1),伤情以关节扭伤(246人占23.6%)、骨折(178人占17.1%)、腰间盘突出及腰椎受伤(142人占13.6%)等为主,大部分伤情较轻,为10或11级,但也有少数运动员出现颈髓损伤致截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伤情。

运动员把生命最美的东西表达给观众,却留下了自己的伤害与痛苦,这种伤害甚至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特别是在其退役后表现更加明显。因此,在竞技教育中,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应该以科学指导为基础,更重要的是给予竞技者更多的生命关怀,改变“杀鸡取卵”违反身体规律的训练做法,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科学训练思维。

1.2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文化培养忽视运动训练需要运动员付超出常人的身体能量,投入大量的训练时间,因而其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比较少。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组建专业的运动队或体工队,注重运动训练,而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造成运动员大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单一,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知识普遍低于同龄的青少年,使得运动员成为了文化的弱势群体。

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未来的退役转型。文化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运动员的一生,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3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职业道德缺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人们容易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的思想倾向。面对着商业和利益的诱惑,少数运动员没有坚守住自己的思想与使命,他们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坐标受到功利追求和利益至上的冲击,出现了职业道德缺失的异化行为。

运动员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本身表现出的“追求公平竞争”、“追求自我超越”等精神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缺乏不仅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生命尊严,更重要的是影响到竞技运动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运动员牢固的职业意识。

1.4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人文关怀漠视长期以来,竞技教育重视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强调人的生物性特点,把人作为生物的“人”,相对忽视了对其社会“人”的关怀,只强调人体的运动负荷、强度、密度、时间、次数等生理指标,基本忽视了运动员的社会心理指标。如体操、跳水等早出成绩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6-7岁就开始专业训练,进入了艰苦封闭的训练环境,身体承担着超负荷的运动量,心灵上也承担着超出其他同龄人的竞争压力,特别是有些基层教练员采取高度权威式的师徒训练方式,缺乏与运动员交流与沟通,对运动员的许多想法缺乏理解,忽视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这实际上是运动员生命的压抑和摧残。根据程云峰等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等13项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调查发现[2],在各个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处罚行为,教练员经常使用“没出息”“不是运动员料”“笨”等谩骂性语言讽刺运动员,遭到训斥谩骂的运动员有153人,占调查人数的38.2%,甚至有的教练员在骂的基础上还打运动员,有62人被打骂过,占调查人数的15.8%,还有受到不休息或加大运动量、完不成训练指数不让吃饭等处罚行为分别有85人和32人,占调查人数的21.2%和8.0%。可见,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缺乏人文关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严重地摧残了运动员的人格、自尊和身体,容易使运动员产生一种孤独感,这种心情的产生可能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的产生。

运动员人文关怀漠视主要原因是对“人”的问题缺乏认识,对运动训练的规律性理解过于狭义,甚至把运动员作为夺标的“工具”,将运动员的生命“工具化”和“抽象化”,运动员成为“工具人”和“职能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违背了“人是目的”这一重要的人类学、哲学理念。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虽然是硬指标,但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文关怀,意义则更加重大,我们只有真正重视运动员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才能给予运动员最真诚的人文关怀。

1.5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不足运动员社会保障包括运动员的医疗、保险、优抚、福利、就业安置等内容,可以给予运动员身心状态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运动员能够安心地接受竞技教育,然而,目前我国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运动员保险方面,我国运动员保险的主要问题是覆盖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根据预测:到2008年,我国奥运会项目一线运动员人数将会达到17 006~21 652人,二线运动员为51 525人,三线运动员为407 710人[3]。面对运动员的巨大基数,现有的优秀运动员保险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使得大部分基础的运动员和非奥运部分项目运动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风险保障。随着竞技运动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保险系统的完善,运动员虽然可以以“社会人”参与到保险中,但是缺乏保险意识和难以承担保额支出等因素,还是阻碍了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在就业安置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就业保障机制运转不良,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并不理想。目前,我国注册运动员估计约为2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的淘汰率大约为15%,如果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会达到或超过40%[4],每年平均约有2 700名运动员面临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与其他待岗人员一样,同样面临着走向人才市场和双向选择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5],我国部分省市运动员退役滞留严重,8个省市的待退役运动员占在队运动员比例为28.9%,占运动员编制比例为24.2%,宁夏最高,达到78%,真正参与在训运动员只有22%。运动员就业的“出口”不畅,不仅影响到退役运动员个体的社会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到竞技运动的后备人才更新,影响到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倾向于优秀运动员,缺少对基础运动员和非奥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关注,虽然对于运动员向更高的目标发展能起到激励作用,但是相对忽视了社会的公平性原则。

2竞技教育的运动员生命关注

2.1体教结合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培养模式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发展与文化道德教育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假如过于重视运动技术的发展而相对忽视文化道德学习,就会出现“高技低智”、“高技低德”的现象,即使竞技者的技术水平再高,因为在交往过程中的粗俗或体育道德的频犯,也不会成为观众喜爱的明星,不能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反之,注重文化道德学习不重视运动技术的发展,就不能成为优秀的竞技表演者。此外,真正走到尖端的运动员真乃微乎其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运动员成长过程中“重技术轻文化”使大量退役后的运动员难以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

随着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弊端出现,体育领域开始探索“体教结合”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建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办竞技体校”、“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成立俱乐部”、“体教联手共建体育特长生班”等具体操作模式。“体教结合”解决的是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建立在个体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同步发展竞技者的运动技术、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在注重运动员培养中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体教结合”不仅解决了竞技运动中的后备人才萎缩、训练科学化、运动员退役转型等棘手问题,更是对运动员生命的关注,有利于提升运动员未来的生命质量。因此,“体教结合”符合人本主义视野中重视人的发展和完善的趋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人们对竞技教育规律深刻认识的表现,真正走近了运动员的生命。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是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借鉴的。在国外竞技体育强国,运动员的成长是在“人”的社会化基础上实现运动技术的发展,将体育与教育有效地融合,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实现了运动员的培养。美国的竞技教育以学校为依托,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美国奥运代表团基本上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成的,80%以上的运动员从大学中直接选。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体坛大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成绩。[6]”欧洲竞技教育是以俱乐部为依托,运动员在学校上课,在俱乐部训练,如德国有12 000余家体育俱乐部遍布全国。

虽然我国的起步较晚,但目前“体教结合” 的不同模式也已进入了实践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较为典型的有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南京体育学院的“运动员长学制”等,这些培养模式都基于运动员作为“人”的生命发展为起点和归宿,在发展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同时,也实现了他们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等素质的培养,提升了运动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体教结合”作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运动员培养的良好模式,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从目标、管理、训练、竞赛等全方位进行宏观的把握,从而促进这一新的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打破多年来体育与教育分离的局面,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冯建中副局长所说的:“‘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都必须重视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事业,只要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可以双赢。[7]” 教育部副部长、国际大体联副主席章新胜也认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制度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8]”

2.2平等对话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成长基础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竞技教育中重视生命存在的表现,是关注运动员生命成长的基础,离开这种平等的交流,运动员就会成为机械训练的机器,其成长过程就会充满了“命令”、“执行”、“遵从”、“专制”、“权威”等话语,从而遮蔽了对运动员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关注,忽视了对运动员个体生命的解读和欣赏,同时也失却了运动员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呵护。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积极的“对话”可使训练气氛更加和谐,通过相互倾谈,激起共同体验,增加愉悦气氛,拨动心弦、触动灵魂,不仅促进了运动技术的发展,还实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对话需要以平等为基础,对话双方必须处于民主、平等、开放和合作的关系状态,在人格和话语权利方面彼此尊重、承认。在竞技教育中,教练员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运动员,允许他们有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并主动创造条件进行师生间多方面交往,有事相互协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同时运动员也需要尊重教练员,尊重师长,处于积极的对话状态。另一方面,对话需要以信任为前提,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训练和竞赛中,运动员都非常信任自己教练员的指挥能力,同时作为教练员也会对运动员产生一种最真实的愿望,真心希望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获胜,这会对运动员产生积极的影响。竞技运动的战略战术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传递与贯彻实施,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竞技教育中的平等对话主要表现在训练方面和管理方面。在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让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多听运动员的心声,做到技术探讨的“民主”,达到训练中的良好沟通;在管理中,由原来的封闭、僵硬、专制的方式转变为开放、自由、民主的方式,给运动员更多的自我空间,运动员具有自由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思想转变,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竞技运动的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竞技运动系统处在较为封闭状态,在训练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主要表现为命令式和服从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思想开始变化,人的自主性不断加强,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加的开放和自由,训练中需要体现“民主”和“平等”。因此,在现代竞技教育中,教练员不应仅仅以权威者出现,而更多的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以平等的参加者与运动员共同参与探究,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

2.3技术逻辑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导向条件竞技技术发展的逻辑是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的内在规律,也要符合人的健康要求,关爱和呵护人的生命。竞技技术最终要通过人的来操作,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因此,竞技技术逻辑既要符合竞技性的要求,也要遵从生命美的原则,预防竞技教育中的单维身体竞技能力的开发,实现竞技教育的运动员和谐发展理念。

然而,现代竞技运动技术趋向是向难度发展,运动员的成功主要以其表现的难度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在难美项目中,为了评价更加的客观化和科学化,逐渐加强了技术内容的难度导向,身体动作难度的难易程度决定其价值的大小。“在难美竞技项群中,动作难度的发展已接近极限水平[9]”。以竞技体操为例,其技术发展趋向于难度化。如男子自由体操从早期的滚翻、手翻发展到空翻转体、旋空翻,再到今天的直体720°转、前后空翻转体挂串等技术动作;特别是2006年新规则加分没有设置上限,增设F组难度(其分值为0.6分)。竞技技术的发展逻辑如果仅仅向着难度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发展。不少教练和运动员为了追求难度水平,往往忽视了运动员的身体系统承受力。人体系统与生态系统一样,根据生态学的系统平衡原理,如果我们对运动员难度潜能进行过度挖掘,就会影响到人体系统的和谐发展,特别是某些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其身体因为难度潜能开发不当会对健康造成伤害,脱离了竞技运动促进人的发展的本质。

在人本主义视野下,竞技教育需要关注运动员的健康,关爱运动员的生命。我们应该对单纯以竞技难度作为评价标准导向提出质疑,运动项目需要以竞技为基础,向审美性、艺术性等多向度发展,建立竞技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这样才符合运动技术发展逻辑,符合运动员的生命导向。竞技运动的灵魂在于人类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永恒的终极的真、善、美的价值。未来的竞技教育需要处理好竞技性与文化性的关系,将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目标与“更美、更真、更善”目标相结合,正在体现对运动员深层生命关怀。

2.4社会保障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基本举措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是促进竞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运动员的高伤病率和竞技年限的短暂,有效的保障体系对于运动员群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关注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竞技教育的发展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运动员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是人的生命内在的深层问题。

在新中国的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员的保障主要是参照一般劳动者的标准进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运动员的专业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内容包括了工资、福利、奖励、伤残以及其他物质等。20世纪90年代,竞技运动的专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不断加深,管理体制也在相应调整与改革,扩大了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范围,提高了优秀运动员工资、奖金和福利,鼓励优秀运动员自谋职业,国家队和部分省区市对优秀运动员实行商业保险,从保障的深度和广度上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奥运筹办的进程,关系到竞技运动稳定的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2006年7月颁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指出“重视、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各方面权益的保障工作。”200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提出了“运动员是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人才群体,直接承担着完成‘奥运争光’计划这一艰巨任务,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在役期间和退役后的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扎扎实实地做好运动员的保障工作,就是落实‘人文奥运’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体育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做实、做强、做好。他指出,要加强对保障工作的认识,挖掘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完善保障体系。[10]” 国家体育总局与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这是建国以来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第一个综合性文件,明确了运动员享受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从根本上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纳入到国家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之中,使运动员保障工作基本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竞技运动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更要重视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立完善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既关注世界赛场中的优秀运动员,也顾及广大处在金字塔型训练体制塔底的基础运动员,消除运动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真正体现对运动员的生命关怀,保证我国竞技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

2.5激励机制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必要补充激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根据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需求、价值观等而设计的奖惩制度来运转的。竞技教育中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运动员的生命激情,调动运动员的生命能量。

纵观人类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激励机制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必要补充,吸引了无数的优秀竞技者加入到竞技运动领域。古代奥运会的早期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优胜者被视为英雄人物,受到城邦民众的崇拜,随着古代奥运会中后期的职业化发展,物质奖励的力度不断加大。现代竞技运动吸收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对获奖者激励的合理要素,不同国家都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竞技运动的发展。我国运动员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在竞技运动激励体系中,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具有不同的激励功效,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精神激励可以使运动训练群体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训练动机,整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积极状态,成为激励体系的基础。物质激励具有短时间大强度的激励效应,可以迅速唤起群体成员的工作激情,运动员往往可以以超常努力完成艰巨的训练或竞赛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运动员激励主要以精神内容为主,辅以少量的物质奖励。到了20世纪90年代,激励机制在方式上呈现多样,奖励的力度不断加强,对一些优秀运动员还采取了免试上大学并且提高奖学金等人文关怀政策,进一步激励我国运动员不断进取,勇于拼搏,体现出新时期竞技运动奖励制度的价值。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竞技运动激励机制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 效益性。遵循“兼顾公平、效益优先”的原则,根据运动员在竞赛表现和竞赛级别,评价其实际贡献大小,进行分层、分类的激励。奥运项目奖励的数额明显高于非奥运项目,职业化的项目明显高于非职业化的项目;2) 多样性。运动员奖励实施主体从最初的政府奖励主体发展到今天的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样的奖励主体。运动员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式都体现多样的方式,不仅有现金、房子、车子等物质形式,而且有“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社手”等精神奖励形式;3) 人文性。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激励方式, 从深层次关注运动员的生存问题,可以使运动员获得和保持积极的训练状态。

我国竞技运动实行“举国体制”发展模式,国家对竞技运动资源实行统一调配,许多奥运项目还没有市场化,运动训练群体以在国家为投入主体的体制中生存,因此,在激励机制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其独特性。除了物质激励的功效外,更要注重精神激励的价值。总之,激励机制需要遵循公平与效益、物质与精神、时效与长效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激励主体层次关系,鼓励社会资源的参与,采取多样的激励方式。这样才能发挥激励对生命刺激的效应,增强运动员追求竞技高峰的动力,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邓亚萍等委员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N]. 中国体育报,2003-3-10.

[2] 程云峰. 竞技体育中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初步研究[R/OL]. 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研究项目成果(196ss9921)省略/yanjiuchengguo/list.asp?id=280.

[3] 吴澄清. 我国奥运项目一、二线等级运动员发展比较分析及人数预测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40(4):32-37.

[4] 周爱光,杨晓生,陈慧敏. 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2,23(7):35-38.

[5] 单铁.新时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浅论[R/OL]. 省略, 2004-06-09.

[6]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

[7] 冯建中.体教结合应大力推进,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C]. 高层论坛文集,2004:48-49.

[8] 郭剑.大运会夺金仍靠“运动员学生"[N]. 中国青年报,2005-08-25.

第12篇

关键词: 学校竞技体育 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我国的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领域。学校体育在我国的体育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是培养为奥运争光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深厚的基础[1]。因此,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战略基地,予以高度的重视。然而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学校体育包括学校竞技体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了。学校竞技体育在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中处于一种补充的角色。

一、学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现状

当前,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开展得比较好的部分在高校。据统计,2006年国家教育部审核评估批准的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235所,比最初的51所学校增长了4.6倍。运动项目也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了32项之多,他们当中个别高校的运动成绩提高得很快[2]。如北京清华大学的跳水、射击队,其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这只是其中极个别的高校,他们中大部分的水平还是非常普通,“高水平”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流。虽然高校的竞技体育在整个学校竞技体育的体系中处于较好发展状况,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运动员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训练为主,即所谓的“学训矛盾”、运动员的“挂靠”等一系列问题。

中小学中,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员专门组织和领导竞技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只能由学校的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训练。本来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就已经使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如果再让他们去带领学生进行专业队的训练,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之有些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不断地给体育教师施加压力。体育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拔苗助长,使本来很好的体育苗子在很小的时候过早地进行了专项化训练。靠这样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进入高校后成绩会大幅度地下降,最后还不如自己入校时的水平。学生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竞技体育的训练和学习。这种状况导致了中小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竞技体育开展得不够充分。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学校竞技体育中“院校一体化”的模式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各个中小学没有考虑整个学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个别高校为了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直接从国家队、省队引进一些二、三线的退役运动员,这种做法对其他的院校来说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从而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一个断档的现象,这是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原因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只能是一个补充或者说是替补的角色。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举国体制的制约。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体育管理系统中,教育系统中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体育资源。学校招收的运动员如果要参加全国或体育系统举办的比赛,必须到体育系统的相关职能部门去注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参加比赛。教育部门没有说话的权利,他们没有比赛的举办权、运动员的注册权等。这一因素严重制约了学校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和有效运作。学校培养的运动员不能参加比赛,不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型的体育赛事,而只能以体育部门的名义参加,为别人做“嫁衣”,这对他们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2.学校自身的原因。学校竞技体育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主要原因一是学校缺乏高素质的教练员,学校的教练员大部分没有参加大型国际国内比赛的经验和体会,难以胜任带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二是学校难以招收到高素质的真正的学生运动员。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运动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从基层选拔到少体校,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选拔工作,进入省体工队训练,再进行严格的选拔,直到进入国家队。虽然现在的举国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少年运动员还是愿意选择到体育系统中接受训练而不愿到教育系统中接受训练。主要的原因是进入体育系统中,自己的生活、住宿等基本生存问题就解决了,一旦自己的体育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待遇;而在教育系统中就很难有这样的待遇,进入高校训练,不但自己的生活、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要缴学费,学校的训练条件也没有保障。种种原因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系统目前还很难招收到身体素质比较高的运动员。

二、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应有角色

纵观我国学校竞技体育这几十年的发展,我认为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主要的角色,而不应该是配角、补充的角色。其理由主要如下:

1.体育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体育只是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法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当初创立奥运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全面发展人、教育人的手段。而在奥运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的这个初衷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一些人参加奥运会的目的就是为夺取金牌,他们为了这个目的不惜违背道德的标准,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物。他们没有注意到参加奥运会给他们带来的教育意义远比金牌更重要。

基于此,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体系中应该处于主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在全面发展和塑造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

2.现行体制没有发挥塑造人、教育人的功能。

现行的举国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时展的一面。首先,这种体制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我们知道,一个运动员一旦进入省队或国家队,他的几乎所有的花费都是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予以供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这种制度越来越表现出它消极的一面。其次,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运动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同龄的孩子来说是极其匮乏的,他们缺乏一技之长,一旦从国家队退役就很难在社会中谋生。

3.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场所。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学校竞技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整个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竞技体育角色的转换

学校竞技体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到学校中从事学习和训练,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练员为学生运动员训练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

1.建立“院校一体化”的学校竞技体育的新模式。

学校要积极地创设条件,为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地学习和训练。在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衔接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使学校招收到合格的学生运动员。

2.转变育人观念。

对招收到的学生运动员,学校应该严格地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要求和教育他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给他们太多的“照顾”。这种照顾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暂时让运动员高兴,将来受损失的还是学校的竞技体育事业。

3.建立优秀的教练员队伍。

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好坏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就是教练员水平的高低。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出好的成绩才成为可能。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地引进或者自己培养教练员,以适应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