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时间:2023-12-10 16:4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意义;优化策略

1职业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职业院校开发法制教育的意义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强化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我国构建法制国家的必要需求。法制国家的构建,必然离不开普法教育,而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正是我国普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强化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外开放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此过程中弱化一些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法制教育工作。另外,通过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在职业院校中形成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由此可见,法制教育与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再次,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影响下,部分学生产生了崇尚消费以及各种动机功利化的倾向,同时,犯罪事件在职业院校中也时有发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出现缺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仅仅能够发挥出预防作用,而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法制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则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自控自省,并对自身思想和行为作出规范;最后,强化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这也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将法制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2.1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法制教育进行积极接受的基础之上,因此,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法制教育实践做出优化:首先,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体现出对学生需求、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同时在内容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以便提升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团队需要对学生的需求以及认知规律做出调研,并了解与挖掘学生生活、学习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从而推动学生在自身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而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不同,职业院校有必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共性,对法制教育的内容、方式做出调整,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对法制教育内容充分掌握;其次,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受益者,因此,调动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职业院校应当改变灌输式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氛围,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有必要改变自身在法制教育中的角色,实现从“权威”向“领路人”的转变,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向以及解答学生额疑惑,来推动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2.2构建完善的法制教育教材体系

构建完善道德法制教育教材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得以提升的关键。为此,教育部门与职业院校应当重视法制教育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化与规范化,确保法制教育内容能够实现良好的前后衔接和环环相扣,从而体现出法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层次性与系统性;其次,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在法制教育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出差异。这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在法制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出难度递增的特点,而且要求职业院校提升法制教材内容都对学生实际需求的针对性。如针对大一年级学生,法制教材内容应当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推广与普及,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则有必要增加一些对法律具体条例的了解,并使用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判断,从而深化学生对法制教育内容得到认知,针对大三年纪的学生,则应当结合学生需要面临的求职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使用法律武器对自身权益进行保障。

2.3重视法制教育方法的优化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方法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现代教育工具得到使用方面。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中的教学设施完成程度,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职业院校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现代化得到教育设施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法制教育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利用网络开设网上法制宣传栏目和网上法制宣传教育栏目等,不仅能够提升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法制教育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并提升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兴趣。另外,在利用现代教育工具的基础上,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工作者还有必要推动法制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推动法制教育从枯燥转向生动,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到法制教育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比赛、法制情景剧、模拟法庭、法律观点辩论赛等,从而在激发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参与性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法制教育知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颖,邢媛,任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33:219-220.

[2]王星飞.检视与改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施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6):94-97.

[3]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146-148.

第2篇

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期间,而青少年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要做到育人为本,育德为先,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引导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成长,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进而实现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埋下基础。但据有效调查,这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而且低龄化,团伙化日渐严重,其中不乏来自农村的青少年。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此情况,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同时要认清法制教育重在教育,其根本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城市农村中小学都要进行法治教育。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法制教育内容安排不够;教育模式老旧;对法制教育相关教师的培训不到位;法制教育课程不完善,不科学;农村家庭与学校的不协作等等。我针对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

学校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常驻的基地,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大多数的农村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中学嘴上一直喊着法制教育很重要,但不落实,没有具体的措施去重视它,由于当地教育没有摆正位置,很多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发一本法制教育手册,学生自己去看,而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导致学生只是去买本书,然后一眼都不去关注它。其实,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进行法制教育。解决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而且学校要起到重要的作用去引导家庭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利用社会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三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法制的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就现状而言,在中小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很多书面教材过于枯燥死板,并且不易理解,没有规范的体系,形式简单,缺乏多样化,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简介,或者做一些宣传栏,偶尔的一次班会等,宣传内容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让学生觉得是不会存在于自己身边的,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做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法律,这就对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针对学校法制教育内容枯燥,可以尝试让学生工作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不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只是简单化地教,而让学生融入其中,将学生工作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有利于发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一些警校联手,可以举行一些实际演练、讲座,让中小学生在观察中无形学到一些法制教育,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

三、法制教学要规范统一

要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内容,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适当增设相关的法律知识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标准统一、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让学生能够学得懂,记得住,会运用。

四、培训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相关教师

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很多学校都是教导主任来任课,他们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组织他们进行正规的学习,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很难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帮助学生解决,达不到好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成长影响重大,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与成果。学校应当培训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提高法制教育者的素质,才能达到提高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

总之,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好方法、好形式、好途径有很多,需要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进一步研究、探索与开发,科学地实施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农村中小学对法制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法制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得到良好的推广,从而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目的

作者:潘志民(广西天等县东平镇东平中心小学 532800)

第3篇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纵观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虽然他们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技能,但在法制教育方面缺失成为大学生的短板。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走入社会后,因经不住外部的刺激诱惑或他人的教唆,甚至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而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发展教育的思考。结合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来看,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无论是模式还是方法都较为传统,活动形式不多,也缺少实践。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率,还得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育活动,提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一、以课堂为中轴,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则是重点。从以往对大学生的法制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较少使用模象直观、案例分析等方式。这一方面是因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法制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法律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将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试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不太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和专业课的整合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谓可有可无,重视力度不够。如此,大学生在学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围变得狭窄,难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识的构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提倡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要能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发展来审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对法制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在具体的法律专业课教学中,要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法律知识,更好地促进其对法律知识的构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现象而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如此,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对法律常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媒介,开展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这也是大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来看,多以图片展览为主,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也较为狭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现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现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进行简单的图片展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其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辅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地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可选用的活动方式是较多的,有演讲、辩论活动等。如“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犯罪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主题班会活动,教学中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可结合学科的内容而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有教育宣传活动,除了以图片展览形式进行,还可以校园广播、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有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可组织不同系的学生之间展开,也可在班级之间展开。还有模拟活动,形式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律师、模拟审判现场等。总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法制教育宣传,且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计划、组织、参与,这样才能让活动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应用

现实生活才是最好的练兵场,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局限在院校范围内,和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而这也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有的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专业课程考试中能获得不错的分数,但一旦要其在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就显得较为吃力。其实,很多法律和大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如《民法通则》《刑法》就直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劳动法》,如和大学生婚恋相关的《婚姻法》,和读书相关的《知识产权法》等。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中,就要结合这些法律所涉及的范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一是要注重从学校教育拓展到生活中。如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财产继承、各种社会暴力事件、网络犯罪等现实问题,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某家出现了养老问题纠纷,就可把该案例搬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和法律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自己。如有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会遇到家庭暴力,那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在校园生活中肖像权受到了侵犯,又该怎么办?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院校之内,而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生活拓展、辐射,形成合力,这样的效果才会更好。当然,在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观念是首要的,要能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去看待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去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法律的主体,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不会犯法,大学生法制教育更多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张才斌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秀山分校

第4篇

作者:丁静静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我国目前实现中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进行法制教育的教师素养不高,对法制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够当前教授法制教育的教师通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只是注重阐释相关的法律条文,观念上认为只要把法律知识讲明白就行;二是由于专业素养有限,不能很好的把法律背后的意义讲授清楚;三是不知道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中学法律课包含在思想政治课或品德课当中,教授法律知识的那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学法律专业的,即便有的是学法律专业毕业,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却相对比较缺乏。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学习法律不是为了学会断案,去当法官,当律师,而更多的是理解法律规则背后的对社会以及每个公民的价值和作用。(二)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当前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认同度不够,为了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开展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出现了法制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相关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对中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教育影响不大。据《中学生报》记者杜力对百余所学校的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外法制教育活动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是这一次,也往往是形式单一“,一讲众听”,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用不大[3],在校中学生仍品行问题多多,上网、抽烟、喝酒、打架、盗窃、早恋、结帮等劣迹恶行屡见不鲜,甚至有逐渐蔓延之势(三)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或家庭教育缺失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对子女百般溺爱,造成子女缺少独立做事的能力,同时父母也缺少对子女学习法律知识的正确引导;有些家庭,父母离异,重新组建家庭后,将子女抛给父母抚养,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性格怪癖、内向,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多数家庭重视孩子的智育和考试分数,而缺乏对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做人的教育,导致不少中学生在品德、心理、人格上出现不少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人格障碍,最终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现象,使当前的学校中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四)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们个性心理发展逐渐趋向稳定但同时也带有很大的选择性和不确定性,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利益驱动和部分部门间的监管缺失,学校周边一些个体户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将空闲房屋出租给学生,使之游离于学校家长的管理之外,售给他们香烟,酒,赌博等,而且屡禁不止,对身心正处于塑造期的学生身心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一)切实配备好中学生法制教师,并大力提高法制教师的专业素养针对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一方面要开设法制课,配备专业教师,彻底解决中学法制课师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培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研讨、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法制教育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错误观念,确立抓法制教育就是抓教学质量的观念;转变法制教育只是学校一方实施的观念,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法制教育网络;转变重智育的错误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中学生法制教育要具有层次性,逐步提高中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具有层次性。设置教材,要贴近中学生实际,在学习必要法律知识同时,适当增加课外法律知识阅读,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隐性法制教育渗透。[4]如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历史等科目中渗透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用法活动等,激发中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逐步增加中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感和内化度。(三)加强中学法制教育目的宣传,重视普法教育,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中学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宪法和主要法律的学习,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责任和义务。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建立奖惩制度,并加强普法工作的过程性检查和年终考核。对开展得好的学校校长,团队干部,班主任等给予表彰奖励,对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校长,班主任等严厉批评惩罚,限期整改,推进中学法制教育和普法教育工作制度化,使中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制度化,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四)重视家庭情感教育,加强学生个案教学,增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认同度和内化度进行家校联合教育,培养家长改进教育方式,注重平等相处、情感育人,架起父母与子女相互沟通的桥梁,对个案子女感化其内心,进行正确引导。(五)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网络治理,净化文化市场,消除安全隐患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中学生在成长中违法还是守法都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明确各部门责任,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互相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大对学校周围环境治理力度,净化市场,消除安全隐患。对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做好学生离校管理,家校协调等工作,密切关注中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不足;完善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制观念得到提升,提高自我约束力,培养一群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刻不容缓。但事实上,近几年大学生违法事件不断提高,校园暴力和大学生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折射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律意思薄弱,法律信仰缺失,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受到社会质疑。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法律的作用是约束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作,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力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始终保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详细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公民自身修养提高的重要参考。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有效加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保持与国家法制和法律同步,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完善自身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

大学教育是学生知识教育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不同于初中高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法制素质、个人能力等全方面的知识传授。然而,当今很多大学在学生道德法制教育上仍有缺失,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普通高校,在名牌大学也很普遍,从大学生犯罪情况就可以看出,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烧熊,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室无辜生命,还有最近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如2015年8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某女大学生遇害,嫌疑人正是同校的大学生;2015年4月11日,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在校园持刀砍人......这些沾满鲜血的案例,警告大学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对法制教育不重视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外,其他的大学生对法律都是停留在对“法律”二字的名词解释层面,并且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常常对法律实施的某项制度不满,导致学生在进行法制教育课程学习时,用一种漠视的态度去对待,还有的学生表面知法,却常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获取自身利益,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愿意或放弃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往往采用极端的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

三、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学校法律章程,形成学生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加强学校依法治校的力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实施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小型法制环境,在完善大学生法制化管理的教育时,保证学校行政实施的程序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力度。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尊重学生自我价值观,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法制学习中,从而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在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时能自觉遵守法律,保证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

高校法制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理论为中心,通过理论灌输使学生自我理解法律的基本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法律有清楚的认识,要让法制思想真正渗透到学生思维中,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法制教学,通过实例分析、课堂互动进行理论教学,模拟案例庭审、现实执法观摩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法制理论,真正做到遵法守法,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重要发育期,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而一旦受到周围人的质疑和批判,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思维,控制不住自身情绪,进而作出违法行为。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在心理受到伤害时能及时的向心理咨询教师沟通,防止学生恶性犯罪的发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对现存的法制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何磊磊.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进与完善[J].知识经济,2012(02).

[2]张阔海,宋宝萍.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6).

[3]贺松兰,张增勇.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改进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15).

[4]朱中原,朱景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念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01).

[5]季敏.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法制教育;作用;途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人类长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对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对环境改善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对于高中生的学生来说,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渗透法制教育是十分重要,对实现我国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低碳观、节制观和资源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大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加强环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1]。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需要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比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环境保护和破坏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危机感,构建正确的成产和生活观念。(三)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通过法制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是法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的地理知识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包含着部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教材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有组织的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教学内容,用更加现实的手段来展示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养[2]。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方面的问题不断突出,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其中的地区经济差异、人口问题、资源匮乏、植被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另外在地理教学中还包含着部分环境保护国家法方面的内容,比如《南极条约》、《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等,同时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如《海洋公约》、《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强调时机[3]。(一)教师需要加强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首先就需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在日常的行为中更加注重,体现出一定的护法、用法以及守法的自觉性。另外,为了使法制教育与地理教学更加的贴切,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出最佳的渗透结合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渗透法制知识,注重双边活动的开展,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法律知识。(二)加强对法制渗透教学的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所有教学的主体还是地理知识,要将知识文化课和法制课有效的结合,加强因材施教,把握好渗透的“度”,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首先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与法制教育内容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其次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既能够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发问题也能够很好的处理,把握渗透的时机;最后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心理和年龄方面的特征,在讲解法制知识的需要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来适当开展[4]。(三)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在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有效的延伸,学生就能够将地理知识向相关的法制内容拓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环保事件相联系,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分析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发展现状。这样一来,教学的现实性得到显著提高,法制渗透教育也能够更好的开展。比如在学气环境保护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引导出《维也纳臭氧层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结语:总的来说,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法制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了解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实际渗透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其次是加强对渗透教学力度和时机的把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相应的法律知识,实现地理教学内容和法律知识的有机结合;最后是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教育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子宜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袁会林:地球是我家,人人爱护它——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1-6.

[2]陈梅,付兰,何峰峰,匡其羽:论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6:83-85.

第7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法制教育;渗透;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79-02

一、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1.联系实际法。在运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转变和创新教学思路,摈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模式,将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之中,拉近学生与法制的距离。寓教于乐,寓法制于生活,通过联系实际法,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法制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提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法制问题,开展小组形式的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生动具体的法制案例,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将法制概念和法制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联系实际法给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创设情境法。对于学生来说,自身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不是很高,书本教育的方式很难起到效果,法制教育的意义将不能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这个问题,努力构思教学情境,利用图片、声音等媒介,模拟法制现象,创设法制情境,借助多媒体教育,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而这种生动逼真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通过在法制教育中引入情境,课堂学习法制知识的过程将不再枯燥,这些情境也能让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达到感情上的升华。

3.实例分析法。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受到年龄小和社会经验少等方面的制约,学生对法制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了解,这种模糊的概念让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触犯法律法规的后果。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注重引入实际案例,通过违法犯罪人员受到的处罚措施和悔恨话语,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法律准绳的强制性和庄严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们讨论分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既完成教学目的,又开展了法制教育。实例分析法能在学生和案例之间建立联系,健全和完善学生的法制观念,保证学生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4.习作关注法。课堂只是法制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还应加强课后的法制教育。通过写日记、周记、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身边或者电视上的法制事件,谈论自己的法制观点,教师在批阅过程中,能够掌握学生的法制认识水平,从中发现法制观念有待加强的学生,重点关注和教育,在班上阅读这些文章,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思考,案例的众多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习作关注法,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针对法制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绪,与此同时,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将有明显的改善。

5.讨论认知法。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课堂表现不够积极,但课堂以外,学生往往打成一片,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引入讨论的教学新模式,这也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谈论的过程中,课堂具有了灵活性,而学生也具有了积极性,在和同龄人的讨论过程中,观点更加容易接受,没有抵触的情绪。教师把法制知识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通过讨论,学生的法制观念更加全面,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事项

1.找准渗透点。各个学科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生从中都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法制教育也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找准渗透点,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课本,法制教育也应借助教材来开展教育工作,通过法律概念的挖掘,让学生能准确掌握法制知识,而课本也能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法制方面的学习。学生是法制教育的接受者,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通过把握渗透点,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工作的成效才能显现。

2.把握渗透时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渠道对时间的影响和作用。教师在找准渗透点的基础上,还要把握渗透实际,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让学科之间和法制教育之间能完美融合。依据教材的结构分布,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在适当的时机,把法制教育引入到课堂之中,这样,一方面不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进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法制教育能够接受,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渗透时机的确定很难把握,这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3.掌握渗透度。除了渗透点和渗透时机以外,渗透度也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渗透度过低,法制教育就成为了形式,预期效果和目标难以达到;渗透度过高,法制教育有了喧宾夺主的倾向,影响了学科的正常教育,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把握法制教育的渗透度,权衡学科和法制教育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足够的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健全的法制意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三、结语

伴随着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法制教育也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应总结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把握渗透的适当、适时、适度,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构建遵纪守法的和谐社会,为国家的法制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这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原有的法制教育观念,陈旧的教育内容,简单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更新,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会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当前,高校针对生源数量、层次、规模的新情况,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只有学法懂法用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企事业单位的利益。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已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另一方面,法律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息息相关。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市场经济主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意思自治,享有平等法律地位,不得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方。第二,经济活动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交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公序良俗等原则,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具体化,使其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第三,市场秩序需要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要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正当竞争,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市场秩序,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抵制假冒伪劣,投机倒把,行业垄断,权钱交易,地方保护,行贿受贿等现象。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十七大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民主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当前大学生中许多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常识缺乏。出现了许多盗窃、故意伤害、随意散发不良信息等新问题,有的甚至触犯国家法律。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功与否将成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4.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教育、法律意识等。另外,法制建设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1.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保障师生权益,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2.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强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抱憾终身。

三、高校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虽然已把《法律基础》课列入到教学计划中,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安排的课时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基本内容。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2.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仅局限在《法律基础》的课堂上,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部分法律法条,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等教育形式。

3.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基础课是由政工处、学生处的工作人员担任,没有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这就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重视了。

4.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考试成绩成了评判的唯一标准,学生忙于追求该课程的分数,考完了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未真正地培养起来。

四、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加强法制教育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唯一一门纳入教学计划,对全体大学生进行专门法制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它不仅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且为学校开展各种其他形式的法制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因此,加强法律基础课课程建设,要更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内容僵化、方法简单等问题;要在观念上创新,不能以旧观念看新问题,应根据法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为社会培育大批具备法律素质的普通公民;要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法律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被修定、颁布,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这种发展和变化;要在教学手段、方式上创新。呆板的、强制性的灌输已不能适应法制教育的需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引导学生对法律价值的关怀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和科学的法律意识,并自觉指导其行为。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2.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的纪录片或专题片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西京学院曾今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西京学院组织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西京学院的法制教学改革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3.加强法律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加强对法制教育者的在职培训,既可以巩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成果,又可以结合实践、结合教育者教学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解决教师的困惑,综合提升教师的素质。在职培训应重点提高法制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西京学院根据自身的条件,成立了思政教研室和法学教研室,专门负责学生的法制课教育,并通过试讲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支法制教育的兼职队伍,同时,还在校外聘用了一批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法律工作者。西京学院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西京学院每学年开展心理普查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5.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校园氛围是一种非政府组织的群体行为习惯和群体风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某种氛围形成后,常常通过暗示、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并抑制少数违反集体行为方式的言行。营造校园法治氛围,高校首先要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西京学院在制定校园规章时,在注意不得与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内容上坚持了以人为本,程序上公正、公平、公开,通过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广泛进行讨论。其次,高校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要坚持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校师生员工毫无例外都要遵守规章制度,决不能对学生严、对教师松,对教师严、对领导松。此外,西京学院积极开展文明法治教育活动,通过校内广播、网站、电视、报刊、板报、宣传栏等途径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民主法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处理结果定期通报,对学生爱法、护法、守法的积极表现及时表扬,学生的文明礼貌、法制意识大大增强。

五、结语

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作用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提高。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6(4).

[3]宁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4]潘玉腾.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2).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举措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87-02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青少年犯罪”可以查看到许多相关的新闻,近年来愈发突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着实让人头痛。1997-2013 年全国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状况统计表显示,199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达1992万人,2008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升至322万人,增长了617%。[1]如此快速的增长不仅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且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1.青少年拉帮结伙共同犯罪,具黑社会组织性质

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就是团伙作案[2],因为年龄小依赖性较强多半都是由年龄稍大的孩子做头领。对于个人犯罪他们还是心存胆怯的,毕竟自己思想和体力都相对有限不足以威慑他人,但是对于团体在一起是便充分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一人领导众人响应。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率为1693%[3]。

2.青少年犯罪作案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凶暴

青少年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心浮气躁情绪起伏较大,由于思想方面相对不成熟,容易被不良风气影响产生极端心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一般都带有一定疯狂的行为、思想,手段极其残忍,对于受害人毫无怜悯之心,完全不在乎犯罪给自己、社会造成的恶劣后果。

3.冲动犯罪,犯案目的简单

青少年一般指14到25岁的人,而在此期间的青少年正是自尊心和欲望强烈体现的年纪,由于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面对非难或者诱惑自控力度小,易造成冲动犯罪。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法制教育推广对青少年覆盖面不全

法制教育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校里青少年会对法律有所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约束自身行为,但是法制教育对于校外的青少年的教育却是力不从心。虽然中国推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旧有许多青少年早早从学校辍学在社会上游荡,年幼的他们正值学习、完善自己的阶段,在没有良好的学习、法制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就像一块干海绵,在社会的海洋里吸收一切好的坏的。由于对法律认知的缺失,缺少分辨善恶的能力,做起事情来自然考虑不足,往往不计后果只顾一时痛快,结果断送自己大好的未来。

2.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教育方法、教授内容略显枯燥与实际脱节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往往忽视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主要课程的教育学习,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对于法制教育的发展和推广重视不足,在校生对法律认知不全面。当前的法制教育形式基本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教给学生,教师主要以课本的讲授为主向学生科普法律知识。不仅达不到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还让学生产生了消极心理。除了课堂上的教授,在校学生们鲜有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片面。[4]

3.家庭忽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家长则是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长对法律法规的淡漠,体现在父母自身行为不良,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养成傲娇、蛮横无理的性格,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一些成长在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发展方面也会有所缺失。大多数青少年罪犯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教师没有人监管学生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由于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老师和同学产生距离感,不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这也造成这些孩子面对诱惑或者挫折不知所措无处求助,发展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三、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和普及

宣传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抵抗不良诱惑。作为祖国未来发展中流砥柱的当代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现在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法制教育的宣传可以多种途径让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立志做严于律己、思想成熟的好青年。[5]

校园、街道张贴悬挂宣传海报,图片、文字相结合吸引青少年;很多的青少年喜欢一些文学读物例如《读者》,刊物里也可以介绍一些法律知识以及普法小故事,凭借刊物的读者群体和有趣生动的故事,青少年们可以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严酷的处罚,让他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们上网主要就是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等娱乐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向青少年宣传法律知识,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面对信息纷杂的网络时刻保持清醒不受人蛊惑。

2.完善教育内容,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课堂内的法制教育应更多样化,教育方法可以稍加调整,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到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将身边或者听说的事例讲出来大家一起分析,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大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普法活动,例如听普法讲座、看普法电影宣传片、参加普法知识竞猜、辩论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更有效地宣传了法制教育的重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知。

完善教授内容,法律教育的课本应定期更新内容,主体教育内容和法律知识为中心进行拓展,内容可以添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多为近些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犯罪事件,要对学生们起到威慑的作用,从多方面论述违法犯罪将给社会、给自己、给受害人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亦要宣传一些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与犯罪事件形成对比,加大学生的感受落差,让青少年对违法犯罪说不。

3.突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要抓住孩子健康成长的黄金期,让孩子拥有健全的心智、理智的思想。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盲目的溺爱,自身遵纪守法的同时督促孩子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身为家长要做孩子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有违法的苗头时及时发现制止。重视对“预警学生”的引导,“预警学生”指的就是在学校犯过错误表现不好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开导教育,作为家长更要有忧患意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乐观地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多和老师沟通,双方一起努力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四、结语

青少年的学习虽然重要,但是学校和家长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当前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说明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发展仍旧任重道远。通过介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列举了一些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论述了如何加强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有让青少年真正了解法律、认知法律,才能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徐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分析及其预防对策――基于1997―2013 年的统计数据[J].青年探索,2015(06):46-48.

[2]谢建社,刘念,谢宇.青少年犯罪的时空分析-来自广东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4(03):115-125.

[3]熊谋林,胡瑶,张琪,马丽源,代亮亮.青少年越轨、犯罪与“社会一体化”预防理念[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1):38-57.

第10篇

文章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着手,结合教学实际,对职业院校学生普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即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拓宽法制教育的方式,开辟法制教育的实践渠道;优化法制教育的环境,希望能促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导向;法制教育;新途径

“六五普法”的现阶段,高职学生正热火朝天地创新创业。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实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然很难成为现实。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教育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一、现今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的定位缺乏独立性。

首先,课程名称上先是“思想道德修养”再是“法律基础”,可见高职院校并未将法制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面向学生开设,而仅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的次要内容做简要介绍,显然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六五普法”教育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并且,课程教学内容仅涉及法律体系知识和肤浅的法律运用。其次,教法单一。多数学校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纸上谈兵,纯理论的讲解使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从而失去学习法律的兴趣,导致法律学习的效果不佳。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课堂上讲授的法律知识缺乏条理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做到让学生知法、懂法。这一现状制约了高校素质教育水平和法制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也失去了让学生利用法制教育的平台树立法律底线的实际意义。

2.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首先,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由政治教师讲授法律课程,很多教师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全面、不准确,使得法制教育形同虚设。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上大课的方式,将整个年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这虽然节约了教学成本,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有差异,导致教师在授课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更让学生失去了最简便快捷的普法教育机会。

3.教材使用缺乏针对性。

目前,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的法律类课程少之又少,依据专业需求编写的法律教材也十分匮乏。法制教材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行之有效的法制教材密不可分。可见,为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推动学生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专业需求的法制教材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应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能够面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将法制教育充分地与专业教育融合,力求做到简单、够用。

4.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

法制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当前多数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采用讲授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法制教育缺乏实践性,让学生失去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法制教育本身应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只完成了对学生理论上的教育,在实际应用上收效甚微。再加上有些教师有惰性心理,不结合案例教学,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不喜欢上课,使得法制教育很难向前推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改进途径

结合以上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在今后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推进法制教育工作:

1.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强烈呼吁各个学校将大学生法制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让更多的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在心里筑成一道“法律底线”,在生活中做到不逾越鸿沟半步,同时能阻止身边的人不违法犯法,从而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在风华正茂的青年周围,切实起到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2.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也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可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兴趣点来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首先,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渗透融合,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设定道德与法律底线,让学生做到有所不为。其次,将法制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在职场的法律底线。再次,将法制教育放到自我实现教育中。充分融合法律知识与就业创业知识对有就业创业欲望的学生进行教育,让法律知识助力其今后的就业创业之路。最后,将法制教育与大学生兴趣点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法律实现维权。

3.拓宽法制教育的方式,开辟法制教育的实践渠道。

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来激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了解法律知识,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带动全体学生掀起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潮。例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法庭听审、模拟法庭、街头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法律的“利刃”,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直观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将法律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人文素质。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社会热点评析”“法庭内外”“知识产权法律维权”“劳动法律维权”等选修课的形式,通过对当下发生的热门、焦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热爱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通过分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能使学生欣然接收相关的法律信息,还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看到听到的媒体法律信息中,除了正面消息外也有很多负面消息,因此,在选取热点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带领学生挖掘隐藏在负面新闻背后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去判断是非曲直,分析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是否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一深刻剖析的过程将会对培养学生法律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校内外勤工俭学、生活消费、校外实习、自主创业等社会法律实践问题,我院成立了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法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优化法制教育的环境。

首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发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网络平台,提供学生在线法律服务,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优势,从而打破原有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开辟更为广阔的法制教育空间。其次,本着“依法治校,依法治学”的原则,下大力气改善校园内部与周边环境。例如,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假日开展有意义的主题式教育活动,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让法律的阳光普照到每名学生。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懂法、不犯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今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之路还十分漫长,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法律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积极改进,让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郝静 赵丽 王丽晓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谷春德.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第11篇

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与目标研究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原则,是在实施法制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这方面的观点主要有:(1)法制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5](2)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在教学中贯彻三项基本教学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36]应坚持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关联性与差距性相统一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37](3)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8]关于高校法制教育规律的研究,许多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王国桢探讨了大学生法制观教育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小学法制教育与大学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大学生法制观教育与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及高校教育机制。[39]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实效性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李璐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基础课”新课程法制教育功能主要有发挥理论、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功能;扩大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0]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陈大文认为如何提高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需要教育者们深刻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正确认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41]简要评论近五年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成就显著。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日益为学界所重视,研究的内容更多更广泛,研究课题更加务实。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论文以法制教育为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样化,突出实证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多样化趋势,尤其重要的是近年来研究者更多地重视使用问卷、数量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对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内容呈现专门化趋势,比较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开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其他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始研究高校法制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跨学科的研究对拓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视野和理论深度非常有利。但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囿于学科限制,大多数研究法制教育的学者都没有系统的法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经验,导致研究视野狭窄,研究角度片面,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强。

作者:张蓉工作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第12篇

1.1青少年对法律常识问题回答比较理性:当被问到你认为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及其对法律的认识程度时,73%的同学回答生活中还是会接触到相关法律的问题,目前对法律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基本的。11%的同学回答到法律在身边很少触及,基本只能接触到一些政治课程,觉得法律在生活中得不到重要体现。12%的同学认为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接触到的相关法律事件微乎其微,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也比较淡薄。2%的同学认为在学校以及家庭中接受的法律教育都比较笼统和宽泛,认为自己生活圈限制较多,各方面管理也比较严格,能自律,基本不接触法律,对其认识也较少。这说明青少年大多数都还是能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还有部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浅但懂得维权;极少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法律的必要性并不关注也对法律无兴趣了解。

1.2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教育比较紧迫:青少年是不成熟的孩子,他们的稚气未脱,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都很容易使孩子受到诱惑,更何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是懵懂的,他们要开始接受社会,接受现实和新事物的时刻,他们盲从并活跃着,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走歪路,往往在不经意间受了一些社会中阴暗面的干扰而毁了人生。为了不让孩子随波逐流,能让青春懵懂的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并认真的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1.3如何教育青少年让其具备充分的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当问到学生学习和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和是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权益时,64%的学生回答主要的了解渠道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以及书本,可以看出学校和家庭是对孩子法制教育的主要力量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生自我学习并看相关的书籍也帮助青少年认识法律的重要性。32%的学生是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了解并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由此看出在现如今这个发达的电子信息时代,媒介也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载体,使青少年获得了一定的法制信息。但只有4%的学生对家庭,学校的教育以及媒体影响较低的。调查所涉及的学校都有开展普法教育,但多数同学都认为效果一般,因此我认为只是在学校中的法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学生的负担也较重,因此在进行的普法教育的灌输也会比较吃力,学生们会大致明白一些死板条框却不会运用,因此生活学习中家长的教育和电视法制媒介还是占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不仅家长要做好法制教育的工作,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多看新闻时事以及法制教育来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

1.4强化社会人群的自我保护及诉讼意识从青少年抓起:当问到孩子们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是该怎么做时,71%的学生回答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但仍有37%的学生都回答不想去再多纠缠,就当自己吃亏积累经验了;问到为何不愿意去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能维护自己权益的法律还是懂一些的,但不想有太多的争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比较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青少年还是很不成熟的群体,他们只要不去维护自身的权益就会有更多的受害者出现,只有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才会避免使更多的人受到伤害,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稳定。我们应强化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从小抓起,促进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2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对策

2.1学生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在学校里,因此最快接触到学生的地方即为学校,在学校不仅要开展普法教育,更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们了解到相关法律以及保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性。首先,学校因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重视课堂中的法制教育,时刻能让孩子受到法律的熏陶;其次,学校还可以在课间时播放法制时事以及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最后,学校还可以在图书馆设置有关法律的专栏书籍供学生了解以及开展法律的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2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因此,需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法制意识并科学的提高全民素养。首先,各单位要定时开展法制教育和相关宣传;其次,在小区展开固定的家庭法律的知识竞赛,以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法律意识;最后,家长常与孩子一起看法制节目以提高家庭的法制意识并给孩子塑造和谐良好的环境。

2.3应常在一些公共场合设置法律咨询服务活动,提供给人们更多了解法律的机会,并且在各院校开展法律讲堂,设立保护青少年的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让青少年可以充分的了解法律,并能在权益受到伤害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保护自身权益。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