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临床超声诊断学

临床超声诊断学

时间:2023-12-04 10:0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超声诊断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临床超声诊断学

第1篇

1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分析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

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

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

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2.4加强超声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

第2篇

1依托UIIS平台,建设超声影像资料库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是开展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训、实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UIIS的使用为数字化图像的收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为超声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基础。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UIIS应用之后,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UIIS同时还具有查询超声诊断意见和超声诊断描述的作用,只要输入描述疾病的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该疾病患者的详细资料及图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在科研方面,UIIS的应用有利于将教学、学术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存储报告中的数据和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便于撰写论文和科研著作。

2UIIS的应用提高了超声诊断学实训教学的质量,改变了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超声实训室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的教学需求。由于实训室超声仪器数量少、学生人数多、实训学时有限等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际操作,而UIIS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现有设备条件下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UIIS中保留的动态图像能真实地再现检查过程,模拟医院超声诊断室的实际状况,利用UIIS的超声图文工作站进行超声描述、诊断和打印,成功实现了临床实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课中真切感受到临床一线工作的状态。因UIIS具备拥有大量清晰数字化图像和简单方便的操作界面等优点,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可以对图像资料任意调取和查看,达到动态显示、实时观察,还可使同一病例不同时间的各种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同时显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UIIS在超声诊断实训教学中的充分应用不仅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教学资料的来源渠道,延长了教学资料的保存时间,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UIIS的应用方便了超声诊断考试的改革

UIIS实境教学也为超声诊断的考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测试方法。教师可以从UIIS中根据专业层次不同,在不同系统中随机挑选若干幅图像作为考试内容。当处于考试模式时,所显示的图像只显示患者的病史信息以及图像本身,学生需根据图像做出正确的技术选择和相应的超声诊断。这种方式可以真正达到考核学生诊断思维的效果,使考试变得更加方便、保密、公平、公正[4],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4UII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UIIS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医院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紧密相连,UIIS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共享。其次,教学UIIS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不容易准确选取所需内容,还会出现系统故障,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带教教师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熟练操作UIIS系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UIIS实境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临床一线的工作状态,成功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对接,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我们努力去解决,UIIS实境教学将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作者:周玫娟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3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策略;关联性;三步法

医学超声技术因检测快捷、经济、无辐射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医学院校大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理论教学仍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从事超声诊断工作的医生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所以通过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超声诊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数年,一直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和总结,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精品课程”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超声诊断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讲解,轻讨论超声诊断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课时相对少。多数教师不得不顾及进度,有限的课堂时间几乎全用于理论讲解,很少在课堂讨论。授课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因熟悉内容,教师讲得很透彻,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被证明效果欠佳。讨论实际上是对知识的运用,但遗憾的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常缺失这环节。2.对知识点关联性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授课参考的就是教材,虽不至于照本宣科,但大多也仅是教学大纲的浓缩。教师把内容讲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教师需一节接一节的讲,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对比分析。学生孤立的学习知识点,没有建立起联系。3.学习兴趣低常规超声诊断理论授课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授课内容参考教材,学生即使不听课,只要认真学习教材,也可应付考试。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且易遗忘。

二、对策分析

1.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对课堂的把控虽然很多教师认为“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理想,但超声诊断学内容多,受限于学时,多数教师不得不继续采用。这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授课累等问题。教师应改进教学策略,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学有所成。在教学策略上,笔者将“以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教师串讲+知识运用”三步法。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对章节内容进行充分了解,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再次回顾强化。然后,教师对章节内容串讲,构建知识框架、阐述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最后,以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应用训练。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学生从单纯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各环节相扣,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超声诊断很重要,因为任何案例都是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但掌握如此众多知识点难度不小。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过的内容反复涉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授课改节为单位为章为单位。通过教师串讲,学生快速建立起系统性知识框架。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将知识点添加到框架中,形成知识体系。3.适当运用PBL和CBL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是被动学习,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通过适当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用于超声诊断,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PBL和CBL的教学方法可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运用PBL教学方法,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使自学具有较好的方向性,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小组讨论阶段,设计简单的超声诊断临床案例,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技能。综上所述,“三步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他们快速把握教学内容。PBL和CBL教学法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超声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为以后复杂案例的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卓忠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

[2]刘卫勇,隋秀芳,康冰飞,刘力,叶显俊.LBL结合PBL在超声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

[3]李颖嘉,崔忠林,文戈.超声诊断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54-0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管湖,可发生肝的任何部位,以右叶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10―20%为多发。血管瘤的诊断首选超声,典型病例可以确诊,不典型者应作CT增强或MRI进一步确诊,现收集我院三年经彩超及CT平扫的78个病例95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彩超和CT平扫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差别,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至2012年经彩超及CT平扫检查的78病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6至70岁,平均年龄42岁,78例中63常规体检发现,7例胆囊炎或胆囊结石检查时发现,5例外伤时发现,3例肝区不适检查时发现。所有病例行CT增强、MRI或多次随访复查证实为血管瘤,除3例患者有肝区不适外,其余均否认肝病史,实验室肝功能检查正常。

1.2方法:超声分别使用德国西门子PREMIER及深圳迈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工作频率分别为2.5-4、3.5-5MH,其中49例58个病灶用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29例37个病灶用迈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T使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容积扫描,层厚3―5mm,必要时1mm薄层扫描。

2 结果

2.1 彩超检查结果:78例95个血管瘤,彩超发现93个,两个肝右叶位于膈下的血管瘤未查到。单发64例,多发14例,位于肝左叶16个,肝右叶77个,病灶大小6mm至7.6cm,小于3.5cm的85个病灶,其中78个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或呈筛网状,周边裂隙征,犹如浮雕样改变;5个病灶呈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病灶内见不规则“小等号”回声,当其位于瘤周时,可形成“周边裂隙征”。低回声瘤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状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可轻度增强;以上病灶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个呈等回声,可见强回声边缘;1个呈囊性改变。8个病灶大于3.5cm,其中4个呈强回声型;1个为低回声型;3个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边缘见不规则强回声环绕。

2.2 CT检查结果:CT平扫检查发现78例,发现病灶82个, 95个病灶中13个未显示,未查出的病灶均小于2cm;70个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绝大多数肝血管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有的血管瘤内含有较多机化组织,影像上呈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的含有较多机化组织以见到点状或不定形的钙化斑。较大的血管瘤,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移行带;边界较清晰;3个病灶呈稍高密度,边界尚清晰。3个大于5cm的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其内可见液化区,边界较清晰,其中一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

3 讨论

血管瘤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3种。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外观呈紫红色,一般无包膜,呈囊状或筛状空隙,犹如海绵,故称海绵状血管瘤(CL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临床症状,多为查体时偶然发现。

超声可以多角度、多频率、多途径地探查,对肝血管瘤的特异性较高,能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对大多数血管瘤可以明确诊断。这是CT检查无法替代的,应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受检查者的经验,手法的限制,并且有时受腹腔气体的影响,有些病灶难以发现而漏诊,肝右前叶膈下病灶由于位置关系漏诊率也比较高,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显示有时也较困难。CT能显示彩超不易显示部位的病灶,对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显示较为满意,可作为彩超对肝脏显示不满意患者的补充检查。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 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2] 许达生 临床CT诊断学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12

[3] 何望春 比较影像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第5篇

关键词:高频彩超;隐睾症;诊断价值

     隐睾是男性先天性发育性疾病,隐睾患者的位置多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已较普遍地作为临床首选方法,笔者对高频彩超诊断经手术证实的50例隐睾症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年龄10个月~40岁,平均12.9岁。出生后单侧或双侧阴囊内未触及为隐睾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采取下降固定术或切除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本组采用仪器为惠普SONOS-4500和飞利普HDI400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高频探头7.5~11 MHz。检查时要求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平卧位,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从阴囊至腹股沟区进行切面连续斜切扫查,双侧对称观察,对探头稍加压。扫查手法宜轻而稳,探及后,观察的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然后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隐睾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必要时可让患者采取站立位进行探查。如有不合作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

2 结果

腹股沟型隐睾31例(62%),阴囊上部型隐睾10例(20%),腹腔型5例(10%),误诊4例(8%)。超声对隐睾的定位与手术符合率为92%(46/50)。患侧比健侧小,呈发育不良状。其中腹股沟型隐睾与阴囊根部型相差不大。阴囊上部和腹股沟型的隐睾多呈均匀稍偏低回声,与正常相似;腹腔型多数呈稍高回声。

3 讨论

在下降过程中受内分泌功能的不足或缺乏、先天性纤维带的阻止、精索过短等解剖方面的异常等而产生不同部位上的隐睾。隐睾2~3岁时会有超微结构改变,会影响生,在20岁以后未矫正的隐睾较易发生恶变。在诊断隐睾时,要注意与异位相鉴别,以防止把异位误诊为隐睾[2-4]。

隐睾分单侧性与双侧性,单侧性约66%,双侧性约34%。在腹股沟及阴囊内都不扪及的隐睾发生率为20%,其可能位于腹腔内及先天性缺如。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位于浅表部位的隐睾采用高频彩超探查,可获得较满意超声图像,多数定位准确。隐睾的声像图特征:位于腹股沟处隐睾与正常相比,表现为稍小的椭圆形或扁圆形的低回声团块,回声与正常的相似,稍加压可滑动。彩色多普勒显示小点状血流,腹腔内隐睾则在腹前壁及膀胱周围见一低回声,稍向腹腔内突起,外形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呈椭圆形位置较固定,腹膜后隐睾因位置较深又有肠腔气体干扰,此时可采取清洁肠道,适度充盈膀胱作声窗,尽量减少干扰。若发现隐睾大于正常,而且内部回声异常时,应高度怀疑隐睾恶变。超声检查未发现时,不要轻易诊断缺如,需结合其他检查方式进一步检查。

本组病例误诊分析:1例为发育不良,术中显示隐睾体积极小,外形规则,彩色多普勒未能出现血流显示,1例患者年龄较大,发生癌变。另外2例均为腹膜后隐睾,因肠道气体较重,腹膜后位置较深,患者肥胖等原因造成超声的误诊。

隐睾在超声检查中须注意与腹股沟肿大淋巴结、输精管盲端膨大腹、股沟疝、精索囊肿等鉴别。肿大淋巴结通常为多个,活动度小,内部回声较低,质地较硬,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小点状或条状回声;输精管盲端膨大的纵断面呈梭形或圆柱形,可见明显管壁回声;腹股沟疝:腹股沟部见一混合性囊状包块与腹腔相通,可见肠管蠕动;精索囊肿超声显示为无回声区,位置为正常上方,无血流显示。

高频彩超对于隐睾有较高的诊断率,超声操作简便、可重复、无创伤、无放射,这些优点有助于准确地提示隐睾的定位、大小、内部回声及其并发症,检测出的内血流信号对于监测术后效果及成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高元桂,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4.

[2] 丁  杰,王兰田.高频超声波诊断隐睾症97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6,12(4):286.

第6篇

输卵管妊娠属于异位妊娠之一,又称宫外孕,随着宫外孕发病率的增高,给予临床提供宫外孕的诊断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在临床症状不典型,尚未发生输卵管破裂时,超声很难为临床做出早期诊断。随着B超诊断技术的提高、β-HCG的定量测定及阴道超声的使用,使未破裂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输卵管未破裂时,超声检出宫外孕包块使其成为可能。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利用阴道超声技术诊断输卵管妊娠27例,通过经阴道超声对38例宫外孕检出的声像图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可能在尽早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年龄22~40岁,平均31岁。初潮年龄11~17岁,月经周期28~35天,停经史6周内。其中慢性盆腔炎16例(59%),宫内放置节育器8例(30%),输卵管手术后3例(11%)。易感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输卵管功能影响。

2 超声诊断

首先采用二维超声检查,明确宫内有无妊囊,双侧附件区有无包块,盆腔有无积液,然后经阴道检查,发现宫外孕包块后,测量包块大小,行彩色多谱勒超声及能量图检查,观察包块内回声及彩色、能量分布情况,并选取血流信号明显处测量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

二维超声所见:一侧输卵管包块,最小12mm×7mm,最大36mm×20mm,其中两例为间质区,大部分团块内见厚壁欠规整无回声,最小范围1.3×3mm,最大5×12mm,囊内见卵黄囊8例,见胚芽者4例,均未见原始胎心搏动,CDFI:妊囊周边见环形血流3例,见半环状血流15例,其余点线状血流,频谱测量动脉血流速峰值3-18cm/s,少部分舒张期无血流信号,呈单峰波,偶见怪异频谱为双向血流。RI:0.4-0.9。仅6例有少量盆腔积液。本组经保守治疗无效,妊囊进行性增大,盆腔积液出现或原积液量突增,后经手术证实10例。28例随诊2-4次,包块及其内妊囊缩小,周边血流信号逐渐明显减少,保守治疗成功。本组中有3例一次检查未发现包块,3-5天后二次检查发现包块,有6例为第二次宫外孕。最早明确诊断为宫外孕包块者为闭经30天左右。

宫外孕是由于孕卵种植于子宫以外的部位。以往因宫外孕发现不及时造成母体死亡率高达10%,故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相当重要。

宫外孕多发生于宫内节育器放置后、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妊囊多着床于输卵管内并发育生长。经阴道超声检查关键在于明确宫内有否妊娠囊,并要与假妊娠囊鉴别。宫外包块要与正常卵巢鉴别,尤其是同侧卵巢内的黄体血肿鉴别,对闭经时间30-40天之间的宫外孕者有时首次经阴道检查也很难发现明显包块,仅输卵管局部略增厚,很难明确包块存在,应随诊避免漏诊宫外孕。有学者认为包块内环绕的半环状血流对确认宫外孕有意义,而包块内环绕的环形血流不易与黄体囊肿区别。妊囊内如有卵黄囊、胚芽,可明确宫外孕,如果后两者不存在,此时需结合临床,即便尿妊娠阳性,超声仅能提示宫外包块存在。由于病人就诊时间早,尽早选择经阴道超声,在妊囊内未出现卵黄囊和胚芽时就检出宫外包块,非手术保守治疗的成功得益与此。本组保守失败者均为妊囊内见到胚芽且见到胎心者,故胎芽内存在胎心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经阴道超声检查因探头频率高,探头在阴道内紧贴宫颈与阴道穹窿,盆腔脏器位于声场近区,使盆腔器官声像图更清晰。对观察子宫内蜕膜结构及异位妊娠囊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未破裂型包块内孕囊,卵黄囊回声、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显示直观,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佐证。且不受患者体胖、肠管气本及膀胱充盈等因素影响。发现孕囊也早于腹部超声1周左右,较腹部超声易于发现异位妊娠小包块回声,经阴道超声的应用,使异位妊娠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经阴道超声检查可发现较小的未破裂的输卵管妊娠包块,我们发现最小包块仅1cm左右,包块内有仅直径1-4mm妊囊样无回声。本组绝大多数包块内未发现卵黄囊、胎芽及胎心,但结合临床不影响诊断,如包块妊囊周边有血流分布则对宫外孕早期诊断有更大价值。多数学者认为半环状血流对宫外孕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本组符合。包块内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差异大,无明显特异性。对有停经史伴有阴道点滴出血,尿HCG阳性,经腹未能发现妊娠囊而怀疑异位妊娠者应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总之,经阴道超声对宫外包块的检出对临床医生的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并可减少外科手术干预。

超声对异位妊娠的定位诊断较准确,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但对于未破裂型的诊断能有一定的难度,有漏诊误诊发生,超声造影检查可能为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TVS是诊断早期输卵管妊娠的最佳方法之一,熟练掌握异位妊娠超声体征,完善TVS检查方法,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结合病史及动态观察血β-HCG值,有助于及时和准确地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未破裂输卵管妊娠在超声监测下行药物流产保守治疗,既可避免手术痛苦,又可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留输卵管。

参 考 文 献

[1] 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13.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64~1267.

第7篇

【关键词】 高频超声 眼科疾病 应用价值

现总结分析45例眼科疾病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各种眼科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10月,我院眼科门诊送检眼超声患者46例,发现异常45例,其中白内障19例,白内障并玻璃体混浊8例,外伤性白内障1例,单纯性玻璃体混浊4例,玻璃体出血4例,玻璃体出血并玻璃体后脱离2例,视网膜脱离6例(部分性脱离5例,完全性脱离1例),晶体不全脱位1例。

1.2 仪器 采用GE logiq-3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0.0 MHz。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双睑闭合,涂耦合剂,探头轻置于眼睑上,做纵、横、斜切面扫查,根据需要可嘱患者转动眼球。依次观察前房、晶状体、玻璃体、球壁等结构。选择最佳图像冻结,进行测量、记录。

2 结果

2.1 与临床对照 46例全部获得满意超声图像,与临床对照,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6.6%。

2.2 声像图特征

2.2.1 白内障[1] (1)晶体周边部混浊(皮质混浊),晶体周边部可见强回声,中心部为无回声。(2)核混浊为主,晶体中心部有强回声,其周边部为无回声或弱回声。(3)完全性混浊(多属白内障成熟期)晶体全部呈强回声,其厚度为4~5 mm,或 6~8 mm。

2. 2.2 玻璃体出血 轻度玻璃体出血为无数的点状、短线回声,散在分布或局限在玻璃体腔某一部位;致密的玻璃体出血为不定型的回声光团,出血多时回声光点、光团可占据整个玻璃体腔;陈旧出血易在下方,有机化形成时,同时显示带状或膜样回声;新鲜出血表现为极细弱的点状回声。玻璃体出血的后运动十分活跃。

2.2.3 玻璃体后脱离 为玻璃体腔后部的线状光带,与视盘相连或不相连。前者为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后者为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界膜光滑、薄,呈极低回声反射,提高增益后能清楚显示。

2.2.4 视网膜脱离 在玻璃体内出现弧形或“V”型强回声光带,与视相连,光带与球壁之间为液性暗区,此为不完全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内的“Y”型或“T”型光带,尖端与视相连,两端达锯齿缘。光带上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同视网膜中央动脉,但流速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光带多不规则,粗细不均匀、无血流显示[2]。

2.2.5 晶体不全脱位 一般通过测量眼球各方向的晶状体赤道至睫状体的距离进行判断,如眼球各方向晶状体赤道至睫状突距离均相等则无晶体脱位,如各个方向的距离不等,则有晶体不全脱位,一般晶体向晶体睫状突距离缩短的一方移动。

3 讨论

眼科超声诊断的历史较短,在我国应用超声诊断的时间仅仅二十多年,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近代与电子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型超声扫描仪问世及其他影像技术的进步,促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眶手术的大力开展。对眼内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光学仪器和超声波扫描,屈光间质混浊后,超声几乎成为唯一可以显示眼内病变的手段,即使检眼镜可以观察的眼病,也常借助于超声扫描帮助诊断和鉴别[3]。随着超声仪的改进,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应用,超声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指导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超声探查由于操作简便、无创伤,结果准确可靠而被首选。

参考文献

1 钱蕴秋.超声诊断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52-153.

第8篇

通讯作者:李红霞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动态观察胎盘前置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孕期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胎盘前置状态564例病例定期追踪检查至排除胎盘前置或妊娠结束,动态观察胎盘前置状态的结局。结果 564例胎盘前置状态患者中217例在不同时期出现阴道流血(占38.48%)。前置胎盘类型与孕早、中期发生阴道流血密切相关(P0.05)。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盘状态157例,持续至妊娠足月29例(占27.38%);其它类型前置胎盘状态60例,持续至妊娠足月23例(占38.33%)。474例孕28周前胎盘迁移至正常位置(占84.04%);52例持续至妊娠结束(占15.96%),并占同期分娩人数的0.53%。结论 各种类型的胎盘前置状态在妊娠各时期均可引起阴道出血,孕早、中期阴道出血与胎盘前置状态密切相关。超声动态观察胎盘前置状态能及时诊断前置胎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通过对胎盘定位,可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超声; 动态观察; 胎盘前置状态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妊娠期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若不能明确诊断,及时处理,会危及母婴生命。本文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孕期超声检查时发现胎盘前置状态的564例病例进行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其结局,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孕早中期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的胎盘前置状态患者564例,其中217例伴有或曾有阴道流血。年龄21~43岁,平均26.5岁。首次妊娠102例,两次以上妊娠462例。第一次检查孕周11~28周,平均20.5周。一般每隔1个月复查一次,有阴道流血的半个月复查一次。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GE LOGIQ 5 PRO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每次检查均适当充盈膀胱,经腹部多切面观察胎儿及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关系,显示不满意的排空膀胱经会阴检查。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三类: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又称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为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到达宫颈内口而未覆盖宫颈内口为边缘性前置胎盘。根据胎盘覆盖宫颈内口的程度不同分为:中央性前置胎盘,部分性或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三类。另外还要重点观察覆盖宫颈内口的胎盘是胎盘的主体还是胎盘的边缘。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4例胎盘前置状态患者中217例在不同时期出现阴道流血,占38.48%。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盘状态在孕早、中期出现阴道流血157例,占72.35%;前置胎盘持续至妊娠足月29例,占27.38%;其它类型前置胎盘状态在孕早、中期出现阴道流血60例,占27.64%;前置胎盘持续至妊娠足月23例,占38.33%。474例孕28周前胎盘迁移至正常位置,占84.04%;52例持续至妊娠结束,占15.96%,并占同期分娩人数(9876例)的0.53%。29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状态中24例胎盘主体覆盖宫颈内口,5例胎盘边缘覆盖宫颈内口。部分性或边缘性前置胎盘状态持续至妊娠足月19例。低置性前置胎盘状态4例。前置胎盘类型与孕早、中期阴道流血密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妊娠各时期发现胎盘前置状态及迁移至正常胎盘位置情况见表2。

表1 前置胎盘类型与阴道出血时间的关系 n(%)

3 讨论

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1]。前置胎盘发生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2],由于子宫蜕膜发育的缺陷或损伤,导致受精卵供血不足,从而促使胎盘面积扩大,

表2 发现胎盘前置状态时间及迁移至正常位置情况

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且子宫内膜损伤越重,发生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可能性越大,是发生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3,4]。自从诊断性超声仪发明以来,超声检查前置胎盘以其准确性、安全性和无创伤性,已取代了其他检查方法而成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而且操作便利、重复性好,可随诊动态观察。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胎盘、胎儿先露部及宫颈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确定前置胎盘类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前置胎盘分型的超声诊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与临床分型相同分为四型[5,6]:Ⅰ型,中央性前置胎血;Ⅱ型,部分性前置胎盘;Ⅲ型,边缘性前置胎盘;Ⅳ型,低置胎盘。第二种分为三型[7]:Ⅰ型,中央性;Ⅱ型,边缘性;Ⅲ型,低位胎盘。诊断前置胎盘需要考虑孕周,在孕20周以前,胎盘处于前置状态的发生率可高达20%,而在足月检查时则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仅为0.5%,这是因为妊娠中期胎盘占据宫壁一半面积,因此,胎盘贴近或覆盖宫颈内口的机会较多;妊娠晚期胎盘占据宫壁面积减少到1/3或1/4。由于子宫下段的形成及伸展增加了宫颈内口与胎盘边缘之间的距离,使原似在子宫下段的胎盘可随宫体上移而改变成正常位置胎盘。因此,若妊娠早中期超声检查发现胎盘前置者,不宜马上诊断为前置胎盘,而应称胎盘前置状态[1]。本组564例胎盘前置状态患者中474例在孕28周前即迁移至正常胎盘位置,占84.04%,52例持续至妊娠结束,约占15.96%,占同期分娩人数的0.53%。尽管超声显像诊断前置胎盘的诊断率高达95%以上[8],但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所以诊断前置胎盘除应注意妊娠月份外还应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因膀胱过度充盈宫颈被拉长,子宫下段受压而向后方移位使子宫前后壁相互靠近而构成类似前置胎盘的声像图造成假阳性,此时应部分排空膀胱后再复查;子宫下段局限性收缩使该部位子宫肌壁增厚或隆起时局部回声增强,其声像图酷似胎盘,也可造成假阳性,应待子宫松弛后再复查。经腹部检查膀胱未充盈;后壁胎盘由于声束在胎儿部分衰减,其声影往往使后壁胎盘无法显影;宫颈内口的液性暗区,有时被误认为羊水液性暗区,均可造成假阴性,此时可经会阴检查清楚显示宫颈内口上方有无胎盘组织覆盖,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进行诊断,排除假阴性。各种类型的胎盘前置状态在妊娠各时期均可引起阴道出血,特别是孕早中期出现的先兆流产症状很多由胎盘前置状态引起。建议妊娠早期阴道出血者,及时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胎盘前置状态。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发生阴道流血的情况,由高到低为:中央性前置胎盘>部分性或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性前置胎盘。因超声检查能动态观察胎盘前置状态,及时诊断前置胎盘,临床医生就可根据超声检查、阴道流血量、妊娠周数、胎位、胎儿是否存活,是否临产制定正确的治疗原则,即控制出血、纠正出血、预防感染、正确选择结束分娩的时间和方法,在母亲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率,资料表明孕36周以后主动结束妊娠的围产儿结局要明显好于等待至36周以上自然临产者[1]。超声是唯一可以随诊发现中晚期妊娠前置胎盘的准确的无创检查方法,所以,超声动态观察胎盘前置状态,能对有阴道流血患者及早诊断前置胎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通过对胎盘定位,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124.

[2] 李志凌.前置胎盘415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2,3:142.

[3] 彭冰.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临床分析.四川医学杂志,2006,27(9):958-959.

[4] Lira PJ,Cabral CFJ,Argueta ZM,et al.Placenta previa matemal and perinatal repercnssions, analysis of 170 cases.Gynecol Obstet Men,1995,3:175-180.

[5]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天津:天津科学翻译出版公司,1995:132.

[6] 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手册.北京医科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403.

[7] 张青萍主译.超声诊断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6-307.

第9篇

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77例患儿进行腹部检查,观察有无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对其分布、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77例患儿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80-02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为常见,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常为阴性[1],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现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77例临床及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以腹痛就诊的患儿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岁,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恶心、低—中度发热;腹痛为脐周及右下腹,时间几天至两月不等。

1.2仪器与方法。仪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患儿平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常规检查排除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子宫附件(女性患儿)疾病、阑尾炎、肠套叠等。高频探头沿肠系膜走行检查脐周、右下腹,必要时加压推开肠气,观察淋巴结数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并对最大者测量长径和短径,比较长径/短径(L/S,亦称纵横比),然后彩色多普勒(CDFI)及频谱观察及测量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体积较小,多小于5mm,长径>短径,淋巴结内多无血流信号。由于肠管内容物干扰,半数正常淋巴结不能显示。目前淋巴结肿大标准为[2]: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最大切面长径≥10mm,短径≥5mm,纵横比>2,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患儿治疗前后淋巴结之间的差异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77例患儿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呈椭圆形、肾形,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呈散在分布或多发呈簇状、串珠状分布,未见融合。最大者长径为23mm。回声呈:①低回声者多见,肿大淋巴结呈均匀低回声,本组63例,占82%;②皮髓质分界清晰,皮质为低回声、髓质为稍高回声者14例,占18%。CDFI: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血流信号。根据血液的多少分为3型:Ⅰ型为少血流型,其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本组45例;Ⅱ型为较丰富血流型,其内见条束状,本组28例;Ⅲ型为丰富血流型,其内见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延伸的树枝状血流信号,本组4例。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是婴幼儿期腹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临床表现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常无固定压痛点,少有反跳痛及肌紧张,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多为正常。因其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临床上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困难。过去对肠系膜淋巴结的检查往往依靠CT、淋巴结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等,上述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儿及家长不易接受。目前超声检查已被视为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及特异的检查方法。

有报道认为部分正常儿童也会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建议将淋巴结肿大标准增加为短径>8mm[3]。肠系膜淋巴结炎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急性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右下腹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穿孔率较高,并发症和死亡率也较高。超声可见肿大阑尾回声,直径>6mm,部分病例管腔内见粪石强回声。②肠套叠: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对于诊断小儿肠系膜结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急慢性腹痛儿童进行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有助于尽早明确腹痛原因,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诊断依据,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6

[3]王文刚,田晖,闫记英,等.正常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彩超测量值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3):423-424

[4]裘法祖,王健本,张祜曾主编.腹部外科临床解剖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8

[5]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五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7]贾立群,王晓曼.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8]钟红.临床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9]武国良,李建华,张华超,等.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J].医学影像,2006,3(20):142-143

第10篇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也是胰腺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它起病急,临床症状重,对患者生命威胁大。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1年来我院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治经过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月有完整临床和彩超资料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39岁,保守治疗21例,手术4例。全部病例均因急性上腹痛3小时~3天入院或转科,并即行超声检查。急性胰腺炎主要症状有突然发作上腹部疼痛,疼痛剧烈而持久,伴阵发性加剧,并向腰、背及肩部放射。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及黄疸,本组中10例有明确的暴饮暴食或饮酒史,7例胆源性,4例慢性胰腺炎复发,4例无明显诱因。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18例,正常或略高7例。

仪器与方法:使用飞利浦SDI-4000型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患者取仰卧、半卧位、坐位或侧卧位,经腹扫查,仔细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变化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观察了解胰腺周围、胸、腹、盆腔有无积液及积液量的多少,并注意胆囊、胆管、胰管有无扩张及胰管内有无异常回声。根据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视病情需要随时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其消长和演变情况,对腹腔气体多者,显示不清的嘱患者饮水充盈胃腔可提高胰腺图像的显示率。

结 果

本组中21例显示,显示率927%,4例未显示。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胰腺炎21例,其中急性水肿性胰腺炎19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2例,4例显示胰腺大小回声正常。,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例均伴有网膜囊及(或)腹腔、盆腔积液,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声像图表现为胰腺形态多规整,边缘清晰,胰腺饱满,呈轻、中度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并以前后径(厚度)肿大为主。实质回声多均匀减低,部分病例胰腺周围及腹腔可有积液,但比例较急性出血坏死型明显减少。据报道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炎症和胆道徊虫)是其主要的病因。腹腔内积液的患者比例较急性出血坏死型明显减少。本组病例除4例手术外,其余经胃肠减压及保守治疗后,胰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胰腺的声像图表现一般和血淀粉酶呈正相关,但作者随诊比较急性胰腺炎声像图与血清、尿淀粉酶的恢复时间,发现血清、尿淀粉酶恢复很快,而声像图恢复较慢。尤其是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更慢。曾有1例淀粉酶早已恢复正常,但声像图迟至发病65天后仍未恢复正常。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声像图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轮廓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低或强回声相间,回声较粗,胰腺周围和/或网膜囊、腹腔、盆腔伴有积液,该型病例彩超动态观察,胰腺形态变化快,胰腺内外液体积聚的量和部位亦逐渐增多,多数病例胰腺超声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

讨 论

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的高低与病理分型有关,早期明确诊断治疗是预后的关键所在,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呈对应关系,特别是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部分病例血淀粉酶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或减低。动态超声观察结合血淀粉酶及临床症状,对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确诊率均有大幅度提高。本资料中有1例患者血清淀粉酶显著增高,超声观察中胰腺肿胀程度无明显变化,下腹部积液也无增多,最终诊断为普通水肿型,其临床最终诊断与彩超结果一致。另外,有1例早期血清淀粉酶仅轻度增高、1例正常的患者,动态彩超发现胰腺回声明显不均,部分边缘呈虫噬状,短期(2~3小时)内复查,胰周、网膜囊及下腹部均出现液性暗区,诊断为坏死型胰腺炎,并最后得到手术证实。对于腹痛患者,如果超声发现胆囊增大,胆总管轻度扩张、胰腺显示不清、脾肾之间有裂隙状液性暗区是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之一,本组病例中,有3例有上述表现,经彩超观察均出现典型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经腹超声根据胰腺大小、形态、边缘、回声的改变,以及胰周、腹腔、胸腔等部位急性液体的积聚,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等作为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依据。由于病理变化不同,水肿型和坏死型的超声表现亦不同,虽然上述表现不是确诊的标准,但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据报道,普通的经腹超声对急性胰腺炎的正确诊断率为439%~940%。笔者认为,造成假阳性的原因,一是机器的灵敏度不高,操作者没有掌握测量胰腺的正确方法;二是对有些非炎症引起的胰腺增大及回声改变认识不足,如胰腺的脂肪浸润可使胰腺回声减低。假阴性多是因患者肥胖或肠麻痹引起肠气过多,而使胰腺显示不清所致,有报道认为胃肠胀气是急性胰腺炎表现之一。有些患者早期胰腺没有影像学变化也是原因之一。本组显示,在患者腹部剧痛时,半卧位及坐位是清楚显示胰腺提高诊断正确率的较好方法。总之超声观察了解胰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包膜改变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时了解大网膜及腹腔内有无积液及合并症,从而判断胰腺病变的程度,特别是对是否手术治疗还是内科保守治疗可以从图像上提供决策依据。为配合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演变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直观依据。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彩色多谱勒超声;胎儿;胎盘;血管前置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72-01

本文利用彩色多谱勒对产前4761例中晚期妊娠孕妇的超声检查,对胎盘观察的回顾,了解胎盘、脐带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探讨其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

1 姿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产科就诊并行常规超声检查的孕妇共4761例,孕妇年龄16--43岁,平均29岁,孕16-38周,平均孕29周。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ALOKA-4000型超声诊断仪,腹部二维探头,频率为2-6MHz,心脏探头频率为3.5 MHz,深圳迈瑞DC-6型,探头型号:6CV1(经阴道)标准频率:6.5 MHz;

方法:孕妇取平卧位,经腹部按一定顺序作纵横及斜各方向连续扫查,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各项指标,准确测量胎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参数,对颅脑、颜面、脊柱、胸腔、心脏、腹腔、肝、胃、肾、膀胱、肠管、四肢、脐带、羊水、胎盘有序的逐一探查,记录结果存档。动态观察胎盘迁移。

2 结果

4761例中晚期妊娠孕妇中,妊娠20周―26周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20mm为低置胎盘279 例,到晚期足月妊娠时低置胎盘12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45例,中央型前置胎盘18例,合并胎盘粘连植入6例,合并血管前置2例。

3 讨论

3.1孕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称为前置胎盘,临床按胎盘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分为三种类型:完全性前置胎盘或中央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全部为胎盘组织覆盖;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覆盖;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达子宫颈内口边缘,不超越宫颈内口。前置胎盘发病率约为0.5%-1%[1],引起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胁着母儿生命安全。多见于高龄或经产妇,尤其是多产妇,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

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胎盘定位具有安全、准确,可重复且无创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前置胎盘筛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国外有研究报道,在早期妊娠,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5%-30%,孕晚期降到时0.3%-0.6%[2],这种前置胎盘发生率的差异是由于胎盘迁移所致,低置或“潜在”的前置胎盘在中期妊娠很常见,仅少数持续存在至晚期妊娠1%-5%[3],是乎晚期假阳性率约为12.5%[4]

循证医学认为:各种检查应不增加阴道流血的风险;② 建议以毫米(mm)为单位描述胎盘下缘达到或超过宫颈内口的距离;孕l8-24周,检查提示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者,应连续复查胎盘迁移;胎盘下缘覆盖宫颈内口距离>15 mm,预示足月为前置胎盘风险升高。

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两种方法可相互取长补短具有安全准确的优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胎盘前置状态在孕晚期复查最佳的时间及频次,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无症状患者,妊娠中期超声检查提示胎盘下缘达到或仅覆盖小部分宫颈内口者可于孕36周左右复查;妊娠中期胎盘下缘覆盖绝大部分或全部宫颈内口者,复查应提前至孕32周,以便及时发现前置胎盘,给予积极处理。

3.2对血管前置的认识

血管前置指胎膜血管位于胎儿先露前方跨越宫颈内口或,接近宫颈内口,是绒毛的异常发育所致,发生率1/2000-1/5000[2]。在工作中碰到2例前置胎盘合并血管前置的孕妇,妊娠35周及36周时B超检查,在近子宫颈内口部位,2例均显示在胎盘附近有与脐带搏动一致的索条状低回声区,位置固定,不随改变。CDFI:检测跨过宫颈内口管的血流频谱为典型的脐动脉血流频谱,即胎儿血流频谱,临床都做了积极的处理,一例妊娠38周时行剖宫产,新生儿存活,母亲死于DIC,另一例,在妊娠38周时,准备剖宫产术中孕妇突然破膜后,母子均很快的死亡,来不及任何抢救,这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血管前置是胎儿潜在的灾难,破膜后,覆盖在宫颈内口的血管易破裂,使胎儿迅速失血和死亡,围产期死亡率可高达到75%-100%[5],足月胎儿平均血容量只有300ml,即使不破裂,血管前置可能分娩过程被胎先露压迫,导致循环受阻发生胎儿窘迫,甚至胎儿死亡,所以我们对它应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严重的产科急症,产前及时诊断及为重要,与血管前置相伴的危险因素与胎盘异常的关系较多,对于不明原因的妊娠晚期的阴道流血,经腹部超声发现有前置胎盘、双叶胎盘、副胎盘、多胎妊娠中,特别是在双胎中脐带帆状附着者,应警惕该病前置血管发生的可能性。超声诊断是常用产前诊断血管前置的方法,是诊断血管前置的金标准,对于提高围生期胎儿的安全性,降低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价值。

3.3对胎盘植入的认识

胎盘植入的主要并发症是胎儿分娩后胎盘难以剥离,引起威胁孕妇生命的产后出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095%[6],常可以与前置胎血合并发生,超声工作者应当掌握胎盘粘连的超声诊断标准。典型声像表现包括:① 胎盘后子宫肌层低回声区消失;②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强回声线不连续;③胎盘内腔隙状回声;④胎盘组织团块凸起于子宫浆膜面,呈结节状,增厚的及膀胱壁包块。在上述6例胎盘植入病例中,产妇产后由于有严重的出血,有2例采取切除子宫才达到止血目的。

图1 前置胎盘合并血管前置声像图 图2 前置血管血流频谱图

CDFI;检测跨过宫颈内口血管的

血流频谱为典型的脐动脉血流频谱。

总之,前置胎盘,前置血管,胎盘植入,三者可以独立发生,也可相互合并发生,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危及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及潜在危及胎儿生命。在中晚期妊娠中,超声工作者对胎盘进行定位,对宫颈内口的观查,必须明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为此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所以说产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前置胎盘,前置血管及胎盘植入做出准确的诊断,能给临床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信息,为临床干预和处理提供可靠参考,使孕妇能得到适时剖腹产,终止妊娠,能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34.

[2]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35.

[3]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36.

[4] 祝伟宏等.降低超声筛查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的方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60-1861.

第12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