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供应链管理

医疗供应链管理

时间:2023-12-05 18:1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供应链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供应链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信息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改善医疗服务问题,使原本高昂的医疗费用降低,让更多的顾客满意,这样的方式也对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一些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医疗服务供应链协同问题有:医疗信息共享、互相确认检查结果等等,以及将病人等候时间缩短是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服务效率问题等。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阐述了医疗服务供应链系统的结构,以及着重分析了康复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

二、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

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信息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控制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相应的规划与控制。可以说,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进行管理的过程,将康复医疗服务的过程加以整合,实施信息平台的供应链管理,不但有利用掌握患者的需求与信息,还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同时,医疗服务供应链质量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医院与患者之间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2.1信息共享问题

康复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各个节点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将不同层次、不同节点的信息在供应链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共享,这样做可以方便的优化资源配置,能有效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信息共享要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实行信息平台式的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方式,既可以减少信息缺失带来的不便,又可以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采用信息平台的方式可以让患者通过信息平台来进行咨询、挂号、远程治疗、了解相关优惠等一系列活动,避免了一些来自外部的不确定因素,使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疗,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信誉与工作效率。

2.2需求管理与医疗服务能力管理

医疗服务供应链的供应商与医院两者能够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主要依靠于需求管理,这是由于康复医疗服务具有易逝的特性,导致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在医疗服务供应链中利用需求管理的方法,能够准确的把握客户群体,及时掌握患者的需求,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由于医疗服务需求有不确定性,因此,医疗服务能力常常会不一致,如果医疗服务的需求没有不能满足,就会对患者有不好的影响。如果医疗服务能力太多,就会造成浪费的现象。所以说,优秀的医疗服务能力管理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让这些资源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变化。

2.3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医疗服务机构人力需求进行预测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需要相关的部门与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并且,医院的工作人员较多,长期与患者相接触可以通过自身的精神状态与语言来体现医疗服务的宗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技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的核心所在,它不但对人才培养与完善有激励的作用,还促进了医院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为创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才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就是一切为了病人,尽量的满足患者的需求,这也是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医院可以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技术利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医疗服务,让患者对服务更加满意,从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在医疗服务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医患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共同努力,首先,转变错误的思想方式,用友好的态度对待患者,学会换位思考,多与患者、政府等有关部门沟通交流,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服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患者还是医疗服务提供商的需求都在变化,医疗服务供应链可以把复杂的服务过程变为相互独立的环节,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自身的利益,医院提供给患者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核心,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需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疗服务能力管理、医患关系管理等,以患者的需求为目标,让每个患者都能满意。

参考文献

[1]叶婷.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纵向医疗服务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华中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

第2篇

摘 要:本文主要对煤炭进行销售环节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煤炭销售中利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方法,并集中介绍了煤炭在销售管理中的管理信息和系统。

关键词 :煤炭销售 供应链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把企业作为核心,通过控制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把供应商、分销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链接的结构模式。作为核心的企业可能是制造厂商、零售商或者是供应商。核心企业就是对供应链信息进行交换的中心,对物流进行集散以及调度的中心,对供应链企业是否能够形成比较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是经过反馈的信息流以及反馈的物料流以及信息流等,把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零售商直到最后的用户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整体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煤炭在生产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经过了开采、洗选加工、销售、运输以及用户配煤加工利用等很多个环节,需要煤矿部门、铁路运输部门、公路运输部门、港口、钢铁部门以及电力部门等众多管理部门密切的进行配合,煤炭产品的运输涉及到电力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等比较多的行业。煤矿、运输厂商、中间商以及煤炭用户等信息都会集中在煤炭销售的企业中,煤炭企业的销售也是对煤炭物流进行集散以及调度的中心。对此,企业要重视煤炭销售的重要性,结合供应链进行管理的要求对煤炭销售企业工作的流程进行管理,把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把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电力、煤化以及钢铁等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二、煤炭销售供应链中主要的环节进行分析和管理方法

本文主要对煤炭供应链中最主要的环节以及需要利用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强化对市场信息的反馈,对煤炭生产进行合理的引导

煤炭在销售与供应链环节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各个矿业公司的煤炭开采,开采出来原煤的质量会对洗精煤的质量、价格以及在市场中的份额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只有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对煤炭进行合理的开采,并且在井下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采取比较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管理措施才能生产出质量比较稳定、符合评价标准、高质量的洗精煤。

因此,煤炭的销售部门要把市场的动态信息以及用户对于产品质量、数量等的需求对生产单位进行及时的反馈,结合销售的基本流向以及市场中的变化,对生产的单位及时的提供比较合理的煤炭指标以及要求。要对各个生产单位提前进行衔接和安排,对生产衔接各个阶段的煤层、工作面的变化等可能对煤炭的指标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煤炭的生产质量、产量的具体情况进行长期的预测和分析,结合预测的结果对采矿井提出一些进行生产衔接的安排和建议。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对生产单位进行督促,强化生产组织对质量的管理力度,把煤炭质量当做进行采掘和衔接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地质的变化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煤炭的质量,在各个煤层的工作面中进行合理的配合开采。经过对生产单位的建议对生产的半期进行调整,把原煤的成分、挥发的份等煤炭产品的重要指标进行调节。对各个煤的种类在市场中的销量情况以及价格的基本走向进行及时的反馈,为生产矿井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产品以及产量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保障洗煤产品的质量,增加产能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

强化对洗煤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洗选的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是煤炭在销售供应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用户在对产品进行使用的时候如果出现质量上的问题,就要对销售公司进行反馈,对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销售公司协同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共同进行分析,查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生产的流程、工艺以及改进的建议以及要求进行监督。

结合设计的能力,增加煤精的产量,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保障内部的资源全部能够入洗的情况下,销售部门为了能够对不同用户以及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满足,要针对性的对不同地方煤矿的原煤进行采购,为有很多富余能力的洗煤厂提供原煤,把内部的跨矿以及洗煤相互结合,把选煤厂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结合用户对质量的需求,销售部门要对洗煤厂及时的提出产品指标以及要求,销售部门要对用用户反馈的产品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向洗煤厂的配洗比例提供建议。保障精煤的质量,维护品牌的信誉,最大程度的减少各个煤层以及煤矿中煤炭质量的差异对洗煤回收的效率以及煤精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要按照要求对生产单位进行分时、分段、分采以及分运搭配或者单独的入洗,要生产出合格并有销路的产品,对生产单位的配洗比例进行监督,单独的进行销售。

(三)充分发挥运输的优势,拓宽物流业务的领域

为了使煤炭运输的环节保持通畅,销售部门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调度,与铁路部门进行沟通,结合销售的计划,对铁路的装车车号安装识别的系统,提高铁路装车运输的效率,和交通部门做好沟通工作。

强化对外雇汽车对煤炭运输的车队进行协调管理以及信誉跟踪,预防因为对运输车队的监督管理出现漏洞而导致货物出现调换、发生亏吨等事故,把运输环节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加强煤炭运输车队的入股,强化煤炭公路运输的监管和控制。

结语

煤炭销售供应链中有着非常多的环节,环节中存在的业务也非常多,需要对各个环节的业务以及工作特征进行简要地分析,让其与销售工作建立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让煤炭销售在煤炭行业的供应链中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凤廷,侯云先.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基于链内、链间交互整合的概念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01:5-12.

[2]汪传雷,王艳,胡梦文.“平台+基地+金融”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及其应用——以A物流公司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04:78-84.

[3]吕莉俐.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战略的分析研究——以苏宁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7:132-133.

[4]康淑云,胡小芸.推行煤炭供应链管理降低能源成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钱平凡专访[J].煤炭经济研究,2013,03:5-7.

第3篇

然而,无论处于任何地区,为确保安全性和合规性,供应链的有效控制已成为制药业谋求生存的关键;与各行各业一样,利润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针对投资者要求越来越高和行业持续合并的现状,尤其如此。面临产品召回、药品假冒、法规不断更改等挑战,必须明确每片药丸、凝胶、制剂和产品的产地和销往地。为此,必须全面提高供应链透视度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中国:焦点案例

中国政府于2009年宣布,在未来十年中,将对全国医疗卫生系统进行重点改革。之后,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逐步实施改革计划。改革方案的目的是面向全国13亿人口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标准,确保向全民提供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可想而知,改革方案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各类药品符合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同时,还颁布了相关政策,以落实全民医疗体系。

为满足新颁布的标准及法规要求,许多制药公司不得不审视其现有供应链,以确保相关技术到位,对配送环节进行库存跟踪,同时寻求提高经营效率的途径;同时,他们既要确保高速进行药品生产,又必须在生产环节中进行严格控制。

中国制药业主要由制药厂和经销商两部分组成。从传统角度看,中国制药厂家主要注重于产品生产和内部管理环节,而不太重视采购、运输、存放、分类、配送、货品跟踪等环节。

虽然中国制药业面临着多项全新而复杂的挑战,但是,借助于供应链现有流程和支持工具,即可满足新法规的要求,尤其是满足货品跟踪的要求:

批号――通过报告、证书、射频(RF)技术显示屏、远程终端等手段,可提高批号透视度。

高级批号跟踪 ―― 增强药品配送和交付环节安全性和控制度。

良好供应规范:批号

中国制药业制订了称之为“良好供应规范”(GSP)的行业规范。该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将确保各大公司全面落实进货质量保证。GSP质量方针旨在确保产品安全可靠,符合拟定用途的要求。GSP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保可追溯性:能追溯药品和医疗器材的来龙去脉。

根据GSP方针规定,制药公司必须满足的部分要求包括:核查、药品检验报告、登记证书及其他报告能力。这些数据特别具体、详细,由此便于跟踪生产批信息,从而提高可追溯性。目前,技术起着空前的作用,可支持制药业满足GSP方针中规定的各项具体标准。

例如:通过定制基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技术,可支持批号管理和控制相关的标准,这对于生产批信息跟踪至关重要。采用为支持GSP规范而定制的仓储管理解决方案,制药公司可通过射频(RF)显示屏和远程终端显示批号;更为重要的是,可根据GSP规范的要求,在行业报告和证书中自动复制批号。

电子签名

对于制药业生命科学部门而言,高级批跟踪技术对厂家尤其重要。虽然这一技术目前对于中国制药业尚不特别适用,但是,不失为这一纵向行业供应链管理层的重要考量。

制药厂通常需要对产品跟踪进行严格控制。对此而言,批跟踪尤其重要。批跟踪技术可加强跟踪控制,具体途径是首先创建批号,然后根据批号对收货、生产、出货等环节的各项产品进行自动跟踪;可将供应链相关的各类信息添加到批号中,包括产品详细说明和到期日期。

对于高级批跟踪技术而言,电子签名至关重要。对于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药品经销和交货流程,电子签名可提高安全性和加强控制。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标准与中国GSP规范相似。在美国,基于现代技术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与专业设计的多元化功能通过定制和批号分配对制药厂家提供支持。例如,有些客户要求厂家始终采用同一批号。总体上,批号作为参考点,可确保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一致性。

毫无疑问,制药厂家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多;但是,如上所述,技术在流程支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帮助制药厂家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满足法规要求。以下将介绍制药业供应链管理层应考虑的多项关键成功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增强跟踪和批控制:

――确保具有充分的跟踪和追溯能力;

――与贸易伙伴有效协调和沟通;

――采用RFID(射频识别)功能,提高库存透视度,满足法规要求;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 药品管理 优化重组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商品供应系统当中所进行的商品管理活动,通过合作,在企业间构建起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对相关信息进行共享,以分担物流机能,确保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一般而言,供应链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内部供应链。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医院供应链管理水平对医院的成功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医院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主动权,就要对内部供应链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外部供应链,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并将双方的合作上升到战略性高度,有效整合医院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

一、医院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的主要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药品流程管理方式为:采购—入库—门诊药房—病区—患者,这种传统药品流程管理方式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对医院药品的需求量做出准确的评估,不是高估了某类药品的需求量导致出现药品的积压,就是由于低估所造成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医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所以在“采购—入库”这一环节,在决定药品采购数量时就缺乏有力的数据基础。医院信息系统所反映的知识药品入库和出库数据,难以据此所下一期采购进行数据预测,所以,在对药品采购数量进行决策时,只能根据相关管理及负责人员的经验进行,这就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难以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在“入库—门诊药房”环节,由于相关的责任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对相关药品具体消耗数量以及库存数量进行统计,这样就造成了药品供应信息的延迟;除此之外,由于经常会出现药品退货情况,所以由于药品过期以及价格调整所导致的风险直接导致了医院内部流程管理成本的增加;在“门诊药房—病区—患者”环节,药品使用后,其质量信息未能及时向药房反馈,相应的,药房也就无法向药物以及采购部门进行意见反馈,这样,产、供、销就极有可能排除在医院内部供应链之外。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刚刚起步,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不高。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2002年1~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而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却占1%~2%。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开始,到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像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与传统的单个企业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同,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紧密合作的企业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共同目标,发挥核心竞争力。

现在我国做医药物流的大都是国有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无论经营理念还是信息化水平与做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有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入世后外资分销商的进入,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只有向国外先进的医药物流企业学习,试身现代物流,才能与之抗衡。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探讨

提高医院药品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就是应用现代供应链理论,优化重组药品管理流程,将传统的药品供应链进行优化,整合为“药库—门诊药房”模式,删除中间环节,以确保信息流以及物流的顺畅。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

医院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以及实际情况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并报财务部门备案。对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是编制药品采购计划的前提和基础。改变以往依据出库数据进行药品采购量评估的做法,而是通过统计医嘱以及门诊药房的出药记录相关数据,根据统计结果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采购量。

(二)强化采购监管

在药品采购上,必须由医院采购中心集中负责,严格按照药品采购计划进行,当出现临时突发状况需要对原定采购计划进行调整时,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即由医院采购中心提出申请,经院长审核批准,对于数量较大的由医院领导层进行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变更申请经批准后予以实施。

(三)做好入库验收工作

医院采购中心以及库房的相关责任人要在采购药品入库时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药品的种类、规格、数量等,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入库。并且,只有经检验合格并入库后的药品才可以被领用。完成药品入库之后办理药款的结算。

(四)促进信息化建设

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实行之后,要求医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医嘱,并实现药品采购、领取使用单据的电子化,才能确保供应链药品流通管理模式的顺利实现。

三、效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医院药品管理流程的实行,可以有效控制药品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药品管理水平,确保药品出库及入库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控制药品过期现象出现的频率。

科学设置岗位,并对相应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俊兰,韩冬雪,李娅访,陶有才,曹挚.医院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医疗卫生装备,2008年 第03期

[2]刘皈阳,郭绍来,郭代红,蔡景川,傅效群.医院药品供应链优化的实践与体会.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年 第05期

第5篇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映该国在科技、工艺技术、材料研发、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决定该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性因素。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辽宁基本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汽车制造、环保为支柱产业,包括航空、军工、建材、冶金、轻工、纺织、煤炭、服装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以特大城市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为支撑的重点区域。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将逐步打造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传统产业之一。多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大省、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管理,全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第一,机械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省机械装备制造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能够为化工、造纸、轻工、建材、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供装备,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二,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优势。近年来,机械装备制造业不仅整体实力有了明显增强,而且在某些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装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装备制造业是该地区的优势行业。

第三,具有技术和产品优势。机械装备制造业从一开始发展就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特别是通过多年来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大提升了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技术优势逐步显现。一些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设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对玻璃瓶罐机械进行研究、开发,由该技术中心开发的新产品全部为国内首创产品,且绝大多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十几项次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级的奖励。

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装备水平落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不足。虽然辽宁省个别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但从整体上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对老化,难以保证加工的精度与质量,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装备水平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知名品牌和成套产品匮乏。突出的是省级以上的技术开发中心较少,多数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不规范、不完善,特别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应用少,造成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大路”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普通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技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紧张的矛盾急需解决。由于资金不足,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新的增长点成长缓慢,老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市场需要的产品又不能及时推出,产品开发的矛盾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是指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有形产品的基础上,围绕有形产品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当今的装备制造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提高供应链的附加值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产业链不断拉长,配套产业充分发展。装备制造业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势头正在减弱,同种产业或相关配套产业的制造企业通过动态联盟,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辽宁装备制造业基础设施完善,门类齐全,互补性较强,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供了可能。通过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形成全省装备制造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资源消耗大户,环境污染的源头。绿色制造将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严格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是一个涉及全球的环境、社会及经济的综合性问题。辽宁是重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对辽宁来说意义重大。

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发展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管理,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资源的整合及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同样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绿色制造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制造企业物流上,物流合理化可以减少无谓消耗,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战略

由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装备制造业无法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供应链信息化战略,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企业内部网及外部网,进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内外业务的决速响应;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策略,可以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使整个供应链协同合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发展第三方物流策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专业物流规划与业务外包服务。优化物流流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绿色制造供应链战略,它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供应链信息化战略

面对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企业间的联合带来了彼此共同的发展,高度的资源共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种联合与共享,企业信息化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发展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企业将从以物质、能源占有为主导地位向着以信息占有为主导地位转变和发展。

供应链信息化战略就是基于Internet,确立装备制造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基于电子商务,构建企业网、装备制造业行业数据库和专家库;推行企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网的快速有效地衔接,从而达到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二)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策略

供应链物流协同是指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并协调所有的商务活动,以提高利润和绩效。它创造协同环境使各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物流协同具有网络经济的成本优势,将企业控制范围扩大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第一次让企业及时获得供应链中完全的信息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它让企业知道产品的状态,如生产、运输以及能否按时到达等。供应链物流协同是以Web为基础的主机软件服务,它使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运输企业用更低的成本解决企业内外物流问题,使各节点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就是运用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供应链协同管理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信息共享为基础,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个体更加亲密、相互信任、团结和同步,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

(三)大力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现代流通体制的改革,物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辽宁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数量较少。物流企业中为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较多,而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较少。实施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专业物流规划与业务外包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经验表明,物流优化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解决物流资源浪费的主要途径。通过优化物流管理能大大减少制品在各工艺阶段、工序间的停滞和流动时间,可缩短制造周期;通过实施物流优化方案,使生产系统环节衔接流畅,可保证生产制造的连续性;通过高效物流网络和准时制(JIT)等先进物流技术,可大大降低库存量,直接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通过优质物流服务,可大大降低物料流转损耗,保证产品质量。现在,物流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三个利润源”,通过物流改造、整合,可降低综合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利润。

(四)装备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供应链战略

绿色制造供应链战略就是从循环经济目标出发,依照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来构建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到产品使用、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保障绿色制造体系的实现和完善,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环境损害。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借助各种先进技术对制造模式、制造资源、制造工艺、制造组织等进行不断的创新[。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影响为零或极小,资源耗费尽可能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化。

参考文献:

1、向欣.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4(3).

2、吉福林.辽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4(3).

3、刘桂丽.辽宁物流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理论界,2005(7).

4、冯国经.现代企业竞争新模式:供应链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3(10).

5、冯耕中.我国制造型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储运,2001(2).

第6篇

[关键词]邮轮旅游;供应链管理;旅游供应链

一、引言

邮轮旅游作为国际旅游市场上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高端旅游产品,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年均8%9%的高速增长,远远超过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增长速度。目前国际上邮轮旅游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尤其是在作为其主要市场的北美和欧洲。在我国,邮轮旅游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人对于邮轮旅游还没有概念上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选择惬意的邮轮旅游也将日趋普遍。同时,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邮轮旅游发展空间巨大,为国际大型邮轮跨国公司普遍看好。据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将吸引更多的国际邮轮。所以,尽管目前邮轮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发展潜力和高速度的增长预期已初露端倪。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邮轮产业各方面的差距,把握我国与国际邮轮旅游业接轨以及迅速推进的时机和节奏,开展对邮轮旅游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理应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

邮轮旅游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其集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邮轮及邮轮乘客服务的各类机构、相关产业(如邮轮维护企业、宾馆、餐饮、陆空交通、景区等等)要集聚在邮轮港口附近,以便快捷地为邮轮及乘客服务;二是优质邮轮港口能吸引更多邮轮集聚,而多艘邮轮的集聚又可大大促进本地经济。而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这对于邮轮旅游这种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来说有着天然的适用性。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邮轮港口就可以根据实际,结合自身供应链的特点,围绕实现顾客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接待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结合目的地服务体系的相关理论,充分认识邮轮大型化趋势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构成一个分工协作的港口接待服务体系,共同为邮轮旅游者及邮轮提供系统服务。所以,研究我国邮轮旅游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邮轮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对邮轮旅游的研究

国外对邮轮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许多学者从邮轮旅游者的顾客分析,邮轮旅游对港口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港口发展可持续邮轮旅游,与饭店业的比较等方面对邮轮旅游进行详细的阐述。DavidJohnson对邮轮旅游是否是可持续旅游进行了现实的检验,并提出了建,Hailin Qu和Elsa Wong YeePing建立了香港邮轮旅游者旅游动机及满意度方面的服务性能模型,Simon Veronneau SUJacques Roy从全球服务供应链角度,对邮轮公司的最新实践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较而言,由于我国邮轮旅游刚刚起步,对邮轮旅游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俞斯佳、孙姗对邮轮经济的全貌进行了综述。李传恒用邮轮产业实证研究了服务业价值链扩张与区域旅游产业升级。余科辉、刘志强对世界邮轮旅游目的地与邮轮母港进行了分析等。

2.对旅游供应链的研究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帮助企业提高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战略管理思想,自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旅游管理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目前,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组成体系已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较具代表性的如Richard Tapper和XavierFont(2003)等人认为“旅游供应链具体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他们把垃圾循环利用、处理部门纳入旅游供应链,构建了绿色旅游供应链(Tourism GreenSupply Chain,TGSC)的完整体系,如图1所示。同时Richard Tapper和Xavier Font还认为,旅游供应链不仅受内部企业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许多企业不能够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制约,有时这些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对这些因素及其影响也作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我国早些年一些学者与官员提出的旅游业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旅游供应链的雏形,但我国的旅游研究者近几年才开始将真正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研究中,且研究的数量并不多。在旅游研究中最早引入供应链理论的是南开大学的曾吴和王娟(2001年),他们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到民航公司与旅行社战略合作问题上,认为根据供应链理论所强调的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来体现经营一体化理念用到民航旅行社这一供应链,就是要确立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双方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链上达到“共赢”的效果。之后,其他一些学者也开始探讨旅游行业与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李万立等(2006年)则首次对国外旅行社供应链管理做法与实践进行了介绍。

3.关于邮轮旅游供应链的评述

由以上国内外对邮轮旅游以及旅游供应链研究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供应链视角对邮轮旅游的研究极少。

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所在供应链的其他节点企业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协调运作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性。而邮轮产业是以邮轮为核心,以海上观光旅游为具体内容,由多行业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产业。邮轮旅游的发展能够自然形成一条相互依托的产业链。首先,邮轮到港的城市将成为国际消费群体人流的集散地。其次,为邮轮服务的各项产业,如餐饮、酒店、港口、旅游景点乃至农业等,都将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第三,邮轮的制造和维修也将刺激造船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国邮轮旅游要想获得长足快速的发展,不仅要注重邮轮自身的设计与建设,更重要的要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管理,即要协调邮轮产业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关系,如交通运输、船舶制造、港口服务、餐饮、购物、邮轮公司等,使邮轮旅游成为我国内地出境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邮轮旅游供应链管理模型分析

笔者在结合上述国内外对邮轮旅游以及旅游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邮轮旅游供应链管理结构 图。

邮轮旅游业涉及旅游、交通、港口、口岸等多个职能部门。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

从上述结构图分析可以看出,邮轮旅游供应链大体由两条以邮轮公司为核心的服务供应链构成。第一条是邮轮公司通过与邮轮公司等中介机构建立协调的业务合作关系,旅行社作为邮轮公司的代言人,针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对供应链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整合,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邮轮在邮轮经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常被称作“邮轮市场的向导和顾问”,其主要工作是协调好港口、口岸、邮轮公司以及各个旅行社之间的关系。邮轮公司对港口的信任度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的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条供应链,邮轮公司借助于邮轮母港或挂靠港码头的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建设,提供满足其大型邮轮停靠需要的一些必备设施。比如,应有足够水深的航道、足够吨级的泊位和必要的导航设施等,为邮轮停泊提供良好的条件;提供淡水、燃油、船用物料、食品、商品供应等相关给养服务;另外,对邮轮所排放的垃圾废物等,同样需要相应配套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及时处理,维持港口环境清洁,建立完善的绿色旅游供应链体系。而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处理机构、问询机构等辅助设施建设也必不可少。

两条供应链从不同的角度对邮轮旅游产业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和关联度分析,由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供应链各环节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环节脱节,都会对整个供应链效用的发挥产生影响。

四、邮轮旅游供应链各环节协调的若干措施

1.拉长邮轮产业经济价值链

欧美的邮轮产业经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其成熟的产业链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内地要建设邮轮母港,旅游、观光、购物、餐饮等一系列服务应协同配合,形成邮轮产业经济完整的价值链体系。

(1)全面促进邮轮产业链的形成

邮轮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的邮轮产业支撑系统。一方面,应进一步建设和发掘各港口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围绕建设邮轮中心这一主题,开拓服务市场,着力打造邮轮物资配送、游客到港消费、旅游客源组织、旅游线路推介等邮轮产业链。另一方面,主动寻求与邮轮船东、邮轮经营公司的合作,加强与大型旅行社、旅游接待地的联系。通过旅行社的帮助和宣传,既可以“引进”邮轮带来的客源,又可以向邮轮“输出”大量的游客资源,扩大游客游览范围。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的港口还仅仅是国际邮轮网络的一个挂靠点,缺少邮轮专用码头,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因此,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以改变目前的局面。首先,要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港口码头,完善停泊设施,依托港口周边资源,改善购物、餐饮、住宿、船舶维修以及其他设施的相关条件;其次,尽快建立、完善有关邮轮旅游发展的相关法规,建立区域间有效的协调机制,改进通关制度,建立符合国际法规和惯例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惯例程序,运用现代化技术简化通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和游客的满意度。此外,邮轮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至关重要。在邮轮上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配备完善的医疗救护设施,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才能让游客安全游、多次游。在人才管理方面,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同国际邮轮码头管理标准与技术的接轨。

2.树立合作共赢观念

供应链稳定的最大障碍就是,供应链的利益没有在企业之间公正分配,成员感到自己没有从供应链合作之中得到真正的益处。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供应链的各方树立合作互赢的观念。供应链是以互利为基础的,没有共同的利益,合作者不会走到一起。只有通过合作双赢才能保证企业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在通常的竞争中,总是零和博弈,一方所得到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反之亦然。而企业之间通过组建供应链,只要合作成功,各方都是赢家。因此必须转变惯常的投机、败德行为的思维方式,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将自己企业的利益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紧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合作各方都能保持持久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最终提高供应链的盈利和竞争力,使供应链保持长久稳定。

3.实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邮轮企业及邮轮公司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关注游客的需求而不是产品,要以游客的需求来覆盖其产品和供应链,努力实现实时、无缝的横向整合面向客户的流程――如市场、销售和服务,纵向整合供应链的上游流程。其次,“以客户为中心”并不代表以同等的精力和资源去对待每一位游客,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游客身上,调整供应链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客户得到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最多的服务。邮轮企业通过与旅行社开展全方位协作,在旅行社的帮助下,扩大游客游览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

4.发挥政府行业的协调机制

近年来,邮轮产业在中国迅速发展,拉动了多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三亚等城市都在建设或有建设邮轮母港的设想。然而,即使是邮轮经济最为发达的欧美,也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最终建成了国际邮轮母港,如整个美国也只有三个母港。而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刚刚起步,建设诸多邮轮母港是不科学的。发展邮轮旅游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减少邮轮母港规划和建设的盲目性,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地区之间要密切协作,将自己置于大区域的范畴中加以思考、建设,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邮轮旅游发展格局。

第7篇

记者:作为苏州首家定位于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的企业。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对“医药物流产业”有怎样的理解?

马晓蓓:作为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唯一的物流平台的运营方,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进取,取得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虚拟空港(SZV)、第一个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在为产业提供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及供应链管理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与一些有特定需求的行业(如医药行业)相结合,提高平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正是其目前在积极探索的。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也正是因此而诞生。

传统的医药行业注重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其销售能力,而随着市场竞争及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企业的竞争力将更多地依赖于其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正如电子、汽车、消费品等行业在过去几年间所显现的。因而,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应该吸取其他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融合于供应链服务当中,为医药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整合服务,使物流服务与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无缝连接,形成医药行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直至成品分销的供应链整合管理,提升整个产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及供应链管理能力。

记者: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内医药企业的物流运作情况如何?其在物流外包方面有哪些需求?

马晓蓓:苏州工业园区内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医药生产商有几十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有几百家,其中聚集了西门子、礼来、碧迪、葛兰素史克、卫材、百特、康宝菜、辉瑞、强生、协和、惠氏、住友等一批全球知名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在带来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引进了较之国内超前的经营管理理念,如物流外包和企业物流整体委托方案等。

由于医药产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目前国内具有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极其缺乏,而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又因为行业政策等问题,其虚拟口岸的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因而,园区内的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仍沿用传统的物流模式,即以自营为主,只在供应链的部分环节上采用外包模式,如报关货代、运输及少量的仓库管理。但随着其产能的扩张及业务的发展,工厂内部用于仓储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这些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寻求更大程度的外包服务,特别是基于其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优化服务。

记者: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定位在以医药生产型物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医药物流中心,请您介绍一下该类物流中心的运作特点。

马晓蓓:一直以来,因为行业政策、企业运作理念等多方面原因,国内大多数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都是由药品经营批发企业延伸出来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为自身采购、分销的医药产品提供物流仓储服务。虽然存在的形式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以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形式存在,有的则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分公司,但大多以成本中心的模式运作,属于“第二方物流”的范畴。

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将企业发展的关注点锁定在“第三方物流”,特别是为医药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物流中心使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管理技术,将库存产品信息与企业系统相链接,并实现信息共享,为医药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及时配送,使医药制造企业的人力、土地及管理资源释放出来,更多地投入其核心业务中,形成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

记者:与其他行业的物流中心相比,医药生产型物流中心在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马晓蓓:长期以来,医药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物流多以自营为主,且仓库也大多为自有,因而项目的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与这种运作模式不同,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借鉴了其他行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通用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租赁高质量的标准仓库,并根据GSP相关规定进行仓库改造,使其在短短2~3个月后就可以投入使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轻装上阵,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用于物流管理的完善和物流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便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仓库面积,并满足医药行业对仓库硬件设施的相关规定。

由于医药行业对仓库的要求较高,对于轻资产模式运作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而言,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符合GSP规定及客户要求的仓库,将是永远的挑战,特别是在仓库资源相对紧缺的区域。

记者:据我们了解,2011年3月,勃林格殷格翰供应链项目正式落户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请结合该项目谈谈医药生产型物流服务的内容及特点。做好该类物流服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马晓蓓:将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到医药制造企业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核心特点在于将专业的物流服务向制造企业的上下游延伸,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以高效的服务和供应链优化能力打造现代医药供应链体系,使供应链链条上的合作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而提高药品的流通效率,使制药企业更专注于产品本身。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与勃林格殷格翰的供应链合作项目就是基于此目标而达成的。在该项目中,我们将为勃林格殷格翰提供从进口原料到产品分销全产业链的物流服务。

计划、采购、生产、品类管理等环节的复杂性使得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可控性、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物流配送时间上的延迟会直接影响生产线的运作,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停产。此外,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上游产品的来源地较为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供应链链条本身的延长,并且增加了时效性掌控的难度。总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除了对医药行业、医药产品的相关知识要有全面了解外,还需要对进出口贸易、收付汇管理、国际运输、国内配送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能对关键节点进行实时监控、有效管理。这将使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得到体现,并为医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产业。

记者:贵公司如何看待今后医药行业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下一步有何发展计划?

马晓蓓: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尤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行业正发生着巨大变革,医药产业的微利化时代也已经到来。未来3-5年,医药行业企业并购、重组、整合的速度将加快,并将逐渐步入供应链整合的时代。从其他行业及现代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行业对供应链整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往往与行业盈利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微利的产业,越会注重其供应链的优化,以期获得整合优势及新的利润空间。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原料采购、生产、成品流通、使用等多个节点以断裂状态分布,这既有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限制,也有行业内企业观念、技术、人才等方面缺乏的原因。但整个医药供应链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未来产业调整的需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业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都已意识到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网络安全风险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多变,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加。杨中华指出供应链是一个由分布于全球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其中还包括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的系统,其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减少节点成员间的分歧,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和运作效率。供应链节点成员通过一定的IT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共享信息,减少企业和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和供应链绩效,但是随着供应链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也使供应链企业暴露在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风险中,对供应链的网络安全产生威胁,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行中断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外供应链运行中断的事件频频发生,如“911”事件、2009年丰田的“召回门”事件、2000年作为爱立信供应商的飞利浦公司的火灾事件、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日系车辆零部件短缺事件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事件表明风险对供应链的破坏远大于对单个企业的危害,由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链接变得很脆弱,导致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在增大。除了环境风险、自然风险,还有如今信息共享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如网络攻击盗取供应链中传递的信息,从而使供应链传递的信息失真或者丢失,导致供应链运行延缓甚至中断,从而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

因此,随着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明确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关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共享

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信息共享成了供应链各个企业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供应链企业通过共享信息给信息获得方带来一定边际效用的提高。不仅包含客观实际收益的提升,也包含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代表性等主观感觉上的效用提高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如果某一节点企业掌握的信息相对匮乏,在进行业务运作的过程中会因共享了不完全或不完美的信息而遭受高成本和低利润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必定会传递给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叶飞认为企业运营绩效的提升是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结果的最终体现,并且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以信任为中介而间接地作用于企业运营绩效,这表明加强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间相互信任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运营绩效。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实现信息的传递。如西班牙著名时尚品牌ZARA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供应链”,从设计到上架只需要10天,充分体现了IT技术对企业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供应链利用IT技术实现商业过程标准化以及增加通讯、互联互通性和数据交换,但是供应链对这些系统的依赖导致供应链极易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网络攻击,使信息被盗取失真或是延误,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倪燕领等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并强调供应链成员间合作过程中的信息风险。李琪将信息风险看作是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并将信息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实际上供应链风险是由于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中断引起的,由于成员企业间彼此信息共享受到阻碍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中断,并认为信息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本质。

由此可见,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信息共享过程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IT技术,这必然引起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故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的网络安全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即适当的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如牛鞭效应等,但供应链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而进行大量的信息共享则会带入一种新型供应链风险――网络风险。网络风险定义为“组织或企业由于一系列信息技术系统障碍所造成的任何财务损失或者名誉破坏的风险”。网络风险将导致极坏的效果,包括知识产权破坏,子标准或被阻断的运营,敏感性数据破坏,对最终消费者的服务水准降低。网络攻击的形式多样,其目的是窃取数据以得到丰厚的利益,如信用卡数据、医疗信息、公司商业机密等数据信息。网络攻击一旦成功,将会引起供应链信息的延误或企业丧失技术创新,从未导致很大的成本损失。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超,则预测供应链产生中断的每个可能性越来越困难,很多网络攻击都超出了组织的预测分析能力,故有学者提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概念。供应链网络弹性是指“一种当供应链面临网络攻击风险的时候能够维系其运营绩效的能力。”供应链管理者如果想要减少网络攻击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供应链的网络弹性。

四、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具有能研究动态的、非线性问题的特点。信息共享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供应链的复杂动态结构,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的安全风险影响具有复杂性,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可行的。

供应链节点之间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共享,但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加大了网络犯罪者对供应链的网络攻击。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一旦某一个环节遭遇网络攻击,将通过供应链系统传播影响其它相关企业,出现风险传递的现象,类似于多米诺效应。故为了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其中包括技术方面、人力资源方面、安全管理方面等,从而加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建设。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决策不同。熊强等通过Stackelberg博弈分析得出企业信息资产价值越高,遭受攻击后的损失期望越高。核心企业共享额度越大,其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也越大;伙伴企业的投入额随核心企业的共享额增加而减少,当核心企业的共享额能够让其信息资产有足够安全时,伙伴企业共享额度为零;核心企业在信息安全投资和信息安全共享方面会随着供应链脆弱度增加而增加,而伙伴企业会随着脆弱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零。由此可见,供应链中对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由于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的投入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复杂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对其进行分析,明确其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关系以及回馈效应。根据信息共享引起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变化规律和系统动力学的反馈原理,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ple建立系统动力学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影响的反馈图模型。通过vensimple仿真软件把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关系联结形成回路,回路最简单的表示方法是图形,即因果关系图。如图所示:

五、结论

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出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与信息共享以及供应链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的逻辑关系,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存在利弊关系,适度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但也应该明确信息共享带来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故除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防御措施还应该在权衡好投入成本与风险损失成本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网络弹性进行建设。目前对于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以及供应链的网络弹性建设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偏少,故互联网安全威胁下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对供应链弹性的建设如何投资分配才是供应链面临网路安全风险时整体成本降到最低的关键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中华.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4).

[2]叶飞,薛运普.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的间接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112-125.

[3]倪燕翎,李海婴,燕翔.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物流技术,2004(12):40-42.

[4]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124):32-35.

[5]IRM. 2015. Cyber Risk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for Risk Management. Accessed April 1,2015: https:///knowledge-and-resources/thought-leadership/cyber-risk/.

[6]Omera,K. & S.E. Daniel A.Supply Chain Cyber-Resilience:Creat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Accessed April , 2015.

第9篇

时至今日,制造商、供应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协作日益加强,因为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他们可以一起努力,降低供应链中的多余成本,但是这种类型的合作展开运作之前,公司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如果供应链中各方关系十分紧张,合作者试图开展这种形式的协作地话,往往摸不着方向。”普华永道合伙人吉姆。吉普森说,“和你的合作者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增加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一个根本的方法就是建立责任会计管理(ABC/M)。“通过运用精确的成本核算数据去管理同步运作的供应链,可以使公司之间的猜疑大大减少,合作逐步加强。”ABC技术有限公司行业关系总监盖瑞克肯斯这样说。“当所有的合作伙伴真正开始关注自身成本和渠道共享者的成本之时,他们才可以同心协力去全面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成本削减三法

亚特兰大安永公司的高级经理保罗。博帕斯认为,公司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应用责任会计管理原则来削减供应链成本。首先,要有这样的协作协议,以便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者同意运用责任会计管理反映出的信息去除多余成本,减少附加到最终用户身上的总成本。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合作伙伴可能共同使用责任会计管理来决定由那个公司执行供应链中的那个环节成本最为便宜,这样就会在总体上控制成本。“比如说,宝洁公司和克鲁格公司可能会共同商量,决定由宝洁来管理一个指定仓库,因为由宝洁来做更有效率。”博帕斯说,“作为克莱斯勒的供应商,联合信号会为克莱斯勒设计六种不同的安全带装配方案,每一种方案都要求不同的操作流程。因此,联合信号会告诉克莱斯勒它是否可以掌握相同数目的操作流程,并把他降到三种方法,这样他们可以为克莱斯勒节省相当数量的资金。”

一个公司要在供应链管理中使用责任会计管理节省资金,第二种方法是给它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有关责任会计的培训,鼓励它们采用这种流程,目的是带领将合作伙伴走向成功,并教会他们责任会计制度如何能够使大家节省成本,吉普森举了一个例子,他在福布斯制造业100强中的一家公司工作,这家公司通过分销商的销售流程来识别制造商和它的四家分销商之间谁是成本控制的推动者。

这项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从成品离开装配线到达最终用户手中这个流程的时间,来确定制造商的总成本,降低相关成本为每位分销商服务,帮助分销商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成本。目前总结出来成本削减法包括:控制定单数量、简化定购难度、调整订单频率、减少出错或误差次数、采取相应的销售渠道类型、利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增加为不同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数目、了解最近的付款数量,在这八种方法中,最需要改进成本的地方是控制定单数量,不正常的定单数量会促使成本直线上升。财富杂志排名前100家的公司通过改变定购惯例来消减成本。

另外一家鼓励合作伙伴使用责任会计管理的是欧曼公司,这是一家医疗器械产品分销商,产品主要销往医院,这家公司自从1995年开始就在其内部广泛推广责任会计管理,并且努力提高采购流程以降低成本。最近,这家公司在它的分销中心内完成了一项有关责任会计的供应链分析。

“我们组建了一个功能交叉的责任会计管理供应链团队,包含一系列广泛的责任交叉面,比如说库存、成本管理、应付帐目、合同和折扣等。”该公司成本管理总监迈克。斯坦佛尼克说,“我们的目标是在供应链之内去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和去除没有附加值的活动,并将工作重点集中到最有效率的合作伙伴身上,我们的结论就是从我们的医疗产品制造商那儿定购一个集装箱的货物,而不是仅仅定购一小部分。”

然而,欧曼公司发现存货过多是最需要控制的成本,而不是订单数量,控制和管理存货是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中最大的花费,就像医院一旦购买就想马上投入,而制造商一旦制造出来,就想赶紧把它卖出去。

迈克。斯坦佛尼克说他增加了欧曼公司发给供应商的订单数量,供应商这样做也是为了使他的公司有削减成本的动力,斯坦佛尼克的团队也相应调整了采购次数,“我们的交叉团队发现许多分销中心每天都从供应商那儿采购,这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因此我们将订单从每天一次改成每周一次。”

除此之外,欧曼公司还开发了一套供应商分级系统,在这套系统里面可以根据以前交易的情况,鉴定哪家供应商是符合标准的。在此之前,这家公司要反复计算从每个供应商的提货量,但是现在它不再计算发给合格供应商的订单,结果相关供应商大大降低成本支出。这种管理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是和客户和供应商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程度可以逐步扩展到建立开放式的工作关系,向他们说明你的费用和利润目标。

脆弱的在线协作

为了使自己供应商能够走出最低价的“泥潭”,许多公司开始逐步使用互联网来拍卖采购合同。但是逆向拍卖会使供应商感到紧张,因为他们对自身的成本结构了解的不充分,以至于有时不知道出价低限。ABCTechnologies公司的柯肯斯认为,随着互联网上拍卖网站的出现,电子拍卖和交易的发展,供应商被迫开始进行成本评估和利润空间接受程度测评。

KPMG咨询公司负责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执行总监斯蒂文。戈德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互联网上一项逆向拍卖中一个供应商如何被他的制造商客户榨的毫无利润。“这家供应商身不由己,它不得不在20家竞争对手中忍受这样的安排。现有的供应商获得了这项工作,正常价格还要打20%的折扣,几乎使它们分文不赚。”

第10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 知识共享 知识市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社区医院和小医院门可罗雀,而大医院确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根据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这种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医疗服务外包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共享,关键还得靠医疗机构之间知识的共享。

一、服务外包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的边界问题,并引入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科斯认为,通过签署长期合同,企业就可以避免寻找伙伴、谈判等费用,进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他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外包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Eisenhardt(1988)认为,在关系的选择中,是选择行为契约(如层级干预、内包)还是结构契约(如市场干预、外包)取决于费用。在其随后的研究中,他又探讨了费用及其构成要素与外包合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外包关系越是不确定性、需要规避的风险越高、事先界定人行为的程度越低、结果的可测度性越差和关系越长,则费用就越高。

Christopher(1992)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Jacques H.Trienekens(2001)从价值链的角度探讨了跨企业之间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强化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两位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评述外包。

Kern和Willcocks](2000)认为仅从交易费用经济的角度研究服务外包,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这样难以揭示服务外包的机理并指导企业的实践。

北京大学的卢峰从产品内分工视角来分析服务外包,研究了服务外包的经济利益源泉、经济成本约束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对落后的根源和政策调整。

王燕妮,李华(2007)认为,服务外包的本质,使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外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生产组织模式。冯之浚、于丽英认为,服务外包是企业以资源互补和配置的方法为自己的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何骏(2008)认为我国的服务外报应集聚在两个领域:外向型服务外包和内需型服务外包,外包服务应该覆盖国际公认的18个行业大类。并且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有生产外包、服务外包的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的模式。

鄂丽丽(2008)从竞争力影响因素来分析我国的外包业。她认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有:1.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业的政策支持;2.具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3.拥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低成本的劳动力;4.对北亚地区的良好区位优势和文化兼容性。

袁航(2008)研究了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的关系。他认为,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跨区域商业模式,服务供应链是供应链基础上出现的全新概念,二者在产业背景、运作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分析,服务外包是服务供应链的组成要素,多级关联的服务外包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二、知识共享以及医疗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在《198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提出了两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技术的知识,或简称技术诀窍;另一类是关于属性的知识,如产品的质量、工人的勤奋程度、或企业的资信状况。

日本学者Nonaka和Takeuchi于1995年提出的关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是知识共享领域最广为接受的理论。两位学者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提出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过程,具体而言,包括(1)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氛围和有效的知识传递环境来实现;(2)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外部化Externalization)过程,又称编码化,主要通过对人脑中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编码的方式表现出来;(3)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过程,主要是将现存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形成新的系统化的显性知识;(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部化(Internalization)过程,主要通过人在工作中运用显性知识的体验来形成。

罗志勇(2003),认为知识共享的前因有组织特性、个体特性、组织特性和环境特性。知识共享的主体只要有个体、项目团队、组织和跨组织等层次。他还根据以上特性说明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和激励机制的制定。

张波(2006)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缩小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识传播、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并且知识共享的状况和程度,最终通过知识转移的效果显示出来,知识共享能够提高组织竞争力。

张旭梅(2008,2006)认为,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知识资源的交易活动,参与知识交易的每一方都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技术优势、制造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或管理模式上的优势等,作为知识交易的筹码,这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她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构成和知识共享过程分析,包括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她认为,知识市场主要有知识的买方、知识卖方、知识市场管理方(知识共享联盟)、知识交易环境,并且提出了知识交易模型。

对于知识市场的研究,还有下面的学者。

达文波特(Davenport,1998)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强调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的,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市场”,这个市场与有形商品的市场一样,有买方和卖方,他们讨价还价以寻求双方满意的价格,这个市场中还有尽量促成交易的中介者,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

Bell等人(2002)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市场与知识社区(knowledge communities)在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区别与联系。Kafentzis等人(2004)构建了便于组织间进行知识交换和交易的公共平台――电子知识市场(Electronic Knowledge Marketplaces),并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作用、过程及收入模式进行了分析。

Mentzas(2006) 根据知识的特性和交流的特性将跨企业的网络组织间的知识网络分为知识社区、知识链(knowledge chains)、知识供给(knowledge supplies)和知识市场四种类型,分析了每一种知识网络的显著特点和有关的例子,并探讨了将四种知识网络联合起来研究的挑战。他认为,知识市场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采用灵活的机制来满足更复杂的特殊知识的需求;(2)满足特殊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远远高于市场上那些事先被捆绑的信息和知识。他还认为,知识市场作为最先进的形式,允许程序性知识的交易,问题的解决可以看作是可以确保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序。

汤建英(2005)认为,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技术资源强度、组织学习能力、技术壁垒属性、伙伴间相容性关系。这四个因素与知识共享的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它通过验证证明了,伙伴技术资源强度、学习能力与相容性水平与知识共享的客观绩效正相关,技术壁垒与知识共享的客观绩效反相关。

梁建英(2007)等人认为,根据Polanyi对知识的分类,医院中的医疗技术知识(简称医院中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又根据知识主体来划分,医院的知识又可分为个人的知识,科室的知识和医院的知识。在医院日常的流程中间,知识又可分为管理领域的知识和业务领域的知识。医院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知识应该具有独有性、共享性、任务性、层次性、创新性和广义性。医院的医疗知识中,大部分是隐性知识,所以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且他们还认为,联盟间影响知识转移成功的因素有:知识转移渠道、联盟成员的特性、联盟环境的特性和伙伴间关系特性。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服务外包和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特别多,而关于医疗技术知识共享的文章微乎其微。我国的医疗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承接国外的服务外包和内部的服务外包,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外,更多的应该关注知识,因为知识是组织的主要竞争力。医疗服务外包中会形成一串多级关联的供应链,而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存在,又给知识共享提供新的视角,通过知识共享就可以增加组织内部知识的储备,从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4):386-405.

[2]Eisenhardt,K.M.Agency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Explanations:the Case of Retail Sales Compens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1988,31:488-511

[3]Thomas Kern,Jeroen Kreijger,Leslie Willcoks,Exploring Asp as Sourcing Strategy:Theoretical Perspective,PropositionsforPractic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2002,(11):153-175.

[4]Barney, J.B.Firm Resourced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3):98-128.

[5]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6]王燕妮,李华: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经贸,2008,23

[7]袁航:服务外包与服务供应链,经济研究导刊[J].2008,4

[8]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云南社会科学[J].2008,5

[9]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10]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 the dynamics ofinnov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2] 张波.基于医院核心能力的知识共享体系构建研究,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3] 张旭梅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及其交易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3.

第11篇

(“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千亿级“风口”)

作者简介

文丹枫:博士、独立作家、互联网观察家,国内医药健康创客空间~“医创社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电信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八百方医药健康商城(医药电商平台A证试点)、金天医药(香港上市企业)、霍英东?鹤年堂等多家企业移动营销顾问,著有《移动营销》《微信力》《微营销》《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移动营销新解密》《IT到DT》《再盈利》《互联网+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与创新》《互联网+医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革命》等系列书籍。

王先庆:教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现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商务部、广州市政府、北京百荣集团、广百集团、中国商业联合会、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等全国各地30多个政府部门、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咨询顾问或行业专家。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广东智库等专业智库成员,主持、承担和参与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各类课题150余项,专著《产业扩张》、《市场进入战略》、《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国际会展之都研究》、《渠道控制权》等10多部,主编《现代零售丛书》、《粤商研究丛书》、《现代国际商都研究丛书》等。

李征坤: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原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硅谷ITU访问学者,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广州市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学会法人代表兼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暨专家委员,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电子商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专家顾问,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不仅能对物流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变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散、乱、小、差”,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中间过程冗余,标准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缺陷。而且,互联网与物流的结合,能够使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元素也融入到物流行业的当中,提高物流行业的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物流必将是下一个千亿级“风口”,至于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机遇和战略选择,本书能够给相关从业者们带来些许启发。

目录

Part 1互联网+物流:经济新常态下,物流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互联网+物流”:一场颠覆传统模式的物流信息化革命

机遇与挑战:深度揭示“互联网+物流”的10大新特征

一个崭新的蓝海时代:“物流+电商”引发的商业核裂变

变局VS洗牌:物流与信息的深度整合,重构物流生态圈

转型VS重生:互联网时代崛起,构建新型物流服务体系

第一物流: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物流产业“四重奏”

Part2再造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颠覆与重构传统物流商业价值

群雄逐鹿时代,“互联网+”引领物流企业的“模式竞争”

全新的物流生态圈:互联网物流企业的5大主流商业模式

赢在移动端:快递企业布局APP,抢滩移动互联网“风口”

物流+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给物流业带来怎样的商业启示?

物流园区模式:“天网+地网”融合背后的物流供应链变革

自建物流模式:电商企业“野蛮生长”背后的4大物流路径

“物流+O2O”模式:O2O模式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

Part3物流4.0战略:物联网时代,智慧物流引领现代物流新变革

智慧物流:物流4.0时代,基于物流互联网的产业大变革

物流+物联网:物联网在物流业的4大应用领域及未来趋势

自动化物流仓储:电商需求驱动下仓储物流的“智慧之变”

智能无人机+仓储物流:自动化物流装备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瓶颈VS破局:物联网时代,传统物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丰巢”智能快递柜:顺丰布局社区快递背后的物流生态战略

Part4物流+电商: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开启电商与物流的互通之路

决战电商物流:2015年电商物流领域将呈现哪些趋势?

症结与突破:打造高效物流配送,提升电商核心竞争力

电商物流的“落地”策略:降低物流成本的3大发展路径

物流+农村电商:渠道下沉,农村电商如何做好配送服务?

物流+生鲜电商:生鲜电商平台如何突破冷链物流的制约?

“物流企业+微商运营”:物流平台如何玩转服务型微商?

菜鸟网络VS顺丰速运:电商与快递的混搭与跨界经营战略

Part5物流+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

“物流+电商+金融”模式: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服务方案

即将到来的物流“三国杀”:如何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

顺丰VS“四流合一”:顺丰布局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战略思考

UPS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创新

腾邦物流:“价值供应链+互联网金融”,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Part6物流+大数据:物流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的自我颠覆与谋变

物流+大数据:大数据重构物流生态圈,开启物流变革时代

大数据时代下的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如何推动物流业变革?

颠覆VS变革:大数据给传统物流业带来怎样的模式创新?

优势VS应用:“物流+大数据”的4大优势及4大落地实践

揭秘亚马逊“神奇物流”:优质配送服务背后的大数据玄机

Part7跨境物流:跨境电商开启黄金时代,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跨境电商迎来崭新的黄金时代,给跨境物流带来怎样的机遇?

跨境电商2.0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从注重货源渠道到物流为王

跨境物流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如何完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跨境物流的5大类型:跨境电商卖家如何调整物流资源配置?

后记:

第12篇

二、我国物流企业营销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营销理念与传统企业营销理念差异显著。现代企业营销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销的中心对象为消费者。在现代企业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物流产业逐渐朝着供应链模式方向发展。物流企业集采购、运输、搬运、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于一身,是综合性较强的新兴产业。物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对营销的管理及创新予以重视。目前,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大部分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演变而來,在营销模式、营销策略、营销管理及创新等各个方面深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从而暴露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业务量,忽视营销能力的提高

片面追求业务量而忽视营销能力的提高,是许多物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市场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强大的买方市场,而许多物流企业营销管理及创新理念仍停留在买方市场的模式下,难以满足物流产品营销的要求。物流企业的提供的服务本质上并不是面向消费者,而是面向产品生产商、工商型企业以及制造商,它产生和引起的活动是一种具有生产营销性质的服务,本身追求的营销目标是让广大的货主满意,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传统企业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大部分现代物流企业仍把采购、运输、搬运、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视为非服务功能。另外,很多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始终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机构,仅仅是片面追求业务订单,忽略营销管理及创新的作用,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高素质的物流营销人才

高素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营销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进出口贸易差负值现象明显,核心竞争力偏低。物流人才匮乏,影响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高素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营销人才,物流企业运转情况不容乐观,运价降低、订单减少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大幅亏损。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理念的形成,国际货物贸易飞速发展,但我国物流企业表现出来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却并不够强,与许多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相比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缺乏高素质的物流营销人才有关。

(三)市场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物流行业内部存在着市场划分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物流企业营销的发展。许多物流企业集采购、运输、搬运、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于一身,面对复杂的经营范围,一般的中小型物流企业难以承担重任,存在着资金不足、运输设备不够、运输渠道有限等问题。在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市场划分,从而造成物流企业的市场战略定位不明晰,最终导致物流企业的产品缺乏差异化特色,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难以推动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物流企业营销管理创新发展途径

(一)推动物流企业营销管理机制创新

新时期,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要加快推进物流企业营销管理机制创新。物流配送的优化需要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搭建相关的网站,实现全面覆盖。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硬件的建设,实现电子商务平台的高效运转,能够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通畅的信息支撑。信息通畅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够对客户的订单及时反应,确保交易效率。在打造电子商务物流平台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开展物流促销活动。一方面,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精通物流服务促销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需要详细调查物流市场需求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加强物流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例如,可以对物流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进行优化管理,并在成本、便利、沟通等方面进行服务创新管理。在整个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价格要控制在客户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加快培养、充分利用物流企业营销人才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物流营销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培养出来的物流营销人才才能具备创新和实践等能力,我国物流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也才能形成中国特色。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营销人才,以满足物流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

一是全面提高物流营销人员综合素质。可以强化物流营销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一方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锻炼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如服务态度、服务理念、服务效果等。另外,物流营销工作人员在岗期间,不能疏于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业务实践的过程,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并实现物流服务营销人员与物流作业人员之间的整合,形成强大的人才储备,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要为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可以创建图书馆,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与员工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行线上线下互动,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物流企业营销管理及创新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是科学分配物流营销岗位。物流企业营销岗位的科学合理分配,往往需要充分考量市场需求以及客户的实际需要。岗位安排要充分体现物流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要,做到统一协调,定岗定额。此外,人才的选用需要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并且以岗位胜任为导向,选用最适合的岗位人才,确保岗位人员安排成本最低。要对物流营销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制定详细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注重考核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物流企业营销管理质量。同时,适当提高营销人员薪资待遇。目前,我国物流营销工作人员的整体薪资待遇水平较低,容易造成人员流失。物流营销的工作量比较大,可以适当提高物流营销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提高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及向心力,从而推动物流企业营销管理及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