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3-12-05 09:5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1篇

一、建筑艺术的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3] 楼庆西.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2篇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必须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主要建筑类型、建筑艺术的特色以及建筑审美价值。

1.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秦汉时期是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寺院园林极为兴盛。隋唐时期是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由于经济得到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宋元时期是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古典园林的高峰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乾时期为盛。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1.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如亭、台、搂、阁、廊、榭、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别具一格。

1.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孕育、生长到发展成熟,历经了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一是要总体上要符合自然规律,二是每个对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分隔空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使用建筑来分隔空间,使之融于自然,浑然一体;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建筑需要与真实的大自然有融为一体的感觉,虽然是人为建造的园林,但是要围绕着自然这个中心来建造;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对树木花卉的安排与摆置讲究一种自然的表现方法,这样会使园林建筑艺术的“整体性”显得更加完美。

1.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引人入胜,具有其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美。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是否得当,是人们对建筑艺术产生最初的审美感受因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人工与自然高度的进行结合,构造出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物质空间。二是建筑风格和造型美。建筑风格和造型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和造型不但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时代的、民族的审美要素,这些要素也就构成了它的艺术价值。三是总体布局的韵律美。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使用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当人们走进一座园林,由游览初始直至结束,应像观赏戏曲一样,体现出序幕、和结尾。四是意境和文化美。有很多园林建筑是由民间传说而建造的,蕴含着意境美;园林中的亭、榭可供文人品茶、弹唱、饮酒、作诗、观景等,建筑物上的彩绘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蕴藏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中华振兴的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造园艺术这一优秀遗产,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利于我国现代化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2.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朴素自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现代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灵感之源,是我们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都是经过建筑设计师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建筑实例设计出来的。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就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它把苏州园林中的造园精髓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结合,是一个体现着中国的古典美,又不失现代实用性的设计作品。国内现代居住小区建造也可以增添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在建造现代居住小区时,既要考虑到保留中国历史文化,又要考虑如何去适应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如“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使命和对地脉尊重的考虑,精心布置26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并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个主题院落。营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总体上体现了尊重历史、实用美观的完美艺术风格。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今后的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思想的大力解放,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髓一定能够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得到延续和发扬。

2.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在世界未来的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并对东、西方造园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在东方,如日本、韩国等邻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借鉴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如日本早年的贵族府邸中的所谓“池泉庭园”,便是中国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的形式。中国园林对于欧洲造园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1980年后,中国建筑精华之一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设计,凝聚了匠师们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典造园艺术,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瞩目。

第3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设计艺术是一个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功能要求,而且亦情亦理以人为本的现代室内环境,室内艺术设计可以将建筑风格文化集中体现。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先生说过“每一个建筑都需要独特的设计,不仅要和地点、气候有关,而同时当地的人民、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传统习俗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建筑仍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构思、创意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以及人文因素密切相关。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社会发展、艺术、文化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等同或停留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一般是和家具以及建筑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

1室内设计及其概述

1.1室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要素有七个,即空间、色彩、光影、空间界面、家具、陈设和绿化。一个成功的室内装饰设计,在功能上应当足适用的;在视觉上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要始终注意室内意境的构思和创造。虽然构思和创意无法套搬,同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要素和创作原理。设计者只要在设计中以创作原理为基础,变换处理各种设计要素,突出特定场所的特征和环境特色,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美观大方、格凋高雅、富有个性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是根据空间所处环境和使用性质,运用物质以及技术手段,创造出健康、功能合理、美观、舒适、以及符合人心理和生理要求的理想住所。目前室内设计的发展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风格多层次多元化。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投资标准以及建筑功能的差异,使得室内设计明显地呈现出多风格、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2室内设计是空间功能的设计

室内设计中常见的空间形态有,开放、流动、封闭、动态、共享、开敞、灰空间、母子空间、地台车间、下沉空间、虚拟空间等。室内设计围绕空间功能进行规划,运用空间界定的各种手法,进行室内形态的塑造,并依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通过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空间具有“凝固音乐的韵律美”。

1.3室内设计是自然的语言的设计

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室内设计通过自然语言来诠释设计的魅力。室内设计借鉴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借助叙述,比喻等表现手法,对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情感意境进行表达,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处之道,通过“自然”语言的呈现,使得建筑艺术发扬光大。

1.4室内设计是文化传承的设计

室内设计和人文关系也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室内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室内设计体现着地域文化和风俗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风俗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一个地方室内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理念的表现,是对现代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运用与继承。

2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借鉴

室内设计艺术根据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节奏韵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组合,构筑环境设计特点。

2.1借鉴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通过室内设计艺术有机合理的整合建筑内部的各部分,达到情境、韵味。一个大型的时尚商业空间,结合联乘以及经典流行设计,利用西方视觉技巧,给人以视觉平面的夸张美感,再加入各种元素,混入传统元素以及建筑室内概念,从而提升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质感,表现出商业空间和品牌文化的价值。传统建筑设计往往会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件,摆设在屋内,如对联、字画、宫灯、牌匾、屏风等等;墙上还可以悬挂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结、挂屏,摆放盆栽、瓷器、古玩等。这些极具特色的陈设品对设计具有画龙点睛作用,室内设计将这些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不但能使设计增加风采还能有效营造丰富的人性空间。

2.2借鉴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设计在借鉴建筑装饰材料时需要有多种选择,借鉴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如粗糙的石膏仿石材料或者岩石墙面,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气息。如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饰物,能增加天然的意境。如米黄色砖形墙纸的书桌上,错格相间的桃木色地板整齐干净,给人一种典雅严肃的感觉。如今大量具有材料本色和自然纹理的根雕家具、竹藤家具以及越来越多民间手工艺品、民间艺术品进入室内空间。

3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创作思维的借鉴

室内设计会经常借鉴建筑艺术的创作思维,可以通过对建筑艺术兼容并包精神的吸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民族艺术独特性的尊重。

3.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

自然景观在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中都被当做背景,来强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筑艺术在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许多传统建筑的设计都源于大自然。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不仅能够落实可持续的发展,也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观念。例如由杜昀主导设计的“恒大海花岛”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筑-景观-规划”一体化设计,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地,全面构建海花岛绿色生态体系规划,并陆续打造了1号岛风情商业街、游艇俱乐部室内设计、五星级度假酒店群等项目。如在风情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将16国风格各异的饮食街与商业街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同时对街道与海洋、堤岸的关系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处理,营造出独特而有秩序的游览氛围。

3.2儒文化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这种影响展现的更为深刻。人的审美、兴趣、爱好、阅历、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个性化已经文化底蕴等都能得到极大的体现。设计师不断进步的源泉在于对优秀作品的不断创作。尊卑关系和主次等级在建筑体系中要着重强调,为了满足等级秩序,传统建筑要设计一个主轴空间来连接周围建筑。现代建筑设计遵循这种思想观念,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对空间设计因素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建筑主题,从而使各个要素能够合理搭配,使建筑设计的人本思想得到真正体现。设计的追求就是使每位业主的居室文化得到充分表达和升华。例如《考工记》记载,城制分为天子都城、诸侯国都、宗室和卿大夫城邑,分别为城的三个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其有着不同的建筑标准。《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是对宗庙建筑等级的规定。《明会典》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门屋三间五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由此可见,在单体建筑之中,建筑等级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间架、屋顶、台基以及构架的做法上均十分显著地体现出来。

4建筑风格文化和室内装饰设计并驾齐驱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历史延续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对时代的追踪和对历史的尊重,其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折中主义、复古主义盛行之际,兴起了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哈尔滨的各类建筑物基本都采用新艺术运动处理手法,因此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座建筑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功能变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大多数工程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产物,遵循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计算机管理系统、消防、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还存在着是否保持各类艺术造型原有风貌以及各系统所占空间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能比较成功的改造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装修工程,实现艺术与技艺的结合,在一些宾馆的公共空间中,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构件和装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保留,例如: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大理石壁炉,经铸铜转门等。极具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石膏浮雕纹样,具有西伯利调的木门和精美雕刻的木质构件,充满审美价值的木装饰,金属铸造的罗马立克柱式和楼梯扶手等等。面对这些物体,倾诉着历史沧桑而又意犹未尽,这些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人类文化遗产,虽然外观上有霄壤之别,但却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室内艺术的产生、变化以及发展,不仅延续和发展了建筑艺术的历史文脉,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文化和风格的关联就是对更高层次和谐的追求,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共同享有和发展人类文明,遵循并超越历史传统。

5结语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呈现多元,其中最值得现代建筑设计继承的是,传统建筑艺术的人文思想与美学特征。传统建筑艺术崇尚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美学、建筑形态与人性文化的完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传统设计文化,是对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室内设计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更为合理更加优美的生存空间,作为室内设计中主要元素之一,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用有感彩的,直截了当的语言与人对话,在创造情调、塑造风格展现艺术上有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李梅.浅析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心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78~80.

[2]杨志林.浅析建筑设计艺术与室内设计艺术[J].美术大观,2014(7):109~110.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 建设 人文艺术

 

图书馆是一个人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释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是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在服务和管理上,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应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检索便利快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服务近在身边。 

笔者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义上的建设;二是图书馆的实体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共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艺术实体,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真正人文艺术的体现。 

 

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它的优越、方便和安全,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图书馆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风貌,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图书馆建筑更应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艺术成为好的音乐和诗。 

1 实用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以藏书为主要功能,因此产生了像宁波天一阁这样的藏书阁,其建筑形式是封闭的。到了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变为以藏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阅览在前,书库在后,目录厅、借还书处在中间的藏借阅相分离的布局。现代图书馆的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由此产生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同藏借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布局和结构。目前国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大开门模数式图书馆就是以这种设计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房间进行改造和重组。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范围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内外可以互视,使外面的读者还没进入图书馆就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而里面的读者阅读之余可以欣赏外面的优美景色,以调节身心状态。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还可以感染一些潜在读者,激起他们走进图书馆深入了解其人文内涵的欲望。 

2 审美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理念;建筑艺术;设计内涵

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坚固、愉悦,这是成功设计的三原则。其中,实用与坚固强调了建筑设计的物质内涵,体现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而愉悦原则则体现建筑设计的精神世界,是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高超表现,它是建筑设计所涵盖的精神属性在建筑物的姿态展示。通过人们的感知系统,借助于设计空间的、体积的、造型的、线条的、光线的、形态的种种因素,构筑人们对建筑物的精神诉求。基于当代建筑理念与民学原则,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可以从体量、结构、细节和气度四个方面体现。

1.建筑物的宏观视角__建筑物体量。

建筑物具有极强的功能性。一个建筑物的体量,就是一个建筑物的外形设计、内部结构以及借助于山水地势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在精神层面,它给人的是一种精神压力和侵占。萧何曾经说过"“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以“壮丽”的体量表现“重威”的内涵。一个建筑物,无论我们从远处遥望它,还是近处打量它,或者走入建筑物的内部,让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建筑物的“体量”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

无论我们在宫殿、或者我们在教堂、或者我们在公园、或者我们在厨房,建筑物的体量无不让我们直接触摸而感知、也无不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技术和精神诉求。一栋栋水泥排楼的容积定然比佛教大殿容积大,但佛教大殿造成的宏大的感官直觉却大大超过了前者。在设计上,一个科学迷宫的设计,在纵深上不施分隔的建筑体量让我们感知深邃的意味,教堂建筑,在高度上不施风格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天国的高远而可以望及,走入这样的建筑,你必然真切的感受到宗教世界的存在。

2.建筑物的内部视角__建筑物结构。

拉斐尔莫尼欧说:“建筑师工作的基本事实之一是实现理想,即使你的设计建立在卓越的结构上、、、”建筑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搭建与构成,实现内部的科学分离并与外界保持交流。结构形式是建筑物的灵魂所在,它具民族性、时代性特征,并融合于传统文化。建筑师把自己的作品展现给世人,本质上展现的是建筑师的精神内涵。建筑艺术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高超融合。通过建筑人们体会的是精神世界的博大。所以唐人街必有牌楼和大屋顶,清真寺必有火焰门。在现在民居建筑设计中,小的卧室空间体现安全,大的客厅空间体现畅朗与豁达。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木头的材料性能是抗压不抗弯,与柱的结合来撑起整个空间。建筑结构,首先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不仅仅是设计上的安全,而且是视觉上的安全与美。建筑结构在考虑安全、美学的同时,还要借助与天时与地理,融汇于山水五行之中。如北宋时喻皓造开封的开宝寺塔,它考虑当地强风的情况,在结构上设计使塔身预先向西北倾侧,并预计一百年内将被吹正。

3.建筑物的微观视角__色调与花饰

建筑的精神内涵首先是视觉艺术。而色调就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视觉体现。一个建筑的色调是其视觉的基调,它最先向你传达了这个建筑的性格。比如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北京故宫的红砖绿瓦,无不向你展示着傲视天下的威严与尊贵。在江南民居,色调以粉墙黛瓦为主,体现江南学士杏林一读、独善其身的悠怡,金丝楠木不施雕绘的本色漫溢着其脱尘的雍容。穆斯林建筑绿色与金色体现出热烈与深沉。色调通过视觉向你展示了建筑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文化追求。在设计理念上,色调设计一定要合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同时要协调与周围环境,并积极奉献与周围的环境功能。比如雅典卫城的神庙与其环境浑然为一体,以示神居的自然。

在中国,建筑雕绘是重要的建筑特色之一,是展现精神世界,体现文化追求的重要建筑艺术。雕绘的象征意义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意味。在我国南方,窗棂板上的花鸟体现民居的幸福与安详;一些江南学士,常在窗棂板上雕一卷书再加一盆花,意显书香门第的悠然与志趣。一个恰到好处的雕刻,也许你不会去注意它,当你的目光从宏观的建筑物体量落在微观的雕刻上小憩的时候,你才会感知到知道,它是为着这建筑的美妙而生的。

4.建筑物的外观视角__气度与震撼

气度,归根结底是一种建筑文化的精神震撼。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等。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建筑物气度,最能体现的就是它的大屋顶了,它不仅显示级别,而且可显示尊贵、典雅和皇权。从建筑结构来说,一个硬山顶的建筑必然无法勾勒出歇山顶建筑的天际线,必然也无法成就其从容舒展的气度。一个重檐顶也必然比一个单檐顶更显尊荣华贵,非凡气度。中轴线上的建筑在气度上总是两侧的配殿所不能比拟的。建筑物的气度出了建筑物本身之外,也可巧妙借助周围环境,浑然天成,更显示天然铸就。如天坛的圜丘,并非高大建筑,一个简单的汉白玉台,却因着周围的旷阔和前方棂星门的简达而创造出一种通天行地的非凡气象来。

一度时期内,建筑设计的精神世界与民学体现,充分体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体现在设计师的精神诉求当中。在当代建筑思潮中,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充分展现了多元化的建筑设计,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被充分放大,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未来看,建筑艺术必将融合自然论、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把人们的精神追求推向和谐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宏立. 当代的建筑审美趣味[J ].山西:山西建筑, 2008.

[2]陈晓宁.从环境角度看生态建筑设计——记灾后阳光小学设计[J]; 四川建筑 2011.024、丁宁. 论建筑

第6篇

求。我国建筑装饰艺术起源早,再加上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元素得到不断交汇对

于建筑装饰,进而使我国的建筑艺术发展丰富多彩,其中回族清真寺建筑装饰是

最具有代表艺术价值的建筑装饰之一,如何探其根源使其继续发挥建筑装饰的优

越地位,分析装饰艺术对建筑物的总体添彩能力,达到实际的视觉效果,就需要

我们对这种建筑装饰文化艺术视觉进行深刻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视觉;特征探索

中图分类号:

TU238TU238TU238TU238

文献标识码:

AAAA

文明的起源,文化的进步,促使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革新,建筑物的美观和

独特个性由建筑装饰艺术来添姿增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建筑物装饰艺术,

如何使建筑物呈现出其地区的独特鲜明性,我们以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为探讨

话题,进而对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深刻有意义的视觉探索分析。

一.宁夏回族建筑装饰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1.宁夏回族建筑装饰物的起源和发展

宁夏回族地区主要是以清真寺为代表性的建筑,现今我国历史上清真寺大多

数的建筑风格,是基于伊斯兰宗教文化,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从

1980年以后由于和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又加入了欧、中、阿建筑物装饰的形制和特色,使清真寺建筑装饰成为独具代表

的符号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装饰业上占据重要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派主要是伊斯兰教,在宁夏地区随着清晨清真

寺的诵经声迎来新的一天。无论是小镇、县城都被伊斯兰教的绿色大穹顶所遍及,

绿色富有生机,是人们对于生命源泉、绿色希望的向往,每一种颜色和装饰纹理

都有祥和幸福的象征性意义,所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饰物象征着人们的文化

内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主要影响宁夏建筑装饰,清真寺是宁夏主要建筑

装饰的参考和照本,并且清真寺的建筑艺术效果,和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物相

比较,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宗教个性,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主要代表回族人

民的文化气质,我们主要就以清真寺为主,来思考当代建筑艺术装饰的重要视觉

影响和价值意义。

2.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构成原因

宁夏回族地区具有塞上江南之称,可见宁夏地区的生活发展水平是富裕和安

稳的,随着文化的传播,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参与活动。清真寺是回族人

们的信仰理想崇拜集聚地,清真寺给与信仰民众可以发挥、传播宗教信念的主要

处所。回族建筑的发展特色主要有建筑装饰艺术的衬托,所以每当看到绿色苍穹

大鼎,就能看到一方经济的主要特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随着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回族建筑的装饰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借鉴和参

考在很多现代化建筑中,其中装饰纹样更具代表性,包括:几何、花纹、植物、

器物花纹、以及阿拉伯数字的应用,从总体效果来看宁夏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装饰

纹样既具有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物的共性,同时又拥有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装饰的特

点,以致形成地区特色的传统装饰纹样。

3.宁夏回族建筑艺术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启示意义

宁夏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装饰典雅、考究、高贵、大气,象征着回族人民思想

价值的实际取向,宁夏回族地区的房屋建筑顶棚,大都采用绿色的大圆顶饰,显

得典雅肃穆,格外别致。装饰物大多数是雕刻的花卉及含有吉祥如意的植物和几

何图形,建筑装饰古韵十足,别具风采。

从宁夏回族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色彩、装饰材料及装饰纹样能直接看出伊斯兰

教建筑装饰,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接纳及坚守伊斯兰教文化的特质,二者相融

与和谐的统一。但是对于宁夏地区清真寺建筑的研究是不能一味的脱离现实观察

和代表释义的。宁夏地区的一些清真寺建筑装饰,建造形制比较完整,值得保留

与借鉴对于其他地区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二.当代建筑装饰物需要传承借鉴融合回族建筑装饰的主要意义

1.有助于中国当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改良从而形成城市的特点

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从根本上忽略了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性,以致中国的城

市发展越来越没有特色,因此现代建筑既要加强质量的同时,首先要完善重视建

筑装饰艺术的视觉效果,注重借鉴和吸收回族建筑装饰的艺术表达效果,从而成

为城市的特色,使建筑装饰艺术成为城市代表,从而为城市留下最独特的城市风

景。

2.有助于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优良继承及进行创新改造

宁夏回族地区的建筑装饰,色彩鲜艳运用对比表达方法比较纯熟,共同的斑

斓彩色构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宁夏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从形态上已经造

就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作为这一地区的主要代表建筑装饰,形成了艺术上的新发展

和新突破,给更多的宗教建筑装饰,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借鉴,从根

本上增加了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和种类,丰富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装饰

艺术的新局面。

但是面对优越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回族地区的建筑装饰在发展的同时要

注重继承和保护传统的艺术精华,促使新的装饰物不断更新,让回族建筑装饰物

吸引更多的慕名观光者,让建筑装饰艺术成为宁夏地区最为璀璨的文化产品,从

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3.有助于宁夏地区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促进经济开发

宁夏地区的建筑物的装饰艺术能从型、态、意等方面反应人们的思维意识、

审美形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甚至能反映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

心中的向往和理想。要以形成地域文化反应当地经济文化水平为主,以带领启发

其他后来建筑为辅,深刻实践理论创新。

宁夏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能够反映当地的文化风气,更是民族性格的延续和

装饰风格的发扬,这一装饰建筑艺术,可以形成总体的产业文化,来增加民众的

收入,进而传播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使这种有价值的装饰艺术得到最根本

的保护。

结语:

宁夏回族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从很大程度上给我国当代建筑装饰带来新的

参考,使我国建筑装饰业不断在原有的传统装饰上保留创新,也给世界建筑装饰

艺术增添了一抹彩色,建筑装饰艺术的造诣是基础,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需要

更多地探索和传播,就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使之与自然风光、

民俗文化需求甚至旅游资源相结合,成为宁夏地区新的亮点,促使回族建筑装饰

物的有效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9.

[2]薛敏.宁夏回族村落的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第7篇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外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本文从黄鹤楼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的造型、色彩、装饰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对饰品进行民族化设计。

关键词 黄鹤楼文化;建筑艺术;饰品设计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阁”之一,它依江而座,风格特异,“天下绝景”的盛名享誉世界。现今的黄鹤楼以光绪年间的蓝本为基础,经过重建矗立在黄鹄山上,壮美巍峨,气势恢宏。它既是历史环境的再现,又具备现代园林功能,如今的它更是武汉城市形象与重要的文化窗口。将黄鹤楼文化及建筑元素与饰品结合,把黄鹤楼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以饰品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为建筑类饰品设计提供一点新思路。

1 黄鹤楼文化及建筑艺术在饰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黄鹤楼不同于富贵华丽的皇家建筑,也不同于清新脱俗的私家花园建筑,更不同于气势恢宏的寺观建筑,而是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间特色。在对黄鹤楼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到有关黄鹤楼饰品实为旅游产品:或诗词书本字画对联、或楼样摆件;除此之外纪念章及有关楚文化的编钟让游客无法真正的融入到感受黄鹤楼文化的氛围中,故并不利于景区的品牌发展。而将其文化元素与建筑元素与饰品设计结合,不仅要根据饰品自身的特征提炼精华开发新造型,而且还要尽力保留其艺术独特性,才能创造出造型精美又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和丰富内涵的饰品。

2 关于黄鹤楼文化的饰品设计思路

2.1 意境的表达

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言简意赅的行为方式在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特别注重对表达手法的提炼,重意而不重形则成为表现形式化的主体化手法。从黄鹤楼顶楼整套金碧重彩壁画可以看出“江天浩渺”何等气势,它表现着古时楚地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以及黄鹤楼位于楚地时的风土人情。在设计中可不局限于黄鹤楼的建筑实体,采用应物象形制造意境的手法将景色抽象化运用,以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2.2 情感的体现

鹤文化来源于道教文化,但后世赋予它诸多含义。如鹤是父鸣子和的象征,将父子之间的情感运用到设计中,跳出对其外形直接运用的思想桎梏,既可增加创作的思路,又丰富了文化载体的造型。而关于黄鹤楼诸多诗词文化中不乏有表达送友离别之情的诗句,由秀丽的山川寄托着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针对如此深刻动人的情感,在设计时可采用意境的手法来表现二人之间的情感。

2.3 寓意的追求

祈福心理在我国体现的十分特别,人们往往具备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理。以此心理,在设计上可以采用象形或谐音的方式来呈现。鹤文化中有鹤鸣之士一说,以鹤喻品德高尚洁身自好的贤洁之士,以鹤的优美姿态为造型表达对翩翩君子的赞美;而“鹤”谐音可同“和”,通过对和的理解可造型成外观为圆弧状,以鹤与和结合突破了取材的单调性和造型的单一性,使饰品呈多造型的表达。

2.4 精神的升华

道家与儒家理论自来是互融互补的,道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重视呼吸吐纳。如今设计师以其为设计理念运用在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微妙关系,更是传达出保护生态的良好呼吁。在黄鹤楼内部装饰中,有诸多展现古人个人修养和儒雅气度的诗画及楹联,这不仅是黄鹤楼由古至今积淀的诗词文化,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一种延续。当人们在登黄鹤楼的同时去感受楹联诗文所透露的哲理时,会产生一种超脱大自然的心境,呼吸于宇宙、俯仰于乾坤。这种心境在设计中可以由深入刻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方式来表现,以追求人精神层次为最终目的。

3 关于黄鹤楼建筑艺术的饰品设计思路

3.1 造型元素的提取

饰品最终都是通过造型来向人们传递信息。为了突出黄鹤楼建筑上的特征,在对其建筑元素提取上应做到取其形,延其态,叙其意并传其神。黄鹤楼富有动感美的飞檐翼角极具视觉冲击力,在设计中往往不能直接运用如此具象的外形,否则既不能表现出饰品小巧精致的特性。造型时应该简化图形,抓住飞檐上翘的动态美,使用简约线条式来表现既能显现其特征又能迎合现代人审美;其次要把握造型的形态,以饱满均衡的整体效果表现饰品的形态美和艺术感。

3.2 材质的选择

饰品作为一种装饰品常与人体直接接触,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成为关键。黄鹤楼在建造风格上趋向于古代建筑,透露给人们是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感。针对黄鹤楼建筑的特征,可采取复古型材质与现代型材质。复古型材质如陶瓷、漆,以陶瓷和漆作为主材料创作了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以这些材料的艺术气息与建筑特色相结合来增强饰品的艺术背景。现代型材质则是用贵金属与各类宝石的结合以及对旧材料的新运用,如将木料与金属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既延续了古黄鹤楼的木构造特点又符合了现代混凝土式仿木构造的建造特色。不仅能增加饰品除了贵重以外的层次,更使饰品与黄鹤楼平民化、开放化的社会形象相符合。

3.3 色彩的应用

色彩如同乐谱一样属于无形的语言,它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传递着情感。而民族也具有独特的色彩代表性,不同的颜色会传达出其民族的风俗文化及审美情调。但饰品只有小小的那方天地不能尽善尽美,此时色彩的出现便丰富了其空间局限性引发的创作思路。黄鹤楼建筑的整体颜色基调以红墙黄瓦为主,室内则以绿色天花吊顶,整体装饰以褐色为主。在设计时,要跳开颜色的限定,根据材料来适当调整,因为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色彩的不同甚至是质感相差。应该把握整体色调,运用冷暖色的对比、互补色的应用等方式,遵循色彩和谐美的法则表现其建筑特点,用色彩与质感表现黄鹤楼浓厚的历史感,传达鲜明的古典韵味。

3.4 纹样的变化

在造型元素中,纹样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传统纹样中,有菱形纹、卷草纹、莲花纹等线刻纹样,排列有序、纹样鲜明富有特色。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慢慢沉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底蕴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特色。在黄鹤楼建筑中体现的纹样有龙纹、鹤纹、花草等,通过对这些纹样进行抽象简化、分拆重组等手法将其运用到饰品的主体材质或主要表现区域,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体现出饰品所表达的设计灵感,起到装饰性的效果。

3.5 手法的表现

形式美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都有相应的体现与表达。黄鹤楼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以道教“八卦”的布局采取新的形制来建:屋顶采用清朝时期的攒尖顶,四面突起一座“歇山顶”式牌坊,五顶并立,大气独特,形成了正八面的特点。根据黄鹤楼的建造楼型,可以归纳出建造所运用的手法是对称均衡,产生的则是气势浩大的视觉效果。而层层造型优美的飞檐则以均齐渐近的方式出檐深远,以静制动,犹如黄鹤展翅。在饰品的设计上也可借鉴对称造型或构图均衡的方式,或采用画面对比统一的原则,在统一下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继而形成饰品独特的形式美。

4 结语

黄鹤楼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具备的文化内涵也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用饰品的语言来表达黄鹤楼的文化,运用黄鹤楼建筑艺术中经典的造型手法,将其建造的精湛之处以饰品造型,使有关黄鹤楼的饰品呈现出新颖的面貌。让它不仅仅是旅游胜地的缩影,继而成为装饰的点睛之品,更是成为具备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李华.清代黄鹤楼建筑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3).

[2]张全明.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文化涵义[J].长江建设,2001,4.

第8篇

Ma Changm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110142,China)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从建筑美学角度上阐述中国建筑的美在于有着丰富内涵的有意味的形式。意境是丰富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与环境、造型都有密切的关系。意味是建筑艺术最丰富充实的显现,它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来独特的意味来。它是指导我们今后从事建筑作品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is thesis mainly expounded the beau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lies in meaning form of abundant connot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 high unification of rich content and beauty forms.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s and modeling. Meaning is the most abundant and full appearance for architectural art, it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it can create unique meaning depending on the way of symbol finally. It is the ultimate goal when we are engaged in architectural works design in future.

关键词: 意味 意境 创造 目标

Key words: meaning;artistic conception;creation;goa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89-01

0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不论后世人们对建筑何以要取大壮的形象作出多少解释,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达对建筑的认识,说明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自从建筑跨入了艺术的行列之后,就产生了什么是建筑的美的问题。毫无疑问,由于自然、技术和社会条件的差别,更由于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别,不同的民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创作中又充分运用审美经验的联想纽带,使他表达出时代的文化内涵,调动起人对建筑美的认识。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审美意味

建筑的美是多种审美因素的辩证统一。虽然建筑的形式主要是由无生命的,不具象的体、线、色、质所构成,但人们从中获得的却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而构成这个艺术形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如前述那些描述所表现出来的“意味”。只有“意味”才能使那些无生命的,不具象的形式获得生命,塑造出形象,这就叫做有意味的形式。所以,中国建筑的美不是形式,却在于形式――有着丰富内涵的有意味的形式。人对建筑艺术最初的审美层次,是通过环境气氛获得的。中华民族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认识到了建筑环境气氛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总结出一套创造环境美的法则。管仲最早提出城市相地的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许多相地理论都与堪舆学说有关,剥去某些神秘的外衣,可以看出鲜明的审美观点,最主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和巧于因借。

《园冶》虽然讲的是造园,但它的相地理论实际也是最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相地学美观。总的原则就是“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然后依次叙述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的自然美特征,以及如何改造自然美成为环境美。如山林地的特点是,“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林的体宜应是优雅活泼,所以它的布局就特别强调曲折、分隔,强调小尺度的建筑与大空间的借景之间的彼此因借。住宅的体宜应是安详恬适,所以它的布局就特别强调内向、封闭,强调内部适度的庭院与外部封闭的体量之间的和谐一致。不仅如此,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传统建筑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对单座建筑造型的推敲,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就是组织空间序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民居、园林那样淡雅朴素,以协调为主的和谐;同时还有宫殿、坛庙那样雍容华丽,以对比为主的和谐。前者是造型艺术的共性,而后者则是中国建筑特有的风格。

中国传统艺术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手法创造出意境这个高级的审美境界。意境是丰富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它与环境、造型都有密切的关系,但运用象征手法来提示启发人们的认识,从而领悟到意境的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在相当多的建筑中,创造意境首先要依靠象征。例如北京故宫,环境造型序列式样体宜和谐等等,固然是这一大组群的美的基础,但皇城前面的比兴手法城楼华表。狮金水桥等和各处提名的提示手法,也是创造皇宫意境必不可少的部分。由环境气氛和造型风格构成的意境,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有感觉而不够明晰,终难达到艺术的高峰。比如天坛,是中国建筑中第一流的杰作,它就几乎全靠着象征的手法才使得环境和造型有了灵魂。欧洲建筑自文艺复兴以后,几乎全部抛弃了象征手法,以为那全都是与新兴的人文主义格格不人的神秘主义,于是全力以赴去追求造型美,结果是肤浅的建筑大量涌现,再也没有出现过希腊罗马哥特时代那样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了。这也就难怪黑格尔宣布哥特建筑是建筑艺术的最终代表,闭口不谈文艺复兴以后的建筑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大至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承德外八庙,小至一处小园林,一所小山寺,无论是令人惊叹其伟大,或是流连其幽静,美就美在那能够使人从中领悟认识到比感官的愉悦更多一些的东西。流传至今多不胜数的诗词歌曲文赋,很多是依托于建筑,受启发于建筑,这就是意境的魁力所在。

2结束语

意味是建筑艺术最丰富充实的显现,它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它最后是要靠象征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来独特的意味来。它是指导我们今后从事建筑作品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9篇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 藏品 光与影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96-01

一、博物馆和藏品

1.博物馆意义

“博物馆”名副其实,其中有广博宽泛的各类藏物,其收藏的物品体现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品位和精神内在力量。这些藏品都是无法估值的人类瑰宝。博物馆的建立是艺术品被社会大众所欣赏的关键,具有开放性、公众性。它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2.博物馆和藏品

许多时候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会更好地体现出其藏品的内涵内容,可以说不同的藏品决定了博物馆藏品内在意义的外化,这便是博物馆的设计内涵。因博物馆,藏品为世界所知;因藏品,博物馆本身成为了建筑艺术。许多时候,许多博物馆本身就是藏品的一部分,甚至是最精华的部分。北京的故宫博物馆本身就是藏品的一员,而且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一员,它经过明清两朝的历史洗礼,经过了园艺大师的细心雕琢,其本身所富有的历史文化沉淀就是最美好的艺术品。由历史构成的建筑瑰宝,其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书画、雕刻、瓷器等传统艺术的最好储存容器,藏品与博物馆的相互成就,构成了伟大的现实艺术。

二、光影与博物馆空间

1.光影对藏物的影响

文物上的花纹色彩留存时光的印记,在博物馆的光影交叠下,文物格外生姿。文物本身的花纹色彩清晰可见,经过岁月洗礼,细小的、崩裂的伤痕、裂纹展现在大众的面前,有一种历史雕刻的唯美感。光左右我们的视觉,迷惑我们的眼睛。光影在博物馆中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有的光线展现藏物的美感,但是有些却对藏品有所伤害,例如闪光灯。大部分的文物对于光都十分的敏感,闪光灯的光线中含有紫外线和红外线。这些光线对于彩绘、陶俑的伤害非常大,会导致其表面的纤维的断裂褪色,导致色彩变色、掉色。也许我们会认为照一两次没有什么伤害,或者选择用手机进行拍照。但事实上每一次闪光灯拍摄都会造成伤害;手机闪光灯在0.1ms的距离内的光线强度可以和太阳相媲美。所以,博物馆中基本上是禁止闪光灯拍照的。博物馆对于文物的光线设计要求是十分高的。正确的光线设计合乎规定又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甚至一定程度上保护文物。文物在光影艺术下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形成更好的文化气氛,感染参观者。

2.光影对于博物馆空间的影响

光影对于博物馆空间的影响来自于多个方面。在博物馆建筑空间中,光影可以起很好的构筑作用,这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指视觉上的塑造作用。光影可以从视觉上放大博物馆的空间,让人在视觉上感到更加的开阔舒适。光影还可以显现出建筑的形态,可以将博物馆内外部的线条、造型,乃至于每一个细微之处极致地体现出来。让博物馆建筑的美感充分展现,也让参观者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博物馆本身所带来的美感。此外,博物馆在建设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往往体现着博物馆设计者对于博物馆的精神感情;建筑材料的肌理、线条、一切的细节,都在体现某种意义上的以小见大,以微观现整体。光线的塑造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建筑的细节与美好。最后,光与影可以对空间环境有所装饰。光线的明暗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不同光影,不同氛围。适合于博物馆设计的光影会在保护博物馆文物的同时体现设计感,体现美感,给人不同的领悟。

3.光影在博物馆的设计之中

将博物馆粗略分类的话大概有艺术类博物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不同的博物馆设计偏向不同。博物馆的设计不会像商品房一样都是一种设计。博物馆的设计来源于藏品的类型、定义的人群、博物馆的性质、所处的地理环境,甚至于气候天气条件。这些具体条件经过设计师的拆解重构,经过人为的设计表达,使其内在含义被转化为艺术化表达。它不是单单的房子结构而是活的精神体。光影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以不同的设计形态表现出来。也许是斑驳的光影效果,也或许是阴影和明亮的强烈对比,还有可能是几何形状的光束。在博物馆中,空间和光影构成不同的建筑空间,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都对没有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的人来说,是一种别样的感动。这种光影塑造的空间有与众不同的震撼和独特的美感。

三、结语

光和影在博物馆设计中是不变的主题,是参观者的视觉欣赏点,是摄影师眼中的美感艺术。震撼我们的心理,修炼我们的精神。给我们视觉的震撼,心灵的感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东正教,佛教,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差异

一、中俄两国国情,宗教概述

中俄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都为推进东北亚和整个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两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其中,宗教建筑,就是宗教文化的灿烂标志。

二、、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

(一)、俄罗斯的

俄罗斯联邦境内共有10余种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包括东正、天主教、新教、三大教派)、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萨满教等。其中,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也是对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影响最深的宗教。

(二)、东正教与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

1、东正教文化的传入与传统建筑样式的演化

自罗斯受洗以后,神父们从拜占庭输入石建筑技术基辅罗斯石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是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它是11世纪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一个高峰。

2、封建割据时期的东正教和教堂建设

12世纪中叶,古罗斯进入了封建割据时期。各地王公为了取得教会的支持,不惜耗费巨资,建造大教堂。这个时期宗教建筑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形成了俄罗斯祭祀建筑的圆筒型塔式教堂建筑模式。

3、蒙古

鞑靼人统治时期的教堂建设13世纪下半叶,蒙古鞑靼人入侵和罗斯周边封建主的扩张,罗斯的建筑业进入衰落和停滞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了一些新的表现方法来适应定制人的不同要求。

4、莫斯科公国兴起时

14世纪下半叶~15世纪,库利科沃会战反败为胜后,莫斯科在全罗斯的主导地位被各地所认可。这时的东正教会鼎立扶持莫斯科大公,大公因此对东正教会非常依赖和提携,在各地建立了很多东正教堂。石头建筑在莫斯科兴起。

5、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后

15世纪末~16世纪,俄罗斯部族形成,真正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历史开始形成。教堂建设开始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艺术接触。流派特点为:结构清晰,对称,多层,装饰性的白石雕刻。正面的彩色花纹,彩色瓷砖和建筑物明显的向上动感等等。

4、俄罗斯帝国的建筑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纪。彼得大帝建立“俄罗斯帝国”。这段时期突出的典型是在泥泞海滩上建立的彼得堡。彼得堡的建筑大都规模宏大、十分气魄,表现出建筑师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

5、十月革命时的东正教和苏联时期的教堂命运

十月革命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东正教的法令和政策。“土地法令”和“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结束了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国教地位,教会势力受到重创。教堂建设不再继续,而且还受到极大的破坏,有些被改作其他用途的建筑,教堂大量应用于非宗教活动。

6、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与教堂现状

当代,国家对宗教逐渐采取了妥善的政策。政府主张复兴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东正教,赞同把教堂全部归还教会使用。一些教堂的围墙用白色大理石砌筑,重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就是显着的代表。教堂内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设施。当代俄罗斯的教堂艺术在继承原有俄罗斯教堂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正迈向现代化。

三、中国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

(一)、中国的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其中,拥有信徒较多、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其中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的影响颇深。

(二)、佛教与中国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

佛教建筑及其特色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

1、佛寺

1.1佛教寺庙的产生和发展

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从洛阳白马寺的诞生到现在,我国佛教寺庙的建筑历史已经将近两千年。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第一座佛教寺庙的出现,到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初期,我国的佛教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并逐步发展成为伽蓝七堂的形式。

1.2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

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所以民俗种类繁多,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与佛教传入方式相适应,我国的佛教寺庙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汉传佛教寺庙。第二类为藏传佛教寺庙。第三类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

1.3佛教寺庙的特点

由于深受宫殿、王府、坛庙、住宅等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汉传佛教寺庙一般都由一组又一组的庭院式建筑组成。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寺庙的等级不同,大小不同,寺中庭院的数目也不相同。规模小、等级低的寺院,一般只有一、二个庭院。规模大、等级高的一般有四、五个以上的庭院。唐代的扶风法门寺,属于皇宫之外的内道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

2、佛塔

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形式丰富,发展脉络清晰。这种埋有佛祖舍利、佛牙、骨、发等圣物的塔,一般称作舍利塔。中国佛教著名佛塔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有:河南登封的嵩山寺塔、山东历城的四门塔、陕西长安县的华严寺塔、陕西西安大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浙江杭州六和塔、云南曼飞龙塔、藏传佛教大塔(白塔)等……,都已形成中国民族自己特色。

3、石窟寺

石窟寺也是起源于印度。大约在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寺。公元5至8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盛期,最晚的可以到公元16世纪。中国历代的石窟寺一共有10种类型。

四、结论

通过对中俄两国建筑艺术的剖析对比,我们了解到俄罗斯的宗教建筑恢弘大气,中国的宗教建筑深沉内敛。这与中俄两国的密不可分,俄罗斯信仰东正教,东正教神秘,崇尚上帝,希望通过受洗和忏悔来赎罪,所以它的建筑一般以教堂的形式呈现,神圣,而有威望。中国受佛教影响颇深,佛教讲究真平等者,大慈大悲,所以它的建筑以寺庙,佛塔,石窟为主,讲求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宗教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载体与现实需要的教堂建筑的不断创新与超越。

综上所述,宗教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中俄两国宗教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也就是宗教文化促成的结果。中俄两国建筑风格的不同,正是对两国宗教文化差异的最好体现。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两国的建筑艺术,更好的挖掘两国宗教的异同。

参考文献:

[1]著作:《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作者:王永元;出版:黄山书社

第11篇

一、分散与集中———地域环境的考虑

建筑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涵盖人文社会环境。但就建筑创作而言,具体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建筑所置城市的性质、特征、山川、地形、气候等等环境条件。小环境———建筑所置场地的左邻右舍建筑、交通、绿化等等具体的环境条件。”校园规划用地呈现梯形,东西向纵向深达713.5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块东西纵向坡比为5.8%,最大高差36米。校园东眺洱海,西靠苍山,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轴线。

原有的建筑和新建建筑都围绕着这条轴线展开。因地形和功能的要求,建筑分散布置。在总体布局上,校园划分为四块主要的功能区:第一为教学区,位于该地块的核心位置,占地较大,为更好地解决校园的横向和纵向进深,使校园规划更有层次,特将主入口设在城市主干道上。教学区层层展开,气势宏大;第二为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的布置较为灵活,大多数宿舍到教学区的步行距离都比较均匀,提高效率;第三为学生文体活动区,利用原东北部分用地,避开主要建筑,作为室外的运动场地;第四为景观带,尊重原地貌,改造了原有的沟箐和水渠,加以疏导和美化,建成新的自然风光水景景观,既减少了建设的投资,又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功能分区较为合理,分散的建筑尺度与地形及周边环境相融合。

实训楼与教学楼则相对集中布置。它们位于校园中轴线北侧,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其平面是由两个L型组成,在两个L型场地内部形成良好的景观。整个场地西高东低高差较大。与整个基地相呼应,建筑随地势布置。这种集中式布置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地貌,同时为活动广场留出了空间,真正做到设计结合自然。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很好地呼应了校园整体的地域环境特征。

二、和谐与统一———场所精神的再现

和谐就是与环境共融、与校园共生,一个体现校园和谐的建筑。统一就是追求整体性,传统与现代的合二为一。这也是场所精神的再现,场所“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而且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性’,而这正是场所的本质。总之,场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围的,因而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简约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改变它的具体本质。”

由于受到传统空间的局限,以往的学院模式与环境或其它活动并不能发生直接的联系,较为封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新的校园建筑环境中增加一种“课余空间”,它与“课堂空间”相对应,在这样的空间里,可以相互交流、与校园环境对话,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共生共融。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建的建筑是具有“农林职业与技术”时代精神的现代的地区建筑,而其内在却是一个体现中国哲学思想传统和气质神韵的建筑、它是一个能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皆能和谐共存的一个整体的地区性建筑。这就是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筑的场所精神。

三、结语

现代的本土建筑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地域建筑文化的表现特征。独特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建筑的地域属性,而地域性建筑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所说:“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地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的精华也愈显迫切。……‘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第12篇

中央电视台大楼、南京商茂大厦、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建筑艺术的欣赏,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史,感受现代化建设是如何令人振奋!中国现代建筑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突飞猛进,上海浦东金茂大厦(42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80米),与傲然屹立的东方明珠电视塔(460米)对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成为人们认识时代精神、观瞻新风尚的窗口!这些现代建筑艺术的新成就为我们组织教学内容,发掘建筑的艺术感染力量,启发学生思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是:素质教育如何操作?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程序教学是一个大的范畴,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摸索、去实践。“素质”一词,生物学上本义指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所谓的“遗传因素”,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素质也可理解为:当你抛开一切知识与书本后剩余的东西,它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所有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骨髓中内化之后表现出来的品质。“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也应该指与生俱来的好素质。有专家认为“,审美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及运作的突破口,更应是身临现代困境的人和社会解放的必要中介。”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将极大地影响人的智力开发,使审美教育与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传统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说教走形式主义的德育教育区别开,“以美启真”“以美储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艺术的特征有四个方面:形式美、静态美、动态美、意境美。课堂教学中建筑艺术欣赏方法,一是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则,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二是具备一些建筑学知识,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善于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四是从整体结构上全面、完整地欣赏艺术作品;五是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掌握各类艺术相通之处。课堂教学中,有限的时间还要用于组织教学,教学任务是主要。如此,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以利于组织,发挥高效率。因此,应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尽可能不显现教育的意图,以便更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所谓不露痕迹地起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跟随某个知识点之后;有时直接在授课之前,开始上课时介绍;有时在课后和大家谈论;更多时候是让学生自主搜集这些信息,做调查报告,做展板展示,以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

从基本层面上讲,学生是爱学习的,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的打压策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加上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学生不满足于枯燥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使学生兴趣转移,从互联网上接受知识很快,它的优点在于信息多、更新快,问题出现在管理的调整和网络的安全检查方面,如一旦解决,则传统的多教师教育局面将面临冲击,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紧迫,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能接受较多信息。教育调查显示,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博闻强记是学生喜爱的重要因素。

因而,建筑艺术欣赏应用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知识的信息容量,同时,教者再控制好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能有效完善教学环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发现这种建筑欣赏的教学模式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反馈显示学生课堂上再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极参与的。

作者:袁顺利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