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6:1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师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渗透课程德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实现与德育的融合,主要是因为德育与很多课程存在共性。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德育意识,从而逐渐达到德育的重要目的,这也是实施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师幼师专业学生管理过程中融入德育管理理念,必须先将德育管理方法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开展高师幼儿专业教学管理,教师必须对学生德育形成足够的重视,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以高师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教师要发掘思想政治课本质特征,将其与德育本质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师虐童”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导入,要求学生探讨教学案例,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整理归纳学生的观点,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例如,在“幼师虐童”这个事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幼师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匮乏,为幼教事业抹黑。发人深思的事件让学生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对德育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高师德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可以课程教学作为切入点,将德育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就可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目的。
二、增强学生德育意识
纵观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整体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德育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德育意识。也有些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习惯将德育束之高阁,使得德育虽作为一种理念被学生熟知,但学生并不了解德育到底是什么,德育的内容是什么,德育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在现阶段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将增强德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幼师虐童”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纳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探析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对德育形成足够的重视。某学生的观点如下:幼儿园暴力事件,不仅暴露出当前幼儿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也反映出幼儿园管理的不完善。教师的“暴力”给幼儿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更不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守护儿童成长,杜绝暴力事件,加强师德建设是基础。幼儿园要做好师德的教育培养工作,大力开展向道德模范教师学习的活动,坚决惩罚、开除暴力对待学生的教师,树立良好的师风、教风。教师也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既要以高超的教学能力赢得学生的认可,又要以高尚品德获得学生的爱戴,做到自醒、自强、自重、自律等。该学生的观点涉及到教师“师德”“师风”“教风”“道德素质”等内容,从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已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教师应重点剖析学生的观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本质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真正让学生了解到德育是什么和德育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真正达到高师幼师专业德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要增强高师幼师专业学生的德育认识,教师还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自主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由学生解析德育各部分内容,再由教师弥补学生的观点漏洞,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从而逐步付诸实践。由此可见,在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德育认识,不断提高幼师专业德育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增强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让学生透彻理解德育的含义及其本质。
三、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教学管理,要实现德育管理的重要目标,必须深层次发掘德育的本质内涵,结合高师幼师专业学生特征,制定完善、科学的德育管理规范。在实际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规范开展工作,自然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目的。例如,在某高师幼师专业学生管理中,教师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如每人每学期的基本分为100分,实行加减分制度;每学期颁布一次德育考核结果,对一周内扣分超过10分者,及时告知家长及其班主任;而每学期考核低于60分,则无法享受助学金,甚至无法办理毕业证……具体的管理条例,为幼师专业学生德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在借鉴该高师学校德育管理成功经验,对德育管理经验进行广泛普及时,还要注意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调查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整体情况发现,高师幼师专业的学生德育水平偏低。这与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定有非常大的关系,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被“淘汰”的,对自己“自暴自弃”,导致他们无法对自身德育素质形成严格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制定德育管理规范的时候,教师要将所有学生放置在平等地位上,以同样的规则规范要求学生。如一学期内迟到超过5次无法享受助学金和奖学金,在校期间打架则视为严重违纪等。教师只有将这样的规定贯彻落实,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就目前我国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综合情况而言,首先,幼师专业教师对德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德育难以贯彻落实;其次,缺乏明确的德育管理规范。要改善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管理现状,必须集中解决教师观念和德育管理规范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缺乏德育观念的问题,就要求这些教师要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对德育形成足够的重视。教师还要根据自己承担的课程,发掘教学课程与德育融合的切入点,使德育理念与课程教学联系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对于缺乏明确的德育管理规范,就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整体特征,制定完善且具有可行性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先行。因此,要推行高师幼师专业学生德育管理改革,就必须建立健全德育管理规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教育在教育生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改善幼儿教育现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将德育与幼儿教育联系起来,是改善当前幼儿教育现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幼儿专业学生教学管理中,必须实现德育理念的有效融合,通过高效的德育管理,提高幼儿教师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为规范我国幼儿教育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宁婧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利兴,王定国.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原则[J].思想战线,2011(02).
[2]段丽萍.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07(03).
[3]刘志平.浅析影响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原因[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4]王克洲.发挥政治课优势加强学生德育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03).
1培养幼儿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发现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之后随手就扔掉的行为,教师可以以身作则,捡起玩具,并且对玩具说:小玩具你太可怜了,我捡起你来,看看摔疼了吗,这样小朋友则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再随意的丢弃自己的玩具。同时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与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比较感兴趣,比如稍有不留意就会给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近期幼儿园发生的多起幼儿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幼儿教师缺乏责任意识,他们没有对幼儿教育形成足够的重视。
2如何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心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单靠书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职院校要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增加案例教学,通过现实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责任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近些年所发生的幼儿园学生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并且配以相应的图片,通过这些凄惨的图片等激起学生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以此强化他们对责任意识的重新认识;同时中职院校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上,而要具备幼师教学的综合技能,其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幼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的内容:一是要增加关于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相关知识,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增设责任心培养课程,当然这种责任心培养课程不一定非要按照相关的书本知识或者有关理论进行,可以充分借助社会中的某些实例等进行探讨,强化学生的责任心;二是整合学前教育课程,构建以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比如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就责任心这一教学任务,整合相关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流程性。
2.3拓展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虽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培养,只有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幼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中职院校要为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一切条件,比如鼓励年轻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教师责任心的提升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2.4完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建承担责任的机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强与社会幼儿园的合作,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了解幼儿教学工作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幼儿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幼儿园内的学生性格各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仅要关心幼儿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如果他们任由幼儿学生发展,那么其最终就会对幼儿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被幼儿园所解聘;同时中职院校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等,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增设一些难题查看学生在遇到这些难题的表现,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将责任心考核转化为量化指标,提高对学生责任心、爱心以及童心的考核;二是构建以“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增加对实践表现的考核分析,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
3结束语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对幼儿今后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较强的责任心,通过较强的责任意识保障幼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吴琳单位: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
教学案例:
幼师三年级学生钢琴技能训练时,缺乏歌唱性。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中的《说媒》段落,学生弹奏速度较快,但是琴声模糊,节奏不稳。有的学生虽然弹奏指尖跑动快速灵活,颗粒比较清晰,可是乐音零散、生硬,缺少音乐的整体性和优美感。
原因分析:
音乐有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学生弹奏时哪些方面缺失?
音乐节奏不仅体现在音乐时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有规律的重音上。乐曲中的拍子有强拍、弱拍,一拍中也有强位音、弱位音,这些强弱音有规律地反复交替,这才形成音乐节奏。因此弹一支乐曲,不仅要做到每个音时值准确到位,而且要处理好强弱音的相互映衬,这样的音乐才有节奏感。
幼师三年级学生钢琴技能训练时节奏不稳,乐音零散、生硬,缺少音乐的整体性和优美感。主要原因是:强位音不明显,很多处甚至强弱颠倒。难怪乐音零散,音乐缺乏整体感。
解决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落实强位音,增强音乐整体感呢?
1.欣赏《兰花花》歌曲
我让学生欣赏歌唱家汤灿演唱的《兰花花》歌曲,让学生构建对这首歌曲的大体印象,领略人声演唱的表现力。采用“发现探究教学法”探索钢琴弹奏规律、特点。
2.曲谱进行改写处理。
我将该曲谱进行改写处理,把音乐速度放慢一倍,将2/4拍子扩展为4/4拍子,然后师生一起标出曲谱上的强位音和有意义音,让学生们视唱曲谱,唱好强位音。
3.会唱不等于会弹。
如何将强位音和其他音有区别地弹奏出来?我的措施是用“落滚弹奏”。我以拍皮球为例进行讲解:拍皮球给力的就是“落”,惯性反弹,自由落下的就是“滚”。弹琴也是这样,第一个强位音是给力弹奏的,第二个弱位音则是通过手腕推动指尖转移力量的;在2个音之间再拉上一根线,一根延音线,也就是说让指尖转移重量时受到呼吸支持。这样乐音与乐音之间才能构成声音连贯的有机整体。既落实强位音,又让乐音形成连贯的旋律。
4.落滚弹奏练习教学的重点。
练习步骤:先让学生进行2个音的指尖转移重量练习,学生初步掌握落滚方法后,依次增加难度,从2个音到4个音到8个音,再从小节到乐句。并要求学生在落滚练习中尽量减少手指击键之间的缝隙,使琴声连贯,产生类似于人声演唱的效果。
当然,强位音的强度是有限的,超过限度也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感。因此,我告诉学生,落滚练习不仅要练手指,更要通过练习形成内心的节奏感,这样弹奏乐曲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状态。落滚练习是为了解决快速连奏问题,是实现弹奏歌唱性重要步骤。
5.为了深入研究歌唱性问题,还有乐句处理,旋律训练问题。
接着我指导学生从这段音乐中找出最有魅力的乐音,从而进行旋律强弱变化的处理。即魅力音之前的乐音要渐强发展,走向这个音;而它之后的乐音要渐弱下去,渐离这个音,这样,音乐有也有低谷,有铺垫发展也有缓冲过渡,琴声也就具有人声演唱的细微变化,才能更好地表现媒婆说媒时,巧舌如簧的说辞和蓝花花坐立不安的焦急心情。
6.合作学习巩固技艺。
安排了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每二人一组相互合作,以唱促奏:①甲弹旋律,乙打拍子;②边弹边唱,甲弹乙唱;③弹左唱右,甲弹左乙唱右。于是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习的要点,边弹边唱,互学互帮,课堂学习形成了一个。
7.小结:
摘
要: 伴随着《幼儿教育指导纲领》的颁布于推行,
使得幼教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
教育机构通常更多的关注中等、高等教育,
对幼儿教育关注较少,
这也致使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缓慢。结合新时期幼儿教学时间,
对提升幼教师生职业素养进行教学策略探析,
期望对幼教师资力量的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 新时期;
幼教师生;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具备说、
唱、做、弹、跳等基本职业素养,
具有高尚的品德,
优异的智能机构,
较强的学习与教研能力,
敬业、端正的工作态度,
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幼儿教师的素养应从幼教生入学开始,
这对学前教育学生是否能胜任该工作具有直接影响。从师范学校培养教学看,
教师是培养幼教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力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课堂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来培养幼教师生职业素养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幼师专业教学
师范院校担任幼师教育的广大教师,
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幼师人才的重任。因此,
要想有效提升幼教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应从幼教生的培养着手。但在当前的教育观念中,
给予机构对幼教工作重视、支持不足,
加之教育模式有些僵化,
部分幼教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难以实现幼教
生职业素养地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机构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重视师范幼教专业,
并给予政策支持。各类师范院校应及时调控幼教生培养计划,
改变以往重知识、重理论的教学模式,
着力于幼教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尤为重视幼教生责任心、事业心、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育观念的有效落实,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教育机构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体系,
完善师范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
实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才能实现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提升幼教生的思维品质与口语能力
良好的口语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只有口语表达清晰、语音标准、语法合理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
提升学生口语技能。但在当前教学中,
由于师范幼教生多为女生,
心理素质偏低,
较为羞涩,
难以在众人面前流利的讲话,
日常活泼、好动的幼教生,
当站在讲桌旁时便手足无措。为有效解决这一状况,
师范教师可采用语文口语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命题“说话”方式来提升师范幼教生语言运用技能。
1.
将普通话口语测试融入到教学中
普通话口语测试要求讲话者说话流利,
使用的词汇和语法应符合白话文规定,
语速应适合。教师可在教学中,
穿插普通话口语测试,
如通过设置问题,
引导幼教生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练习。
2.
鼓励幼教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有些来自农村的幼教生在升入大学前,
接触普通话的机会不多,
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
也习惯运用地方方言进行讲课,
这导致幼教生基本不会说普通话,
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教师在幼教新生入学前,
应提前告知,
幼师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
使幼教生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多为幼教生提供讲话的计划,
努力帮助幼教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进而提升幼教生普通话水平,
实现地方语言风貌的改变。
3.
将“说话”总成绩纳入成绩考评,
鼓励幼教生进行思考,
提升幼教生思维品质
为有效杜绝幼教生刻意的逃避进行讲台讲话,
教师可将“说话”成绩纳入成绩考评中,
督促幼教生进行课堂讲话训练,
帮助幼教生克服羞怯心理。此外,
讲话课题应具有开放性,
避免幼教生照本宣科,
鼓励幼教生进行积极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进而实现幼教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改变课堂讲课模式,
凸显幼教生主体地位
1.
改变传统讲座、会议模式
将课桌摆放成圆形的宴会桌式,
鼓励幼教生围桌而坐,
当幼教生回答问题时,
需要离开课桌,
站到没有课桌遮挡的地方,
鼓励幼教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紧张与羞涩。经过几次训练后,
幼教生便会慢慢的消除恐惧、羞涩心理,
这对幼教生未来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将课桌摆放成圆形的宴会桌式,
有利于教师布置教学任务,
便于幼教生进行讨论和教学任务的展开,
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幼儿的年龄比较小,
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短,
采取圆桌的教学与互动模式,
既可以对幼儿进行观察,
让幼儿教师及时的掌握幼儿动态,
也能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
发展幼儿的思维。
2.
转变教学模式,
凸显幼教生主体地位,
提升幼教生专业素养
师范教师在进行课材理论知识教学时,
对于幼教生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
应科学的设置教学计划,
鼓励幼教生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讨,
教师在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在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上,
可分为综合能力和单个能力训练两种任务。如在进行“幼儿园文学作品活动”章节中,
教师可设置的单人能力训练任务为:讲童话故事训练、主体设计活动、幼儿表演等,
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教师引导幼教生设计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
并有效执行,
以培养学幼教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教学活动地开展,
能够有效培养幼教生独立学习能力,
激发幼教学生探究能力,
进而为幼教生将来的教学研究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科学利用教学观摩,
帮助幼教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师范专业教学中,
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向幼教生展示典型的教学案例,
帮助幼教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观摩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通过对媒体播放典型的幼教视频,
引导幼教生便观看、边思考、便记忆,
鼓励幼教生对幼儿教学活动结构、教师的素养、幼儿行为、活动改进环节等进行深入分析,
鼓励幼教生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活动相融合,
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类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
并具备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仪态、教学语言等基本教学素质。
在进行幼儿观摩教学时,
师范教师应积极引导幼教生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帮助学生掌握幼儿的认知水品、言语特点,
使幼教生在将来的幼儿教学中,
学会尊重幼儿,
能够因材施教,
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性和身心发展规律,
科学的设计游戏与教学计划,
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五、优化培养模式,
注重幼教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幼儿教师实践知识、实践技能与其专业素养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没有实践知识作为后盾,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提升。在当前部分学前教育机构,
对幼教的实践技能与知识要求低。如有些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
只看学历的高低,
忽略了其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这体现出社会及学生对幼教生实践技能的不重视。此外,
幼儿教师在入职后,
进行的培训与教育,
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致使幼儿教师职业素养难以有效提升。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学校、社会都应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为幼儿教师搭建实践技能与继续教育培养平台,
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
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
鼓励幼教
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从而实现幼教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幼教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前提。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只有通力合作,
关注教学细节,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才能实现幼儿师范
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幼儿教育关系到幼儿的习惯养成,
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中职幼儿师范生;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培养方法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教师每天必须精心设计准备的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形式。集体教学活动是专门的教学活动,是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对幼儿开展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事先加以规划;一般由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两部分组成。幼儿园教育活动涉及幼儿教育的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活动设计一般都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几个部分。有数据显示,由于不清楚或不了解幼儿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会出现以下问题影响活动设计与实施,影响活动实施的有效性:①目标宽泛、笼统;②幼儿操作材料准备不充分、较单一,使用方法不恰当、不合理;③活动内容的安排过多或过少;④对教学活动情境不能恰当设置,致使各个游戏活动的层次衔接不合理、活动过程小学化;⑤语言使用成人化;⑥对幼儿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等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大量研究显示教师专业知识是影响儿童游戏活动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自己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游戏活动的材料在应用过程中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对游戏活动过程的处理不恰当或不好,就会变成变相的作业。幼儿园教育从不同领域帮助幼儿教师系统建立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科学认识,数学教育是科学领域中的一方面,科学和数学作为认知领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归类、排序和发现规律等抽象认知活动最集中的领域。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帮助儿童概念化的理解新的知识,而在于帮助儿童对活动环境中的知识进行认识、命名和探索,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将已有的学科知识或生活经验转化为儿童的心理分析,通过幼幼、师幼互动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每一个幼儿教师都会面临五个领域中任一领域的内容。针对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有必要探讨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法。中师生的幼儿教学能力训练是基于校园学习环境,针对学生难以把握如何在借助游戏材料的活动过程中诱导儿童产生自发的经历体验,提醒儿童如何用自身的经验去交流、验证问题假设。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活动方法的选择、怎样引入、如何把握各个环节的分析,都存在局限。目前关于在职幼儿教师集体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培养中师生的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能力的研究尚且不足。本研究根据教材《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适当调整内容,通过针对性训练,从数学知识的核心价值、目标与内容入手,对幼儿、幼儿活动内容、幼师生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生理特点,遵循幼儿数学教学原则,利用模拟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采用半程示范法代替全程示范法,训练师范生创设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学习游戏环境的能力、寻找游戏契机恰当介入幼儿活动能力,潜移默化评价儿童的能力,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各类活动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凉山民族师范学校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共326人为研究对象,样本整体的教育背景以及训练方法相同,其中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学生居多)占67%、男生占3.7%。并从中随机选择31名(女)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其中汉族10人,少数民族21人,少数民族占比67.7%;抽取的样本的差异不会影响研究结论。
2.研究材料
(1)研究典型案例。师生共同研究收集的教学活动设计,观摩教学活动课案例视频。丰富的案例呈现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分析体会应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动作水平、心理水平出发,围绕活动内容、运用创设的活动情境,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方式,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自我管理。结合课例与视频研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让学生观摩、交流、思考、分析各个环节,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及原因,通过同课异构,拓展幼师生数学集体活动设计的视角与深度,体会自己所起的作用是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2)模拟课堂训练。从幼儿园课本《数学》中选择一些内容,做好“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设计”,选择实验班的学生按每组4~5人组成模拟课堂教学。在仔细观摩比较成功的教育案例后,先试讲活动实施的某个教学环节,再试讲自己或别人编写的成熟活动设计。在试讲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再进行试讲。通过这种训练,细化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从中获得反馈意见,促进改进和提高。(3)师范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和评价。评价自始至终贯穿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在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见习、实习)中观察记录,和学生及时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载体,以游戏的口吻、以游戏的情景来开展游戏活动。注意幼儿活动的设计与有效实施,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从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开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慢慢地“悟出”,从而使儿童成功体验游戏的趣味活动,这也是儿童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与互动,教师语言要“儿童化”,以儿童为中心,通过自我活动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帮助儿童形成应有的品德。(4)《教育实践活动手册》。该手册包括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实践过程中的部分作业(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感悟等),能够帮助了解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际状况。提醒在活动设计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要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幼儿教育理论学习,关注儿童、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生理、心理、性格特点。(5)问卷调查。根据研究情况和研究进程,通过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讨论、分析、交流,形成问卷调查,并在训练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幼师生及其指导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问题的结果选项分三个层次:“能、恰当”“能、不恰当”“不能”;调查表的指导语常为:“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设计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是()”。3.数据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的幼儿活动设计、模拟课堂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过程的观察记录、实践手册、汇报课、问卷调查。
二、研究结果
1.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实习汇报课的展示以及《实践活动手册》填写内容的分析结果
根据所在班级活动内容、幼儿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规范完整、较合乎幼儿实际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根据材料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中的“自评”“师评”结果显示(见表1):有明确的流程、较恰当的“活动内容”、较准确的“活动目标”、较好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合理,注意了游戏环境设计、材料与活动内容的一致性。游戏活动材料较充分,能抓住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某些契机及时提问、引导,结合有趣教学细节的预设与生成,使游戏活动生动有趣地进行,通过幼幼、师幼互动让幼儿触摸到可预见的活动效果,实现活动目标,充分感悟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其中,“自评”“师评”的数据是幼师生教育实践结束后的自我评价和实习期间的43位指导教师问卷调查选项结论。
2.研究典型案例对中师生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和教育素养训练的作用
学习活动设计案例、观摩幼儿活动教学视频,体会幼儿教育是让幼儿的讨论、操作替代教师的“一言堂”,让幼儿的结论代替教师的总结,帮助他们讨论、归纳、整理获得的零散、点滴的经验,促使幼儿将获得的信息同化或顺应到其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幼儿知识的自我建构。通过实践跟踪材料以及训练过程分析发现(见表2),幼师生能根据学前数学知识和儿童实际思考活动设计,能根据问题情境设计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思考其中的合理性;经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将知识的特征与事物的联系鲜明地凸显出来,体会到如何组织活动有利于幼儿主动、自主学习,怎样关注幼儿的心理、生理、性格等特点;体会幼儿教育是在“做中学”里直接感知经验、在“玩中学”里感知实际操作经验、在“生活中学”里亲身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
3.模拟课堂训练对中职师范生的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训练的作用
通过模拟训练,幼师生能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学习风格,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分析思考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能推敲活动内容,但不能恰当把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影响活动目标的制定;学习分析活动过程的合理性,注意了活动情境与提问设计,让幼儿感知和体验具体操作以及贴近生活常识的语言与经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试讲-自评-互评-师评-反思-修改-总结”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教学能力的要求,进行较规范的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由于师范生能力的局限性,存在着“盲点”“误区”,这种操作技能的模仿训练,结合课堂实录进行反馈、观察和评价,将学生不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活动设计用另一种方式更正,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着显著的效果。
4.教育实践活动对中职师范生的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训练的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实践活动中观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分析调查发现(见表3),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幼师生能针对幼儿所在班级,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设计出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方案,使活动灵活有效地开展。由于幼师生教学理论知识较薄弱,实践经验少,对幼儿不甚了解,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影响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实际效果。教育实践对培养未来的年轻教师形成幼儿园教学能力是及时有效的,有双向促进作用。
5.收集整理、观察反思,感受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对师范生幼儿教学能力的预测作用
在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观察调整或改变幼儿的探索和游戏方式,是感悟和体验到优化活动设计方法和有效实施的关键。幼师生通过有效观察儿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困难(如常见的错误、概念混淆、先入之见、直觉认识、知识难点),以幼儿的认知水平思考、分析、整合,运用观察所得的信息对活动整体进行反思,针对性地调整活动方式,引导幼儿自发参与游戏活动,及时分析评价幼儿,反思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来自我检测并诊断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使优秀的教学设计得以固化、不足得以纠正,并在分析中学会活动设计、学会教学,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三、分析与讨论
1.课程“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幼儿园《数学》教材的学习,以及师范生数学集体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关系
进行学科领域的教学,先要弄清楚学科知识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和教育原则,选择适当的游戏规则和方法,寻找与核心知识相连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境进行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有助于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识,正确把握幼儿园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要求以及幼儿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重点和难点,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做好活动设计的基础。弄清楚这些核心知识经验可以帮助教师确立活动目标和重点,教学更灵活,更有力地支持儿童的学习。活动材料要适宜,游戏过程、结果会不确定,对每一种游戏结果都给予赞许,只要注意保障儿童是有兴趣地快乐参与。将相关的专业课程与幼儿教育课程适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明确以实践为导向,形成新的课程模式,使教学设计更适应于教学活动实际的动态要求。
2.以典型案例学习、观摩、分析、研讨为切入点,运用模拟课堂教学进行训练,培养中职师范生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典型教学案例呈现了教师的实际幼儿教学过程,幼儿教育强调个性化的教育,共同研究和观摩优秀活动设计与实施,体会到生动有效的学习情境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只要观察和解读儿童的行为就能判断儿童需要的经验和发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去接触学习材料和内容,获取材料信息和认识特征。根据学生基础、能力情况,将学生适当分组,针对性地选择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如试讲活动实施的某个教学环节(“活动开始”或“活动展开”)。注意同课异构,而试讲情况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分别记录,并对试讲记录进行共同分析、讨论,对汇集的问题、矛盾、疑惑及产生的想法进行交流、思考,讨论对策,在共同备课的过程中,做好能集中反映蕴含着教育理论的活动设计,同样内容可以多次修改,对比训练,为教育实践奠定基础。
3.加强教育实践(见习、实习),培养师范生幼儿活动
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针对实践情况将集中见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合理延长时间,充实实践内容,同时加强实践指导(除本校指导教师外,幼儿园还安排教师指导)。儿童在六岁前的发展速度比其他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快,呈现出的儿童个体差异也更加突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幼儿在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的积极影响:好奇心满足的快乐感、同伴协作的幸福感、尊重信任的归属感,同时也体会到交流过程中对游戏活动的贡献,从中体验到责任、独立与自信。让幼师生懂得幼儿在学习同一概念或同一关系时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可创设适应不同层次幼儿学习的材料,达到掌握幼儿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知识内容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特殊整合。
4.切实体验幼儿园教育,提高师范生幼儿活动教学实际操作能力
依托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在见习和实习中,学习观摩老教师的活动教学课,尝试实际操作,切实体验感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合理性、恰当性。在创设开放、结构简单、有趣的、适合儿童实际的游戏情景里,抓住随机生成的游戏契机,即“小事件”,巧妙不留痕迹地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认知水平提问,引导幼儿向活动预设方向进行,体验到优化活动设计的方法和有效实施的关键之处,从而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单独的,游戏互动中涉及很多生活经验、知识核心经验等。注重整合教学,选择孩子喜欢和擅长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与各个领域活动的多元渗透和整合,满足了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要真正学会确定活动目标、巧用活动材料,完成听课报告、规范的活动课设计,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四、思考与建议
1.提高指导教师应对训练幼师生教学能力的策略水平,胜任指导工作
教师在指导时应考虑幼师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幼儿学科知识、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等,如集体教学中的“游戏性”。一方面,教师应当相信幼师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抓住机会用足够时间自主思考完成活动设计与实施;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协助幼师生掌握基本教育专业技能和与幼儿交流的规范的基本方法,向幼师生传授有效的应对策略,如研究儿童学习过程中学科核心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引导幼师生避免使用消极的、无效的应对策略,如灌输、回避、退缩、放任等;慎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如命令、处罚等;引导幼师生明白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都是影响儿童学习的要素。给予幼师生温情耐心及时的指导,充分发挥幼师生的想象力,有意识地训练幼师生的教育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加成功设计和实施的体验,同时观察从教行为变化和训练进展,鼓励和强化积极行为,减少逃避训练行为。共同了解幼儿数学知识,认识幼儿教育特点是不要书本、不是成人的缩影、与小学不一样。
2.提高幼师生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水平,积极改善幼师生的发展环境
儿童3~6岁的健康成长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必须及时消除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利因素,这是“幼教”的专业性决定的,是其他任何一方所不可替代的。大部分学生是来自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艰苦、视野狭窄随性,人生价值观、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有差距,在活动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具学具的准备和处理、语言的使用等容易趋于“小学化”。他们虽然思维活跃、性格开朗、热爱生活,但缺乏兴趣的持久性和求知欲。作为未来幼教工作者的摇篮,有必要创设良好的发展和学习环境,开阔眼界,进行专业能力培养。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方法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内在学习动机,重视知识学习,在情感上支持、抚慰、关爱他们。教师应积极了解幼师生的内心真实想法,疏导释放内心冲突。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给他们提供一个积极、开放、和谐、有趣的支持环境,关注和爱护他们,激发积极的认知心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多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勇于探索思考,改善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幼师生会受到定势逻辑思维的影响,前后逻辑的不同会造成指导的障碍,要使他们正确理解幼儿教学是“儿童讲解、教师倾听过程”,牢记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发展中的敏感内容代替预设内容,以多维答案替代唯一答案。指导教师要了解幼师生的实际想法,蹲下来用心交流,潜心学习,加强实践。
作者:辜义敏 刘海英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钟玉,吴永杰.幼儿数学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一、美术综合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不断变化促使社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教育工作从小抓起,要从学前教育就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作为幼儿较为喜爱的一门课程,能有效提高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美术教育来传授幼儿基础知识,促使幼儿对美术充满兴趣,从而提升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美术知识和一定的艺术想象力,以此满足幼儿教学的美术教育需求,将生硬死板的美术知识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的快乐。由此可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
1.将绘画技能和文学素养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年龄段的差异,会存在接受知识的方式存在不同。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其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低,需要幼师以具有亲和力、创造力的方式来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而绘画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自我的创作思想的一种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并可以与自己的文学素养结合起来,通过唱儿歌、讲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和丰富其想象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符合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所以,学前教育在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将绘画技能与文学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进而在后期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能提高幼儿绘画能力,也能为幼儿文学素养的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将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相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得幼儿能在幼年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还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基本的美术操作能力,进而具备初步的美感,发现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由此可见,在幼儿美术教育当中,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手工基础,以此方便后期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当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将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结合在一起,使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来布置幼儿学习环境,进而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串联,充分发挥出美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
1.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和考核体系。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首先就应该加大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时占比,从而充分保障美术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才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美术能力根本途径。同时,还应该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考核体系,将考试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并明确美术能力培养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当中比重,进而激发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激情,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积极参与各项美术活动来提升美术综合能力。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安排较少,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安排较少,使得美术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美术素质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过于注重文化成绩和笔试成绩,忽视了对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相应新课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积极开展各项美术活动(比如作品展览、黑板报设计、班级活动等比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通过布置课后绘画任务的方式(比如幼儿园环境模拟设计、幼儿活动区域美化设计等等)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予以培养。
3.灵活使用模拟仿真教学模式。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强、动态性高和协作性佳的教学模式,其可以广泛使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课程当中。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可以由双师型教师来进行美术教学指导,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来模拟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活动,并基于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来不断提升学生美术课程的教学能力。通过模拟仿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能有效拓宽自己的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且综合体现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模拟仿真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学生在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情绪和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幼师岗位。
4.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教育。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尽早适应岗位,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开展相应的见习教育活?印Mü?学生直接见习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使得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幼师岗位的魅力,并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之情。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为学生日后适应岗位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日后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老师培训心得感悟
这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国培”——幼儿教师培训,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收获之大可谓无言语表。
开班的学员互动,让我们这批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一下子熟悉起来,很快地建立起培训班学员的同学情,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既不是教研员也不是进修学校的老师,没有搞培训工作的经验与体会,这学期根据工作需要分管乡学前办的工作,充分发挥乡中心幼儿园对农村教学点的辐射作用,也就是说除了搞好乡的各项工作,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所以这次培训不仅仅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更是我以后工作的“及时雨”。
张海豫、李冰洁、唐乃香等多位老师关于“幼儿园教育领域的问题与对策”让我明白了幼儿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使我明白了这次培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培训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成功地开展培训,使我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袁爱玲老师的《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讲座》,张向葵老师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指导纲要”落实》更是精彩。要让自己成为一位“优秀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还必须走近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一个热爱儿童、善于理解儿童的老师才会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富有实践经验的温向娟、张爱君、张岩等几位老师分别作了《优秀活动案例展示》,对我以后的教研工作颇有指导意义,我深受启发。平时,我们很多老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总是局限在某个教学活动之中,现在我明白了:教育教学案例的来源包括教学现场的故事、生活活动现场的故事、区域活动现场的故事、游戏活动现场的.故事,这就说明幼儿园值得我们分析、反思的案例很多,在于老师细致的观察、分析,如何全方位地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教育局给我这次培训机会,我将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一种工作动力,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感悟运用到以后的培训和教研工作中去,为我乡的幼教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幼儿园老师培训心得感悟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转眼间,走进幼儿园工作已经几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 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刚刚回到离开多年的幼儿园之时,战战兢兢,教书育人,马虎不得更何况是这些懵懂的小孩子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学习他们教书之法,秉承他们的育人之德。一路走来,长进不少,成熟不少。我不敢说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我更不敢说为之付出了多少,但正是在这平凡和朴实中,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个普通幼儿教师存在的价值!
今年,我校开展了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幼儿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幼儿的表率。我面对的是一群五六岁的小孩子,我就是他们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的很开心,我觉的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爱,叫关怀,有一种爱,刻画着伟大的灵魂,有一种爱,歌咏着崇高的品质。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这就是你工作的意义。幼儿身体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你就会喜悦,就能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除了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还需要我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好习惯,在幼儿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要对幼儿教育事业尽心尽力。选择了幼儿教育事业,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愿意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每一个幼儿。每一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要与幼儿平等相待,不能把幼儿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把爱传递给幼儿把幼儿看重,幼儿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才会尊重老师喜欢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3、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幼儿。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幼儿认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开辟新的教法。
4、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幼儿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幼儿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我愿我的爱奉献在我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我愿我的爱能感化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在我的人生中,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将作为教师的美德继续下去,让自己在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幼儿园老师培训心得感悟
时间飞逝,转眼四期的近五年内新聘用幼儿园新教师培训即将结束。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幼儿园老师,这次我是带着迷茫带着疑问来学习的。在学习中,我每次的感觉都是快乐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次都能听到同行内的专家、优秀骨干教师精彩的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通过这次培训,我的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或者解决。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对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全新认识与理解。
刚进入幼儿园,我每天都疲于应付孩子们吃饭、睡觉、上厕所有这样的生活琐事,每天两三节课的教学活动、一天到晚的游戏活动和我想象中的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简直是天壤之别。突然间,我茫然、彷徨、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成了一个高级保姆。经过这次培训,我幡然悔悟: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机地整合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涵义。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等,在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学问、玩出习惯,玩出一个小交往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更多的游戏活动中自由嬉戏,快乐成长。
二、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与方法。
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不过就是哄哄孩子,知识含量要求不高,人人都能干。以前,我也是上述很多人中的一员。可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才惊讶的发现,即便是专门的幼师学校培养出来的老师要做好都不容易,更何况我这个非师范专业的“门外汉”。反思与迷茫充斥着我的内心,直到这个培训才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要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敬业、乐业的教育观;把幼教当成职业来干,努力追求称职;把幼教当成事业来干,努力追求最好。其次,关爱儿童,认可儿童,平等对话,与孩子形成学习的合作共同体,善于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再次,具备扎实的吹拉弹唱、读写画描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善于适时合理的策划、组织、实施活动。最后,要不断的践行反思,不断的向同行前辈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做到终身学习。
三、幼儿教师要培养职业幸福感
【摘要】阅读能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润泽其心灵,在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备受重视的今天,其阅读状况也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经研究发现,新疆农村幼儿教师的阅读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兴趣淡薄等。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生活事件挤满生活,没有阅读时间;管理层不重视阅读,阅读氛围、环境不佳等。因此,应从培养终身学习理念、解放教师时间、建构学习共同体、加强阅读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着力改善幼儿教师的阅读现状。
关键词 幼儿教师;阅读现状;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阅读指导研究”(编号:JGYB201413);新疆双语教育研究项目“家庭本位的绘本阅读促进少数民族幼儿双语能力发展的研究”(编号:SY20143020)的科研成果。
2010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教师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终身学习作为其基本理念,专业知识的建构、终身学习理念的实施都离不开阅读。主动长期地进行阅读活动、吸纳新知,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为切实了解新疆农村幼儿教师的阅读状况,笔者对新疆伊宁县某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一、阅读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新疆沙湾县某幼儿园的两位教师进行观察和访谈,总结出该园教师的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时间和数量较少,且缺乏规划。阅读作为教师学习、研究和反思的前提与基础,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根据肖艳的研究,“课堂教学受学生喜爱程度与教师的阅读时间呈正相关,阅读时间占到闲暇时间的1/2-1/3、读书时习惯做笔记和批注的教师比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低于这一水平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调查发现,农村幼儿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都比较少
研究者:您每(天)星期大概花多长时间看书?
徐老师:我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和地点,也没有计划,想起来了就看一下,平时工作忙,业余时间没想过要看书。
杜老师:我可能在周六、周日闲的时候看下书,工作日基本不会看书,甚至一年也看不完一两本。
从阅读时间来看,两位教师没有固定阅读时间,工作日基本不看书;从阅读量来看,一年两本以下。曹力峥研究发现,“世界上读书数量最多的是犹太人,每年人均读书64本,世界上读书时间最长的是印度人,大量阅读者平均一周不低于10.7个小时。”由此可见,在我国,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阅读数量和时间不但远低于犹太人,甚至远低于邻国印度的普通民众。
2.阅读面狭窄,不重视专业书籍的阅读。《标准》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分成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知识既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又是其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的认知基础。”“据专家测量,一个人才的知识建构,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不足20%,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却在80%以上。”因此,要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阅读。首先仅“幼儿发展知识”这个类别就要求教师阅读幼儿身心发展、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和有关儿童生存发展权利的法律法规等类别的书籍。但调查结果却显示专业阅读未受重视。
研究者:您一般会选择什么书看呢?
徐老师:我喜欢看小说、《故事会》、《读者》等,或者一些小朋友的图画书,有时也看教学参考书。
研究者:为什么不大看学前教育专业类的书籍时呢?
杜老师(微笑):因为专业书籍都比较枯燥,买一本书,看上二三十页就不想看了,除非是为了考试,才能把整本书都看完。
研究者:如果阅读专业书籍的话,通常会选择哪些内容呢?
徐老师:主要是平时能用上的,如关于区角设置、家园联系、舞蹈编排、玩教具制作、教学案例,等等。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在为数不多的阅读活动中,非专业书籍占的比例比较多。在专业书籍的阅读中,他们会选择跟自己具体工作有联系的内容,阅读动机主要是为了完成工作,对幼儿发展知识、通识性知识等能提升理论素养的书籍阅读较少。
3.阅读媒介以数字阅读为主。纸张和电子屏幕,都是信息的载体、阅读的媒介,各有其优缺点。秦超、谢非在对两种阅读媒介选择结果的认知心理学分析中指出,对于内容简单、篇幅较短的材料,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数字化的阅读,但随着难度和长度的增加,被调查者明显更倾向于使用纸质版来阅读。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电子版则因其阅读时注释修改不方便、不灵活,不能较好地支持认知任务的转移,无法减轻内在认知负荷。因此,6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电子版的阅读方式会阻碍自己对阅读内容的掌握和吸收。
研究者:您通常进行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
徐老师:有需要时会上网查些简单实用的资料,如教学案例、教具制作等,或者看看手机微信里的文章,自己很少买书看。
杜老师:我最近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都记不起来了(笑)。
由此可见,这两位教师平时的阅读媒介主要是计算机和手机。手机移动阅读受阅读材料的长度和难度制约,虽然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存在屏幕小、不利于标注、阅读舒适性差和显示内容有限等问题,常被人们作为获取即时新闻、娱乐消遣和信息查询的工具,因不需要投入过多认知资源,大部分手机阅读属于一种浅阅读行为。如果要想通过手机阅读产生深度的学习行为,则较纸质阅读困难得多。两位教师通过计算机和手机进行阅读,主要是获得一些浅显、实用或娱乐的信息,在专业理论建构和积累所需要的深层次阅读上比较欠缺。
4.阅读兴趣薄弱,态度功利。陈平原说:“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抛开了考试、学位、著述的阅读更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是阅读的一种理想境界了。”但如今很多幼师的阅读却与兴趣无关。
笔者:您喜欢读书吗?
杜老师:不喜欢!
徐老师:平时忙啊,没有每天坚持读书的观念。
研究者:幼儿园发的专业书刊你们都看吗?
徐老师:不看!虽然是这个专业毕业,如果工作不需要,我们对这些也不太感兴趣,通常也不看。
杜老师:备课时,像教学参考书必须读,否则没办法备课;要不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前要看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
两位教师直言不喜欢读书,她们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主要源于生活中比较实际的需要,如备课和考试。在当今社会,阅读只为修身养性固然不行,但若仅仅为了考试和备课这样的目的也未免可惜。笔者认为,阅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不只习得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养成高远的“学术志向”与醇厚的“读书趣味”。
二、原因分析
1.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阅读兴趣。两位教师坦言自己并不喜欢读书,没有坚持阅读学习的观念与习惯,也较少考虑阅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未把自己当成需要不断提高专业化进程的学习者,且不喜欢阅读,也是其阅读量少和幼儿园阅读氛围淡薄的主要原因。
2.工作、生活挤满生活,没有阅读时间。当问及:“你觉得哪些事情影响了你的阅读活动?”两位教师都认为,没有时间阅读是主要原因。因为上课、带班、家务占用了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家长也难“伺候”,一天下来筋疲力尽,根本没有心情安静坐下来读书。农村幼儿园通常班额较大,师生比低,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回到家里还要承担家庭义务,可以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确很少,这也是农村幼儿教师阅读活动少的现实原因。
3.管理层不重视阅读,阅读氛围、环境不佳。管理者对阅读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园内教师的阅读活动。
研究者:幼儿园领导关心教师的阅读情况吗?
杜老师:不是很关心,园里有很多大的事情要管,没有时间管这些细小的事情。
在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中,管理者把“教师阅读”作为细小的琐事,态度上不重视,资金上投入少,未能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据杜老师说,幼儿园的同事也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确实难以培养起阅读习惯。
三、提升农村幼儿教师阅读活动动力的建议
1.引导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当今社会,没有“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的可能性,“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已经成为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终身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必须把自己当成专业发展中的个体,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并努力权衡专业阅读与通识阅读的关系,不只习得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兼能修身养性,润泽人生。
2.解放教师时间,为阅读创造条件。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园长应该认识到阅读对教师个体发展和幼儿园整体发展的价值,并努力把教师从繁杂琐碎、耗时低效的评比、检查中解放出来,帮助幼儿教师实现从“事务型”到“学习型”的转变。管理新理念致力于节约被管理者的时间,只有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广泛阅读才有可能,专业发展才能顺利实现。
3.建构学习共同体,加强阅读环境建设。首先,园长应努力去做学习型园长,以爱读书的形象去影响、带动大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努力把幼儿园教师群体打造成学习共同体;其次,应为幼儿园阅读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包括创设阅览室,并及时给图书室注入“新鲜活水”。
参考文献:
[1]肖艳.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湖北省部分小学教师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3.
[2]曹力峥.基于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4]曹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5]秦超,谢非.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调查研究[J].情报探索,2011,(10).
[6]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J].阅读与作文,2006,(8).
[7]张晓辉.幼儿教师阅读状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9-01
教育部2009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更突破性地将职业模块作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有效推动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但目前来看语文教学中的“职业化”特色并不明显,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教师在授课时无视学生的专业属性,其结果必然是让语文陷入教师叫苦、学生痛苦的尴尬境地。要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职业能力,从而认同语文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一、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家长、园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应根据幼教行业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情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训练。1.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职业需求,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领悟能力;?2.口语表达能力,能根据语言环境,借助语气、表情、肢体动作恰当地表情达意;3.语言交际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准确、清晰、得体、有条理地进行沟通与交流。4.文字表述能力,能根据岗位需求,正确编写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应用文体,格式规范,用语准确。5.活动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引导幼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立足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一本教材要满足所有专业的能力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我们的标准是舍弃那些远离时代背景又脱离专业能力训练的,增添一些既能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又贴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按照阅读理解、口语表达、语言交际、文字表述、活动设计五种能力训练的模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为此,我们立足专业需求,根据我校使用的人教版的《阅读和写作》教材与高教版社中职《语文》教材相结合,选取更跟适应职业需求的内容,如加强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利用学校图书馆借阅《演讲与口才》等等,调整的课程内容,既不失语文课高雅的文化品位,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职业能力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应用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见习的机会和网络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收集幼儿园的教案,分学科,分时间段的汇总并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保留,养成学习和积累教学资料的习惯。利用教室中的黑板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设置“文学欣赏”、“每日一练”、“儿园教案设计展评”等栏目,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模拟专业与岗位实况,借助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语文技能。实用性、应用性、职业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实践性教学很难频繁的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因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幼教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的大舞台。比如讲“求职应聘”知识时,我们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幼儿园招聘场景的资料片,然后由各个学习小组组织策划,选出代表模拟招聘,学生自觉地进行分析、交流、对话沟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应用、应变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作业设计贴近学生,体现专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特点
1.考试对象的改革: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
“国考”改革之前,师范学校毕业生是可以先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后再向有关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大多一经申请即可拿到教师资格证。
“试点工作启动后,即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1]。”这个规定打破了延续11年之久的师范生的“特权”,所有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说明,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已经从原来的注重专业学习经历转变为强调专业发展潜质。淘汰部分不适合教师职业要求的师范生进入教师队伍,吸收部分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择优选拔乐教、适教者,给予教师资格,这对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大有好处。
“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专业学习经历不等同于专业发展潜质”。审定幼儿教师资格关键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发展潜质。潜质是指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潜质,是从业前不一定表现出来,但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和发展的能力,它不仅在于原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意向、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这在芬兰的师范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每3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芬兰闻名世界,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谈到了芬兰的师范教育:“她们认为整个芬兰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学生,足以被训练与教导成为芬兰未来三四十年的老师。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在目前,芬兰教育体系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2]。”芬兰的师范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历或者学习成绩,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可以“再塑造”成未来“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潜质。“国考”在考试对象方面的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简章》(以下简称《浙江2012简章》)明确指出,“国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认知、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进而严把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和教师的学习经历有一定关系,但和个体的素质及潜能相关度更大。相比于专业学习经历,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更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更能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并坚持在教师岗位。
2.教育内容改革: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
“国考”改革前,浙江省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基础理论课程,不关注申请者的整体知识结构。改革之后,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则统一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兼顾了申请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两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将原来的“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个科目合并成了“保教知识与能力”一个科目,同时增加了考查考生综合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能力的“综合素质”科目。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基本素养、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10个方面。其中基本素养方面要求: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3]。可见,改革之后,教师资格证考试既关注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又关注申请者基本素养的高低,而其中最为关注的当属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识性知识不仅是申请者自身的素养,更是成为幼儿榜样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幼儿性格特征之一,儿童的问题在他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记录了一个4岁儿童一年中提的问题达4 000多个[4]。幼儿必然是好奇、好问的,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虽然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些“间接”的回答技巧促使幼儿自己去思考,但无可否认的是,幼儿对那些“无所不知”的成人会充满崇敬和佩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更加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虽不一定要当“百科全书”,但幼儿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实属必要。
3.考试方式的改革: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笔试+面试”的方式。2011年下半年,改革之后的首次考试则采用“‘综合素质’机考+‘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试+面试”的方式。2012年上半年起浙江省完全取消了笔试形式,“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科目采用机考。关于参考教材,原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指定参考教材,且报名的考生必须参加由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考前培训。全国统考则没有指定的参考教材,也不组织考前培训。
改革之前,“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以机械记忆的内容为主,每道题目都要根据指定教材的思路去回答,而且因为命题是题库组卷,考生要对教材非常熟悉才可,这样的试题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国考”不设指定教材,在《浙江2012简章》中就明确指出,不会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要“强化能力考核”,这就意味着试题内容要么是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圆其说;要么就是有绝对标准答案的,不管哪本教材,哪个学者都会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试题,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国考”考查的应用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材料分析题等;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写作题、面试中的结构化问题和答辩等;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活动设计题、面试中的备课试讲;采用机考之后,考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字录入能力等。
从注重理论知识到关注基本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师范生只重视专业基础,忽视知识结构的弊端,促使师范生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从注重理解记忆到重视应用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师范类学生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不扎实,靠突击死记硬背“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来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可能性。这样两者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注重学习经历到强调发展潜质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对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启示
1.强化专业精神
师范生享有教师资格证的“免考权”,这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一种肯定。先不论在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完、考完、忘净”的情况,又有多少师范生是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呢?如果一张资格证既不能反映持有者的从业能力,又不能体现持有者的从业意愿,那么,这样的资格证还有多少含金量呢?“国考”取消了师范生的“免考权”,设立了统一的考试标准,提高了考试成本(考试难度增加、考试费用提高),每一个申请者都会事先考虑一个问题“我想当老师吗”,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答案之后,他们才会选择去参加资格证考试,这就保证了所有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员首先在心理上是“乐教”的。“乐业”才能“敬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幼儿教师职前培训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重构课程体系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改变过去只考“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两门课程的“传统”,转而关注申请者的综合素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应根据这个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模块:一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二是技能培训课程,包括唱、弹、画、跳等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实操训练课程,包括见习、实习、活动方案设计、主题教学方案设计等;四是基本素养模块。尤其第四模块,在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很少出现,更需要引起重视。
3.明确技能标准
在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历来有“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孰轻孰重之争,其实对于幼儿教师职业来说,这两类课程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理论课程”主要指上述课程体系第一模块的内容;根据“国考”的考试大纲,“技能课程”除了唱、弹、画、跳之外,应该还包括说(讲故事、说课、与人沟通等)、写(写作、写评语等)、做(做课件、做手工等)等技能。“理论课程”的评价标准较容易掌握,根据教学大纲或者考试大纲设计一些题目即可衡量。在当前社会各种技能考级热的大环境下,幼儿教师职前培训中“技能课程”的标准应该如何定呢?对大多数想成为“未来幼师”的学生来说,并非能考到的级别证书越高越好,而且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技能方面都能精通。因此,在职前培训中,应该根据幼师岗位需求设定“技能课程”的最低考核标准,然后再鼓励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精益求精,即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应该是“够用+特长”。
4.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能力对“准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国考”将原“省考”中只在面试中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也纳入了考试环节,因此,教师职前培训必须更重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一是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拉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二是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现实环境中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三是创建微型课堂,提高“准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给学生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可以因地制宜,让“准教师”主动为社区孩子或者职前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子女组织亲子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准教师”们可以卸下案例教学中“旁观者”的冷静,改变见习和实习中的被动,弥补虚拟微型课堂的不足,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从“省考”改为“国考”是发展趋势,“国考”相对“省考”的种种变革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新任务。分析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内容和要求,可以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1-10-16.
[2]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6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教育资源生态。面对当下幼儿教师教育资源存在的一系列诸如幼师资源总体缺乏且队伍参差不齐、区域性之间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创造更富有活力的教师教育资源模式提供可能,成为了当下新的探索聚焦点。因此,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再培养,以及教资源管理局域网的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教师;教育资源
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主要包括教师教育内部资源的调整和外部资源的保障机制。教师教育内部资源的调整包括队伍的重建、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更新等;外部资源的保障机制是依托于来自社会等所做出的保障措施。[1]网络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教师教育资源的实力,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兴动力。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资源生态
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首先,新媒体时代,众多贴吧、微盘、网易等资源库的发展,更高程度上冲破了地域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地域的枷锁,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授课实践、专业能力、学术研究等的交流切磋。
其次,互联网技术收集了海量数据,资源传输更快。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类别多种多样,当然虚假信息也容易漫天飞舞。要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还需要规范安全的网络资源环境,特别是有关教育的网站要建立更为规范的管理和申请使用制度、完备的资源监管系统。[2]
再次,网络上的信息即时交流,加速整个资源生态圈的循环更新。它突破传统网络媒介的虚拟性,也改变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充分考虑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必要时要尽量创设分层次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同时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交互式学习,促进整体资源生态圈的大循环。
二、幼儿教师教育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师教育资源总体短缺,队伍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都有积极的变化,但也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3]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下发,公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会持续上涨,进一步导致对学前教育教师需求的增加。教师质量是决定托幼机构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4]但是现阶段仍存在高学历幼儿教师分布严重失衡现象,比如城市高学历专任幼儿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县镇和农村,农村本科以上专任幼儿教师所占百分比长期处于低位徘徊。[5]
(二)师资队伍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我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师资队伍区域性发展不均衡问题,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幼儿教师受到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普遍愿意选择经济回报高、工作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向好幼儿园集束式聚拢的现象,使区域之间幼儿教师资源配置形成相当大的差距,进而拉大区域、城乡的学前教育水平差距,严重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提出了重大挑战。
(三)社会对幼儿教师要求高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矛盾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可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费尽心思择取优质幼儿园,家长择园,实为择“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保障,待遇、职称、进修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6]且各级政府经费投入差距亦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幼儿教育受关注程度较高,经费投入到位,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职称评定、优秀教师培训等占有很大的优势;落后地区和农村,地方政府难以将有限的财力用来发展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路径
(一)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再培养
师资是保教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优质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核心概念,[7]随着教师专业进程的不断加强与加快,规范性与长期性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利用互联网积极构筑远程教育环境,进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建设。即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设备、技术等,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再培养,使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一线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将合格教师提升为优质教师。视频培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实现不同层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使用。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达到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8]既给幼儿教师提供终生培训学习的平台,也更贴近教师自身需要,走出统一培训的“大锅饭”时代,提高教师培训效率,扩大其覆盖面。
(二)教师资源管理局域网
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主导责任,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合法性、正当性、实施效果等问题应该承担相关责任,是学前教育服务外包的主要负责人,依法落实教师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责任,必须由政府成为主要承担者。重视保证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应保证教师工资待遇,对教师的投入是效用最大也是最长远的财政方法。
建议对所有教师进行统一规划,可以形成地方性的或国家层面的教师资源管理局域网,政府统筹管理,完善教师政策特别是编制和待遇政策。可以以当地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水平为基准,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制定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的统一的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性标准,同工同酬,将幼儿教师的待遇作为政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工作予以完善,进行财政性补贴。[9]
参考文献:
[1]邵燕. 论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化[D]. 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陈柳. 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冯晓霞, 蔡迎旗. 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7(11).
[4]王凌鸿. 西安市民办学前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5]姜盛祥. 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4(8):77-79.
[6]庞丽娟, 韦彦. 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1):5-8.
[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