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4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普教育元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N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87-02
众所周知,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科普教育,在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启迪青少年智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科普教育活动,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知识层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进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
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对提升国家创新力、发展力、竞争力至关重要。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应试教育”,学校将教学重心集中于文化课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必要性。现今,很多中小学仍旧没有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只注重传输知识,没有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此外,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过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普知识学习中去。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屈指可数,不利于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青少年缺乏对迷信、伪科学等的分析、判断能力。
我国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尚未充分认识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且各地区科普教育发展不均衡;对科普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科普教育宣传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宣传面不广,宣传方式缺乏新意;科技馆等科普教育设施匮乏;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素养低。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活动分类、实施原则、组织方式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认知欲、好奇心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效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科普教育各式各样,且饱含趣味性。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促使青少年自主参与科普知识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兴趣在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益。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青少年大都思维敏捷,学习用功,但其独立思考、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历来推崇“应试教育”。科普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其开展的实践操作型科普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推理验证的能力。
当前,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奥数班”、“英语班”等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这导致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创新元素被忽略,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对科普知识学习有心无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能够实现科技创新与教材的完美融合,对促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分类
经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可根据功能将其划分为生活性、趣味性、验证性、创新性、竞技性实践活动。生活性实践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生活的习惯。例如:正确的洗手方法、安全用电、合理分类垃圾等。趣味性实践活动,即饱含趣味,有益于激发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兴趣的活动。验证性实践活动,即对某些规律、认知进行验证的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即探索、创新活动。竞技性实践活动,通过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三)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不仅要严格遵守科普教育相关规章质素,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1.安全性原则。安全实施科普教育的最重要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严格要求青少年按照规则操作,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此外,教师应制定好必要的应急措施。与此同时,教学素材应根据年龄层进行选择。
2.趣味性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学过程越有趣味,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效率越高。教育者应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性,根据其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精心设计课程。
3.浅显性原则。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验证理论。在实际科普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凸显重点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操作,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简易性原则。科普教育主要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为教育目的,其所设置的实践活动,旨在加强青少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并调动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规划实践活动时,应满足不同年龄层青少年对实践活动的需求,使其主动参与科普知识学习,感知学习科普知识的乐趣。
5.实用性原则。科普教育除了太空飞船、4D影院等高端科普知识之外,还包含着很多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时,教育者应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素材,并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经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力、物力,而且增强了科普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科学素养。
(四)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方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方式主要包括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校外科普教育模式、信息化科普教育模式等。
1.学校通过开设各种科教育课程及构建科学俱乐部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例如:设立科普图书角;定期为学生放映科普视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设置科普知识竞答比赛等。
2.校外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科普爱好者利用社会实践,通过组织科普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科普学习氛围。此外,科学家、科研人员还可走进校园,在课堂、课下对青少年科学知识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如:青少年在寒暑假可报名参加科普夏令营;可参观科技展览馆等。
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对科普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者可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开展科普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科普知识,有利于培养科学素质。
三、发挥“科技馆进校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作用的有效措施
科技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等的主要基地,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具有非凡的意义。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促使青少年科学知识学习得以延伸和补充。
(一)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
通常,科技馆内包括开放实验室、数字体验馆、数码世界等,为学生营造优良的科学知识学习氛围。科技馆进校园为青少年提供了参观科学展览的机会,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科学的指导,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参观科技馆,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层面,对激发起学习科普知识兴趣十分有益。
(二)于科技馆内进行现场科技教学
科技馆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现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不再仅仅依托教材,而是可以直观、形象的学习、理解、掌握科普知识。此外,通过现场教学,还可以巩固学生已学习过的科普知识,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传授知识。如:在进行“人们常说的噪声污染是指多少分贝以上”、“一般说来,声音在多少分贝以下时环境是安静的”现场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人耳鼓膜振动模拟、物体振动发声、识别声音高低等工具,进行声学实验。
(三)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操作
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青少年实际操作能力对提高其科学素质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应以青少年心理特点、科普知识学习能力等为参考依据,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科技实践操作项目。如:制作航空模型;利用锯床、磨床、铣床等工具制作桌椅、拼图等简易玩具。科技馆作为学生绝佳的实践操作场所,有益于实现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等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青少年的综合科学素养对我国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科普教育对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者应正确、全面认识科普教育,并通过不断努力,对科普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创新,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普教学资源,有效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近年来,国家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希冀广大教育者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此政策,深入挖掘、利用、发挥“科技馆进校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为提升青少年独立思考、科学探索等能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路元巧.浅析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2,(03):42-43.
[2]张洪涛,张静华.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沈阳市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95-97.
[3]袁辉.提升素质教育――论科技馆的青少年科普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23.
1、曾厝垵:
曾厝埯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
2、厦门方特梦幻王国:
厦门方特梦幻王国,是一个以高科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古城厦门,是由深圳华强集团投资巨额兴建的大型高科技第四代主题公园。其最大特点是以科幻和互动体验为最大特色,将动漫卡通、电影特技等国际时尚娱乐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巧妙融合,创造出充满幻想和创意的神奇天地,被誉为“东方梦幻乐园”、“亚洲科幻神奇”;
3、厦门科技馆:
它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是厦门科技和科普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将秉承“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建馆宗旨,成为厦门市展示“文化之城、艺术之城、科技之城”的重要窗口之一;
4、日月浴温泉:
日月谷温泉坐落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汤岸,位于324国道与孚莲路交汇处,交通便捷,闹中取静,日月谷温泉独享优越的地理环境。整体规划面积约26万平方米,包括日月谷温泉主题公园、日月谷温泉酒店以及日月谷温泉私人会所,是集观光度假、休闲疗养、商务会议、运动健身、生态教学与环保宣传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
5、菽庄花园:
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有白水洋水景风光,有火山岛之礁石,又有兔耳岭高山草甸之美。
(来源:文章屋网 )
摘 要:教育环境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积极为幼儿创设科学的教育环境,紧紧围绕科学教育的内涵,注重科普教育环境、科学角落环境等的创设,有效地提高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境;能力
一、创设科学教育环境
1.创设科普教育环境
首先,幼儿园要为儿童创设科学的户外公共环境,这是儿童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环境,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户外公共环境创设中,要注重渗透不同层次的科学教育元素,以激起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走廊、楼梯等地方,幼儿园师幼亲自动手,利废利旧,共同设计、合作完成布置。在园内开辟科学活动体验场,定期为儿童定制一些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手脑并用能力。
2.创设科学角落环境
班级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对幼儿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在进行科学教育环境创设时,应当充分利用活动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教师应当指导幼儿或者是共同设计班级主题墙。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班级内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科学区角,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活动形式,带动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加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废旧电池、放大镜等,组织幼儿开展小组实验,让他们探索生活中的奥秘。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幼儿手脑并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幼儿手脑并用能力
幼儿园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首要场所,幼儿知识的构建需要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因此,幼儿园必须为幼儿创设科学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探索未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去操作,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并从中获取成就感与满足感。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为幼儿设计一些科学游戏,让幼儿运用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动脑筋,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探索活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使幼儿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取抽象的知识,减轻他们的智力负担。
幼儿时期是人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幼儿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园应当创设科学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潜力,提高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 植物园 植物专类园 科学普及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099-02
1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
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相似相关,但二者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
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是“从事植物物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育种等科学研究的园地,还作为传播植物学知识,并以种类丰富的植物构成美好园景供观赏游憩之用。”
植物专类园(Specialized garden),是“园林发展到现代社会产生的新名词”,虽然在历史典籍中早有雏形,但一直难以作出明确定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将其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同一类观赏植物供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植物专类园的类别和应用》认为植物专类园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是“具有特定的主题内容,以具有相同特质类型(种类、科属、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利用价值等)的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植物搜集、展示、观赏为主,兼顾生产、研究的植物主题园。”本文讨论的“植物专类园”就是这种园林类型。
2植物园及专类园的功能
2.1向公众普及植物学知识
植物园和专类园中的植物按常一定方法分类,一般都附有标牌,注明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属、原产地、生态习性及用途等,标注清晰规范,便于游人结合实物了解相关植物知识;有些植物园还建科普馆,更有利于科普活动。这里可作为配合中小学生物课、自然课、劳技课、环境保护教育等相关科开展现场教学的场所。以植物园为课堂,以园内的植物为直观教材,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给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植物园可依托其优势举办各种知识展览、主题科普游园等活动,让青少年动手实践,亲手栽培养护植物和进行各种实验;同时可编写补充教材和科普资料,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在这里,多种形式的活动增长了青少年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认识和探究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法国科普作家协会将科普对象认定为‘从幼儿园童稚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李忠超,陈红锋)植物园的科普对象不仅包括青少年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也包括对植物不甚了解的其他行业的专家学者;它不仅是“行外人士”了解植物知识的地方,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接待并辅导园林、园艺、生物、中医药等专业的学生专业实习。植物专类园也是如此。独立的专类园植物种类不及综合性植物园全面,但在某一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北京植物园集秀园现收集竹种10余属50多种,紫竹院公园亦有竹类10余属50余品种40余万株,比集秀园更有利于竹亚科植物的学习。同时,植物专类园分门别类的展示方式也利于分类学习植物。
2.2向公众普及植物文化与风景园林知识
植物与文化历来息息相关,我国更是有着历史悠久的“花文化”。 从古到今,人们不仅欣赏植物的客观形态,也欣赏植物中蕴含着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力量。“岁寒三友”“四君子”“花王花相”等都早已深入人心。植物园在造景时往往考虑这一点,以植物的寓意提炼主题,或传达感情,或营造意境,或阐述哲理,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及至近现代,植物文化有了新发展,新增了不少具有时代感的内容,这在植物园中也有所体现。玉渊潭公园樱花园置石说明该园起源于日本友人赠送的国礼大山樱,点明樱花园在国际友好中的意义;北京植物园月季园以立解说牌的形式讲述月季‘和平’品种名的来历传递反法西斯的思想,使人们深感和平的来之不易。这些都源于植物但超越了植物本身,是新时代的“花文化”在植物园和专类园中的体现。
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材料、作为园林设计的要素之一,不仅本身的姿态、色彩、香气、质感等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在造园立意和空间塑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的科普往往局限于纯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学科上,作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的风景园林学科,其科普常常被忽略。植物园是将科学的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的园林,因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结合地形、水体、构筑物等要素,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优势,提高公众对于风景园林的认识。
2.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植物园不仅是各种植物的展示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植物园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活动传授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和环境知识,在植物园中,人们感受、亲近和了解大自然,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不少植物园在展示植物的同时还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消除贫困、食品安全、物种入侵、植物碳汇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向人们宣传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增强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在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今天,植物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3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的科普优势
以上植物园的三条功能并非植物专类园专有,而是植物专类园与植物园共有的,但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在科普方面确有各自的优势。植物专类园与植物园都具有园林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但二者的规模和出发点不同带来了二者侧重点的不同。植物园综合性较强,以科学研究为主,兼顾观光游览、科学普及和科学生产,要在广泛收集各种植物,根据系统分类法、植物生态习性等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区,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植物种类丰富,在一定地域内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代表性,有利于专业人员和爱好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植物知识。英国邱园、美国俄勒冈植物园等世界著名植物园以及我国西双版纳植物园等大型植物园巨大的科研、科普作用是大家熟知的,植物园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也已为全社会所共知。
但正因如此,植物园功能多样,任务繁重,从规划设计到养护管理难度都较大。各大植物园对于一个城市、一定区域意义重大,而在社区、学校和一些基层单位,则可让植物专类园发挥优势。
植物专类园既可以独立建设,也可以作为植物园、社区公园、大中小学校园、风景区等的园中园,规模可以稍小,植物种类也不一定苛求十分全面。专类园中植物按同种、同属或同科等亲缘关系来展示,如梅园、木兰园、丁香园等;又可按相似的生态习性或形态特征来展示,如岩石园、水生花卉园等;也可依某个特定主题来布置,如芳香园、秋色叶园等;还可按照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等经济用途来分类。与植物园相比,植物专类园更加灵活,它建设相对容易且针对性强,有利于“随时随地”开展科普活动。当然,专类园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也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既便于科学研究,也便于科普宣传和展示”(《园林花卉应用设计》,董丽),即使规模小也不可因小而陋,而应尽量做到小而精。
专类园作为植物园的组成部分时,它作为植物园大系统中的单元,以专类植物的收集、研究和展示,在植物园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外各大综合性植物园,无不是以丰富多样的植物专类园为支撑的。此时植物专类园以种类丰富的植物、广阔的知识面,完善的科普设施吸引和服务于群众。当专类园独立于植物园,作为综合性公园的园中园存在时,它专攻某一类植物,使游人获得对某一类植物的充分了解,在全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一些居住小区在内部游园中设药草园等,小园尺度宜人,收集的植物贴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4结语
从科普教育角度看,综合性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功能相似,而规模、侧重点不同。我们在科普工作中,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植物园类型;同时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受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方可发挥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的科普教育功能,使之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植物认知、植物文化传播,服务于园林、园艺教育,服务于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让群众从植物园、专类园这一块块零星分布的绿色中有所学、有所思,让全社会逐渐理解、重视、支持和参与植物保护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是植物园与植物专类园的科普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树勋.植物园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 董丽.园林花卉应用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 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6] 臧德奎,金荷仙,于东明.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J].中 国园林,2007,23(6).
[7] 胡永红.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 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中国园林, 2006,22(7).
我们认为,科学美首先是"科学本身"的美,例如,科学具有美的结构.其次,科学美是指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美.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的时代。物质经济逐渐得到满足,整个的国民素质提高,预示着未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求专业层次高,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则是完善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美术师范院校在美术教育上,就是适应社会时代培养人才,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中国经历工业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有形的物化经济步入无形的资本经济,都没有离开美术。特别目前的科技普及,就意味着美术师范人才培养上,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素质,还要提高学生在美术基础上的科技创意水平,以使美术专业水平伴随着科技慢慢进步。
目前高校美术课堂教育现状
进入到文化转型期,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成为了明显标志。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促使文化逐渐向技术转化,高科技则成为现代教育的标志。为了深化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的文化产业正迎合着目前科技市场化需求,以多元化格局、多维化发展方向真个不同的学生,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经过融合之后,形成多种新型学科和跨界学科。
现代工业产品,在工艺设计以及后期的处理上,都融合了美术基础知识。按照这一社会需求,高校在美术教育上,就要结合科普教育研究,以为社会培养科技创意型人才。将科普渗入到美术示范人才的培养内容当中,不仅是美术教育的一次尝试,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是伴随着信息科技成长的,属于是“科技一代”。这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就会产生天然的好奇。针对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将美术教育的知识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加以延伸,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科学技术原理性知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此同时,还要将社会科普高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在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融合的同时,与当地的科技馆建立合作教学关系,以使高校美术教学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从而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科学技术与美术的背离
背离是哲学概念,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事物的发展轨迹并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在很多人看来,科学技术与美术之间存在着背离。由于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价值有所不同,可以将背离划分为多种。但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而言,科学技术与美术的背离是较为复杂的,而且内中更是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背离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比如金融学的背离概念,就可以而获得背离现象的启示,并进一步了解到,背离关系也存在着积极向上的相互促进。
在科技背景之下,人类社会以科学技术的手段征服着世界,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于事物的审美角度也出现了不同。逐渐瓦解的传统审美意识导致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现代美术创作形式的冲击,从而导致很多人对现代美术的“艺术价值”所质疑。科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传递信息的行为,美术则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的行为,科学技术代表创新、传统美术代表传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科学技术与美术存在一定的背离
关系。
反叛并不意味着消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而言,当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背离的时候,现代艺术总是要遭到驳斥,甚至于遭到阻止。毕竟事物有属于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并不会被人类的意志所左右。即便是对现代艺术形式存在着社会现实批判的共鸣,但是美术的功能和价值却因为能够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凸显出来,而能够引导人们了解科技负面影响,进而延伸到对科技弊端的认识。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与美术之间所存在的背离关系,是存在着积极意义的,并富有一定的张力。与科技创意积极的一面相对应的,使科技对美术出现背离后,就会呈现出消极的一面。美术作品不再是高雅的艺术,而是走向了平庸的产业化,即美术作品成为了商品,并批量生产,美术作品的机械运用使其丧失了独特性,从而导致审美特质钝化。
为了避免科学与美术消极背离继续持续下去,就要求美术创作者在从事美术作品装作以及开展教育活动,要有意识地规避美术本质被赋予科技理性色彩,而是力求展示美术的个性特点,并要求创新艺术形式,形成新的艺术价值定位。科技与文化要均衡发展,科技与美术要相互协调。当美术创作者回归了创作本质,并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就是使科学技术与美术之间所形成的积极背离关系
形成。
培养科技创意型美术示范人才的途径
1.围绕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教学
美术示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将教师素质与专业技术相统一,并随着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地调整教学技术。师范院校是教师培养基地,那么对美术教师的培养,除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将美术教师与学生未来职业挂钩,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以提高美术教学效果。按照现代的美术人才需求,对于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学生不仅要在个人特性和专业技术能力上符合社会需求之外,还要将自己打造成为创意型人才。那么在美术教学方案的制定上,就要着力于时代精神,将科普融于其中。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使教学目标内容精湛而极具深度,而且涉猎面相对很广,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融合科普培养科技创意型美术人才
美术创作以色彩的调和稳住。从原理的角度而言,色彩源自于物理学中的光学研究。在美术的三大构成,即平面、立体构成和色彩中,色彩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平面上,以视觉元素所构成的平面是将各个元素按照力学原理编排,并根据设计目标进行组合,以达到美的视觉效果。在结构的组成上,主要是将美术基本元素点、线、面有机结合,使形成的图案结构研究,并会产生直观而抽象的感觉。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都将光与色的原理应用于设计作品中,在光射下会形成分割了的物象的色彩。
在对师范生进行开展美术教育的时候,要将光学原理阐释出来,以使自然之美在人的主观意识中无限延伸。现代的科技成果是极具艺术表现力上,运用科技手段,将光学原理充分地运用起来,可以达到奇异视觉效果,以使人能够感觉到光在美术中的重要作用。艺术之美在与认识和感知。运用光学原理,将各种色点准确分布,并通过冷静地处理艺术作品,以使色彩符合创作者审美力和鉴赏力,以引导学生提高美术做平的创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提高美术师范人才的培养价值,就要将科普融入到美术教育中。融合科普展开美术教学,并不仅仅是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审美力,而且还通过科学技术中美之展现,相应地采取科技创意型培养费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抓教育就是抓未来,从教育上注重科技美学的弘扬和发展,让这一概念深入学生心里,就能引导未来美术向科技型创意人才发展的趋向,是从根本上解决当下美术人才培养所存在问题的良好解决方法,在教育中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从而推动我过美术走向科技创新的蓝图。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问卷调查,文章分析了师范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最需要的是探究式学习,最大的问题是自发形成的不正常的科学实验观、科学价值观等。文章总结了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部分实践方法,对同类学校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上有一定借鉴作用。
[
关键词 1科学素养;探究式学习;科学价值观;科学实验观;科学决策能力;公民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10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无锡市级课题“无锡市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结构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编号:J/D2011/33)的科研成果。
2003年秋,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普遍使用《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样阐述《科学》课的意义:“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教育部门对《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定位非常高。 《科学》新课程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中心,与初中和高中理、化、生自然科学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课程九年一贯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是顺利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基础和保证。韦钰院士曾指出,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另外,1996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到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概念、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为了使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培养的师范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使我院承担的教学培养任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笔者从科学探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三个主要层面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养成式培养。我院化学组申请了市级课题“无锡市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结构及培养策略研究”,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得以推广并转化为科学素养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一、利用探究式教学养成探究式学习思维
在课题研究前期,笔者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探究性学习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调查随机选取了无锡大市(含江阴、宜兴)15所学校的130位教师,采取访谈和问卷形式。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反映的热点话题是探究式教学,最希望在探究式教学方面得到培训。问卷调查显示:45.57%的教师听说过探究式教学但不了解,49.37%的教师了解但没系统学习过。说明无锡市小学教师对探究性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要培养合格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使探究式学习思维成为师范生的思维习惯。目前,何为探究式学习、如何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众说纷纭,笔者比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究学习理论之后,借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表述: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因此,笔者遵循“解释性原则”制定探究教学七个环节:发现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尝试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安排顺序、教学进度,在一年级下半学期集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包括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非常适合运用“解释性原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从“水雷事件”为切人点探究金属钠的性质,以“食品安全”事件为切入点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以“氯气泄露”为切入点探究氯气的性质等。
二、通过实验设计交流、实验操作养成实验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现,七个环节节节相扣,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能走多远和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高度关联。要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效率,需提前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笔者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做了调整,把除杂和提纯由原来的1课时扩展为5课时,讲解物质除杂、提纯的思路和方法后,在实验室给学生几包混合物,由他们自由发挥进行除杂和提纯,撰写实验报告并按组交流。教材“铁和水蒸气反应实验设计原本只占半个课时,现调整为3课时,分别学习实验设计范例、实验设计原则概括和方法总结、实验作图和实验设计交流,利用三节课系统讲授物质制取、除杂及性质检验的综合性实验的一般流程、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并在纸上作图,将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师墙上供大家学习,同时将理论知识向感性认知延伸,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种类和用途。课堂授课、实验设计交流、动手操作等都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搭桥铺路,笔者也深刻体会到探究式学习不能只强调学习探究的方法,降低科学知识的掌握,相反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只有将元素化物知识和实验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才能把科学探究顺利进行下去,因而探究式学习对科学知识、实验技能的要求会更高。
三、通过课堂反思养成科学价值观、科学实验观
教师和学者普遍认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式学习之后自发形成的。在谈到探究式教学促进科学素养形成时多用“潜移默化”这个词。然而,韦钰院士曾指出,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是否正确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自发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否正确并不容易被知道。为了弄清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后形成了怎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笔者在每次探究学习后都做一次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自发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存在三个严重问题:认为科学是罪恶之源,认为实验是终端证据无需被检验,认为从事科学的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有这三种思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91.4%、52%、71.2%。其中认为科学是罪恶之源或将对科学技术产生巨大威胁,如可能产生否定科学、抵制科学、将食品安全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归罪于科学的行为。为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观和科学价值观,笔者在探究式学习之后以课堂讨论形式开展反思与交流,主要针对化学伤害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反恩人类的行为和科学的本质,追溯科学史反思科学技术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反思与交流,使学生形成以下观点:①科学只是工具、钥匙,人类决定了科学如何被使用,不能把错误使用科学而产生的罪恶归咎于科学:②科学的发展呈现螺旋式,科学实验的结果能帮助归纳出科学概念,但不能迷信实验结果,它需要被证明和检验;③科学的最终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于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是不可取的,反对与人类、自然和谐发展背道而驰的科学研究。探究反思后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得到明显改观。
四、通过科普教育养成将科学应用于个人决策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全国科学教师协会认为个人“科学决策能力”属于科学素养。在我国科技场馆、科普读物、网络科普(果壳网、维基百科等)、科教电视节目组成的科普网络正在发挥强大的科普推广作用。像全球变暖、酸雨、食品安全、雾霾、纳米材料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普通民众来说耳熟能详,这不得不说是科普网络的功劳。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终端技术的升级,学生想要获得这些科普知识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忽视化学教学的科普责任。学校科学教育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教育,而科普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手段之一。因此,应将学校科普教育作为科学普及的主阵地,与校外科普教育相互配合,使两种科普教育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利用教学科普,提高学生科学决策力。例如,被烫伤后该怎么办?洁厕灵和漂白粉能不能混合使用?如何选择油漆?能不能经常染发?涂指甲油好不好?等等。如果学生学习了化学这门课,但是并没有了解化学品、没有在生活中运用相关关化学知识的能力,就是化学教育的失败。
五、通过调查活动和论文比赛养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谈到公民责任意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李志明撰文认为“科普的责任在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从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提高公民科学决策能力,确保科技发展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教育除了要做到让学生爱民族,知礼仪、有追求,还应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我院化学组承担了无锡市专员技术人员公修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师任务,在交流中发现城市垃圾分类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垃圾分类回收效果停滞不前,在道路上增设了可循环垃圾桶,而响应的人并不多。另外,中水、雨水利用率极低,装修商品房时私自将洗衣机废水接人雨水管道,增加废水处理成本,一所新建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因公众不理解而搁置等。这些是人的意识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因而要将环保工作的背景、前因后果、现实危害、具体实施方法等问题具体化、细节化,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笔者带领学生走访环保局、城市垃圾管理处、水污染处理厂,调查无锡市化工厂、印染厂、纺织厂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实地走访无锡市垃圾处理厂,并让学生拍摄照片、制作短片、撰写论文,将以上成果在校内交流,优秀论文选送参加江苏省学生论文评比。
科技馆是公益性机构,目前可向国家财政申请的经费主要是运行经费,包括保障运行的基本费用、聘用人员经费、房屋维修改造费、展品维修费等等。运行经费需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申请,财政评估和审批时间较长,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也只能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行,由于经费跟不上而导致工作的滞后,势必会影响科技馆事业的发展,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科普产业发展之路。科普产业是以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科普产业呈现多样化业态特征,包括科普展教品业、科普图书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科普动漫业、科普玩具业、科普游戏业、科普旅游业、数字科普业、科普创意业、网络科普业等,科技馆业务经过开发与拓展,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科技馆还应重点体现公益性,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益性科普服务”。当今,人们对科学技术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已深有认识。与此同时,对科普方面的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这就给发展科普产业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科技馆是为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建立科技馆事业“公益—产业”双驱动发展机制,能够为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科普产业拥有公益性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强调的是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促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发展。
2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
科普产业以科普内容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包括科普内容和科普产品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和消费等构成要素。科普产业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市场领域中的科普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市场经营为手段,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现代科技馆发展科普产业除了靠专职人员承担业务工作,还应该与政府、科学家、产业界以及传媒等形成联合阵营,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论证与评估,随着大科普产业同步发展。同时,科普产业的成长,也需要政府制定科普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导向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开发科普产业应该着眼于让消费者获得既方便、实惠,又有效、有趣的科普产品,为此,科普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科普服务必须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如何借助新技术以提高产品品质,在思想的表现力、服务内容的实用性上下足功夫。
2.1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支持营利性科普产业,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2.2发展科技馆科普产业要有经营科技馆的指导思想
2.2.1要树立以顾全大局为基础的服务观念。
科技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科普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派生物和组成部分。作为科技馆,如果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就违背了办馆宗旨。要克服短期行为,使科技馆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始终把科普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2.
2.2要有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开拓观念。
要让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市场不断发展扩大,在了解科技馆相关科普产业市场情况、预测市场未来、分析市场动态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了解公众的需求。以社会满意不满意、观众满意不满意来衡量科技馆的教育工作。
2.3发展科技馆科普产业应具备经营战略
制定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一切从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社会大环境的根本要求出发,尊重客观现实。经营方面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确定目标,准确定位,具有可操作性。科技馆面向的公众多种多样,如何定向、有效地吸引观众,要以科学的市场调查为基础进行严谨的市场分析,从而确立目标市场,拟定相应的营销对策。
3科普产业发展的途径
科技馆在发展自身科普产业时,要注意科普产业的价值与功能是基于丰富多样的科技元素,发掘社会和公众中的消费性科普需求,研发和提供富含科技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并利用市场平台和手段提供给社会和公众。
3.1场馆自身的发展
从兼顾社会公益性和市场化要求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抓经营、搞创收的初级阶段的市场化发展模式。①加强对外联络,积极开展除常设展览的其他门票营销工作。门票销售收入是科技馆自营收入中的重要部分。不是单纯坐等观众上门,而是积极对外联络,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辟客源。②宣传、推介科普展教活动计划。围绕科普主题,拓宽经营创收渠道。如举办各种主题性科普讲座,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社会热点,请专家作报告或开讲座。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培训,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深入基层举行科普巡展等工作。从而促进科技馆展教功能延伸,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同时也拓宽了科技馆创收的渠道。③不断调整展厅的功能,创建实验区、动手区,更新展品进行改造,增加科普表演节目,提高科普的品位,吸引更多的观众。
3.2科普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科普旅游”是以科普为内涵、旅游为载体的活动,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的形式规划与设计。可以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的共建关系,培养稳定、长期的观众群体。如:与旅行社建立协作关系以吸引外地游客,把科技建设、科学实验、知识讲座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3.3科普影视业的发展
科技馆影院的片源基本来源于从境外购买或拷贝,可以联合影视制作单位开发不同主题的影视作品、科普宣传小片等。科普动漫的发展,针对少年儿童开发科普动画片,例如国内《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非常成功的科普类动漫作品,涵盖丰富的科普知识,衍生品也随之蓬勃发展。
3.4科普展品衍生品的发展
科技馆中所有的展品都涉及相当多的科学原理,来科技馆参观的观众,大多喜欢购买一些有关场馆特色的纪念品,全国科技馆的礼品售卖区把展品制作成礼品的只有辉光球、古典数学玩具,少之又少,基本没有开发这类的产品。可以尝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普展品原理为基础,研发科普展品衍生品的制作。3.5科普会展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可以用会展的方式进行推广,把科普展会作为科技交流咨询等灵活有效地开展起来,还可以带动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
4产业化发展是根本之路
凤凰花开灿若云霞。
在5月19日闭幕的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贵州搭建的展示、交易、培训三大a平台,特色突出、亮点频闪,获文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
27家本土文创产品企业亮相文博会,将贵州本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思维相融合的文化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彩贵州街区展示的创意产品、科技文化融合的平塘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备受关注。
贵州继续打开了一扇与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对话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更多的目光投射到贵州。
“贵州的经济要提升跨越,文化产业是重要推动力,要学习借鉴深圳及文博会现代创意的经验,促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发展。”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说。
九赴盛会
印证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传奇
历经十年磨砺的深圳文博会,被业内称之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晴雨表”。
九赴盛会,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贵州有力印证了这一形象的比喻。
深圳文博会系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迄今为止,贵州已连续参加了九届,省内各地的文化企业与项目通过这个平台赢得了商机,获得了成长。
2006年的第二届文博会上,民俗歌舞《多彩贵州风》在演艺馆一炮走红,创下全年国内外商业巡演300场的纪录,收入上千万元,并到俄罗斯等国巡回演出,蜚声海内外。
2007年的第三届文博会上,遵义杂技团首次参展,就以杂技歌舞剧《依依山水情》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注意,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客商签下了多份订单。此后,演出场次不断增加,驰名中外。
回眸历届文博会,贵州参展文化产业项目的交易额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2006年,贵州首战告捷,签下42个项目,签约金额30亿元。特别是第三届文博会上,参展首日就一口气签下了59个项目,签约金额达60.1亿元。
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齐心协力,参展项目更广、科技含量和艺术创意更高、签约额逐年上升,在去年的第九届文博会上又创新高,47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达195.52亿元,创造了文博会上贵州的交易奇迹。今年的深圳文博会,短短几天,贵州主展区多彩贵州街就实现现场交易80多项,订单达成1500多万元,突破了往年的交易额。
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认为,厚重、原生、多元的各民族文化要素完美地结合,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贵州形象,极大地提升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多彩贵州街
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
这一次,贵州依然意气风发。
本届文博会主展馆共计2263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并各展其长。贵州,则以“多彩贵州街”为代表。
如何将隐藏在深山、散落在17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的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省文化改革发展办专职副主任、省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袁华介绍,多彩贵州街正是以街景的形式,将贵州风俗民情街景浓缩呈现于大众面前,运营“贵州88个县市区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体验、消费及产业孵化,使观展者切实置身于“多彩贵州”,多角度全方位体验贵州多民族特色文化。
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令展馆增色不少。现场展示的“多彩贵州”街web2.0技术,在将贵州民族地域文化的民俗风情、符号、元素进行提炼、创新转化的基础上,集聚不同业界的创意力量,搭建“多彩贵州街”PP推广平台、建立“多彩贵州街”微信公共账号等,多种高科技及互联网手段推广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有不少观众表示,通过这次展会,远、偏、落后的贵州印象逐渐被心向神往的多彩贵州替代,浓郁的民族风令人迫切地向触摸多彩贵州的美。
“尽管我也是开办文化传播企业的,但首次近距离观摩贵州的蜡画工艺,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原生态‘纯艺术’的震撼。”在丹寨宁航蜡梁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曼丽的展室里,来自海南的符先生不但买了蜡画,还“缠着”工艺师在蜡画上签名留念。宁曼丽告诉记者,开馆当天就实现“开门红”,有顾客一口气就买走了27张蜡画,6家企业与她达成合作意向。
台湾参展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文创品牌授权合作商、好合苑国际有限公司品牌执行长Elaine Yang购买了大量的贵州水书饰物给自己的员工佩戴;台湾中华缠花艺术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惠美与凯里市苗乡刺绣银饰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生梅一见如故,相约找机会合作。
多彩贵州街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罗鹏介绍,以街区的形式参加文博会是一种业态演练,未来贵州省内多处建立类似于“多彩贵州街”展区这样的商业街,通过创意的手法把贵州原生态的产品集群化、市场化,从而大幅度品牌效益和商业效益。
文化+科技
多彩贵州与现代科技深情相拥
深圳文博会一拉开序幕,文博会1号馆内的贵州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展示专馆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成为贵州展馆的焦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贵州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主要依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按照“天文为主题、产业为主导、旅游为补充”的理念进行开发建设,以国际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为核心品牌的文化产业园。
“贵州的多彩也应该包含现代科技。”贵州省平塘县副县长王登辉认为,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的建设既要突出其天文科普教育的魅力,也要与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起来,抓住“科普”的主题,让天文与科普文化相交融。与此同时,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并规划建设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基地,促使更多的游客到平塘来学习、消费、旅游。
科技点亮文化之光。7号馆内数字出版同样可圈可点。
7号展馆内,作为全国首批、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数字转型示范企业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引起了大众的瞩目。近年来,该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党刊同行的前列,成为省内媒体中唯一具备千万用户量级和移动终端自主研发能力的单位,其“贵州手机杂志”项目被列入国家文化改革发展重点项目库,“红色新媒体”工程、“掌上贵州”移动媒体平台等项目获得互联网专项资金支持。
创意时代的回望
贵州文化宝藏如何照亮璀璨未来
创意学家认为,现代创意并非无感情叙事地复制文化符号,而是激活传统在现代生活世界的流动性,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和坚守。
“当你手持这个物件,苗疆故事才算圆满与完整。”在多彩贵州街参展商中,苗疆故事品牌丝巾带领观众追求“圆满”的情感。“创世”丝巾系列,设计元素来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制作耗时七八年的清代刺绣嫁衣,讲述创世的宇宙开篇故事。绣衣呈现时刻,设计师叹言“面对极致,惟有尊重”,未加雕琢的作品获得了设计金奖。
苗疆故事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爱马仕设计师团队合作,其创意却完全是贵州最古老的故事。贵州现有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4项(12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440项(56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名录,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宝藏。
关键词:桑蚕;休闲农业;应用;设计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蚕桑文化。历史上,桑蚕养殖是中国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蚕桑养殖在大部分地区消失了,但桑蚕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蚕桑产业至少涉及桑的种植、蚕的饲养和茧丝绸三大部分,是人与动物、植物两个界别的对话,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寄托了人们对农业、对自然、对生活的很深的情感与文化传承,因此很多地方,为了保留蚕桑文化,寄托人们的农业情结,将桑蚕产业浓缩或转移到了休闲农业中。当然,桑蚕的大规模生产和休闲体验有很多不同的要求,不可能照搬原来的蚕桑生产模式,所以目前蚕桑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出现了种植品种单一或不合理、桑果浪费很多、桑蚕数量不配套、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不高等问题,笔者通过对休闲农业中蚕桑种养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参考。
1桑蚕种养布局设计
1.1确定桑蚕种养的主要模式
(1)桑果采摘模式:这是目前休闲农业中比较常见的模式,桑葚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产品,很多园子种植果桑供游人采摘,剩余产品售卖或加工。这种模式中最大的问题是桑果浪费很大,采摘的数量很难精确,采摘季节短,加上人们采摘时浪费;另外,桑果的保鲜加工比较困难,采摘人工费用很高,很难达到草莓或葡萄采摘的效益。(2)桑蚕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体在养殖上,桑的品种可以选择叶桑也可以选择果桑,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也比较费工,但可以达到娱乐、科普一体,经济社会效益俱佳,本文重点阐述此模式的设计和布局。
1.2桑蚕种养布局设计
(1)品种安排:选择叶果兼用型桑品种,如大十,桑叶产量适中,种植数量可以略高于单一叶桑的数量,也可以选择叶桑、果桑搭配的方法,这种方法更适合面积较大,养殖数量比较多,而采摘比较少的基地使用。这样可以比较专业地养殖,而果桑只作为一部分搭配。布局上当然是果桑近叶桑远。还可以搭配一些杂交菜桑,作为蔬菜食用,在有餐饮服务的休闲园区可以适当种植,可以做菜,可以养蚕也可以外卖。(2)面积安排:桑的种植规模按照种植模式和预计消费群体决定,采摘果桑的产量按照667m2产700公斤计算,667m2的果桑可以兼顾0.8—1张纸的蚕,667m2的叶桑可以养殖1.5—1.8张蚕。(3)时间安排:在江淮地区一年可以养殖2—5茬蚕,在休闲农业中因为专业程度低,人为干扰因素多,以春蚕的养殖为主,秋季为辅,均在大忙季节前结束,便于生产的安排。
2休闲科普教育设计
2.1桑蚕科普课程一次
蚕宝宝需要怎么样的家?蚕宝宝吃什么?蚕宝宝一天吃几顿?蚕宝宝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蚕宝宝的一生是如何蜕变的?每一次需要多长时间?每一次变成了什么?蚕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吐丝意味着什么?每一个蚕宝宝可以吐多长的丝?蚕宝宝怕什么?等等,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人们认识桑和蚕的一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弥补现代人实践的不足,是很有意思的一堂科普课程。
2.2桑蚕养殖套装一个
桑蚕一生需要25—30天左右,每3—5天就有一个变化,整个生长期充满了趣味,加上小学课本中有关于蚕姑娘的课程,学校和家长对蚕的养殖都有很好的科普需求,可以设计一个可以在家中养蚕的套装,包括一个小蚕盒,几条蚕,可以食用2—3天的桑叶、说明书等,让人们带回家继续观察,还可以留一个微信方式,便于沟通和后续服务。
2.3桑蚕知识与文化展示一览
桑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分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诗歌、神话、风俗、礼仪制度、服饰艺术、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等文化元素,形成桑蚕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传统染织绣技艺和蚕丝民俗为基本范围,介绍我国养蚕技术、蚕丝纺织技术及丝织品的发展、流传,展示我国蚕桑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众更直观地领略我国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蚕桑丝织遗产,在展览中穿越古今,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燃起对传统手工染织绣遗产的传承与守护热情。主要通过图版、实物、摄像片等展示方式,真实展现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蚕丝文化的关注,保护那些即将消逝的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2.4桑蚕节游戏一日
可以在桑蚕养殖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间,设计关于桑蚕的各种事件和游戏,寓教于乐,办一个集中展示采桑、炒桑、食桑、养蚕、结茧、烤茧、抽丝、产品展示等活动的节庆活动与游艺。
2.5桑蚕产品一套
桑叶茶、桑叶菜、蚕蛹、桑蚕面膜、桑蚕被、丝绸服装等产品,可以根据展示或体验的规模和消费群的层次决定产品的类型。
3效益分析
2011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纪念,也恰逢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成立100周年。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008年12月31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主题为“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缘起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生机勃勃的学科,作为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化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被誉为“稀土之父”的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指出:“人类需要化学来创造更多、更好新物质、新材料,这是任何别的科学不能代替的。”从青铜器、火药到合成氨、人造纤维,化学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命、健康、环境、材料、能源、信息都和化学密切相关:现在很多衣服中都含有合成纤维,柔软舒适又经久耐磨;全世界之所以能够供养这么多人口,很大程度是依靠化肥、农药使粮食增产;合成材料的高效率和高性能推动了出行工具的快速发展……
化学不仅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后也仍将继续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化学医药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对各种疾病的能力,延长人类寿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而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化学又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传统资源能源的日益枯竭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应对能源危机最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化学,探索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同样,面对破坏严重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的环保事业也同样需要化学。它将使能源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总之,化学与近现代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
中国是化学研究与化工应用的大国,化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已基本上跨入世界的前列。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数目,我国在全世界已经排名第二位,超过了日本。这些论文在2005~2008年被引用的次数也超过了日本。闵恩泽院士的化学催化研究应用于石油化工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20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徐光宪院士,以奖励他在稀土元素的分离方面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这些化学科研领域的诸多成就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化学普及工作还相对滞后,公众的化学知识仍然比较匮乏,对化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缺乏充分认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人们似乎更多是从负面消息中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的影响。曾经无所不能的合成杀虫剂DDT变成了破坏环境的杀生剂;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超级病毒的出现,这些案例使得化学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程度地误解和扭曲,人们甚至到了“谈化学色变”的地步。
面对这一境况,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化学科研工作者挺身而出,通过研制环保、无毒、无害的替代品来力挽狂澜,用事实来证明化学并不可怕。另一方面,面向公众的化学科普教育也显得更加重要。应当通过普及化学让人们认识到,只要科学正确地利用和应用化学,化学依然是人类的朋友,化学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在这一环境下,“国际化学年”的到来,恰恰为中国推动化学科普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国际化学年在中国
2011年伊始,中国的相关政府组织、专业院校、研究机构及民间协会团体等,都积极行动起来,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共同迎接“国际化学年”。
2011年2月1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科技馆举行,这标志着中国迎接“国际化学年”的各项活动的大幕正式拉开。这之后,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主导下,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学会、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中国化工学会等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团体,联合全国各地方科技团体、高等学校化学院系、化学领域科研院所、化学化工企事业单位,将共同组织开展“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的一系列科普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将以面向青少年和广大公众的化学科普活动作为重点,同时开展多平台、多角度、立体化的推广和宣传活动。(陈明晖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副主任)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公园
1 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 地球之肾”。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概念很多,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为《湿地公约》中的定义:低水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沼泽地、湿原和泥炭地,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长久的还是季节性的。由此可见,湿地包括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滩涂等。
湿地公园是近些年来的一个新兴事物。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城市湿地一旦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发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生态公园,是选择具有美学功能的湿地,如水乡泽国,野趣盎然,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和景观变化强烈。湿地公园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未经人为干预的或干扰较小的,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有人为干预的湿地。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的需要,距离城市较近,与城市关系密切,并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丰富居民休闲游憩生活,这些功能是自然湿地不可取代的。
2 汾河湿地公园定位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太原处于内陆的黄土高原,北方气候特征尤为突出,山多地少,气候干燥少雨,四季分明,和江南水乡风格迥异。作为能源重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太原突出的地域特征就是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汾河,它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km,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南北,全长100km,占到整个汾河的1/7。
重工业发展时期的太原,历经千余年的沧海桑田, 环境已大不如前。城市景观体系不尽如意, 城市环境结构不健全,个性不协调, 缺少开阔的城市公园、广场,缺少合理的、分布均匀的街头绿地,水体亦多为死水。被称为太原“母亲河”的汾河太原段污染十分严重,长期以来,由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 使汾河河道淤积,河水污染,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发展。针对城市依河而居,却无水可观的现实,紧紧围绕“水”这条主线,1997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改善市区人民生活环境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下决心对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治理美化,使治理美化后的汾河完整体现太原的地域特征,汾河悠久的人文背景和新的文化构思。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 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为主题,着眼大幅度改善太原市的呼吸系统,改变太原市缺水少绿、环境污的面貌,提高生态质量建设,集防洪、排污、园林绿化、运动休闲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城市滨水空间,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3 湿地公园建设具体意义
一个城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离不开湿地。一个城市发展,必然要扩充空间,城市中的湿地水域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效果,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举足轻重。在反复进行经济比较、效益比较的前提下,对汾河景区北延伸段尝试性地进行湿地生态建设。
汾河景区湿地公园属于人工湿地公园,二期北段工程的设计方案在反复、周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太原市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期望于2005年5月开工建设,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向北延伸2.4km进行湿地建设。北起太原市森林公园以北500 m,南至胜利桥北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的1#橡胶坝,全长2.4km,面积120万m2,其中水域面积60万m2,绿地面积50万m2,广场道路面积近10万m2。汾河景区湿地公园是北方城市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河道湿地,在规划没计时按照“自然、生态、野趣”的原则,根据湿地的特性,追求生态平衡和现代城市中的野趣。努力恢复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汾河湿地景观建设与保护
汾河湿地设计为复式断面, 由中间的湿地景观区(行洪主河道)和两侧的运动休闲区域组成。具体规划采用1,2,3,4 的布局结构形式,即1条蓝色的水带(主河槽内自然蓄水池);2条绿色长廊(滨河东、西岸的绿化) ;3个湖心岛( 自然蓄水池内3个湖中小岛);4个景点(东岸: 芳草渡、轮之舞, 西岸: 汇石园、野趣园)。
4.1 功能规划分为3个区域
4.1.1 湿地景观区(主要包括湿地展示区和重点保护区),总用地103万m2,约占91%;
4.1.2 湿地展示区。主要以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为主,占地面积为28万m2(其中人工湖面: 6.7万m2 ), 本区以适宜北方气候的水生植物为主,并配以适量野生花卉等,共同形成特色展示区,为陆生、水生及两栖动物提供生存空间,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延续汾河的自然地域文脉,表现出自然界的另一种美,唤醒人们记忆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4.1.3 重点保护区。主要是保障生物的生息空间,占地面积:47万m2 (其中3个湖心岛: 6.5万m2),以河道中央3个重点保护的小岛为代表的区域,岛上以汾河景区现有野生植物品种为基础,引入适合本地生长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有野趣、湿地特色的景观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
4.2 游览活动区,总用地16万m2,约占8%,主要为4个景点
4.2.1 芳草渡。景点占地面积为4.5万m2, 其中水面面积:0.3万m2,结合现状柳树、国槐及岸边大面积保留水生植物,通过北涧河上的景观桥,与汾河一期景观有机衔接,并设置休闲娱乐区:十里驿、天趣台水之源、君思渡等及三亩塘污水处理展示区等节点,向游人展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主要功能流程,起到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4.2.2 轮之舞景点。景点占地面积:3. 2万m2,其中水面面积:0.2万m2,结合小轮车赛馆及森林公园西门设置轮之舞,紧扣“奥运”主题,力争将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精神同湿地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全园由“五环树岛”、“小轮车历史展示区”、“地景区”、“小轮车雕塑区”、“体育活动区”等组成,象征人类与自然紧密共生的关系以及奥运精神的生生不息。
4.2.3 汇石园景点。景点占地面积:4.7万m2,通过“石”这一大自然最纯朴的元素辅以乡土地被植物来设置石滩,形成丰富的人文地景景观,并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体现了人文与自然野趣的共生。
4.2.4 野趣园景点。景点占地面积: 3.4万m2,西岸最北段的野趣园景点,通过树形观鸟塔、蘑菇休息厅等一系列仿自然的景观元素,为久居闹市中的市民提供大自然中的水岸野趣。汾河湿地公园在实施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以及原始、自然的设计风格后,必将达到“水映丛林静,路曲景更幽,鸟鸣芦花动,野渡舟自横”的意境,成为北方季节性洪水河道中具有环境、生物、景观多样性的生态湿地景观。
4.3 管理服务区,总用地1万m2,约占3个区域1%
管理服务区从细节入手,为广大游人提供了休憩场所,把以人为本的设计与建设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从城市设计入手,弥合支离的城市片断,结合远处高山,近处的建筑及公共设施,使公园与背景融为一体,焕发城市活力。
汾河景区湿地公园在建成以前是汾河太原城区段的城市行洪河道,常年干涸,主要水源以胜利桥北200m处的北涧河和天然降水为主。北涧河平均每日排入汾河的污水有6万m3,主要是上游企业的工业废水,一些小型企业的生产污水和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的污水呈黑褐色、粘稠状、具有刺鼻臭味,且含有较多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属劣5类水质,河道基本丧失自净能力。现在的汾河两岸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汾河公园规划不仅充分认识到太原作为中国北方典型工业城市缺水少绿、污染严重的现状, 而且在景观规划时注意到了和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与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机结合,注重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从整体上看,汾河湿地公园是按照湿地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规划设计,实现了由规则式向自然式的转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塑造了城市美好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总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湿地公园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所以,保护环境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湿地公园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对环境起到保护和改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湿地公园 自然循环过滤系统 水体净化 生态系统
0 引言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湿地规划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大尺度的天然湿地项目中,生态目标应该是首位的。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了解,对生态系统各要素的了解,是景观设计师必备的知识背景。湿地生态系统很复杂,不是任何单一的专业人员所能掌握的。因此,设计师必须与生态学家、湿地动植物学家等其他的专业人员进行很好地合作,才能完成真正的科学规划。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位居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美丽的松花江,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临江滨水,运脉极佳;东与城市中心区相邻,处于城市上水,上风向;西临长岭湖风景旅游区,秉承天籁,自然生态优良。南靠机场高速公路,东接城市快速路二环路,西连环城高速路四环路,规划三环穿行其间,为城市新地标,四面纵横,八方通达,是哈尔滨市最具开发潜力的城市区域。
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中部,占地面积为30.3万平方米,其中芦苇荡数万平方米,通过落实到位的技术和独到完善的设计,建设一处集自然保育、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次生态湿地公园。希望将此地段设计成为一个能为湿地动植物提供良好的,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循环的自然栖息地。在设计完善的基础上,希望在城市中整体布点,从而形成湿地脉络,恢复哈尔滨百年前丰富的湿地景观,吸引更多的候鸟来此繁衍生息。
1 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兼有保护区的任务,同时具有风景区的实际利用价值。这类项目主要有两类:一是,天然的湿地保护、恢复和利用;二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出于水净化、吸引动物或者景观的需要,模拟天然湿地的水文,植物等生态条件建造的人工湿地环境。城市湿地公园正是属于借鉴两者之间形成的景观规划项目。
2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意义
2.1 蓄洪、净化及增加城市地基含水量
城市中硬地太多,雨水无法自然返回大地,严重破坏了自然土地的保水能力,致使城市的地下浅层水源干枯,而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正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降雨的时候,湿地公园可以蓄洪。通过浅滩、小瀑布作法减缓了雨水的流速。另外,它还可以容纳大量的雨水渗入:过剩的雨水则经过明沟流入公共排水管道,大大降低城市下水系统的压力及对市政设施的需求。
2.2 调节气候,除低污染及减小城市热岛效应
利用花园中植物的光合作,蓄水特性和滤水性能等植物生态习性以及它对温度、辐射和空气湿度的调节能力、吸尘能力。利用植被光合作用特性,能够有效地调节城市核心地区的碳化合物用气体的浓度、为城市生产氧气;大量吸收城市辐射,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3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城市湿地公园
3.1 设计理念与目标
群力新区湿地公园的主题是生态环境,生活在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是这里的主角,人作为来访者在公园里活动以不干扰动植物为前提,通过对公园的造访,引发人们对于生命、自由和环境的思索。设计中通过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打造富有魅力的“湿地生物之家”。湿地公园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落实到位的技术和独到完善的设计,建设一处集自然保育、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次生态湿地公园。创建一个国家级的游览胜地;丰富游客在哈尔滨的旅游体验;缓解现存自然湿地保护区的压力;成为独特的教育、解释和资源中心;支持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提供环境教育机会和加强公众对重建自然栖息地的了解。
3.2 湿地水循环方式
水循环方式分两种:一种是湿地自然循环过滤系统,另一种是人造湿地循环系统。两条轴线通过不同的手法向人们传达同样的水净化原理。
湿地自然循环过滤系统水源首先进入东南角沉积池,分为两个部分通过堤坝进行控制。大型沉积池接受污水,将发卡、砂砾、塑料和蜗牛壳等污染物质筛出,填埋,水中留的有机物进行沉积并被耗氧细菌和厌氧细菌分解。沉积池面积8000m2,平均水深2m。经过的沉积,水体流入人造芦苇过滤床。为了完全净化,水源必须在此系统中停留12-14天,在气温低的时候,这个滞留时间需要相对延长。芦苇荡长宽比为3:1,增加过滤效果。在芦苇过滤床中,水源残留的固体物质在水流缓慢流过湿地的前三分之一的时候进行沉积,水中的废物被微生物分解。这些微生物主要是附着于土壤、岩石、植物和池底树叶上的细菌,很少量的废物被植物吸收。据测算,植物吸收的废物仅仅占总量的10%,但是,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属物质。芦苇过滤床采用潜流湿地,深度600mm,水力负荷3.3~8.2cm/d。通过芦苇床过滤的水源通过重力作用汇入活水沼泽,这里采用表面流湿地,水力负荷2.4~5.8cm/d。从活水沼泽净化的水进入水质较高的蓄水池中,同时部分水通过泵可以输送到人工湿地的水源中。
3.3 设计分区
湿地生物重点保护区:位于场地中心偏北部,通过活水沼泽与其他功能分区非人工隔离,区内分为森林湿地、草滩湿地系统和浅水湿地。为不同的生物栖息及繁殖提供安全场所,同时为湿地科学研究、保护观察工作提供场所。
湿地生态展示区:围绕在重点保护区的,包括沉淀区、芦苇荡、活水沼泽,泥滩、及周边湿地区,通过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向人们开展科普教育,了解湿地的水体过滤过程及湿地生物的自然生息状况,提高环保意识和对这个城市工程的自豪感。
湿地游览活动区:此区域主要位于场地西南部分,以及东侧公园边界。包括西入口的广场、水稻实验田、人造湿地净水展示、植物床群处理系统、展览池塘、户外探索中心、观鸟屋、慢步森林路径等。满足人们休闲的需求,充分体验湿地公园带给人们的享受。
服务管理区:位于西入口,以及南入口旁的单体建筑内。包括西入口建筑群,主停车场。满足公园的日常维护和游人的需求,尽量减少对于湿地公园的干扰和管理。
3.4 生态和可持续的概念在建筑各处得以体现
半覆土建筑和上人绿化屋顶的使用,减少了太阳辐射,使建筑热传导总值非常低,对于冬季严寒的北方尤为适用,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建筑室内尽可能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空调方面使用地热冷却,通过采用高效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量交换的空调/加热系统,避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他设备使用以干扰视觉环境;重视雨水的收集和循环使用,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注意污水的净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在细节上采用软木材等再生材料,考虑建筑构件使用的可循环性和建筑材料的可分解性,使之成为纯粹的绿色建筑。
3.5 冬季冰雪景观
为保证冬季植物安全过冬,每年深秋时在湿地表面覆盖稻草,并收集周围居民区的堆雪覆盖保暖。因此,公园内湿地部分冬天是雪丘,以有机的形态堆砌。活水沼泽最深处达到3m,保证水中鱼类能安全过冬。河道和湖泊冬季成为滑冰场,沿指定路线穿越场地,游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东日景观点,如雪域凝流等。
3.6 现状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国内外的许多重要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都十分重视湿地公园建造中的生态保育和开发。例如香港湿地公园采用了材料循环使用,建筑设备减少干扰,基础采用黏土堤等技术。杭州西溪湿地在设计中保持公园内原有的水网、河道等江南水乡的特色,坚持最小干预,生态优先的原则。
本项目设计中严格保护原有的水域和湿地,严格保护现有的植被,对于场地内形成的低洼湿地与芦苇荡进行合理保护;避免湖底的硬化,保持原有的自然形式;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减少场地的土方改造量,在现有场地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在材料的选用上优先选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用建筑碎石做基层填料。对于开挖出来的材料都重新在场地中利用。在施工期间采用隔板进行隔离,减少对现有水体及湿地植物的污染。天然黏土被用做湖泊或水池的防水材料。
3.7 湿地动植物群落
3.7.1 植物配置:为动植物提供一个生息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一个好的自然环境隔离缓冲区植物以高大抗风叶密的速生树种为主。森林区域主要以耐水湿的植物为主,由乔木、灌木、地被组成,以便给各种生物提供居所。泥滩地主要以耐水湿植物为主,有小乔木,灌木以及草本地被。浅水区的植被配置主要以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为主,具有净化水质,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功能,并可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充分显露出湖泊湿地原生态特点。
3.7.2 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在森林区域以及的隔离缓冲区,上表层客土(哈尔滨本地的)10-20cm,客土须去除一些对生物链不和谐的病毒与细菌,但是保留昆虫以及植物的痕迹(即不过筛)。客土覆盖以后,留在客土里边的细菌,真菌开始繁殖,虫卵虫蛹等开始孵化,植物的种子开始萌芽,上层人工栽植的乔灌木给与这些生物提供了庇护所,等这些客土植物开始长大,昆虫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园,细菌真菌家族也蓬勃发展,生态系统开始变得丰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些,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与鸟类为了食物也开始入住,生物链加长,形成生物网,生态系统更趋于完善。水域以及滩涂沼泽区域,保留原来的大片芦苇区域,去除死亡的芦苇个体,养殖哈尔滨当地的鱼类,保留原来在芦苇荡里栖息的生物,特别是水生生物,为鱼类以及涉禽类、游禽类等等提供食物来源。
3.7.3 鸟类与小型动物。鸟类:①路禽类,例如鹌鹑主要活动栖息于森林区域下层;②涉禽类,例如秧鸡主要活动栖息于泥滩与水边区域;③游禽类,例如绿头野鸭主要活动于水域栖息于水边;④攀禽类和鸣禽类,例如啄木鸟、喜鹊主要活动栖息于森林区域上层。小型动物:例如啮齿类、两栖类动物,活动于整个湿地区域,扮演着整个生态网的重要角色。
4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将其改造为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等公共绿地形式,将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城市中的湿地公园,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净化空气、为城市生命种群提供得以生存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北方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要以保护性建设为主,减少对生态的干扰,注意季节性湿地的变化,有层次的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文祥.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7.
[2]郑雅杰.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模式的探讨[J].环境科学进展,1995.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建城(2005)97号.
[4]A.H.Lweis.香港湿地公园――一个在可持续性方面的多学科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