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3-12-10 16:4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第1篇

自 2006 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地产、低碳地产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在 2013 年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之后,绿色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多个省市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标准。根据《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我国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 10 亿平方米;到 2015 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对于“绿色地产”这个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广义的学术概念,涵盖了所有建筑形态和业态,涵盖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等所有投资主体,其类型不仅限于商品住宅、酒店公寓、商业写字楼等纯市场化的建筑,还包括市场化并不充分的工业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以及完全非市场化的政府办公楼、校园建筑以及军队办公楼和营房等建筑设施。

而“绿色地产”则至少需要房地产市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参与才能完整体现其含义:供给和需求,即开发商和消费者。绿色地产需要更加强大和全面的产业链支持,需要绿色金融、生态规划、节能设计、绿色施工、节能物业管理等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协同配合才能实现。总的说来,我们认为:绿色地产就是指开发商以盈利为目的,以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原则、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和谐社会为内涵、以节能环保技术为支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来的住宅小区、公寓和办公楼等地产项目。

“绿色地产”作为有别于“绿色建筑”的一个商业概念,在实践中,必须恪守有别于学术术语“绿色建筑”内涵的基本底线,即:人本,环境和利润。其实,这也是全球公认的建筑可持

续发展三原则。人本,即房地产开发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与人性化住宅空间。环境,即绿色建筑所要求的“四节一环保”,需要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到开发行为对本地和区域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要求项目在设计理念上将自然、人和建筑统一结合在一起。利润,房地产业必须维持基本的利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余力去尝试可能会增加建造成本的新环保技术和理念。

2013 年的绿色地产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事情无异于朗诗绿色地产和当代节能置业的上市。年末三湘股份收购中鹰置业,为2013 年的房地产企业向绿色节能的转型之途立下了一个闪耀的路标。可以认为,目前的绿色地产跨入资本运作时代,绿色节能、科技地产作为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产品差异化策略进入市场的法宝,正在逐步转变为这些先行者进入资本市场的钥匙。

而当前房地产行业内众多的概念:产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与文化地产等无一能回避绿色地产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国家政策的强制和激励,是绿色建筑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按照绿色地产的三重底线思想,在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地产转型的过程中,决定性因素在于房地产企业的主观意愿,而这个主观意愿实际上取决三方合力的作用:一是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的约束、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绿色标准及规范的导向;二是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地产的需求;三是地产企业的利润。而当前中国普通百姓的绿色消费习惯还有待培育,使得绿色建筑带来的直接市场利润仍不明显,无法形成主动的市场需求,需要适当的政策激励,以便引导消费、启动市场。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第2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对现代建筑项目施工提出新的要求,绿色施工得到人们的关注及大力研究。但是从我国绿色施工现状来看,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并未达到当初预期的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就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将发展绿色工程当成今后建筑施工的基调。本文阐述了绿色施工的概念及内涵,从新视角下探讨了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对策。

关键词:

新视角;建筑工程;绿色施工

1前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每年因建筑消耗的能源资料高居世界第一,消耗资源与能源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建筑工程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建筑垃圾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建筑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综合各种因素,2006年我国就提出了绿色施工技术,经过了近十年的研究后,在施工途径与方法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现实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这种形势下,探析绿色施工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施工的含义及内涵

(1)绿色施工的含义。

在《绿色施工导则》之中就表明,所谓绿色施工就是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等各类要求基础上,采用技术及管理手段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实现四节一环保的施工要求。而四节一环保就是要节约材料,节约水,节约能及节约土地,一环保就是要保护环境。对于建筑工程而言,绿色施工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的重点环节,也是综合应用施工技术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绿色施工就是建立绿色建筑的一种手段,所以就必须要让建筑实现绿色化,因此施工中就要科学选用绿色材料,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方法,加强监管理以及绿色验收。

(2)绿色施工的内涵。

随着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绿色施工被进一步深入。这种施工不仅仅要求施工中必须封闭现场,降低施工中的尘土,降低噪声扰民,还应该在工地四周栽种上各种花草。还应该定时进行洒水等各类措施,确保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比如生态和环境保护、社会和经济发展、资源和能力利用等各项内容。当然绿色施工也并非和传统施工完全不同,这种施工是在传统施工基础上依照科学发展创新与提升传统施工体系,自然二者也存在极大的不同。传统施工主要目标就是经济效益,一味按照承包合同、技术要求、施工图纸以及项目预算等各种要求施工,而将保护环境以及节约资源做到次要事情,一旦经济效益和其他方面发生了冲突时,基本上都不会考虑保护环境,而是以环境与资源作为代价。所以传统的施工模式是无法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尤其是最近几年,不断追求高效利用资源,环保为基本原则,因此绿色施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3新视角下绿色施工的对策

从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现状来看,还存在各种不足之处,还需要结合新视角下企业特征采取合理对策。

3.1建立科学的施工法规与制度体系

要发展绿色施工,就必须要以科学的、系统的制度及法规作为关键。但是从现实来看,人们思想意识并没有自觉去实施,政府还必须要加强监督和引导,从我国实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当然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必须要符合市场的基本规则,要发挥绿色施工的推动作用。并且应该将绿色施工法规视为整个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作为现场管理的一个基本依据,当然制动该体系过程就必须要具有系统化,要多学科、多行业协商。目前我国绿色施工还是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2制定科学的激励措施

事实上,采取合理的经济体制是推动绿色施工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扶持、调节税收、完善激励政策,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来激励承包商主动实行绿色施工,合理应用绿色施工技术。要针对存在的因素,把一些地方设置成一个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发挥的示范作用鼓励各个区域加快试点和示范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绿色施工快速发展。并且通过示范工程这个有效平台,加强了绿色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施工技术,并将这项经营应用进去,才能够更好促进绿色施工发展。为促进施工技术高速发展,就必须要对相关的工作实施评优,当然评优的基本要求中必须要有绿色施工的内容,这样就能够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激发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加强宣传绿色施工教育

从目前现状来看,许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明白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就需要极大宣传力度,要将施工相关人员作为培训重点进行培训,要深入教育,极大培训的力度,通过宣传和培训让每个员工具有更新的理念,提高个人认识,营造施工氛围,提高管理项目的水平。从现状来看,人们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建设全过程中根本不重视施工阶段。因此宣传教育就必须要正确理解绿色施工,认识到绿色施工之重要性。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职业素质,有益于教育可持续发展行为,从中受益。加强宣传与教育绿色施工,从准备阶段开始到竣工全过程都要贯穿教育。

3.4建立绿色施工的管理体系与制度

要推行绿色施工,就一定要从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上入手。实施目标管理,施工之前就必须要将绿色施工的方法与内容融入到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中。而落实绿色施工关键在于管理,施工管理的项目不同,施工组织关系也随之发生极大变化。总承包单位的技术人员就要将绿色施工编制进组织设计中,必须要落实到工程现场的管理各环节中去,要严查严格落实。主管部门就要针对现场施工实施跟踪与监控。在绿色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企业才能够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向主动接受,才能够让绿色施工规范化及制度化,才能够真正满足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并且企业还要认识到绿色施工不仅仅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还要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5构建绿色施工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201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标准》,为了促进绿色施工,主管部门就要依据评价标准,建立量化绿色施工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具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就应该颁发评价标识,必须要在社会公众意识中提高评价标识具备的地位和社会价值,提升获得标识的经济价值,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竞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作者: 单位:山东德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尹葵.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李军.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3.

第3篇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精细化;建筑全寿命周期

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其中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和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0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近年来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一是选址和规划是否合理,绿色建筑必须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二是是否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绿色建筑必须降低资源消耗,尽量使用再生资源;三是是否采取了各种节能措施,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是否尽可能采用了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四是是否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五是是否有效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六是是否具有建筑功能上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的建筑体系。①

2 走精细化道路发展绿色建筑

2.1 精细化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

所谓建筑体系的寿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建筑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着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1.1 精细化建筑设计

以往,建筑师的重点主要在于建筑设计的功能或者形式,选材或选型上的依据往往是形式的要求或者甲方的意愿,建材和建造多服从于设计的需要。精细化建筑设计要求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因此,作为建筑性能决策者的建筑师有义务自觉地将提高建筑寿命周期环境性能作为重要的设计决策基础,在设计阶段预测建筑系统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能源及污染的输入输出,从设计上统筹安排,综合节能,并尽可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全寿命周期建筑环境负荷,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推广全寿命周期的设计观念,我国引入了建筑寿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筑寿命周期评价不仅是对建成建筑的性能评价工具,更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的工具。它可以辅助建筑师对建筑系统全寿命周期进行预期性研究,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设计与评价的互动交叉,要求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命期间对生态环境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在设计阶段加以避免或弱化。

2.1.2 精细化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要求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当然,绿色施工除了封闭施工、降低噪声扰民、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外,还应该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有人将绿色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绿色施工具有“四化”的特征,即系统化、社会化、信息化、一体化,这实质上是将施工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

精细化建筑施工要求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完成建筑的建造,还应该从清理场地起到交付使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国目前的施工整体水平较低,所谓的工业化还只限于建筑机械的使用,整个过程依旧依赖传统的人工作业。系统化、信息化等也只是限于管理层面或者资料的整理,建造的主力――工人依旧是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在施工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争取早日实现施工的“四化”。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每个工程施工之前,都要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在满足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与生态协调。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完善绿色施工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2.1.3 精细化建筑的运行和维护

精细化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即在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低耗、无害的空间,降低建筑及设备老化,易更新、易维护,保证建筑在使用周期内均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为了节省初期投入,而增加后期的运营管理成本,或以降低健康、舒适、高效等标准作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1.4 精细化建筑的拆除

对于废旧建筑的拆除,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目前建筑垃圾的数量很大,仅北京、上海每年的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000万t。堆放或填埋占用大量的土地,建筑垃圾的淋滤液渗入土层和含水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忽视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重视施工垃圾的处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之一。

精细化建筑的拆除需要设计初期采用易拆除、易降解、污染小的材料,拆除过程中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2.2 精细化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要仅仅是落于概念的炒作和手法的盲目照搬,而应该认真分析各种途径的优劣及适用条件,依据建筑基地、周围环境、气候多方面相关因素,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精细的部分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规划、设计时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2.3 精细化建筑的功能

经济、美观、适用是建筑最基本的三大基本要求,精细化建筑的功能设计也要求从这三方面综合考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的国情、世情,精细化建筑功能,节约土地资源尤为重要。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合理安排功能分区,提高建筑的功效和土地利用率。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等。

3 结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增长由快速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得到修正,粗放型大批量建造成为历史,新建建筑的数量明显降低,建筑质量要求提高,促使建筑师由快速、粗放型设计向精细化设计转变。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绿色建筑体系的完善,同样对建筑师的精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转变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也需要从建筑教育开始,同时也需要业主和领导不要一味要求“形式新颖”,还需要制造业的介入,即整个国家工业水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震平,宋中南.施工建筑垃圾管理调查[C]//第二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子江.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Nils Larsson.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中国绿色建筑[C]//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28-45.

[5]甄兰平,邰惠鑫.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03,3:56-57.

注释:

第5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业 绿色施工 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 发展态势 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建筑 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建筑活动也是最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活动之一。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自己对新的建筑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根据现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倡导,众多建筑学家不约而同的认为,21世纪要全面提倡并实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与施工

2.1 绿色建筑

根据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中的规定,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2 绿色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绿色设计+绿色施工,这个行业内公认的公式道出了绿色建筑的关键,在绿色建筑过程中,绿色设计是基础,绿色施工是关键。一方面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两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即使设计非常“绿色”,若施工不“绿色”,也不能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为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四节一环保”的技术经济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规范绿色施工管理,提出一系列绿色施工具体做法、措施。

2.2.1 绿色建筑施工的实质内容及相关要求

通常情况下绿色建筑又被称为节能建筑或可持续发展建筑,其实质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是指建筑对环境没有危害,其建设及存在是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其次是指建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环境现有的自然资源,通过利用新型能源、循环材料等方式以降低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负担,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最后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尽可能地提供健康、安全、舒适性良好的空间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不遭到破坏。为了实现上述建筑节能的目标,要将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思想充分贯彻到施工过程中,这就必须从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节约材料、用水,降低噪音、震动的污染,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在建筑设计时,要以建节能环保和安全舒适为设计原则,从源头上实现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环保节能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遵守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落实建筑节能的施工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减少污水排放及扬尘污染,在科学合理施工的情况下保证施工工期,以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2.2.2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措施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及环境影响最大的生产活动之一包括建筑施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世界人口剧增、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等生存危机的挑战和威胁,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实现绿色建筑的相关措施概括起来为以下几点:①减少各种资源、材料和一次性能源的使用;②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推行可循环利用材料的使用;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绿色建筑,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墙体、门窗安装及保温屋面施工管理。

1.1绿色建筑墙体施工。空心砖承重墙为绿色建筑一般所采用的墙体,即可节约材料有课提高墙体的保温效果,同时在在必要情况下可采用新砖在墙体外部进行堆砌。墙体保温层的施工管理是绿色建筑墙体节能的核心环节,为提高墙体节能性能、降低墙体能耗,施工时可在墙体外侧或内侧设置保温层。在墙体节能施工过程中,需综合墙体的保温、抗震、开裂、热值和渗漏等多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根据施工图纸所规定的施工工序进行空心砖堆砌的施工,为了确保砌块均匀整齐要严格对空心砖的位置进行排列,施工时对发生集中应力变化处的墙体和梁柱和砌块交接处的施工质量进行重点控制,确保砂浆以及砌块的施工质量,全面提高墙体的施工质量。

1.2门窗安装节能。建筑能耗损失最大的部位即为门窗部分,它同样也是绿色建筑节能施工管理的重点环节,解决门窗节能问题需要的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并提高门窗的密闭性。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多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以及毛毡进行填充来实施门窗密封设置,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则可采用弹性材料对门窗进行密封施工。除了用于防偷防盗之外,门窗还应该具备足够的隔热保温功能,绿色建筑为实现其真正意义就必须提高门窗的隔热保温效果。提高绿色建筑门窗的保温隔热效果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石棉板或高分子聚合物等隔热保温的材料添加倒门窗内部。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绿色建筑中应尽量废除金属材料门窗的使用,大力推行复合材料门窗。

1.3保温屋面施工管理。绿色建筑的屋面保温施工同样也是绿色建筑的施工重点,屋面节能施工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注意保温材料选择,切勿选择干密度过大、耗热系数高的保温材料,否则将导致屋面厚度变大、承压过重。屋面节能的主要实现方法是在使用高效保温材料的同时,也可建造倒置屋面或架空保温屋面,借助改变形状的方法以降低其耗热系数,实现隔热保温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实现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architecture becomes the focus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we hope to help and inspire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所谓绿色建筑,其“绿色”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而是代表着一种概念,是一种象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和资源;②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标准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在最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利用现代绿色科技成就,根据当地的环境和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造出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整体生活需求,还要具备和谐、高效、环保、节能等特征,体现出绿色建筑的生产方式,这也是符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生活方式。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地采用无污染、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以控制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把握好平衡。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尽量避免使用合成材料,既节省了能源,又为居住者创造了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不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无害,并拥有优良的室内环境质量。

三、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规划方面

绿色建筑不仅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建筑外部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安全、健康、稳定的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成功的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与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统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设计。从生态规划方面开始,就应立足于绿色建筑的标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配置、绿色建材、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为绿色建筑提供高效的、集约化的生态居住环境,包括最佳的通风环境、日照条件、空气质量、绿地景观等,保障绿色建筑的健全与完善。进行生态规划时,必须结合绿色建筑的内涵,满足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自然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要保证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使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生态规划是促使绿色建筑成为现实并保障其规范的根本。

(二)建筑能源方面

建筑能源的供应方式有很多,绿色建筑应选择最合适的能源供应方式、对建筑能源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最优的能源组合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等这些是可以重复利用、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产生热水。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能源。我国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鼓励、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掌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做好建筑能源的规划工作,保证能源的安全、充足、绿色化供给,为绿色建筑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施工过程方面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将环保的概念纳入其中,实现“绿色规划”。传统的建筑中,人们对建筑材料尤其是装饰性材料不够重视,只考虑到外观性能和价格因素,而忽略了对一些放射性元素和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绿色建筑应尽量选用安全的、低污染的“绿色建材”,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对于已经形成的建筑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对其进行再加工利用,使资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废弃物,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施工”。此外,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进行检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

四、结语

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严重,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俊实,王军. 浅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3);

[2] 蔡利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 江西科学,2010,(03);

[3] 杰克・埃弗里.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建筑开发新潮[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05);

[4] 王,王随林,王清勤,宋晓新,张旭,罗雪莹.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筑节能. 2010(02);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其中节能建筑是提高绿色建筑效益的基本保证。从三方面进行考虑:1、降低能源负荷方面:如设计双层墙体,在两层之间设计缓热冲带,以控制内外的热量、光和气流;使用热容量高的框架进行蓄冷和蓄热以稳定室内温度;使用Low-e 玻璃、隔热复合层玻璃;可以大幅度降低摄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等。2、灵活利用自然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利用太阳能、地热、光、太阳能发电、太阳光发电、自然界的各种水的利用等。3、有效能源的利用和再利用,以减少能源的消费: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河流下水道的热利用、雪的冷能利用等。

1、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

2、绿色建筑设计

2.1绿色建筑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第一建筑大国,建筑能否重新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建筑能耗,推进中国节能与绿色建筑进程。我国传统的生态建筑如“黄土窑洞”“构木为巢”等窑、巢居形式,均注重环保,可视之为绿色建筑的模式。在节能节材节水的今天,我们向往与追求的是“绿色小区”、“智能小区”、“绿色空间”、来营造一个健康无害、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调节身心、升华精神和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这也就应运而生了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绿色建筑。即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将建筑与环保、高新技术、能源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务必要体现、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绿色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它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基础和关键。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应遵循现代开放、端庄朴实、简洁流畅、动态亲民的建筑形象,从选址到格局,从朝向到风向,从平面到外向,从间距到界面,从单体到群体,都要采集天然能源,以利节能;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充分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虚实对比以及建筑设计中各类节能、环保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做到:1)引入“生态关键”观念,掌握生态技术,树立生态意识,是搞好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生态建筑的现实意义是引入“生态关键”观念,积极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作法。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应以“生态、技术、建筑”为发展模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环境特征的表现和技术的运用,使之融入建筑设计中,产生建筑形象。因此,设计在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要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考虑建筑功能与生态环境稳定性和持久性;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整个设计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其特点应符合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多元共融。力求科学化、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各种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建筑当随时代”,倡导绿色建筑设计,是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应该明确的主导思想。

3、绿色建筑设计案例

笔者在实际工程中也有一些应用与实践,例如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某高层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为89米,地上19层,地下一层。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业主的使用要求,在该项目中采用了大量的节能环保技术。写字楼采取的绿建措施:

1)室外环境

建筑布局充分利用所在地自然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优先的原则,创造舒适的室内微气候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平面布局综合考虑场地与办公的实际需求,以满足建筑功能为优先。从办公人员和业主的实际要求出发,布置建筑平面,满足功能需求。强调建筑的性能化设计,借助于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充分模拟建筑能耗、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数字化、性能化的设计方法进行建筑设计。以绿色技术为先导,建筑形式服从于技术需求,建筑形式体现被动式技术优先的原则。裙房采用屋顶绿化方式,既增加绿化面积,又可作为公共区域的休闲活动场所。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设备用房与机动车停车库,同时满足人防的设置要求。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地热能作为建筑物的冷热源。相对于传统化石燃料制造热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产生,节省能源,安全且节省空间,使用寿命长。

空调风系统:大堂、大餐厅、大会议室、中庭等大空间均采用低速单风道全空气系统,其中:大餐厅、大会议室、档案馆顶送顶回,大堂、中庭采用地送风方式,空调机组均采用热回收型,新风就近由本层引入,送新风的同时回收排风中的能量。其余办公等小空间均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的空调方式,新风机组也采用热回收型,新风就近由本层引入,送新风的同时回收排风中的能量。高大中庭冬季顶部设置排风管接入底部空调器回风管上再通过地面送风口送入中庭内,进一步降低空调能耗。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方面,为实现节水30%的目标,不仅采用节水器具,还引入中水和雨水系统,一方面节约用水,一方面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能方面,为实现模拟能耗低于美国“ANSUASHRA曰IESNA标准90.1一2007”要求的12%,除采用提高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等措施外,还追加了智能照明系统和高能效制冷主机,以帮助减少建筑的运行能耗。

4)建筑装修材料绿色可持续

在办公楼的建筑选材时,注重可再循环材料的利用。建筑内部隔墙均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墙(内填岩棉),在卫生间、管道井区域采用水泥板墙。根据墙体所在位置选择板材的层数和岩棉厚度来达到相应的隔音、防火、隔热等要求。此类型墙体质量轻、施工快、无毒无害,有效减轻楼面荷载,且属于可再循环材料。楼地面装修采用结构面层随捣随光,上铺地毯、PVC 面层或刷环氧涂料,既减少了装修荷载,又节省了建筑材料。此外,在材料选择时,尽量考虑距离施工现场 500km 以内的本地建筑材料,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国外发展现状, 国内发展现状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and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gree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the wor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issue. Green building to people, buil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which represents the is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The reflect is full of ecolog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dapt to the local ecological and not destroy the local ecological new idea.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nd detailed at home and abroad for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foreig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当今世界,环境恶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物种灭绝增快、生态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给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带严峻的挑战。而这很多是由于人类的不科学行为造成的,例如建筑,传统的建筑一般都是高能耗的,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学术界讨论激烈的绿色建筑就是从建筑方面相应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筑,利用了比较先进和实用的技术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可循环利用的绿色能源,是目前的热门和前端的行业分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科学的实施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优化,给环境向良性转变带来契机。让环境慢慢步入正轨,创建和谐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

1.1 定义

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节约资源,无污染,低能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能等,户型通风取暖最优化和最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与周围人文地理环境想协调,有助于环境保护和优化等的现代建筑[1]。这里所说的“绿色”取它的比喻意义,是指建筑的是环境友好的,能节约现有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能,与生态环境想平衡,即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生活环境,又不对环境造成威胁,或者保护改良环境。

1.2 特征

首先,绿色建筑大大减低了能源的消耗,对环境污染非常小,甚至没有。其可将能耗降低70% ~ 80%, 在德国甚至出现了零能耗的示范建筑[2]。其次,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气候,人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最后,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

1.3 内涵

1.31节约环保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由高能耗想低能耗转变,低利用率向高利用率转变,传统能源向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转变,逐渐的实现能源的自己自足。绿色建筑在构建时,最大限度的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绿色能源来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以最合理的方式适应的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在使用时,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1.32健康舒适

绿色建筑在建造的时候用的是环保材料,污染小或者是无污染,对人体来说是没有危害的,同时建筑物本身在户型设计来说采光和通风都是最有设计的,周围环境中绿色建筑的绿化等对人体都是有益的。

1.33自然和谐

绿色建筑在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结合,注重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969 年,美国学者麦克翰( Ian L•Mchang) 所著的《自然设计》( Design With Nature) 问世,标志着绿色建筑学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 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综合生态与建筑两个独立的概念提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3]。

欧洲是世界绿色建筑的前锋,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和绿色建筑的设计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例如,“能量活性建筑基础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与分散式外墙新风装置”、“顶棚辐射制冷采暖系统”、“混凝土楼板辐射制冷采暖系统”、“双层架空地面”、“高效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等,部分技术已基本成熟,运营成本低,节能效果好,发展空间大。

丹麦的绿色建筑是欧洲可持续建筑的典范,环保节能理念先进,最新提出了主被动式节能方法。所谓主动式节能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作为动力,室外空气、地下水、海水等的作用来调节建筑的温度;所谓被动式节能方法主要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材料等,从侧面增加自然能源的利用减少超痛能源的消耗,例如增加建筑物的透光性来减少由于日光灯照明而消耗的能源。在丹麦,著名的双U建筑,节能效果显著,洛兰岛上的海上风车园,奥尔期斯市的“日与风”住宅区等都是节能的典型实例。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行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建筑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没有废弃、没有污染、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绿色建筑的特色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起源于 1970 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的“节能建筑”风潮,后来结合“风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与生命周期评估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而成为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今天的绿色建筑,与过去的“节能建筑”、“风土建筑”、“生态建筑”,在环保尺度上已是截然不同的层级。它已经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枯竭、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环境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与建筑及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生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和自然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尽量就地取材,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同时,要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此外,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绿色建筑要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2、绿色建筑发展的多元化

2.1绿色建筑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我国目前绿色建筑发展缓慢,开发商是绿色建筑的创造者,消费者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创造者。他们构成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两大主要推手。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时,会考虑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会从自身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再做是否投资的决定。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时会从自身角度考虑成本效益,再做是否购买的决定。因而很有必要为开发商和消费者开发出关于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的可视化系统,给出绿色建筑直观的成本效益信息,为其决策提供数据基础。此外,可视化系统提供的绿色建筑运营使用阶段带来的效益,还能为政府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提供依据。

2.2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从长远来看,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把最大程度的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产生的能源要大于所消耗的能源,把建筑创造成一个生物体,可以借助阳光、风和雨满足自身对水和能源的要求,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理想的绿色建筑不仅不会损害环境,还会致力于改善环境,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减少水的消耗量,还会对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不仅不会影响空气,还会过滤空气;不仅会节约能源,还会创造能源。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并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和措施。这其中既包括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制定和实施技术援助、信息交流、资金资助、税收优惠、简化程序等措施强制或鼓励绿色建筑的开发及推广,也包括各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制定自愿遵守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及认定标准等积极推动其发展。

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应对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必然要求。克服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顺应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还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致力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的理想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李湘洲.谈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2007 (5).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施工;施工组织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我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逐渐深入,国内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施工理念逐渐被中国建筑者所了解,其中绿色施工理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施工倡导的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理念已被国家所认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于资源占用大的建筑业,企业自身应依据客观条件原则,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要求,逐步从传统粗放型施工向绿色施工转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1、国内绿色施工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建筑以奥运工程建设为契机,掀起一波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协同发展的建设热潮。在这股建设热潮中,涌现了一批成功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建筑。建设部与科技部在2004年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果。依托该项目成果,建设部2005年12月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其作用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建设。次年3月,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后国家又陆续颁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对完善绿色建筑的绿色施工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建设部印发《绿色施工导则》,提出了绿色施工的概念、核心理念、四新技术等要求,对建筑项目涉及的各个单位绿色“施工”加以引导,为后续颁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做好铺垫。随着该标准的颁布,完善了整个绿色施工体系。当前在建筑业,注重“绿色”开发的多半是开发企业,他们以“绿色”为噱头,增加建筑的卖点。他们只注重“绿色宣传”,但真正落实到整个项目上少之又少。刨除绿色建筑不说,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建筑企业,可很多建筑企业没有把绿色施工体系纳入到公司日常管理中来,没有把这种能力看作是一种竞争实力,还不重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节约“资金”,只停留在传统项目施工管理方式。

2、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在《绿色施工导则》中含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故绿色施工内涵包含4方面内容:①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施工设备。②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③控制施工区环境污染。④秉承绿色施工理念,优化施工过程,促进现场文明绿色施工,达到设计要求。

3、组织管理在绿色施工管理的作用

从绿色施工管理内涵不难看出,先进的管理在整个绿色施工管理扮演重要角色。众所周知,管理的核心是组织,下面从组织管理方面阐述其在绿色施工管理的作用。

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就是利用组织具有的综合效应,建立绿色施工组织结构,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确定绿色施工总目标,将绿色施工任务细分至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目标中,让各参与单位在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的领导下有效的参与绿色施工,让绿色施工常态化。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各参与单位共同作用的结果。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

(1)通过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下,可以使各级绿色施工管理机构高效的处理各自的任务和信息沟通。实现机构中各组织层次全员融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保障完成全过程绿色施工管理。

(2)通过组织工具中的组织分工明确各任务的分工及职能责任分配,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3)绿色施工组织管理中建立的内外沟通交流机制在整个项目绿色施工管理中起到了类似神经中枢的作用。通过这个神经中枢可以有效的使来自项目外的相关政策,项目内绿色施工实施执行的情况等信息能够有效传递。

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有效执行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建立的各项制度和项目分解出的各项任务。从宏观角度看,就是确保绿色理念的实现,有效推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绿色理念 功能价值 人性化

当碳排放成为人类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焦点后,绿色建筑便成为了理想中的空间,无形中受到设计师的偏爱,以至于建筑界把它作为现代建筑技术的标志。可以说,绿色建筑化为具有高标准、高价值、高品质的象征。现在已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人们之所以对其情有独钟,是因为绿色建筑的技术指标、建筑文化理念不仅体现着科学的精神,其文化内涵也折射出中国的哲学观。在中国的古代哲学观中,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其强调的观念经过传播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应该讲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自然观与现代社会强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其实是一致的,在本质上都是倡导和体现“绿色、自然”。如果说绿色住宅建筑是为了使人们拥有幸福建筑空间,那么绿色医院建筑则对人们的生理、心理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从建筑的功能性、社会性还是综合性、人性化等方面去探讨研究,都会彰显出绿色建筑理念的价值。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

是突出民族建筑特色?还是以绿色建筑理念去设计恩施市中心医院建筑?主张民族建筑风格形式的认为,鄂西是湖北省少数民族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的“土苗”民族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最能代表土苗文化。这样的观点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鄂西民族建筑的吊脚楼需要占用很多土地面积,且在医院的功能上许多环节和功能是需要相连的。经过分析论证,最后确定以绿色建筑理念主导医院建筑设计。其优越性是:1.体现了恩施市的发展观,恩施市是鄂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需要有地标性建筑,医院一旦建成,将是恩施市的标志性建筑。2.国家和湖北省实施的经济战略发展规划,无论是建设鄂西旅游性经济文化圈还是中央对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计划都需要恩施市走在前列,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的腾飞。3.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4.市中心医院的建设不能破坏恩施市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鄂西自治州和恩施市最大最好的资源,这种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从生态的角度讲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貌。恩施市地处武陵山脉,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其极具自然性,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都会令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其景色没有任何的人工雕刻痕迹,一切都是浑然天成,极具艺术魅力。独特的喀斯特地质条件使鄂西州地下溶洞景观极为奇特,加上森林覆盖率很高,植物、动物资源丰富,构成非常优美的风景区。因此,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是理念的创新,对绿色恩施、绿色治疗是价值的提升。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土家族、苗族一直就非常注重自然的生态性保护,他们视自然为生存的空间,在他们的图腾符号中将动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因此,在土家族、苗族的人文意识中,保护动物、植物和森林植被的功能性对支撑医院的医疗、科研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绿色理念指导下的医院建筑必定是一座在其内涵上体现绿色设计理念的建筑,绿色医院并非一定要外部色彩上是绿色的,在色彩上可以通过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色彩去实现,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感受到绿色理念。

最为关键的是绿色建筑的理念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且将这种关系放大到鄂西州和恩施市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医院建筑。从自然资源来讲恩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鄂西州和恩施市最大的资源。这种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不仅物种多,且生物的多样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物链和生态性。因此,生物多样性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从生态的角度讲,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貌。因此,绿色医院建筑理念与恩施自然环境相互支撑,相映成趣。对绿色恩施、绿色医院、绿色医疗而言是价值的提升。

二、绿色设计理念医院建筑功能价值分析

作为集医院、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二等甲级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2610平方米,地下地上共22层,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还有景观设计面积16000平方米,在其功能上首先是理念先进,突出公益性。二等甲级医院与纯商业性医院不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公众认可程度更高。注重关爱性,救死扶伤是社会赋予医院的神圣天职。当然,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特别是要在人性化的服务方面提高水平和质量,塑造可靠性。可靠性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信任认知度,它决定着患者是否愿意到医院就诊的主观意志,并决定着医院长期的发展,可靠性越高其形象越佳,反之亦然。优良服务性,医院提供的服务范围广泛,俗话说“三分的医术,七分的护理”,其优异的服务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导入科学性,讲究医术的精益求精,吸收医学界先进的技术成果,且要用先进的技术条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佳环境和条件。

绿色医院建筑的空间布局,分割组合以功能使用为切入点,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其物理空间的形态、大小、隔离、开放根据病人的需求和医疗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并充分考虑流动空间的需求,人流量的大小、多少决定分布去向,对人员的出入、路径进行科学的测算,包括楼梯的设计、宽度都要建立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还有停车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救护车辆、探视病人的车辆,测算出数量的最高值。医疗空间的布局是以功能来划分的。根据住院部病房与急诊室分离的原则,急诊室在地上一层方便就诊,住院部病房依科室的不同、住院人数的多少确定楼层。手术室则安排在不同专业科室,以利于手术。医院的办公用房以服务病人、服务医疗为出发点,不与医疗用房抢争空间。对于配套服务的商业空间则本着方便病人和家属,让利于医疗空间的原则布局。经过细心的设计,医疗空间的布局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而流动空间的科学性,彰显了人性化精神,特别是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通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

绿色理念在医院建筑的材质选择上确立了基本原则:1.选择可循环利用的材质。除门和办公桌椅外,其他的则选用铝合金、玻璃等材质,尽管恩施市有很多树木,但是木材一旦坏了就失去了价值,且不能再利用。而铝合金、玻璃等则可回收再利用。2.方便装饰的原则。可以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减少工序,方便装饰,既降低成本,又使装饰的价值提升,对公众的审美也是一种陶冶和提高。3.环保。环保的理念和意识对医院尤其重要,若选择污染和辐射材质对病人容易造成伤害,也极易形成第二次疾病。4.自然。自然材质有助于病人的身体医疗和康复,门和家具选择天然木质材料。材质是建筑的基础,又决定着它的时代风格,从材质上就基本确定了其时代性,在建材上更多的是其科技含金量。

以感性工学的方法在建筑空间内进行色彩环境设计和照明处理,这其实是绿色设计理念的体现。以人的视觉、色觉、嗅觉、听觉、触觉去感觉产品和使用的环境,工作环境对提高劳动效率,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内科病人多有器质性病变,二级、三级分科的病人色彩心理差别较大,消化科用绿色做基调,其他科用弱对比补色组合,中等彩度,中等明度。外科手术与血有关,红色易引发病人的恐惧心理;由于多数外科病人康复较快,心态比内科活跃,采用多彩度配色;产科病房则强调家的温暖,用暖粉色系;儿科采用多色彩组合,且纯度高,中度以上明度,以体现儿童活泼、天真、爱动的天性。因此,在照明的处理上采用虚实结合、冷暖相融、强弱合理的方法以节约资源。同时在建筑的空间内尽量采用自然光,以降低成本。而采用照明的空间选择LED灯具,节约电力资源。由此可见,通过光量、灯具和色彩的力量和作用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医疗具有积极的功效。

安全性以其巨大的力量支撑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安全性成了医院建筑的首要功能。如果没有安全性,哪怕建筑外观再漂亮、新颖,一旦发生火灾或是其他基础设施出现故障,都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基础设施如电力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基本设施和电梯等均选择品牌价值高、性能和质量优异的产品,如病床要使病人感到舒适、方便、安全。特别是在每层楼上都严格按照消防条例配置规定的消防器材,并从质量上予以保障。即预备的紧急通道和消防通道,采用阻燃性能极好的材质,能确保在特殊情况下方便使用。

三、绿色医院建筑环境中的人文意识

当人们在审视建筑体量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它的外部形态和物理空间。对其心理空间的影响和作用往往会视而不见。事实上,国内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品质的优化和提高。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环境,寻求医疗技术与情感平衡。对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预防和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起着巨大的作用。以艺术的手段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对提高社会公众的审美具有非凡的意义。恩施市中心医院的建筑、园林景观、室内设计等方面设计都折射出人文意识的价值性。

标识系统中注重人性化表达。医院作为医疗空间的场所,人员的聚集度高,因此,它比许多场所都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由于医院物理空间的复杂,医疗功能区域分工专业化,病患和社会公众迫切需要有标识系统导航。在标识系统设计中为方便识别,采用指示、图形、文字三位一体的导视方式,指示符号清晰指导方向,国际通用图形以直观性方式向公众传播标识牌中的内容。字体设计为标准黑体,具有简洁、方正、醒目的特征,便于识别和记忆。同时在标识牌中增加光源,在晚上字体发光具有醒目效果。这些看似简单的标识设计其实是以最简洁的艺术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对于细节的精致处理,更体现在为残疾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确保病患在医疗大楼内不同物理空间区域功能区的到达。并在电梯口设置指示盲道,楼梯扶手起点处设置盲文提示,每层病房均增设一间无障碍病房,对卫生间进行人性化功能细节设计。即使是在病房空调送风细节上,也在风管拐弯处增加防震动静音处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或心脑血管病人易发生意外等突发事件,在距离地面300mm高处各增设1―2处紧急呼叫钮,以使在发生意外时,医护人员能及时得到信息进行救治。

在医院景观环境设计上,以规划的系统和功能综合化体现绿色理念,使其更具有科学性。通过树木、植物、花卉的组合配置,导入主题性,通过造型、色彩、品种、季节性营造一种氛围,并通过小景观和亭台、石凳的组合让在此休息的病人和探视者产生艺术的联想,借景生情,抒感,有一种美妙无比的感觉。

以物寓意,象征医院科学发展的未来。在医院大厅,有一种新颖的擎天的喇叭柱,以仿生学设计的造型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感受,其强烈的视冲击力、震撼力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活力和生机,更有一种无限上升的潜在力量。实际上这对对称的大柱是以医院医生和护士所使用的注射器、听诊器进行夸张变形的造型。既体现了医疗空间的特殊功能,还暗示着医院未来发展蒸蒸日上的巨大空间。

在一对大柱体的中间有一巨大的水幕。水在中国文化里内涵极为丰富,从“上善若水”“高山流水”“无水不活”都体现出水的力量,以水象征生命,将医院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水的流动不仅让整个大厅富有动感,而且使其成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大立柱后面与水幕下端交接处的鱼缸其实是一个装置艺术。在寓意上体现“年年有余”的吉祥美好愿望。与水幕组合形成人工与天然的完美统一。病人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艺术,还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并对心理、情绪的放松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绿色理念对医院建筑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使医院的空间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艺术价值、功能价值的提升也超越了传统的理念。在充满绿色理念的医院建筑中,它诠释了绿色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功能性,在对建筑空间和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既对物化的建筑表达出人的智慧,更从中看到绿色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许多子系统去完善。因为子系统的功能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当子系统的功能表达最为完善和科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也就是说绿色理念的升华是绿色建筑与人性化的有机结合,在绿色建筑中将人性化价值释放。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翁奕城. 国外生态社区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6(4).

[4]王勇辉,焦黎. 关于生态社区的几点思考[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挑战,全球建筑业都在探寻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制定相应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2005 年起我国开始倡导绿色建筑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绿色建筑作为重要的应对领域,在建设低碳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都肩负着重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主要包含了三点:一是广义上的节能,即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强调减少资源的消耗浪费,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保护环境,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是指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后续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环节,强调的是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之处在于绿色建筑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业,不再孤立地考虑建筑自身系统的可行性,而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结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所以绿色建筑又可称之为绿色建筑体系。

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展绿色建筑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巨大,国土与资源有限,“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建材耗能多、污染大,建筑物拆毁时难回收、废弃物难自然降解,室内采暖技术与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技术不匹配等都是我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解决以上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家居问题等,符合国家新时期强调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政策。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年建筑量居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但许多资源人均拥有量却位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很多种资源都需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建筑市场的旺盛需求以及建筑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建筑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而且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促进了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了污染,保护了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实现人、自然、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发展绿色建筑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由我国当前国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所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履行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等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使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作为绿色建筑,不管是在设计、施工还是运行管理、拆除阶段,都始终遵循着节约能源和资源,建材和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原则,力争节能和环保等效果达到最佳的目的。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存在的问题

2004年2月,我国第一套建筑行业绿色标准“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同年8月,建设部颁布实施《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10 月实施细则。尽管建筑节能规范早已出台,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通过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点:①我国城市新建建筑符合规范的比例低下,只有 10%~ 15%,能源消费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②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立法和规范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包括政策倾斜、经济杠杆等作用有待发挥;没有健全的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有待建立;缺乏相关行政监管机制。③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主动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筑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重视不足。

发展策略

从设计理念重视绿色建筑发展

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应结合当地气候、文化、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增加舒适度和健康性,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重视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减少室内供暖(冷)热量的损失。节能设备的选择也是建筑师考虑的重点,设计时应选择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注重建筑与绿化的结合,如屋顶绿化、外墙的垂直绿化等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还可以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从而减少空调的消耗, 利于能源的节约。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及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有效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包括在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施工、监理、 检测、竣工验收、核准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管理的亟待加强,加强发展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工作,制定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相应的评估体系,建立结构体系绿色评价、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水的综合利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绿化等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的测试、实验、展示及技术改进创造条件。研究开发推广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策略

如实行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评测;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开放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实行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的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等策略。

结语

实现绿色建筑,是摆在中国建筑设计师面前的新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建筑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使用者等的参与,只有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与监管,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使建筑真正造福人类,为建筑节能减排和改善建筑人居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