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2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健康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存在着许多的健康隐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身心健康方面。所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经过国内外的体育专家、学者发现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忽视了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使大学生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完善,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询和翻阅相关的资料、书籍、杂志,了解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收集有关体育运动对健康作用的相关资料。
2.2.2访谈法
随机选取了3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访谈对象,询问关于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知识,并做了归纳总结。
2.2.3观察法
对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20名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2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观察,通过观察他们平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的情况,总结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之间在身体素质和心理上存在的差异。
2.2.4问卷调查法
通过了解相关体育运动和心里健康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问卷,然后在学校范围内随机抽取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平时参加体育运动和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
3.1.1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很少,积极性很低。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在课余时间中27%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43%的大学生只是偶尔才会参加体育运动,30%的大学生平时从来不参加体育运动;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男生占74.4%,女生占25.6%,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很少,积极性很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不清楚参加体育运动能带来益处,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再加上体育运动是一种体力活动,大学生不愿意动,所以很多人不选择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平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很少,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大学生也就不会刻意的去学习某种体育运动项目。 --!>
3.1.2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并不多。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对心理的影响方面,4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智力发展;65.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缓解人的压力;51.8%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4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某些优秀品质;34.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改造人的气质;37.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68%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39.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它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相关知识的认识上,所有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都相当肤浅,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多。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对自己本专业知识接触较多外,其他学科则很少涉猎。由于对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不足,所以就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没有参加体育运动就无法切身体会体育运动带给人的各种益处。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精通,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目的。
3.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带给大学生的身心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之间的明显区别:在性格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比较大方、活泼、热情,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则表现的比较内向、话少;在身体抵抗力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的抵抗力强,精力充沛,而其他的各项身体素质,都要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优秀很多;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人际圈子比较广泛,为人热情、豪爽,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则显得比较孤独。
3.3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认识都很肤浅,不够全面。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是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重要性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相关知识接触掌握的少,没有机会更多地去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导致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让大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体育运动具有调节大学生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改善心境、陶冶情操的作用,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融洽的体育运动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等优秀品质;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友谊,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还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沉迷网络、吃喝玩乐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4.2建议
4.2.1大学生应该把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项优良品质。
4.2.2大学生应该了解更多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知识,在原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2.3参加体育运动应遵循的原则: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起到强健体魄、减小压力、增进友谊、和谐和净化校园文化风气的目的。(作者单位:1、3: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重庆市璧山县大路中学校)
参考文献
[1] 季浏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 阎长安,张喜梅 《体育与健康》[J]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6-1
[4] 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素养;养成教育
对高等院校来说,体育素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并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体质的锻炼。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要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叫体育素养?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1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在学习生活之余,学生也向往拥有更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体育运动因为其所具有的挑战性,竞技性和对抗性,体现着力量的美感,彰显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体现人们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因此,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此着迷,被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征服,进而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的锻炼当中,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既使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1.2终身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
终身体育运动作为全面和长期发展的体育思想,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中接受体育教育,也同时为终身体育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身体育运动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和拥有健康的体魄,让身心获得愉悦感,让人一生都能够从中获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终身体育也从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终身体育运动,可对所有人的一生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符合有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1.3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体育作为文化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一个人的体质,有效开发人的智力。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让人拥有智慧,以此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当中,短跑是爆发力和速度结合,中长跑是耐力匀速跑的结合,跨栏是勇气与技巧的结合,击剑运动是力量与优雅的结合,帆船运动是挑战自我与搏击风浪的结合,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则是讲究团体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不同体育运动都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够拥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时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能够有效地养成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2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认为自身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有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都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少。因此,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完善,站在体育素质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身体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锻炼行为十分的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定,同时,学生也缺乏进行积极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达标。
2.2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
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自身的素质非常差,近几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生的耐力速度以及爆发力等指标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下,降的幅度更大。
2.3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现今很多大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锻炼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并且很多学生对这种行为持漠视以及认可率比较高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极不正确的。这主要是受到社会不良道德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自身的体育素质无法提升。教师也没有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不够高。
3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3.1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如今的高校越加重视体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人的活动是受感情、意志以及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支配,这些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能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锻炼技能以及卫生保健常识的传授,从而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3.2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成长意义非凡,体育意识中所涵盖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成功意识,进取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各项技能,尤其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同时也要充分提升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优势,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培养自身健康的体质以及品质。体育会伴随人的一生,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树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利用学习的技能来不断提升时效性,以此来充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3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上要锻炼,更多的是希望大学生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多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以便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位资深教育学家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现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轻视,不是因为高校老师的工作没做到,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的观念在作怪,毕竟到了大学的年纪,他们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思想,只是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环境的影响是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群体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加强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的思想积极教育,来奠定大学生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影响着很多人,进而导致了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此,加大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非常有必要,这些举措都会让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并积极参与进来。
3.4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体育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精神等都属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这些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必须将其传授给学生,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将会有效地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也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3.5提升教师的素质
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来说,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必须要提高,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来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够让学生健康成。同时,教师也要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作者:刘一凡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的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
[2]文瑾.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9).
[3]蒋健保,李广宇,霍磊.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4]吴永慧,刘志红,李辉.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2).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体育;整合
一、多媒体运用提升小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通渭县属于偏远欠发达地区,学生家长、教师及学生本身都重视文化成绩的培养,对体育技能学习认识不足。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提供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学生变直接理解与掌握知识为获取信息。教师播放体育锻炼的相关视频,视频中涉及正确体育锻炼的好处、错误体育锻炼的坏处,从而提升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二、多媒体运用能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兴趣
小学生对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活动有浓厚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前,教师播放青蛙跳的视频,学生会一边笑一边模仿青蛙跳的动作。接着教师引出这节课教学内容———立定跳远。这种课堂导入形式,让学生形成一种青蛙跳的思维定式,从而在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模仿青蛙跳的动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百倍,锻炼及学习兴趣高涨。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效率
体育教育的直观原则是指通过学生的各种感官和现有经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直观手段,生动地展示想要学习的身体锻炼技巧,正确思考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有自己的特点,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运用直观性原则来观察体育运动技术的重心移动轨迹(形式、方向、幅度)及完成动作的速度、耐力、力量、方向等,既要注重空间关系,又要掌握位移关系,这是比较复杂的。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运动技能中的重难点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如:“五步拳”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看不到手的动作,也无法弄清楚步的方向。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来分解行动,学生的模仿训练将会出现错误。如果此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虚拟步骤并选择左腿弯曲前弓,右脚则在右侧。同时,左手变成一个钩子,右手拿起手掌,前面是可见的。通过视频的慢动作,可让学生知道左手向后拱起成钩,右手抬起到右腿外侧,重心变为左脚。在学生的实践中,教师可将学生的错误行为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以便学生看到自己的行为与正确的行为的区别,从而突破这项体育技术运动的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体育资源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的发展,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掌握体育校本课程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以新的视角认识体育。体育教师并不擅长每项运动技能,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运动技能。在体育舞蹈、轮滑、武术、跆拳道等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有些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校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的人才,同时还需要集健康体魄于一身的新一代年轻人。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名健身计划纲要的计划与实施,终生体育也随之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思想。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强化了他们的体质,提高了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更深层次地向他们展示体育的内在精神,加强他们对体育的新的认识,感受体育运动精神。树立及其培养体育终生意识,是每个体育教学者刻不容缓的工作与任务。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据调查,我国当前大学生能够清楚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但是,能够坚持投身于体育锻炼的人却为数不多。原因诸多,但了解到最多的便是对体育运动意识的不够。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丰富了很多,可是兴趣选择在体育这发面的却很少。大部分都是选择了阅读与表现对电子产品技术的热衷。另外,相对来说,男生较女生来说,对体育意识要强一些。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高, 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措施
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研究,解决这一现象,提高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还需从它的根源出发,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学生意识上的提高外,同时还需要学校与体育教学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上,学校的作用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条件和活动舞台。而体育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的精神,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而这一过程的主体――大学生,终生体育运动的获益者,应该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接受和学习体育技能,同时加深终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下面对其培养措施作以下阐述。
1、广泛宣传,加深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通过体育专题宣传或是校园广播来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体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贯彻体育运动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加深对体育运动精神的认识,深切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意识层面上,还要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提高体育运动的价值理念,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实现从表面到意识的延伸与扩展,加深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的同时,促进他们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例如校运动会,体育运动节、体育运动比赛项目的建设等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与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参与度,从侧面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根据不同的运动理念,体育项目的趣味性的增加,打破各种规则的束缚,增加参与人数等方法来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找到自己的实际位置和兴趣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这个大家庭中。此外,由于体育课程时间及其上课内容的限制,让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去参与其中,或是不能让他们拥有满足感,尽情地融入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中。从兴趣方面来嵌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现场示范法、自主教学法、问题讲解法等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也随之而变,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运动的印象和理解。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讲解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感悟,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来进行交替性的讲解,对每一个有难度动作的讲解与剖析,让学生更好地去把握与注意。这些方法,尤其是应用在室内和理论课,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热衷于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练习中展示自己对体育运动的掌握程度,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方法,显得枯燥无味,又不能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对体育运动的练习时间、运动强度、运动环境等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总是机械性地练习同一个动作,那么必会引起某些学生的反感和厌恶,难度太大也会削弱他们的激情。因此,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被动到主动,从一种学习责任变身到一种习惯,从而实现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理念有更好的理解,将体育运动运用到他们每一个生活阶段中去,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建立健康运动的热情与主动意识,塑造健康体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运动;兴趣影响因素
前言
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极为重要,对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问题,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既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中的行为体现,又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价值升华。因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为了全面了解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其产生原因,寻找和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对策,使体育健体育心,培养“成人”的作用在高中生身上得以充分发挥。本文作者试图对高中生及其社会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认识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寻找和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对策。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
2.1.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其效果要经过日积月累,才会显示出来,带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积累性。
在现代的社会中,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正在不断的渗透于学校领域,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1.1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子系统,在教育和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和体育两个视角来审视体育运动的地位,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建立现代体育运动的观念。在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目标之一。
2.1.1.2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孩子以后能否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家庭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因为家庭环境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着手,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本质。
2.1.1.3 场地与设施因素。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可能,同时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知道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比较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由于近年来,许多学校缺乏全盘计划,不顾实际的扩招,超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造成了学校的场地和设施严重缺乏。另外,人多地少的现状,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慢慢的很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放弃了原本爱好的体育,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要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锻炼的环境。
2.1.2 学生自身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西安的高中学体重偏胖的学生在逐渐的增加,而身体偏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学生嘲笑,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引起这部分学生内心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样一些体质差、体弱多病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2.1.2.1 高中生的年龄、性别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学习的目的不断的明确,从而对参与体育运动产生了间接的兴趣。此外,他们在对待具体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上,逐渐形成了兴趣的分化性和选择性,在学习过程中,对那些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开动脑筋的项目动作逐渐产生兴趣。男生多喜欢球类运动和武术,女生则喜欢技巧性的动作柔和、优美的项目,比如健美操和韵律操等。由此可见,高中生在体育兴趣的选择性上,既与运动项目特点有关,也与学生年龄、性别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等因素有关。
2.1.2.2 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体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所以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放在首位。
2.1.2.3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运动兴趣。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益处,也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因此体育运动兴趣很高。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5%,建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1.3教师因素。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关系到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作用和影响往往比一般的文化课教师更全面、更长远。包括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责任心和对价值功能的认识情况。
3.结论
3.1 对体育运动有大多数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有少部分还要提高重视的程度,说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学校有密切的关系。
3.2 父母的“关爱”使得他们只注重文化课,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意识,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
3.3体育场地和设施很充足的比较少,不充足和缺乏的较多,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
3.4 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充分,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5 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责任心、教师对体育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建议
4.1 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让其明白体育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行动上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投入。
4.2 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开发、培养适合该年龄段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健康、积极、主动、自发地进行体育运动。
4.3 对教师素质进行整合,加大对素质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4.4 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感召力,注重体育运动兴趣的早期培养和激发,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雪 平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纪浏 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教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曲宗湖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高校;体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上完课之后就下课,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学生重视文化课程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时刻让高校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可能高校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一些体育运动和技能,整个课堂只是简单的锻炼一下,甚至有的学生都不去上体育课,导致高校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习惯就是不需要去关注体育课程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身体健康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都要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把身体锻炼放在一个高度,同时教师要引进新型的体育教育方式,让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热爱学习体育的兴趣,加深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而在体育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运动的项目,加强大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体育学习理念。因此,改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的体育学习中,真正将终身锻炼的体育理念教给学生,让大学生在高校体育的锻炼与学习当中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从而从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感受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
二、保证因材施教的个性教学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对于自己的喜好已经基本定型,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或者是身体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例如,在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学校会设立相关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运动,发挥自身在运动方面的特长,激发大学生终身锻炼的热情,从而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比如,在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中,会有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剑术、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相关的体育运动,每个大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运动来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更舒适的学习。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在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划分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些学生在初期的时候选择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体育课程的学分,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本没有树立终身学习体育的概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的时候,先要从思想方面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让大学生明白终身体育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体育,同时也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经常锻炼,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证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的良好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性作用很大,耳濡目染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细微但是却深入人心。大学生经常是群体性的学习和交流,很多的学生其习惯与行为都是在同学的引导下或者是宣传的带动作用下进行的,如果高校能够在校园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那么对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运动方面的宣传,平时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可以悬挂横幅,提醒学生重视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墙壁上画一些体育运用的图案,或者在校园的宣传栏上、LED屏幕上也可以隔段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重要作用的宣传。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艺术节表演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有关体育运动的小品、健美操、武术等节目进行展示,让大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从而被体育带来的美所震撼和吸引,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健康和运动,从而在无形当中树立体育运动甚至是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要重视大学生运动会,倡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的各种项目,并且奖励那些在运动会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从而间接传递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不断培养大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作者:张伟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方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J].商,2014,11:281.
[2]杨宏兴,高华平.构建普通高校终身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39-140.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会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5.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与调控
人都有七情六欲,学生也一样,目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兴趣;身心健康;提高
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界共识的今天,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从以前人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副科”,成为小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那么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师,如何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从而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呢?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是人类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重要动力。所以常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纠正了以往传统意义上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竞技比赛的内涵,而忽视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作用的误区,提出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和保持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可以在跑步、跳高、跳远等需要毅力和顽强意志坚持到底的运动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在需要相互合作协助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各种球类体育集体活动中,学会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和越来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必须具备各种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身体与心理健康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当代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却不容乐观,在2010年进行的全国学生体质测试中,显示结果是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质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瘦弱的“豆芽菜”体形,和“小胖墩”占有不少比例,而近视眼人数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攀升,而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有不少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畏难心理,心理脆弱,面对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逃避现实,还有不少小学生存在着怕羞,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社交困难情况,而现在的小学生们将来都是祖国的建设人才,如果不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那么将来这代人在将来如何适应社会令人堪忧。
爱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体育活动应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体育活动,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小学生觉得再认真再努力也得不到成就感;老师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照本宣科,对于小学生统一要求,不能做到分层教学,缺乏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简单粗暴,过多的进行严厉的训斥,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小学生的主观原因,由于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和耐挫意识。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只是浅表的叶公好龙式的喜欢,如果遇到跑步、跳高等需要耐力和勇气的运动项目时,则不能持之以恒。
三、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多种途径
1.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能力,从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根据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选择具有竞赛性质的体育运动,以达到充分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选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深入了解所教班级中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外向和内向性格的不同等个性特点,做到分层教学,对学生要多进行表扬和鼓励,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弥补和更正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和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让学生从“亲其师”到“信其道”,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深厚的兴趣,水到渠成的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克服懒惰和娇骄二气,在体育运动中胜不骄,败不馁,不怕苦不怕累,并对体育运动从小产生深厚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使小学生们不仅在小学阶段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乃至成为终生兴趣,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心理耐挫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益菲浅。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要职责,从小学阶段就根据《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紧紧围绕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充分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体育运动成为小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宝根.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探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年03期
[2]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 体育学刊,2000年第3期
[3]何晓洁.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011年09期
关键词 高校学生;余暇体育运动;体育场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96-02
近年来,随着各类健康问题的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纷纷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成为人们健身、娱乐及交际等生活的重要方式,它无疑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范围主要以家庭和学校为主。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但牵动着家长,也牵动着全社会。但充斥着大量高热高脂食品的餐桌和不良饮食习惯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生活在超重、高血脂、营养不良等亚健康的状态下,单纯的学校体育已经存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而体育培训、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等运动形式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学生的这种特殊需求。
1 余暇体育运动的内涵
我国学者通常把休闲体育称为余暇体育,多数人认为是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也有人认为余暇体育是一种体育思想,还有人把余暇体育称为余暇运动,也有人称为运动休闲。学者张永虎指出余暇体育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余暇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空间范围广阔,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自由性和个人性的特点。余暇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高校学生余暇体育即指除学校体育课、“两操”、集体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之外余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
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不仅是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个性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休闲娱乐、扩大交往、发展个性、适应未来的重要手段。但学校体育由于其场地设施有限、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堂教学的局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所以进行余暇体育运动成为很多高职学生满足需求的重要方式。
2 高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形式
2.1 私人教练
出于自身兴趣爱好或者家长意愿,德州有很多高校学生想在某项运动技能方面有所发展,于是聘请私人教练是一种满足个体余暇体育运动需求的良好的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通过中介公司或别的方式在学校或相关机构寻找合适的私人教练。现在德州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聘请私人教练进行体育运动,这与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学生对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意愿是分不开的。
2.2 体育俱乐部、培训班
体育俱乐部、培训班是满足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德州市的体育俱乐部、培训班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青少年可以根据需要在俱乐部里进行适宜的运动,很多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拓展等在俱乐部里也可以学得到。体育培训班往往是由具有一定经验的教练开设的,传授某项运动技能的组织。
2.3 社区体育组织、公共健身场所
社区体育组织和公共健身场所是可供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另外一项不错的选择。为方便市民,政府部门在许多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了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械;而且多数社区在建设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建有配套的公共健身设施。虽然这些健身设施相对都较为简陋,但由于其分布广泛、不用收费,所以也成为学生课后、周末一起玩乐或者健身的重要选择。
3 青少年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
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他们选择的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在德州市,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都是很受青少年欢迎的项目。一些新兴项目,如轮滑、攀岩、体育舞蹈、棒球、垒球、橄榄球等项目的开展也很广泛。此外,部分学生还会参加舞蹈、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健身运动。
4 影响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因素
4.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进行余暇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一般来说,体育场馆都是收费的,如羽网球的场地价格在20~30元/小时,要请一个羽毛球教练至少也要50元/小时,所以一定的经济条件是青少年进行余暇体育运动的基础。
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影响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长的体育运动行为更是深刻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发现,那些认为身体健康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很重要的家长大都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和家人进行一定的健身娱乐活动,这不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与孩子的沟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在调查中发现,生活在有体育场馆或健身场所的社区的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时间比没有这些设施的社区的学生要长。由此可见,体育场地设施是另一个影响学生余暇体育运动的因素。随着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但体育场馆、设施等条件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未配套,因此与市区的居民相比,这部分地区的学生的运动场所选择还很有限。
4.3 大众、媒体等媒介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被媒体充斥的世界里,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学生无疑是会受其影响的。媒体从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向作用,在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如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一些新兴的或国外的运动项目被青少年所认知和熟悉,他们开始对此产生兴趣,就有了进行此项运动的动机。通过电视和网络,很多学生了解了关于奥运会、关于各项运动的发展,关于体育运动的有益之处,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形成某种认识,从而导向了自己的生活。因此,媒体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4 学校、同学、朋友的影响
学校及周围的朋友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会在无形中影响到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开展。试想:繁重的作业负担、教师对体育课可有可无的态度、伙伴和同学的不配合,都会使一个爱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远离操场,使他们向往余暇体育运动却又无法实现;相反,一个生活在到处都充满运动气息环境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运动乐趣。
4.5 自身的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往往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最原始的动力。从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得知,80%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在家庭生活中能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则为数极少。青少年正处于发展的好动时期,他们往往会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在进行余暇体育运动时,他们可以抛开“学习”“考试”“竞赛”,与同学、家长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运动项目,所以余暇体育运动就成为他们更深一步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
5 小结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引导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正确的认识,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社会、政府和媒体要做正确的引导;家长要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及教师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运动观,传授他们一些比较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另外,高校学生也应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做到学业与健康、兴趣与特长合理发展,且勿让高校学生因为学业而忽视健康,也不能让学生因为过于沉迷于体育运动而荒废了学业。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那些对体育运动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家长和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39-43.
[2]张永虎,王进吉.山东省中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5):108-110.
[3]关颖.我国大城市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28-31.
[4]阳.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J].体育函授通讯,2002(9):105-106.
【关键词】体育消费 消费行为 大学生
随看社会的发展,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及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深人,体育消费正逐步走人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学界许多研究成果都表明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不浓,体育消费意愿很低。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倾向,掌握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进行体育消费,完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是本文研究的终极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6所高校6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这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 2.1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大量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比较全面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文章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做准备。
2. 2.2 问卷调查法。本问卷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本次共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582 份,回收率达到97%,有效问卷564 份,有效率94%。
2. 2. 3 数理统计法。运用体育统计相关知识将解析统计的数据在 SPSS 18.0软件中处理,并进行了分析、处理相应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消费的动机和意识总体较好。约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兴趣爱好、娱乐身心,强身健体,追求时尚,交际和交往的需要, 其中57%的人选择了兴趣爱好、 娱乐身心,50.3%的人选择了强身健体,23%的人选择了追求时尚,而有19.8%的人选择了交际和交往的需要。随着校园体育的发展,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提高,很多大学生也意识到了体育消费的重要性,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已经被大学生认可,体育消费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2 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水平不一致。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很高,但是他们的实际消费却较低。31.4%的人认为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消费“很少”,29.1%的人认为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消费“比较少”,两者加起来超过60%,而仅仅4.6%的人认为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消费“比较多”或“很多”。
3.3 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集中。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项目主要有服装、装备、运动用品、场地、教练、交通、体育文化用品等。在众多的体育消费项目中,花销最多的是运动鞋,其次是运动服,然后是其他运动用品,这三项大概占体育消费的75.2%,而场地设施使用费与教练费支出很少,仅占6%左右,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相对比较单一。
3.4 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当代大学生平均年体育消费额仅195.95元,占平均年消费支出的2.16%。其中,56.6%的大学生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下,20.8 %的大学生年体育消费额在100-300元,年体育消费额在700元以上的大学生仅占5.8%
3.5 大学生对自己日常体育消费的满意程度不高。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己日前体育消费满意程度一般的占抽样总人数的51.42%,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抽样总人数的28. 0l %,而不是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0. 57%,即大学生对自己日前体育消费满意程度在一般或一般以下的约占总人数的79. 43 %。
3.6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在众多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中,对体育不感兴趣居第 6 位,仅占抽样总人数28.89%,因此表明,主观因素已不是阻碍武汉市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占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缺乏场地设施( 62.28%) 和经济条件有( 54.08%)。学校体育设施数量与质量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数量越多、质量越好,越能吸引学生开展体育运动,从而增加体育消费。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虽然想进行体育消费,但是没有经济条件的保障,也很难进行体育消费,大学生体育消费往往不稳定,随意性较大,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总体较好,健康投资的理念基本形成,但对体育运动消费的消费水平较低 ,消费倾向不足,对体育运动与消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消费的结构也不合理,比较单一,体育消费观不正确。
4.1.2 武汉市大学生对目前自己体育消费总体不满意或一般,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 场地设施的缺乏、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学习紧张。
4.2 建议
4.2.1 学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体育思想的教育,加大体育消费的宣传工作和引导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的教育思想和“阳光体育”工程,合理引导体育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2.2 要加大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搞好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管理与服务,制定合理的体育消费价格,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舒适的体育消费环境。
4.2.3 通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来增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和消费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和消费习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与大学期间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质量密切相关,而体育教学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教学项目的兴趣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2.4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投入。
参考文献:
[1]代刚.体育消费形成与生长的微观机理解读[J].体育科
学,2011(10):3-5.
[2]周晓燕,冯萌.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调查[J].体
育文化导刊,2008(5):101-103.
关键词:高校;运动安全;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项目编号:15Y153 2015年度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基于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高校的体育改革亦在不断深入,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逐渐增多,但体育运动安全隐患也在逐渐加大。刘翔跟腱断裂退赛,桑兰摔伤的悲剧都是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2012年11月28日上午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按计划对机械制造1014班的40多名学生进行教育部统一要求的体能测试1000米,在跑出起点500米后一名学生突然倒地,虽经医护人员抢救依然不幸离世。警方调查确定为猝死。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校运动会已经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的项目。11月27日,东华大学学生廖某参加1000米体质测试,在到达终点后突然晕倒,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受此影响,该校推迟了原计划的冬季3公里跑,但表示不会因此“因噎废食”。高校在积极响应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困惑。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阻碍了高校校园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和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行,它也影响到大学生和教师的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从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学校已经开始采取取消危险性大的运动项目,并减少大型活动的次数,这些现状无疑阻碍着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怎样才能保证高校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运动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提高有益的参考,笔者从湖北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隐患影响因素出发,探索发现校园运动安全的有效控制体系和应急方案。
1 影响湖北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分析
1.1学生因素对高校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影响
1.1.1 学生自身身体因素导致的体育运动安全隐患
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专家组组长邢文华认为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薄弱的身体素质、锻炼意识以及过于注重强调个人兴趣爱好三个方面所致。学生进入大学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加上锻炼时间不足,上网、玩手机和繁重的功课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湖北省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上都采取的是自由选项,显然这样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太过于强调个人兴趣。一些课程的运动量明显不足。近年来发生学生猝死或运动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和胸源性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26.8%的当事大学生本身明确有器质性的病变。薄弱的身体素质使得大学生遇到危险的时候身体反应不敏捷,迟钝笨拙易发生意外伤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导致体育运动时存在安全隐患。
1.1.2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30多年的计划生育使得我们现在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娇气,抗挫能力差,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现代家长往往忽视孩子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独生子女得不到这方面的锻炼。由于从小生活在小公主和小皇帝的待遇下,很多危险的发生都被长辈规避掉了,他们生长在安全无危险的环境中,导致安全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种种原因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自我保护意识尚未建立起来。例如体育课上,学生把腿放在肋木上压腿,一般正常情况下学生都知道要用手扶在肋木上以防止失去重心而摔倒,可是有些同学就是没有这样的本能保护,往往不了解自己的腿部柔韧性而盲目的单腿支撑去完成动作导致摔倒的意外。由于亲身实践的机会少获得的社会经验不足,所以才会没有预见危险的能力。
1.2学校因素对高校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影响
1.2.1 学校对影响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客观因素不够重视
先进人性化的体育设施更符合安全运动的要求。而目前,湖北省多数高校体育设施更新速度较慢,体育器材设施较少,而使用频率高导致磨损严重,这些硬件设施导致的运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构建安全的校园基础设施环境,运动场地要平整,不应有坑洼、石块等,地面不宜太硬、打滑,例如提升运动场地的档次,铺设硅胶地板。运动器材周边包裹防撞缓冲垫等。篮球架、足球门、单杠、双杠等都要定期检查维修,室内场地注意通L,采光条件要好。校义务室目前的职责是发生事故之后的处理,而忽视了发生事故之前的预防,所以建立医务监督组,提前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建立专业的校医疗救护队伍,在学生会中设立校园安全运动协会,在学生当中形成一种安全运动的意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校医务室肩负着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形成提前预防、遇事及时处理的高度警惕性。
1.2.2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主观思想重视不足
经调查湖北省高校普遍对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虽然部分高校在开学之初设立短课时相关教育课程,但内容简单,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这些忽视恰恰是引起运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高校大学生都已成年,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通过学习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对事故的发生应该有预见能力。校园多媒体教室经常播放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讲座。每学期开始时可以安排权威体育运动安全专家进行知识讲座。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2016年3月有两万人参赛的广东清远马拉松,被报道出有1.2万人受伤,4月汉马同样有两万名选手参加比赛,有近4326人接受治疗。其中多以肌肉拉伤、抽筋、水泡、腿部摩擦、肌肉酸痛、膝关节疼痛、肌肉痉挛、软组织损伤、晕厥、严重脱水等症状而接受救治。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必然会产生不适。在大学校园里一般会出现这样的伤害事故:肌肉韧带拉伤;软组织挫伤;脱臼;骨折;神经、血管、内脏损伤;晕厥;休克;猝死等。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损伤常识可以预防一些运动伤害的发生。对即将出现的伤害有预知和提前做好准备以及自我救助的能力。所以学校对体育运动安全隐患加大重视程度会减少很多伤害的发生。
1.3教师因素对高校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影响
1.3.1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有待提高
对于教师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知识的欠缺,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体育教师应掌握特异体质学生情况,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注意区别对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合理分配,教师对有病痛、伤残、体弱的学生及时关心,安排他们免修或见习。教师具有专业的运动技术可以减少错误动作导致的意外。比如跨栏时正确的腿部动作可以减少身体撞击栏架而出现的碰伤或摔跤的发生。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严格要求。建设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具备对课堂全方面的掌控。
1.3.2教师安全防护意识的欠缺
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对安全伤害事故产生足够的重视,上课疏于管理学生的个体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服从组织、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相互保护的意识。重视课前准备,教授学生着装规范,必须穿舒适的运动鞋和服装上课,不准穿高跟鞋、凉鞋、皮鞋皮靴、拖鞋等。教师应根据课的内容和天气情况决定准备活动的内容,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加强保护措施。严格、公正裁判、严禁粗野动作,不使用错误的推、拉、闯等危险动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例如体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保护帮助,足球课上教师必须要求安全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田径投掷类项目教学时要密切注意学生对器械的掌控情况,观察周边的情况,防止意外的发生。
1..4 家长因素对高校体育运动安全隐患的影响
1.4.1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的学生疏于锻炼体质变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习惯的养成跟父母有撇不开的联系。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独子,难免会受到父母过多的“关爱”,学习压力大,运动时间被剥夺,重智育轻体育。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尚显不足,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使得体质变差。身体各方面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薄弱让学生在运动中更容易受伤害,这是毋庸置疑的。
1.4.2家长对大学生校园体育运动安全的重视不够
据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很少关心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校应该负责监管。平时工作忙疏于对学生的关心。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也是一无所知。家长是大学生的直接监护人,是大学生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如果家长能够经常性的提醒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并时时刻刻做好自我保护,对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2预防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体系构建
为确保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保障大学生的安全,必须尽快构建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体育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涉及范围广、内容杂、层次多,必须从体育运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构建。
建立高校体育运动安全宣传教育系统,构筑体育运动安全的思想保障。高校运动环境存在着不稳定性、突发性、社会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增大了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安全知识,就会增大体育运动的事故发生率。因此,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大学生要认识体育运动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洞察体育运动的潜在危险,构筑思想上的安全堡垒。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体育运动安全监管,加强体育运动安全宣传教育,向广大学生宣传安全运动知识,普及体育运动损伤知识。教师要建立并实施安全规章制度,开展经常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运动技能。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志,熟知体育运动安全常识,在体育运动前要考虑到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及应对预案。
建立体育运动安全法律保障和商业保险系统2002年教育部了第12号教育部令,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要求,各高校应结合各自校园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完整的《湖北省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方案内容应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人员分工、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等多方面内容。领导小组组长为分管体育的校领导;副组长由体育部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科室正职领导担任)分为基础管理小组、人员安全小组、物资安全小组、环境安全小组。此外,高校上级领导还应根据事故发生的多种可能性精心策划,负责统一指挥人员、物资和一切相应工作,各个部门也应竭尽全力配合工作,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避免产生严重后果。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障措施就是购买保险,而险种最好是能够选择意外险。保险是良好的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我们应加大保险宣传,增强大学生保险意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入校时就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意外险,以保障受伤害者的利益,减轻受伤者的经济负担。
建立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控制系统,构筑体育运动安全的管理保障。由于存在体育运动设施落后、责任认定不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增加了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的重复性。因此,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体育运动安全管理C制,加强对体育运动过程的管理。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控制系统,就是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之间,通过政策控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相互关联的管理过程。构建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控制系统,要明确各个主体职责,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既要加强体育运动安全的常态管理,也要加强体育运动安全应急管理和事故恢复管理,使管理细化到体育运动安全的全过程。
建立体育运动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构筑体育运动安全的救助保障。在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快速启动救护机制,这需要建立完整的体育运动安全救护系统。当发生险情后要及时报告教师和运动安全负责组,情况复杂是要及时报告校领导,了解伤情,判断伤情,轻者先自救,重的或判断不清的应及时护送到医院检查治疗。及时通知家长,以便做出救治决定并做好安慰工作。保护现场,体育运动安全委员会了解事故的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做好有关记录,采集证据,以利于事故的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重大的伤害事故要及时上报教育局有关部门。伤后住院或修养,体育运动安全委员会派人探望,并了解伤者的恢复情况。
3 结语
湖北省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隐患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老师因素、学生因素、家长因素。而湖北省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保障可以通过:建立高校体育运动安全宣传教育系统、建立体育运动安全法律保障和商业保险系统、建立体育运动安全管理控制系统、建立体育运动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来完成。本文希望在对湖北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隐患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体系构建的研究,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规避体育运动风险,建构合理有效的保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摘 要 目前,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反而逐渐下降,对此,教育部提出了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入新兴体育项目,丰富高中生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兴体育项目 高中体育课程
一、新兴体育项目的特点
(一)广泛性
许多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会有相适应的体育项目,比如,你去海边,就可以打打沙滩排球、游泳、冲浪等等;如果你在森林中可以挑战一下定向越野。新兴体育项目内容丰富,简单易学,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时尚追求。
(二)大众性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具有严格的时间距离等的限制,它完全可以根据体育运动者的个人爱好、年龄特点,随时、随地开展,像广场上的轮滑、受大家喜爱的僵尸舞等,已成为广大人民日常锻炼、娱乐的主要项目。
(三)休闲娱乐性
休闲娱乐性是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新兴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内容,适合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简单易学,并且能够为人们排解社会压力,使人们达到身心愉悦。新兴体育运动倡导的是一种自由、愉悦的心理体验,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促进了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兴体育项目纳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学校体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比较低,特别是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中体育开展的项目相对比较枯燥,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高中生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现在所开设的这些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了,而更多的是想接触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再者,当今社会学生家长还有老师大多都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致使现在很多学校吧体育课多安排上语数外等这些文化课上,这就严重导致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许多高中生在运动会的时候出现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体育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教学大多以技能教学为主,因此,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学生,现如今,主要的技能教学程序是“讲解―示范―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培养出“接受型”的学生,会造成学生视野狭隘,毫无新意,没有创新意识,逐渐的就会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
2.体育教材内容
体育教材的枯燥,陈旧,大多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使得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种新兴的体育项目极之又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对于那些对竞技项目厌烦的学生就会彻底的淹没了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又怎么去教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对此可见,体育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性。
(二)当代高中生的学习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时期,学生大多天真活泼,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也比较广泛,大多数尚未形成对专业运动的稳定性兴趣;高中生则是体育兴趣趋于稳定,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同时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如从年龄上看,高一高二的兴趣发展有上升的趋势,而到高三却出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1]。尤其是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更加明显,怕累、怕脏、怕晒,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对于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他们的高考压力,能够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日常紧张的学习生活。
三、新兴体育项目纳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实践
近几年,一些学校在体育课堂上积极纳入新兴体育项目卓有成效,并证明新兴体育项目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些新兴体育项目器材比较简单,安全性高,且技术较为容易掌握,如:定向越野、街舞、攀岩等极大地丰富了高中体育运动。其中定向越野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攀岩则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及勇敢无畏的精神等等,对广大高中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体育课程中引入了“流行和时尚”[2]。
(二)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并不是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全盘否定,两者之间是基本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关系[3]。新兴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密切的互补性,可以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融入新兴体育项目,比如将60米跟慢骑自行车结合起来,这样既有竞技性,又有趣味性,相得益彰。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也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师资力量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素质水平不仅是关系到他的业务能力及成果,更是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开展新兴体育项目,教师做的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就可以实施这些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四、结语
综上几点,将新兴体育项目纳入高中体育课程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并且有益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了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