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2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外素质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教育培训
高校档案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档案馆工作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加大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现实的情形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够,素质与能力也不高,很难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档案馆工作的要求与期待,也影响了高校的转型发展,因此从多元视角研讨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的内涵与价值
档案馆工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主体、工作内容与工作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构成。其中档案馆工作人员是档案馆工作开展好坏的主体因素与决定因素。就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来言,素质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概念,新时期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服务素质与网络软件办公能力等等。因此,要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从价值与功能的视角来看,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一方面能够极大引领档案馆工作人员不断加大进修学习的力度,努力促进自身职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极大提升高校档案馆的服务水平,提升高校档案馆在学校中的地位,提升高校档案馆的形象;再者,能够极大推动档案馆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档案馆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培训对策
由上可知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按理高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环视高校档案馆的发展现状,档案馆处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没有得到改变,致使其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很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彰显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教育培训工作做得很不够,也彰显了高校档案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理想。
(一)目前高校档案馆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教育理念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工作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其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人本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坚持不够,没有很好地把握好档案馆工作人员的需要与特色;科学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很好遵循档案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将这项工作经常性地开展;终身教育培训理念不足,致使档案馆工作人员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二是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工作的视域拓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往往注重档案专业内容的培训,忽略了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现代网络办公能力的培训,忽略与档案工作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内容的融合融入,致使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培训内容显得不够宽泛。三是教育培训方式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工作的有效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往往注重采用理论培训的方式,忽略实践培训的方式;往往注重校内的培训教育,忽略了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的教育培训形式;往往注重封闭式的培训,忽略了与地方开展合作的开放式教育培训形式。四是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工作的有效驱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其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经费投入不够,很难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机会与平台;制度供给不足,很难及时调动档案工作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考核机制缺乏,很难真正督促引领档案馆工作人员加大自身的学习,很难真正督导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档案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本化的教育培训理念为主,完善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理念。教育培训理念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的先导,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理念的要求,坚持科学化、人本化、常态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理念,从各个层面推动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二是以档案专业与现代网络办公能力为主,不断拓展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内容体系。教育培训的内容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的内涵与支撑,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内容体系的要求,将档案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与发展、现代网络办公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等等纳入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之中。三是以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培训为主,不断整合创新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形式。教育培训的方式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形式,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方式与平台搭建的要求,充分调动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坚持自我教育提高与外在培训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坚持网下与网上培训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力求形成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的强大合力。四是以教育培训需求为主,努力健全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保障与考核的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从各个方面为这项工作提供好保障;加大制度建设,努力为这项工作开展做好制度供给;加大考核机制与工作的推动,为这项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总之,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高校、档案馆、档案馆工作人员等一起努力,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高等教育信息化、档案馆网络化发展、立德树人、高校转型发展等都为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带来了诸多的机会,也带来诸多的挑战,由此也为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提供了不同视角的思路。目前重要的是高校务必要以这些发展态势为立足点,积极做好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档案需求的服务能力提升为宗旨,重点做好培训的理念、内容体系、方式平台与保障考核机制等层面的构建与创新,以此形成多元视角下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机制,以此不断推动高校档案馆信息化发展和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正,李璞金.浅谈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问题.山西档案,2015(02).
[2]冯晶.新世纪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7).
校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基地、青少年的活动中心,不仅要发挥好自身作用,更要做好校内外教育的衔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地发挥校外教育的“三共享”。
一、联合办学:师资“共享”
我所任职的青少年宫地处辉南县城东北部,相对来说位置较偏,面对全县大部分中小学生来说不能就近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情况,一方面我们调整了授课时间,由原来周一、三、五下午授课改为每天下午授课(周六全天授课),课程设置上也逐步由原来几个科目增设到十几个科目。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上课时间和科目。另一方面,我们走联合办学之路,先后与实验小学、中心小学、东街小学联合办学。并选派优秀师资,每周一、三、四下午走进校园进行授课,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享受到在少年宫一样的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这一办学模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减轻了家长接送孩子的负担,减少了途中的安全隐患,师资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使那些想学却不方便学的孩子们也得到了同样的学习机会。
二、场地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国家对校外教育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场地、设施设备的建设。旨在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在环境优雅、设施设备完善的校外教育场所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而我们从事校外教育的工作者更应本着“面向广大青少年、为青少年发展服务”的宗旨,开展好青少年的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场地设备优势,让学生们都能有机会在这里学习生活。因此,我们开设了很多公益课,让学生免费到少年宫来学习。我们的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每天早晨、星期六、星期日免费向学生和社会开放;科技班、手工制作班、剪纸班每天下午都开放,学生可随时参观学习。另外,我们以实验小学为试点,把每周二下午定为公益课时间,除以上的科目外,所有的科目:声乐、舞蹈、美术、器乐、武术、演讲与口才、习作等全部免费开放。学校也把公益课纳入学校课表内,每逢周二,由学校教师带队,分年段分班级来到少年宫进行特长学习。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场地的各项资源,又广泛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促进学生们把课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场所,从而使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三、展示风彩:活动“共享”
青少年宫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舞台,还要给他们提供展示风彩的舞台。因此,我们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各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树立自信。活动类型上,主要有兴趣培训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节假日活动、冬夏令营活动、竞赛活动、展演展览活动等。在活动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有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益智类、实践活动类等。每年我们都会举行诸如“老少同台”公益演出;“迎六一、走进校园”巡回展演;手工、剪纸、书法、绘画展;科技艺术大赛、汉字书法大赛;“元旦”汇报演出等。另外,我们还广泛开展“流动少年宫”、“科技大篷车”、“流动艺术团”等形式送教下乡、下校,丰富了辉南县的青少年教育文化生活。各项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活动也扩大了全县学生的受教育面,为辉南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1学历补偿教育
大学扩招,使高等教育得到发展,但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校数目下降较多,普高院校增长较多,本科院校增幅比较大。同时,从毕业生数量来看,成人本专科毕业生总体保持稳定,本科毕业生增长较快。网络教育毕业生大幅度上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分析,成人高校数量的萎缩、网络教育的兴盛本专科总人数增长以及本科生占比的增长,表明高校设置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机构的院校增长较快,原因在于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单独设立的成人教育机构面临的压力较大,至少要强调教育机构联盟和拓展合作办学空间,才能降低教育成本,突出学历补偿教育功能。例如,目前东莞市有高校8所,但有53所国内高校在东莞设立校外教学点,开办成人高等教育,其中,开办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116个,自考教学点25个,远程教育教学点11个。学历补偿教育,尤其是受限制于经济条件的高中学历、中专学历或大学专科员工,为了在职提升学历层次,选择报考国民教育体系中与普通高等院校享受同等待遇的成人教育学历教育成为必然。问题在于,成人学历教育的教材选择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总原则,减轻了混文凭现象和学习时间分散的矛盾,怎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创造,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1.2远程教育
1979年初,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与全国28所省级电大同时升学。2012年6月,教育部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直属的国家开放大学,目前,注册在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名残疾学生。显然,“远程开放教育”特色,众多的求学学员,成为众多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事业的远程教育之路的重要参照标准。在职业余教育,课堂面授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在职人士加班安排的影响。例如:参与调查的21万余人中,有62.2%的人认为自己是丝,他们大多年龄在21岁至30岁,是职场最广泛的中基层员工,平均工资2917.7元,同期广州的平均工资为4600元。广州有41%的丝依靠网络找工作,其中大部分人会每三年换一次工作。49.6%的人每周都会加班,更有21.7%的悲惨丝,每天都在加班中。
1.3继续教育
从十四大到十七大都有“优化教育结构”的表述,十直接从学段提出了优化结构的明确要求,以及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使得继续教育的应对知识老化、提高素质能力、服务创新发展的功能得到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是从政策方面推进继续教育形式,继续教育基地作为承办机构怎样依托行业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事业?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加强服务管理,应对知识周期缩短,尤其是怎样借鉴工业4.0时代(通过分析数据,预测需求,预测制造)思维,深化和改革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做大做强首先要面对现实问题。
1.4其他
例如,近年来,东莞市共吸引了近130万海内外人才扎根东莞创新创业。这些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值得重视。又如,各类职称考试辅导班、理财培训、艺术培训、老年大学等方面。家庭教育方面,伴随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教育消费费用比例随之增加,到大学阶段有所缓和;每月用于孩子消费的金额平均为1370元,其中44%用于教育消费。再如,胡润研究院近日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称,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为世界最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2013年,我国赴海外留学人数共41.39万人,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已经超过三万人。可以预见,新的签证政策推出后,会进一步引起留学美国升温。城镇化,需要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为了提高生活素质,需要接受各类消费性熏陶教育,汲取知识、提高能力、锻炼素质、闲暇娱乐等方面,对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质量、更丰富内容的要求。
2应对措施及建议
2.1知识型经济,资源分享、降低成本是大势所趋
网络教育的兴盛,充分说明了互联网教育的成功;独立设立的成人教育院校的减少,体现了以分享为特征的成人教育师资力量转型的艰难,作为附属于大学的二级学院(教学点),得到的便利在于资源共享,减少运营成本。例如:普高院校教学大楼教室的使用率问题,如果同时举办周末函授班、晚上夜大班,无疑就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2从“微笑曲线”理论到“技术成熟度曲线”理论,提升了应用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992年,宏碁电脑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即:要增加企业的盈利,绝不是持续在组装、制造位置,而是往左端或右端位置迈进。延伸企业制造环节到技术、专利、品牌、服务管理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企业才有转型升级和创造创新的基础,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值得关注的领域。1995年,著名的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提出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HypeCycle),是企业用来评估新科技的可见度,利用时间轴与市面上的可见度(媒体曝光度)决定要不要采用新科技的一种工具。依其专业分析预测与推论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分成5个阶段:科技诞生的促动期、过高期望的峰值、泡沫化的底谷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和实质生产的高峰期。后两个时期是在职职业教育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内容,也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
2.3人才的流动和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需要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支撑
人员、人才的流动不产生价值,但会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效率。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员工流动频繁,给企业和员工都带来了相当大的用人成本。例如,民企的生命力有限,国家工商总局绘制内资企业“生命周期表”,半数企业“年龄”不到五岁。企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比较急攻近利,寻求合适职工不够专业、长远战略难以兑现;求职者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职场竞争“一专多能”,不安于生产线上工作,追求创新创业,更向往销售、办公室等工作,使得高回报蕴含的职业高风险、高流动性难以避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就业创业对高素质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渴求的主要力量时,对教育培训的有效需求就更为迫切,期望更为高层次。2012年10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等三项国家标准,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为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标准,使得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评估)得到改善。
2.4职业资格证书社会治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平台创新建设,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提供了创新的形式
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社会化、网络化正在进行。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多批次取消一些职业资格的许可、认定,主要是简政放权,将一些职业资格的认定交给社会,可以从行业规范发展角度组织考试,水平认定是自愿的,是行业内的自律,对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客观和务实。专题性、普适性的业余教育培训政府平台建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首批超大城市之一的广州市,在启动2014年广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时,打造的全国首档多屏互动市民学习电视平台启动。多屏电视教学,看电视也能学习,是面向广东省1300万数字电视用户免费开放市民学习专区和教师培训专区,是全国首档市民学习电视平台。该平台为市民、教师提供了面授学习、网络学习之外另一种继续教育的创新学习方式。
2.5工业4.0时代就是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关注创新驱动,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认为:工业4.0最大的变化是“原材料”=“信息”,制造业与信息产业二者将同义化。也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制造业终将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2013年12月12日,美国白宫召开了第一次CPS成员会议,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会议的李杰教授则认为:这(工业4.0)就是一种所谓的自省式的智能化,而非单纯的智能化,工业3.0时代的智能化就是控制系统、控制器加上计算机。而工业4.0是具有自省功能的智能化,是能根据生产环境和设备状况随之作出调整的预测制造系统。所谓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融合的主要思想,美国早在若干年前就提出来了。他们要讨论的事情,与德国的工业4.0其实是一样的内容。虽然德国先提出了概念,但他们刚刚起步、着手转型,而美国一直在做以CPS为概念的先进制造。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色、多元并存。显然,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创新发展必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然到来,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在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极端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更新的广泛需求,经济发展的创新性要求、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专多能型”应用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社会创新主体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合作“,双师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对高校教育服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把握“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动力特点,才能实现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6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促进继续教育的分层发展、产教融合发展
2014年下半年,消费拉动型经济确立,政策强调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突出教育消费,政策鼓励教育文体消费,主要涵盖推进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成熟,教育、文化、体育等市场规模都将超过千亿甚至万亿元,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在线教育,是继电商、网游、SNS之后的又一个互联网融合产物,被投资界评为21世纪热门投资领域之一。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希望充实自己的知识,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年轻白领尤为典型“,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渐成潮流。加强非职业教育类的人文素质课程、逻辑与哲学课程、技术前沿课程、创新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公民生活类的投资者教育、养生保健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等成人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课程的市场虚拟定价体系建设,是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实现教育培训事业契合产业化经营的趋势。尤其是“小众时代”的多样化教育消费产品设计,势必成为在线教育、体验教育、分层教育值得关注的重点方面。“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和“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的税法规定,为企业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还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要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开展“双师型”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重视税法相关规定以及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根据产融结合模式理论,采用PPP模式,均衡运营商、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习者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各方面加盟者的利益,实现校企、产学研对接,是实现成人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产业企业、职工和教育消费者合作共赢,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3结语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实现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阵地的资源整合是基础;形成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建构起符合农村实际的按需施训社区教育模式是核心。这样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学习需求,使农村社区教育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社区教育资源;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
随着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农村居民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过于集中、封闭、单一的社区教育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农村社区教育按需施训模式将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适切性、有效性、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1 整合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夯实按需施训实施基础
社区教育中心要逐步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体育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打破社区教育资源单位和部门的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1 整合社区教育硬件资源
在全面了解区域内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后,汇总成社区教育资源一览表,作为进行教育培训活动的选用资源,并与涉及单位沟通联系,实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基本形成在组织培训时,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调配使用培训资源的格局。如: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家长学校培训等,在学校进行;涉及到各基层村的培训,根据项目要求就安排在村居民学校进行。
1.2 整合社区教育软件资源
一是整合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社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核心,吸纳地方各类专门人才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组织各行各业关心社区教育的人员成立志愿者队伍,选聘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成立社区教育讲师团。为区域内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提供必备的师资支撑。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建构相应的课程,开发符合居民需要的乡土学习资源(课程、读本),如:针对居民学习计算机的特点,整合编写易于居民学习理解的《计算机教程》;针对农村居民集中化居住的发展对居民素质带来的挑战,编写《新市民教育读本》。三是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社区教育中心要建成独立的学习网站,并链接入省、市学习在线网站、村级网页,形成城乡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在社区居民中进行注册学习的推广活动,引导居民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 完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按需施训有效实施
建立并完善在政府主导下的、以社区教育中心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各类培训活动的保障。
2.1 推进社区教育联席会议机制
定期召开镇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由社区教育中心汇报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供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及社区教育参与单位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培训活动丰富、规范的开展。
2.2 形成组织培训的双边协作机制
对特定部门、单位能够提供的培训项目,社区教育中心应对接联系,帮助进行活动的组织,尽可能地扩大参与培训的人数,提高培训效益。如:与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创业、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工作,培训的组织,学员的管理,教师的选聘由社区教育中心全面负责,确保培训质量,使学员学有所获,并有意识安排优秀学员以自身事例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3 不断完善培训的多边合作机制
对需要多部门联办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要主动牵头联系,做到教育培训信息共享,培训过程协调管理。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这项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不仅包含镇一级组织的骨干培训,还涉及到村一级的普训,社区教育中心应主动联系对接农业服务中心,并与各村取得联系,提出培训安排建议,才能促进培训组织的完善,培训效益的提高。
2.4 建立督查帮扶机制
社区教育中心应与镇内各条线部门主动对接,主动介入到有关培训的管理中去,关注培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出提升教育培训活动效益的办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指导功能。
3 建构按需施训模式,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要着眼于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大力开展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就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培训,帮助居民提升从事劳动的专业能力;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教育方式,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面向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实现终身学习。
3.1 挖掘整理社区居民培训学习需求
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学习的需求,就必须要了解居民究竟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中心应定期进行“居民社区教育需求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及学习需求状况,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对调查内容做出调整,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3.2 提供菜单式学习项目与内容
以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确定社区教育培训的项目与内容,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教学菜单可以包含以下大类:企业职工培训、新型农民教育、新市民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每个大类再根据居民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的项目,这些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教育,使得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按不同内容基本可以分享到社区教育培训,并从中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这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使社区成为宣传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
3.3 构建符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培训形式
社区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强制性弱。只有针对不同的成员,采用相应的培训形式,促进学员保持较强烈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为此,培训前期准备要做到“三选一定”:即选好具体学习内容,选好适合的培训场所,选好授课教师,定下开课(活动)时间,方便学员参加学习;培训实施过程要做到“两多两少”:即坚持师生互动多一些、空洞说教少一些,联系实践多一些、高深理论少一些,促进学员体验学习过程,感悟知识;培训质量监控做到“两评一促”:即评过程,通过组织学员座谈、个别谈,组织教师、学员对面交流等对教育培训活动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评结果,学习结束后,通过反馈意见表、电话抽样问询等方式获取参加学习的社区居民的反馈信息。在两评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促进今后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2]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整体情况,更好地发挥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育人作用,全面推动我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妇联对全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通过发放调查表、层层摸查,对我市的儿童少年活动阵地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概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办儿童校外活动场所,为全市儿童少年提供了很好的校外活动阵地。主要有:
××市图书馆。2002年,市委市政府拨巨资在石梅广场建了一个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设计藏书容量80万册,阅览座席800个。该图书馆分为书借阅处和少儿图书借阅处,许多中小学生都办了借书证,前去阅览,同时也开展少儿艺术培训。各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均可向学生开放,程度有所不同,教育局要求各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向学生免费开放,各学校均有落实。这些都是儿童少年校外活动的有利补充。
××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是儿童少年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1999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1850m2,建筑面积4800m2,拥有各类大小教室和少儿剧场。现有专兼职教师60多名,其中5名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开设美术、书法、器乐、舞蹈、棋艺、跆拳道、武术、文学读写、英语等专业,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比赛、知识竞赛、专业展览。
虞山少年宫,现有建筑面积1800m2,开设科技、文艺、体育、学科四大类20多个培训项目,年平均培训少儿10000多人次,现有专职教师13名,兼职教师100多名。为儿童少年很好的校外活动场。为了让××市儿童少年有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建筑面积20000m2,投入6000万左右的××市青少年宫已列入市规划。
另外,电影院、公园也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市有京门影城、虞山大戏院、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尚湖公园、宝岩生态观光园、赵园、曾园、燕园、亮山工程等,还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翁同和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馆、评弹馆和庞薰?美术馆等,儿童少年在学校组织下或利用假日常去活动。
除政府财政支持的这些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外,还有虞山业余艺术学校、小青松培训中心、塔前业余育人学校、图书馆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汪齐凤芭蕾舞学校××雅典娜分校、东方音乐培训中心、小哈波外语培训学校等10多处社会力量兴办和个人主办的培训学校,都是儿童少年校外活动的有力补充。
除上述列举这些培养儿童少年素质全面发展场所外,目前全市共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德育教育基地30个、法制教育基地25个、健康教育基地1个、科普教育基地13个、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基地4个、劳动社会实践基地46个、社区健身路径20多处,这些场所也是儿童少年校外经常活动的地方。
二、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为数不少,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与先进地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相比,还存在差距,与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场所数量、规模不足,在布局和结构上不平衡。××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规模还不能满足全市18万儿童少年的活动需要。有些场所没有充分发挥出教育功能,如一些学校的阅览室、电脑室、运动室等。市级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建成率太低,乡镇、街道尤其是社区的儿童少年活动场所较少。无法形成市、镇、社区三级儿童少年活动阵地网络。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活动的地方太少。
2、经费和投入不足,活动场所功能和设施不完备。从目前我市现有各类教育基地和文化活动场所来看,属市直接投入建设和管理的比例不高,除图书馆等大的活动场所外,大部分场所和设施都是单位自建,并以资源共享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尤其是社区内的活动场所投入太少。现有活动场所的设施添置、损坏维修、场地拓展因投入有限无法及时维护和更新,一些儿童少年活动场所的资金只能应付日常开支,难以对现有的设施和功能进行更新换代,更谈不上有较大的发展。
3、校外活动项目不全面。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应该包括科技、艺术、体育以及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内容。由于我市儿童少年活动阵地自身条件限制和指导思想的原因,所以活动场所的活动项目一般主要集中在艺术类的教育和培训。而科技类、体育类、技能类、思想品德类(心理类)和社会类等的活动项目比较少,不能适应儿童少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4、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体制不规范。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各种专门的儿童少年活动场所,诸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一些属于公共设施的图书馆、体育馆等,也没有真正为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方便,免费的活动场所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场所又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很难统一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对儿童少年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往往形成职能管理和治安管理的脱节,造成管理和处罚上的漏洞。
三、关于加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加大对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搞好儿童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争取将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规划。儿童少年教育工作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与支持,尽早规划,尽快实施,力争三至五年内建成一批市、镇、社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结合城市住宅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社区内大力开辟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服务中心。特别是中心集镇一定要建有一处以上儿童少年活动场馆。逐步形成以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儿童少年实践基地和社区、镇村活动场所为延伸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市、镇、村(社区)儿童少年活动网络。原创: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由于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仅靠社会捐款和部门筹集建设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希望各级政府广开渠道,筹集资金。比如可以增加彩票发行额度,发行教育彩票,吸纳筹集资金,专款专用于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快各级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财政投入新建扩建、改建和利用现有房屋设施三种方式建设市、镇、社区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同时,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给予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包括新建)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予以优惠,捐献部分准许全额扣除。
二是严格管理,保证现有活动场所的充分利用。政府投资的文化体育场所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低费甚至免费向儿童少年学生开放,切不可挪作他用,或对外出租。中小学校要全天对本校学生开放图书馆、语音室、实验室、电脑室等活动场所和设施,图书馆、体育馆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注意把握好关系,做好三个结合:一是校内外结合,就是把校内的现有设施建设和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相结合。校外教育不一定场所都在校外,可以因地制宜,校内外结合;二是新建和现有设施的完善相结合;三是建设、维修相结合。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政府所拨付的专项资金使用应通过联席会议进行讨论,要规划好、统筹好、使用好。
三是完善措施,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教育培训 管理
供给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到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都已经明确写入。对于供给侧改革这个新名词,社会上已议论很久,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那么,这些国家宏观层面的改革,与企业微观经济有什么关联,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讲,又带来了哪些冲击?作为一个目前在教育领域耕耘的人,对此颇有感触。
一、快增长背后的掣肘沾满行业味道
对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市场确实呈现连年繁荣之势,加之风投的跟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深陷其中,根本无法体会到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之上亟待成长的需求所。据市场上的一些统计数字来看,当前中国培训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类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截至2012年底,培训业潜在市场规模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入,中小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青睐,市场潜力进一步增大,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
其实,中国各类培训机构已达数百万家,英语、IT、少儿教育也已经成为了培训产业的三大支柱。教育培训各类市场也更加细分,包括从幼儿园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各类校外培训、教育技术行业等市场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是,这快速增长的背后,掣肘的制约作用也愈加明显了。
首先,管理水平成共性问题,制约行业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教育培训行业,这种特点愈加明显:教育培训行业由于前期市场利润丰厚,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都比较低,各种朋友合作的私人作坊、夫妻店就大量出现,带来整个行业大市场、小作坊的现象很突出,让这个行业的企业管理水平一直停留在简易起步状态,直接导致了培训行业对人力资源认识的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处于空白状态。
目前该行业人才竞争恶性化,机构、企业间的相互挖墙角,人为抬高人力成本,造成现实人力状况与需求、与企业能承受的成本严重出现差距,产生大量泡沫化现象,造成整个行业的成本大量上升。加上市场细化不够,同质化产品、经营的存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研发人员的大量缺失等等,是现在教育培训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而且,教育培训行业本身在做教育,但自身用人却是只用不养,任由人才流失。不仅缺少必要的、必需的培训,不给人才提供学习、“充电”的机会, 没有培训支出, 人力资源无法实现再增值,许多追求上进、谋求发展的员工纷纷选择离开,使企业陷入后继乏人、后劲不足的困境。而企业高层人才的流失,不仅会带走商业技术秘密,还会带走客户,更会形成很多畸形的竞争关系,这导致行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恶化。
其次,崇尚业绩胜于企业文化。
由于行业特点,很多教育培训行业中的小企业领导核心往往是创业者,创业者的理念通常就是企业的理念。创业者的动机与素质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方向。而大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总是把资金积累放在首要位置,不会在意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建设,导致员工没有归属感。再加上很多创业者仅仅是教师出身,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完整,初期又以生存为前提导致的经营短视让企业难以有序的运营和发展。
而且,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市场格局,较低的培训市场准入门槛,使很多经营者对教育培训的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师资上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效果自然无从保证,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对教学质量的漠视。所以,一方面,漠视企业文化,一方面,追求业绩胜于塑造企业文化,自身教学体系完善困难。
第三,跨界,人跨心不跨。
跨界,是互联网时展运营的名词,但是在最早喊出“跨界”思维的教育培训圈子中,跨界成了表面的说道,真正行动起来,很多企业却始终跨不过自己的“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在教育培训行业,“圈子”效应非常明显。在这个圈子中,行业外的人很难在一个保守的氛围内异军突起,做出应有的价值。明显的排他性直接成了企业生存的障碍:笔者曾有过观察,但凡行业发展不错的公司或者机构,大部分并非行业内人士在打理经营,反而是跨界的人才让企业能发展迅猛。
所以,在更多的企业中,由于存在“圈子”效应,会出现比水土不服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跨界的人才很难发挥出全部的优势。
再加上这个行业的中高层人员非正常离职率高,企业间相互“挖角”现象严重,人才争夺呈现白热化。国内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相关的课程和教材也不多,于是,行业内最先发展的企业成了“黄埔军校”。类似的很多因素,都成了企业发展和长大的绊脚索。
二、让“三驾马车”拉动教育培训行业发展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总是随着它的发展阶段而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从而更具有行业性、民族性和企业性。文化的完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每个发展阶段都能以最小的沟通交易成本实现最好的沟通交易效果的实现过程。而企业文化是有其人力资源约束功能的,好的企业文化的魅力便是能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牢牢吸引并保持在自己的周围。
对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其发展特点是扩张速度极快,一个点的成熟运营往往可以稍加改动或原版复制在其他多个区域。这就对它的人才储备要求就非常高。如果想在行业内快速实现突破,就一定要在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首先,管理体系化。
具体措施:(1)从高层到基层管理者重视科学管理体系,将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几个部分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让企业向整体的健康方向发展,做好公司各级组织乃至每个员工的有效管理,真正让经营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在科学的管理中有序高效的运行。(2)按企业业务流程,全面梳理各职能部门的完善职能建设。避免因某些部门职能的缺失而造成的管理漏洞。
其次,建立本行业自己的能力模型。
目前,在这个产业内,仍然没有形式占有绝对优势的企业,但随着行业产业化、集团化的进程,加上各类国外成熟的先进的培训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教育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管理必须进入科学化管理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科学的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要想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教育培训行业要全面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人才招聘、发展、培养方案。也要建立人才离职约束机制。发挥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约束功能。如对高薪任用人员,要提高其离职成本。限制离职后就业选择,避免一定时间内本企业信息商业资源的流失。
第三,从跨界思维亟待转为真正的跨界发展。
具备跨界人才思维。在互联网十与供给侧改革时代,企业要确立跨界思维,要开放合作,构建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圈,行业将超越行业界限,企业要超越企业界限,需要重新定义行业与企业。这个边界已打破,新技术的应用也使整个产业重构。行业与企业的跨界必然要求人才要跨界。
人才的供给结构要从单一行业内人才转向跨界混合的多种人才结构,教育培训机构不能清一色都出身于教育培训行业,企业的招聘中,也不一定全部瞄准教育行业背景,而是要多元化,让跨界的思维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所以,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有跨界的人才思维。同时,还要注重跨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在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社会中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来实现和完成,所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对人的培养在我国现金时代成了重中之重,进而教育培训成了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柱。
随着一轮轮新的市场需求的刺激,教育培训市场正处于最佳发展时期,整个教育行业,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十来年,也不断得到发展与推动,逐步走向产业化过程。一些大规模的集团公司开始逐步改革、规范企业内管理,重视在大量引进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的同时,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系统,逐步有序的开发、培养本行业人才。唯有如此,教育培训行业才能真正进入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
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职 校企共建 实训基地合作模式
高等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其掌握的理论上升到技能高度的必要手段。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在全真的环境中实现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现通过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实践情况,谈谈校外实践基地合作的模式。
一、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1.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以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在较短时间内简单到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应用理论于实践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例如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真维斯门店顶岗实习,从事服装的零售业务,很快掌握了客户接待,介绍产品,完成交易等基本的技能,并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校外实训基地全真的实训环境,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可以以员工身份融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团队中去。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常规的日常管理,培养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积极与团队合作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3.增加学生就业的渠道
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 就是一个学生和企业作为一个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磨合的过程。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能力、个人特长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学生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薪酬待遇有了很清楚的了解,双方有了一个双向的了解和选择。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训, 接触了大量的同行业的前辈,更充分了解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对就业有了更多的帮助。例如:我院2012级学生通过在校企合作企业湖南恒和商务有限公司实习6个月后,有20名学生留在该公司成为正式员工,从事白酒的销售工作。
4.给专业教师提供一个业务提升的平台
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环境,也给专业课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平台。部分专业教师可去企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带学生实习, 与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直接接触, 及时更新了自己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更好的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1.校企双方双向选择,确认合作意愿
校企双方经过考核,根据学校专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原则,确认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实践中实现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内涵,企业在学校设立“企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学校在企业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双方派员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对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和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和编写符合岗位需求的培训教材,全面贴近企业需要,打造专业实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工读交替研究中心,地点设在企业,并由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与设施设备,实现双方多层面、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合作,进行探索与研究。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形式与内容
企业将企业组织结构图和企业岗位设置图和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表提供给学校专家组成员。企业人力资源部成员协助学校专家组成员组织开展企业员工座谈。双方共同分析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并对各岗位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学校根据企业所用的培训课程标准,结合高职教育相对应的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充分征求国内知名企业对人才的实质需求及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企业可根据学校开发的“培训课程包”进行企业员工的轮岗培训,学校根据双方的实践直接推行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时数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协商决定。双方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校企双方及时通报学生的培养状态,双方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实习实训时间以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征得企业的同意为原则,分期分批安排来企业实习。基于合作培养的需要,学校对第一、二学期学生至少安排一个月的实习实训期,第三、第四学期学生至少安排二个月实习实训期,第五、六学期定岗实习期全学期都在企业实习实训。校企双方互派教师和员工进行专业业务的培养,相互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1.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学校提供自身职业岗位的需求信息,职业岗位的特征描述,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及时反馈学生在企业表现及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负责安排来企业实习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和设备,并视企业情况给予学生实习补贴(交通、餐费),以学生实习过程对企业的贡献给予奖励。对学生来企业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学校对实习生考核提供依据;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管理工作,教育学生遵守企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有学生违反企业规定,企业应及时通知学校,双方配合进行处理。优先接纳学校其它专业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接受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遵守劳动法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学校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到企业实习、见习的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委派专人负责联络学生实习事宜,协助企业处理实习期间相关事情,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尊重维护企业知识产权;按照企业的需求,制定职业(执业)资格培训计划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企业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吸纳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职业指导;借助媒体宣传校企合作,扩大企业和学校的知名度;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学结合与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为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提供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专业知识服务等;维护企业的商业、经营、知识产权等秘密。配合企业管理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及时处理不服从管理的学生,保障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商誉。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实训基地合作模式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管理模式的调整,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因此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管理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从实训基地的合作的内容到形式,合作过程中的课程标准的开发,实训岗位的描述与设置都应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与调整。
参考文献:
[1]裴海,康建营,卜昭海.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管理[ 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关键词:农机化;调研;服务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1、组织结构。颍州区农机局下属三个事业单位:农机校、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主要职能是教育培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承担全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推广示范,对本辖区内的农业机械核发牌、证和驾驶、操作证以及农业机械的事故处理。2、人员结构。现有在职人员5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28人,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93%。3、资金投入。经费来源渠道是全额财政供给,凡属于农机化公共服务资金,专款专用,全部投入,决不截留挪用。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1、认真搞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农机化发展、推进公共服务的重大举措。今年颍州区获得1554万元补贴资金,带动各方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经过宣传、申报、审核等程序,用于补贴大型农机具(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2、多渠道开展农机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内涵发生了变化,由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农机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备。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其他行业短训班等不同形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与其他涉农工作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阳光工程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针对基层农民的培训形式,也做到长班与短班结合,农闲与农忙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3、致力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农机推广站解决好农机推广经费、人员技术培训问题,做好技术指导示范、引导工作。根据区情,重点突出推广先进适用的“两深一精”机械,配合禁烧工作,做好秸秆粉碎还田综合利用。通过争取农机项目,实施拉动效应,增强推广能力,积极开展示范。4、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监理站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履行监督职责和为基层、为机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机安全监管规范化。工作人员实行考核上岗、持证上岗制,并定期进行轮岗,提供机手入户考试、办证和二保、检测年检年审“一条龙”服务。公开办事依据、指南、流程、收费标准、监督电话,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简化办事程序,做到简化不违规,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培训方面。(1)教师再教育程度低目前学校大多数教师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培训以及对新式农具知识的了解,满足不了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2)农机培训领域小主要是以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为主,培训较为单一,在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社会化的今天,如果不拓宽办学范围,多层次、多专业进行培训工作,将会制约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2、推广方面。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办公条件都比较落后,仅能维持最基本的工作需求,无法进一步向深度及广度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撤销农机站,大批工作人员分流下岗转岗,缺少专业农机工作人员,导致基层农机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全面覆盖、延伸。3、监理方面。农机监理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受到限制。部分农机手素质不高,有待加强思想上、技术上的培训教育。各部门协调工作不够一致,导致对部分农机车辆常规化管理脱节。
四、发展思路
农机培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培训机构教学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大力培育复合型、适用型、一岗多能、能教能用的教学人员。此外,农机培训机构还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合作。建立机手培训档案,依托农机大户,带动更多的农民朋友学农机用农机。针对本地区的人口及土地面积都小的特点,农机推广工作以后以推广特色农机具为主,比如:秸秆打捆还田机械、园林机械等,起到高端带头作用。
五、对策建议
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都紧密遵从现场实际需求和培训者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以下管理程序:油田需求调查——确定培养目标——校企专家共同制定——确定岗位知识和技能——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理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技能培养平台,设置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等四大课程模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单培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以应知、应会为标准,体现“实用性、应用性”;实践教学课程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体现“岗位性”,设置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技能操作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并增加了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的周数,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培养。职业素质课程以培养职业素养、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为目的,适当增加与渗透以生产、现场、岗位、安全、企业文化等内容为主的案例,增强培训者职业经验的积累。并按照“一个主线、两项原则、三线并行、四层递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进行实施。“一个主线”是指以油田一线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向石油类专业领域,服务于油田一线生产发展需要。“两项原则”是指坚持“应用性、实践性”的培养目标原则,办出应用型特色。“三线并行”是以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三条线同步进展,使理论、实践、素质培养环环扣紧,将实践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四层递进”即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方案,实现了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与石油行业需求相融合、实践训练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融合,体现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增强了培训人员的专业适应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很好满足了石油行业一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二、师资队伍管理——专兼并用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因素。学校师资任用的管理遵从专兼结合、校内校外教师专家并用模式。对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化学、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由校内基础院校教师任教;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以聘任学校相关院系专业课程教师为主,以聘请其他院校、科研所及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学者、高工等兼职教师为补充。形成了以本校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很好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活动管理——“理论+技能”模式
(一)教学内容管理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上,学校根据现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大底盘”和“低重心”的做法。所谓“大底盘”是指学校根据开设的专业,适当增加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并加大专业方向课程门数及其内容,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与本专业相联系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从而增加工作适应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精选专业方向课程内容,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成果、学科前沿知识,以最新的知识成果教育培训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及相关技能,确保了与业内最新技术的“亲密接触”。所谓“低重心”是学校针对理论知识和教学要求而言的,即对所讲授理论知识不要求高、精、尖,不追求理论知识的学术性和系统化的课程内容,适当压缩了课程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只要求达到“必需”和“够用”就行。
(二)教学模式管理
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培训模式和学生学习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职前培训教学模式管理。为确保其培训效果,学校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采取面授与课件学习相结合、集中辅导与单独指导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作为补充,开展教学活动;针对跨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采取集中补课方式,解决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在职培训教学模式管理。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在职员工的学习需求,学校采取了周末集中在校培训及选派教师到企业面授、集中辅导或串讲等教学形式。同时,开通了远程教学网站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不出家门利用远程教学课件或学习光盘等资源就可以自行学习;对于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采取了集中辅导与单独指导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考虑了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既解决了工学矛盾,又保证了培训效果。
(三)技能训练管理
多年来,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突出能力培养,学校充分利用网上平台研发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利用校内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操作;充分利用建立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油田技能操作训练基地等,开展实习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以上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教学内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此外,还通过案例课、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手段,进行综合能力系统训练,保证了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系统锻炼和培养。
四、质量监控管理——质量控制模式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在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方面,一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二是建立了集教学进度、教材、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学籍管理、命题、考务管理、教学总结等各项教学文件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教学督导制度,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织,坚持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并成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强化教学质量的全程管理;四是建立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五是坚持抓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监控点”,强化对教学管理过程重点环节的监控管理;六是建立了校企双方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即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及时沟通人才培养的信息,开展信息反馈和培训效果系统评价工作。
五、素质教育管理——素质拓展模式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本土化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校内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又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元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于2009年8月被湖南省批准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区域优势、自身特点来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是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意义
1.便于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
在高职院校与本地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到一线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常德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而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地方职业院校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极大的整合区域内的科技信息,建立高效、开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能尽快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终增强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常德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提升“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常德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常德市作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建设中的一极,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提出了“数字常德、工业强市”的口号,并要打造“常德工业走廊”。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将区域内的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信息窗口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极大的提升常德工业建设水平,促进本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常德职院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现状及不足
1.校企合作的现状
常德职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的思路与本土企业进行了大量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1”的教学模式。学院现有护理、机电、药学、园林、建筑、旅游等25个专业,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的16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前2年以在校学习为主,第3年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一年。学生在顶岗学习过程中,具有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使企业的实际技能学习与校内学习有机结合,即是对校内所学知识的检验,更是实现能力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第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施行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一是“委托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与惠州康乃尔大酒店、常德共和大酒店等十多家五星级酒店签订合同,对酒店的新招员工都送到常德职院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二是“定向培养”,如园林专业与常德大众园艺有限公司、常德武陵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常德武陵区润心园艺经营部等单位提前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向,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制定课程体系。
第三,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的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等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常德市东亚汽车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了常德职院驾校,不仅可以提供驾照培训,更是学生进行汽车电器原理、汽车维修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一体化现场教学及实训场所。
第四,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如护理专业用学院的优质卫生资源,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组织学生为居民提供护理保健等服务,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社区预防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也缓解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2.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常德职院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校企合作的侧重点没有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没有强调自身区域的稀有资源性,校企结合流于某些比如签协议、挂牌、赞助等形式。如学院的1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中,各专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类专业,而会计电算化专业至今都没有由本地企业所提供的稳定实训场所。
第二,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目前,常德职院的校企合作采用企业赞助方式比较多,但没有在行业内组合、形成集团化特色,大多数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还停留在初始建设阶段。如常德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长沙的后花园,张家界的姐妹花”,常德职院的旅游英语、酒店管理等专业与常德市共和大酒店、桃花源景区等都单独签订了定单培养与就业协议,但与地方旅游协会间缺少合作,并且各实训基地之间也很少有合作项目。
第三,校企合作没有适时结合本地经济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企业和服务实体,形成服务地方特色的多渠道、多层次、结合自身优势的校企合作。据2009年常德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重点建设的烟草、医药、机械、食品、纺织、纸业、铝材加工等行业的产值占到了全市GDP的80%以上。但在常德职院的25个专业中,护理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学生规模占全校生的30%以上,也是校企合作做得最好,最成功的专业,这种现象与学院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显得不协调。
三、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应对策略
1.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应体现其专业特色、办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本土化特色反映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合的层面,也反映在办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不仅要校企合作,而且要探讨怎样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融入企业的经营与建设之中,职业教育获得企业的认可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常德承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辐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构建的湘西北中心城市,担负带动整个湘西北地区发展的重任,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市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医药、机械、烟草、食品、纺织、纸业、旅游、铝材加工等行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常德职院应对原有25个专业进行优化重组,调整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打造制造、生化与药品、农林牧渔、旅游等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
2.全面加强同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行业特色
常德职院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因此,学院应与常德的医药、机械、烟草、食品、纺织、纸业、旅游、铝材加工等企业的对口需求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紧密合作。积极争取重点企业对学院的教学、实验设备等的支持,并策划建设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加大学院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积极推广农业、机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扩大学院在地方企业间的影响。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制定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与企业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办学。部分专业应改变“2+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机动的顶岗实习安排,做到顶岗实习“可控、有效、双赢”的效果。
第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大力开展“双证书”教育,学校各专业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项目组,聘请企业实践专家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将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工学结合配套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教学设计与专业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任职的深度融合。
第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各专业应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已建成校外实训基地的维护、升级与管理。不断完善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在企业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4.加强社会培训服务工作
常德职院高度重视对外培训工作,2008年牵头成立了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包含国家建造师培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省移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基地等,至2010年底为常德市及周边地区培训学员14000多人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学校还应进一步拓宽社会、企业培训服务渠道,开辟新的培训市场,增加培训项目,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力度。例如在各单位的培训示范任务指标中,提高对企业人员培训的比重。确立种植、机械制造、生化制约、农产品加工等本地重点行业培训基地的地位,争取尽快实现与重点企业共建培训基地的目标,不断增加社会或行业企业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点)的数目,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扩展职业技能培训资质。通过完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制度,协调各系部的教学资源,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奖励机制,从而搭建起学院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平台,不断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彭万勇.重庆构建区域经济产学研“一体化”论略[J].重庆教育,2009,22(4).
关键词:少年宫;资源;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35-1
一、少年宫教育资源利用率不足
随着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到公共教育资源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各地少年宫作为政府投资兴建的校外少年儿童教育机构、公益性的教育单位,相较于一般私立培训机构,大多拥有功能全面、设施先进、师资优异、实践教育氛围浓厚等诸多先天优势。经年累积的办学经验和成功打造的优质教育平台为这些地方性少年宫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教育功能奠定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然而,据相关教育研究机构调查发现,很多少年宫在具备人力、物资、办学经验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实弊端,如:
1.书画、体育等传统项目的专用教室没能充分利用
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少年宫利用周末开展教育培训,而在平时的周一至周五,这些培训教室基本都被闲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2.综合实践基地场馆使用频率仍有上升空间
少年宫综合实践项目基地,是与学校开展校内、校外衔接性教育的重要平台。一些少年宫通过面向在校学生“约课进宫”和由学校、家长自愿报名组队参加这两种组织实践形式,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如何通过更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以加大实践教育力度,仍有待继续探索。
3.校外实践教育未能广泛覆盖
目前,多数少年宫校外实践教育仍主要以小学生(一年级至六年级)为主,教育面还未充分延伸到学龄前儿童。
二、幼儿教育行业方兴未艾
就家庭愿景而言,“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人眼中,后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因此,在培育后代方面,不论穷人还是富人,官员还是老百姓,农村人还是城里人,都毫不含糊,甚至可以用“不惜血本”来形容。
就社会发展而言,随着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开放性不断增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教育程度已经成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
就国家政策而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家庭格局基本是三个家庭六个大人共养一个孩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家庭平均将存款用于教育的费用将达到10%,继住房之后,教育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消费支出。
当前,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平均人口出生率约为7%,人口自然增长率1.3%,这就意味着每小时将要诞生2000名婴儿,每年新生儿数量约2000万左右,其中城市就有600多万新生儿,0~6岁幼儿约有1.5亿;庞大的基数、稳定的增长与更新,奠定了幼儿教育市场坚实的生源基础。
统计表明,将钱存放银行主要用于子女教育的比例近年来一直排在首位,一半以上家庭能够接受每年每个孩子2000~3000元的教育费用,有约10%的家庭能够接受每年1万元以上的教育费用,90%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素质教育,60%的家长表明为孩子上学举债也在所不惜。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幼儿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十分具有活力与意义的朝阳产业。
三、依托少年宫开办幼儿园教育
一方面,我国教育资源仍相对短缺,而时下一些少年宫内的优质资源却未能得到充足、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社会幼教资源面临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教育者应当直面这一现实矛盾,“以此之盈溢补彼之匮缺”,真正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切实提高利用公共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笔者认为,各地少年宫可以依托现有的资源,根据场所面积、馆室规模、数量、品牌特色、区域学群特点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用好目前的空闲时段(通常是周一至周五),开办一所富有特色的幼儿园。如此,既能弥补少年宫幼儿教育的相对缺失,又可以充分利用少年宫的资源优势,还可以为社会、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创造“多赢”的效果。
四、创办特色幼儿园,彰显教育公益性
各地少年宫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创办一所特色幼儿园,既能充分利用国家土地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能拓宽适龄幼儿入学渠道、缓解幼儿入学难问题,还能激浊扬清,凸显公共教育资源公众共享的教育公益性理念。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文化素质教育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24
Ways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n the leading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U Ying, LIU Lina
(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University culture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healthy growth;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Univers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pre servic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y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regular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ncourage college teachers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ctively carry out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work, mak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an be improved continuousl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through lectures, promot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university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humanities knowledge penetr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leading role
文化素|教育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以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提升大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必须开展的事业。
1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工作,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大学开展的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一。在这一改革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课程、设立人文学科专业,各大学利用一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但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以及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如大学教师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也亟待提升等。
1.1 大学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人文精神与情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学教育体制是学科专业教育,加上高等教育体制的束缚,造科教育和科学学科教育的分离。诸如我国的医学类、财经类、邮电类等大学,其课程设置侧重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文化素质课程几乎没有,导致本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学习掌握了本专业课程知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大学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只是注重专业内容的教学,而本学科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职业道德等等容易被大学教师和学生忽视,致使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行为偏差。[1]
1.2 大学教师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略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很多高校实际上是单科院校,大学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却忽视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体现,大学及其教师没有真正意R到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的教师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匮乏,所以当他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时,很容易忽视文化教育。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几乎没有融合本学科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致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1.3 大学教师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忽视自身文化素质提升
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的大学生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特别是理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比较低,业余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上。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也只是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上。受西方人文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丧失了生活的理想与信心,贪图一时的享受。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会有部分人将成为我国高校大学教师的主体,这样的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起到表率作用,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很难得以发挥。
2 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当今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发生了变化,知识获取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所以现在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弱化,更多的是突出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截然对立起来,容易导致大学教师主导一切,成为主体。遏制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导致大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
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的管理都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大学教师要切实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不仅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也是大学教学健康发展的要求,否则大学教学就会失去作用,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下降。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是对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否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引导、指导作用。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限于在学科专业课程教授中起主导作用,而是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起主导作用。大学教师主导作用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而不是主宰作用,更不是替代大学生成为主体。所以大学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大学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当前,大学里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第二,领导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作用。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有关,但本质因素还是大学教师的思想、教学水平以及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第三,指导大学生学习实践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大学教师对大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有个性化的指导方式。[2]
3 提高大学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1)加强大学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注重大学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大学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养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在当前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部分师生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大学教师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承担主导作用,所以大学教师应把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年轻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新进教师塑造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从而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2)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自觉树立的教育观念。通过教育培训使大学教师认识各种教育理念,能在比较中发现各种教育理念的异同,切实理解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同时改变大学教师固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只有这样,大学教师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动投身于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去。
(3)鼓励大学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大学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很多大学教师至少在任教学科专业知识领域还是知之在先、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大学教师的知识基础、文化底蕴、思维能力和阅历普遍还是优于大学生的,否则就失去了任教资格。但育人工作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3]
(4)积极开展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使大学教师教学内容不断得以改进。大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有对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迫切需要大学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大学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时俱进,高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4 大学教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通过举办讲座,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通过大师级的大学教师的品德和人格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本身就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深刻持久的一种教育资源。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唯利是图的风气,大学教师应把加强师德修养、完善人格放在首位,大师级的大学教师、教授、院士等人就具备这样的影响力。通过大师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用大师崇高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4]
4.2 大学教师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教师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物理竞赛等赛事中,结合本专I特色,融入文化素质教育,(下转第158页)(上接第53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大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会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习得职业素质、人际关系等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每年通过集中教育和分散指导这两种形式,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增强奉献精神。
4.3 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知识的渗透
许多大学往往通过人文公共基础课构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但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这些课程。大学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职责。[5]
专业课大学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认真搜集本专业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成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5 小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其中要充分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单向灌输变为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新世纪我国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大学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要求,它是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5教改27)高校教师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史妍维,安丰勇.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
[2] 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6).
[3] 王莹.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与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