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

时间:2023-12-02 15:5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篇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 116023)

摘 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也不能进行市场交易。因此,无法像一般物品那样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进行界定,研究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对人们的效用水平及生活福利所做的贡献,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30-04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WJ026

作者简介:廉欢(1981-),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科学、文化价值评价研究。刘富江(1984-),男,山东潍坊人,讲师,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创业教育研究。

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源属性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与绿地、森林以及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一样,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资产。个人行为、公共政策以及组织行为等都会对自然资源的服务能产生收益或损耗。但因其具有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力量既不能引导自然资源的配置,也无法实现真实反映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社会价值的定价。正因如此,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其已经或正在成为稀缺资源。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最重要的显性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当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1]其具有一定历史沿革,是人类长期海洋活动和海洋发展历史足迹的“活化石”,是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各个时期的重要标志,这决定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造、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这一独特的资源属性对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确理解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公益性内涵,是保护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与供给的关键,既要发挥其具有的社会公益功能,如旅游开发、文化遗存、生态环境保护等,又要兼顾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原住民的生活利益,合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福利经济学原理

(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

在福利经济学中,一个人从某种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该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感知、个人持有的价值观念及相关偏好和个人所处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图1反映了在资源市场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个体生产者供给曲线supply与社会产品供给曲线S´是不同的),资源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所以,此时我们必须采用消费者剩余(CS)来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市场均衡点E,生产者以P*的价格卖出了Q*个产品,而对于任何一个小于Q*产品数量,消费者的意愿支付要大于P*,故产生消费者剩余。可见,当市场交易量为Q*时,消费者剩余为P*EPmax的面积。与之相对应,生产者剩余为OEP*的面积。资源的总价值是实际交易(实际支付)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即是图1中0Q*EPmax(=P*EPmax+0Q*EP*)。但是,由于在非市场条件下,市场交易是不存在的,0Q*EP*等于0。因此,消费者剩余就等于资源的总价值。这就是在非市场条件下要使用消费者剩余来测算资源价值的原因。

(二)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支付意愿、实际支出、消费者剩余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V=WTP=P+CS(2.1)

CS=WTP-P (2.2)

式中:

V: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WTP:表示消费者对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

P:消费者对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价格

CS:消费者对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剩余

从式2.2得出:当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价格的支出约等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时V=WTP≈P,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可用消费者的实际费用支出表示;当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支付价格为零时,即P=0,此时,V=WTP=CS,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就等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剩余,此情况很适合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2]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经济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率评价及经济影响评价。图2中的供给函数是水平的,反映的是很多公共旅游设施及景观资源的实际情况,即边际成本是固定的。假设图2中D和S 代表的是一个提供旅游活动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需求和供给初始水平。在P价格下,消费的旅游产品的单位为Q1。假设在供给函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如在不影响容量约束条件下,增加野生动植物的数量),使需求曲线从D平移为D’,在价格水平P下消费的旅游产品数量从Q1增加到Q2个单位。则由于资源质量改善增加的价值是供给曲线以上的两条需求曲线之间的面积,即WXYZ的面积。质量改变也吸引了新的参观者,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就是KYZ的面积。

(三)消费者剩余理论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定价中的作用

消费者剩余理论认为,能够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格和消费者利益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定价。[3]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消费者剩余理论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定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1)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预期。通过对受访者直接采访,掌握受访者对旅游资源的价格预期,在受访者可接受的价格预期以内,只要消费者剩余不小于零,该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有意义,否则,就值得商榷。(2)分析现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如果所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使企业盈利,则很难将其判断为开发成功。另外,社会效益的增加也是评价旅游产品成败的指标之一。而其中能表征社会效益的一种方式就是社会及消费者认同度。(3)分析旅游产品如何提高经营者收益。假设消费者对某旅游产品愿意支付的费用为P,该产品实际价格为P0,那么存在以下三种形式:P=P0,此时,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旅游产品经营者而言,应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情况,此时已达到共赢。P>P0,此情况就是该旅游产品现在所定价格低于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认为有利可图,愿意接受该价格,当然也表明该旅游产品售价具有上涨空间。P<P0,此时该旅游产品现在所售价格比消费者预期的价格要高,虽然对经营者有利,但已超出消费者预期,不为其接受,产品销售必定会受影响,此时降价措施比较可取。(4)旅游景点压力的缓解。由于人们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导致不同旅游产品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具有差异性,旅游产品经营者可根据此现象对同一旅游产品的不同时期及不同旅游产品进行差异定价等,从而避免由于同一时期大量消费者同时游玩给景区及相关游玩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三、影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资源稀缺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影响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求,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或欲望而言的。就文化界而言,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稀缺资源的认识也有不同。进行工业革命之后,一些土地、森林以及石油、矿石等资源由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变得日益稀缺。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即使是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体等物品也在变成稀缺资源。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追求的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4] Richardson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分析,文化旅游占全部旅行活动的37%,而且其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5]Sugaya认为如果全球每年按照6.5亿人次的国际旅行来估计,那么其中至少有2.4亿次旅行可归于文化旅游。[6]正因如此,文化景观相对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开始迅速凸显。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观光相对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开始迅速凸显。

(二)效用价值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效用价值论对价值的评价是通过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感受。总效用曲线的形状呈倒“U”型,随着所消费物品或服务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个顶点后,总效用就开始下降,而边际效用则总体呈现递减规律,当总效用达到饱和点后边际效用则变为负数,表明继续消费只会使总效用减少。[7]用边际效用可以解释海洋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当需求保持不变,边际效用和价值就随着供给的增大而减小,反之亦然;边际效用和价值与需求成正相关,即边际效用和价值随着需求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则亦然。[8]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但效用本身又是由主观心理确定的,因此无法从客观上准确地度量效用。旧福利经济学测量效用的方法是用基数效用函数,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来衡量,消费者可以明确地给出他们对物品或服务的效用值,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按照新福利经济学效用序数论的主张,边际效用是无法衡量的,个体之间效用是无法比较的,而且效用数值的大小不能简单的用基数数词来代表,取而代之的,应该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通过偏好或选择分出效用的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新福利经济学使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三)消费者支付意愿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经济学认为,“支付意愿(WTP)”可以作为人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偏好的有效方式之一。支付意愿是指人们为获得一种物品、机会、享受或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有“一切商品价值表达的合理指标”之称的支付意愿,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可支配收入、性别、年龄及消费者对该物品或者服务的认知程度、使用频率等,所有影响因素中对支付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本质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与其实际支付行为是有差异的,因为毕竟支付意愿的获得是在假想的环境中测定的,但是在行为倾向往往是行为的可靠预测变量,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行为倾向进行测度,精确的行为预测是可能的。可以说,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可以用支付意愿来表示,支付意愿是消费者自愿支付的货币值的体现,被认为是“一切商品价值表达的合理指标”。

(四)外部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又为解决文化景观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鉴,因此在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评价较合理。“外部性是一种效益或成本的外溢现象。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9]外部不经济指某一经济主体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时,不支付代价而导致另一经济主体效用的降低或成本的增加,如大气污染、树木砍伐等。外部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引起他人效用的增加而受益者并未增加支出或成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种经济行为的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外在影响日益突出。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又为解决文化景观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鉴。因此,解决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经营的外部不经济性可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合理地界定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五)公共物品属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影响

公共物品(Public good)是私人物品的对称,也被称为“公共财货”和“非市场物品”。是指一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泛指无排他性或无竞争性的物品。包括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其特点是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因其他人的同时使用而受到影响,也不会排斥任何人对它的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因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游览某一个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而不能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在外,排他成本很高。而海洋文化旅游景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但边际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不总是为零。

由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而公共物品理论解释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使得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市场失效”。海洋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在不存在交换价格的情况下,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只能是虚拟的,尤其是海洋文化景观的需求曲线很难具体绘出。

(六)旅游需求曲线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影响

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对某一海洋文化景观支付的价格与在一定时间内到某一种海洋文化景观的旅游次数之间的多种组合。需求曲线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在图4中,D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需求曲线,用P表示旅行者每次旅行的价格,或旅行成本,是旅行时间、交通费用、景区门票等费用的总和,Q表示旅行者每年出游的次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行成本越高,出游次数越少。

旅游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是因为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需求受到收入的限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用于休闲、旅游活动的消费是有限的,当某一景观的旅行价格为P0时,消费者到该景点的出游次数就不会像在价格为P1时那么多(Q1),因为在价格为P0时花费的成本超出了消费者支付的门票、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的总和。第二,由于存在替代景点,消费者可以选择少去旅行成本比较高的景区,可以经常在家附近或消费比较低的景区游览。第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去某一个景区次数越多,每次旅行获得的旅游效用越少。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去景区游览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最大的,随着前往同一景区次数的增加,所获得的旅游效用在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64.

[2] 杨省贵.消费者剩余与旅游产品定价研究[J].价格月刊,2004,(5):12-13.

[3] 贾全星.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6.

[4] 李作志.滨海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RICHARDSON, GREG.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ourism [M].In Riehard.G(Ed.),Culture Tourism in Europe.CAB Intemational,oxford UK,1996:19-46.

[6] SUGAYA, H. Bill. Cultural Tourism-Intemational Policies and Perspeetive [C].Presentation made to th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Heritage and Tourism, HongKong.1999: l-14.

[7] WHITEHEAD J.C, HAAB T.C,HUANG J.C.Measuring recreation benefi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s with revealed and stated be-haviour data [J].Resourceand Energy Economics,2000,22:339-354.

[8] ANEX, R. A travel-cost method of evaluating household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service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5, 45:189-198.

第2篇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做出了研究。秦瑞鸿(2010)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做出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双核圈层这一最终定论:李淑娟、曾曦(2010)通过对山东半岛的旅游业进行分析,运用模型及理论构建了循环型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半岛的旅游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杰(2011)在探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发现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区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最佳模式。目前,学者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适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山东省的全部海域和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东营、潍坊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二县的所属陆域,海域面积总共达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总共达6.4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极大地增加旅客人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而又不失特色。种类丰富主要表现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着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全部类,比如遗址遗迹中的烟台蓬莱阁、威海刘公岛:人文活动中的潍坊国际风筝节等等。另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域辽阔,海洋旅游资源这一特色比较鲜明,比如青岛的崂山风景名胜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金沙滩等等。这些旅游资源能够极大程度得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总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旅游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这就决定了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山|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然而在现阶段,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极大的不足。比如在烟台、威海和青岛这三个沿海城市,海边的旅游项目主要为海水浴场和海洋世界,这些单一的平凡的项目在吸引游客的力度方面不尽如人意,游客往往在回头率方面表现不足。虽然已经开始发展海岛旅游项目,但相比较国外海岛旅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得远远不够,丰富的海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旅游资源遭受破坏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给旅游资源带来不可修复的破坏,然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首先,一些人为了出售优质海沙,对沙滩进行肆意的挖掘,还有近海养殖业的不合理开发同样会对沙滩产生破坏:其次,近海养殖业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了近岸礁石的破坏:第三,有些开发商为建设旅游度假区而大量挖掘周边山体的矿石,这种行为破坏了景区山体的原貌,甚至会带来危险。

(三)旅游市场监管不规范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服务范围广阔、项目繁多,各市旅游局都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率。首先,沿海地带存在重工业企业,导致海水污染严重,海洋资源遭到破坏;其次,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遭遇购物宰客现象已为常态,然而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至今未能得到解决;第三,管理部门繁多,错综复杂,无法得出统一的管理方案或法规,有时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

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开发旅游资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应当根据本经济区旅游资源的特点高标准地制定战略,避免盲目开发和只重眼前利益。沿海城市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在战略中着重加强其海上旅游项目的研发,比如海上游艇、海岛旅游等等:与此同时,在潍坊、滨州等内陆地区,则需要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在开发时必须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条件。需在各地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开发,切不可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

(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有力的监管才能保证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双重利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引进高素质旅游从业人才,并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使其能够建立和实施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社区居民的教育及培训,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保护身边的旅游环境当中去,而且还可以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身边旅游市场的监管管理工作中,扩大监管范围。

第3篇

关键词:地理品牌;旅游市场;舟山;应用分析

一、舟山地理品牌在旅游市场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保护欠缺

舟山群岛的海洋海岛风景名胜资源和佛教文化遗迹以及一些自然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等一些著名的国家级或是省级的旅游景区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对自然资源如岩石、地表植物、海滩、水生动物等的保护力度欠缺,导致这些资源在多种程度上受损。政府对普陀山的宗教庙宇、名人故居、先贤遗迹等文化资源也存在着监督力度不够,导致游客肆意破坏等情况。

(二)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舟山旅游地理品牌开发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开发问题,过度开发也一直是我国旅游业的弊病。以普陀山为例,普陀山所到之处都铺上了水泥路,设立了缆车,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山体造成了破坏。每到旅游旺季的时候,政府没有控制来舟山的游客数量。因此,政府需要统计是否能够接纳下这么多的游客,如果超出负荷,舟山政府需要控制客流量,或者对普陀山等景区实行“轮休”,引导和调节一部分游人去朱家尖、桃花岛等周边岛屿,最大限度地保护普陀山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实现舟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舟山海岛旅游的发展优势

舟山作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海岛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区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因为舟山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一些海洋产业也是具有鲜明的特色。港口方面,舟山拥有众多的深水岸线,海域面积也比较宽阔。在海景方面,舟山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到热闹的旅游季节,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普陀山进行朝拜。

(一)海岛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舟山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舟山小岛上有独特的山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存在着许多景点,包括许多特色的景观如充满佛教文化的、拥有山海文化的、拥有历史文化的景点等等。舟山最突出的要数普陀山佛教的观音文化,普陀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是不同于其他在陆地的,普陀山是唯一一个在海上的。普陀山的寺庙道场,规模大、分布广,更是全国第一。在中国舟山最流行的信仰是菩萨,所以舟山拥有一个“家庭念阿弥陀佛,唱观音”的现象。

(二)区位优势明显

舟山的地理优势比较明显,得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老大哥的支持。上海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体,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对舟山形成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国内旅游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节假日国内旅游业更是火热,年年创新高。像上海、杭州等地都打造了具有特色的地理品牌,已经成为集经济、政治、文化为一体的一个大型综合性旅游区,而舟山是其中一个重要旅游点。

(三)群岛特色明显

中国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36个,总面积达72800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17.8公里。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为450个。而舟山群岛的资源是很丰富的,由1390个岛屿组成。针对中国岛屿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应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经验,研究如何在条件合适的岛屿上,建设旅游服务贸易区是一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韩国济州岛通过建立国际自由城市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舟山就需要吸取上海和韩国济州岛的经验,好好开发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是舟山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舟山群岛新区也是目前国家支持的开发新区。舟山是以岛为基础、为载体的地理品牌,探索海洋旅游发展模式的岛屿,打造休闲岛屿圣地。舟山群岛丰富的观音文化信仰资源,舟山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海产以及独特的海岛自然景观一起构成了特色鲜明、种类丰富、集聚度高的高品位海洋旅游资源,成为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为舟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普陀观音文化朝拜游、南海观音文化节都已经成为舟山市旅游的拳头产品。

三、舟山地理品牌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对策

(一)重视地理品牌的保护与开发

政府要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主动发挥舟山本地地理品牌的自身价值,要做好遗留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工作。比如普陀山的南海观音,普陀山的南海观音是全国最著名的观音道场。每到观音诞辰之时,不管是舟山当地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游客都前来朝拜南海观音,香火极其旺盛。由于舟山普陀山的存在,所以百姓对观音的信仰很深,特别是舟山传统的渔民更是深信观音文化。千百年来,观音信仰逐渐成为舟山的民间习俗,至今舟山各地还是存在着供奉观音菩萨圣像的行为,信奉观音的民众比例依然很高,甚至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政府在保护观音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创新。总而言之,舟山要先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地理品牌,才能更好地在旅游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二)开拓地理品牌的国际市场

政府要加强对海外客源市场的开拓,舟山和港澳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佛教交流源远流长,舟山海外客源市场的挖掘潜力很大,应该高度重视海外市场的营销,通过策划和举办针对性的活动如在普陀山建立国际机场,设立中韩、中日专线等,或是设立国际豪华邮轮停靠站,并给予一些国家的游客旅游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普陀山旅游,使普陀山的国际知名度得到提升,打造舟山国际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的形象。舟山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政府可以适度开发与佛教相关的产业,将单纯的佛教朝拜旅游与佛教文化、佛教产品等相结合,将佛教文化引向国际,促进佛教旅游向多元化、产业化发展。

(三)开展地理品牌的质量建设

深厚的海洋文化氛围深深感染着舟山的百姓,在观音文化的信仰下舟山人民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舟山人民中有许多是渔民出生,在海上历经了生死和种种风险,以海为生是他们的习惯,这个习惯渗透了一代又一代。所以舟山在开展地理品牌建设中,一定要宣传海洋文化和观音文化。加强舟山地理品牌的质量建设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普陀山与周边岛屿的佛教旅游整合开发,应以“一岛一特色”为旅游开发理念,要加强普陀山和周边岛屿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把普陀山作为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来传播佛教文化。开发一些专题性的旅游活动或景区,提高舟山地理品牌的质量和知名度。舟山想要在旅游市场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有特色的地理品牌。分析旅游市场的行情,发展大众所喜爱的品牌。通过景区地理品牌管理,进行有价值的品牌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卢东,曹忠鹏,周琇.地理品牌个性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2]熊荣谦.地理品牌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

[3]肖建红,王敏,于庆东,陈东景,刘娟.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生态学报,2016.

第4篇

李丹丹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市为例”(YCSW2014015 )阶段性成果。

摘要:通过对北海银滩的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其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方式随机调查了352位北海银滩游客对海滨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意愿,以及影响游客补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有261人愿意为北海银滩进行生态补偿,平均每人的最小补偿意愿值为61.79元,游客对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影响值(损失值)为元6.87×/a。被调查者的年收入,是否关心环境保护,是否会携带垃圾袋对补偿意愿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CVM 海滨旅游资源 补偿意愿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海滨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经济价值评估,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CVM法。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以来,CVM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于“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估。如赵斐斐运用CVM研究当地居民对潮滩湿地的生态补偿意愿;马爱慧运用CVM测算耕地补偿额度;徐大伟运用CVM研究辽河中游地区居民对流域生态补偿的支付和受偿意愿。但是已有研究很少涉及海滨旅游资源方面,本文利用CVM法对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为合理开发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

北海银滩位于北海市银海区,因“滩长、沙白、水净、浪软”的特点而享有“中国第一滩”的美誉,是我国南方地区极为理想的滨海浴场之一。自从2003年5月1日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游客,特别是旅游旺季期间,人山人海,大大超出了银滩的承载能力。有数据统计,仅仅2013年暑期,北海银滩接待游客40.5万人次,日均达到6750人,日均清扫各类生活垃圾10吨。由于资金缺乏和管理不善,现在银滩海面和沙滩上仍然随处可见各类生活垃圾,因为环境的破坏,银滩部分沙质已变黑。更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在景区沿岸建造海景房,使部分滩涂湿地被填平,自然岸线被改变,生态环境加剧恶化。

二、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生态补偿问卷设计与实施

1.问卷设计

我们在事先对北海银滩进行详细调研并了解其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经验确定了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的方式,设计 CVM问卷的初稿,并随机对北海银滩的游客进行了预调研。在得出可行性的条件下,及时对预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确定了问卷的最终稿。最终确定的正式调研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背景信息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调查,包括游客是否会随身携带垃圾袋、是否愿意为北海银滩进行生态补偿等,此部分的相关信息可以获得游客的支付意愿;第三部分主要是游客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地点、工作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并以此分析影响游客支付意愿的因素。

2.调查实施及样本特征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面对面形式,调研对象为北海银滩的游客,调研时间为2014年8月22日至8月25日。由于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方法,而且被调查者覆盖了整个北海银滩景区,因此本次调研的问卷符合条件价值调查方法所要求的问卷广泛性要求。在发放的360份调查问卷中,排除一些有明显错误(如前后矛盾/漏答) 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为352 份。从样本的特征来看,男性占50.9%,女性占49.1%;受教育程度多为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最多;年龄在18-25岁者占60.8%,其次是26-30岁者占24.1;职业类型中学生最多,其他各行业均匀分布;个人年收入1万元以下最多,其次是4-5万者居多。

三、结果与讨论

1.补偿意愿值分布及平均补偿意愿值

在352份有效问卷中,有 261人选择了非0补偿意愿值,91人选择0补偿意愿值。选择补偿金额在5元和25元者居多,百分比分别为19.35和11.9%(图1)。

计算北海银滩补偿意愿值的数学公式为:

式中:Pi为正补偿意愿人数的分布频率;Bi为正补偿意愿值。将图1的数据带入上述公式中,计算得到北海银滩补偿意愿值为61.79元/a。

2.北海银滩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

依据游客对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的主要影响范围,调研样本为正在北海银滩休闲娱乐的国内游客,总样本应为2014年北海银滩接待的国内总游客量。根据北海旅游政务网统计数据整理得知,2014年,北海银滩共接待国内游客150万人次,然后将本次分析的结果往上推,样本调查中有91人是0补偿意愿,扣除25.9% 的零补偿意愿1.5××25.9%人后,然后将有补偿意愿的人数 N×( 1-25.9%) 乘以平均每人的最小补偿意愿值为61.79元,得到全北海银滩的最小补偿意愿为1.50××( 1-25.9%)×61.79,即游客对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影响值(损失值)为6.87×元/a。

3.影响游客支付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旅客的支付意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共设计了 10个变量, 分别对其含义进行了编码(表1)。

按照如上变量,本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变量”与“游客是否愿意支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在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中,设y 是只取1 或 0的二分类因变量,即:“愿意”赋值为1,“不愿意”赋值为0,设有k个协变量

这里,P(y)表示在协变量xi条件下Y为1的概率。对应的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为:

由此,对这10个变量进行了 Logit模型分析,看它们对游客的支付意愿是否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表2),个人收入、是否关心环境保护、是否携带垃圾袋对游客的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是否担心旅游活动破坏环境、是否听说生态补偿、是否了解生态补偿政策则不显著。

四、结语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游客都很关心北海银滩的生态环境,其中有74.1%的游客愿意为北海银滩的生态环境保护支付费用。根据支付卡调查的数据得知,游客对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补偿意愿值为61.79元每人,游客对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影响值(损失值)为6.87×元/a。为了使北海银滩海滨旅游资源不再继续恶化,使之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相关政策: 设立海滨旅游资源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探索新的生态补偿方式;扩大补偿资源来源渠道;切实恢复提高北海银滩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彭本荣,洪华生.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6:207-208

[2]张朝晖,叶属峰,朱明远.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上册)[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7:140-160

[3]赵斐斐.基于CVM 的潮滩湿地生态补偿意愿研究——以连云港海滨新区为[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6):872-876

[4]李超显,彭福清,陈鹤.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湘江流域长沙段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4)

第5篇

关键词 青岛 城市文化旅游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hallow Discussion of Qingdao City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SONG Yun

(Qingdao Huanghai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42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tour and city culture. This article, taking Qingdao for example, analyses the Qingdao culture resources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ourism in detail.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 a new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Qingdao city culture tour.

Key wordsQingdao ;the city tour culture; develop

0 导言

城市旅游是与城市有关的旅游活动,主要依托独特的都市风情、商务会议、休闲购物等吸引游客,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基础。实现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相结合,深化拓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提高一个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是增强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青岛的旅游资源蕴涵着许多文化特点,海洋文化、道教文化、名人文化等是其得以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旅游产品向纵深发展的依托所在。青岛市的旅游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以观光观景为特征的快速发展后,应该更深入地发掘青岛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顺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促进普通的观光旅游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态势。

1 青岛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成功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之后,青岛在世界的知名度获得了大幅提升,城市文化旅游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1 加强保护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景区

青岛深度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舍故居进行修缮性保护,建成全国第一座以文学名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投资2.3亿元打造重点民俗旅游项目“劈柴院”,成为集文化、餐饮、住宿、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营业额达15万元,成为青岛市民俗文化旅游的崭新亮点。

1.2 强化品牌意识,塑造良好旅游形象

首先,从青岛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青岛已打造其独具特色的城市品格,通过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来宣传青岛,充分展现青岛现代化工业的城市品牌和青岛的特色建筑。其次,城市旅游品牌的灵魂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外在表现,青岛是东西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一个接口,其城市文化体现着自然山海和人文历史的交融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合二为一的跨文化属性。

1.3 整合多方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

青岛有730公里南琅琊长的海岸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全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秀美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统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岛市重点从麦岛到石老人滨海一线,规划建设了四个“点”即青岛大剧院、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青岛现代艺术中心和石老人海水浴场。这一段既有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商务大厦,又有德国风格的韵味建筑,集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有很强的参与性。

1.4 借势节庆文化,做大旅游产业蛋糕

近几年来,青岛国际啤酒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和青岛海洋节的层次明显提高,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啤酒节,每年夏天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为突出特色,开幕式中融入了很多腰鼓,秧歌等民族元素;为与流行文化接轨,举办方每年都会为游客献上盛大的晚会。啤酒节期间,啤酒城中每天都有热闹非凡的嘉年华庆典活动。现如今,啤酒节已经成为青岛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这些节庆活动,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大了城市影响,促进了经济、科技与海洋文化的结合,促进了青岛旅游的繁荣发展。

2 青岛城市文化旅游开发建议及对策

青岛要成为一个文化旅游大市、强市,关键在于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以旅游带文化,以文化促旅游,打造对游客具有文化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2.1 有效激活奥运文化

充分发挥浮山湾岸线风景资源和奥帆中心、青岛国际游艇俱乐部、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聚集的独特优势,推进以奥运文化、航海运动和岸线休闲为特色的奥运经济发展。推动奥帆中心争创国家5A级景区,创新奥帆中心赛后利用方式方法,积极发展邮轮经济,配套完善邮轮、游艇、帆船等服务设施,打造国际一流的邮轮停靠港,开发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邮轮旅游产品与线路;大力发展游艇、会展、海上演艺、游艇婚庆等特色产品,打造陆海空立体化旅游产品格局,不断提升国家滨海旅游休闲示范区服务水平,塑造奥运旅游品牌。

2.2 深入挖掘饮食文化

青岛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万和春的排骨米饭、王姐烤肉、锅贴、青岛大包等等都相当具有特色。旅游饮食的开发,首先加强名片的包装和推广,可通过青岛明星的“名人效应”及专题宣传。提高商标保护意识,强化管理。

2.3 创新开发都市文化

青岛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东西方交汇的文化遗产,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思路,保护并盘活更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坚持更新、保护、开发相统一,通过对老建筑修旧如旧和功能置换,发展休闲度假、时尚餐饮、精品酒吧等休闲产业,推出欧陆建筑风情游、名人故居寻迹游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集度假、文化、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休闲产业。依托栈桥一线的旅游资源,以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为契机,充分挖掘中山路商业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和品牌专卖店,培育各种特色风味小吃,进一步提升劈柴院民俗演出层次,将本区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精品商业街区和国家4A级景区。

2.4 深度融合工业文化

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工业旅游资源优势,海尔、青啤、青岛港是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中的佼佼者。要进一步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树立品牌城市形象,进一步拓展工业旅游发展空间。一是依托海尔工业园和海尔科技馆,进一步完善发展“海尔”工业旅游示范点。二是依托“青啤博物馆”,让旅游者在百年历史建筑与现代科技文化的融合中,感悟啤酒带给大家的奥妙,领略百年民族企业的风采。青啤博物馆集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交流、啤酒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具备了旅游的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是海内外游客在青岛旅游的最新景致。青岛啤酒博物馆应不仅仅是青岛啤酒业的立体画卷,更应是以一种特殊的具体的语言实物,生动地向人们描绘青岛的历史和现状,让国内外游客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犹如翻阅一部形象生动的青岛历史教科书。建议一方面收集世界各地的啤酒商标,让游客体味世界啤酒文化的芬芳;另一方面设置一个配有高清晰度循环播放青岛百年历史与青岛啤酒发展史大屏幕的展室。以旅游者的趣味点为导向,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专线。

参考文献

[1]王迪云,夏艳玲等.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以长沙为例[J].湖南:经济地理,2007(6):1059-1061.

第6篇

关键词:厦门 层次分析(AHP) 旅游资源评价

一、引言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Edward(1965)、Peter(1965)、Clare(1966),其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单因子定性评价(经验)和多因子定量评价(数学模型)两个阶段Ⅲ。单因子评价是评价者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集中考虑某些典型因子,多因子评价则是在进行评价时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多因子的定量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三三六”评分法、观赏性旅游地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指数表示法、菲什拜因一罗森伯格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罗成德(1994)以乐山市和凉山州为例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价值工程运用于旅游资源评价。林雄斌等(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因素、生态因素、区位因素作为影响宁波乡村旅游的项目层,对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郭璐等(201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禄丰县旅游资源做出了定量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构想和对策建议。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托马斯。赛蒂(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于1982年传入中国,这种方法是将对策层的相关元素分解成为方案、准则以及目标等多种层次,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此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决策者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个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本文依据厦门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结合厦门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参考陈砺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模型,建立自然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厦门市旅游资源进行较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二、厦门市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青山绿水、天风海涛、奇卉异木、鸟语花香、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花园”的称誉。这里集“山、海、岛、城”于一体,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类型之多,密度之大让人流连忘返。厦门作为海西的重要旅游城市,目前正围绕着“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中心”两大战略定位,在这一背景下,其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日益受到重视。正确地认识厦门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制定该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也将为挖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厦门市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已经从只注重旅游资源本身的单因子技术评价和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发展到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旅游地区域条件和区位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楚义芳(1992)将旅游地内的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作为评价因子,提出了旅游地因子评价模型。保继刚(1996)提出了旅游资源价值模型,该模型抽象出旅游资源的重要本质特征,将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作为评价因子。陈砺(2010)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别建立指标体系,之后再综合比较,以此来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由此提出陈砺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模型。个人认为陈砺模型虽然存在普适性较弱的缺点,但从资源分类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较为直观,并且便于操作。

厦门拥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58种,其中自然旅游资源18种,人文旅游资源40种;拥有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6处,其中自然资源66处,人文资源190处,是福建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目前,厦门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8个。全国首批5A级景区鼓浪屿是厦门城市名片,素有“音乐之岛”、“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是厦门游客必去的地方。此外,奇绝秀丽的万石园林植物园、千年古刹南普陀、“炮王”所在地胡里山炮台、美丽的环岛路海岸线、自然与人文相融的陈嘉庚纪念胜地、水上大观园圆博苑、大氧吧天竺山、园林式的日月谷温泉、拥有华东最大滑草坪的集美双龙潭景区、气势非凡的海沧大桥游览区、仿古式的同安影视城,无处不展现出厦门的温馨和美丽。厦门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可以归纳为“山海岛城一体,绿色人居之城”;而人文资源的特色则突出表现为“侨乡口岸特区,闽台互通门户”。本文根据厦门市旅游资源分类和特点,采用了如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方法的核心。本文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相结合,对处于因子层的各因子进行赋分,最后取平均值得到综合评价层B层对总目标层A层的判断矩阵,项目评价层C层对综合评价层B层的判断矩阵。

1.厦门市自然旅游资源判断矩阵

结合一致性判断标准,由表6-表9的数据可以看出,一致性的CR均小于0.1,说明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四)层次总排序

通过一次性检验后,便可按归一化处理过的特征向量作为某一层次对上一层某一层次的某因素相对重要的排序加权值,然后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计算排序加权值,得出层次总排序。以下(表10)即是对厦门市旅游资源层次总排序:

三、厦门市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一)综合评价层因子分析(B层)

首先,对自然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层进行分析。从排序结果看,在综合评价层中自然特点B1的权重值最大,为0.837。表明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条件是发展该地区旅游的基础条件,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对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自然旅游资源也受到季节性、交通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其权重仅为0.167,相对来说对厦门市旅游影响不大,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次,对人文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层进行分析。从评价结果来看,多样性权重最大,为0.308,表明厦门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事实上,厦门市拥有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0种,拥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190处,厦门特殊的人文民俗如鼓浪屿音乐文化、集美嘉庚文化、地方民俗文艺对台特色、建筑特色、中秋博饼等都给外地游客深刻印象。知名度所占权重为0.280,表明厦门市人文旅游资源享有盛名。观赏性和新颖性的权重分别为0.149、0.128,表明应该更加关注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新颖性和提升旅游产品观赏价值。闽南文化和科普教育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也是当地旅游发展中也是别具风情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项目评价层因子分析(C层)

对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项目评价层进行分析,在8个评价因子中,知名度位于榜首,权重为0.291,这是因为厦门市拥有一批级别较高的景区景点,如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风景名胜(包括日光岩、皓月园、钢琴博物馆、厦门海底世界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万石植物园、海沧大桥东岸旅游区(包括牛头山公园、桥梁博物馆等)、集美嘉庚纪念胜地(包括集美学村、鳌园、龙舟池、南熏楼、李林园等)、日月谷温泉度假村、天竺山森林公园、同安影视城,圆博苑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胡里山炮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普陀为全国重点寺院,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这些景区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次,观赏性和多样性的权重分别为0.259、0.121说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新颖性的权重为0.109,说明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力度不够,缺乏特色旅游项目。交通、科考性、费用所占比重不大。季节性所占权重最小仅为0.017,因为厦门属亚热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节性并不明显,从而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也无明显影响。

四、评价结果对厦门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一)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厦门市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但是观赏性并不高。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虽然拥有海洋、沙滩、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优势,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海上旅游项目单一,水上运动项目缺乏,许多内陆游客怀着对大海的向往来到厦门,结果只有在海边做短暂停留。目前,厦门市正处于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城市向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在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旅游产品组合包装方面,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形成1-2个在全国旅游业中能够起支撑作用,能够代表厦门旅游形象、有特色的“拳头产品”,缺乏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和著名旅游景区;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拥有爱乐乐团、小白鹭舞蹈、南音、歌仔戏等人文景观,又有郑成功、林尔嘉、林语堂等名人文化资源,但没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像丽江“纳西古乐”、西安“唐宫乐舞”、杭州“宋城千古情”、桂林“印象刘三姐”等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因此,建议精心策划,整合利用厦门现有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优势。

(二)注重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保护

厦门市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中山路的街市骑楼是闽南建筑一大特色,集“闽南歌仔戏、南音、木偶戏”的精粹在鼓浪屿“海上天堂”天天上演;闽南特有的文化功夫茶道及厦门特有的博饼中秋民俗文化等。然而,厦门市文化旅游提升不够,人文底蕴下降,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注重当地文化的挖掘力度,挖掘闽南文化,集中力量,打造文化旅游一台戏,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增加旅游的个性,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同时,应对当地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文化资源在发展和开发中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第7篇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建议;经济支撑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9]木丹,姜启军.滨海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9):81-85.

第8篇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编号

保护区名称

级别

面积(hm2)

行政区域

批建时间

主管部门

27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7300

围场县

1998

环保

32

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

省级

21500

丰宁县

1997

环保

7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1078600

锡林浩特市

1997

环保

90

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县级

8000

和林格尔县

1996

环保

92

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26000

多伦县

1995

环保

93

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

县级

600000

陈巴尔虎旗

1996

环保

105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300

扎赉特旗

1996环保

152

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

县级

90600

康平县

1986

环保

257

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333

青岗县

1989

林业

273

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

县级

12000

肇东市

1993

环保

291

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

县级

136

兰西县

1990

环保

295

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

县级

2067

明水县

1990

环保

1241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4000

固原县

1985

1265

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

省级

9767

福海县

1986

农业

1267

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

省级

16400

新源县

1986

农业

1967003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

(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

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

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生态安全性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

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旅游产品多样化原则

草地旅游资源受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长期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地质地貌特点,并生成了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环境,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的依托。据此可开展典型自然风光观光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草原科普教育游、科学考察游、生态牧业观光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四)广开筹资渠道原则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十分不充分。应该广开筹资渠道,从多个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集旅游开发基金。可以合作开发的形式,吸引私人、集体、旅游企业等的参与,加快草地旅游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对于有代表性的草地资源,应争取国际组织的合作研究项目,增加旅游开发保护资金的来源。

五、草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立法,尤其是对重点旅游区更为重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使他们有法可依。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1985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了与之配套的法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尽管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人意。这除了法制尚不健全之外,还和普法宣传教育不足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关。

(二)运用规划和技术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草皮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的保护,并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此外,规划还得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要严格限制开发。应开发多种不破坏环境的具有草原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农牧户中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加强营销、拓展客源,直至形成固定的消夏避暑游客群体,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草地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发展。

(三)运用监测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草地旅游与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和长期的,因而应对草地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使其健康地发展。

(四)运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草地旅游资源

应当树立资源环境道德意识和思考判断资源环境道德行为的善恶标准,要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人们中树立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要使人们不仅以坚强的意志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还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热情支持旅游资源保护。在治理和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游客的资源环境道德建设。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游客在游览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自觉地维护旅游区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实现草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需求和旅游供应相结合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而且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它是在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经营带来生态和环境质量破坏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下,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在广大草地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草地旅游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中国草地,2000,(5):68—73.

[2]孔繁德.生态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第9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自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于2016年1月2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和设想后,海南省根据本省的省情,提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1],三亚市也根据市情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2],并在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三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和《三亚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笔者以为,三亚市在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深入挖掘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

一、“全域旅游”的三个纬度与提高质量的关键点

李金早所提出的“全域旅游”的内涵之关键点,综合起来讲不外包含着如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发展“全域旅游”的三个纬度。一是空间纬度,即体现在空间的扩大和众多产业的融合上。具体地说,即“把一个区域之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从而实现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3]。二是管理纬度,即要求在管理模式上体现为全区域的一体化。具体地说,要“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自由化和法制化”,“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3]。三是质量纬度,主要体现在旅游质量的提升上,所追求的除了旅游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新财富革命”的价值之外[3],还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程度。而要实现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程度的提升,就必须科学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民俗旅游的发展。其实,在发展“全域旅游”的三个纬度中,优化质量纬度,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享受程度,是旅游业能够长期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第一,这是因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缺乏活力和魅力的。发展旅游业最为关键的,非但要着力开发利用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要尽可能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三亚的特色旅游资源,除了无与伦比的热带滨海自然资源之外,就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了。要把三亚打造成为国际滨海旅游胜地,促进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地开发利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把它打造成为世界上的名牌旅游产品。充分开发利用本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既是发展海南全域旅游的必然要求,又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键所在。第二,从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使得中国旅游业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过渡到包括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在内的特色旅游的转变。因为在社会生产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人们不但有紧张繁忙的工作生活压力,还要面对“城市雾霾”等环境恶化和事业上得失的压力。在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中,游客既能领略到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能在朴素淳美的民俗的感受中减轻心灵上的压力,获得放松洒脱、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在这一前提下,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即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产品开发的旅游者。民族民俗文化本身具有显著的活态性,它使旅游者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与旅游地民俗的主创者共同参与劳动和交流娱乐,在和谐融洽的互动中实现其原本旅游的目的。为什么云南旅游业搞得那么成功,云南丽江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云南的旅游业成功地打造了云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什么人们喜欢“田园牧歌”式的旅游?因为这种旅游模式既集旅游、娱乐、康体为一体,又有文化。第三,从文化功能方面讲,发展民俗旅游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社会功能方面讲,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既能促进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从经济功能讲,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从环境功能方面讲,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本质要求,必须力求体现原汁原味,所以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并不破坏原有的民俗文化环境,而是使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得到保护。正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三亚市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结合秀美的滨海自然风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三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它那热带海洋海岸自然旅游资源不仅是独一无二,它那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也是极其独特的。因此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既要合理地开发其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要科学地开发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民族文化之独特魅力尽情地展露出来,以长久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促使三亚的旅游业赢得长足的发展。倘若仅开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而未能科学地开发利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三亚的旅游业势必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至目前为止,三亚市隐藏于民间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物质形态、活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资源。其中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有: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疍家渔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民间故事、海螺姑娘、苗族盘皇舞、回族婚礼;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有: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等。三亚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世居民族,包括黎、苗、回、汉人民在内的广大民众经过千百年的劳动创造和积淀而成的,它既蕴含着这些世居民族人民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感受,又凸显该地区历史脉络和民族特色,反映该地区的社会风貌。对此,只要旅游者亲身去体验和体味,就会感知其所蕴涵的文化特质。诸如黎族、苗族文化的物质形态文化,既极具质感,又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其活动形态、精神形态文化既具有本真、古朴的特点,而又神奇,令人神往;其精神文化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苗族文化的这些特点,显示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应当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二、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观,至目前为止,三亚境内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是属于简单化的开发,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族风情景区槟榔谷一对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三亚市简单化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所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极为单薄,而且只局促于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景区。所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主要有物质文化资源和活动文化资源。如属于前者的有黎陶、黎锦、服饰、独木器、酒、铜鼓、铜锣和船型屋等;属于后者的有黎族情歌对唱,黎族歌舞表演,苗族竞技表演,一年一度的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等。正因为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所开发利用过于单薄、活动规模小,以致不能支撑起某一方面的文化主题,不能成为主打旅游产品对外推介。至今尚未开发利用、仍然像璞玉一样埋藏在民间的,还有诸多的文化遗址,黎族、苗族特色自然村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极其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正由于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使得三亚的旅游缺乏文化魅力。二是文化资源转化模式属于简单地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对三亚黎、苗、回、汉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直接而简单的开发利用,不能充分地挖掘当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性,以致不能充分地展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三是开发利用缺乏创意。如今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化,是一种满足于人们精神享受的新模式。目前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景区,在黎、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缺乏创意,以致旅游产品不能产生应有的附加值。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除了在规划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之外,还因为投入不足。三亚市于2008年进行规划,2014年由三亚槟榔河旅业有限公司承包建设槟榔河5A级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正由于投入不足,以致许多规划至今未能按期落地,导致经营惨淡,未能达到预期的效益。

三、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一)通过全面深入的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并就如何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建立在文化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入扎实的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充分了解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类别以及开发利用的总体情况,了解和掌握区、村各民族所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对其综合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规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创造,科学合理地设计旅游产品,有计划推进景区建设。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哪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哪些不可以。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特性各不相同,除了旅游价值外,还有更重要的科研、历史和生态等多种价值。对这类资源就不能仅仅随着客源市场需求而任意开发,必须在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下进行有限度的产品化转化和开发。

(二)在加大对黎、苗族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注意突出其特色

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三亚市槟榔村的确是一处美丽的黎族村寨,全村共有四个村委会、十五个村小组,均分布在槟榔河两岸,并掩映在翠绿、婀娜多姿的椰林中。这里非但有山有水,又有温泉,是一处具有典型热带风光的村寨。把它建设成5A级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融观光、度假、康体和民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不会亚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景区。除此之外,中廖村、文明村、郎曲村等许多坐落在山窝中的黎族乡村,非但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隐藏着诸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对它们进行合理规划并精心地打造,也会成为优美的乡村文化景点。在发展三亚市“全域旅游”中,有必要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在扩大黎族苗族乡村旅游中,务必注意突出本地的民族特色,不要像某些民族旅游景点,在打造黎族文化旅游产品时,均把黎族的五个方言区的都搬来,忽略了本地的特色,以致所打造的黎族文化旅游产品与其他地区的大致雷同,体现不出本地的特色,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是没有任何魅力的。

(三)加强黎、苗、回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潜在性特点,只有进行深度开发,才能使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实质和无穷的魅力充分地展露出来。三亚当地的黎、苗、回、汉民族文化中诸多原生态文化形态,诸如歌舞、民俗活动、神话传说故事等,都是最能体现这些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实质和生活风貌的文化形态,通过精心打造,转化为系列的精彩文化产品,就能充分地展露出这些民族文化产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可产生出高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此外,在深度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进行精心包装,打造成为系列文化品牌,并重点推介,以吸引游客。一个地区的旅游点能否长期吸引客源,关键要看是否有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成功地打造好三亚民族文化的精品、品牌,就会产生相应的品牌效应,就会使得三亚的旅游业饮誉海内外,长盛不衰。

(四)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务必坚持真实性原则

1964年的《威尼斯》明确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十分明确地规定真实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以往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曾经出现过随意制作民族的物质文化,随意发挥、解说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内涵,其结果就是歪曲了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如黎族的船形屋,清人张庆长《黎岐见闻》记道:黎人“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也解说道:“黎族传统的住宅,外形像篷船,内部像船舱,顾名思义称它为‘船形屋’。”然而,有的导游或景区却把船形屋的由来解说为:由于黎族的祖先乘船渡海到海南岛来,为了纪念祖先,就把居室建成船形屋。这真可谓是牵强附会。关于黎族船形屋的起源,有一个相关的名为《丹雅公主》的传说故事,但有的书籍却把它写错为“雅丹公主”,结果是以讹传讹。又如黎族服饰,特别是筒裙,其基调本来是黑兰色的,但有许多景区制作的许多黎族姑娘的服饰是红色、蓝色的,基调全变了。如此等等,都违背了黎族文化的真实性。为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以确保民族文化资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坚持真实性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民俗旅游反对民俗识,有效地防止“伪民俗”出现。

(五)要强化整体性原则,在挖掘开发利用中对民族文化资源加以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日渐消失,三亚境内的黎、苗、回民族文化亦然。因而,在挖掘开发利用中务必精心加以保护。保护一个民族文化,就是保护该民族的文明成果,保护该民族前进、创新的力量源泉。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一个个“文化碎片”,割裂其生态环境,让其搬家至某个“文化孤岛”之上。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以全方位、多层次和非简化的方式来反映并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尊重其内在的丰富性和生命特点,既要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和其有形的外观,更要注意它们所依赖的结构性环境;除了重视民俗旅游资源本身之外,又要关注各种民俗事象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过程[7]。

[参考文献]

[1]刘赐贵.政府工作报告[N].海南日报,2017-02-26.

[2]张雪锋,桂三妹.让三亚全域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旅游的兴奋点[N].三亚日报,2016-08-15.

[3]黄丹.海南该如何打造“全域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支招[EB/OL].南海网,2016-01-29.

第10篇

关键词:北戴河新区;旅游线路;精品化

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旅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过饱和现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很多旅游城市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旅游品牌的建设,而旅游线路的精品化设计则是重中之重[1-3]。北戴河新区是秦皇岛市重金打造的全新旅游休闲度假区,也是国家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住建部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区。对于一个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其资源潜力,实现旅游线路的精品化对提升新区知名度,打造国际知名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有着特殊的意义。

1 北戴河新区概况

北戴河新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隶属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西依碣石,东临渤海,北隔北戴河,南至滦河,总面积425.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独特,有中国北方最优质的沙滩海水浴场,世界罕见的海洋大漠,华北最大的 湖――七里海,22万亩连绵葱郁的林带,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岸之一,是全国乃至国际上难得的宝地。新区以资源特色、未来趋势、错位发展、区域分工为定位依据,以高端旅游、科技研发、商务会展、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为主导,打造以人文和生态为核心的中国北方休闲、旅游、文化新区,国际知名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2 北戴河新区开发旅游精品线路的必要性

2.1 实施新区品牌战略的需要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实施品牌战略势在必行。北戴河新区建成之后,需要摆脱原有“北戴河”旅游区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牌,这就必须有过硬的旅游产品予以支撑。旅游精品路线就好比一张张响亮的名片,将新区全新的旅游定位和形象展现出来,是实施新区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整合新区旅游资源的需要

北戴河新区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线路精品化设计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一方面结合开发主题将资源合理分类,深入发掘区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精髓;另一方面通过线路精品化设计,资源与资源之间交相呼应,特点鲜明,可以实现区内资源的联动效应,最大化的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增强新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源动力。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北戴河新区除了具有海滨城市的共有特点之外,还具备无法比拟的独特资源和区位优势:北方最佳砂质海滩、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京津的后花园、全新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和旅游娱乐设施等,充分利用区内资源设计开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精品化旅游线路则是打造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内容。

3 北戴河新区精品旅游线路

3.1 海滨风情游线路

线路设计: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香海湾国际生态园-圣蓝皇家海洋公园-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渔岛-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目标群:大众旅游,白领,国际游客。

线路特点:本线路主推南戴河海滨风光,入住五星级标准的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徜徉在由海洋和大漠组成的独特自然景观之中,感受异域风情的建筑和美食,体验不同的海滨浪漫。在海洋公园和南娱体验惊险刺激的滨海娱乐项目,在渔岛体验渔民闲适的生活,动静结合。

3.2 商务休闲游线路

线路设计:葡萄岛-高尔夫球场-恒博华贸国际网球中心(网球)-温泉度假村-游艇俱乐部-七里海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目标群:高端商务客人,白领阶层,国外游客。

线路特点:针对商务会展客人量身打造,依托七星级国际会展中心-葡萄岛,为客人提供全方位的会展综合服务。同时在项目安排上主推休闲运动,如海滨高尔夫、温泉及游艇游,使客人在紧张的商务会谈之余能够得到身心极大的放松,做到劳逸结合。

3.3 豪华游艇游线路

线路设计: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葡萄岛-圣蓝皇家海洋公园-七里海高端休养度假城-仙螺岛-海港区海滨-山海关海滨。目标群:高端商务,白领阶层,国外游客。

线路特点:本线路依托沿海游艇码头和游艇俱乐部,实现跨区的游艇观光。全长160多公里可分为观光游和自驾游。入住国际旅游度假中心,从葡萄岛游艇码头出发,感受葡萄岛独特壮美的建筑风格,畅游仙螺岛,感受海钓的乐趣,沿途经过秦皇岛海港区到达山海关海滨码头,品尝地道海鲜美食,此线路还可进一步实现跨境旅游。

3.4 养生保健游线路

线路设计:黄金海岸海滨度假城-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奥特莱斯温泉度假会所-精品SPA会馆-南戴河疗养-生态农庄目标群:白领阶层,老年组,国外游客。

线路特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特别渴望在休闲旅游的过程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南戴河空气质量优良,空气中富含氧离子,游客可以选择在滨海度假城晒日光浴、沙浴,然后徜徉在南戴河森林体育公园,体验天然氧吧,让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温泉度假会所感受现代化的温泉水疗和各式按摩,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在南戴河疗养中心体验传统针灸理疗,最后到生态农庄品尝绿色美食。

3.5 体育休闲游线路

线路设计: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海洋休闲运动)-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高尔夫)-恒博华贸国际网球中心(网球)-游艇俱乐部(游艇,帆船)-仙螺岛(极限运动)目标群:大众旅游,青年组,体育爱好者。

线路特点:迎合新兴体育旅游的需要,依托新区各类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开展格式体育旅游活动。开展以海滨为主的游泳、潜水、帆船、帆板、海钓和沙排摩托艇水上托曳伞等水上项目,感受海滨高尔夫的情趣,在游艇俱乐部体验快艇带来的刺激感,在仙螺岛玩蹦极、攀岩,挑战全新自我。

3.6 欢乐童趣游线路

线路设计:圣蓝皇家海洋公园-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动漫产业园-七里海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生态农庄目标群:青少年组,家庭组

线路特点:主要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目标客户群,开发全新的欢乐旅游组合。在海洋公园尽情感受海洋带来的欢乐,体验南戴河娱乐中心的惊险刺激,在动漫产业园大人和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童年的英雄,追忆美好的时光,最后一家人到生态农庄体验亲手种植的快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感恩和珍惜!

3.7 滨海地产游线路

线路设计:黄金海岸度假城-房产参观-奥特莱斯温泉度假会所-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北戴河新区中心区湿地休闲公园-北戴河新区七里海高端休养度假城-葡萄岛目标群:高端客人,国际游客。

线路特点:借助北戴河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利用新区全新的建筑风格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高端游客到此进行地产旅游和投资。

3.8 山海文化游线路(此线路为跨区游)

线路设计:碣石山-冀东美食-秦皇求仙入海处-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城目标群:中高端客人,文化旅游者。

线路特点:登碣石山一览新区滨海全貌,探寻古代帝王登临碣石的心境和胸怀。到求仙入海处感受秦皇文化,品尝冀东美食,饱览山海关的雄伟,感受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领略真正的明长城带给大家的震撼,体验独特的山海文化。

参考文献

[1]韩倩倩,张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露营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森林工程,2013,29(3):133-137.

[2]傅晶.黑龙江林区夏季旅游品牌形象建设问题研究[J].森林工程,2012,28(6):99-102.

[3]吴金岷,焦红.波密县米堆村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研究[J].森林工程,2013,29(2):157-160.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一、金湾村开发体育旅游的优势条件

(一)金湾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传统体育资源

金湾区有集海洋、海岛、沙滩、青山、森林、温泉等自然景观及沙丘遗址、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区内有金海滩、飞沙滩、荷包岛、亚马逊部落、海泉湾、武林源、世外桃源等旅游景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逢双年在这里举办,车展每年举办一次。按国际标准设计的27洞金湾高尔夫已经建成,可承办国际性赛事。香港中旅投资30多亿港元的珠海海洋温泉度假中心业已开工,2005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规模温泉休闲度假区,游客还可以到阳光咀沙滩等地滨海戏水。阳光咀沙滩三面环山,由壁青湾、咸虾埕、沙拦仔等3个沙滩组成,景色宜人。不仅如此,点缀在大海、沙滩、森林之间的林荫小道、宽广绿道让金湾成了漫步与骑行休闲的极佳地点。草堂湾驿站也是骑行、野炊、拓展、烧烤和露营的绝佳选择。此外,在机场西路阳光咀隧道南侧的阳光半岛山地车生态园,风景优美,也是骑行的好去处。

(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金湾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提出,要在尊重农民意志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的传播,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落后的农村地区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开展农村旅游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湾村能够抓住机遇,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不断开发当地已有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旅游,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重要推动力,而且为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增进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

(三)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促进了金湾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民休闲时代已经在无形中走入人们的生活。而旅行和健身作为休闲的方式被人们所青睐。人们已经逐渐摒弃传统旅游中景点游玩拍照的固有旅游模式,更加倾向于类似于体育旅游这一类新型旅游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金湾村大力建设农村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及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不仅能够增强人民的体魄,而且能够缓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符合当今时展对于旅游业的新需求。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旅游具有广泛的市场,金湾村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发展前景良好。

二、金湾区发展农村体育旅游的积极意义

(一)农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

在经济快节奏发展的当今社会,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城市人民所喜爱的一项休闲活动。但是目前,体育运动在城市传播较为广泛,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则发展相对落后。金湾村大力进行当地体育旅游业的建设,能够促进当地体育运动热潮的来临,将体育运动不断进行普及,加快农村的转型发展。据研究,适度的锻炼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一定强度的锻炼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增进主观幸福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坚持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工作压力,舒缓在生活中的紧张情绪。近年来广场舞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广场舞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蹈中来,使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能够锻炼身体,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由此看来,金湾村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不仅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对于本地居民身心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新村建设的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追求也不断朝着更加多样化、新奇化的方向发展,农村体育旅游以其新颖的游玩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完美的场地。据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人民在体育方面消费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体育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体育用品开支在生活总开支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湾村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旅游,能够不断促进当地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人民的健身意识,普及运动知识,促进农村建设朝着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三、如何做好金湾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根据金湾区不同地域开发不同体育旅游资源

金湾区风景优美,依山傍水,地形结构较为复杂,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拥有黄金沙滩等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形区域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资源。在金湾沙滩可以开展迷你马拉松等项目,将马拉松与旅游相结合;在森林中的林间小道开展骑行竞赛等赛事活动,大力发展户外体育项目,推广户外体育文化,将当地的旅游资源与体育赛事活动有机结合,创建金湾区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徒步活动、趣味汽车赛等赛事。此外,金湾还可以进行体育旅游项目的创新,开发室内旅游产业,利用新型科技的力量打造出室内场景化仿真体验平台,设置全方位的体验空间和专供交流使用的咖啡馆、休息厅等,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雪地赛道飞驰而下的,还可以体验到全方位的服务。不仅如此,金湾区还可以进行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推广原有特色体育文化项目

金湾村具有独特自然景观,依托其自然景观,金湾村开展了户外探险户外探险、登山健身、科普观赏、滨海戏水、骑行活动等体育活动。金湾区应当大力加强对于原有特色体育文化项目的推广力度,比如三灶鹤舞,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政府应当加大对于体育教育的普及,让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加强全民健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力推广原有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参与到体育旅游当中来,增加本地客源,拓宽市场。此外,在大力推广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法律法规作为一项标尺,能够不断促进当地体育旅游资源建设向着标准化迈进。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要不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不断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三)利用金湾区的高校资源,把体育引进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感,助推新农村建设

人才培养是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实现金湾区体育旅游项目的成功建设,就要大力加强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农村体育旅游项目缺乏专业的培训课程,造成国内农村体育旅游这一方面的人才匮乏,与人才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农村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培育。金湾区有五大高校集中,人才众多。金湾区政府和相关旅游开发企业应当加强与金湾区高校、职业学院和体育学院的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高校资源,根据当地旅游文化特色开设相关体育旅游管理培训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能力,为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金湾区体育旅游不断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

四、小结

在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金湾区致力于农村体育旅游项目的建设,金湾区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和全民休闲时代全面来临的大环境下,不断挖掘当地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不断推广原有的特色体育文化项目,同时致力于新项目的开发,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的高校资源,将体育引入社区,促进体育旅游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秦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1):186-187.

[2]郭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6):107-108.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川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7-02

一、川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概况

(一)生态脆弱区的界定

对于生态脆弱区(Ecotone)这一概念,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Gose.J.R 认为生态脆弱区是指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造成的环境退化、景观变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及土地资源丧失的地带[1]。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空间可表达为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连接带及地貌板块接触带等[2]。同时,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范围也不完全与生态交错带重合,而是从属于生态交错带,是其中最不稳定而又最敏感的部分[1]。从生态系统的定位角度看,生态脆弱区是指对环境因素改变的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小的生态环境系统,与Ecotone 所认定的生态交错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2008年《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中指出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虽然不同的学者以及纲领性的文件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上述概念都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与不稳定性,其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稳定性。生态环境及资源较易遭受破坏。其二是生态脆弱区内的人地矛盾关系,脆弱生态区与社会经济条件紧密联系,它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和对外界干扰反应的敏感上,还反映在脆弱生态区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支撑能力比较弱这一方面,这种支撑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它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系统的稳定能力、缓冲能力、自然降解能力、抗逆能力和修复能力所能承受的社会经济影响低下[4]。

(二)旅游资源特征

川西生态脆弱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区,是中国三级大地形中由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陡起的大转折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质地貌构造环境,区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有雪山、奇峰、冰峰等山体景观;有着湖泊、大江、瀑布、温泉等水体景观;有着濒危动植物、孑遗生物、奇花异草等珍惜的动植物资源。同时,川西生态脆弱区还是汉、藏、羌、彝、回等族文化的交汇带。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多民族长期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迷人的民族风情。尤其是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独特而神秘的人文现象,如川西高原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等。川西生态脆弱区还是经过的地方,在此留下许多革命文物和遗址[5]。川西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且分布集中,区域内景观类型较为多样,景区景点享有盛名。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沟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的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研究中心――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有黄河第一湾及若尔盖大草原等草甸风光;有贡嘎山、四姑娘山、雪宝顶等多座对外开放的登山区;有冰川奇观、举世罕见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有现今唯一仅存的母系氏族――东方女儿国泸沽湖风景名胜等[6]。

二、川西地区旅游资源脆弱性特征表现

(一)对游客的承载能力有限

川西地区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并且极具魅力,但是有具有不可再生性,超出景区环境容量的游客数量对景区资源的破坏程度是相当大的,有些甚至是难以修复的。川西地区的很多旅游景观,例如,九寨沟、黄龙等景区具有明显季节性限制,在旅游旺季,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游客数量剧增给生态旅游系统带来巨大的承载压力,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一直在进行游客数量监测的九寨沟景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由于散客激增导致的游客滞留事件,无疑是对此类生态旅游地区环境脆弱性的一个集中体现。

(二)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

从构成川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各要素来看,其本身就极易遭受破坏。在川西地区的植被基带为针阔叶混交林,至上依次为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流石滩植被,这些植被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有限;川西地区土壤的具有质地松脆,极易风化侵蚀等特点,故水土流失严重;川西地区还缺乏大型水库和湖泊,生态调节能力极为受限。但很多游客正是被其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所吸引,许多徒步旅行、骑马、露营等活动在川西地区比较盛行,这些活动对植被的践踏,导致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会降低植被生长量、覆盖的面积。重则会导致植物种群以及群落减少、品种改变。同时践踏也会破坏土壤的腐殖质层,甚至破坏土体中的矿物质,使土壤容易受风、雨水的侵蚀,降低土壤厚度和渗透力,易产生水土流失。

(三)自然灾害对频发

川西地区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自然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该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地震带和泥石流和崩塌滑坡灾害多发区,是全国暴雨多发区,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45.91%。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川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性都很大。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很多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遭受破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多年重建也未能恢复如初。再如,海螺沟以奇特的低海拔海洋性现代山谷冰川,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引人注目,但是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威胁着景区的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遵循“绿色开发”、循环利用原则,在宏观上制定合适的环境维护、绿色营销、生态技能等制度,从代际公平、区内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均衡等方面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微观上制定较高的环保标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认证,为规范、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位于川西地区的九寨沟和黄龙两个保护区正式通过了国际级绿色环球21的评审[7]。旅游管理部门还应进行严格监管,对缺乏科学论证的设备、技术及缺乏高素质旅游规划人才的资源开发项目进行严格控制,扶持优秀的旅游资源规划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二)加强对旅游参与者的政策约束和生态环境教育

旅游参与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生态脆弱区环境破坏较多的大多是人为的因素。例如,很多生态脆弱区的景区管理者或经营者为吸引或招揽游客,在景区内兴建各类宾馆、饭店、度假村、商店及娱乐场[8]。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对本省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生态旅游一般离城镇较远,购物不方便,旅游者在进入生态旅游景区游览观光过程中通常携带许多软硬纸质、塑料包装及金属易拉罐装等简便食品与饮料,其餐饮后不能理性丢放极易污染水源植被等,再加上生态旅游区山深林密、道路崎岖,人为造成了固体废弃物难以收集、清扫及外运处置处理。特别是游客将生活垃圾丢弃在山沟、峡谷、天堑等人们难以清理之处,其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环境影响极大。因此,亟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条款对对生态脆弱区的经营管理者及旅游者进行约束是进行可持续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就有专门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景区客流量等方面的条文。给相关的旅游参与者以约束,并引起了国民的重视。今后,在对生态脆弱区的开发中,应进一步对相关人员加强环境教育,让经营管理者能理性的利用自然环境,旅游者能增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因此,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前应先进行保护,注重对文物古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川西地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应该认真研究其他生态旅游区开发和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建立适合该区域的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模式。应该考虑如何将现代与地方传统结合的问题,让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成为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借鉴生态学、景观学的方法采取生态工程恢复规划方式[9]。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89,(2):97-105.

[2]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2):1-7.

[3]罗承平,薛纪渝.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带特征、环境问题及综合整治[C].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1-70.

[4]甘露.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脆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1):38-42.

[5]王瑛,李波.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J].生态经济,2004,(11):106-109.

[6]邓清南.川西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山地学报,2002,(12):152-155.

[7]宋瑞.关于建立中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9-54.

[8]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学术月刊,2008,(9):76-78.

[9]田亚丽.中国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83-85.[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