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时间:2023-12-01 10:1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绩效评估模式;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99-05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及其实践现状的反思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缺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目的需求的研究;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引入其他领域一些成熟的绩效评估的方法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念、内涵、价值、评估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实施环境缺乏系统的把握,致使研究成果难以对实践产生正确的指导作用,缺乏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践应用上,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普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这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环节,通常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责任制、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监察、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绩考核等评估形式;这种评估形式主要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内部进行,目的是要通过目标责任制等评估手段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上不对下、对内不对外的责任缺位现象。第二类是部门类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是将评估应用于具体的部门,由学校的党委主管部门设立评估指标,并组织对所管辖的各个部门和学院进行定期评估,具有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特征。第三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绩效评估。这是针对某一专项活动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而展开,主要强调了外部评估,目的是要通过调查、满意度评价等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但是这种评估形式存在着具有客观、认真和负责态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资源识别的困难,以及满意度评价是否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是否能够表征所有被评估对象的绩效等问题。

因此,不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都存在着直接套用其他领域的评估方法和思想的问题。例如: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完全是把人才资源的素质评价的研究成果和具体做法不加取舍地照搬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从而忽略或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有特征和属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涵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个过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与成果影响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的过程。但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一评估结果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问题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运用评估指标对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履行教育职能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划分绩效等级、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和运用评估结果来改进绩效的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强调以教育结果为本;评估活动过程谋求信息沟通机制在教育部门之间、教育部门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建立与完善;评估结果的使用谋求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实现机制的加强与完善;评估标准包含教育效率、教育能力、教育质量和教育对象满意程度等方面的绩效要求;评估目的就是要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个包含范围相当广泛的术语,评估活动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花费、运作过程及其教育效果等方面的测定来测量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实现教育使命的程度并由此划分绩效等级、发现绩效问题,从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教育工作行为过程,而是包含了确定教育目标、阐明评估任务与目的要求、构建可量化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划分绩效等级、公布评估结果、运用评估结果等环节在内的综合行为系统。在这个行为系统中,确定教育工作目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分析是起点和基础,建立一套能够反应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评估指标、绩效标准和计量方法是主要内容,构建评估结果的应用机制是核心。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模式创新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所采用的绩效评估方法或模式基本上都是属于“行为目标模式”。该模式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案、计划等用取得的绩效成果来表示,并把目标、方案计划当做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主要依据,评估就是判断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同时也规定了评估就是找出实践工作偏离目标的程度,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工作向目标逼近。

但是,笔者认为高等院校不同于企业和其他盈利组织,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它不像企业盈利组织根据盈利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单纯的评估。高等院校的公共部门性质决定了它的目标、教育过程、投入与结果并不是高等院校自身的事情。这样“行为目标模式”就有其根本的缺陷,那就是: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若单纯地以目标为依据和中心,那么,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又怎样得到保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之外,客观上还会产生非预期的效应与效果,对这些非预期的效果要不要评估,怎样评估?

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模式要根据过程论的理论,是从目标的设定开始,至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效果为结束的一个不断循环模式。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循环过程:

第一,背景评估。首先要对作为绩效评估依据和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身进行评估,即首先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对目标本身进行价值判断,以发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目标与社会政治经济中实际要求之间的差异。

第二,输入评估。应充分了解关于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和可以得到的各方面的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计划的可行性等进行评估,诸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它的优势与劣势、各种人员的利用以及外界资源的利用等问题,都是“输入评估”的内容。

第三,过程评估。系统地搜集、综合、整理大量的反馈信息及有用的情报资料,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第四,结果评估。衡量目标的达成度,结果评估是工作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即衡量出活动质量存在的问题之后,作出新的相应的决策来提高活动质量。

以上四个阶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资源――过程――结果”循环的绩效评估模式。这一模式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模式中,首先解决了“行为目标模式”中关于目标评估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四阶段模式的运行要坚持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在背景评估的基础上,后续的评估阶段,要在某种程度上坚持从结果来判定其价值,而较少考虑目的或目标。这一思想的基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太容易受目标的限制,它适用于第三方评估的类型。这样第三方也容易受目标决策者与操作者的影响。把考虑重点由“目标要求干什么”改为“工作过程实际干了什么”。这一思想的基础是构建社会需要型思想政治教育,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的重要准则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计划应当满足目标的程度,而是它们能满足社会确实需要的程度,它的价值来自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与受其影响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一致性,而不是来自结果与目的之间的一致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模式的内容创新

1.多主体的全面评估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领导是关键、动员教学和管理部门全员参与是核心的规律,新的测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领导的教育理念、计划与组织等履职情况作为测评的重要对象,在对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层教育者、工作者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估的同时,增加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教育责任、能力,特别是教风的测评,使新的测评体系能全面的测评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主体的实际履职能力及其同教育要求之间的关系状态。

2.重视资源条件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硬资源以及制度、机制等软条件做支撑和保障,而以前的测评模式对此要件却十分忽视。新的测评模式将增加并细化测量这些资源条件建设情况的观测指标,将与人力资源建设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中心的测评变量,将与物力和财力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地建设、活动经费投入等硬投入作为基础性测评变量,将制度与机制建设等软条件的具体建设作为关键的测评变量,据此给予不同的权重分配,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工作条件及其建设的全面检查、评价和标准引导。

3.开放式的效果评估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整体性、潜在性、辐射性反映的特点,新的评估模式将打破以往单纯依靠考核教育主体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大学生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及情绪稳定指数评定教育效果的自系统封闭测评的模式,在设置测评教育主体的履职情况、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等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测评指标基础上,重点增加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测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满意度评价等系统外的测评维度,使效果评估参照的因素更为开放,更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现的特性。

4.构建测评信息的分析模型和应用机制

针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模式只重最终绩效等级评定,忽视利用测评信息对教育工作系统进行问题诊断的缺陷,新模式将推进测评工作体系向重视测评信息的系统分析与主动运用方向的发展。一方面,着力构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收集到的单项问题和全局问题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操作模型;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测评信息科学化应用的机制。

五、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模式的模型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模式模型构建包括指标权重设计、单因素速算和综合评估三方面内容。

1.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资源――过程――结果”循环的绩效评估模式是一个多因素构成、多环节评估的大系统。因此,简单的单因素评价方法是无法客观准确的评价出绩效的,而综合评估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估。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估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针对目标、资源、过程以及环境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其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估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估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估。

根据综合评估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解为目标层、资源――过程层和结果层,如图1所示:

目标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设定的目标本身进行评估。资源――过程层包括了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涉及的条件、中间环节,以及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培养措施、决策方案等因素,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

结果层的指标是严格按照目标层与资源――过程层所设计的指标含义,经科学分解而来的,是对以上两个层次,特别是目标层的期望实现度的评价。

2.确定指标权重

模糊一致矩阵是一种当定性指标较多,隶属函数的建立主观色彩太浓厚或者难以把握时采用的一种合理、实用且又具可操作性的决策方法。由于模糊一致矩阵的中分传递性符合人们决策思维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从而奠定了它在决策分析领域得到广泛而有效应用的基础。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权重确定方法如下。

第一,指标重要性顺序的确定。可设计调查问卷,请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以及使用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给出排序结果,再利用意见集中法得到。

第二,建立优先关系矩阵。根据指标重要性排序结果建立综合反映各项指标重要性的模糊优先关系系数矩阵B=(bij)n×n,其中bij称为指标ui对uj的优先关系系数,其值为:

bij=0, 如果uj优于ui;0.5,如果ui与uj等优;1,如果ui优于uj。

第三,将■改造成矩阵,公式如下:

■=(rij)n×n,其中:rij=■+0.5,ri=■bil。

经过改造得到的■为模糊一致矩阵。

第四,单指标计算优度值。运用方根法计算各项指标对应的优度值si(i=1,2,…,n),作为各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

si =■,其中:■i =■ril■■。

经过上述步骤,便可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指标准则层的权重。

3.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模式的评价模型设计

假设评价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投入子系统进行评价,参加评价的人数为Gk,k=1,2,…,s,即有s名评价者。有m项评价因素uj,j=1,2,…,m,每个评价指标有n个定性的评价等级Vi,i=1,2,…,n,这些等级按评价要求具体划分,可以定为A、B、C、D、…等级别。每个评价者ek对资源投入子系统在评价指标uj的n个评价等级中确定一个级别,记为Rnm得到的评价表格,如表1。

表1反映了资源投入的评价指标与等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用隶属度表示的,即模糊关系。每一个Rij表示把资源投入子系统的第j项评价指标u评为等级Vi的评价者的专家数。对表中每个Rij值都除以s,得到的rij 就是资源投入子系统在第j项因素评价为第i等级的评价专家占总评价专家数的比例,可以得到模糊矩阵R。

R=r11 r21…rn1r12 r22…rn2…………r1mr2m…rnm

确定每项指标um的权值,完成第一次量化。假设权重矩阵A为:

A=(a1a2……am)其中:■aj=1

假设资源投入子系统的综合评价矩阵为B,则B=A・R

B=(a1a2……am)r11 r21…rn1r12 r22…rn2…………r1mr2m…rnm

A与R是两个模糊矩阵,其相乘是将A矩阵中的每一行与R矩阵中的每一列合并作为乘积的元素。合并的规则是:对于两个对应的元素取小,然后在所得的结果中取大。因此可得:

B=(∨(aj∧r1j),∨(aj∧r2j),…,∨(aj∧rrj))=

(b1b2……br)

矩阵B表示资源投入子系统在某项指标属于V1等级的程度(比例)是b1,属于V2等级的程度是b2,其他依次类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的目标、过程和结构子系统同样类推计算,可得到类似的等级矩阵。将各子系统的矩阵综合,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单因素综合评价模糊关系矩阵R′=(bij)4×m。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综合评价必须要综合各子系统中的单项指标的分值才能实现,因此需要构建综合评价的分析模式。先确定目标子系统、资源投入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结果子系统的权重向量W=(c1c2c3c4),再用前述的合并规则(即模糊算子M(∧,∨))将W与B′合成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综合评价结果(综合隶属度向量)D=W・R′。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为了量化评价,给每个等级赋值,如V1赋予P1=95分,V2赋予P2=85分等等,其余类推。设赋值后得到的评定语集的数值化结果(标准满意度向量)为V′,即有:

V′=P1P2…Pn

D与V′作普通矩阵乘法计算得到综合评价的量化结果:S=DV′

S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分值。最后,在量化计算的基础上由评估专家进行最后的定性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测评信息分析模型的实际运用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在具体的软件设计中,算法实现采用C++Builder5,通过程序对多种评价进行运算(评价项目、项目中的因素、项目中的等级),定义一个数据库用来存放评价项目的各种信息。当有新的项目需要评价时只需要将项目名称(Project-Name)、项目因素(Grade-Name)、项目等级(Target-Name)添加到数据库中,程序就能自动识别。

六、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模式的实现途径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

构建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理论体系,要进行科学化的理论研究: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一般绩效评估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措施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社会在价值目标上的冲突。追求自身价值最大体现的个体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之间往往隐含着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以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范、行为标准为尺度,而不是以个体利益的实现程度为尺度。

(2)注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由于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与西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定位、绩效目标、绩效标准、评估指标、绩效评估目的与任务等方面,与西方的德育教育评估具有一定的差异。只有正确的把握这种差异,才能科学设计符合情况的评估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必须要有原创性而不能机械套用,表象化的研究只会给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践造成误导。

(3)清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措施的功能不是万能的,它的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解决措施。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中国社会,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历史使命来探索它的具体功能及实现途径,构建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践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践的科学化,就是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发展规律,注重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条件、具体进程与方法。具体包括:

(1)通过流程再造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通过工作分析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岗位职责绩效是行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工作者在履行职能或岗位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评估他们的绩效,首先就必须确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之前,要通过流程再造明晰各个部门的职能,使部门之间职能不重复、不交叉;通过工作分析形成职务说明书来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才能明确绩效标准。同时,又根据职能、岗位职责、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2)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既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专业性和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避免绩效评估指标与职能、岗位职责之间脱节;充分听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意见,避免出现绩效评估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基础资料数据库、使绩效目标能够量化和具体化,从而为绩效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3)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信息资料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收集信息资料的关键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之间、部门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广泛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传播媒介、办公室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实现信息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建立和畅通群体表达利益与意志的渠道,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对群体需求的回应力。

3.积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环境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作为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其它部分发生联系;也不是单独产生作用的,而是要与其它部分、其它措施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因此,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绩效为目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结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发现问题、改进绩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反馈,有助于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教育工作,需要与实践结合,并要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进行思考。因此,不仅要注重现代科学教育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而且更要注重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体制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人才开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罗洪铁,王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评估的结果处理及应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8(4):59-64.

[4]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贺建勋.系统建模与数学模型[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方法探析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涉及到许多未知因素和原因,又受到较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1.1 系统性和层次性统一的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做到评价指标明确,具体评价内容能够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范围。既要在反映层次内部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的关联作用结果,又要表现出层次之间存在的反馈作用。

1.2 简明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评价体系的大小必须适合,应具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评价体系过大,层次过于繁琐,势必不容易评估;相反,如若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达到我们要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实际效果。

1.3 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人的思想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受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差异性。要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年级的差异、心理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等, 在评估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4 针对性和渗透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种专一性的评估, 具有非常明显的针对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这种的渗透机理所以在评估指标体系中, 将这种渗透机理充分考虑、加以评估,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科学反映。

2 创新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模式的方法探索

2.1 建立科学的目标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目标

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必须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考虑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必须打破传统的“理想层次”的单一目标模式, 建立分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本层次。最高层次是理想目标, 即通过积极的努力, 可以接近的目标; 中间层次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基本层次是必须做到的目标, 起码要求的目标。三个目标层次就是目标输入评价的基本框架, 而每一层次的具体内容, 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对象来确定。

2.2 创造性地落实目标任务,重视达标过程中的运作

执行过程评价是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提高的过程。尤其需要注意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以修正原目标中的不符合实际的部分, 进一步完善目标输入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人的潜能, 并通过自身评价, 促进内因的转化。而执行过程评价是思想 政治工作的自评自测、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为此必须做到: 第一, 全员参与, 通过目标分解,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 形成领导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网络体系, 全员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做到全员负载, 责任到人; 第二,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评价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构筑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的统一体中, 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特色, 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程度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要通过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教师的为人师表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科学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评价, 要注重静态的基础材料, 更要注重动态的实效。评判组评价的根本原则必须是实事求是, 操作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和深入调查,熟悉目标评价内容,对被评对象工作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之后, 结合被评单位的自我评价, 才能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与高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看同学们的积极性、自觉程度、参与意识; 看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办学效益; 看学生“产品”的质量、社会反响等情况。所以, 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我们既要看现实的效果, 又要看潜在的、间接的效果, 要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只有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评价本身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涵义

评估方法是评估和检验事物所遵循的程序、途径和办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定义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途径、方法、技术、工具等。从狭义来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时的手段。而评价方法有两层内涵,一种是对最低层的、最具体的那级指标的实现程的评价,另一种是将下级指标作为决定上一级指标的评价规则,看是否能达成。[1]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功能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它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检测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效果做出科学的判断,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依据的提供。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利于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2]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目的实现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分类和具体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层次的不同和使用范围的大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其一,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原则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就是方法论,根据现代哲学和各个学科的分工,可以明确哲学只提供方法论的原则,而全部实证知识由各个学科提供,哲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重视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哲学不是脱离生活的、远离现实的玄想,哲学是丰富的活跃在人类社会中的方法论。哲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哲学方法作为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最高层次的方法,适用于指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哲学具有多元性,包括哲学,也包括中国的哲学思想,西方的哲学思想。

其二,哲学方法是方法论中最高层次的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在把握这种方法论意义的同时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法。理论界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研究的比较透彻,认识也比较统一,先梳理如下: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评价类型: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有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状态可以分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根据评价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总结性的评价和分析性的评价。[3]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目标管理分析法,较为客观,也容易进行;而定性分析法主要是系统分析法。[4]有的学者从绩效评估的角度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认为,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而质的方法就是评价者要参与到情境中去,运用观察、访谈、归纳、演绎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而量的方法则是偏向于测量和分析,运用抽样、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的时间较长,需要等待的时期就较长,所以评价不能是一次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也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5]

学者邱伟光,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是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受评对象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效果是动态的,具有再生性、长期性、隐蔽性的特征,所以评价工作也具有艰巨性。因此,评价方法要整合在一起,比如,将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为主;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将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以全面评估为主;将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将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相结合,以客观性评价为主。[6]学者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项较新的工作,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并不完善,现有两种方法可以运用,第一是定性分析法,第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相关数据的搜集。这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的评价都可以采用。[7]

第4篇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们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例。近来,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展开。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其教育内容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其针对性的教育。但是一些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导致其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群体针对性。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无论在经济条件,还是成长经历以及心理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全体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其内容并未有所侧重,致使教育内容缺乏群体针对性。如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讲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要洞悉贫困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复杂情感,有意识地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贫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个体针对性不强。贫困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由于贫困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表现出个体性与层次性。而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因认知不足或者主观认识偏差,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性,导致教育内容个体针对性不强。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如果不分析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则很难达到良好成效。

(二)方法不够科学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教育者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方法有助于其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方法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

一是认识不当。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存在问题;再加上不少教育者认识方法不合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导致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相脱离。

二是流于形式。由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不足以及专业知识的限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方法、榜样激励法等方法,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实际的了解,导致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甚至有的教育者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注重教学的传授,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使教育流于形式。

三是缺乏艺术性。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专业限制、认识不足、能力不强等原因,开展工作时不注意方法和艺术,使其工作难以对贫困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机制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健全机制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运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不健全,进而导致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一是贫困大学生的“认定-资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多数高校都制订了贫困生认定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如一些贫困大学生碍于“面子”,不愿表明自己家庭困境,拒绝声请贫困生;而另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抱着“不拿白不拿”的思想,主动声请贫困生。这样就会增加认定的难度。同时,在具体资助工作中,存在覆盖面小、资金不足、助学贷款办理难等一些问题。此外,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缺乏制度约束,往往出现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格局。

二是物质资助与育人工作相脱节。经济帮扶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物质问题,而思想教育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却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重要性,过于重视经济资助,导致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等、靠、要”的不良现象。同时有些高校过分的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反馈机制不完善。在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由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等比较慢,导致贫困大学生在认定、资助以及教育时,不能及时反馈。此外,评估也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其顺利发展。但由于部分高校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方法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于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一支特殊的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

一是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在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中,存在物质资助与思想教育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加强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同时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题上,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关心人,而且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强精神,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要立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传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理论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其次,加强艰苦奋斗和自我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思想政治者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参观考察以及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优良作风。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表彰优秀贫困大学生先进事迹,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最后,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先进事迹、典型案例等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扶贫,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懂得知恩图报,发扬传统美德。

(三)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使其在制度范围内有序进行。

首先,完善工作体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必须完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个体的教育和帮助。并定期与贫困大学生保持联系,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5篇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龙头”,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否得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调控,形成党政都重视的“大政工”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杜绝“大政工”变成“大而空”的现象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实行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实行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转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办院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和业务“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比较明显。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够,各部门只注重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严重,导致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渗透。专业教师中也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必须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工作,确保方向正确,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定教育目标是增强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情况,按层次、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照最近层次和最高层次的顺序循序渐进加以实现。第三,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成一个明确的工作责任制体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纳入评教内容,作为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不灵,甚至由此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各部门和人员都能依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工作,从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必定产生对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反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对教育的调控和再决策实施影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个畅捷的反馈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反馈信息收集少。对教育内容、受教育人员落实情况要求多、抓得紧,而对教育方法学生是否满意,教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报喜藏忧现象突出。即“只报喜、不报忧”,对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绩重墨浓彩;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即使反馈存在的问题也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层次的分析。第三,反馈渠道不顺畅。反馈方法滞后时展,反馈渠道比较窄,导致信息反馈不上去。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机制。要设置以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为专(兼)职调研机构或调研人员,建立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反馈机构,确保各个层次的信息都能及时反馈上去。要健全反馈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反馈调节制度,以协调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调节行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系统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要灵活反馈方法。采取走访调查、听取汇报、设立邮箱等方法,及时收集大量信息,为科学决策和调整方案提供依据。第二,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信息汇总处理是整个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整个后继反馈调节的水平。由于受众的反馈信息比较零碎、分散,不利于调节,必须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信息汇总处理要坚持准确性与及时性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对获取的原始信息加以汇总,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解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细审思,得出科学性的结论,从而为实施有效调节提供依据。第三,建立信息调节机制。依据信息处理得出的科学性数据和信息,采取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目标调节与手段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等多种方法,及时对教育进行调节。

三、要建立评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评估主体单一,评估主体主要由教务部门人员担任,缺乏其他部门人员参与;而且评估主体只有机关干部,缺乏作为受教育者和基层人员的参与和监督。第二,评估标准、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在评估过程中,各单位评估的标准、评估内容不统一,评估标准比较随意的现象多。第三,评估方法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运用,以定性考评为主,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

对策建议:首先,科学确立评估原则,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其次,科学选择评估主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只有教务人员进行教育评估的现状,广泛吸收各层次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估中来,做到既要有机关人员,又要有基层人员;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第三,科学确立评估标准,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相统一,力求科学把握评估标准。第四,科学设定评估内容,既要评估教师队伍,又要评估教学制度;既要评估教育内容落实,又要评估教育实效;既要评估教学方法,又要评估经费投入,做到评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第五,科学确立评估方法。充分借鉴现代管理学中的检测、评估方法,坚持“硬标准”和“软标准”的统一,采取重点抽查与全面考核、精确与模糊、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要建立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运行。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3 [本刊网址]http:∥

如何客观准确的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创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有助于快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助于稳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等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从而使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效性”,就是指实际达到的效果。本文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被定义为: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程度。

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或事物的价值进行评判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涵是:遵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分析和反馈,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的过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短期目标是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向和现状。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收集和采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明确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远期目标是最终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等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思想意识和品质,使其价值选择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导向性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意义。一方面要坚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准确性,使评价系统能真实的反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指引作用,促进被评对象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要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和每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而定性分析是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定量分析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标准性比较差,只能对事物进行原则性、概括性、趋向性的评价,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3.全面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全面的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全局中提炼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出更加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包含的事物和人也是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要素构成。可将评价体系分解为要素有效性、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3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面分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2个,具体阐述如下。

(一)要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

“队伍建设”包含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员配备、结构与素质、培养与管理。指标具体要求学生工作的队伍建设规划要齐全、配备的师生比例合理,要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学习与科研情况效果要好;对辅导员和班主任日常工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化,考核要规范。

“基础设施”包含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办公条件、基地建设、网络建设和环境营造。指标具体要求专职思政工作人员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所需的基本办公设备;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基地建设规范合理;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思政氛围的渲染营造等。

(二)过程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和工作运行等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

组织领导的重视程度是保障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是否贯彻与落实的重要前提。指标包括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具体要求党委统一领导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工作网络;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规章制度是反映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规章制度要健全。指标有:思政工作制度、计划与总结和协调与保障。学生工作制度齐全并执行有力;学生工作计划和总结齐全、工作例会正常;在危机干预及危机事件处理上,应急方案齐全、措施得当有力。协调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上层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指标包括:学科科研、课程建设和学科管理与建设。大学生思政工作要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力量,能够申请到较高级别的辅导员专项和人文社科项目;学生工作队伍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要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有制度、有规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主要包括:思政理论课、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资助工作、实践教育和维稳工作等。思政理论课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等符合国家规定;党团组织建设健全,有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就业指导指标包括就业工作指导与培训、就业课程建设等;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包括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必修,有配套的心理咨询的资源,辅导员从事相关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思政人员有一定的危机干预的水平;资助工作主要包括学生贷款,困难生指导与帮扶等;实践教育要求有平台、有基地,能够切实加强大学生动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安全稳定是第一位,要求维稳工作有制度、有规范、有成效。

(三)结果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主要体现为认可度、学生素质、学生就业等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

认可度主要包括学生的认可度、学校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等。学生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对辅导员的评价、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等。学校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学校校风、学校学风等评价。社会认可度评价指标包括家长反馈、用人单位反馈和舆论报道等。

学生素质主要包括个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个人政治素质是指学生的三观教育和价值取向;道德素质是指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治素质是指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心理素质是指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水平,没有重大心理疾病。

学生就业主要包括学生就业率、单位用人反馈、学校声誉等。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分为了要素、过程和结果三个指标,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因此,设定一级指标比例为要素有效性占25%,过程有效性占30%,结果有效性占45%。

第7篇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ort Team in China

HU Haifang

(Hebei Province Sports Bureau Gymnastics Management Center Weightlifting Judo,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1)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orts team. After start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orts teams in innov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innovative approaches and work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sports teams, hope sports teams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inspire or help.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orts team; necessity analysis; strategy research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生命线,也是运动队运动训练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运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的开展来探讨有助于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的方法和策略。

1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速转型期,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在这个快速转型的阶段也开始逐渐消解,社会各种结构都处于动态的、多元的重组之中,从而造成了社会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点,使得不同的利益主体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或者是阶层。与此相对应的,在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伦理价值和人生价值,并因为这些不同的伦理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出现而引发一系列的冲突与对立,并因此致使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主导价值观的情况出现变化,相应的作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和道德理想理念,也会逐渐被更加现实的观念所淡化,功利性与实用性会逐渐成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而上述这些情况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来,都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作用机制,特别是对于在社会转轨期成长起来的青年运动员一代来说,相较于上一代的运动员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如:对于他们来说,精英意识已经开始逐渐转向平民意识、社会本位开始逐渐转向个人本位、单一选择开始逐渐转向多元选择等等,这些变化已经让很多运动队的管理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体会到了对传统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位、基本价值观念导向以及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策略,在新形势下运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教育理念过于滞后,教育方法过于单一、教育内容过于老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比较被动、缺乏完善的机制保障等等,使得针对运动队运动员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因此,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与完善。

最后,传统的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附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一段历史阶段内,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非体育因素,使得竞技体育已经与社会制度和社会政治力量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全社会对于竞技体育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但是,近些年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开始不断增强,而我国民众对于体育的理解也开始逐渐趋于理性,不再动辄就将竞技体育的成绩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开始更加重视体育运动中的以人为本和和谐理念,从而使得现代的竞技体育开始逐渐地回归生活、回归个体价值,这种情况使得传统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附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逐渐出现了变化,如果在开展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无视这种变化,仍然盲目地、仅仅从国家与民族的层面出发来开展教育工作,无疑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伴随着传统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附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

2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策略分析

2.1 重视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创新

一是,要注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主要强调的是应该将运动员和运动队视为一个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而不能单单从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要注意不能够急功近利。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观在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首先要注意坚持全面发展的思想,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还要坚持协调发展的思想来处理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开展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地处理好影响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实现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最优化;最后,还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当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竞技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运动员退役以后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到运动员当前的发展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运动队长远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和思想政治道德、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之间的协调发展,为运动队的运动员的未来求学和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注意树立服务的理念。树立服务的理念与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运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转变工作观念,将运动员视为人力资源来进行发掘和培养,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简单的说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展运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牢牢树立为运动队和运动员服务的意识,不但要引导运动员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注意为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提供便利,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疏导工作的适时开展。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于运动队的运动员来说,他们需要远离父母和亲朋好友进行常年的、大强度的训练,而且常常会在各种比赛中遇到成败与得失的问题,这些成败或者说是得失,特别是一些重大比赛的得失,甚至可能会影响运动员一生的发展轨迹。因此,要确保运动员正确看待生活、训练和比赛中的这些情况,就必须要注意通过适时的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来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视野和胸怀应该宽阔,不能狭隘。

三是,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是一种可以直接应用的、具体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强调运动员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点不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在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尽可能地让所开展的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运动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贯彻落实。

2.2重视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首先,要注意搭建全方位的沟通方式。沟通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方式,是解决运动队运动员的思想问题,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证。如果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沟通的渠道不够顺畅,常常会限制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在进行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时,一定要注意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拓宽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方法,通过民主对话的教育方式,来弥补传统的权威对话的教育方法的不足,来搭建全方位的沟通方式,确保交流和沟通的顺畅进行。

其次,要注意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很多教练员与领队都反映,在针对运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单纯的讲大道理已经行不通了,很多运动员都非常反感这种方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据分析是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运动员的自主意识和利益观念开始逐渐增强,而思想政治需求的意识则逐渐出现了弱化的倾向,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此时,如果依然采用简单的说教,单向的灌输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会引发运动员的排斥甚至是逆反心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运动队运动训练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在尊重运动员的基础上,做到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和善后疏导,以此来提高教育的成效。

最后,还要注意选择和应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开展典型教育等等,以此来促进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第8篇

摘 要:新常态下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复杂,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把握没有达到合理标准。由于警校培养人才的行业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其培养的大部分是预备警察,这也决定了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笔者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载体三者入手,解决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

关键词:新常态 警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76-02

1 新常态与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所谓的新常态就是在经过了一段非正常状态之后,又重新恢复到起始的正常状态。我国的经济发展就经历了这么一段过程,而目前则正处于新常态。经济的转变带来的必然是物质的丰富与思想的开放,因此,在新常态下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与其息息相关。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行为与思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学生所处的大学办学属性限定在警察类或警官类院校,在这类有其独自特点的院校当中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警校大学生和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特点,其行业教育的特征也决定学生身份地位的特殊性。那么在新常态下,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载体3个方面去探讨。

2.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第二,是警校大学生辅导教官。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其他教师存在着广泛的不同,其他的业务与技能教学的效果往往能够短时间内得到体现,而教育客体思想方面的变动以及最后落实到行为上的改变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缺少该方面的评估工作。作为辅导教官的教育手段往往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没有看清新常态下警校大学生思维出现的变化,其教育方法“以寡敌众”教育效果不明显。

2.2 教育客体存在的思想问题

新常态下警校的大学生思维较以往存在着不同,尤其网络技术的发展所达到的信息资源共享导致警校大学生思想存在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由于大学生涯是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点,因而大学生必然会在这个阶段有意或无意的接触社会,又因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其自身对外部事物的鉴别能力有限,因此,思想的解放如果没有合理地引导会导致各种思想、心理问题。警校行业培养模式目标主要是将来维护社会团结、公安、司法方面的警察,因此,良好的心理对其将来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警校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当遇到问题时,难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往往只逗留在情绪层面,心理波动较强。除此之外,其思维较强势,个人主义较强,由于行业特点的教学与熏染加之其自身对警察职业理解的偏移导致其性格极端,认定自身将来的执法地位而忽略服务性质。

2.3 缺乏有效教育载体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目前来看,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上,难以迎合新常态下的教育工作。警校的行业办学特点使得和其他综合性高校相比有一定的行为约束力,因此,一些学校社团的冷热参与度远不及其他综合类高校。除此之外,如校园网络的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往往停留在单一、机械的层面。因此,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载体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丰富。

3 加强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教育主体、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影响思想政治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大部分警校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致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教官两类。因此,从选拔模式上,要高标准、严格要求。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岗前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要使其认清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教育工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方向。对一线的辅导教官应该采取不定时的培训,因为一线工作所面临的情况复杂,突发事件随机等特点,所以,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更应该注重教育管理技巧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这种长期的考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鲜明的对比,这种评估体系无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辅导教官都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而是长期的、动态的跟踪考察,只有如此,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3.2 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要想改变警校大学生的行为,必定要通过思想这个途径,因此对警校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三观教育”能够使得其行为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去发展。除此之外,其教育管理方式要时刻遵循其行业办学特征,始终坚持严格的纪律要求,贯彻科学规范的思想意识,时刻确保警校大学生的警容风气。与此同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其他部门相互协调,如,校园中的心理咨询机构,当辅导教官发现学生们存在比较棘手的心理问题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可以选择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当学生面临居住条件艰苦、就业困难、经济困难时,还可以与学校总务、后勤、就业处乃至学生处进行沟通。总的来讲,科学的思想可以主导良好的行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丰富教育载体,全方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在实行警务化管理的过程中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所谓“警务化管理是按照警察法和司法部、公安部有关规定,为培养学生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行为规范化、生活制度化、学生警务化的管理模式,着重从思想政治品德、操行习惯、纪律作风等3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②如,每日完善的生活作息,早晚出操,精细的校内规则规范都能在规范其自身行为的同时,磨练意志,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应该走出教室,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活动。如,利用大学生校园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社团都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如,文学社、心理学社、马学社都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那么在社团交流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这种方式会比课堂教育更有效。

最后,充分运用便利的网络条件来进行教育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共享,而警校的大学生除了课程之外对网络时间的占有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将互联网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在分析社会实事动态模块中强化政治意识,引导科学的政治方向。在分析社会故事中进行德育教育等。总的来看应该全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其形成合力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迪,杨永利.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3):90-93.

[2] 强巴卓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发展论坛,2016(3):27-31.

[3] 陈晓格.新时期马克思科技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6(20):253.

注释

第9篇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以建立高效、低廉的政府为主要目的的管理运动,是对韦伯僵化的官僚模式的批判,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ic,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2]。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以目标位导向,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行政权力和行为从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第一要务[3]。新公共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管理建立在对顾客负责,让顾客满意的宗旨,强调事实依据、绩效考评,通过科学公平的程序、步骤以提高组织的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尊重民众的诉求,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从而使管理行为更具人性化[8]。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力度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在面对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效果很不明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重、结构复杂、形式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脱离实际,运作封闭、方法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的要求。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政治教育管理思想落后。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管理为主,经常是一个年级配备几个辅导员来管理,同时配备了不同专业的班主任、班级干部共同管理班级事物,通常也只是上传下达,只宣传校园通知,强调校纪校规,组织开展传统的陈旧的校园活动。而这种管理单一、强制、命令式,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忽视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个性难以体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加上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开放的世界和迅速的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信息储备量增大,与此同时情绪变化复杂,心理活动交错不一,价值观不断变化,他们对世界的人和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保姆式的教育管理远远不能跟上或者满足他们思想教育的需要。因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管理不是单纯地去“管”学生,而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制度组织封闭滞后。从各大高校的情况出发,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纪校规和部门组织系统。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高校也是一种公共组织,包括党建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教学工作系统、科研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理的组织系统以达到高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这些组织系统的运作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不乏“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对封闭,忽视了外部力量因素,即社会和家庭要素。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良好组织模式,以便尽快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细化,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从公关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要达到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机制是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但是在机制的运行和落实上还不够扎实有力,尤其是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常是形同虚设。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委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3],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学生工作创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各省各高校先后召开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同时引导和扶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良性轨道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高校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利用各学科大交融的有力背景,借鉴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机制,取得新成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1.确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运用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各级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注意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阵地意识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因素,把学生工作目标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2.构建“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个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同时把各项工作看成一个服务链,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为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定教育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第10篇

在学生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的态势下,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要使这项复杂而繁多的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有序化和高效化,我们需要引入先进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系统,实现对学生的信息化高效管理和服务,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准确、全面而丰富的学生信息,更好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减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分析

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依赖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和对象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和主体,教师要全面获悉和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着眼点,通过科学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由此可知,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也是教育主体和客体最终达成统一与一致的过程,而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层面,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系统、针对性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思想政治决策。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学生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及经历、知识水平均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其思想变化状态,寻找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路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使之更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在科学、先进而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之下,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的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网、BBS等平台,获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情感,从多维的角度跟踪和观察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实时心理状态,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上的认知的转化程度,通过对各个细节的准确把握,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先进性。

(三)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的效能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较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工作效能,最大程度上节约教育成本,通过规范化的学生信息采集、录入、整理、修订和更新,可以通过完善而优化的学生电子档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四)减轻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压力,实现个性化的思想教育

将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极大地减轻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精力浪费的现象和问题,可以真正、充分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价值,将其从繁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成长引领,更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和层次化的需求,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可以更为仔细而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向。同时,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这个信息化板块,实现对自身的评估和测试,如:学生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之中的心理健康板块,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测试,更好地增强对自我的教育和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获得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评估的效能

在系统论的视域之下,反馈与评估是有效保障系统稳定的重要要素,只有在反馈与评估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控制。由此可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和支撑,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之中,包涵有信息预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借助于网络信息反馈通道,如:学生处信箱、校长信箱、学生管理工作通告等,快速获悉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利用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中的公告系统,实现信息的适时和告知,并实时采集、检索、分析各种反馈信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服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尽管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提升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运行效能,然而,我们还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够完善

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应当丰富而完整,要涵括对学生的所有管理信息,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学习成绩管理信息、学生心理状态信息、表彰与惩处管理、宿舍管理信息、校内外信息、家庭管理信息、社??实践信息等,然而,在实际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信息之中,大多将目光局限于学籍管理、成绩奖惩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家庭表现、心理变化状态、社会实践方面的管理信息较少,同时,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常规性、显性信息较为关注,而学生管理的突发性、隐性信息了解较少,这就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全面、准确地获悉学生的所有信息和状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无法达到科学化教育的要求。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更新显得迟滞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准确、全面地获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尤其关键和重要,在利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即时性,以更为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建构过程中,存在数据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迟滞的问题,系统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在系统平台之中,缺少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全方位的更新变化追踪,这种学生管理信息滞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系统的良性运行。

三、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性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要使用简单实用、功能清晰、操作便捷的界面,能够适宜于管理员、教师、学生不同等级的使用者登录并使用,并在自己的权限之内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操作、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自动数据逻辑运算,具有极其精准的数据反应速度和使用效能。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体现:(1)用户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确保正常运作,用户可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具有使用的安全性。(2)班级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全校班级的管理,可以独立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查询操作、添加操作、修改操作,管理员是层次最高的信息管理者,学生则是层次最低的信息使用者。(3)个人信息查询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生个人的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及处理,包括学生个人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号等,管理员与老师具有相同的权限,学生则只能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操作,无法增添或删除信息,也无权?λ?人的信息资源进行修改操作。(4)课程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课程进行设置,包括任课教师信息、课程变动信息等。(5)成绩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学生的成绩的管理,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查询、改动、浏览等操作,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操作、无权修改。(6)奖惩信息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对学生的奖惩信息进行编订、公布,教师可以对这一信息进行修改,而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和浏览操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管理奖惩信息的公开和公正。

(三)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块设计

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构之中,首先表现为系统平台的模块化特征。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之中,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这些不同的子模块相互链接和互动,表现出双向、多元互动的功能特征,具体的系统平台子模块设计为如下内容:

(1)基础数据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获取系统运作的相关基础数据信息,如: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信息、生活设施设备管理信息、教职员工管理信息等。

(2)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全面采集学生的档案信息、新生入学注册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学籍异动信息等,通过这些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模块,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这也是系统平台的基础。例如:在新生注册入学信息中,可以采集学生的学号、宿舍寝室等基本信息;毕业就业模块中可以采集学生的毕业去向、毕业从事相关职业等信息;学籍异动信息可以采集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留级、入伍等信息。同时,还要采集和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党员发展管理等信息。

(3)教务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实现对教务相关信息的管理,即:课程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教务管理等,其中:课程信息管理要采集班级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等;学生成绩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本人成绩;毕业生教务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必修课及选修课学分、英语等级、计算机考级证件等信息。

(4)学生日常生活后勤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具体可以采集以下信息,其中:1.学生宿舍管理信息。要全面采集学生的宿舍寝室、床位、宿舍生活等信息;2.水电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水电耗费情况;3.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校园卡的基本信息登记及挂失、补办情况等。

(5)学生其他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中,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奖惩管理。要全面采集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包括国家级奖励、省级奖励、市级奖励、校级奖励、院级奖励等,还要对学生的处分记录进行登记、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管理。2.奖学金及助学金贷款管理。要采集学生所获取的奖学金的名称、金额、获取时间等;贷款信息要采集贷款申请、金额、银行等信息;助学金管理要采集申请、补助金额、勤工助学岗位审批等信息。3.各级学生干部管理信息。要采集学生在学校的干部任职情况,如:职位类别、职位名称、任职起止时间等。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7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包括了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政干部负责统筹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在课堂第一线为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辅导员则是按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署具体的去组织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在学习生活中从心理上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发展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大学生互动最为频繁与密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欠缺合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年龄、学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结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不适应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队伍中年轻人居多,较为缺乏既有思想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骨干工作者。队伍中工作者多为本科学历, 而硕士以上学历较为稀少。目前队伍中的大部分工作者虽有专业知识, 但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方面的经验略为欠缺。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专业水平上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高校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存在思政队伍水平良莠不齐,缺乏专业性的问题。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准入及资格认证并没有系统统一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性并不突出,对其岗位职责的说明也并不清晰明确。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层次的理论教育,但与其相比,更多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一部分工作者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热情与思想基础。另外许多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因感工作枯燥而准备转行科研工作。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欠缺完善的建设机制与激励机制

我国虽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制定了方针与政策,但是目前尚缺乏实效性,因其在实施方面缺少工作力度,对思政队伍也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奖励、科研深造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措施。所以,思政队伍的机制虽然存在,但是并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与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尚未有序协调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一般教学工作繁重,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学校扩建等因素,更大大增加了思政教师的工作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贯穿每一个环节,需要多方协调发展,而在实际工作中,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能协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应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方面以及有针对性的培训系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倡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的教学,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机制,注重工作方法创新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管理,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布署、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思政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创新有利于思政队伍建设机制的科学与完善,有助于提高整体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队伍建设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将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有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三)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考核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考核内容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思政队伍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以及业绩。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相关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进行细分,具体到每项工作,每个工作者中,更加激发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环境

社会环境为思政队伍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思想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与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最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思政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长效队伍建设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政队伍建设问题。改进高校思政队伍的建设,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状况的调查及思考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

[2]易丹妮.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0).

[3]雷随斌.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4]钱春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的对策[J].科教导刊,2011,(1).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综述;结构;矛盾;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研究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过程的构成要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

(1)三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个要素组成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1]而于光远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2]三要素说的几种观点,其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要素,不同点在于对除此两要素之外的第三个构成要素的认定。这些观点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形成初期的观点,已经涵盖当今流行的四要素说的部分内容。

(2)四要素说或三体一要素说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3]三体一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独立的实体和媒介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4]

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观点,二者在形式上看有区别,但实质上二者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或社会)环境、媒介(或介体)这四者的运动和相互关系构成。只是对这四者的具体内容和地位认识稍有差异。三体一要素说是将四要素以“体”和“要素”来划分,更加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事实上也承认所谓的“三体”也是要素,只不过是本源性要素,而“媒介要素”是非本源性要素。[5]

(3)多要素说(五要素及以上)主要有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等。五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五大要素。[6]六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活动,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7]八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这八个基本要素。[8]

五要素和六要素说都把教育环境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外,八要素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也纳入其构成要素。多要素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划分较为细致,有些甚至到了繁杂的地步。究其实质,是将四要素说中的教育介体或教育环境做了具体的划分,略显繁杂,缺乏概括和凝练。所以此几种观点未能为多数学者认同,影响不大。

(4)系统说:早期系统说(十大子系统)和分层系统说早期系统说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划分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内容系统、方法系统、环境系统、思想系统、原则系统、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系统十个子系统。这十个子系统是思想教育母系统的十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分层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价值、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评估、方法等是第一层次的要素。而第一层次的要素内部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含第二层次的要素,第二层次结构之下又有第三层次结构。[10]

系统说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系统性,也表明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早期系统说较为复杂,分层系统说也只是提出研究的思路,而缺乏实际系统研究,故影响都不大。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构成这个问题上,理论界分歧与共识并存。四要素说(包括三体一要素说)凭借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囊括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一优点,逐渐占据了主流的位置,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11]但也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地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影响作用,但能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还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12]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表述较为模糊、内涵过于狭窄。四要素说认为教育介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3]然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双边活动绝不仅仅只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又如何体现为介体,作为介体其地位和作用差别在哪里,能否合并作为一体,这些都要讨论。“介体”一词是从生物化学上借用来的一个名词,如何表述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并科学界定其内涵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基本环节的研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的主要观点:三阶段论和八阶段论三阶段论包括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发展过程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阶段。[14]八阶段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问题阶段、准备阶段、沟通阶段、启发阶段、转化阶段、提高阶段、解决阶段、评价阶段等构成,这一系列阶段有机地结合,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15]

这两种阶段论,前一种更为学界所认可,但从内化、外化、反馈调节这些具体的词来看,更多的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过程,如内化是受教育者的内化,外化是受教育者外化,虽然其中必然包含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但这应该是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形成和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似乎不应以其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来划分。后一种观点过于繁琐,虽提出较早,但影响不大。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环节的主要观点:三环节论、四环节论和五环节论三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16]也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17]还有的论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信息反馈,评估控制这三个环节。[18]

四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总结检查。[19]

五环节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搜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五个环节。[20]

这几种划分环节的观点主要从行政管理学理论中移植而来,总的来看,这些意见大同小异,没有原则分歧。区别在于后一种都比其前面的一种在具体环节的划分上更加详细,共同点是都从动态的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问题在于反馈或控制阶段和“三环节”中的第三环节重复,也就是环节和阶段的划分有冲突。

(3)部分学者的观点部分学者倾向于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而是将这一总过程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子过程,把具体的阶段和环节纳入子过程中。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三个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过程,即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是三个过程的统一。[21]在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又分为五个环节(见上文)。又如,认为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这四个子过程的依次展开,构成了德育过程。[22]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环节的划分问题比较混乱,主要的表现:一是环节与阶段概念区分不清。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时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23]。既然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如何又划分为三个阶段呢。二是阶段和环节的划分不一致问题。由此,争论主要围绕两个焦点:一是这一过程是否需要以环节和阶段的方式来划分。二是这一过程如果划分为阶段和环节,这就需要厘清阶段与环节的区别以及二者的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将阶段纳入环节来考察,而不要区分为阶段和环节,这样也可以避免二者在某些方面重复的问题。即,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目标、机制、方案等;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内化、外化等;评估环节,主要包括反馈、控制、调节、准备重新教育等。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

1.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研究

(1)对基本矛盾的研究主要有这些观点:第一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因素的相互矛盾关系的集中表现。[24]第二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工作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25]第三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实施的社会对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26]第四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具有的政治思想水平之间的不一致,这一矛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基本力量。[27]

这四种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现状的矛盾;区别在于,这个思想政治要求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还是教育者掌握(或转化、实施)的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即社会的要求与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区别。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的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的不同理解导致的。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这二者加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28]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该是经教育者转化和掌握的社会思想品德要求,而不是社会直接的思想道德要求,即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9]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第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矛盾的展开体现为: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着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30]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具体的优势需要的差距上。[31]

有很多学者将第一种观点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后的具体矛盾,实际上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并不认为这些是具体矛盾,仅将上述矛盾看作是基本矛盾的体现。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应当是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2]第二种观点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体现,关注了受教育者的需要,这是一个新的视点。

(3)对具体矛盾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33]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是指教育目的、任务、途径、方式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内部矛盾。[34]第三种观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划分具体矛盾:准备阶段的具体矛盾、实施阶段的具体矛盾、总结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35]

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把“四要素说”中四要素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六对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第二种观点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操作步骤层面讨论具体矛盾;第三种是从过程的阶段论述不同阶段具体矛盾。

2.系统论的分层研究

之所以将这种观点单独列出,是因为其既不同于以往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划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的做法,又在系统分层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故而单列。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依据其存在与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各子系统(主要是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矛盾。[36]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子系统包含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几个要素,接受子系统则主要是指接受主体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具体表述为:1)接受系统的状况对教育系统具有决定作用。2)作为接受主体,一方面,社会化的需求使之要努力去适应、接受教育方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的主体性又在不断地对来自教育系统的影响进行选择、过滤。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其他矛盾都会受教育系统与接受系统矛盾运动状况的影响而调整与改变。[37]

系统分层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归结为施教与受教过程中教育子系统与接受子系统的矛盾,并作为其它一切矛盾的根源。较之传统的观点在概括性和系统性上,都有很大进步。但其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表述并不明确,是依次递进的还是相互平等的;其次,对教育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证不够充分和完整,缺乏细节论证,意思的表达不够明确;第三,基本矛盾和其它矛盾的影响和制约机制也有待作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学者们都认同存在基本矛盾,而且这个基本矛盾与三者有关——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现状(或水平)。虽然有的学者在基本矛盾中未明确提及教育者,但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传达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是具体矛盾内容上的区别;二是具体矛盾与基本矛盾的体现(或展开)有无不同。系统分层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矛盾提供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思路,就是我们可以把具体矛盾纳入三个层次的矛盾系统中来研究,这样也许可以避免矛盾丛生的局面。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

1.基本规律独一说

基本规律独一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其下又包括若干个具体规律。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适应超越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在具体规律上有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38]另一些研究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具体分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认知、互动的规律;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相协调的规律。[49]第二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所要解决的具体矛盾来着手,认为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0]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或状况)的规律。[41]有学者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入手,认为其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42]两种说法角度不同,但有类似之处,就是强调重视受教育者的状况,但都忽略了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这个重要的方面。

2.基本规律多元说

基本规律多元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或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规律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等五个基本规律。[43]第二种观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表述为: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这三大规律。[44]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主要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45]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要求和需要相统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规律。[46]

3.新规律说

有的学者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新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第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第二,社会化规律;第三,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47]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即动态平衡规律、和而不同规律、开源引流规律、整合超越规律等。[48]

4.阶段规律体系说

阶段规律体系说,即认为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然就包含内化规律、外化规律和反馈检验规律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又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子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个规律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内化规律,主要有内在需要驱动律、主体素质支配律、教育方法影响律;第二,外化规律,主要有主观精神参与律、外在环境制约律、内化外化反复律;第三,反馈检验规律,主要有交互整合律、协调控制并存律。[49]

综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分歧很大。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对规律的认识问题。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它,而不能创造和消灭。我们现在已有的各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并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本身,而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属于认识范畴,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差异的产生也就是可能和必然的了。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认识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认识的不一致。人类认识和发现一事物的规律,总是基于对这一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对矛盾的认识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也不一致。

从已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来看,虽然分歧较大,各说其事,但大多数学者在具体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时候都承认一个基本前提,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各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也还都是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适应、超越、协同、协调、双向、互动、统一等等,这些词汇无疑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同解读和表述。也正是因为对这些关系的认识的不同,才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以上的这些观点是否就是或者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还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是研究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区别,有哪些区别。在讨论如上文所述的构成要素、发展环节阶段、矛盾、规律等问题上,我们发现多数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别,这是造成观点分歧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阶段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和阶段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异同。这些问题的澄清都有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关系的界定。此外,对这两者的界定也利于厘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范围。

2.要用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发展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都是密切联系的。各部分研究成果要能够前后呼应、互相印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划分为一定的环节或阶段;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素之间的相对(或相反)的、不一致的作用关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应的,成体系的。例如,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证。因为我们要在首先认识事物的矛盾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认识其规律。事物的内部矛盾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认识事物的矛盾,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规律应该反映矛盾,矛盾应该是规律的。如果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脱节或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无疑这个研究是失败的。

3.要从实践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是实践的,是一项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研究应该基于思想政治育的实践,任何脱离这一实践的纯书斋式的学术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能够指导实践,所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参考文献:

[1][27]陈百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244,252.

[2][8]叶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新论[J].前沿,2004(6):156-158.

[3][14][24][30][32][34][38]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101,107-114,107-114,107-114,107-114,114-120.

[4][5][20][21][2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0:145-150,145,132-134,132,130.

[6]孟志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15-19.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8-106.

[9]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62-67.

[10]李芳,张耀灿.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研究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15-18.

[11]蔡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与心理规律的探讨[J].理论界,2008(5):261-262.

[1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13][29][33]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4,95.

[15]李玉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1997(3):9-11.

[16]李文辉.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J].理论观察,2001(2):22-24.

[17][23][28][4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4-307,294-307,71,316-320.

[1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0-92.

[19]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9-15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2-106.

[22]沈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54-63.

[26]王效仿.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看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999(6):25-27.

[31]卢景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新论[J].探索,2006(2):112-114.

[35]曾喜云.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矛盾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7(2):82-83.

[36]刘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5-17.

[37]刘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新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2):27-19.

[39]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141-143.

[40]梁斯.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J].教师与职业,2005(6):38-39.

[41]陈作珊,许国峰.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2):98-101;王宝中,谭文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初探[J].理论观察,2000(3):29-31.

[42]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2-56.

[43]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5]王建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1997(5):13-15.

[46]苏星鸿,文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8-80.

[4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