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时间:2023-12-01 10:3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体育课程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

第2篇

大学体育课堂的开展和丰富,也成为各个高校近年来积极提高自己大学的竞争力,提高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的一大“宝剑”。不少高校还就体育课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创新,使体育课成为其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

2体育课堂改革存在的不足

普通高校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对体育课堂进行了改革。将体育看分为基础课、选修课、综合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内容,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喜爱。这就表明体育课堂的改革仍存在一些不足。

2.1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

目前许多高校进行的体育课堂改革,讲体育课程分为基础课、提高课、选修课和理论课等内容,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基础课和理论课,让学生对大学体育的内容进行了解。基础课又分为太极拳、排球课、篮球课等内容,从整体看来体育基础课程内容挺丰富的,但对于那些本身对这几项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就使得他们这一学生课堂氛围不高,甚至于出勤率都很低。还有就是一个学期的大学体育课只有18节,本身就不多,再加上下雨下雪,场地等多方面原因,一个学期也就只有14、15节课能如期开展,这样短的时间却要同时在期末考核时参加这三四项内容的考试,对学生来说算是一项比较难完成的任务。大二开设选修课,但由于目前高校扩张,教学资源的缺乏紧张,使得选修课有些没能大规模的开展,只是在班级里边开展,由此引发的有些选修课人数不够未能开展,和选修课内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严重挑战。

2.2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

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基本方向和改革内容大部分是一致的,有些高校存在照搬照抄别的高校体育改革内容的现象。高校体育改革内容缺乏创新性,全国范围内高校的体育改革方向呈现基本一致的现象。各大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制定出符合本校校情的体育课堂内容,既能显出自己的特色,还能就不同地方学生的体格做出合乎健康的考评方法。例如靠近水域的大学可以在体育课程中添加游泳内容,游泳相对于跑步、篮球、足球来说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游泳这样的体育课堂能为传统体育内容添加一丝活力,而且更能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黑龙江,吉林等东北高校也可在体育教学中添加滑冰、滑雪等内容。这样的改革不仅能为东北死气沉沉的冬天赋予一些活力,而且也更为本地的学生所接受。在建设综合型、富有特色的大学中,也能做出一些贡献。

3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改革方法的现状的反思

近年来,大刀阔斧的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体育课堂的课程种类单调,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出勤率太低等问题,但是改革方案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样的情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反思。体育课堂改革方案的实践,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仍然不是很高,这样看来,改革方案在制定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些问题,而具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还要看高校的努力,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3.1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性

高校体育课程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富有激情与活力的特性,以及不同个性的特点,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性别、年龄、所居住环境的不同,都会使得大学生在兴趣方面存在着差异,更加要求了体育改革要向多样性发展。所以,体育选修课程的类型应该有所增加,选修课的丰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第体育课程的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课程的教学,则会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则更有利于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可以引进外国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猎奇的好奇心,进而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的体育课程可以分为必修、选修的课堂内容类型和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选修课,扩大他们的选择范围,提高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意识,并在体育锻炼中收获自己的知识。

3.2转变体育理念

原来死板的体育教学可能伤害到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一种挫败感,甚至是厌恶的情绪。各个高校应该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实行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变逼迫式、任务式、要求式的体育教学变为自主式、积极式、兴趣式的教学。避免学生群体中出现对体育课的厌烦和讨厌的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度过体育课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想要通过体育锻炼延年益寿的思想也普遍开来。高校应该营造一种健康体育的氛围,为我国培养出强健体魄的未来接班人。对于体能测试结果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集中起来,学,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设计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方案,增强这群弱势群体的体质,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信的体育心态,并在体育训练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3.3体育场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体育锻炼,高校应该完善自己的体育锻炼器材和场地。体育设施能够形成人人都拥有,人人都使用的局面。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而且大家还会逐渐形成保护体育设施的习惯和责任意识。还可以研发新型的体育设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设计,方便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

3.4体育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体育老师可以改变原来单调,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采取一些个性化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比如语音、眼神、动作和服饰可以富于变化性和生动性,更好的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另外,传统考勤式的平时成绩不仅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的更容易使得学生形成只报道,不上课的现象,出勤率高,课堂气氛缺特别散漫。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游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巩固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预示着新一轮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在即将来临的教育改革大潮中,高校体育如何顺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深层次的课程改革是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水平大学“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影响本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为大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

1教育理念的提升

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将政策更好的落到实处,快速有效的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地区、校园发展需求,完善的、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规划是我们大学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当务之需.深刻领会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到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工作中———坚持大方向,办出小特色.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高校发展需要,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有地方特色的大学体育改革的思路、目标及发展对策.在发展中创新、改革中提升、丰富内涵、拓宽功能,使大学体育更好的为高校培育地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育人”过程服务.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推广,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三自主”选课的形式开设.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由一专多能向更专、更精转型.原有的一些传统项目的体育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配合和顺应改革的时代潮流不得不拓展新专业、接受再培训完成专业的转型.但是,转型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事物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改革之初一些热门的体育项目,在日异月新的休闲、时尚的新兴体育项目冲击下,渐渐趋于“常温”,甚至招致“冷冻”.学生需求的转变也迫使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建立一个长效、合理、完善的动态更新机制.但是,教师队伍的更新受制于自然规律,其更新的速率相对于学生的需求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不但在引进人才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在师资培养上要狠下功夫,加大专业培训、拓展力度,着眼长远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布局.在师资的学缘结构上继续丰富、完善,师资层次上不断地提升、改善,以顺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求.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三自主”选课给我们的教学评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验,不同的教学项目,我们如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是个棘手的难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势必会导致项目间的不良竞争现象发生,比如在给学生进行考评时有意减小考试难度、降低标准、打高分等.这种考评上的不公正、不公平又会直接影响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在学生评教这块他们会故意给这些教师打高分、打人情分,给课堂管理严、考评严的教师差评、恶评;在选课时会学生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课堂管理松、考评容易的项目或教师,这又会导致其他教师选课人数少或无人选的尴尬局面.为了防止这种不良现的发生,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考评结果用正态分布进行总体控制,对学生的考评结果进行随机抽测甚至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教考分离,安插学生督导员等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4返璞归真、还原体育本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展的需要,体育的功能已多元化,时代所造就、赋予、衍生出得功能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会、情感等.功能的多元化是对体育功能的丰富和完善,但是这么丰富、多元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有取舍,有偏重,不能一把抓.近年来虽然我国部署、落实了大学生、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但是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还不是太理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未取得明显的改善,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本身也还有亟待进一步完善、补充的地方“.三自主”选课的推行确实对高校体育改革起到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推动作用,把学生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激情,扭转了学生爱好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被动尴尬局面.大学体育在改革中获得新生,一些新颖、时尚、休闲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被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中,成为常态,占据主流.这些运动项目的引入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融入体育教学课堂过程中有偏差、存在不足,过于突出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而忽视了体育最为本质的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体育课的开展极不正常,久而久之这种锻炼的习惯或意识逐渐退化、淡薄,再加上崇尚娱乐、休闲、时尚的运动项目,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安排比例和执行、完成的力度.这些会直接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表现为学生体质下降,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被弱化.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在追求体育功能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更要切合实际遵循人作为一种生物其生长发育得自然规律、年龄、生理特点等,返璞归真、还以体育的强身健体本质的原始的功能,重提体育对人类生物属性的改造功能,实现体育价值的螺旋回归.

5建设有特色的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植入体育文化,注入体育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处在不同地域的学校或处在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他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主体和课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的办学理念,给当今的高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解缚.我们可以因校制宜,把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与传承本校的文化、历史进行有机结合、融入,构建独具一格的特色校园文化,既打造了地方特色,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当然在我们打造特色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既要在继承中尊重历史、延续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赋予切合时代特点的新内涵.

6关爱生命、融入生存教育

生存安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合,是对大学生生存安全教育开展途径的丰富和拓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尝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的气候发生变化,各种天灾人祸频发防不胜防.如何应对这种恶化的生存环境,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生存安全教育,纳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并给以充分重视和强调的较早的国家有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他们认为:“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满足学生的成就和知识基础以及体验新挑战的需要,重视挑战和冒险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培养学生在处理冒险和安全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并纳入体育课程标准.另外,在澳大利亚的体育院校这种生存安全教育开展已经形成常态化,较为普遍.在日本,他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地理条件建立了专门培训青少年生存能力生存安全教育训练基地,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将其自然的融入到一些有着紧密相连的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积极的开展和推广.在新西兰教育专家们认为户外教育不仅利于,还有助于其社会技能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户外安全进行活动的知识和技巧,并将户外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标准.美国德克萨斯州体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生应发展进行户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其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把生存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大学体育课程;是对体育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的充实和拓展.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对自我的认识了解,唤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作者:韩来国 单位:蚌埠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文件.

〔2〕王登峰.学习十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10(1):1-5.

〔3〕何强.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2):113-118.

〔4〕赵霞.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J].体育学刊,2015,22(2):77-80.

〔5〕李冬梅.制度变迁理论对高校体育改革的借鉴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66-70.

〔6〕季浏,汪晓赞,汤利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77-81.

第4篇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及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63-02

最近几年,人们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但是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于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以,重新梳理并构建新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

1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1.1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

体育课程模式是指以特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依据,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的管理者总体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方案进行体育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由高校体育教师、大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较为典型、稳定的课程范式.

1.2 体育课程模式类型

(1)原生课程模式

原生课程模式是指通过系统地分析特定对象,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深圳大学的教学俱乐部模式就是原生课程模式.

(2)派生模式

派生模式是指通过分析特定对象的课程系统,在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模式.

(3)子项模式

子项模式是通过系统地分析体育课程,提出来一个课程基本模式,将基本模式作为母体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

课程生成方式的多种多样说明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时可以从学校的自身情况出发,在对其他学校的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之上再创造,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在基本模式之上创造新模式.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实践

2.1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特征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对体育课程模式进行构建已是势在必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进行探索实践的典型.其中,北京大学采取“完全开放式”的体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的特点;深圳大学的体育课程模式则表现为俱乐部形式,主要特点是: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都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江苏大学把“自主构建”作为体育课程模式的重点,特点是: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同灵活性紧密结合.

2.2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内容特点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重构不仅仅限制于体育教学范围之内,它是将体育教学以及学校体育的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2].目前很多高校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其声势完全超出体育领域,以上发展趋势说明,需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新进行定位和理解,仅仅依靠体育教学恐怕难以适应我国先进的体育课程发展趋势.

其次,高校将对高水平的运动队伍投入极大的重视,高校体育会对我国的体育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体育领域.第一,在保留传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对于营养或者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应当有所涉猎.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保障学生体育运动时的健康和安全.第二,要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求出发安排课程内容,不断地对体育课程和教学范畴进行拓展.例如一些高校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围棋、台球等课程,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引进诸如攀岩等一些拓展类项目.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生活类、生态类、生存体验类项目,这是对高校体育课程内涵以及外延的延伸与拓展.

3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建议

3.1 构建理念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模式

最近几年,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建设,使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也相应地产生了巨大变化.理念的更新变化使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出现在课程模式的构建过程之中.高校想要构建出与本校特色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模式,就应该把由教育部所颁布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共性理念作为理论依据更新理念,从而使体育课程所具有的特征与本校实际相符合.

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时,我们必须重视理念更新对于课程模式构建所起的作用,通常给某个课程模式命名的时候,既对《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共性特征予以体现,也对本校的个性特色以及理念有所反映.例如北京大学所采用的“完全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的命名,既是对体育课程构建新理念的反映,也是对本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行诠释.

3.2 整合、分解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目标

一般说来,分解、整合是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思维与操作方式进行实施时的两种趋势.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可以达到对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案以及体系进行阐述的目的.课程目标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被分为总目标、具体目标两种.在进行高校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应该利用有效的课程整合方法,将体育课程目标同高校的客观条件紧密联系,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或取舍体育课程目标,使得体育课程目标成为既利于课堂教学也便于实际操作的学习目标,使课程目标与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满足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3.3 变革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及组织形式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抉择.高校体育课程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与此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的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更为广泛,留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余地[3].学校从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出发,把内容进行分类;另外学校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罗列公布体育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取舍,让学生开展自主健身活动并对锻炼的方法、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将体育理论类知识、技能类体育内容、拓展类运动项目以及时尚体育项目包含于体育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具有体育兴趣及体育习惯,锻炼学生的体育意志、体育品质,并使学生具有端正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行为.学校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并遵循不同的原则.如可以把一般的身体发展练习囊括于基础类体育内容之中,并将其安排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里.对于体育专长类内容,则要给学生多种形式进行自主选择.另外,可以通过小型化、课题化的形式向学生初步介绍拓展类内容,少安排一些拓展类内容的教学课时.此外,在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时,可以采用教学俱乐部、完全开放式等课程形式,学生可以对体育课程自主选择,可以利用主项选修、副项搭配或成套选择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

再者,要重点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单元构建.大学体育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制定符合其个性特征的学习内容,所以,高校体育课程的单元设计要重点关注学习内容的选取.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很多高校体育课程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都已经突破教学行政班级,依据体育课要求重新编班,在高校教务部门指导下,调整课程表.有两种调正的方法:一是将一些课时作为选修课时,这样就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4].此种方式可发展成为完全开放的教学模式,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自主性比较强的学校都采用三自主的教学方式,所谓三自主是指:对运动项目进行自主选择、对任课教师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时间进行自主选择.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固定班级授课的条框,很好地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5].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专科性学院,保留了传统的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来进行授课的方式.

3.4 多学科角度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高校体育的课程模式应该从生理学或者心理学等多学科出发进行构建[6].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对于生理学知识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锻炼习惯;第二方面是在体育课程领域引入运动处方等理念和方法.这样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也与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锻炼习惯相符合,满足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也关注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之后要进行自我评价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构建是指:在进行高校体育建设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时,把心理学知识作为依据,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重视.例如快乐教学模式、创造教学模式等[7].这些课程模式都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都促使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生理构建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构建,对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情绪加以重视,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8].

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通过有效而系统的方法整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优化模式整体.

参考文献:

〔1〕杨辉,刘芳,罗小芹.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97.

〔2〕吴国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刘守燕,朱锋.中外合作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3(8):47-49.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6〕王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12(7):28-31.

第5篇

1.1大学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1.1.1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争议:部分体育课程目标明确,难以操作和量化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全国体育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面的核心部分,即“五个领域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就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有三个是很难通过测量与评价。那么,目标不确定就难以操作,操作性不强如何体现科学性指导?

1.1.2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课程模式多样化,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伴随体育课程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大一统模式”、“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选项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它们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2-7]

1.2.1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化

大学体育课程应在体质健康、个性完善、社会适应、社会公德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2.2研究型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在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实现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3大学体育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的精神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1.2.4大学体育课程的过渡性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折的衔接点,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关键时期,课内获得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课外体育参与是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还应包括课外体育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3对大学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是以传承和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为主要方式,以科学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高校体育课内课外锻炼为主要实践平台,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校311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目前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实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落后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2.1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严重偏离了学校的价值导向,忽视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仍以竞技体育为教材,以技术教学为核心;教学方法以“传习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体育选修课开设以竞技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健身知识类的选修课程,如:奥林匹克文化、健康促进等此类课程,很难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2.2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是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平台。我校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各项球类比赛,2010年把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欢乐节,开始集中举办各项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不明确,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脱离了育人这个核心;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形成固定的结构,缺乏连贯性;课外体育竞赛项目举办时间较为集中,在同年12月,一个月内要举办十多项竞赛,而全年的其它月份没有任何大型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型和参与性不强,学生受益面很小;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2.3体育场馆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我校每年对体育场馆设施都有较大的投入,但跟不上学校招生规模的速度,现有的场地要满足两万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些捉肘见襟,另外在体育场馆的调配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学校一些的大型活动经常占用体育场馆,使得本来就不足场馆设施又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框架体系设计

3.1三亚学院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

(1)引导学生践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2)搭建和营造各种平台、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3)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培养学生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综合竞争能力。(4)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融理论、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着眼于行动力(解决问题)的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以“311”的课程模式突出人才培养规格,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五个基本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3.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设计

在突出“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注重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

3.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框架设计

在三亚学院体育课程理念指导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这需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和体育人文通识教育等环节来实现。第一,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在充分调查学生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水平层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使学生主动认识和参与该项运动,并不断体会该项目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逐步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达到自觉坚持锻炼,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第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给体育骨干和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各项目的文化内涵。以体育欢乐节赛事为核心、以传统的“中国体育节”为基础打造“月月精品赛事”,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人人爱锻炼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年年奥运、天天健身、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体育文化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主动参与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让生命更加强大、更加活力,让生活更加多彩、更加幸福。”第三,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争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开发体育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将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格品行、精神素养的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四,促进大学体育特色教材体系的开发。在这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合我们这次教学改革理念的教材体系目前还处于空白,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和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教材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化水平。第五,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体育俱乐部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体育欢乐节、中国体育节、课外锻炼体系、课外竞赛体系、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等)、场馆对外开放等对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利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合理调配,它是保证这次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3.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实践、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建设、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

3.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拟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确立三亚学院体育课程观和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构建、三亚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支撑体系、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体系设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调配。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1.前言

1.1课程资源概念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地方、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1]。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提及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并强调了对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

体育课程资源顾名思义是课程资源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体育课程资源是对课程资源的丰富过程。吴刚平[3]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王兴波等[4]指出:“凡是能达成课程目标的一切载体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因此,体育课程资源是指通过体育工作者加工改造而为体育课程服务,能够实现教育目的一切相关资源。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与分析得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健康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是指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课程资源是否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就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了解体育文化三方面价值判断内容来讲,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媒介和途径,而了解体育文化则是体育课程价值的一种延伸与拓展,达成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体育课程的基石和终极目的。因此,所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是健康的,这体现在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的促进上,而身体健康又是其中的首要要求,它要求意欲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呈现出身体活动的形式。

2.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尽可能减少成本投入,以最小的开支,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取得最佳的体育课效果。其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升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体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空间的经济性,足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学习的经济性,定能开发对学生很实用的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

2.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包括内容的开放、资源的共享、途径的简单多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有益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体育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包括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或者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拭,都应加以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是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这些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在开发时要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以求发挥最大的功能。

2.4文化性原则

开发的资源应包含丰富的体育文化含量,突出其文化价值,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极具生命力,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把溜冰、舞龙、舞狮、摔跤等民间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学校还可以将滚铁环、抽陀螺、踢键子、跳皮筋等内容引进体育课堂,这样既降低了学校经费的开支,又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使民间体育项目得到了开发,也使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彩。

2.5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是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体现出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地域性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要防止无视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一轰而上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行为,那会重回到“大一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状态,抹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

2.6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适于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首先将价值判断内容定位,然后寻找相应的、能体现这一价值内容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从一般的意义上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具体操作还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和同一学段的性别特点等。

3.小结

(1)通过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发现,其原则的制定应立足当代教育环境,深刻理解体育课程内涵,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标准,重视哲学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密切联系,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

(2)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中坚力量是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从实践中发现,从实践中认识,要从体育课中来到体育课中去。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从专业化转型为具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体育课程开发者。

(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单一的课程观念,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人格和人性的健康发展。广大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红.黑龙江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冰雪运动,2002(4):82-83.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4] 王兴波,王程.审视体育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6(30):122.

第7篇

关键词:全国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46-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的实施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通过一年多对以往搜集资料的整理及对全国部分财经类高校体育课程等情况调研,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目前实际情况,感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对“纲要”精神的执行没有完成到位,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到底那种模式才是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有待较为深入地研究并提出具有财经类院校专业特色的新的课程模式及更为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内容。

1研究方法

1.1访问调查法通过近几年财经类院校体育年会、互访交流、电话访谈及文献调查等方法,共收集了20所财经类院校关于教学大纲、教材情况,目前全国财经类院校共50所左右。和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高校体育教师、专家座谈10余人次。

1.2问卷调查法围绕本次研究课题,共设计发放了专家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在正式使用之前就学生问卷作了信校度检验,皆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专家问卷和部分教师问卷发放于2005年7月的全国财经类院校贵州年会上,专家问卷发放了12份,收回了9份,均为有效问卷;教师问卷发放了60份,收回了52份,有效问卷为48份;选择不同地域、学校特色具有代表性的4所财经类院校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共收回550份,有效问卷为520份,其中男生问卷205份,女生问卷315份。

2结果与分析

2.1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情况表1显示,有18所院校(占90%)教学大纲是比较齐全,对于教学大纲的建设是非常重视的;有14所院(70%)校使用的自选教材,采用自选教材与教学大纲相配套。这说明教学大纲与教材一直是财经类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财经类院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在同专家、教师的座谈中也发现一个问题,多数的学校采用自编教材,从总体上看是好的,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教学条件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质量缺乏一个严格的检验与监督机构,那么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前瞻性就很难把握了。笔者认为,对于学校类别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院校能够使用统一的统编教材为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加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合理结构模式调查

2.2.1专家问卷表2显示,对于大一开设体育课程的模式有8位专家(占88.9%)认为大学一年级开设必修普通体育课,大学二年级有8位专家(占88.9%)认为应该开设必修选项课,大一、大二必须开设体育课符合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有5人(占55.6%)认为大三应该开设必修选项课,有4人(占44.4%)认为研究生一年级应开设必修体育课。通过座谈,部分专家认为,大三和研究生一年级应该开设必修体育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越来越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既“全面健身一二一工程”的实施,对高校体育工作得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的重要教育过程,因此应该增开大三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必修体育课。大四、研二、研三中,专家对开设体育课程模式主要集中选修课和俱乐部的模式,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因此开设选修课是不容置疑的,但现在对俱乐部的认同也比较高,原因在于俱乐部模式本身的组织与管理相对更简单易行,投入相对较少,近年来俱乐部模式的开发与实践不断深入,各院校也加大了对俱乐部的投入,可见俱乐部模式是必修课以外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模式。

2.2.2教师及学生问卷表3教师问卷中对大一、大二的认同与专家的意见是相同的,认为大一是必修普通体育课、大二为必修选项课的上课模式。

从表4至表7的对比可看出,专家与教师对大三和研究生一年级开课的认识是相同的,学生认为研究生一年级应开设体育选修课,同专家与教师的意见不同。

对于存在的差异应该从教师与学生等多个角度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大学三年级是对学生大一、大二在校体育教育的延续,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与习惯的重要过程,做好这个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因此开设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究生一年级的体育课程模式,专家与广大教师认为,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大,并且在长期学习工作中,身体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更大,对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对较少,有必要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对大三和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的认识与体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相关的场地设施有直接的关系,在调查中学生有257人(占49.4%)认为体育场、体育馆及体育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并且很多新颖的体育锻炼课程在学校的体育课也无法学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在学校长久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兴趣。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已经养成了科学、合理的安排课余锻炼,能够完成满足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了,如果需要学习,开设选项课也能够完成学习、提高的过程,并且比较自由,更适合在校学习的要求。

2.3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调查

2.3.1教师和学生对应开设课程项目排序通过调查,教师认为的体育选项课应开设的课程前10项排序为:乒乓球、游泳、篮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排球、跆拳道。对学生的问卷学生喜爱的前6项体育项目排序为:男同学喜欢的是游泳、台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排球;女同学喜欢的项目是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艺术体操、游泳。从调查中也反映出跆拳道与瑜伽课程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开展,其他项目可以说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常规项目.教师对选修课程内容的排序主要是考虑学校的教学师资、场地器材及学生的爱好相结合的项目,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对于普及游泳,开展台球课网球课还是有难度的,需要学校对于场地、器材及师资加大投入,但是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这些项目也是财经类院校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2.3.2在体育课中引入军事体育内容情况调查表8是关于在高校体育课中引入军事体育的设想问卷,是本次课题组在一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所说的军事体育主要是指军事训练中的400 m障碍跑,旨在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勇于拼搏的自强品格。有教师31人(占64.6%)和学生199人(占38.3%)比较赞同,也是本课题组对于在高校开设军事体育课程内容的一次理论验证,为进一步的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

2.3.3在教学中开设休闲体育的情况调查表9显示,有400名(占76.9)学生希望体育课中能够多安排休闲体育的内容,这符合在高校开展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应朝着淡化竞技、提倡快乐休闲的方向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大纲是比较完备的,体育教材呈现出多样性。

2) 财经类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及上课内容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但还没有形成结合本专业学生需求特色的课程模式。

3) 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教育能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目前而言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朝着融教育、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快乐体育模式发展。

4) 在财经类院校的体育课中引入军事体育内容,被调查教师和学生比较赞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5)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总结出以下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

3.2建议

1) 应始终不移的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教育性等方面的要求,对财经类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入改革。

2)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同时,全国财经类院校体育学会组织编写、经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全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新编大学体育教程》于2005年10月,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建议全国财经类院校能够使用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便于增加沟通及相互合作。

3) 在加大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不断钻研,寻找能够发挥本学校现有体育资源的最佳模式、实现体育价值的最大化。

4) 课程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改革的盲目性,注意处理好淡化竞技同增强体质的关系、创新性与继承性的关系、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在体育中的关系、学生的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等方面的关系,保障高校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5) 在不断探索中以理念更新、目标整合、学科构建全面为前提,逐渐形成“拓展延伸,顺应时代需求发展”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0.

[2] 钱杰,陈宏.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规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2,25(3).

[3] 匡长福.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4] 体育健身流行“轻体育”[J].体育科研,2005(4).

[5] 苏娟,刘强.谈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目标,内容的把握与实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6] 王则珊,主编.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

[7] 李祥,吴纪饶,主编.健康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8] 毛振明,毛振纲,编著.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

第8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 职业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体育课教学虽然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职业教育需求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为了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性人才的目标,就势必要求我们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以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看法。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规定了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程度,是为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服务的。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阶段的体育教育,是衔接学校与社会体育的桥梁,体现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特征,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运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生源层次的多样化、专业的市场化、目标需求,决定了课程建设应具有多样的多元化性,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把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具有本校特点的一体化结构。因此,本文将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满足兴趣、服务专业。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基础课,按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课,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已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形成相对固定且效果良好的体育教学课型。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只有3年,只开设一年或一年半的体育课教学,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也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制定大纲、选用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其灵活性,实行弹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学时间。在“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理念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课程个性化,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取向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实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因此,完整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基础课、职业特色体育选项课以及课外体育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结构,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准职业”人员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体育基础课

由于生源和学生自身基本身体素质的差异,学校有必要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安排体育基础课程,提高身体素质,为后续的体育专选课打好基础。体育基础课内容应具有引导性的特征,这对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是个适应高职体育教育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体育课的内容应安排一些有助于恢复体能、强化锻炼意识的适应性的内容,主要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严密的组织过程,紧密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引导学生投入到浓厚的锻炼氛围中来。体育基础课一般按照固定班级授课,时间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应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同时,授课按照自然班进行便于新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从而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职业特色体育选项课

职业特色体育选项课是指在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个人需要选择以及结合个人职业需求确定学习内容。个人职业需求所确定的学习内容主要是针对专业所需的特殊能力(如快速反应能力、手脚协殊、身体要求调配合能力、平衡能力等)进行的教学与训练,从运动解剖学上来说,主要是提高为职业活动所需的主要肌群的应用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身体准备。

1.职业特色体育选项课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快速走上一线工作岗位,职业性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个体现。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职业性”体育课程模块,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职业特色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

职业特色体育选项课由学生网上选课后组合形成为专项班进行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二至第三个学期。因此,根据各系开设的专业以及培养目标,我院体育选项课程可进行如下设置。

(1)办公型专业

办公型专业在我院同时也是在高职院校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如设计专业、管理专业、财务专业、文秘专业、计算机专业、仪表、化验等均属此类,其职业特点是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同时要有果断处事力、判断力和想象力的能力,而且具有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典型特征。因此,根据减轻大脑疲劳、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思维状态,在体育课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以保持作息有度,工作更加轻松自如。

(2)高空型专业

我院的艺术系有建筑工程专业、装潢专业,生态系有环保专业,由于需要登高作业或空中作业,应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下肢支撑能力、左右换站立耐久能力等,可选修篮球、羽毛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以提高对今后职业的需求。

(3)直立型专业

我院机电与机械专业、烹饪专业、纺织、服装专业等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而且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重点发展手腕、上肢与躯干的力量和耐力,可选修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等项目,以适应毕业后的职业需求。

(4)运动型专业

我院营销、汽车驾驶、物探、地质、测量、农林等专业属于这种类型。高强度劳动以及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同时要加强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应侧重培养学生听信号或看信号的迅速反应能力,提高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可选修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以适应职业岗位的特点。

四、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体育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这对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造性应用型技术的目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课、职业特色选项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且还结合了学生的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可为学生职业的发展奠定夯实的身体基础。当然,学生的层次、兴趣是多元化的,我院在选项课程和课外活动的项目选择上在一定程度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同时在师资队伍、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条“因时因地制宜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1]。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的俱乐部课程资源还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库。而各俱乐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1体育俱乐部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对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4]。大学体育中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均以单独运动项目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如:篮球俱乐部、瑜伽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等课程。各体育俱乐部课程资源是大学体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体育俱乐部课程资源与体育教学资源保持着一致性。合理开发体育俱乐部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有利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从而深化教学改革。

2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2.1俱乐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2.1.1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俱乐部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对竞技运动项目改造进行建设。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遵循科学的健身原理和体育运动规律,充分研究竞技运动项目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以及教育性,对其进行降低难度、简化技术结构、修改运动规则以及场地器材规格等方面的处理,使加工改造后的运动项目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富有趣味性与健身价值。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课程内容的专项化和正规化,更多地发展利用项目的娱乐性与教育性特点。

2.1.2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开发利用

俱乐部课程可以结合地方特色运动项目,特别是少数民族运动项目,经过筛选,合理地改造,整理出完成的体系,引进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中,建设成特色俱乐部课程[5]。例如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打柴舞”“舂米舞”以及海南的木球等项目,这样,既能丰富俱乐部课程内容,又使民族民间运动项目得以发展与推广,使学校体育更具特色。

2.2俱乐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2.2.1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起主导作用。体育老师具有相应俱乐部课程的丰富科学知识;同时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能够针对不同基础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对道德、品质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俱乐部课程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另外,教职工在宣传、激励、支持配合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重视其他教职工资源开发过程。

2.2.2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生是俱乐部课程目标实现的主体,具有丰富的资源与发展潜力,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与培养。在俱乐部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如选拔俱乐部特长生担任老师的教学助手,发挥主体参与作用,帮助教师进行课堂组织管理,保护、帮助与辅导其他同学等。

2.2.3师生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可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并可提高课堂凝聚力。这些既是保证教师积极开展俱乐部教学工作、学生积极接受指导以及参与课内外俱乐部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俱乐部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首先,教师要能够理解与尊重学生、真诚与平等地对待学生。认识到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情感体验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并欣赏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能“唯我独尊”;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合理运用体育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维护教师权威。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人格感召”,就能形成牢固、持久的良好师生关系。

2.3课外俱乐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多,课外俱乐部活动具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它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比如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增强创造力等[5]。而在开发课外俱乐部课程资源时,学生是俱乐部课外活动的主角,教师服务与指导学生成立机构、自我管理、规划与落实,防止放任自由;另外,需要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自我组织实施各俱乐部的活动。

2.4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俱乐部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教学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因此需要加强相应运动项目的名人肖像、冠军壁画、警句格言、雕塑等的布置,这样可提升教学环境的趣味性,营造出运动氛围,以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场地、器材都是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因素之一。

3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3.1强化体育教师俱乐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体育教师是俱乐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课程资源。由于对俱乐部课程资源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俱乐部项目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层次不一。因此,学校需要重视体育教师资源,为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培训提供机会与条件。

3.2因地制宜,开发符合本校的俱乐部课程资源

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以及所在地的地理、人文历史等环境条件,展现地方风貌,体现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社会的人才需求,办出特色课程;并结合本校教师、学生等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俱乐部课程资源,贯彻与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新理念。

3.3推进俱乐部课程资源半商业化发展

学校俱乐部课程资源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收费形式对外开放。开发出来的丰富多彩的俱乐部项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对校内校外的健身人群进行优惠有偿开放,有利于募集更多经费,从而保障俱乐部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学校俱乐部课程资源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另外,实行学校俱乐部课程与相关企业合作,共享场地、器材、人力等资源,或者优惠补偿等方式,配合开展教学、竞赛、实践等活动。

4结语与建议

4.1结语

开发利用俱乐部课程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对丰富课程内容、灵活教学组织方式等产生直接影响。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需要加强认识,并培养能够根据项目特点,结合校内外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开发利用项目课程内容资源以及物资条件资源的能力。

4.2建议

(1)校院领导主管部门加强对体育俱乐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支持,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保障激励机制,并在实质上加大经费投入。(2)学校建立先进的网络系统,优化体育教师资源。建立各俱乐部教师数据库和高效的网络选课系统,方便学生根据学校基本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体育俱乐部课程,从而实现人力、教学、课程等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

作者:王悦 单位:三亚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培养 课程 借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60-02

1 大阪教育大学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现状

1.1 学校的理念和目的

培养教师课程的理念和目的,培养具有学术总结和教学研究能力学识高、教养丰富的有为教育者。保健体育专业课程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增进健康的保健教育,培育能够积极处理健康问题、具有丰富学识的人才,并把获得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健康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科学和技术的目的。学校反复强调,确保优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重要性。

1.2 保健体育专业学习标准

表1表明,在保健体育专业选课标准中,基础科目占27%,其中,教养基础占18.5%,公共基础科目占8.5%;专业教育科目占73%。其中,教师职业相关的科目占39.2%。专业专门科目占17%;自由选择科目占12.2%,毕业论文占4.6%;在教师职业相关科目的39.2%中,教职专门科目占23.9%,教科专门科目占14.3%。

表2表明,在专业课程选课标准中,教科专门科目占34.5%,

专业专门科目占38%,自由选择科目占27.5%。在教科专业科目中,必修科目占17.25%,选择科目(必修和自由选择)占17.25%,必修科目和选择科目是一样的;在专业专门科目中,必修科目仅占3.5%,选择科目(必修和自由选择)却占34.5%。

1.3 以上具体事例可知道,日本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特征

(1)体育课程的设置较多、课程的分类较细。(2)选修课程比例大。(3)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融合紧密。(4)重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配置、有明显的重理论轻术科的倾向。(5)在重视学科理论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传统体育和地域体育的特色。

2 日本教育大学体育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2.1 进一步探索培养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根据新的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体育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和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发展趋势。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的能力:(1)体育学科理论的选择能力(20课程及单元教学的设计能力。(3)根据学生不同发育阶段的能力水平,来开发相应教材的能力。(4)完成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能力。(5)教学观察、分析及反思、评价的能力。(6)教学的组织运营和选择教育环境的管理能力。

2.2 为实现这些能力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课程应进行如下改革

在宏观层面上:(1)建立本、硕连读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2)完善教师职业学科的综合化改革。(3)构建课程论、教学论和评价论的一体化模式。(4)开设模拟实习课程、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在微观层面上:(1)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保健课程的内容。(2)在理论和术科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增加教职学科理论课的比率。(3)在课程内容的特色方面,要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4)在选课的形式上,要增加选修课程比例。

参考文献

[1] 高桥健夫・冈出美则.体育学科教育学入门[M].大修馆书店,2002.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大学体育 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我区内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我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近年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升成高等职业学院的,各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都有待进行改革。国家教育部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大学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照《纲要》的精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开拓思路,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实施了适合我院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民办高职院校有着灵活教育教学模式,自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体育课程应根据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不同班级组合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教学资源匮乏,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师生比例不合理、场地器材陈旧和不足,这些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其次是体育课程的课时不足,高等职业学校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改革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有时体育课只能让路给专业实训课程,导致了体育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最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评价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严重不符。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体育课堂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非常不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二、明确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的任务和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是公共必修课程,在教学任务上突出其学科教育的特殊性,大学体育课应注重学生学习的理性,也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锻炼,还有注重学习内容中的文化性,也就是参与体育相关活动,另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定位在有学生参与的体育课堂内外与身体素质养成,这样既结合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功能,又贴近高职院校的体育学习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实现教学的改革目标。

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以锻炼身体为主,以传授运动技能为辅”的目标定位,大学体育其实还是基础的体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基本体育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从事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察能力。为此我们改革目标就是把大学体育建立成综合体育能力培养的课程,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措施针对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以老师为中心、以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很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大学体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没有同一项目和统一标准,所以评价方式同样需要革新,我们整体评价是由基础理论、技能掌握、考勤情况等几项技术考核组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个人身体素质上有待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必须确立正确健康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紧密围绕“健康第一”“身体素质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开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课堂教学既要强健学生体魄,更要文明学生身心。要把体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意志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能体验到健康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乐趣,今后更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养成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学的效果在于能够向课堂以外的延伸,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由校内延伸至校外;由学校教育延伸至终身受益。传统教学中课堂安排得满满的、把学生活动限制死的做法,是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对运动量与运动密度的预计往往是以时间“秒”为单位来计算的。改革后的体育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产生兴趣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使学生能把课堂中所学的用到课余锻炼中。课堂中老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如,学生的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45分钟的教学是连贯的、合理的、有效的整体教学形式。

四、制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课课程体系

(一)体育课的课程设置

形成以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健康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为主线,各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等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即结合各项目的运动方法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形成教学内容中体育理论知识的“求同”;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具体体现,又形成教学主体内容上的“存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选取教材,制定统一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各项教学内容。我校根据高职生特点选用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体育与健康、终身教育教程》(运动技能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按照理论结合实践实施教学。教学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同学,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选项教学。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项目,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体育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实施上由“传授”型转化为“指导”型,在指导下,学生更能提高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育课成绩的评定

考试内容包括体育理论、专项技能、运动参与三部分:体育基础理论考试为笔试,考试由体育教研组统一组织,可进行随堂考试,考试时间为45分钟;专项理论考试随堂进行。根据各选项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多项考试内容。在专项技能考试中,每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1-2个考试内容,由该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对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加分。运动参与考核由各选项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第12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