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

时间:2023-11-29 11: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

第1篇

一、导学式

导学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读――导思――导议――导练。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义难理解,只有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人教版《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河北版《细胞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等。

二、自学式

自学式是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学生将知识点以各种题型的形式存储起来,并在全班展示交流。

具体是:收集信息一独立思考一提炼知识一组内交流―处理信息―组间交流一生生质疑一师生质疑―解决问题。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生物技术》等主题。这些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教材内容,提升知识点,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例如,人教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河北版《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的珍惜动物》《我国的珍稀植物》《药品与安全》。

三、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式是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设置多个专题,由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专题。

具体是:依据教材(生物标准)――自选专题(学生)――组内设计――组间表演――评价主题(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等主题。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表演、模仿,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人教版《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河北版《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生物调查课》。

四、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式是由学生收集材料,经小组处理加工整理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具体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处理材料(组内)――表达交流(组间)――提问质疑(组问)――得出结论(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主题,例如,人教版《空中飞行的动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甩》等。

五、实验探究式

实验探究式是教师先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背景,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问题情境(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实施方案(学生)――表达交流(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第二种模式:实验情境(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得出结论(学生)――猜测推理(理论推理或质疑)――实验证明(现有实验材料)――表达交流(组间)――生成问题(师生)――全班展示――得出结论(生、师)。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科学探究》主题。例如,人教版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的萌发》;河北版《探究蚂蚁的食性》等趣味性生活性比较强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河北版的探究大多数属于第一种操作模式;比较经典的实验,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属于第二种模式。

六、竞赛式

教师和学生事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题库,由小组成员自选题目进行抢答、抢答、必答等。这类题要求教师设计同一类专题的剃度相当,难度相当,教师评价要公正。

具体是:课程标准(熟读课标)――分析教材――确立重点――编写题库(基础性、能力性、应用性)。

自选专题(学生)――表达交流――及时评价――评出优胜(积分制)――颁奖奖励。

由于学生自选专题,组间互动教师能科学的评出优秀组。这样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这种课型的有:复习课。

七、讲述式

讲述启发式:根据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讲述启发式突破难点:疏导学生思维。

具体是: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讲述(思维过程)―适时启发一得出结论(师生合作)。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主题,例如,《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种模式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讲述,它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完全将自己摆到和学生的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合作者。同时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要求教师以成功者的身份先给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丽不是生硬的知识点

八、问题式

问题式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一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师、生)一质疑问题(生、师)――生成问题(师、生)一学以致用。

第2篇

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一)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参与生物圈中的氧循环);(2)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3)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叶中散发出去的过程(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意义:(1)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2)是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动力;(3)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3.生物圈的氧循环:生物呼吸、煤石油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使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相对平衡。

4.植物还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5.森林的作用:提供丰富资源,参与了氧循环和水循环,吸收毒气、降低噪音强光对人体的伤害,动物栖息的家园。3月12日为植树节。

6.环保树种:法国梧桐、海桐、女贞、槐树。

7.草坪植物:高羊茅、榨浆草、狗牙根,前两种为用于观赏,狗牙根用于球场。

第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由、附睾、输精管 、精囊腺、前列腺、阴囊、组成。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 、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组成。

3、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胚胎着床位置是在子宫,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是胎盘。

4、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5、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6、卵细胞成熟由卵巢排出后进入输卵管与结合成为受精卵,沿输卵管往子宫移动(已经开始分裂,形成最初胚胎),植入子宫后,胚胎继续分裂并发生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系统(形成胎儿)。

7、胚胎在子宫发育需养料、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产生废物也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

8、胚胎母体子宫发育280天左右。

9、青春期的发育发育特点:(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男生开始有遗精,女生开始有月经。(2)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由幼稚型变成成人型),出现第二性征。(3)人体器官功能发育显著,心脏收缩能力提高,肺活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

10、第二性征:男性: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等,女性: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等。

11、人体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运动和保护)、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体内多余的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男女生殖系统。

12、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如皮肤的表皮等)、结缔组织(如血液和骨等)、肌肉组织(各种肌肉)、神经组织(如脑和脊髓等)。

13、骨的成分包括无机物(约三分之二)和有机物(约三分之一),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4、骨的煅烧实验:将一段鱼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待骨变成灰白色后,敲打时则易碎,这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使骨具有硬脆的特性。

15、骨的脱钙实验:将一段鱼骨浸泡在稀盐酸中约15分钟后,骨变得柔软,容易弯曲,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使骨变得柔韧。

16、儿童和青少年骨内无机物不足2∕3,有机物超过1∕3,所以骨柔韧、易变形。

17、成年人骨内无机物约2∕3,有机物约1∕3,所以骨弹性好硬度大。

18、老年人骨内无机物超过2∕3,有机物不足1∕3,所以骨硬脆、易骨折。

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二)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2、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3、糖类是人体的重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4、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占体重的60%—70%,参与人体各项生理活。

5、缺含钙无机盐时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含铁无机盐时患缺铁性贫血;缺含碘无机盐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含锌无机盐时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6、维生素:需要量很小,但对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缺维生素A时引起夜盲症;缺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缺维生素B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缺维生素C时引起坏血病;纤维素:长期缺乏时肠癌、结石、高血脂等发病率会提高。

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8、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9、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10、功能:口腔:能初步消化淀粉。咽和食道:基本无消化作用。

11、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在部分,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对食物蠕动和搅拌。

12、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所以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

13、肝脏:分泌胆汁,无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是最大的消化腺。

14、食物的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胃肠的蠕动)和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

15、化学性消化的场所:口腔(初步消化淀粉),胃(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的主要场所,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

16、食物的化学性消化:(1)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2)蛋白质→氨基酸;(3)脂肪→甘油+脂肪酸。

17、胃: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大部分甘油、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都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18、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19、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1)取两只试管标记为A和B;(2)各加入等量的面粉;(3)A中加入2毫升唾液,B中加入2毫升水,都放在37°水浴加热;(4)各加入等量的碘液;(5)现象:A中不变色,B中变蓝。(6)结论:口腔内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即口腔内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20、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也称生物催化剂。

21、青少年应食用足够的糖类,适量的蛋白质,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

22、一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一天的热能比依次为30﹪、40﹪、30﹪。

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三)

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肾皮质(颜色较浅)肾髓质(颜色较深)肾盂(下端连输尿管)。

3、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每个肾包括100多万个肾单位。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4、尿的形成: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6、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形成尿液。

7、排尿的意义:(1)排出体内代谢的废物(2)调节体内水、无机盐的含量(3)维持组织

细胞的的正常生理活动。

8、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有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的是血液;无血细胞、有蛋白质、葡萄糖的是血浆;无血细胞、蛋白质,有葡萄糖的是原尿;无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的是尿液。

9、人体废物徘出的方式:排泄(尿液、二氧化碳、汗液等排出)和排遗(如粪便的排出)。

10 、排泄的主要器管有:肾脏(尿液)、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皮肤(汗液)。

11、排遗的主要器管有大肠、等。

12、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尿素;汗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13、尿中出现葡萄糖或尿量增加,则病变部位可能是肾小管;尿中出现血细胞或蛋白质,则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14、沼气的产物及作用:沼气,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能源;沼液,是优质肥料;沼渣,是优良的有机肥。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2.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3篇

一、初高中学生知识体系差异

相对而言初中知识比较基础,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以及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初中并没有独立的生物学科,而是将生物知识穿插于科学课本,就知识点而言初中生物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如简单的动植物分类、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及其结构特点等等)、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8个单元,对于学生要求并不是很高。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二、初高中教师教学要求的差异

在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围着教师“转”,没有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更加重视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对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的成分更多,达到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较少;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差异

初中毕业中考对学生要求较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一般要等到中考前才在学校的组织、要求下,集中优势时间攻克中考大关,而且一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背一背就行。而高中阶段,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仍然以初中读、背的方式学习生物,显然是行不通的。

四、对于初高中衔接的几点建议

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都有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部分、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不同,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凡是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如:“原核生物”,学生只要看到“菌”和“藻”就把它归为原核生物,甚至有些学生把病毒也归为原核生物、还有“三大有机物的代谢”中的食物的消化后的产物和代谢后的产物、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神经调节”中的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体液调节”中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内环境的稳态中的内环境的成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如果高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没学什么,应该学好而没有学好什么,那么,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是一句空话。例如高中相较于初中多了很多实验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初中,学生做生物实验方法主要是跟着老师重复、简单模仿,而高中实验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假设、并能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通过这样长期逐渐的熏陶,使学生慢慢地掌握做实验的基本程序。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4、开设好高中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机会。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党的十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些足以说明环境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则必须开展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生物知识之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苏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所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适时、适度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例如: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性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例如“空中死神”酸雨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又如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知道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2012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这是一份地球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圈,让生物圈真正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所以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每个同学应该从我做起,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环境教育。

(一)校园树种挂牌行动:每一届七年级新生一进校,我们生物兴趣小组就组织同学们从树木的拉丁名、别名、科属、简介等方面查阅资料,精选内容,制定了样式精美的树木名片牌,为学校的树木制定了“身份证”。通过给树木命名挂牌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能使全体学生在置身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了爱护树木的意识和责任,使绿色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结合特殊日子: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无烟日”等,做环保知识讲座,弘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我市环境保护的现状,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三)定期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因为在我们的校园中,总是有个别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个别同学摘花摇树,有个别同学践踏草坪,有个别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有个别同学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校“环境教育”成果,丰富同学们的环保知识和业余生活,学校定期决定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和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第5篇

关键词:生物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中国分类号】G633.91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了生物学教师的面前。

一、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具体内容

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对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5个具体目标熟记于心,并且要熟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三个水平。经过整理后,新课标中主题与对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见表1

一级主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水平 具体内容

科学探究 经历(感受)水平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

生物圈中的人 反应(认同)水平 关注食品安全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认同优生优育

生物的多样性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生物的多样性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技术 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健康地生活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健康地生活 关注癌症的危害

健康地生活 拒绝

生物与环境 领悟(内化)水平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健康地生活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新课标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认同)水平,这与该年龄段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育水平是紧密相关的,简单的经历(感受)水平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领悟(内化)水平限于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还不能深刻地体会。

二、实际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为例, 一共4册,有8个单元,31章,80节。表1中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只有13个。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利用好课本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善于发现,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地开发新内容。

1、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珍妮古道尔和黑猩猩交朋友,林奈和双名法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等,树立的科学素质和造富于人类的科学品质。

教师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社会,如介绍微藻与生物柴油、无土栽培、节水农业、现代化温室、带你参观养鸡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介绍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退耕还林还草,让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显微镜、克隆哺乳动物、动物行为学家的新装备、动物与仿生、以菌治虫,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超级细菌”近在咫尺,让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介绍“脱缰之马”――癌细胞、“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师还可以讲述生物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生物学艺术等让学生认同生物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主导学科。总之,教师应熟练结合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具体内容,充分利用课本,达成教学目标。

2、关注热点时事、科技新闻,开发新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讲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可以结合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的社会事件,了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中国政府、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利用科学的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讲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可以结合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可怕的廉价“鳄鱼”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同时,教师应多关注科技新闻,了解生物学科中最新的发现和成果,比如:“科学现场调查:家鸡的高智商”、“科学现场调查:模拟活细胞”、“科学家将进化史‘装进瓶子’”、 “骨髓中可再造胰腺功能”、“全盲小鼠被注入感光细胞后复明”……,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献身生命科学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新闻内容有一定的辨识力,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在教学中结合当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避免发生与现阶段核心概念、基本知识点相冲突。

三、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具备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要能够辩证地思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当然,初中阶段的学生限于认知水平,很难达到较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教师更要主动地培养学生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再反过来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提高,相互影响螺旋上升。

第6篇

高中生物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但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一是老师要根据新课标理念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丰富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多样化呈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生物知识;二是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独立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不断丰富思维,开阔视野,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一定的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新课标理念下展开教学。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灌输式地进行讲授,学生机械化的记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构建完整的知?R体系;二是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相互尊重、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课堂氛围更融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从生物圈到细胞》时,如果老师直接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知识点,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课堂氛围沉闷,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开展教学,首先在教学的开始进行有效的提问,让学生思考病毒是不是生物,然后以SARS病毒为问题探究的素材,鼓励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相互讨论,活跃课堂氛围,最后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在完成上一知识点的学习后,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对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不同的层次结构要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举出不同的例子,这样才能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中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进行高效备课,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仅仅依据教材,还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要进行高效的备课,将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实物、图书馆中的学习资料、网络上的拓展练习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顺利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将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还要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来进一步证明,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开放的图书馆或者借助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偏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样,将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时,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结合上节课学过的细胞的增值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之间的区别,带着问题自主预习教材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细胞分化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细胞分化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习方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还有利于教师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所以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第7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教学;生物复习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还应提高动手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创新初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在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增强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优化教学效益,对生物学科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征

思维导图是整理思路的一种方法,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具有独特的特征:(1)焦点集中,主干发散。焦点在中央图形上,呈现树状结构,从中央向四周放射。(2)形式多样,直观易懂。在文字之外引入图形、颜色、线条,从而使零散琐碎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3)内容简洁,层次分明。树干的分支由一个个关键词所构成,内容要点简洁,导图是按照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层加工。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意义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工具,将其运用在教学上,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地复习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1.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目前学生学习整体状况来看,多数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被迫记忆大量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思维导图对于迅速整理大量零碎的知识点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通过运用图形、线条甚至色彩等形式对生物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联想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改变了以往复习课单纯罗列知识点,沉闷、枯燥乏味的复习。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物学习内容,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维导图的制作是非常灵活的,没有很多严格的限制原则,有了兴趣,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符号、图形,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自己的个性,并大胆质疑,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对细微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要学生掌握这一思维方法,就一定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画图过程中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章节内容整理

将思维导图用于章节复习,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间的区别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章节内容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在这个大思维导图下进行学习,标记出重难点、易混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复习“被子植物一生”一章时,教师把本章的要点进行罗列、串联。被子植物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到植株的生长,再到开花结果有三部分内容,接着再由三部分内容展开,就像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细化知识点内容,种子的萌发包括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萌发的过程;植株的生长包括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开花结果包括花的结构、果实的形成。注意不同分支使用不同的颜色,同一个分支最好使用同一种颜色,如此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就能全面掌握“被子植物一生”这章的内容。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专题复习

生物复习课是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性整理,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传统复习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利用参考资料中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形成记忆,再结合相关习题练习巩固。八年级生物总复习时,主题五“生物圈中的人”内容多,涵盖七下整本书,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知识,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如何梳理生物圈中人的系统中各个系统结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为本专题复习的关键。因此,今年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我尝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复习所得的精髓用直观的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复习课上,先引出话题: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怎样才能构成人体?人体包括哪些系统?再顺着学生的答案继续提问: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和氧气怎样获得?又是怎样输送到身体的组织细胞利用的?哪些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这些问题均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回答,由此及彼,边听学生的答案边整理思维导图,学生回答完,不同章节的系统也就串联完成了(见上图)。这样从思维导图出发,理出各大系统要点,再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挖掘、拓展延伸,进行专题拓展突破,最后回归思维导图,将不同系统内容进行联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这样专题复习、变式探讨和习题演练,丰富并完善了原有的体系构架。总之,思维导图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确的问题中心,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积累指明了学习方向,还易学易懂。形象直观的图示展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实现将几十页的书本知识内容压缩在几张图中,将繁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用词汇、线条、符号和图像等,把一些枯燥繁琐的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生动有趣的图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鼓励并发展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中再对知识进行情境化、问题化的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从而巩固其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国庆.别说你懂思维导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66.

[2]邵贵瑜.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81.

[3]葛丽侠.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3(5):168.

[4]林小云.提升生物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福建教育,2015.09.

[5]张红雨.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2017.04.

第8篇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需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教学过程,每一步骤都要到位,让学生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方法,同时获得知识。

我校参加了“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的课题,我以为这能解决课时和内容的矛盾,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里。

二、 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和意义

“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模式的核心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只将主干内容的学习作为课内全体师生都要参与的活动,而给予学生对其他内容的学习活动以更充分的自由空间。从而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腾出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被提高,过去我们认为重要的内容都要向学生传授,现在我们所做的是通过精心选材,整合教学内容,用有限的40分钟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实现切合实际而富有成效的分层教学。

三、 理论依据

“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的理论提到,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削枝强干、重组教材,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切切实实自主学习、自主领会,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提到: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四、 整合教学内容和个案

1. 削枝强干,合理整合教材,强化探究过程。

(1)把课本的每一单元内容划为四类

现有的生物课程标准将知识要求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都列入,将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统一一体。孤立地看,这些内容都很重要,缺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但联系起来,却有主次干枝之分。削枝强干,淡化形式,把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处理,使之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的形式出现,可以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这一单元中,从三个层次揭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①生殖和发育,②遗传和变异,③进化。把单元部分知识点分为以下四类:

以上分类对于不同的学生,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尽量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主干,把“讲”的内容尽量压缩。

(2)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单位,把前两类内容整合为主干,略去后两类内容组成主线的结构,适当地舍去次要的内容。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整体(先忽略细节与技巧,较粗糙)——局部——整体(更精细)的循环上升结构。

例如:按照这样处理“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一单元只需要个6课时就可解决。

第一课时:整合“鸟类的生殖”“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突出本单元的主干——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教学环节是:观察鸡卵结构鸡的生殖过程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性状小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课时:强化 “生殖、发育、遗传” 主干、突出局部知识点——“植物的生殖”、“基因的显隐性与相对性状的关系”。

如此类推,每一节呈现主干,突出局部知识点。最后一节课用“人的性别遗传”做整体总结。这样处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扦插材料处理”“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探究活动。

(3)对于学生总结类和阅读类,不讲或尽量少讲,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经验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

在这一理念下,每一单元教学内容主干结构是明显的、知识的层次是由低到高循环的。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干。

2. 精设主干,强化训练。

由于整合了内容,学生认知过程的时间减少了,这样为及时反馈、强化训练提供了时间。为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印学习卷。学习卷针对学习的重难点,寻找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铺设必要的步骤;针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重新设计局部练习。我们坚持每课时设计课堂学习卷(包括实验),进行课内批改,不把作业留回家完成。

3. 独自领悟,合作挖潜。

学习过程中,解决难度大的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意见,进行讨论,进行实验,营造互相促进的学习气氛。让每小组的发言人上台表达小组意见,发散学生思维,挖掘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学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广为运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小学尤其是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且在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提出,要求学校的教育改革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来完成[1]。在如此背景下,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也逐渐吸收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上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上,均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习间竞争激烈的学生而言,并不知晓合作学习是何物,也不知晓为什么要合作学习、以及怎样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佳,且容易形成孤僻等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以引导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为主,为今后开展的生物学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生物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内容较为复杂和细小,对于刚接触到生物的初中学生而言,逻辑之间的构架不是很明确,且学生极易在学习中对细小的知识点遗忘,甚至是失去兴趣。合作学习讲究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对理论性知识的认知,例如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的小实验、小观察,均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讨来完成,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物学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将实际生活与之相结合,灌输、设置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展开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生物学学科在自然学科的比重中占据着较大的地位,所以其内容较为广泛,甚至会涉及到更多细小的知识点,例如一个细胞的演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内容的丰富化发展的需要,一味的通过教科书对知识进行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降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很难做到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参与,学生对通过自身动手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的发现,经调查分析,均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初中生物《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为例,熟记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的方法是其主要的学习目标,若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教科书上的图形来进行记忆,很难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对其形成认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生对细胞之间的探讨、观察、互助记忆、互相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方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要求,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责任感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应试成果,而长期的应试影响下,学生之间除了激烈的竞争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极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失去合作的精神、意识,以及能力,长期以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如今的新课改推进下,应摒弃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在教学上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2]。合作学习在教学开展中,予以每一位学生相应的学习探究责任,促使学生在责任感的推崇下更好的完成学习探究的目的,遵循“木桶原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达到学习共赢的效果,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和睦友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由小组之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安排。先选取大家都感兴趣的生物,然后由小组中一至两位同学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切片、涂片、装片,再由其余的学生将显微镜进行调制以及准备记录观察的结果,最后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选取一位为代表进行小组讲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知识“共赢”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3、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竞争意识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合作精神也不可或缺,竞争意识可以促进紧张氛围的形成,是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合作精神可以从更全面、多角度进行提升,从而促进自身综合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向前发展。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如此,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必然存在,且从未间断,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上形成积极的主动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竞争,将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出现缺失,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于一个自私、缺乏合作、互助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从各个角度对学习予以补充,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补充之间、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交往、互助、倾听的方式对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完善。以《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为例,教师在讲解生物圈构造以及每一个圈的重要性、合作性的同时,可以将其与学生之间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学生之间的学习圈、学习过程的形成圈中入手,可以在直观化讲解课程的同时予以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促进,通过具体的分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其他生物组成部分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侧面督促学生。

三、结语

合作学习的效益不仅在经济市场上不断得到认可,而且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广为实施,尤其是在类似于生物这样的学科,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且细小,更是需要合作学习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习质量的理想化,同时促进学生责任感、互助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上更应该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敏芳.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4(09):137-137.

[2]黄容.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15(03):75-75.

[3]李帮英.基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4(10):28-28.

第10篇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七年级上册生物结构

生物的基本特征、显微镜、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和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例:蚯蚓)、节肢动物(例:蜘蛛)、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包括先天和学习行为)、病毒、细菌、真菌、生物的分类(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三、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①有做事的过程;②有明确的目标;③有明确的结果;④使用语言传达信息⑤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11篇

一、利用互联网拓展生物教学范围

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借鉴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其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名人轶事或者有关动植物的故事,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笑话来活跃课堂紧张的气氛。例如,在讲解“禁止近亲结婚”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一个话题:我国古代都是提倡近亲结婚,为什么到了现代,却又明文禁止近亲结婚呢?首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展示近亲结婚的危害(如血友病等),让学生明白近亲结婚隐性遗传基因显现的概率会大大地增加,因此国家明文规定了禁止近亲结婚。又如,在学习“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可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生物圈”的相关知识,然后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用以讨论。然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还可以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如生物链等,让学生学习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

二、利用PPT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区别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涵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利用PPT幻灯片能够图文并茂地讲解课堂传授的知识。PPT与传统的投影和挂图相比,不但能够播放声音而且能够制作动画,从视觉、听觉上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且PPT还具有超链接的功能,对于PPT中不方便搁置的内容,一个链接就可以展现出来,更加的方便快捷。

与此同时,利用PPT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在黑板上画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没有图片的话,讲解的内容又显得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个时候可以利用PPT将“神经元结构”“神经冲动传导”“大脑皮层划分”等图片展现给学生,结合图片学生

能够直观地感受

到教师讲解的知识,图片鲜明的色彩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PPT中还能够补充一些练习题,加强课堂训练,扩大课堂知识的范围,节省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地消化知识。

三、利用动画加强生物教学效果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表现出很多优越的特点,其中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就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因为学生对于动画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多媒体动画无论是声音还是视觉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吸引,这也是其他课堂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动画可以加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直观地展现生物的生理结构和习性等相关的知识,将教学过程中不容易表达的知识点,更为容易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解“人的生殖”这一部分内容时,男性与女性生殖系统的区别以及女性体内卵子受精的过程,教师都不好去详细地表达,但是动画却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够让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动画辅助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不但能够增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中,教师应灵活地掌握,不断探索有效的运用方法,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促进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周万琴.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

第12篇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本章综合解说

本章内容概览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本章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绿色植物与水的关系。首先按照植物吸收、运输水的顺序,介绍了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的,特别介绍了导管的分布和功能。然后通过实验,让我们在了解叶片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根吸收的水分可以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从而了解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自觉树立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1)说明植物体吸收和运输水分的途径。

(2)描述叶片的结构。

(3)知道蒸腾作用的概念和部位

(4)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

(1)说明水分进入植物体及运输的途径。

(2)徒手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4)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及自然界的意义。

本章学法点津

(1)对于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最好通过实验来验证。

(2)蒸腾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学习时应先通过实验仔细观察叶片的结构,特别是气孔的分布与保卫细胞的特点。

(3)关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应充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夏天时大树底下比较凉爽、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频繁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到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最终认识到保护森林和其他植被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

(4)通过学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理解水分通过根毛吸收进入根内导管,再通过植物茎内的导管到达叶中的导管,由植物体的下端运输到上端,从而树立“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教材预习全解

趣味情景导入

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如图)。这些水中只有大约2.2千克作为玉米植株的组成成分以及参与各种生理过程,也就是说植物自身只利用了所吸收水分的1.1%,那么其余98.9%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水对植物体本身以及自然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目标导航

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5.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相关知识链接

1.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

2.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3.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因为这里有大量的根毛,增大了吸收的面积。

教材内容全解

想一想,议一议

(见教材第109页)

植物吸收的水分一部分成为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参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其余的则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一方面可以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炎热的夏天,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

知识点一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尖成熟区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重点)

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根的这种功能与根尖有关。在根尖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大量的根毛使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吸收水分。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例1(2014·福州)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A.成熟区

B.伸长区

C.分生区

D.根冠

【答案】A

【解析】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水面积。

故选择A选项。

2.教材第109页“观察与思考”全解

取一段带叶的茎,把它放在水里剪断。然后将靠顶端的那一段迅速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你会发现,叶脉红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的表面并没有出现红色。将茎横向切断,再纵向切开,仔细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你会发现,染成红色的部分看上去像一根根长长的管子,这就是导管。

讨论

(见教材第109页)

植物茎内有相互连接的导管,水分在茎内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3.导管

导管(如图)位于茎的木质部中。导管的细胞呈管状,细胞质和细胞核消失,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也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根吸收来的水分就是通过导管向上输送至茎、叶等器官的。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随水分运输至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重点、难点)

水分被植物体吸收,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水分从土壤溶液进入根部,然后通过根毛细胞进入成熟区的导管,由于根中的导管与茎中的导管相通,水分就由根中导管进入茎中导管,之后由茎中导管向上运输给叶、花、果实等,供植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点拨

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可概括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内导管茎内导管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②植物在运输水分的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被导管运输到了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例2

下列对植物茎中导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组成

B.相连的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了中空的管道

C.细胞质和细胞核消失,细胞中空

D.能够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答案】D

【解析】导管是植物体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由一些上下相连的长形、管状细胞构成,细胞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消失,细胞中空,相连细胞间的细胞壁也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导管不能运输有机物。

故选择D选项。

知识点二

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重点)

(1)概念

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

(2)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

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在叶柄和幼嫩茎处也能进行微弱的蒸腾作用。

2.教材第110页“实验”全解(观察叶片的结构)(难点)

(1)目的要求:①练习徒手切片。

②认识叶片的结构。

③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

(2)材料用具:新鲜叶片(如菠菜、蚕豆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3)方法步骤:①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a.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b.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如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c.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注意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

d.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②观察叶片的结构。

a.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横切面的永久切片。

b.在显微镜下分清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③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a.用镊子撕下一小块叶片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注意观察下表皮上的气孔。

④画图。

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其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出轮廓即可。

注意

①一定要用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切割的速度一定要快;②多切几次,选最薄的一片,切勿

用手拿,要用毛笔蘸取;③在切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讨论

(见教材第111页)

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一侧的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

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

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的根吸水,使植物能够进

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闭合了。

例3

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切割叶片的正确方法是(

A.用一片刀片沿叶的纵向迅速切割

B.用并排的两片刀片沿叶片的纵向迅速切割

C.用一片刀片沿叶的横向迅速切割

D.用并排的两片刀片沿叶片的横向迅速切割

【答案】D

【解析】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是要求比较精细的实验。切割叶片时,应用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叶的横向迅速切割,这样能保证切下的叶片又薄又细。

故选择D选项。

3.叶片的结构(重点)

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如图)。

(1)表皮: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2)叶肉:叶肉由大量的叶肉细胞组成,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使叶片呈现绿色。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液泡,储存着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

(3)叶脉:叶脉分布在叶肉中,它是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叶脉中有两种管道——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可见叶脉有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例4

下列关于叶片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疏松

B.叶片由表皮、叶脉、气孔组成

C.叶片由上表皮、叶脉和下表皮组成

D.叶片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答案】D

【解析】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表皮可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故选择D选项。

4.保卫细胞和气孔(重点、难点)

(1)气孔

在叶片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许多成对的半月形细胞,这些细胞叫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提示

①叶表皮细胞内无叶绿体,保卫细胞内合有叶绿体。

②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都只由一层表皮细胞组成。大多数植物的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这样既保证了气体顺利进出叶片,同时也减少了水分的散失。

(2)保卫细胞调节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如图)

保卫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是能够调节的,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一侧(内壁)细胞壁容易伸长,使整个保卫细胞向外侧弯曲,于是气孔就打开了;当保卫细胞失水时,整个细胞的体积缩小,细胞壁随着收缩,气孔就闭合。所以,保卫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控制着气孔的开闭。

(3)气孔的张开、闭合与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旺盛;当气孔闭合后,蒸腾作用减弱甚至停止。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调节。

每当太阳升起时,气孔就慢慢张开,空气也就进入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当然,水分也就会通过气孔而散失,蒸腾作用逐渐增强。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生产活动就停止了,大多数气孔缩小或闭合,蒸腾作用随之而减弱。

例5(2015·黑龙江齐齐哈尔)既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又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的是(

A.气孔

B.叶肉

C.叶脉

D.表皮

【答案】A

【解析】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着气孔的开闭。

故选择A选项。

5.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重点、难点)

(1)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叶片里的水分蒸腾散失后,叶肉细胞相对缺水,就要吸收叶脉导管里的水分,这样促使水分上升到叶里,从而促进根吸水。植物要吸收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在水分向上输送的同时,无机盐也随水分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2)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这是因为水分的汽化可带走叶片的一部分热量。

由此可见,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一试

(见教材第113页)

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入70℃左右的热水中,通常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气泡的产生是受热后叶片中的气体从气孔中释放出来的缘故。气泡的多少与气孔的多少有关,因此观察到的结果与所选择的材料有关。

大部分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不同类型植物叶的上、下表皮的气孔数量不同。一般禾谷类植物如小麦、水稻等,上、下表皮的气孔数量较为接近;双子叶植物如向日葵、番茄等,下表皮

的气孔较多;有些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如桃、苹果等,通常只是下表皮有气孔;也有些植物如水生

植物,气孔只分布在上表皮。气孔的分布是植物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例6(2015·广州)岭南特产荔枝在结果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提高结实率

【答案】A

【解析】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夹到大气中去了,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因为蒸腾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能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能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等。

故选择A选项。

拓展

移栽植物提高成活率的方法

①保护幼根和根毛:根部要带土坨移栽。

②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选择傍晚或阴天移栽;移栽后给植物遮阴;剪掉部分枝叶等。

知识点三

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生物圈的水循环

海洋水和陆地水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发出的水分在空中形成云,然后通过降水返回地表或海洋。一部分地表水渗入地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有一部分流入海洋,这样循环往复,形成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如图)。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等。

2.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重点)

绿色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绝大部分水分又通过叶片和茎的蒸腾作用散失了,促进了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进行,不仅对植物自身的生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生物圈也有重要意义。

(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热带雨林降水频繁,其中有不少雨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冷凝而成的。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l950毫米/年,蒸腾量是l570毫

米/年。

(2)保持水土。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3)涵养水源。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使得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可以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绿色植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好好保护森林。

旁栏思考题

(见教材第114页)

蒸腾量约占降雨量的80.5%(1570/1950×100%≈80.5%)。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例7

某小镇四面环山,山上丛林密布,这里的空气比较清新和湿润,与相邻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形成这种湿润气候的原因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的吸收作用

C.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D.受季风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故选择C选项。

典型例题剖析

题型一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例1

下列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与散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B.茎通过导管运输水分

C.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答案】A

【解析】植物需要的水分是通过根吸收的,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根从土壤中把水分吸收到植物体内,然后通过茎内的导管进行运输。根吸收的绝大部分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或参与构成植物体。

故选择A选项。

题型二

植物的蒸腾作用

例2(2014·山东威海)下列与植物蒸腾作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B.蒸腾作用散失了根吸收的绝大部分水分

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

D.没有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

【答案】D

【解析】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但不能说没有蒸腾作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无

法进行。

故选择D选项。

题型三

叶片的结构

例3

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呈绿色,是因为构成图中标号__________所示结构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_____

的场所。

(2)图中的⑤表示_______,是气体进出叶的“门户”。

(3)图中的③表示_______,其中有________,属于输导组织。

【答案】(1)②

光合作用

(2)气孔

(3)叶脉

导管和筛管

【解析】图中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是叶脉,④是下表皮,⑤是气孔。叶肉细胞内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上下表皮上都有成对的保卫细胞,每对保卫细胞中央都有一个气孔,气孔既是植物蒸腾失水的“窗口”,也是气体进出叶的“门户”。叶脉内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也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它们都属于输导组织。

知识能力提升

重点内容总结

易误易混警示

误认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是一种浪费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和生物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植物本身的意义:①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且是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②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

(2)对生物圈的意义: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由此可见,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也影响了环境,而不是一种浪费。

绿色植物在生活中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下列关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B.提高了大气湿度,可增加降水

C.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表面的温度

D.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答案】D

【解析】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中散失水分,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可以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因此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故选择D选项。

综合提升训练

1.(2014·广东)水分进出植物体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A.根毛、导管、气孔

B.气孔、筛管、根毛

C.根毛、筛管、气孔

D.气孔、导管、根毛

【答案】A

【解析】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增加了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根毛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到茎、叶等器官,绝大部分水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去。

故选择A选项。

2.(教材内容全解例4变式)(2014·云南)关于叶片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B.叶片由叶肉、叶柄、叶脉组成

C.叶片表皮上有气孔,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

D.叶片表皮属于营养组织

【答案】A

【解析】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的。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白天气孔开放的数量比晚上多。

故选择A选项。

3.(2015·山东泰安)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泰安市加大了环境绿化、美化力度,部分街道、公园

新移栽了一些树木。下面有关移栽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为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最好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

B.移栽时带一个较大的土坨,可以较好地保护幼根和根毛

C.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可避免树木因蒸腾作用过度失水

D.若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针头应插入其输导组织

【答案】A

【解析】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A项错误;

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避免折断幼根和根毛,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B项正确;

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防止植物萎蔫,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C项正确;若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针头应插入其输导组织,D项正确。

故选择A选项。

4.(典型例题剖析例2变式)(2014·福州)“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之所以凉快是因为水蒸气从

气孔散失并带走热量,这源于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答案】C

【解析】

故选择C选项。

5.(2015·四川乐山)从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植株,到开花、结出种子,完成了被子植物的一个生命周期。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既要进行细胞分裂,又要进行细胞分化

B.植株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只包括水和无机盐

C.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

D.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有利于降低叶面温度

【答案】C

【解析】被子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A项正确;

在植株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只包括水和无机盐,B项正确;

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水分除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外,绝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C项错误;

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运输,所以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也有利于降低叶面温度,D项正确。

故选择C选项。

6.(2015·山东莱芜)某同学欲验证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实验装置及处理应是如图中的(

【答案】B

【解析】验证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变量是叶片,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应在两个烧杯中放一层油。将两株植物同时移到阳光下,由于左边植物的叶片比右边植物的多,左边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也多,使左边装置的总质量小于右边装置的总质量,因此将此装置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天平右侧会下沉。

故选择B选项。

7.(2014·山东滨州)水是生命之源。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同时还要不断地向外散失水分,水分

的散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刚同学想: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吗?针对这一疑问,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一株生长健壮的绿色植物上选取两段枝叶相似的枝条,一段保留全部叶片,另一段去掉大部分

叶片。

②用量筒量取等量清水,分别注入编号为甲、乙的两个锥形瓶里。

③把两段枝条分别插入两个锥形瓶里,并用脱脂棉塞紧瓶口。

④将两个实验装置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出锥形瓶中的脱脂棉和枝条。

⑤用量筒分别测量两个锥形瓶中剩余的清水量,计算实验前后两个装置内的清水量的差值,记录在下表中:

流水量/毫升

初始量/毫升

最终量/毫升

差值/毫升

(1)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③中,用脱脂棉塞紧瓶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④中,将两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是利用了_________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4)实验步骤⑤中,若甲、乙两个装置内清水量的差值相同,则说明________;若不同,则说明_______。

(5)该实验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植物蒸腾失水的“门

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_________。

【答案】(1)形成对照实验

(2)避免水分蒸发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光照

(4)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无关

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

(5)叶片

气孔

【解析】通过步骤①的处理,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叶片的多少。用脱脂棉塞紧瓶口,可以防止锥形瓶内水分的蒸发,以确保液面的下降只是由叶片的多少引起的。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光照强度、风速、温度都有关系,将两个装置都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是利用了光照强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若甲、乙两装置内清水量的差值相同,则说明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无关;反之,则说明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这个实验也说明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从叶片表皮的气孔进出。

教材练习解析

1.(1)×

解析:导管是由多个细胞相互连接形成的。

(2)×

解析: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另外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等。

(3)×

解析: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通常比上表皮多,这样既保证了气体顺利进出叶片,又减少了水分的散失。

(4)√

2.因为叶片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导致树苗因缺少水分而死亡,所以要剪去大量的枝叶。

3.(1)避免量筒中水分的蒸发,以保证减少的水分是被植物吸收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