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时间:2023-12-01 10:3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独生子女 教育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被寄予了很大希望。个别00后的孩子如今可谓是被家人捧得比东方明珠还要高,想想一个孩子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老少三代宠着,不娇气还能怎么样,老人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吃得不好,穿得不好,常常换花样,买好的、穿好的,还要跟别人家的小孩攀比,导致现在的小孩子养成了很多恶习,如果说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还不如说是他们的家长造成的。

过了一个暑假,今天孩子们都来上幼儿园了。由于是第一天,大部分孩子都是爸爸妈妈一起送来的。爸爸牵着孩子,妈妈怀里抱着床铺盖。菲菲带着妈妈来到自己的床前,看着妈妈帮她铺好床,最后发现一条薄薄的毯子没带来。菲菲嚷着说:“妈妈,我的毯子怎么没带来啊,我睡觉要盖。”妈妈也不好意思地说:“菲菲,真不好意思,妈妈忘记了,今天你就先盖下被子,妈妈明天帮你带毯子来,好吗?”“我不要,我不要,我今天就要盖。”妈妈实在拿菲菲没办法,只好特地回去把毯子拿过来。送完毯子,菲菲妈妈很无奈地跟我们说:“我们家菲菲就是这样,想要什么就一定要,等一会都不行。在家里大人都要听她的话,哎,我们现在做家长难啊。”

“家长难做,做家长难啊……”这些是家长的肺腑之言。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给他们最好的。渐渐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娇惯。说起娇惯,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场面通常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爸爸妈妈争先恐后地答“我给我给”。再者,就是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在后面追着喂;孩子摔倒了,家长飞人般地冲上去搀扶;孩子的房间里堆满了图书、积木、彩泥、画笔、汽车、娃娃……其实,现代父母可能已经和这种“初级阶段”的娇惯绝缘,我们不想给自己培养“小祖宗”,给社会输送“小皇帝”。但是,即便怀揣这样清醒的认识,仍然很难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过度的爱与关注,中了“隐形娇惯”的埋伏。

当我们在与家长交流不要对孩子过于娇惯,家长都会回答:我们没有对孩子娇惯,我们对孩子蛮严格了……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严厉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1.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地表扬孩子,结果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做。同样,过度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取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理没谈成,孩子还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则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原来,在无形之中,父母的行为已经娇惯出孩子的坏习惯,那么应该如何克服“隐形娇惯”呢?警惕和克服隐形娇惯,是父母每天都要面临一场考验。那么,该以什么招数应对呢?

1.设定明确的纪律和界限。

即通常所说的“立规矩”,是比较常见但又很难执行的防止娇惯的策略,这意味着家长要制定和坚持原则,并教会孩子如何承受拒绝和挫败。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够保持明确的界限和一贯的处理原则,孩子就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2.控制保护欲,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小心你的爱会让孩子窒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欲望时,对他的行为加以鼓励,让他慢慢地培养起独立处理问题的技巧及自信心。

3.不让孩子逃脱责罚。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应该让他体会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此受伤,或者在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但这是他们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4.不一定要马上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可以尝试延迟孩子的满足感,不要在孩子刚一提出需求时就马上满足。还需要杜绝自己做了让孩子不满意的事后,通过满足要求达成妥协的行为。

第2篇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原创: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是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第3篇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反应、引领、影响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4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过度溺爱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2-01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1颇偏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愉、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当其冲是要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用各种方法促使孩子不断考高分,最终考上大学乃至研究生等,这才是子女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它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及规范的灌输等对孩子健全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有的独生子女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周六周日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孩子就像是一个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更别说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古希脸学者萝塔戈不无深刻地指出:"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蓄满的容器,而是一一束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家长偏颇的教育无情地忽略了对孩子至关重要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养育。家长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把怎样培养孩子做一个现代化的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题思想,形成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知识、能力、性格以及交友规范等的教育有机相融的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地引导孩子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2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还要讲求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心理品格,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所引起的孩子心理品格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地娇惯宠爱,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常姑息、迁就。由此,使孩子养成了娇纵的心理品格。具有这种心理品格的孩子往往对家长不尊重,自私任性,挑吃挑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令家长追悔莫及。有些家长则走向了反面,对孩子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一心希望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孩子稍有不如意,则予以批评、责怪,甚至进行打骂,孩子不自觉形成了与父母相抵触的心理,有的孩子则形成了遇事不敢说的退缩心理。这些心理品格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比如,对于那些长相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常会当着他的面发表议论。 "这样,无形中使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牵的异常心理;对于有特长的孩子,家长常过分的予以肯定、赞扬、鼓励和宣传,有时还让孩子做专门的炫耀性表演。这就极易导致孩子过早地形成 " "专业化"的心理定势,从而影响以后身心的全面发展。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2.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2.1待遇普通化。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2.2选择自主化。"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 ,如著名教育家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充分自。

2.3期望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 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2.4家长榜样化。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5学校与家庭配合密切化。对孩子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校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饰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也好配合学校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2.6家庭民主化。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 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第5篇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第6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代际伦理;和谐;构建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07-03

随着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以及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速度加快,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急遽转型和嬗变,社会代际伦理关系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因此,新的社会代际伦理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独生子女是与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一代特殊人口。而由一代独生子女所引发的众多社会现象,所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正在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社会产生广泛的、深远的、长期的影响。

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代际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代际情感沟通缺乏

我国现在正处于独生子女的特定社会环境中,再加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普遍早熟,比以往的同龄孩子有了更高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这样就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人格偏离等现象。而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的沉重负担,父母也越来越疏忽了孩子的心理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与子女关系的淡漠。另外,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关系,独生子女家庭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同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可以通过兄弟姐妹来解决,但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系统支持,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往往会使他们寻找家庭以外的情感支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重智轻德的培养方式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最为关注的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学期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直到一些更专门化的方面,如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智力开发、不良行为防止、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它既涉及到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影响到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

1.过多地关注成绩。孩子考试的分数是现今社会的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不少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取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分数成了孩子在家庭中立足的重要砝码,家长对孩子的好坏几乎都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息息相关。甚至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实行奖惩的措施。这种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过多的金钱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逐渐富裕起来,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却成了一大难题。许多事实说明,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金钱投资与成功成才是不成正比的。孩子能否成才与一定的财力投入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对孩子投资得多,收获就会多。于是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甚至花费很多的钱为孩子买诸如钢琴类的乐器。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他们从小就饱受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严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灭了灵性,失去了兴趣。

3.过少的德育培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顺,对孩子疼爱有加,很少在德行上对孩子提出高要求,不重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学历加名牌转向对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需求。但还有不少家长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固执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视而不见,几乎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在这种由家长特别营造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协作、自私自利。

(三)家庭责任意识下降

目前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群体责任感缺失。当代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已经造成了独生子女在个人与群体中的不和谐。人际关系的困惑是当代独生子女一个主要的心理障碍。由于当代独生子女个人自主性的增强、个人自由度的扩大以及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对别人漠不关心。在群体中,一味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是当代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四)传统孝道缺失

当前独生子女的孝道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敬老意识淡漠――行孝意识的缺失。随着老年本位的逐渐淡出,许多独生子女的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尊老行孝的意识已渐趋微弱,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第二,不懂得照顾父母――行孝行为的缺失。许多独生子女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没有为父母考虑过,缺乏反哺意识。第三,不尊重父母――行孝理念的缺失。被父母呵护大的独生子女一代,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第四,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行孝情感的缺失。一些独生子女很少问及、关心父母;一些独生子女也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二、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代际伦理问题的成因

(一)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影响

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难题,一直坚持现行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政策,未来人口的数量一定会锐减,但同时也会使年龄结构产生剧烈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最典型的特点是孩子数量的唯一性和家庭存续关系的单传性,孩子数量减少到最低,独生子女既是家庭传宗接代的唯一寄托,也是家庭未来精神与物质赡养的基本依赖,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都已经被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在这一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穆光宗认为:“其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一旦孩子在成长中途出现意外而其父母年事已高,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感和未来保障就大受影响,这样的风险发生在父母已到了不适合生育的中老年,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二)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的冲击

1.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人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得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市场经济的引入,家庭代际关系的利益色彩逐渐浓厚。在这个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个性等新的观念,并早已渗透到家庭生活中,成为影响传统家庭伦理变迁的重要因素。

2.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周围,它使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独生子女迅速成为上网人群的主力军。在新兴的网络面前,面对网络的诱惑,再加上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很容易被网络中自由的感觉和虚拟的冲动影响,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另外,由于多数家长们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偏低,对网络的冲击感到无可奈何。此外网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也在毒害着青少年,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

(三)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变化

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很好,孩子在生活方面都很宽裕。可是很多孩子的精神生活却很贫乏,究其原因,这是由现代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缺陷所造成的,而且家庭本身也很难去弥补这一缺陷。第一,孩子接触同龄人太少,接触外界空间太少。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每个家庭相对封闭,孩子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家人,很少接触其他同龄人。第二,孩子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重心。现代家庭成员组成主要模式:6+1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宝宝)、4+1式(祖父母、父母+宝宝)、2+1式(父母+宝宝),在家时家庭中心多以孩子为主,家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全在孩子身上。第三,孩子和父母互相沟通的时间太少。父母要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周末和晚上三四个小时,如果下班再晚一点儿,或者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其他事情,那么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更短了,有效沟通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四)代际文化及生活背景的差异

不同代的人成长的环境不相同。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取向上存在差异以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数量与种类是不对称的。父母与子女所追求的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权力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自然会影响两代人在社会态度、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代际差异。这都会导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在认识层面上与行为层面上的不一致。

三、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实现代际和谐的对策

(一)代际情感沟通上,要求父母与子女双向互动

1.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家长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哪怕孩子还小。家长与孩子交流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也要注重方式和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父母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同时父母也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放下架子,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和无知。对子女比自己强的地方应认真、虚心地学习,不要视而不见,或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正是这种相互学习,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采用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语言交谈外,还有书信、体态语、家庭会等多种沟通方式。不同的家庭背景及当时面临的情况不同,沟通的方式和途径也会不一样。采取什么方式和途径与孩子沟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以合理有效为原则。

(二)代际文化上,传承传统“孝”文化中的现代价值

1.弘扬和发挥传统文化中“孝”的伦理观念的现代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的观念由来已久,孝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新老之间的代际冲突主要是靠道德来调整,而道德作用的发挥是靠社会舆论来实现的。在弘扬传统“孝”文化方面,还应该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促进尊老、爱老、养老社会风气的形成。相反,对那些“不孝”行为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制其改变。

2.扩展传统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规范的现代内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原有的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逐渐消失。所以更应该把这种兄弟之情扩展。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同甘苦共患难。这种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它可以培养人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与相互信任。

(三)代际教育方法上,要求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

1.家庭教育中两代之间道德教育传递与继承相交互。家庭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子女教育中,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子女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格和团结协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把家庭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的德育功能,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并举,改善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实行家庭伦理教育时,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教育。

(四)代际养老方式上,要求家庭赡养与社会养老并举

1.转变养老观念。风笑天教授提出了“独立养老”的概念,概括地说,“独立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事情。现在家庭养老方式正逐步从“依靠子女”转变到“依靠自己”,从依赖或期望子女的“反哺”到依靠老年人的“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2.养老模式应多样化。单一的养老模式加大了年轻一代人的压力,使他们在赡养“能力”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引导和提供多种养老模式,减轻年轻一代的压力,从而减少新老代际之间的冲突。政府应积极领导和组织,制定政策和措施,使独生子女养老事业(包括家庭养老)规则化、制度化,并且各项养老保障措施要积极落实;还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老年福利事业。

构建“独生子女家庭”和谐的代际伦理,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不仅有利于代际理解和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代际间的相互支持,达到代际之间的真正和谐。代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代际和谐,才有家庭内部和谐局面的存在,而家庭内部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5).

〔3〕朱贻庭.现代家庭伦理与传统亲子、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4〕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5〕周祝平,等.城市化加速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研究[J].中国老龄化研究,2004(3).

〔6〕沈汝发.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2(2).

〔7〕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8〕李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4.

第7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大学生 教育

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有:一是生活上的“娇”;二是性格方面的“独”;三是 心理方面的“脆”;四是身体素质的“弱”。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教育工作要对独生子女进行生活素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挫折教育和进行心理咨询。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关注、引导,努力把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陆续走进高校,大学中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家长对其倾注了更多的爱,寄予更高的期望。由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使他们除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以外,还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特点,如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具有音体美等方面的专长。除此之外,独生子女大学生还具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1、生活方面的“娇”: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导致他们生活中讲求吃穿、摆阔气、讲排场,往往浪费严重,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勤俭节约。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新入学的独生子女不会铺被褥、洗衣服,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新生报到时家长送到学校,而且帮助子女排队注册、领取物品等,军训中怕苦、怕累、怕脏、经常哭鼻子的往往都是独生子女。

2、性格方面的“独”:不善与人合作,集体意识淡薄。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习惯于父母的宠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得到过多的爱,而往往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考虑。在与人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不顾别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闹矛盾。由于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纪律的约束,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全局。

3、心理方面的“脆”: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一方面表现为活跃聪慧、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在评优、入党等方面不顺利时,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冷漠等情绪;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哭鼻子、找家长求援;与同学闹别扭时不会妥善处理,往往采取逃避或报复的手段。

4、身体素质的“弱”: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应提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多数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之对健康观念认识不够,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独生子女中肥胖、超重和近视的人数居高不下。某高校2005年的新生军训中,在训练场上因气温略高而晕倒的11名新生中,有7名是独生子女。

二、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

生活素质教育。学校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按时作息,合理饮食,注意卫生。按道理来讲,这些事情小学生都能做得很好,但实际上,我们的家长和中小学教师却往往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琐事对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起重大作用;二是培养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读书、谈话、观看影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强不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使学生做到生活上自理、管理上自治、学习上自觉、思想上自我教育。此外,学校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走向厂矿、走向农村,让学生参加劳动,让他们在汗水中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三是加强体育锻炼。高校要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抓好体育课,将体育素质纳入到毕业生考核体系中去,制定一套体育达标标准并严格考核,如果学生毕业时没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就象没拿到计算机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一样,不发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36-38.

第8篇

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得失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重大。据调查,现在学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超过九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而做好独生子女的教育则为国策之后盾。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

1. 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

2. 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 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

4. 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

5. 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6. 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厌学情绪。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

一、感恩教育,为独生子女健康教育“搭桥筑路”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爱,每时每刻都在沐浴着爱的芬芳、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友爱、社会的博爱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独生子女们对这些无私的爱习惯了,漠视了,甚至会横眉冷对,在他们的眼里,这种爱是对他们成长的一种赠予品,是不承认他们做为社会的独立个体的一种表现。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 感恩父母。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特别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结构逐渐向4-2-1的模式发展,父母、祖父母几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独生子女身上,用爱把独生子女包围得密不透风,由此养成了独生子女刁钻、任性、骄横的性格,他们做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父母的做法违背了他们的想法,便会与家庭对立,与父母对抗,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我们班级有位姓王的同学,一天因为父亲叫她起床早了一点,便与父亲大吵一架,并以不读书相要挟,要求父亲向她赔礼道歉,并威胁说如果父亲不离开这个家,她便永远不上学或者去死。她的做法伤透了父母的心,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并卧床不起,但又拿她毫无办法。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在一个黄昏把她约到了郊外,开始她对我很排斥,无论我聊什么话题,她都一言不发。后来,我问她知道为什么孩子的生日又是母亲的受难日吗?她低着头说听过这个说法,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给她讲了我从怀孕到生产,后来由于羊水少只能实施剖腹产,孩子生下后又因感染住院一个月的经历。听完后她哭了,她说她一直是家中的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一有不顺心的事大人们更是惊慌失措,今天才知道大人们是那么不容易,回到家后,她向父母道了歉,并回到班级努力的学习,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成绩来回报父母。在她的影响下,班级里的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干点活儿、倒杯茶、洗次脚,在母亲节和父亲节送张贺卡、道一声辛苦已成为一种习惯。

2. 感恩老师。随着独生子女在班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课堂上不听课、搞小动作的人多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甚至顶撞老师的多了,有些学生和老师对面碰到也是一言不发,避而远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曾说过:“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尊重老师,从心里亲近老师,才能学好其所传授的知识。

针对独生子女为人冷漠、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现象,初一的新学期我召开了以张米亚老师、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为背景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每堂课背后的艰辛付出。每次的课间10分钟,我都坚持留在班级,与学生们谈心,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吃喝拉撒,在谈话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动学生。此后,在课堂上不学习的学生少了,顶撞老师的学生少了,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班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3. 感恩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都说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是自私的,他们社会责任冷漠,对于自我空间的陶醉,对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一概念深信不疑,对道德丧失认识,对基本的国家观念淡化。为了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未来社会的责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常要求他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大事、小事,先用自己的爱心去面对,长此以往,自私的小公主、小皇帝们也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社会公德感加强了。春季南方干旱,他们能省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旱区,玉树地震他们伤心落泪,自发地组织捐款。

二、反思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利用班级的墙面做了“三省吾身”专栏,分为“一日之省”、“一周之省”“学期之省”三个栏目,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理想学习、品德态度等多个方面,每天学生把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反思后形成文字贴在相应的栏目里,周汇总、月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反思的内容越来越少,得到别人夸赞的地方越来越多。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注重提高独生子女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独生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教育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从根本上增强独生子女适应社会、学校生活的能力。

三、自信教育,为独生子女的人生洒满阳光

第9篇

【关键词】单独二胎 非独生子女 家庭关系 全面二胎

2014年的 “单独二胎”政策到2015年“全面二胎”放开的推行,这一举措的实行与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各地多个城市都展开了不少调查研究,但往往涉及面广而不精,或是在宏观层面徘徊,我们的研究将宏观政策与具体的家庭关系结合。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放开二胎“政策对于家庭成员间关系及社会的的影响

人口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点,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二胎”政策的开放,带来多方面的社会效应。但由此而引起的家庭关系的复杂化还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计划生育已经施行了30年,“二胎”政策的放开造成了微观家庭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脱节,尤其是80、90后年轻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两个或多个孩子带来的家庭关系复杂化问题,这决定了我们研究分析非独生子女家庭并得出建设性的防范对策的必要性。其次,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仅仅是自身就业、住房压力,孩子上学、抚养等物质成本的提高,更有时间精力体力的不充足对两个孩子的家庭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住房商品化,邻里关系冷漠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更加依赖于封闭的家庭生活,几个人组成的家庭成了很多人唯一的“安全港湾”,这种封闭的家庭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也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预期未来几年两个孩子使得家庭关系复杂化的研究能在“单独二胎”政策实行过程中立起预警灯,提供不仅合理又切常情的具前瞻性的应对方法,具有极大的迫切性。

(二)分析调查问卷及模型研究

我们的主要调查范围为浙江的若干个县市,通过发放问卷、实地采访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随机选择非独生子女家庭进行调查,得到需要的相关数据,再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作为参考。我们将调查所需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相关分析,抓出重点,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探讨得到联系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的机理分析模型,更加理性、专业的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三)调查研究与预防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对家庭关系复杂化、缓解家庭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提供“单独二胎”政策实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社会问题的前期预警和解决方案。从父母、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预警机制,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纵观整个中国的教育问题,个人意识过强、不懂分享不愿奉献、人际交往能力太差是普遍的现象。本次项目的研究从家庭关系出发,研究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多个子女的相处问题,缓解矛盾、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善于选择、学会舍弃、懂得感恩、学会奉献。同时增强孩子与他人的互助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保证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让孩子学会并适应在多名家庭成员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互助互爱,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整体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建和谐家庭。

二、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复杂化分析模型建立与研究

(1)亲子之间的关系。首先,父母透露将要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个讯息就能影响第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有37%的孩子对父母生育二胎持反对态度,担心从父母处获取的爱被分走了,从而表现出性格敏感而缺乏安全感;其次,父母对两个孩子有偏爱会造成孩子心理不平衡,使得孩子对父母心存芥蒂;第三,有64%的父母表示,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这对父母来说经济负担、精神负担都大大加重,难免有疏忽之处,也容易出现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即便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之间却往往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或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或为了争夺玩具的优先使用权,孩子们在争执竞争过程中导致感情不佳让很多父母感到无措可施。

(3)整个家庭的关系。重男轻女、偏爱幼子的偏见仍然存留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尤其是老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对男孩、对年幼孩子更多的偏爱;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隐私更容易暴露,往往使得家庭关系更加复杂。

以上剖析的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与此同时,多一个孩子对家庭关系来说也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有87%的受访者认为孩子相伴成长,更加懂得互相分享与鼓励;还有76%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时间精力分散给了两个孩子,而不像一个孩子时那般溺爱,反而起到了孩子能自主自立的效果。

三、改善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复杂化的对策

(1)孩子的角度而言。大孩子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心态,爱护幼小,从而减少由于弟弟妹妹的出生而造成的内心失落感。两个孩子要从心里接受自己身处的家庭角色,相互接纳对方的存在,多和父母、兄弟姐妹交流沟通,相亲相爱。

(2)家长的角度而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换位思考。尤其要体会到大孩子内心情感的变化,多与大孩子谈心交流,帮助大孩子重新建立家庭角色认知。家长应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并且积极为孩子之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培养孩子之间深厚的亲情,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

(3)社会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应积极为计划生育二胎的家庭组织相关的讲座、辅导等活动,指导如何处理以后可能出现的家庭关系复杂化的问题,让家长做好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政府部门在实行“二胎”政策的同时,应该要考虑到出生率增加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因此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营造完善的社会配套机制等,为每一个家庭造福,促进社会和谐。

第10篇

北京市二孩政策解疑答惑会议一开始,就公布了备受关注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

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刘志: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情形的第二项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修改为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修正案草案内容并不复杂,将17条第二款第二项修改为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以及修正案的实施时间修正案公布之日起实施。

据了解,目前北京已经启动的立法程序,正在积极开展立法研究论证和协调工作,根据规定北京的单独二孩政策必须由北京市人大或其会通过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作出专门规定后方可依法实施,本次人大会并不会在这一次会上就通过《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会议之初就透露本次会议将会对修正案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明年的市人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进行第二次审议,拟在3月1号起实施。

这次会议,进行修正案的一审,准备在明年2月份,20xx年咱们会第一次会议上二审通过,争取在3月1号就实施,及时的把这个政策加以完善。

代表李小娟认为,此时放开单独家庭二孩,更像是一种水到渠成。

李小娟:放开这个单独二孩这个事,其实有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咱们整个劳动力的人口规模、新生人口的数量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叫做水到渠成,但是我觉得做这个事情可能需要一个稳妥的进程。

放开单独家庭二孩之后,社会也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委员孙世超在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修正案草案审议意见的报告时,也特别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本市的实际生育水平在未来一个阶段会有所上升。对本市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带来影响,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确保政策衔接,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孕妇维产婴幼儿保健等医疗服务保障,合理规划和配置入托、入学等方面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北京市二孩生育政策各方反应北京多家医院均表示,他们都在等待这一政策具体的操作细则。但海淀妇幼保健院对记者表示,且不说未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目前床位就已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助产服务,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产科分娩高峰,确保孕产妇安全和儿童安全,北京市将采取多种措施扩增产科床位比重,加大急救设备配备。目前,存在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即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二、一级助产机构利用率不足。教育方面,代表宋慰祖表示,之前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生育峰值带来的入学压力,给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后即将面临的教育问题早早地提了个醒。

北京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一段时间内,会产生人口出生高峰,比如说奥运宝宝包括原来什么世纪婴儿这些,都已经形成了尖峰式的教育问题。未来教育资源的压力巨大,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而是怎么解决学生入学的问题。

在本次会议中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刘志也提出,要防止出现短期内生育堆积。

北京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应积极倡导合理生育间隔,严格审批程序和要求,防止出现短期的生育堆积。

记者致电多个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均表示在具体操作上,他们也都等待细则的出台,目前并没法给出更多指导性意见。

月坛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都没落实呢,是,有这个信息,但是还没具体操作到我们这呢。

记者:如果我现在计划想生的话,该怎么办呢?

工作人员:这几天也有人问,我帮他问了政务服务大厅,大厅说,那是在准备,但是政策还没下来。

第11篇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也渐渐提高。尤其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使得大家观念进一步转变,思想进一步解放,“优生、优育”、“少生快富”的意识逐步增强。如今,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宝贝”们也随之增多,面对此情此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显露出来一究竞该如何教育好这些独生子女呢?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当今的孩子,在家真是比金银珠宝还珍贵,他们大多是家里的主角,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着”,被家长们过份的溺爱,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他们不会跟别人交往,不会宽容、谦让,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是很低。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各位家长们,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不觉得问题的严重性吗?记得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21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他们所受的教育如何,素质如何,决定着本世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试想,如果我们任其独生子女们肆意发展下去,祖国的未来,他们担当得起吗?面对此问题,我想除了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外,更主要的是家长要跟学校密切联系,互想配合,才能使你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实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家长是孩子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家庭教育没有时间限制和教育分工,是目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家庭教育也必须与学校教育“接轨”。倘若家庭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即使为教育学生花费很大的力气,也会出现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的情况。所以,有人说:“学校十日功,抵不过家庭十分钟。”孩子对家长的亲情和依赖关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决定了教育的诸多方面需要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中实践、巩固和完成。因此,要坚持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相互沟通。

另外,我认为,老师和父母都要给孩子爱的机会。汪广仁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自己的幼儿的生命是多么伟大”。对成人来说,接爱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却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孩子们许多不良习惯不是孩子的自己造成的,有许多都是父母给养成的。如:刚刚在学校接受过教育的孩子给爸爸倒了一杯茶水,递到跟前:“爸爸,请喝茶!”谁知,爸爸却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一个男孩子帮助生病的妈妈干一些家务活,妈妈却挥挥手说:“不用你,把书念好,就是关心你妈了”。类似这样的事实有很多,今天的父母,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爱的权力”剥夺了。在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们被成人的“爱”包围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强大”,比孩子有“实力”,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们“爱”得死去活来,导致他们养成“唯我主义”思想。据有人调查表明,59.18%的家长在养育孩子上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每月给孩子零花钱在50元以上的占27.02%;孩子每月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极少,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上下学时接送,47.19%的家长把洗脚水端到孩子的面前。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谁让他们是爸爸、妈妈呢?也不能怪自己啊?真正的爱孩子的父母,就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爱的机会,别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做“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父母来做“小草”,孩子就会长大;让孩子当大伞,父母做“小鸡”,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第12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 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