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时间:2023-12-02 15:5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第1篇

多方筹措资金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和融合。多媒体教室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科整合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经济紧张的农村小学来讲,配置一个多媒体教室是非常困难的。虽然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大量资金补助,在农村小学新建计算机教室,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计算机拥有量偏少、乡村不平衡的现状仍然明显。资金不足是制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资金问题,除了学校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点,用于机房的建设和教师的培训外,必须“向政府要支持,向社会要赞助”。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关键。教师需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偏低,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有畏惧感。尽管这几年教育部门花大力气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个人自学有较大难度,学校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教师上机实践操作也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没有强制性进行,所以教师可学可不学,没有足够的学习激情;再者,由于水平层次不一,培训内容周期较长,加上一部分教师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学习意识缺乏等方面的关系,只是忙于应付考核,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即使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但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多媒体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应该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学校每学期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师提供计算机,并安排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辅导;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课堂教学,通过赛教、示范课等进行激励。此外,借助一些大公司的培训项目,提高受训教师的技能。学校领导应该创造有利环境,改变传统观念,并借助受过培训的教师的示范力量,带动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消除认识误区

部分农村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信息技术远远比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大。除了我们接触最多的电脑外,投影机、视频展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等都属于信息技术产品,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也属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建构者。但是,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工具。单纯以投影代替黑板,教师依然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经常出现由于课件设计存在缺陷,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往往片面追求多媒体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只有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才会更轻松、更得当。

第2篇

引 言

在2003年天津举行的“全国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学术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几十所大学的教师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就我们的认识介绍如下,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类课程的转型期

当前,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类课程正处在转型期。过去的20年中,单片机市场与需求都是以8位机为主的。最近几年来,16位、32位单片机的嵌入式应用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在一两年后,数量上虽然仍会以8位为多,但32位单片机在产值上会超过8位单片机,如图1、图2所示。今后,单片机应用将呈现8位、16位、32位单片机并举的格局。

由于单片机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复杂、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又非常快,片上存储器容量不断扩大,使得在片上系统的开发中,使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成为可能。计算机对于90%以上的学生都不能是他的专业,而只是一种工具。同各行各业开发单片机应用的工程师一样,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自各个领域,他们不可能将主要精力花在研究操作系统上,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所研究的专业上,他们需要的是把计算机专家们研究的成果直接拿来使用。RTOS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应用分解成多个任务,从而简化应用程序的设计;RTOS可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达到或接近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最好水平。而多任务本身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任务间的竞争、死锁、优先级反转、任务间同步与通信等。这些问题有RTOS为用户考虑,只要知道RTOS的原理,会使用就可以了。故单片机教学的这次转型,引入RTOS概念是一大特点。

2 单片机教学史的回顾与思考

回忆过去我国单片机教学走过的路,大多数院校都是从8051走过来的。故8051在国内普及单片机应用方面功不可没。而总结一下由8051教学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将有利于目前的转型。

图1 

一个副作用是,教学中以一片8051配以不同的外围电路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这就忽略了单片机应用的多样性和单片机应用的个性化定位。单片机姓“单”,世界上的单片机至少有上千种,每种单片机都有各自的定位。我们强调的是SoC,即片上系统,只有将整个系统都集成在一个集成电路芯片上,才能做到低成本、高可靠性。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扩充额外的接口芯片。故应告诉学生,虽然学的是某种单片机,但针对不同的应用要选择最适宜的单片机。单片机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会用这种单片机,自然也会用其它单片机。

过去8051教学引入的另一误区是使用仿真器。如果说过去开发掩膜型单片机使用仿真器属不得已,则如今单片机都采用了可以反复擦写十万次以上的Flash存储器,实在没有必要使用仿真器。本人在过去20年的单片机应用开发中,就从来没有用过仿真器,并非没有仿真器可用,只是不主张使用仿真器,特别不主张使用仿真器教学。仿真器使单片机开发变得不直观,高价的仿真器增加了开发成本,也增加了教学的负担。开发者不可能为每一类单片机买一种仿真器,只好以自己有仿真器的那种单片机去适应所有的应用,从而误入歧途。

3 是教学还是培训

我们这里讲的是教学,不是培训,教学不同于培训。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是“授之以渔”,授之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引导学生入门。通过授课与实验,要求学生能做到三个看懂,看懂原文手册、看懂硬件原理图、看懂别人写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掌握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单片机。我们讲CPU硬件结构,讲汇编指令集,教学生如何初始化串行口,从而实现与单片机的CPU“对话”,进而学会写监控程序,然后将如何与C语言接口,以μC/OS-II为例,讲RTOS基本概念,进而移植μC/OS-II。

培训的目的是让用户尽快上手,一周乃至三天后就可以开始写应用程序。培训是“授之以鱼”,培训的典型例子是教学生如何使用某单片机的仿真器。

教学,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入门,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入门,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后面的路他们会自己走。

4 将μC/OS用于RTOS教学

1995年以后,我们逐渐将μC/OS、μC/OS-II引进单片机应用的科研与教学,证明是成功的。μC/OS、 μC/OS-II是专门为嵌入式应用设计的实时内核,适用于几乎所有8位、16位、32位单片机;90%以上与硬件无关的代码用C语言写成,用汇编语言写的与硬件相关的代码不足200行;有PC机上可运行的范例;有针对数十种知名CPU的移植范例可直接从网上下载;有注解清晰、书写规范的全部源代码。有一部600页的书对RTOS基本概念、内核原理做了详尽的描述,随书所附光盘上的μC/OS-II V2.52通过了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的安全认证,可用在与人性命攸关的控制系统中,是一部科学、实用的好教材。该内核的前身是μC/OS,最早的版本是为Motorola 增强型8位单片机68HC11 CPU写的。68HC11曾经是世界上产量排名第三的(第一是68HC05,第二是8051)著名单片机CPU。1995年前后,我们曾以68HC11作为单片机应用的教材,并出过一本《MC68HC11单片机开发技术》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68HC11逐渐被与之指令集在源码级兼容的 CPU12 替代,故我们的研究生教学也将顺势转向采用16位的CPU12 单片机。

我不主张将嵌入式Linux、μClinux等用于教学。它缺乏适当的定位,虽然有源码,但并没有一本适于做教材的书籍,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也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抠懂。将μClinux移植到不同32位系统上是计算机专家的事,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士,仅仅是使用而已。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操作系统是必修课,有一部很好的教材,Andrew S. Tanenbaum等著,王鹏等译 《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讲的是Minix,实际上是简化了的Unix、Linux。学过这部教材,进而掌握Linux原理就不难了。μClinux等嵌入式Linux不是实时的,仅对Linux做了简化,使之可用于嵌入式应用,但作不到SoC。学习简化的Linux,不如选用Minix。当然,μClinux可用于针对某特定应用的培训。运行μClinux至少需要512KB的 SDRAM,目前的技术水平片内RAM还不可能做那么大。而运行μC/OS-II则只需要几KB的RAM,十几KB的Flash,这完全可以在单片机的片内实现。讲解RTOS原理,μC/OS-II足够好了。

5 教学内容要在稳定的前提下发展

8位、16位、32位单片机将三分天下已是业界共识,作为教学,稳定至关重要。虽然单片机技术发展迅速,但开一门单片机教学的课程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材、实验器材等,特别是实验平台,需要较大的投入。教师要有相当的科研经验,用单片机做过研发,还要会讲。我的经验是,讲一门新课,至少要讲到第三年才能说会讲了或能讲好了。为了稳定,每年只能更新一小部分内容,要善于解决稳定和发展快这一对矛盾。RTOS的教学可稳定很多年。μC /OS已经十多年了,仍然好用,虽然每年都有新发展,但基本原理没有变化,我看μC /OS-II至少还可以再讲10年;MINIX快20年了,仍是一部好教材。实验平台也应尽量稳定的时间长一些,既然讲述的是开发方法,使用8位、16位还是32位单片机其实是无所谓的。

由8位机一统天下,到8位、16位、32位并举,转型期定位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类课程的切入点在哪里为好? 本人拟采用了以16位机 CPU12为切入点。它比8位单片机复杂,比32位单片机简单,外围接口丰富(比一般32位机还要丰富),片内RAM、ROM资源适中。讲述了以汇编写监控程序开始,到用C语言写程序,再到移植μC /OS这一方法,同样适于8位、32位单片机。这种方法本身也始于20年前,逐渐增加RTOS是近8年的事,是相对稳定又有发展的。

图2

对没有条件由8位机实验平台转向16位、32位平台的学校,不必强求,仍可使用8位机平台。若使用的教学平台有几KB 的RAM、几十KB的Flash,用于μC /OS-II作RTOS教学已足够好,但希望不要再用仿真器,而采用我们从写一个简单的监控程序,到移植μC /OS的教学法。不必过多地讲授各种I/O接口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写一个简单监控程序的基础上自己去驱动这些 I/O模块。

有条件直接升级到32位单片机也是一种选择。不少学校选用了以ARM为CPU的单片机,但请注意三点。一是定位,若课程定位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运行μC /OS之类RTOS,可选择片内有几KB、十几KB的RAM、几十KB的Flash、可工作在单片方式下的ARM,这样会使教学平台很便宜。第二点是不要炒作,不要一哄而上。ARM的应用定位很明确,是一切与媒体有关的便携式低功耗应用。ARM是32位CPU,并不是全部32位单片机。以ARM为CPU扩以几MB乃至十几MB SDRAM、Flash的、可以上Linux的昂贵平台,只适用于针对某类产品开发应用的培训,不适于用来教学,因为Linux在PC机上也能跑。第3点是学时与学生的基础,32位单片机对于没有8位单片机基础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没有足够的学时,ARM底层的东西是很难掌握的。

6 关于课程的定位

课程定位不同,即授课对象不同,课程的内容可以很不一样,但都必须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我们有2门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课程,一门定位于电类本科生(我系核电子学专业),名为“单片机认识与实践”,32学时,只讲简单8位单片机的入门知识,不讲RTOS,面向还没有学过数字电路课程,对单片机有兴趣的2年级电类本科生。

由于物理学对计算机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故像互联网这样的计算机技术最先源于物理学的需求。我们系对部分本科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接下来,部分学生将做一个单片机应用方面的SRT (Student Research and Training Program) 项目, 清华对SRT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学生设想一个简单的单片机应用原理性演示题目,利用课余时间,花半年到一年,设计一块印刷线路板、再把软件调出来,优秀作品可拿到每年的学生科展上评奖,甚至参加学生挑战杯的角逐。这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一般会做一个单片机应用方面的课题。这样上来的研究生甚至可以帮助我当研究生课辅导实验的小教师。

第3篇

摘要: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尚存在一些缺陷,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文章深入剖析了高等院校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着重介绍在当前环景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人工智能;智慧课堂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兴领域的崛起,推动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然而,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其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该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育部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指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2]。因此,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深入阐述了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在当前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的具体方案。该方案以创建网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主体,辅以教学观念、知识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期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1传统教学的缺陷

⑴课程的教学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分配较少的学时(少于48学时),甚至有的专业将此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这种设置降低了该课程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导致了对该课程的忽视。同时,不少老师因为学时不够,时间紧迫,仅仅讲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不考的一概不讲。这导致学生的眼界受限,知识和能力受限,无法培养其全面综合的计算机素质。还有的专业没有将这门课给专业的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讲授,而是随意安排授课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很难讲好这一门看似简单的课程。⑵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当今时代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脱节一些高校的现状是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材知识陈旧[3]、质量堪忧,教材总是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例如都2019年了还在讲Office2010。有的高校由于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没有对教材优中选优,而是基于利益的考虑,优先选择自己院系编写的教材。其教材内容是七拼八凑,没有整体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更不用说前瞻性。这样的教材,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设置了巨大的屏障。除此以外,一些院校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不够明确和完善,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够科学。从教学大纲中制定的学时分配来说,常常偏重实用性[4],常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这会让教师在授课时轻理论而重操作,如此培养学生,非常不利于其计算思维的形成,对后续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也是很大的伤害。⑶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信息化水平较低从教学方式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中心,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5]。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仍然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6],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配备了实验课时,但是实验课常常是采用教师布置上机任务、学生做完抽样检查的模式。这对于大课堂来说,教师的任务繁重,无法搜集到每一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无法清晰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而且,该课程缺乏相应的研讨课时,很难让学生对其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以增强思辨能力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⑷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公平合理从考核方式上来说,该课程普遍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加权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多由考勤分所得,期末考试多采用机考模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很多学生来到教室打考勤,但可能根本没听讲,而是在睡觉或者玩手机。期末机考的公平合理性也是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例如机考的试题库可以十年不变,分值的分配和难度的掌握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考量。甚至有的考试系统不够稳定和安全,频频爆出Bug,严重影响了考试结果的真实性。

2新人工智能环境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

2012年开始,在随着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在视觉处理方面的应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人工智能到达了有史以来的第三个爆发期。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在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机器翻译、智能助理、机器人、推荐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应用已经兴起。人工智能的教学产品也已有先例,例如基于MOOC平台研发的教学机器人MOOCBuddy等等。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是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VR、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2].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大时代背景下,针对传统计算机基础的种种弊端,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改革方案。⑴改变教学理念,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实则应当作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后续的学习、科研的必修之课程。因此,高等学校应从源头上确立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将该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并给与更充分合理的课时分配。除教学课时、实验课时之外,需要为该课程增加一定的研讨课时。任课老师必须是来自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同时,定时举办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培训、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比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从源头上给予该课程足够的重视。⑵优化教学内容,重新制定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选取需要优中择优,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院校的情况自己编写,力求使用好的教材使教学事半功倍。在选定优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大纲,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突出计算机学科入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地位。对现有的过时内容进行更新,例如操作系统以Windows10的操作取代Windows7,Office这部分使用Office2019版本取代2010的版本,同时增加关于算法入门知识、程序设计入门知识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知识单元的介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我们在图1中给出了该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图。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应当转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蓬勃发展的情形下,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智慧课堂。融合课堂教学身临其境的效果与网络课堂自主性强且方便师生交流的特点,通过师生之间多层次、立体化的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立功能强大、完善的学生实验平台,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作业设置。针对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和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在线网络教学系统,通过传感器及网络数据,搜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且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智能分析,使教师对当前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并能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巩固和掌握。研讨课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所选课题进行分组调研、分组讨论,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辨能力。研讨内容最终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上交至课程共享平台,由教师和同学共同给出评分。这里,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我们将在线教学系统、实验课平台、研讨课共享平台等集成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智慧教学综合平台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在线教学、课堂互动、作业管理、考试管理、BBS系统、智能分析和平台管理8个模块,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该系统采用C/S模式,系统的服务器选用Linux服务器,同时开发基于PC机的和手机端的客户端系统,方便学生和教师随时选用、更加灵活。在线教学模块中的智能学习助理功能,能够根据历史用户的学习行为和当前用户的学习行为,自动地识别学习内容中的难点以及当前学生的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强化。课堂互动模块中,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搜集学生的学习行为,用于后续智能分析模块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在线作业评价模块包括机器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功能。机器评价是系统为学生作业(客观题、主观题)自动评分,其中主观题的评分也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教师评分时可以参考机器评分,减少教师工作量。同时,教师评分为机器评分提供机器学习的经验数据,促进机器评分更加智能。智能分析模块能够依据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作业管理模块等搜集到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化特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有助于后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成绩评定。所有系统模块中使用到的智能分析技术包括基本的统计分析、以及各类机器学习算法(k-means,NaveBayes,SupportVectorMachine,DeepLearning等等)。⑷改变传统成绩考核的方式在“教学”+“实验”+“研讨课”课程结构以及网络智慧教学综合平台的辅助之下,学生的成绩评定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公平化、自动化[7]。平时成绩中,除了教学综合平台的“课堂签到”次数之外,还增加更多丰富多元化的考察信息,如:学生的课堂讨论、在线课程学习和考核结果、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智能分析模块中辅助分析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平时成绩预测。期末上机考试系统也是智慧课堂综合平台的一个子模块,是精心设计的稳定、安全、功能强大的子系统,方便教师每一年更新试题库,修改bug。试题库中的每一套试卷都应当经过科学的考卷质量分析,使其难度、覆盖范围在一个均衡、合理的范围。最后,教师通过对各类平时成绩指标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加权,给出最终的学习成绩。通过规范、合理、公平、全面的考核体系,获得对学生公平、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并刺激教学良性运转。

3结束语

本文中,我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针对传统课程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套在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其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辅助网络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方案的重中之重。初步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我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计算机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赵素芬王赛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4篇

一、要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二、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三、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这种低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不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使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

四、备份的重要性及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磁介质载体档案的管理。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保管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

(一)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

(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第5篇

参考文献:

[1]郑莉.计算机入门语言讲什么[J].计算机教育,2006,7:25-26

[2]朱平.java程序设计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46-48

[3]孙伟.“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5,11:84-86

[4]张孝祥,Java就业培训教程.清华出版社.2006.9.

[5]印昊,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参考文献:

[1]李红艳.科技情报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2]张自然.基于JAVA/CORBA的WWW分布式电子商务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3]陈俊.基于SNMP和JAVA的网络流量检测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05

[4]黄华毅.基于Java移动系统的主机安全问题解决方案[D].暨南大学2003

[5]任力伟.基于CORBA的WebSCADA系统架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4

[6]DANNYAYERS,JOHNBELL.JAVA数据库编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郑莉.Java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魏海萍.标准Java2类库使用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史宝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体会.信息教育技术,2005.

[2]刘凤艳.建构主义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迟丽华主编.《Java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社出版.

第6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组织体系 环境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中职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正好满足了中职学生的需求;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该课程的教学成为中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中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争取在课堂上多拓展一些知识面,来锻炼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

(2)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

认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是中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在其中要学习规范有序的管理文件,使用与维护操作系统,了解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为下面章节做好准备,也为今后就业、升学做准备。

(3)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第三版更是把网络部分作为第三章提上了日程。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网购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一部分的出现更能体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经完成了从认识网络到熟悉网络的过渡。

(4)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它的结构分Word、Excel、多媒体软件应用、Powerpoint,每一部分都在不断的应用软件,每学一章,学生就了解一种操作软件,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

第7篇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中职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也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文章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117-02

随着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2008年中师生停招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给教学增添很大困难。例如,我校的计算机教学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但学生的实践技能始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基础不牢等客观因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亟待改进。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教学目标还不太明确,学生的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照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轻松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应就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目前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状态下,许多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为了便于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采用下载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的教学模式。与板书相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甚至出现学生坐在计算机前却昏昏欲睡的状态。我校的三个微机室的电脑都装有“多媒体网络课堂”软件,具有“师生对话”、 “学生演示”等师生互动的功能。若将该软件和PowerPoint课件结合起来,不仅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模块化教学

教师在上计算机基础课时,都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作用与意义、构造特点开始讲起,讲到编程语言和方法时一下子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笔者认为,应考虑中职生学习基础不牢、兴趣不浓的特点,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做到因材施教,。

三、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我校当前所用的计算机教材多半是四五年前出版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落后于时展,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相应的中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十分落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导致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地出现在教科书上。计算机代用教材五花八门,系统性不强。因此,教学时应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有了合适的教材还不够,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计算机知识,应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应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应让学生理解掌握。

此外,还应加强校本教材研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四、改进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计算机基础课中的部分理论知识只是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进行笔试或上机考试。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结果是教师讲自己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上课睡觉、发短信、玩游戏、看小说。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因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例如,在Word章节设计“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这两项任务,内容涵盖Word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正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想学的内容。

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包含以下方面: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办公软件和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态、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第8篇

论文摘 要: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财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认为财务信息化发展首要是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其次要重视财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要做好会计管理基础工作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要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财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各单位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单位决策提供服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单位运作效率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财务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在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财务信息化的应用增强了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节省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转变会计工作职能,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单位经营管理,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单位的经济效益。

二、要重视财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发展,电算化的相对滞后,会制约财务信息化的成熟与发展。因此,理论是指导推动财务信息化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的涌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定新的理论和方法过程,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理论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会计软件的研制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财务信息化的效益原则。

三、要做好会计管理基础工作

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章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设置好的处理方式。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对于基础较差的单位,应不息于开展财务信息化工作,应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水平,规范会计财务制度,改善基础工作,为开展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财务信息化不仅要使会计工作自身现代化,而且要使单位管理现代化,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财务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单位实施财务信息化。电算化的实施几乎涉及专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同时还涉及专业的体制的变动,这都需要单位领导出面组织和协调。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也很重要,在整个单位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单位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管理制度,提高单位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培训财务信息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工作,以上工作必须做好,否则不能正常工作,由于财务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单位的整体效益将无法实现。

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任何一种先进的工具都必须由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的人去操作,实现财务信息化也要求财务人员和有关业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开展财务信息化工作,业务人员的工作手段是计算机硬件,财务信息化应用软件和其它软件要保证会计工作安全、高效、持续、稳定地开展,就必须掌握使用这些手段的技术和知识。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与平常见到的操作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会计须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对经常出现之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将导致系统崩溃。财务信息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要全面参与单位管理,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技巧。财务信息化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使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单位应立足于国际形势,起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财务信息化,促使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和“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财务信息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考核培训应遵循自愿原则,只有准备实行财务信息化的单位,才要求其会计人员培训,取得财务信息化合格证。财政部门在进行账务审核的同时审查其会计人员的资格,这样可以利用学习目的性强、效果好,对暂时或一段时间内不准备实行财务信息化的单位,其会计人员培训延缓,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学了就得能用上。对会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聘用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信用社 内审信息化 队伍建设

一、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审计信息化是现代审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利用传感、通信、计算机及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运营的合规性以及运营计算机、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和各类业务数据进行审计的工作。随着审计对象、审计工具和审计手段的信息化,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将是农村信用社内审工作目前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否则在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无账本”时代,传统的稽核审计人员将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无奈局面。2012年6月11日,广西农村信用社全面启用《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稽核信息管理系统》,标志着广西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工作进网审计的审计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科技强审、内审强企,充分发挥稽核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稽核信息管理系统对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监控的“天眼”作用,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人员必须参与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但是,相对审计技术创新而言,广西农村信用社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审计手段的信息化,如何走好科技强审之路。而实现审计手段的信息化,走好科技强审之路必须由一大批既有审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IT技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目前,复合型内审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广西农村信用社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信用社内审信息化对内审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人员很多,精通稽核审计业务,拥有丰富的财会、稽核审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是精通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的人员不多,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信息化内审人员,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与稽核审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对被信息化的审计对象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和计算机数据审计。另外一些拥有计算机、IT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审计、会计知识掌握较少,从而不能对在运行中的稽核审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及时彻底解决和处理。因此,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审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农村信用社内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村信用社对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内审信息化要求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一般都应具备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有独特的敏感性,并且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审计人员应具备编程知识、运营系统知识、网络(本地网和因物网)知识、防火墙及其他安全技术。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会计、审计、法律和所审计业务的专门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其中尤其以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较为广泛、要求较高。稽核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上述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及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具备税法、经济法、统计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营销学以及管理学等常规知识。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内审人员将面临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信息系统审计对象,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执业能力。

(二)农村信用社对内审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还对审计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程序、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都产生了影响。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逐步深入,业务经营种类的多元化、服务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处理难度的增加,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亦对内审人员的分析、判断、控制和抉择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内审人员除了应具备传统稽核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外,还应掌握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审计与实施联网审计的工作技能。

三、农村信用社内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内审人员具备信息化素质和技能是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标志,广西农村信用社对复合型内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对现有内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补充其欠缺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改善现有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通过调入、招聘等方式,引进复合型内审人才赶往内审部门,改变内审队伍的专业背景结构。广西农村信用社内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策略。

(一)提高内审人员信息化素质

随着农村信用社财会业务审计一体化的发展和联网审计技术迅速普及,诞生了一大批既有审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IT技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因此,加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明确提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广西农村信用社为了尽快提高内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积极发扬其“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即在开展内审工作时,尽量安排复合型内审人员与计算机知识和IT技术相对薄弱的内审人员共同工作,通过复合型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传、帮、带”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内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IT技术得到提高。

除了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IT技术水平外,广西农村信用社还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班等方式来加强内审人员正直、客观、保密及胜任等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培养内审人员信息化思维方式

树立信息化思维是内审人员成功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运用,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各项业务处理,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技术环境,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用信息化思维方式进行职业判断能力。否则,审计人员将可能因信息化思维方式的缺失而实施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上存在重大错报,而加大审计风险。为了培养内审人员的信息化思维方式,帮助内审部门实现其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职能,广西农村信用社通过举办计算机辅助审计操作技能大赛、审计信息化研讨班及聘请外部审计专家授课、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内审信息化学习氛围,循序渐进的树立内审人员的信息化思维方式。

(三)建立信息化内审知识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信息时代的内审人员渴望被尊重、被肯定,他们的职业愿景是拥有一份美好的职业规划设计和良好的行动指南。而知识技能培训作为其职业规划设计的一部分,他们企业组织内部能够定期为其提供系统性的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并通过参加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得到组织的认可和重视。因此,组织内部应为内审部门营造一种培训激励制度以满足内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目前,广西农村信用社内审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1.入门培训

这是一种针对审计信息系统应用知识的培训,其培训对象广西农村信用社全体内审人员。培训重点是学习《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稽核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方法,培训目的是使内审人员了解《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稽核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内审人员在《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稽核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通过培训,使内审人员了解现场子系统、非现场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和指标监测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内审人员充分利用内审系统平台实施联网审计、共享系统资源,并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各项数据信息,从而有效推进全区农合机构内审信息化的进程。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初级培训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培训,其培训对象是广西农村信用社内已经基本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审计知识、能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施审计工作的内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信息化原理、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基础性课程。通过培训,使内审人员明白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掌握审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知识,为实施审计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中级培训

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延伸式知识培训,其培训对象是已经具备计算机、信息网络审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审计工作的内审业务骨干。培训内容根据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我社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的需要,结合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系统介绍审计分析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内审人员学会跟踪关注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发展,熟悉被审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控制过程、具有确认和发现信息、信息选择和简化、对信息分析和分类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指导内审人员利用被审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手段为己所用,实施审计。

4.专项资格认证培训

随着内审信息化发展和农村信用社财务业务审计系统一体化的趋势加速,需要配置一支优质高效的内审人才队伍来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优质高效的内审人才队伍需要备置优秀的审计专家。广西农村信用社为为培养精英级内审人才、打造优质内审团队,实现 “人才强审”,积极组织员工参加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考试,并对通过考试且获得资格证书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培养并留住了优秀的信息化内审人才,为内审人员个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职业前景、亦成就了内审人员职业梦想。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创造价值,战略决定命运,全面推进内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广西农村信用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内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与思维方式,把内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公司治理的高度、站在未来内审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功打造了一支优质高效的内审人才队伍,为广西农村信用社各项事业的稳健发展构筑了无限可能的美好宏伟蓝图,又一次体现了广西农村信用社“抓改革、促发展、强管理、带队伍、保平安”的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内涵。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兴起,它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争夺计算机人才的焦点,只具备一身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为了打造集良好技术和应用于一身的计算机人才,职业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学习理论知识开始的。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习惯被放大化,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课程有所忽略。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减少理论课的学习,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加大计算机组装这一实践课程的占比。过多的理论知识只会使教学更晦涩难懂,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只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熟练并能解决计算机故障的人才,而不仅仅停留在代码和指令的研究上;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的计算机人才,而不只是了解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生。只有合理分配它们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练习,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更需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继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课堂均以教师为中心,而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业辅导,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其拥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动手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中,应该设立小组,将每个模块,如网页设计中的整体界面设计、框架流程图、导航栏、主体设计等,细分到每个同学身上,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认真负责好每一个模块的练习和操练。通过与小组成员和老师的讨论与学习,在增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习一门学科,从入门到精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好的入门,则会加快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并且对学科知识总体框架有一个很好的感悟和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直接关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甚至较强的实际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不断,层出不穷,更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建设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中心,根据时展要求,掌握市场需要,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有自己的明确研究方向,对自己的教学领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各个计算机相关部门中,参与软件产品的开发,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活动,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计算机行业实用和实际信息,从而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单靠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环境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加以历练,才知道自己与社会的真正差距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从而加大力度,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企业良好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达成一致协议。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为表现好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提供的各种实践基地,学生有自主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实习操作期间,学生若能够利用好每一次实践机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前打好坚实的基础。如在企业提供的实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软件设计与开发,在经验丰富的企业计算机工程师的指导实践下,了解一个软件的完成过程。从设计需求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到最后的测试等细节流程,无不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软件开发具备的各种技能,从而慢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诸多,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逢锦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Java;网络编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普通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校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欠缺。在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要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积极的培训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特点,培养学生应以牢固基础知识、突出课程风格、满足教学标准、强调应用实践,培养出适合社会和经济需求的高职毕业生。本文以高职计算机类学生学习Java课程为例,自先对Java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如何培养高职学生java网络编程能力展开讨论。

一、Java语言简介

(一)Java的由来

Java语言其实最是诞生于1991年,起初被称为OAK语言,是SUN公司为一些消费性电子产品而设计的一个通用环境。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开发一种独立于平台的软件技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OAK的命运。从1994年起,他们开始将OAK技术应用于WEB上,并且开发出了HotJava的第一个版本。SUN公司1995年正式以Java这个名字推出。

(二)Java的定义

Java是一种简单的,面象对象的,分布式的,解释的,键壮的安全的,结构的中立的,可移植的,性能很优异的多线程的,动态的语言。Java的开发环境有不同的版本,如sun公司的Java Developers Kit,简称JDK。后来微软公司推出了支持Java规范的Microsoft Visual J++ Java开发环境,简称VJ++。

(三)Java的特点

1.平台无关性:平台无关性是指Java能运行于不同的平台。Java引进虚拟机原理,并运行于虚拟机,实现不同平台的Java接口之间。

2.安全性:Java的编程类似C++,学习过C++的读者将很快掌握Java的精髓。Java舍弃了C++的指针对存储器地址的直接操作,程序运行时,内存由操作系统分配,这样可以避免病毒通过指针侵入系统。Java对程序提供了安全管理器,防止程序的非法访问。

3.面向对象:Java吸取了C++面向对象的概念,将数据封装于类中,利用类的优点,实现了程序的简洁性和便于维护性。类的封装性、继承性等有关对象的特性,使程序代码只需一次编译,然后通过上述特性反复利用。程序员只需把主要精力用在类和接口的设计和应用上。

4.分布式:Java建立在扩展TCP/IP网络平台上。库函数提供了用HTTP和FTP协议传送和接受信息的方法。这使得程序员使用网络上的文件和使用本机文件一样容易。

5.键壮性:Java致力于检查程序在编译和运行时的错误。类型检查帮助检查出许多开发早期出现的错误。Java自己操纵内存减少了内存出错的可能性。Java还实现了真数组,避免了覆盖数据的可能。

java语言具有这么多的优点,在高职的教学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java网络编程能力,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二、勤抓基础,勤于思考

从基础抓起。什么是基础呢,就是指Java语法,设计模式等,这方面,有相当多的好书;学生可以从基础起步。勤于行动。很多方法都需要实际动手实践才可能有实际的体会,“自己的体会”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觉无形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易云。编程说道底还是创造性的劳动,用心去做,动脑去做很有必要。随时总结,随时提高。一个问题,成功了,应该知道为什么成功了,失败了也应该知道为什么失败的。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多向大师学习,当然大师很忙,这里指应该多看书。应该多看一些方法论的书(比如【软件工艺】【程序员卓越之道】【编写优质无错C程序秘诀】)而不是只关注具体的技术点。确立合理的目标(跳一下能够得着的),并为之努力。充分享受成功后的喜悦。这是因为,人和马戏团的狗熊没有什么不同,都需要正向刺激。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意思。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并体会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Java编程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出来的。重要的是每天都有进步,重要的一步一步接近目标,这个时候学习Java语言将会非常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编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