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的方向

时间:2023-12-04 10:0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的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的方向

第1篇

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而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高考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政治科高考试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现代科学对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死记硬背仓库式的储存书本知识,而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全身心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存储,更主要的是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性、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要摆脱狭隘的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

二、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面应试能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

2.进行扩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逆向思维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高斯提出的“级数相加”理论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要培养起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在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医疗条件的同时要注重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以及即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强大后备军团,相比较加强对已经在岗的医疗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的成效会更大。因为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最大的最深远的。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定量的研究。本文就是在总结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文素质。由于知识面和所站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人文素质有着不同的理解。王艳梅等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它孕育于人的内心,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德行、修养以及价值导向。周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人文素质。他认为,从狭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涂明华认为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胡运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出的个人特征。纵然大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表述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即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廖虎等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素质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肖哲虹说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

1.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研究。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医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水平正不断提高,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积累不够,人文方法运用不深,人文精神欠缺等。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文献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李强在其《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一文中提到,当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缺乏时代信息;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味较低。李慕军在其《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疗纠纷防范的意义》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博则认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文化底蕴不够丰富、知识欠缺、知识面狭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个人主义思想浓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成就感、心理较脆弱等问题。以上种种都说明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专家学者不仅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我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也做了介绍。谷昊指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学科建设力量弱小等问题。王艳梅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毛国庆提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肖哲虹发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李伟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设置的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彭恩圣、傅琛认为我国各高校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上存在贯彻落实不够的尴尬境遇。李丽洁指出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教育内容与医学生兴趣爱好脱节、教育方式与求知方式的脱节等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模式还很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各专家学者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上似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医学发展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林君从医学模式转变和医患关系两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徐文博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进步三个维度说明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医学学科与时俱进的要求。冯锦山则从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二是解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情况的需要,三是贫困生心理自我保健的需要,四是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培养行业素质的需要,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六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生活品味,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继成对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谈了几点体会。他认为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和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五、对教育路径和改善对策的研究

专家学者们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和加强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与建议,对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和延伸。1.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谷昊针对当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医学生责任感偏弱和学科建设力量弱小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改善对策:首先,医学院校要深刻认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要从观念上重视;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加设人文课程;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人文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方面。李国辉在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家庭教育。刘震雄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三要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全面育人作用,四要培养医学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五要引导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冯凤莲等人依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特性,提出构筑立体网络式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提出将校园文化、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专家学者讲座、社会实践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建议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上进行改善,主张转变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同时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李慕军提出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来说,要深化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说,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层面来说,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徐文博认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四个途径。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二是培养人文情怀,重视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申家字提出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六、不同视角的研究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王恬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毛国庆则从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肖松舒等从患者角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张大斌、李先进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另外,我国还有少数专家学者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研究。李瑛等在《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中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

七、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存在的问题。(1)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不足。比如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指出的现状问题都大同小异,提出的解决对策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重复性,创新性似乎不够。(2)理论应用性不强。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这些对策建议是否真正运用到了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待进一步考量。(3)多为定性研究,定量性研究不足。这导致研究出来的结论说服力不够。(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到底该如何加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理论,还是各说各理。(5)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强调学校、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那么就算我们的校园建设的多么美丽,课程设置的多么合理,我们的教学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2.研究的新方向。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了解了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1)注意突破创新。时代在变迁,现状也在不断改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点,有突破才有创新。(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并积极实践。(3)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并努力构建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使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能够量化,这样更有利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估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考量。(4)努力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理论。(5)重视医学生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使医学人文素质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杨加周,艾庆燕,等.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3):72-74.

[2]周勇.关于湖南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5(24):165-165.

第3篇

1.1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作为教育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决策的基础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反馈调控作用。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又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取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可靠信息,并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1.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和作用

开展对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强化教育训练管理,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知识教育.规范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人文底蕴、文化品位及格调。升华人格。提高境界,增强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活、做人。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的现念研究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关和教学观,有利于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对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教育评价.可以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关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并对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为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各业务部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

2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

2.1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评价的灵魂.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工科高职院校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人文索质教育规律,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先导,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为保障艘高职院校成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基地,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2.2坚持“三个面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益凸显,国力竞争甚为激烈。这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也要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教育评价理论和体系.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引导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坚持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要从全局的观点和立场出发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貌,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解决教育评价中的局部问题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收集信息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先进性、方向性、可行性、群众性.激发协作精神,要以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2.4坚持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原则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诊断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效果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人文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它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才形成的,具有内在性和长期性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教育效果的潜隐性和表征的多样性与模糊性等特点,人文素质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长期性、艰巨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主体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原则,应用多种评价方法_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去评价教育成果。

2.5坚持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的育评价是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教育管理的一个环节。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评价,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关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为学校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评价,保护改革的积极性,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方向。促进教育模式、人才规格和教育过程的组织等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各业务部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质与量的结合、评与建的结合,采取激励措施,建章立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

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也是实践难题。高职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那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就缺乏一个客观真实的尺度。这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不佳不能单纯地归因于高职教育一样,我们现在也不能将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良好完全归因于高职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但是。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换一种思路来评价工科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通过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检验。

3.1制度建设系统制度建设情况在现实的中国国情下是检验任何一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领导层面的重视,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好。因此.通过评价工科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如文理科专业布局,学生培养方案中人文知识的比重.人文学科的资金扶持力度.是否有人文学科优秀教师的专项引进政策等.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制度建设当中,规章制度的成文并形成长效机制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例如.如果文件规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资金支持比例,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资金的到位率和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检验。

3.2课程建设系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工科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建设情况,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文史哲各科是否齐全,在大的分类下,各分支学科课程开设情况如何等等。在这个系统下,评价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量化指标.即每学期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数量以及选课学生的人数情况:二是质化指标.即人文素质类课程在学校、省市乃至全国范围类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修读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成绩情况;三是学科指标.即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科门类情况等等。

3.3学术活动系统该系统主要考察人文类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讲座或报告开设情况。人文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知识传授环节,更是如此。学术水平既包括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包括科研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工科高职如果人文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讲座或报告的次数较多,内容面广线长.教师和学生能有自由讨论的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比较好。

3.4师资建设系统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因此.考察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类教师乃至全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情况,如学历、学位、优秀教师比例以及教师不同学科的学习经历等,将能预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另外,此系统还可以包括人文类教师的师生比,教师在职进修情况等内容。

第4篇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的历史性的决策。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对实施素质教育理论认识的高度不够

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问题,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不能纵观国外国外的教育形势,对上级指导性文件、精神认识淡薄,领会肤浅,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讲政治、讲正气,维护大局认识不够,存在思想上的僵硬。对新生事物怀有疑虑,善于走老路,思想固执己见,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滞后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导致“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只停留在形式上,就成了一些人的空头禅

二、缺乏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

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还是根深蒂固的,还相当严重地制约着人的思想,导致思想停滞不前。因材施教,谈何容易。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思想上还远没达到真正的统一和同步。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点论―为了升学而升学。殊不知,知识是专业的,人才是有层次的,社会是多元化的,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有关部门在小学采用及格率、平均分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标准,这是不科学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要。

三、对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有的学校创建了课堂教学新格局,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不搞统考等等,可以说素质教育一有了雏形,人们的意识有了很大转变,但就在这时,又有人怕评价没标准,又提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求分数更高,质量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经很正常的教学秩序,无形中出了怪现象。有的学校放松了教学,有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军备竞赛”,也有的在观望,徘徊中……

上述素质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忽左忽右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实施者对如何解决看法不一,也很困惑。我认为,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1、首先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从大局出发,必须全面领会好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精神,吃深吃透。领会其精神精髓,把握实质,。同时有关部门必须要花大力气提高领导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其观念,使领导从思想上改变认识,带好头,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

2、形成氛围,上下级、主管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步调统一,达成共识,使素质教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建立一个健康向上,进取拼搏,互相协作的教育新格局。

3、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育人目的,育人方向,真正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 、必须改革评价机制,建立 一个科学、完整 、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教师的体系,校外也必须相应出台评价教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有目标,学校发展有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大门,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实。,

第5篇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涉及个人基本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素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理想道德等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

(2)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它可以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有新的思想产生。

(3)身心素质。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才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挑战,适应性强,并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让人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顽强乐观的心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良性格的塑造,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测心理的能力和豁达乐观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各种专业素质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应该掌握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所学的本专业学科知识要扎实精深。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博览与本学科相关的临近学科;同时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跨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

(2)所学专业技能扎实。大学生在熟悉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突出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即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所学专业,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

(三)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当代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本国科技实力的关键。经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指创造活动的一些基本特质。主要是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个人有致力于创新的意向、态度和精神,具有创新的风格;创新意识是对问题的敏锐感知,是问题意识、洞察意识、独立意识、不受传统约束的变异意识。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加以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年中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时,既要重视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层次、内容提出较高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的交往持久而广泛,各种思潮兴起,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加速融合的今天,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既是生产力,又是上层建筑。每个国家办教育培养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继承和发展自己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素质是否端正,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方向和兴衰。通过思想教育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给行为主体施以理想、道德、信仰、信念等方面的影响,把提高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将引导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中具有支撑作用

我们把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所形成的结构作为现代人的基础素质。社会主义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目的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基础作为支撑,才能顺利进行素质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方向;原则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在新的形势下,自学考试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原则。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应有方向

(一)从工具性教育到发展性教育

教育是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对人要求的工具还是作为一种发展人的手段,是一个教育价值问题。在自学考试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们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而把自身生命的发展放到了第二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工具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学考试从工具性教育走向发展性教育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所谓发展性教育,就是要在自学考试中,主动地、自觉地促使全体自考生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全体自考生实现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使自学考试由作为考生求得生存基本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工具走向提升考生生命质量,使考生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途径。当然,强调发展性教育并不否认和排斥自学考试更好地发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谋生重要工具的作用,只不过,促进考生的发展应成为自学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早已成了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当然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培养考生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因素。

第二,要使考生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第三,要培养考生的创新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应注意加强的环节。

第四,要培养考生的实践能力。这一在素质教育中被着重强调的内容,恰恰是自学考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应更加重视。

第五,要培养考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强的主体精神,使自学考试成为一种促进考生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以考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制度,对于培养考生主体精神,促进考生自我实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更应把促进考生具有健全人格和较强的主体精神作为发展的方向。

(三)从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单一的阶段性教育考试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初是以学历考试的面目出现的,在此后很长的时期内,取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成了考生们参加自学考试的最大动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激增,职业变动的频繁,单一的阶段性学历考试文凭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促使人们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必须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这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势必就要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考试转向,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人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人开始摆脱了追求学历文凭的动机,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自己来参加自学考试。因此,非学历教育在自学考试中的兴盛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如果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侧重于补偿性教育的话,非学历教育则更侧重于发展性教育,这也符合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从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单一的阶段性教育考试转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以城市为主到向农村延伸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年来,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发展得较好,而在农村则还比较薄弱,但可以预期的是:向农村延伸必定是自学考试发展的方向。理由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身是一种具有最大民主性的教育制度,向农村地区延伸是保障农村地区人员学习权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实现教育民主的需要。

第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需要。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考试,特别是非学历证书考试给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第三,自学考试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搞好我国新农村建设,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农村为自考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是自学考试新的增长点,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向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保障。

(五)从单一发展自学考试教育到进一步与各种教育形式沟通融合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地位与作用 探索与实践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这个方向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正确处理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公正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阐发、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接受科学的逻辑要领,正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头脑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光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一切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目关连(包罗空间想象)反应客观事物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细密,因此,在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就显得有为重要。

2.开发非智力因素。在人们形形、纷繁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中,可以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罗的生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成长起主导的作用。从生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起伏。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起伏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表现社会生活题目上,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孕育发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要领的轻便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细致审题、认真计算、誊写整洁、款式规例、自觉检验、定时完成、正视错误、自动纠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弥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例子许多。如:引进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实例或现实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性”的教育;解决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准确与类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解决看法与看法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看法、性质与规则之间,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教育;解决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图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转化过程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辉煌成就,从而引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发愤图强、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制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本,使学生具有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得到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的解答规律,用字母体现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的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空间慨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牢牢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革新迂腐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恒久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做的老师取代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解说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华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能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使用、表述,导向学习方法,控制与调动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 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主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主要使命。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相识历程,照旧一种情绪历程。美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绪定陪同相识效果自然而然地孕育发生和生长,它须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即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育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性,建立求知情境,引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提高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光显性、意见意义性,展现数学课本的自身魅力,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动性,使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增进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增强师生情绪交换。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体验,迅速适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换情绪,细致捕捉后进生成长中的真正因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解决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教会学法。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要领,渐渐培养学生闻一知十、融会贯通的本事,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方向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渐渐明确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使用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明学习的方法、实验学习的方法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发散、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取、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到达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第8篇

一、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目标和指向的不同,“片面追求”或“全面发展”是它们的分水岭。那么,应试教育中的主要手段即考试和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运转的各种教育规范以及教学方式等是否就可以全盘否定呢?事实并非如此,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在某些方面还难以将它们硬性分离开来。单就考试这一现象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反对应试教育的同时,并不否定或排斥考试,一些必要的合理的考试手段若得到较好的操作还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如积极改革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等,通过运用考试引导学生建立坚实宽厚的知识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兴趣爱好,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发展;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这才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反之,若教师只是为考试而教,学生只是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凭考试说明一切,考试成了各项工作的指挥棒,学生得不到身心全面发展,这种情况就属于应试教育范畴了。

二、科学分析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避免出现两种片面的认识

采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即在决定学生升留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具备这种必要性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又如何明确呢?在客观实践中操作这种考试经常表现出两种趋向:要么向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要么滑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如果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则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良好的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作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于一体,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因而这种考试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通过考试。例如我校经过几年素质教育的探索,已经从“应试教育”的格局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达标率提高很快,音体美特长生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那种认为只有通过升学考试体育才可以提高学校体育地位的思想其实也是受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片面追求智育成绩的高低,单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优差与升降。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如果也按这种模式进行,也仅仅依此决定学校体育工作的业绩,使学校的体育工作都围绕考试这一中心,而不是着重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那又何谈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呢?因而只有明确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将其同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协调起来,使之产生良好效果,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转贴于

三、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式,正确操作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

1、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考试是基础。

各级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视考试为教学的延续,要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考试并非只有选拨功能,最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除了选拨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培养阶段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人才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

2、协调教考过渡、实行综合评估是途径。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每取得的一项成绩和获得的一次进步均构成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部分。如一种基本技能、知识,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都是全面素质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的学校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建立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事实证明,这种良好的教考过渡既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发挥考试监督和检测功能;又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不畏困难的坚强性格,从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避免出现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

第9篇

1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主动的发展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努力为人类为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并幸福美满渡过一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上的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有以下特点:

1.1全员性。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2整体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1.3主动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建立主体地位,以打破以往教师习惯的“我说你听”、“我讲你背”,把教育过程变为简单的训练过程的教育模式。

1.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而且表现在学生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上。因而学生初步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工作,不能用划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需要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开展此项工作,关键在于转变观念,革除以升学率为重点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错误观念。

2.1要转变教育观。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的观念。认识到“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2.2要转变学生观。克服将学生作为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传统倾向,要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2.3要转变人才观。克服只有大学生、工程师、艺术家、专家学者才是人才的狭隘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培养出的合格劳动者,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的观念。“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

2.4要转变质量评价观。要树立全面、整体、综合的评价标准,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既要看升学率,也要看合格率。

另外,转变观念问题还涉及全社会。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不得用分数和升学率去压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学校教育工作要按规律办事,建立和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家长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应当顺其天性引导孩子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3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实行全员管理。学校行政领导,尤其是校长,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素质教育,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从而统一认识,提高认识,明确职责,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明确素质教育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常规管理,当前,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是重中之重。

3.2制订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教师要对任教的年级、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交由教研组集体讨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同时,制定有层次,有细则,合理可行,易于操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计划,做到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毕业时目标)相结合,使学生的素质水平逐年提高。

第10篇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讲到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等问题。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 也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 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 21 世纪挑战, 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语文学科既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课堂学习方法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 独立思考, 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而素质教育也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 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将素质教育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可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成长。如在识字教学中, 我改变了以往就字认字的做法, 而是引导学生看字形、想字义、悟字理, 用生字编故事, 让他们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 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字理。结果学生不仅能又快又牢地记忆生字, 还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例如:“坐”字可以这样记忆:“两个人坐在土上。”再如“吃”字, 学生常常写成“口气”字, 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有剌卡住喉咙, 吃不下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奠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学会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广阔的的语言天地,除课堂教学外,开展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观念是先导,只有我们都树立了正确的“大语文”教学观,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去实施素质教育。

三、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

施教之功,重在练能。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教材设计的训练系列、训练方法,要求训练做到目标明、训练实、负担轻、效果好,充分体现了实施小语素质教育的这个关键。具体表现在:教材优势:小语能力训练实验教材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读写训练系列。课文后的单项,单元后的多项练习,一册后的综合练习。这三类练习,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阅读单项练习有讲读例文后的记忆性练习,巩固例文后的巩固性练习,自学例文后的运用性练习。作文单项练习有《习作例文》后的吸收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病例分析》后的预防性练习。单元后的多项练习属创造性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会的读写方法独立练习。一册后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复习巩固本册所传授的读写知识,沟通各项能力之间的联系,发挥整体训练的优势,强化素质训练的程序,提高素质训练的效果。这个训练序列符合“接受模仿――主动操作――创作运用”小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每篇课文后的作业均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题的选编力求做到:有趣、有序,围绕能力训练项目,突出素质教育要点。教法优势:把训练引进课堂,课堂教学变“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训练”,改变了传统教学“讲得多练得少”、“练得乱”、“练得杂”的现象,做到向科学的训练要质量。

四、开展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开展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有目的、有计划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朗诵、讲故事比赛、讲演、辩论、创办墙报板报或油印小报、举办书法、作文、读书笔记展览、参观、游戏活动等。课外活动安排要突出其趣味性、新颖及时性、实践性、创造性、独立自主性的特点。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强化示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要向学生介绍方式方法,并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3分钟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或朗读全文、或朗读片段,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还要读出感情。通过朗读训练,培养了读书习惯,让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思想内容,领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教育小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培养和激发自己课内外阅读的学习兴趣,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设更多发展的空间。从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勇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应具有的起码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素琼.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研究,2007(32).

第12篇

一、目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语文课堂讲授中只注重书本内容,忽视了课文之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视学生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原因不全在老师,比如学生人数众多,老师无暇顾及,这是老师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将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翱翔。

(二)教师自身的修养、素质、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培训、进修,但与现代社会实行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而年轻教师,虽然在学识上、学历上好于其他教师,但在教学经验、课堂把握能力、敬业精神上也存在差距。这些都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形成极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把提高自身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概来讲,分这几个方面:1.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广发阅读、深入思考,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和教参,授课内容要有变化,要充分挖掘出语文课文的内涵,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可以说,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企图就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很难,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这样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这无疑需要语文教师的引领,需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3.转变考试观念。这对普通老师来讲很难,因为有高考这个杠杠在。但我们可以有限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来实施,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尽力地将语文教学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的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的命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把握课堂教学,加强引导,转变学生观念,把学生带入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统一,缺一不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为最终旨归。因此,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引领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2.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学科有着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不同的题材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才能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3.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具有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创设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老师和学生的事,需要我们方方面面的努力。简而言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发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2.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3.社会、家庭的配合。学生不是封闭在学校里的,他是要到社会上、要进入到家庭里去生活的,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但这也是现实教育最为尴尬的地方,需要我们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金美霞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