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时间:2023-12-09 17:1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成都温江 公共服务 设施规划 重要性 现状 发展

前言

在成都温江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实施、保障有力、推进有序”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倡导政策下,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格局已然成为了成都温江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蓝图。至今为止,成都温江的工服务设施规划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各项工作也在井然有序的进行中,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和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等方面对成都温江公共服务工作展开一番探究。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映的重要反映指标。其涵盖领域从教育发展到社区福利,从社会文化到体育事业。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无论是对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还是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惠及民本、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成为了许多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地区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具体言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在地区建设上,可以促使城市建设管理更为的有成效,使得社会保障更为的完善,在区域文化建设上,有利于城乡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建设更为的繁荣,在区域卫生服务上,使得城乡服务更加的全面,在区域教育事业建设发展上,使得城乡的教育更为的均衡。

二、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

从具体的调查情况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成都温江公共服务工作被列入重点来抓开始,无论是试验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还是在普及推广的时期里,温江区城乡公共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存在几个方面发展的不足。在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面貌,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以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为例,2006年19227.4万元,2007年29513.68万元,2008年30206.89万元,财政投入极大增长,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第一,虽然在过去的供服务设施规划中,成都温江公共服务事业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在财力上的投入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足之处也是十分的明显,那就是在面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全面上还是欠缺较大,发展不够平衡,力度也还有待加强;第二,虽然成都温江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加强和提升,但公共服务的极大需求还要加强进步。据统计,目前温江就仅仅在地产项目的开发就远远超过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速度,甚至部门的公共服务设施还极度的落后,从而导致在地产开发建设的速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规划虽然不断完善,但在支撑保障体现以及良性的运转上还有待提升。在近些年中,温江区出台的《关于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对温江区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常态化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其执行力和发展程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提高的地方。第四,在成都温江区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实验区建设以来,温江区通过推行“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该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温江区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虽然在不断的转变,但是面对基本的民生要求的满足还要不断的拓展深度。

三、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

针对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当下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情况,就当下温江区在公共服务设施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当下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必不可少,从而保障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平稳、快速发展。要想使得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合理有效的发展,首先,要统一思想、深入改革。只有在思想统一了,才能保证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中能够将各项设施有效的执行下去,才能在社会各个阶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和投入到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去。其次,在具体的措施执行以及实际行动上,第一,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针对过去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诸如政策执行不到位,部门职能不明确,工作进行效率没保障,出现问题没法及时有效调整等问题,我们应该在温江区就公共服务工作建立统筹兼顾、一致管理的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解决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工作中出现过的问题,从而保证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及建设的快速发展,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第二,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布局。在近些年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基本呈现出较富裕地区布点密集、发展薄弱的乡村地区以及城乡接壤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布点也相对稀薄。第三,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从而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在当下的发展规划建设中,温江区的各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样式标准各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导致使用中损耗较大,因此要想做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不断进步,那么精细统一化、标准化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除此之外,深化完善公共服务统筹机制,确保公共服务高效配置。加大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认识度以及参与度等措施也是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发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通过上文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和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等方面对成都温江公共服务工作展开的一番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保质保量的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出来,那么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杨剑.温江区向卫星城转变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城市 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39期

[2]许跃辉.欧洲公共服务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应良.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含山新城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example to the Anshan Metro 3.32 km2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by configuration status quo of the Anshan County central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he overall plan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new city controll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nfiguration analysi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th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quantific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planning plots configuration design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other cities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Keywords: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shan Metro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从目前我国的规划体系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介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编制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能从城市片区的整体需求出发,根据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用地及周边的条件,对这些项目进行具体规定。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规划控制对于设施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中的贯彻落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项目概况

1.1基地区位概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本次规划地块,位于含山县城新城区内,面积3.32平方公里,毗邻105省道,交通条件及周边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如图1)。对于中心城区规划结构而言,本次规划地块属于将要打造的新城中心,地块与西部工业片区仅一路(105省道)相隔,属于各片区的过渡区域,规划时应给予充分考虑。

1.2规划片区功能定位

按照含山县总体规划的要求,并考虑与城市西北片区的关系,将该片区的发展定位为含城新区宜居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打造“宜居、宜游、宜交流”的生态住区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的新型生态片区。

2、含山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2.1老城区公共中心不明显

老城区公共设施大多沿道路两侧布置,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活动环境氛围,同时缺乏明显的城市公共中心。老城环峰路、环峰东(西)路和华阳路两侧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成型,老城改造时尽可能对其重新塑造利用,不是大拆大建,因此需要通过整合空间设计纳入到规划中,扩充其合理规模,营造良好的公共活动氛围。

2.2公共设施配置不尽合理

公共设施的配置建设缺乏整体安排、分级操作的思路,整体上规模不足以支撑城区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分区上缺少按照合理服务服务半径的布局,加大居住生活的不便,同时也让不同居住片区缺乏中心归属和心理认同,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不到位。

2.3水平、规模有待提高

整个城区缺乏环境友好的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公共设施的塑造没有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老城区商业零售网点较少,公共服务设施普遍规模小、档次低,距离宜居城市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本次规划片区内部基本为大大小自然村,地块内部仅有一处公共建筑,即气象局。考虑到含山整个片区的发展要求,该片区现状公共设施建设明显不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3、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公共设施配置

3.1《含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中公共服务实施配套分析(见表1)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363.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06%,人均12.99M2。

表1

总结:在《含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中,公共设施用地总量达到规范要求,但部分规划指标与规划指标相差过大,如商业金融用地规划过多,而其他公共设施(如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教育科研等)用地规划不足。因此在本次控规中应充分考虑各类公共设施指标的协调问题。

3.2含山县相关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分析

《含山县新城中心区概念规划》中规划的范围城市建设的实施还没有完成,最关键的原来是规划内用地的西侧路网已经改变,以及原来的用地布局与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了。

《含山新城西区控制详细规划》是2008年编制的,当时依据是老版总体规划《含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含山县在新的背景下已经开始编制了新的总体规划,新的总体规划的确定的城市发展区的范围,用地西侧的边界已经超过了《含山新城西区控制详细规划》当时规划的范围,最重要的城市用地布局也与原来控规确定的用地布局不一致,城市道路网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导致《含山新城西区控制详细规划》已经不能完全指导城市的建设。

本次规划的范围不包括上述两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次规划的基地与两个控规的用地相邻,用地存在布局相互协调和衔接的需求,二是: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在部分公共设施方面配置不足,需要在新城区进行空间上的落实。

3.2.1新城中心区(257.7ha)概念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及比例:

表2

总结:在新区规划中,有增加公共设施的用地比例,但部分公共设施尚未规划,如体育用地。

3. 2.2新城西区(323ha)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及比例(见表3)

表3

通过上表比较可以看出在新区规划中,部分公共设施尚未规划,如行政办公用地和体育设施用地,这与实际需求是有矛盾的。

4、控规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4.1区域协调性原则

主动承接总体规划中定义的功能定位,展开与北部组团、老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等周边区域的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形成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

4.2土地集约利用原则

第3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层级体系、布局标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津港东疆港位于滨海新区天津港陆域的东北部,为相对独立的港岛,综合配套服务区位于东疆港的东部,三面临海,总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暂无现状人口,规划总人口为10.15万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本处于建设空白阶段。

1.东疆港综合配套服务区规划布局

综合配套服务区内道路网以方格网式布局为主,区域被贯穿南北的城市主干路欧洲路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并沿欧洲路设置80米宽的绿化带。各类用地主要根据路网的布局,结合各个编制单元的主导功能,沿欧洲路两侧进行规划布局,使其成为集居住、办公、商业、文化娱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

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体系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服务主体是城市居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综合配套服务区进行公共设施布点,“级配体系”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国家标准主要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经过对多个典型城市的分级控制规模的研究,可归纳出以下几种城市分级控制模式:

表一国内部分城市公共设施分级体系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3.综合配套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层级体系的划分

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规范、居住区规范和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制定东疆港综合配套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国标分级对综合配套服务区的实施单元划分的指导作用不强,由于东疆港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形成独立的片区,区内总人口为10.15万人,与国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综合配套服务区的现实情况,在对比了其他城市层级体系划分方法及国标的不足之后,确定参照北京市 “地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组团级”的四级模式。

由于综合配套服务区为带状发展, 在规划布局中各功能区形成不同的商业中心,因此根据居住人群和人口分布密度采取不同的配套层级和配套模式,适当减少居住区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程度和规模。秉着保证每个居住小区均能拥有社区服务站为主要原则,以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人口及服务半径作为级别划分的直接依据,同时考虑综合配套服务区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对其进行层级体系划分。

表二 综合配套服务区四级结构模式控制表

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

4.1 国标及天津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

各类公共配套设施的具体布局主要依据“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进行。按照每项设施相应的服务半径进行布局,使设施的位置满足规划区居民的出行要求。依据服务半径的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每项公共配套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服务特性在平面空间上组合布局。

表三 公共设施布局标准

4.2 综合配套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的确立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通过对国家及天津市标准详细分析,结合综合配套服务区自身带状发展的特点,确定出适合本区发展的布局标准。标准确定的依据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综合配套服务区自身为长条形用地,在规划布局中又被城市主干路割裂成东西两部分,遵循居民不跨越城市主干路共享公共服务设施的原则,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规模符合国标中的服务规模为基础,适当增大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对其进行布局。

(2)对公共服务设施增大的同时考虑居民对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社区服务等日常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便捷性,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使居民在10分钟内可以到达,即服务半径不应超过800米,有些不受服务半径束缚的服务设施结合综合服务区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教育设施在进行规划布局中,综合考虑自身长条形用地和购置旅游第二居所的人群,最终确定合理的服务半经,方便学生就学。

不同类别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根据自身的服务性质及服务层级,遵循自身的布局原则,参照国标做适当调整。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与研究最终确定适合综合配套服务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标准。

表四综合配套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表

5.结语

对于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的探讨过程。本文主要是笔者对天津东疆港综合配套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初步思索,希望能供同行们讨论与借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区位理论;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Yizheng as an example by mean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this opportunit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upporting standards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loca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facilities for collaborative public facilities of city layou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ocation decision-making factors method.

Keywords: public facilities supporting standards; loc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乡统筹是基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它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将城乡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对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但目前公共设施布局主要偏重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关注不够;主要偏重考虑原居民,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导入人口考虑不够等。

2、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存在的问题

2.1配套标准单一化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由于仅仅根据人口规模来确定供给水平,没有抓住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不断变化的本质原因。因此不能解决保障性社区,老龄化社区等特殊属性社区的公共设施配置问题。虽然人口规模的确是需求量变化的必要因素但不构成充分条件,总体需求量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理念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社区个体需求量还需要根据其当地条件、区域政策、社区居民年龄、收入、性别、职业、教育构成特征进行调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需求出现分化:中高档社区的居民对居住区休闲,娱乐,文化,绿地等配套的需求较高;保障性社区居民更强调通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配套标准指标仅仅通过人口规模来笼统决定供应量,通过“千人指标”来确定配套设施的配置规模不适应居住区空间分层的发展趋势,无法满足差异化需求。

2.2配套标准静态化

实践过程中现有静态的配套标准无法满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动态需求。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供给随着其影响因子在不断变化,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另一方面,虽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在制定时对现状发展和未来预测有所考虑,但是其预测的时间跨度不可能太长,否则就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而且预测的准确度也随着时间下降,因此配套标准只能基本适应制定时点附近短期内的外界环境条件,加上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频繁的修订,经常性的修改也不利于其实施和管理,会失去其作为规范的意义,于是一套标准一经制定一般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效,表现出长期性和刚性,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应从动态的视角进行制定,考虑现状发展的同时,对未来需要留有余地和空间,设置动态指导性指标,满足动态需求。

2.3配套标准刚性化

近年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显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扩大化供应。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使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逐渐弱化,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可达性,加上观念的变化,许多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医院及中小学,趋向于扩大服务半径,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平衡。(2)综合化供应。购物,饮食,娱乐,文化,健身,休憩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趋向于选择性组合后进行综合供给,一方面方便满足人们更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能提高设施效率,节约用地,利于管理。(3)市场化供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供给是项复杂,繁琐,耗资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依靠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包干”模式实现。

3、仪征市公共设施布局的技术目标

为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本研究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技术的目标为:在保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相对均等化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市域村镇公共服务能力的整体最优化。

4、仪征市公共设施统筹目标

以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需求,逐步提高社会全体成员享受中等水平生活的能力为目标,同时积极加强建设城乡共建共享的投入大、服务范围广的设施,建立与城乡居民点体系相协调、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5、仪征市公共设施配套体系

公共设施配套等级划分为以下层级:

市级级:服务于整个仪征市,城乡共享。

重点镇(片区)级:服务于其所在的镇或整个片区。

一般镇级:服务于其他各乡镇。

农村I级社区级:服务于I级村庄并有条件可辐射周边3公里内II级村庄,服务总人口3000-5000人。

农村II级社区级:服务于II级村庄,服务人口500-1000人。

表1:公共设施配套内容

6、仪征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相关标准为依据,同时将《仪征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与仪征市十二五计划作为参考,根据仪征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设施的合理标准。

表2:仪征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7、仪征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图 11 教育设施规划图图 图12文体设施规划图

图 13医疗设施规划图图图14养老福利设施规划图

参考文献

[1] 宋正娜,陈雯,袁丰,王丽,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述评,北京:地理科学进展,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

[2] 武田艳 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城市规划2011第9期

[3] 赵广君,吴光伟,上海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以上海新江湾城规划管理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5),59-64

第5篇

【关键词】社区综合体;布局原则;建设模式;配置标准

1. 背景

2013年,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对成都市提出“五个转型升级”和“立城优城”的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服务,引导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上学、养老条件,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完善原有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趋势,打造社区综合体,引导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势在必行。

2. 社区综合体定义及功能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公服圈分类布局图图3公交导向社区综合体布局模式图2.2社区综合体的定义及功能构成。

(1)建设社区综合体的目的是在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其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塑造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使片区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和使用社区综合体,规划应设置公共交通站点和停车场等。

3. 社区综合体布局原则

3.1服务深入,覆盖全面。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综合体是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为基础,全面评估中心城区服务设施用地,遴选符合社区综合体建设标准的地块,原则上每个公服圈建设一处社区综合体,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与社会交往。

3.2交通便捷,出行低碳。社区综合体应尽量结合公共交通站点联合打造(图3),同时在具备完善的公共停车设施和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工具等交通便利地段,也可考虑社区综合(图4),原则上满足居民500米步行距离达到社区综合体,提高社区综合体的可达性和使用便捷度。与此同时,将社区综合体设置于慢行道路系统交汇处,并在社区综合体中设置社区巴士停靠站和自行车租赁系统,采取物理隔离或交通信号控制等方式管理城市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实现机非友好分离,确保了慢行系统的安全,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具有路权优先,实现了绿色出行的目的。

3.3公共开发。社区综合体应尽量临近小区绿地、水域、公园、广场、综合运动场等开敞空间布局,设置供人们交谈、停留和活动的场所,为居民提供开放的交往空间。

4. 社区综合体建设模式及标准

4.1建设模式。社区综合体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垂直布局。针对单个地块,在垂直空间叠建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主要表现为多层的单体建筑(社区综合体垂直布局模式示意图见图6)。

(2)水平布局。水平建设模式,即针对单个地块,在水平空间叠建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主要表现为沿街低层建筑;或针对相邻的多个地块(各地块功能单一),共同开发形成的一个布局相对集中的社区综合体,主要表现为建筑群(社区综合体水平布局模式示意图见图7)。

(3)混合布局。由相邻的单独占地及叠建多个服务设施地块组合在一起,可根据实际需求共同开发,形成一个布局相对集中,高效集约的社区综合体。可根据方案设计,在内部形成商业街、开敞空间及交流平台等公共空间(社区综合体混合布局模式示意图见图8)。

4.2建设标准。

4.2.1分级体系。参照《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2010),形成“居住区级和基层级”两级社区综合体体系,分别对应不同的服务人口和不同的配建设施。基层级社区综合体服务于其所在的居住社区,服务人口约1~3万人;居住区级社区综合体服务于其所在的居住区,服务人口约3~5万人。

4.2.2配建标准。

(1)公益设施配建标准。对应社区综合体的两级体系,分别形成“居住区级和基层级”两类建设标准,其中,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的建设标准进行识别(社区综合体建设标准一览表见表3)。

(2)其他社区商业设施配建标准。社区综合体除配建农贸市场、邮政服务网点等公益性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还可配建一定量的其他社区商业设施,涉及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便民维修、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以保证社区综合体的商业活力。本次将其他社区商业设施分为必备设施及备选设施两种,如表4所示。其中必备设施在社区综合体内必须设置,但社区综合体中若已配建类似的公益设施功能,则根据需求选择是否需要进行配置,不再作为必备设施。例如在社区综合体中已配建了农贸市场功能,则必备设施中的生鲜连锁可作为选择配建设施。其他备选设施的功能和面积则由建设单位根据主题功能需求选择配建。

4.2.3用地规模。根据相关案例研究,层数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利于居民日常使用,造成设施的闲置浪费(图9);体量较大的社区综合体在形态方面不易与周边建筑协调。因此社区综合体应要在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下满足一定的用地规模,以保证社区综合体内的各项公共设施能被有效利用。

根据成都市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社区综合体应须尽量配建社区养老、社区医疗、文化活动、综合运动场、绿地等设施。基于社区综合体建设标准中的最小规模测算,除需独立占地的综合运动场、小区绿地和绿地与广场外,可叠建的公益设施的最小建筑面积约为8500平方米,在预留一定比例的其他社区商业设施建设空间基础上,确定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服务设施用地的总用地规模不宜小于6000平方米。

5. 结语

在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普遍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居民日渐提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是广大规划工作者不懈努力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不同的服务人口形成两级社区综合体体系,并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置相应的建设标准,较合理的平衡了用地紧张和公服需求的矛盾。此外,对社区综合体的布局原则和建设模式进行研究,为以后社区综合体的规划管理提供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J].城市规划,2011(9):13~18.

[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R].2013.

[3]吴南.基于生态导向下的社区中心布局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M].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第6篇

关键词 居住小区 公共服务设施 安全管理 管理途径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随之崛起。随着我国居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带有配套公共设施的小区里。随着近年来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使得设备运行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小区还存在着转供水电站安全风险、公共服务设施老化等大的问题。由此看来,加强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安全管理、探索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和特点

居住小区房屋以外的附着物、建筑物等为小区居民提供共同服务的设施就是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区的停车产、电梯、线路和管道、配电房、植物绿化、游泳池、街道、路灯等等都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在进行规划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门类众多,涉及面广、内容广泛这一特性,力求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管理。

想要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安全规范的管理,就要了解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从宏观上来看,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综合性,由于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居住小区公共设施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区不再只是居住的空间,而是集住宅、餐饮、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第二,系统化,居住小区只是一个城市一个街道的一部分。因此,居住小区要符合整个城西的总体规划。居住小区的范围、规模都具备系统化的特点。第三,景观化,在整体城市规划的大时代背景下,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要具备一定的景观化和观赏性。例如,在空地处设置绿树、假山等。第四,社会化,居住小区是人们在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生活场所,其内部的公共设施要具备社会化的特点。随着市场的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个具备良好公共设施的居住小区能够为居民带来优质的生活。

三、石油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水电气转供存在着安全风险。矿服部所属企业公管中心承担着大多数的石油小区的水电气转供。外面的专业公司按总表的计量收取费用。小区院内的公共服务设备和管线是由矿服部承担。但是矿服部的部分单位并没有转供天然气的资格,容易发生安全纠纷和民生纠纷。

(2)凸显设备老化现象。部分石油小区建设时间早,当时的建筑规范低于现在的建筑规范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已很满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多数的石油小区还存在着住房维修基金由所属石油企业提供的现在,但是小区的公共设施的更新轮换需要大量的资金,石油企业提供的维修金根本不足应付小区内全部公共设施的更换。因此,设备老化想象逐渐凸显,硬件的缺损为晓得公共服务设施带来了安全隐患。

(3)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石油小区的技术人员逐渐的老化,掌握熟练技术的老技师、老工人随着退休正在逐年减少。新进的部分技工大多存在着年龄小,有没有太多的实际维修经验,不能耐心地跟居民进行沟通,很难满足石油小区的设备维护、安全运行的需求。

(4)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随着各行各业对分工的细化管理,不断地提高了设备的维修管理专业化和系统化。石油小区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方式以及很难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很难满足设备运行之需。日常维修维护和运行管理分离管理是现在的很多重要的设备采取的管理模式,矿服系统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专业的设备维修公司负责设备的专业保养和维修。但是由于广泛的存在着不能掌握设备的性能,因此也就不能对设备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进而就影响了公共服务设备的安全使用寿命。

四、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安全管理途径

(1)实现水电气转供市场化移交。石油企业减负的必然途径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必然趋势就是将石油小区的水电气转供市场化移交,对于大多数石油小区来说应加快水电气转供的移交速度。有的小区实在没有办法转移,这时候矿服部应该努力的取得天然气和电力转供戴维德授权。为了使安全责任标准和收费标准得以明确,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小区居民应该和矿服部签订转供合同。使小区的水电气的转供的法律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在小区维修基金中加入设备维修基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行业也得到了规范。石油小区的住户不再只是石油企业的家属,外来的住户越来越多。由于住户不再是单一的石油企业工作人员,还有很多社会上的其他人员,所以小区的管理部门也需要具备市场化的服务模式。小区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可以由私人和矿服部共同出资的方式,这样原本属于矿服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就成了小区住户的共同财产。然后小区将这个共同的财产归入到国家地方维修基金,以便能够满足更换设备时的资金需求。进而缓解石油企业的经济负担,降低老化设备为小区带来的安全隐患。

(3)设备维修业务外包和内部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针对石油小区技术人员缺乏这一现象,把设备维修业务外包和培养内部技术人才是最好的办法。小区管理部门应该定时的给找专业培训老师为技术人员上培训课程,并且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才能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情得到提高。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检测、维修还可以委托外部专业的单位,实现设备维修业务外包和内部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来缓解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

(4)设备安全管理和考核制度加以完善。对于缺乏系统性的设备运行维护问题,只能通过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考核制度两方面入手。各石油小区需要根据小区本身的设备使用情况,制度不同的设备安全管理方案,进一步使设备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得到完善。针对公共服务设备的维修、巡检、保养等方面制定检查和考核。对于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单独制定运行维护检修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设备的安全监控水平,从而在控制设备的安全管理下延长设备的经济寿命和使用寿命。

五、结束语

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和规划是一项负责且巨大的工程,它不仅门类繁多还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到科学性的管理和规划,针对水电气转供存在着安全风险、设备老化现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采取科学的解决办法,在设备的安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勇于创新,注重设备维修业务外包和内部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完善设备考核制度和安管管理制度,延长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寿命和使用年限,以满足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为新疆油田公司白碱滩物业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明星.居住小区中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3(11):81-82.

[2] 吴娇蓉,华陈睿,王达琳,等.公共设施布置与慢行出行行为的关系[J].城市规划,2014,38(7):57-60,67.

[3] 李飞.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中居住小区理论概念的再审视与调整[J].城市规划学刊,2011(3): 96-102.

第7篇

关键词 公共设施;设施布局;城市规划;城市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96-01

近年来,城市加大公共设施投资力度,各项事业均有了较快发展。行政办公从老城区逐步疏解,向西转移,商务办公分布零散,没有集聚趋势。大型超市、连锁店、商业街、大型建材市场等商业业态出现,且呈多样化趋势;西部商业发展态势明显,片区中心雏形显现。但是对照城市相关规范可见大部分城市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配套相对不足。

1 城市目前公共设施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某城市的规划布局为例,从调查情况结果来看,该市主城区内公共设施发展水平分布不均。以老城区和西部地区内公共设施总量为最多,集中了主城区内52.49%的公共设施,而河东、东南、西北、港口瓜州分区内的公共设施比重很小。这是由于老城区首位度较高,积累了众多的公共资源;近年来西区建设了大量市级大型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比重持续上升。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网点、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数量偏少,居民日常生活、锻炼、娱乐不方便,存在服务盲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也只完成11处,远未达到每3-5万人设置一处的目标。

1.1 商业服务设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商业网点分布还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层次分明布点合理的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商业中心体系。对于城市副中心、邻里中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1.2 体育设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该市区现有市级体育设施两处,分别为某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据现状情况统计,目前某市主城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用地仅为0.4平方米,根据规范规划人均体育用地为0.6-0.7平方米。显然体育设施布局不均衡,区级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主要的体育设施均为市级的设施,且集中在西区和老城区附近,城市东南部缺乏区级的体育设施,现有体育设施服务半径过大,利用效率不高。

1.3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从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调查情况来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医疗机构过于密集。老城区内现有三级甲等医院2所,仅三级甲等医院床位数2?475张,占市区总床位数的43.77%,医疗人员3?250人,占医疗人员总数的36.85%。医疗资源的分布明显不公平。社区医疗有所发展,但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社区医疗有所发展,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床位数956张,占市区总床位的16.91%,但社区医疗的设备配置、服务质量、医疗人员技术等仍与群众需求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发展方向。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为了能为该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供有利借鉴,分析从该城市中可改进的措施。为了能有效地加快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享。该城市通过加快完善中心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不断扩大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积极推动农村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建设,扩大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可有效地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对于城市公共设施布局来说是一个重要构思理念。

采取基于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分区,来引导城市的公共设施布局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作为规划的出发点。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对生态、社会、经济等的影响因素,再而采取相应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结构。该城市根据空间适宜性评价的规划引导,城市结构为带状组团式,对该三个片区通过其内部的环路限定组团的形态。

在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通过充分结合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状态,进行公共设施空间分区引导。在分区引导中,将城镇建设用地分为现状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和择机发展用地。沿定向河适度向南扩展,初步形成“一心二区”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结构。“一心二区”的结构不仅使位于“核心”的公共设施能够辐射更大的范围,对于规划区全境而言亦具有更高的均好性。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一心两区”服务范围间有限地实现公共设施对新城建设用地的覆盖,满足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于维护城市公平的要求。

3 提出城市区划调整后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前提条件及其构思

3.1 布局应当适应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适应人口规模增长,扩大公共设施建设规模,构建覆盖全市的基础性公共设施网路;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结构体系也随之改变,逐步提高提升型的文化、体育休闲服务设施;同时由于老龄化趋势的加强,适当提高社区医疗中心、社会福利设施等的配置标准,做到老有所养。

3.2 对公共设施布局结构采取优化

通过结合城市人口及居住空间分布,构建基础型公共设施网络。如对基础型设施布局采取分为居住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构建网络化的基础性公共设施。城市更新区完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新建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片区发展。同时适应区域合作交往,应当加强公共设施的对外辐射。随着城市大型交通设施网络的构建,都市圈的合作交往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在区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地区的辐射作用也会增加。对于城市新建地区优先保障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城市更新地区按照实际需求通过功能置换完善公共设施配置,对既有公共设施进行挖潜改造,提高服务能力。

3.3 对行政办公设施的布局构思

规划逐步迁出老城区现状分散的政府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的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市级行政中

心逐步向东部地区迁移,未来在广陵新城北部的商务中心形成集聚。对于该城市西部分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现状行政中心。邗江区级行政办公中心集中在邗江路西侧,文汇路、兴城路两侧;广陵区的行政用地向河东分区集中;维扬区的政府办公用地集中于扬子江北路-司徒庙路一线;开发区行政办公规划期内仍集中在开发大厦,并预留远期迁往南部新城的用地。

3.4 对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的布局构思

对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如对该城市市级在老城区文昌阁商圈,老城区主要承担传统特色商业旅游服务的功能。规划强调市级商业中心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商务办公设施主要分布在广陵新城北部城市预留商务中心内,主要承担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大型商业等现代服务业职能。

3.5 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布局构思

针对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部分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将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设施。维扬区充分利用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邗江文化艺术文化中心通过挖潜改造,提升现有设施的服务水平;广陵区在河东分区内择址新建区级文化中心。居住地区级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结合居住区及人口规模设置。城市娱乐设施结合各级商业中心设置,形成商贸娱乐中心。

5 结束语

结合笔者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研究经验,认为城市规划强调对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强制性保障,对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引导方向和配置标准,最终使公共设施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服务相应的城镇人口,做到公共设施布局合理,服务便捷,内容丰富,满足市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予以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科学建设规划农村村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387个县级市,1698 个县城,19216 个建制镇,29218 个乡集镇和 3458852 个村庄,其中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实施的是不对称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农村人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村庄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脏乱差等问题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的农村经济较以往而言,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当前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而言,绝大多数的村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村庄布局杂乱,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状态(见图1)。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喜欢集中式的自然院落,南方地区则较为偏向于分散式的自然院落,不管是集中式院落还是分散式院落,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杂乱的现象,尤其是分散式的自然院落,给人的感觉更是七零八乱。

此外,村庄的脏乱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到处可见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和牲畜粪便,此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人们在对待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如此放任自流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善,亟需通过统筹规划改变现状。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

当前,诸多农村存在管理不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的张桥村为例,该村的村委会设置在一小学院内,内部功能仅仅是办公室、广播站和会议室,建筑质量一般,村内只有一小学和一家商店,其他就没有什么公共服务设施了。而村内的道路设施情况则更令人堪忧,除村内的主干道路是水泥路面(且部分路面已破损严重),其余都是泥土路,路边没有边沟,每逢下雨之时,道路泥泞不堪,雨水与生活污水混成一体,缺乏排水系统的村庄俨然间变成了水的世界。此外,电力、电信、消防、防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亟需完善。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由于管理不善,也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南京市高淳县的薛城村,该村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其中“薛城遗址”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保护文物,然而由于规划管理不到位及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薛城遗址的部分建筑被人们用于经营商量,部分建筑则被村民用于从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二、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索

(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

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在明晰村域整体现状及用地布局的前提下,落实村庄的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和占地情况,要从根本上规范村庄建设。华西村在发展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明白一个信条:“生态乃华西的灵魂”,为此,吴仁宝总书记将村庄结构调整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村民都明白村庄规划、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方可实现最长久、最具潜能和最具魅力的特殊生产力。就当前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规划现状而言,亟需成立工作小组,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形地貌等展开村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结构布局合理,进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可操作性。

(二)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提升广大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并完善村庄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的村庄建设的物质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种,一种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学校、道路等。就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而言,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村庄的人口数量、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基础之上,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而展开科学的规划管理。以村内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宜采用双面坡,道路的断面设计应在充分考虑雨水、污水的排除问题上于道路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依当地雨量而定(见图2)。就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包括商店、集贸市场等,对其规划管理则要综合考虑村庄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村民习惯等因素,通常而言,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宜设在村庄的入口或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方便地段,要有利于本村的村民使用。

针对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更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本着省级及市级的文物保护规定,将文物的保护范围分为文物实体线、文物保护线和控制范围线3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布局,同时充分注重村庄布局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道路铺设经济实用、植物配置高效绿化,严格执行相关保护规定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保护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三、结 论

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问题,其中就当前我国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大部分村庄存在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亟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每个村庄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精神,最终都可以拓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委冬.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

一、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配置的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东莞市、镇两级政府近些年来不断加大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其中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的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1 年底,全市村(社区)建有多功能活动室482个,星光老人之家52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8 个,图书阅览室527 个,劳动服务站587 个,户外文体广场571 个,实现了每300 户以上的农村社区就有一个篮球场、一个小公园、一个公共厕所、一个村办事服务中心和一个垃圾收集站。规划并建设了社区内的公交车站点、候车亭、停车场、首末站、维修场等设施,方便居民出行。此外,各社区服务中心还配备了警务室、人民调解室、档案室、图书室、卫生计生服务室、残疾人康复场所、户外文体小广场等设施,使社区环境切实得到了改善。

二、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东莞借助其地方财政优势,在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配备上不遗余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标准混乱、重复低效、单一僵化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其未来的发展,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施建设缺乏法律依据,致使设施配置的类别、标准、原则皆不明确。

目前,指导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的权威文件是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编制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明确将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界定为构建社区、街道、区(市)三级社区服务网络的重要载体。该规划一经出台,一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就率先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管理若干规定(修正)》、《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泰州市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重庆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等等。这些规范性文件是该地区进行设施配置时予以参照的重要法律依据,其中无一例外地界定了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别、标准和原则,同时也明确了社区服务设施从申请、审批、兴建到监督管理的各个负责部门及其职责。反观东莞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至今尚无可参考的规范性文件,这直接导致了建设过程中,出现设施配置标准不统一,镇区间发展不均衡,配置类型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尽快草拟和颁布东莞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势在必行。

(二)设施建设欠缺整体规划,引发较多重复建设、低效用建设。

东莞现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在配置上缺少整体划一的指导思想,其建设视角大多从本镇区需要出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其各为其政,很难实现区域间的共建共享。一些地方经济较优越的镇区在社区服务设施上投入巨大,服务中心占地辽阔,装修精美,设施类别配置齐全,但因为社区居民入住率低、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足等原因,使很多设施处于荒废状态,利用效率极低。相反,有的镇区受限于其财政支付能力,可配备的社区服务设施类型有限,运营乏力,服务水平也不能满足所在社区居民的需要,导致部分居民索性放弃社区服务,向外寻求帮助。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使东莞市的设施建设偏离了发展规划中搭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的初衷,还人为割裂了全市社区服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布局。因此规划部门氶需承担起编制东莞市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基本配套指导性文件的重任,使之与管理条例相协调,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

(三)设施建设类型保守,功能滞后,凸显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之间          的差距。

东莞现有的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主要以社区服务中心(站)、敬老院、伤残人士康复中心及户外文体小广场等为表现形式。从功能上来看,这些设施主要为所在区域内的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就业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及开展卫生环境、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等行政服务。虽然延伸政府行政管理功能是社区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但是这些服务并非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需要的内容。与之相较,那些诸如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才是最容易被居民认可和最受欢迎的。而目前东莞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类型中并未涵盖以上内容,这势必会加大服务主体与需求者之间的距离,甚至影响到社区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如何提供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所需的服务,应当是社区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中考虑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社区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基于虚拟的电子平台会极大降低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成本,未来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不能仅仅拘泥于建筑实体的投入,而应当适时地将社区网络信息化工程纳入其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

(四)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筹建任务艰巨,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导致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东莞现有的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市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一方面因为地区人口基数较大,外来人口多,市镇两级辖区内社区划分较细,按照《“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规定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要求,东莞市的设施筹建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因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部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全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进度。因此有必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共同参与社区的服务设施建设。

三、完善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整体划一,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1.界定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的范围及类型。

可参照《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管理若干规定(修正)》的内容,将社区服务设施的范围及类型设定为所辖社区内,由市、区、街道(镇)、居委会及个人、企业兴办的以当地老年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为主,并向本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伤残人士康复中心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金融服务、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

2.厘清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从申请、审批、兴建到监督管理的各个负责部门及其职责。

兴办社区服务设施,应当向所在辖区内的民政部门提交申请,由市、镇、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服务设施的审批管理,并对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税务、工商、规划、房管、城市建设、文化、卫生等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责,对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扶持。社区服务设施用房的建设,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设施配置的各项标准,由民政部门会同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等部门确定。

3.明确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建设的原则。

为了使东莞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更加合理,一方面规划部门应当注意资源整合,统筹考虑各类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社区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居民需求,确定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社区及社区服务,实行分类建设指导。

4.制定东莞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的配套标准。

按照《“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要求,城市中每个街道应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 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 平方米。每个综合性社区服务站设施的最低标准是能满足社区居委会办公所需,并配置多功能社区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200 平方米。以此标准为基础,部分城市根据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本地社区发展的设施配套标准,如重庆市,就将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居住社区、居住区、居住小区进行三级配置。居住社区人口规模为7-12 万人,居住区人口为4-6 万人,居住小区人口为1-2 万人。根据不同的级别,要求其按照不同的配建标准选择设施项目。笔者认为东莞也应尽快制定与本市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在符合国家规定的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据可考,有法可依。

(二)从东莞市社区工作角度出发,对社区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平衡地方差异,实现资源共享。

应当将东莞市的社区服务设施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在社区层面,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在街道层面,建设“一站式”服务为特点的社区服务中心。在区(市)层面,建设以规模化和特色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市、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将党员活动室、就业保障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爱心超市”、社区捐助接收站点、警务站(室)、老年活动室、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等统筹规划建设,尽可能避免单独设立。

另外,各镇区也可以结合所辖社区的居民结构特色,增设一些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服务设施,如在外来人口聚集的社区开辟新莞人服务机构或劳动就业中心等,还可以在相毗邻的社区中设置不同的服务设施,使其发挥交叉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三)拓宽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兼有企业赞助、社会捐赠、个人承包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共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

1.前言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

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现状农村居住点布局总体特征是:村湾分散、数量多、规模小、配套设施滞后、环境差。

4.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分缓急,注重实施,保证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合[3]。

5.农村居民点整理路径

结合地方资源、市场需求和现状基础条件分析,本着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的原则,确定村庄的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逐步撤迁方向,推进“一村一品”,一村可分为一般农业型、都市农业型、旅游休闲型、工贸型、历史文化型等。村庄逐步迁并的流向遵循经济不发达的向经济发达或发展潜力大的集中;人口规模小的向人口规模大的集中;镇区周边的向镇区集中;交通不便利的向交通便利的集中;沿河沿道路分散的向中心村集聚;受地质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村庄向自然条件良好的迁移的原则。

根据村域内村庄建设实际情况,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确定为整治类,包括旧村原地整治、撤并扩建整治、逐步撤迁整治三种类型。旧村原地整治一般不扩大村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改造。“镇中村”重点是整治面貌、补充基础设施,逐步向城镇社区转变。

撤并扩建整治是以条件较好的村庄为依托,将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建设滞后、产业落后的村庄就近并入条件较好的村庄,并按扩建后的规模完善各类配套设施。逐步撤迁整治的村庄是指根据长远发展需要撤销、并入集中建设的村庄,在撤迁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只对保留部分做临时性环境整治,拆除后的村庄应及时做好退湾复垦还田、退湾还林等,安排好各类农业生产[4]。

根据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流向原则,规划确定潘塘街镇域范围内自然村的建设模式和逐步撤迁方向。行政撤并整理后镇域范围内共有22个行政村,其他各行政村依据逐步迁并的原则进行撤村并点:规划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中心村、保留0-3个基层村,村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下。规划镇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为263.70公顷,节约用地126.03公顷,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6.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

6.1 近期规划建设的目标

依托镇区、现状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土地利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镇区投资环境和村庄生产生活环境。

6.2近期规划建设的内容

近期村庄撤并规划:近期撤并规模较小(人口在200人以下的村湾),并且撤并后对生产出行影响不大的村庄。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重点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镇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内全部完成镇域一级道路的路面硬化工作和22个行政村的“村村通”、“湾湾通”工程,逐步形成镇域内部道路交通网络;完成镇区水厂的改扩建工作,近期实现镇区周边行政村居民通自来水;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完成镇域内农田水利设施的清淤、护坡工程;实现镇域户户通广播和有线电视;按服务半径,在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公共厕所、垃圾集中堆放点、转运点。

7.结论

在分析研究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建设状况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合理的确立农村居民点的集聚规模,迁并原则,从有利于农业生产出发,科学的布局村庄的空间形态,推进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聚[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实现土地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红,叶剑平.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径选择.[J]城市问题.2007,(5):60-64.

[2]江文亚,郑新奇.杨玲莉等.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6):166-170

第11篇

一、加快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形成“八纵四横”跨省、市交通干线网络。二是加快机场迁建,琼江梯级开发,全面提升区内路网水运通行能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打造成渝腹地交通“黄金节点”,建成直达成渝及周边市、县1小时经济圈。2020年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三是全面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快“两中心五馆”、凤凰半岛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行政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教育、现代商业四大中心,形成集行政管理、会议会展、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商务娱乐、生活居住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城市中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二、实施融城发展,构建大

一是发挥组团作用,完成同城发展完成规划修编工作。以2013年“规划提升年”为契机,强化规划统筹,注重多规协调,构建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二是城市发展方向由南向北转移,建成以汽摩、气化、农副产品加工、通航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副中心,推动遂安融城发展,在管理体制上,改变作为县的管理模式,纳入市城区进行统一管理;三是强化交通融城,提升遂安快捷通道和g318遂安段道路等级,加快实施惠安机场、遂安城市主干道(----物流港)、—通道、至、高速出入口连接线等交通项目;三是加大产业融城,优先向布局汽摩制造、天燃气化工、通用航空产业;四是实施空间融城,统筹规划布局商贸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垃圾回收处理、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内的共建共享。

三、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一点、两翼、三级”城镇群网络状空间布局规划,着力扩充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建设一批在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镇,着力打造、、、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建设和发展为重心,以二级区域化中心城镇(、)为骨干,以三级城镇(、、)为突破点的城镇发展战略构建城镇化体系。完成、、、等四个重点集镇的整治开发。创新城镇建设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城乡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着力自然之美、推进城乡一体、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实现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的目标。

四、加快新村建设

按照“产村相融”要求,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以设施配套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逐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城镇供电、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分级分类完善新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抓好特大型新村聚居点建设。

二是完成重点集镇的开发建设。完成、、等重点集镇编制完善改造开发方案,全面启动开发建设;完成镇、磨溪镇的市级示范片和镇、乡的区级示范片的新村建设,三是抓好乡的石板凳村、木桶井村,镇的拦河村等12个新村点的新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廊坊 社区 公共设施

1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首先,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城市社区,其重要标志是都市社区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多,当现代人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而是逐渐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转变,因此居民对社区内所安置的公共设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更加重视都市社区公共设施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公共设施与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社区的经济层次越来越相关,政府对社区公共设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次,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将有更大发展。旧城改造、新城新建,摆在了每个城市领导者、每个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所有市政管理单位面前。在新世纪,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构想、去创造、去建设好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是新一代设计师面临的新的课题。最后,作为城市形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区公共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居住环境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切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以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2 廊坊市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

2.1 社区中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2005年3月到6月期间进行了一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的抽样调查,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不应求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廊坊,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较为齐全,但是在老人,儿童,健身设施等服务设施配置滞后。那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不是在社区内配置所有的服务设施,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考虑到社区内的老年人,吃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特殊人群多,社会问题就多,所以需要的社会救助设施就多,因而社区规划应根据社区的居住群体充分考虑来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

2.2 社区的公共设施管理与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社区外墙上的景观兼照明灯被遭到严重破坏,外面的玻璃罩全被打碎,有的灯管被打碎,有的不翼而飞,又有不少灯罩内还堆有垃圾。不少破损灯罩的玻璃,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对社区内的居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重视与加强社区道路照明工程的维修与管理方面工作已成为当前城市照明建设与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呢?我的建议是:制订切实可行的道路照明设施维护与管理计划,比如,如何才能更好的定期清扫和擦洗社区内照明装置表面及反射面,及时更换损坏的光源,进一步明确社区内部照明设施管理、维护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还得对社区居民通过广告的形式作出宣传,要让居民共同参与到爱护,保护我们居住环境的活动中来。

2.3 城市社区中公共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 前几年廊坊市区内经常发生下水道井盖被盗引起交通事故或人身伤害的案例,原因是较高的铸铁价格和不规范的废品收购市场一直在刺激着一部分人为一点点钱财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以说,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产生的一个诱发原因是井盖设计的缺陷。有的城市规定所有道路上的井盖都不能外露,必须埋在地下,但是不方便维修。如何才能使井盖既不外露,又便于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对井盖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井盖所属单位的特性,设计成不同图案,并以彩色道砖拼砌造型覆盖于井盖之上。这样,不但美观、防盗,而且还能一眼分辨出其属于哪个单位。还有一种方法,对下水道井盖进行全新设计,可以采用性能优异、造价低廉的材质,而且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小偷就会自动放弃偷盗的念头。

2.4 社区中的公共卫生设施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环境中,设置收集各种不同废弃物的设施非常重要。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对公共卫生设施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垃圾箱的分类,通过垃圾箱的不同彩色或一定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廊坊的公共卫生设施系统中对垃圾的分类工作,我认为做得不够好,不够细。如我们只是把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而对于有害垃圾却没有设置有害垃圾箱,而且对于不同类别的垃圾应使用不同的标识、色彩,在这方面我们表达的不够清晰。如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毒垃圾。在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垃圾。所以在不同的场所设置具有当地环境特点的垃圾箱是有关部门需加强考虑和研发,使得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廊坊近年来城市改造:周各庄拆迁平改、万达广场规划建设的发展状况,在社区建设之前将公共设施的规划纳入社区整体规划的体系中,注重户外健身空间的科学安排和设备的合理规划,使社区居民能够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从百姓生活入手,为廊坊市的稳定和建设切实打造注重民生、和谐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国勇,尚娜主编.《公共设施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2]谭巍编著.《公共设施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1.

[3]安秀编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

作者简介:谢芳,女,(1977-),河北张家口人,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