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8:0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茶文化;体育文化;融合
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分析
1.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强调团结协作和健康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体育活动经常是集体或者团队活动,离开任何人都是一种损失,都会导致团队的凝聚力大大下降,从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实力,不仅不能起到整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反而因为成员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导致水平有大幅度的退步。只有团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将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国传统茶文化讲究工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同时选茶、泡茶、制茶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协作关系,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败都会导致最终效果的差强人意,茶文化本身就在向人们无声地展示着合作精神。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会在无形中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成员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球缺少谁都会一样转动,自己不过是团队的一份子,离开了团队自己也是无英雄用武之地,从而扫除内心的不安,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文化的精髓不在于比赛的胜负,而在于加强交流、丰富人的内心、健全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强调了胜负的重要性,将比赛的乐趣和重心摆放在错误的位置,这就导致体育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歧途。茶文化讲究内心的安静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荡涤人们内心的杂质。引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净化运动员的内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更完美的体育人。
1.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注重礼仪规范、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的竞技成分很高,肢体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在比赛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不同的体育活动都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在它们的指引下,比赛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即便有这些规则规范的约束,现实中因为越界造成的体育冲突依然不胜枚举,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运动员缺少必要的道德修养,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做到尊重对手、尊重比赛。体育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如果发展成这样裸的相互攻击则与它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茶文化对于选茶、制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讲究、甚至对于茶具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规范,这样的环境能够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潜移默化的环境里明确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在赛场上也会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风采,无论输赢的最终结果,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其目不仅是培养优秀的运动员,而是在于健全人们的内心、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茶文化在这一方面和体育文化有着相似的最终目的,饮茶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个人的修炼也是个人的提升,讲究内心的祥和和平静。将茶文化引到体育文化中去能够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全、形成健康的三观。
1.3两者都易于参与、有利于个人的拓展
绝大多数体育活动的门槛都是很低的,如果不以成为专业运动员为目的的前提,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上手,对于身体素质、年龄、性别等等都没有苛刻的要求,只需要你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即可。同样的,茶文化亦如此,只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茶文化、茶艺的研究中去,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部分奥秘,它对于爱好者的要求没有特殊的规定,同样很容易上手,因此这两种文化的全民参与度很高、门槛低,群众基础强。另一方面,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体育文化的实践中,如果按图索骥、一成不变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很多体育活动都讲究一定的创新,如体操、跳水、乒乓球、足球、篮球等,几乎每一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主观因素的渗入,形成一个创举。如香蕉球、托马斯回旋、程菲跳等等,这些技术性名词都是因为有无数人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才出现的。事实上,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法,这些都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个人能力和素质拓展的过程。茶文化亦如此,茶艺的学习不是对古人艺术成果的照搬照套,只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融合的意义与价值探究
2.1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无论是大中小学在体育教学上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很多人抱怨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变过。这样长期无聊的学习自然而然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在内心形成厌倦和烦闷的心情,上课也变得不积极、被动起来。这既让体育课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同时更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小举措就能改变现状,重新找到体育课的乐趣。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宝贵之处,同时因为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促使体育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领域度也会得到提升。
2.2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这份收获不仅局限在体育课身上,更将伴随学生终身。茶文化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既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做法,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后面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努力和训练来改变现状,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水平。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内敛、谦让的元素能够促进学生恬静淡然、不争不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礼仪和素质,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最后,茶文化中包含不计其数的理念和规范,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体育课上的内容有着功不可没的帮助,通过对于茶文化的融入,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也会上升,看待事物也多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也减少了诸多壁垒和不和谐的学习障碍。
3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探索
3.1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通过茶文化培养体育活动的集体意识
出于多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当今社会的学生个人能力和表现能力相对以前来说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但是在集体意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简单来说,就是自私泛滥。这一点表现在体育活动中来就是争强好胜、藐视规范,这种“吃相”实际上是很难看的,一时的胜负可能通过明争暗斗得来,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礼仪也随之付诸东流,得不偿失。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人平等,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会渐渐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和集体力量的无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难处,不恃宠而骄、咄咄逼人。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体育文化中来的话,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到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更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秉持的价值观,从而保证赛场上的和谐,体育文化的教学氛围也会有一个质的上升和提高。
3.2推广茶文化的同时,融入体育精神
要想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进行充分结合,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只通过一方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其中主要的问题自然是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但是在宣传茶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将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行分析和举例,在茶文化中体现体育精神,只有二者相互借鉴,才能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茶文化中去在新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的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新时期需要通过一定的革新才能让其赋予新的力量和生命,在新时期有一个更长足的发展。体育精神中不怕吃苦、用于开拓的特点就是茶文化所缺少的,将其引入到茶文化中来则能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和精髓。
3.3积极调动全民参与度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还是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都有着不一样的精髓和特点,因此呈现出来的面貌自然也千差万别。这些不同的特点不是我们发展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障碍,反而给我们融合和发展这两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对于茶文化和体育文化,我国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喜爱这两种文化的人群众多,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的集体力量,那么则能掀起波澜壮阔的惊天骇浪出来,而且这一效果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带来的成果也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能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也没能调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4开拓市场,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
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播,同时更是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是文化的分支,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如果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将其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首先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两者的结合就是对双重市场的打开,群众基础加倍,市场潜力也会翻番。笔者前一段时间在江西看到茶艺武术的表演,即将体育文化中的武术融入到传统的茶艺中去,使得茶艺中带有铿锵有力的精神,让原本柔和的事物赋予了张力,让人眼前一亮,人们在欣赏茶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双重享受自然让人拍手称快。这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二者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早期的机遇至关重要,等到后期市场饱和时难度就大了。
参考文献
[1]张丽;蔡伟璐.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探讨与分析[J].福建茶叶,2016(10):289-290.
[2]唐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茶文化生态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82-383.
[3]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81-84.
[4]卢喜.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融合思路[J].体育世界,2015(19):96-99.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品牌化、体验化”特点,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坚持旅游体验这一基本原则,确保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是对旅游地特色的真实写照。同时,设计者要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将茶文化有效应用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促使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确保旅游者观赏、游玩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茶文化。
1旅游纪念品与包装设计
就旅游纪念品来说,和其他类型的产品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有其特殊性,是对旅游地区风格、民族特征等的客观呈现,是一种有形物品。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大都会购买一些旅游地区极具特色的商品,比如,土特产、工艺品,也就是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纪念品各方面特征日渐显现,比如,服务性、文化性,而旅游纪念品的有效开发可以有效促进旅游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还能在无形中传播旅游景点特色,为我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就旅游纪念品来说,其销售情况和包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设计者必须充分意识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旅游纪念品包装价值。同时,设计者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旅游纪念品特点、性质,优化设计其包装,比如,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便于携带,能够吸引旅游者眼球,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旅游纪念品包装能够有效传达旅游情感,推广旅游地区文化,能够增加旅游纪念品内涵,具有较好的视觉美感,较高的商业价值。如果是民族装饰类型的旅游纪念品,其包装要能够彰显民族特色文化,要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较强的民族感,如果是文物古玩类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者必须将重心放在历史传承、收藏价值二者方面,确保设计的包装和旅游纪念品自身多样化价值吻合,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2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
2.1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原则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坚持相关原则,比如,地域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由于茶叶的生产地各不相同,各类茶叶具有不同的特征,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与地域性原则,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各类茶叶特点、性质,优化设计。以“红茶”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其包装设计成红色,在呈现茶叶品质的同时,还能让消费者有一种喜庆感。就我国而言,属于礼仪之邦,在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坚持时代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礼仪”特点,可以将“福”字设计到包装上,是对美好期盼和祝愿的一种象征。如果旅游纪念品为茶叶,设计者可以在其包装上印上“禄”字,这是“财富、功名”的一种象征,更是现代人身份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2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途径
2.2.1因地制宜,彰显设计主题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以旅游地区文脉主线为切入点,以地方特色、优势为中心,结合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功能,明确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主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全面、客观分析旅游地区各方面具体情况,优化设计。以“武夷山茶”为例,在设计包装的适合,设计者必须以该类茶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彰显“乘竹筏、品岩茶”的特色,巧妙利用武夷山旅游特色,体现该类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题差异,也就是茶文化差异。这是因为在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饮茶器也有所不同,流传至今的“茶诗、茶联”特别多。设计者可以将其巧妙设计到包装上,彰显该地区深厚的茶文化内涵,明确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题。在设置主题过程中,设计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准确把握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要将茶文化巧妙融合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中,彰显其文化特色,设计的主题要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特点,充分发挥包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整体品味,彰显地方特色。
2.2.2优化表达形式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想要借助旅游纪念品,有效传播与体现茶文化,离不开合理化的表现形式,这是有效满足旅游者内在客观需求的重要保障。设计者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表达形式,确保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同时,全方位正确认识茶文化,进而,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文化内涵,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优化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具象型、仿古型、中西结合型,充分展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审美价值。以“北京王府井某类茶叶罐”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设计在上面,灵活应用具象以及仿古表现形式,使其具有浓浓的北京味儿,具有“古朴、自然”的气息。
2.2.3注重文化内涵与外在有机融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引入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要将茶文化象征元素、图腾元素等巧妙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充分展现旅游景点特色,结合这类旅游纪念品特点、性质,巧妙利用现代化设计语义,将地方文化、旅游文化有效传递给旅游者,确保文化内涵与外在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时,在设计包装中,设计者要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优化利用清洁型生产技术,降低包装设计对相关资源的利用,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优化利用绿色材料,充分展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自然、环保”的特点,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4优化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视觉设计
2.2.4.1优化字体设计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要优化字体设计,这是包装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字体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就茶来说,在我国占据着特殊性的位置,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就书法而言,也是我国极具特色的艺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者可以将二者有机融合,巧妙利用书法所具有的“古香古韵”,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特点、性质,借助毛笔书法形式,融入茶文化元素,让旅游者深刻感受我国茶文化的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其消费。同时,设计者可以结合旅游地区茶文化特征,适当改变文字形状等,促使书法、茶艺二者有机融合,以独特的汉字彰显包装特色,符合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客观要求。
2.2.4.2优化图案设计
从某种角度来说,图案属于设计的一种特殊化“语言”,可以有效传递茶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优化设计包装上的图案,将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信息及时传达给旅游者,使其全面、客观地了解纪念品自身价值,激起其购买欲,设计具体特色的国画、吉祥物等,展现茶叶历史沉淀的同时,展现茶文化纪念品价值。此外,设计者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茶文化发展情况,在包装中巧妙融入创新元素,确保设计的包装图案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意境,优化利用各种手法,比如,简化、穿插、夸张,重新设计图案中的“点、线、面”,是其具有浓浓的“茶文化、现代化”气息,引起旅游者的共鸣,使其对旅游纪念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2.2.4.3优化色彩设计
在设计茶文化包装中,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色彩设计的重要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眼球的重要元素。以“红茶”为例,在设计包装的时候,设计者要利用红茶的特点,以暖色调为主优化设计,如果是绿茶,清新、鲜爽是其显著特点,则要以绿色调为主,而旅游者可以根据不同颜色准确区分饼茶,也方便他们更好地挑选,可以将古典艺术元素,特别是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能充分展现茶的艺术感,正好符合现代年轻游客的目光,也就是说,在包装色彩设计方面,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与审美特点,结合茶叶种类,优化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纪念品销售量的增加、整体质量的提高和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紧密相连。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茶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要坚持相关设计原则,优化产品包装字体、图案等视觉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与外在有机融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引入,优化设计茶文化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客观呈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主题,充分展现这类纪念品价值,要将“视觉、味觉、嗅觉”等有机融合,给旅游者留下直观感受,全方位了解茶文化类型的旅游纪念品,正确认知旅游纪念品品牌价值,知道其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此,刺激旅游者消费,增加茶文化旅游纪念品销售量,不断促进旅游业向前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一卉.探析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设计———以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82-83.
[2]樊强强.浅谈旅游纪念品(饼茶)包装的多重感官体验设计[J].福建茶叶,2016(2):155-156.
[3]白蕊.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视觉设计要素及应用[J].美术大观,2016(8):132-133.
[4]刘西会.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思考[J].艺术探索,2015(3):109-111.
[5]梁丹,孙悦,徐欣欣.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10):170.
关键词:清代;茶;文化
茶的起源
茶最早被发现于中国,所以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茶树的记载,称之为南方之嘉木。①
关于茶的发现和利用一说,很多文献均记载了:“神农氏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②,这里的荼就是指现代的茶。而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由此可以推论出在中国茶的发现利用,至少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民间的饮茶习俗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有的饮茶特点,发展到清朝,饮茶的特点就尤为显著了,清朝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茶”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在清朝不同阶层的人对于饮茶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从平民百姓到富家大族对于茶叶的择选、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清代民间,一般只有条件较为优越的百姓,才会有时间和条件去饮用茶水,然而他们对于茶的择选以及泡茶用水和茶具都不是很讲究,但是在他们饮茶过程中茶汤一定要是热的,如果冷了,就会将茶汤倒入壶中加热后再饮用,喝茶的时间和抽上一支烟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把茶壶放置在火炉上来煮茶,但也用盖碗泡喝茶,先用铜或土壶烧水,烧得几次沸腾,然后把茶叶放在盖碗里,倒入沸水泡开饮用。茶叶泡出来后呈现黄蜡色,即是黄茶或发酵茶。烹茶的燃料多用石炭,并且把烧过的石炭磨碎后压制成炭块以备用。③在民间婚礼习俗当中,饮茶是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当中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礼称之为“小茶”,男方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称之为“大茶”。
在清代,茶在富家大族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叶的择选,泡茶用水以及茶具都会潜移默化的彰显着他们显赫的身份与地位,比如说,在《红楼梦》栊翠庵品茶,当妙女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是“老君眉”后才方吃。体现了在封建社会里,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茶,这是尊卑有别的。富贵家庭中泡茶用水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用上好的泉水,也有用旧年雨水和梅花雪水。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栊翠庵品茶一章中就有对茶水有一段绝妙的描述。妙女向贾母献茶后,但是讲究烹茶的贾母觉得好茶还不太放心,又问:“泡茶用的什么水”妙女笑答“是旧年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④由此可见对于茶具的择选,不仅要求精美名贵而且要体现出相应的身份地位。
清代各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包含了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茶风俗,唐朝时期,饮茶的习俗已经开始向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同时也逐渐的渗入各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当中。清代时期我国疆域范围内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但又相互牵连相互影响,清朝时期茶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离不开的饮品。
蒙古族的饮茶习俗
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草原的畜牧民族,后来因逐渐与中原汉文化相交融,受到了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开始了饮茶生活,唐朝时期只有统治阶级才能饮用直到明朝时期才被广泛接受,到了清朝时期则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起初蒙古人喝茶也是清饮,后来因为环境因素和受到藏族地区的酥油茶影响,逐渐开始调饮,每个地区的蒙古民族调饮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奶茶,主要是将茶和牛奶混合煮沸饮用,蒙古族对奶茶的喜爱程度可以用“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来形容,据文献中记载蒙古族同胞“饮喜砖茶……砖茶珍如货币,贫者皆饮之。二、三日不得,辄叹己福薄……”⑤。由此可以看出奶茶对于蒙古族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蒙古族依旧喜爱饮用奶茶,并且把它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藏族的饮茶习俗
藏族:生活在西南高原的藏族居民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饮茶历史,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把茶叶带入了,就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生活,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饮茶习俗,调饮出来的茶被称为酥油茶,其做法是先熬制砖茶,然后倒入酥油并放入酥油桶中用一个木棍搅拌,是油茶混合,之后加入盐放入锅中加热,香喷喷的酥油茶就制作好了,除此之外,藏人把茶看做是神圣和纯洁的象征,文献中也有记载藏民将茶当作“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到人间”,并说“诸佛菩萨全都喜爱,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⑥因此藏民往往把茶与神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在向寺庙所求的神物中茶是必不可少。不仅如此,酥油茶往往是招待贵宾,客人的重要礼仪,噶伦卜藏人有客人时会先饮油茶,次土巴汤,次奶茶、抓饭。在清朝藏族的土司与汉官相见,“先递哈达,汉官亦以哈达赉之。次送奶茶,则答以块茶及银牌、绫缎。⑦这充分的说明酥油茶影响着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藏人主要的饮食文化之一。
维吾尔族的饮茶习俗
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西北新疆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是一个农牧相结合的民族,维吾尔族真正广泛饮用茶是到清朝雍正时期茶马贸易全部开放之后。他们的饮茶方式似于蒙古族,主要是奶茶,但是也会饮用清茶、油茶等,维吾尔族饮用的清茶不同于汉族,他们不是泡饮而是煮饮,就是将水煮沸加入茶叶,因为他们认为茶是生的,而且煮饮可以使茶香浓郁,有益于身体健康,油茶则和藏族的酥油茶相似,发展到现如今,维吾尔族的饮茶方式已经是多种多样,同时它也丰富了我国的茶文化。
结语
清代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它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到外来各种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茶文化,其次到清代,茶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再是上等阶层的专属饮品,因此也丰富了茶文化,最后在清代,茶叶得到广泛种植,并且发现了很多新品种。但是相对来说,在这一时期品茶对于中国国民精神和性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深刻的反映了国民性格和国民生活,这才是饮茶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注解:
①陆羽.《茶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2
②丁以受.《当代中国茶文化略评》[A].饮食文化研究.2009
③李幸哲.《朝鲜使行录与中国茶》.浙江大学.2012年4月
④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9
⑤刘清荣.《我国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7.170
关键词:高校;管理工作;茶文化;茶思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很多优秀的文化一直被现代所沿用,其中,茶文化以及后来所延伸出来的茶思维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拥有茶文化的不仅仅是中国,亚洲的众多国家中,茶文化很浓厚的还有日本,不过,茶文化最初是诞生于中国的,现在很多其他的国家都只是在模仿中国而已。在茶文化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茶文化相关的课程,学习茶文化和茶思维,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这种优秀的文化。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会相应的存在法律法规和家法家风。那么,对一所高校来说,都有相应的学生管理办法与规章,写清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要认真学习,以此来约束自己,如果违反了规定,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1]。这些规定都是具有刚性的,实行起来往往被同学们所抵触,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更好地被同学们所遵守,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就想出了一些办法,其中,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融入到高校的管理过程中,是一个比较柔性的做法,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又能大幅提高管理的效率。虽然茶文化具有柔性,但是与具体的制度结合起来,就很巧妙,可谓是刚柔并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涵养,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老师在维护学校秩序的时候也更加简单和轻松,还可以打造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举三得。具体如何将茶文化和茶思维融入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需要学校老师将茶文化和茶思维引入学校的教学理念,这是对老师的要求,是必须要贯彻执行的,老师施教的对象是学生,老师将这些理念传授给学生之后,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义务,即遵循这些理念与规定。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正常的进行,学校的管理工作才能正常的开展,学校的秩序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2.茶文化和茶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由于将茶文化和茶思维融入到高校的管理过程中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茶文化和茶思维首先是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存在的,既然现在已经开始引入到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也就是有推广茶文化和茶思维的意识,茶文化和茶思维的融入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对茶文化和茶思维学习、继承和发扬。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茶文化和茶思维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2]。
2.1茶文化和茶思维可以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
茶文化和茶思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内容十分的丰富,内涵十分的广泛,很多还涉及到了文学创作和哲理思想的发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高校学生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化,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味、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气质。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着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去采采茶、品品茶,切身感受茶文化和茶思维的魅力。老师还可以放一些与茶有关的视频,这不仅能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种方式打破了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2.2茶文化和茶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新时期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这些孩子往往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这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使得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度。但是随着茶文化和茶思维融入到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为他人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良好的品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走得更长久,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3茶文化和茶思维可以使学生的能力更加完善
我国很早就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高校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地方,这里的培养,不仅仅强调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其他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样很重要。现在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学生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也不可忽视。之前也说过,茶文化和茶思维中内涵广泛,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茶叶有清淡的芳香,但是却不浓郁,茶叶一点都不张扬,拥有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却一点都不骄傲,现代很多人经常用茶叶来比喻人的一些精神品质。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融入这些思想,加强对高校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那么,这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品质,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也会减少很多的困难。
2.4茶文化和茶思维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茶文化和茶思维是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优秀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茶文化和茶思维最初是在中国形成的,逐渐传入了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内涵也有很大的提高。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行,优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树立更加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学生更好地发展了,学校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和开展。
3.如何将茶文化和茶思维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
3.1明确茶文化和茶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目标和价值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体系中加入茶文化和茶思维的有关内容,要加入哪些内容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呢?这是学校应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确定好目标,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这样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最终将文化传递下去,比如说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带领这个专业的学生去与茶叶旅游景点进行学习,这就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茶文化和茶思维[3]。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的专业也要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这样的活动,这样,就很好地将茶文化和茶思维给传承下去了。
3.2创新茶文化和茶思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加之现在的新媒体很发达,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制作各种视频,做宣传海报,将这种文化很好地传递下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在今后工作当中,继续将这种精神发扬下去。高校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创新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和茶思维方面的知识,能够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对中国的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一种促进。
3.3积极挖掘茶精神和开展茶文化和茶思维教育
茶文化和茶思维在中国已经流行过很多年了,近年来,有的高校将茶文化和茶思维引入到了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以促进其工作的管理,因此,茶文化和茶思维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浪潮。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的繁荣,科技技术的发展,高校工作者不再按照之前的传统的方式教学,而是融入了时代的因素,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做人做事,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培养自己的优美的气质[4]。高校为了学生管理已经迈出了这一步,社会也要紧跟上这个步伐,了解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内涵,并且利用一些适当的手段将其长久传播下去。
4.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茶文化和茶思维这个中国的传统瑰宝,老师首先做好教育工作,其次是要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最后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展开学习工作。可以说,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只有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早,黄莉.茶道精神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6,(12):230-231.
[2]陈翠岚.茶道思想对我国大学生礼仪和道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4):265-266.
关键词:禅宗文化;当代背景;茶器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45-02
禅宗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一种传入中国的国外文化,它在唐宋之际,与我国当时的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并完成了向中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与此同时,禅宗文化还促成了三教合流,为我国美学的第二次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其清淡雅兴的特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玄学家们更是将茶文化看作是一种精神象征。禅宗文化与茶文化在本质上而言,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此外,禅宗文化对茶器的设计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饮茶精神,并以茶文化的清新特质散发着优美的特质,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结合我国的禅宗文化和茶文化,谈谈其对茶器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将禅宗精神赋予其中,提高茶文化的价值。
一、禅宗文化的概述以及它与茶道的关系
禅宗起源于古印度,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为了中国禅宗,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我国的禅宗文化体现着佛教的特性特征,慢慢受到了统治者的拥护,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制茶最早的国家之一,茶道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代表着人的精神气韵,所谓的禅茶一味就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另外,我国的禅宗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也不仅如此,它该代表着“饮茶之道”,也就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正心修身,将美学特征融入其中,强调茶德、茶艺精神。随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的茶文化也讲求更高的境界,强调“味”与“心”的有机结合,并且注重生活之礼仪。与此同时,我国的禅宗文化对当代茶器设计也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对茶器外观样式、外形设计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体现着茶器的美学特征。
二、禅宗文化对当代茶器设计的影响
第一,禅宗美学观与现代设计美学观的相通性分析。设计美学从属于艺术美学范畴,属于人类上层建筑,在漫漫的历史时间里,人们不断对于美的认识和总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哲学体系有许多,也诞生了五色缤纷的风格流派。游趣,可以称之为一种状态或者态度。“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 禅趣,是出世的洒脱与不羁洋,解脱的满洒和无忧无虑的淡然。两者合二为一,在茶器的设计中得到了运用,许多游玩图案的茶器也是由此而来。
第二,禅在当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在设计中,对禅宗思想应用最多的莫过于日本,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上,体现了一种质朴的简洁与宁静,让作品呈现出一种雅致高洁的格调,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独特的东方美学观,平静优雅而自然。除此之外,近些年,茶器也开始关注禅宗文化的运用,将器具外形的设计、图案的绘画与设计相结合,让人们在虚与实,有和无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三、禅在茶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先从造型元素入手,运用比较圆润的造型线去阐述此产品,饱满而稳重。另外在材质上考虑使用陶土材质,亲切不冷漠,拥有温和且质朴的纹理,材料本身真实的袒露,不刻意的去改变,苟求材料原本的自然美感。在色彩上考虑黑白灰色调或运用饱和度比较低的彩色,色调淡雅而不张扬。在实现的过程中,对于造型线和形态关系就行草图推敲,软件深化,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来表现禅意的那种空灵悠远的味道,使物具备除物质形态之外的意识因素。
现如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作用于茶器设计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具体而言,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用到了Rhinceros、Keyshot、3DMax、Photoshop以及AI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在对方案进行建模以及后期处理后,计算机辅助设计全部服务于设计,从设计出发去进行虚拟实现,进而展现出茶器设计与禅宗文化的完美结合,并在其中添加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新科技设备,真正做到禅宗文化与茶器器皿的合二为一,做好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工作。
四、结语
其实,无论是茶事还是佛事,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不能丢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历史文化流失巨大的当下,作为设计人员来讲更应该去追寻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从禅宗文化的角度阐述禅宗对于设计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学会运用禅理中的智慧去应对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一种意识思维的高度凝结。禅宗讲究“无法”,其实也是对于本心重要性的强调,放下执念直面本心,无念无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妙有为用的深奥的哲理来指引人们去思考。禅宗与设计的结合,在设计史上形成很深远的影响。也使这一类的设计找到了哲学归宿,让设计的实践活动上升到了对于禅宗哲学观的理解层面上,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设计品格。这也需要现代设计师去重新审视和挖掘它与设计上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更美好的设计作品,实现禅宗文化与茶器设计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浩.禅宗文化在茶器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关键词:古代文学;茶文化;融合
1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象
站在社会文化角度上谈茶乡生态旅游,先要阐述什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社会文化是与普通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或群体特征,对社会中各个群体有着广泛影响,是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具备相应的社会功能。目前广泛被认同的理论显示,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信息功能。社会文化本身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为传递社会经验,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化教育功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正是有了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各种生产技能和知识才得以传承。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一种属性在社会中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动力。四是认识功能。指文化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存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主体、在传播人类知识的同时,还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除此之外,社会文化还具备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茶区分布广布,大江南北均有茶叶种植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茶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并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完全具备了社会文化功能的所有属性。我国的茶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十分巨大。有学者将以茶字当头的茶文化社会功能总结如下: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2社会文化功能在茶上的体现
旅游线路是否具备丰富社会文化功能,在旅游过程中能否有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也逐步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近几年来,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生态旅游由于项目启动操之过急,缺乏科学系统的总体设计,使得旅游线路设计简单,环境硬件有待改善,游客体验空洞乏味等现象出现。因此,茶乡生态旅游如何注入“精神灵魂”,是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所必须考虑到的。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只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一种最基本的真实反映。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对发扬传统道德思想、传承古老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表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茶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将茶的社会文化功能完美地结合在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精神内涵和物质表现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2.1茶文化浓缩了我国传统道德精髓茶叶具有清新自然,使人头脑清新的自然属性,在品茶赏茶过程中,人们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颐神养性,抛却世俗杂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所以茶自出现以后,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更是在一杯茶之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佛教的释然慈悲情怀等等。正因为茶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才使得我国的茶文化被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仍然能对人们的精神行为起到指导和警醒作用。2.2物质感官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饮品。我国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受地方饮食习惯的影响,茶叶的种类和外在形态各有不同。习茶之人通过品饮不同种类的茶叶,观察不同的茶叶冲泡前后的形态,即满足了饮茶的基本身体需求,又在视觉感官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此外,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情,不同茶叶的不同冲饮方式,会让习茶之人领悟到不同的人生际遇,抒发不同的内心情感。2.3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在唐代以前,茶叶的生产量和普及率并不高,只是宫廷内的皇族以及达官显贵才能得以享受。唐代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南茶北饮之风盛行,茶叶也从贵族的专属之物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茶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时至今日,茶更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可以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可以是商界名流的交际工具,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所以,茶以其特有的品质而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2.4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生津止渴、陶冶情操、抒感等功能,是茶叶的自然属性。正因为茶有如此之多的功能,所以茶从出现的那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茶经济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商品流通的范畴,以茶为载体多种经营方式也逐渐衍生出来。其中,茶乡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商业新业态。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对旅游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茶乡生态旅游已经被城市精英人群所青睐,逐渐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在市场价值来。
3构建茶乡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的茶乡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茶乡发展的第三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是每一位业内人士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多地茶乡生态旅游的体验,并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理论,为我国茶乡生态旅游的构建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3.1深耕唯一性资源梳理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不难看出,受区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生态旅游既有同种类旅游的共性,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唯一性。而唯一性资源的深入挖掘,正是生态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唯一性资源的宣传,同样也是地方美誉度提升的最佳途径之一。如秦皇岛市在开发长城生态旅游时,不仅有代表长城风景的门票、旅游纪念章、纪念币,还开发了纪念图片类、书签、挂历、画片画扇、图章印泥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将其垄断性的长城资源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国的茶乡分布区域广阔,各个茶乡的生态环境不同、茶叶种植方式不同,有高山茶,有台地茶,有古树茶,也有灌木茶。各个茶乡的茶叶品种也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6大茶类之外,新的茶叶品种也在不断研发和出现。所以在开发茶乡生态旅游时,绝不是将成功旅游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只有深入挖掘自身唯一性旅游资源,才能在众多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茶乡的唯一性旅游资源,不仅是茶叶品种和自然环境上,特有的茶乡传说、茶叶故事、茶叶典故等茶文化范畴内的资源,恰恰是最容易实现的茶乡唯一性旅游资源。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与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具备的信息功能相辅相成。3.2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茶乡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应该着重考虑生态旅游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一原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工具,在构建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资源,这与社会文化功能的教育教化性相呼应。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所以要求茶乡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既满足了传统茶叶正常生产加工的需求,又满足了生态旅游所必须的硬件建设。3.3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齐头并进与购物旅游、观光旅游相比,茶乡生态旅游是更加侧重精神层面的一种高端旅游产业。尽管对茶乡旅游建设的各种理论指导,都在强调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实际情况和理想状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茶乡旅游的基本内容还是停留在茶叶的销售和茶乡旅游纪念品上。而真正深入到茶乡文化、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往往只是通过参观和听讲解来完成,缺少了参与性和教化性,由此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大大折扣。部分茶乡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急功近利,在茶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陷入在门票经济,茶商品经济,茶纪念品经济的单一模式下生存,久而久之,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很难出现大的提升,还会对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我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渗透在茶乡生态旅游的各个细节之中。所以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要将茶乡社会文化功能的完善放在首位,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够使得茶乡生态旅游中社会文化功能的缺失得以弥补。
4结语
当前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成效,首要考量的还是景区和相关行业的利润产出,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衡量标准势必会影响到茶乡的生态旅游建设,更无从谈起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发挥的作用。长期的社会经验表明,任何依托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的旅游项目,其经济利益的产出过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一些文化积淀厚重深远,历史遗存悠久的项目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或更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发挥社会文化功能和经济利益产出之间的矛盾,将是茶乡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总结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卫锋.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0-23.
[2]姚海波.关于茶叶名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11-312.
[3]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4]龚睿,麻红晓.茶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56-257.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8):202-204.
(一)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国内外诸多科学研究都证明: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典型的“4+1”家教模式下的独生子女容易产生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是幼儿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幼儿受用一生的,一个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习惯比学习到这种或那种知识更为重要。因此,通过礼仪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情感,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过程及成效
(一)礼仪环境———优化无声的“语言”
1)区域环境。在幼儿园各个班级区域中,我们将创设“每天礼仪小宝贝”“每周礼仪小明星”评选活动,开展“区域礼仪小格言”“每周礼仪演讲台”等区域活动,投放层次化操作材料,逐步形成了浓浓的班级日常礼仪氛围。2)主题环境。在楼梯走廊环境中,我们根据礼仪主题活动,创设了礼仪特色板块,结合阶段礼仪重点,定期更换特色板块内容:有礼仪儿歌,有礼仪故事,也有幼儿自己对礼仪进行诠释的绘画作品。
(二)礼仪课堂———让幼儿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礼仪课堂根据礼仪主题活动通过游戏、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贯穿,例如:中班主题《帮助我们的人》,根据主题目标和礼仪重点,午饭后参观,到马路上观察交警叔叔的一日工作的辛苦,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礼仪的重要性,学唱礼仪歌曲:《劳动真光荣》,使礼仪教育活动经过一个主体内化的过程,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礼仪活动———触动幼儿纯真心灵,震撼于体验
结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如:世界地球日、爱眼日、消防日、气象日、助残日等,例如:我们组织的5.12爱心义卖活动:发动幼儿把自己家里的旧的玩具、图书等带来幼儿园贴上价格标签,在大操场上举行义卖,全园的家长带着幼儿去挑选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我们把所得的款项都捐给红十字会。又如:2011年12月3日是国际助残日,我们组织大班年级组幼儿参观天爱康复中心,并为天爱的智障幼儿带去了衣物、食品、玩具等爱心礼物,孩子们还为智障幼儿表演了中英文节目。通过以上丰富的实践活动渗透礼仪品德教育,培养幼儿爱护环境、尊重劳动人民,敬老爱老、奉献爱心等良好的礼仪品质。
(四)一日生活———处处是礼仪行为的实践场所
人园、进餐、午睡、升旗、活动、做操、游戏、外出实践等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1)入园礼仪小明星。在幼儿园大门口各班礼仪明星轮流带上红色绶带,微笑着接待全园幼儿和家长来园,大胆、大方的中英文问候语,标准的接待礼仪站姿和欢迎动作,让本有些怯意的家长也能逐渐大方地和幼儿一起学习英文问候语,使整个园所的礼仪氛围大大提升。2)升旗礼仪金话筒。每周一早上9:30是全园的升旗时间,幼儿到国旗下演讲礼仪故事、颁发“礼仪金话筒”奖状,为了让幼儿能到国旗下演讲礼仪故事,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幼儿删选故事,创编动作,充分体现礼仪教育家园合力的成效。3)礼仪区域特色化。幼儿边唱着礼仪歌进入礼仪区域,在区域游戏中与投放的层次化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主动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交流,同伴合作互助,共同营造了区域游戏的礼仪氛围;大班幼儿重点创设了插花礼仪区、茶文化特色礼仪区、经典诵读礼仪坊等;中班幼儿则侧重于棋类文化的区域创设,在益智的同时更是渗透观棋不语的礼仪要求;小班幼儿以生活化礼仪常规培养为主,孩子们在区域操作中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设计礼仪区域评星榜,更是提升幼儿参与礼仪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成效。4)礼仪操节月展演。用轻松欢快的旋律配上简单的动作、帮助幼儿牢记礼仪要求,将这些动作汇编成一套礼仪操,成为我们园所一个亮点和园所特色文化,同时幼儿对于这种形式也非常喜欢,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礼仪的教育目标,幼儿在节奏鲜明的礼仪音乐声中边跳边做礼仪操,动作整齐的礼仪操队形、已成为我们礼仪园所一大特色,每天早操时间,家长们驻足围观,啧啧称赞,久久不愿离去。
(五)家庭社区———携手共育的合作伙伴
1)家长走进礼仪课堂。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园的共同配合,幼儿在园学习的礼仪儿歌、歌曲等向家长进行展示,邀请家长参与全园的“礼仪之星”班级的评比,结合我国传统节日以及西方重大节日,如:五一劳动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邀请“家长走进节日礼仪课堂”: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解节日的由来,参与节日传统游戏等,孩子们感受的是浓郁的节日礼仪氛围。通过“家长走进礼仪课堂”,为幼儿宣讲礼仪知识,使家长主动提高个人涵养和对礼仪教育的认同,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2)礼仪入社区活动。结合礼仪主题,开展“礼仪入社区活动”,我们把幼儿和家长共同创作的社区礼仪宣传海报统一装饰后在周围社区展览,并且制定文明礼仪小报发放到各个社区的居民手中,提升社区礼仪氛围和居民的德育素养。幼儿以良好的礼仪行为辐射周围社区,并且邀请社区居民和幼儿来园参与礼仪活动,共同营造社区文明礼仪氛围。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国饮食文化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职委教改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CLJZW2011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5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生产生活内容甚至各种经典、文献、制度当中,它还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承受者与创造者,无疑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既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精神核心的当属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主要为学生讲授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中国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民俗、饮食思想等内容。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类。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地含蕴着大量的哲学因素。“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烹饪喻治国”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充分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自身修养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饮食礼仪文化”、“饮食风俗文化”等章节的内容,我们每节饮食文化课上,指导学生诵读10分钟《论语》经典著作,借此使其懂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国传统礼仪道德。“半部论语治天下”,通过《论语》经典诵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文化的精华。要求学生诵读经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过程。
(一)礼德传承。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上大学的目的普遍是为了个人将来的飞黄腾达,所以一旦毕了业,就拼命挣钱,过好日子。至于民族的发展、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与自己没有关系。目前,大学生普遍没有文化自尊,也没有文化自觉。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现象。
中国传统之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经国家,定社稷,立人民”的“疗疾”良方。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认为“礼者何,即事之治也”,他还把礼作为做人的道德规范和个人及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在讲授“酒文化”时有座次之礼、迎送之礼、宴饮之礼、谦让之礼;在讲授“茶文化”时要学会茶艺表演的注目礼、端坐礼、应答礼、制茶礼、奉茶礼、谢茶礼;在讲授“食文化”的节日礼仪时,介绍我国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礼仪,通过这些礼学的学习,就会让学生自觉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承和完善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
(二)人格素养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为主要内涵。
1、培养推己及人的博怀。“仁”是先秦儒家的最基本的道德思想。孔子“仁”的核心是“爱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强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相互友好。就是说,一方面对别人要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自己要将心比心,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苛求他人。这一点对当今的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也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2、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好学不倦。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的大学生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诚信教育。《论语》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要诚实可信,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民众的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对于以后要从事餐饮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在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强调效率、重视利益,而重利轻义、见利忘义,道德沦丧的事情时有发生,从“毒奶粉”、“苏丹红”到 “红心鸭蛋”、“毒馒头”、“地沟油”……不法商贩在“吃”上造假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如此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求实、讲“诚”、“信”、“义”等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有利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体系,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又使社会更加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各种文化体系、观念形态,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教育。
在《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上,结合“古代饮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等章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古文化的好奇,以及展示自己才华的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把相关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搜集资料制作成PPT,从中选择一部分选题和制作都具有示范意义的作业,让学生上讲台介绍,内容有:中国古代精美食器、酒器、茶器;中国古典名画欣赏;古代精美瓷器欣赏;宋代五大名窑;青花瓷等。
幻灯片制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习幻灯片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台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胆量。
观赏中国古典名画、精美瓷器,体味中华文化之美,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以期使学生进而身体力行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视觉是文化教育的具象载体。通过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设计物,比如远古的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先秦古色斑斓的青铜器、汉代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北朝的雕塑、唐宋以来的瓷器、家具、建筑等等,这构成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感知和印象。
1、彩陶。彩陶的造型和色彩简洁凝重,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这些纹饰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
2、青铜器。具有威严、神秘、凝重之美。
3、佛教艺术中的图案。佛教艺术的建筑、雕塑、壁画是实用性、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4、我国各个时期的传统图案。春秋时期的图形以云兽纹飘逸流动的线条为特点,秦汉时期瓦当的装饰丰富、概括、简练,汉代画像石(砖)的《播种图》、《戈射收割图》、《五陵母》等构图疏密得当,人物动态生动、唐代的图案华丽,饱满富有生命力,宋代陶瓷图案丰富多彩,明代家具造型简洁优美。
(二)德音之谓乐。乐音出于人心,但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外物,给人心以反作用。今日的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尽管都属于乐音的范围,但给听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乐音对人心的影响,主张乐音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认为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
我们要求学生在制作“饮食文化”幻灯片作业时,要插播背景音乐,音乐要选择中国古典名曲,这样学生在展示精美图片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古典美的乐曲的熏陶。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中国人审美精神的又一文化,它注重对“心性”的抒发和表达,能与中国文学与绘画建立良好的“通感”关系,倾听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美旋律,是提高学生领悟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的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和审美价值追求,启蒙和引导学生浸透在传统文化之中,积极地建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学生的文化学习当中,有利于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大学生的心境。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
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第二章饮食原料文化”、“第三章主食面点文化”、“第四章 菜肴文化”、“第五章烹调文化”等章节的内容,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做“五味调和”、“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宜”、“五果为助”等专题宣讲。把内容相关章节设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饮食医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领域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指出饮食文化的调和,要遵循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运用其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导饮食文化。
五行是古时人们对构成合规律的整体宇宙的五种基本要素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把阴阳五行看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如果阴阳五行不调,就会生病。所以饮食必然也要遵循“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中国饮食文化中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酸、甘、苦、辛、咸”——“五味”之说,而且还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而药、食同源于五气,各具五味,日常摄入饮食五味,既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是为了调和阴阳之平衡,遵循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去协调人体五脏的阴阳平衡。
五、《黄帝内经》与“中国饮食文化”
根据“第十章:饮食保健文化”等章节内容,把古代经典养生名著《黄帝内经》中的理念充分地与授课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写成演讲稿,上台宣讲,可以深入理解“以食疗病”、“四季养生”等古代养生文化的内涵。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与天地、时空、万物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四时不同气候也不同——春风、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伤于风,病为洞泄;夏伤于暑,病为疟疾;秋伤于湿,病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就可以认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经典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修养。其倡导的谦让、孝敬、勤勉、礼貌、诚实、善良、互爱等品德对今天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它能促进形成尊师自爱、诚信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就没有枝叶繁茂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每个细胞无不吸吮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无不受其巨大的影响。它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明。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张林.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丁翔.论在大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世界,2011.2.
[4]陈驰.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研究[J].才智,2011.8.
Abstract: The training room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the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ravel specialty whose mai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s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raining room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Department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ourist class.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室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travel professional;training room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0-03
1 我院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现状
为了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结合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院财力以及现有用房的实际情况和实训中心建设发展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共至目前为止共如下十三个校内实训室。
餐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设施设备齐全的模拟酒店餐厅,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模拟餐厅服务训练,训练学生的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餐厅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
调酒实训室是学生演练、仿真酒吧实训的场所环境。通过鸡尾酒的调制技能、咖啡厅服务技能以及酒吧服务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外酒水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多方面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综合职业技能素质。
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的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熟悉茶样鉴别和茶馆服务与经营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别和沏泡训练,使学生熟悉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其职业技能。
客房实训室是以教学为中心,模拟、仿真酒店客房的实训场所。能够让学生熟悉客房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从而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促使其客房服务技艺的熟练,敏捷,准确和优雅。
烹饪演示实训室是将中西式菜点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运用视频录播设备,实现烹饪操作演示与教学观摩互动的场所。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实际操作的过程,增强烹饪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中西式菜点的制作技法与相关知识。
多功能餐饮实训室是学生进行中西餐烹饪及面点制作实训教学与练习的场所。通过中西餐烹饪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具备星级酒店餐饮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酒店前厅实训室是学生模拟酒店前厅服务技能训练的场所。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结合设施设备、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使学生掌握有关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具备前厅管理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饭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游景点实训室是学生模拟、演练导游基本技能的场所。利用微缩沙盘模型,使学生在导游讲解训练时身临其境,更为感性地掌握景点讲解技能。相关配置的软件资料,丰富,详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以熟悉并掌握导游服务的综合技能。
导游实训室是一个多功能实训室,是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训练、旅游英语、饭店情景英语及其他旅游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场所。以先进的电脑设备为平台,依托网罗环境,配合专业导游辅助软件,使学生在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训练导游服务技能,练习专业英语口语。
旅行社实训室是学社模拟、演练旅行社运作的场所。通过对旅行社的接待、计调、业务经营等工作的模拟演练,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基本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旅行社运作的基本模式、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工作程序及操作技法。
三维全景实训室以3D及环绕屏幕技术,开发研制苏州三维景点、导游业务场景模拟等体验式实训系统,进行导游业务的熟悉与实训。配置了全国众多旅游景点的介绍,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环绕的模拟场景,为模拟训练提供更直观的场景。
会展综合实训室包括国际标准展位或多个小展台,可以供学生模拟设计和搭建展厅展台,举办小型个展、主题展或学术研讨会,举行小型音乐会或时尚派对。该实训室还包括了一个小型礼仪服务实训场所,以培养良好形态的身体练习为主,主要用于我系学生形体训练、公关礼仪和师生舞蹈、健身训练。
办公事务实训室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办公室实践的场所,营造良好的气氛,模拟真实的场景,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文秘礼仪、专业英语口语、文秘情景英语等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实践练习。
2 加强旅游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优质服务意识、高技能、会管理、懂开拓的服务型管理人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的效果关系到未来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良好的实训室教学,实现“学与做”、“教与练”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纯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后,穿插一系列的实践训练,使教学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
2.1 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要保证进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一是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知应会能力;二是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考试。
2.2 提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可满足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地方各旅游与酒店企业供咨询、培训、策划、考证等方面的服务。
2.3 实现多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科学、规范化可既可促进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也可通过示范作用引领区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
3 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措施的基本概况
我院实训室在系部领导的指挥下由一名专职的实训室管理员统一负责管理,具体工作包括:第一,负责对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和低质易耗品的管理;第二,做好系部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验准备工作;第三,负责搞好各实训室的卫生清扫工作;第四,负责对各实训室仪器设备等有关技术资料的保管和归档工作;第五,各方面的工作协调,如实训室及相关设备物品的借用等。
4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建立建全的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的安全卫生管理,保障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备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
实训室的安全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的安全,避免操作中人员的伤害,避免对设备设施损坏,避免物品耗材的丢失等等。
4.1 规范台账 台账式实训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实训室的各方面情况,所以各类台账要齐全,并能够正常使用,包括:
①实训室使用计划本:按学期登记各专业各教师的使用计划,以便实验员了解各教师的教学计划,统筹编排实训室课表。
②实训室使用记录本:各专业教师按实际教学情况,每次使用实训室后做好登记,这样能如实反映出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③实训设备检查与维护记录本: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对实训室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以确保设备设施完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④实训室易耗品使用记录本:旅游类专业实训室较少有大型的实训设备,大多数都为易耗品,实训室管理员应做好相关的采购入库与出库使用登记,以便掌握这些易耗品的使用情况。
⑤实训室设备物品借用记录本:由于教学、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需要,经常要借用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实训室管理员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借用登记,归还时同样做好记录,并检查设备物品的完好情况。
⑥实训室钥匙使用记录本:实训室钥匙由实训室管理员统一保管,根据实训室课表安排,提前准备好相关实训室的钥匙,由上课教师本人领取与归还,做好钥匙领取及归还登记。如有学生社团活动,则由负责指导的相关教师做好钥匙的使用登记。
⑦实训室卫生清洁记录本:实训室的卫生清洁工作由上实践课的班级负责进行日常清扫,各班清扫完后再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安排专人进行大扫除,全面进行清洁,并记录在案。
实训室各类台账填写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内容真实可靠,不可弄虚作假,同时避免形式主义,不可平时不登记,检查前突击填补,这样就失去的台账的使用意义,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实训室的使用情况。
4.2 训室使用申请及计划安排
①日常教学使用。由各专业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实训计划,交由系部领导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系部实训室管理员统筹安排,编制各实训室的课表,如有冲突,由教师相互协调,调整实训计划,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
②学生社团活动使用。旅游系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茶艺社、礼仪社、酒店协会等,如需在非教学时间使用实训室进行社团活动或技能训练时,由社团社长提出申请,经分团委书记审批后报实训室管理员处借用实训室。
4.3 专任教师协助管理、维护 近几年,系部实训室逐渐增多,4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全部由实验员一个人负责,往往会力不从心,加上很多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实践教学环节,整周的实训也较以前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各专任教师协助管理。专任教师熟悉实训室的情况,也了解整个课程的状况,对上课班级具有一定的管理力度,这无疑能够帮助实验员更好的管理实训室。
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好率是上好实践课的保证,专任教师在上实践课时能够及时掌握各实训室设备实施的使用情况,哪些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哪些设施不符合教学条件,哪些物品需要改进,哪些易耗品库存不足,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转达给实验员,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员的检查设备设施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上专业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熟悉这些设备的构造和性能,对于一些小故障往往能够及时处理,自行检修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让这些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实训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 重视各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优异,合格率为100%,两次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导游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导游资格证考核通过率远高于社会通过率20%,个别班级通过率达到80%以上,每次参加全国旅游技能大赛都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文秘专业在两次全国性技能大赛上都取得一等奖及二等奖的好成绩,苏州各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对我院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合作愿望不断增强,而这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学院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习监控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13年8月20日,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批优秀乡土课程(读本)申报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编写的《与市民同行――家庭教育读本》荣获二等奖,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谷里街道市民文明礼仪手册》、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健康知识读本》、 淳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珠米飘香》获三等奖,东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与市民同行――心理百科》、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礼仪故事集》、《谷里街道市民健康知识手册》等荣获优秀奖。从近年来江宁申报参评的课程来看,江宁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正从无到有,从平庸到打造精品,不断追求卓越。江宁紧紧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民终身教育的有关精神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的契机,不断加大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坚持以地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方便居民学习、让居民愿学、乐学为宗旨,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同其他各类教育形式一样,课程建设是整个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1.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构建和谐新社区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而社区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和谐新社区,关键在转变市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江宁正处在产业转型之中,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只有对他们开展系列市民化教育,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型的和谐新江宁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必须从市民群众生活实际出发,按不同需求,开发涵盖职业技能、休闲娱乐、文化素养等各种系列课程,使学员按需所取、按需来学,自觉参加到学习中来。
2.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需要
促进江宁全面发展,必须先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素质。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培训社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在职新市民的专业技能,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提高社区新市民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对文化学习的需求;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可以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的需要
通过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炼、传承社区的优秀文化,展示、实现多个社区自身的文化优势与文化特色,开发和发展新的文化资源,从而达到以优秀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个性的文化来影响、教育、发展社区成员的目的。
4.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区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社区教育的先行与发展,这是因为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社区良好的人力资源做保障。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市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自由散漫思想,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及生态意识、文化意识等。要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还应引导和教育社区居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广泛调查,摸清居民实际学习需求
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学习的需求调查,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居民生活、学习、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课程建设才会有生命力,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才会是美好的。我们在横溪街道和淳化街道社区居民中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在汤山、湖熟、谷里街道与部分村(社区)及企业、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场座谈会,在横溪、秣陵街道对100户居民进行了电话咨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愿意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的活动;愿意参加一些对生活技巧、生产技能有帮助的培训活动。只不过是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上,需求不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座谈会的反馈以及电话回访等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到了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比如针对学生,可以开发跆拳道、武术、书法、绘画、音乐、乐器、舞蹈等课程,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针对青壮年人,可以开发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居民就业质量;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发时事、健康、安全、书画、摄影、休闲等课程,以促进老年人安享晚年;针对残疾人,可以开发残疾人实用技术课程,以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等;双休日可开发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上班族的闲暇教育以及各种技术、技能的培训,周一到周五可开发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在双休日可和家人团聚一下等等。
突出特色,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
现在,江宁的社区教育已经由原来成人教育中单一的扫盲发展到涵盖老年教育、青壮年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等等终身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讲求实用化。
关键词: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7.9;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504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4
The Valu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of Southern Jiangsu
WANG Zhi-min1,XIE Yuan-fang2
(1.Tourism Department of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Jiangsu, China; 2.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rural culture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uthern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its uniqu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Both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inseparable. Tourism resources of Sunan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mutua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local culture should be adhered to as the core reg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fac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Multi-leve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对静谧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产生向往,乡村旅游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提供自然景观享受的同时,能够提供一个集舒适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正好弥补了在繁华城市生活或者工作的人们的需求,因此能快速崛起。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城市生活的;乡村旅游独有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乡土文化。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排在21世纪五大时尚旅游产品的第二位,仅次于海洋旅游,即可见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创造性地提出了农家乐、农业生态园等旅游模式,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苏南农村的外界环境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有模式下造成的环境污染正逐步减少,经济的生态化、科技化加强。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促进了苏南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提升,但由于苏南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旅游特色不强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如何抓住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对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更好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2]。
1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苏南是指江苏省南部的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古便有“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的美名。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别是水乡文化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近年来,苏南地区加大对乡村旅游业尤其是挖掘水乡文化资源的投入,从建筑、饮食、文化、精神、制度等层面着手,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乡村旅游模式,给苏南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根据研究的需要,依据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三分法进行划分,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分成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三大类旅游资源。
1.1 乡村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表现在乡村的建筑、各种工艺、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的产品,如乡村田园景观、建筑特色、饮食文化、手工艺术品等。乡村田园景观中,苏南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介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平原和洼地;苏南地区有一定的山丘地带,出现了大量的茶园、瓜果园和花卉园,形成了一种恬静而和谐的乡村韵律。在乡村建筑上,苏南乡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雅致、清秀的风格,大多数依水而建,再加上青翠的树木林立两旁,村舍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苏南地区水产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其中以苏南船菜最具地方特色。就饮食文化而言,苏式糕点也非常出名,故有“春来酒酿饼;夏来薄荷糕;秋食酥皮月饼;冬则麻酥糖”之说。苏南地区的茶文化也极为讲究。如今乡村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苏南地区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不胜枚举,代表性的就有苏州檀香扇、宜兴紫砂陶、无锡泥塑工艺品以及苏绣艺术品等。
1.2 乡村制度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地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和礼仪规范,这些传统的礼仪制度虽带有传统的封建色彩,但却也足以代表一个区域的特色,可以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乡村权力制度、礼仪制度以及空间规划制度等都能体现一个区域特有的风采。为了加强地方凝聚力同时防御外敌,一般会建立地方性的制度规范和权力组织,游客通过对权力制度的感知,能够体会到乡村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加强对现代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知。在苏南地区,礼仪文化也很受重视,每一种礼仪基本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要求,如苏州旧式婚俗礼节就有“六礼”之说。在乡村空间规划布局上,每个地区也独具特色,苏南乡村大多为临水型,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置身其中,处处可感受到乡村的和谐与宁静。
1.3 乡村精神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精神文化是其他乡村文化存在的支撑,是乡村居民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群体性的情感反应,它通常通过乡村节日文化、乡村家庭生活、乡村艺术文化得以体现。乡村节日文化是苏南文化旅游资源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苏南地区的春节、端午等节日的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端午龙舟竞赛等,节目丰富,受人欢迎。其他诸如祈求丰收和好运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在沿袭。乡村家庭文化生活作为一种个性文化,包括家庭的娶妻嫁女、一日三餐、相互关系等,在苏南乡村家庭组成趋向于小型化,在这种家庭模式中,游客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以及家庭和睦的重要性[3]。苏南地区物产丰富,自古就养育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名人,江南四大才子、草圣张旭、民间音乐家阿炳等都出生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舞蹈杂技等,都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2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
在对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应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在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系统性原则,即在进行评估时,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综合考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影响;典型性原则,即在进行价值评估时,如果只考虑全面性原则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评价时对某些特点应进行高度概括。在具体开展价值评估时,应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展开。
文化价值是人们在感受乡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在精神、心理方面产生的认知的提升和同感上的满足,包括观赏带来的愉悦感。令人拍案叫绝的剪纸艺术、惟妙惟肖的画像、玲珑剔透的石雕,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让人感受愉悦的作品,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在于其蕴含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苏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对于苏南乡村文化的认知,更多集中在其文化价值方面,对于其经济价值的挖掘,是近些年来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主要反映在乡村旅游和旅游商品两个方面。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外商投资下发展迅猛。游客到乡村旅游,在游玩的同时也会购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苏南地区的苏绣、紫砂壶等尤其受人喜爱。以位于张家港市南丰镇的永联农耕园为例,其年均接待游客18.5万人,2014年“五一”当日更是突破了万人大关。品种繁多的地方性特产也空前畅销,年销售收入可达17 200万元。原来的荒地现在成了旅游景区,带动农民就业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收益。可见,乡村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苏南地区除了自身条件优越外,还由于其紧靠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在某种程度上,乡村文化旅游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比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
3.1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省30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有13个在苏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苏南。除了先发优势,苏南地区对旅游产品的定位也要高于其他地区,一些旅游景区在开办之初就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在旅游产品的策划中设计了一些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亲自动手的项目,这些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当地人们对苏南地区文化的认同也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前无锡市提出要建立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这些观点也都是建立在人们对苏南地区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庞大的农业从业人员也为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些从业人员的努力和支持,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才得以不断开发和发展。
3.2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乡村文化旅游主要包括文化观光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模式。文化观光型模式主要提供田园景观、手工艺产品、农产品等的观赏性活动,如观光园、民俗风情园等,这也是苏南地区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前期开发的主要模式。苏州旺山建立了生态农庄,无锡雪浪山建立了生态景观园等观光休闲型农庄,但这些休闲农庄大多数还停留在“看”的层面,内容形式比较单调,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渐渐有所降低。文化体验型模式注重游客的亲身体验,主要有游客进入农家体验农家生活、亲手制作手工艺产品等,这种模式能给游客更高的客户体验和满足感,渐渐成为农村旅游的发展新趋向。在苏州镇湖旅游区,游客们可以亲自动手向当地人学习刺绣;在无锡太湖花卉园,可以体验插花、采茶制作等,这些活动集观光、体验于一体,参与性强,更能吸引游客。
3.3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
近些年来,苏南地区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旅游区的开发种类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文化产品的建设、观光层次的设计和产品的文化特征难以充分体现,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一些景区虽已开发,但未结合自身的特殊历史背景,只是简单跟风设计,致使景区的同质性越来越严重。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园虽受人欢迎渐成特色,但由于在同一城市中项目重复建设,以至于客流量被大量分散,各景区的联合效应被削弱。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表现为文化深层次挖掘不够,经营方式较为粗放。苏南地区的先辈们创造了一系列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这无疑是当地的一笔无法替代的巨大财富,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苏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与当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有一定的联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度重视规模化,缺乏对质量的重视,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必然会忽视对文化的深层次挖掘。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对乡村旅游认识存在误区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不足之处。一些乡村旅游区大肆置办娱乐设施,修建现代星级宾馆,使当地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间缩小,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另有部分乡村居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将特色化的传统民居改建成华丽洋房,使乡村特色逐渐消弭。旅游服务中,由于许多从业人员为当地居民,未经过专门的培训,在与游客相处方式上、语言交谈上主要以当地的习俗为主而忽略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习俗差异,与游客的心理预期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破坏了乡村整体形象,降低了乡村景观美学价值和外部吸引力,对农村旅游的长期发展不利。
4 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随着乡村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在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遵循系统规划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要求。苏南乡村文化旅游极具发展潜力,应通过确立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规划思想,坚持以“地域乡土文化”为核心,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加强苏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要把握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是在进行旅游景区规划时要有一个宏观的指导,保证各个景区服从系统的整体性规划要求,各个景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能够协调动作。在进行系统性规划时,要考虑到乡村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给乡村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活的相互影响,发挥乡村旅游带给乡村生活的积极作用。在进行系统性规划时,必须结合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情况,减少对乡村固有特点的破坏,更好地将情与景相结合,发挥地域文化特色[4]。另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乡村居民的支持,并对其进行培训,让乡村文化旅游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让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旅游的建设中,以建设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区。
4.2 苏南乡村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从旅游资源角度进行分析,以苏锡常三市为例,当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资金投入也很充裕,这些都为苏南乡村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次,从发展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分析,乡村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建立在人们对城市生活方式日渐厌倦,渴望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因此,乡村文化旅游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苏南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稍加深入挖掘,再加以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必然会使苏南乡村旅游文化蓬勃发展。
4.3 优化苏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
4.3.1 确立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规划思想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但各地乡村旅游无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导致投资项目存在跟风效应,各地景区设计相似性高。应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注重区域产品整合,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统一规划,实现整体有序发展。
4.3.2 以“地域乡土文化”为核心来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在进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时,应考虑到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培育核心乡村旅游主题项目,开发衍生旅游产品,营造景区大环境,提高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层次,对于各地不同的名人风格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苏南地区既能培养出全国富商,也能诞生举世文豪,苏南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如果能够将这两种“冰”与“火”的特征结合起来,则能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给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
4.3.3 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人们在感受乡村文化,感受当地特色风俗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因此在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时还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好生态旅游停车场、大型游客中心、生态游步道、生态旅游厕所等。在保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但并不是要求进行原始化建设,而是应考虑到游客的不同需求,建设游客满意的文化景区,提高游客的满意率和返游率。乡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乡村在发展中切不可盲目模仿大城市而丢弃自身的原有特征,在文化旅游设施建设中要做到乡村化与城镇化相结合。
4.3.4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要坚持多层次性综合开发 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的作用,开发出具有乡村文化内涵的、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通过有效探索商业模式,多渠道、广角度推介旅游市场,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赢;另一方面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多层次综合开发,加强客户满意程度[5]。如乡村文化中农家菜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但在开发农家菜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人们口味上的区别,有所保留,有所创新,在保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在旅游商品方面,要注重当地工艺品的开发,在传统服饰的制作上可以让游客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在乡村制度方面要加强与游客的沟通,制定便于与游客交流的制度,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关于当地特色节庆也可以发展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并加强宣传工作,吸引各地游客,提升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
4.3.5 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基层工作者很多都是由农民组成,他们在与游客的交流方式上还存有不足。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尽可能地减少服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对于那些负责景区规划的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研学合作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
5 结语
乡村文化作为吸引广大国内外旅游者的珍贵旅游资源,值得大力开发。在保持乡村旅游资源乡村特性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规划和深层次开发,构建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机制,倡导当地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当地旅游组织的积极作用。在保护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种类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促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湘辉,刘凌凌.浅议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J].价格月刊,2008(12):48-50.
[2] 李 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13.
[3] 邓燕萍,刘克纾.乡村文化意境与乡村旅游产品营销[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85-87.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茶艺学
课程考核是教学众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监督反馈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教学环节,也涵盖课程考核方式。目前的许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考核重理论轻实践,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茶艺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茶艺学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实验技能考核依据实验报告撰写,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且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热情度下降,学习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茶艺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考核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1《茶艺学》课程考核现状及成因分析
1.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茶艺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期末成绩主要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的闭卷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热情度下降。并且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靠前临阵磨枪,考中违纪作弊,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1.2考核内容僵化
茶艺学课程闭卷考试题目客观题偏多,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较少,考核内容局主要以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为主,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使学生偏重于记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够,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覆盖面窄。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
1.3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茶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茶、水、器、境、艺六大要素的基本知识及不同茶类泡茶的基本技艺。一般是课程内实验,且占据较大的学时比重,由于没有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因此实验成绩目前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缺少实践操作考核,而本课程实践性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评判学生对茶艺实践能力的掌握,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考核后的分析反馈不足
课程考试结束后,一般会做试卷分析,统计及格率等,但缺乏对试卷的深入分析。如知识的难易程度,知识考察的系统性,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点及没有掌握的原因等。因此需要更加客观真实的对考核后试卷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
2《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2.1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激励学生平时积累
茶艺学课程考核中,以往期末成绩占比较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过程考核,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可以将成绩构成设置为: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35%+小测10%+上课表现10%+考勤5%)*6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2-3次阶段小测,小测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以上课内容为主,题量8-10题,课堂完成并提交,以此督促学生对平时知识点积累的重视性。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就有更多加分,这样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2采用多样化评价考核,完善考核题体系
以往茶艺学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期末卷面成绩占据较大比例,而真正检测课程实践掌握情况的实验部分主要以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打分,这样无法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也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茶艺技能的考核应突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取消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期末自主创作茶艺并演示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具体为:学生自由选择团队成员,3-5人一组,每组学生需在期末考核前自主创作,完成一个茶艺演示,即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艺表演作品,首先自主确定主题;其次,根据主题,选配茶具、茶叶、铺垫,制作插花,设置背景,选配音乐,服装,自行撰写茶艺解说词,并可设置多媒体,采用动态演示;最后,在限定时间内,团队成员完成茶艺演示。实验技能考核设置《茶艺实验技能考核评分表》(表1),记录学生茶艺演示过程中的得分情况,并根据评分表对每组成员评分,确定最终成绩。笔者在12级茶学专业中进行了茶艺学实践考核改革,学生自主创作了《有缘千里茶相会》、《一片叶子故事》、《光阴的故事》、《遥望桑梓寄思亲》、《闲听白雨》、《赌书泼茶》等茶艺主题,并进行了很好的演示。通过考核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并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考核过程考察了学生茶叶识别能力、茶艺礼仪与姿态、茶艺演示动作的流畅度、优美度,茶艺解说词的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积极响应,创作热情高,普遍反响较好。
2.3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研究
以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做卷面分析,对学生的失分点进行分析,以此评判试卷的难易度、题型结构、知识点覆盖度。找到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高出题质量。对学生实践考核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实践能力失分点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茶艺技能。另外,课程结束后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明确授课情况,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考核中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发挥,教师通过试卷分析,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
3结语
通过《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改革中提出一套茶艺技能综合考核体系,可增强学生对茶艺技能认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参考文献
[1]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2]梁娟,伍贤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23-124.
[3]陈官,董明刚,谢晓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热点,2015(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