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时间:2023-12-02 15:5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费与经济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消费 农村经济 农村信息化 影响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类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探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对于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好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决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就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一探讨。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在我国,信息消费渐成时尚,已是人们随着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在满足温饱型的衣食消费后,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必然。在农村,通过信息消费获取农业生产产前的生产决策信息,产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产后的加工和市场信息,已经逐渐成为农民的一种意识。农村信息化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不行,没有技术支撑不行,没有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不行,而没有农民的信息消费需求则寸步难行。

当前在理论界,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热潮不断高涨,笔者仅通过维普数据库检索发现:研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文章就有3733篇,其中涉及农村经济的文章有174篇,这些文章中研究农业或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文章只有4篇,如张鸿、张权同志从农村信息化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合理支配农业资本的使用用途三个可行性的策略;王永香、王永路同志通过分析农业信息网络发展的现状,从定性的角度论述了网络信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文献检索表明,研究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文章尚未发现。笔者试图用现代统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数据

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是两方面的数据:一是农村经济方面的数据;二是农村信息消费的数据。

农村经济数据笔者选用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1990至2009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代表。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即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也就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这应该能够代表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

农村信息消费数据选用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1990至2009年农村家庭人均交通邮电服务消费支出作为代表。事实上农村信息消费应该还包括广播电视服务支出,科技培训及信息服务支出,报纸杂志消费支出,以及其他信息消费支出,但由于这些信息消费相对交通邮电服务支出,“块头”很小,且缺乏延续的统计数据,故不能列入。表1列出了这两项统计指标。

二、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设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Y;信息消费,即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为X。为了使数据趋于平稳,需要对Y和X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在这里采用对数变换的形式进行,Y的对数形式记为LY,X的对数形式记为LX。

1.平稳性检验

利用著名的Eviews软件对LY和LX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按照AIC最小原则选择检验形式。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LY和LX的ADF的统计量分别为-2.9989和 -1.9137,均分别大于其5%的临界值-,因此认为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LY和LX均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序列LY和LX的ADF的统计量分为-4.2714和-3.2153,均小于其5%的临界值,因此认为系列LY和LX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表明两系列不存在单位根,系列是平稳的。检验了平稳性,现在再看看农村信息消费与农村经济的因果关系。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笔者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Y和X及LY和LX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3

分析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1)滞后期为1年(99%的置信水平)、2年(99%的置信水平)、3年(95%置信水平)和4年(90%置信水平)时,从Y到X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X到Y则均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农村信息消费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带动农村信息消费的作用不明显;

(2)数据标准化处理后,LY与LX之间从1至4期除第1期两者均不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外,其余3期均存在从X到Y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从Y到X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农村信息消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带动农村信息消费则缺乏统计支持。

以上说明无论是在近期、中期和长期,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既削弱了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力度,又凸现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中、长期均表现出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农村信息消费应该成为农村经济的解释变量之一。

3. 协整检验

检验了两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还必须检验两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上述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LY和LX都是同阶单整,即为Ⅰ(1)序列。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

首先进行协整回归。建立LY和LX的回归模型如下:

LY = 2.3023 + 1.3091*LX

(23.4713) (59.7573) DW=1.1410

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关变量的T统计量。上述拟合方程中的LX的T统计量是59.7573,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是有意义的。

其次是检验残差。上述估计是否有意义,还需对残差系列ET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形式为(N,N,0),经ADF检验,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残差系列是平稳的。ET的T统计量为-3.6839,即EG= -3.6839,查EG检验的临界值表,变量N=2,样本容量T=20,在95%的置信水平下,其临界值为-3.59,而EG= -3.6839

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对变量的协整分析,得出了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这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得到各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他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

根据前述协整方程,运用Eviews6.0软件,得到LY受LX影响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Δ(LY) = 1.2094*Δ(LX) - 0.4021*ET(-1)

(9.9232) (-1.5284) DW=1.6225

上述模型中括号中的数字是相关变量的T统计量。方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上述修正模型来看,农村信息消费的变动对农村经济Y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短期调整系数为1.2094。误差修正项ET(-1)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偏离他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及短期调整方向,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村信息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信息消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是长期协整的。从回归结果来看,农村信息消费每变动1%,则农村经济指标同向变动1.3091%。农村经济不是农村信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经济对农村信息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建议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善于培育、引导农民的信息需求。要创新信息服务模式,疏通信息传送渠道;要开发简单傻瓜化的信息服务终端,方便用户使用;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能够贴近生产、贴近实际,使效果放大;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努力增强农民的信息吸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欲,才能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张 鸿 张 权: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2):100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单位根检验,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主要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资,近年来,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开始注重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熊爱华(2010)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低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刘东皇,孟范昆(2011)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得出结论认为扩大居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宜举措。马成文,张志平(2007)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即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颜培霞(2010)对山东省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二者直接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及单向的因果关系。欧阳忠明,赵毅(2011)以江西为例,通过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和ADF变量检验证明收入分配与流动性约束制约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同时,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限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冯佳(2001)从澳门居民消费特征入手,研究消费结构与需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应采取措施适时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方向,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启动房地产市场,以此推动澳门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复苏,山西省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1984年至2010年27年间,山西省的GDP总量从197.4亿元增长到9088.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后增长了11倍之多,年均增长率达到9.5%。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27年间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率为6.5%。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又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文基于山西省1984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计量经济分析

1、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从山西统计年鉴选取了1984年至2010年的数据,分别用GDP和全体居民消费来代表经济增长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GDP用GDP指数换算得到的价格指数平减为1980年的可比价,全体居民消费用CPI换算到1980年的可比价。

2、单位根检验和单整阶数的确定

对GDP和居民消费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两个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注:1、检验类型(c,t,k)分别代表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2、以上滞后阶数通过AIC准则定阶

3、协整检验

EG和AEG检验只能适用于一阶单整的序列,所以这里只能用Johansen检验来考察GDP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协整关系。

首先估计VAR模型,确定Johansen检验的滞后阶数。下表给出了多个准则的滞后阶数的选择,大部分准则都认为选择引入7阶滞后最好。

选择引入7阶滞后,有截距项无趋势项的模型类型,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下表的结果:

原假设模型不存在协整关系的迹统计量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而原假设模型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论为两个序列存在至多一个协整关系,所以认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两个序列是长期均衡的。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直接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并没有说明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原来的x解释,用来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下面对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得到检验结果为:

从表中结果可知,原假设“GDP不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的相伴概率(P值)为0.045,小于0.05,原假设发生是小概率时间,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GDP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居民消费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的相伴概率(P值)为0.015,也小于0.05,原假设发生是小概率时间,拒绝原假设,认为居民消费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认为GDP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作用,居民从经济的增长中得到了好处;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拉动作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山西省经济的增长。

5、协整回归

(1)GDP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以GDP为自变量,居民消费为因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模型,考察GDP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得到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为系数的T统计量):

从回归结果来看,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与GDP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是:GDP每增长1亿元,会带来居民人均消费0.629元的增长。

(2)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

以居民消费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模型,考察居民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得到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为系数的T统计量):

从长期均衡的回归结果来看,山西省居民人均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可表示为:居民消费每提高一元,会带来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的增长。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经济分析,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和GDP增长情况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了验证,二者不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且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居民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好处,消费水平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提高,而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也拉动了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协整回归进一步具体说明了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的这种互相影响关系,即GDP每增长1亿元,会带来居民人均消费0.629元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每提高1元,会带来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的增长。

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拉动的关系启示我们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多得使人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因为收入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新一轮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爱华,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6—131.

[2]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114—117.

[3]马成文,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4),6—11.

[4]颜培霞,山东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8.

第3篇

关键词:收入冲击;偏好冲击;中国经济波动

一、 引言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居民消费的实际现状出发,首次将收入冲击与消费偏好冲击引入到包含消费习惯和借贷约束的RBC模型中,并对比分析仅包含收入冲击的RBC模型(简记为IRBC)、仅包含偏好冲击的RBC模型(简记为PRBC)与同时包含两种冲击的RBC模型(简记为TRBC)对我国1978年~2011年间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这是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中国的特征事实,第三部分为模型的构建,第四部分校准相关参数,第五部分对比分析模拟经济的模拟结果,第六部分总结相关结论。

二、 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本文选用我国1978年~2011年的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全部来自于CEIC与国家统计局。本文仅考虑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数据,原因在于该时间段的消费、投资与产出更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的现状。文中数据均进行对数线性化和H-P滤波处理,目的是消除时间序列中的趋势成分,只保留波动成分。

关于经济指标的选取,真实GDP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作为折算指标。实际消费以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折算指标,其中消费数据是指我国的居民消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就业指标参考黄赜琳(2005)的建议,采用就业率作为劳动供给的替代指标。投资指标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并采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折算。资本数据采用张军等(2003)的估算结果。所有真实值的估算均以1978年为基期,相关结果见表1。

三、 模型的构建

1. 代表性家庭。假定经济体由无数个同质的家庭组成,每个家庭偏好相同且生存无穷期,效用函数采用对数形式,代表性家庭规划消费与劳动最大化一生效用,即:

■E0■t[tlnct-lnct-1-Nt](1)

其中,0

代表性家庭拥有初始资本,用于当期消费和储蓄或借贷,并通过将储蓄存入银行或借贷给企业来扩大自身的资本存量;同时,假定家庭存在一定的借贷制约。即家庭满足以下预算约束和借贷约束:

ct+St+1=(1+rt)St+twtNt(2)

St-v(3)

其中,St+1表示家庭t期的储蓄,rt表示t期的利率水平,wt表示家庭t期的工资,t表示家庭t期受到的收入冲击,v代表借贷约束,v0时,说明家庭不存在借贷约束,v

ct+st+1=(1+rt)St+twtNt-rtv(4)

st0(5)

在满足约束条件(4)、(5)的情况下,求解代表性家庭的最大化行为,可得一阶条件与横截性条件如下:

t=(t-)/ct(6)

■=Et■(7)

■=Et■(8)

limEtt+jt+jst+j=0(9)

其中,式(6)是家庭消费的Euler方程,t是拉格朗日乘数,方程右边代表家庭消费的边际效用。式(7)代表消费与劳动的Euler方程,表示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损失等于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式(8)反映家庭消费的最优规划,即当期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下一期消费所带来效用的贴现值。式(9)是横截性条件。同时,假定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均服从AR(1)过程,即:

logt+1=(1-)log*+logt+,t+1,,t+1∈N(0,2)(10)

logt+1=(1-)log*+logt+,t+1,,t+1∈N(0,2)(11)

其中,*、*分别代表变量t、t的稳态值,,t+1、,t+1分别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的正态分布,且两者是独立不相关的。

2. 代表性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厂商均是同。0质的,且有相同的技术条件。假定其生产过程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则生产函数与资本积累方程为:

Yt=AtKtL1-t(12)

It=Kt+1-(1-)Kt(13)

其中,Yt、Kt分别代表t期的产出和资本,是折旧率,At表示技术水平,假定其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即:

logAt+1=(1-A)logA*+AlogAt+A,t+1,A,t+1∈N(0,2A)(14)

其中,A*表示变量At+1的稳态值,A,t+1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A的正态分布,且与,t+1、,t+1是相互独立的。根据以上设定,代表性厂商雇佣劳动和购买资本以最大化其利润,可得最优决策的一阶性条件为:

rt=Yt/Kt-(15)

wt=(1-)Yt/Lt(16)

其中,rt表示t期的利率水平,wt表示厂商t期向家庭支付的工资。

3. 市场均衡。当市场达到均衡时,家庭与厂商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分别实现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且市场出清时,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均实现均衡,即:

kt=Kt+v=St+v=st(17)

Lt+1=LNt(18)

其中:L表示家庭数,且假定每期均是不变的。由于上述联立方程不能获得精确的解析解,故本文采用King、Plosser & Robel的对数线性化解法,把相关表达式在稳态值附近做线性化处理,得到包含kt+1、Ct、Yt、It、Nt、rt、At、t、t共九个变量九个方程的非线性动态方程系统,采用Ulig的相关Matlab程序,运用迭代方法进行模拟。

四、 模型参数校准

1. 收入冲击的相关参数、的取值。由于家庭收入波动由失业水平决定,故本文采用失业率作为收入的替代指标,选取我国1979年~2011年的失业率数据,并对其进行H-P滤波处理,再作相关估计,可得相关系数等于0.41,残差序列的标准差等于0.009。

2. 消费偏好冲击相关参数、的取值。本文采用商品零售消费波动作为偏好冲击的替代变量,偏好冲击参数的取值与收入冲击做法类似,估计结果显示,偏好冲击的相关系数等于0.34,残差序列标准差为0.012。

3. 资本产出弹性与技术冲击相关参数A、A的取值。关于资本产出弹性与技术冲击的取值,国内多采用张军(2003)的做法,构造人均产出与与人均资本存量的计量回归模型,估算出资本产出弹性,并生成技术水平的实际序列数据,有关这方面参考文献众多,本文不再做相关推导,直接采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结果,资本产出弹性取为0.50,技术冲击的相关系数A为0.73,残差序列标准差A为0.02。

4. 劳动供给N的取值。根据Hansen(1985)的不可分劳动模型,把代表人一天的时间正规化为1,则当工时达到1/3时实现均衡。我国每天8小时工作制及每周双休日制度均与美国的情况类似,故本文采用Hansen的结果N等于0.34。

5. 资本折旧的取值。目前国外资本折旧率估计值均在0.1左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独特性,根据黄勇峰、任若恩和刘晓生(2002)的结论,我国制造业折旧率高达0.17。本文参照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参数校准后取值为0.118。

6. 习惯形成参数的取值。国内关于习惯形成参数的估计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且取值范围多数在0.2~0.4之间,的校准结果为0.35。

7. 借贷约束参数的取值。国内对借贷约束参数的模拟结果较少,许多实证结果也分歧较大。比较研究发现,借贷约束参数一般在0.3~0.8之间,本文校准后取值为0.56。

五、 模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比较分析

1. 仅考虑收入冲击的模拟结果。从IRBC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IRBC模拟经济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产出与资本波动,对消费与投资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弱。下面主要从产出、消费、投资、就业和资本五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第一,从产出波动看,模型预测产出波动为4.06,与实际波动基本一致,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际产出波动。第二,从消费波动来看,模型预测消费波动为0.50,远小于实际波动的3.62,K-P方差比仅为13.8%。实际经济中消费与产出的相关性达到0.812,略低于模拟经济的0.93,说明实际经济与模拟经济均表现出较强的趋势性特征。第三,投资波动来看,模型预测的波动略小于实际经济,K-P方差比为47.4%,模型经济的自相关系数为0.99,略高于真实经济的0.85,两者均表现出强顺周期性。第四,从就业波动来看,模型经济与实际经济的K-P方差比为188.7%,表明模拟经济预测就业波动要大于实际经济,且相关系数也有较大的偏差。第五,从资本波动来看,模型经济能够解释实际经济82.4%的波动,且模型经济中资本与产出的相关系数为0.53,略高于实际经济的0.30,两者均表现出弱顺周期性特征。

2. 仅考虑偏好冲击的模拟结果。从PRBC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PRBC模型经济能够较好地预测产出、消费和投资波动,而对就业和资本的解释能力稍差。与IRBC模型相比,偏好冲击对消费与投资的波动更为敏感,其对两者的解释效果明显改善,说明偏好冲击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实际经济的家庭消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暂时的收入变化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不大,故收入冲击不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际消费波动,而消费偏好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比较敏感,也说明改变消费者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我国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状况。从各变量与产出之间的相关性来看,PRBC模拟经济的消费、投资、就业和资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98、0.91、0.60,实际经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5、-0.29、0.30,除就业外两者的其余各变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与事实相符。

3. 考虑包含双重冲击的模拟结果。TRBC模拟经济的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波动的K-P方差比分别达到92.6%、49.2%、53.0%、87.6%,较好地预测了实际经济的波动。相对而言,IRBC模型经济对消费波动的预测较差,加入偏好冲击后明显改善了解释效果。同时,TRBC模拟经济对产出与投资波动解释效果与IRBC模型经济较为一致,且均好于PRBC模型经济,说明收入冲击在解释产出和投资波动方面是至关重要的。TRBC模拟经济与IRBC模型经济对就业波动的预测均达到实际经济的2倍左右,而PRBC模型经济的预测值仅为实际经济的0.181倍,说明收入冲击对就业波动反映非常敏感,加入收入冲击能够明显提高就业波动的解释能力。

总之,IRBC模型经济、PRBC模型经济与TRBC模型经济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波动,其中,TRBC模型经济解释效果最好,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各有侧重。从对单个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来看,TRBC模型经济对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的解释效果最好,IRBC模型经济也对产出和资本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对就业波动反应过于敏感。PRBC模型经济能够很好的解释产出、消费和投资波动,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就业波动。

4. 脉冲响应分析。本节分析模拟经济在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作用下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由图1可知,收入冲击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在1%单位的收入冲击下,其对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就业、投资、产出、资本和消费,且在暂时性冲击之后,就业、投资与产出会在短期内出现较大脉冲反应,而资本的脉冲反应变化在冲击发生1年后才达到最大,消费的脉冲反应变化最小。

图2是偏好冲击对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在1%单位的偏好冲击下,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变化程度大小依次是投资、消费、资本、产出和就业。对图1与图2进行比较分析可知,偏好冲击下的消费脉冲变化远大于收入冲击,且就业的脉冲变化远小于收入冲击,这说明消费对收入冲击反应不敏感,对偏好冲击反应非常敏感,而就业恰好相反;从反应速率来看,收入冲击对消费的脉冲影响是非常短暂的,而偏好冲击却使得消费的脉冲变动持续1年;两者对就业的脉冲影响程度与时间长短也有较大差异,收入冲击导致就业出现大幅波动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偏好冲击对就业影响较弱。另外,两者在对产出、投资、就业和资本的短期冲击之后,均表现出显著的持续性,而对消费的影响是短期的。

六、 结论

本文通过引入收入冲击与消费偏好冲击,详细论证了IRBC、PRBC与PRBC等三种模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异同。研究发现,TRBC模型经济对实际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明显好于前两种模型,其分别能够解释中国实际产出、消费、投资、就业和资本波动的92.6%、49.2%、53.0%、196.6%、87.6%,且投资、消费、资本均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从脉冲响应变化来看,收入冲击能够对就业、投资和产出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消费的作用较弱,而偏好冲击对投资和消费作用较大,对就业的影响较为缓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收入变化难以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快速增长,而消费偏好的改善才是消费增长的关键。同时,消费偏好的变化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而收入的变动才能够快速的增加就业。

从上述分析结论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和消费偏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真实特征均产(下转第90页)生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实际产出、投资、就业和资本的作用均有明显的持续性,仅对消费的影响表现为短期性。这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出、投资、就业与资本的大幅波动与居民收入和消费偏好的转变市息息相关的,而两者的转变没有带动消费的大幅增长也是我国的现实,因此,本文观点认为,从长期的角度看,增加居民收入与改变消费偏好并不是刺激消费的有效方法,而短期内改变居民的消费偏好可以作为刺激消费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卜永祥,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世界经济,2002,(7).

2.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2002,(2).

3. 黄赜琳.中国经济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6).

4. 刘树成,张连城,张平.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 庄子罐,崔小勇,龚六堂,邹恒甫.预期与经济波动:预期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吗?.经济研究,2012,(6).

6. Hansen,G., Indivisible Labor and the Busi- ness Cyc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5,16 (3):309-327.

7. Kydland,F., E.Prescott.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a,1982,50(6):1345-1370.

8. King,R, Plosser,C., S.Robel.Production,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 I.The Basic Neocla- ssical Model.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1(2-3):195-232.

9. Long, John.B, Plosser Charles.I.Real Business Cycl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91(1):39-6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2CTJ018);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C910013);国家统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3353);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3M531544)。

第4篇

关键词:稳态经济增长率;CO2排放量;碳税;人力资本

一、 研究背景

所谓碳税(Carbon Tax),是对向大气排放CO2所征收的一种环境税。按照含碳比例来对天然气、汽油以及航空燃油等燃煤和石油的加工产品征收税款,政府部门先为每单位的碳排放量制定出价格,然后再按照这个价格计算出石油、电力以及天然气的税费。

碳税的征收实质上是利用价格干预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达到降低CO2排放量的目的,它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命令性手段来说,具有不扭曲税制、低成本监管、避免寻租以及无需确定基准年等优点。同时碳税的开征还会带来环境治理的协同效应,降低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开征碳税所得到的财政收入还可以用以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从而可以更好的促使我国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了给我国的碳税推行提供理论基础,便于研究在碳税制度下CO2排放量的变化以及经济中各主要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试图建立一个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把碳税引入模型中来,分析在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中,通过哪些手段可以有效的遏制CO2排放量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率,从而为低碳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 研究综述

碳税虽然是一种新概念,但是其经济学内涵,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庇古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政府应该对生产者所造成的污染征收税款,把由于生产造成的污染也纳入到内部成本中去,即消除外部性,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对CO2的排放征税正是根据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理论,从而得以提高生产成本,达到遏制排放的目的。我国经济学家程恩富和王朝科也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为深化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一种极为宝贵的借鉴方法。

对于开征碳税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如下。Markku和Peter在1991年通过对横截面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对1988年欧盟各成员国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价格进行了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呈反向关系,并归结出能源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碳税的差异。

Nesbakken和Larse在1997年以挪威为对象进行了模拟实验,在挪威于1987年~1994年间没有征收碳税为的假设前提下,计算了该国的CO2排放量以及各部门的能源消耗量,并把研究结果与征收碳税的现实结果相比较,发现在非石油部门和非交通部门内,由于碳税的开征,CO2排放量以及石油消费量都下降;而在石油部门和交通部门,由于难以寻找到其它要素来替代石油,碳税的开征反而使得CO2排放量以及石油消费量都上升。此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出碳税的开征,在挪威的石油和交通运输部门,碳税的开征对CO2排放量的降低效果不显著。

Rajaratnam在2008年用基于误差修正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CO2排放量的变化是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在长期中,原油价格的上升一般同时伴随有CO2排放量的降低。另外有其他文献研究得出,能源税以及碳税的征收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降低CO2排放量的效果。

但是也有学者对碳税的征收持反对意见。Lee Schipper在2007年,对若干工业化国家的燃料消费以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伴随着交通工具数量的不断增加,仅仅依靠技术进步很难消除美国CO2排放量增加以及交通运输业燃料消费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Gustavo和Kelly于2008年,通过派生的国家能源建模系统,分析得出:美国交通运输行业的CO2排放量受汽油价格上升的影响很小,几乎微乎其微,如果想要油价上升对CO2排放量产生抑制作用,则需要把油价推到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但是这一高价,与现实不符。所以他们认为虽然征收碳税会使得化石燃料的成本上升,但是并不表示可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科技也会随之进步,故而开征碳税的效果不明显。

国内关于CO2排放量与碳税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如下,魏涛远等在2002年,运用一个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分别研究了对每吨CO2排放征收5美金以及10美金两种不同碳税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和CO2排放量的变化,得出结论为碳税的征收将会使CO2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是也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李璐和杨桂元在2011年以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效率以及能源结构作为碳排放的解释变量,分析得出:经济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会使得CO2排放量降低0.97个百分点,他们指出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的使用效率。

李宗植和李国志在2011年运用Kaya因素分解法,分析得出CO2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增长,中国在1995年~2007年期间,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率在所选因素中最大,为163%;在减少CO2排放量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较强,但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其他因素中,人口的规模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以上研究,大部分的焦点都集中在碳税的征税和CO2排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上,很少涉及经济增长与碳税开征之间的关系,而且上述研究的方法大部分为实证方法,并没有给碳税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故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试图构建出碳税、CO2排量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基础,文章在已有的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碳税和CO2排放量函数,尝试把碳税制度下的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问题理论化。文章的模型构建如下:

三、 模型构建

3. 均衡分析:由上面的假设可得如下综合,依据最优控制理论可构造汉密尔顿函数。在构造的汉密尔顿函数中,消费、碳税税率以及人力资本的增长速率分别为控制变量;而资本、CO2排量以及人力资本投入量分别为状态变量;构造汉密尔顿函数为:

分别就汉密尔顿函数对控制变量消费、碳税税率以及人力资本求偏导数,并使得偏导数为零,可以得到一阶条件;再分别就汉密尔顿函数对资本、CO2排量以及人力资本投入量这三个状态变量求偏导,可得欧拉方程。根据以上欧拉方程以及一阶条件,可以得出均衡增长路径以及各变量增长率:

推导结果一:从式(1)消费、资本以及社会生产总量的稳态路径增长率可知,如果要使得稳态经济的增长率保持为正,则必须有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大于时间贴现率。而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比时间贴现率大的现实含义就是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必须大于时间贴现率,这样才能使得资本、产出和消费以某一稳定数值进行增长。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正是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从而弥补了物质资本边际产量递减这一生产特征,才使得经济源源不断的向前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推导结果二: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在经济的均衡增长路径上,必须有CO2的排放量不断下降。所以在稳态增长路径上,CO2的排放量的增长率必须为负值。所以依据式(2)可知1- a必须小于0,也就是说正常消费品的效用影响因子在数值上必须大于1。正常消费品的效用影响因子在数值大于1的现实含义就是消费者跨期消费替代弹性必须要大于1,也就是说在稳态经济的增长路径上,消费的边际效用必须下降的足够块,从而使得人们在消费上做出牺牲,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推导结果三:因为(1-t)/t为递减函数,由式(3)可知所以要想保持低碳经济的稳态增长,所征收的碳税量要以一个不断下降的增长速度递增。这样才能使得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也表明低碳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以不断地加大对CO2减排技术和设施的投入,用以减少经济持续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的增加。

四、 比较静态分析

文章在预先设定的研究条件下,对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中各个参数的变化率求导,得到各个参数变化率的正负性:

依据各个参数的正负性,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消费者的时间贴现率越大,则稳态经济增长率越小,而CO2排放量的增长率越大。消费者的时间贴现率越大,表示消费者对当前消费比较偏好,即消费者对远期消费缺乏耐心,而对当期消费比较狂热,所以消费者会提高当前的消费水平,当前强大的消费欲望会引导企业增加生产,在节能减排技术没有得到提高的前提下,社会总产量的扩大会导致CO2排放量的增加,与此同时,较大的时间贴现率表示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偏好较弱,故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从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如果正常消费品的效用影响因子越大,则越利于稳态经济的增长和CO2排放量的控制,因为正常消费品的效用影响因子越大,表示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下降的越快,所以消费者会减少当前消费,从而社会总产出中更大的一部分可以用于投入到资本积累中去,从而更好的研发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由CO2排放而给消费者效用带来的影响参数越大,则稳态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同时CO2排放量增速越大。故而降低CO2排放弹性,有利于遏制CO2的排放量,却不利于经济的增长速率;商品生产的产出弹性系数越小,则稳态中的经济增长率越快,CO2排放量越小,原因在于,商品生产中由于技术和工人素质的提高从而减少对化石燃料等生产要素的依赖,导致经济增长的“质”得到了发展,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下,可以更好的把CO2排放量降低下来,再者高技术水平的发展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生产,也把一些依旧依赖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企业给淘汰掉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越大,则稳态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同时CO2排放量的增速越小,这里其实相当于是上面关于对商品生产的产出弹性系数解释的镜像描述,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自然会增长得越快,同时控制CO2排放量的技术也会越发达;碳税对CO2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越大,则稳态中经济的增长率越大,同时CO2排放量越小,这充分说明了碳税政策执行力度的重要性。

依据静态分析的结果可知,总体上正常消费品的效用影响因子越小、商品生产的产出弹性系数越小、碳税对CO2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越大、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越大,不但可以促进稳态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可以遏制CO2排放量。

五、 结论和建议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里分析了碳税、CO2排放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研究结论表明:在碳税制度下,时间贴现率越小,资本产出弹性越小,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越快,物质商品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越小,越能提高稳态经济的增长速率,同时也能更加有力的遏制CO2的排放。这一结论可以给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启示:

(1)由正常消费品的效用影响因子大于1的结论可知,为了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抑制CO2的排放量,人们在消费上必须做出牺牲,所以在商品消费中,政府应该鼓励人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消费计划,做到理性消费,抑制无目的的超前消费,因为消费的非理性会带动的生产的非理性,导致CO2排放量不断增加,最后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政府在宣传报道中,应该鼓励人们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消费计划,做到理性消费。

(2)由文章的分析结论可知人力资本要素的提高,会更加有利于CO2排放量的减少,这个道理是毫无疑问的,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必然会使得生产工艺大大提升从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遏制CO2排放量的增速;同时人力资本的提升,也会使得人的理性自觉大大提高,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人变得更加有担当和责任心,更加重视低碳环保理念,有利于把CO2的排放量减下来。所以人力资本的提高,不但可以增加经济增长,还可以减少CO2排放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3)由碳税的增长率方程可知,若要想保持低碳经济的稳态增长,所征收的碳税量要以一个不断下降的增长速度递增。这样才能使得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也表明低碳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以不断地加大对CO2减排技术和设施的投入,用以减少经济持续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王朝科.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海派经济学,2010,(3).

2. 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47-49.

3.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经济研究,2010,(1):15-26.

4. 杨桂元,李璐.影响我国碳排放量因素分析与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科技和产业,2011,11(1):71-76.

5. Andreoni,J.and Levinson,A.The Simple An- 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80(2):269-8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问题研究”(项目号:11&ZD037)子课题“户籍制度,征地制度、农村内部徒弟制度改革及其相关财政、行政改革方案和政策组合”;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特色学科重大项目“农村土地资本化研究”(项目号:GDZ- T12007);上海财经大学创新性基金(项目号:CXJJ-2011- 419)。

第5篇

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外,Kraft J.和KraftA.首先将Sims检验应用到美国能源消费和收入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947―1974年美国GNP与能源消费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国内,韩智勇等通过对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协整和因果关系的检验得到:在10%的临界值水平上,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具有协整关系。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内蒙古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出现持续增长,由1985年的163.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73.061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10.15%。同样,能源消费量也逐年增加,能源消费总额从1985年的1870.6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4649.39万吨标准煤,平均年增长率为10.22%。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1985--2007年度能源消费(Ec)和国内生产总值(GDP)(1985年为基期的实际GDP),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08》。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6。检验过程当中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取对数进行处理,使数据更容易平稳,且这种处理并不改变数据的特征。对变量GDP、EC都取对数,将得到的新数据序列,分别记为LGDP、LEC。

三、平稳性检验

如果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普通的回归,往往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要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KIx3S检验法。表1为平稳性检验结果。时间序列LGDP和LEC均通过一阶差分成为平稳的数据。因此,LGDP和LEC是一阶单整序列。

四、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如果2个(或2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协整关系。

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前,首先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IC、s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3。通过Johansen检验的迹检验对LGDP和LEC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和LEC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经标准化的协整向量方程为:

LGDP--0.4566LEC+0.0786@trend(86)+1.398

(1)

[-6.2146]

[一20.4596]

中括号内为t值。由(1)可以看出,长期内能量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4566个百分点。

(二)VECM模型

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表示。通过协整方程,建立VECM模型来描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经上面协整检验知模型的协整阶数为1阶,通过滞后阶数的AIC、sC和极大似然估计值选取的最优滞后期应选3。

VECM模型为:

D(LGDP)--0.07+0.2425D(LGDP(-1))+0.2354D(LGDP(-2))一0.0841D(LGDP(-3))

[5.1903】

【1.58862】

[1.3281 9]

[-0.55567】+0.0173D(LEC(-1))+0.0397D(LEC(一2))-0.023 1D(LEC(一3))--0.5992 ECM,-~

(2)

[0.29255】

[0.68717】

卜0.39125]

[_5.89184]

从(2)中可以看出,方程中D(LGDP)的滞后期的系数表明D(LgDP)的一阶,二阶滞后对当期D(LGDP)有正的影响。D(LEC)滞后的估计值均小于D(LGDP)滞后一阶和二阶的参数估计值的绝对值,表明D(LGDP】受自身滞后的影响较大。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反映修正项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由其系数为负可见符合反向作用的机制。

(三)格兰杰短期因果检验与格兰杰长期因果检验

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做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就是常规的F检验或Wald检验,而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则是通过调整系数是否显著来判断的。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LGDP与LEC的格兰杰短期与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这一结果可见,短期内LEC是LGDP的短期Granger原因,即短期内能源消费的增加会导致经济的增长;而LGDP不是LEC的短期Granger原因,即短期内经济的增长不会引起能源消费的增长。长期中,D(LGDPI方程中的ECM的调整系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表示LEC是LGDP的长期Granger原因。LEC方程中ECM的调整系数的t统计量小于临界值,表示LGDP不是LEC的长期Granger原因。所以,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能源消费的增加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不成立。

五、结论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内涵 支撑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因此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不但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表面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要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即使存在温室气体,也能被社会所消化和吸纳,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阶段;随后,工业社会是以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和大量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占较大比例,温室气体排放骤然增加,此时的社会处在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阶段;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稀缺资源时,逐步加大环境投资力度,于是出现一个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下降的低碳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早在农业社会,低碳经济模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突出。

第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因此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式低碳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联系,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从区域角度而言,园区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小的单位,建立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就是依据工业园中各个企业在园区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各个企业间能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稳定的联系,以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其二是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根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三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正的,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油和贫气”,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加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三、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措施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处于“试点”阶段,还存在不少阻碍。其一,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特征决定了未来10-20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个障碍因素。其二,尽管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立刻转型,所以,由于粗放发展而导致的碳排放势必增加,这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三,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尚处于基本概念的层面,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发

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立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主要有: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lET)。其中,JI机制规定,附件I国家可以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这样就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CDM机制是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该机制规定,允许附件I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置并冲抵附件I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I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IET机制允许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

第二,建立政府主导的作用机制。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

第三,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国家采取鼓励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意识地宣传和发展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使公众真正融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大运动中去,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活动变成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实现公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低碳经济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五个方面,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第7篇

一、经济增长情况

山西省的经济状况处于全国中下部,很多指标都处于全国范围内的第20位上下,相对落后;且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除采矿业的发展比较良好以外,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重工业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主要的地位。

二、煤炭经济情况

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山西省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非常大,但却呈现出煤炭资源“独大”的现象,原煤占总能源产量的99%以上,水电与瓦斯所占的比例很小,而石油与天然气的产量几乎为零;山西省的煤炭消费水平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重工业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始终不低于60%,最高则达到90%以上;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中,能源工业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从能源划分的角度上看,山西省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位居全国第1;山西省的煤炭销售量占据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山西省发展煤炭经济的代价便是环境的严重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排量位居全国第3位、硫化物排量位居全国第4位、粉尘排放位居全国第2位,这些污染都主要来源于煤炭产业。总体上看,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产销量上也都相对较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煤炭产业的产销量增长更加快速,但存在变动幅度较大的问题;山西省本地的煤炭产量与销量不协调,在为各地区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对山西省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与破坏。

三、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探究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需要两个根本性方面,分别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煤炭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能够作为分析指标的主要有煤炭消耗强度和煤炭消费弹性。其中,能源消耗强度的计算公式为: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还能够显示出该地区对能源是否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能源消耗强度越低,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得越健康。煤炭消费弹性越低,说明该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依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得越健康。另外,煤炭采选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能够表现出煤炭经济在区域内部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能够反映出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拿山西省来说,煤炭经济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较大,但目前正在逐渐减弱中,从近年来的发展水平上看,山西省煤炭消耗强度的下降速度加快。同时,山西省的煤炭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但与陕西以及内蒙古等同为煤炭生产大省的省份相比,山西省的经济增长对煤炭经济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弱。

四、结论

能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煤炭产业更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为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普遍表现出对煤炭经济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并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但这种模式是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因此,这些地区在短期内还需要依靠煤炭产业发展,但站在长期角度,还应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地区经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降低。

作者:张慧娟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规律;消费特征;消费目标;消费实现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50-05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 396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收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有效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等收入迈进,这将是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繁荣,从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投资、出口驱动型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依据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消费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实现消费目标的主要基础,揭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为发展和完善消费模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就成为必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社会形式反映的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私人资本所有者在支配或取得消费资料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由此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非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关系。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资料的产权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运用全民或集体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通过分配和交换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公共财产,供劳动者全体或集体消费使用,以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另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的平等关系在消费领域里的表现,为实现劳动者个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社会的局部消费与整体消费、当前消费与长远消费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

而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消费资料,而剩余部分全部归私人资本所有者所有。这种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反映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但这种阶级对立和对抗性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二是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对抗因素消失了,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依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由于工人、“农民工”和农民所处的生产条件不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差别大,因而其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①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城镇居民、城市职工的货币收入要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消费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多;但由于城镇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性、居住性消费成本大大高于乡村,因此,其商品性消费,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消费支出所占消费资料的比重也高于处于乡村的农民。

而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体系中,既包含着某种对抗性的因素和剥削成分,又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遵循一般消费规律,同时,还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劳动者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不同,进而结成的消费关系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由于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占主体地位,从而决定了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确立恰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等,形成新型的消费关系。而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最终将促使整个社会各种消费力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成为公有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表现为自主的劳动,劳动成果归全民或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的发展,从而消除了生产与消费的对抗关系,使生产目的与消费需求真正统一起来。

第9篇

一、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互联网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信息技术,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带入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阶段,引导一个新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的发展无疑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与传统经济的研究对象不同,网络经济下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方式以及经济形态等呈现出网络化特征。无论是Internet、通讯网络、电力、交通等实体网络,还是消费群体、居民群体、组织机构等虚拟网络,无处不呈现出网络化的结构特征,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互方式不仅改变和影响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以及市场的运行规律。在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些被忽略了的次要因素,在网络经济形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经济形态下出现的许多经济现象也难以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认为,“人们可以从不同层次去认识网络经济。从经济形态看网络经济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依托的全新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和服务业;从消费或投资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虚拟市场”。盛小白则认为“网络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和经营的一切经济活动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经济的连接性是网络经济的本质,社会生产和经营将会改变运作方式”。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测量Internet经济》中将网络经济定义为:网络基础结构、网络应用基础结构、网络中介、网上商务四个层次。可见人们对网络经济的含义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家共同强调了信息在生活和生产的中心地位,以及网络对经济的核心驱动作用。综合以上各种定义与解释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形态,既包含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还包含为网络经济活动提供基础平台的网络基础产业。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交互为中心,以网络流通为载体,实现经济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逐步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商品和服务流通模式和技术创新模式。网络经济主要表现有如下特点:(1)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信息是网络经济中的主要生产要素,信息可以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信息传播的价值在于能提高生产的劳动效率。在现代经济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可以是信息的载体和物化,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使得现代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知识作为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表现为信息,信息则依托于网络进行传播和应用于生产,从而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实现最大产出。(2)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源于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在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是虚拟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往往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虚拟经济则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势。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虚拟经济流通成本低,信息交互迅速,有助于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网上经营的虚拟经济活动与网下实体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有助于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网络经济是趋势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系统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仅现有产业形态、经济主体的交互关系、经济运行规律等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具有协同价值,这些协同价值的产品构成了互补性网络,互补性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协同价值,因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经济。(4)网络经济是跨时空经济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人们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消失。网络经济建立在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使经济活动突破了时空因素的限制,成为全球化的活动,使得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大大加强。(5)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层级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能够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直接的信息沟通和有效交流,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经济节奏大大加快,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地位逐步确立。

(三)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网络是推动社会经济运行的主导工具,信息是网络经济活动的第一要素,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的规模收益递减,网络经济中普遍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传统经济中的规模收益递减是建立在供给方基础上的。由于传统经济中网络外部性不甚突出,加上传统的生产受到边际成本以及生产能力的约束,供给方对收益的影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由于供给方规模经济的收益递增有其自然条件限制,随着规模的扩大最后导致收益递减的结果。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收益递增则是建立需求方基础上的,随着网络外部性日益显著,需求方对收益的影响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因素,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网络的外部性愈加明显,需求方规模收益递增将是必然的结果。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在于:网络经济起源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网络经济相比传统经济更加呈现经济形态的网络化特征。尽管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着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网络经济的发展既需要网络通信技术与信息产业支持,又依赖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的支撑,以及整个经济系统的拉动;传统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又需要依靠网络通信技术的改造和带动。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传统的以企业为主导的供给经济转变为消费者为主导需求的经济,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以生产者为主体的传统研发模式转变为网络经济的社会化大规模协作研发。网络经济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网络经济的冲击,企业必须选择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转型,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网络经济对消费者、企业的价值创新

(一)网络经济对消费者价值的增值创新消费者价值在于购买所获利益与购买过程所引发的成本之差。消费者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对企业为其所提品或服务特性的认同,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化和产品或服务的低成本。一方面,消费者价值的实现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而需求的满足又是通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实现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实现了双向沟通,企业的产品定位和产品开发体现了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可以直接获得企业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各类产品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传递,弱化了传统中介业务与信息中间商的作用,消费者很容易获得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有效地减低了沟通和交易成本。

(二)网络经济对企业价值的增值创新以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基础,企业根据劳动分工划分各部门,各部门联合起来进行产品的生产。企业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认为,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垂直的供应链直线,供应链上方有材料供应商,下方有产品销售商,企业生产处于供应链直线的上下两端之间。由于供需信息的单向流动,使得供应商难以及时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产品要经过多层分销商,才能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里,流通成本高。传统供应链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陷。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运动方式。网络平台成为商流、信息流与物流的汇集中心,无论是企业内部、供应方、渠道还是消费者,互联网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价值活动紧密联系,企业经营活动连续性增强,企业可以与更大范围的供应厂商交互信息,获得更低价格的产品,采购过程变得简单顺畅,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网络经济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协同价值一方面,网络效应促使产品的网络外部效应增强。当采用不同标准或不同技术的同类产品同时在市场中出现时,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产品用户数量占优一方就会产生正反馈,使该产品的采用的标准或技术成为市场主导。另一方面,网络的锁定效应维持了企业的垄断。当两个同类产品一个较先进入市场另一个进入较晚时,第一个产品抢的先机,很容易就积累了大量消费者,并使得消费者对其产生依赖;第二个进入市场的产品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先机只能占有剩余的市场。先期购买了产品的消费者已形成很强的网络外部性,而且消费者要再次选择新产品时需要重新了解和认识,因而已购买消费者很难放弃已有产品购买新的产品。因此,先进入市场的产品相当于锁定了已购买该产品的用户,当该用户再选择别的产品时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三、网络经济促使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和建立新型发展模式,创造网络价值。

(一)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发生转变传统经济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空间、时间、金融支付和沟通等障碍,依据消费者需求定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只能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代替个性化产品定制。生产者只能根据自己设想的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尽管消费者在购买时有许多型号的商品可以选择,但是消费者最终买到的商品并不一定是消费者喜欢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由于企业难以预料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容易导致生产的产品过剩。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互联网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平台,网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创造了双向互动的渠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将随之逐渐改变,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地位确立。消费者利用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可见性和可搜索性,可以在全球同类生产者和同类产品信息中进行搜索、分析、对比、选择、决策,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生产者和产品的详细信息,使得有相同喜好的消费者更容易聚集建立消费者联盟,邀约集体购买该产品或者享受特殊的价格服务,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与生产者更好博弈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企业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易于了解消费者的个人偏好,企业生产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个人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二)以生产者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向以消费者为主体创新模式转变传统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极其复杂,由于企业在时间、空间、沟通等方面限制,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交易信息是单向流动,生产商难以获取准确的消费者需求信息,难以有效汇集消费者购买情况,产品设计是往往由企业自己来确定,企业按照自己对市场的把握、对消费者所需产品的猜测去组织研制和制造产品,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网络经济发展的特殊形态促使消费者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形成,消费者的角色也在从产品的接受者、使用者向产品的创造者、设计者转变,在很多时候消费者既充当了设计者也充当了生产者。新的供应链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汇集消费者的服务需求,通过有效的整合与策划,按需求组织生产。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个性化定制将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商业模式。如海尔采用产品模块化方法,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直线式供应链转变成多方位供应链,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参与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网络经济催生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是竞争和合作两种形式。当生产力尚不发达时,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更多的表现为产品的供不应求,竞争主要发生在横向企业之间,合作存在于纵向供应链的企业间。网络经济的全球性、共享性、虚拟性、创新性等特点,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基于网络思维下的竞争与合作。1.网络经济下企业独立创新与合作创新并存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企业都已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取得长期效益,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与不同组织和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知识和信息共享,获取发展所需各类信息和资源,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创新是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但是创新必然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充分的基础条件,迫使企业除了采取独立创新外,更加重视合作创新,即处于网络中的多个企业之间的共同创新或联合创新,实现企业网络中各企业的优势互补。在企业间的联合创新中,参与创新的不同企业通常凭借各自的优势和分工分别进行独立的研发、创新设计和生产部分产品,然后集成为产品,最终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中,企业的行为和创新过程呈现出柔性的网络化态势,企业间的联合创新中,企业的行为和创新过程呈现相对独立、优势互补的集成创新态势。创新合作的出现,不仅使得企业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得创新系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得以提升。2.网络经济下企业生产边界呈现多层次复合性特征在传统经济中,一件产品的生产,往往由一家企业独立生产完成,企业的生产边界和产品的市场边界是清晰的,因而可以方便地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准确测量,进而确定该企业发展处于何种程度。由于网络经济的影响,企业之间甚至产业之间,按照企业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与融合的现象同时并存。产品被细化为许多子产品,生产过程被细化为不同的子过程,被统一部署在不同企业的内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每个企业都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这种分工合作突破了单一企业,甚至产业的生产界限,因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边界不再是单一层次,而是双层或多层复合结构。

四、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策略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原有的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创新模式难以满足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产品的需求。面对复杂的个性化需求,《维基经济学》提出了21世纪最重要的商业法则是开放、大众生产、分享以及全球协作。给企业家们重要的指导原则是: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企业,未来的创新都无法依靠企业内部能力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创造中去,消费者创造是今后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把广为分散的人才予以整合,将消费者的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正在成为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决定性能力。

(一)以“消费者创新、大众生产”引领企业创新发展新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驱动了传统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模式的演变,创新的主体已从企业主体向消费者主体转变,生产已从企业生产扩展到大众。因此,许多公司在网上邀请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设计和开发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有偿委托大众协同完成生产的邀约。1.以“消费者创新“引领企业创新模式作为产品效用最终的体验者,消费者对产品的设计和功效具有更贴切的感受和创意。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和个性化诉求的增长,使得消费者难以满足于大众标准化商品,更加追求满足自身真正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消费者创新”是消费者依据自己的需求与供应商进行交互,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等流程,企业按照用户需求进行采购或生产实现精准营销的过程。从消费者利益分析,一方面消费者创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和体验式需求,获得了消费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消费者还可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从企业利益分析,由于互联网具有将小众变成长尾并将其迅速聚集起来的强大能力,企业通过用户参与创新,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成本,降低新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还可以获得经济收益、社会收益,以及消费者内在的心理收益。因而,消费者的创新可以强化消费者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加强了消费者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意向。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创新,强化消费者对企业的依赖,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的消费者创新平台把企业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消除消费者参与创新的障碍,进行互动式的产品开发,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例如,可口可乐推出了消费者参与设计瓶装图案设计,消费者协作完成的设计更好了满足了市场需求;立顿红茶让消费者参与游戏方式,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参与的乐趣。2.以“大众生产”理念引领企业生产模式“大众生产”是利用互联网使得分散在各地的众多参与者共同分享知识,共同协作的生产模式。大众生产模式有别于产业集群中的大规模生产,产业集群拥有完整的价值链,集群中的企业自身就可独立创造价值;大众生产中的参与者只是价值链上的一环,独自无法实现最终产品的制造,必须通过联合行动来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当前的全球网络环境下,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主动性资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了可持续地为顾客带来有竞争力的创新体验,企业应把识别、获取和利用外部相关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依托于开放式的网络和生产系统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发展创新,首先企业就要跨出组织的边界,与其他公司的专业化能力对接,到企业外部创造价值。其次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泛聚集人才、聚集资源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以开放、共享、协作为准则的大众生产推动组织模式和创新模式的转变。例如,亚马逊公司聚集了14万个软件开发者进入其产品数据库和支付程序开发创造新产品,通过协作来开发集体智能,达到增强企业的效率和价值的过程。如乐高公司推出了一款三维的乐高玩具组装软件,用户利用该软件就可以自己设计模型,然后可将设计图纸上传到乐高网站进行定制生产和购买,“乐高工厂”的新概念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二)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驱动企业供应链的改造和创新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行为关系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以生产者为主体的创新和生产模式正在向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创新生产模式转变,也促使产业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产生了反向改造。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中,中间商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经过中间商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互联网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及时、经济而又高效的交互式沟通环境和手段,必将推动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的发展。通过电商平台聚合起的庞大的消费者需求,使得具有同样偏好的消费者被聚集,特别是常常被忽略了的比较小众的需求,将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规模,厂家可在精准预测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的重构,实现精准化营销、个性化生产,柔性化供给的产需互动的流通模式。与以往经济条件下的供应链模式相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在组织结构、流通渠道和交易方式上都实现了创新,新的供应链模式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束语

第10篇

本文以介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从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方面和工商管理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方面,浅要地分析了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下的特点,着重从工商管理使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方面和工商管理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方面,仔细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效果。最后,总结了分析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已完成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关键词:

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企业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快发展,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商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运营手段,对于市场经济起调控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由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下的产品、销售完全由价格决定,不同于计划经济,需要国家的引导。所以,市场经济下,决定产品质量以及销售价格的管理手段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本文中,从分析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效果为着重点,我们开展了对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分析,希望为以后的学者在研究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下的特点

1.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首先,对于我国而言,工商管理是非功利性的,它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价格。产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样产品价格也决定了消费等级与范围。在这样自由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他们会相应采取一些策略增加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的产品市场价格完全由企业决定,但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督价格的工商管理才是真正的推动力。

2.工商管理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市场经济在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会呈现不同的体系,为了加强自身的经济体制且不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体制需要不断改革,向我国工商管理所要求的标准逐步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寻找一种维护市场利益的工商管理制度。近几年,我国了工商管理的相关通知,要求工商管理的有关部门从目前市场经济的实际现状出发,制定有效的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规划,在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协助企业发展,保证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下,发展稳定、长久。

二、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效果

1.工商管理使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对市场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执行权力时,主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监管商标注册等方式,有工商管理的参与,可以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市场经济的完善,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不仅如此,工商管理的存在为企业家的投资提供了保障,避免投资者陷入骗局;工商管理部门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规范,企业在开拓项目、发展经济的时候,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许可,层层审批;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也会积极倡导和宣传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消费者了解到工商管理部门在群众消费过程中的监督、完善经济体制的责任,让群众放心消费;我国法律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同时积极倡导消费者监督,向有关部门检举商家的不合法行为,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工商管理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很迅速,但同时具有不稳定性,怎样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了各地经济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但实际究其根源,只要协调好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就能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由的经济体制,它的生产、销售及价格均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很容易出现违法、造假的行为,这就需要有法律效力对其进行制约。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担当很多种角色,这就要求相关工商管理部门统筹全局,从市场经济的实况出发,了解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市场经济结构,对市场上违法、不规范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经济制度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这个词汇在我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工商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运营手段,对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市场经济有无时无刻不将信息反馈回来,作用在工商管理上,二者相辅相成。仔细分析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工商管理的正确走向,还可以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在资源充分,管理制度合理化的空间发展,更为研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在二者相互制约下的正确走向。

作者:路宜昌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张诗慧.浅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11).

第11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由于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物价逐渐呈现出了稳步上涨的趋势,物价变动关系国计民生,它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对此,本文就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居民消费;经济发展

一、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及原因

(一)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CPI是反应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价格系数,通常情况下都通过CPI作为分析物价的主要依据。自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物价水平也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除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及物价涨幅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空间当中。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物价水平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物价的提升。简言之,物价上升能够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物价上升往往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丧失购买力,那么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必然会出现较大差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更会对消费者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二)物价变动的原因分析1.国际市场价格带动。近年来,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对于大豆、玉米等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提升,进而拉动了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并波及到以粮油为原料的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价格。2.成本推动。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态势,尤其是以小麦、稻谷、玉米、油菜籽、生猪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均处于历史地位。但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与养殖成本的不断上升,也侧面推动着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3.供求结构失衡。供求失衡也是导致物价出现变动的重要因素。供过于求会导致物价回落,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而供不应求则会导致物价上升,居民消费能力将相对下降。以曹县为例,因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至谷底,生猪养殖量与存栏量相较去年锐减,自去年下半年始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的上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生猪供应非常紧张。4.公共服务类调整性涨价。近年来,我国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从而带动了公共服务类价格的上涨。曹县近年来连续实施的提高水价、煤价、电价措施,根本上是为了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来对资源型价格进行调整,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调价措施过多、涨价因素增大,因此也使得物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反映自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提升,但不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还是政府宏观调控上来看,物价上涨无疑是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的体现。自1998年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长期低走的态势,也致使我国长期以来都无法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在多年的积极货币政策的作用下终于在2003年实现高投资、高增长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也转跌为升,这一点也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反应。

(二)有利于充分就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物价的适当上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浮利好生产方,生产方为扩大利润将加大投入再生产,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通货膨胀率同就业率呈正比,政府要想控制失业率就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因此物价上浮的空间只要确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也就能够起到促进消费、促进就业乃至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据调查统计,我市在2015年市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0.76%,物价上浮1.7%,相对而言物价上涨显然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居民支出增加幅度与承受能力两方面。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尤其是粮油副食等生活必需品它作为居民每天都需消费的产品,如果物价上涨将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强烈、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而言将会严重下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

(四)物价上涨扩大贫富差距我国不同人群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收入水平越高的阶层消费增长越快,受物价上涨影响越小;收入水平越低的阶层消费增长越慢,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越大。考虑到物价的持续增长,高低收入阶层间两极分化现象将更为严重。尤其是以粮油食品为带包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它作为居民的刚性需求并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出现较大的需求波动,但物价的上涨必然会给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压缩个人发展资料型消费及享受资料型消费的情况。

三、解决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策

(一)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经济活动与物价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又与物价波动息息相关。物价波动如果同居民消费能力呈正比,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而如果物价波动同居民消费能力呈反比,则将出现社会阶层的两级分化并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通过膨胀能够有效的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也能够使货币丧失购买力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并利用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积极稳定物价、平抑经济发展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扩大居民消费,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低收入群体保障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多年来十分重视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保障工作,因为这些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物价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同物价的增长直接关联。试想,如果因物价上涨遏制了大量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正因如此,我国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居民收入差距的控制与缩小,只有以保障居民收入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例如可以在农副产品中推行最低收购价及物价联动机制等方式,以确保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与居民收入报酬处于合理水平,从而确保居民消费水平得以稳定。

(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在工作中始终要确保居民收入得到合理分配,并着重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重。其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者权利保障体系,建立起一套行使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就业等政策措施。另外,还应该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只有充分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方可实现消费的即期扩大。

(四)增加有效供给、升级消费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因此要注重居民消费新增长点的培育,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支持。尤其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可以通过强化农村基础社会实践建设的方式为更多的消费群体创造消费环境。譬如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强化农村道路建设、建立农村流通网络等多种形式方便农民消费。同时也可以为居民提供如养老服务、家长服务等内容的多样化生活,这样不仅能够起到促进就业的良好效果,同时对于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也同样重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论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还是物价的变动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征。现阶段我国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消费能力还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而能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落成。

参考文献:

[1]王义娜.“中国梦”里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与方向[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2]王浩军.转型期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35).

[3]李海.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

第12篇

【关键词】服务经济 体验经济 营销模式

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一、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二、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

三、经济形态演进带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中,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知晓,只能感受到结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务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服务的过程,企业家们也逐渐照顾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历了从“4Ps”到“4Cs”再到“6Es”的转变。

(一) 从“4Ps”到“4Cs”的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为指导,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

(二)体验营销6Es

体验经济环境认定的顾客价值,是针对目标市场中每一位顾客的个别价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使每一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特定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种量身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是体验经济的必由之路,并统领着体验经济的运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营销“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营销的关键。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特征的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给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管理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路,它影响着全社会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企业要想在这一时代巩固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营销思路。体验营销可以通过在产品中附加体验、用服务传递体验、通过广告传播体验、让品牌凝聚体验、创造全新的体验业务等途径来实施。

参考文献:

[1]戴静鸿.经济形态演进与体验营销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