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2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只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一例。2008年9月三鹿集团毒奶粉、2009年2月广州瘦肉精、2011年9月地沟油、2011年染色馒头、2012年4月毒胶囊、2012年7月病死猪的事件持续出现,每次发生均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目前看,大众对于食品安全事件高度关注,政府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查禁力度越来越大,正在成为一股推动食品安全惩治的强大呼声。
呼应于严峻的食品安全现实和民众呼声,201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明确制造地沟油最高可适用死刑,显示了法律层而对于食品安全案件的强硬态度。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虽然问题食品的出现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监管不到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遏制食品行业中不法分了疯狂逐利的冲动之余,还可以合理地运用科技的手段来保障食品安全,让百姓们吃得放心。
创新助力食品安全水平提升
去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通过技术创新维护食品安全成为了焦点话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何指出,中国的食品工业在未来5到lO年依然是全球最活跃的经济板块,但食品安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坎。
孟素何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而临五大挑战:一是中国食品工业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工业,每天11亿公斤的食品生产量使得中国的问题显现度全球最高;二是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食品工业和中国农业结构性的矛盾,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黄曲霉等事件都发生在原料部分;三是信任危机,老百姓的心理伤害大于真正的生理伤害;四是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而非仪仪中国的问题;五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还将出现更多矛盾。
对此,孟素何提出,食品安全整体形势是稳中趋好,同时加强监管也是必要的;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要做到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政府和公众都应对食品安全有合理的期待。
对此,中粮集团质量安全部总经理陈志刚表示,食品科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产品的驱动力。具体来说,中粮集团从三个方而通过技术创新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提出了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制定食品安全的长远规划。在产业链源头,中粮集团通过研发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如在2009年,番茄产业链选育23个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其次,打造科技研发平台,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中粮集团在低温碾米、植物油精制智能化等方而做了大量创新,截至2012年底,已拥有lOlO项有效专利,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最后,依托科学的管理技术。一直以来,中粮集团都在通过种植基地的工厂化管理,保证质量稳定。
目前不少科学家出于社会对食品科技的巨大需求从幕后走到台前。由他们向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是很必要的。孟素何强调,政府应当加大科普公益性投入,强化在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
加快推广物联网追溯
“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王晶看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是转型期难以避免的痛苦过程,带有转型期的特点,之所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原因是多方而的。而民以食为天,食品关系到民生,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必须增强行政监管的“合围优势”,构筑全产业链诚信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丌展食品安全溯源管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而规划、分步推进,科学构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王晶提出,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的追溯监管,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即应当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工程与服务中心和食品企业信用平台,建立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服务体系:并学习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实行源头追溯管理。实践证明,大多数的食品安全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相对来说,食品的源头生产环节时间较长,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找到问题。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土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建议全面开展农业食品溯源工作,应做到食品从田间、农场到超市都有安全信息和生产信息可即时追查。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发挥适用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不要一味地强调RFID等高成本的技术应用。
“应当把发展食品安全服务业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王晶强调。把而向企业或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服务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业来支持,从技术手段和企业责任管理方法上帮助企业,同时提高行业进入的技术门槛。按照“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把这种新兴服务业作为促进食品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下,以食品安全责任管理能力为第一要素,构建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维条码设备将受益食品溯源体系建设
安全可追溯技术虽已十分成熟,但在市场应用上之所以仍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使用成本过高,特别是打印机及辅助耗材等长期被垄断在海外大公司手中。
不过,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日前从相关的展会上透露,经过多年研发,我国企业已掌握这一领域核心技术,洋产品“一统天下”已成为历史。
“我们的优势概括起来就4个字:好用,耐用,”在最新一款}用有完全自上知识产权的商用条码打印机前,深圳市博思得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吕高仁表示:“无论是质量性能还是售后服务,我们的产品都可以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但我们的价格只有它们的一半,使用成本甚至不到它们的1/5!”
这对于开始重视追溯体系建设的中国食品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目前,中国不仅是食品生产、流通和进出口大国,同时电是最大的食品消费国之一。据有关统计,中国人每天消费的食品总量约200万吨以上,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和不良后果。
其实,我国关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制的部署早已有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处于初级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多次指出,尽管目前国家加强了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但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措施还不是很有效。
“运用先进的可追溯技术,保障每一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也为我们条码设备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专家表示,在国际条码打印设备市场中,美国、欧洲的品牌占据了近七成的市场份额,日本品牌占约18%,而国产品牌只占到2%左右。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一、目前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国外研究者从构成、运行机制和可能的失效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构成方面主要有两个研究角度。一是从构成要素来分析,例如,Whitehead,A.(1995)提出了食品控制体系包括六个要素。二是从控制体系的监管主体来分析,例如,DeWaal,C.(2003)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指出,建立单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会促进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更为理性的食品安全管制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透明性。典型的如Adrie,J.(2005)发现,要保证链条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使供应链有效运行,而建立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操作一致;国际交流;信任;透明性;与行政过程相分离;以结论为中心。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失效。Rolf,M.(2007)对欧洲未来食物链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三种最有可能对食物链造成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技术的不确定性;行政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最后,外国研究者还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问题,阐述了食品安全的经济性和政治性因素。
二、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从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方面进行深层研究。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张红波和吴永常等通过暴露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李浩异和李冬玲等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我国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和忽视标注及法规的问题,更多的考虑价格因素而非安全因素等。还有诸多学者从生产者和政府方面分析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其次,从经济学角度,学者们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社会规制等)上进行分析。
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我们将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我们将面对迅猛发展和剧烈变革的世界,将承担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和更加艰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同时,突出食品安全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将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时期一劳永逸获得一套对特殊行业和特定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上。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视人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明显表现出对人们食品安全素质培养的不足,致使食品安全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令人遗憾地存在许多空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食品安全;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新形势下,对人们食品安全能力的培养应从树立食品安全观念、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这对全面培养具有食品安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
人们是具有食品安全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食品安全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潜能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我们以食品安全的意识、科学的态度,不断去探索、去追求。我们认为,要培养的食品安全能力,其方法和途径有:第一,树立食品安全教育的思想。第二,食品安全要立足自己的特色。
培养人们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人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上,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宽阔的视野、聪敏的悟性。那么,如何培养人们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培养食品安全意识
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结合基础和专业实验内容,构建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引入可使人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业余时间和网络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通过仿真实验的引入,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仿真实验软件对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传输及控制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增强人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食品安全活动
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建立让人们有了一个可以交流食品安全思想、实现技术食品安全的场所,并且是提供了培养人们实践动手和食品安全能力的一个有效活动平台。建立由人们自主学习实践的食品安全实验室,可以邀请一批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指导教师,结合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机制,给人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萌发食品安全思想和培养自主食品安全能力。人们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或具有食品安全见解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可以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学习并得以提高。许多高校实践证明,通过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专业技能和食品安全能力。
四、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研究,试图寻找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来剖析。长期以来,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原因来剖析。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制度与法制建设正在完善中,技术、法律和管理跟不上,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的研究为食品安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学生,食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1:小学生难拒校门口美食 成“廉价食品”消费大军。因价格低廉、外包装吸引眼球,并附赠小玩具,使得小学生成为校门口“廉价零食”的消费大军。近来,儿童食品在孩子们膳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有关专家表示,市场上所谓儿童食品存在原料来路不正、产品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农药残留、添加剂量大或使用不当等安全隐患,其中尤以添加剂问题较为严重。儿童脏腑稚嫩,对刺激反应敏感,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摄入问题食品会影响健康,严重的将造成极大危害。
案例2:广州大学城43学生疑食物中毒,多个同学在大学城穗石村实惠餐厅就餐,此后就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据不完全统计,至少43名学生在该店吃饭后出现不适。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
应该来说,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确保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责任分工和统一协调。2010年4月,“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把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8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这些都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化,“以食为天”的我们对问题食品的恐惧也逐步加深,对销售者的信任度也江河日下,甚至发展到对众多的食品都出现不敢吃、不敢买的程度。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督局要加大对问题食品打击的力度,让制假者无路可销,同时对于销售者要宣传用良心与信用去销售商品。希望食监局与销售者能归还一个既安全又有保障的食品市场给消费者。除了对食监局与销售者的期望,我们消费者也应该加强对问题食品的辨别能力,多关注食品方面的新闻,了解多一些食品添加剂的限量及其作用与副作用。进而从自身的知识层面上减少对问题商品的购买,同时也减少了问题商品的销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配合食品安全监管局的整治,遇到问题商品时尽快举报,以尽早扼杀问题商品的进一步泛滥。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既然全社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主要原因在于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它包括了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的行政问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食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或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机衔接,成为一项互为补充的独立制度。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以实现政府的管治目标。如果相关的食品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那么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问责,问责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事件中,不法厂商是最大的利益驱动者。这暴露了这些不法分子的不诚信及只为谋取私利等不道德行为。若要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每位经营者在从事经营前应签订诚信规则以一种硬性手段的方式要求自己不出售有问题产品,更为甚者,经营者需将每位顾客当成自己的家人那样珍惜,而不是只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而将他人的生命安全及健康置之度外。因此,他们都应该将这把警惕量尺放在自己心中以时刻提醒着自己。当食品安全问题不再发生时,这一切就变得两全其美,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商家得到更多信任,更多顾客,更多利润。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监护人。因此,只有学校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高度重视的位置上,且各职人员明确职务,尽职尽责,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努力协调好各有关部门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工作,提高食品监管的准确性及增强食品监管的权威性。对于那些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同时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进行一些真正的反馈,要积极宣传及传播食品科普知识,使大家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该如何处理解决,也要开展一些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使食品安全意识能更深入人心。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唯有学校及其人员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制度真正的履行,才能使学校食堂做得更好、执法更有力、管理更严,食品安全问题才更少。
而人的观念也是影响此类问题的一大因素,因此当人们观念意识提高时,一切的方案才能更好地运作,食品安全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三. 结论与建议
在食品安全宣传上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如.不要吃街头小吃,注意卫生;少吃学校附近小店里卖的零食;少吃没有绿色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安全标志、产房地址的食品;.少吃油炸类食品如:薯片,薯条等;不吃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型店铺里销售的“垃圾食品”等。让孩子从根本上认清三无食品的的危害。
第二,要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
第三,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人。尤其是网络媒体,具有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舆论压力大等。
第四,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这是整个食品监管体系的关键点,只有抓住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参考文献 :
1、地摊零食成为孩子健康隐患,/zhuanti/shenduguancha/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社会和谐与国家形象。近些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食物结构日趋优化,食品数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食品安全事件却频繁发生,消费者身心健康遭到严重危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呢?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自然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疯牛病、禽流感等,此类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概率和风险较难预测人为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毒饺子、地沟油等,这类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概率是人为控制,其危害性在于故意为之,即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仍用于食品生产。
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而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已成为国家和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一、利益与道德的权衡
各类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食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农产品投入生产企业、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政府监管部门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权衡。不少食品产业的利益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向食品中添加非法的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或使用过量的化肥、巨毒农药、抗生素、激素等物质,结果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利益与道德的权衡中,利益占了上风,违法行为不断发生和扩散,虽然食品产业的规模扩大了、工艺水平提高了,但道德水平却大幅度下降。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有力的证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给传统食品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如“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是否存在潜在的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食品企业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不安全食品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对不安全食品制造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条件差的企业制造不安全食品的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因此条件差的企业在与政府的权衡中选择制造不安全食品,从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个别不法商家的违法经营行为固然难辞其咎,但我国现在的食品生产行业,尚未形成健全的产业化系统,才是更为深层次的根源。大量食品生产企业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建立起固定的产业化供应体系,而是完全根据市场的供需来操纵着原材料的价格,通过压低原料价格来应对全球自品市场口益激烈的竞争。这就导致了我国当前前仍以散户为主的食品原材料供应者,不得不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提高产量,进一步维护自身的当前利益。
在我国当前的食品市场领域中,假冒伪劣食品泛滥。尤其是在城乡结合地带,一些不法分子在制假贩假暴利的驱动下,利用城乡结合部法制监管的漏洞、大众食品安全意识的相对匮乏等特点,通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不法手段,大量制造、贩卖假冒伪劣食品,危害着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了,只有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作用,才能维持食品行业供求关系的平衡,这样人们的安全才会有保障。
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食品市场中,利用宏观调空手段,平衡市场主体利益,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我国食品行业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使我国食品市场进入良性循环。总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品行业面临着国内市场信任度缺失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挑战,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使我国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虽然从立法层面对执法主体的权责进行了进一步的落实,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执法主体执法活动主动性不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行政执法活动缺乏体系上的系统性和时间上的一贯性,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政府部门应大力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使相关利益主体的违法成本远远大于其违法收益,才能遏制不安全食品的泛滥和企业的虚假宣传,进而消除安全隐患。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是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重要条件。应尽快形成以 食品安全法 为支撑,其他法律相匹配、多层次、系统化、结构严禁、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制定各种单行法,对食品安全的各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主要包括:责任主体、环境认证、质量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等)使用、标准化生产、检验检疫、监督检查、质量承诺、广告宣传、信息披露、质量追溯、风险分析、全过程控制、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法律。
只有法律体系,执行力度不够的话,也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协调监管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协力合作,防止出现监管盲区,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但要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更要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要完善责任究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够追究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同时要严厉惩处食品安全中的寻租行为。
【P键词】食品安全 政府监管 解决对策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发展现状: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的内涵即食品数量安全与食品质量安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食品数量安全来看,由于粮食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根据我国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来分析我国食品数量安全的问题。通过对2003年到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以及人均粮食产量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粮食产量以及人均粮食产量都在呈现增长趋势,中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因此,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所以我们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指的是食品质量安全,因而在本文中主要分析的是食品质量安全。
现阶段我国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大量使用农药,过多的使用添加剂以及滥用激素等。第一,农药的大量使用。2015年,我国农药的使用量达132.8万吨,比上一年减少了12%;第二,过多使用添加剂。适当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而且可以促进食品中营养的吸收,但是为了某些利益,许多商家会过度的使用添加剂,从而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滥用激素。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会在食品中添加激素来增加食物的产量。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国内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逐渐失去信心,而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组织机构职能不明确以及对食品安全标准较为落后。
首先,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却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在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在09年颁布实施外,其他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的颁布时间都比较早,不论是在监管内容还是在惩处力度方面,相关的规定都比较落后。
其次,食品安全标准落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标准在内的体系。虽然目前我国食品体系已较为完整,但是在现有的体系中有些标准已经不适应目前的需要,应该对其进行修改。我国现行食品卫生标准的覆盖面总体上达80%,但仍然有20% 的食品无国家标准及相应的检验方法, 有的食品种类的覆盖率仅达50%。
最后,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存在大量无照经营的小商铺,而这些小商铺的规模通常比较小,生产设备想对简陋,原料进入门槛较低,在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许多漏洞,且卫生环境极差,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由于这些小商铺分布较广,大部分是在农村,职能管理部门往往不重视,很多的食品小商铺很难找得到,监管存在盲区。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为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贡献。
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存在某种交叉点或者是空白点,从而使食品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其次,明确部门职能。我国虽然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是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等部门也可以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有可能会导致重复执法。因此应该对各部门进行分工,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以及出口等环节进行把关。最后,对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改,在制定标准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
[2]刘锐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标准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07,(10).
[3]张守文.当前我国围绕食品安全内涵及相关立法的研究热点――兼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9).
[4]李哲敏.食品安全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5]刘录民,侯军歧,景为.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论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
[6]陈晓雯,方菁,周洁.我国农药使用状况和农药对健康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6).
[7]辛志强.浅析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与标准化,2012,(6).
[8]尤玉如.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9]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3,(1).
[10]肖进中.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2,(6).
[11]杨永华.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甘肃理论学刊,2009,(2).
[12]任智华.日本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摘要:本文采取科学的定量的方法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指标,设计食品安全的预警模型,对企业的食品安全进行科学地预测与评价,得出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新常态”下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从物流流程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角度分析,并通过对物流管理各环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调查,确定“新常态”背景下对食品安全的预警评定,食品安全的预警评定就是从原材料的采集到食品销售以及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等一系列环节下构建食品安全预警模型,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现有的不足,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分析,提高食品安全预警的可靠性,减少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scientific quantitative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dicators affecting food safety, and design an early warning model for food safety, to scientifically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food safety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onclude the overall level of food safety. Food safety problems under the new normal are main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process and food safety, and it i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on food safety, to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of food safety early warning under the new normal. Food safety early warning and assessment is to build a food safety warning model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raw materials to food sales and food quality safety supervision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shortage of the existing food safety, and use the system scientific method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each stage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food safety early warning,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ood safety crisis, and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键词:新常态;食品安全预警;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new normal;food security early warning;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48-02
0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食品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类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影响了企业政府的形象。因此,为了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推进我国食品安全事业顺利进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建议食品安全机制改善。
1 “熵权理论”下食品安全预警分析
目前,XX市在建设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XX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的预警机制,尽全力降低食品安全事故产生,对XX市民的消费权益和健康安全负责。
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人数也相对较多,而市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大多数都不能够得到解决,所以大家基本上都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进行事前控制,也就是应该建立并进行食品安全的预警。
【摘要】农村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法律监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北地区农村食品安全的调查表明,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形势虽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农村整体食品消费水平的限制、农民法律意识的淡漠和维权能力的不足,国家相关立法的滞后等都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隐患,应采取加强相关立法、完善食品安全的执法和社会监督体系等法律措施,从而全面保障农村地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村 食品安全 原因 法律对策 苏北地区
早在去年,备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问题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的问题。但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隐患更是突出。
江苏苏北地区的农业社会环境较好地保持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其食品的消费水平和生产流通模式也和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同,其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等为研究内容,选取盱眙县兴隆乡和穆店乡等地农村食品安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从村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处获得了大量资料,总结出目前我国农村食品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对策和立法建议。
一、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方面抓得比较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农民食品卫生观念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调查表明大多数居民能够注意到食材的新鲜及安全性,尽量避免了剩菜剩饭及隔夜菜,以免由此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在农村地区,卫生意识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农村居民能对食品安全能有如此广泛的关注已实属不易。应当说,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原因在农村地区所导致的重大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和较大规模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
但在肯定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保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地区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少数食品加工企业卫生条件差,甚至有个别企业造假。例如盱眙县肉皮加工大多在小作坊,环境、卫生条件非常差,个别有造假肉皮的现象,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很大危害。有些地方有生产“地沟油”现象。个别超市把过期食品改换包装。也有的保健食品宣传夸大其功能,骗取老百姓钱财。还有菜市场少数个体户卖肉有注水现象,群众反映强烈。
二、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与城市地区不同,农村地区的食品来源和食品生产消费模式存在其独有的特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有其特有规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农村地区食品消费水平较低,劣质食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在选购食品时,在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价格等因素中,最关注的是价格。显然,其消费行为呈现“价格优先”取向,即购买食品首先考虑价格和数量,这为不安全食品创造了市场。
(二)农民食品安全相关权利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
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仍然是当下农村社会普遍现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带来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不足,同时又受现实收入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节约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水平偏低,以至造成农民缺乏食品安全相关的权利观念,维权意识淡薄。例如作为食品安全重要保障措施的QS标志的的相关知识并未得到完全普及。虽然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时刻保持关注,但因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农村居民很少关注产品标识,容易形成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认知缺陷。此外,因维权成本大,经常出现农村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而食品安全投诉率却很低的反常现象,这无形中助长了生产经营者的侥幸心理。
(三)农村食品安全立法相对滞后,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虽然制定有《食品安全法》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但很多是基于城市相对完善的食品生产条件和消费市场环境而制定的法律规范,不能完全适用于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我国农村地区的食品来源以集贸市场为主,另外在农村地区存在众多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点,它们大多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堪忧,既缺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标准,又没有足够的检测设备。相应的小食品店星罗棋布,流动的食品小摊贩更是不计其数。
(四)农村食品安全监执法体系尚不健全,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与我国目前城市地区存在相对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情形有所不同,农村地区往往缺乏专门的执法机构和完善的执法条件。目前盱眙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已经主要集中到了食品药品监督局,而卫生局已经不再具备食品安全这一方面的监管职能。而这些职能能够延伸到乡镇基层的只有工商部门工商所和卫生乡镇医院的防保组,其他部门在乡镇一级均没有专门的延伸机构,监管力量薄弱,谭监督难以到位。除了食品安全执法机构的缺失以外,农村地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往往只是处于轻微的罚款,难以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起到有效制约。
(五)司法制度不完善,农民进行食品安全相关司法诉讼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司法制度尚不健全,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度较为繁琐、僵化,在农民因为劣质食品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下,如果通过诉讼主张自身权利,不仅旷持日久,而且需要消耗较多的财力和精力,其诉讼成本是普通农民所难以承受的。加之食品安全的侵权,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举证过程,而食品作为小额易耗产品,很难保留相关的证据。农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不仅无法说明食品的来源,也无法证明食品所存在的问题,更无法确认食品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在诉讼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三、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路径与法律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整个社会工业化过程中食品生产工业化本身的原因,也有我国社会自身体制的原因,既有政府监管的缺失,也有农民众安全意识不足和非法生产经营者唯利是图的原因。对此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科学技术层面的提高,也要社会监管制度的改善,更需要整个社会体制本身的规范性扭转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这将是个长期的系统问题。
(一)健全r村食品安全相关立法
逐步健全和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充分整合农村食品领域各种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形成一部指导性法案,明确农村食品领域中监管者、生产者、销售者、市场经营者、消费者甚至研发者的相关权利、义务、责任,确保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同时,应加强与农村食品安全、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的立法工作。
(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的执法和社会监督体系
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必须构建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一个由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合作机制。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应做到分工明确、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发挥行政主导作用,与其他农村食品安全主体共同合作,逐步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空白以及监管过程中分工不严、多头执法、责任不明等问题,应强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并建立有效的行政首长责任追究机制,达到从源头到餐桌每个过程和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加大对农村食品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鉴于目前农村一些地区食品安全违法现象仍较为猖獗,故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立法、完善监督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首先应对农村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实行强制性管制,实施高标准的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并建立严格的农村食品安全责任追求机制,加大对农村食品违法行为的个体和组织的处罚力度,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其次,各行政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还应密切合作,对于应当接受司法审判的食品安全案件不能仅执行行政处罚,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当然,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条件。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奠定经济基础。根据帕森斯的功能系统理论,任何社会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的功能,这依赖于社会内部的整合以及社会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和谐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社会制度的子系统。因此,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应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从经济基础、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文化价值的引导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参考文献: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not just a leg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in terms of its moral dimension should be an ethical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ethics, meaning, principles, measures of food safety issues to light the analysis, from the ethical point of view of trying to food safety problems to provide some ideas.
关键词:食品安全 伦理 初探
Keywords: food safety ethics Study
作者简介:平小柳(1986―),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道德哲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身体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作为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却是随着我们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随之变成“工业食品”。面对食品安全日益严重性,国家试图通过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行政监管力度来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遏至,可是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个体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形成了金贵无比的扭曲伦理价值观念。对于食品安全这一项关系每个人生命健康安全的问题除了国家强硬的法律、行政措施外还应从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出发,通过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伦理价值观念的方式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从而从根本上给我国食品安全装上一把保险锁。
一、食品安全伦理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目前理论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行政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角度为主。而单纯从伦理道德角度对其食品问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食品安全伦理角度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一条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章让社会对食品安全伦理这一全新领域进行认识和理解。
(二)现实意义
面对问题食品层出不穷的严重局面,国家通过完善立法、加强行政监管,媒体舆论导向等手段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整治 ,可从其整治效果上而来言却是不令人满意。我们可从“社会人”这一德行为主体出发,通过建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伦理视野下研究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伦理及遵循原则
食品安全伦理及行为主体在食品安全方面一系列完备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行为主体在动机或行为上为与不为的基本判断基准,是人们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伦理价值取向并形成长期的行为约束机制。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主要涉及企业生产者、政府监管者、消费者三个方面。其涉及到公平正义原则、生命健康安全原则、尊重人权等伦理原则。
(一) 公平正义原则
美籍哲学家约瑟夫-弗莱彻曾说“没有公正,便没有道德;没有公正论,便没有伦理学。”①公平正义这个人类永恒讨论的主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应注入公平正义理念及无论是企业生产者还是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都应遵循权利、责任对等的公平正义原则。
(二) 生命健康原则
生命健康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最基础权力,这一权利早在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在对自然法的阐释中提出了生命健康权。食品安全与其每位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食品安全这一问题上更应坚持生命健康安全这一原则。食品安全中生命健康安全原则主要是指伦理主体遵循以生命健康安全这一基本准则来处理人与物、经济利益与人生安全之间的关系。
(三) 尊重人权原则
人权是一种无条件的、在人类自然本性中就拥有的权利。尊重人权在食品安全伦理中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者、政府监管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尊重彼此伦理主体之间的生命健康权、自主选择权和信息知晓权等方面。从而建立互相尊重实现“食以安为先”的伦理精神。
三、食品安全伦理的实践路径
(一)企业行为方面
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同时也应作为“社会人”。首先 ,企业作“经济人”其独特天职就是获得经济利润,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履行其“社会人”的责任,因为企业经营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行为,应当以保障社会成员生命健康安全为其基本准则,以人类社会创造财富为基本目标对其经济行为的道德合理性进行判断。因此企业方面应加强其经营者的经营管理道德素质培养,努力塑造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企业各层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从而履行起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政府监管方面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新秩序的过程中单单想依靠法律、行政手段等硬性手段来保证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够的,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更注重从道德伦理方向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应如此,政府扮演着食品安全“守门人”角色,这个角色中除了通过健全立法、加强监管等方式来尽其职责,还应通过加强行政监管人员道德修养教育,树立其公务人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身示范、廉政、公平、透明、行政道德风尚,从而为全社会食品安全道德机制的建立起到表率作用。
(三)消费者方面
食品安全不光是企业、政府的责任,作为消费者也有责任加强个人自律做好食品安全监督。同时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应有价格定好坏的错误消费观念。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无论是否对其自身造成伤害都应有维护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对其问题食品进行抵制,为全社会食品安全进一份公民应尽的义务。
确保食品安全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在面临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不仅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其管理的同时,也应重视从伦理道德方向唤醒每个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加强食品安全行政体系监管的同时,还应尽快建立食品安全伦理体系,从而通过法律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内在的行为准则对食品安全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65-01
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亟须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一、食品安全概述
(一)定义。依照《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15091-95》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二)特征。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具有以下特征:1、可存在于“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过程中。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特征将更加突出。2、不同的食物链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别。例如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兽药、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危害;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的危害因子可能以生物性、物理性为主。3、食品安全危害性表现出来的程度或后果受到主客观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4、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导致的后果可因其种类、毒性等因素表现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的特征。其中慢性中毒具有潜在性、隐蔽性。
二、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例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8年9月,中国令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麦当劳“橡胶门”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现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归结如下: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等。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3、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等。4、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二)原因。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因此,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十分必要。这对制止一些不法行为、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实行多头管理,一方面执法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权力寻租制造了借口。所以,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四、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一)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近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开始组织实施食品标准的制订及修订,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的开展将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二)加大对食品检验检测的研究。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础,应当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教育宣传体系应当包括:
关键词:生态;农业;食品安全
1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常出现在民众的视线范围,媒体和舆论也把焦点聚集在了食品安全问题上。食品安全不只是一个地方所需要引起的重视,更是应该被全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在生活质量上有着新的追求,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一大趋势[3]。食品安全与否与食品的源头大农业有着较大的关系,生态农业下的食品安全应成为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
2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监管问题。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常与相关部门的监管的力度和范围的广度有一定联系。国家和政府的监管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但执行的力度以及覆盖面有较多的差异。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参差不齐,不一定能理解和贯彻相关规定中的每个条例具体的要求,在传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执行的力度和广度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2.2相关法律法规问题。国家虽已制定及执行生态和食品相关类法律条规,但生态农业产出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有空缺,部分涉农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没有按法律要求来执行选料以及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力度较小,许多涉农企业没有组织学习相关法律,这部分涉农企业的违法成本也较低,所以导致在法律范围覆盖下依然有较多的农业食品企业依然无视法律的规定。
2.3生态农业下食品市场问题。越来越多的食品打上生态的标签进入了市场,但其中不乏有不符合要求的食品也通过非法渠道标上了生态食品的标签。市场对生态食品的认证没有统一标准,消费者时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接受度和可信度受到影响,因为受到这样的影响,许多生态食品的销量也随之下降,有的甚至滞销。市场察觉该信息也较缓慢或者是处理不当,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条例来要。
3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生态农业在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会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要保证相关食品安全的条例得以实施。食品不可缺少,食品安全也必须稳定,不能确保食品安全对每个国家都有较大的影响。确保我国食品安全具有生活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根据现在国内实情,按照正确的对策来解决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问题是较为重要的。
3.1重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食品农产品的源头都与农业有较大的联系,农业的生态与否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生态农业背景下,应更加重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田道路及通信设施建设等。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能适应符合生态农业的宗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先进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劳动成本,让劳动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把关食品安全,降低生产成本。良好规范的农业基础设施也能保护好生态环境,解决源污染问题。
3.2提高生态农产品品牌公信度。我国现行市场上已出现部分生态食品品牌,打出了“无公害”以及“绿色”食品的旗号。但由于部分商家只顾利益,未按生态农产品的相关标准来执行生产,导致不合格的生态食品时常出现在市场上,成为了媒体新闻和舆论的焦点。消费者对生态食品品牌的公信度大幅度降低,既而导致合格的生态食品也出现了滞销的现象。在农产品品牌危机中,消费者不同的自我威胁对负面信息传播的影响有差异,但总体上都是有较多的负面影响的。提高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公信度,使生态食品加工的过程透明化合法化,消费者的信任度才会是良性循环。
3.3转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类型较为固定,在全面深化改革下,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应加强转变。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例如推从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该类型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多地的村庄都可开展乡村观光旅游生态果园采摘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让农户在生态农业的大目标下,兼顾生态食品种植以及观光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收入效益翻倍。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但也需要注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反生态”现象,这种现象也会影响食品安全,只有平衡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4结论总结
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是引起了国家以及社会较大的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逐步迎来第三次浪潮,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有关的科学出现突破进展以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能力、生产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主旋律。农业食品也应当出现各方面的突破,在产品质量以及公信力度上都应有较大的提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下,生态发展方式也应发生转换和突破。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能为生态农业下的食品安全增加可存依据,让市场透明化,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
作者:唐艺嘉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岩春等.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3):30-34.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行政监管体制
一、我国现今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行政监管体制现状
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豆芽,风起云涌的食品安全事故,像一双双粗重的大手,一次次地触碰着公众敏感的、脆弱的神经。纵观历次食品安全事故,我们不难发现,问题食品的涉及面已从过去的粮、油、肉、菜等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奶制品等食品;问题食品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问题食品生产过程中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已经到了“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的地步。
在历次食品安全事故中,政府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却未能得到舆论认可。公众听到了道歉,但没看到更多人受到严惩;听到了表态,但没看到具体的解决措施;感受到了沉痛和反思,但没看到更强大的改革推动力。沈阳“毒豆芽”事件,为了给被查获的40万吨“毒豆芽”找到一个监管方,沈阳市打假办专门召集相关部门开了次“研讨会”。会上,各部门纷纷针对“不归我管”阐述了理由。明明是谁都可以管、谁都应该管,结果却是谁都不去管、谁都不愿管。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我国对食品安全的规制是由原卫生部负责的,2003年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负责一部分,同时履行监管职能的还有农业部、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中心等。《食品安全法》中对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均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职责的不清晰划分直接导致了监管疏漏和重复监管的现实问题。由于相关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多个监管部门往往需要政府协调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行政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监管效率。
政府监管食品安全需要运用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政策工具,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高度重视的,我国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多达60余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规章条例多达150多个。此外,还有2400多个食品标准(不包括食用农产品标准)。然而,我国目前的政策法规缺乏长效机制,面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采取“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二、如何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行政监管
食品市场的自身特点注定其本身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行政监管市场是必然的途径。保障公民的食品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保护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系,提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行政监管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政府监管思维和监管能力要从被动监管转变到主动监管。加大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引进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避免使用不称职的监管人员。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职责和沟通。将对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对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尽可能避免职能上的交叉。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明确工作人员职责,逐步建立各级监管网络,初步构筑起一道食品安全的“封锁线”。在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的主管和协调部门要时时了解执行的情况,并及时纠正可能会出现的偏离预期方向的执行行为,对执行中遇到的突况和意外事件,通过相应的调控,协助执行者顺利度过困境。
其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对食品安全违法者的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基层政府,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定期巡查制度、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强制检验制度和食品生产企业不合格整改工作程序等工作制度,保证相关立法和制度的有效实施。
最后,建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档案,做到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六清楚”,对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和违规监督者给予强有力的的惩罚,对由于食品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的企业经营者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企业自觉按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加工。加强宣传,建立社会监管体系,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应该有政府、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和社会大众共同构成。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向公众定时食品安全信息,教育公众掌握食品质量识别方法;扶持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类节目和专栏,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把食品安全常识列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时,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政府提供平台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把食品企业对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意识。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三、总结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也是息息相关的,政府对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制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要明白,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制中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相信,只要政府有关部门严格行政监管,实现行政监管理念、行政监管模式以及行政监管手段的有效转变,食品安全问题终会得以解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录民.董银果.王荔萍 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探讨[J].农场经济管理,2009.1.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展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经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正着力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1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
1.1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供给需求的保证,另一种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这种解释的权利规国家相关部门所有。
1.2 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即“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全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开始在食品的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甚至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和国计民生。针对这种现象,许多专家指出,必须要由国家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建立一道食品安全的防护墙,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种频繁发生的恶劣现象,国家也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制定并出台了很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食品生产方面尤其是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问题上,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从根本上提高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水平,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有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很多食品的标准都与世界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两大问题亟须解决:(1)标准不统一,标准之间存在相互矛盾、重复、不协调等问题,某些种类的产品有多个标准,多个标准同时存在,造成标准之间指标混乱,给监管工作造成不少麻烦;(2)个别重要的食品安全标准短缺,造成食品安全监督中无适用的标准。
二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水平偏低。现阶段,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及先进国家标准的比率较低,与WTO规则要求存在差距,国内一些标准的限量指标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中的限量指标相比,差距较大,指标水平偏低,一些标准过于老旧,在某些重点食品行业领域里,尚未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三是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实施情况较差。部分企业老板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并不熟悉,导致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不够扎实;部分企业缺乏专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有些即使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专职人员缺乏培训,对标准化知识缺乏了解,无法满足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中小型食品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产品质量和原材料质量的检验机构,缺乏检验人员、仪器设备、检测手段和检验标准,无法真正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食品的生产或流通等。
3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为了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笔者认为,国家应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针对新的情况,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把一些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地规定出来,与此同时,针对以上提到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亟须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行清理和完善
首先必须全面清理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删减体系中不必要的累赘部分,然后是调整各类食品标准子体系结构,加快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及时填补标准体系的空缺,要从食品产业链的整体角度去解决产地环境、食品生产、食品流通、进出口、产品检测各环节标准的衔接配套问题,不留死角,满足食品安全的监管需求。
3.2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性和科学性研究
无论是任何时期的食品安全,其生产发展都是要有科学的依据,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生产的安全标准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在制定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其能否适应我国食品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外有关国家、区域组织已有的食品标准,对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国际标准,应该要积极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标准,但此过程不能照搬照弄,必须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为前提,为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相应的生产技术进行调整。
3.3 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
首先,要加强宣传,及时公开食品标准信息,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标准知识,促使企业实施人员了解、熟悉标准,提高企业负责人标准化意识,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促使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其次监督执法部门需要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来宣传和监督企业行为,定期组织企业学习、参观与相互检查,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
3.4 加强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
标准的制订是手段,实施才是目的,要大力发挥我国已有的检测和监督机构的作用,逐步改善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提高相应的检验和执法水平,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给予严惩。
结束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目前已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而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有效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于加强食品相关管理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日趋完善,然而,离开了有效的宣贯和有力的监督,标准无法真正实施起来,就无疑是一纸空文,因此,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需要汇合各方力量做好标准的宣贯、实施与监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