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时间:2023-11-30 10: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第1篇

一、sna与mfs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迅猛发展,但在统一向前的大步伐中,世界各国的发展仍体现出明显差异。为了增强统计的国际可比性,协调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等国际统计准则。2008年联合国专家组又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进行了修订,推出了08sna。

sna以全面(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sna作为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其中包含相当丰富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

但是,在2001年,经过长期研究和多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颁发了一部专门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用于指导和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mfs的出版,填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国际准则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概念和原则上,mfs与1993年sna保持一致,并与《国际收支手册》(简称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简称gfs)等国际统计准则相互协调。

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sna与mfs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切入点,细致探讨两者的具体不同。

二、宏观把握sna和mfs的区别与联系

sna是关于整个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准则,mfs则是专门针对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仅就货币与金融统计而言,两大国际准则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一)核算目的不同

sna是为了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设计的。它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主线,全面核算再生产的条件、过程与结果。全面测定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在sna中,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等。国民本文由收集整理经济全部活动以账户和矩阵的形式列出。账户形式即会计账户的借贷格式,借贷双方平衡,最基本的是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即国际经济往来)四大账户。体系中包括:国民收入计算,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与国际收支表等内容。

mfs是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表述方式的国际准则,是为了测定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状况、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设计的。mfs范围覆盖了广义金融的各个方面及相关经济活动,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定义、分类、指标、方法和表式等。它以经济体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侧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的流量和存量核算,在金融领域自成体系。

核算目的的不同是sna和mfs最根本的区别。

(二)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不同

mfs和sna两套核算目的的不同导致他们建立的理论基础也不同。sna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活动是一个生产-分配-流通-使用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物质运动与价值运动的过程,生产活动是一起经济活动的中心,以此为指导,sna全面核算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价值和实际的流量与存量。其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和资本形成总额等。

而mfs以金融理论为依据。金融理论认为:货币供应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可以制约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此为指导,货币与金融统计全面统计了金融交易形成的流量和存量,根据金融性公司的职能不同,核算了影响经济和金融过程的重要指标,详细描述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债权和债务。

(三)sna和mfs的主要联系

1 核算主体一致

一国之内的单位、个人和国外的单位、个人参与的经济与金融活动,是sna和mfs核算的主体。

2 核算客体一致

尽管sna和mfs在核算内容上与有关于生产、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但是金融资产和负债额流量与存量是二者相同的核算客体。

3 基本概念一致

sna和mfs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上取得完全的一致。比如常住单位。机构部门、金融交易、金融资产、负债等,两套核算体系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义。

三、sna与mfs金融工具分类比较

mfs的统计标准是以sna的统计标准为基础的,sna的统计标准是组织、计量、处理经济体中非金融和金融活动的完整框架。因此,sna的基本原则决定了mfs的统计原则。但是,由于两者统计的目的不同,因而sna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就以金融工具的分类为例,具体来比较sna和mfs的不同。

sna没有明确提出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只从存量(金融资产)与流量(金融交易)出发将金融工具分为不同的七个类别。它采用复合分类法,在第一层次上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划分为七种: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证、保险技术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同时对一些一级分类做了二级分类,例如保险准备金分为住户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老保险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和未决索赔准备金。对于贷款和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

第2篇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建立 问题 创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准确测量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1、旅游卫星账户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世界有关经济学家和统计学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简称“框架”),使旅游业成为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量和计量的产业。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统计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核算总账户下所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编制这一账户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费而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产出,从相关行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核算,从而达到在国际统一的统计框架下对旅游经济进行全面测量和分析比较的目的。旅游卫星账户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为各旅游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统一标准的计量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旅游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区域间的可比性,还能够准确全面地测度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国际间的可比和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情况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办,在温哥华举行了“旅游卫星账户(TSA)——为良好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的国际会议。温哥华会议确认了TSA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用以测量一个经济体系之内旅游对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系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承认以往开发和实施 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样化的方法;承认各国可以根据各国自己的情况,在TSA标准之内对分类进行调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新西兰、瑞士、美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实践。他们以“框架”为基础,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界限与分析中,许多国家从中受益。

二、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

1、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有利条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账户表式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大致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国际TSA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国际成功的TSA理论与实践,显示了旅游统计与旅游核算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最高水平。TSA为进行旅游经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国际化标准为基点的旅游统计与核算体系,不仅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规划和管理旅游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跻身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多次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会议之后,国家旅游局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研究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三是我国旅游统计国际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体系的框架和参照点。TSA提供了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的规范:在TSA框架下选取指标、定义概念和构建指标体系,统计过程应覆盖更宽的信息范围,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数据。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颁布了《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形式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我国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偿试

我国之所以先后在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等地区,开始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试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TSA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关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和数据落后等问题,极度影响我国TSA的建立和账户数据的准确性。二是TSA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经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义和结论形式与旅游传统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误用和无用,或者无法理解和无法使用。四是我国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上面虽然有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TSA的建立也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2002年9月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试点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较系统的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成工作组,正式启动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项目工作组召开的汇报鉴定会,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为基本原则,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初步编制完成“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表。

三、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缺点及创新

第3篇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第4篇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建立 问题 创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准确测量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1、旅游卫星账户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世界有关经济学家和统计学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简称“框架”),使旅游业成为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量和计量的产业。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统计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核算总账户下所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编制这一账户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费而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产出,从相关行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核算,从而达到在国际统一的统计框架下对旅游经济进行全面测量和分析比较的目的。旅游卫星账户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为各旅游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统一标准的计量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旅游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区域间的可比性,还能够准确全面地测度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国际间的可比和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情况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办,在温哥华举行了“旅游卫星账户(TSA)――为良好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的国际会议。温哥华会议确认了TSA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用以测量一个经济体系之内旅游对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系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承认以往开发和实施 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样化的方法;承认各国可以根据各国自己的情况,在TSA标准之内对分类进行调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新西兰、瑞士、美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实践。他们以“框架”为基础,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界限与分析中,许多国家从中受益。

二、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

1、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有利条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账户表式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大致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国际TSA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国际成功的TSA理论与实践,显示了旅游统计与旅游核算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最高水平。TSA为进行旅游经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国际化标准为基点的旅游统计与核算体系,不仅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规划和管理旅游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跻身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多次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会议之后,国家旅游局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研究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三是我国旅游统计国际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体系的框架和参照点。TSA提供了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的规范:在TSA框架下选取指标、定义概念和构建指标体系,统计过程应覆盖更宽的信息范围,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数据。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颁布了《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形式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我国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偿试

我国之所以先后在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等地区,开始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试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TSA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关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和数据落后等问题,极度影响我国TSA的建立和账户数据的准确性。二是TSA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经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义和结论形式与旅游传统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误用和无用,或者无法理解和无法使用。四是我国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上面虽然有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TSA的建立也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2002年9月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试点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较系统的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成工作组,正式启动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项目工作组召开的汇报鉴定会,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为基本原则,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初步编制完成“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表。

三、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缺点及创新

1、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点

我国TSA的建立大大拓展了旅游统计与核算的范围,强调旅游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理论框架的一致性、统计指标与数据收集的同一性、旅游经济活动与其它行业经济活动的可比性以及国际间、地区间的可比性。TSA允许应用不同经济理论和方法建立模型,揭示国民核算的主要经济指标与TSA特有指标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原有的旅游统计与国民核算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功能。同时TSA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它所确定的核算主体范围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它关于基本核算单位的界定及其部门划分的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单位的独立性特征。我国的TSA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统一性,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下,其概念与理论、统计指标与数据的搜集都具有统一性,澄清了过去许多存在模糊的区域。二是可比性,在旅游卫星账户下的旅游统计与分析数据和其他行业一样,统一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在我国内部,旅游行业可以和其他行业比较,同时世界各国采用规范的旅游卫星账户,也使旅游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三是综合性,我国旅游卫星账户能够全面地衡量旅游的产出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等,这为今后旅游的宏观规划及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四是灵活性,我国一旦建立起了旅游卫星账户,研究者就可根据需要计算旅游对某个方面的影响,比如说就业、收入等。

2、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不足

我国旅游卫星账户虽然已完成了初步编制,但是它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复杂性和滞后性是旅游卫星账户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卫星账户相对于其他旅游经济效应分析方法来说,要复杂的多。对于我国或者一个大的城市来说,也许创建一个卫星账户是有益处,而对于一个较小的地区来说,旅游卫星账户可能过于复杂,其花费往往要大于收益。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常常几年才编制一次,采用过去的投入一产出表,毫无疑问,数据是具有滞后性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产业间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等都会产生变化,这会影响旅游卫星账户的效果。不过从短期来看,问题不大,如果用于长期的预测,肯定有相当程度的偏差。

3、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建立的障碍

一是旅游前后的支出难以全部涵盖到账户中。目前,我国旅游卫星账户侧重于旅游期间的支出。然而,旅游前后往往也会发生与旅行相关的花费。二是耐用消费品往往被忽视。主要是单用车辆和购买第二住宅或别墅。如何处理个人资本或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三是术语和概念有时难以掌握。TSA本身是一份面向技术人员阅读的报告,报告本身的写作无懈可击。然而,对一般读者而言,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则难以理解。四是TSA中的一些数据之大出乎意料。这主要包括某些行业或就业人数的相对数量水平往往招致异议。五是TSA不提供有关特定市场的数据。尽管TSA包括需求和供应两方的数据,但是它并不提供任何有关具体市场或消费者群体的规模或其它特征的信息,六是数据往往过于概括难以应用。TSA表格中的数据往往局限于国家级的水平和总量。产业分析者认为他们需要分解到省级或更小地区的信息,但是这种分解水平,超出了我国旅游相关的现有商业调查的能力。

4、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创新

为了充分地交流已有成果,将TSA的影响扩展至我国整个旅游业,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在与各国交流中应采取新的措施。首先,要求参与开发TSA的国家旅游办公室,应使用非技术语言编写一系列有关行业具体事实的表式,从而为各个行业提供汇总的统计数据。其次,每一个事实数据表示的内容和格式可以与相关行业的代表协商确定,通过协会自己的邮件列表分发给相关人员。同时未来版本的卫星账户应当包括更细致的行业分类,尤其是对景点。

我国现有的旅游卫星账户中的基本框架,应当与时俱进,把一些新发展的旅游消费信息也加入到TSA账户中。另一方面,针对TSA的信息滞后性缺点,应对TSA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与。

【参考文献】

[l] 郭鲁芳:旅游经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Stephen ・J・ Smith:Tourism Economic[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0).

[3] 吴珍:测量旅游经济效应的新工具一旅游卫星账户[J].统计与决策,2002(8).

[4] 高书军:海洋旅游理论解析与方法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

[5] 任佳燕、张海燕:旅游活动测量与TSA方法[J].中国统计,2001(8).

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指标

作者简介:王大旭(197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市卧龙区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统计师。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1672-3309(x).01.01.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23-03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但服务业的具体含义在理论界尚有争议。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往往是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也就是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新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但服务业统计却与其不相适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统计改革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服务业统计的现状分析

服务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对服务业产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资料,对于各级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服务业的积极作用,引导服务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主要采取政府统计部门和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两种渠道、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两种方式的统计调查模式。

第一。政府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服务业统计。政府统计部门主要开展的是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块”上的统计,还有就是对计算机服务业、仓储业、软件业等11个重点服务行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开展“条”上统计,比如交通管理部门开展了公路、水路等的客货运输量、周转量统计,人民银行进行人民币存、贷款统计,地税部门进行税收统计等。为了整合、协调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业统计资源,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建立了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周期性普查和常规统计。周期性普查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迄今为止。服务业普查已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93年的第三产业普查、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全国经济普查。常规统计是指除经济普查年度以外在常规年度、季度、月度开展的服务业统计调查,比如政府统计部门开展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常规统计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系统内开展的经常性统计调查。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已制订了《服务业统计基本规范和实施意见》,这样就为各地方和各部门开展服务业统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标准。

二、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统计进行一系列改革,制度方法逐步科学,但由于服务业自身特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影响,服务业统计仍不尽完善。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服务业涉及国民经济的15个行业门类和47个行业大类,目前政府及部门日常统计还没有覆盖全部的服务业行业。从政府综合统计看,主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5个行业大类开展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定期统计调查:在装卸搬运、计算机服务、仓储、租赁、软件、商务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居民服务、社会福利、体育和娱乐等12个行业大类开展了国家和省一级层面的抽样调查,还有不少服务业领域尚未建立固定的统计调查制度,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社会保障、文化艺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从部门统计看,交通、教育、科技、卫生、建设、文化、水利、环境、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只对系统内服务业企业和单位进行简要统计,掌握的主要是一些行政记录。没有建立全行业的统计制度,服务业统计范围覆盖不全。

(二)服务业统计网络不健全

与第一、二产业比较健全的统计调查网络相比,服务业统计网络尚未搭建成体系,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单位点多、面广,遍布城乡,变动频繁,行业间相互渗透、交叉,而且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次,从服务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统计来看,服务业单位统计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其主办单位的经济成分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因而难以形成服务业统计网络。此外。由于我国服务业统计起步晚,尚未建立及时的、系统的服务业各行业的统计调查网络。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统计部门内部也尚未建立一个上下贯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相互衔接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体系,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全面的对服务业统计调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三)服务业统计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服务业统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统计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服务业统计水平的提高。目前,虽然大部分省级统计局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机构。但是人员配备明显偏少。一些地区服务业机构还设在其他机构内:市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不超过1/3:县级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的仅占10%左右。机构改革以后,部门统计力量在弱化,与要承担的服务业统计工作量明显不成比例。对于国家和大多数地区而言,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是一项新业务,经费尚未列入统计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影响了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服务业统计制度不健全

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业统计长期被忽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建立起统一、完整的服务业统计制度。除了在经济普查年份进行的全面调查外,非普查年份政府统计部门主要进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统计调查工作。其他服务业行业的调查资料,有一部分是依靠部门现行统计制度来收集统计,但这些部门的统计资料、统计范围往往涵盖不全,没有按照该行业全部口径统计:另一部分没有主管部门的服务业行

业以及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行业,几乎没有资料来源。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算。

(五)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单调,抽样调查质量不高

目前,服务业统计主要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限额以上(规模以上)采用的是全面调查,其有一套较完整的报表制度和操作方法,数据准确性相对较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情况。限额以下(规模以下)较大领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和方法制度的不断改善,抽样调查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样本点的问题。首先是总抽样框的基础资料收集难、不精确。造成抽样缺乏真实性:其次是样本点相对较少,使用时间较长,缺乏代表性。样本点配合程度差,提供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往往造成推算数据与现状出现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较低。难以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相衔接。

(六)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指标体系不统一,难以构成体系,从部门看,部门统计数据以反映本行业业务活动状况为主,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存在“部门特点”,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往往综合指标多,详细分类指标少,实物量指标多,价值量指标少;另一方面,一些实行报账制的单位无法提供统计资料。不少单位实行报账制,由于单位自己没有财务账,从而导致无法填报报表:而可以提供报表的单位,有些指标如营业利润等却无法填写。并且。许多指标的定义不准确、不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确定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同时对于服务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区分也不明确,以至分类核算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也不同。还有,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不具备服务业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服务业统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观念。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应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对服务业统计的认识也在逐步向前发展。目前人们对加强和进一步开展服务业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没有什么需要争论的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服务业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小卖部”、“修理铺”等不显眼的小行业,而是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WTO后,以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更加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尽管对服务业的基本认识已经或正在改变,但从目前的具体工作来看,统计工作的重点仍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上,服务业统计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重视并加强服务业统计。

(二)加强统计力量,建立健全统计网络

首先,建立经济调查机构已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组建步伐。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建立调查网点;对主管部门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要求其设立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其次,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再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开展。督促中小企业、个体户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大力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与制度

目前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尽快完善。具体而言,第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规范,明确服务业的具体分类和调查单位。统一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解释、填报要求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且要规范资料报送程序,使各部门、各级行政区域在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第二。可以根据各种服务业的实际情况,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及职责,整合、协调、发挥好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形成相互服务、相互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第三。在调查方法的运用上,必须要坚持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相结合。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做到有的放矢。

(四)认真做好调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

统计调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调查的质量。要高度重视统计调查人员的选调工作,要选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要认真做好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培训,使每个统计调查人员熟练掌握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统计标准、指标内涵、口径范围,确保源头数据的质量。

(五)加强服务业单位名录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由于服务业覆盖面广,分类庞杂,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尽量摸清我国服务业的行业分布、经济总量、增加值、内部组织结构和竞争实力等情况。并且要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把好企业法人登记以及营业登记的源头关,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服务行业单位的类型和性质,最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在进行服务业抽样调查时,单位名录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名录库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服务业抽样调查工作的成败。因此,不论工作有多么艰难,各地各部门都要组织力量,切实把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建设好、维护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统计总体的全面性,才能为做好服务业统计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一是可以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作为中心指标,把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并注意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二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仅要有反映服务业单位基本情况、生产与服务活动规模、最终活动成果的共性指标(例如单位基本情况指标、经营状况指标、资产负债情况指标等),还必须要有反映行业业务经营特点、体现行业特色的个性指标。三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先进性。不仅仅有反映传统服务业情况的统计指标,更要设置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四是注重指标设置的完整性。不仅仅要有反映综合性的财务统计指标,还应该有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科技进步以及人文素质提高的非经济统计指标。五是注重指标设置的适应性。不仅仅只考虑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就行,还要考虑满足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要。六是注重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不太好操作的复杂指标,

参考文献:

『1]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金汝斌,改革和强化服务业统计[J],中国统计,2007,(04)。

[3]王樟云,浅谈县级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6,(12)。

[4]服务业核算课题组,服务业统计与发展研究[J],中国统计,2003,(09)。

第6篇

【关键词】旅游 旅游统计

一、旅游业相关定义及特点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在加拿大召开“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并公布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建议书”,对旅游基本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将基本类型的旅游定为三种:境内旅游、国民旅游、国际旅游,而访问目则划分为休假、文化、参与体育、探亲访友、宗教、会议、商务、求学、就医等,经济指标则设置为旅游支出、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支出等(鲁鹏,1992)。

关于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的定义,尼尔.利珀(2007)认为其带有明显的组织兴趣点倾向,正是由于世界旅游组织关注的是旅游者带来的经济效应,因此才将旅游的定义范围扩大,除去纯粹的休闲目的的旅游还有为各种目的离开惯常所在地在访问地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然而事实上世界旅游组织只是建议在“国际旅游者”统计方面统一采用此标准,以达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旅游统计数据的可比性(WTO,1994)。在我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对于旅游业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其中直接与旅游业相关的仅仅只有旅行社一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旅游业这样简单的定义明显不能满足统计与研究的需求,也不符合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吴从越(2006)指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复杂的、多维的,不仅能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正由于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及其相关产业的传导效应,仅仅用旅行社一项来定义旅游业显然是十分粗略的,无法正确衡量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对于决策部门来说,研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措施不是单纯地增加几家旅行,而必须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徐菊凤,2011)。

因此,旅游业不应是单一的,静态的产业,而应该是多样的、发展的的产业。从旅游业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定义,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群体所组成的综合性产业。根据旅游业的定义,可以看出旅游业的两个特点。第一,旅游业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既有很大区别同时也存在一定联系。旅游者与一般消费者的不同在于,旅游者带有明显的休闲目的和空间迁移特点,依附于旅游业。第二,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然而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业并不是一项独立的产业。从旅游者的需求行为角度来说,其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娱购”涉及多个行业,例如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零售业等。因此旅游业并不是单一产业,而是多维度的产业集群。

二、旅游者定义

既然旅游业以旅游者为核心,那么为研究旅游业统计体系,对于旅游者及其行为的界定便成为重中之重。明确旅游者概念,将为旅游业的统计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与范围。

然而由于旅游者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各个国家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对其作出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不过这些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即为都从出游目的,旅行的距离,旅行时间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界定。首先是出行目的,旅游业应该是自主的,非强制性的活动,旅游者是以休闲为目的作为旅游动机,因此应排除以盈利为目的的出游者。其次是旅行的距离,通常用往返之间的距离来作为度量标准,此项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再次是停留时间,在对于旅游者的界定中,很多将停留24小时作为一项标准,排除了大量“一日游”的旅游者,应该说是此种定义是欠妥的。

国家旅游局定义,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到他(她)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且其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取得报酬的人,旅行距离标准定义为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停留时间标准定义为超过6小时以上且连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吴从越,2006)。以出游目的为度量尺度,已经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种类,现如今旅游业已包含了诸如如宗教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健康旅游、结婚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等丰富的分类。以旅行时间为标准分为“一日游”与“过夜游”,这种区分取决于旅游者是否在旅游地停留隔夜。

三、旅游业统计体系中存在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统计体系完善程度与旅游业发展程度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业统计系统的研究也十分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仅有《旅游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杨丽,2000)与《我国旅游统计数据评价及开发应用研究》(师守祥、郭为,2010)。

杨丽(2000)分别从数据质量、调查方法、统计分析预测方法、旅游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旅游业统计系统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其认为,在数据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虚报、瞒报、迟报、具保数据,调查方法则是存在落后以及难以推广的问题,统计分析预测方法往往是简单缺乏深度,只停留在描述性统计等教浅的层次上,最后旅游统计缺乏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师守祥、郭为(2010)则只针对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多个国家对于统计数据质量评价的标准同时给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对比法、极值与众数判断法、结构审核法、经验审核法、匹配判断法,然后指出我国旅游统计数据存在统计方法不系统、项目分类不科学、抽样调查样本量少代表性不够、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难以逻辑审核、货币信息不足等特点。

四、旅游业统计体系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业统计体系有一定的研究,但相关的文献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部分学者研究了统计方式对于统计工作的作用,杨丽(2002)指出应重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中的应用,认为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应充分调动互联网的作用来进行旅游业的统计调查工作。王晶(2008)分析了我国旅游统计现状,认为目前采用的回忆式的调查方式将造成较大的统计误差,对于农村居民的旅游调查次数过少,最后指出了完善国内旅游统计体系的必要性。

薛莹(2012)则分析了国际旅游统计标准及旅游卫星账户框架更新对于中国旅游业统计的启示,指出中国尚未对其作出积极有效的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旅游统计体系的不健全,认为应该发挥国家级旅游统计部门自上而下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建立健全中国旅游统计的概念体系、指标体系和表式体系。

常莉、康荣、李树民(2005)从指标和统计体系等角度比较了世界旅游组织与我国旅游统计体系,指出相对于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系统来说,由于我国没有系统的独立的旅游统计体系从而显得整个结构支离破碎,在总体概念、分类指标、表式体系都与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体系有着很大差距。

郝晓兰(1998)提出了建立旅游业统计指标的原则和统计指标应该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旅游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应该具有的两个层次。旅游业统计指标的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纵向可比与横向可比相结合。而旅游业统计指标体系第一层次为以旅游接待人数为主干的反映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狭义旅游业规模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第二层次为以旅游业总产出为主干的反映旅游活动直接和必须涉及的部门和行业绩效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对广义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的量化描述。

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旅游业统计体系中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或因篇幅原因无法系统地研究旅游业统计体系,仅从个别角度探讨我过旅游统计体系,或由于资料收集不充分无法对我过旅游统计体系进行全面研究。目前全面深入的旅游统计体系研究文献还较少。

参考文献:

[1]吴从越.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旅游业区域贡献统计方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6.

[2]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

[3]鲁鹏.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J].旅游学刊,1992.

[4]杨丽.旅游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0..

[5]师守祥,郭为.我国旅游统计数据评价及开发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2010.

第7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市政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市政施工行业统计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必须满足国家统法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因此,市政施工行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提供完善的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市政施工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市政施工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市政管理、提高规划建设、搞好经营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

三、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地、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新晨

四、市政施工行业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市政施工行业统计宜采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1.以普查为基础。市政施工行业和工民建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各有关部门也未对它进行过全面的、深入的统计调查,在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细化的大形势下,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市政施工行业从事的市政建设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市政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工作打好基础。

第8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立统计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以及在统计和会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以便于更好地分析统计与会计一体化核算体系。

关键词 统计核算 会计核算 一体化 核算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使得统计和会计的联系更为紧密。统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统计和会计互惠互利,互相借鉴,如今在统计方面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会计的方法,而在会计的工作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统计的方法。要具备数据共享和现代化技术为基础,才能够实现统计和会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构建。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目前,统计和会计一体化核算的作用和影响已经开始应用,此外,为了更好的推进统计和会计一体化核算体系形成,也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构建统计和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是采用统计核算或者会计核算中的一种方法,那么计算的次数较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如果将两者想结合,那么则会极大程度提高核算的工作效率,从而标准且规范的收集经济信息,加快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使得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加快捷方便,能够较好的满足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从而有效提高经济性、准确性以及时效性。

市场经济伴随着建立企业制度,从原本的计划经济发展到了当前的市场经济,从而完善了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为了科学化管理决策,扩大发展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综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但是信息必须要确保准确、及时和完整。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相对来说,会计核算比较重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但是却缺少变化趋势以及产出投入的效益。而统计核算则重视信息的概括性和及时性,但是却缺少金融贸易、投资和收支情况的信息。因此,为了满足管理经营方面的具体需要,就必须要有机结合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也就是说要将会计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相互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核算。

核算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对统计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其主要作用是表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在生产不同环节的产生和运行结果。对宏观的会计利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核算,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任务,如果我们从核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其所采用的是会计的微观方法,主要包括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如果从资料来源的角度来看,统计核算所收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会计的微观核算资料。

二、构建统计和会计一体化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由于长期以来,会计和统计相互独立,所以要建立会计和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技术保证、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构建会计和统计核算一体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为了保证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功能能够顺利的进行,应该给予一定的技术保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摆脱了进行重复工作的状态,大幅度降低了工作负荷,并且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效率。随着会计的不断进步,在会计的核算软件当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统计核算的分析功能,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使得利用系统当中的会计数据从而生成统计表已经不再是梦想。

其次,对于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工作在法规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统计核算可以推广运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结合新会计准则,以积极的态度结合核算体系的实际需求,相应的出台一些措施,统一规范核算制度、管理体制以及核算方法等,为统计和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第三,满足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保障,那么想要实行统计和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体化,无疑就是一场空谈。目前,对于会计帐户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内涵有相当一部分的统计人员都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因此,想要将调整出会计资料,使之成为可以直接使用的统计指标就需要面对一定的困难。如此一来,就造成了无法保留大量的信息资源,此外也浪费了统计部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由于有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统计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和相关统计知识,这就造成了财务报表的分析往往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上,导致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我们云亭街道经济服务中心鼓励各企业的会计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要通过学习考试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尽快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能够提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同时还要提供决策参数、财务预测、收益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各方面的分析指标,这无疑对相关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更有效、更系统的在财务分析报告中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一方面各大院校应该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上进一步加强统计和会计教学的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统计和会计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以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人才,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核算手段的普及,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统计知识,此外,统计的发展也离不开会计的支持,统计工作人员要想更好的利用会计信息分析财务指标,那么就必须要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GDP 绿色GDP 挑战

The Main Problems We Met when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Green GDP Accounting and the Measures for It

Panyanpi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Economic & Management 330026)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GDP and some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Green GDP.A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t put forwards some relevent measures which are fit with the condition of China .That the basic idea is : national account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sources, the role of economic output as input to accounting, eventually obtained a state resources by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djustment of the GDP, a green GDP.

Keywords Green GDP GDP Challenges

1.GDP和绿色GDP的涵义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把一国(地区)一年中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总和折合成货币的值。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2.中国推行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观念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

2.1.1 对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关于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但仍有相关一部分领导和专家对此认识不足,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从而形成诸多阻力。

2.1.2 对绿色GDP核算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认为,核算绿色GDP似乎只是一个主观认识问题,只要有关方面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可以完成其核算并加以广泛应用。事实上,面对复杂的环境经济关系,面对在技术方法上的巨大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目前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尚不是一套成熟、规范的统计实务。这就是说,绿色GDP距离可以实际准确计量,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尚难以像GDP那样作为经常统计的结果加以应用,更难以在不同经济层面上计量,满足各级政府的考核管理需要。

2.1.3 对绿色GDP核算的相关范畴理解不深

目前,绿色GDP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但其具体标准和界线还不清楚。许多人认为要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似乎首先就要计算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就是绿色GDP核算,环境绩效考核似乎也是只考核绿色GDP。实际上,统计上描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并非就是要计算一个孤零零的绿色GDP指标,对干部实行环境绩效考核,也并非只是考核一个绿色GDP指标。就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物一样,绿色GDP来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绿色GDP离不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2.2 绿色核算技术还不够先进完美

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是,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其中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的计量上。

环境成本计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所谓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其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支出的防治成本总和。确定环境成本的概念比较容易,而实现环境成本的计量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又主要来源于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是指从时间上看,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往往不是均衡的,资源环境的损失与经济发展不是同步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因素是指环境污染所包含的因子范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很难对某一污染物所造成损失的因子考虑周全。

2.3 绿色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白

绿色GDP从概念的提出到现今,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与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主要包括:有关绿色GDP核算的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等。 但由于研究者的认识不同,对核算体系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对核算帐户与帐户之间的关系、核算内容、估价、核算结果的政策应用等理解五花八门。因此,迫切需要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制定中国总体的绿色核算的框架和体系,以指导现有的绿色GDP的核算的实践工作。如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2006年制定了 "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 ,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内容",其内容和框架有一致的地方,也有重复和不一致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在绿色核算研究中制定了各自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如北京、大兴安岭等。这样的研究结果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内容、方法等也缺少规范。

3.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的对策

3.1 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

政府部门应在组织形式上搭建由国家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工作平台,下设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及目标,并负责组织试点及实施工作。搭建跨学科、跨部门的统一工作机构是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成功的保证。这也是正确引导目前绿色GDP核算研究"热"的一个重要措施。

3.2 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现行的环境统计指标只限于单纯进行环境现象反映和简单分析, 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地下资源,森林、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地上及地下的水资源等。第二,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生态环境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可分为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及水生态环境等。生态环境的核算包括生态环境效益与损耗两方面,其中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森林生态环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把这些效益折合为价值即为生态环境的效益价值。环境损耗是指生产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价值。第三,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部分。环境监测指标主要有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含量和综合环境质量等,环境污染防治指标有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费用、已治理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比重等,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对人、公共设施、农、林等造成的损失。

3.3 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绿色GDP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不仅存在着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从而存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的困难,而且由于庞大的、涉及众多部门的第一手数据收集的要求,推行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率先在一些地区试行绿色GDP核算,这样对于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缩小了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环境保护重点的调研和分析,从众多指标中提炼出最关键、最核心、最基础、最简易的指标体系,而不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而全的、全面的指标体系,采取先简后全,先易后难,逐步完善,同时与现行GDP指标并行一段时期的办法,启动起来就容易得多。通过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可以检验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可行性,从而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为全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积累人才、资料、经验。

参考文献

[1] 潘岳.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J].环境经济,2004,5: 13.

[2] 薛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J].统计研究,1996,(6).

[3] 周德群,陈宝书,李玉顺.环境资源计价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8,[4]

[4]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述(二)[J].统计研究,1999,(1).

[5] 卓文燕等.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社会总成本核算[J].会计研究,1998,(7).

第10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统计;货币金融统计;金融资产分类;比较

一、概念梳理

国民经济活动异常复杂,只有对金融资产做出正确分类,才能更有效的对金融活动进行计量和分析。对金融资产分类的目的主要在于:正确的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货币供应量;分析不同流动性和风险性金融资产结构;为规范编制各类金融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概览提供分类标准。

金融资产是金融交易的对象,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是统计分组方法在金融资产识别中的应用。金融资产分类的统计基础是有关金融资产量的各种记录。金融资产分类存在着两种选择:基于单一标志的简单分组及平行分组体系;基于多个标志的复合分组及其复合分组体系。若强调规范性要求,多层次的复合分组体系比较合适;而若为了对金融统计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就更注重分类的多样化要求。

二、93SNA和2000MFS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异同

2000MFS和93SNA在金融资产分类上基本保持了一致性。首先,2000MFS对金融资产的定义和93SNA保持一致,即“经济资产的一部分――机构单位独自或共同对某种存在行使所有权,在一个时期内拥有或使用资产会给它们带来经济利益。”其次,两者的分类标准也一致,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描述债权人于债务人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再次,两者对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也基本相同,可以说,2000MFS只是93SNA在金融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

然而,由于两套核算体系的核算目的不同,导致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还有一些不同之处。SNA采用复合分类法,在第一层次上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分为7种: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证、保险技术准备金和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同时对一些一级分类做了二级分类,如保险技术准备金,分为住户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老金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和未决索赔准备金。对于贷款和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

为满足金融分析和金融监管的需要,MFS对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分类更加细化,并且增加了本币与外币存款、金融衍生产品、回购协议和证券出借、其他非贷款资产等分类。具体而言,一是把新的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类,并对金融衍生品做了详细的分类;二是对债券的分类更细致,不及根据期限而且结合利率、抵押和衍生特性对债券进行分类,具体分为零息出售的短期债券、固定利息出售的长期债权、抵押转移债券和有衍生特性的债券;三是SNA把贷款分为短期和长期,MFS没有期限划分,二是根据性质分为商业信贷和银行承兑汇票、金融租赁、分期付款等;四是对于股票,MFS要求金融性公司对于股票和其他股权负债方作为一类登录,然后再按照所有者贡献资金、留存收益、一般和特别准备金、特别提款权、价值调整分别登录;五是MFS对其他应收应付账户做了更细致的分类。综上,在金融资产分类上,MFS比SNA详细的多,并增加了新的金融工具的讨论,如有监管的黄金存款和贷款,没有监管的黄金贷款和存款的分类问题。

三、SNA2008和CGMFS2008对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改进

对93SNA的修订是近些年国际国民经济核算界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现在,SNA2008已正式颁布,应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更多的金融工具相继出现,SNA2008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订与补充。具体而言,金融资产的一级分类由原来的七类变成八类;将93SNA中“股票以外的证券”用“债务证券”一词来代替,其所包含的内容没有变化;“股票和其他权益”修订后变为了“权益和投资基金股票”,其中权益包括上市股票、未上市股票及其他权益三类,而由于投资基金股票作为对其他资产集体投资的一种形式,在金融中介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被作为一类金融资产单独识别;“保险专门准备金”经过修订,扩充为“保险、养恤金和标准担保计划”,保险、养恤金和标准担保计划都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收入再分配的形式,该类包含五种次级类别的准备金――非人寿保险技术准备金、人寿保险和年金权益、养恤金权益、赞助者养恤基金的索赔权以及标准担保计划下的赎回准备金;93SNA将所有类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类单独的金融资产,而SNA2008进一步将雇员股票期权包括进来,将该类别扩充为“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票期权”,并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功能的不同区分为期权和远期。

IMF于2008年7月正式推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2008)》,简称CGMFS(2008)。CGMFS(2008)在金融资产分类上有很多变化,更注重了资产分类的细化,对非股票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股权、保险技术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应收应付账户五类资产进行了较细致的阐述――在“一般原则”处理之后,又对这五类的子类进行了分析。例如,在金融衍生工具部分,CGMFS(2008)细分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远期利率合同、利率互换合同、现金互换、期权合同和员工股票期权7类进行讨论。

四、中国在金融资产分类中的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应对金融统计的国际规范化要求,我国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必须原则上遵循有关国际统计组织提供并推荐的分类标准体系,但是,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一些金融活动还只处于萌芽状态,一时还难以完全达到上述一般性标准的要求,我国金融资产分类就必然会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而且,中国的金融体制在向市场金融的转变中,伴随着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资产的统计分类要也在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我国在金融资产分类实践中具有有滞后性的问题。当新金融工具出现之后,在金融资产统计分类中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映。而我国对新型工具虽有一般意义上的统计反映,但对其归属并未作严格的划分。

我国在金融资产分类实践中还存在核算范围狭窄的问题。中国金融统计的范围涵盖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并纳入监管的所有金融活动,对一些明确的金融活动,由于审批和监管主体变化较大,金融统计尚存在盲区,未纳入有关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核算框架中。

总之,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将带来对金融资产分类统计的新要求和信息披露的国际规范要求,我国面临着如何对界限日益模糊的金融资产进行科学分类的挑战。尽管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使我们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未来这种变化的具体路径和速率,以及这种变化对金融资产分类统计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应注重分类界限的确立,和在确定组限过程中把握好质与量的辨证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国民收入核算体系(2008).英译版,2009.

[2]IM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Compilation Guide[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8.

[3]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简称 2000 MFS或MFS)―Washington,DC,US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2000.

[4]联合国等编.199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93 SNA)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1995.

[5]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

[6]谢小燕,聂富强,王青华.关于金融工具分类的若干思考[J].财经科学,2004(2).

[7]聂富强,崔名铠,郭永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的比较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9(9).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论文,金融统计论文,货币与金融统计

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长期的研究和多次修订下,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MFS的推出促进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规范化发展,也为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提供了框架和指南,对我国完善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与金融统计的相关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MFS中,将货币与金融统计划分为货币统计和金融统计。 

货币统计是统计货币的总量、构成、结构及形成,主要是货币供应量统计,是对金融性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统计,其中货币供应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和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构成。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构成其负债,各项存款是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构成其负债,这样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负债便构成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货币统计就是统计金融机构的负债;而金融统计是对整个经济体中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性公司、政府、住户、为住户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等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所有金融流量和存量的统计; 

货币统计与金融统计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点,货币统计是针对金融性公司的统计,金融统计是针对经济中所有部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统计,货币统计是金融统计的基础,是部分金融统计数据推断的依据,同时通过金融统计可以发现货币计量范围的准确与否,指导货币统计的不断完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二、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52至1984为第一阶段,采用MPS体系,这个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照搬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的金融统计内容主要是中央银行开展的信贷计划服务;1985至1992为第二阶段,采用MPS和SNA体系结合的方式,这个阶段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中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着巨大的变革,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存的金融体系。1993年至2000年为第三个阶段,1993以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金融统计体系也由MPS变为SNA。200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在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了MFS,而在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了新的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这为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和指南。 

建国初,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只是进行简单的信贷收支统计,而现在我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资金流量统计、现金收支统计、信贷收支统计、国际收支统计、货币和银行概览、债券和外汇统计在内的多方面的统计体系,建立了多项调查制度,如物价调查、银行和储蓄调查等,同时还形成了以货币银行为中心,金融市场统计和多项调查制度给予辅助的货币与金融体系;在部门建设体系方面,我国建立了以央行的货币银行统计为中心,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统计和证监会金融市场统计为辅助的,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统计部门为补充的统计部门体系;在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法制建设方面,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规范其发展,为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近些年,我国加大对货币与金融统计人才的培养,使货币与金融统计部门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的比较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建设,使我国的货币与金融体系大体上已经完善,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经济体制,中国的货币与金融体系与MFS国际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