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1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视功能的康复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资料并评价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脑出血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各中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因此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关键词:脑中风 康复训练 家庭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049-02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性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急性期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急性期过后,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我院自1997年3月起对脑中风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对其进行康复功能的家庭指导与护理,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增强患者生活自信心,改善其自我形象,防治疾病的进展,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废用性萎缩,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所选6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根据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程度评分分为轻型(0-15分)21例、中型(16-30分)35例、重型(31-45分)4例。
1.2 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1]:(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死亡。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脑中风患者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安慰鼓励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1.1 沟通:对有语言能力的患者主要采用语言性沟通,同时也运用非语言性沟通的方式如姿势、手势等。对语言功能障碍者主要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沟通的方法包括询问式交谈、理解式交谈、鼓励式交谈、批评式交谈、问谈法等[2]。
2.1.2 安抚: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对久病患者要进行安抚。如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予以局部轻度按摩,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体会到对其的关心和体贴,从而达到心理满足。
2.1.3 支持:采用劝导、启发、理解、同情、支持,提供保证和消除顾虑的方法,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改善心境,增强信心,从而促进身心康复。
2.2 功能锻炼:根据病情长短及病情轻重程度进行训练,具体措施如下:(1)重型患者多为经住院治疗1周左右,出院回家休养者。对此期患者的康复训练采用一对一形式,即一名 护士负责一名患者,康复训练以被动运动为主,内容有正确肢置的摆放,以功能位为主;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有小至大,循序渐进,以达到完全屈曲、伸直,活动不少于10次,健侧肢体嘱其自行在床上做同样的活动;病情轻、中型患者几乎都为门诊治疗者,发病后既为其建立家庭病案,指导其做患侧肢体的随意小范围运动,并逐渐加强活动范围、增加运动次数,上、下午各做1次翻身和坐起训练,保持坐位及平衡训练,指导并鼓励患者自行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活动的训练。此为第一阶段的训练,训练目标是使患者能够达到床上移动,并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 。(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训练的重点以语言训练及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训练为主。每日上、下午各1次,包括有坐位耐力训练,起立训练5~10次,站立平衡训练10分钟,步行训练20分钟,语言训练30分钟,日常生活训练,如洗漱动作、端水、饮食、大小便等。此期可借助肢体矫行器、四肢拐杖、助行器等,以便促进患者步行,防止畸形,为尽早使患者生活自理创造条件,此期一般需要2~3周。(3)第三阶段:训练以室外为主,包括有上、下楼梯训练,走出户外活动,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训练不少于1小时,此阶段需要2~3周。(4)第四阶段:强化训练阶段,重点是协助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并对遗留有语言或/和肢体障碍的患者进行强化训练。对语言障碍者,要利用接触患者的一切机会,给予同语言训练师相同的指令,强化语言能力,训练患者用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或用咳嗽或用嘴吹气诱导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所教内容应适合患者的兴趣,尽可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多让患者看电视、听广播,给予视听觉得刺激,同时,配合理疗、超声波治疗、针灸及促进神经功能代谢药物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草药治疗等,以利脑中风的康复训练更快取得成效。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行走强化训练:患者能站~10分钟,并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步行强化训练,立于患者患侧,患者健手扶手杖,迈患肢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辅助患者膝关节支撑重力,再迈健肢,完成一步行周期,反复练习直至能独立行走[3]
2.3 预防并发症:
2.3.1 预防呼吸道感染: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每日定时帮助其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如发现患者发热、咳嗽、土黄痰应及时请医师会诊。
2.3.2 预防泌尿系感染及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瘫痪的患者多有便秘,有的可因用力排便致使病情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给予低脂、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予足够的水分,定点定时给便器排便。本组病例中曾先后有5例患者出现便秘,给予开塞露通便; 有一长期卧床习惯性便秘的患者,给予番泻叶适量代茶饮。
2.3.3 预防静脉血栓: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每日进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从而促进静脉血的回流。本组中有1例长期卧床者,给予及时正确的护理,没有发生静脉血栓。
2.3.4 预防压疮: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在形成压疮的多项因素中,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是致病的关键。因此,避免或减少压力对组织的损坏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的护理措施[4]。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骨隆突处、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的部位及避免局部刺激等。本组病例无患者发生压疮。
3 结果
按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减少情况评定,基本痊愈49例(81%)、显著进步10例(17%)、好转1例(2%)。
4 讨论
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一定要正确指导,及早进行,并要持之以恒,切忌盲目训练。研究提示,强化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5]。同时也不要忽视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6}。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时,还要特别注意结合使患者尽早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更衣、进食、个人卫生等,使得康复训练更加实际,更能尽快地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这样不但收效快,同时也增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自信心,调动其对训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廖鸿石,朱镛连,吴弦光,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8-26.
[2] 蒋雪梅.100例中老年中风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方法[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4):25.
[3] 段晓红,王开英.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 2001,5(4):143.
[4] 孙利,刘桂芹,郑力平.压力与褥疮形成的原因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5):244.
实践证明,对于智障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根据自身的类型和水平的障碍,从多维度规划他们需要发展的能力,也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在认知、语言和社会技能等各个训练活动中,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从而改善其行为和语言发展水平。
一、以智障儿童的游戏活动为起点,巧设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智力障碍本身是不可逆转的,但是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对补偿功能的发展,身体功能的障碍可以降低最低程度。因此,残疾人在文化教育中,必须做康复训练。学校模式的康复教育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康复元素,是在教育或康复里揉进相互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智障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区分度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能力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明显差异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育训练中应注意有效的战略,各特殊儿童不同水平的受教育,可以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运用多种趣味性、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合理地将康复与教育结合在一起。
结合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当然,同样的游戏时间不宜过长。实践证明,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游戏活动模式,有利于降低身体功能障碍的程度,有利于激发智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有利于丰富他们对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感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构建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课堂
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言语能力训练融入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尽量启发他们多说话,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好的音乐电视、罗汉松韵律、讲道理的话等,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每一个培训项目,灵活运用适当的康复教学组织形式,如一对一的;多评价系统的康复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督,往往要让孩子们告诉周围的人和事,首先简单的、孩子的语言,逐步发展。
根据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以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为主的教学内容,采取刺激学生的方法,使他们兴奋起来: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穿插他们喜爱的事物,从而理解所表达的意思;如我们都知道一日生活内容很丰富,从起床到睡觉的各个环节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机会。
还可以通过实物教学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发展一些补偿功能,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补偿认知缺陷,用实物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做,既提高了孩子们对实物的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以挖掘潜能为抓手,实现康复与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智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有些除了认知障碍,也会有沟通障碍甚至情绪障碍。因此,对于这些多重残疾的智障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课程设置中融合引导式教育方法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极大地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潜能开发。
智障儿童基本都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些孩子的模仿能力又比较强。可以适当进行融合式教育,使其参与到正常同龄儿童之中,在集体环境中模仿正确的交往方式,学习语言,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智障儿童的有意注意明显薄弱,所以当他们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亲近,面对面接触。当他显得不耐烦的时候,他用自己最喜欢的一些东西吸引他,然后面对面交流,从能交谈一句话到两句话再到三句话……
当然,对言语符号尚未掌握的儿童,应先加强其对言语符号的理解,使其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从单音开始,加强符号与事物统一的训练内容;对于已掌握一定言语符号的儿童,则要进行词汇量扩大的训练。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自2009年6月~2010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入组80例,均为男性;年龄30~70岁,平均48.05岁;病程6~37岁,平均19.24岁;住院次数3~6次,平均4.56次;民族:汉族59例,少数民族21例(蒙族、回族);学历:大专8例,中专26例,高中以下46例;职业:干部17例,工人26例,农民15例,自由职业22例。
生活技能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服务的同时,开展生活技能康复训练,观察10个月。
康复训练前的疏导: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较长,社会及心理压力较大,缺乏自信心,普遗存在自卑感,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多接触,多交谈,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逐渐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实施。
训练方式及内容: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4组,设组长4名,分组开展渐进式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并由工作人员每天提醒、督促患者做到仪表、仪态、病房、床单元整洁,语言文明,互帮互爱,爱护集体,行为规范,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院内清洁卫生和文体活动等。具体训练内容如下:洗脸、洗脚、刷牙,2次/日;剪指(趾)甲,每周2次;刮胡须,每周1次;洗澡、理发,每周1次;主动服药,每月1次;工娱活动(环境清扫、除草等),1次/日;洗刷碗筷,3次/日;床单、衣着整洁,1次/日;看书报、电视,1次/日;参加音乐活动,1次/日;参与趣味游戏、拔河、投篮,每周2次;定期出黑板报(指定专人),每周1次;写日记,每周1~2次;读报(集体),每周1次,集体活动时由小组长协助医护人员组织患者开展。
激励机制:适时运用激励机制,在患者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根据患者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表扬(口头、黑板报)及物质奖励(小食品、糖果、香烟、牙膏、牙刷、香皂、小笔记本等);鼓励获奖患者再接再励,不要骄傲;肯定未获奖患者的进步,争取下次获奖。
效果评定:每天由当班护士记录每位患者的完成情况,每周检查并记录患者个人卫生状况。以自评、集体评比、工作人员推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月评比1次。训练10个月末,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生活技能训练记录及评定情况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
生活技能康复训练10个月末,患者生活技能显著进步29例(362%),进步38例(475%),无变化13例(163%),总有效率为837%。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阴性症状增多,表情淡漠、生活懒散、自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现阶段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以药物治疗与社会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精神疾病康复的主要原则[2]。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是减轻或缓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延缓衰退,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3,4]。本资料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后,总有效率达837%。患者开始关注个人形象,精神面貌有较大改变。自理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说明生活技能训练能有效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技能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总之,生活技能康复训练便于操作,投入成本小。效果较理想,便于在医院、社区或家庭开展。建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重各种生活技能训练,训练时间应≥6个月,避免时间过短而影响效果,在取得一定效果后,应间断性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规律,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永福,张海风,张莉,等.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29.
2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707.
3苏燕青.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干预的特征与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584.
4侯东强,刘琳,郭军.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66.
3周欢琴,谢海宝,肖震,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12):920-922.
关键词:脑梗塞 后遗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37-02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管组织出现循环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脑梗塞发病急,病情相对较重,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症状为单侧上、下肢体;上半身;下半身或全身均无力、麻痹现象,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极高,临床医疗表明,脑梗塞患者治疗和恢复时间较长。在我国,脑梗塞病人发病率较高,而且经常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误咽,近年来康复医疗对偏瘫患者的功能治疗愈来愈明确,其功能障碍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亦与康复护理极为密切,住院期间由医护人员指导进行护理和功能锻炼,出院后康复工作多由家人担任,如何能很好的进行康复锻炼,对患者的康复的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1 资料
本科2010年月1月至2012年月10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56例,女30例,年龄54~82岁;男26例,年龄56~84岁。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人院时有意识障碍者20例,肢体瘫痪者27例,失语或言语不清22例。平均住院10~23天,全部好转出院。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多有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几种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有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康复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取决于患者对训练的合作态度。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很有必要,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耐心照顾、体贴患者,给予温暖和关心,做患者坚强的心理后盾。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每个康复阶段善于做自我总结,并制订新的康复计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家人应比平时更多的关心爱护患者,不要让患者产生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2.2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易造成营养不良和误咽、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康复[1]。
(1)选择合适的进食。可取半卧位,即让患者躯干上抬30。仰卧位,头部前屈,亦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减少呛咳误咽的发生。进食时环境安静,注意力集中,避免干扰因素。
(2)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轻中度吞咽障碍的,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半流质食物。应注意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以1/2或1汤匙为宜,速度不宜过快,要给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咀嚼和吞咽,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由于反射迟缓,进食流质易引起呛咳,普食类难以咀嚼吞咽。对每次的进食给予表扬和鼓励。
(3)鼻饲是目前常用的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进食方式,此种方式由于进食模式和舒适度的改变,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味觉,进食的积极性容易受影响。由于对食道刺激明显,易出现胃反流现象,且容易发生误吸,长期应用的话则会导致吞咽肌群萎缩[2]。所以,应该鼓励患者自行进食,或者两者相结合,以防止废用减退。带管出院的患者,教会家属做好导管的护理,定期到医院复诊随访,接受指导。
(4)吞咽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伸舌做上下左右的伸缩训练,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属患者发音,吹蜡烛、吹哨等动作。训练一般安排在患者休息后进行,以不感到劳累为宜,锻炼活动每天坚持,不要间断。也可通过被动锻炼的方式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使用冰冻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3]。
2.3 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致残率高。随着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无法挽救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病后3~6个月是康复的最佳时期,半年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很大[4]。所以肢体的康复锻炼需早期进行,并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下后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配合药物和物理疗法辅助治疗[5]。
(1)脑梗塞初期,应尽早进行肢体按摩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及抬举等活动。活动幅度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训练时间和次数要视病人具体状况而定。如果患者身体不适或精神不好时应暂缓。
(2)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尝试做抓握抬等动作,鼓励患者进行力能所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饭、洗脸等,不能使用筷子的患者可选用调羹进食。从患者的需要出发,以个性为主,为患者安排适合的环境和活动方式。自己不能完成者需有家属照顾提供补偿性护理。
(3)做好安全护理。在家庭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因行动不便跌倒、摔伤等意外发生。对于能部分自理的患者,准备轮椅、拐杖等以辅助活动,患者日常情况应在家人的视力范围之内,防止意外情况出现。
(4)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医嘱坚持药物后续治疗,改善神经功能。配合物理疗法,如针灸、按摩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4 语言沟通障碍的康复护理
轻病患者病后2周是语言恢复的最佳时期,1年后语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已近消失[6]。所以2周后应对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的训练。鼓励患者做伸舌、鼓腮动作,并发不同的啊、伊音,并做不同的吹、吸动作以锻炼唇肌。在和患者的沟通过程中,照顾对象相对固定,相互之间了解后相处比较默契,容易明白双方表达的意愿。对于言语模糊的患者,应鼓励患者语言交流,并配合手势、纸笔,有书写能力的患者可准备写字板,必要时文字交流。完全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将常用的事项写于卡片上,有需求时,拿出不同的卡片让患者看,并通过表情来选择和决定患者的需要,及时满足其需求。
2.5 家属的康复培训和指导
出院后,患者的康复过程都要由家属和患者配合完成,出院时应给予家属书面和口头的知识指导,并制订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庭康复过程中,如有意外或疑惑的地方应及时去医院和医生沟通解决,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有基础疾病的应坚持治疗。
2.6 总结
脑梗塞是中老年高发疾病,尤其在城市边缘地区,疾病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发病后医疗条件不如城市优厚,恢复期多在家里或地区医院进行,所以,患者后的康复指导需等加强和提高。患病后不只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增强,和国家对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视和提高,将为类似慢性疾病的恢复带来良好的前景。
文献参考
[1] 于瑾.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727-728.
[2] 韩雪.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198-199.
[3] 张群,张蕊,李家宁.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J].临床医学,2001,30(29):71.
[4] 陈莎莎.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20.
随着现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神经外科许多疾病的死亡率明星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
会留有吞咽障碍、失语、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丧失自理能力等后遗症。早期的正规康复治疗,不仅使大脑皮层运动动作定型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协调性也能得到训练,并能有效地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患者在伤后2―7d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改善预后,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对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2]。现将我科116例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
1.临床资料
2016年1月―10月,我科共116例生活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男67例,女49例,年龄23岁―62岁,平均年龄46岁。病种为脑出血术后4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39例,颅内肿瘤术后29例。
2.护理方法
2.1 肢体功能护理
2.1.1 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给予保护性制动。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肩关节呈“敬Y”位,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30°~40°,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背伸90°,应用硬板靴预防足下垂的发生。
2.1.2 被动活动各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上臂后旋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每天2~3次,每次每关节活动10~15下。
2.2 语言功能护理
术后偏瘫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后,康复要分阶段为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掌握患者不同阶段语言能力,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指导患者家属选择适当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例如:可以将实物和图像结合指导患者语言训练,也可以把手势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指导患者语言训练,将单词发音和词组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训练刺激,使患者通过训练愿意主动开口讲话。对于完全失语患者配合眼神、表情及语调等方式,与患者通过非口语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3]。
2.3 吞咽功能护理
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星改善吞咽功能,经过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后,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或障碍减轻,增强用口进食的能力及安全性,从而增强康复信心。
2.3.1 基础训练 脸及下颌的运动: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微笑、皱眉、鼓腮、伸舌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20回。
2.3.2 吞咽训练 喉上抬无力患者按摩患者颈部,轻捏上推喉部固定5秒。
2.3.3 进食训练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选择不易出现误吸的食物,使用小而浅的勺子喂食,每次喂食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以利于吞咽。在训练中,防止食物残留造成误吸。
2.4 定向力训练护理
着重训练病人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定向力训练要求医务人员和家属在与病人的谈话中反复提及某一时间、某人名及物品,以此帮助病人形成时间概念、熟悉人名和环境。整个训练需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次日要求病人回想昨天所训练的人名、房间中的物品,并让病人进行阐述。对一时无法复述的病人,护士需保持耐心,通过有关暗示方式引导病人表达。在整个训练中事物和人名需要有鲜明特色,或者护士采取令病人记忆深刻的方法引入人名和事物。
3.总结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视病情的稳定情况和全身情况指导患者按照计划内容进行被动、助力、主动运动的原则,逐渐进行训练;从坐位训练到站立训练,患者逐渐适应,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随着患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开始进行行走和上下楼梯的训练。整个锻炼康复过程需要按计划逐步进行,每次训练前评估患者病情,遵循训练原则,避免患者劳累,循序渐进,保证训练动作正确,逐渐增加活动度。康复训练需要较长时间,应调动家属的支持和参与,共同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覃艳玲,黄春丽.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老年医学, 2008,17(4):193
1 饮水试验
1.1方法 先让患者单次喝下2~3茶匙水,如无问题,再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水,然后观察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饮水状况的观察包括啜饮、含饮、水从嘴唇流出、边饮边呛、小心翼翼地喝等表现,饮后声音变化、患者反应、听诊情况等。
1.2分级 按5级分级进行评价记录:Ⅰ级:可一次喝完,无呛咳;Ⅱ级:分二次喝完,无呛咳;Ⅲ级: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Ⅳ级:分二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Ⅴ级: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
1.3诊断标准[2] ①正常:在5s内喝完,分级在Ⅰ级;②可疑:饮水喝完时间超过5s以上,分级在Ⅰ~Ⅱ级;③异常:分级在Ⅲ、Ⅳ、Ⅴ。用茶匙饮用,每次喝一茶匙,连续二次均呛住属异常。
2 护理
2.1康复护理
2.1.1唇运动训练[2] ①唇在摄食吞咽中所起的作用保持食物在口腔,控制食团不从口腔流出,吞咽时保持口腔的压力。若唇力量下降,将会影响食物在口腔的保持,不能很好的把食团控制在口中,将直接影响口腔的吞咽;唇力量下降也会导致流涎,因此唇肌力及口腔感觉训练是吞咽障碍训练中重要环节之一。②唇部练习目的:加强唇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从而提高进食吞咽的功能。③增强唇力量的训练方法:抿起嘴唇说“嗯”声,维持5s,重复做5次。拢起嘴唇,说“乌”声,维持5s,重复做5次。说“衣”声,随即说“乌”声,然后放松,快速轮流重复5~10次。闭紧双唇,压着维持5s,放松,重复左边5~10次。双唇含着压舌板,用力闭紧及拉出压舌板,与嘴唇对抗力,做抗阻力训练,维持5s放松,重复左边5~10次。通过对患者唇力量的训练,使得患者的食物在口腔中得到很好控制,增强吞咽及咀嚼的功能。
2.1.2舌、软腭的力量及运动训练[2] ①舌尽量伸出口外,维持5s,然后缩回,放松,重复做5~10次。②舌尽量贴近硬腭向缩回口腔内,维持5s,然后放松,重复做5~10次。③快速地伸缩舌运动,重复做5~10次。④张开口,舌尖抬起到门牙背面,维持5s,然后放松,重复做5~10次。⑤张开口,舌尖抬起到门牙背面,贴硬腭向后卷,即做卷舌运动。连续做5~10次。⑥发"ch"音,促进舌与软腭中部的接触,同样,发"s、sh"音,训练舌与软腭的侧面接触,帮助舌体形成凹陷。⑦发"k、g"音,来促进舌向后运动软腭的接触。⑧重复说"da、ge、la"音,训练舌与软腭的协调性。患者通过上述舌伸缩及灵活性的训练后,达到舌与软腭的协调性。
2.1.3下颌、面部及颊部运动训练[2] 目的是加强上下颌的运动控制、稳定性及协调、力量,从而提高进食咀嚼的功能。①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s,然后放松。②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维持5s,然后放松,重复做10次。③把下颌移动至左/右边,维持5s,然后放松,或夸张地做咀嚼动作,重复做10次。④张开口说"呀",动作要夸张,然后迅速合上,重复做10次。⑤紧闭嘴唇,鼓腮,维持5s,放松,再作将空气快捷地在左右面颊内转移,犹如漱口动作,重复5~10次。
2.1.4运用压力和温度刺激,促进感觉训练[2] ①将一冰冻勺放置于舌尖、舌体和舌根上,轻轻下压,嘱患者将勺抬起。②嘱患者尽量用腭与舌面相接触。③给患者以冷或酸的食物作舌味觉刺激。④用不同形状、大小和质地而又容易被舌运送的食物训练进食动作,通过训练后能增强舌味觉敏感性从而提高患者的食欲。
2.1.5 Masake训练法[2] Masake吞咽训练法又称为舌制动吞咽法。其方法:吞咽时,将舌尖稍后的小部分舌体固定于牙齿之间或治疗师用手拉出一小部分舌体,然后让患者作吞咽运动,使患者咽壁向前收缩。主要作用于咽后壁向前运动较弱的吞咽障碍患者,通过对舌的制动,使咽后壁向前突运动与舌根相贴近,增强咽的压力,使食团推进加快。该训练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主动配合才能达到训练目的。
2.1.6感觉促进综合训练和冷刺激训练[2] 患者开始吞咽之前给予感觉刺激,使其能给快熟的启动吞咽,称感觉促进法(sensory facilition therapy)。增加感觉输入方法既是代偿方法,也是吞咽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①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增加汤勺下压舌部的力量。②给予感觉较强的食物,例如,冰凉的食物,或有强烈味道的食团。③给予需要咀嚼的食团,借助咀嚼运动提供最初的口腔刺激。上述方法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性,减少口腔过多的唾液分泌,通过刺激,给予脑皮质和脑干一个警戒性的感知刺激,从而提高对进食吞咽的注意力。
上述康复训练要在治疗师指导下,患者本人对着镜子或家属帮助下进行,4~5次/d,5~10min/次,持续3d~1个月。心理护理一定要贯穿康复训练的全过程,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解释,认真细致讲解训练目的,告知患者只要坚持不懈,训练方法得当,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
2.2心理护理 脑卒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失语,且受呛咳、误吸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甚至厌食的心理,在康复训练中及早地进行心里护理,对于病情控制、功能恢复、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的帮助。因此,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沟通解释以消除不良情绪,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因素,以提高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交流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轻松、愉快、安静的环境中,解除紧张情绪,让患者通过治疗及康复训练后能基本进食。
2.3基础护理 ①做好皮肤护理,保持患者身体干净整洁,通过对患者全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躯体各个部位放松及功能恢复。②做好患者口腔的清洁和按摩,晨晚漱口,协助患者每日早晚用柔软的小牙刷刷牙,动作轻柔,初期时可滴入少许冷开水于健侧颊部,活动腮帮,把水小口吐出,呛咳不明显时可增加漱口水量,在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同时也促进吞咽有关肌肉的训练。③注重健侧代偿功能的训练,以带动患侧功能的恢复。④加强饮食护理,减轻焦虑情绪,视吞咽障碍的程度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的软食、半流质及流质。为患者创造洁净的进餐环境,给予充足时间,并根据患者嗜好调整食物品种。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喂食、喂水或鼻饲,同时向患者讲清楚进食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减轻其焦虑情绪。
3 小结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其目的要维持患者的基本营养的摄入及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1]。康复护理综合考虑患者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其注意事项及要领,患者充分领悟。同时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因素,通过对患者感觉刺激、吞咽反射的调节、与吞咽有关的肌力训练,通过改变食物性质、进食环境等一系列综合有效的康复护理来改善吞咽障碍,提高吞咽功能,达到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运动障碍康复训练法
中风急性期,当以预防致残为主,减少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在早期(中风1周内)患者可在家人协助下进行必要的康复活动。具体做法是:
让患者保持合理姿式。比如取仰卧位,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防止肩胛带后撤;肘部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直,手内握一棉卷;膝下放置一小方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脚底放踏脚板,以防止脚下垂和外翻,当翻身变动时,双膝关节、踝关节外放置棉垫圈,并保持在功能位置。
被动运动结合按摩。协助患者按关节活动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大关节到小关节,从上到下循序进行。对病损肌肉作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同时按摩胸锁骨乳突肌及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防止关节僵硬。每天1~2次,每次做15~30分钟。
鼓励患者作健侧运动。提醒患者常用健肢做捋发、拍击动作,或做捏挤患手或脚,翘腿摆动,直腿抬高及手足相触等练习。操作期间注意运动强度,切忌粗暴,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中风恢复期(病后1~3周),当患肢出现部分活动,但仍有肌肉痉挛存在时,以主动运动为主,配合部分分离运动,如搭肩上举、耸肩运动、合掌夹肘、翘腿运动、左右摆髋等。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改善,但协调控制能力较差,以病侧肢体为主动活动配合肢体的协调控制运动为主,包括卧床时的康复训练、坐位、站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阶梯训练,如左右击锤、以手拍膝、手拍足及旋转屈伸等。每日数次,每次做15~20分钟。
美国专家曾介绍一种“镜子疗法”,对改善病人的肢体活动十分有效。方法:医生让病人坐在镜子前,将健臂或健腿置于镜子的一侧,患肢置于另一侧。当活动健肢时,患肢不知不觉地模仿健肢的动作,于是病人的患肢往往能重新学会活动。患者由于看到镜子里健肢的活动却看作患肢在活动(实际上是“回忆起”如何使用患肢),从而可使大脑皮层某些区域被广泛激活,从而有利于肢体的恢复。这种疗法依靠反馈作用,这要求病人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协调功能。
另外,还可以鼓励病人玩积木、猜字谜等。日常活动,如折叠被子和衣物、列杂物清单,散步等也可以是治疗方法。当然,这都需要家人或朋友帮助并一道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中风失语康复训练法
中风易出现失语,但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是不可改变。有研究表明,患脑中风失语的病人,有25%在3个月之内能恢复他们的语言能力到功能水平(如能自己开口说话、理解别人的话及简单的手势表达等),另外,有25%的病人在1年之后能恢复使用语言的能力(能交流、阅读或写作等)。
言语训练可与运动康复训练同步进行。作为医生来讲,应向病人或家属推荐合适的方法,为病人提供有规律的语言治疗。发音器官的训练宜早勿迟,可采用示教模仿法进行发音器官的基础训练,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语,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
辅具适配的4个基本条件
辅助器具适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提是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
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
二、足够的财力支撑在宁夏,残疾人对辅助器具需求量基本上占当地覆盖人口的2.6%,辅具平均每件200~300元,还有入户开展筛查评估所需的工作经费也要给予保障。
三、有一定康复知识的专业人才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残疾人需求什么样的辅具,而是必须由辅助器具专业人员、康复医师和康复员组成一个工作组,通过对全面评估后,才能开出适合残疾人当前的辅助器具处方。
四、清楚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社区(村)康复员或联络员要进行辅助器具需求调查,在评估前掌握清楚当地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要为集中与入户评估做好基础工作。
辅具适配的基本流程
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要有切实可行的流程和程序,这样才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组织动员,宣传发动
根据前期筹划,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协调解决适配中所需的人、财、物,动员新闻媒体、乡镇(街道)和社区(村)行动起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栏、会议等形式和手段,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方法,为实施好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打好舆论基础,提高残疾人知晓率。
――组织人力,开展培训
根据本地辅助器具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分成若干个适配评估小组,在适配前,对评估用表、评估方法、评估手段和辅助器具知识、康复技术、心理康复知识及评估中与残疾人交谈的艺术技巧等集中进行培训,尽量把评估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讲透、讲明,把各种知识培训做到位。
――集中力量,开展评估
在领导小组安排和协调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组织力量,每一个工作组要深入村(社区)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使用统一的评估用表,按照统一的评估方法、手段和技术,采取集中与重度残疾人人户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残疾人进行评估,填写评估表。
――汇总统计,筹集辅具
按照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行政层级,分级统计汇总,根据统计汇总数据,采取政府集中采购、社会募集、自制辅助器具等形式,筹集当地残疾人所需的各类辅助器具。
――配发辅具,指导使用
按照经过评估汇总后的花名册,采取集中发放与人户发放的形式,现场指导如何正确使用辅具,并明确告知应注意的事项,让残疾人充分掌握辅助器具的功能,避免闲置或使用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评估效果,总结经验
适时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在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评估,开展回访,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确保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让残疾人满意,让社会满意。
辅助器具适配评估的基本方法
适配评估需要走村入户,并且可能分几个工作组同时进行,不可能携带大量的检测评估设备,这就需要掌握基本的评估技巧,可以采取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达到较为准确的评估目的,简称为五步评估法。
1 望(观察)通过观察残疾人走、站、坐的运动姿态;和旁人说话的声调、语调;面部表情、眼部肌肉运动范围等,初步掌握残疾人肢体功能、听力功能、视力功能的情况。是否需要观察残疾人各方面能力,要根据残疾人年龄、残疾类别等来确定。
2 闻(听)听残疾人叙说致残的时间和原因、功能障碍等情况,希望改善某些方面生活或生产质量的愿望。
3 问(交谈)通过和残疾人交谈,了解康复训练历史、当前辅助器具或康复训练器材的使用情况及医院的检查结果。
4 切(检查)在“望、闻、问”的基础上,亲自检验肢体残疾人有关肢体、躯体、关节活动范围和关节变形情况、有关神经的感觉、肌肉的张力情况,并察看病变具体部位;评估者将手指放在视力残疾人面前一定距离,通过移动和对眼睛的察看,看是否是白内障或其他眼部病变,如果是白内障和其他眼部病变,建议去医院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听力残疾人耳边不同距离击掌,掌握听力损失情况。
5 对症下药。开出“处方”
通过“望、闻、问、切”几个环节,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做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评估后,开出最适合残疾人当前的辅助器具处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扩展适配内涵,提高适配效果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大力扩展适配工作内涵,提高适配服务效果,因此,在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时应尽量做到5个结合。
一、辅助器具适配要与康复技术指导相结合
每个适配小组配备一名康复医师的作用,就是在适配辅助器具的同时,现场指导残疾人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并会同康复员为残疾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也有利于提升当地村(社区)康复员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和水平。
二、辅助器具适配要与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宣传相结合
残疾人及其家庭,尤其在农村,对康复知识以及残疾预防知识的了解都很欠缺,很多残疾人错过了最佳康复期,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应充分利用走村入户的机会,大力宣传与普及残疾人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使残疾人尽早得到有效的康复,同时,减少残疾的发生,延缓残疾程度的加重。
三、辅助器具适配要与残疾人心理康复相结合
由于自卑、给家庭造成负担以及部分残疾人受到邻里歧视等缘故,残疾人多多少少相对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残疾人在适配评估时,会哭诉个人不幸遭遇、家庭困难、儿女不孝、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缠要不适合自己的辅助器具等等,这就需要在工作时,既要有爱心、耐心,又要讲究说话艺术和技巧,做好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让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康复的重要工作内容。
四、辅助器具适配要与自制简易辅助器具相结合
有些辅助器具或训练器材很简单,只是残疾人不知道或不了解而已,在做适配评估的时候,只要讲明如何利用家庭或周边现有的材料,制作简易辅助器具就能达到康复训练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既达到了适配的目的,又减少了辅助器具适配数量,同时,扩展了适配服务面。
五、辅助器具适配要与残疾人康复政策宣传相结合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帮助下,从康复机构及社区获得有针对性的综合服务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提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体现对象的普及性 最大限度地享有康复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机会必须是均等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是使全体残疾人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有残疾人及其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享受到需要并且可能的康复服务,不能忽视偏僻地区,偏远农村的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和特殊困难的残疾人。
2.重视功能的取向性 康复着眼于保存和恢复人体维持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功能,例如,生活自理、语言交流、感知、认知、职业、社会生活和适应能力等,除了采取有利于功能改善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主要的、大量的是使用非手术和非药物的康复手段和方法,进行增强、补偿、代替、调节和适应等训练,尽可能满足残疾人对功能活动的独立并适应的需求。
3.坚持康复的综合性 全面康复的理念就是通过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不同的康复手段和干预措施,对残疾人进行全面而综合性的康复,最大限度地改善和补偿其功能,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与残疾预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
4.注重服务的持续性 康复是一个促使残疾人躯体的、感官的、智能的、精神的和/或社会的功能达到和保持在力所能及的最好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只要残疾人需要,康复就不能间断。
着力构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支持体系
(一)建立服务体系,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
1.管理网络康复工作的管理网络,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网络,是各级政府残工委以及残疾人康复办的工作网络。残联作为具有“代表、管理、服务”职能的残疾人事业团体,同时承担着残工委秘书处和康复办的工作,在这两个管理网络中发挥骨干和协调作用。
2.服务网络 残疾人康复需求是多样的,决定了康复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要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即康复环境社会化,康复资源社会化,康复服务社会化,重点抓好两项工作。首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作用,建立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和由市、区康复指导中心―社区康复指导站―社区康复站―残疾人及其残疾人家庭密切配合的康复服务平台,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其次,动员社会力量,完善服务队伍。建立由各类专家、权威人士组成的技术指导员队伍,由各街道、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等业务骨干人员组成的康复指导员队伍和由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民政、教育、计生、妇联等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组成的康复员队伍,提供服务指导,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这个服务网络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
3.信息网络 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畅通的信息系统,重点建好残疾人康复需求及服务记录数据库和康复技术、科研成果、工作动态资料库,使不同需求的残疾人通过网络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指导进行自我调节、训练和康复。
4.宣传网络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宣传、卫生、教育、计生、社区等为一体的康复和残疾预防宣传网络,经常开展康复理念、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保证。要结合科普、卫生、健康教育等知识的宣传,促使康复的观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促进残疾人的康复意识普遍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广大残疾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保障体系,以满足残疾人特殊群体的康复需求
要体现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责任,加强财政支持的力度,逐年增加康复经费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份额;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残疾人群体充分享有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重点要建立三个机制:
1.贫困救助机制 制定并逐步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在开展城镇医疗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中对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建立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基金,为贫困残疾人医疗与康复提供经费保障;采用保障金争取一点、社会募集一点、医院让利一点等办法,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残疾人奉献爱心;开展“助视”、“助听”、“助行”等专项救助工程。
2.儿童干预机制 残疾儿童的康复是抢救性的工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残疾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要完善新生儿筛查制度,对出生缺陷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儿童残疾率,避免残疾程度加重;建立高危儿童跟踪服务系统;建立残疾儿童发现制度,针对残疾儿童的不同需求,及早采取康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如免费开展家长培训,免费配发辅助用具等,鼓励家长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3.残疾预防机制 “预防为主”是康复工作的重要方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一系列方针、策略、措施,如普遍开展免疫接种和预防性保健、提倡合理行为及安全防护照顾、早期筛查、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实施康复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功能用品用具使用等措施,以有效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控制残疾发展。
(三)建立指标体系,以规范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残疾人群体享受康复服务状况、研究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监测康复事业发展趋势的手段。根据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要求和常州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提出《常州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由支持性指标、服务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三部分21项指标组成。
支持性指标由“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享有率”、“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享有率”和“建立残疾人康复资源中心,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组成,通过采用一些策略和措施,帮助残疾人从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帮助和服务,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治疗;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12-02
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紊乱、行为异常、情感不协调为主的一类疾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易复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新技术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使急性期的症状很快得到控制。然而,患者逐渐出现的主动性缺乏、意志减弱、行为退缩、生活懒散等,严重影响个人参与家庭和社会能力,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因此,有效的康复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化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疗效的研究,找到一种真正改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的治疗方法,使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真正达到了急性期,巩固期,康复期的整体治疗效果,提高或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使患者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充分完成相应的生活角色,真正的能够回归社会。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临床诊断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中分裂症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病情相对稳定.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量表评定(SANS)评分50分,病程5年以上,个人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排除伴躯体疾病和智能异常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药物与剂量,入组各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量表评定: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测验员以SANS(阴性症状量表),NOSIE(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SDSI(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定。
1.2.2治疗方法: 随机将10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50名患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如下:
1.2.2.1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将患者分成4组,设组长4名,分组开展渐进式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内容如下:①洗脸、洗脚、刷牙,每日2次;②剪指(趾)甲,每周一次;③刮胡须,每周一次;④洗澡,每周2次;⑤洗刷碗筷,每日3次;⑥主动服药,每日2次;⑦整理床单,衣装整齐,每日2次;⑧理发每月1次。
1.2.2,2工娱活动康复训练:每天由专职医院人员安排实施。内容如下:①参加音乐活动,每日一次;②每半月教患者唱一首歌曲,使患者能随音乐节奏唱卡拉OK;③参加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每日1次,如参加下棋、打牌、打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④参与做健身操,每日1次;⑤参与看书报、电视,每日1次;⑥参与写日记、画画、写字等活动,每周2次;⑦参与读报(集体),每周1次。⑦参加户外活动,如拔草、浇花、扫地等简单户外劳动,打篮球、排球、拔河比赛等,每周1次。
研究组进行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还根据患者个人特长及成长背景在患者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农村患者重点加强农疗及农村生活模拟训练,重点提高劳动技能、社交技能。城市患者加强手工加工等职业训练,同时模拟社区环境开展社区生活适应训练。提高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组患者每月讨论康复治疗方案.根据个人情况及时更改。所有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分的差异。
1.2.3评定方法: 用SANS(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量表)NOSIE(住院病人观察量表),SDSI(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来评定患者生活技能、社会适应和行为能力等康复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和两组间用配对资料t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