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

时间:2023-11-27 16:1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

第1篇

关键词:微信;把关人;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04-03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场域以及相关网络媒介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或者社会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突发性新闻事件,迅速、广泛的汇集各类网络意见与评论所形成的所有网络舆论总和。当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生存状态关注度日益提升,而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刻思考自我以及社会问题的平台。受大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很自然地成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但是,随着大量的不良信息通过网络被大学生接触,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塑造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分辨抵制不良信息,正确的使用网络,培育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基于对安徽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详细分析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特点及现状,并提出了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机制――“把关人”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一、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采集方法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安徽某大学在校本科生,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54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240人,本科一、二、三年级各138人,本科四年级126人。各学院样本人数按照学院在校本科生总人数加权平均。

2.问卷内容。问卷主要围绕使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的频率、校内微信公共平台的吸引力、最关注的校内微信平台、最常关注微信平台的信息类型、对校内官方微信平台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的认识、对校内官方微信平台的通知消息的信任度、是否愿意在官方微信平台透露个人信息以及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建设有哪些意见建议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2日至5日。

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收集完成后输入计算机,并利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表格。主要统计方法为频率分析。

(二)数据采集结果

1.对于“关注各类微信平台的频率”,由表1可知,在540名调查同学中,有192名同学选择了“天天用”,占总人数的33.56%;有120名同学选择“经常用”,占总人数的22.22%;有222名同学选择“偶尔用”,占总人数的41.11%;有6名同学选择了“不用”,占总人数的1.11%。

2.对于“高校微信平台的吸引力”,由表2可知,有132名同学选择“经常关注”,占总人数的24.44%;有396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占总人数的73.33%;有12名同学选择“从不关注”,占总人数的2.22%。

3.对于“最关注的微信平台信息类型”,由表3可知,有210名同学选择“校内新闻”,占总人数的38.89%;有234名同学选择“活动资讯”,占总人数的43.33%;有42名同学选择“服务信息”,占总人数的7.78%;有54名同学选择“文化板块”,占人数的10.00%。

4.对于“校内微信平台应该改进之处”,由表4可知,有186名同学选择“开设视频等更有吸引力的内容”,占总人数的34.44%;有264名同学选择“信息沟通与问题处理”,占总人数的48.89%;有90名同学选择“及时更新”,占总人数的16.67%。

5.对于“官方网络平台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由表5可知,有408名同学选择“是,有一定影响”,占总人数的75.56%;有132名同学选择“否,缺少此块内容”,占总人数的24.44%。

6.对于“校内官方微信平台消息的真实性”,由表6可知,有516名同学选择“是,占总人数的95.56%;有24名同学选择“否”,占总人数的4.44%。

7.对于“是否愿意在官方微信平台透露个人信息”,由7可知,有204名同学选择“是”,占总人数的37.78%;有336名同学选择“否”,占总人数的62.22%。

8.对于“目前国家对微信等平台的法治建设健全与否”,由表8可知,有96名同学选择“是”,占总人数的17.78%;有444名同学选择“否”,占总人数的82.22%。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关注度较高。本次研究针对微信这样一个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网络社交媒介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极少部分同学不使用外,大部分同学使用微信,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与社交的重要工具。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搜集了解有关信息,对自己身边的新闻资讯类信息较为关注,这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对自身生现状的关注。

2.高校官方微信平台缺乏吸引力。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同学选择经常关注校园微信平台,大部分同学为偶尔关注,甚至还有少部分同学未曾关注。调查还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愿意在校官方微信平台透露个人信息。这说明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校园信息导向作用。对此,大学生们建议,希望校内的微信平台能够及时创新,开设一些视频等更有吸引力的栏目,同时增加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

3.官方微信平台价值观引领作用不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校内微信网络平台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对其价值观引导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体现出高校官方信息平台在同学们心中的权威性。但是仍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对所信息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它的价值观引导作用持否定态度,实际情况也许比这个比例更高,这也是学校领导老师以及校内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所应该反思和警惕的,高校官方微信平台价值观引领作用须待进一步加强。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机制的探讨

了解了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后,我们有必要对解决这些问题办法。下面,笔者就对一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机制进行探讨。

(一)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群体人员的组成

1.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根据调查,目前各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主要由学校党委负责,分为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主要包括宣传部门与学生部门等,由校领导负责分管。网络舆情一旦发生,视情况层层上报。高校宣传部门负责审核舆情,并长期关注相关网站,时时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并向学校领导定期汇报。学生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并通过培育一批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依靠“把关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健康稳定的轨道。

2.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人员组成。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主要由学校的学生部门负责培养和教育,重点负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其主体是学生中的思想先进分子(包括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并由学校的党团机关的领导负责指导协调工作。学生中先进分子思想进步,遇事冷静,对党的理论有很深的理解,对普通大学生的基本心理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有效配合学校主管部门对学生思想进行干预和引导,保障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学生干部经验丰富,人际交往能力强,办事务实稳重,眼界开阔,对学校和社会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具备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能力基础。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的价值观培养

学生中的思想先进分子以及学生干部等,虽然具备了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思想基础和能力。但是高校网络舆情复杂性,其突发性和广泛性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所以必须要对“把关人”队伍进行正确的培养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1)对党的理论有深刻理解。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应达到一定高度,关注党的最新理论动态,不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会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关人”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标准规范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并能够在网络上营造良好的舆情氛围。(3)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坚持原则。恶性网络舆情会在一瞬间突然发生,这就要求网络舆情“把关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党的理论知识理性客观地看待、分析问题,并能够传播这种正能量,积极疏导同学中出现的不正确认识,抵制不良信息、谣言的传播。

2.要有过硬网络技术水平。(1)具备与时俱进的网络观念。当今世界,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应当时刻学习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树立新理念,在网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网络新媒体素养,形成实时掌握高校网络舆情新动态的能力。(2)具备扎实牢固的网络使用技能,扎实的网络使用技能是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互联网素养的基础。“把关人”应该具备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以及qq中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能力,能够有效预防一些网络恶意攻击,保证网络环境的和谐。

3.要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养。(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面临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干扰因素多,所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克服干扰,保持清晰的思路与乐观向上的心态。(2)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勤勉务实的品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因其特殊性,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挑战与困难,所以“把关人”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勤勉务实的品质,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将纷繁复杂的工作做细做实。

(三)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培育路径

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的培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通过什么路径培养“把关人”,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

1.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思想培养路径。(1)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必须在思想上紧跟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学校相关机构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培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可以由负责党团工作的领导主讲,或者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2)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检验的重要方法。活动形式要丰富,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拜访一些参与革命战争的长者,慰问敬老院,开展有关的社会调查等。

2.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网络技术培养路径。(1)注重实践,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是熟练使用各类网络媒介如: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平时,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应该合理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成为引领网络舆论导向的关键性人物。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坚决弘扬正能量。(2)学习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的工作重点在“舆情”,但也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学习网络技术知识,可以请学校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进行培训指导,也可以自学。

3.时刻掌握“把关人”思想动态,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1)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也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更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难免也会出现头脑发热,思想波动的情况。这个时候,负责“把关人”队伍的人员要及时加以干预,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同时还应注重教育和引导,积极化解“把关人”队伍中出现的工作消极、思想懈怠的情况。(2)学校应对“把关人”队伍大力宣传,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同时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先进分子,应予以表扬和奖励。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依然复杂,因此培养优秀的“把关人”不仅有利于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郅荣,李厉铨.基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探索[J].2013,(05):83-85.

〔2〕王`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康玉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探析[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2,(02).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0 引 言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专项研究较少。

国内研究成果多涉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单项内容,但没有直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作出界定,缺乏对管理机制类型的归纳总结,没有分析机制的优缺点,更没有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建设途径。

国外网络管理主要是网络运行主体对网络的管理。美国学者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有相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②注重对黑客行为的引导;③关注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就目前来说,国外网络舆论管理模式主要由4种: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用户的自律,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本文从中借鉴并进行以下几点论述。

1 当前大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管理机制分析

2016年4月1日-4月26日,笔者在是否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所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拥有系统的管理机制等9个方面对大庆市6所高校共2 400名学生及300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覆盖性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同学,每个学校抽取50名教师)。数据显示,大学生网络应用范围主要是社交购物APP,而很少有高校对论坛、微博等交流平台进行管理控制。从而导致了舆情无法得到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高校已经全部开始进行网络思想教育。其中23.25%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72.9%的教师不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其中仅有两所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由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完善大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2 大庆市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技术管理机制建设的不足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存在许多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技术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责任心不强,许多网络技术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能够有效履行工作职责;二是网络操作系统存在许多漏洞,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单一、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升级,造成大量木马病毒侵入,用户隐私泄露,严重影响到用户正常的网络活动。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建设的不足

管理协同机制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管理组织不健全、责任不明确两方面。目前许多人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只是几个部门的事情,与自身关系不大。同时,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作用,更谈不上与网络新媒体的联动作用。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不足

目前许多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没有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位置摆正,使其职能被弱化。同时缺乏相应的奖惩考评制度,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管理机制建设方式

3.1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进行相应专业化培训

在现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的流动已经快到无法想象。而现如今大庆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很多都力不从心,即使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与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网络的加入,所以要想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培训变得更加重要。

3.2 建立网络安全体系

现今社会网络已经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每天应用网络的时间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从生活到学习、娱乐,每一部分都有网络的参与,所以维护网络安全是对其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而在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使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需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①定期举办讲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作为讲师,全力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安全意识;②学生组织需定期举办相应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演讲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进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 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没有一个科学的约束及奖励机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自古以来只要有团队的地方就需要奖惩制度。而约束与激励也正是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需要给工作者一定的约束条件,维护工作环境,提高团队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应用一定的奖励制度,使工作人员更有工作热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上,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当然,一定要采取科学化的约束奖励制度,掌握一个度,否则将适得其反。

3.4 科学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

现在,大庆市很多高校都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执行者一定是教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最了解学生的也无疑是学生,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中一定要有学生的加入,并且要以其思想为大纲来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合理、科学的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5 建立完善的组织协调体系

健全组织协调体系建设协同机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要追求共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协同需要方向指引,需要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②要加强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通过沟通交流各种管理力量可以形成一个动态组合发挥管理合力,从而创建一支高效的工作队伍。

4 结 语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系统科学的工程。笔者提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进行相应专业化培训、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组织协调体系等5点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建军.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韦吉锋,陆忠进.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张光慧.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管理机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

[6]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7]钟志锋,廖扬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探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路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有50.7%的网民是属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主流,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学网络德育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权威、丰富、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系统

(1)贯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为指导,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国人民历经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网上教育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建设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网上教育系统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得以快速发展。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华都可以汇集到网络上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和选择。可以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都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之旅。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供受教者交流学习,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不了解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排斥现象或因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崇外、等不良现象,而且也大大丰富了网上教育系统的内容。(3)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网上教育系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潜民族优秀文化,例如让儒家文化精华进网络,利用网络这一文化宣传的制高点来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甚至社会的精神食粮,建设优质的网上教育系统。

二、加强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必须要完善网络文化的管制立法工作,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来管理网络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中就有涉及网络文化管理:“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加大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由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设想,当网络文化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影响。(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网上言行。近年各高校相继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条例和制度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场所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和影响同宿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取消学生评优评先,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等。建立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在源头上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3)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建设时,由于其网络漏洞较多,防护系统较为薄弱,很容易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设置对境外不宜网站和带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屏蔽,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网站模式,服务于网络德育建设

(1)网站建设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可以作为核心材料进入网站建设中。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某些理论重点和难点还一时未能被所有大学生掌握,某些理论的热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或许意犹未尽,于是网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讨论的交流平台。同时,课程学习完毕,在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网上考试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考试,将显得更加快捷、直观和受众面广等特点,这都能服务于大学生德育的建设。网站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在课内一个是在课外,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站的时候注重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的重点、难点吸纳为网站建设的主体内容,把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作为讨论区重要主题,形成建设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完善型网站模式。(2)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求知欲高、自律意识弱、价值观淡化”等特点。新时期党团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除了继续发挥其传统优势之外,还应与信息时代接轨,把党团建设与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党团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如何把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3)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等居多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应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

1.网站建设应发掘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其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发掘校园环境文化进网络,利用网站的技术,结合文字、照片、视频等立体表现形式,让刚入学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环境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让在校的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本校的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成长成才。

2.网站建设与礼仪文化相结合。健康的、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网站建设应与礼仪文化相结合,把礼仪文化纳入其中,通过讲述典故、解读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等方式教育大学生。

3.网站建设要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年龄段,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不利于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校园网站建立应建设专门活动专栏,像专家讲座、校内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可以通过网上报名,事后报道相关活动的面容及反响,为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网站是一个载体,它能服务于校园活动,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能促进网站的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新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着手实施的德育方式之一了。

4.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某些角度看,网络文化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环境在网络中的侧面反映和缩影,网络文化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且又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站在建设时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于高校德育建设的功能性网站。我们在建设网站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网站内容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充分运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大学德育建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微博科技含量高、信息传输速度快、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作为当代大学德育工作者占领微博德育高地显得尤为必要。(1)高校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为依托,创建官方微博平台,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2)高校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载体,建立手机微博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为广大学生、特别是部分没有电脑、上网不便的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微博信息正是运用微博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征,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微博更具有操作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3)充分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构建以“社会公众任务、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典型学生”为主体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构建绿色社区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既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聚焦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辨识能力缺陷,所以急需要正确的引导。例如:社会上类似于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等案例的转载。

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润物细无声”,把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去。

参 考 文 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