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6:1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遗传学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病例;医学遗传学;PBL
医学遗传学为21世纪的前沿学科之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虽属基础理论课程,但最终目的为服务实践,而目前的教学中实际存在着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所以其教学内容、实现形式都需要不断地探讨、改进。因此,我们在医学遗传学的部分教学中引入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即以相关疾病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模式,效果较好[1]。
1 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实施方案
1.1本次教学我们随机选择 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8班的120名学生。7班共61人,为对照班,8班共59人为实验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同一本统编教材,实行同一授课计划。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两个班的讲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为同一名教师。
1.2 PBL教学过程
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实验班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2个遗传学联系密切的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并提供包括病史、体征、检查结果以及家系资料等,于课前1周交给组长,组长分工,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准备材料。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期间组内同学的资料可以共享,共同研究解决方案,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最后,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结合讨论的结果,以组长作为代表采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另一个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讨论,形成有效的交流。在汇报讨论中教师需随时补充和纠正相关的知识,最后指导教师根据主讲代表的表现进行点评,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最后对病例进行简要总结,指出病例涉及到的本学科知识点。
1.2评价办法课程结束后,针对教学内容出一套考核试卷(试卷共100分,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对照班和实验班用同一套试卷进行考核,然后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举行师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
2.评价结果
2.1考核成绩见表1,从考核成绩来看,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说明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对照班和实验班考核平均成绩
班级 人数平均成绩
对照班 61 68.91±7.69
实验班 59 79.15±8.20
P
2.2通过举行座谈会,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都能够接受,均表示此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体是教师,目前主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配合语言、表情以及肢体动作,使教学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很有兴致,但下面学生的反映却比较平淡。而且现在书编的越来越厚,学生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学双方负担都在加重,致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医学遗传学的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此种方法将遗传物质基础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通过设计病例、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讨论并获得解释,最后教师针对重点讲授、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把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优势。
虽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认真备课,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纲要、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其次,PBL教学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要积极参与,需借助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大量查阅相关知识文献,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且特别是网络上的资源有些没有那么准确,繁荣复杂,很难使学生获得相对较为准确的对问题的解释。这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进行改革,才能使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以及其他基础性学科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2]。
总之,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的部分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可以逐渐的将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更多的基础性学科中实施。
参考文献
遗传学是大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学生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未来在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技术及方法日益完善,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优化。该文以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改进遗传学教学模式及策略: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及教学策略的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知识扩展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遗传学是大学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生物学分支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包含了微生物、动物、植物等领域的全部遗传进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内容,与生物学领域其它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并相辅相承。因此,大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尽管近年来大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遗传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不断丰富,但在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积累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知识吸收和需求等方面提出若干遗传学教学内容及策略方面的改进意见,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遗传学领域的知识。
1 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研究在不同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同样突飞猛进。能被遗传学教科书收录的知识都是不同阶段遗传学研究中的精华,同时有价值的遗传学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写入教科书。因此,对于大学遗传学的教学要做到两个方面:使学生对遗传学研究历史中的重大发现如数家珍;使学生对遗传学领域现今的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了如指掌。为达到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加强遗传學研究历史的讲解并将“CNS”的重要成果及诺贝尔奖的介绍引入课堂。
遗传学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针对同一问题介绍其前因后果,追踪发展动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脉络的掌握。如对《遗传学》教材第四章“孟德尔遗传”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入其研究历史和后续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这个章节需要掌握孟德尔以豌豆籽粒形状、子叶颜色、茎的长度等7对相对性状为基础所发现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仅介绍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不足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实验设计思维的提升。在该部分内容可适当介绍孟德尔发表该成果的主要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的相关实验设计及数理统计,以达到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相关能力。同时,在该部分内容讲解完毕后要追踪该问题的发展动态,介绍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成果。如该部分内容可增加部分关于孟德尔选取的不同性状背后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如对于豌豆籽粒形状的表现型(圆粒豌豆、皱粒豌豆)是由那些分子机制导致的。对于这个问题,后续的研究结果已经清楚证明,皱粒豌豆是受淀粉分支酶I(SEB1)编码基因所调控的,由于淀粉分支酶基因突变使种子中的果糖不能转化为淀粉,随着失水作用而使籽粒形状表现为皱缩[2]。其它几个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样可以进行简单介绍,如子叶颜色受常绿蛋白(SGR)调控,茎的长度受赤霉素3-氧化酶(GA3ox)调控等[3]。通过围绕遗传学某一部分的内容,对其前因后果及研究动态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诺贝尔奖是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奖项之一,绝大部分获奖成果在科学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史上不乏许多被授予诺贝尔奖的重要成果,支撑着遗传学的发展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因此,在遗传学课堂上适当引入诺贝尔奖的介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如在讲解遗传学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时可以引入1962年沃森(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由于发现DNA双螺旋模型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遗传学教学的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摩尔根发现连锁遗传的相关内容引入1933年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由于创立遗传学说所获得的诺贝尔奖以及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缪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由于发现X射线照射可引发基因突变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其它部分章节均可适当向学生介绍由于转座子的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建立所获得的诺贝尔奖的相关信息等。同时最新的诺贝尔奖获奖内容同样涉及遗传学领域,如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是对遗传学第十章《基因突变》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16年关于细胞自噬理论的研究是对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中细胞膜功能的深入阐述等。使学生在遗传学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前沿有助于学生追寻科研领域重大发现者的脚步与时俱进,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2 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遗传学的教学同样需要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产生切身的体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公众普遍存在的争议问题等的讲解,增加以课程的吸引力和实际应用价值。如在讲解遗传学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几个实验证据的介绍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该章节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的迷信思想“滴血认亲”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来引入,讲授亲子鉴定方法(如DNA指纹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总结否定古代迷信的亲自关系鉴定方法,提出新的鉴定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遗传学领域社会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及探讨。如目前“转基因是否存在危害”这个问题是公众中存在争议的焦点之一,甚至引发崔永元和方舟子之间的争论大战,而公众对转基因的具体机理及操作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读。在遗传学课程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联系教科书中介绍的转基因操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做适当的扩展,深入阐述转基因的原理、田间试验的流程、目前中国可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目前中国可种植的转基因产品以及转基因真正容易引发的问题和不可能引发的问题等,使学生对类似的社会争议热点问题具有客观的认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及应用性。
3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
遗传学是生物学领域里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大学遗传学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部分,实验课的教学需要与理论课的教学配合进行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遗传学的教学安排中,对于同一部分内容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连续进行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把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一周内进行效果较好。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有丝分裂具体过程及细胞分裂各个时期形态特征后一周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真实的染色体形态,比较与教科书中的差异可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同样,遗传学的实验设计需针对各部分所讲的理论课程内容相配合,在理论课学习完成一周内开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样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主动地归纳总结进而很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因此,在大学遗传学的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遗传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具体的理论知识内容,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做到以下两点: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要求教师不仅要展示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内容,还要求教师展示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学习过程,图示教学法是实现该目标的很好方法。教师在准备教学幻灯片时应尽量以图示的方式展示每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书中的每一段主要文字,然后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学习到的以文字为主体现的内容转化为以各种图形及流程图为主来表达,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图示用文字的方式再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是学生了解到每一段文字都可以转化为以图形表示的直观内容,引导他们采用类似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如在讲授遗传学中“乳糖操纵子”相关内容时,为表达“乳糖乳糖水解酶基因开启乳糖分解乳糖水解酶基因关闭”这一过程时,可通过制作一个该过程动态变化的幻灯片来进行讲解,展示每一步反应及其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遗传学教学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結能力,通过比较相似及异同达到对不同知识点清晰掌握的效果。如在讲到“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对其进行区分。在该部分内容中,学生对控制同一生物性状的两对基因间的几类相互作用容易混淆,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和归纳,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控制同一性状两个基因的内在联系,如表1:
通过对不同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找出各部分知识及内容的异同点,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大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兴趣的激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教学;方法
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已经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它的基础理论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是涵盖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分子遗传学发展以来逐渐从重视形态、代谢功能方面的演变延伸到研究基因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等的演变。
分子遗传学目前已成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农林院校等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是继本科阶段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后的进一步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基本科学素质、提升专业素养和增强科研创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则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领域,许多国家已经把分子遗传学及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科技项目。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如何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生命科学培养富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研究生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改革必将成为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院特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中国计量学院近年来重点建设的学科,2004年入选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5年获硕士学位点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特色包括分子检测和检验技术、重大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问题、植物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环境分子生物学与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均从基因或蛋白质等方面来阐明具体的机理,这与分子遗传学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分子遗传学概念的深入人心,为了适应培养基础厚、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面向21世纪开拓创新的生命科学优秀基础性人才的需要,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新增《分子遗传学》课程为本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并于2011-2012年第二学期正式实施教学工作。
二、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本课程选用了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路铁刚、丁毅主编的《分子遗传学》为教材。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孙乃恩,孙东旭,煦编著的《分子遗传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朱玉贤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为参考教材,同时也选择了一些相关的动画网络电子教材。在教材上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引导性,并且符合相应的课时数,同时避免与其它课程的重复,能够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教材。
同时,从分子遗传学的特色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衔接,删改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间重复交叉内容,同时补充本教材内容的不足,使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特色性。课堂教学主要是讲授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遗传重组与转座、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突变体的创制与应用、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技术介绍等。同时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结合相关前沿热点领域的知识和进展,如适当引入学科前沿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将最新的知识理论和科学热点通过文献介绍给学生。不仅达到授课内容国际化、教学理念前瞻化,而且可以培养研究生学习外文文献的能力和思考科学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教学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与动画网络资源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讲授部分内容时,注重启发研究生寻找自己相关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新切入点,引导其通过科研和实验过程去解决问题。实现在有限的课时中讲授分子遗传学的新发展、新观念,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通向未来之门。
三、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鲜明的创新性,所以对于这种层次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首先,在授课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讲解,而不是简单的背记已有的结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通过课堂上的反复讲授,既能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又提高了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课堂所学知识,并将理论与将来的研究课题联系起来,设立相关的讨论课,每个学生以分子遗传学技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写出课题设计思路,可以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也可以是假想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文献查找和整理,准备讨论提纲,并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阐明自己的科研思路,同时教师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使课题设计更加合理,并赋予创新性。最后,进行课堂学术报告竞赛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相关的讨论议题,如突变体创制的应用前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等。
四、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评定成绩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进行基础理论闭卷考试、综述撰写和课堂讨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让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课堂讨论等,锻炼研究生的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并充分调动研究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的建立,也增加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的客观性,对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评价方式作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改革将全面推进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并且使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引导性。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分子遗传学的教学效果和处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等能力,让他们实现科学知识向技术的转化,为研究生独立开展项目研究和申报课题奠定基础,最终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甚至实际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屈艾,朱必才,潘沈元,李宗芸,高焕,汪承润,王秀琴.提高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讨及体会[J].生物学通报,2002,37(11):44-45.
[2]余诞年.遗传学的发展与遗传学教学改革谄议[J].遗传,2000,22(6):413-415.
[3]林海萍,张立钦,张昕,胡加付.几种讨论式方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54-1057.
[4]赵新民,夏莉,徐玲,彭晓赟,刘石泉.分子生物学教学动画网络资源的利用[J].广东化工,2011,7(38):196-198.
[5]王晓霞,刘志荣,解军,程牛亮.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78-80.
[6]贺根和,叶九根,郭小华,段世华,朱立成.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148-149,161.
医学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实用型医务人员的重任。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至关重要。现将我校成人本科班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1 生源广泛、年龄相差悬殊:我校成人本科班学生主要来自本市及周边县市各级医疗单位和机构,有医生、护士、技师和一些卫生行政人员。还有部分学生为无任何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年龄20~40岁不等,社会阅历差异很大。
1.2 学历及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部分成人学生进校前毕业于医学院校或专科学校大专班,多数则于夜大、民办等途径获医学专科文凭。由于以前各自学习条件及工作环境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3 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望强烈: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人们普遍感到“充电”的必要性。有些学生已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知识的缺乏和就学机会的难得,他们迫切需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用、针对性强的专业知识,当然也不乏少数单纯为了获取文凭的学生。
1.4 上课学习具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成人学生多为在职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原则
2.1 合理选用教材,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及实用性:专升本学生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里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而专升本教育的学制又限制了教学时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老师在教学中常常重复大专层次所学内容, 另一方面, 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学时太少, 以致普遍所使用的本科教材学不完。这种矛盾是专升本教学中所特有的, 这既与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不相称, 也影响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本身的教育质量。我校专升本所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傅松滨主编的《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本科教材) , 现已在使用第五版。但由于课时少, 不可能象普通本科生一样学完整本教材, 且这些教材主要针对本科生, 所以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觉得不理想。因此要求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精挑细选,采用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如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应围绕三方面进行讲解,一是遗传定律,二是遗传的本质及分子基础,三是五类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方法及治疗与预防措施,这是医学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很有兴趣,他们反映临床常见先天愚型、溶血性贫血、苯丙酮尿症等患者,但对其发病机理等相关知识并不完全清楚,通过医学遗传学的学习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且指导了临床治疗,解决了预防咨询的难题。
2.2 教学方法注重多样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是教师上好每节课的关键。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而且可以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印象,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融于具体实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思维诱导,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概念浅显易记。如以大家熟知的ABO血型系统为例,讲授等位基因、基因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然后让每位学生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血型为例,分析自己或其子女可能的血型及相应的基因型,之后相互间进行检查及讨论,最后教师答疑和总结,运用提问、启发式教学将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这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印象和理解,也可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接受情况。合理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CAI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抛弃了黑板和粉笔,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CAI课件形象生动,可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图文并茂地加以展示。如讲授DNA的复制、转录及翻译时,我们用相关的制作精良的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并配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使这一复杂的微观过程一目了然、生动清晰。但当讲授遗传病系谱分析时,则需反复地在黑板上多画系谱,因为这部分对于成人学生是一难点,必须放慢教学节奏,使学生与教师同步思维,而不能单纯地将系谱直接画在幻灯片上。课堂小结必不可少,成人学生一般年龄偏大,常受工作和家庭影响,课后复习时间少。因此,每节课后应以最精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加以总结,使他们尽量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掌握,减轻其课后负担。考试命题注重理解性,考试是对教与学双方的检验,鉴于成人学生理解力较强,记忆力差而无充分复习时间的特点,考试命题应在突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考核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临床常见遗传病的诊断与咨询及发病风险的估算等。以上几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一节课中可以综合运用。
2.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二次充电和获取文凭,更重要的是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短暂的教学过程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教师可依其所学专业向学生推荐与其临床工作有关的参考书籍,以促进其课后继续学习。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询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其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3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传统的做法基本是照搬普高的做法,主要看学生的课程考试和作业成绩,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而且以“背功”为主要手段,违背了成人的特点。因此,相当多学生的学习基本陷入这样的怪圈:学完―考完―忘完。因此有必要对成人学生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有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应与实践、经验更贴近,而且应是动态的。同时在强调考核、评价标准化的同时,适当考虑个性化(如学校的差异、教师的差异和学生的差异等)。
4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41-03
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在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合21世纪生命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遗传学(genetics)从创立至今,不过百年历史,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它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是高校生命科学系列的重要主干课程,在整个生命科学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研究内容得到极大充实,作为核心学科的遗传学无论在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等方面更是日新月异。新世纪的遗传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遗传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同时根据目前本科生培养的要求,课堂授课时数不断压缩,这就要求遗传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整个体系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前沿及研究方法。根据这一要求,遗传学教学必须采取更具体、更有效的措施,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目前,遗传学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体系的重组,逐步实现课程综合化。新型的综合课程不仅包含传统的遗传学科学课程,更大程度接纳了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以及细胞遗传学课程。二是在传统的遗传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使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补充到原有的实验课程中;三是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现代化步伐加快。本文在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支持下,对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遗传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求寻找出适合我国新形势下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具有特色的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的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尝试。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1.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所谓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珍妮特指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所以,教师通过鼓励热情,就可以使学生把刚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深度记忆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经典遗传学部分时,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制作课程ppt,在课堂上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内容的讲解,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课下讨论学习和ppt的制作,同时通过课堂讲授也锻炼了他们讲解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参与,使授课过程有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个班级的实施,这一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
2.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遗传学被认为是生物学中覆盖面最广,学生最感兴趣,同时由于其特有的逻辑思维体系,也被认为是最难学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重要的理论和定律,除了做出全面的描述和证明之外,鼓励学生多方查阅资料,剖析著名学者创建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积极创新的思维。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为什么孟德尔要采用测交证实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做浅显的推论吗?”等遗传学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各个角度认识问题,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还始终注意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改变学生在学习时割裂看问题的方式。例如:讲授DNA复制一节的内容时,讲到所有生物的DNA复制均是从5'到3',无一例外。然后提问“为什么”,并提示:主要从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来探讨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将已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以此学会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以及理解所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思维,敢于创新的思想。利用学科发展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对学科热点发展的兴趣,启发学生对学科研究重点问题的科研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学术发展进程中的不足与缺陷的讨论与质疑。从各个不同角度分析学科前沿问题。例如:教师提出的“垃圾DNA的生物学功能”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注意,并对有关这个领域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提出了虽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垃圾DNA”的功能,但是它的生物学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可以通过生物信息方法和实验来检测。
3.开展课下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采用课下小组学习结合“课堂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将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列成多项小标题,由学生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文献,分小组讨论学习,并制作PPT在课堂上作中心发言,其余的同学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最后由主讲老师总结。这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课外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小组讨论学习,使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课堂讲解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数量性状遗传这一章后,让学生课下完成“你认为目前QTL定位研究的瓶颈是什么”这一题目的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后,学生们提出了自己查阅到的观点,如:分子标记数量、做图群体大小、亲本的选择等。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如:性状考察的难易程度、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等。教师点评时对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予鼓励。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遗传学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单一地从视觉或听觉获取的知识分别为25%和15%,但是如果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记忆效果将会提高到65%。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使学习效率降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新颖、生动、直观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遗传学教学中尤为突出。遗传学中的许多内容抽象、微观,学生深深感到看不见摸不着,学习起来非常枯燥,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微观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官理解所讲授内容,比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因交换的机理等内容,通过视频教学收到了良好的理解效果。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然而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是具有合理的内容结构、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通过两年的研究和不断改进,我们总结出了有关遗传学教学方法的一些经验,包括多媒体制作、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等方式。其中遗传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展示现代遗传学的魅力,同时添加部分与遗传学内容有关的我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我们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标题醒目,内容清晰,概念准确,使学生条理清晰地理解所学内容。(2)充分运用字体、颜色、着重、斜体等手段,体现所要表达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性。重点突出,以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3)尽量使用与讲述内容密切相关的彩图,并附加我校教师相关的科研图片,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在讲授到目前的研究热点时,则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并通过课下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和课堂制作PPT汇报学习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时数大大缩短,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增加了学生对遗传学学习的兴趣。
三、科研融入教学,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
1.建立教学与学科发展的紧密联系,教学中融入科学研究的内容。遗传学教学内容紧紧跟随学科发展前沿,在教学中加入本教学团队开展的与遗传学相关的科研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感受到科研的氛围,学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使教学内容随着科研的进展不断丰富和深入。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鼓励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对学科前沿有了深刻了解。如在讲基因工程一章时以我们承担的棉花转基因项目为主线,从立题思路开始讲起,介绍为什么要实施转基因?转基因可行吗?怎样实现高效转基因技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并踊跃提问,与专家学者主动交流。彻底改变遗传学理论课程教学中自我封闭、照本宣科的状况。
2.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遗传学发展关键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过去在配套的实验课教学中,以验证型和演示型实验为主,内容陈旧,方法简单,效果差,同学们没有兴趣,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遗传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为使学生在实验课时中学到更多的现代遗传学知识,充分结合本系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尽力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内容,例如将基因工程编成几个主要的实验内容,从目的基因的分离到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检测等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前沿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手段,同时还能和课堂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在实验课教学中,通过制作实验课课程视频,拓展课堂,把实验准备的前期工作等等做成录像,在上课时播出,让学生了解课堂外的实验内容,实验课程结束后则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对取得的成果加以评述,让学生从“眼睛看”、“动手做”和“脑子想”三者结合中,加深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直观认识,实验课促进了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的理解,大大节约了课时数。
3.建立遗传学教学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方式。利用现达的网络,将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为课后讨论题目,由学生在网络上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课余时间分小组讨论学习,并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写成课程论文或者制作成PPT,同时向学生介绍目前我校遗传学研究的工作,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利用现有的研究条件,为学生提供研究场地。这种训练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制定新的考核办法,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学生
1.改变传统的笔试方法,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并重的理论课考核方法。长期以来,遗传课考试期末笔试成绩占到70%以上,导致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考完忘完的现象,遗传学学习流于形式,很难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了督促学生,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建立肯于钻研、积极进取、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我们尝试了对考核方式变革,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向平时,淡化期末考试。例如前述的课后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旨在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阐述观点功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另一部分,占总评成绩的20%,旨在检查学生的听课能力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40%,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分数。
2.建立课程小组学习的考核办法,促进学生自学。设置5~6人1组的课后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推举组长,由组长组织课后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老师指定的学习内容和课后布置的作业题目,教师制定的学习内容,以课程论文或制作PPT的形式汇报,由课程学习小组组长指定的学生,在课程讨论课上发言,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提问并根据学习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同时教师也参与打分(分为A+,A,A-,B+,B,B-,C+,C几级);给出的平均分数是该小组的最高分,小组组长再根据这一分数给出小组其他成员的分数。该门课程共设置4次讨论课,由于是所有学生参与,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这不仅促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并表述出来的能力。
3.建立实验课考核办法,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实验课成绩纳入到总评成绩中,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以笔试、随堂考察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三个方面给出实验课成绩,实验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实验课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提高,促使学生对实验课加以重视,对实验课的重视反过来又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实现了双赢。通过总评成绩=实验课成绩20%+课程小组学习成绩20%+平时听课及作业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这一模式的操作,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改变了学生为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的弊端。
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地推进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行为过程中,使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批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独立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确定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实践,课程内容充分体现综合与交叉,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改革紧扣教学质量这一永恒主题。我们本着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知识全面、突出创新”、“培养终身学习型的学生”为目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基础扎实、创造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进平,郑成木,庄南生.遗传学的兴趣教学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191-194.
[2]汤泽生,彭正松.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356-359.
[3]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
[4]李婉涛,王文静.遗传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06(6):61-62.
[5]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J].遗传,2012,08(30):1-5.
[6]李亚娟.终身学习背景下高校课程设计的理论探讨[J].高教论坛,2013,02(2):81-84.
[7]Bethany Vice Bowling,Erin E.Acra,Lihshing Wang,et al. Genetics Education[J].Genetics,2008,01(178):15-22.
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目前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高职学校专业基础课课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课程内容繁多,课程教学方法较陈旧,满堂灌的讲授占领着课堂,学生学习被动,学习积极性低;为了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在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1]。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目标制订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价成果与反馈。同时,要求项目小组同学协同完成,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项目教学任务
项目教学任务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一起讨论制定多个项目,收集临床案例。选取与教学目标贴合,操作性、趣味性强的项目。挑选贴近学生生活为项目主题,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分解任务。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畸变”,项目主题为“染色体病”,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染色体的相关资料,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二、项目学习情景导入
项目情景导入是让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知识背景的情景,为主动学习做准备。比如在讲解药物遗传时,播放了酒精中毒的视频,学生直观地了酒精中毒的临床特征,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对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小组确定具体任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最佳项目方案。所以,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求及时地与同学或指导教师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遗传病的诊断”项目实施时,一组学生模拟医师对遗传病的诊断的过程;一人扮演医师,一人扮演遗传病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医师详细询问了该患者的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并针对性的对患者父母再生育指导;由于扮演内容与临床专业学生就业内容紧密联系,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沟通技巧和医学专业思维能力。
在完成“多基因遗传病”项目主题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各小组就不同的多基因遗传病主题制作课件,且配有视频、图像和文字说明,内容充实有趣。展示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发言,集体讨论评价课件的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教师要对每次项目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讲解,再针对学生展示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在讲解“遗传与优生”时,师生共同确定“优生优育”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综述。老师首先需要讲解综述的撰写要点及格式,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查询方法。针对“优生优育”专题,学生要对大量研究论文资料、数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提炼。通过本项目教学,学生既掌握了查询资料、论文撰写的方法、又掌握了优生优育的背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相,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 项目教学成果评价
教师可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来对项目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可以由考试测评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可以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来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馈;项目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寻找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最终掌握医学知识并能为己用。
五、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简易手册;健康宣教;饮食管理
肝豆状核变性 (W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原因是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胆道排铜障碍。蓄积在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肾功能损害、精神症状、角膜色素(K-F 环) 等。本病在中国多见,好发于青少年,发病率为0.5~3.0/10万[1]。家长是维护患者健康的主要参与者,在患者患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应用《肝豆患者简易手册》指导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家长,提高家长对患者的管理能力,有效改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方便选样方法,选取本院神经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就治的肝豆患者家属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20.26±8.4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14例;居住地:城镇32例,农村28例。将60例肝豆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方法
1.2.1《肝豆患者简易手册》的内容 由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缘由、临床表现、所受影响的人群、治疗的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相关护理、饮食指南七部分组成。
12.2 制定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知识的问卷 包括由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缘由、临床表现、所受影响的人群、治疗的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相关护理、低铜饮食知晓率七项,每项目包括3个问题,每问题5分,总分105分。
1.2.3对新入院的肝豆患者家属进行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和评分。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该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家属饮食对患者疾病控制的重要性,用药期间可出现的相关症状及护理等。
研究组则进行强化性的护理管理,除了对患者家属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外,还发放《肝豆患者简易手册》。由管床护士定期进行手册讲解并质控患者及家属撑握手册内容的情况。全面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护理干预。
两组护理宣教和观察时间为2w。2w后再次进行患者家属的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和评分。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资料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P
2结果
2.1入院时两组患者家属的问卷总得分对照组为21分,研究组为26分,无统计学意义。每项目得分对照组为3分,研究组为4分,两组比较无差异。
2.2两组患者家属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对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知识的问卷得分总分对照组为62分,研究组为95分。由表1可知总分及部分项目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较对照组得分高(P
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肝豆患者及家属对肝豆状核性相关知识认知率有显著性差异 (P
3讨论
3.1 应用《肝豆患者简易手册》可引导家属正确认识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为一种遗传的慢性疾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肝豆患者简易手册》细述了肝豆发病的机制、好发的人群、临床表现、治疗的原则等。比如父母双方大多数是该病的携带者,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有极少数患者是自身基因突变导致发病,当然也有一些患者发病与环境有关,如果生长环境中铜含量较高,易发病。顾沿海城市的肝豆患者较多。有些患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曾被一度地误诊为精神病而延误治疗[2]。随着体内铜离子的不断聚集,患者逐渐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言语含糊、流涎、饮水呛咳、四肢抖动、四肢僵硬、行走困难、关节疼痛、流鼻血、肝硬化、精神症状等等。它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尽早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减少食物中铜的摄取[3]。治疗关键是排铜并结合低铜饮食,且这一治疗是需要维持终生的。若患者不接受排铜治疗,症状会逐渐加重,出现严重残疾,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发放《肝豆患者简易手册》,患者家属在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影响人群、临床表现等方面的问卷得分明显增高,说明患者家属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有助于引起患者家属对这一疾病的重视。
3.2应用《肝豆患者简易手册》可提高家属对患者的照顾能力 家属是维护患者健康的主要参与者[4],在患者患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指导家属妥善照顾患者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肝豆患者简易手册》这一手册着重围绕着肝豆患者的基础护理、用药后观察、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等对家属照顾方法方式进行干预。如肝豆患能量消耗大,容易出汗要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做好口腔清洁。肢体活动受限者测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做被动关节活动并适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告知家属患者使用大剂量的驱铜药时,应密切观察各种反应,如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烦躁、肢体抖动等,以便对症处理。肝豆是种遗传病,往往患者对疾病的预后持悲观态度,顾心里护理对患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家人对患者的支持。家人要有耐心时常探望、细心照顾。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让患者有归属感,以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与恢复[5]。研究组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知识方面得分明显较对照组高,也说明《肝豆患者简易手册》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护理照顾能力。
3.3应用《肝豆患者简易手册》可加强家属对患者的饮食管理 肝豆状核变性实际上就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疾病,是少数可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达到临床治愈的遗传性病之一。《肝豆患者简易手册》中有着细化的饮食指南,比如:选用适宜的烹饪工具及方法避免使用铜制炊具、食具,忌油炸、刺激性,干燥粗硬食物,避免引起消化道出血,忌烟酒。给于必要的饮食指导,要求肝豆患者每日饮食中铜摄入量小于1.5mg[6]。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类、海鲜(贝类、螺类、虾蟹、鱿鱼等软体动物)、中药类、动物内脏及血液、腊肉、巧克力、可可、咖啡、茶叶等。鼓励低铜饮食如:瘦猪肉、瘦鸡鸭肉、土豆、桔于、苹果及牛奶等,宜多食用含铁的蔬菜,如芹菜、菠菜、莴苣、豆腐、黄豆、小米等,以减少铜的吸收[7]。并尽可能采用高蛋白及高氨基酸饮食,可以促进铜排泄。对于吞咽有困难者不应该勉强自动进食,以防呛咳而致肺部感染或窒息,必要时行鼻饲饮食。通过研究显示,发放《肝豆患者简易手册》这一指导性的阅读可提高患者家属对含铜饮食的知晓率,加强患者家属对患者的饮食管理。
4结论
应用《肝豆患者简易手册》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便于患者及家属学习阅读,随时巩固肝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家属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清堂.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7-427.
[2]黄祖历.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5例误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63-564.
[3]戴光明,陈成.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9,22(2):91-93.
[4]陈丽春.对放射性32P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患儿家属宣教的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05,5(7):133-134.
[5]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7.
一、电泳图谱概述
1. 原理。
电泳是利用带电分子或离子所带电荷或分子量不同,在电场中移动距离(或速度)不同的原理分离分子或离子的方法,如等位基因A与a,经限制酶切开后,由于相关片段分子量等差异,在电场中移动距离不同,从而使两种基因得以分离。
2. 实例。
对图1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个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2。请据图1、图2分析图1中5号及7号个体基因电泳条带应为何类?
分析如下:
(1)先据图1求得1~4号个体基因型,4为aa,则1、2均为Aa,3为AA或Aa。
(2)将1~4基因型与图2的电泳图谱作对照发现只有c编号的个体基因电泳带特别――只有条带2,无条带1,则c所代表的个体中基因型为“纯合子”,即只含一种基因,由此推测c为1~4中的4号个体。进一步结合图1与图2可推知a、b、d所代表的个体既含A又含a(由此确定3号不可能为AA)。
(3)由5、6均正常,所生女儿7号为患者可推知:5号基因型为Aa,应含条带1、条带2,7号个体基因型为aa,其电泳条带应与c吻合。
二、典例剖析
【例1】(2015・江苏卷)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 人有1 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 A、a 表示)。 图3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 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 DNA 经限制酶 Msp玉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见图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 的基因型分别为 。
(2)依据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 的基因型是 。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3)若Ⅱ2 和Ⅱ3 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 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 b 表示),Ⅱ2 和Ⅱ3 色觉正常,Ⅲ1 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 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 。 若Ⅱ2 和Ⅱ3 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 PKU 患者的概率为 。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Ⅱ1、Ⅱ2、Ⅱ3、Ⅲ1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
【解答】解:(1)由于Ⅱ1为患病,且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其基因型为aa.由于Ⅰ1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Aa.
(2)依据cDNA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的基因型是Aa.Ⅲ1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由于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所以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70×1/4=279/280;
(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个孩子表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或Aa,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2/3×1/70×1/4;又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1/70×1/70×1/4。因此,前者是后者的2/3×1/70×1/4÷1/70×1/70×1/4=140÷3=46.67.
(4)根据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AaXbY,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其基因型是2/3Aa、1/2XBXb。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2/3×1/70×1/4×1/2×1/4=1/3360。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1)Aa、aa (2)Aa 279/280 (3)46.67 (4)AaXbY 1/3360
三、跟踪训练
1.(2013・高考安徽卷)图5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6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探针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7。
(1)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 。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
(3)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分析图1: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Ⅱ1的基因型为aa,Ⅱ2的基因型为AA或Aa.
分析图6:图6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其中A基因含有3个该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而a基因只有2个该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解答】(1)图5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由图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Ⅰ1、Ⅰ2均为Aa,所以Ⅱ2的基因型是AA或Aa.
(2)Ⅱ2的基因型是1/3AA、2/3Aa;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正常男性为Aa的概率为Aa/AA+Aa=2(1-q)q/(1-q)(1-q)+2(1-q)q=2q/1+q,则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2q/1+q×1/4=q/3(1+q)。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则Ⅱ2与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3/4。
(3)由于基因型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结果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因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能分析图6和图7,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答案】(1)AA或Aa (2) (3)一对同源 基因型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2015・南京市二模)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位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位点,酶切后,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________条,突变基因显示________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________________等标记。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A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对夫妇4次妊娠的胎儿Ⅱ-1~Ⅱ-4中需要停止妊娠反应的是________,Ⅱ-4的基因型为________。
【分析】(1)由题图可看出该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即碱基A变成T;由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与探针杂交后显示的带谱可看出,正常的基因显示2条带谱,而突变基因显示1条。(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便于检测,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和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UGCAUAA―。(3)由凝胶电泳带谱可得出Ⅱ-1和Ⅱ-4的基因型是BB,Ⅱ-3的基因型是Bb,Ⅱ-2的基因型是bb,Ⅱ-2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需要停止妊娠反应。(4)Ⅰ-2的基因型是Bb,正常女性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的概率是1/10 000,因此生出患病儿子的概率是1/10 000×1/4×1/2=1/80 000。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正常基因中有三个酶切位点,能将探针杂交区域切成2段,即形成两个条带,而突变的基因只能形成一个条带;I-1为Bb、I-2为Bb、Ⅱ-1是BB、Ⅱ-2bb、Ⅱ-3是Bb、Ⅱ-4是BB。
【解答】(1)由图可知A变成T是碱基对改变引起的基因突变,正常基因能形成两个条带,而突变的基因只能形成一个条带。
(2)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含有目的基因DN段.若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则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为…UGCACAA…。
(3)由以上分析可知:Ⅱ-1是BB,Ⅱ-2bb,Ⅱ-3是Bb,Ⅱ-4是BB。
【点评】本题结合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考查基因工程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图的分析,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图正确判断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形成的条带数及Ⅱ代中4个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 2 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UGCAUAA―
(3)Ⅱ-2 BB
四、深度拓展
【例2】英国科学家Sanger因发明了链终止DNA测序法而获诺贝尔奖。其主要内容步骤是:先向DNA复制体系中加入能够终止新链延伸的某种脱氧核苷酸类似物,以得到各种不同长度的脱氧核苷酸链;再通过电泳呈带(按分子量大小排列),从而读出对应碱基的位置(如图10所示)。请分析回答:
(1)若在活细胞内发生图中“加热变性”的结果,必需有______的参与.
(2)假设一模板链中含N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通过上述操作能得到______种长度不同的脱氧核苷酸链。
(3)所得到的各种长度不同的脱氧核苷酸链之所以能通过电泳而分离开来,主要是依据它们的______差异.
(4)若用上述测序方法读出碱基G的位置,则必须加入带标记的______类似物.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为下一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做了铺垫。
关于杂交育种,教材首先从问题探讨导入,使学生从玉米育种专家的角度,尝试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接着介绍古代的印第安人通过选择育种的方法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并指出其局限性;通过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中国荷斯坦牛”两个实例,介绍杂交育种的概念和过程;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引导学生思考杂交育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关于诱变育种,教材介绍了诱变育种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诱变育种的重要作用。因此把“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和“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主线,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式的异同点,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2 能力目标
尝试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育种过程;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如下图片:袁隆平院士与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院士与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农民育种家李登海与掖单系列杂交玉米、优质奶牛中国荷斯坦牛、太空椒、高产青霉素菌株,引出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课件展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掌握本节内容的单点知识,初步形成知识框架。
导学提纲:①古印第安人在何种条件下种植玉米的?②什么是杂交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③,什么是诱变育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④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阅读教材,把相关知识点记录在课堂记录本上,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点评价。
3.3 案例引领,突破重点
课件展示一系列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相应结论,完善认知结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案例1:大约1万年前,古人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现在栽培的玉米就是古印第安人最早选择和培育的,他们选育出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请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问题。(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什么?(2)这种育种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找到问题的结论,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种育种方法称为选择育种,其优点有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缺点有选择范围有限,育种周期长等。选择育种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在某个植株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育优良品种。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另一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案例2: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为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使果穗变小,甚至不能结穗。现有两种具有不同性状的玉米,其中一种具有子粒多、不抗黑粉病性状,另一种具有子粒少、抗黑粉病性状。假如你是玉米育种学家李登海,怎样利用这样的两种玉米,培育出同时具有子粒多、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利用学过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设计育种方案,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各组交流解决方案的设想。教师对各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形成较科学的方案,并指出这种育种方法就是杂交育种。课件展示育种方案(图1)。
课件展示问题:(1)F1表现出何种性状?(2)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什么?(3)F2的表现型是否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比例?
学生讨论后给出结论,教师指出:题干没有给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所以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可能有四种;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对性状的基因之间出现了重新组合,导致F2两个性状之间的重新组合;只有控制不同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才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比例。大家都已在理论上尝试杂交育种了,下面以小麦为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杂交育种。
案例3: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假如你是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怎样才能得到矮秆抗锈病的优良品种(ddTT)?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育种方案,并用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表示。选取2个学生的方案用投影仪展示,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用课件展示规范的写法(图2),学生修正自己不规范的地方。
关键词:生物学;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学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医学、药学、生物学、农学等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教学内容特点是所涉及的内容繁杂、理论点多而面广,可以说是基础课中相对难学难教的课程之一。尤其是面对中职初中生、高职高中生及部分对口单招的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薄弱、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很难能够理解相关生物学知识,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更难运用到实践和实际工作中了。
1存在的问题
当今科技界,生物学的发展尤为迅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持续拓展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生物相关研究仪器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对从业人员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职校的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也要随之改革,以满足培养创新型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目前职教中生物学教学内容沿袭多年,偏重于大量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占比较小,与现实需求和工作需要有脱节,而亟待解决的实习实践和技能提升的必需内容却屈指可数,与学生职业需求有一点差距,整个内容体系较为全面而重点不突出,教材相关资料缺乏与时俱进,限制了师生教与学的范围;教学模式老旧,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实习环节占比小且与理论学习相对独立,融合度不够,不能形成体系,有“为了实习而实习”的感觉;考核考评的目地模糊,往往是教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发挥不了考核作用,更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如何在现实教学过程和实践中扭转上述局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当前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课程教学改革
2.1统筹教学内容,优化安排,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提升需求
以实用、适用、能用、够用为标准,在统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需求,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微调现有教学内容,重塑知识结构,优化生物学课程体系,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如将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物质代谢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重点内容详讲,多讲,略讲宏观动植物认知等知识。再如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一些遗传学内容,比如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等,如果老师仍然照本宣科、娓娓道来的话,学生很可能学得厌烦,失去学习积极性,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略讲,辅以目前遗传学进展及学科研究中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2重视实验实践,提高职业技能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实验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夯实今后工作的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学习作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在生物学课程安排中,将实验课程占比设计超过三分之一,充分保障学生实验课程时长,同时将实验技能提升和严谨工作作风培养列入首要课程目标,改变以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的局面。
2.3多元化教学,完善多媒体、网络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提高教学水平
扎实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虽然推进多媒体教学已经许多年,但在部分职校中普及不大,仍然倾向于传统的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手段,而信息内容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多媒体教学优点不能充分体现,已难以适应信息大量增加的现代生物教学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快速提升职校学生就业技能的需要。因此要切实推动多媒体教学的实用,优化网络资源和既有教学资料,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精细的动画展现,带给学生直观的认知,缩短认知过程,节省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有些职校尝试建立BBS论坛、QQ交流群,构建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发言,就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发贴讨论,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回复,实现教学与线下学习相融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学的互动更加便捷,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听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过渡。生物学教学的内容丰富,案例多样,问题和实验的情境机动多变,对教和学的能力层次的要求和标准都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套用一个模式,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不同需求。因此,多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增加互动环节,多与学生交流,注重课堂交流的质量,让学生多讲,教师在课堂中多引导多启发,恰当使用探究性学习法、协作式学习法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兴趣,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2.4突出技能考核,建立合理化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对理论学习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对动手操作兴趣大,同时企业招聘更为看重学生的技能水平,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仅仅侧重于考勤、劳动表现、纪律性等表面的内容,却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评判不足,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满足企业需求和适应学生的特点,应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将理论考试与实验实训考核相结合,突出技能考核,同时加入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将三者有机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三项考核内容的占比和考核方式,使考核体系更趋合理,更加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际操作技能,强调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考核也发挥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思霓,食品科学专科班生物化学教学效果讨论,[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2]庞兰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1).
首先,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所以生物学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掌握规律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就应该抓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线粒体: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 ,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而叶绿体、细胞核等就可以在线粒体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学习。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例如学习减数分裂,开始应该复习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而后才引出减数分裂。而不能在一开始就对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规律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引导和延伸中中逐步掌握理解,最后总结归纳。
其次、要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 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第三、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1)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2)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性染色体XY 专题复习
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已经由过去的重在知识考查转变为重在能力考查,同时大纲明确指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与性染色体XY相关的题型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许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楚,分析不全面,理解不深刻等因素,在解答此类习题时屡屡出错。我在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精选例题,展开专题复习,试图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遗传学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精讲精练,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快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回顾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例1:一个基因型为AaXY的精原细胞,正常进行分裂,在次极精母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内的基因组成为。
教学例解:由于减数分裂过程牵涉的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始终难以清晰地理解,甚至不少人抱着放弃的态度。教师借助此题可以回顾减数分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点,以后不再畏惧此类型题。本题考查的是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因此两个次极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X、aY或aX、AY。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染色体上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变成两个染色体,因此其染色体组成为:AAXX和aaYY或aaXX和AAYY。这个题目还可以继续拓展,例如:一个基因型为AaX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aX的,则另三个的基因型分别为什么呢?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要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AaX的,则发生异常的应该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和a都进入同一极,而X和Y则分向两极,X与Aa在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Y进入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aX的次级精母细胞继续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应该两极均含有AaX,但是含有A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进入两个子细胞,而是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中,这样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一个为AAaX,另一个为aX,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两个含有Y染色体的。
二、关于在减数分裂哪个时期分裂异常导致的性染色体异常
例2: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发现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该病人的亲代在形成配子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
B.次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
C.初级精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
D.初级卵母细胞分裂的后期,两条性染色体移向一极
教学例解:教师借助此题复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分配情况,分析几种可能性。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解答。
异常的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所产生子代的类型:
参考答案:A。
三、关于性染色体异常个体产生子代类型的相关问题
例3:根据下述资料回答:
资料一:果蝇中性染色体异常和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资料二: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数据统计表明,性染色体异常的白眼雌果蝇(XXY)减数分裂时,产生的卵细胞类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
(1)异常白眼雌果蝇(XXY)体细胞中含有 个染色体组。
(2)正常白眼雌果蝇(XX)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偶尔发生差错,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
(3)现有甲培养瓶,放入5只白眼雌果蝇(未经),乙培养瓶,放入5只红眼雄果蝇(XY)。为鉴定甲瓶内的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X还是XXY,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乙瓶内的5只红眼雄果蝇放入甲瓶内,进行杂交实验,在25度下培养7天,然后移走甲瓶内的亲本果蝇,再培养4―5天后观察记录子一代表现型。
①若F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则甲瓶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
②若F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则甲瓶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Y。这种杂交组合的F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③在进行亲本杂交7天后,为什么要移走甲瓶内的亲本果蝇?。
教学例解:本题中教师不是简单地重复减数分裂发生异常时产生配子情况的内容,而是在新的材料背景下带领学生复习杂交实验,使学生有新鲜感,产生自主复习愿望。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复习,能让学生抓住遗传规律中的重要细节问题,有效改变学生平时学得比较粗,一知半解,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表格的形式来辅助解答。
当亲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XY时,与红眼雄果蝇XY杂交,它们所产生的配子结合情况如下:
参考答案:
(1)2
(2)XbXb或O
(3)①红眼雌性∶白眼雄性=1∶1
②红眼雌性∶白眼雄性∶白眼雌性∶红眼雄性=23∶23∶1∶1,XX XXY
③亲本的存在会影响子代表现型的比例,造成误差;还可能与F1发生,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