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1:1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78-02
人文教育就是教授人文知识,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标准,而高中生物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要发挥出自身学科的教育意义,也要寻找自身的人文教育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从而使人文教育贯穿高中生物教学的始终。
一、高中生物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 素质教育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强化考试技能的训练,以满足升学率的要求,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应试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教育;在教学方式的层面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过分追求教学的整齐划一,不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在广大学校合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不能缺少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方面。只有加强了科学教育,才能使得学生在知识及智慧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也只有强化了人文教育,学生的人格素养及其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高。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这一系列问题不单单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还在于人类对科学技术不恰当地应用,因此,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解决好现如今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人文教育引领它的正确方向,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思想教育,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未来科技发展对社会的破坏,引导生物科技向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 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科技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逐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单方面的人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当把人文教育思想渗透进去,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其竞争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应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才的发展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学生生物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把人文教育渗透进去,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发掘生物概念内涵,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生物概念的内涵,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珍爱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青少年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这反映出青少年对于生命意识的淡薄,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规律的科学,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把生物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激发学生对探究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及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珍重生命,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二“人类遗传病”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遗传病患者的图片,然后对照自身,让学生思考作为身强体健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是平等待人。由于智力发展、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卑的学生要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并结合生物知识,让学生了解产生性状差异的原因。例如,在讲解“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时,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而来的,面貌为何不相同等一系列问题,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
2. 运用生态科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意识就是运用生态科学知识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土地荒漠化以及酸雨危害等。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资料,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让学生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
3. 利用生物科学实验,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及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能够通过科学的实验,增加人们对于未知的认识,实验性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踏实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例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思考独自完成探究实验,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亲身实践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国庆.论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教育界,2014,(35):151.
【关键词】形象 抽象问题 实践活动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工作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良好态势,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与创新层出不穷,为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中,要能够高瞻远瞩,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生物教学成效的提高,首要因素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认知实际,审视回顾自身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1.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前后联系导入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 联系生活导入
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1.3 运用媒体导入
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下载专门的教学软件,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2.1 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2 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
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2.3 运用辩论法开展教学
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之中,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生物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内容教学中,有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3.1 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将学有余力或是对生物学习具有强烈欲望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3.2 举行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在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相机进行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等,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3.3 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机会,培养实践运用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3.4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3.5 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发散思维 能力
在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中明确的将学生生物各种能力的考查做了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立体。有更强的创造力。
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就是说在知识点的延展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增强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这里笔者就高中学生生物学科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个人的经验和方法,以此共免。
一、相似知识点的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有相似性的知识点是学生很难区分的。那么,怎样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区分这些知识点,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就是一件很让学生头疼的事。此时我认为培养学生画维恩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既省事又省时。
如:蛋白质,酶,激素,抗体等之间的异同。
由于酶,激素,抗体的公共点是都有蛋白质成分。而酶的实质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有的是氨基酸的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雄激素、雌性激素);多肽及蛋白质类(生长激素);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激素)。抗体的实质则是球蛋白。由此可画维恩图如下:
在课本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维恩图:如应激性性在动植物方面的表现;生物的不同种类(有细胞结构与无细胞结构,真核与原核细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均可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区分。
二、大小概念之间的排序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容易将大小概念混淆。因此在学生完一个章节后,教师要适时的让学生理清头绪,让他们进行排序工作。切忌教师包办这一过程。排完序后要让学生动嘴说出原因。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肯定和指正。
如:在《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中,生态系统、生物圈、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如下排序:
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生物研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以后新问题的分析提供前提。同样,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遗传物质中各物质的排序。
三、用中心知识点的幅射图来整合知识,增强知识之间的整体感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中心知识点来幅射的方法将许多与之有相关性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增强,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中心知识点这一纽带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让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某些知识上的盲点。深入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各个方面搜集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以“细胞分裂”这一中心知识点为例,就可作出如下幅射图:
由图可知,在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过程中均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而且在生物工程中,也可运用这一知识点来解决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相关问题。教师此时要做的是让学生在此图的基础上自己搜集知识点,细化图中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完成这一环节。
当然,要想让学生熟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要有一定知识广度作为前提。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进行适时的指导,帮其完成能力拓展。
四、一材多用,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触类旁通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题目,学生们在不久前已经做过了,讲过了。但是当这一题材经过变形后再出现,学生却很陌生。有的甚至无从下手。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没有深入的挖掘题目的本质。认识它所涉及潜在知识。我就以如下两题作为例证来说明以上问题。
例1:为了测定某鱼塘群落中各深度日代谢的平均氧气浓度变化,采用多对“黑―白瓶”(即不透光―透光瓶)的方法,从不同深度取水样,将水样密封后,分别放回与原取样深度相同的位置中。24小时后取出,测定瓶中氧气气浓度,再与取样前同等深度水中的氧气浓度进行比较,提到下列数据:
水深(m) 瓶中02的变化(g/m2)
白瓶(透光) 黑瓶(不透光)
1 +3 ―1
2 +2 ―1
2 0 ―1
水底 ―3 ―3
不能从表中得到的的信息有:()
A该实验方案建立在白瓶和黑瓶中生物体的种类和数量相等的基础上
B白瓶中测得的02变化,反映了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作用积累的氧气量
C黑瓶反映了生物体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D该池塘一昼夜生产氧气的量与消耗氧的量的比为4:3
此题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在透光瓶中氧气的量是指植物光合作用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积累的氧气量。而不透光瓶中只能表示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很轻易的找出此题的答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题中找到更多的潜在的信息。教师不妨在此时,将此题的头尾倒置,对此题进行改装,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思维拓展。可作如下改装:
例2.为调查太湖某一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产氧量能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耗氧所需,可用黑白瓶法测定该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白瓶为透明玻璃瓶,其水中溶氧量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02与呼吸作用消耗的0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体溶氧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以BDO表示)。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步骤:
①用采水器取该层水样,分别注满怀500ml黑白瓶并密封,剩余水样用于测;
②将黑白瓶;
③。
(2)设计记录所测数据的表格。
(3)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在此题中,将例1中所考查的内容进行了倒置。主要注重考查学生设置实验,分析现象和制图能力。其中例1的题干及图形是例2组织答案的依据。只要在分析例1时,让学生适当挖掘此题的潜在信息,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分析得更全面,更快的解决当前问题。
参考答案:
例1:B
例2:
⑴①溶解氧浓度
②放回原水层
③24h后取出黑白瓶测溶氧浓度
⑵黑白瓶溶氧变化记录表:(mg/L)
⑶若WDO-BDO>0则有自养生物
[关键词]生物 新课标 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60-01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吉林省在2007年开始施行。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工作就接触新课标教材,没有使用过其他的教材版本,所以没有像一些同仁那样对新课标教材感觉到不适应。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选择的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编排体系上合理、有序。设计内容上体现出了编者的技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体现在对内容编排上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并且维持在现行高中的知识水平,避免出现过深过难;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对必修各模块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总结如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先讲细胞作为高中生物模块一的内容。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是让同学们在整体上认识细胞,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多样性(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的统一性(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然后分层次介绍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及行使的功能,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
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形成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要经历衰老、凋亡甚至癌变。其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模块二讲基因。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些内容可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如何变化?人类怎样利用的基因?基因频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模块三讲环境。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先讲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再讲个体的外环境,个体以外还有个体,同种的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既强调了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呈现了生命系统的稳态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生命系统来说,其稳态不仅仅有其自身的调节,还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人类的行为而言,是干预生命系统稳态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问题已经干扰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保护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
关键词: 高中生物科学 教学方式 科学发展 科学素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导学生学习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并带领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层意义进行探究,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生物实验探讨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启发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其通过科学性教育领悟科学的含义,提高学习素养。
1.生物科学史和生物科学史教育
生物课科学史是由生物学家在研究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一门科学。高中生物学习主要针对基本生物的理论知识、各个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发明的试验方法等进行分析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的已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生物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教师要想实施生物教学实验,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新课标生物的教材内容,现如今高中的生物教材中蕴含诸多生物科学史的基本问题,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发挥广泛传播能力,拓展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生物与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运用、相互渗透;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了科学发展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生物科学是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同时要具备他人合作、交流的品质。“促胰液素的发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对生物科学研究来说是多么重要。
3.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影响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有些生物科学史内容较完整系统,将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和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均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等。对于较疏散的科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其系统全面地进行分析讨论,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对生物科学进行初步了解。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不同的科学史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3.1作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引物”
对于教材中“问题探讨”的环节,教师在课前学习中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欲望,从而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内容前,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介绍了1967年荷兰一位生物学家发现了蜜蜂通过舞蹈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合理地引出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又如,在具体学习“细胞工程”前,教材在“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中,以时间为顺序简要介绍了各国科学家在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教师应当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想象,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教学处于渴求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支架
生物学史主要总结了科学家在研究探讨生物知识时的成果,他们主要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假设结果、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研究。高中生物教材主要通过科学家的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制定目标,鼓励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例如,伟大的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分析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始终谨记实验过程中的疑问,有目的地进行分析、试验,最终大胆放弃前人的实验结论,自主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实践,得出完美实验结果,推出遗传定律,供后人解释众多生物现象。同样,学生在讨论生物实验过程中,分析各个生物科学家的疑惑,进而对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利用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取得实验成功,并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3作为探索思考、主动发现的材料
在生物教材中穿插许多“资料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生物科学史,教师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使其主动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教材在“资料分析”中列举了科学家对某些病毒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研究的重大发现,以此引导学生质疑传统中心法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又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教材在“资料分析”中列举了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多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既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一步一步揭开酶的神秘“面纱”,又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科学发现需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3.4作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
教师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时主动将生物科学史插入教学环节中,课前引入相关生物学家的小故事、设计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在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更多地接触生物科学。
例如,学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教师可以插入“傻子村”小故事,通过讲述“傻子”的病症及“代代相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迫切想寻求造成“傻子村”的原因,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傻子村”特殊的自然环境才是罪魁祸首。这样学生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状态下,进入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枯燥难懂的知识瞬间就变得栩栩如生。
巧妙利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生物的知识面,运用动态生物知识,启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研究生物实验。
3.5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材料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课后资料设有有关“科学家小故事”、“科学研究足迹”等文章,如“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神奇的基因芯片”、“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等。这些科学史材料可作为拓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应重视并及时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交流。另外,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本章小结”和“专题小结”后的“网站登录”和“书海导航”,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和认真阅读习惯的好习惯。
3.6作为回顾知识的线索
例如,在学生学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科技探索之路――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基因工程的实施获得成功的基础理论,从而回顾与基因工程相关的科学史,例如DNA结构研究,遗传定律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理论知识。经过回忆科学家的研究动态,为学生讲解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识,同时清除生物科学的内涵与意义。
3.7作为开展课外活动的素材
除在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外,教师可尽量为学生提供施展平台,与学生共同举办有关生物科学史知识竞赛,例如:知识竞答、辩论讨论、学术知识讲座等。例如,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搜集相关科学史材料,如“搜集有关基因诊断方面的资料,从利与弊两方面谈谈你对基因诊断的认识”、“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材料”、“搜集有关干细胞的资料,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对人类健康的意义”。同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生物科学史本身集趣味性、科学知识于一体,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激发对生物科目的兴趣。生物科学史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引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支架,探索思考、主动发现的材料,课堂教学的“活化剂”。当然,生物科学史还能够起到其他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生物科学史,充分利用好生物科学史。
参考文献:
[1]徐宜兰.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10-13.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趣味性 学习兴趣
现行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包含有关的生物科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而且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同时还介绍了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生物工程也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使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对生物学科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复习和巩固的负担就越重,就会感觉枯燥和沉重。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学生只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生物了,更不会主动建构生物知识。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趋势呢?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脑筋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那么兴趣是什么呢?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使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兴趣的产生既受主观因素影响,又与客观条件有关。所以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应该是一种辅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积极手段,这种“辅助”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有兴趣,并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因此生物老师不仅要把知识讲清楚,更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享受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我认为,要创造有趣味的生物课堂,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如何让学生在这有限的四十分钟内集中精力实现学习目标,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各种教学导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感到新奇、有悬念,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更有效的课堂交流。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情境?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如问:如果衣服上沾了油渍,则用什么洗衣粉去渍效果好,用冷水、温水还是热水效果好?从而开始对“酶的活性”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实物创设,如搬进一盆阳台植物(事先在阳台上固定位置培养一段时间,植物的枝叶朝一个方向偏倚),提问:植物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跟什么环境条件有关?由此开始对“植物生长素”的探究,等等。有经验的老师也可以从教室里的一人一事一物或者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开始一节课的教学。总之,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学情,采用最适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
二、采用多种教法和辅助教学手段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没兴趣,不是讲小话开小差就是在睡觉。其实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就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一张生动有趣的图片,一幅清晰又形象的挂图,一段简单又直观的动画,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一堂课不可能都靠这些“小技巧”支撑,更重要的是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再进行练习、交流和评价,学生的活动不再单一,他们扮演了课堂的主要角色,充当了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容易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物投影仪、电教平台、语音室等为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原先传统的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如使用电脑和投影仪为学生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胞的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能使很多微观的概念或反应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又如,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时,从实验室搬来人脑的解剖模型放在教室供学生课后观摩,以便学生认识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学习DNA的结构时,可以观察图片、照片,也可借助简笔画对DNA的双链进行“组装”,还可以采用模型组装的方法;在解释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时,剪取一根枝条,让学生分辨“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等。这样的实物或模型直观都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时,还可通过角色扮演明确反应的产物及反应过程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目、脱H2O数目、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充满笑声的活动中展现自己,启发思维,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重视实验,上好实验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进行探索和思考。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但高中生物的大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他们会注意到或接触到很多以前从未涉及的问题,但又无法得到明确的解释或解答,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学生喜欢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观察和探究性的实验,其中有些是在学校实验室能够完成的,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等,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体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观察、实验操作、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和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而有些实验,即使是学校或周边社区都无法完成的,教师也应考虑通过参观或模拟等方式,如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培养等,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生命的美丽、脆弱和顽强,正确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有较多介绍生物科学研究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案例,例如,通过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体会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和数学统计分析法的应用;通过分析萨顿的假说,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再次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领悟严谨的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发现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通过统计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探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还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酶的发现过程,等等。
细心推敲经典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在回顾科学史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果能发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设计实验,再与科学家的认知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从而享受思考的快乐,在思考中进步。
四、使用生动和幽默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不是刻板、严肃的代名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能使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神经得以松弛,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还能拉近师生距离,增强课堂活力,增加教师个人魅力。
怎样让教学语言幽默起来呢?
可以使用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也可以“信手拈花”――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谚语、成语等引入到课堂,还可以借优美的古诗词营造课堂氛围。如将核酸比喻为生命活动这出大戏剧的“总导演”,而蛋白质则是这幕演出中的主要“演员”,这样的比喻,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核酸和蛋白质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明确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学习细胞周期时,用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巧妙地将分裂期(台上)和分裂间期(台下)所占的时间比例概括了出来,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分裂间期细胞所做的各项工作都是为分裂期做准备这样一个事实;在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时,把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三者比喻为接力赛队员,依次传递抗原的关键信息,使学生对各种细胞的作用顺序及相互之间不存在分化关系这一事实有更深刻的理解;把能量通货――ATP比喻成钞票(能直接利用),而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则比喻成银行卡(不能直接利用)等,这些比喻无一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广告词或谚语,甚至是诗词等其实蕴藏着许多生物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食物链中生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一山不能容二虎”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之逐级递减的特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了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发了学生对植物激素的好奇心,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使用好这些语言素材,既能把生涩的生物学概念和问题阐述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其实就在日常生活和经验中,产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课堂的趣味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学生注意力从其他方面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但这种趣味不一定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内在趣味,这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但如果脱离了学科学习,只是单纯地游戏与玩乐,则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及学生的个人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一味地把课堂变成游乐场,趣味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觉得听课有意思,又要确保学生因为有兴趣而保持在知识海洋中前行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课堂是学生的精神交流园地,是焕发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展现多彩个性的舞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表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开发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都能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也会有成就感,教师就能更加潜心研究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班勤梅.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0,1:96.
[4]于小丽.谈趣味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9:83-84.
一、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在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来自于网络、手机、游戏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加剧.一些学生甚至夜不归宿,上夜网,进游戏厅,有的还去酒吧等场所,喝酒、抽烟现象普遍,打架斗殴之事常有,甚至还接触了.因此,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则应结合本学科的一些知识特点,对学生予以思想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教育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热爱生命.
例如,笔者在执教《有性生殖的受精作用》这一节时,笔者在引领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点的学习,使之懂得受精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之后,再借助绘画读本《小威向前冲》一书,让学生明白在近乎几亿个当中,最终却只有一个与卵细胞相遇,并完成受精活动.当排卵后24小时内,卵细胞没有与相遇,就会自然死亡,而且卵细胞产生的道路无比的曲折,其耗费的时间也是相当的漫长,因此,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十分来之不易的.正是源于此,才要更加地去感恩父母,在成长的路途中要正确对待得与失.而于生命而言,高中生更要懂得珍爱生命,每一位同学都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使自己的生命绽放璀璨的光辉.
二、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国主义教育,也始终贯穿于各个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而我们的生物课本中有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则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在我们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这要求身为高中的生物教??,要先搜集并整理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教学资料,结合当堂所执教的内容,藉以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教师借助于在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为人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以其主要业绩,大力向学生宣传,使得他们在学习及其人生的路途上能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目标,能够引领他们勇往直前,敢于靠近伟人的灵魂,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完必修2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汇总展示我国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种子太空旅行"培育出数百个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蔬菜和粮食品种,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诞生并于2007年考入西安西京大学;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中国是参与该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并承担其中1?的测序任务.1993年中国农科院成功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对转基因生物的培育成功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我国首例"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康康"在山东莱阳农学院诞生;我国免疫医学保健也在飞速发展,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研究成功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内容的汇总学习,使学生看到祖国的发展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最深厚感情,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
任何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个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其个人坚强的意志力,而科技的成功取得则更是如此.高中生对科研这一概念和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都不是一味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它们都离不开科研历史的支撑.因此,生物教师要在日常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展示科研历史的曲折与艰辛,以及当下高中生对其的继承和创新意识,都使得学生乐意去学,并用自己的心去认真感受.
例如,笔者在执教《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一节时,则是先让学生边动脑筋,边思考,同时参考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中,找到孟德尔做杂交实验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他花了几年的光阴去研究山柳菊,最终无所得,但孟德尔敢于去质疑,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因而,除了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外,还有其本人对科学的挚爱,以及其坚持不懈的精神等,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问题情境 生物课堂 教学效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实践,在平时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生物现象,它们都可以用生物学解释。因此在平时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维分析、判断和推理,并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我现结合自身平时的教学体会谈谈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与策略。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践等途径,直接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产生诸多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特性》实验时,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37℃的水浴?滴几滴Hcl行不行?等等,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生活经验
一些传统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五九六九,沿河插柳”等,若把这些生动、鲜活的语句引入课堂教学,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是这样的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生物课本中的资源来自于现实生活,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特点,巧妙地设置问题。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在课本中就有一幅鹦鹉体色的变异图(一对绿色的鹦鹉产下的卵孵出了4只体色迥异的小鹦鹉)。可以提问:亲代同样是绿色,为什么会出现多种不同的颜色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4.利用前后知识点间的广泛联系
在学习某些知识点时,可以将其相关内容以框架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附有一定的空白处,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内容,如在讲解蛋白质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5.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现实生活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重要的来源,如今高中生感兴趣的多是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生物现象。例如: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就记载了一种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过,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生根。”
6.挖掘生物中的热点问题
挖掘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又能切实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例如在学习基因工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鲫鱼的肉味鲜美但体格小,而草鱼的肉多但肉质粗糙,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培育出一种肉质鲜美且体格也比较大的鱼呢?这样利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7.精选生物学史中的探究历程
生物学中的一些科学真理,都是历代科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反复推敲、努力探究,最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学习生物课本中有关科学原理的发现历程时,可以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充分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深入地理解实验过程的本质问题。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中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问题:植物的生长是否与空气有关?关键问题:在实验中老鼠和蜡烛有什么作用?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深入思考:光合作用与空气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根据实验为什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且能够掌握要想说明一个问题,在设计实验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8.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变异 教学构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6-02
在新的课标中主要是对这一单元的整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的规划。对重组基因的意义的举例,以及对染色体以及数目变异方面的描述,是属于课标中的了解层次的内容,而对基因突变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变异在进行育种的应有方面的实例,是属于需要理解的层次。对具体的内容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对使用的教材进行设计匹配。新课标的标准中关于实践的建议目标主要有,知识以及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及方面。
一、对生物变异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对生物变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举例说明;对重组基因以及意义的距离说明;对基因突变方面的特征举例说明;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还有染色体的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以及单倍体方面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以及生物变异在进行育种的应有方面的实例,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杂交育种以及诱变育种,还有对单倍体以及多倍体的育种方面的概念进行描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利用低温对染色体的数目的变化进行诱导,观察这期间染色体的数目发生的变化;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对遗传以及变异的原理的利用解决实际的问题,对学生理解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对育种方式以及其技术上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对判断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有独立的对信息的获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方面的价值观
在对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分析以后,形成对事物的本质以及现象方面的认识,对不同的育种方式以及其技术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传统以及现代的生物技术方面可以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对生物变异方面的多种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对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所了解;对运用转基因技术的生物以及食品的安全性有所关注,意识到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两面性。通过对遗传育种方面的技术发展的历程的了解,对科学以及技术还有社会方面之间相互的作用有所了解。
二、教学策略
通过对遗传的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对“表现型是在环境条件以及基因型共同协作的情况下的作用结果”这一命题有所了解,同时掌握生物变异的实际意义是生物体在表现形式上发生的改变。对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对下面的教学设计进行辅助,最初就要让学生明白,生物变异主要分为可以遗传以及不可以遗传两种变异形式。教师需要对产生遗传变异的来源,即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还有染色体的变异进行阐明。让学生对这三方面的知识以及概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是对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对基因重组方面的教学
基因重组的理念是指,在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时候,对不同性质的基因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时期重组的作用。通过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出多种样式的基因组合方面的子代,提供了一定的原材料在生物进化的选择方面。对其的教学概念主要是对基因重组概念的由来以及其内涵还有外延三个方面。
对基因重组的概念方面由来的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借鉴孟德尔进行的杂交实验的启发,让学生对基因重组的概念有所了解。
对其概念的外延就是对其适用的范围有所研究,在对基因重组的概念进行分析以后,引领学生对在遗传学中学习的染色体的基础进行回忆,对基因的重组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同学生强调,在受精的过程中,是对基因组合的应用而不是基因重组,让学生自主的对基因重组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对低温进行对使染色体加倍方面的实验教学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自然诱因引发染色体的数量的增加,主要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学,基本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着对多倍体引起变异的来源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可以独立的对学过知识以及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再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方案的验证假设,可以通过对相应的教材中已有方案进行参考,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然后将最终得出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对,使学生对多倍体的变异的来源有所了解。
(三)关于育种中生物变异的应用的教学
在育种的过程中,对生物变异的应用主要有杂交育种以及诱变育种还有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云中五个方面,是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科学原理的也能应用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在科学以及技术还有社会方面都有所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育种的原理以及技术及方面都有所涉及以及分析。
(四)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的安全性的关注方面的教学
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的安全性的关注,是引起学生对现代的生物科技的关注,认识到当代的生物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两面性,对学生的科学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教育。对这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际的亲身感受来实现的,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准备充分的相关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的阅读后,可以在意识里自己形成一定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在现有的资料的基础上,再对课外的资料进行收集,加深自己的认识。
结语:
在新课标中对生物变异这一单元的整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的规划。是属于遗传与进化这一部分的,本文就对生物学的新课标改革中,对生物变异这一部分的教学构思进行探讨。生物的变异主要阐明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并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生物变异这一模块主要涉及遗传的变异,以及基因方面的多种知识点,在新课程的标准教学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做了重点强调。
参考文献:
[1]米雪.高中生物选修3《生态工程》专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静.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为高中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其中的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生物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课堂上要明确复习目的,注意反思,及时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这时,务必紧跟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的讲解、理顺知识的难易、释破自己的疑难。老师一般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妨通过这一段的练习,多练多问,解决自己的困惑。
下课后多想想,梳理知识,强化记忆
课后要抓紧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反刍消化,基础的掌握、难点的强化都在课后。应利用下课后的一段时间,或者自习课,或者临睡前的一段时间,大脑像过电影一样把本节的内容再现一遍。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没有时间,但只要有心就会有时间,能力就是在自主学习之中养成的。
学好高中生物知识的方法①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③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指导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现阶段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复习阶段,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很有必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推理等基本思维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并且牢牢抓住。
④强化训练、多思善问
能力考查是近年来高考的“主旋律”,现阶段能力提高可以通过强化训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及时检查复习的效率。现阶段强化能力的训练,老师认为应该以做中等难度题为主,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力求提高解题速度。应当检查自己是否具备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还有适应高考的审题、题意分析等各种能力。
考生应当接触新情景的习题,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理解试题,作出正确结论,以提高解题质量。善于归纳总结,想一想该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属于哪一类,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比较,以少胜多,抓住了代表性,就可以以一当十。这就要求考生找出题目原型,摸索解题规律,以后再做类似习题就可以运用规律性方法解题。
另外,现阶段的训练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有时要用到整本书,甚至跨课本。解这类试题,必须站在知识的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对一些一时想不通的问题,一定要问,问老师、问同学,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快速学好高中生物的方法1、首先要培养起对生物的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反复的看书。
其他的理科或许看书还起不到特大的作用,惟有生物,是一定要看课本的,包括大字,小字,注释等等,反复看,画上不同的重点,比如主干知识,第一遍看了没记住的,第二遍看了没记住的,做题时提到的等等。并且生物是理科中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
2、作对比。
比如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酶合成调节和酶活性调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
3、注意总结。
学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总结,比如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各种育种方法等等。
4、流程图和背诵结合。
上课认真听讲,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生物过程老师讲的很细致,结合课本,在脑中反复想动态的画面和流程,比如有丝和减数分裂,有氧呼吸三个过程等。
5、有效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