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技术特点

新能源技术特点

时间:2023-12-05 18:1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技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技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建设 光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3

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新能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1批准的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明确准确的培养人才定位,形成可操作性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1年开始招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开始几门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专业定位、培养方向模糊。在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几门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新能源本身涵盖学科知识领域广,学生学习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缺乏合理的实践、实训体系。新能源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多种技术,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开设多种实践、实训教学,但教学设备状况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

江苏是光伏产业大省,立足地方,结合光伏产业背景,构建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与产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第一,依据学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提炼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专业特色,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方向。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覆盖到“新能源材料开发”、“新能源器件制备”、“新能源应用系统设计”等整个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第三,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纵横之间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联系,协调运作,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课程进行划分,模块之间关联度小,知识体系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问题,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3.1 结合江苏省的光伏产业背景,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方向

围绕常州的新能源产业背景,尤其是光伏产业,依托常州新能源学院,确定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技术开发与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 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课程体系

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做、创并举”的教学理念,构建纵横协同教学课程体系。纵向以“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各种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适应新能源技术学科特点,涵盖新能源材料开发技术、新能源器件制备技术、新能源系统设计与应用等三大系列的“模块化、系列化”完整的课程体系。横向按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模块化专业课程,以“机电基础”与“理化基础”为两个专业基础模块、以“光伏技术”为专业主导线、“测试技术”为专业副主线、“各种新能源技术”为专业支撑线,“能源管理”为专业特色线四个专业模块,共六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范围内,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完善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设置各个系列各门课程的“多样化”内容。

3.3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培训、参加科研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全程化”。注重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各类科研项目,科研反哺教学,使学生受到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体现“工程化”。针对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体现 “多元化”。

4 结语

紧密围绕长江三角洲地方产业背景,确定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探索出与产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多层次的光伏方向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5-6.

[2]王彦辉,齐威娜.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54.

[3]王永,张渊,刘浩,程超.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1-32.

作者简介:熊超,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袁洪春,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沼气、酒精、甲醇等。

针对甘肃新能源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相对较高,产业化进程受到制约;新能源产业存在诸多应用障碍制约;行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进入积极性不高;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将限制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等等,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降低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处于技术变革迅速的新能源产业尤其如此。甘肃省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基地,切实加强新能源基础和应用研究,高度重视实用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基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建立甘肃省新能源研究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措施涉及电价、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二、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处理好新能源产业链接问题,解决新能源的应用障碍

现代化进程使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电力、汽油、柴油等二次能源,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生活模式。从发展的趋势看,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载体地位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产生电力的一次能源来源;人类以汽车、轮船、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这些交通工具功能的动力来源。因此,新能源发展必须做好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工作,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并网工作。

甘肃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至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推动的结构性变动。但是“煤为基础”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转变的现实,我们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一煤单挑”,所以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使优质能源的比例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重化工业既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也是甘肃的优势产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到来,必将带动对电力、煤炭、石油等的大量需求,主观地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去降低能源依存度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甘肃实际的。所以甘肃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手段,在一些低位产业中积极采取产品结构升级、增加技术含量,降低能源依存度的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如此双管齐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新能源都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三、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调动企业进入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新能源成本均摊制度以解决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市场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我国应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创新型融资产品,如与政府减排目标、能源价格等标的挂钩的指数型债券,通过补偿机制有效规避新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设立水资源调节基金

甘肃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新能源开发的矛盾,从劣势中发现优势、从挑战中把握机遇,走出一条适宜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子。从劣势中看,尽管水资源短缺,但是农业用水相对丰富,可以通过市场方式从农业中匀出一部分给工业;从挑战中看,技术的进步、节水设施的推广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新能源的有关法规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走在前面,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法律的有效实施能使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为新能源同常规能源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但是我国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缺乏配套性、衔接性,特别是缺乏细则。虽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相应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却未能及时出台。此外,各地政府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中央的政策。为此,应制定保障促进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依法明确各类主体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权力和义务,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价格、投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长期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发,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2]张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行业的金融支持问题[J].开放导报,2009(4)

[3]张有贤,蔡敏琦,安学勤.甘肃省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6(06)

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行为;绩效比较;冗余资源;探索/开发;粗放发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模式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危机[1]。《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更强调了我国在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担负的艰巨任务。新能源的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而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不够成熟,实质性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王元地、史晓辉,2014)。国外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决定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解树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为把握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学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认为,支持环保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认为,自然资源基础和国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发展的必要因素;苏竣和张汉威(2012)[4]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并论述了后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王群伟等(2013)[5]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和生命周期视角,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技术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交互关系,认为相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影响度最大。以上这些研究较少考虑创新主体的市场表现和约束,对决策者在技术创新投入的决策行为特征重视不够,这使得基于决策行为视角挖掘制约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开对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理论与假设

(一)绩效比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业行为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通过绩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标为决策导向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强调企业评价绩效好坏、问题探索及决策的过程。由于大多数人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好风险(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当企业绩效高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感到满意并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不再追加投资(Cyert和March,1963);而当绩效低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搜寻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找潜在解决方案,降低短期回报目标,寻求长远生存及发展[6] [7]。众多学者利用这一决策过程解释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资源配置行为,如Gaba和Joseph(2013)[8]发现,当单个部门的绩效低于预期水平时,该部门对提升改良本部门绩效的动机增加,对新产品的开发行为也随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发现绩效反馈会影响资本在企业内各部门的分配行为,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低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过度,而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高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不足。

技术创新活动成本高、风险大,尽管技术创新能提高本企业竞争力和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但是会降低企业生存机遇[10]。Greve(2003)认为,企业行为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在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程度不尽相同的原因,即通过比较,决策者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好、优势能够保持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减少技术创新尝试;而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差的情况下倾向于实施潜在解决方案承担风险,提高后期研发投入或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有限理性假说,Greve(2003)认为决策者在制定绩效评价基准时参考企业的历史绩效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同时期绩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预期模型和信息处理能力设定下,决策者形成的预期不同,对解决方案的设计也不同(钟春平、田敏,2015),为使问题简化,笔者以同业企业同期绩效和企业历史绩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决策者评价绩效好坏的基准,企业绩效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同时期绩效和本企业历史绩效的差值分别为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和企业历史绩效比较[9],反映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趋势。

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H1):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假设2(H2):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二)探索式/开发式创新

March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强调,开发是对当前已知事物的利用与发展,是依托现有知识基础进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对新知识的创造,如设计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渠道和服务新群体(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钟和平.基于企业冗余资源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3]张庆垒,施建军,刘春林.技术多元化、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16]陈守明,李汝.双元性技术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70-74.

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涛(1981-),男,安徽阜阳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武建瑞(1983-),男,陕西蒲城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助理工程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1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73-0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能源短缺危机和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1]面对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必须通过能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开源”和“节流”。因此,大规模开发新的能源,大力发展高效、环保的电力工业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大学具有浓厚的电力行业背景,为了让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了解新能源相关知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应运而生,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的讲授,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的前沿动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探索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除了涉及电力和能源领域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其他领域相关的知识,如课程中风力发电技术涉及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太阳能电池涉及的半导体材料的相关知识,生物质能中涉及的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等。[2,4]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前沿科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已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但不同学科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不同,导致教材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该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不同专业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缺乏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学环节矛盾众多,包括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该课程需要涉及更多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知识。在新能源并网和储能技术中需要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分析该研究领域前沿问题,有利于全面掌握新能源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该课程的建设中,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晦涩难懂的外专业知识的,能利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新能源发电行业现状和电气工程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需求,结合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之间的联系。

根据新能源发电站接入电网的影响不同,将这些新能源技术分为两类:稳定性能源发电技术和间歇性能源发电技术。

一些新能源技术(如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常规水电)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和常规电力技术一样容易,除了一次能源的形式不同,转换成电能环节基本相同,都采用同步发电机进行发电,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这部分新能源知识重点讲解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最新的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及在利用过程中对改善环境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新的能源观念和意识。同时结合电网发展的最近进展,这些发电技术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如何规划电网,接入电网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讲解,加强与电力系统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到季节、气象和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另一些新能源技术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需要克服更多的挑战,其电力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对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显著影响。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相关的知识点。在间歇性能源并网过程中,电力储能技术可以补偿负荷波动,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调节电能质量,使大规模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能够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随着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储能技术也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储能技术也是该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本文提出的课程知识体系目前还没有相关教材,为此,笔者较为系统地构建并编写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讲义,使之更符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从两学期的试用情况来看,学生认同感增强,明确该课程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选修课,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不同,授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为此笔者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使之与课程知识体系相适应。

1.采用学术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各自成章,自成系统,各部分内容均有很多前沿的技术,仅靠书本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5,6]因此需要任课教师补充相关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与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具体的行业问题为背景,采取启发式的讲解方式,层层剖析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电原理、利用方式、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及动向。如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都可以采用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讲座过程中,增加学生提问环节,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为了强化实践,在每一个专题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布置与该专题相关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让学生设计太阳能热电站,利用波浪能发电原理设计相应的波浪能电站,设计新农村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方案,设计垃圾发电站工艺流程等,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结合不同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对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和电网结构做出合理规划,并给出理由。通过这些综合性设计作业,可以增强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讲授方式,可以系统地讲解,课堂容量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此笔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讲多练。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此,笔者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问题的讨论题目;并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总结知识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而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题,并分小组进行研讨,研讨后,该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讨论中,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交流发言,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简要汇报。学生互相提问展开讨论,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肯定了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和纠正。[2]为了达到分组讨论学习预期效果,要求每个小组在上交的文献报告中,明确每个学生所做的工作和参加小组讨论的发言内容,督促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改进多媒体教学方式

由于该课程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有些原理较为抽象。如风机的偏航过程、变桨过程、风机的失速原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电过程等都比较抽象,在没有实物演示的前提下,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这些课程内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更快更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不少学生选课和学习动机不端正。他们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是为了凑满学分,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重视。[6]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撰写课程论文,成绩只与论文写得好不好有关,有的同学东拼西凑,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这些方式都难以督促学生平常的学习,因此仍需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笔者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做了合理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查

增加课堂随机考查的次数。通过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回答问题和课堂测验计入平时成绩。

2.增加撰写文献报告和大作业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撰写文献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能够有效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能够较为科学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因此,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学生在该环节中的贡献不同给学生不同成绩,这样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作业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平时所学的知识,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增加大作业和撰写文献报告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也是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有效手段。

3.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

平时考核成绩权重由原来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突击学习也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经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认可这种成绩考核方法较合理、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五、结束语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本文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了适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授课内容提出了合适的教学和考核方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42(3):345-359.

[2]马明国,蒋建新.“生物质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4):64-67.

[3]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等.“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62,102.

[4]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95-96.

第5篇

1 前言

近年来,一系列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愈来愈严重,“雾霾”已成为全社会热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成为对我们共同生存地球环境保护的郑重承诺。对此,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要利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低碳环保,而深入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应成为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2 低碳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低碳技术按照减排机理不同分为三大类:(1)作为源头控制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作为过程控制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3)作为末端控制的CCUS技术。

2.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较快。经过近年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利用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水电、太阳能、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到2013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3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增长11.6%,约为2.78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增长22.1%,约为75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6.1%,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容量增长16.9%,约为147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1.2%,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增长200%,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为0.8%,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火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容量比重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约2个百分点,为69.6%。

2.2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

通过近年不断研发探索,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所包括的诸如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建筑节能新技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广泛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并通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以及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等途径得以实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推广设计上更通用化、标准化的节能汽车、节能灯、节能设备以及改良的工业程序和其他相关技术,创新提出更合理的节能增效技术。

2.3 CCUS技术

相比上述两类技术,CCUS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外已经制定了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发展路线和研究布局,明确了今后CCUS技术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技术方向,已经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我国CCUS技术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CCUS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实践验证,同时仍存在项目投资大、能源消耗高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熟度。

3 CCUS技术创新研究简要分析

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CCUS技术作为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大规模低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能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转型,能广泛开展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技术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年蓝图情景预测,CCUS技术将在2050年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总量的贡献率将占19%,是仅次于改善能源效率贡献38%的第二大减排技术。

如何发展CCUS技术,应成为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布局。其技术创新突破口简要分析如下:

3.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技术相对成熟,我国已在燃煤电厂开展了10万吨级的工业示范,与国际领先技术差距不大。当前,影响该技术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高和项目投资大。

二氧化碳燃烧前捕集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潜力很大,国外5万吨级中试项目装置已经投运,我国6万~10万吨级中试系统的试验项目已启动。目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富氢燃气发电等关键技术。

3.2 二氧化碳输送技术

利用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最具规模优势。据国外资料显示,商业化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已有40年以上的投运实践。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输送以陆路低温储罐运输为主,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二氧化碳源汇匹配的管道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的相关技术、大功率压缩机等管道输送关键装置、安全控制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等。

3.3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石油开采,国际技术已接近成熟,我国还处在工业化扩大试验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油藏工程相关设计及配套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

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国外已进行了多个现场试验,目前我国还在进行先导性试验。当前创新研究重点是研发适合我国低渗透软煤层的成井、增注及过程监控技术。

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国外大规模应用已产业化。我国在二氧化碳合成共聚聚丙烯塑料、碳酸酯、能源化学品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

3.4 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二氧化碳封存,国外对陆地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连续投运和安全监测,年均埋存量已达到100万吨。我国仅有10万吨级陆地咸水层地质封存的示范工程项目。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重点发展适合我国陆相沉积地层特点的二氧化碳长期地质封存的基础性理论、评价方法、监测预警及其相关补救对策技术等。

4 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第6篇

关键词农村新民居建设;新能源技术;推广建议

新能源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及由植物茎叶、人畜粪污和工业有机污水等构成的生物质能的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1-2]。为促进农村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为解决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出现的炊事用能、冬季取暖用能等能源短缺和居民小区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据新能源及其综合利用技术的特点及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具体情况,特提出关于在农村新民居建设中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建议。

1关于解决农村新民居炊事用能的建议

1.1使用生物质能源——沼气

以平房小院和独家小楼建设的新民居,可考虑在院内地下建设沼气池解决炊事用能问题。也可以以养殖大户为主,建设一个小型沼气工程,采用联户供沼气的方式。户用沼气池一般建设容积为10~20 m3,并配套建设沼气卫生厕所,总投资1万元左右。小型沼气工程一般容积50~200 m3,工程造价1.5万~6.0万元,可供气5~30户。据初步测算,其地下部分的工程造价为350元/m3左右。

建设3层以上居民楼形式的农村新民居,可考虑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并实行沼气管道进户的方案。该方案投资较大,可解决1 000户居民用气,需建设500 m3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加上送气管道、加压设备、炉具等,工程投资一般在500万元左右。

使用沼气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是一个较理想的方案[3]。只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去做,即可解决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炊事用能问题,还可以改善环境卫生,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一举多得。但是,除户用沼气池外,小型及大中型沼气工程还要考虑沼气工程的原料——畜禽粪污的供应是否充足的问题。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沼气工程的防火防爆等安全管理问题。

1.2使用生物质能源——秸秆压块燃料

秸秆能源化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目前主要有3种。一是将玉米秸秆或其他植物茎叶粉碎后,用压块机压制成密度大于水的适用于家庭专用炉具燃烧的秸秆压块燃料。该燃料块的燃烧值相当于中等优质煤,市场价为450元/t左右,将是家庭用煤的主要替代品。二是将粉碎的秸秆送进专用的大型秸秆气化炉进行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由挥发性气体和一氧化碳组成的可燃性气体,用管道输送到家庭厨房,使用专用炉具进行炊事燃烧。三是用压块机压制成中空的长条燃料棒,经过炭化炉炭化后,制成木炭棒。主要用于饭店烧烤、火锅等的燃料,也可用于家庭炊事。但因造价较高,家庭使用较少。

在采用秸秆能源化技术解决农村新民居炊事用能方面,推广以下2种用能模式比较适宜。一是使用秸秆燃料块并配套使用专用炉具的模式。专用炉具的全称为直燃式秸秆半气化炉。这种新型炉具具有燃烧火旺、封火时间长、可柴煤两用,并且比普通节煤炉具还节煤50%。同时,这种炉具燃烧时烟尘很少,安装恰当时排烟可小于林格曼1级。这种炉具还配备有水暖装置,可带暖气设备给居室供暖,热效率比较高,供暖效果很好。因此,在一定居住条件下,采用秸秆压块燃料并配套新型炉具,将适合解决所有农村新民居的炊事用能问题。该模式安全性较高,不存在防爆问题。直燃式秸秆半气化炉具造价为每台1 500元左右;每个村需配套生产500~800 kg/h压块的小型秸秆压块机1台,减去国家农机补贴后,每台售价为4万元左右。大型秸秆压块机每台售价根据加工能力的大小,一般在10万~50万元。秸秆压块机工作时耗电较大;小型机最低在22 kW左右,大型机在50 kW以上。二是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管道供气入户的模式。对于建设有楼房的农村新民居小区,可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实行管道供气入户。该模式投资较大,解决1 000户居民的供气问题,包括气化站建设、供气管道及料场建设和配套专用炉具等,需工程投资500万元左右。

推广秸秆能源化技术解决农村新民居炊事用能问题,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案。但还需要考虑秸秆原料是否充足,农村电力供应是否满足,村级变压器容量是否足够大,能否满足秸秆压块机工作条件等问题。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除一次性投资较大外,还需年年对设备和供气管道进行检修和更换,防止秸秆气化产生的焦油堵塞管道,维修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适合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同时,还要做好产供气及防火防爆的安全管理工作。

2关于解决农村新民居冬季取暖用能问题的建议

2.1太阳能多能互补供暖

一是平房和独立小楼的取暖问题。采用太阳能多能互补供暖技术,可充分发挥多项技术集成的优势,达到多能互补的作用和冬季取暖不烧煤的节能减排效果。重点推广农村新民居太阳能多能互补采暖房的建设。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农村新民居的平房和2层小楼的供暖。按取暖面积计算,工程投资为300元/m2左右。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能热水供暖系统(由太阳能真空玻璃管、蓄热水箱、地盘管和自动化温度控制器组成)、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热风供暖系统、秸秆半气化炊事、水暖多功能炉具供暖补偿系统、节能保暖墙体等四部分。二是楼房的供暖问题。太阳能多能互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将几项技术集合在一起。但将其分解成单项技术也可发挥较好的作用。为了解决楼房的取暖问题,可考虑采用将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热风供暖系统、秸秆半气化多功能水暖炉供暖、墙体保温及地盘管供热结合在一起,解决5层左右楼房的取暖问题,工程造价每户1万元左右[4-5]。

2.2秸秆半气化多功能水暖炉具供暖

一是独立供热模式。如没有特殊的要求,可采用直燃式秸秆半气化多功能水暖炉采暖、墙体保温与地盘管独立供热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各种建筑,不涉及外墙美观和房顶面积的考虑,而且工程投资每户5 000元左右。二是集中供热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建设锅炉房,使用秸秆压块专用供暖锅炉集中供热模式。该模式与常规供暖方式一样,工程投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锅炉燃烧的是秸秆压块,需配套秸秆压块机或采购秸秆压块燃料。

2.3地热温泉供暖

地热温泉是取之不尽的热源,有条件的地方在建设农村新民居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地热温泉的热水作为新民居供暖的热源。据地质部门的探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采,充分利用地热能资源。

2.4水源热泵供暖供冷

水源热泵是利用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海水、河水、湖水)的温度作为能量来源,向建筑提供制冷或者制热的技术。由于其节能效果好、没有污染,因而近年来受到广泛地重视和发展。水源热泵供暖供冷技术,适用于有一定经济条件且电力充足的农村新民居建筑。适用于需集中供暖供冷的各类平房、楼房。工程投资按供暖面积算,约300元/m2。该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大,后期管理可实行全自动无人值守,设备用电比空调省电60%,供暖供冷可达到各家按需供应,是比较好的节能减排技术,也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3解决农村新民居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措施

农村新民居建设中,生活污水的处理是一个难题。推广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是将水压式沼气池、厌氧滤器、生物过滤沉淀、好氧处理等多级处理技术于一体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粪便污水、生活污水首先经过厌氧消化前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液化酸化气化降解反应,使有机物质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厌氧环境中杀灭病菌虫卵等好氧生物。再经过过滤沉淀[6]、好氧分解等后处理,使生活污水中干物质含量、COD浓度、BOD浓度降低到排放规定值以下,一般要求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最后排放。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排入江河水域中,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的运行,实行不需要外加动力的自流,管理方便。而且厌氧消化池2~3年出渣清理1次,平常每半年用污泥出料,在生物过滤沉淀池抽1次沉渣。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生活污水,具有投资少、资金分散、施工简单、见效快、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同时,改善了居住条件,保护了生态环境,美化了城镇。适用于无力集中修建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或城镇管网外的单位、办公楼、住宅小区、宾馆、学校和公共厕所等。采取分散处理的办法,实现整体排放达标无害化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 孙振锋,贾海燕.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68-70.

[2] 法忠勇.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推广应采取的措施[J].甘肃农业,2007(9):49-51.

[3] 刘代琪.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农村新能源[J].山西能源,1993(4):22.

[4] 李伟.关于新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9):107-108.

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税收;激励机制

1引言

基于人类社会正面临能源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等重大难题,应以变革能源生产及使用方式来逐步推动能源技术的科技革命、体制改革,实现国际社会能源革命。经过“十二五”长足发展和“十三五”良好开局,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连续位于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了15355万千瓦,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了10182万千瓦,新能源消纳总量增长十分迅速。此外,我国绿色低碳战略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要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以上,天然气的比重要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的比重不得高于62%。新能源事关国家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税收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在鼓励新能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方面有其独特功能,但由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鼓励政策不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能源的发展。

2新能源税赋的现状

2.1税负结构不合理

从税负结构看,新能源企业的税收缴纳通常是增值税大于所得税。因此,若按照新能源种类来划分,税负较低的企业则是光电、风电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所偏向的覆盖面较为集中,而某些较冷门的新能源企业并不能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有多方面的原因。另外,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在企业迅速发展或稳步经营后,利润通常会有明显的增长,而企业利润的翻番则使其所得税增长。

2.2新能源税收政策覆盖面较小

我国新能源产业相关税收政策覆盖面有限,目前表现在:第一,有些税收政策并不能跟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步伐,而现有的政策则大多侧重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第二,有些税收优惠政策只是临时性优惠,并无规范的制度性保障措施。第三,当前有些冷门的新能源产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少。第四,如风电等少数规定和配套设施设计不合理或标准太高,使得电网建设支持政策不足,阻碍配套设施建设的发展,形成风电生产却无法外送或被当地消纳的局面,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弃风限电的情况。

2.3我国新能源税收支持体系边界不清晰

目前,我国针对新能源开发产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体系边界并不清晰,多重审批现象严重,相关政策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2.4税收政策与市场机制缺乏高度结合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跟其他产业一样,都离不开市场激励和竞争。然而,我国当前的新能源市场机制薄弱。最明显的是,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相关补贴及减免税政策大多集中在能源的生产环节,而在消费环节补贴或减免税的政策太,无法有效地鼓励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认可和购买消费。

3完善新能源税收激励机制的建议

(1)结合当前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系统性的经济激励机制。应出台更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不断引导新能源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鼓励市场用户对新能源的消费。明确和加大各管理部门推行的经济激励措施力度以及其义务和职权;督促国税总局关于税收激励机制的建议草案的拟订。(2)坚持科学合理地开发新能源。由于当前新能源技术尚不完全成熟,加上新能源消纳具有季节性、时段性和区域性等外部特点,可利用税收激励方法实行分类型、分阶段、分地区的差异性税收激励。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所能开发的新能源的分布、开发利用条件、技术成熟情况等各不相同,因此也不宜构建“一刀切”式的税收激励机制。因此,因根据不同能源种类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开发的特点以及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实行不同的税收激励方式方法。(3)尽快颁布或完善适用于新能源产业的专门税法。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当前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战略规划,制定应用与新能源产业的专门的税收法律,在整合现有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和完善新能源税收制度的实施条例,满足新能源产业开发的各个环节、多重阶段的发展需求,解决税收支持体系边界的模糊问题。(4)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不同行业类型、不同层次纳税人以及不同需求,分类进行政策宣传,扩大全社会对新能源税收政策的认知。二是主动深入新能源企业,帮助企业能够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在税收政策自限内,更多地向新能源产业倾斜,为新能源企业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5)根据新能源产业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税收优惠方式。要充分考虑政策功能与新能源产业的结合。在投产初期,可通过优惠税率、增值税抵扣,解决企业成本偏高推高价格而挤压利润的问题。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出口退税鼓励成熟起来的新能源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加计扣除、加速折旧,鼓励新能源企业继续投入技术革新和设备研发。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新能源产业 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我国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前进的方向。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覆盖面广泛的核心特点,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国家在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了明文规定,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一、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新能源产业概述

所谓的公共管理,是指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新能源产业就是在公共管理的前提下孕育而生的,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公共管理事业覆盖面广泛的特点。而之所以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覆盖面广泛,是因为新能源产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小到人民日常的生活消费品,大到社会生产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重要的公共领域。可见,我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宽广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的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对各种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规范,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例如,2007年,国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多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指导方针。2008年,国家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前景进行了规划,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以及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具体规定,文件涵盖了生物能、地热利用、非粮燃料乙醇等多个新能源产业[1]209-211。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实施方案》、《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等多款条例,这些条例的颁布不仅带动了新能源产业的成立,还不断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使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三、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简述

(一)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

1、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危机现象相当严重,能源的浪费和保护措施的不到位,使能源总量持续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现象,缓解能源危机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各个领域能够健康正常的发展。这是新能源产业首要的施政目的。

2、提高社会的能源意识。

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能源危机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社会普遍没有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在开采和利用时也没有对能源进行合理的保护,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而新能源产业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意识,促使企业和社会在利用能源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企业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而新能源产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步伐,改善低质量的环境,实现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

(二)实施策略。

1、研发、引进和推广新能源技术。

国家和新能源产业部门应该重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武装新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实现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改革,更好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作用[2]45-48。

2、树立科学的能源意识。

树立科学的能源意识,是新能源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始终以节约能源、开发绿色能源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有效的提高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意识,不断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能源供应。

3、注重环境保护。

新能源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告别传统能源企业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状态,将环境的保护放在企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促进我国的新能源企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快速的方向发展,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生态学上纯净的和不改变地球上燃料平衡的能源,有着能源总量大,又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太阳能热水器将会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一大重要产品。平板式阳台壁挂太阳能成功解决了传统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成功实现了建筑一体化。本文就平板式阳台壁挂太阳能的应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热水器 平板太阳能 平板阳台壁挂太阳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hortage of energy and enhanc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ones in the new century which can greatly affect people's life. As a clean and renewable energy, solar energ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new energ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newable, endless and easy to reach. Flat panel solar heater greatly 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solar heaters shortcomings and realiz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tall buildings. In this text, we have some study of the usage of flat panel solar heaters.

Key words: renewable energy solar heater flat panel solar heater flat panel solar heater balcony style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同时又是生态学上纯净的和不改变地球上燃料平衡的能源,有着能源总量大,又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

从国外形势看,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占领新能源的制高点。欧盟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总能源消耗的12%、2050年要达到50%的目标。美国政府提出要确保利用新能源发电量到2012年达到总量的10%,到2025年达到总量的25%。

我国继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并在2006年1月生效后,2007年9月国务院又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将达到15%。一些省市制定和实施了适合当地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促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已逐步成为替代常规化能源的新型能源。太阳能光热系统是成熟适用、清洁环保的重要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对满足能源增长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发展进程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发展进程中平板太阳能热水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太阳能热水产品的需求将发生显著的变革。与建筑结合的一体化太阳能热水系统将成为消费者的必选,平板集热器与其系统将迎来一轮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在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国家利好政策指引下积极投身于新型平板集热器研发生产和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系统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是太阳集热器中一种最基本的类型,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成本适宜,还具有承压能力强、吸热面积大等特点,是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最佳选择的集热器类型,欧洲、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是以平板型集热器为主,约占市场份额的90%;国外太阳能市场始终以平板集热器为主,是因为国外太阳能系统设计理念的不同。国外系统一般采用间接系统、分体式系统和闭式承压系统,这类系统一般都投资高,但系统可靠,维护成本低,水质不会受污染,系统使用寿命长。针对这类系统,平板集热器体现出其自身的技术优势:

1)最适合用于承压系统;

2)最适合于双循环的太阳能热水器;

3)最有利用实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

4)系统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

5)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活热水;

6)用于太阳能采暖系统时能较方便解决非采暖季节的系统过热问题。

因此,在太阳能系统工程、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有要求的场所,平板集热器比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在系统寿命、系统维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的一种主要产品类型,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近几年国内新型平板型集热器的推广及技术成熟,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目前正以200%的速度增长,3年后年推广量将达到800万㎡以上,新型平板集热器热水系统产值将达到300亿元。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此前我国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成果。平板研究的这些成果令这一领域的探索“落地生根”,把住宅产业向绿色能源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绿色生态住宅模式。据业内人士指出,太阳能将成为21世纪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绿色动力”,将引导住宅产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满足广大居民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需求。

随着国内大力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太阳能的光热利用与建筑有机融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行与建筑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后期管理,使其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太阳能全方位地解决建筑内热水、采暖、空调和照明用能源。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不是太阳能与建筑的简单相加,而是让太阳能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太阳能为用户提供热水的同时,也为整个建筑的节能减排发挥作用。而平板型集热器则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推广中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

新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热水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 成功实现了高层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建筑一体化

平板式阳台壁挂太阳能热水系统是真空管热水器的补充和提升,传统热水器只能安装在屋顶,而平板式阳台壁挂却可以把集热器安装在阳台侧面,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解决了高层建筑无法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难题。

2. 分体承压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提升了热水器品质

平板式阳台壁挂太阳能热水器是分体式承压结构,特别适用于别墅、联排别墅及中小型的热水中心,不但解决热水器安装空间不足问题,而且使集热器看起来更加美观,实现了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产品档次。

3. 平板式大面积热水系统成功实现了大面积供热水。

第10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引言

汽车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枯竭和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日益重视,各国均致力于降低汽车的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量,开发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在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内,众多汽车厂家也不遗余力的推出其新能源汽车产品,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实现手段,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1.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线

1.1 纯电动汽车

传统汽车的主要动力源为内燃机,其中内燃机将能量从热能转化为旋转机械能[1]。而在纯电动汽车中,利用二次动力电池提供能量源,并通过高性能电动机输出旋转机械能,从而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效果。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主要模块为动力电池、充电器和电动机及其控制器。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汽车的唯一能量源,是组成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对汽车的续航能力起到决定性影响。充电器包括快充和慢充两种类型,其中快充主要适用于充电桩等专门的充电装置,可以在30分钟内快速将电池电量充到80%以上。而慢充是安装在车上的车载充电装置,只要接上220V交流电源,可以在6到8小时内将电池完全充满并自动中止充电,这样在休息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电池充电过程。

电动机与电机控制器组成的驱动系统提供扭矩给传动机构,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各项动力性指标,如车辆的行驶速度、加速和爬坡性能以及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同时由于电机的本身特性,可以在低速区内提供大扭矩输出,配合IGBT控制单元,实现内燃机无法比及的机械特性。

1.2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由两种及以上的能量源提供动力输出,以“油—电”混合居多,其特点是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减少能耗和排放,同时又避免动力电池能量不富裕的缺陷[2],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的亲睐。

当前混合动力应用比较热门的一种类型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是一种纯电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相结合的产品。车辆配备较大容量的电池组和车载充电装置,在电池能量较高时,可以使用纯电模式行驶,而当电池能量不足时,内燃机参与工作,在提供动力输出,在车辆停止后,可通过车载充电装置进行电量补充。这样在日常短距离内,可作为纯电动汽车使用,而远距离行驶时,使用混合动力模式进行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油耗和排放。

1.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以燃料电池发电作为主要能量源,通过电机驱动车辆行驶的汽车,其动力系统主要由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等组成。

燃料电池实质上是电化学反应发生器,其反应原理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氧燃料电池供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氢氧的化学反应生成水并释放电能[3]。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燃料电池在电化学过程中的燃料和氧化剂。下图为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2.主要汽车厂家的新能源产品

2.1 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

美国特斯拉(Tesla)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厂家,其推出的全球第一辆全电动跑车Tesla Rosdster受到很多高端用户的喜爱,也是目前利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而最新的Tesla Model S纯电动汽车采用8000个电池单元组成,续航里程可达到483公里,同时配合高性能驱动电机的优良特性,只需5.6秒即可从静止加速到96公里/小时,而从96公里/小时制动到静止仅需42米,展现了优异的动力性能。

2.2 日本丰田公司

日本丰田(Toyota)汽车公司是全球最早实现批量量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厂家,其典型的新能源汽车就是1997年问世的普锐斯Prius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也是目前销量最大的一款新能源车辆,从第一款产品问世以来,累计销量超过60万辆。

普锐斯Prius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将汽油发动机与电动机进行完美组合,在保证高水平的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出色的动力性。城市工况下,排量为1.5L的普锐斯Prius达到了相当于2.0L传统车型的动力性能,而油耗仅相当于1.0L的传统车型。

2.3 上海汽车集团公司

上海汽车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一直以来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发展,并推出多款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产品。其2012年底上市的纯电动汽车荣威E50采用自主研发的永磁电机,并结合18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220V电源慢充只需6小时。从推出市场仅半年,已累计销售三百台以上,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一大亮点。

此外,上海汽车集团的新能源产品还包括多款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如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荣威新750混合动力轿车和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

3.新能源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生物能源汽车

生物能源汽车是指利用生物燃料替代车用燃油,实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物燃料以大豆、油菜籽和微藻等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分解后制成的液体燃料,可直接在传统内燃机中使用。如美国OriginOil公司发明的微藻燃料,通过超声波和电磁脉冲分解藻类细胞壁,使天然油成分从微藻生物质中释放出来,直接用于汽车使用,目前已进行商用测试,未来应用前景巨大。

3.2 车身面板蓄电池技术

车身面板蓄电池技术是利用超细碳纤维夹合树脂/玻璃纤维的纳米材料制成车顶、车门以及其他部件,在提供高支撑强度的同时发挥蓄电池的功能,有效的扩大电池总容量。此外,配合光伏组件制成汽车顶棚,在室外还可以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4.结语

目前,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技术应用还没有被完全认可。但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会越来越广阔,成为汽车市场的主要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门保全.电动汽车[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

第11篇

很多技术路径的决定,常常不是由于它有多先进,而是它在多大范围内被使用。新能源汽车现在的技术路径未定,如何破局就在于政府补贴和消费者选择的较量。

现在作为大规模产业的工业,很多都到了换代的时候。而作为能源使用的大户,汽车业首当其冲。由于包括石油和煤炭在内的化学能源面临来源枯竭的问题,价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汽车业的升级换代可能就在眼前。

汽车产业对于技术路径的依赖非常严重,一百年前福特公司因为首先推广了T型车而成为汽车业的先驱,运用汽油和发动机技术驱动,也成为了汽车业的前提。

现在,化学能源和新能源换代在即,汽车业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在能源取得的前端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多样性,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都成了取得能源的路径,而这些能源的使用都采取了电的方式。因此电成了下一代汽车的核心关键。

受此影响,国内未来将出现一波电动汽车的。上市公司中拥有电池技术的公司应该是投资者的青睐点。很明显,汽车在可见的未来中仍是主要交通工具,那么电动汽车中的电池,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可重复使用的电池技术有多种路径,最普及的镍镉、当下采用度比较高的镍氢和代表着先进水平的锂电池,都是可以实现的路径。而决定它们被采用的因素,现在主要涉及政府的补贴和消费者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现在的技术路径未定,因为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和造价成本提高因素,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仍然趋向于向传统汽车投票。而各个厂商则在纷纷向政府要价,要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尤其是偏向于某类技术路径的补贴,是国内生产商的主要动向。

究竟是政府补贴还是消费者偏好决定新能源汽车中电池技术被大规模运用的要素,我们可以看看。在中国,政府有形之手的力度相当之大,大到什么程度,也许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能否被刺激出来可以看出。采用镍氢电池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其市场价格已经被降到了15万元,业内人士认为,政府补贴如果能使汽车价格达到10万元,市场就会被引爆。

这个估计没错。因为刚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敏感点就在10万元。有65%的消费者愿意在10万元以下购买汽车,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10万元的汽车,就是市场的引爆点。

但在政府补贴之外,是否还会有更好的市场切入点?在成本制约论之外,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在直接购买的方式之外另辟蹊径,是更好的办法。浙江有一家民营上市汽车制造公司现在开始向公众推出出租的方式来推广新能源汽车,这就是在推广上更有市场化方式思维的例子。这个民营公司现在推出的方式是以每月2500~3000元左右的价格出租自己的电池技术汽车,在浙江省内引起的反响不小。汽车上街,引起了众人的旁观和尝试,这个公司等于雇了很多免费的推销员。

很多技术路径的决定,常常不是由于它有多先进,而是它在多大范围内被使用。比如说电脑键盘字母的排列顺序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案例,市场的无形之手,其力量就是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因此新能源汽车最终会驶上哪条技术道路,就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其意志,以及宏观调控和市场无形之手间的较量。■

第12篇

关键词:新能源;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

随着全世界经济规模和总量的进一步加大,全球能源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测算,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重约为27%,石油约为33%,天然气约为21%,这三大类化石能源合计占81%,而像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只占19%。因此,未来新能源占比扩展空间巨大。

在未来,如何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现有能源,如何用电能替代其他能源,对改变全球能源秩序,维护全球能源安全,重建全球能源结构,以实现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低污染、高效率、低成本、高收益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新架构。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品大幅提高,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却陆续出现,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过去粗放的单纯依赖能源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2012年,我国煤炭消耗36.2亿吨,占全球21%;创造了11%的GDP,GDP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过去依赖的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总能耗水平不断上升。我国工业行业,例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炼油、乙烯的综合能耗以及火电的电煤消耗等已经与世界先进国家有了很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我国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高达0.7左右,因此,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瓶颈日益加大。

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对化石类能源过度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占用,已经造成了今天的全球性资源缺乏和生态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再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能源过度消耗和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破坏已经是我国不能再承受之痛。

目前,全球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约10亿,占全世界15%左右,但其人均能源消耗高达6.5吨标准煤,是发展中国家的3.8倍。在全球能源消耗水平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从而改善能源结构,将现有以化石能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逐步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中去。在能源体系过度阶段,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完成了转型工作,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也应该在能源转型工作方面拼尽全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转型工作。

随着Internet+和工业4.0技术的发展,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在不久的将来,以特斯拉电动汽车技术以及家用可储存太阳能技术为代表的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将为全人类带来一场能源技术革命的盛宴。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全球各国骨干网构成,是一个跨洲、跨国的等级式网络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中包括连接了北极和赤道能源基地,可适应各种分布式或集中式的能源结构,可以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安全可靠地输入到全球用户的家中,是一种服务全球,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全球性能源配置平台,具有连接广泛、智能、可互动等特点。

俄罗斯石油产量和其消费量的差距非常大,它的产出消费比是4:1,而欧美却是相反,它的产出消费比是1:2,。这就说明能源行业需要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管理一体化来解决能源产出与市场需求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此时,呼之欲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恰好能帮助各国实现能源安全,打破国界限制。

同样的需求也体现在清洁能源的消纳方面。清洁能源消纳的主要矛盾是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风能、太阳能的开发规模相对集中和使用地相对分散的问题上。产出的电能必须通过高压,远距离的传输到各地,那么于此相关的各行业,比如管道建设,电网建设都需要同时加速。所以如果加快了全球能源一体化的脚步,那么我们也是为世界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为局部能源的全球一体化共享做出贡献。

根据世界生物能源协会的预测,未来5年,全球30%的电力是由绿色能源提供。以汽车产业为例,预计15年后,电动汽车充电站将在全球普及,以氢能源作为燃料的电动车也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届时,全球电力基础设施可提供可移动式的分散式输送电服务。预计25年后,全球75%的汽车将普及为电动汽车,并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的基础设施,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