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时间:2023-12-06 10:2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内驱力;探索求异;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努力,去探索。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加强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层层剥笋地挖掘课文中的新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品尝到发现的喜悦等等。

二、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有好多形式,如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三、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加,智力的开发、创造,发明就都难以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开展创造性的课内外活动

创造性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正式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创造性思维包括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紧密联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除了具备思维品质的一般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经历存疑、假设、推理、顿悟和验证等几个阶段。其特征是无先兆性、闪念性、朦胧性、短时间内不复现性以及灵感性。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文也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作文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十分很重要的任务。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构思立意,深化主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多向性,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的必由之路。我在平时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运用变通性思维观察生活,选取素材

变通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变通性思维就是要求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是极有益处的,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性。

3.在习作评改中积极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泛指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辩证批判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批判,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勇于批判的精神。就创造性思维而言,批判性思维是破除思想认识中功能固著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外语 创造性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11-01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正如西方教育所推荐的“全人教育”的“全人”是包含了人的情感、人格、思维、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素质教育 ,而创新教育中的创新,尽管其中也具有情感、人格等因素,但它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创新仅仅是代表一个人思维方面的一种品质和属性,是思维方面的十分重要的品质和属性。具备了思维方面的创新品质仍然还不能代表一个全方面的素质,更不能以创新教育来取代素质教育。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人们对创新教育所寄予的过高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认识中看出创新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或成分,虽然不能说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但完全可以说,没有创新教育就说不上素质教育,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是合理的。

创造性培养在我国的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创造性教育培养的实践上更是如此。在创造性的培养上,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的创建是最基本又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创造性的环境就无创造性可言,即使有创造和创新的萌芽,那么这样的创造或创新也会被扼杀在缺乏创造性的环境里,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事例不胜枚举。

创造性人格是具有创造性的知、情、意的统一。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及特征仅仅是创造性人格的一个方面,因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更主要的是一种综合的高水平的人格教育。创造性的培养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有很多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直接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同一标题的作文,同一主题的对话,同一段落的译文,在一个班上可以产生几十种不同的操作结果的版本,但这些不同的版本都可能是正确的或合理的。这种情况客观上为外语教学的创造性教学留存了具有发挥的空间。创造性思维除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方法之外,还存在创造性思维特征的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托兰斯,在吉尔福特的通过智力结构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而这其中的流畅性特征,指的是个体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做多种表达,这正好是外语教学作为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特征。

结合已有的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以及外语教学的特点,外语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此,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受到特别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是国内外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是:用途扩散,即形量多设想用途;结构扩散,设想出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设想出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设想出某个问题的尽量多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尽量利用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词汇教学上,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外语词汇来表达相应的意思。鼓励学生对某些词汇的多种形式和用法的掌握,鼓励学生在外语方面的灵活多样的运用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的必要成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想象可以通过自我设计训练、推测训练、假想训练等方式进行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种贺卡,让学生自行去考虑贺卡的构形、颜色、内容、语词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进行评比,重点考虑其创新成分。在推测训练上,可以利用既有的阅读材料和老师给定的阅读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

在外语课堂上,可采取以下方法:利用课本材料进行推测训练,如推测故事结局,可能的发展或有关作者的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利用教师预先准备的一件工艺品或音乐或一个小标题、小段文字,让学生去描绘潜在的可能的内容和思想;利用图片或动画情景,让学生去推测相关的实际内容。这样,既不影响创造思维的训练,又不影响外语教学,反而进一步促进外语的教学,并能丰富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3 注重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运用和对学生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具体体现在一些思维策略方面。发散思维仅仅是其中的最为显著和突出的一种而已,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思维策略与创造性思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头脑风暴法,就是利用集体内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尽量自由地就某个问题发表各自不同见解的一种方法、策略。

外语教学中有不少讨论课,教师可考虑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大胆表达其想法。另外,还有类比思考策略,即进行相似性比较;对立思考策略,即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移植思考策略,即把某个问题情景的规律引用到另一问题情景中,移植的主要途径有规律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等;分合思考策略,即从思考对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考虑问题。

总之,学生的创造性不仅是可以进行教学干预的,而且还能够与外语教学这门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受益。这样,既满足了微观的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又满足了宏观的教育目标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3篇

【摘要】创造性思维品质是良好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大量机械性训练,忽视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基本数学素养的宗旨。数学教学要摒弃功利教育,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构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健康发展的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智慧,教师要打破教材束缚,创新使用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的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创造性思维品质是数学素质的基本内容。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毋容置疑的是,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植,就要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问题面前总是会尽量提出各种解答方案,在一个方向受阻时,立刻转向其它方向,并能在多种方案中用心寻找最优方案。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有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首先,创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创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如吴正宪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始让学生用纸折出二分之一,有的学生折出二分之一后,又折出了四分之一,吴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实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这个创新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造。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合作测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得出结论。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用“绕”的方法,有的用“围”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敢于大胆尝试,最后大部分同学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圆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即C=πd,而且也知道了“π”是一个定值,是圆周长和这个圆直径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创新。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创造性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和法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数学学习只需记忆,无需思考,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即使掌握再多的习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也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据:(63,36,69,123,96,39)要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上面一些数的特征,又受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都认为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针对学生的认识,紧接着又出示一组数据:(13,26,19,23,46,59)让他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一算,马上了刚才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时,学生们都有了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都想在老师没有告知结论前自己找到规律。当学生们发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生1:一个数中,如果含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2:一个数中,只有3、6、9这些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4:一个数如果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生5:一个数中,如果有约数3,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种方案进行辨析,第三组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用实例证明了前两种方案是不全面的……最后学生们在自己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活化数学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植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不能囿于教材的限制,把教会教材作为自己的第一教学任务,应当把教材当作媒体,把学生引领到无限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活化教材,开发教材,用全新的教材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如教学简单的统计,可以把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奖牌榜引入课堂,让学生首先接触到中国金牌51枚,奖牌总数达到100枚的骄人成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根据各个国家的金、银、铜牌的枚数进行统计知识的教学,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奥运奖牌的知识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接受我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剪刀和彩纸,在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剪纸活动,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折起来剪更容易些,学生也发现对折起来剪,不仅速度快,而且剪出来的纸花漂亮、美观。在剪纸过程中,学生既懂得了“对称”在生活中的用处,也理解了“轴对称”和“对称轴”的含义,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同学们乐意学、喜欢学的知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折”的方法上,他们又尝试了“折两折”、“折三折”的方法来剪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很好培养。

第4篇

【关键词】观察力;培养;兴趣;方法;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观察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因素。创造力的起点在于观察力,创造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很强的观察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要培养观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范围,指导他们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还可通过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要教给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会使人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维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2)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外而内,或由整体而局部;反之也可以。因为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观察分空间或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3)观察要有重点。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锻炼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二)运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抓好两种思维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目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是只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而是有文化、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所以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称做“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职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简单地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有意识创建新颖、独特的东西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2.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本情况和结构特征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本情况和结构特征。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青少年在学习数学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高中的数学学习就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转化,进而达到创造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学生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进一步纵深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发现新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理论知识,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一个人的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因此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3.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的基础是产生创造性的源泉。

创造不是靠“机遇”,创造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3.2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3.3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在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创造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也越强。

3.4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辩证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地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要做到“兼权熟计”。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地依靠定义、定理,而要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要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加强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理想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这里的“逻辑”就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主编.高效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育;儿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之问”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实质是质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只会死解题、解死题,而数学意识、应用能力、创新本领十分匮乏。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征是求异。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解决办法。现在的小学生确实越来越会解题,但只会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或是用代数式程序化地套用,变通而独特的思维活动鲜有呈现。我国近两次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创造力”写入课程标准,各小学的课表上也出现了“思维训练”一课,然而实施情况却令人担忧。

海门市实验小学从十年前就开始关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承蒙李老师的厚爱,2007年,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子课题“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操作范型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了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提炼了与情境化数学学习相对应的三种教学设计操作范型,于2011年5月结题。这次课题研究的成功让我们获得了开展学科情境教育的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围绕数学情境教育的研究再出发,承担了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数学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研究任务。同时,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学情境课程与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已立项开题。这次我们将视角从数学情境教育引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学科情境教育,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更独特、更流畅、更精致,冒险性、挑战性等创造性人格得到激发与培养。

二、实验研究

2013年9月,选取了小学一、三、五年级各1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分别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测量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基础,再通过个别访谈,观察、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起点。2013年9月~2014年4月,对照班不进行干预,按照常规上课;实验班则实施数学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创造力培养,以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以及学业水平。

以下是实验班的一些做法:

1.课堂情境浸润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课堂情境教学的三种范式:以大情境统领整堂课、以小情境突破重难点,以变化的情境引发思维。针对不同数学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创设合适的情境,其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以大情境贯穿全课”范式

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执教老师就将例题和练习整合在了一个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多个情境问题的探究,不断辨析,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大情境:夜晚的海面上,一艘探险号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大海中如何确定位置、如何寻找目的地、如何探险的问题。

情境问题一:海面上两座灯塔分别在轮船的什么位置?学生围绕这个情境问题,首先回忆了八个旧的方位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共同认识了四个新的方位知识。然后从方向探究到角度,再到距离,依次研究了准确确定物置的几个要素。从易到难、以学顺教,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情境问题二:“绿叶岛在轮船的南偏东40°方向6千米处。”根据条件寻找目的地绿叶岛。学生在利用刚掌握的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的知识来尝试画图,交流提炼画图方法。学生在这一情境问题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反思交流。

情境问题三:探险任务――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宝盒1、2、3的精确位置,再根据提示找到宝盒4和宝盒5。这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能力。如何准确地描述宝盒1、2、3的位置,如何根据提示找宝盒4和宝盒5,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方向(角度)和距离这两个要素来准确地定位。

情境问题四:(1)认识雷达扫描图,并思考“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方向角度不变?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距离不变?”这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方向角度相同飞出的是一条线,距离不变飞出的是一个圆弧。(2)寻找宝盒6。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的是“观测点”。

情境问题五: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军事上、航海上、导航仪上都会见到,并解决真实地图中的两个城市的位置确定。进一步将探究扩大,首先要独立找到观测点,然后才能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确定相互的位置。

一节课就是一个连贯的外在问题情境,所有的知识和练习都是在一个情境中展开,大问题套着小问题,每一个情境问题都是富有挑战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展开探究、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的一连串的情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锁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探究坚持到底。问题情境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思维场――问题是有价值的,思考是深入的,交流是主动的。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觉数学并不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我以为,情境的创设不在于繁杂,而在于巧,在于是否能激疑启思,我们追求简约,并提倡将知识融于情境中,让学生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思维状态。

2.主题性数学情境活动

结合数学知识,设定一个主题,让儿童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过程模拟等过程中,自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规律、解释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三年级有数学故事比赛,如《卖鸡蛋》《零王国》等;五年级有数学情景剧表演,如《森林慈善会》《小数点奇遇记》等;另有:魔方达人挑战赛、数学文化节节徽设计比赛、数字画比赛、数学漫画比赛等。

3.野外数学情境实践

受李吉林老师情境课程研究的影响,把常态数学课搬到野外,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器官,这种开放式的信息储存为儿童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1]

比如:低年级《校园里的“数”》《东南西北在心中》;中年级《张謇故居一日游――测测影长》《手拉手,量量1公顷》;高年级《常州一日游――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邮局见闻――有趣的编码问题》等。

4.家庭数学情境活动

以游戏、竞赛、实验等为主要情境形式,以亲子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学习中一起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有《同玩数学口算卡片》,三年级有《测测球在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五年级有《负数大播报》。

我们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育,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生活”为源泉。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学生才感兴趣,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从中得到自觉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以“活动”为途径。儿童是天生的活动者、学习者、创造者,儿童的学习应以活动、游戏为主。数学情境教育要创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情境,让儿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发展创造力。

三是以“思维”为核心。数学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鲜明的探究特点。不仅要让儿童在情境中感受数学,获得理解运算的规则,而且要让儿童在一种非常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探究数学。以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四是以“文化”为土壤。数学文化是整个人类知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创设数学教育情境时,应把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和探究精神融为一体。让孩子体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一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数学家创造数学知识时的艰辛与伟大,从而产生创造的热情。

三、数据分析

2014年5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测验,测试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对语文、数学的学业水平进行了常态抽测。采用SPSS13.0对前测、中测进行了统计分析。(本实验报告中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均由南通大学的王柳生副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完成。)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对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数据作呈现和分析。

1.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11.77)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五年级(M=12.54)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

2.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实验组都显著高于控制组。

3.创造性思维的沉思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6.86)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五年级(M=7.13)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

4.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31.14)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五年级(M=36.21)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

5.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38)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 =4.96),五年级(M=5.84)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4.96)。

6.创造性思维的总分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7.74)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三年级(M=57.74)。

7.实验组创造性思维的性别比较

针对实验组,以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前测为协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这四个维度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流畅性评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独创性维度结果显示,女生高于男生,但不显著。创造性思维总分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实验结论

1.数学情境教育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才能具备。实验测试中,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沉思性和标题抽象性这三个维度正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发散性(求新性)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流畅性和精致性这两个维度反映了一个人良好的综合性的思维品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数学情境教育得到不断训练和提高的。

在进行数学情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数学情境课堂氛围,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想象,鼓励孩子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数学情境活动,如创意数字画、数字漫画大幻想、圆周率记忆大比拼、数独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2.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发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带领儿童进入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使儿童潜能得到激发,灵感不断涌现。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全方位思考问题,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调整思路,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小事做起,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儿童的思维具有连贯性,并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因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优化自己的创造性人格。

3.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

实验中我们发现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除独创性外的所有维度(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女生均比男生的数据高,这是一组有趣的数据。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年龄特点有关,女生相对男生发育得早,更成熟一些,所以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就更高一些。在后续实验中,要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针对性别设计不同的活动给予积极影响,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各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得到平衡和优化。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物理教学;探讨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比较重视思维训练。思维的种类很多,而层次最高的是创造性思维。本文旨在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些探索。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等特征,它可以是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也可以是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或者是三维立体思维与多维的空间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应新奇独特,敢于扶异探怪,善于另辟蹊径,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例,要求学生设计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在教科书中只讲了摆法g=4π2■,若想出其他方法,也能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就不是常规了。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挖掘。

1.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物理实验,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学生能在物理实验中有创新意识。在物理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变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改变过去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观念。此外,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来进行实验,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参与和设计者,并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实验,而不是利用固定的方式去重复实验。

(二)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通过情境创设就直接进入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就不会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冷漠和厌倦情绪,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非常不利。相反教师如果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探究和学习的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要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的功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灵活性、深刻性、系统性、多角性、发散性、预见性等优良思维品质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协调组合而成的产物。因此,物理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合理利用各种物理学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灵活地改进,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建平.物理教学应重视创新思维教育[J].浙江教育科研,2004(04).

[2]郭淑玲.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J].物理教学,2000(03).

[3]韩延汇.增设小实验,变抽象为形象[J].中学物理,2002(02).

第8篇

关键词: 综合材料构成 课程教学 多维性审美空间 创造性思维

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趣味性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艺术、创造艺术的实验平台,提倡学生更多借助各种有趣味的材质,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力去建构新的艺术视觉审美理想。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对某种概念进行举一反三的推断与联想时,应有意识地分解、蜕化某种形式概念,以使之转变成另一种矛盾、虚拟的判断概念,这一点决定着我们应以联想式、逆向式、发散式、矛盾式、因果式等思维方法去理解、推理某种特定的形式概念,重建某种材料构成的新视觉空间,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只有注重从多维性审美空间角度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改变传统教学大多以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创造性思维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材料构成课程的兴趣热情,丰富、锻炼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使得创造性思维在本课程创作实践方面得以贯穿与延伸,加强了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创作氛围

兴趣本身不仅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可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表现欲。只有激发学生对材料构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形成积极的课堂表现气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本课程教学拓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让学生产生对这门综合材料构成艺术的积极印象与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此课程的认同感。如通过讲述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杜尚的作品《公牛头》、《泉》,让学生意识到综合材料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使之明确艺术不该高高在上,艺术也可以是生活本身。这样,他们就能成功利用把生活中的现成品――瓶子、铲子、工具等物品去创造新艺术。如此这般,不仅会改变学生对此艺术的神圣感与陌生感,而且能使之逐渐产生对材料构成艺术的联想思维与参与意识。于是,他们会意识到艺术是对生活本身的发现与创造,并引入自身对现今社会生活思考的兴趣与好奇心理,产生对材料构成艺术的自我表现欲望。

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形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积极高涨的创作情感。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对此课程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创作情感和表现欲望被调动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主动接受、积极表现和力图进行发现、创造的心理动力,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创造性。比如,在安排命题创作课题――《我的营养品》互动讨论中,我非常相信学生的潜力与能力,完全放弃已有的“艺术观点”或“思维方式”,以免扼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使他们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及争辩。而这种氛围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他们对社会生活更多的思考、认知:从营养品――物质(衣、食、住、行等)、精神(知识、仁爱等)营养的好坏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善与恶的推理、联想,完全激发了他们的敏锐思维与创作情感,并丰富了其主题内容创作的多元性与深刻性。因而,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形成一种充分交流、轻松愉快的理想创作气氛。同时,这种理想创作氛围不仅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艺术表现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表现欲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增强思考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它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我兴趣与主动思维意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即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是指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表达出较多的观念,以及人的思考不受定势作用的影响而触类旁通、变化多端,举一反三地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它要求人在迅速反应的同时使思维方向处于发散型、辐射型,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广辟蹊径,择善而从。比如,通过各类名词的联想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从各自角度发表不同见解:“蓝天―气候―环境污染―健康―死亡”和“巢―子宫―生命体―爱”,来拓展他们单位时间的思维量与速度,锻炼其思维跨度,并逐渐提升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与灵活性。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即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作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它与应变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思维之所以有独到见解,就是因为它不复前人、众人的陈说旧见,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即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遇事寻根究底,而且要支持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独立性,这是培养其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当然,以上三种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在应用中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综合反映的。因此,正确合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是本课程教学拓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各种思维形式,如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等。因此,在综合材料构成艺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要丰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这才是本课程教学拓展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当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创作性思维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推理、综合和重新组合与联想引发新的想象,进行超常思考和多方联想,进而使学生创作思维活动富有灵活性和独创性,提升他们的创造思维。思维形式具有明显的多维性,正是它的这一特点才使得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丰富多样。

1.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具有的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近似联想法、类似联想法、对比联想法。它是通过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由此,联想思维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的创造性。特别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如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他们进行创造时,能把设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如胡丽玲利用对比联想思维形式来创作课程作品《礼物》,表达吸烟有害健康的主题内容,通过将许多香烟头材料生动形象地组合成黑乎乎的人的肺部器官,增添了作品的视觉感染力。

2.发散思维法,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设想,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如设置课程作业,以《我的营养品》为主题,要求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相应的创作方案。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很好地锻炼他们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能力,赋予他们求异和创新精神,使得本课程作业的艺术表现多元化。

3.收敛思维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即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通过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跨度不仅可以超越一般思维的“近似联想”,突破事物的“直观度”的限制,而且可以实现事物“虚体”与“实体”之间的转化。如“鸟巢”和“女性子宫”之间谈不上什么逻辑联系,也不是特征类似的迁移,而是利用归纳推理,将两者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从不同的方向对一个事物进行思考,并注意从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去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应用性,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

4.逆向思维法,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却达能到出奇不意的效果。比如,学生在设计创作方案过程中,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即换位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同样,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了思维的单一、集中的固定模式,有利于学生实现独立思考能力,并能积极拓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独立行动,独立思考的人。”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真正目的是赋予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求知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材料构成艺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它可以使学生获取广博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的敏锐能力,并能使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多年的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民主开放化,教学氛围要互动活跃化,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性与探索性精神。这样才能寻求到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使本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祝晓耘.创造性思维的营造――“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探析.

第9篇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习题的内在因素,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例1】 比较大小:211 ,1261 ,419 ,631 .

此题大部分学生会采用常规的通分方法进行比较,计算量较大.我上这节课时,让学生回头去看后面同学写的数据,有部分学生灵光一闪,惊喜地发现这题先化为分子相同,再进行比较,更为简便.如211 =1266 ,419 =1257 ,631 =1262 ,所以419 >1261 >631 >211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灵活性的具体表现.

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广阔性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四、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它打破常规,不按部就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人的思维积极活跃,能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能够认识到新的知识和发现新的领域,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例4】 4x+2y+z=0,y2-4xz=0,z≠0,求xy 的值.

第10篇

[关键词]: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 重要方法

一、从吴碧霞说起――歌唱中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2003年12月7日《音乐周报》报道:“一个歌唱家,横跨两大领域,既唱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又演唱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并在国内外屡获重奖――吴碧霞就是这样勇敢而成功的挑战者。”她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其成功经验证明:一个好歌手,除了嗓音条件与音乐的悟性之外,还要有好的思维方法与正确的歌唱观念。歌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除却自身因素,吴碧霞的成功得益于其导师们能够高瞻远瞩地洞悉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跨越单一唱法的教条、融合不同学派,培养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声乐人才。

这一成功的范例,雄辩地说明了歌唱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一部声乐发展史就是歌唱艺术在演唱方法、观念、风格、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史。

声乐艺术要发展,歌曲演唱要出新,除了需要声乐专业技术以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思想方法,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对歌唱创造性思维的探讨,涉及声乐艺术与心理学理论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当前已吸引众多同行的关注,其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本文重在论述歌唱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内心歌唱”――歌唱的形象思维,并提出培养歌唱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通”和“变”――歌唱的发散思维。

二、“内心歌唱”――歌唱的形象思维

歌唱的被控对象是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声带和共鸣腔,可知而不可见。声乐训练的是“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觉”。要“听”到自己体内的共鸣音响,要“看”到共鸣腔内的音色,要把内涵丰富的音乐信息转化为音乐表象,歌唱的形象思维极为重要。歌唱的形象思维是歌唱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下面侧重从“内心歌唱”和“同域想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心歌唱

歌唱艺术要声情并茂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它要求歌唱者预见演唱的结果――美。歌唱者在开口之前,在头脑中就应该预先构成“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是歌唱的有意想象。

声音的想象可以称为听觉的视象,也就是说把时间域的声音具象转变成空间域的声音表象。这是对听到过的实际音响形成的经验。通过听觉的理解功能,与记忆中的表象相联系,使其近似地再现,或者加工、改组形成新的形象。这是一种带有间接性、预见性的反映,而不是听觉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实感。想象表象具有新颖性。“内心歌唱”就是利用听觉一视觉的联觉关系,经历联想、转换和创造的过程。

在音乐创造的想象机制中,最主要的是创造听觉表象。歌唱表象运动的关键是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声音形象。如:在“关闭”技巧中,歌唱者对元音进行“着色”(明暗变化)和造型(变圆);在共鸣焦点上,歌唱者通过对“高位置”(如“宝塔尖”)的提示和想象,创造头腔共鸣焦点位置的表象;在歌唱语言技巧上,歌唱者通过想象“划弧线”、“绕进去”、“把元音装到共鸣腔”,创造字正腔圆的听觉表象。

依靠大量积累的歌唱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声音听觉表象(形象)的运动――“内心歌唱”,其意义在于它的能动作用,对歌唱的创造活动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歌唱者在他发出声音以前,应当力求较深入地领悟歌曲的内涵,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有一个明确的形象,以调控发声器官。歌唱者越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声音形象,就越能获得与之有关共鸣腔体的配合,发出好听的声音。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所说:“歌唱练习要达到当你还没张嘴之前,自己耳朵里已经听到了,这样才会有把握。”

歌唱听觉。重视“内心歌唱”和心理的调节,在歌曲的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常被称为“感觉”的艺术。声乐学习要找感觉。“内心歌唱”的发展,有助于理想化声音形象的巩固,可以自动地调节发声器官、稳定喉头,迅速地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它以有意想象为核心的自觉表艺术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听觉表象的分解和综合。歌唱者这种积极、有目的的想象,离不开对声音的审美判断和对作品内涵的分析,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引导。

2.同域想象

歌唱的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产生于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在歌唱的创造性思维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应当注重发展同域想象能力。

所谓歌唱的同域想象是指音乐在其自身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内在规律。对音乐的理解,作为一个自在的体系,它不需要依赖其他的人生经验即可被掌握。歌唱者要培养自己敏锐而精确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觉。乐感是音乐自身领域的心理体验,是用音乐语言――声音表现情感要求。乐感好,音乐的感觉和知觉效果就好,歌唱者艺术表现力强。在歌唱活动中运用一些互相联系的综合手段、综合经验(即异域想象)予以辅助是有一定帮助的。如用“打哈欠”理解气息的运动;用明晰的画面和颜色来理解声音形象等。

在歌唱中如何鉴别声音的好坏,一方面靠听觉表象的积累,另一方面靠同域想象(听觉表象的组织体系)提高辨别力。通过长期的听觉训练,对听觉表象进行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组织成一个体系,使听觉表象的运动形成一套内在的规律,从自然状态到必然状态,最后到达自由状态。

3.歌唱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歌唱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以学习、模仿为主,那么,到达高级阶段应该以原始创新为主,以自主创新为主。要能够对声乐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无论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还是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这二者与“创新”均并行不悖。

歌唱的创新意识极为重要。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注意。

要克服歌唱意识的局限性。歌唱方法讲究科学的统一的规律,但是每唱一首歌都要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声乐艺术是一种深度个性化的领域,要避免千人一腔,在歌唱表演和歌曲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发挥歌唱创新意识的能动性,对声乐艺术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跟踪国内外声乐艺术发展的趋势,目标明确、求新求变。

第11篇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顺利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易被发现,而且很容易产生负迁移。所以,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要求学生试除黑板上大小不等的数,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当学生试除感到困难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而且能马上说出他能否被3整除。”“真的吗?”学生好奇心马上来了。一个个争着起来说:“48”。能。“78”能。“1934”不能。“2313”能……学生说有速度越来越快,数也越来越大,一边说一边在下面演算,结果验证老师的答案完全正确。老师怎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呢?——这就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要满足学生流露出来的探索欲望,借助学生探索热情,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揭示学习目标: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于是,整节课,便在学生的自学、观察、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鼓励,绝不能漠然视之,吝啬褒奖。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采用的简捷算法,提出的新颖思路,教师要以欣赏者的角色,用满腔的热情,赞扬的语气,采用不同的形式予以鼓励。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氏解法”;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这样,通过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系创新的热情。

二、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时,行为的动机是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让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争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学生共享他人的创造成果。

欣赏别人的创造成果,可以刺激学生产生新的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共享”他人的创造成果,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三、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是一切发明和创造所必需的。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强化思维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尽快联想,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我们应彻底改变那种对每道题都事先人为的确定一个“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惟书惟上的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课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98-01

所谓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带有新颖性,独特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阵地――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重视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发明创造。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作了一些探索:

一、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就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情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语言,饱满的情怀,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时,可以不举手就直接发言,这样能随时捕捉到学生智慧的火花。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样会激起学生想说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新知的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思考,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一题多解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可见创新精神一旦被肯定、鼓励,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建立猜想和拓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和拓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求掌握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拓展思维的训练,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教师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说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其次,引导学生采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大胆猜想。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让学生通过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进行对比猜测,你认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会大一些。从而学生展开大胆的各种猜测,课堂异常活跃。此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要求:你们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测量法、剪拼法等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归纳猜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再对定律加以证明。

三、着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载体。

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都能很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因此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或是多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最优化解决。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学生围绕这个有趣的问题,人人动手剪一剪,想一想,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兴趣盎然,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最后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个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平时坚持,日积月累必将得到成效。教师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精心设计教学,给学生机会,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花在课堂中迸发,课堂教学便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