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8 17:2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笔者以“思维训练”为线索,搜集了近三年发表在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高中写作思维训练的课例,并对优质教学课例进行了梳理和观察,将思维训练课程归纳为两类导向,一是“思维唤醒情感”,二是“思维提升技巧”。
第一类导向偏向于解决写作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针对学生写作假大空等现象,这一导向即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内在写作动力的激活。在教学目标中的常见表述有:“开发写作动力”、“激发写作热情”、“体认生命与写作的关联”、“提升公民素养”或“养成对时事的批判思维”等。在这一导向中,教师尤其关注教学材料中情感价值因素,把学生的自我实现看作是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从是否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角度去考量,而不是从是否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发展的角度考量”[3]。
第二类导向则偏向回答“怎么写”的问题。常见的教学目标表述诸如:“加深思维深度”、“增加文章的说服性”、“突破套题思维”、“学会思辨地论证”等。这一导向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对具体范式的运用和迁移。例如有教师依托于议论的四种段落样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怎样,进行目的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即通过15个范式语段启发学生运用证伪思维、因果逻辑思维等技巧进行写作。[4]也有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矛盾思维写出深刻的句子,来实现语言技术层面的深刻性。[5]
两种导向都以“思维训练”作为课程价值的基点,所以它们都远离了以教师讲授和试题训练为主的应试主义取向,体现出了认知过程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结合。[6]相比于中国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写法技能训练,思维训练课堂确实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课程价值取向上。然而相比于西方,当前的“写作思维训练”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水平上,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完善。
(一)思维方式的教学序列无规范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抽象而复杂的认知技能,思维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流行于高中写作教学课堂上的四种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1)联想与想象,(2)比较与鉴别,(3)质疑与辨证,(4)透视与逻辑。
一方面是这四种思维方式的命名没有规范统一而带来混乱,诸如”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探究因果“等表述,教师面对不同材料会有不同说法,就使学生陷入了概念的泥沼里。另一方面,这几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着合理的教学序列,目前没有教师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过总结。大多数的课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选择教学的思维方法,往往与他们选定的材料内容有关,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写作课上存在多种思维方法的组合教学,缺乏长期的训练教材和计划。
(二)思维训练目标的混搭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无处不在的,发展水平的外显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正是由于思维的这一特点,如果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就会设计出一些伪思维训练课堂,即教学目标和思维训练目标是貌合神离的状态。
例如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思维训练目标是提高多角度思维能力,然而课程实践中却是由教师主导性地提示学生从材料的正面、侧面和反面去分析立意。[7]这样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的机会去主动锻炼多角度思维能力,本质上还是被动地进行机械化地模仿。
(三)思维训练策略的单一
当我们把这些思维训练的过程抽象化,就会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或是什么样的教学顺序,最终训练目标的达成唯依赖两种因素:一是材料的激发效益;二是教师的言语效益。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地分析这两种因素内的层次,进行排列组合的尝试,才能使思维训练的策略逐渐趋于多元化。
我们十分鼓励拓新,但对于思维训练课堂上习焉不察的环节,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那么这块高地的后来者们将很可能迷失在低效重复的境地。综上所述,“思维训练课堂”正处于大可钻研的阶段,期待尽快有研究成果能够为高中写作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参考。
注释:
[1]章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10月第10期第3页.
[2]薛朝玉.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责任[J].学语文.2015年第3期第11页.
[3]黄荣华.“这天”藏在哪里?――《12月10日这天》讲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30页.
[4]茹清平.议论文:要有思想的“含金量”――议论文段落写作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55页.
[5]张华.把作文写深刻――运用矛盾技术,写出深刻句子[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6期第68页.
[6]李丽华 高凌飚.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刊.2011年4月第64页.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技能;课堂教学;实践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D64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4-02
一、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相脱节
(一)课堂教学没有顾及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
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个较短时期的集中训练(如毕业实习)就能习得法律职业技能,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应贯彻于整个法学专业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能力;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训练学生的阅卷和归纳案件争议焦点的技能。
我国法学教育采取大陆法系国家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师主要对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基本法学原理加以阐释和分类,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法,所选案例也大多是人为设计的简单案例,仅仅训练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阅卷、归纳案件争议焦点等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应由实践课来承担。可以说,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顾及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这也是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法律实务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二)实践课体系设置不合理,并流于形式
1.实践课体系设置不合理。地方高校在实行法学本科教育最初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了对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法学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实践课较少,司法事务界普遍反映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法律实务能力较弱,很多法学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调查取证、阅卷、谈判、起草合同书、书写法律文书,归纳案件的争议焦点等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近年来,鉴于我国法学教育日益增长的职业导向,在一些学者不断呼吁强化法律职业技能训练的影响下,一些地方高校法学院认识到了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实践课教学,加大了实践课教学的课时,除了模拟审判、法庭旁听和毕业实习这些传统的实践课程之外,增开了一些新的实践课程,如:司法调研、司法见习、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等,并在司法机关建立了一些法学教育实践基地。但是,有些地方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盲目地增开一些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与合理,重复设置一些实践课程,浪费宝贵的教学课时。如在实践课教学体系中,三大诉讼法课程中均安排了法庭旁听实践教学环节,而又在三大实体法课程中安排了司法见习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地方高校司法见习的内容主要是法庭旁听)。我们认为,法律实践课并不是开设的越多效果就越佳,应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学生各项法律职业技能均能获得有效的训练。
2.实践课教学流于形式。毋庸讳言,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能得到较好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有些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虽然设置较为科学与合理,但是,由于受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较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实践课程教学仅仅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模拟审判实践课教学环节,一些地方高校的法学院,为了提高其在学校和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邀请学校和当地司法机关的领导观摩,过于注重其表演性,忽视了其实战性与真实性。为了提高其观赏价值,鼓励学生直接到法院复印全部案卷,然后依据案卷进行表演,这样做虽然提高了观赏价值,但学生的阅卷、调查取证、归纳案件争议的焦点、诉讼技巧等法律职业技能没有获得有效的训练。又如,有些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但由于没有对法律诊所教育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课程具体操作环节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加之具有法律事务能力的教师较少以及法律诊所教育的成本过高所导致的经费短缺,法律诊所教育往往不了了之。另外,一些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年的暑假,由于学生忙着考研,准备司法考试,很多学生往往选择分散实习的模式,带队教师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往往到司法机关实习很短的时间,有的甚至找关系盖章,而不去实习。即使是法学院统一组织的毕业实习,有些学生为了准备司法考试,经常请假,没有成为真正的法律实践主体。
二、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协调
(一)课堂教学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协调
为了训练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应灵活地采用其他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事前提出的所要讨论的问题,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发表意见、交换看法、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从而习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强调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具体而言,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争辩,使学生既动脑又动口,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通过强调学生发言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迫使学生平时自觉地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并在讨论之前进行演练,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法律品性并运用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问题,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缜密的法律思维能力。
2.引导式教学方法。所谓引导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对一些事例或案例的分析,教师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引导式教学法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件或事件,从而习得知识为目的。因此,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法律推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在事例或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对于案件或事件涉及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单向灌输,而是将案件或事件涉及的理论关键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穿针引线的简明阐述,更重要的推理或说理部分由教师引导各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批判式教学法。所谓批判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司法实践中一些有争议的判决、法律条文、法律制度,指出它们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的教学方法。批评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训练学生不轻易认同现有的法律规定,不轻易接受法院有争议的判决和现有的法律制度,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判决、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重新检验,检验的结果就是有的人会说“好”,有的人会认为“不好”,有的人会认为需要修改,有的人会认为不需要修改,在不同的争论中明辨是非。批判性思维和反向思维是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律师,还是其他法律工作者都需要具备这一基本素质。批判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批判式思维、独立思考、不轻易接受别人观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向思维。同时,该教学方法也有助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自己质疑或批评水平,学生课前或课后会主动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查阅具体法律法规,并积极思考[1]。
(二)实践课教学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协调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法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法庭旁听、模拟审判、法律诊所、司法调研、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毕业实习。地方高校法学院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课体系,确保学生的各项法律技能获得有效的训练。法律诊所教育虽然可让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但其对师资力量和经费均有较高的要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高校可暂不推行法律诊所教育,可考虑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既可为社会弱者提供帮助,又能训练学生的办案技能。此外,还可开设一些专门的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可开设司法口才训练课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法律文书的写作格式与技巧,可开设法律文书写作训练课程。为了有效训练学生的阅卷、归纳案件争议焦点和法律思维能力,可开设典型案例评析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该课程所选案例应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典型案例,最好是教师自己在兼职律师业务中所办理的案件。
2.认真对待实践课教学,建立法律职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为了确保学生认真对待法律实践课程,应建立相应的法律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法律职业技能的评价与考核分为平时实践课的考核和毕业前的总体考核。平时实践课的考核主要就学生在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中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根据学生综合表现确定其在该实践课中的成绩。最终法律职业技能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程度。最终考核应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进行,由学生选择毕业后打算从事的法律职业,然后按职业选择分组,自愿组成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这时的模拟审判,教师不参与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演练。为了体现公正性与权威性,聘请当地司法实务界的人士组成考核与评价小组,根据每个学生在模拟审判中的表现确定最终考核的成绩,只有考核合格才能顺利毕业。
设计素描是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创新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所学素描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到专业设计中。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相继开设了设计素描方面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现状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素描课程还遵循“对着实物画明暗、画结构”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写实造型能力强。但学生却“失去了想象”,面对创作课及专业设计课题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创造性。如学生不能准确分析物体基本的光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空间想象力的拓展;学生很难想象物体的结构穿插关系,对空间的穿插理解也不是很到位等等。
2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2.1丰富的阅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阅历,其中,学生丰富的阅历来源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积累的经验。只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够给学生以灵感,进而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如在生活阅历广泛的人眼中,大树也许是人的合成;简单的交通路线图具有丰富的内容;LUCKYBEER的啤酒造型是一尊弥勒菩萨等。
2.2丰富的知识
储备阅历是由人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虽然学生没有过多的生活阅历,但是可以通过增加知识储备来培养自身的创造性。另外,学生还需要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广泛兴趣的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更多的产生新联想。如意大利达芬奇正是由于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学、军事、土木等相关知识,才能够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2.3审美的素养
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高职素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通过对大师作品中的内容、表现手法、创意的来源和方式、个性表达等方面的欣赏和借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念,给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2.4个性的培养
创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自身的个性培养,在素描作品中,对作品的模仿很容易,但是只能够模仿出其中的素描技巧和风格,作品的想象力、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没有办法模仿出来的。所以,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创新的基础上体现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不是单纯的绘画风格的创新,更多的是想通过向日葵的饱满与生机展示出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2.5细致的观察
第一,观察的角度要全面,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也许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可以从正面、侧面观察,仰视、俯视观察,也可从立体、平面观察,每个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观看的结果必然也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掌握新的创作视角,为作品带来不一样的创意;第二,观察不止要用眼睛,更重要的是要用“心”。
2.6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一,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正确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能够适当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为培养创造力提高知识储备;第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知识填鸭式向学生灌输知识,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素描学习。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方法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思维能力。
2.7评价体系
高职素描教学常采用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作品的架构、基本功为主,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创作能力、想象能力等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完整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高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推力,在评价机制中加入对学生作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综合评价,必然会提高高职素描师生的重视。
3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第一,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第二,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视觉观察力,进而使学生养成对未知领域不断探索与研究的创新精神;第二,设计意识贯穿与设计素描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意识得到更新,进而为自己将来的创作提供基础;第三,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发挥和拓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艺术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4高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4.1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由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蛲瓿傻模?为了加深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了解,教师可在教学初期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第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与学生的作品进行关联;第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选择那些具有艺术性、经典的案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学生们在进行大数的素描练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比基尼的三个狮身人面像》;学生们在进行苹果素描教学练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玛格丽特的《试听室》等等。
4.2开展创意训练
创意训练是由教师从不同的创意角度设计的相关训练课题,这些训练课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一,教师在选择创意训练课题时,需要选择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课题。同时,所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表现性;第二,教师在进行创意训练时,可以将每个课题要分为多个课时开展,进而保证学生对素描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如教师可制定关于图形创意训练的课题,其中一节课时的内容为图形的“异性同构”。选用的创意训练的案例为达利的《超现实之公寓》。理论基础为事物结构、形状等。
4.3加强课堂讨论
创造性的思维训练需要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节课堂氛围,让学习的学习环境更加轻松、自在。另外,在学生们完成作品之后,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模式,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这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抒发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借此获得灵感,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创作的紧张情绪,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体味凸显重要,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清文络;如何引导
How to guide the student to clear off the article vein
【Abstract】Strengthens the thought training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student synthesizes the utilization knowledge ability the important way, specially becomes aware to the text content’s feeling and appreciates highlights importantly, how to guide the stud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found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clear off the article vein, is a languag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Keywords】Language teaching; Manages th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to wind; How to guide
小学语文担负了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任务,《美丽的小兴安岭》属手课文中的讲读课文。在教学中,我觉得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加强以下几方面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它起到应起的过渡作用。 1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脉络、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这句话概括了全文内容,又预示了全文结构,是一个关键句子。因为它告诉我们,作者观察的对象是“树海”,观察的时间是“一年四季”,观察的感受是“美丽”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三点内容。这一步是对关键句本身所含内容的分析中,体会课文将会从哪几个方面去组织材料,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第二步,根据关键句所概括的三个内容,理解课文脉络。
转贴于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树海”,学生从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里很容易找到答案,(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而且又几百里连成一片,以“海”形容树是再恰当不过的)。明确了这个问题,第一个意义段也就不难划分了。其次,学生理解“一年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后,第二个意义段也能准确地划出来,因为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的开头分别用了“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这四个季节的名词,第七自然段写小兴安岭的富饶美丽是照应关键句,抒发作者感想的,自然应作为第三个意义段,这一步是用关键句所含的内容,去分析课文脉络,以培养学生安排材料的能力。 2抓重点段落、展开想象、加强形象思维训练课文叙述小兴安岭树海四季美丽的景色时,写出了各自的特点,尤以对夏天景色的描绘最出色,应作为重点讲读的段落。教学时,先要使学生体会这段话用词的准确,为进行形象思维打下基础,这段话写夏季树木枝叶茂密,用了“封、挡、遮”三个动词,说明不管是从整体看,还是朝前看,往上看都只能看到它的枝叶,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写森林里的雾,先用“升”字状雾的升腾变化,再用“浸”字点明由于森林密,农雾不易散发,写阳光用了个“穿”字,不但写出了阳光的强烈,更写出了林密,阳光只能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过。写野花用“盛开”以点明花繁。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展开想象,领会小兴安岭夏天森林的奇特,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课文对夏天奇特的景色用四句话勾画了四幅美丽的图画,对第一幅图,要弓I导学生想象体味森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严实美;第二幅图想象体味浸在浓雾中的森林,因雾的升腾弥漫变幻美;第三幅图想象体味日出雾散,千万缕金色的阳光穿过树梢,照射草地的明媚美;第四幅图想象体味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五颜六色相互辉映的色彩美。同时注意小兴安岭的林海是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换句话说,不但美、而且美得有气势。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挂图、幻灯等有关镜头、表情朗读,描述意境,把学生引入情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产生共鸣,受到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课标》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体现。就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贯穿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开始就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认识大小、长短、多少,能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能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数的组成,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二、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开始阶段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引导学生思考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是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看到,有的教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的做法,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而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都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拥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做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做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 要 本文通过结合成人教育中开展比较成熟的拓展训练,希望能够使拓展训练很好的融入到幼儿教育的教学中,使幼儿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与伙伴关系,增强与父母的沟通,加强亲子教育,同时也是希望从幼儿教育出发,对拓展训练实现更好的延伸。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幼儿教育 培养研究
一、研究目的
整个幼儿教育阶段,教授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是和伙伴一起合作的理念,和父母和谐沟通生活的理念,自己心智不断开发且具备灵活自由的思考的理念。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通过结合开展比较成熟的拓展训练,使拓展训练很好的融入到幼儿的教学中。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幼儿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所产生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关于拓展训练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力图找出拓展训练运用于新的群体时的处理方式;同时查阅大量幼儿教育的书籍资料,对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2.专家访谈法。对行业内的著名专家和老培训师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得第一手前沿经验和资料,对拓展训练引入到幼儿教育的可行性打下基础。
3.实地考察法。在拓展训练工作中,专门有针对幼儿园亲子主题的活动,从最初的方案设定到后面的开展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经验,发现拓展训练运用于幼儿教育是有其可行性的。
三、拓展训练与幼儿教育相结合研究
(一)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孩子的心智和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很多次的实践证明,拓展训练中很多项目经过改良成幼儿项目后,能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认真去思考项目的规则要求和任务,最后又能知道在伙伴的帮助下完成高难度的项目。举例一个项目:幼儿版超音速团队:1.项目介绍:通过孩子与父母或伙伴在项目中沟通交流,增强孩子间或孩子与父母间的交流能力。另一个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幼儿对十二生肖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2.培训依据:幼儿教育一般以轻松形式进行,重在引导,但是幼儿教育在与父母交流或与伙伴配合方面做得不是太好,往往没有注重幼儿与父母和伙伴的关系,通过此项目,增强幼儿参与项目能力的同时,加强幼儿与父母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前期准备和具体操作在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描述。此项目经过多次实践,效果非常明显;目的就是让儿童以另一种方式认识十二生肖顺序,同时使儿童多与父母与伙伴多交流,再有教给父母另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轻松的小项目的同时又使孩子能学会知识。学会了整个十二生肖的顺序和名称,开发心智又能加强孩子的外在的沟通,拓展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拓展训练增强孩子的团队意识,增强与伙伴沟通交流合作的机会
同样是设计很多项目来完成孩子在团队中的角色分工,增强孩子在做项目时的团队执行力,增强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困难工作的意识,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比如我们设计的幼儿版沟通造桥(项目不再做详细介绍),孩子就是在动手的同时,必须通过团队的沟通后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团队齐心协力完成最后的任务,而在过程中有沟通,有分工,有团队,有竞争,有合作,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达成对自己团队角色的定位的初意识,意识到团队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很多事情需要伙伴的帮助和支持。
(三)拓展训练是亲子活动中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种很好的团队合作类活动,拓展训练在亲子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现在父母往往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所以亲子活动中往往就需要增加很多父母和孩子直接交流沟通和接触的活动,拓展训练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比如有个项目叫“勾肩搭背操”,就是简单的体育活动中的热身活动,但是经过改良后用在了亲子活动中,这样使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多的身体接触,也增强父母与孩子直接的沟通效果,让亲子活动在自由活泼又能使父母和孩子都参与的情况下达到最好。
(四)拓展训练引入到幼儿教育中也是对本身的一种延伸
拓展训练往往都是针对成人,而本文是希望把拓展训练真正引入到幼儿教育中,这本身就是对拓展训练的又一次挑战,这挑战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与实践,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是都是从尝试开始,最难的是开始,把最开始的路走稳,成长中的儿童身体和灵魂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可雕塑的[1]。拓展在幼儿教育中也会绽放灿烂的花朵,也会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让拓展训练能够走向大众,在幼儿教育中达到另一种升华,另一种延伸。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拓展训练可以增强孩子的心智水平,有对事物的初始的创新思维能力。
2.拓展训练能够增强孩子的团队意识,同时能够增强与伙伴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去学习,在与伙伴的沟通交流中去学习。
3.拓展训练能够增强亲子活动的效果,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和谐顺畅,拓展训练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
4.拓展训练在经过精心设计和开发后可以引入到幼儿教育中,对本身也是一种延伸。
(二)建议
1.建立一套适合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幼儿教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借鉴社会拓展训练课程以及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完整体系,建立一套完整适合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
2.建立拓展师资培养体系,加大师资;可能幼儿园在师资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可以定期聘请社会拓展训练专家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用最少的资金来完成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也是对社会拓展训练的再升华。
[关键词]设计素描 玩具设计 造型能力
设计素描又称“结构素描”。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而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它除了画出看得见的外观物象,还画出了看不见的内在的结构以及看不见的外部轮廓。设计素描是玩具设计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
设计素描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准确的描绘能力,结构的分析能力和塑造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眼观察、心理解、手表现的协调能力,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能力。逐步掌握准确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方法,对自己的设计构想设计意象进行直观的形象表达。这种训练在表现手段上与明暗素描训练有较大的区别。而对形体、透视、比例等要求则与明暗素描差不多。
为什么设计素描舍弃光影变化的刻画,而刻意强调物象本质的结构特征呢?这是由它的训练目的决定的。我们知道,绘画素描是培养造型能力,训练正确的观察能力和在平面上描绘立体形象的能力,用艺术语言再现物体的形象为目的。而设计素描除了培养造型能力外,最终目的在于训练设计者用立体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设计对象。如画一个玩具时,首先要对该产品进行全方位观察,甚至把它拆开来研究,这样就会对该玩具有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只有对所有的面进行观察,才能理解其结构,从而能够达到离开具体物象,从各种设想角度去描绘和把握对象或者进行重新的设计组合。这就是设计素描的训练目的。这种学习过程,不受光影变化的影响,只与结构特征有关。因此设计素描学习干脆舍弃光影因素,强调本质结构特征,更能表达其设计辅助功能。就设计素描训练的本质来说,仍然是为了提高美术造型能力,达到不仅能熟练地设计,而且能把设计师创造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形象用设计素描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素描在玩具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1.强化“线”的训练,是培养玩具设计的塑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设计素描中“线”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线条表现力的强弱,对表现技巧有很大影响。因此,设计素描一直把线条表现能力的学习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学习中首先通过各种模型、图像和资料,使同学们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线条的形成原理、线与面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安排相应的设计素描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用线的主次、强弱、轻重、虚实、直曲、刚柔等变化,丰富其表现力。比如画树头时,可以用质感粗松的线条;画石头等物体可用坚挺的线条;画玩具可用圆滑的线条。对物体的形体结构、体面转折、体块凹凸起伏关系的表现,用线要明确肯定,多用实线。其他部分则相对减弱,多用虚线。而对物体空间的表现,则采用前实后虚,前重后轻,前粗后细等线条的变化予以表现。如在石膏模型的写生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能运用几何化归纳的方法将形体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以明确肯定而又有轻重、虚实变化的线条,表现出形体结构和体块凹凸起伏关系,有较强表现力。
2.运用“立体”的观察方法,是培养对观察物象本质的能力。
提高观察力是设计素描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而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提高观察力的重要途径。设计素描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整体观察与比较观察的能力外,更注重培养学生本质观察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解地去观察,去表现,从对物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学习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开拓设计思维。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观察的方法,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先对物象作上下、左右、前后全方位的观察,不清楚的地方,甚至可以用手触摸感知,对结构关系、体面关系、比例关系、空间及透视关系等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牢固地树立结构与形体的概念,紧紧把握结构与形体这一本质不变的因素,去分析表现反映物象外部的各种关系。如通过观察分析准确把握物体的外轮廓结构线和内轮廓结构线的关系,形体的透视变化及形体体面转折与形体结构的关系等。
只有通过全面的本质的观察,才能获得对客观物象的正确认识。这是设计素描学习的前提。
3.强化造型方法的训练,培养对玩具结构的分析理解、综合判断以及重新造型的能力。
设计素描中结构造型的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逻辑性结构造型练习。逻辑性结构造型,即是在对客观物象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联想、推理、判断和科学技法知识的求证进行结构造型的方法。
(2)基本形体重构的结构造型练习。基本形体重构的结构造型,是根据重构的要求,以形象思维的形体空间想象为基础,运用逻辑性结构造型的方法完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形体都可以通过相对应的基本形体重构去实现和表现。如动物玩具的结构造型,其形体的结构、比例、空间关系及形体特征,即是从相对应的矩形板块体重构而来的。
基本形体重构结构造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训练课题。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始终贯穿着从整体出发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深化对形体结构的认识,提高对形体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的表现力。
4.强化默写和速写训练,是培养对玩具空间想象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默写就是要求对规定的器物作短时间的观察后作多角度的默写,如仰视多角度,俯视多角度等。
这种训练对提高概括能力与培养敏锐的空间想象力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玩具写生训练时,往往整体观察与刻画的意识逐渐减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被物体表面的细节部分吸引或过分注意局部的刻画,以至陷入误区;因此不敢大胆地处理细节部分,也就不能概括地表现大的形体透视关系。这种毛病在初学者当中尤其普遍。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部分玩具写生训练内容改为短期默写练习,并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默写作业,使同学们在观察方法,形象记忆等方面得到锻炼。这种练习的效果尤其明显,同学们刻画的整体感与形体把握能力都有了提高。
为了适应高效率与高频率的设计需要,设计素描的训练课程着力于快速而准确地把握形象整体效果的表达。作业以短期写生和速写为主,写生训练中更多地强调运用形体结构的基本规律、透视基础知识对物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写生。在表现内容上,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由简单的几何体开始,逐渐增加复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造型观念和塑造领域。
经过长时间的设计素描学习,同学们对形体的观察能力,塑造能力,对结构的分析理解能力都有了明显的的提高,尤其是空间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呈现了质的飞跃,在设计作业中显示出了一种多方位的“立体”设计意识,开始时生硬的表面拼凑方法被一种理性的创造思维意识与科学的设计思路代替,部分同学中出现的设计灵感苦于在画面上表达不完全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不同步的问题亦通过默写和速写练习得到了改善。
可见设计素描基础扎实与否,对设计能力,特别是玩具设计表达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当然,设计素描课程只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系统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学习才能达到。不过,一个造型能力差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个出色的玩具设计师。因此,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应重视对设计素描的学习,掌握其特别的表现方法,培养准确的造型能力与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玩具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产品设计素描(高等院校产品造型基础教程).殷正洲.2007-8-1
[2]设计素描(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精品教材).易雅琼.2012-3-1
【关键词】谈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思维 教给方法,鼓励为主 提高口语训练课效率
口语交际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认识水平。同时,还能养成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以及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各年段的教学中,我们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说来,小学生是爱听爱说的,在他们和同伴玩耍时,或与成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据这一特点:①要做到尽可能的激励学生愿说、爱说,我认为这时的敢说远远比会说、说好更为重要。他们想说什么就应该让他们说什么,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和苛求,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②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别人的交流中去。③交际的话题应来自生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比如,低年级适合进行打电话练习;做“传话”游戏,说说为什么会传错话;甚至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表演买卖东西之类的,他们刚从幼儿园升上小学,对于角色扮演这种做法很是乐意。中年级学生适合的话题是比如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图书,然后互相借书,并说明想借这本书的理由;帮助家里干活儿该不该收取报酬的话题;还可以谈谈放学回到家应该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或者扮演小记者,对同学进行“假期生活采访”等等。高年级学生的话题设计则可以针对一则广告谈自己的感受,大家评论,再讨论;或在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贺年卡,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打算送给谁,然后评选出最佳设计和最好的祝词;给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应该怎样过,提出你的看法,然后评选出理想的方案;开展小小辩论赛,话题为:“ 动物应该人工饲养还是应该放回大自然”; “过年时该不该给压岁钱”:“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打孩子的做法好不好?”……
这样,说的孩子畅所欲言,听的孩子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做到把原来课外自发地说,发展到课内自觉地说。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思维
口语交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突出主体性,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例如,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通过学生语言改编,夸张表演,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本剧的表演,对课文寓意的再现,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口语交际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口语交际《购书,谈体会》教学中,通过学生模仿营业员、我、爸爸,围绕购书展开交流,从自创情境到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创造性的语言到淋漓尽致的角色表演,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发展了他们创造的思维,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三、教给方法,鼓励为主
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还必须教给方法,使教师有指导地说与学生自由地说交替进行。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即使要讲好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容易。要教学生从说一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赛一赛等生动鲜活的手段,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生龙活虎地投入学习中。除了知识、技能训练外,还要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的品质、思维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口语训练课效率。
低年级设置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适时举行看图说话表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口语训练的形式可采用“看-说-写”、“听-说-写”、“读-说-写”、“画-说-写”、“做-说-写”。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训练的句式如:“有……有……还有……”、“先……再……最后……”“一会……一会……一会……”等。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那么,处处都能指点学生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生活化,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纯数学规律的探索,数学方法的深入研究,纯数学带给我们的数学思考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研究,以学生积极的终身发展为前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智慧得到提升,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也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新课改理念为引导,对教材内容、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维型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构建了一种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它与以往的课堂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课堂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堂练习,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改变。
1.课堂准备
既注重教师的课堂高效,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高效。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堂。
课前:每一节课课前孩子们都会有一点空余时间,或者因为有些孩子打铃时已经在教室,或者因为老师刚从另一个班匆匆赶来,或者老师想检查他们的学具情况……这个时间孩子们该干什么呢?就是做好上课的准备――复习、预习、阅读。复习前面的知识,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阅读数学课外书。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刚开始我会检查他们复习、预习或阅读的内容,教给他们方法。当形成一定的习惯后,就开始将一些学习内容教给孩子们独立完成或由他们自己当小老师来讲述。除了在课前进行外,练习后也同样鼓励孩子们进行这样的训练。不同孩子完成练习的速度不同,写得快的孩子在完成基本练习后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数学阅读(数学书、数学课外读物)或者数学思考即完成老师提供的一些思考题,从而达到珍惜时间、学会学习的目的。
课堂:学会做笔记。因为我的一些鼓励,虽然是低年级,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做课堂笔记了,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老师的板书全部抄下来。因此,我在上课的同时随时指导孩子们如何做笔记,引导他们发现、认识到需要将哪些内容记录下来,而哪些内容是不需要记录的,并且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影响课堂听讲。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了。
2.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教学,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还结合教材内容安排了专项思维训练课,如信息推理课、审题训练课等,并且它的课堂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探索规律,即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隐含的简单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知道每一个算式的结果,而且还要知道结果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要思考的不仅是结果,而且还要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例如,二年级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在2、3、5、7、9这5个数字中,选择其中4个数字,组成3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目。并计算。
这道题到底有多少个答案?引导学生一起来找一找。通过探索规律,体现了数学思考,凸显了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符号感、观察和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第二,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重视学生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仍以二年级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为例,在2、3、5、7、9这5个数字中,选择其中4个数字,组成3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目,并计算。首先学生在审题后很快提取出信息:①2、3、5、7、9;②选4个;③组成3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④计算。接着让学生闭眼思考符合要求的算式,然后限时让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算式,不计算。最后同桌互查,找出不符合要求的算式。从细节处着想,结合学科教学,时刻关注信息素养。
第三,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形成,即演绎和归纳。
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不进位与进位加法后的练习课中例题设计为: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75。有哪些不同的填法?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从第一个加数为最小的两位数开始考虑,则第二个加数为75-10=65,之后依次给第一个加数加1、第二个加数减1,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答案,也就是利用不变的规律来完成。
第四,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两位数后的练习课中的习题为:用9颗围棋子摆两位数,有哪些不同的摆法?通过在一张数位表上让学生用9颗围棋子摆数。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并将积累的活动经验上升,归纳出围棋子颗数与摆出的数的个数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数的大小、数位的理解。
在学习了米、厘米等单位后,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臂长、手腕、手掌、肩膀、课本的长宽等,建立长度的概念。在学习了克与千克后,让学生通过在超市里掂一掂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一体验活动,感受克与千克,建立重量的概念……
第五,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数立方体个数、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出隐蔽的图形、图形的组合判断等。
3.课堂练习
由于课堂教学的改变,课堂练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训练基础能力,还增加了思维训练。仍以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为例,当学生在有规律地探究这道题到底有多少个答案时,就是通过思维训练来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思维训练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还延伸到课后,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后,让他们在家通过扑克牌计算24点,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练习了四则运算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数感,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课题实践研究的初步成果
思维型课堂教学注重数学本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现在,孩子们已经自然地在计算时、在观察情景图时、在审题时、在数的排列组合时……寻找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解决问题而已。
一体化教学核心技能学生综合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的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技工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那就需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对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是这样探索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将原先各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专门技能提高产品化,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
我们依据本专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将一体化课程划分为:入门知识教育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列、量具使用和保养系列、刀具刃磨系列、技巧形成和生产性实。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课题,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结合产品加工穿插交叉组合。
1.课题积木型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课题实习工位不可能每人一个。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积木型的特点,循序渐进,穿插交叉。例如,机加工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时,根据工位数量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操作以熟悉机床结构,其余学生安排刀具刃磨、量具测量练习等,不仅使单调、枯燥的入门知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又解决了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
2.课题带产品
我们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法按课题要求寻找产品加工,例如,铣工课题用圆柱刀铣平面及平行面,磨工课题磨平面及平行面,我们先在铸铁块上示范、练习,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后,立即转入产品加工,选择16D气泵壳体零件作为课题实习产品,该零件需要铣磨平面及平行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成了产品,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解决了课题重复练习的难题。
3.产品带课题
机械产品门类众多,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适合一体化教学,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呢?我们认为,应以大纲为原则,以模块课题为依托,选择数量、质量适中,而且能代替多模块课题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对精度高、难度大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化难为简安排加工。例如,我们选用液压马达转子零件为机加工学习的主要产品,加工工序有:车、磨外圆、铣台阶、铣等分槽、铣键槽等,该零件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质量约为3千克,可带动车工模块课题五个、铣工模块课题六个、磨工模块课题四个。总之,一体化教学为主的产品不能脱离教学的主线,必须围绕大纲主轴运转,防止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倾向。
二、专门技巧提高产品化
技巧的掌握仅是起步,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技巧分为个别操作的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即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刺激中枢神经正确地实现意识的要求,达到信息反馈。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2.通过典型零件加工,掌握工序技巧
工序技巧是指学生单件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加工工序有相应的工序技巧。那么技校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序技巧呢?抓住典型零件的加工工序技巧是关键。例如,车削液压马达转子阶台外圆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法切削加工。又如,在零件上切宽槽及切割大直径零件采用赶刀法,保证切割不振、不断刀,保证尺寸精度要求。经过典型零件加工,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的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技巧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精度的产品练习。我们和某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蜗轮蜗杆减速箱,其中一零件有多种表面的加工技巧:车削螺纹、锥度及偏心组合件等相关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以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
1.更新技能课程内容,开设核心技能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工匠式”教育模式,往往是技能单一,知识面陈旧。自199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以来,要求学生毕业之际都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以确认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导致技能训练围绕技能鉴定标准转,一切为了考证而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推人了应试教育的流程。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并在今后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必须突破职业技能训练以某一岗位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标准,更需考虑到某类职业群的共同基础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就更大范围而言,必须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即以核心技能为培养日标。
核心技能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当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核心技能包含认知、动手、效果、社交四个方面,它们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
2.开发核心技能模块,提高行业通用技能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若干个单元训练课题模块,可以拆装组合,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把核心技能课题模块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综合新型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要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个内容。充分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教案为一体化创新的空间导航,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如凹凸配合课题,配合件的尺寸精度较高,配合间隙较小时,要完成此课题需独特加工的工艺方案。教师要善于结合课题要求,多设置些开放性的教学疑点,利用这些方法创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同传统加工方法、测量方法挑战;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对加工工艺方案论证交流,相互讨论、比较评价后选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及时讲评,再经实践检验,聚集最佳方案,达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贯彻到行业通用技能模块课题中,对职业特定技能的掌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体化教师培训,优化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时间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由于技工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各大学或专科院校,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清楚企业三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工作协作方式、设施设备使用、技能需求及知识运用情况等,所以在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时脱离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向,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甚少考虑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
通过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开设培训讲座;教师校内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反思与探讨;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来校组织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加强教师一体化理念、理论、思想的学习,并贯穿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始终,以达到初步领会、实践体验、反思提升、不断持续改进、层层深刻领会的效果。同时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而熟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技术,掌握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路径,学会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方法等,为构建出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出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学服务。
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保持和改进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内容和方式,也改进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上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尽可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到各个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本文作者:梁璐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部
舞蹈是最佳的一种美育形式,他对于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是不可以忽视的,学生们在参与舞蹈的过程中,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意向的感悟。使学生超越功利意识,在参与舞蹈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自身精神境界,激发自身情感。
舞蹈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并感受美罗丹曾经说过,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通过观赏舞蹈可以让学生的感官得到愉悦,让自身情感与舞蹈情感产生碰撞。这种现象在抒发任务某种思想情感时表现的最为突出。例如街舞、机械舞之类的力量型舞蹈,这类舞蹈节奏快,动感强,彰显了一种青春的活力与热情,能够不自觉地通过舞蹈展现出一种青春活力美,因此非常适合年轻人的特点。再如杨丽萍的《雀之灵》,通过惟妙惟肖的孔雀的模仿,来营造一种美妙的意境,进而表现出人们在生命上与孔雀的相通,以及人们对孔雀的喜爱。
舞蹈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学习舞蹈,可以让学生的器官更加的灵活,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敏锐,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钱学森所证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会创造奇迹,科学工作起源于形象思维,而终止于逻辑思维。这是因为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才充分证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扩展人们的知识面,并为获取知识提供一条新途径。总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舞蹈艺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知识面通过舞蹈艺术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舞蹈的学习和欣赏属于形象思维,而大学生大多从事逻辑思维活动,尤其是一些工科和理科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比较强,但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而通过舞蹈学习过程中人体形态、表情以及音乐的伴奏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形象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左脑功能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舞蹈艺术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外,他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因为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例如我国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来说,其中就包括政治、历史、文化、舞蹈、美术等一系列学科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也能够接受到这些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是经过精心加工过,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集中性扩展。
舞蹈艺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的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趋于交融,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这也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由一个个富含美感特征的动作构成的舞蹈作品,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让他们有一种希望与人分享的愿望。同时在舞蹈训练课程中,尤其是一些群舞的训练和表演当中,每一个学生作为这一临时集体中的一员,在训练表演过程中,必须进行良好的交流,才能表演好作品。
因此通过舞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交流时思维的膨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没有一个世纪像21世纪这样对创新能力的重视,而舞蹈也是一门富含创新的艺术,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要用优美感人的动作来表达某种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到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因此可以说作品创作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因此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舞蹈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矫正和美化学生的形体,而且可以通过欣赏和参与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学生智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并在一系列的舞蹈学习创作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一、拓展训练简介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被人们解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商务船只在大西洋里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二战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只是作为商务公司提高团队精神的一种手段而存在,由一些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运作。拓展训练作为高校体育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手段,在高校得到认同和应用,但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拓展训练的特点
⒈成功心理训练――拓展训练是一项旨在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的训练。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人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企业人员建立高尚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企业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2.团队合作训练――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这是专门配合现代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它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深刻的道理和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工作合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是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是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他们最终将走出校园,接受社会的检验。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类拔萃,不但需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需要团队精神、忠诚度、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特质。
1.高职高专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前几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者竟占23.6%。又据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北京地区23所高校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测试,发现有20%――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其中缺乏自信心是最突出的问题。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近几年体质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2.用人单位需要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如果让您为单位招聘员工,最看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最看重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排在前面的依次为: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道德诚信、创新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见,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情况,不难发现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增高,另一方面是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如何在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中,通过体育这个平台实现这一目标呢?“拓展训练”这门课程的开设,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四、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念进行课程建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套用,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
2.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在“拓展训练”课教学设置中,要从解决社会需求与学生身心素质现状的“供需矛盾”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根据企业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在项目安排上较多地设置了以熔炼团队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另外,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状,在项目进行中注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成功的高峰体验,即使项目失败,也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并达到提高“逆商”的目的。
3.情景教学模式是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特点。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很强的辩证逻辑思维,个性上也比较自主和独立,不过分依赖教师。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只满足掌握一般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能较自觉地学习和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是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剖析体育运动原理和相关的社会现象、问题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这项运动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拓展训练项目教学内容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教学。例如,电气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触电后的救治知识,我们应该在户外急救培训中,为他们增加心肺复苏的演练。
五、拓展训练的开展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新的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进新兴的体育项目,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的内容。
2.学校的体育教材大多数为活动类任选教材,提倡更灵活、更符合实际地选择教材,这部分教材应该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体育文化,并能陶冶和娱乐其身心,从而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然而,随着当前许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体育场地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学校也由于经费的制约,在体育器材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可以把相对朴素和简单的拓展训练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地融入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仅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
六、结论与建议
拓展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之中,但要注意安全规范操作和科学系统评价。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着眼拓展训练中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应片面强调心理训练和追求“一蹴而就”的教育效果,拓展训练对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