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玉石雕刻技艺

玉石雕刻技艺

时间:2023-12-02 15: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玉石雕刻技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玉石雕刻技艺

第1篇

【关键词】玉石雕刻;灵魂攻略;方法

古往今来的很多玉石作品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设计。玉石研究者曾经表示,美玉的形成,必须在后天进行加工,同时构建巧妙雕刻思路,体现出玉石的精神和艺术美感,让玉石作品饱含“灵魂”,创造艺术新高度。本文主要对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玉石雕刻提供参考。

一、玉石的雕刻技艺和构思

进行玉石雕刻时,必须根据玉石材质调整雕刻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对玉石颜色、大小、质地、纹理等进行衡量后构建思路,然后进行设计。由于玉器品种特别多,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所以只有因地制宜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玉石的性质和特点,展现出玉石独特的美。每一种玉石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发现它们的特性并体现出各自特点,才能赋予它们最高的价值。其次,将玉石雕刻的美感展现出来。展现玉石美感的时候,需要依据精湛技术对玉器进行加工,很多雕刻专家习惯使用一些玉石创作机械和工具对其进行改造。但是借助工具创造的同时,对艺术家自身艺术会有严格考核,如果专业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标准,就不能雕刻出精致的玉器。所以进行玉石雕刻时,只有将技术、工具、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玉雕作品。最后,进行创作时,挖掘出玉石的“寸土”价值。由于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导致古代玉石雕刻风格比较单调。人们进行玉石雕刻时,只注重对玉石形态和质地的控制,没有注意到玉石的纹路和颜色,不能综合全面的进行玉石创作。随着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多雕刻专业开始认识到进行玉石雕刻的意义,并对玉器寸土“肌肤”进行了把握,将玉石的各个元素雕刻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实现原料和现有题材条件的协调,给欣赏者展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

玉石雕刻经常将“传神”作为体现艺术表现的形式。但是由于很多雕刻者还不能深入理解“传神”的意义,导致很多玉石作品都丧失了生机。相关人士认为,“传神”就是选取上等玉石、使用精湛工艺及工具制作形成的作品。虽然此种方式可以给玉石雕刻创造比较优良的雕刻条件,但是却不能提升雕刻的“巧妙”。随着玉石资源的不断减少,如果一直选取优质玉石进行玉石雕刻,那么长期下去,玉石雕刻人数将不断减少,对玉石市场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并不是要求制作工艺、方法、工具可以达到某种专业水平,认识通过雕刻家对玉的感知,和玉石形成一种灵魂呼应,给人们雕刻出“传神”的作品。虽然使用劣质玉石对操作工艺、方法和工具具有严格要求,但是一旦完成雕刻,就能够形成一种“起死回生”的效果,对作品“传神”感的体现具有很大意义,还可以获得欣赏者的赞叹。玉石存在瑕疵和玉石本身价值具有直接联系,可以体现各个玉石的独特性。因此,进行玉石雕刻时,不要一味的剔除玉石的瑕疵区域,而是使用一定的技术巧雕出瑕疵玉石独特的魅力。

三、仔细品味玉石的艺术美

追求玉雕作品艺术美的时候,必须对山川美和人文美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仔细品味玉石雕刻中要展现美感。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的美的象征,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才能深入正确把握玉石雕刻的方法,进一步雕刻出工艺精湛、富有灵魂的雕刻作品。山川美强调玉石雕刻的颜色要纯正,质地要温和,雕刻玉器使用软玉、硬玉、还是绿松玉、水晶、玛瑙等必须仔细选择,而且需要根据玉石雕琢题材选择玉石,人文美主要表示,玉器造型美观并且雕琢精湛,从造型美、雕琢工艺和技巧方面进行分析,符合社会发展要素。由于各种玉材具有很大区别,不同的雕刻工具、技术和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雕刻作品。除此之外,在人们审美方式、风俗习惯、角色等不断变化的影响下,玉石雕刻也将产生千姿百态的风格。因此,进行玉石雕刻时,为了保证玉石雕刻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必须结合传统技术进行雕刻,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给予雕刻完成的玉器赋予意蕴,体现玉石非凡的意境美。

四、与玉石实现“通灵”

每一块玉石都具有独特的思想,雕琢时一定要正确把握玉石的灵魂,不仅要在玉石雕刻的精湛上下功夫,还需要在长期的创作中积累经验,进而创造出精致的玉石作品。进行雕刻时,还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玉石自身特性,针对性进行新雕刻技术创新,让新工艺体现出雕刻作品独到之处,增加文化内涵,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为了体现出石雕刻作品的“灵魂”,凸显玉石作品特色,雕刻艺术家必须将雕刻作品当作一种生命进行对待,感受玉石雕刻隐藏的内在意蕴,带动玉石雕刻技术向更长远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玉石雕刻作为神圣的象征,由于其具有圣洁的质地和颜色,人们经常认为玉器可以和神灵沟通,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玉石雕刻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希望玉石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所以,如果雕刻家进行雕刻时,仅仅将玉石作为一种石头对待,那么就不能体现出雕刻的灵性。所以从事雕刻行业的专家,要增加对雕刻艺术的感知,学习先进雕刻艺术,同时实现玉石“通灵”。灵魂是人最圣洁的地方,也是与玉石接触最佳的媒介,只有将灵魂和雕刻相结合,才能展现出雕刻作品的价值。当雕刻家将灵魂赋予玉石时,就能理解玉石蕴含的历史,体会玉石雕刻的意义,进而实现玉石别具一格的形态和意蕴。

结束语

玉石雕刻具有非常多的要求和细节,要想实现玉石雕刻的发展,雕刻家必须对玉石雕刻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雕刻时,必须和玉石融为一体,体现出玉石的价值。本文主要从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玉石雕刻技艺和构思,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体会玉石雕刻艺术美,与玉石实现“通灵”等方法,希望可以带动我国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海燕.奇思巧雕 妙意传神――对话玉石雕刻大师林学威[J].宝藏,2014,(06).

[2]裴育.水晶的宝石学特性、雕刻工艺及评价[J].中国地质大学,2015,(05).

[3]丘志力.中国近代玉石雕刻艺术――形成、分化和融合[J].2013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09).

第2篇

2005年,孙静怀着“学一技之长,创人生辉煌”的美好愿望,步入东海职教中心,成为2005级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新生。他把做一名水晶雕刻大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为此他选择了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两年间,他刻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努力进行技能操作训练,成绩优异,并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市县三好学生、省“三创”优秀学生干部。

梦想――创业原动力

梦想是创业的原动力,孙静带着梦想走进了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他被一家企业相中,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毅然留在了东海水晶城他父母开的店铺。在父母的帮助下,他花费600元从徐州一家企业购进了一套别人淘汰的雕刻设备,开始进入水晶雕刻探索阶段。为了降低成本,他首先在平板玻璃上练习线条的运作,利用在校所学习的技能,逐渐掌握新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尝试在平面玻璃上雕刻图案、花纹,为以后专业立体雕刻打下基础。通过几个月训练,他进步飞快,很快开始圆雕练习。圆雕俗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各个侧面。这一技艺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工艺要求高、难度大。经过艰苦练习、不断摸索,他用16天时间,创作出自己的处女作《年年有余》,荣获当年中国东海水晶节优秀作品奖,并以200元价格被买走。看到自己的雕刻品受到他人关注,还变成财富,创造新的价值,他更坚定了走水晶雕刻之路的决心……

奇想――艺术之逢源

为了实现自己雕刻大师的梦想,2008年夏天从学校毕业后,孙静在父母的帮助下,在东海水晶市场创办了“晶工坊”,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实践探索中,他深刻体会到水晶雕刻品从原料设计到成品效果,要展现雕刻设计师的创新构思,使产品达到艺术的境界,让工艺与天然原石结合,从而提高每一块原石的价值。有一次,在对一件带有“猫眼”的水晶原石雕刻设计时,“猫眼”周围有许多杂色不好处理,他拿着原石坐卧不安,苦思冥想,却无从下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只美丽的瓢虫趴在树叶上,一时间灵感顿现――把那块原石设计成瓢虫状多好啊!于是他捉住瓢虫,飞快跑回工作室,潜心琢磨,利用瓢虫形体的自然弧度,去掉原石的杂色,又可保住“猫眼”旁需要的俏色,一举两得,他兴奋不已。从此以后,他踏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水晶昆虫雕刻。为了更好地了解、熟悉昆虫,他查阅了一系列昆虫书籍画册,并制作昆虫标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制作的小昆虫水晶系列作品,既价廉又物美,受到市场青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开发出了甲壳虫系列水晶雕刻精品,拥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个人资产已过百万元。2008年,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昆虫雕刻作品荣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2008年4月,他在扬州荣获“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铜奖。2009年10月,在第三届江苏省“晶城杯”水晶工艺品大赛上,他的水晶雕刻作品《百年恩爱》《全家福》分别荣获优秀奖、铜奖。目前河南、福建等地的一些雕刻人士每天光顾他的店铺,参考他的昆虫系列雕刻品,寻求创意灵感。

理想――“雕虫小技”走向世界

在孙静的工作室,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天生原石必有用,就让点石成金成现实。”当初东海水晶工艺行业的初生牛犊,如今已是助理工艺美术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雕刻之余,孙静坚持撰写雕刻的心得体会,总结雕刻技法,普及水晶专业知识。他的《浅议水晶的鉴别》一文刊发在艺博网,《俏色利用》等多篇论文荣获省级专业论文评比奖项。同时,为了扩大视野,他还积极与全国各地玉石雕刻大师联系,切磋技艺,号称“水晶雕刻第一人”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宫廷玉雕大师苏鹏等都是他的益友。

随着名声渐大,许多媒体开始关注他。关于他的专题片《雕虫小技》等在市、县电视台播放。江苏电视台影视频道专门到东海采访他。在北京玉石展览会期间,他的作品又受到中央电视台记者的关注。

现在,孙静已拥有价值10万余元的专业设备,水晶雕刻艺术精品200多件,估算价值500万元。如今已颇有成就的他,坚持精益求精,坚持走自主创业之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孙静这位中职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必能在水晶雕刻领域大放异彩,让“雕虫小技”走向世界……

第3篇

方庆福出生在台北县九份一个玉雕家庭,从小在琢玉声中长大。“记忆中,每每望着父兄辛勤工作的背影,内心总希望自己也能加入,分担他们的辛劳。”十六岁那年的夏天,方庆福终于如愿。

“传统拜师学艺要三年四个月,我却要六年八个月。”方庆福常记父亲的话:“一分天才也要有九分的努力,一流名师更需倍于常人的辛苦与训练。”

训练有素的方庆福,意气风发,和大多数年轻的琢玉者一样,热衷于在名贵的玉石上操练刀法。《气霸山河》是他1986年的作品,作品用台湾闪玉雕刻而成,墨绿的狮子,威风凛凛,从正面看真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气势。

随着时间的流逝,方庆福进入了石头的深处,开始敬畏石头。“每一块石头的年纪都比我们大,它们历经风霜与岁月的洗礼,朴实的外表中蕴藏着日月精华。我们有幸与它们相会,该珍惜以对!本质上我们无法改变它们,只能让它们美化少许……”

大概从十年前,方庆福开始转向台湾本土石雕创作。传统石雕的沉稳、粗旷和质感,常令方庆福着迷,他发现,这些朴素的石头可以给自己提供更大的挥洒空间,是可以表现巨大艺术价值的素材。

如何将天造的朴素和自己对美的表达融合在一起?方庆福端详每一块石头,根据石头的纹理、

一块石头的价值,究竟在于材质本身,还是在于被艺术家赋予的艺术美感,又或石头背后的美丽传说?如果你选择“艺术美感”,那么优秀的作品究竟是那些雕工繁复、巧夺天工的,还是随物赋形、巧借天工的?

或许,这样的对比本无意义,一个从事玉石雕刻的人,只要能通过自己的手,唤醒石头本身的灵性,就已经完成了美的创造。出生在台北县的玉石雕大师方庆福,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质地、颜色,构思不同的创作内容,随物赋形,尽可能多地保留原石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创造相关的形象,设计、裁切、雕刻、拋光,刀尽其极,物尽其用,努力“让每一块石头展露出它本有的独特光彩。”

2010年方庆福创作的《日月精华》,几乎全部保留了一颗硬砂岩的椭圆形状,只是在一端打磨出黝黑的亮光,和原石中部的几抹淡云互相照应。原石的朴素与雕刻者的匠心,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意象,取名《日月精华》,似乎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宣告。

席勒著名的美学文论《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分别陈述了客观模仿自然的现实主义的美和透过主观态度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浪漫主义的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美。方庆福用写实的刀工,打造出一个形象,然后将其融入造化的神工。巧妙借力中,“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已经浑然交融。

“艺术是不分材质的。尤其是玉石资源逐渐匮乏的时代中,让普通石头拥有艺术的美感,可以对玉石雕刻的未来有所启发。”方庆福的尝试得到了肯定,各种奖项和殊荣纷至沓来。

海洋的子民

方庆福把自己从事玉石雕创作的三十年做了一个分段:前十年,在努力学习技艺,打基本功,在家庭作坊里“为他人做嫁衣”;中间十年,不断创作,赚钱,用经济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努力;最近十年,玉石和生活变得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彼此之间仿佛开着一扇神秘的门,可以互通有无、分享智慧。

无论哪个十年,生活都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方庆福热爱家乡,他说:“生活在台湾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断有新鲜事发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论调,有些前卫、有些传统,现代与古典、朴拙与精致,彼此之间并不排斥。”他常去海边,尽情呼吸这个被海洋包围的海岛的空气,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失落与希望、脆弱和坚强。

他的作品《开创》,为台湾赋予船的形象,乘风破浪,洋溢着开拓的激情;《希望之岛》将宝岛东麓产的玉石和最普通的砂岩组合在一起,老竹、新叶、初笋,象征对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展望;《勇士归乡》表现鲑鱼返乡的励志故事,成鱼历经万般逆境,只为回到出生的地方,完成延续生命的使命,一如视死如归的柔情勇士,用自己的身体化作后代的养分。写实和意向的完美组合,尽显艺术张力。

阳光、大海、高山、河流和多元丰富的文化,给了方庆福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只要你用心感受生活,随时都会有启发。”台湾的地理位置,让原住民习惯了大浪的冲击,同时也适应了大海的瞬息变化,所以方庆福还强调一点:“单纯才能专注。”虽然生活在一个各种文化杂糅的地方,但是大家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原始的单纯,秉持这一特性,才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地连续做一件事。

近几年来,方庆福投身工艺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并和一些志趣相投的雕刻界朋友,共同筹建玉石雕刻博物馆。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教学、研发、体验一体化的公共场所,将雕刻艺术完整地传给下一代。

知足者常乐

近年来,方庆福用台湾非常普通的安山岩、黄砂岩、流纹岩、漂流木,创作出《知足》系列,表达他对幸福的理解。该系列作品由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猪组成,因为材质的原因,看起来黑黑的,跟平日里见到的晶莹剔透的玉石作品反差很大。

“猪本身脏脏的,笨笨的,但是它欢喜、圆融、单纯、自在、知足,永远活在当下,其实是一种最有智慧的动物。”方庆福说,诸多系列作品中,《知足》系列卖得最好,很多人买来把玩和收藏。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大学里攻读博士,读了七年都没能毕业。现实似乎总是在跟他开玩笑,理想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他责怪自己,对自己失望,整天跟自己较劲。某天,他看到了《知足》,从猪的微笑、憨笑和大笑中,顿悟出一种释然的。

“很多事情,如果强求不来,那就放下。”方庆福说,“后来听说那个年轻博士顺利毕业,因为他跟生活和解了,心态上退了一步,生活就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答案。”

现在,方庆福很享受兴趣爱好、事业和生活合为一体的状态。“虽然不是功成名就,却也足以养家糊口及受人敬重。”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别人囿于朝九晚五生活的时候,“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前提是不是衣食无忧?”“其实我不是富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的东西,够用就行了。”所谓“知足常乐”,方庆福似乎发现了幸福的真谛,他说:“何其有幸,做艺术的工人,是兴趣也是工作。很多事业有成且富裕的朋友,常常羡慕我的生活,我也如‘野人献曝’般乐在其中。”

“野人献曝”是说宋国有个贫苦农民,不知道天下有高大舒适温暖的住房,也不知道有丝棉、狐皮之类的衣服。他冬天在地里干活,太阳照在身上,感到特别舒服。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这个发现献给国君,相信会得到重赏。

第4篇

关键词:寿山石;古兽雕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71-01

清代著名诗人黄任爱石成痴,他的七律《寿山石》清丽热情,直抒对寿山石的爱慕。 “冰雪聪明极”,“灵犀一点通”仅十个字,寿山石的肌理神情便跃然纸上。寿山石雕形制繁多,其中,古兽雕更是寿山石雕中的精品,古兽雕的文化底蕴、雕刻技艺乃至艺术价值在寿山石雕中都意义非凡。

一、古兽雕的源流

古兽文化源自远古神话和图腾崇拜。早先,在先人眼中,古兽神圣怪诞,可敬又可怖,能通神鬼,是顶礼膜拜或避之不及的精神产物,远非审美对象。出于对未知的敬畏,古兽是祭祀祈福、虔诚参拜的圣物,丝毫怠慢不得。万物有灵,灵分善恶,按人的臆想,古兽亦有善恶,善的为瑞兽,恶的为凶兽。以吉克凶,随着社会文化、风俗的沿袭和变更,先人将瑞兽从庙宇请至屋宅以求福辟邪。一时间,瑞兽们盘踞帝王宫殿之上、蹲坐达官宅府之前;更有能工巧匠取玉石、贵木精雕细琢成精致配饰,供随身佩戴纳福驱邪之用。

福州寿山石因质地温润,柔而易攻自古受雕艺师、篆刻家青睐,又因其兼美玉之质、自然之姿于一身,配衬精致的古兽雕,成为文人雅士乃至帝王贵胄案头掌中爱宠。古兽神态或坐或卧,或啼或吼都流露高古的风格,朴茂简淡的造型和韵味。如狮,传说中在舜的图腾中出现,形态凶猛森严,狰狞恐怖。而如今寿山石狮子,大体有戏球狮、唐仰狮、回首狮、蹲狮、爪狮、矗狮、滚狮、辟邪狮、雄狮等姿态,古朴简拙,甚至古兽憨态,亦狮亦狗,掌中把玩趣味无穷。

二、手把件和纽雕上的憨兽

在寿山石雕中,古兽常为手把件和纽雕。

手把件是一种常见的文玩器形,顾名思义,手中把玩之物,圆润流畅,可一手把握,配挂绳,系于腰间或坠于腕臂,便于随身携带,随时把玩。古兽体貌神态历经千百年变幻,但凝结在筋骨中的浑圆、厚重之气不变,雕琢时多用朴茂手法,通体写意圆润,是手把件常攻题材。

纽雕,专指印章上部印纽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

古代的印章属达官贵族专用,按级别分玉玺、金印、银印、铜印,所刻的印纽也按级别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的玉玺,螭虎纽,皇后用的金玺,也是螭虎纽,诸侯王公用的金玺,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军用的金印,龟纽,食二千石的官用银印,龟纽,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铜印,象纽。据考中国石印的历史始于秦汉,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一带就出土有40余枚西汉滑石印,多鼻纽、台纽、桥纽及龟纽。现代印章刻纽之风尤甚。凡较优质的寿山石章,几乎每章必刻纽,刻纽之后就特别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纽随印生,其时形制洁简实用,先前多只钻一孔称“印鼻子”,用以穿绳系结,佩于腰,系于臂,方便携带。后有文人和雕者在“印鼻子”上下功夫,于方寸间雕琢万物,一时,好异求奇之人竞相效仿,比“纽”顺时应运而生。起初纽饰多用于象征主家身份地位,也取其吉祥避凶之意;而后,随着纽饰盛行,一大批文人雅士对纽饰的雕工、形制越发追求,出现了许多形态别致,雕工奇巧的纽饰。

纽雕居于圆雕范畴,有丰富的立体感,但与圆雕不同的是,纽雕不表现物象的下方,下方位为印章方柱所替代。寿山石纽雕形制繁多,技艺精湛,其中以古兽类印纽为主,又称“兽头”,古雅不凡,有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石雕口诀说:“啼狮,笑凤,落颏龙。”所刻的古狮脸要瞪圆眼,咧大嘴,仿佛在啼吼,始能表现其威严。所刻的凤应该表现柔和温顺的性格,笑容满面,象征吉祥和美好。所刻的龙,口要张得特别大,似乎落了下颏,始能表现其张牙舞爪的凶猛。而今,寿山石把件和纽饰的啼狮、笑凤、落颏龙等古兽形态已经融入了文人儒雅的书卷气,不复凶残暴戾。

三、古兽的艺术价值

进入文人视界中的古兽,逐渐剥离了沉重的原始宗教、世俗生活中的现实内容,在寿山石雕刻中形成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表现形态。但凡艺术,取天之灵气,人之性情,天人合一。常以文人画境来比拟寿山石的色泽、纹理及形制,这已然不是文人赏石比附,而是对艺术底蕴一脉相承的体悟。方寸之间,迎合寿山石自然姿态,谋篇布局,将人类精神产物赋予血肉之躯,出落一个有意蕴的生命体;又化实为虚,古兽的雄浑、气度、力量在空灵洗练的线条中得以展示。

经过艺术的陶冶和提炼,古兽在内蕴上超越了先人赋予的原始的野性、宗教和神话传说神秘的神性以及现实世界的世俗功利性,不再是崇拜的图腾偶像,也不仅是镇宅旺财的吉祥物,而积淀成可赏、可玩,愉悦心性的艺术品。古兽的造型风格也己剥离粗粝、凶悍、残暴的自然外形,而趋向于符合文人情趣的简、雅、拙、淡、偶然、奇掘、纵恣等风格。

第5篇

众所周知,以精细圆雕和精微透雕为特色的莆田雕刻艺术,不仅以木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而且石雕作为莆田工艺雕刻乃至中国石雕的一个重要分支,亦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莆田石雕传统工艺可谓与佛教艺术及妈祖文化的传播同兴衰,流传至今的青石雕文物有仙游九座寺的唐代无尘塔、城厢广化寺的南宋释迦文佛塔,黄石镇海桥的南宋桥头将军、仙游度尾杨泗宫透雕龙柱等。为适应时代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莆田石雕艺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凿作和聪明才智,将建筑石雕。装饰雕刻与人像石雕巧妙结合,创造着属于莆田石雕发展的辉煌历程,并形成了具有浓郁闽莆地域特色的石雕艺术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的青石雕行业发展很快。在20世纪80年代寺庙重建风和90年代初的房地产开发风,以及近年持续兴旺的出口建筑装饰石雕与大中型石雕神佛造像订购风的多重因素促成之下,青石雕和汉白玉石雕行业可谓兴旺发达,形成了以黄石、涵江、华亭三片相连的产业集群。现有从业人员2000多人,企业100多家,年创产值2亿元。另外,在泉州、惠安各企业应聘从事青石雕工艺品创作的莆田籍技工还有1000多人。

我们希望在此将自己对莆田石雕艺术的一些粗浅认识进行归纳分析,并藉此抛“石”引玉,以期使更多的人对莆田石雕这一被忽视或低估的行业引起重视,进而出谋献策,一起来促进莆田石雕行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人热爱石雕艺术,这对促进现代莆田石雕行业的发展是有所助益的。

在各个历史时期,莆田石雕传承着如下风格:

一,注重神韵:莆田石雕在塑造佛像这类性别不清的形象时,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讲究人物之间、人物和祥禽瑞兽之间的呼应。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精细刻画。中国传统艺术在选择“神似”与“形似”的时候。从来是重视前者的。“神”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特性。必先传神,而后始尽到人物造型艺术的真。这“传神”二字成为中国艺术精神不可动摇的传统。具体反映在莆田石雕重神韵的造型中,即是不惟形似,宁可去掉背景树木花草等繁琐细节,也要抓住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以此为主旨,以求造型在动态结构及面部表情上达到传神的要求。

二、讲求“适形”:一如根雕艺术的“因势度形”,莆田石雕作品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丰富构图,同样来自于石雕艺人们对各种形状原石料的巧妙利用和设计。原始手段的石料开采,无法控制石料体积的厚、薄、方圆,这些异型的石料,正好可以使人们根据其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适形造型”正是莆田石雕造型的又一基本特点。特定的立体形也许会限制了艺术手段的发挥,歌德说过:“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石雕的创作正是在料形的限制下焕发出石雕艺人的创作智慧,他们根据不规则的石料形状特点展开联想的翅膀,极大地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寻找表现对象的突破口。石雕艺人面对石料长时间地思索,但一动手,便是胸有成“石”一气呵成。

三、精雕细琢:莆田石雕艺人十之八九原先都习事术雕,而莆田木雕技冠海内外的立体圆雕、精徽透雕和三重透雕等传统绝艺,一旦移植干石雕实践,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莆田地域特色的石雕艺术。我们作为余氏木雕的第三、四代传人,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木雕技艺。在创立石雕事业后,自然就会糅合莆田传统木雕工艺的精华,兼容并包。在石雕创作里发挥传统木雕精细雕琢的特点。我们自上世纪90年代由木雕转行搞石雕而创办“国珍雕刻精品厂”后,于1997年主持台湾龙泰陵石雕“五百罗汉”“四太天王”“弥勒佛”等系列怫像和雕有一万尊佛像的浮雕《壁佛》工程的创作投产;1998年主持口本客商订制的高3m的“仁王”石雕创作2005年又主持印尼观音寺高22.80m的石雕观音和江西九江市高26,80m的石雕观音。之所以能够奠定了我们在石雕这个行业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得自于余氏木雕的传统工艺根基与刀法功底。

莆田木雕的“斧头功”注重创作对象劈坯的准确到位,正因为有“斧头功”的动底,石雕劈坯即使改用电动工具,也必十劈十准;修光道理亦然,积累木雕人物脸面、手足细部修饰的技艺经验的。将之体现在石雕人物手脚开面、五官肖影、服饰锦花、花木细景等细部的刻画上会使作品有一种微妙的生动。例如汉白玉雕《思维观音》的精妙面相和飘逸服饰、砂岩雕《长扳桥》的惟肖神态和惟妙动态、青石雕《普陀岩》的憨悲表情和精致配景,随时随品可见木雕传统技艺的刀魂凿韵。不少人走进“国珍雕刻”陈列室后,往往会把黄砂岩雕《一叶观音》《读书观音》等作品认作是黄杨木雕,这说明一些石雕作品的工艺已与木雕的技艺相融了。

四、善于“线描”:在中国,几乎各门类艺术中都有“线”的表现。书法中的真。草、隶、篆各种字体的书写艺术,都把线条的表现力发展到至臻,绘画从严谨的工笔到逸笔草草的写意。均以线条勾勒为主要造型手段。建筑装饰的直栏横槛、梁椽斗拱、瓦脊飞檐;舞蹈表演中惊鸿游龙般婉转回旋的“长袖”。甚至戏剧中抑扬有致的“拖腔”等,皆是线条不同形式的体现,

在石雕作品中,线条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秦汉以前用最简括的线条雕刻出古朴稚拙的石雕,到明清之际用最精致的线条雕刻成的工艺小品,都体现出线的魅力和作用。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及备种图案的雕刻,已呈现出中国人在雕塑艺术中利用线条辅助造型的意向和能力。秦俑的衣纹有凸起的捏泥条,有凹入的刻线等丰富变化,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中宴饮、乐舞、车骑等复杂场面以及人物的瞬间动作、动物的飞奔情态等,均以飞扬流动的线条刻画出来,阴刻、阳刻、阴刻阳刻结合等多种线刻技法,使线条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莆田石雕的佛像充分表现出了线条的概括作用。比如,在龛楣近乎平面的石面上经由数条半弧线的雕刻,便呈现出轻盈松垂的“帐幔”;龛内三世佛的宽大衣裙因坐势而簇集成的皱褶层叠的状态,也由各种弧度不同的线条刻出,柔软的质感十分生动地呈现出来。因这些线条作用而造成的空间感,空灵而层次分明,与西方块面雕塑的实在空间感大相异趣。

五、不拘一法:灵活随机地并用各种表现手法――圆雕、浮雕、线刻等表现方法常常被不拘一法地混搭于同一件大型石雕。莆田石雕作品之人像的头、手等部位为圆雕,而身躯大部分则是用依附于石壁的高浮雕形式来表现,衣饰等细部又是由线刻形式表现出来+而镶嵌、镂空等方法有时也被结合进来。

莆田石雕艺术融汇贯通的表现方法,来自作者整体地把握事物的思想。既然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 上没有孤立的事物和现象,那么也就必然整体地去表现一切。莆田石雕融汇贯通的表现方法不仅体现在多种技法的混合并用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构思之巧妙,设计、选材之灵活等方面。例如原创汉白玉雕人体作品的开发、红砂岩雕人物与青石雕配饰的组合(如《蚌仙》)、青石雕或汉白玉雕作品与黑石雕底座的灵活组合、天然青石蛋雕与不锈铜构件或树根雕底座的随机结合等等。

西方雕塑的具像表现方法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圆雕、浮雕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而中国的传统雕塑的表现技法一直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发展着,从直觉的感受出发随心并用多种手法。极少有理性的困扰,莆田石雕艺术具备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特性,因而具备更大的空间容量和原创潜力。

六、题材丰富:在中国形态的文化中,历史的发展始终夹带着原始文化的因子,远古图腾动物崇拜的意识在艺术中时有表现。山水等其他景物之所以成为雕塑广泛采用的题材,显而易见也是人与自然不能分开的生活现实所致。在莆田,几乎每个雕刻艺人心里都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而每个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事迹都是启发他们进行创作的源泉。这种想象,这种理想的追求,这种人神合一,佛道合一的内涵特点,大大扩展了莆田石雕的题材范围,使他们能超出单纯的佛教题材,进而表达和塑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的美丽的人物、动物形象。因此,妈祖,王母、千里眼、顺风耳、八仙、寿星、天庭,瑶池、龙宫、龙,凤、狮、马……,各种人、神、天、地、鸟、兽之间的大融合,形成了莆田石雕丰富的创作题材和文化内涵。雕刻题材和文化内涵的拓展,是莆田石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标志。

第6篇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好几个阶段拼凑起来的。童年时期是一生的开端,少年时期却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在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有着两种不同环境的重叠,以至于那时的我经常在睡醒的时候要确认一下身处哪个环境。我的母亲是上海知青,初中刚毕业就被下放到安徽淮河南岸的一个小村镇里,在那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大半辈子的人生,在那里结识了我的父亲,我的艺术细胞遗传自我的父亲,父亲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从小在穷苦的农村长大,却有着很好的书画本领。我出生在上海,从小在上海的外公家长大,就是那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石库门房子,每年的寒假暑假回到安徽我父母亲的身边,在那里有够我尽情撒欢的广袤田野和湖泊。于是我的脑海里便开始了这样重叠的记忆:在奶奶那半亩果园和外公那石库门的小阁楼里徘徊;吃着安徽那自家种的无花果、紫葡萄和上海弄堂里叫卖的甜酒酿、小棒冰;放暑假最喜欢睡在奶奶花园的凉床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和坐在弄堂里跟小伙伴下陆战棋,安徽的乡村风情和上海海派格调造就了我规矩细腻与自然淳厚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我从小接受了长期的系统的书画雕刻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学习素描和色彩,后又跟随海派花鸟金石老前辈徐培三学习国画和篆刻,后转投入钱行健门下继续学习。前后十多年的美术绘画学习,培养了我较高的艺术情操,打下了非常好的美术功底。这些都是我如今玉雕创作能够开花结果的根源所在。

溯源

其实我很早就接触玉石雕刻了,大概刚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在我外公家附近有个玉石雕刻生产组,我放学没事就喜欢去那里帮着磨石头,整成圆形,指甲也磨掉很多。我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以后喜欢收藏,也特别对玉石雕刻着迷,经常买些原料回来自己设计和雕刻,那时用的是小刻刀、金刚石锉刀和砂皮。看着一件件小雕刻作品出来,真的很有成就感,大部分都被我送人了,那时做了很多小核桃。小老鼠,很逼真。我买了很多玉雕石雕方面的书来看,帮助我来画和设计。后来也把自己雕刻的东西送到福佑路上的古玩地摊上卖,所以说我是一直在自己研修玉石雕刻的设计和创作的。我从事玉雕这个行业,真的是天意使然,从小到大一直跟着我,从生产组磨石头,到遇到了刘忠荣大师、翟倚卫大师,好像冥冥中注定一样。

是刘忠荣大师把我带入了玉雕艺术的高技艺、高境界。我一直在自己研修玉雕设计和创作,是凭着自己的个人爱好来创作和设计,但是在2004年初上海玉雕厂的一次玉雕作品展上,结识了刘忠荣大师,才对当代玉雕艺术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真的醍醐灌顶,把我对玉雕的认识从工艺上到了艺术的层面。当时我女儿刚出生,于是请刘大师为我女儿做件双马玉牌,我做了一首诗请大师刻在背面,落款“王凯作词,忠荣制玉”,此事还在玉雕界传为了一段佳话。

翟倚卫大师让我看到了玉雕艺术的新设计、新创意,是朋友更是我的老师,很多年里我没事就往他厂里跑,看他画看他设计,耳濡目染了很长时间!

可以说,我是以他们两位为榜样,希望能像他们这样这么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寄情

我喜欢荷花,喜欢画荷花,更喜欢雕刻荷花,自古文人雅士大多喜欢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欢莲花荷花,算是新时代的周敦颐吧。这也是我出于对宗教的敏锐感受,无论是佛或道。莲花是佛教的代表、佛法的象征,有神圣净洁的含义。比如大部分的佛菩萨都以莲花为座、密宗里曼陀罗有莲花部、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中土佛教最广泛崇拜的观世音菩萨更是以荷花为信物普渡众生。在周敦颐的感召下。中国人都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历经千百年来荷花已经被赋予了圣洁、清廉、清纯、纯洁、清高、和谐。中华民族与莲花有关的吉祥寓意有:一路连科、连年有余、连生贵子、子成大业、和和美美、盛世和谐等等。

然而我对莲花的理解可能更深一层次。我感觉莲花不傲骨,不隐逸,却也香远益清脱俗自在,既俗又雅。我一直认为人应该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所以莲花综合了四君子的优点却不偏执于某一个特征,是入世做事出世做人的最好代表。我一直在创作莲花题材的作品,作品特色表现在布局疏密有致,画面素雅清秀。无论在世俗祥瑞题材、宗教题材还是书画阴刻的作品上,我觉得都可配以莲花相衬,雅致脱俗,玉牌背面以阴刻莲花成为我的作品的暗款。

玉牌

我对玉牌创作情有独钟,这倒不是受刘大师翟大师的影响,是我本身就最喜欢玉牌,所以才和这两位玉牌创作大师这么投缘、一见如故。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玉牌,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集中国文化之大咸者,更是可以推陈出新的最好载体!而且玉牌对玉料的要求最高。就像一张白纸上作画,白纸有一点瑕疵都能一目了然。所以玉牌是当代海派玉雕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需要良好的书画美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来支持玉牌的设计创作!玉雕深受玉料形状、瑕疵等因素的局限,只有玉牌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设计和创作。玉牌非常注重画面的美感。我用多层次的设计布局和高、浅浮雕和阴刻相结合的雕刻技艺,大量运用阴与阳、空与实、疏与密、方与圆、线与面等艺术手法处理,更好的表达出各种题材的艺术美感和创作内涵。

阴刻和小品

我从小练就的书法和篆刻的功底。让我对以刀的阴刻玉雕手法情有独衷,也对易少勇、曹扬这两位大师的阴刻作品推崇倍至,我在向大师不断学习的同时也逐步开创了自己独特阴刻艺术特色。

小中见大是我的又一大玉雕特色,也是我的玉雕创作特长。我的朋友们客户们对我的小品件是非常非常的喜欢,以至于多次出现我的小品件一出来就抢掉的局面,全国有一群我的FANS,他们都喜欢在网上关注抢拍我的小品件。他们对我的小品件最一致的公认就是:小东西都这么漂亮,这么见功力,真是小中见大。我有一些做小牌子的经验:采用无边框设计使画面有无尽延伸的视觉效果,采用边际延伸反转来进行视觉延伸,将正面的雕刻内容延伸的玉牌边缘和侧面,乃至延伸到背面,使两个面的雕刻题材融为一体。这样能使欣赏者的视线从一个面延伸到另一个面,拉长视觉空间,增加画面的欣赏情趣。

心得

我们这一代应该说是70后,我们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在艺术学习环境方面也比老一辈要好。而且我们现在的玉雕行业的创作环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但是说到和老一辈玉雕师傅比,我觉得最缺少的就是吃老米干饭。“老米干饭”这句话是刘忠荣大师当初对我说的,他从进玉雕厂技校开始一直到离开玉雕厂,就硬是吃了30多年的老米干饭,练就了扎实的手上功夫。老一辈玉雕大师的勤奋刻苦精神和炉火纯青的手艺是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第7篇

识玉

我成长在一个文玩世家,家里主要做古玉、古典家具的买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古董艺术品有着一种天生的亲切感,看着一件件年代久远但仍散发出温润柔和光泽的玉器更是喜爱,觉得命中注定般地走上了琢玉这条道路。

出于喜爱,我便对中国历代玉器的发展脉络做了大致了解,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上古玉器造型简单,线条朴实流畅;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数千年来,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在生产力水平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以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为世人留存下无数堪称经典或者精品的玉器。前人树立的标杆,在当代玉雕艺术家面前,已经达到一个高山仰止的境界,续写中国玉器的辉煌篇章,彰显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玉器的新风貌,是每一个真正的玉雕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当代又是一个玉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现代玉雕设计作品不仅具有情趣,且更具文化品位,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感染力和工艺的欣赏性。

懂玉

古人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问。不经琢磨与瓦砾无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雕琢,与破瓦乱石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故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

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玉文化的精髓是承认美玉在于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是人创造了美玉,只有经过人们鬼斧神工的雕琢,才能出现饱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这样精美的玉器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无比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仅凭对玉雕作品有了感性认识和发自内心的喜爱还远远不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琢玉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得掌握琢玉的技术。正是由于自己在幼年时对美术、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少年参加了中国国画学习班,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掌握了绘画的基础知识,这对后来学习玉雕技艺有着很大帮助。1989年,凭着对美术创作的爱好,我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主要负责广告策划以及美术绘画,在此期间学到了更多的绘画知识以及设计理念。

1990年我正式开始学习玉雕技术,虽然有绘画的基础,但那属于平面绘画,和在玉石上的立体设计相差甚远,为了最快的掌握玉雕设计,我每天待在父亲经营的玉器行里与玉器界的前辈们交流、学习,茶余饭后接触和聊天谈论的也都是玉雕的创作和收藏。

审玉

在初步掌握了玉雕技艺之后,无论是玉石原料还是玉雕成品我都更加珍惜和喜爱,我深深地明白,每块玉石原料都是经过亿万年的天地造化才来到我们的身边,可以说每一块原石都是美的,缺的是发掘美的琢玉者。如果雕刻者不能物尽其用、因材施艺,向世人展现出玉石最美的一面来就是暴殄天物。玉雕毕竟不是画画,画画有空白的画纸任你挥毫泼墨,而玉雕只能在有限的原料上“带着镣铐跳舞”。玉石雕琢只能根据玉料来确定造型。也就是必须以玉料为基础,寻找与之适应的题材,努力发现玉石蕴藏的价值。提高玉石的利用率。从而创造出精美的玉器作品。

正因为如此,我在每次买料的时候,都会仔细认真的审玉,审玉就是观察玉石外观形状、颜色、玉质和绺裂等状况;每一块原料其种类、特征都有很大差别。都有它们自己特有的性质,有自己的大小、形状、颜色、绺裂等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一种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状态。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它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要充分利用原料的优点,同时尽量摒弃缺点,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原料进行必要的取舍,而后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在最终雕刻时做到胸有成竹,最后的成品和当时买料时的想法基本一致,不会有太大变动。

审玉须从不同角度方向反复进行审视,才能发现其闪光点。近年来随着玉石资源的不断匮乏,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审玉这一环节显得更为重要,买料不能盲目,对一块原料有了大致的想法才会去买,可以避免浪费资源。审玉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怎样将原石变成工艺品,而不是过多地考虑将来雕刻完成能够赚多少钱,如果心里总是在计较金钱上的得失,是不能踏实地去创作的。

琢玉

为了更全面的掌握玉器制作的技术,我在1999年赴上海,跟随上海玉雕厂的郎力军师傅学习玉雕技术,经过了7年的学习生涯,在玉器的设计、绘画以及雕刻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的玉雕作品带有明显的海派玉雕风格。目前我主要雕刻玉石的品种为和田玉,我觉得在接触了众多玉石品种之后,最喜欢温润、细腻的和田玉。在我看来,和田玉色泽美丽,体如凝脂,温润光洁,质地坚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符合中华文化内敛、含蓄的内涵,而这种特质也和我本人的性格相契合。

在上海跟随师傅学习了玉雕的基本技能之后,我全身心的投入到玉雕创造上。以山水花鸟巧雕最为擅长。我的玉雕作品在传统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在我看来,玉雕创作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在继承传统玉雕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以及表现手法,将各种玉雕技法结合,赋以新时代新的主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玉雕风格,这样作品才会有市场。

中国传统玉雕都会表现各种对生活、事业美好的期盼,我没有跟风市面上常见的样式,而是多选择人们生活中常见而又在玉雕上不常用的物件做为雕刻的主体。例如常见的玉雕作品通常会用石榴表达多子多福的寓意,而我就用玉米,也可以表达同样的寓意。另外,配景也很重要,可以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例如花鸟是主体,配景则是烘托意境,从而会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悟出这样的道理,与我多年的绘画功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认为玉料的品质及外型、巧妙的构思、精湛的雕刻技术以及纯净的理念都是创作出成功的玉雕作品的必要条件。首先玉料的品质及外型对于创作出好的作品至关重要,任何艺术大师都无法再造大自然的美,再高明的技艺,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都是渺小的。天然的外型和绝好的品质会给创作者带来无限的遐想,自然而然会让人产生巧妙的构思和要创作出绝世珍品的欲望;其次巧妙的构思就是要在玉料的原形意境的基础上加以点缀,更加透彻地体现出 大自然的美,古语云“金无足赤,玉无完玉”,世上没有一块和田玉是没有缺陷的,当今的琢玉者必须吸取古代大师的创作“精髓”,结合当今时展的潮流,对玉料进行勾画,在不破坏玉料原形的前提下,用巧妙的构思消除其瑕疵,使其更加完美;有了好品质的玉料和巧妙的构思,没有精湛的雕刻技术也无法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凭借精湛的雕刻技术将精细的线条、圆润的弧度呈现出来,当然一切的前提都必须保证玉料原形之美不能被破坏,任何一件作品破坏了玉料的原形之美,都将是艺术创作的一大败笔;最后是纯净的理念,我认为无论是什么年代的艺术大师,都必须本着创作一件艺术品的心态来进行创作。玉,自古以来象征着美好、纯洁,把人品德比成玉。那是对人最高的赞美。这种玉的品德在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心无杂念、私欲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而那些利欲熏心的玩玉人,是永远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我满意的作品必须并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创意,这种能被称为作品而非产品的玉雕一年也仅能完成两三件。每件作品都犹如小品风景画,于简洁、明快中蕴含诗情画意,让观者仿佛闻到到大自然的气息。流露出独具匠心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在创作上,无论是做大件还是小件都一样态度认真,哪怕是一粒花生、一颗扁豆都要做到位。目前我正在创作的一件作品是一个五福献寿大瓶,这件作品已经做了2年,原料7公斤,经过不断琢磨现在成品差不多2公斤。

经营理念

2006年,我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赏玉阁”玉雕工作室,而此时我已经把对玉器的喜爱升华到了要将弘扬中国玉文化做为自己终生事业来做的地步。截止到2010年,我已经有5家店铺,蚌埠2家,苏州3家,工作室有14名工人,下一步还准备在北京开店。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店面,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玉雕创作风格的问题,生存、经营等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琐事所累,秉着抓大放小的管理理念,把生产产品、经营店铺交给不同的人负责,各司其职,工作起来还比较轻松。由于长时间的磨合,我对每个工人都很了解。会根据每个工人不同的特长,交给他们不同的适合发挥他们特长的原料去做。具体雕刻生产过程不会过问太多,也不会有大问题。目前,我有60%精力在创作精品上,20%在经营,剩下20%时间到全国各地交流,帮别人设计。我的店铺以批发为主,因此对全国玉器市场有了大致了解,目前市场上的传统题材作品太多,枯乏单一的模仿产品一抓一大把,长此以往,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审美疲劳。市场需要有新的东西出来,也需要玉雕创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物以稀为贵,有特色的作品才会引起藏家的兴趣。虽然这条路很艰辛,但我不会止步。以一块原料为例,原料整体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块原料雕刻剩下的边角料进入工厂流水线生产销量好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资金得以回笼,再去买新的原料,形成良性循环,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心无旁骛地专心设计一件精品。

2011年7月,我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评选为“2011年中国玉雕青年艺术家”。

市场预测

目前和田玉资源越来越稀缺,价格越来越高,去年能买三块原料的钱也许都买不到一块差不多同样大小、品质的原料,成本开销加大但这并没有打击我坚守玉雕行业的决心。早在10年前我已经认识到和田籽料的珍贵和稀缺,一直不断地囤积原料,每月都在不停地进料。现在原料价格翻了几番,我还是坚持不断进料,这样做有一定风险,但是我不怕亏本,更怕买不到原料,一旦原料断货,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原料涨钱,让我更珍惜每一块来之不易的玉石,经过深思熟虑,完全胸有成竹才会下刀去雕刻,完成必是精品。

第8篇

轻工行业首批高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在有关省市劳动局和试点企业主管局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标准、严格考核,共评聘出10名高级技师。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继续搞好轻工行业高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根据劳动部劳培字〔1990〕14号《关于高级技师评聘的实施意见》和劳培字〔1990〕15号《关于高级技师评聘工作继续试点的意见》的精神,现对轻工业部、劳动部联合发出的〔89〕轻经字第38号《关于轻工行业评聘高级技师试点的实施意见》一文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实行范围和职务名称

根据轻工行业的实际情况,1990年高级技师评聘试点实施范围是:除1989年确定的试点专业(工种)外,增加皮鞋设计、民乐制作、装潢印刷、玻璃仪器吹制、手表装配调试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艺要求高的专业(工种)。具体专业(工种)和高级技师职务名称见附件1.二、福利待遇

高级技师任职两年以上,在受聘期间退休,其职务津贴可以列入工资基数计算退休费。

高级技师的退休年龄,根据生产工作的特殊需要及本人身体健康状况,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三、高级技师的技术(业务)考核标准

1.具有丰富的专业(工种)技术理论知识及高超、精湛的技艺和综合操作能力,了解国内外本行业的先进技术。

2.具有热心传授技艺、培训高级技工、指导技师工作,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

3.在工艺改进、质量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方面,以及在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成绩显著,贡献突出。

四、试点工作安排

1.1989年确定的14家试点企业,没有完成高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的,可以继续进行。

2.本着试点企业应具有行业代表性,以及技师评聘工作、企业管理、经济效益较好的原则,经协商决定,增加上海民乐一厂等八家企业为1990年高级技师评聘试点企业。(见附件2)

高级技师评聘工作的其他有关问题,均按轻工业部、劳动部〔89〕轻经字第3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

附件1:轻工行业高级技师评聘试点的专业范围及职务名称

专  业  范  围      职  务  名  称

1.乐器制作

民乐制作专业        民乐制作高级技师

2.皮鞋制作

皮鞋设计专业        皮鞋设计高级技师

3.钟表制造

手表装配专业        手表装配高级技师

维修调试专业        维修调试高级技师

4.包装装潢印刷

装潢彩印专业        装潢彩印高级技师

装潢雕刻专业        装潢雕刻高级技师

5.玻璃器皿、仪器制作

人工吹制成型专业    人工吹制成型高级技师

仪器灯工            仪器灯工高级技师

器皿磨花专业        器皿磨花高级技师

器皿印描花专业      器皿印描花高级技师

6.工艺美术

金属工艺品专业      首饰镶嵌高级技师

首饰摆件制作高级技师

模具精雕高级技师

宝石鉴别高级技师

金属雕刻高级技师

雕刻专业            木雕高级技师

象牙雕刻高级技师

玉石雕刻高级技师

漆器制作高级技师

抽纱刺绣专业        手绣高级技师

机绣高级技师

地毯专业            地毯绘图高级技师

织毯高级技师

剪花高级技师

附件2:新  增  试  点  企  业  名  单

上海民乐一厂

上海亚洲皮鞋厂

上海宝履皮鞋厂

上海皮鞋厂

上海手表厂

上海凹凸彩印厂

第9篇

近年来,中国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汉白玉在建筑、雕刻市场上应用广泛。汉白玉本身的优势和特色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实力较为突出。汉白玉因其自身的石材特性除了具有建筑使用优势之外,还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应用于艺术雕刻中,还可以结合旅游业促进多向发展。,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关于这一点,文章着重以当前中国汉白玉储量最多和品质最好的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发展的研究背景

宝兴县素有“石材王国”、“石材博物馆”的美誉,拥有“宝兴白”、“青花白”、“东方白”等名贵石材30余种,储量达30亿立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宝兴白”汉白玉因储量丰富、洁白无瑕、质地细腻、抗折性强、硬度大、出材率高等特点闻名于世,与意大利“卡拉拉白”相媲美,享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建立灵关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已达200余家,被四川省经信委评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雅安石雕,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素有“雕刻之乡”的美称。位于四川雅安市高颐阙前的石狮子,芦山县樊敏阙前的石兽,都是东汉时期的遗物,其中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足以说明雅安雕塑雕刻的悠久历史。宝兴县的外郎石砚在清代更被定为"贡砚"。雅安雕塑的技艺在宝兴一直传承延续,宝兴县在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石雕艺术)之乡”。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精神层面享受的追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旅游的需求。科技的推动和产业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加深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而汉白玉雕刻文化突破以往的建筑意义,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雕刻行业和旅游行业,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汉白玉自身的条件优势,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带动产业经济发展。艺术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增加旅游特点,还实现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石材产业发展较缓慢,企业效益增长不够快速、产品集约化程度较低。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首先就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品牌影响力,要保证汉白玉雕刻产业发展还需要大力开拓销售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积极寻求外部环境的支持。二十一世纪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雕刻艺术产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石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球对于石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我国石材加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汉白玉品质很高,但加工工艺和配套机制上尚且不够完善,无法实现产品的效益最大化,汉白玉资源不能做到充分利用。雕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石材加工艺术手段,闻名已久,汉白玉雕刻产业充分结合了石材本身材料优势与雕刻艺术手段的观赏价值,可以结合旅游业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的双向增长。

二、雕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一)雕刻业发展需求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形态的变化和进步,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更新。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元素,实现产品之间的融合,依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解决好雕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雕刻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虽然还比较乐观,旅游经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旅游行业本身也需要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和转型。旅游业发展的状态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例如旅游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实现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又比如,旅游业与时下流行的动漫产业结合,实现动漫旅游,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大大引起了人们的旅游兴。事实上,旅游行业的融合性较高,单一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需要结合旅游业本身的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其他行业,实现经济互惠、增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进行积极调整,旅游市场需要注入新鲜元素,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市场也需要其他经济发展形势的支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的体验不只是停留在观光上,人们需要多方面的进行消费升级,比如动漫旅游、疗养旅游、影视旅游等,在旅游消费产品上也应该多样化,应该从一般的土特产、古董字画上适当的转移到艺术雕刻上面来,增加人们对于我国传统雕刻手艺的了解和关注,提高艺术雕刻品的市场价值。

三、汉白玉雕刻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产生的效益

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产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目前,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社会的关注和市场的支持,而旅游业的市场资源丰富,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元素,因此可以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一)市场效益

产品融合可以促使产业链的重新组合,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更高层次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当消费者认可和支持某种产品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市场效应。汉白玉艺术雕刻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但一直没有好的宣传手段,导致人们对它认识不足,市场地位不高。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使人们更多的了解艺术、认可艺术,可以采用艺术展的形式,让游客游览、观赏,导游可以为汉白玉的石材特征和相关艺术发展历史做出讲解,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汉白玉的市场价值。另外在特产、纪念品购买上也可以为游客做出一些引导,这样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新的环节和内容,还为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做了市场宣传,实现雕刻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市场效益。当前人们实现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赏、学习,考虑到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市场灵活性,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旅游的体验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体验。而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产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意义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消费需求,因此,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实现产业间的互惠互利。

(二)产业效益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起步不算晚,但发展水平一直不高。事实上,我国石材雕刻艺术历史久远,艺术手段和艺术价值都极高,一直没能有效的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在产品消费市场占有率不够高,导致产业效益低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从长远考虑,若产品结构一直较为单一、落后,不能在旅游内容和旅游形式上作出有效更改和创新,其发展势必停滞不前,甚至会造成产业的逐步衰落。因此,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旅游业的行业元素有效注入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业中,可以增加我国石材雕刻的发展动力,为产品的艺术雕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这种结合方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与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行业相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实现了产业间的效益增长。

(三)经济效益

汉白玉的艺术雕刻行业发展主要依靠雕刻手法、雕刻创意和雕刻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创意性产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于汉白玉文化了解较少、得不到足够的市场支持,因此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要想促进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就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更新产品内容,有力结合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市场认可率和支持率都较高,但文化内涵不足,精神性的消费价值不高,需要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方式,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石雕、木雕等都是传统艺术雕刻手法,可以充分融合到旅游环节中去,像汉白玉的观赏性不言而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有效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带动雕刻业发展,雕刻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经济增长。

四、汉白玉雕刻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条件

(一)政治条件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要求,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提倡发展多元化的经济。在2013年芦山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建设为“灵关石城”4A级景区,并大力扶持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投资0.55亿元建设灵关石城汉白玉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内设有石雕工艺品示范加工厂(区)、石雕文化培训中心、石雕工艺品展示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石雕文化广场及石雕艺术走廊等。另在灵关石城还建有多条集中展示汉白玉石雕文化的“石雕产业一条街”、“石雕文化商业步行街”。在国家的政治大环境要求之下,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文化意味浓厚,属于工艺美术的一种,融合到旅游业中,可以增加人们的艺术趣味。国家支持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也是看中了它们各自的市场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二)经济条件

经济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旅游业还是艺术雕刻行业,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不断加深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机遇,各产业要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就要在生存中学会进步,在进步中迎接挑战。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政府不断予以旅游灾后重建项目财政上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的发展前景较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的市场效益日益增加,要实现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下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融合其他产业的特点,实现改革、变通。而艺术雕刻产业很好的满足了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只有有效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和互补,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行业发展、经济增长。

(三)社会条件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需求转变到精神消费需求上来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这也为旅游业和艺术雕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也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休闲态度的转变。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汉白玉艺术雕刻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突出其工艺性和观赏性;人们的消费态度变化也为汉白玉雕刻产业打开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汉白玉雕刻要实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就要抓住机遇,在提供的良好社会条件基础上,充分融合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打开市场、稳步发展。

五、结语

第10篇

上海玉石雕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经过上海玉雕艺人的千锤百炼,形成了性格鲜明的海派玉雕艺术风格,其选料明莹净洁、造型稳重典雅、雕琢玲珑剔透,尤其是在利用玉石俏色的设计、构思和制作上有独到之处。2011年,因为对玉石的喜爱,受海派玉雕精湛技艺吸引,两位年轻人,怀揣着艺术理想,开始了他们的琢玉之路。

张俐

1988年出生于上海,2010年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11年9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玉雕工艺美术师沈杰老师。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我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简单的玉石工具和工艺品。美石名玉,历来玉石就被人当作珍宝,在古代就已作为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在进入单位后的学艺过程中,从实际制作及老师日常教授中领悟到玉雕设计制作的一些要点:一是材料与工艺两者的相互结合;二是对材料“俏”色合理的运用;三是精准独到的设计思路,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这几点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扎实掌握各点基础配以实际操作,才得以创作出结合新鲜事物的玉雕工艺作品。作品糖白玉《神仙鱼》是一块料体大部分为白色僵块的皮子料。利用厚度约1厘米的糖色部分制作成神仙鱼,而白色的僵料部分制作成珊瑚,起到整个作品的支撑作用,仿佛神仙鱼在摇曳的水草间穿梭游动。神仙鱼、水草、珊瑚三者形成前后层次关系,相映成趣、动静皆宜,仿佛置身水族世界之中。

玉雕技艺的学习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玉雕艺术随着社会背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没有经过琢磨的玉石看着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只有经过琢磨才能够展现其光彩。同样,尚在学习中的我们也在不断地自我“琢磨”,我们要将“创新”和“发展”看做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玉雕工艺传承者的考验,不再墨守成规。不同的玉石材料会因材质特点有适合它们的设计题材。例如:碧玉会考虑制作成器皿;翡翠以及白玉会制作成配饰或者寓意吉祥的物件等。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也有了些许变化,不仅要吉祥寓意可能更偏向于个性的追求和时尚流行的元素。在原有吉祥美好的题材基础上结合所学改变设计的切入点,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题从而引起更多的认同。作品碧玉摆件《母子情》,表象是母与子的亲情以及仙鹤对他们的祝福,更深层的不仅有鹤鹿同春的意思, 还想表达现代人们对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以及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希望。学习玉雕设计制作的我们需要结合自己过去所学突出时代特点,体现个人特色,运用积累的文化知识、民俗民风, 开拓思路获得新的创意,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结合各类艺术元素,勤恳学习扎实的制作工艺。

黄佳骏

1986年7月出生于上海,现就读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1 年9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玉雕工艺美术师沈杰老师。

因为对玉雕的执着与热爱,我拜师学艺。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从各方面来提高专业水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玉雕的过程虽然艰难, 但掌握过硬的技术,才会将心中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上。

古人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玉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雕琢,仍与破瓦乱石一样。观赏手中把玩的玉器,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

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玉文化”的精髓是承认美玉在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 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是人创造了美玉,玉只有经过人们鬼斧神玉的雕琢,才雕琢出了包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 这样精美的玉器才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现状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概况

南阳地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产地,玉雕加工业历史悠久。石佛寺是南阳玉雕业的发展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玉雕镇,全镇22个自然村,玉雕专业村就有14个,人事产供销的人员一万八千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八千余人,年产销玉雕各类工艺品一千三百多万件。1995年南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产品不仅有中低档的大路货,还有精雕细琢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40余件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石佛寺镇上有各类玉雕经销店、摊位近四千个,日均客流量万人以上,日交易额约一百五十万元左右,另有庞大的销售大军常年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和知名旅游景区,石佛寺的玉雕商遍布各个城市的珠宝玉雕市场,大批玉雕还进入久负盛名的广交会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散户加工,难以形成品牌

现今,玉雕加工门槛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有几个技术工人,就可以进行玉雕加工。再者,玉雕加工的利润很高,加上目前国内旺盛的需求,为玉雕加工产业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使得大部分生产商品牌意识淡薄。镇上几乎家家都在小作坊式的进行加工中低档的大路货,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将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雕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雕”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

2.作品质量不高,缺少创新

因作坊作业,创作人员不够多,尤其缺乏优秀人才,所以在产品款式的创新上很难有所突破。往往加工一些譬如观音、大肚佛、龙凤等比较传统的款式。缺乏艺术创造性,质量不高,大量的复制,使低劣、重复的作品充斥市场,使玉雕失去艺术价值。

3.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南阳政府每年都要举办“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但是仅仅利用一次节会宣传的力度还是很有限的,并且博览会中参展作品往往都是高端的产品,作为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仅仅是饱饱眼福而已。

4.技术人员水平差次不齐

许多小作坊的技术人员在雕刻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仅仅依靠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虽然在当地有专业的培训学校,但基础稍差,在技术创新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坚持项目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玉雕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产业协同整合,开展玉雕主题旅游,加快实施玉雕产区总体规划和重点支撑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通过重大文化项目的全面建设,吸引各类企业入驻,实现各类要素集聚,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力度,健全产业发展链条。

(二)加强玉雕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强势的品牌因为具有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所以坚持品牌带动,提升产业层次。针对玉雕产业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缺少高档精品的现状,我们应该倾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上水平。

根据“中华玉都”的总体定位,重点培育五大品牌。一是城市品牌。依托“中国玉雕之乡”、“中国新锐城市名片”等金字招牌,以玉雕产业核心区建设为依托,促进玉雕与城市建设、文化会展、影视演艺等产业结合,向外界展示南阳玉雕的独特魅力,把“中华玉都”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地域标识。二是企业品牌。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石佛寺镇玉雕公司、神圣公司、玉神公司、国际玉城、天下玉源、大师创意园等六大企业品牌,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带动玉雕产业发展。三是门店品牌。优选一批信誉度高、产品档次高、规范经营的门店,进行重点打造。四是名师品牌。通过利用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家、玉石雕刻大师的示范作用,与知名院校联姻,整合县内现有玉雕职教资源,培育和引进高技能人才。五是节会品牌。以“中国南阳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为平台,和高校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每年举行文化高峰论坛,打造节会品牌。

(三)坚持创意引领,加大文化注入

文化是灵魂,把先进的文化创意手段,集中运用到玉雕试验区建设和玉雕产业发展上,重点抓好规划创意、品牌创意和宣传创意。在规划创意上,借助高层智力,加强对玉雕产业的深层次研究,制定玉雕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好各项深度规划,提高规划创意水平。在品牌创意上,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和县内工美大师、玉石雕刻大师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作室,推行创作人制度,研发精品力作,争创知名品牌。在宣传创意上,加强与央视、旅游卫视等权威媒体和各知名网站等新兴媒体合作,面向全国征集试验区宣传标识、设计方案和广告短片,全方位、多角度、高平台宣传推介南阳玉雕。

(四)强化人才培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是聘请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实战经验丰富的策划、创意、营销人才,成立专家顾问团,对玉雕产业发展跟踪指导;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策划师和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玉雕产业建设。三是抓紧筹建职教集团,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合作,设立玉雕相关专业,培育玉雕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支持县内有潜质的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培养本土高端人才。

(五)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

第12篇

作为世界顶级的艺术博物馆,位于纽约第五大道(别名博物馆英里)上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图1),每年都会组织几十个大型的不同主题的馆藏艺术品展览和馆外艺术品特展。它是地球上收藏、陈列和展览艺术品最为全面和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和当代的绘画,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书画到非洲和大洋洲的部落实物,从基督教、伊斯兰教到印度教、佛教的宗教艺术,从古代的服饰、珠宝、武器到现代的家具、设计,从远古的遗存到当代的创作,从你能想到的到你想象不到的,你都能够在这里或者走马观花,或者驻足凝视。尽管几乎每个展厅常常是观者如云,但馆里的相对安静与馆外中央公园和第五大道上车水马龙的喧闹形成了两个世界般的鲜明对照。

将近16年在纽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岁月中,我记不清多少次沿着高高的石阶踏入过这个艺术的圣殿,但每次去的感觉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博物馆将近20个策展部门负责的各个展场环境,陌生的是那些多达200万件的永久性馆藏品和走马灯似的不停更换的特展艺术品。没有亲眼看过的作品自然是陌生的,就是看了无数遍的作品也总让你觉得有些地方还没有看清看透。这也许跟我每次去大都会时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关吧。做学生的时候,是在教授的引导之下瞪大了眼睛去辨识他能看见、自己却感觉似是而非的细节;等到自己带着学生去讲课的时候,事先必须把要讲授的艺术作品仔细地研究一遍,生怕学生看到了被自己忽略了的地方:陪着国内来的同行或者朋友去浏览的时候,又得想方设法地用一种双方能够沟通的专业语言和方法去讨论西方和东方艺术的异同;而和美国的同事或同行一起去看某个特展的时候,则要极力地在某种深度上去探讨严肃的学术性问题:当与家人和孩子把大都会博物馆当作周末家庭日的活动场所的时候,又要绞尽脑汁地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词汇、语速甚至面部表情,去玩游戏般地一起寻找视觉上的线索,免得他们很快地觉得枯燥、无聊,同时又要不时地夸奖孩子们是多么地具有艺术的天分,无非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保持对艺术具有几个小时的热情。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促使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重新认识那些似曾相识的艺术品,所以每次的陌生感中总是带着令人激动的新鲜感,逛博物馆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吧。

今年8月初大都会博物馆仍在开放的主题展览大约有20多个,其中的特展有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丢勒与中欧艺术家的素描展、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大画家提香等人的展览、早期埃及艺术展览,以及亚洲部的日本17世纪的绘画和本文要特别介绍的“宇宙的颜色:中国的硬石雕刻”展(Colors of the Universe:Chinese Hardstone Carving)(图2)。大都会的亚洲部是西方世界中收藏亚洲艺术品最大、也最全面的博物馆之一,藏品多达3.5万多件,其中中国部分藏品就多达1.5万件。这当中有不少是中华国宝级的艺术品,因为历史上很多不幸的原因而流落到了这里,比如世人皆知的源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帝王礼佛图”浮雕和出自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的“药师经变”巨幅壁画。而该馆的中国绘画藏品,号称是中国之外最为丰富和精美的收藏之一,其中的名作包括传为五代董源的《溪岸图》、元代钱选的《羲之观鹅》、明代文徵明的《楼居图》等惊世名作。该馆的中国历代陶瓷、佛像雕刻、青铜器、漆器等各项收藏也有许多的精品。我希望以后能够通过《收藏》杂志陆续地向国内读者作比较详尽的介绍。

这次的玉石雕刻特展,展期从2012年6月到2013年1月,虽然在二楼亚洲部众多的中国艺术画廊中只占了一个不大的展室,但展品却有100多件,是该馆数千件玉器藏品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玉石艺术品都是该馆100多年来收到的捐赠品。这些捐赠品分生前馈赠(gift)与死后遗赠(bequest)两种,前者是捐赠人本人经手的馈赠,后者是捐赠人在遗嘱中指明但在去世后由法定人执行的遗赠。展品中一半以上是赫伯·毕肖普(Heber R.Bishop,1840~1902年)于1902年去世前的生前馈赠。毕肖普是19世纪美国的名流,是一位银行家、商人和钢铁大王,并曾经拥有多家铁路公司,生前热衷艺术品收藏。曾经在大都会中国部做过访问学者的玉石专家古方先生认为,毕肖普的清代玉器藏品中有不少是源自清宫廷和圆明园的皇家玉器。展品中另一半中的一部分是1921年来自埃德蒙德·康沃斯(Edmund Converse)的死后遗赠。康沃斯也是一位巨商大亨、银行家,曾经拥有多家钢铁公司,他生前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瓷器、玉器和鼻烟壶,去世后很多都遗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其他展品则来自于不同的藏家,基本上都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捐赠品,也有少数的借展品。这些玉石作品大部分的入藏时间都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且都是中国清代的玉器作品,属于同时代的收藏,所以应该不存在作品真伪性的疑问。大都会的玉器收藏虽然在数量上可能不及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但不少藏品在艺术性和雕刻水平上并不逊色。这一点从本次展览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略见一斑。

因为玉石的特性,玉器的断代相比于书画的断代要困难得多。除非有明确年款铭文或者清晰历史文献记载的作品,一般的玉器断代能够准确到某个朝代某个皇帝主政的特定时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本次展出的玉器的年代只是按照世纪的说法来作大致的划分,连清朝皇帝的年号都几乎没有提及,可见展览策划者在学术上的谨慎。展览中每件玉器作品的年代,在展览现场的标牌上大多被笼统地标明为清代作品,但在馆方发给我的图片说明文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标为18世纪,或者18~19世纪,少量标为19世纪,还有极少数的被认定为20世纪初的作品。如果我们换个更为熟悉和习惯的说法,那么大多数的作品在时间上都是出自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三朝,其他的则出自嘉庆至宣统之间的清代中后期。当中最早的一件,是标明为17世纪的雕刻有蝴蝶和瓜形装饰的带盖紫水晶壶(图3),配有一个镂空雕刻的精致木质底座,应该是一件案头摆设,可能是康熙朝的一件佳作。这件作品原是玛丽·斯蒂尔曼·哈克内斯(Mary Stillman Harkness,1874~1950年)的藏品,在她1950年去世后按遗嘱遗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哈克内斯的丈夫爱德华·哈克内斯,是美国20世纪初名声显赫的大慈善家,其父亲曾经是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股东,因而身家丰厚。他曾经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做慈善,美国很多的大学、医院和博物馆都曾经得到过他巨额的资助,其中就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哈克内斯遗赠的玉器中,还有一件标为17~18世纪的琥珀料寒山、拾得人物雕刻(图4)。两个人物相互依靠着,一个坐着,一个斜卧,体态略显粗短,但憨态可掬,似乎同时沉浸在会意开心的吟诗时刻。人物面部和衣纹的雕刻粗放、夸张却不失细腻和精到,具有一种绘画感。虽然未必是清宫的旧藏,但其艺术性不容低估,算是康熙朝后期的好作品。展览中唯一有年款的玉器,是该馆常年陈列的一件大型笔洗(图5),用料为墨绿色的软玉,色泽均匀,器形整体略呈扁平形状,中间鼓起,口沿和底足均呈内敛,四周雕刻繁复的高浮雕云龙戏珠纹。高近20厘米,宽76厘米余,纵深43厘米,盆内刻有乾隆的一首诗,时间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无论从质料、纹饰,还是雕刻技艺上看,都很有可能是源自乾隆朝的器物。这件青玉笔洗也是毕肖普的生前馈赠品。如此巨大而沉重的一件玉器,很难想象当年是怎么从清宫中流出来的,又是怎么被毕肖普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