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设计职业认知

环境设计职业认知

时间:2023-11-28 14:5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设计职业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设计职业认知

第1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和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笔者拟以高职院校商品花卉专业《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职业资格研究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设计、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课程开发流程包括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设计包括五大步骤,分别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其中,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统称为“职业资格研究”。

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分析了嘉兴市以及国内商品花卉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我校商品花卉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教师共同将商品花卉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生态城市建设、观光旅游农业、花卉生产等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能够从事现代花卉园艺生产技术管理、花艺环境设计与实施、花卉贸易等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明确了我校商品花卉专业所涉及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花卉生产、花艺设计和花卉贸易。《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花艺设计工作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

花艺环境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在花艺设计岗位上,遵照客户提交的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勘测结果,依据插花员和花艺环境设计师的职业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场所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组织现场施工或花艺作品的制作。接受设计项目任务后,组建项目设计团队,任命项目经理,勘察测量现场环境,综合现场勘测数据、客户意见和资材成本等因素,完成花艺设计方案和项目报价。与客户沟通确认后,组织人员采购相关资材,携带有关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施工或花艺制作,清理现场杂物,完美呈现花艺设计作品。

花艺环境设计的学习目标 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工作手册、行业标准等有关设计资料,以教师拟定的花艺场景为设计对象,按照设计要求,遵循花艺行业有关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花艺环境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使用工具、材料、设备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从事与花艺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室内外庭院花艺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婚礼、会场、庆典现场、商业场所花艺环境的设计与制作。

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和学习内容 (1)工作对象。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对象是:花艺环境设计项目经理部的组建,项目任务书的制定,项目现场有关数据的勘测,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方案的设计与完善,相关资材、工具、设备的准备,项目现场的施工和监督,项目现场花艺作品的后期养护,已完成项目的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2)工具和工作方法。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钢尺、卷尺等相关测量工具,彩笔、纸张、尺子等相关绘图工具,安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剪刀、修枝剪、老虎钳、小刀、去刺器等修剪工具,剑山、花泥(鲜花泥、干花泥)、花托、金属网等固定工具,铁丝、绿胶带、订书机、喷壶、包装纸、彩带、胶棒、胶枪、塑料绳等辅助工具,行业标准和操作指导手册。花艺环境设计所运用到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场地的测量方法,图纸的绘制方法,方案的综合优化方法,施工成本的控制方法,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施工进度的控制方法。(3)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花艺环境设计劳动组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在项目组成员间进行设计任务的分工,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设计方案的对比优化分析并选择最佳设计方案,项目经理组织并分配施工任务,项目经理和客户共同进行现场验收、客户签字确认等。针对花艺环境设计的工作要求主要有:能进行有效的客户和内部成员工作沟通,能勘察测量现场的各种尺寸指标,能绘制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能制定并完成项目整体设计方案,能陈述花艺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能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工具和设备,满足客户对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修改意见,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遵守行业标准,能真实、客观进行自我评价,详细、规范、及时地填写项目完工自评、互评并存档等。

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见表1)。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场所 课程实施场所如表2所示。

课程师资要求 《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应优先选择具有“双师型”背景的教师,即既具有教师资格,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且有花店从业或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校内主讲教师,校内兼职教师要求每年至少保证两个月的花店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应优先从本地知名花店中选取,要求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花店业从业经验且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花艺设计和施工项目。

教材编写及选用 编写教材必须依据本课程的标准。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课程的工作逻辑并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紧跟国内外花艺设计的最新趋势,建议与知名花店合作开发教材,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花艺师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教材编写。选用教材一定要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且为项目型教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实践,融工作于学习之中。课程职场化教学场所应最大限度模拟花店真实工作情景,如工作台、工具箱、资材柜、鲜花保鲜柜、题板、多媒体设备等。要建成并完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授课录像、参考图片、专业参考网址、课程课件、交流互动区等内容,重点建设完善“课程交流互动区”,努力实现师生在线交流、在线信息、在线回复、在线点评等功能。

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 课程总成绩=平时测评成绩(占30%)+期末测评成绩(占70%)。平时测评成绩是已实施教学的各项目学业评价卡成绩的平均数,期末测评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占50%)+技能考核成绩(占50%)。总之,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以婚礼花艺设计与制作为例,学业评价卡如表3所示。

师资力量明显加强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实践探索,《花艺环境设计》课程建设团队专业和年龄结构已趋合理,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60%,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课程建设负责人为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会员。校外兼职教师为嘉兴市知名花店高级花艺师,具有丰富的花艺设计与施工经验,团队教师主持并主要参与了浙江省花卉工初、中、高级以及插花员高级工和插花技师的考试大纲以及题库的开发建设工作。《花艺环境设计》课程被列为学院2009年度重点建设课程,《花艺环境设计》教材被立项为2010年度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项目。

第2篇

环境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中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复合型学科。它涉及的专业内容广泛,需要从整体上去表现空间与时空。但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理论和观念相对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结构缺乏有序性和科学性,阻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高校的培养与市场企业需求如同隔靴搔痒,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关于PBL教学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谓PBL是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简称,可翻译成“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受到认知学、协作学习、多智能理论的影响。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做中学,学科交叉,协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践相联系,以实现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培养能力为最高目标,注重学生心理或者动机,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三个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PBL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渗透、教学目标不明确等弊端。它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由教师和校外导师设计或选取项目,在项目推进的学习过程,将看似孤立的专业课程知识导入整体设计流程,有机地将设计所需的知识整合,实现学生设计创新综合能力整体提升。那么,PBL教学法如何在环境设计专业得到更好的实践运用?这就需要更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来实现。

构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双平台”

笔者根据经济建设对环境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实践调研。据此,以H学院为试点,通过环境设计专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即现实加虚拟,搭建起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和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把实践教学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PBL教学法正是依托于这样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双平台”构建包括以下两部分:

1.搭建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校内校企合作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改造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校内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建设,包括已有的实验室和工作室。在H学院试点已经邀请行业专家和一线人员到校进行了考察,提出改造方案。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场地设计采用企业模式,集生产、教学和研发为一体,更便于生产设计与教学对接,利于师生间更好互动,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使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功能更趋完善。同时优化管理,将实践基地和工作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达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依照互惠互利原则,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改善现有条件,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踏踏实实建设好。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上也更深入和规范,如在佛山市东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组成了由企业负责人为首的实践教学团队,每周二晚上给实习的学生上课,对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说明,并就学校较少涉及的施工工艺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和市场接轨。

(3)在校内的实践课上,选择相应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实际工程项目。此外,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实践导师和本校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践。

2.搭建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本着“结构完整、简单实用、技术成熟、扩展方便”的原则,推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数字化建设。

(1)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设计“多层次、模块化”的环境设计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全过程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平台分成三个层次的模块,将环境设计工程项目训练贯穿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第一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认知训练;第二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综合技能训练;第三个层次为环境设计工程项目创新训练。

(2)进行有关软件资源的开发。重视立体化教材建设,丰富并优化环境设计教学资源网,最大限度地满足环境设计专业教与学的需求,开辟“网上课堂”或利用FTP共享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实现基于项目的设计实践课程训练。

PBL教学法在专题设计课程中的实施

“专题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全套系统设计,实现理论向实战的过渡。PBL教学法将在“专题设计”课程中进行实施。

1.项目确定

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状,在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引导企业把项目设计任务的核心部分系统而循序渐进地给予学校,建立起教学资源库。把企业的项目任务转化成课题,可以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使教学目标性更明确,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下载一份详尽的教学计划和具体设计任务书。

在开课初期,便组织学生同企业导师一起实地考察,现场拍摄照片资料,与企业负责人探讨设计方案构思,明确甲方的设计需求和目的。

2.项目规划

由于PBL是以项目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控制整体过程,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甲方的具体要求、实际空间的设计任务量及教学的时间安排,我们按学生按兴趣和自身能力,安排5-8人一组,确定组长(设计总监),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所需时间作总体规划。学生还可以在规划阶段去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上,找到大量真实有效的实践案例学习,拓宽思维广度。教师在此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课程组织者、学习参与者、信息咨询者、情感支持者”,起到设计和组织向导的作用。第一次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按计划要求各小组进行前期市场调研。

3.项目实施

这一阶段是PBL教学法的主体,学生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和技能、技巧的掌握都是在此过程中完成。设计是离不开市场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包含的项目较多,学生要根据具体项目,对周边环境及居住者、交通流线和材料市场进行调研。学生在去到工地实地调研、量房时,也得到校企合作单位的大力协助。

小组完成项目具体实施第一环节后,纷纷拿出了优秀的调研报告,第一时间上传到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并在全班进行了阶段性分析汇报。在汇报中我们看到不同项目的小组,都整理了大量图文资料。从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综合分析前期的市场调研结果后,教师带领设计小组再赴甲方公司,进行具体的方案汇报和探讨,然后根据反馈信息积极与甲方和企业导师进行讨论分析,最终确定进入系统设计阶段。设计定位明确后,鼓励学生尽量通过概念性的草图切入设计,学生个体是自己知识的构建者,之后通过小组交流和分享,使他们通过一系列完整草图来理顺设计思路和明确具体的细节设计。此阶段,PBL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不止局限在教室内。在试点H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现场实践教学平台正在建立和完善中,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PBL的教学法相配套,包括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和工作室。在此阶段,教师辅助,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分工合作,团结协作,设计项目和课堂活动,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相互依赖,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主体能动性得到培养和提高。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对材料和施工工艺实验室的参观,并多次组织去工地进行实地调研。随着设计的深化、推敲,完成平面布置方案,最终以完整的设计表达方式绘制全套 CAD施工图及效果图,并附注材料列表和简易预算。

4.项目成果展示与活动评价

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包括市场调研报告、团队设计方案、同学评议等内容的一揽子文件(图1)。教师把这些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再添加到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里。PBL教学法不但要求对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客观、更全面的对一个学生的各项能力做出综合评价。最终的考核评价由企业专家、教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来完成。除此以外,学生还自行策划和组织一次设计作品展览。此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及相互交流。

结语

初步实践经验表明,“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给PBL教学法打造了适合的平台,使学生学习成为在实践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我们也应看到,PBL教学法与现有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要坚持建设好“双平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好现场实践教学平台和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等,这些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对公众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环境价值、环境形成等方面。环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能够突显出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同纯艺术教育相比,环境艺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工作人员在某一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思维、素质、知识、应变以及创新能力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来讲,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1]。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环境这一主体,因此环境质量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产生深刻的认知,明确环境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实物写生、色彩、手绘表达物体结构等基本技能,在图纸设计中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绘制方案,同时可以应用敏锐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来分析和再造物体空间造型接班形式与要素;另外,还应能够对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Lightscape、Photoshop、3DMAX和CAD等,从而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想在实际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合理的应用,还必须对装饰材料的工艺、性能、种类以及用途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室内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思途径、不同设计方案表现技巧等产生充分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装饰设计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够对组织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科学的计算工程量、植物材料价格等;对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绿化功能进行全面把握[2]。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与规划、设备工程、建筑工程施工等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沟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3]。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平台和媒介,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实际展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树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透视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以透视规律教学为主,新时期,在全面生学生职业能力的背景下,应将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和物体透视作为室内陈设、建筑物构建的规律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通过透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进行石膏、人物头像和静物的勾画,还应确保学生通过学生掌握良好的形体速写能力;而在写生课教学中,应以城市建筑群、居民建筑以及集贸市场等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速写和淡彩的练习,在实际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通过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开课顺序、开课时间,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新时期要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5]。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博物馆建筑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博物馆三面为湖,建筑外形呈贝壳状,同蔚蓝色的湖水之间呈现出了较强的和谐性。结合这一实际,学生会意识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环境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综合考虑植被、水系、地貌以及地形等多种元素,确保所构建的建筑能够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将显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绿色设计、节能设计、环境设计以及科技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流水别墅内景与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大厅内景进行对比,通过构建模拟图形,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设计、基本规划以及艺术装饰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对个性化空间构造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环境艺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突显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以创新为灵魂,学生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从新空间、新设计理念、新造型符号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等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都是现代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教学领域中,应给予理论原理教学以及技术原理教学以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为学生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学习提供便利与保障[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多元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开拓自身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学术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属于交叉学科,设计到室内装潢、园林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卫生保健学等知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并对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为自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都是毕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海岸应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设计趋势等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含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与规划,才能够提升环境艺术教学设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实践,从根本上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9):164-166.

[2]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57-160.

[3]张超,倪蕾,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榕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5.

[4]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17,(15):87-88.

[5]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6,(07):111-112.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最近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同步状况下民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理念得以全面强化,无形之中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人员面临愈加深刻的挑战危机。尽管说在该类领域之中已然存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始终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总结,特别是关于环保和生态理念的融合。尽快理想化处理这部分问题,将直接决定今后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因此,针对当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现状,并做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适应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1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现代室内设计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渐严格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包括起居环境的舒适美观、使用功能和经济效益等需求。基于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法律法规、设备和原材料性能等因素,因此如今室内建筑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尤其是在环境设计层面上,该类设计活动将细化出工程技术、视觉环境等因素。可偏偏因为设计人员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素养低下,往往忽视以上诸多元素,使得设计过程中出现诸多弊端。具体细节将表现为:

1.1室内装修设计合理性重视程度不高

须知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工作,不单单关注室内设计整体性的合理把控结果,同时还要注意维持室内和室内环境的协调状态,最为理想的设计效果,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奢华和尊贵气息追求,可经过社会持续改革发展之后,现代居民对于室内设计的追求已然逐渐偏离室内设计的宗旨,即透过传统的实用理念开始过渡转接到雍容华贵方向,而广大设计工作人员为了迎合这类风尚,在设计环节中会一味地进行高端技术、原材料堆积,营造出绚丽奢华的气息,使得室内环境设计步入一类完全错误被动的深渊。

1.2盲目地进行抄袭和模仿,创新意识过度缺乏

现阶段我国室内设计工作中,涉及抄袭和模仿状况已然是泛滥成群,主要透过设计风格、装修原材料、结构造型等层面予以呈现。当一类区域衍生出一类新生代设计风格、原材料,或是室内造型模式之后,其余行业人员便会纷纷予以效用。整体表现出当前我国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的匮乏状况,如若此类消极状况无法尽快予以遏制,相信不久之后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就会丧失原有的生命活力。

2日后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化发展趋势

2.1尽量满足使用者一切精神功能需求

室内环境设计的精神功能,能够直接影响使用主体的情感、意志和行动,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前期,需要针对相关使用主体的认知习惯、情感意志特征,以及其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加以深入性研究,之后配合不同理论和模式,进行使用主体情感适当程度地冲击和影响。如若室内环境可以愈加突出地进行特定构思或是意境表现,便会衍生出愈加强劲的艺术渲染能效,进一步在精神功能层面上发挥出合理的推动功效。

2.2室内设计要尽量遵循自然化的艺术控制理念

经过民众环境保护理念持续强化之后,室内环境开始被要求塑造地愈加天然和绿色。主要是因为在全面推崇高度现代化设计理念之后,尽管人们起居生活质量得以有机改善,但是却发现失去了以往传统的民族气息。因此日后室内环境设计要同步贯彻现代、自然和传统化规范要求。特别是经过社会物质财富日渐完善之后,民众开始主张透过屋的堆积弊端之中挣脱出来,进一步想方设法激发出各类物件之间的统一整体美感效应。具体来讲,作为现代专业化室内环境设计人员,要持续研习掌握最新高端科技,令室内环境彰显出声、光、色、形绝佳的匹配效果,最终过渡成为高速率、多功能且值得人们称赞的环境。如今国际诸多高端的室内设计,已经开始朝着高技术、高情感化等方向过渡延展,所以我国室内设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态度基础上,注重凸显人情味。相信长此以往,势必能够设计出高端技术和情感交互式融合的室内空间作品,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3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确保建筑室内空间同步彰显出合理的美观、环保和舒适特性,就必须要求设计人员预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最近阶段,我国艺术设计领域获得持续性地改革发展成就,并且一一地贯穿融入至最新的建筑室内设计项目之中。为了进一步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程度,作为现代化室内设计人员,要不断创新艺术设计形式和理念,科学研究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进一步竭尽全力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长远与科学性发展结果。

参考文献

[1]傅娜.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5(06):137~168.

第5篇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餐饮空间 应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对餐厅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人性化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1]

二、人性化设计概述

在艺术设计当中人性化也成为了基础思想,但是想要将人性化实际应用到艺术设计当中,就要把对科学的把握与认识作为艺术设计的核心。在艺术设计中,将这种对知识的把握与认识融合到设计要素当中,最终使其成为符合人类特征并且独具魅力的作品,已成为了艺术设计时发展趋势。实际上人性化设计表现了一种将人性需求作为中心的设计,是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理念。对产品开发与程序设计方法人性化的探讨,主要是为了使过去直观的制品开发实现定量化发展,将人的行为、心理、认知与生理等见解与信息反映到设计、策划与产品的整个过程当中,把其转变为设计要素,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最终打造一个成功、富有魅力的且以人为本的产品。在设计当中,设计师需要在合乎逻辑原理的情况下将顾客的需求转化为可视化要素,从而实现视觉个性化的要求。

现如今,各种餐厅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其要突出表现个人特色与文化氛围,并且要表达出空间环境主题的舒适、优雅、恬淡等诸多文明与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愉悦顾客的心情。这体现了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人们开始产生在精神层次方面的要求,从而使消费者能够在这个餐饮空间环境下与之形成感情的呼应。作为餐饮空间环境中成功的例子,它们必定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能够反映自身的精神文化风貌,例如我国的俏江南、小肥羊等餐饮连锁店。所以,餐饮空间环境设计中独特的风格与个性,是餐饮空间环境的中心思想与灵魂。[2]

三、餐饮空间设计与人的情感文化层次需求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对于环境的认识也不同,对餐饮空间环境的情感文化层次的需求和表现也各异,具体表现在人们对餐饮空间的主题个性、个性审美和交流等高层次的需求。人的这种不同的情感需求,即人的“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在餐饮空间中考虑到人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人的这种特点,将人的需求看作为:人们需要大众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也就是希望自我呈现和自我个性化的情感表达。这就要求餐饮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还要满足人的个性化的情感需求。

餐饮空间的表达形式受日益复杂的顾客群体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因此餐饮空间中附加的文化性、主题性、个性化将成为其空间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在餐饮空间中体现人情味儿,就不能片面的崇尚奢华,而是需要从实际出发,围绕人的情感文化需求,融入地域文化、传统习惯等人文因素,塑造其文化氛围。因此在设计之前,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考虑餐饮空间所在的地域环境、传统风俗与文化因素,才能充分把握其文化情感的特色和分寸,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文化需求,使餐饮空间更具有人情味儿。[3]

如何用简洁合理的流线来形成、组织其功能空间;用适当的形式表达餐饮空间丰富的内涵;用恰当的色彩材质的配合来满足人们的视觉和情感,这些因素对于餐饮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来说,就显的异常关键。设计师还要考虑在设计结束之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要使人在使用时方便、舒适,和精神上的愉悦,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这样,才会营造出让人舒适、给人情绪安慰、和归属感的餐饮空间环境,最终实现餐饮空间设计与人性化理念的完美融合。

四、餐饮空间环境设计

1.餐饮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方法

餐饮空间环境设计工作是较为复杂的,它的使用功能和多样性是由宽泛的内容所决定的,创造餐饮空间环境设计,一般采取以下方式:餐饮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进餐所提供商业活动的各项功能空间及场所,在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类风格的餐饮空间环境。餐饮起到了解消费需求的作用,通过客人对餐饮管理的综合评价,可以预测出市场前景,协调餐饮与客人之间的供求关系。

2.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2.1空间设计必须满足功能要求。餐饮空间环境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这是设计的基本原理,只有符合人的根本需求,才能运用于实际。因此,划分餐饮空间环境的大小、形式及空间之间的组合,必须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尤其要注意满足各类餐桌椅的布置和各种通道的尺寸,以及送餐流程的便捷合理,才能满足餐饮活动的需求。同时,要从消费者的饮食角度出发,按照视觉舒适性要求进行空间形态的设计、空间界面装修、景观与陈设设计。

2.2空间设计必须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工程技术是整个空间设计的基础。材料和结构是围隔空间的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空间设计必须符合这两者的特性。而声、光、热及空调等技术,又是为空间营造某种氛围和创造舒适的物理环境的手段,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必须为上述各工种设备留出必要的空间并满足其技术要求。

2.3餐饮空间形态组合形式丰富。一个良好的就餐空间应该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很难想象,我们在一个未经任何处理,只有均匀布置餐桌的大厅,即单一空间(如食堂餐厅)里就餐,该是何等单调乏味。

五、餐饮空间中消防疏散流线设计的人性化

防疏散流线,是指当餐饮空间发生火灾时,消费者与工作人员的逃生路线,是内部交通空间所应承担的重要职能,具体反映在逃生通道的设计和处理上,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餐厅的平面布局。为了尽量不占用和打散使用空间,减少空间的浪费,逃生通道的设置应以节约和合理为设计原则,通道长度宜短并直接通向疏散口,不得迂回和倒流。未来的餐饮空间人性化设计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将超越过去局限的人与物之间关系,向时间和空间等方向全面立体的延伸,向虚拟空间、互联网络等多种信息化、数字化的形式扩展,让空间给人从生理的接触、视觉的感官,到情感的激发等方面,都赋予全新的体验,让人性充分的释放,在不同层次都得以满足和完善。

六、结束语

加强对人性化设计的研究,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在餐厅用餐的多方面需求,也是我国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涛.人性化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3(3):166-168.

第6篇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具有个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对概念化、公式化环境设计的冲击和反思。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新意识弱,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具有良好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往往由于设计师的经验不够丰富,使设计作品不具有实用性且不能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实现其设计的个性化,首先设计师要具有高超的水平和正确的理念,设计师应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经验,并在坚持环境设计服务于人类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使所设计的作品具有独立性,并且设计师对作品的考虑要全面,要做到尽量满足所有观众的审美。个性化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对整体设计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掌握,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却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缺少和需要的东西,对设计者思想的解放和更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大工业生产的影响,个性特点不明显,导致了人类的审美疲劳。因此,近些年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个性化设计理念也被大量引进到设计师的作品中。而对个性化的认知知方式首先是要尊重自然,并将自然风景引用到人类的室内设计上,同时要打破以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的个性化缺乏现象。如用优美的曲线代替枯燥单调的直线,用丰富的色彩代替单调的灰白色等。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人类审美观念变化的需要,好的环境设计能够愉悦人的心情。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强调其设计的个性化。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效果并不明显,需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并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设计水平。

2影响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的因素

现代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主要是指设计师对环境的形式和风格的改进和创新,是设计师主观意识的体现。强调客观设计中人的主观理念的重要性,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主观意识和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本文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因素分析如下。

2.1个性化设计易受风格化的制约

城市设计在长期发展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格和理念。这样很多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尤其是城市居住空间设计时很容易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设计理念,使其个性化无法发挥。另外,个性化是环境设计师对自然和对建筑设计的本能反映,为了使城市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设计师也往往会选择约定俗成的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师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化设计受到制约。

2.2个性化设计易受到空间使用功能的制约

任何一个设计都应具有实用性,这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使用功能是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也正是由于过分重视空间的使用功能而忽视了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意义,很多设计师不能做到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并且在两者发生冲突时,选择前者作为设计理念,这样严重影响了个性化设计的发展。环境意识的渗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需要设计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个性化做出体现,这样也能够更好的体现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在同一空间,不同风格的个性化就是功能化增强的最好体现。

2.3科学性与艺术性存在矛盾

对于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来说,要时刻保持其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统一,加强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但是很多设计师由于正确设计理念的缺少以及设计经验的缺乏,往往顾此失彼,所设计的作品要么乏味枯燥,要么匪夷所思,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中,坚持设计的科学性十分重要,设计师应从整体设计、作品装饰、物品陈列以及其他细节上将科学性与个性化紧密结合,并合理的运用于其作品设计。从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相互协调统一。

3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室内装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第8篇

关键词:工作室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想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该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室内外设计与装饰工程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定位设置的。据调研,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依旧沿用最早的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以单门的课程为主要构成形式,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学的技能化不强、校企结合联系较差,社会与学校脱离,学校按现有的资源及认知培养学生,社会的真实需求不能与学校教学相互联系,学生与社会相互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突显民办教育的灵活机动的发展特点,可以利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改变目前状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三结合一带动,其中三结合是: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师主导与传帮带相结合,互相提升;传授方式与启发式相结合,辅助日常教学。一带动是利用竞赛带动整个年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利用工作室制进行教学以外的拓展和延续。

一、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采用“引进项目”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虚拟项目进行演练,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制作,教师充当项目总监的角色,掌握学生项目制作的阶段性进展,全程进行设计、技术等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工作室的建立给予学生适合自身专业特点、实习实训的良好平台,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工作室与当地企业结合,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又为企业提供了实训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建立设计工作室可以全面检验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师主导与传帮带相结合互相提升

工作室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起到主导作用,主要负责项目流程管理、项目时间节点审核、安排项目时间进度等,解决设计流程中遇到设计与技术问题,整合资源,使项目达到良好的效果,保证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工作室成员公开选拔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成阶梯形递减。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成员比例分别是3∶2∶1,由高年级较为优秀的成员负责带动低年级成员,形成逐级负责制,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工作室成员内部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传授方式与启发式相结合

工作室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教师只抛出一个问题或是一个主题,让工作室成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或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进行分享,传授正确的方法,使传授与启发式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利用竞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小组成员参加一到两项设计竞赛,以此结合日常教学,将平日所学课程做系统贯穿,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熟悉设计流程,发挥创新意识,以点带面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艺术设计类教学和一般教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加灵活;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使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式教学、国内外竞赛、实践等融为一体;强化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突显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

作者:马玉锐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第10篇

【关键词】支架;自主学习;艺术设计应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需要更新知识能力强、学习能力高、有一定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技能实操类课程中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技术思维和技术整合能力。但是设计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缺乏问题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离教学国际化、信息化、学科交叉化的背景下复合型创新人才标准还有距离。

艺术设计应用软件是设计方案可视化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包括辅助设计软件和多媒体编辑软件两大类。软件种类多且实操性强,软件知识更新快且技术细节多,对软件操作扩展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但设计软件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集体面授示范,学生上机同步练习的教学模式和案例、任务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对多或一对一的面授指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难以提升。因此,设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体表现为:1.自主学习能力弱,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不足,认知提升较大程度依赖老师;2.软件技术和设计知识的融合能力弱,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无法同步呈现。

以维果茨基为理论基础的支架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并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能使学生获得独立解决各类学习任务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方位的主动发展。此次教改以支架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按照支架模式流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特性,以三维设计软件SketchUp为例,构建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支架教学模型,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软件技术与设计知识的融合能力。

一、支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一)理论基础

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文件把支架教学模式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逐步理解所需要,具体指通过“支架”(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受Piaget的认知发展心理学(Cognitive Devel2opmental Psychology)和Vygotsky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2actionism)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教育心理学流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社会文化互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在人际间协作交流互动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其中情境、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协作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该水平表现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却能通过模仿成人的帮助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教学才是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W习理论是源于人本主义,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以国内学者余文森、程晓堂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齐默曼教授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博士为代表。传统自主学习理论的三个基本特征表现为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在延续传统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环境的新特点,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在“自”性基础上体现了“共”性,表现出共学性、共创性和共和性。

(二)理论框架

支架教学模式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逐步理解所需要的,具体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支架教学模式由五个流程构成: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图1)。支架搭建是关键,情境是学习背景,教师通过支架和情境给予学生帮助;小组协作是学习方式,学生在协作和独立探索中建立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并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并促进改进提升。

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支架教学模型构建与教学设计

(一)支架教学模型构建

我们按照支架教学模式实施流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特性,构建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支架教学模型的过程。我们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支架搭建前期、支架搭建中期、支架搭建后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是教师逐渐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图2)。支架搭建的前期和中期部分,教师为主导,具体工作包括: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分解、软件支架搭建和项目情境创设;支架搭建后期部分,学生为主体,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中建构意义,教师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给予反馈,形成一个评价和探究循环的过程,提升自主创新和探究能力。

(二)基于支架教学模型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环境设计软件SketchUp为例,阐述支架教学模式在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中的的应用。SketchUp是一款专注设计过程的三维实景效果模拟软件,由于其绘图过程简化易操作,自主学习难度低,自主学习资源丰富,因此选择它作为设计应用软件自主学习对象。

1.支架搭建前期

本次授课对象为环艺系大二学生,已完成制图与透视原理、环境设计基础、二维软件等设计基础核心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在新旧知识间搭设关联。根据SketchUp设计数字化表达流程,在二维平行投影工程图和三维中心投影效果图之间搭设关联,在设计知识和技术表现之间搭设关联。

教师在SketchUp操作流程的多个环节设置“最近发展区”,分区分阶段灵活推进,保证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符合“最近发展区”设置的灵活性和成长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最近发展区”会随之变化并迁移,具体内容见表1。

2.支架搭建中期

(1)软件支架搭建

支架搭建前期工作完成后,进入软件支架搭建和项目情境创设环节,在设计方案确定后进入数字化表达阶段,按照该阶段的三维实景模拟制作流程,为设计学专业学生学SketchUp搭建知识概念框架。根据“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师将支架细分为五个版块:建模支架、布光支架、材质支架、渲染支架和后期支架,每个支架版块由技术知识、关联知识和层级任务构成。

比如建模支架版块由建模技术知识、建模关联知识和建模层级任务构成。建模技术知识包括建模原理、建模流程、建模工具和建模资源;建模关联知识包括与平立面图样的关联、与风格形态元素知识的关联;建模层级任务包括验证性任务、应用性任务、创新性任务和设计性任务支架,见表2。

(2)项目情境创设

课堂上创设真实项目设计情境和问题情境,选取某复式住宅,以体现空间使用者的职业属性为设计主题进行空间设计与表达,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出符合空间使用者职业属性的住宅空间?”

项目情境内容具体包括:以小组为合作单元,从职业旅行者、宇航员、航海厨师、丛林探险家、摇滚乐手五种职业中选取一种职业人为使用对象,分析其职业特征和使用需求,提取典型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形态、界面、光照、色彩、家具陈设等方面突显空间的职业特征,整合软件技术表现设计创意成果。在特定情境下设定并完成层级任务,循序渐进实现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

3.支架搭建后期

支架搭建和情境创设工作完成后,进入支架搭建后期阶段的学生独立探索和异质小组协作环节。独立探索是个人建构知识的过程,小组协作总结规律,增加知识建构的社会交互性。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并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后再开展独立探索,学生利用教师搭建的支架,以设定的各项层级任务、问题为驱动力,进行软件工具的熟悉、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设计。

其次,学生带着教师设定的问题和任务进行小组协作环节。教师先以测试成绩为依据,将学生进行异质组合,3人一组,按不同能力层级进行配比。之后,学生进入到各自小组中,以教师设定的问题为讨论依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顺利完成协作任务,并将协作成果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给予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效果、小组合作表现和最终成果呈现,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制定下一步自主学习计划。

三、教学验证

本次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完成了主要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班级人数为22人,每3-4人一组,共7个小组,保证教师能兼顾到各个小组的协作过程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学校具备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可以保证软件应用课程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开展。

本次教学改革在15-16学年第二学期《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中实施,授课对象为14环境设计2班学生、20人,持续6周,共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第1-2周进行实际发展水平测试和主题空间设计方案细化,并给予每位同学以反馈建议和提升方案,第3-6周运用支架教学法进行SketchUp的自主学习。

授课结果表明,学生反馈良好,学习成果显著,能够熟练操作软件技术,并深入细化掌握O计知识;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之余,能积极参加设计竞赛,极好地验证了支架教学法的有效性,基本达到促进自主学习的目标。

小 结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最近发展区”分析的艺术设计应用软件学习支架,学生能独立高效地完成SketchUp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本课题下一个阶段的研究目标将集中在支架搭建后期阶段的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环节,研究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需求和小组协作中的管理和分工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丁革建.软件教学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2]王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3]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4]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李红美.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以知识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7]张洪洋.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8]黄纯国.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双层情境”观[J].现代教育技术,2008(8).

第11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

经过调研与分析论证,笔者对《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定位与思考。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色彩构成》作为一门“感知+理解+应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必须依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针对色彩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与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注重课程教学整体性原则,把相关专业色彩设计融入到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将色彩基础设计训练内容与专业设计和设计应用实践环节相结合[1]。对《色彩构成》的课程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素质这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有清晰的目标,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训根据课程目标来开展。在教学中实现色彩理论知识学习、应用技能训练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的均衡,且必须保证有专业针对性。需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改革传统的授课、训练方式,以“必需、实用”为标准,适当地在教学单元中选择专业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后形成新的教学单元与课程实训,为后续课程形成一个艺术设计基础,使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知识与能力最终可以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课程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是从事建筑、室内的装饰工程设计,近年来也向景观方面有所扩展。装饰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方案与施工设计,很明显,《色彩构成》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造型艺术设计,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表现和创新能力,综合起来才能完成。因此,我们依照上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以下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根据色彩运用原理,分析设计主题和要求,理性运用色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能基本完成专业项目方案设计所需的色彩设计和合理表现的能力。2.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色彩基础理论,包括三要素及色彩物理属性;理解色彩设计理论,包括掌握色彩对比、调和原理与色彩生理、心理原理;掌握在专业项目方案设计的色彩设计流程与工作具体内容。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中的教师讲授、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通过案例以及实训,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色彩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专业项目的色彩设计,培养学生具有在色彩应用时所需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近几年,学院按照改革的总体思路、课程目标,围绕《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具体如下:

(一)引入案例教学,进行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单元改革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利用,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鼓励学生钻研、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2]。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围绕各教学单元进行改革探索。1.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基础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通过改革,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整合常规的色彩三属性理论,侧重与专业关联度高的知识理论学习。将有关色相、明度、纯度的知识通过专业设计案例来进行讲授,将24色相环练习、色彩推移练习、空间混合练习等手绘上色实训环节,改革为学生收集24色相、高中低明度和纯度的空间、建筑案例图片并进行分析说明。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使教师对于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由灌输改变为引导,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训,能直观理解和掌握色相、明度、纯度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能接触了解大量的专业设计实例,除有效提高了鉴赏能力,还形成了初步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于色调,色彩应用的实际有了基础了解,更好地理解色彩与比例、位置、造型、肌理等因素的关联,为后面色彩运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比如,学生在案例收集和分析中就会非常直观地发现,色彩单一、纯粹在专业设计中运用(像纯红色的空间)几乎是不存在的,只能是通过环境中各物体的色彩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总的色彩倾向。2.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改革我们在色彩设计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前期的优秀作业中挑选出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整合常规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理论,侧重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讲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挑选所收集的案例,或教师指定典型案例,采取草图绘制和使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的训练方式,进行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的课题训练。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特别之处是结合案例来讲解,与传统的讲授不同,色彩设计理论在形态上由传统的色块转变为空间、建筑的形体和界面,具备更好的真实性,这样能使学生对色彩设计理论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知。同时,讲解的过程,结合学生草图绘制的创意训练,符合思维训练的“分析—推论—结论”的逻辑程序,能综合、有效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还有,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专业案例进行实训,因为有了设计对象,才能具备发现问题的基础,才能真实地通过色彩设计理论去解决问题,让色彩构成的理论学习完全落实在设计上。另外,因为案例可能来自前期的优秀作业,从教学方式上,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应用的单元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以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侧重的是让学生将前面所学习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训练中形成的应用技能、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运用。首先,以一些主题空间,如中式餐馆、咖啡厅、酒吧、音乐厅、儿童乐园等作为设计对象,列举出具体的色彩环境设计要求,如以中式餐馆为主题,色彩环境要求典雅、喜庆、热烈、含蓄、自然、历史感等等。接下来,教师应有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案例的示范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要求分析入手,先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再根据色彩物理属性和设计理论,结合色彩与年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等的关系来完成创作。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以真实模拟专业设计任务的形式来展开,能让学生熟悉专业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流程,进一步综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积累经验。另外,这一教学单元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学(命题、版式等统一),可以检验和总结各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

(二)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进行课程实训改革我们通过改革,让《色彩构成的》课程实训,从以前的埋头填格上色转变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以室内设计师为例,在进行室内空间方案设计的工作中,标准的工作任务流程是“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初步设计—完善设计”。具体在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的实训,这与专业设计的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先进行手绘草图创意,接着通过使用电脑辅助设计,与专业设计的初步设计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实训中,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更是真实模拟了专业设计的整个工作任务流程。对比传统的实训,改革后的课程实训能很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的不足,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手工调色绘图中得到解脱,将训练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习回到色彩构成本身上来。同时,在应用技能训练上,资料收集与处理、手绘草图创意、电脑操作对比手工填色,本来就更加贴近现代的设计应用实际。可以说,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3]。改革后的课程实训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个要求,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最初级的职业能力,也为后续的设计应用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进行教材建设,有效对接课程教学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色彩构成》教材十分重要。而目前可参考用的教材,大多是学术型本科院校编著,传统且保守,教学内容大多强调的是理论性与系统性,缺乏专业性与应用性,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参照教材学习与教师讲授内容脱节。所以,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结合自身实际与教学实践,综合考虑《色彩构成》与前承、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从教案、讲义入手,组织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要求、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与课程目标对接的教材,能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疑惑,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2.调整任课教师队伍结构,促进《色彩构成》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要通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体现专业应用性,还必须改变任课教师结构。我们自2012年起,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研室,依照高职教育关于师资的要求,通过引进与培养等方式,组建完成了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团队。以2013级《色彩构成》教学为例,8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行业认证的环艺、室内设计师),3人具备“双师”职称(高校教师系列、工艺美术师),使现今的《色彩构成》任课教师队伍具备了“双师”型的结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色彩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要求,在教学中能自觉地将色彩构成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进行融合,有效地在课程研究和教学执行过程中提高《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应用性,切实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完成从“学术研究型”向“技能应用型”的转变。3.融入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经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基本都在使用多媒体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等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成像上的准确性、直观性和便捷性,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案例,进行原理的讲解。既保证了色彩理论的严谨性,又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和理解所学习知识要点的视觉形态与联想。4.提供学习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对色彩构成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教学与时俱进。近几年,我们逐步建设和完善了《色彩构成》课程资源库,采用了视频、网上课堂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由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教室延伸到网络,让学习更加自主和便捷。实践证明,多样的学习方式大幅拓展了学习空间并提高了学习实效。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改革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可以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既能强调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现实目的性和适应性,又能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率。由 “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个原则贯彻下来的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必须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载体主要是项目和任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与改造,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一、《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要的职业人才要求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操作型、高技能的职业人才,重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技能、知识、可持续以展等方面的综合实战能力,也即由掌握单项知识能力的培养到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课程内容、方法模式就不同。这就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代之以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具体项目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1、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进行项目化有助于:1、培养学生从业能力,实现能力本位教育。通过课程项目化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

2、造就师资队伍。教师只有通过课程项目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教师在课程项目化过程中自然需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也才能做到教最新的,让学生学有所用。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项目教学来完成,而课程项目化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与丰富的人力资源,有条件进行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成果社会化应用,从而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项目使课程具有灵活、开放性,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

二、《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的有效途径

1、工作任务分析与制定

结合前厅、客房工作流程,以学习情景项目化教学来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中,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通过学习情境中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的描述,来规范课程教学所要求的内容。

工作任务见表1:

序号 项目 任务 上课地点 备注

1 项目一:认识前厅部 任务一、完成前厅经营环境设计 校内教室

校内实训室

合作酒店 合作教学

任务二、熟悉前厅部个岗位的职责

任务三、完成前厅部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2 项目二:前厅部接待服务 任务一、前厅预订服务 校内教室

合作酒店 合作教学

任务二、前厅礼宾服务

任务三、完成前厅登记入住服务

任务四、如何处理客人投诉

3 项目三:认识客房部 任务一、熟悉客房部各功能区域 校内实训室

校内教室

合作酒店 合作教学

任务二、完成客房环境设计

任务三、完成客房人员的招聘与培训

4 项目四:客房部接待服务 任务一:客房清洁服务 校内教室

校内实训室

合作酒店 合作教学

任务二:客房设备的保养与更新

任务三:客房布草及一次性用品管理

任务四:客房部安全管理

5 项目五:前厅部发展的新趋势 任务一:前厅部管理的新趋势 校内实训室

校内教室

任务二:酒店大堂设计潮流与艺术装饰

6 项目六:客房部发展的新趋势 任务一:客房部经营管理的新趋势 校内实训室

校内教室

任务二:多元化的设计和装饰潮流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互动性,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变学生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倡导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技能。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课程与岗位实训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3、构建过程考核体系,强化能力形成型考核

课程的考核打破常规的考核体系,以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按照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考核,构建过程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过程建立在学生项目完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项目完成的情况、程度和难易度进行考核,这样就打破了学生“投机”的心态,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踏踏实实地完成既定的任务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三、《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的实施

本课程是与酒店行业接轨较好的一门课程,在实施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优势,项目化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