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茶道的理解

对茶道的理解

时间:2023-12-04 10:0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茶道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茶道的理解

第1篇

“现在讨论这个话题其用意何在?”

我们发展茶文化,在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这些将茶文化谈得头头是道的人、这些学茶文化的人在社会上有没有他们立足的空间、他们能不能以茶文化为生、他们会不会受到大家的尊重?现代人到底将茶文化视为什么样的学科?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茶人与学茶人的事业是这些问题中最基层的一项。

“为什么要分成茶人与学茶人?”

我们将茶人视为偏重茶文化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的一群。将学茶人视为刚踏进茶文化领域的一群。前者或许已走过茶产业(如种茶、制茶、卖茶叶产品、卖茶汤产品),后者则可能走向茶产业,也可能直接走向茶文化学术与茶文化艺术。“茶人”与“学茶人”的走向与他们的事业是不相同的。

“荼人的走向与事业是什么?”

茶人要帮大家把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茶产业的领域划分清楚(从学术性上),让大家有个认知与努力的方向。茶人的事业是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在学校、研究机构或个人工作室。他们从事历史性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他们从事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他们从事思想型(如茶道观念、茶道哲学)、艺术型(如茶道美学、茶道艺术、茶汤作品)、应用型(如产业经营型态、茶具与茶席设计)的创新。他们透过著作、演说、个人对茶产业或茶道艺术的展示(即现身说法),将这些知识流传下来。

“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有何不同?”

学术研究是将现有的茶文化成就加以认知、整理、整合、应用;茶道艺术创作是就茶道的艺术内涵加以艺术性的表现。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受限于对“茶道艺术”的认知而显得陌生。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与最终的茶汤作品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有如以声音为媒介所呈现的音乐、以线条色彩为媒介所呈现的绘画。茶人们如果以此为职志,他的茶人事业就是要成为茶道艺术家。

“学荼人的走向与事业又是什么呢?”

学茶人的走向也是茶产业、茶文化学术与艺术。茶产业的事业是种茶、制茶、卖茶叶、生产与销售茶食品、卖茶汤、经营茶餐厅、制造茶具、卖茶具、品茗环境设计与施工。卖茶叶还分茶叶批发与零售,卖茶汤是经营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若是走茶文化学术与艺术的路子。那就直接进入纯喝茶与学术、艺术之路。艺术之路包括茶音乐、茶歌舞戏剧与纯茶道的展演。这两类是可以互相衔接的,先进入茶产业。有了实际经验后再进入学术与艺术领域,或先进入学术与艺术领域,有了心得后再转入产业界。“茶文化,不管是茶产业还是学术与艺术,有了以上的岗位分配就可以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吗?”

有了以上的岗位分配还脱离不了只被视为一个“产业别”。我们如何在泡茶的时候不被视为只是一项劳动的工作。而会有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弹琴时人们对其的那种尊重呢?这有赖社会对茶文化、茶产业的认知。如果大家只理解到茶的社会与保健功能是不够的(如知道茶可促进社会和谐、茶是表现孝敬很好的媒介、茶可预防很多疾病),我们还要让社会大众体悟到茶道的思想与艺术内涵。经常有人谈论茶道的美学与哲学境界,经常有人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或展示纯属茶道意境的演出。这不是远离了“童子奉茶是道”的生活面,而是建高、建好茶文化的楼层,让大家看得到、让大家认识到它的美与雄伟。

第2篇

茶道艺术家是以泡茶与茶汤作为媒介,用以表达茶道艺术的茶道艺术工作者。这与画家以线条色彩为媒介表现绘画艺术,音乐家以声音表现音乐,舞蹈家以肢体表现舞蹈艺术是同样的概念。但茶道艺术与绘画、音乐不太一样,它应用的媒介(茶叶与泡茶者)受约于自身的质地与风格,所呈现的茶汤作品与泡茶境界无法超脱茶叶与泡茶者太多。它不像绘画与音乐,虽然绘画颜料与乐器也多少制约了艺术的表现,但它总是单纯的一种媒介任艺术家自由挥洒。但茶道艺术就与舞蹈比较接近,舞蹈的艺术性也是受到舞者自身的体型与性格的左右。

茶叶制成后,其品质风格都已经定型,茶道艺术家还有什么改变的空间吗?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还能以它为媒介表达自己的茶道艺术吗?

还是可以的。同样一泡茶,在不同人的诠释之下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不同的境界。这个茶的媒介还可以扩大到泡茶的水质、水温、壶质、杯质与泡茶者的心情与能力等各方面,一位有能力的茶道艺术家是会应用这些媒介表现他的茶道艺术。至于茶汤作品产生之前的泡茶过程(含奉茶与品茗)也是茶道艺术的范畴,茶道艺术家藉着泡茶过程、茶具使用与对茶道的感悟,将他想要表现的茶道艺术表达出来。

茶汤在茶道艺术中属于主角的地位,但是一喝便了,那么短暂,那么难于记录,所以大家的印象中,茶道艺术好像就是泡茶、奉茶、品茗,茶汤并不那么重要,对吗?

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可以协助茶汤的表现,但并非主体。如果是因为它比较有看头而将它视为茶道艺术的本体,可能大家就会夸张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表现而忽略了茶道艺术是以茶为主体的前题。茶汤呈现的时间虽短暂,但却是茶道艺术最终要呈现的作品。不能因为茶汤无法记录,喝了便无踪影而将它的地位排在泡茶动作之后。

茶道艺术要在什么场合呈现呢?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就商场而言,茶道艺术要在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呈现。而品茗馆是行销茶道艺术的地方,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品茗馆。就个人的品茗生活而言,茶道艺术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为自己或他人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一次最多也只能提供茶汤作品给十个八个人享用,是不是难于形成经济效益?

只要提供的茶汤作品足够精美,消费者是愿意付出代价享用的。小型室内乐也仅为少数人提供欣赏,厨师也可以只是为几个人提供美食,咖啡师也是每次一杯二杯地冲泡着咖啡。

茶汤作品的提供是每次一种茶还是数种茶?还可以搭配茶食吗?

第3篇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从唐代以来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于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在日本,学茶也就是在学佛,学佛必须学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个个和尚都是茶道高手。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不仅如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

但是,刘元甫的《茶堂清规》连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谛在中国宋代以后却失去踪影,既没有在佛门寺庙中得到传承,更没有被广大茶人们所接受,以致中国茶文化界至今极少有人知道刘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谛。由此亦可反证,茶道观念在中国确实是缺乏丰厚的土壤。

因此,尽管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文化体系,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与中国茶艺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对茶道形式和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这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但是了解了这一区别,却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继续为他们的茶道而骄傲,我们却应该为中国的茶艺而自豪。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茶道思想;素质;能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量达到26958433人。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重要人才储备,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帮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被很多高校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本文首先对我国茶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1.我国茶文化教育现状

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例如无私贡献,坚韧等。学习茶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拓展视野,还能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品质。目前,茶文化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许多高校也积极开设文化相关专业、茶道的系统课程。除此之外,茶文化还被用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目前很多高校将茶道思想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的茶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创新,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识时,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茶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单一的灌输教育形式进行授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领会茶文化的精髓,因此,茶文化教育的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其次,高校的茶文化学科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茶文化学科的知识以茶文化历史或者茶艺方法为主,未能与时俱进。同时,茶文化学科的授课老师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致茶文化教学课堂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茶文化未能充分发挥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茶道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规模,茶道思想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2.茶文化在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3年开始,大学毕业生规模增长迅猛,然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使得其在面临就业时遭遇尴尬。此时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现象并存,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热衷回炉”、“一纸文凭不如一门手艺”、“新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不到企业的标准。茶道思想对于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

茶对于我国居民而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同时还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我国是茶道的起源国,茶道融合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茶道文化与思想流传到很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茶道思想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融入茶道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2.2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我国古代的居民将品茗当作一种享受,品茗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提高的过程。茶是一种大众饮品,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文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饮茶礼仪,自身修养相关的文化等。我国的茶道精神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茶道精神能够帮助学习者修身养性、开阔心怀,茶道思想的这些作用对于帮助我国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保持坚韧、乐于奉献的品质,而这也是茶道思想推崇的品质。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少部分人已经丢失了奉献的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当保持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2.3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众多,涉及到多门学科,例如文化、宗教、哲学等。我国早期的茶文化作品《茶经》,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茶文化也流传到其他国家。目前,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各个国家的茶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茶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转变,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学习茶道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学习茶道知识还能引起大学生对实践的重视,《茶经》也是由作者陆羽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撰写而成。

2.4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茶文化推崇勤俭奉献的精神,还包含茶德的思想。茶德强调对心灵的洗涤。目前,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乏低俗、违法的信息,可能会诱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例如,目前的一些网红、主播,为了吸纳人气,不惜做出一些低俗的举动。学习茶道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保持宁静的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5树立良好的校风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场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高校应当树立良好的校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茶道中包含了很多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也是我国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将茶道中推崇的内容引入到高校校风建设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例如茶道推崇的宁静致远、坚忍不拔。同时,学校可以组织茶道学习讲座和其他茶文化活动,这样能够促进高校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3.高校茶道思想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措施

3.1完善高校茶文化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开展茶道教育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提升高校茶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茶道教学要由浅至深。茶道所涉及的内容很广,茶道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很难深刻了解茶道思想。因此,在高校的茶道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茶道蕴含的哲学思想,合理安排教学课程,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其次,茶道教学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目前的茶道课程以茶文化历史为主,局限于理论层面,实践课程比较少。高校可以增设茶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采茶、制茶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动力;最后,高校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时,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适当引入与茶有关的名人轶事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3.2运用茶道思想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措施

要想充分发挥茶道思想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增加茶文化选修课程。高校通过增设茶文化选修课程,能够让高校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学习机会。增设的茶文化选修课程内容可以多元化,不用局限于茶史、茶艺方面,还可以与茶经济、茶文化有关。在开展茶道课程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茶艺表演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茶道课程的兴趣;其次,高校可以从多个渠道对茶道的重要性进行宣传。高校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建立茶文化交流区,定期举办茶道讲座,组织与茶道相关的竞赛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学习茶道文学,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加深对茶道思想的感悟,并将茶道思想中的品质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最后,茶道课程可以多个专业结合,例如《茶经》可以作为文学专业学习茶道的材料。经济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茶经济知识,来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外语专业通过开办茶名翻译课程能够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茶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将茶文化与各个专业的课程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茶文化,进而领悟茶文化中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宇昕.以“茶”为载体,探索农业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J].科教文化,2015(7):44-45.

[2]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叶,2009(12):29-31.

第5篇

关键词:茶道 快消品 茶文化 茶产业

微博源

@君众咨询邓学君:茶道已成中国茶产业发展突破的罪魁祸首!中国茶有其文化基因,但时空转换,茶的快消品本质愈加凸显。所以中国茶产业的突破应与时偕行往“快消品方向”转换,而这转换的最大障碍,就是被所谓的行业领导者、各类像模像样的茶艺赛、捻须道古的茶专家所挟持的“茶道”。茶产业当立,破茶道当时!(2012年12月25日10:36)

@枫叶红林溪: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它都没文化元素,唯有茶能忽悠!源于它具备几个条件:一是不同品种有较大的差异,可以搭载很多东西;二是品相及口感没法量化,没有标准,由此价格可以炒作;三是可以存储甚至收藏(如普洱茶、白茶)。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条件,茶才能作为礼品流转。茶道原本就像皇帝的新衣。

@拂廊2014:为啥日本的茶道会如此受重视?那是人家做为国之根本,所以才有日本地震时体现出的那样的素质。而肯德基、麦当劳为何能在中国大卖?那是因为它的快捷便利。如果中国还是遵循老路子,恐怕到时已经看不到本土的茶道了。

@茶学院:支持快消品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道无须界定,中国几千年喝茶、品茶自有“茶”知“道”。

@铠木gary:茶是一种生活,不应只为特殊的群体服务,更应该扩大宣传面。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上茶,这可能是茶产业的一种突破。

@海峡茶道:作为快消品的茶,如商超里常见的罐(瓶)装茶水、袋泡茶等,喝起来的确十分便捷,且不乏时尚元素,让年轻的消费群体更乐于接受。不可否认,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到茶并喜欢上茶,快消品功不可没。至于快消品是否要取代传统茶,还是让市场来选择。

破茶道,不靠谱

@问道中国茶一邵长泉:茶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它是中国的自然与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茶叶和茶道都是消费品,为什么只能卖茶叶不能卖茶道?养牛养羊乃第一产业,杀牛宰羊乃第二产业,吃牛吃羊乃第三产业,吹牛皮出“羊”相乃第四产业。有人要吹牛皮出“羊”相可以,但不要数典忘祖。以茶说事本属茶道,不要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夏嵊波:严重了。道之不存,茶何以附?就是有了茶道,在感情上茶才明显区别于一般饮品,更具有生存价值。

@Leopold李阿波:中国的消费者被茶道教育了千年,所以何谓贴近市场?如果中国茶少了文化的支持,也不过就是一年卖几吨的货,成了产品,而不是精品。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人文素养,这个市场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沈阳老麻茶人:哼哼!中国茶产业全靠茶文化、茶道的全面推广,现在有起色了就要卸磨杀驴,可真让人伤心啊。连学茶知礼、品茶悟道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出来当什么专家?茶文化在北方地区的推广是及其重要的,不产茶的地方大家本不接触,而不学茶,怎么喝?如何买?

@龙王李奕迅:严重反对,无道无茶,不敬天地人,不喝闲茶。品牌化及快消路线非茶道之过,实茶人之惰。

@jerry张三疯:中国人喝茶不是吃快餐,没法快!你要赶时间,那就不要喝茶,至少不要喝用专业茶具泡的茶!那样既浪费你的时间,又浪费好茶。因为你无法品出其中的味道!就像我,用玻璃杯子泡铁观音和用盖碗泡的完全没法比。

@爱茶笔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品茶?就是因为它慢,在人类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慢”来找回生活原来的样子……“快消品”不是策划大师能“策划”出来的,产业的转变也不是喊出来的。

@海峡茶道:何谓“茶道”?业界存在争议。然而,不少人把“茶道”与具象的

“茶艺”及更宽泛的“茶文化”混淆起来,这就使得一些茶企趁机打着所谓的“茶道”之幌炒作产品,混淆视听。其实,真正的“道”看不见,摸不着,是精神、是哲学、是形而上的,如何能破得了呢?

快与慢,并行不悖

@芸茗茶叶范承胜:凡事要适度,过度文化包装让茶产业遥不可及。但快销茶产品也只能是茶产业的一个组成。茶既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品,更是琴棋书画的休闲生活方式!

@晓阳如歌:茶道确实与市场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有所背离,但是也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做大众市场,在文化上就要世俗化、简便快捷,适应现代生活的模式。两者是阳春白雪之与下里巴人罢了。

@安然茶舍:文化也好,习惯也罢,不可能一破了之。茶文化挡道之说毫无根据。发展快消品茶也未尝不可,为什么一定要对立起来,搞个你死我活的?中国茶之所以乱象丛生,跟这样的极端思想也不无关系。

@邓洪鉴:该保留的还得保留,有麦当劳还得有川菜!多元化的时代就有多样化的产品!

@狗狗她爹:一旦丧失茶道与茶文化这个灵魂,快消茶将黯然失色,行而不远!我个人对中国茶叶的未来抱有信心:一是茶叶礼品市场巨大,二是快消品市场更大,二者并行不悖!

@海峡茶道:“快”与“慢”分别代表了现代与传统。破“慢”立“陕”,厚此薄彼,闹个“你死我活”,不现实,也没意义。事实证明,就像果汁饮料的涌现并不影响人们对新鲜水果的喜爱一样,两者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消费者要选择什么,那是消费者的事。

破伪【茶道】,创新文化

@0live鹏:茶产业当立。如若破了茶道就等于破了茶产业,因为茶产业本身就是一条“道”。应该是破除那些故弄玄虚、乱人耳的具有不良影响的道。茶产业是加速茶功利化,何尝不是一种对茶正道的挟持?茶产业想良性发展,还是得依托于传统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两者当寻求有机与最佳结合点。

@望木人:茶产业应向何方发展还有待商榷和实践,但空谈所谓“文化”与“道”的确是条死路。茶文化与茶道是在茶叶成为大众的饮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消费者不认可茶叶本身,茶文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喝茶,何来茶文化?因此茶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到新的、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怀抱着祖宗的“裹脚袜”。

@RainfayGZHZ——哎呦喂:破,可以理解为“破边界”。跨出茶界看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进行创新,这难免存在新老观念的冲突,此时交流胜于相互踩挤。

第6篇

〔关键词〕文化符号;茶道;文化基因;茶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2-0065-05

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并通过符号及其系统来传承文化。与此同时,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而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符号,符号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文化表达。“人对文化的识别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文化与文明的a生都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人有着使用符号的能力,文化才可能存在,文化是符号的母体,符号是文化各种形式之间的沟通工具”。[1]

一、 从文化符号学看中国传统文化

塔尔图学派率先提出文化符号学的概念,并以结构主义理论作为其符号学研究的方法论模型,以控制论和信息论倾向的文化论作为其哲学观和认识论的主要基础。洛特曼认为,文化是一个文本,一种产生意义的复杂和互动的符号活动,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加工和储存的集体符号机制。 而文本是一个有组织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所表现是文化内涵。如果脱离了文化场,符号的象征意义就无法体现。[2]所以,文化符号学是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方法来分析社会文化中各种物质、精神和行为的现象。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人物等,经历时间洗涤之后自然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在长远历史发展过程中铭记下来的一种集体契约。符号包括标志、图象、语符、象征和专指语言符号的符号。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形态性和表意性的特征,而且在形态性和表意性之间建立联系的并不是自然物本身,而是由人类文化的各自存在决定的,不是所有的文化对同一文化形态都赋予同一意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赋予不同的意义。

文化符号的本质是能够承载、表述、传达、储存某种文化信息和理念的媒介。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强调:“神话、语言、艺术和科学等各种符号形式,是人自身创造的真正的中介,借助于这些中介,人类才能使自身和世界分离开来,而正是由于这种分离,人类才使得自身与世界紧密地联结起来。”[3](63)显然,卡西尔已经将符号作为了人的存在本身,人所创造的一切都被视为符号的具体化。不仅如此,他还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4](35)从符号角度来理解人和人的社会、文化,其实就是要表明人的主体性,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人化的世界。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符号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富有体系的,比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就有书法、国画、中医、京剧、茶道、插花、丝绸、陶瓷等等。茶道是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品茶、鉴茶的历史近五千年,茶与人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荟萃、茶具斗奇、茶艺精湛、茶宴飘香,茶人茶事、茶礼茶俗、茶诗茶画,无所不容。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国人精神得以承托的媒介。茶,与儒释道都进行了深入融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重要门径。茶不仅是文化,而且是符号性的文化、标识性文化。

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的能力并不仅仅在于符号本身,而更在于它的意义。符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文化中所构成的丰富内容。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

第7篇

福建是产茶大省,福建人对茶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如何在综艺节目中体现这种本土文化特色,东南卫视1月4日开播的一档全新综艺《茶道真兄弟》,对此进行了新的诠释。

公路真人秀

“对我来说,这是个命题作文,要思考的是通过何种方式,把万里茶道的伟大和蕴含的文化精神传递给观众。当时恰逢电影《后会无期》热映,于是我们借鉴了公路片的形式,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也给了我们灵感。”东南卫视总监助理、节目总制片人曹俭说。

茶叶和瓷器,是现今世界范围内,唯一能作为奢侈品和文化符号代表中国的两大元素。早在200多年前,福建著名的红茶“正山小种”,就由古时的茶商马队,行走“万里茶道”,历经13000多公里,经蒙古运输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再由那里输出到英国及全世界。

在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认为“万里茶道”是“17世纪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与中国在亚洲合作政策别强调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脉相承。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内容资源,通过何种手法表现成为东南卫视思考的重点。

曹俭介绍说,最开始《茶道真兄弟》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报备申请其实不是综艺节目,而是文化节目。“这个题材如此丰富,做纪录片也可以,但最终我们为什么选择用真人秀体现?一是真人秀如今比较热,观众喜欢;二是通过明星的视野,可以更好地把文化传递出去。只是坐而论道,收看的人就会少。”

《茶道真兄弟》是原创的节目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探索出一条新路,将人文内涵和综艺娱乐有机嫁接。综艺节目一定要有内核,在观众看过笑过之后,还能留下些东西。这档节目中所有的任务都跟茶有关、跟路有关。任务简单鲜明,围绕茶道文化,但娱乐的笑点也很多。”曹俭介绍。

《茶道真兄弟》共分13期播出,每周一集。除了真人秀部分外,还将无缝衔接一期拍摄花絮,并制作出一部上下集的纪录片。纪录片以节目为背景,采访了沿途中、蒙、俄的多位市长和专家,将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万里茶道”的相关历史及文化。

随着综艺节目竞争加剧,一线卫视之间的比拼更加激烈。那么二三线卫视拼什么?曹俭给出的答案是:以内容取胜,需要自主创业。“2000万元的投资,对于现在过亿的综艺节目来说不算什么,我们的摄影机数量、片比等数字都不是最多的。但是我们的节目,历经行程最长、纬度跨越最大、历史跨度最长。我亲身走完了全程,这条路比预期的更加波澜壮阔,真是江山无限!”

节目从青山绿水到黄沙漫漫再到白雪皑皑,自然风光的变幻中,融进了文化的变迁,为观众呈现出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和文化体验。

茶道精神

“茶为脉络,心是舞台”。一句话,道出了《茶道真兄弟》的精髓。

节目行程13000公里,上百人的拍摄团队,从福建出发,途经我国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省及,进入蒙古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的恰克图。

当年的“万里茶道”,承载了“货通天下、利通天下、德通天下”的功效;今天,节目承载了展现我国武夷山正山小叶红茶、湖北赤壁青砖茶等六大生产、制茶的工艺,更体现了沿途地区的历史、人文风俗风貌。

节目第二期中,三位明星在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制茶地――武夷山红茶发源地----桐木关青楼,用了4个小时亲身体验“毛茶”的制作过程。因为茶叶要呈现松木的香味,所以需要烟熏。青楼的设计非常合理,下面为烟火熏烤而设计,上面则用来晾晒茶叶。繁琐的手工工艺,几乎让这三位明星“累瘫了”。以前从不喝茶的付辛博表示,今后会用心品味每一杯茶,没想到茶叶来得如此辛苦不易。

通过自驾行驶,三位明星一路下来几乎成了半个茶专家。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还帮助俄罗斯的孩子们了解中国茶文化。三人收集到的国内六大类茶礼,更被俄罗斯恰克图博物馆永久收藏。在1月3日的节目开播仪式上,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东南卫视一起授予了三位艺人“茶文化宣传大使”的荣誉。

《茶道真兄弟》获得了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的认可,它们与东南卫视联合出品了这档节目。中、蒙、俄三国还签署了十余项协议,共同发起了将“万里茶道”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娱乐承载

节目由东南卫视团队和上海幻维联手制作。东南卫视负责前期导演工作,拍摄和后期剪辑则由经验丰富的幻维团队操刀。节目整合多方面优势资源,呈现出与当前荧屏大多数综艺节目不一样的品貌。因为要承载更多的人文内核,此节目的投资金额只有1/3用于明星邀请,其余大部分都投在了拍摄和后期制作上。

虽然明星费用不高,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很好。节目邀请到了歌手兼主持人林依轮、新锐演员兼歌手付辛博、台湾人气偶像李威这三位性格迥异、试图自我突破的男明星,重走“万里茶道”,探寻旧时荣耀与今日繁华。

曹俭介绍,“这档节目为什么选3位男明星,因为只有通过一路的艰苦历练,才能体现出男人的真性情。这三位明星有比较明显的代际关系,能吸引到各年龄层的观众。在蒙古原始牧区,两天内没水没电,气温零下20多度,条件非常艰苦。牧民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是跟主人睡一个帐篷,本来导演组还担心他们不肯睡,没想到这几位艺人都非常配合。”

节目未播先热。粉丝自发组织起了接力陪伴,最远到达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在新浪热门话题榜中,“后会无期综艺版”和“茶道真兄弟”两个话题,短短两天累计突破1亿次,刷新了综艺节目微博热度新高。

第8篇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为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若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便不能正确应用英语。茶文化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之一。教师通过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令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英语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纯熟。

1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文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语言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其形成既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之间既互相影响,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对语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语言,还需学习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师在教授大学生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渗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历史不同,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即使两者所用的语言均为英语,但也容易产生诸多误会。如中国人喜欢关心别人,若客人来访,会说:“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转换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倾向于他人夸赞其年轻、强壮,中国人关心的言语往往会被其理解为质疑自身身体状态,有可能产生不悦。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在之后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误会。

2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茶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还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中国人饮茶以热茶为主,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饮茶的流程,而整个过程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以及闲适的气氛,供人们在煮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探讨交流,显得极为和谐。人们对茶的了解以及依赖也无分等级与层次。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依然已然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将伦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饮茶的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茶道,透过茶道,中国人可以修养心性、品味人生,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道属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别,其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茶道并没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质进行定义,往往凭借个人悟性无止境的贴近或是理解。对中国人来说,饮茶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领悟其内在文化。中国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茶道精神。中国古代人普遍认为茶可以助兴以及清谈,进而与天地沟通,故而,儒家通过饮茶以证廉洁,道家通过饮茶以求和静,佛家则通过饮茶以悟佛理,中国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质本身价值。西方人在饮茶方面与中国人差别较多,以美国人为例,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饮冰茶,而非热茶。其在饮用之前,先将冰块放在茶中,或是将茶放置在冰箱当中冰镇,之后取出。这样的茶闻起来更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饮用更为爽口,一瞬间觉得身体清凉。然而,西方人饮茶,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所用茶叶也以速溶茶叶为主,故而少了一种感情在其中,没有中国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调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也有将饮茶衍生为一种文化的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之一。饮茶是大部分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现的精神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其饮茶强调的是绅士风度以及礼仪,而非悠闲以及随意。最初,英国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级的茶具饮茶,随后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聚会的平台,即茶会。随着这一活动的逐渐普遍,英国人设定了更多礼节性的规定,如对茶会中所使用的茶具、烛台以及插花灯的要求。同时要求茶会需要伴有一定音乐以及悟道。通常情绪下,英国的下午茶会安排于下午4点至5点之间,要求配有一定的甜点。时至今日,英国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点心,而茶仅作为一种辅助饮料存在。由此可见,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叶本身的价值,即使是英国茶文化,也只是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之后逐渐转化为餐饮,同中国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之后的学习也难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意义,还应教授学生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加以运用,教授学生西方文化的交际模式,避免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便可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入教学当中,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忆词汇,并对词汇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师可在课堂当中询问学生:中国较为常见的茶都有什么类型?学生会回答绿茶、红茶等类型茶。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绿茶用英语怎么表示?部分学生回答:greentea。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红茶怎么用英语表示?部分学生便会按照绿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即redtea。此时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告知学生红茶的英语表达为blacktea。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更为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更为注重茶汤的颜色。红茶茶叶颜色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称其为blacktea,直接翻译为“黑茶”。而红茶茶汤颜色偏红色,故而中国人称其为“红茶”。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理解红茶被西方人称为“blacktea”的原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教师通过该方式教学,也可令学生的记忆更为牢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单词,如教师在教授中西茶文化过程中,便可问学生,茶属于什么类型的饮料?对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便能回答:茶属于软饮料。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软饮料用英语怎么表达?若学生不清楚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柔软的英语表达方法为soft,而饮料的表达方式为drink,所以软饮料的表达方式为softdrink。教师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较为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之后学生的听力练习以及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3.2创建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英语成绩颇为良好,但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无法与西方人流畅地进行交流,听力能力较低,难以即时理解对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所用英语与实际情境不符,或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的现象。尤其以英国为例,英国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与中国对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对英国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其英语用语便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得体性,无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作为教师,应积极将西方饮茶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英国茶会使用较为频繁的用语,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相关研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茶会,令学生直接感受英国茶文化。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英国茶会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设计对话、服装以及部分情境装饰。其次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还原英国茶会的状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确认对话的合理性,保证对话中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正确性。比如,学生将黑茶同样翻译为blacktea,教师便需进行纠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对话方面没有错误,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时,服装类型为smartcasual,虽然不用着正装,但也不可以穿着牛仔裤或是套头衫等过于休闲的服饰。而部分学生有可能穿运动鞋或是凉拖鞋进行表演,这显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时应当给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在搅拌茶叶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也不符合英国对礼仪的追求,教师应告知学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点钟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勺子,几次过后,勺子依旧停留于6点钟位置,将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记不要洒出茶汤,也不可在勺子还留在杯子当中时,饮用茶汤。其三,礼仪用语。中国人为表示亲昵,往往忽略“请”,“谢谢”等用语,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不可提到“13”以及“3”两个数字,学生在设计对话时也应注意。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情境,指出学生英语使用方面的错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也令学生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晶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MOOC;中国茶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29-02

当今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接受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传统的面对面跟师学习发展到近二十多年开始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MOOCS等新型在线课程在全世界的迅速兴起,促使教学方法、模式、内容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3年,中国引入“慕课”,众多高校主动参与探求和创新符合我国教育的各种类型在线开放课程,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以及互联网企业、多个高校开发的各种类型MOOC平台纷纷上线。

一、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进展

1.在国外关于MOOC的研究报告中,截止到2015年12月,以“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MOOC”为关键词在“谷歌学术”搜索中进行英文学术文件检索结果为46894篇和6125篇。国外教学研究关注MOOC中教师和学生的体验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比如John Daniel认为MOOC可分为xMOOOC和cMOOC两种,xMOOC的教学模式特点是基于内容的,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强调考核测试、视频等传统学习方法[1]。cMOOC的教学特点是基于主题的,是强调自治、创新和网络学习。简单地说xMOOC更接近高校的课程学习,而cMOOC则更接近非正式学习。如Kop等提出在MOOC的发展中,认为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注意力应该放在鼓励和引导MOOC学生建立互相帮助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等。

2.在国内关于MOOC的研究中,截止至2015年12月8日,以“MOOC”和“慕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库”中检索结果分别为2707篇和2353篇。比较可见国内“慕课”的研究远远不及国外,这与国内“慕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当前国内关于MOOC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MOOC发展历程、MOOC教与学方面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视角的研究。如李明华对网络教学+学生互动学习模式、完全网络教学模式和本师课堂交流这三种教学“慕课”进行了比较研究[2],邓宏钟、李孟军等探研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等[3]。

二、《中国茶道》教育教学现状

《中国茶道》是我校的热门通识课程之一,该课程通过对茶道的历史文化和茶叶科学知识教学,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茶道”,初步了解选水择器、茶叶泡饮、茶道礼仪等基本技术规范,同时引导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据统计,饮茶习俗遍布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和主要a茶大国,茶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态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愈越多人关注精神与文化享受。中国茶文化浸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又是传播文化的最佳使者,《中国茶道》的开设担负着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普及现代茶科技知识的重任,也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据统计,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茶学本科专业开设了《茶文化学》、《中国茶艺》的限选课程。2003年,在全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艺》的公选课,开设后,选修人数大约500人/学年,当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讲授满堂灌,轻交流,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偏重于茶史、茶法、茶政等,以史论史,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2009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优选教学内容,重新开设了《中国茶道》全校公选课,深受学生喜爱,选修人数增长到1200人/学年;2013年学校将该课程录制成视频公开课,在校园网络公开,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受到社会上众多茶文化爱好者、从事茶相关行业人员的喜爱。2015年4月9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传统优势,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积极、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主义发展道路。结合学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本校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茶道》的课程团队被邀请与“中国大学MOOC”专家进行学习交流,从而为《中国茶道》视频公开课升级为《中国茶道》MOOCS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茶道》MOOC开发意义

1.《中国茶道》MOOC的建设能创新改革茶文化教育教学方法,迎合“互联网+”大背景下当代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让茶文化教学提质增效。21世纪,“互联网+”已经改造影响了多个行业,目前众人熟知的电子商务、在线旅游、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而在教育领域,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为了研究和改革传统的茶文化课堂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中国茶道》MOOC的建设打破了传统茶文化教育的局限性,解决了教室容量有限,满足不了众多学生的学习愿望的空间、时间上的问题,解决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度不一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的难题等,创新改革了茶文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茶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世人的青睐,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MOOC的建设将有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中国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兼具智育、美育与德育的功能,是综合性很强的生活艺术,它重在发现美、展示美、享受美、感悟美,而美的境界是人类摆脱了世俗功利之心的最高境界。《中国茶道》MOOC的建设,可以让越来越多饮茶、爱茶、学茶的人更方便直接地通过茶道修习及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刻体会有着典雅意蕴的茶文化中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将更广泛地弘扬中国茶道文化、传播茶科学知识、倡导饮茶健康理念,推动“中国茶道”走向世界。

3.《中国茶道》MOOC的开发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MOOC暂时无法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但其先进教学理念却为高校在线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湖南农业大学的首门慕课――《中国茶道》在2016年7月12日至9月18日在“中国大学MOOC”网正式上线,课程由80多个微视频、50多个文本、300多个测试题的题库构成。因其选题新颖且贴近生活,制作精美且生动易懂,语言优美且深入浅出,理论与操作并重,因此上线后受到大众的追捧,选修学员达45338人次,上线期间,该课程成为“中国大学MOOC”首页推荐课程。《中国茶道》MOOC开发,是对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尝试,也为传统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John Daniel,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25(9),2012.

第10篇

一、传统文学中自然思想观念的传承

川端康成几乎在所有的中长篇小说中都涉及了有关四季的描写,而其用四季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在标题中体现季节,例如他的作品《古都》中,采用“春花”“秋色”“探秋的姐妹”“冬天的花”来作为标题;在《舞姬》的标题中含有“冬天的湖”等字眼。标题中的季节直接表明了文章内容的时间背景,且将人物的心境或情感融于当下季节之中,烘托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二是直接对季节特性进行一定的描写,用季节的特性表现作品中角色的处境或状态,例如在《山音》中,作者将主人公尾形信吾对儿媳这种悖德的爱以及其对生活的厌倦放到了激情的夏天与寒冷的冬天的背景中,夏冬的对比与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心态的变化与煎熬;而在作品《雪国》中,岛村对驹子、叶子的恋情发生在冬季,冬季节奏缓慢,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富于遐想促发了爱情。三是侧面地虚写季节性。川端康成会在小说中描写室内的陈设、家具或是装饰品等来暗示季节。在《睡美人》中,描写江口三次去的客栈,其中客栈的装饰画由原来的红叶变为了雪景,这意味着冬季的到来,而在此背景下发生了黑姑娘死亡事件;在作品《千只鹤》中,菊治在茶室烧茶炉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意识到此刻正是冬天。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将四季有序之美融入作品的思想情感中,将自然之美上升为艺术之美。

二、传承日本传统文学中表达生命思考的禅宗观念

禅是一种东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体现,它的感悟方式、理解以及表述,它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对世俗生活的把握都深受东方艺术创作者的喜爱。禅宗对于川端康成来说,是其体验、思考生命的一种观照方式,而禅宗思想的表达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叙述方式与美学表达。川端康成对禅宗思想十分推崇,他在诺贝尔授奖仪式的演讲中多次提到禅宗诗人,如日本的道元、明惠等,而且川端康成对他们的诗作也十分喜爱且十分了解,在演讲中他还极有兴趣地分析了这些禅宗诗人的作品,其对禅宗诗歌的喜爱使得这种禅宗思想也逐渐成为自己创作中的一种理念与美学意识。禅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强调主体思辨与存在主体,例如禅宗中“风动还是铃动”的问题,按照禅宗的观念是因为主体的“心动”,万物随心而生而灭。而川端康成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其塑造的许多角色身上都带着禅宗思悟的影子,例如《雪国》中的岛村、《千只鹤》中的菊治、《山音》中的信吾等,这些角色身上都体现出一种漫不经心以及看破世俗,他们更加注重思辨和内心体验,对于世俗表现出一种消极悠闲的态度,这其实是禅宗思想在角色身上的体现。除此之外,川端康成常常在一些景色描写中塑造出一种禅的意境,例如《雪国》中晶莹剔透的雪的世界,《伊豆的》中青峦叠翠的伊豆半岛,这些环境充满了禅的美好意境。川端康成还通过故事的走向与结局来传达了一种生存之苦与一切均为虚幻的禅宗思想。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一种无怨无悔且逆来顺受的形象,这一方面是受日本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禅宗中幽玄物哀的审美特性,而在情感表现上,川端康成描写了诸多爱情悲剧,例如在《雪国》中,驹子爱岛村,但岛村却喜欢叶子,岛村最终也没有喜欢驹子,而叶子最终是葬身火海,因此谁也没有得到最终的圆满结局,这体现出一种爱而不得的悲剧性,表明人的一切情爱纠葛最终也只成为幻影。

三、日本传统文学中表现风俗文化传统的继承

在一个社会之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之外,最具活力与感染力的便是民间风俗文化,川端康成家人相继去世,成为孤儿的他对底层人民有着特殊的情谊,其在作品《浅草红团》中便描写了一众底层人的生活,有、暴力团伙、、赌徒以及流浪者等,诚然是一幅下层社会的人生百态图。日本传统风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便是茶文化,日本有着自己的茶道,它实际上是日本人的一种禅悟和心灵寄托,而茶道在日本传统文学中也多有体现,例如日本诗歌集《经国集》中便有一首《和出云巨太守茶歌》,其中描写了茶道中的饼茶煎饮,其写道:“山中茗,早春枝,萌芽采撷为茶时。……独对金炉炙令燥。……兽炭须臾炎气盛,盆浮沸浪花。……吴盐和味味更美……”这首诗描写了煮茶的先后顺序与制作方法,山中早春采茶树嫩芽为茶,然后要用火来炙烤茶饼,使之干燥,之后将干燥的茶饼碾压成末,茶做好之后,要取清泉、烧兽炭,将泉水烧沸腾之后,加入茶末,如果再加点吴盐,所煮之茶将更加味美。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有关茶道的描写大概有12处之多,从其着笔来看,川端康成对于茶道文化颇有研究。在《月兮月兮》中,松子与父亲去参加茶会,但父亲却认为茶道是战后小姐的一种时髦,而在茶会上长幼无序的拥挤人群也使得茶会失去了茶道的精神与韵味,川端康成对于茶会的这种描写并不是在表现日本的茶道文化,而是在对那个时代将茶道商业化与功利化的一种批判,茶道的本质内涵应该是超脱世俗,清静自悟,而非虚伪的世俗化。而在《千只鹤》中,川端康成描写了幽雅的茶室、精美的茶具以及严格的茶道礼仪,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菊治与太田夫人母女的污浊关系,这种荒唐与邪恶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逐渐功利化的一种无奈。除了茶道之外,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还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较多描写妆具的特点,而这些妆具在其作品中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在《山音》中,信吾从已故朋友那里得到了两个能剧的面具,一个是象征品格高尚少年的慈童面具,一个是象征英俊少年的喝食面具,信吾十分喜欢这对面具且经常把玩,一次其让儿媳菊子戴上了面具,面具遮掩了菊子的身份与面容,差点让信吾做出罪孽之事,这里的这对妆具便对信吾与儿媳之间关系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之所以独具魅力,正是因为其中融会贯通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诸多元素。川端康成认为自己文学上的成功,要归功于对日本传统文学要素的继承,他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曾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许多作家都在忙于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写作理论,并且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启蒙工作上,这些作家将日本的传统文学抛之脑后,但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没有达到成熟的一个致命因素,川端康成认为这些作家是那个时代的牺牲者。而川端康成在20世纪那样一个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却能够对自己的创作与民族文学和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最终让其坚守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的民族文学之根,皈依日本的传统文化,在作品中表达出日本独特的审美理念,这也使得其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风靡全球。

作者:张元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第11篇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12篇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茶艺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茶艺学习心得1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艺学习心得2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艺学习心得3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 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 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 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 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 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 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 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 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 ,而且以往我 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 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 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 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 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 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 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 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 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 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 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 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 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 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 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 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 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 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 茶,最贵乎“心” 。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学习心得4茶源于中国,讲求和,美,礼,仁等,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通过茶艺活动的过程感悟人生,修身养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让我学会如何协调和平衡,爱惜自己,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茶艺是一门艺术,一种修养,体现和谐,优雅,仁,德,诚,真,茶艺源于远古却不失时尚,茶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茶养生,以茶悟道,做一个优雅德,有内涵德,健康的人,这是我学习茶艺的第一步。

一;我们人类终极追求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灵。

二;我们人类向往的目标是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

三;我们人类希望的事业是自由择业,开心就业,浪漫就业,做终身喜爱而乐之不疲的事业。

这种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艺中垂手可得。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茶叶的需求量不断的日益增大,近几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可是对茶艺师的中,高级人才却很短缺,能够拥有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不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茶艺师的需求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茶叶现在已远销海外,连外国的朋友们也都被中国的茶艺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现在‘以茶会友’的社会,用茶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的交流,用真诚,坦诚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业中,竞争中,在品茶,应用茶的环境,去做任何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一个举止优雅的茶艺师,舒缓的音乐静静的流淌,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休闲场景,会让现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间。

全职的太太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茶艺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径,还可以让在打拼的先生们带来全新的休闲体验,让他们在忙碌后忘记了疲惫,优雅而有内涵的全职太太们籍着茶艺寻求一块静溢与超然的心灵空间。健康,绿色,环保是茶艺致力于推广的方向,引导人的思维,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的精神。

茶艺师是现在社会与未来社会所空缺的瓶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在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帮助自身创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乐不为?希望那些爱好茶,茶艺,想懂的茶,茶艺的朋友,你的人生就从今天大步的迈开吧。

茶艺学习心得520--年 8 月 18 日至 9 月 2 日, 我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中级茶艺师培 训。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我从态度上、文化素养上、操作技能上、教学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从态度深刻体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参加中级茶 艺师培训之前,我对茶艺师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规范的泡茶技能,能对客人进行茶艺表演与服务”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懂得,茶艺师不仅要有专 业技能与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习茶、事茶陶冶情操,传承并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对茶 的珍视和对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专业素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 文化历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至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我国茶文化体系形成,并使之传播四海。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渗透,互融互补。首先与儒家思想的“礼” 。儒 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 际的表达。其次与佛家思想的“悟” 。茶与佛的核羽是“茶禅一味”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