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如RFID、WFN、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技术)来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也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各地高校积极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展物联网研讨交流会议,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全国各地物联网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从应用层面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将超过百亿元甚至达到千亿元。
2 黑龙江省适合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交通、电力、环保、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黑龙江省将针对智能农业、乳业、煤矿、林业、石油等龙江优势领域规划引导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网、森林防火应用物联网、乳品安全应用物联网等,以此为试点,探索应用领域不断向广度扩展的途径,以此为牵动,促进相应制造业的跟进发展。争取五年内,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需求,力争五年内,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产业、智能环境监控、智能暖气供热等试点示范领域内实施示范应用工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首先在于农业的信息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十二五当中的缺口100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黑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和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农业优势地位,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打造龙江优质优价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
发展黑龙江省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应具有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模块应用与网络技术、维护和销售、RFID相关设备的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销售、智能农业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3 黑龙江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
3.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黑龙江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RFID 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和有线系统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简单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系统集成技术员,能够从事石油和煤炭安全智能环境监测、绿色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对物联网的应用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3.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包括了RFID、二维码、智能卡、传感器等等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互通关键,包括无线传感网络,WiFi自组网、远程控制、机器间通信(M2M)的移动通讯网络等通信技术;应用层是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商业智能、GIS、工业监控、云计算平台、中间件等软件技术。依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下面列出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抛砖引玉,其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应用、CAD工程制图、物联网技术概论、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核心课程: 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软件、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组成。另外配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包括RFID系统设计实践、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实践、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实践、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现),在第五学期的教学周内,根据社会需要学习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利用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组建简单的物联网并实现相关应用,具体包括: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智能环境监测(比如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管理,智能家居的应用),完成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进行考核。
目前黑龙江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毕业生能够在信息、物流等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保护、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暖气供热、石油和煤炭安全、公共安全、政府工作、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物联网方向的职业高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物联网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将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走集团化、专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的办学理念,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立足于服务市场培养新型的、复合式高技能的物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滢,刘昭等.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odern logistics of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xample, put forward the dock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deas, go the way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needed for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是一个“行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物联网专业缺乏行业特性它将如同一个人只有身躯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发文明确支持各个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物联网专业建设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侧重点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大相大相径庭。我们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对接具体的行业特色和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走行业特色之路,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
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齐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越趋成熟。2010 年,物联网产业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及各省市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项扶持及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越趋成熟的政策体系与环境,为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体现在市场应用深化发展。在“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得到了应用。
“新”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创新及融合,使得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整合日益加剧。物联网产业加剧了各行业整合态势,加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发展新态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层”体系结构,各高职院校皆是根据物联网产业“三层”体系结构培养对应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目前高物联网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的“复杂性”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与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所以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相当“复杂”。
2)物联网专业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导致物联网专业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3)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广性”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能够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从事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有的高职院物联网专业都是从计算机、通信或电子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新瓶装老酒”。由于高职院的物联网专业从学院现有专业的演变而来,虽然是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可是教学还是老套路,如从计算机专业演变而的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从电子专业演变而来还是以低层电子技术为主,不能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2)实训室建设“重复无创新”。很多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是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拓展或者是单组合起来,要么物联网实验室都以实验箱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以传感器、单片机、无线网络通信等为主,缺少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开发环境,无法完成对接行业的具体“应用性”开发。
3)课程实训构建“仿真轻集成”。大都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过多强调“技术仿真”,没有接合具体的行业应用环境进行带有开发性实训室的建设,缺乏应用集成,实践性不强。
4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分析该专业该如何对接行业特色,走特色发展品牌之路。
4.1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业和湖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2012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及相关行业智能物流相关岗位,培养具备智能物流项目的规划、设备安调、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物流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归纳为由三个层构成:感知层(物流信息采集层)、网络层(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层(智能物流)三个层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在感知层,针对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具体特征,着重智能物流物联网感知基础应用能力;在网络层,着重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能力;在应用层,重点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
学院物联网专业对接物流行业特色划分为:智能物流营销策划类、智能物流运营管理类、智能物流技术类等岗位;主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及IT行业培养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的特色专业人才,其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
在感知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基础实训室,重点训练学生RFID感知技术、条码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信息感知与采集技能。
在网络层智能物流物联网仿真实训室,重点训练专业学生把感知层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和应用层物流行业应用系统相互连接,能通过WIFI、移动网络技术及Internet构成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统的专业能力。
在应用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实训室,对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及智慧供应链等物流业务中具体应用,通过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物联网应用集成及项目实践能力。
4.3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效果
在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辐射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
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2)承担省级重点项目,打造专业品牌
承担了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学生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及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并2015年开始负责湖南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竞赛、中职物联网应用与维护技术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品牌的效应。
[关键词]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7-01
0 引言
射频识别是无线电频率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IFD)的简称,即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别。[1]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当前热点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的基础之一,它能够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物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识别等功能,给交通、安全、销售、管理和物流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FID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RFID射频识别技术不但能够结合之前的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还能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地基础,对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
1“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1.1 理论教学模式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如下:首先,简单学习RFID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系统构架;其次,重点剖析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行业相关标准,主要包括射频前端电路的原理、编码和调制、数据校验、防碰算法、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ISO/IEC标准这几部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软硬件角度介绍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四个频率下的阅读器、应答器以及天线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悉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比如学校食堂饭卡、图书馆管理以及公交车刷卡等生活中经常使用和随处可见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进而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等,逐步培养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以及相应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环节设计和搭建实际的射频识别应用系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参加工作和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
1.2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依据,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践教学是在本校的物联网实验室中进行的,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实验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设计两大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部分的教学一方面由教师向学生演示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门禁系统,以及通过原理机基础实验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的学习,原理机基础实验包括通过示波器查看RFID系统载波的产生、RFID系统的编码、RFID系统的信号功率放大、RFID系统副载波解调、RFID系统包络检波、RFID系统数据速率选择和RFID系统天线等基础实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包括CRC计算实验、读单个Block实验、写单个Block实验、读多个Block实验、写多个Block实验、标签选择命令实验和复位命令实验,让学生能够对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个直观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使用应用型RFID实验箱中的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这四个频率模块分别进行寻找标签实验、识别单个标签实验、识别多个标签实验、读取标签实验、写入标签实验以及标签的防碰撞实验,并结合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Qt开发环境搭建和嵌入式串口通信这三个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实验,通过LCD液晶显示器观察不同频率下的实验结果,通过这几个频率模块下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不同频率下的应答器和阅读器的工作原理、通讯协议、RFID两个常用标准、选择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领域,还能进一步巩固之前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课程的知识。通过实验部分的学习,一方面巩固了之前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也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部分采用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实际应用设计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课程设计部分的题目如下:图书馆管理系统、超市会员卡管理系统、ETC充值系统、商品溯源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课程设计部分让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设计原理、流程和方法,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当中不但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还能够互相学习和沟通,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实践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3]。
2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现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考核方式这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采用期末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不学习、不认真和不动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改革后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平时实践环节和最后的笔试环节两部分构成,实践环节不但包括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运行结果和相应的软件程序代码,针对不同的实验还包括相应的答辩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针对于设计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答辩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计入到最后的考核成绩当中。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更好地巩固理论基础。当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学习,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议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而且针对学生在实际的上课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
2 总结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对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延续和巩固,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和就业前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我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认真负责,以便学生能够胜任物联网专业的技术和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单承赣,单玉峰,姚磊.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17
0引言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以用户需求、业务创新为核心,将智能感知、普适计算等技术运用到数据信息采集以及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并提供交流接口,为用户提供智能应用服务。目前,物联网技术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重点高校应用较为广泛,已经取得显著成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也逐渐开展智慧校园应用研究和建设,物联网技术是智慧校@重要支撑技术,对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
1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技术应用基础条件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期阶段,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很少,即使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也是处于探索阶段,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也不多,加上应用需求不强、资金短缺等原因,很少考虑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建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智能感知设备方面建设不足,缺乏RFID、二维码、IP CAM等感知设备;二是在网络环境营建方面不力,网络环境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十分关键,而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比在数字化校园中对网络环境要求要高得多,不仅要求网络全覆盖,而且形式最好能丰富多样,比如网络种类包括以太网、无线网、移动网等。
(2)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起始时间较早,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加上物联网等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高职院校原有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比如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缺乏智慧校园的内容,没有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方案等,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未考虑以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兼容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处理好,势必影响智慧校园物联网等技术的使用,有可能出现重建的风险。
(3)技术研究不足及人才队伍建设不力。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型信息技术,且应用广泛,还没有固定的运用模式,值得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大力研究和应用推广,另外,高职院校本身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资金短缺、校园面积相比较少、学生人数不多、用户不是特别多等,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智慧校园,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研究,选取合适的技术,构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技术架构模型,以防智慧校园建设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学校信息化建设立足长远,少走弯路。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有关物联网技术应用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并保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应用对策建议
(1)做好前期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方面一定要合理规划,否则不仅以后可能出现重复建设,而且有可能出现资金花了,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不起来。电子信息设备更新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注意设备设施建设的同步性和兼容性。
(2)合理使用物联网感知设备。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数字化校园实际情况,对比分析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智能感知设备,比较性能参数、所需耗材等,并结合数字化校园平台,选取合适的感知设备进行使用,对价格过于昂贵、目前需求不是很迫切的设备设施则暂时不用,以节省资金。
(3)加强网络建设。
网络与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而且需求会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加大,因此,高职院校在网络方面的建设和投入要注重长久性和前瞻性,一是要注重网络设施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并保证性能可以满足发展需要。网络建设好比城市中心的马路建设,不单单考虑当下的车流量,更重要的是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几十年后车流量,如果现在马路过窄,以后翻修会非常麻烦,花的钱会更多;二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移动互联、无线网等多种网络进行
结合,打造无处不在的智慧校园物联网。除了加强校园无线、有线双网建设,还要将物联网技术与校园网络进行结合使用,真正构建功能强大的校园物联网。
(4)合理运用普适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涉及到普适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分析研究,选取部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使用,对智慧校园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数据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实现智慧校园数据的智能应用。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及智慧校园建设一定要在规划上下功夫,可以借鉴其他高校以,并进行专家咨询,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物联网技术建设应用规划,确保规划的适应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涉及感知、网络、应用等多个方面,要注重其层次性及兼容性,方能确保物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与医疗健康事业的融合越来月紧密,移动医疗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体现出深远的发展前景。本文从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入手,介绍了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几种应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旨在促进移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移动医疗 移动互联网 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移动医疗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移动医疗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移动医疗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随着移动医疗用户的医疗健康服务业务的快速扩展,移动医疗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起初的简单的信息展示逐渐向复杂的成熟型业务转型,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更是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医疗事业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跨界融合,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更是深远。
一、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医疗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当前,移动医疗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B2B模式是一种医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应用模式,它除了包括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的医学知识库及医学工具等。而B2C模式主要在求医问诊、远程会诊等方面应用较多,也可应用于病情的咨询和病后随访等。近年来,移动医疗在国外的发展非常兴旺,且发展也日趋成熟,渗透的领域不断拓展,在急性中风、皮肤病治疗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优势。随着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深入,移动商业在其带动下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健康指导等方面。总的来说,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各种应用也在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中不断拓展及深入。
二、移动医疗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形式
(一)综合服务类
综合服务应用形式主要是指基于各种交流平台发展起来的便捷式就医平台及就医服务。其主要是通过手机应用终端,实现医院及病患之间就医指导与健康咨询平台的搭建,为客户提供预约挂号、预约支付、就诊提醒等在线智能医疗服务项目,便捷及“一站式”服务是其主要特点。综合服务类型应用一般是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由于能够为客气提供“一站式”的移动综合医疗服务,因此在移动医院、医事通方面的应用比较突出。
(二)医患交互类
该应用是相应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的整合应用,主要为客户提供远程的医疗咨询,在家庭医生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可是实现实时的医疗咨询与随访服务,春雷医生、“好大夫”等都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应用例子。春雷医生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邀请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进行网上实名坐诊,实现数据库和优秀医疗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移动医疗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好大夫在线平台”,经过7年的运行和发展,患者和医生数量都在不在增加,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一个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转诊、预约加号等服务的医患沟通平台。
(三)信息化服务类
信息化服务类应用主要是指各种为医务人员提供用药查询、医学文献查询等帮助的信息数据库及网站。比如丁香园用药助手,就非常便于人员进行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南等查询;而杏树林网站推出的“医学文献”“医口袋”“病历夹”等APP也主要是为医务人员服务,倡导通过手机应用,进行查房方式的变革,实现移动查房方式的转型。
三、移动医疗发展前景探究
(一)移动医疗用领域的拓宽
随着移动医疗在医疗事业中优势的不断凸显,移动医疗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入,其应用不仅包括常见的病情监控、医学咨询、远程问诊等,还涉及电子病例查询、用药指导、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等领域,并且应用的领域还在迅速的扩展中。而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移动医疗的服务重心也在不断变化,逐渐从之前的患者疾病治疗向大众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与预防转变,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定制医疗服务,将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潮流。
(二)运营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由于移动医疗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等技术进行的一场医疗模式的变革,因此,运营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随着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应用技术及模式也逐渐成熟,但是毕竟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技术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对医疗传感器、采集仪等设备的改进等,以及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技术的提高,对移动医疗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应该不断加强移动医疗相关支撑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促进移动医疗向更深入发展。
总而言之,移动医疗在医疗事业中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其优势也在不断的得到凸显,发展情景非常广阔。因此,应该对移动医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让其在医疗事业中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斌冠,龙玲.“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西医学,2015(9).
关键词:物联网;电力资源;库存管理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较之以往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相对比较传统的产业如果想要能够进一步发展,那么信息化改革就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电力企业正面临着结构性的电力体制改革。在以往的库存物资管理工作中,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至于信息智能化的技术运用效果不是很突出。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缩影,相关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使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物联网改造,将其引入电力库存物资管理的改革方案中,切实增强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物资的角度保障供电可靠性。
一、库存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
1.目前国外研究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很多生产活动都以电力为能源,一旦发生电力事故,供电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和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做好电力物资库存的管理。现在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体制改革也随之加快了步伐,物资管理在电网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有关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末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通过融合互联网与射频识别技术将产品设定成唯一的标识,并且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识别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相连的目的[1]。(2)物理网技术对库存管理的实际应用在库存管理的行业中,有关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多种多样。很多企业也将物联网技术进行了实践。例如MetroAG,WMT在超市零售业务中都是用了该技术。这些企业中的所有货物都被贴上了RFID的标签,并使用RFID技术对商品进行推广。
2.国内的研究现状
物联网技术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促进我国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得到了国内各个领域的关注。专家学者对物联网的运作方式,基础属性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并且用网络传感器等方式详细的说明了物联网的运作方式。通过对物联网的研究,很多专家发现使用信息化的物流管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力企业在电力建设上的成本,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国有关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已经算是起步很晚的了,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加入到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中来。
二、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优化
电力企业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为电力物资库存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电力企业可以实时查询到电力库存的每一个环节。相关企业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改革方案并且采用先进的技术对电力物资库存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升级。
1.物资入库流程
在物资送达时,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物资上的ASN标签来获取该货物的详细信息,仓库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所获得的信息核对货物的详细信息,在核对无误后进行入库。在入库的时候可以将货物放置到规定的托盘上,扫描完物资上的LPN码和标签时候,系统会自动将物资分配到相对应的LPN,并且在PDA上以任务指令的形式显示。操作人员可以以PDA中出现的数据将物资分别入库。
2.物资出库流程
因为在入库的时候使用了IOT技术和PDA条码,所以,工作人员可以在物资出库的时候进行十分精确的核查和校验。在生出有效地物资出库单后,系统会自动分配拣货的货位。通过合理有效地分配拣货的货位,人员和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的很大的提高,拣货效率也因为LPN的使用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仓库负责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出库方案,把任务责任分配到所有工作人员身上。负责人员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在PDA上显示出工作指示,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以便物资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
3.库存盘点
电力企业在引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实际物资库存与系统中保存的信息之间的检查工作变得更加快捷。由于减少了传统的人工记录造成的问题,仓库盘点的精准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电力企业可以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划分盘点阶段,通过系统所记录的数据生成盘点计划。盘点计划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也可以由专人定制。盘点计划中需要包含盘点进行的时间,所需要盘点的物资,盘点的区域和盘点人员。负责盘点的工作人员需要熟悉盘点计划的时间,货物种类和货物信息细节等等的相关信息。仓库管理人员需要将盘点得出的信息输入到系统当中,由系统中的IOT功能制作出企业所需要的盘点表。工作人员应该标注出盘点表中数据的差异,并详细标明相关情况。在盘点工作确认无误后将盘点表递交到财务部门审核,确保进出账无误。
4.借用出入库操作
基于RFID功能的支持和PDA设备与条码的应用,实现借用出库及借用返还的准确查询及便捷操作同时基于LPN单位的管理模式。提升操作的效率[2]。管理人员批准有系统生成的借用物料列表之后,仓库的负责人员可以按照借用单上的信息确定借用出库的物资摆放位置,与此同时需要让仓库中的搬运人员进行物资转移工作,负责人还需要在借用物料单上标注出“借用”。当物资被归还到仓库时,负责人根据实际的物资情况来选择归还物资的货位,并在表单上修改物资的表示。
三、结语
随着目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运用到库存管理中是势在必行的。科学有效地库存管理可以改善资金流,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3]。物资的库存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低位,通过引进物联网应用技术,我国电力企业的库存管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力物资仓库的库存管理经过信息化改革,降低了管理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给电力企业注入了改革创新的新鲜血液,促进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物联网条件下的电力物资库存管理优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44.
[2]孔星,王琦.RFID技术在智能仓储管理的应用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3,(34):19-20.
关键词 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64-01
1 云计算资源调度问题描述
与传统的计算平台相比,云计算运用先进的虚拟化技术进行资源管理和分配。在网络云计算的管理系统中,信息资源被制作成网络虚拟信息,但是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同,物理信息资源之间的差别又很大,导致虚拟资源不能够完全的应用到物理资源的调度上,使云计算的应用遇到很大的阻碍。将虚拟化的信息资源调动应用到物理资源上需要有一定有效的调动策略,这样才能使虚拟资源合理的在物理资源上体现,使云计算得到完美的应用。
1.1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中的运用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研究中,能否将物联网技术与信息化相结合,使得嵌入式系统与网络技术得到良好的融合和拓展,一直使技术者们的研究话题。现代社会人们应用的信息化工具大多数都只拥有单一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应用智能化信息和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缺少网络信息智能化处理。随着社会物联网信息技术等的加速发展和充分运用,我们有必要将物联网的概念与技术充分应用到信息化的时代当中,使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追上互联网的发展。
1.2 信息化
随着现代物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人们对现代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创新。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偏好概念性的教学,运用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以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因此传统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逐渐的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现代教学技术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高端的互联网技术对不同的学生制造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中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平台,是现代物理计算的分布处理和并行处理在相互促进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附加产物,是一种高效的网络信息传递的渠道。云计算中发挥主要力量的就是网络信息传递高效化的传递渠道,能够将大量的网络终端用户上传的信息加工、分类、上传给服务器,在总服务器里对信息进行完整的数据处理和归类任务。网络云计算平台是由大量的简单PC注册用户、总终端数据服务系统和运输渠道、节点组成,组成的这一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需要专门的维护、运行和升级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并且在总终端数据服务系统种还要拥有完整的计算机构系统和维护能力。
现代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得云计算已经变成整个IT行业中的热门词汇,在国内外的网络搜索技术中都大量的研究和运用云计算的相关技术,并且运用云计算的服务能力够使大量的资源有效的整合并且充分的应用,整体的计算效果也能使计算的结果更加的精确,超过了普通的物理计算的效果。
云是一种范围广的运动快的物质,所以把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称为云计算是再合理不过的,不仅是因为其分布广泛的结构还是以为其具有整体遮盖的效果,并非是实际的物理性质的物质,阻碍大大减少。
云计算运营模式:
云计算的工作主要是最终效果的计算、软件运营服务、API服务、整个网络的营销模式等,下面将对软件运行服务进行介绍。
软件运行服务(Software-as-a-service),是一种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提供服务的机构。一般的软件经销商都是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服务系统的应用服务过程对客户进行吸引,使得客户对该结构产生购买行为,并在网络支付宝平台购买其产品,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得到最终的售后服务保障。
在ASSA模式下,用户不一定要购买其产品,也可在网站中对其进行租用,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减少了服务商的维护售后次数和费用,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 信息化发展方法及新技术的应用
3.1 开导灌输前置应用技术
物联网是是继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之后,新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是在世界上快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技术浪潮。2009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的口号,并在传感网。射频识别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许多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随着国家一系列课题的深入研究,大力推进了物联网应用中间件的产业化发展。其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要素、物联网计算环境的“神经中枢”,是物联网网络系统重要组成,同时更是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支撑。
3.2 物联网技术及监护网络系统架构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全面的了解信息的变化、能够可靠的传递多重用户之间的信息、能够智能的筛选出需要的结果。
物联网信息的随时更变导致物联网信息的信誉度有所降低,所以物联网计算使要实际的考虑到网络置信度的标准和信息不断变化的问题。除此之外,不同的网络来源的信息的信誉度都不同,其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只能在最后的综合评估计算中才能看出信息的准确性。
3.3 机器人决策技术
机器人决策技术就是运用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对事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通过构建有效的系统使机器人有能力进行自主的决策和判断,使机器人达到人类办事的效果。当今世界最复杂的智能机器人是IBM的深蓝计算机,能够和国际上的象棋大师进行比拼,并获得胜利,这就运用了一套复杂的计算和决策系统对棋数进行计算和判断。
4 结论
作为新兴技术的云计算和物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以信息化的发展作为起点,有效的分析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加强了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系统结构,增强了信息技术在校园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有效应用。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6-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行业企业联动,打造服务企业产品升级的研发中心、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中心、企业运行和售后服务的保障中心,以及市场推广的交付中心、实践教学的示范中心,努力成为促进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的附加值相结合;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最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和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1]。曾文权研究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2]。蔡春红研究了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迟俊探索了高职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
在示范建设的后时代,许多示范院校也在探索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遴选了18所高职院校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通过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基于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服务,提高高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附加值,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探索合作的新空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所,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紧紧围绕湖北智能交通建设开展专业建设,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省内各高速公路管理处、武汉市地铁集团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计划,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遍布全省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与维护等生产一线岗位,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2%以上。
多年来,专业群加强企业需求调研,密切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引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烽火通信集团、赛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校企共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四个,硬件加工生产、芯片维修中心、智能交通研发等具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及中心三个,学生创新工作室三个。通过对接企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逐渐形成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专业群与智能交通行业对接,被确定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专业群与信息技术行业对接,被联想集团确定为华中地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运营部。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智能交通类专业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并将在湖北省内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 合作框架
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湖北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基础,进一步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方式,与中兴通讯共同成立“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将“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建设成为中兴通讯在高职层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全国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湖北地区智能交通、物联网、网络、通讯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以及基于中兴通讯产品的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创新和试点示范的研发基地。
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基地为基础,以“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为纽带,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素养提高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智能交通产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开启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
3 合作模式与内容
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运营等合作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市场资源,创新“校企双主体、产学研驱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确保校企合作深入性、长效性。
合作共建“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 “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旨在打造符合交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招生。学生选拔施行高考分数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最后择优录取。
2)教师构成。学院教师施行学院与中兴共同建设混编团队,团队教师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学院教师必须是双师
型,必须有交通行业企业实习或学习背景;企业教师需具备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一定的讲课资质。
【摘 要】本文以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资源选用和学习场地设施要求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资源选用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电子计算机、机器人、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感器的需求不断增加。传感器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高科技,一切现代化仪器、设备几乎都离不开传感器。传感器技术成为现代科学领域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研发人才,满足社会对嵌入式开发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们从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最主要的信息采集获取手段,掌握各种典型传感器的应用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不同于现有的传统电子信息类传感器相关课程强调各种物理量检测方法技能,物联网相关专业要求培养学生传感器选型、接口电路设计、传感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应用技术。
(一)《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原有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以往这门课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教师教学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为主。由于本课程的涉及的原理和公式较多,上课时理论推导、定量分析较多,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与实践脱节。大多数学校是在理论课完成后,安排一点时间做些实验,这时有些学生对理论部的内容可能已经生疏或淡忘,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实验主要也是对传感器参数的测试,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居多,功能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实验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传感器实际应用中较常见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安装,传感器的连接方式等等。这些实验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针对物联网系统集成及工程岗位群,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传感器选型和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典型特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遵循的理念是: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组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兼职教师)密切合作,企业兼职教师之间参与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课程在简要介绍各种典型传感器结构原理的同时,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标准与选型、检测电路搭建与分析、传感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应用技术。
(3)教学内容。课程分为8个模块。模块一从总体上介绍传感器概念、组成结构、静态特性、标定和校准等基础知识,模块二至七分别通过电子温度计、可燃气体无线探测器、声光灯控器、人体感应器、设备开停无线检测器、跌倒监测器等6种典型传感器设备为例,详细阐述了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等典型传感器应用技术,并拓展介绍了其他典型传感器;模K八以“智能家居集成与应用”为项目载体,将前6个模块中重点介绍的传感器进行集成综合应用。以智能家居应用作为项目主线,串联各个典型传感器应用项目,便于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掌握、建构和内化知识与技能,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资源选用
教材选取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操作与管理的结合,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推荐教材名称:《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主编:许磊,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参考的教学资料:项目任务实施书、参考资料、项目评价表、教学课件、传感器应用试验箱、行业应用视频。
四、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为保证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本课程必须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模块1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增加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块2~7,引入大量的应用案例视频、实际案例文档,课外作业以标准方案为主。教学模块8增加课外调研环节。
五、考核与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一次考核,这次考核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对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整,对每个课题制定相应的评分表,评分表包括学生完成课题的质量以及是否遵守操作规程等内容,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所有课题完成后便可以总评出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
六、结语
我们对《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教学仅仅是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我们看到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势,今后我们还不断的优化教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传感器这门技术,更好的应用它。
参考文献:
[1]冯成龙.试论高职院校《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8-99.
当今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已远远落后于医院、铁路、银行等行业,以改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管理为契机,通过建设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全过程、全方位有效开发和利用,为建筑业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机遇,建设领域将迎来真正意思的信息时代,并将创造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关键字:信息技术、BIM技术、ERP、CAD
中图分类号:R8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络进入我国,开启了我国的网络时代,随着包括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想想最近十几年我们生活中经历的变化吧。以前我们的工程师都是手工画图,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步应用到实际当中,我们可以应用计算机利用辅助设计软件CAD进行设计,最近几年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逐渐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具体、直接;以前到医院看病,开处方、缴费、化验、拿药等环节所凭借的还是纸介质,今天不少医院完全实现了无纸化管理。以前我们买车票还必须到铁路部门的窗口去买,今天我们甚至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买火车票。以前我们办公流程中,每位处在流程中的人需要处理问题都需要人来进行传递,现在OA系统的建立使我们能够在网络中就可以完成流程。视频会议系统能够使我们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开会。
在工程建设行业,在不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还没有成为必须,甚至还没有引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重视。信息技术是工程建设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除非你不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否则,你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你可以想象未来工程建设行业可以达到今天的医院以及铁路售票所拥有的信息化水平。
事实上,工程建设行业的少数企业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本人所在的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在全国的工程建设行业率先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包括企业管理系统、BIM技术等,并成功地进行了应用,实现了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管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层次不齐,但信息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现在的问题是,多数工程建设行业企业对信息技术较为陌生,特别是企业领导层,懂信息技术的很少,这就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文拟面向工程建设企业的管理人员,介绍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和方法。
二、基本思路
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企业首先应该端正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实质上,信息技术是工程建设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
其次,企业应该关注热门的应用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就应该去了解哪些技术适用于本企业。譬如制造行业,你就可以选择ERP。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工程中,就产生了应用技术。例如,将计算机图形技术应用在工程设计中,就产生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将数据库及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于管理当中,就产生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技术。不少研究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结果就会导致新的应用技术。对工程建设行业企业来讲,更多的是应用从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应用技术,而不是直接利用信息技术。应该说有很多这样的应用技术可供企业选用。
只有将应用技术实际应用在企业中,才能产生效益。例如,设计企业如果不实际应用CAD技术,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企业要想应用信息技术,必须相应的体制。体制主要是指组织,像不少施工单位建设有信息中心,或信息管理部,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应用。组织中必须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作者所在的公司就建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并且有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并在科技质量部领导下负责公司信息系统的管理。
还应该保证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当然其中有一定的风险,即需要保证能成功实施信息化,否则产出虽然可以期待,但不能真正获得。
三、相关热门技术
目前有很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可供工程建设企业挑选使用。在这里列出以下3项,为的是抛砖引玉。
1、ERP系统
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水平,需要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ERP系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突出代表。所谓ERP系统,实际上是进行物资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ERP系统具有高集成度、高可配置性、高可靠度等特点。
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己经全面铺开。电子信息技术在猛烈建筑业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因此建筑企业应用ERP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必然趋势。ERP的实施需要较大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投入,建筑企业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准备及有详细的财务预算计划作支持。 ERP实施中伴随着SCM、BPR、CRM等技术的应用,要考虑系统的兼容性,避免系统的重复性,企业要根据现状,确定先后顺序,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增强企业自身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入企业管理咨询;加强企业需求分析;制定明确、量化的ERP应用目标;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ERP项目风险分析;建立ERP项目变革管理体系;实行ERP项目监理制和评价制,从而使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方式有效化、管理效果最优化、管理人员专业化、基础数据系统化。
2、BIM技术
BIM即以三维模型为基础,包含各种属性数据的建筑物的数据模型。BIM技术支持基于BIM的、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的技术。BIM技术是在CA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支持面向对象的系统操作、支持基于开放性标准的数据交换、支持功能更加强大的应用软件等特点。
BI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借助这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从而为建筑工程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结合更多的相关数字化技术,BIM模型中包含的工程信息还可以被用于模拟建筑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状态和变化,使得建筑物在建成之前,相关利益方就能对整个工程的成败做出完整的分析和评估。
3、物联网技术
主要包括3G移动通讯、无线局域网(WIFI)、无线射频、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录入和接收信息,并支持自动获取信息。对于工程建设行业企业来讲,这些技术结合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的移动办公、现场管理等。
例如,在工程建设行业企业的现场管理中,可以将无线传感器安装在材料和设备上,实现对现场材料更有效的管理。例如,有的企业已经结合ERP系统将平板电脑用在现场物料管理中。过去现场物料管理人员需要使用笔记本在现场记录信息,然后回到办公室再将这些信息录入电脑进行管理。现在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将数据录入到系统,并即使从系统查询信息。
四、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工程建设行业企业应该把我机遇,像引进先进的施工工法、先进的施工设备一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顺应时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生产;监控;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
0引言
农业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诸多良好发展途径,而农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非智能大棚建设莫属。结合国内外现状,现阶段的智能大棚监控方式多以有线监控为主,对生产发展带来诸多不便;而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的物联网技术传输速率较高,功率较低,抗干扰性能强,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智能农业有利于进行环境参数信息的自动化监测与控制,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结合实际应用,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农业物联网技术,保证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控过程实时掌握,落到实处,从而提升监控系统的工作质量与稳定性。因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大棚监控系统,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远程监控管理。
1系统整体设计
本系统的监控中心为数据服务器,通过2.4G射频无线传感器网络完成整个系统互联,从而实现全程无线通讯。系统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平台、网关监控平台以及远程监控中心三部分构成。在ZigBee终端节点上分别连接着温湿度传感器与光照传感器,将大棚内实时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上传至网关。数据在网关进行汇总分析,从而控制热循环系统、喷淋系统及采光系统的工作状态,调节农业大棚内的环境。网关平台通过GPRS网络将整套数据完整传输给远程监控中心,数据在此进行储存并可实时显示在中心的网页界面上。
2系统硬件设计与选型
2.1网关监控平台设计
网关监控平台包括GPRS远程传输模块、CC2530无线处理模块、多种环境调控设备及继电器,如图2所示。
2.1.1无线处理模块
芯片CC2530外接电路图如图3所示。此芯片内部集成了21个通用GPIO、12位ADC、AES处理器、6个定时器、2个USART、USB2.0全速控制器及DMA控制器等。
2.1.2GPRS模块
GPRS使用费用相对低廉,叠加了能够支持分组数据的网络,实现了数据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1];拥有171.2kbps的访问速度,仅需极其短暂的时间即可访问相关请求。
2.1.3控制模块
本系统的控制模块主要由继电器构成,在自动控制电路当中,常常使用继电器作为一种电控器件,它具有实现自动控制电路中电路转换及自动调节的功能,被控制电路中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有效通断可以通过本控制模块电路中相应物理量来实现。另外,它还是具有电路隔离能力的自动化开关元件。
2.2传感器采集节点设计
在农业大棚种植作物过程中,为了使种苗生长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需要对影响其生长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因此在本设计中搭建了传感器采集节点平台。该平台由CC2530芯片、传感器构成,用来实现温湿度、光照度等环境参数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输。
2.2.1温湿度传感器
SHT15工作原理如下:湿度和温度环境参数信息通过湿度与温度传感器读取后会输出相对应的数据信号,信号被放大器放大后再由A/D转换器进行处理,处理的过程有纠错校准、模数转换;接下来,微处理器会接收来自二线串行数字接口传送的相对湿度与相对温度的具体数据,最后通过微处理器来实现温度补偿和非线性补偿[2]。
2.2.2光照传感器
本系统的采用光敏电阻与外部电路组合的形式构成光照传感器,此种自定义方式能够在采集到大棚内的日光强度后迅速将数据上传至网关,从而有效控制采光系统的工作状态。
3系统软件设计
3.1CSMA/CA算法及侦听策略
在同一时间里,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相同信道内只能够有一个数据进行传输,若网络中事先已存在要传输的数据,就必须首先获得信道的使用权,这就需要发送该数据的终端节点通过CSMA/CA算法机制来进行竞争。IEEE802.15.4框架中的CSMA/CA算由3个变量组成:1)BE:指的是后退指数,同CW有紧密联系。它既能够影响后退延迟的时长,也可以决定随机后退窗口的取值。2)CW:即竞争窗口长度,指的是数据在传输前避让时隙的个数。3)NB:表示在数据传输时产生后退的次数,即初始化清0后每次后退遍加1.
3.2传感器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传感器添加过程如图4所示。本实验系统使用的温湿度传感器类型为数字型传感器,通过CC2530实现不同模块对应的功能[3]。传感器仅需采集相应参数信息,便可以把数据植入系统中,通过射频网络RF将数据发送出去。
3.3基于TRNSYS的系统仿真
TRNSYS是一个瞬态仿真软件,用于实现环境系统的模拟,由一个主程序和一些供选择的模块与固定配备应用构成,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使用对应的模块,设定输入条件,应用简单便捷。
3.3.1TRNSYS仿真系统
农业大棚采用控制热循环设备进行保温工作,因此TRNSYS模拟系统图设计如图5所示。Building模块为农业模拟大棚的建筑模型,Macro模块内存放着大棚所在地区的各项气象等参数数据。
3.3.2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本仿真环节分别模拟了大棚在不同目标温度、不同初始温度及在预设定目标温度范围内整个控温阶段大棚内温度模糊PID系统控制效果,由此得到控制效果图及数据。1)不同目标温度控制效果。根据大棚内种植的果蔬品种不同,模拟系统中目标温度分别在21~27℃范围平均选取3个温度范围,图6为控制效果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3条控温曲线最终达到平稳的时长依此是0.23、0.1、0.265h,温度精度均控制在±0.1℃内。通过模拟结果可知:在初始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目标温度不同,系统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时消耗的时间是不同的;模糊PID控制系统在控温环节有较好的震荡性、平稳性,控制精度高,调节次数少,时间短,很好地验证了本系统的可行性。2)不同初始温度控制效果。假设初始温度分别为20、21、22℃,模拟系统将大棚温度控制在25~27℃的效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以看出:在不同初始温度下的各曲线都能够达到要求的目标温度,但所需时长不同,曲线由上至下达到稳定的时间依次为0.256、0.335、0.46h,精度均控制在±0.1℃内。模拟效果表明:在温度初始值不同时模糊PID控制系统抗干扰性能强、控制精度高。3)整个调控阶段大棚温度控制效果。假设预设定目标温度范围分别为25~27℃、23~25℃、21~23℃和19~21℃,大棚温度控制效果图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大棚内不同阶段的温度精度均在±0.1℃内。由此有效验证了本课题搭建的模糊PID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等优点,从而验证了系统可行性。
4系统测试与分析
在成功搭建此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监控系统后,需要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分析,主要包括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测试及传感器性能进行测试。以上测试全部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航空航天与汽车学院实验实训室内完成。试验表明:该物联网农业生产环境监控系统运行可靠稳定,为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1温湿度传感器性能测试
本试验中,温湿度传感器选用的型号为SHT15型号,并且选用数字显示温湿度计TAS-810型号做对比试验型号来衡量测量值的准确程度,如表1和表2所示。以上数据表明:TAS-810与SHT15测得的温度数值相对误差在0~1.0%范围内,湿度数值相对误差在0~1.72%范围内,达到农业大棚温湿度精度要求。
4.2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测试
为了检测网络内的全部节点是否全部都加入到网络中,通过组网测试进行验证,测试地点选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F3教学楼。测试里使用了3个终端节点模块和1个协调器模块。为了方便在测试中了解到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情况,在所有电路实验板上分别安装颜色各异的指示灯。整个组网测试的流程为:首先打开电源开关,协调器上的发光二极管就会在闪烁数秒后一直保持常亮状态,发光二极管的这种状态就代表网络组建初步完成。为了继续测试,要在距协调器20m的地方安置1个终端节点,随后在每隔20m的位置依次摆放两终端个节点,在同一时间拨开节点电源开关。打开开关后的节点电路板上,绿色小灯一直闪烁,黄色小灯处于长亮状态。此种情况表明,这3个节点全部加入到协调器组建的传感网络中,并处于工作状态。通过计算可知:各终端节点加入网络的时间在6s左右。最后,经过反复测试可知:如果网络中的节点出现脱离网络的情况,那么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会自行舍弃此节点,再重新创建网络,没有脱离网络的节点会照常工作,不会因网络重建的过程受到影响。
4.3ZigBee通信距离测试
建筑物、天气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到ZigBee无线传输的距离,因此本试验选择在晴好天气下的体育场上进行。通过采用点对点的通信方式,每隔一段距离发送数据50次,ZigBee无线通信模块通信距离测试如表3所示。由测试数据可知:360m为ZigBee最佳无线传输距离,在360m距离之外丢包率会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结合本次农业大棚具体情况可得,ZigBee传输距离能够满足系统需求。
5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监控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可移植性强,用户通过远程监控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稳定性,通过数据库的储存为大棚环境研究提供精确而详实的数据信息,实现了农业智能化、信息化,为智能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恩迪.基于GPRS的物联网农业虫害防治监测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5,37(3):91-94.
[2]鲍文燕.基于ZigBee的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2016(6):32-35.
关键词:物联网;外语教学;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物联网是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还对教育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二、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99年,其在英文中的意思是“theinternetofthing”,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主要解决的是“物品与物品”(thingtothing),“人与物品”(humantothing),“人与人”(humantohuman)之间的关系。也有人根据其字面意思理解为“连接物品的网络”,将其解释为“人到人”,“人到机器”,“机器到机器”的连接。它与互联网的区别就是扩大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利用各种装置设备不仅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同时还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传播和管理,促进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物联网的发展也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将会极大地促进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三、物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现状
传统的外语教学以基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为主,课外的网络课堂为辅,教学方式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物联网的兴起为学生参与课程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形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结合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形式将会被极大的改变。人与人、人与物的普遍联网将为外语教学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条件。以口语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口语水平的有效评测和引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的班级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每个学生的发音和表达习惯,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应用物联网技术后,一些软件平台可以将学生口语练习的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将其与标准、规范的发音进行对比,并通过辨音定位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口语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物联网的介入能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以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手段保障学生的足够参与,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欲望,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给与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1]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工作者整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新时期的外语教学服务的过程。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传统语言课程的有效补充,微课、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等新的教学形式接二连三地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基础上再度升级的物联网又进一步开拓了人们的思路,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随时随地联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都将成为可能。然而,尽管物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美好,当前情况下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外语教学改革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物联网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还面临困难和挑战。第一,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设备不完善。在物联网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学的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因为,在物联网环境下,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系,这中间就必须要有完善的中间设备以供信息的传达。在外语教学环境中,在上课前老师需要借助设备与学生沟通预习任务,对他们进行分组安排或任务安排;在上课时,教师和学生也必须借助相应的信息设备来配合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在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借助信息设备来彼此沟通,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作业的完成,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彼此交流学习的困难和心得。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和教育环境下,要想实现整体物联网环境下信息设备的完备还是比较困难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广泛普及受到了重重阻碍。[2]第二,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应用存在困难。物联网在外语教学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图形等,有效地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而且它教学量大、信息反馈及时、方式灵活多变。但是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教师不适应在课堂中运用物联网的技术手段,认为信息量太大,而学生接受的内容是有限的,过于花哨的教学方式还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学生也不能适应学习主体地位的立即转变,不能很快地进入新的外语教学状态,而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新鲜的方式,敷衍了事。还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彻底地实行这一教学改革,而只是倡导教学的形式主义,对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3]
四、加强物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针对物联网在外语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师生各方面都要参与进来,在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同时,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积极调整自己,努力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更为有利的软、硬件环境,以尽快实现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和综合应用。具体的改革方法包括:第一,完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设备。在外语教学中,包括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四项。因此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要配备相应的听说读写设备。首先要建立完备的个人数字化听力资源库,提供丰富多样的、合乎教学实际的听力资源供学生们共享。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学生教师互动平台,如QQ、MSN、E-MAIL,及时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平台和BBS等公布信息,达到资源的共享,也使学生们摆脱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资源,学会主动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其次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不仅要购进多媒体设备,同时对于课桌、黑板等也要实现物联网,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第二,加强物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应用。针对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进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了解物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物联网给外语教学带来的方便,深入贯彻新兴的教学理念。还要让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式,积极为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做出贡献。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全然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学,它除了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对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一定的掌握。最后,学校应建立严格完备的教学评估和管理制度,对物联网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要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并给与适当的引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确实能够对外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师生的传统角色都亟待转变。外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过程面临资源选取、应用、评估和再应用的复杂流程,然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形式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学习、接纳并改善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将会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艳叶.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生态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173-175.
[2]覃幼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