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时间:2023-12-07 10:2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业余体育训练队 教练员 科学选材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和顽强拼搏精神,而且肩负着为上级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艰巨任务,对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就如何开展中学业余体育训练队工作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学选材

1.宣传发动和了解观察。一方面以“报名须知”的形式把宣传资料下发到各个班级,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训练项目。另一方面教练员要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平时体育课观察,每年校运动会比赛选拔,以及家长、班主任的介绍,全面了解每个预选队员的年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文化课成绩、平时表现等。

2.科学的数据测量与测试。在学生自发报名和教练挑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好有关数据测量与测试工作,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最后根据测量和测试的结果和前期的观察确定运动员名单。

二、做好经费筹集和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和场地器材是否充足,是能否搞好中学业余体育训练队工作的关键。教练员一方面要做好经费筹集工作,主要包括教练员的训练经费、服装费、外出比赛费用等,而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学校,教练员事先要做好预算,努力争取学校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根据训练项目对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整理,以书面材料形式上报学校,由学校予以解决。

三、做好训练工作

1.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他们的训练态度,训练态度又最终决定了训练水平。运动训练往往是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练习,运动员要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现在中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许多学生由于经不起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的考验而半途而废。因此,在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中学业余体育训练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而且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育人的过程。如果因为参加业余训练而影响学习,使学生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业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和教练员紧密配合,摸清每个队员的思想、学习、训练等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个人计划,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在尽量不占用运动员学习时间的前提下,使他们既能保质保量完成训练任务,又能实现文化课的学习奋斗目标。

3.制订严格、翔实、周密的训练计划。运动员从最初训练到出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教练员要根据参加比赛的时间和目标制订好各类训练计划,如年度训练计划、学期训练计划、单元训练计划等。在制订计划时要注意全面性、专项性、渐进性、反复性、周期性等,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4.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身体素质在逐步提高,要将人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必须在遵循人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从古自今训练方法很多,但许多已经陈旧过时,不适应新时代训练项目的要求,教练员要不断地研究和探讨,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以适应训练项目的需要。

5.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要适中。在运动训练时,如果强度和量太小,就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如果强度和量太大,就会产生运动疲劳,甚至产生运动损伤。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运动强度和量的时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因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四、做好训练队的后勤管理工作

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训练队也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约束,保证训练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如:不能迟到、早退、旷课等。

2.在训练的同时,关注文化课学习。首先,督促运动员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次,配合各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态、行为表现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再次,经常和家长联系,将运动员在校表现、训练情况等及时反馈给家长。最后,根据学生训练情况,抽时间安排运动员补习文化课,特别是在外出参加比赛后,要及时和任课教师协调补习功课事宜。

3.解决好训练后的健康和营养问题。训练结束后,教练员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和了解运动员的即时状态和恢复状态,从而掌握运动员的运动情况,并根据情况对运动强度和量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防运动过度而伤害身体。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和有机物,如果运动后不能及时补给,将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因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向运动员和家长介绍有关营养补给知识,让运动员及时补充营养,体能和机能得到尽快恢复。

总之,中学业余体育训练队是为上一级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是每位教练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只有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探索,采取科学的选材方法、训练方法和后勤管理方法,才能使中学业余体育训练队工作走上正轨,学校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振明,陈海波.体育教育方法理论与研究案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曲宗湖.几个国家学校体育比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

[4]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4,(4).

第2篇

摘 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学生选择报考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训练方法对考生来说格外重要。高考中的体育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科学的训练方式,训练过程也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严格要求,以此快速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高考体育;训练;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体育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考学生选择报考体育院校,与普通考生不同,他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加强体育能力的训练,只有两项成绩同时达标才能确保高考的成功。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体育教师的训练方法对考生来说格外重要。

一、高考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1.注重学生心肺功能与力量的训练

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肺功能十分重要,它可以说是人身体中的“发动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重对学生心肺功能的练习,从简单的锻炼方式逐渐变得复杂,强度也应该逐渐加大。例如,让学生进行边度跑的训练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训练的次数与强度,并且在恰当的时间让学生调整休息。

力量是决定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考前,提升学生的力量是提升成绩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力量训练,让他们能够通过协调训练将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2.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及饮食

除了心肺功能与力量这些直接影响体育成绩的因素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饮食营养也对高考体育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在高考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考生的发挥。很多考生因为心理素质较差,平时缺乏比赛的经验,在考试时过于紧张,造成失误。因此,教师一定要多让学生参加一些比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高考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饮食是学生的营养来源,高中生本来正处在一个营养需求较高的年龄阶段,加上日常高强度的训练,学生必然会需要更多的营养摄入,以此满足他们的身体需求,帮助他们在日常训练时尽快恢复状态。因此,教师切记要注重学生的日常饮食,特别是在高强度的训练后,一定要让他们补充均衡的营养。

3.注重训练方法

高考体育中的项目数量多,学生训练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在项目的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措施,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训练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高考体育考试中的要求对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模拟考试,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日常练的重点。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训练中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样也要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让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体育运动,做到公正、平等,以此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高考体育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了解学生心理,改变不良行为

体育高考生面对的高考压力比一般学生还要大,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体育教师在进行训练时,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育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否则,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学生可能随时会放弃训练,使所有人的心血和努力付之东流。因此,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可以抓住休息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内容不只局限在体育方面,还可以找一些师生之间的共同爱好,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或是不良行为时,要及时让他们进行调整或是改变,以此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2.与班主任、各科教师及时沟通,处理好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体育考生的体育训练与文化课程的学习两者缺一不可,所以体育教师在训练时一定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各科教师做好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使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视一方导致高考失败的情况发生。

3.科学训练,防止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必须要在训练中足够重视。日常训练时,教师要制定好训练计划,强度要由低到高,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学生身体无法承受的情况发生。训练过程中要掌握好节奏,该休息时就要让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各项科目的训练过程中,也要时刻防止运动伤害,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安全问题。另外,周末或节假日期间,文化课程少,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间,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总的来说,高考中的体育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科学的训练方式,并且要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另外,训练也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并严格要求,以此快速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招妹.体育高考加试成绩主要影响因素及实效训练方法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特长生 训练 效率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都比较紧张,特别是体育特长生每天还要训练,每天训练的时间很有限,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们更快、更好、更科学的提高体育成绩呢。本文就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如何展开训练来进行讨论。

1.当今高中体育特长生现状

要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就要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各方面状况,包括生活、学习及训练等,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这是一套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前提条件。

1.1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一般都是在班级里面学习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是学生中的边缘部分,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普遍处于中下游位置,但是,这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育成绩优秀,有良好的体格,其体育成绩与学科成绩相差太大。这部分学生一般从小就表现出了其体育天赋,并且一直坚持体育,他们的学科成绩一直都是呈下滑趋势的。

1.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老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都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方法,没有对学生展开一对一指导。没有根据学生的体制来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上也比较单调,总是围绕着考试内容来进行训练,使训练氛围太过压抑,进而降低学生积极性。

1.3体育特长生的个人状况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技能比较突出,对其相关的体育知识及社会体育知识等认识不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的学生对前途一片迷茫,还存在着一定的悲观情绪,由于学科成绩比较差的因素,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

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

1.训练特点对训练方法选择的要求

1.1要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选择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建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动作技术基础上,因此,这一时期需要建立技术可能获得发展的、大量的基础性条件反射。基本技术的教学在中小学生的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最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这就使身体素质训练中的教学法与技术训练中的教学法一样占有显著的地位。高中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的发展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点。低龄阶段应重在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此时直观性教学方法就应作为主要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当逐渐引导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在低龄阶段强调直观性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各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要领,进而结合技术教学内容把对身体素质的培养融会在一起。在高中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具备的技术基础,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形成有关身体素质的正确格念,把身体素质的表现与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明确各种身体素质在技术中的作用。使身体素质的训练成为运动员自觉、有目的的行动。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效果,取决于针对不同年级阶段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1.2身体素质的训练务必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发展敏感期身体素质的训练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时间来安排训练内容,所选择的手段与方法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该敏感期某些持定的索质的发展。

2.对选择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限制

2.1高强度、强制性的间歇方法一定要慎用

高强度、强制性间歇的训练方法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在短时期内会产生显著的作用,可是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刺激极其强烈,而且在训练结束后这些方法的后效作用

不易解除,依然会使这些系统产生强烈的反应。高一年级学生这些系统的发育并不完全,采用这类方法不仅在训练过程中对他们的有机体是严重的负担,而且这种负担在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仍难以消除。多次、频繁地动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对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是无疑的。因此,在低年级原则上不宜使用这类方法。就是对高年级的中学生使用这些方法时,也一定要加强观察和医务监督,尤其对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运动员,更不宜使用。

2.2低强度、长时间工作的训练方法不宜过多、过频

往往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应当多使用促使心血管系统发展的手段与方法。这有利于心脏腔编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认为这是耐力的发展基础。因此,经常使用这类方法做主要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其实,这仅仅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心壁肥厚的程度应当适当,过度的肥厚台产生病理性改变,而且心脏腔隙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学时期这方面过度的发展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负面的作用,并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2.3要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

如果不能够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那么文化学习就会成为影响体育训练效率的影响因素。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体育特长生的特点,要了解高考对其的要求,并要针对高考的具体要求和各个体育特长生文化上的薄弱环节和特长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文化学习的任务不能够过于繁重,在完成训练之后,应该给予适当量的文化学习任务,否则不但不会受到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因为休息不足而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其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必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穿插在训练的“空档”中,这样才能够避免文化课学习影响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

3、 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教练员就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现状的了解,并要掌握能够影响体育训练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地措施调整、完善体育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实现训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晶晶.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

第4篇

关键词:心率监测;高校体育训练;科学性

随着高校对体育训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体育训练也越来越专业化和科学化。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已经普及开来,同时将心率监测的作用凸显出来。心率监测是通过监测人心脏单位时间的跳动数来测定人身体的生理情况。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心率监测能够很大程度上确保高校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为此,本文以此为核心,谈高校体育教学。

一、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运用的科学性

将人体心率变化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就是心率监测。心率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直观动态地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过程,其包括心脏功能的变化状况等。因为人体机能会随着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在人体进行心率监测时一般要借助科技产品,如各种相关传感器、电脑等设备仪器。以便实时监测人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率变化及体能消耗。最终通过不同时段的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并量化考核,分析出人体心率变化情况,进而直观准确地了解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此外,心率监测过程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

目前,为迎合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各大高校体育训练均采用心率监测进行体能训练,这是相当明智之举。首先,我国各大高校体育训练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体能训练设备,又受到经济、仪器和教师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次,现阶段我国对运动员体能强度锻炼方式、运动员运动量多少、运动员生理负荷分配状况和训练过程中训练组间的体力恢复情况等方面,许多教练都任凭个人主观随意性进行,也存在较大分歧。而运动员心率变化则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生理负荷状况的反映,通过心率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考核能客观了解运动员体能状况,同时也能够监测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人体综合机能。给教练员在制订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时带来极大的便利,不仅能够恰当地掌握好运动员的训练密度、运动量大小及运动强度等,而且能够在特殊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及时调整运动训练计划比例等。总之,利用心率监测进行高校学生体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运动伤害的产生,保护运动员个体发展,有利于运动员的综合体能开发。

二、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合理使用

1.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基础

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不同,在不同情况下所受的限制因素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活动时,对其能接受的训练方法要求也各有迥异。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在体育训练方面均采用传统的训练方式,以“指导训练―反复练习”这种模式带领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对学生统一实施,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实际情况,再加上不同形式的体育训练其特点和要求不同,只是一味进行单调的训练练习,相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最终使体育训练效率降低,不能按要求达到训练目的。在现代体育训练中,合理利用心率监测进行课堂锻炼,有利于学生获得锻炼知识,增强自信心,使体育锻炼收到较好效果。比如,在进行长跑训练过程中,用心率监测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然后分析监测结果,能够清晰简单地掌握学生身体机能变化状况,即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时间越长,学生的心脏机能变化浮动越大。综合学生长跑训练的心率监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训练中放松状态下学生的心率范围是每分钟50~60次,身体机能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心率则在每分钟50次左右。这是因为人体在运动状态下需要保存心力以维持自身正常呼吸和机能消耗,该种状况下学生心率会出现加快现象。通常学生心率变化范围是每分钟50~60次,会明显增加到每分钟180~210次。当然,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身体素质不同,其心率变化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练员利用心率监测可以时刻掌握学生心率变化情况,进而获得相关数据,分析出量化指标,实时了解学生在训练的同时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最终能够根据学生个体机能差异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训练。

2.科学判断运动疲劳情况

通过监测学生的心率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出学生的运动疲劳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判断学生运动疲劳情况和伤病恢复情况需要监测学生静息心率、运动中心率及运动恢复时心率等,通过各项数值变化情况来对比判断学生是否运动性疲劳及伤病恢复状况。该方法操作简单,科学有效。通过体系训练中的心率监测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机能消耗情况、身体负荷度和机能恢复程度,可以在训练中及时调整学生的运动量和负荷度,能有效地扼制运动损伤,消除运动疲劳,以便尽快恢复。此外,心理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心率变化的重要因素。

如,在田径训练中,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易出现运动疲劳现象,利用心率监测学生安静状态下身体素质不错的学生心率是每分钟50~60次,身体综合素质较好的则达每分钟50次左右。而身体素质一般的为每分钟60~80次。我们可以以这个数据为衡量指标,经过对比学生安静时的心率监测数据,简单方便地判断学生的运动疲劳情况。即若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际心率水平比标准水平高,并且呈现三天都没有下降现象,那么教练员便可判断学生的运动疲劳可能仍未恢复。教练员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和疲劳情况引导学生放松、休息或合理睡眠等。若监测结果显示比正常指标上升情况较大,那么教练员要严格注意并及实时关注学生身体状况,避免出现运动过度疲劳或其他疾病征兆等。大部分体育项目训练中都常出现运动疲劳现象,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率变化可以掌握学生的运动疲劳状况。所以,教练员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益心率监测,以便更好地判断学生运动疲劳恢复情况,同时给予调整指导。在平常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心理默念放松法”让学生放松自身调整,缓解运动疲劳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学生心理方面也是影响心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训练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心理影响应用到实际训练中,用来抵制运动员产生的疲劳。相关研究显示,借助心率监测有利于运动员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心率调控。

有研究表明,通过心率监测能够对运动员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心率控制,这对运动员及时自我调整、消除运动疲劳和伤病恢复大有好处。

3.科学评价运动强度

训练强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训练强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达到最优训练状态。过低或过高的训练强度都不能实现最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综合机能较好的学生可以接受过高的训练强度,而素质较为一般的则不能接受,所以拿捏好运动强度的“度”十分重要。另外,正是由于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在训练强度方面掌握不好分寸,才给学生的训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疲劳、超负荷运动或运动损伤等。加上教练员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身体状况进行训练强度调整,使训练效果差强人意。

我们知道,心率变化和运动强度互相影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心率监测了解学生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身体机能状况,并以此为参考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合理地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

心率监测能够让体育教师制订出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学生体育训练能力。即让学生采用科学且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准确判断学生疲劳情况,科学评价运动强度,这样大大减少运动损伤及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学生训练效率,为高校体育训练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200米跑;中学生;训练;技巧

200米赛跑是中学生体能训练和体育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文化课任务繁重可支配练习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

时间内更好地进行实践练习提升学生自身的耐力、身体素质,确保其在200米跑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加以

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们对如何提高中学生200米跑成绩加以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体育训练方法

中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适当的体育训练对于提升其身体的耐受力、速度和力量都有很好的作用。日常体育训练中,我们经常以重复训练、间歇训练、竞赛训练、心理训练等方式为主,这些训练方式的应用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状态、外在环境和锻炼需求合理进行取舍,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搭配无疑是做到正确应用促进中学生体质提升的关键。以这些日常体育训练中的方法为手段,根据锻炼目标在训练中合理调整搭配,控制学生的运动训练负荷,在其身心可承受范围内,达到最好的训练效率,为其提升200米跑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控制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运动过程中锻炼者身体直接参与运动而承受的负担。运动负荷是改善锻炼者身体素质的最直接力量。通过生物学上的改造使其在耐力、力量、速度等全面的运动能力上发生适应性变化。中学生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控制,除了要兼具学生身体各个方面运动能力的锻炼与提升,还要根据其日常生活与锻炼中所展现的身体素质合理分析负荷能力。在训练中,对中学生身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进行适当的超负荷适应性训练,以便为200米跑速度

和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

其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为后续锻炼提供精神支持。训练中运动负荷通过训练手段对运动员身体产生生物性改造作用,负荷的计算要避免盲目叠加训练手段,科学地计算负荷量。负荷的科学判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物判定、心理学判定和教育判定,生物判定以运动训练中学生生理化指标为主,心理学判定以学生的情感反应信息为主,教育判定应用教育手段对中学生可负荷程度进行判定。

三、柔韧性训练

中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与200米跑关系密切,尤其是控制速度有重要意义。学生柔韧性的提升会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短跑技术。柔韧性的训练要切合其身体特点,中学生处在发育阶段,柔韧性发展快,见效与消失也很快,所以必须通过长期反复性的训练来巩固强化,在课内、课后都抽出时间练习柔韧性来保持肌肉弹性,同时与短跑专门练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衔接效果。中学生柔韧性的训练重点在下肢、腰背力量和肩部、手臂的力量,要增强腰、髋、肩、膝、踝的协调性与活动能力。实际训练中可让学生进行体前屈练习,快速蹲地练习,劈叉动作和坐地并腿正压腿等动作性踢腿来提升柔韧性、协调性,其他还有交替进行朝前朝后慢跑、特慢速跑、加速跑等。尤其是中学生的起跑反应和动作速度,要做好强化练习,在预备姿势方面要通过积极强化柔韧性、协调性练习提升起跑反应,诸如俯卧撑、下蹲、背对跑等都是很好的练习方式,之后可以增加信号起跑练习反应,并在体育锻炼中积极开展各种训练与趣味性并重的活动性游戏。提升跑步间加速度和绝对速度的练习可通过变奏跑步练习、递减距离跑步、快速变更节奏跑步练习等进行强化训练,提升200米跑的速度。

四、跑步节奏练习

跑步节奏的练习十分重要,在200米跑中进行节奏的专项练习对提升速度,更好地把握跑步节奏有重要意义。200米跑的节奏练习最初要从匀速跑入手,在匀速跑中教授学生正确的练习技巧,以能够全面发挥学生身体素质为依据,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保持匀速的速度,掌握到跑步的节奏,从而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200米跑要结合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和练习特点,在遵循基本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以匀速练习等方式来推迟疲劳出现的时间,在实际跑步中至少提升1~2秒。在节奏练习中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合理地利用技术和速度分配提升自己的200米跑速度。当然,学生短跑练习的技巧、节奏、柔韧性、协调性等不是一两天能够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最终形成提升成绩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课内外要设计合理的锻炼计划,督促学生积极进行练习,最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对于中学生而言,200米跑的练习要以科学的训练计划为主,通过各种针对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跑步技巧,最终提升200米跑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建新.中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

[2]赵晖.如何应对学生体育高考项目训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3]王豪.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的模式探索[J].职业,2012(15).

第6篇

曾在中国高校中做过一项关于长跑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调查,其结果是:愿意上长跑体育课程的学生占了62%,不愿意上长跑体育课的学生占了20%,剩下中立的学生占了18%。在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后,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高校学生从心理上是抵触长跑体育课训练的。由于长期的课业压力,现代的高校学生大部分都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同学们在上长跑课训练时经常会产生呼吸困难、胸口发闷、疲劳等不适应的“极点”现象。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因此学生们很容易就此放弃长跑训练,而如此长期下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了对长跑训练课的恐惧心理。

一方面,通过调查得出,高校学生对长跑课训练的恐惧心理的产生,大部分主要是由于在训练过程中,过分的强体力训练或是在训练过程中的不规范所造成的。总所周知,长跑训练是一项很有意义和内涵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当刚开始进行长跑练习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自我信心不够坚定以及对长跑训练方法的不了解,在整个长跑的过程中,跑步的时间愈长,跑的强度就愈大,而“极点”现象的出现则会逐渐变得不明显。因此,每当“极点”现象将至时,部分不适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从而让长跑者产生最初的心理恐惧。

另一方面就是高校在校学生由于缺乏长跑训练的基本技术和基础知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速度感的缺乏,没有合理可行的计划,不会合理有效的分配自身体力,把握不好长跑过程中的呼吸节奏。最常见的案例就是学生在长跑开始阶段还有些体力的时候会加快速度拼命跑,很快,到了中后阶段,能力大大损耗,体力便明显下降。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活泼的教学模式,严肃且刻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在校学生对体育课长跑训练的态度。只要一上长跑训练体育课就必须得枯燥无味地跑步,这样十分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会对长跑体育课训练产生了较深的恐惧感,让高校的体育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灵活,更容易散失了体育训练的意义。

二 高校体育课长跑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涵

高校体育课长跑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涵是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从奥林匹克精神出发,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产生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长跑体育训练,有利于培养人们在生活中磨砺刻苦的意志,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的顽强毅力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于此同时,长跑训练为我们带来健康强劲的体魄和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在高校开设长跑体育课,就要求在校学生都能树立良好的健康素质思想,并且通过高校长跑训练的课程,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惯,努力是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型社会人才。

三 高校体育课长跑教学与训练中所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长跑训练已经成为在校学生主要的田径训练项目。由于长跑在体能上消耗量大并且长时间的跑步会产生枯燥无味之感,高校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都相对较为严重。再加上由于教学课时安排的限制,因此,在长跑的基本技术上,高校学生很难较好地掌握其基础,并且我们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通常也很难有效的达到。如果要想在根本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长跑教学训练的质量,让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高校长跑教学训练效果的教学模式。

(一)长短距离结合训练方法

长短距离结合训练顾名思义是以反复跑、间歇跑为主,分别采用100米、400米和1000米的反复跑,每个星期进行2次,每次跑大约3-5组,而每组之间将允许休息大约3-5分钟。而在反复跑训练中,当休息时要求学生慢跑或快步走。这样的训练能逐渐提高学生长跑的耐力与速度。

(二)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高校学生由于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在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无理要求学生在短期内要达到过高的目标。因此,学校在安排长跑训练教学周期和教学内容时,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更为合理。

在实际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可采用“先定时间后定距离”、“先慢后快”的训练方法。以女子800米训练为例,在练习初期,不必要求跑步速度的快慢,但学生需要不停顿地慢跑大约15分钟。在学生适应了这种速度后,其速度自然就会逐渐增加,此时再对时间和速度逐渐提出一定要求。在提高速度后,相同时间内学生跑步的距离自然就会有所增加。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好的跑完长跑全程。

(三)“速度游戏”训练方法

“速度游戏”训练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三个前提条件,并且必须满足其中一个条件。

其一,游戏性。即高校学生在训练中能找到快乐,并且不觉得乏味,乐在其中。

其二,场地选择的随意性。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内部设施及周边地理环境,结合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到野外场所进行长跑,把身心融入于大自然当中。通过变换环境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长跑训练的期待和兴趣。

其三,速度变换的自由性。这是指在长跑的过程中慢跑与加速跑交替进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感觉决定放松、加速的距离和时间。这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利用游玩心态以及自然环境使学生们在长跑训练过程中放松身心。

高校体育课长跑教学与训练所面对的是高校在校学生,参与长跑课的目的并不为了比赛而进行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耐力素养,以及增强身体健康而进行的训练教学。因此,在实际课堂训练中,主要还是要依据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进行适当的调整训练强度与时间。

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体育;教学训练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够为学生构建开阔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得到充分的提升,有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新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与训练呈现全新的发展效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深化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将会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

1.1教学模式多样性

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深入性分析,保证综合运用效果。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将会影响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教学模式的制定要充分的参考学生得心理变化特点,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培养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能够培育更多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完善。教学模式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保证学生与教学模式更好地进行适应。

1.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层次结构较为明显,只有灵活教学方法,不断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集中开展集体教学、循环教学等,对学生实行分组考核,保证教学理论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根据理论要求进行制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组织活动充分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做好情感培养工作。要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1.3教学内容的接受性

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能够单一性,要选择具有典型效果的专项课程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在体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以运动技术为中线向快乐体育学习转变。提升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内容要根据教学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制定。及时对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调整课程的设置。加大非竞技类体育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个人运行项目。保证在课程的设置上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接受性特点。要突出教学的娱乐性,这样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2.高职院校体育训练自主性关系

高职院校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内容要体现思维价值。不断地促进学生掌握全新的实践能力。体育训练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处理好训练过程中师生、组织、心理变化等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对立与联系的内在特点。针对每一种变化都能够进行训练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接受训练之后获取到最大的效益。训练要从整体出发,做好各个因素的把握工作。这样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2.1训练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学生训练过程中需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不断强化意识过程。在激发学生训练意识时要充分调动参与性,使学生成为训练的主体。学生训练接受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够被教师削弱,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开展体育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启发思维练习,教师引导的正确发挥能够使学生的训练效果成倍增长。

2.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关系平等、相互理解并且尊重对方。在民主基础上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师生双方主动协调的开展训练。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能够开展积极活动。新型师生关系会使双方都会感觉到相处的自然。

2.3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训练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开展训练的基础。体育训练体现了课程的活动性。这是与其他教学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是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将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进行结合,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特殊规律。组织有效的训练将会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体育的特点。在创新体育训练的同时开展合理的评级分析。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训练方法的改善,提升运动过程中的趣味性。对体育训练的功能进行深入性的认识,不但将会突出训练的内在影响因素,同时也能够明确体育训练中与文化课程之间的本质差异。理论知识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得到正确的处理将会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结束语

高职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开展要能够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矛盾,根据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全新的训练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教学实践性,在统一标准下开展高职体育教学与训练。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开拓教学新思路。不断地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兆宇.新形势下的高职体育教学与训练[J].现代交际,2014(12):181-182.

第8篇

人体的运动素质包含着力量、速度以及耐力这三大素质能力,并且身体力量素质又会决定着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此,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及训练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在重视科学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体育训练也要采取更加科学的观念来进行,也要确保我们的训练方式能够与时俱进,真正达到训练体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目的。随着训练新思想及新理论的发展,促使我们这些专业的训练员不得不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要在自己的训练环节中有意识地采取更加现代化的训练仪器和方式来开展更加专业化的训练活动。铅球训练作为田径训练中一个器械性的训练项目,对运动员有着独特的体能训练要求。在训练铅球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每个人员的力量、技术、灵敏性以及协调性等,充分全面考虑到每一个运动员自身的素质,采取更加适宜的训练方式,争取能够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正确认识铅球训练的特征和本质

想要顺利开展铅球训练活动,通过铅球这项体育运动来锻炼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我们就必须全面正确地了解和认识铅球运动的特征和本质。只有透彻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铅球运动,才能够让我们这些训练员有的放矢地开展训练活动,提高铅球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1.铅球运动项目自身的特征。铅球是结合了力量以及速度的综合型运动项目,是以被训练员自身的力量为基础,运动正确适宜的方式进行投掷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铅球训练过程中影响着铅球训练成绩的因素是铅球离开手时的速度、角度以及高度等因素。作为合格的训练员,我们必须正确掌握这些因素,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保证各因素的最佳状态,以便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2.铅球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纵观所有的铅球运动员,都拥有着高大的身体、魁伟的身体。而当今铅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更是朝大型化发展,这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体能训练过程中不自觉的形成的。为此,恰当运用铅球训练来锻炼身体,能够促进身体的茁壮成长。

3.铅球运动员具有的体能特点。体能是指人类通过遗传因素获得的或是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一种形态结构,这种强大的体能功能能够让人类及时地调节物质能量的储蓄和转移。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我们要对运动员进行严格的选拔,根据运动员接受的训练项目的特点来对选的运动员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不断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铅球运动技能。

二、全面描述现阶段铅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育训练方法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了解了铅球训练的本质和特点,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这些本质特点来建立科学的训练思想,创设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掌握和探索出更加学科的训练手段和策略,真正提高铅球训练的效率。于是,我们便找到了良好的技术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的专业体能素质,从而也确保了运动运动成绩的提高。通过这么多年的训练,以及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铅球技术的最终用力动作是动力传递的路线,运动员从滑步获得加速度开始到最后用力抛掷出铅球的过程都是通过核心区域的颈干转动加速来完成的。为此,我们在训练铅球运动项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铅球训练过程中要注重由运动素质转向体能训练。铅球运动是运动员在较短的加速距离下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将重器械抛掷出去的一项体育运动。通过物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在较短的加速距离之下想要获得较高的速度,运动员就必须在铅球上实施更大的力。为此,运动员的出手力量一定要达到最大值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可见对于铅球运动来说体能素质是多么重要和关键。

2.注重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的结合。人体的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快慢程度,其中包含着运动员对动作的理解速度、反应速度以及在滑步过程中的移动速度。在铅球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速度因素也会影响到最后铅球运动的距离。经过研究表明,铅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跳动的距离以及专项运动的成绩,都与自身的速度素质相关。为此,我们必须重视速度素质的发展,并且注重力量和速度二者的结合,共同促进运动铅球水平的提高。

3.注重铅球运动员在投掷过程的灵敏程度。任何运动都会具有不可预见性,在铅球运动过程中运动员随时都可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便需要运动自己做出快速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判断,协调自身的多种运动系统进行重新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的选择,以便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运动员只有具有较灵敏的反应能力以及较果断的判断能力,才能够在顺利的应付各种突况,顺利地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铅球训练过程中发展运动员核心力量的方法和手段

在铅球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组合型的练习来训练铅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例如,在对铅球运动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运动肩负杠铃深蹲之后进行短跳的训练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能力,运用半蹲或是深蹲的交替使用来提高训练的效果。对于运动腰部及背部肌肉力量的训练,我们便可以采用后抛铅球的方式或是杠铃提位的方式进行训练,确保运动员能够掌握快速爆发式的用力方式等。

第9篇

关键词:体育训练;吸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87-01

体育训练与运动员的注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训练中运动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体育训练的特点是空间大,运动员注意力易分散,如何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是提高体育教练员自身关键的一环。

一、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并且表现于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整个事物选择一部分作为自己反映的对象,也表现于反映事物持续时间的长短,即相当长久地坚持使注意停在某个对象上。所以在体育训练中,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是提高体育训练质量的关键。

二、吸引运动员注意力方法

(一)训练开始

1.随机点名:体育训练开始时候,要随机抽运动员点名,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以免运动员精力涣散。

2.随机提问:在训练开始时,如果运动员的思维活动停留在训练之外或上节训练课内容的兴奋状态之中,教练员应立即进行随机训练提问,可将运动员的注意力迅速导入本节训练课的学习之中,注入本节训练课。

(二)训练中

1.提问动作要领:在传授新的技术动作要领之前,应该用提问的方式让运动员回忆前面所掌握的技术要领。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运动员尽快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又能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为训练新的技术动作要领打下基础。

2.提问技术动作的难点:要针对训练技术动作的难点进行提问,或先介绍本次训练的技术动作的难点、技术要领进行示范,对运动员训练中出现不规范的动作问题进行指正,同时要利用运动员的注意力,科学分析每一个技术动作要领,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到教练员的示范中来。

3.教练员示范动作提问:在训练示范中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运动员的精神不振,为了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教练员应该边讲解技术动作,边提问,让运动员回答,把运动员的注意力吸引到技术示范中来。

4.心理辅助练习调节:在长时间的训练练习之后,由于运动员的生理、心理上的因素,注意力会下降,这时可根据适应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一些动作上的辅助练习调节运动员的注意力,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要作评价和纠正,这有利于把运动员的注意重新集合起来。

(三)训练结束

训练的结束部分,最容易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所以放松过程中,应采用手势。例如:用手指的数目表示,伸出左手的手指数,运动员往右走几步,这可以根据手指的数目,控制运动员的步数,有利运动员集中注意放松,吸引了运动员注意力。

训练结束可以利用音乐,让运动员听节奏来随意放松,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训练运动员用意念来放松,吸引每个运动员各自的注意力。

三、训练组织及运动员骨干培养

(一)增强教练员的素质

运动员骨干是体育教练员在训练上的得力助手,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训练队(集训队)的运动员,间接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做好运动员骨干的工作和使用工作,活跃训练气氛,提高全体运动员的注意力。

(二)加强运动员的训练兴趣

利用训练游戏方式进行比赛,把尖子和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分成一组,中间的分成一组然后按动作要求进行比赛,评价成绩得分,这可以带动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增加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

(三)运用新颖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应用新颖的组织形式和训练方法,运动员就会产生兴趣,吸引运动员的注意。

(四)充分利用教练员的语言、言调

1.采用鼓励法:在训练过程中,应多采取用果断、鼓励、肯定、赞许的语气,少用责备、命令、批评的语气,这对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有积极的作用。

2.教练员提高音调:在讲解训练重点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快、减慢,或提高语调讲解,以引起运动员的注意。例如:在投掷的最后用力,就采用短促的强音,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

四、小结

在训练课中,运动员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学习技术动作的质量,以及学习动作的快慢。体育教练员在训练课上,应尽量采取不同的方式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

因此,要使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可以减少受伤事故的发生,也可以促进训练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10篇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现状还存在着一些弊病,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对此,下文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改善的措施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运动 高校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 发展趋势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一)不完善的竞技体育制度

我国的竞技体育没有一套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法规,相应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学体竞技体育从属于“体委”,同时也就限制了高校体育训练的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校还没有培养出世界性的竞技体育人才。与此相反的是,国外的很多世界性竞技体育人才都是出自于各大学的,他们将学校作为培养世界性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国外大学的体育运动专业学生在校园里既可以受到好的文化教育,也可以培养自身的专业体育技能。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培养世界性的竞技体育人才时,他们会配备好的教练员,提供完善的运动训练、竞赛设施,同时也拥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体制。

(二)学习和训练两者关系处理不当

运动员在进入大学后,无法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中去。在体育运动训练和专业的文化课程学习之间无法均衡,加上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没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在相应的时间里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也让自身的运动训练受到了影响,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学习成绩和体育运动水平。

(三)不完善的运动员管理体制

学校在对特招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上要充分结合他们的特定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在学籍管理上,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一定的疏漏,没有对这些学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作深入的了解,这就导则在学籍的管理上不是特别的灵活,培养目标不宽泛;另一方面是在训练和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将普通教育计划套用在了运动员特殊教育计划上,过多的文化课程科目和较高的难度系数,让运动员无法主动学习文化课程,这就可能导致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两重失败。

(四)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体育运动员水平的高低,换言之,教练员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教练员多以本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项体育训练,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运动训练经验。同时,这些高校的教练员还要在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之余承担高任务量的体育理论文化教学任务,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科学的体育训练实践和体育理论学习的方法。另外,一些教练员的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相对陈旧,尤其是在技术战术和训练观念上,他们也很难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指导,在训练方法、手段、流程、管理等方面也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高校运动训练发展方向

(一)对高校体育训练的管理体制加以改善

在高校中建立体育训练队的管理机构,可以协调管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决策性的作用。它主要的职能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制定培训管理体系,确定体育运动的训练目标和阶段性的任务,控制训练工作的结果和调整训体育训练的系统目标。同时还要对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和体育训练以及文化学习等方面建立一个有效的体系,便于及时了解他们的各项动态。另外,对教练员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强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制定合理的文化课程培养计划

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成绩相对较弱,在进入高校后一时难以适应身兼训练和学习的双重任务。以下方面是我们需要改善的:一是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水平,适当延长水平较高者的休学年限,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训练,创造更多更好的成绩。二是增多实践环节和选修课科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适当减少一些课程,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练团队

高水平的教练员团队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和体育技术。高水平的教练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具有精湛的业务;二是具有很强的专项能力;三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隔声机体育部门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高校的教练员有机会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理论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理论水平和科学指导训练的相关能力。对那些表现优异的教练员要给与一定的关心和奖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工作条件或是生活待遇等。此外,还要提高教练员的社会地位,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训练环境进行改善

对体育运动训练环境要加以重视,除了提高师资力量和重视竞技体育之外,还要加大体育建设的投资力度。专款投入、校企合作、企业或社会及个人的赞助等形式都是筹集资金的方式。完善体育训练的配套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标准。

(五)提高训练的科学化

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高校要充分将训练工作和科研优势相结合,通过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和相关教授对实际的运动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从而制定出系统而科学的管理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第11篇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升院校体育教育训练质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体育教育训练的裨益,并进一步阐述了体育教育训练中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与实践,以期对我国院校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信息技术;运用实践

1融合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技术课教育,还包括理论课教育,这就要求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灌输,还要注重对课程实践活动的升级,以全面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知识的掌握。体育领域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2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育训练的作用

2.1优化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如教练员、运动员、场地管理员、裁判员等[1]。如果能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体育教学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院校体育教学事业所取得的成果能够更全面、更系统的展现出来,这对院校及时处理体育训练信息和体育训练结果是大有裨益的。

2.2提高体育训练科学性

要实现体育教育训练的科学性,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作为依据,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广泛且严谨的科学基础。就以体育运动技术分析为例,得益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和强大性,体育运动技术分析工作日益精确而快捷。运动技术分析首先需要对运动轨迹进行捕捉,通常采用在待测运动关键点布置传感器来记录运动轨迹和动作变化,再将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系统加以分析和处理,从而建立起运动技术分析的三维模型,在技术层面上使体育训练趋于科学化,而不再是仅仅凭借经验来判定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含量。其次,通过计算机动画设计和模拟技术,还能够有效诊断出运动员动作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这项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将大大加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3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有效弥补了许多体育院校师资力量上的不足,也使得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更加新颖和多样化。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的求新心理得到了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情绪体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据教育专家权威数据统计[2],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94%以上,三天后能够记得的部分依然高达70%,所获得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传播方法。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功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运用

3.1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大体育院校教学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日益显著,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训练综合水平等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体育训练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建立起高仿真的视觉动作表象和运动动作拆解分析图,帮助学生更切实地感知运动技巧所在,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完成指定的运动训练目标,进而逐步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就以跆拳道训练为例,跆拳道运动的动作比较迅猛和复杂,仅仅凭借肉眼观测和教师的动作示范,很难使学生全面了解训练动作的细节及要领所在,进而导致整个训练效果都很难达到理想化水平。如果能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训练,就可以通过视频影音播放等方式,比如采取慢动作回放、暂停等对训练动作进行分解和视觉强化,使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动作要领,有针对性的对动作难点进行重点训练,一则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训练的主观积极性,二则可以提升学生个体运动训练的效果,三则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信息技术在运动技术诊断分析中的运用

体育训练主体包括三个部分:运动技能的传输、训练动作的指导和运动技术的诊断。信息技术除了在运动技能传输和训练动作指导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运动技术诊断及分析结果也比传统的运动技术诊断的准确性要高得多,这对体育院校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是极其有利的。当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高速摄影机、电子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体育运动领域之后,这种局面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3]。例如美国一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制出的运用于田径运动项目技术诊断的系统,就能够在高速录像机拍摄下对运动员的运动轨迹进行全程的细致捕捉,并且对运动员动作过程中的状态、加速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进行显示和分析,为最终的运动技术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让体育训练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

3.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选材方面的运用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依据和总体指导,因此,对教材进行科学地选择非常重要。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中,通常都是把教师的主观经验判断、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的体育训练成绩和运动表现作为选材的依据,这种方式的选材会让教材的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进行长远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训练教材选取不仅要考虑到上述几点要素,还应当将各项体育运动的情况及学生对于运动训练的适应性都进行统一的测评,然后有根据、有目的地选取适合当下院校体育训练发展趋势的教材。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够更直观、更精确地反映出院校体育训练存在的不足,例如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遗传学等多方而的技术判断,并通过个体对运动项目的适应情况建立针对性的训练模式,有的放矢进行高标准选材,从理论知识层面促进院校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4]。

4结束语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体育教育训练中,是促进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训练机制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借助信息技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洋洋.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4(07):106.

[2]徐传童.网络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3]黄睿.跨学科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12篇

一、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地进行,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停滞不前,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变化在教学与训练影响下产生的适应性增强,是在多次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适应过程,因此运动技能的建立必须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的循序渐进原则,超负荷是指运动训练的负荷应该超过以往的常量负荷,它对运动技能的形成有着加速作用,为使训练能在超负荷条件下持续进行,应该逐渐使负荷增加,但这种负荷的增加应该是周期性的逐步的增加,即在一个周期的训练高峰后衔接一个训练强度和负荷较低的阶段,使逐渐增加的超负荷刺激伴着恢复和适应。

小学生课余训练的内容、方法及运动负荷等,要由易到难,先简后繁有小到大逐渐深化和提高。因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影响运动效果,甚至影响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小学生的身体技能还没有完全发育健全,所以在训练时不能急于求成,伤害学生的身体,在训练中要加强计划性和科学性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

二、全面训练的原则

体育训练是在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全面增强学生各器官功能。为此应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给身体各器官系统以全面影响,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均承受一定的负荷,但不要将全面身体训练与发展学生的专项能力对立起来。全面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及专项技术训练应合理搭配,并根据年龄的训练水平、季节等合理安排。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可逐渐增加专项训练的比重,但不能忽视身体全面训练。

在对小学的训练时要调动小学生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及活动能力均得到均衡发展。人体是个完整的机体,人体的各部位、器官系统、身体素质及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对身体各部位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全面的训练,才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忽视这一点,不仅是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受到影响还会对以后学生的训练及运动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训练的运动负荷合理与否是衡量体育训练质量的指标之一。根据体育训练的项目和训练形式的特点,合理安排、调节训练的运动负荷,对完成训练任务十分重要。体育训练的运动量过大,不仅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反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害怕心理。没有一定的运动量,又不能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安排训练的运动负荷的前提是合理,而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合理,首先要符合体育训练特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其次要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的负荷能力及场地、器材、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安排。安排训练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循序渐进,从小到大逐渐加大运动负荷。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的变化过程是由逐步上升稳定下降和恢复三个阶段,每次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一定要符合这条规律。目前普遍采用心率的方法,确定体育训练的运动量。在准备活动时,以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20次/分为宜。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益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只有事宜的运动负荷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四、长期系统的训练原则

1、防止重身体素质,轻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适应并提高。

2、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

大强度训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1)使关节韧带受伤;(2)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一般在训练中应采取强度小而量大的训练方法,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也有助于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才会提高练习的效果。

五、区别对待的原则

区别对待,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克服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性格、气质诸方面的差异?我认为,要从学生的认识、素质、能力、生理、心理因素去分析,还要考虑训练内容的适可程度、教学环境条件影响等方面,同时更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体育器材教具的运用、调整、变化,练习中难度的区别、规则的改革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走出“成人化”教学误区,发挥不同水平、能力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