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11 10:0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第1篇

一、网络平台功能不健全,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近年来,各大高校加大力度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但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主要为简单化、重视数量、轻质量;再就是网络与现代教学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还依然停留在表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其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高度中重视与推崇,以此对优质教学资源收集、整合、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其次,进一步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再就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教师通过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发与组合,提高教学效果与工作效率。最后,还将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一)针对行业与岗位的需求,调整与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是酒店管理教学资源库的重要内容,对酒店企业、酒店管理专业等的调研,都以此为指导,制定适合当前酒店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改进工作,并由负责人定期与酒店行业相关人员沟通交流,以便实现能够及时根据行业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时效性。

(二)从制度方面提高教师参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因此师资力量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打造一支强大又优秀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成为关键。因此,需要前期在制度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本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为酒店管理专业构建相符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实现柔性化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模块与内容都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模块与内容的增添或者删减都与行业岗位有着紧密的关系,设置实现柔性化管理系统,更方便增减、链接以及共享。不管是系统的建设,还是工作人员的管理,都应当注意柔性化的特质,以更好的体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时效性、畅通性以及便捷性等优势。

四、结论

本篇论文就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了当下缺失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共享度低以及网络平台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这几个问题从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师参与性以及实现柔性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最终保证为快速发展的酒店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孟庆伟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才结构 人才培养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人才的引进,轻视人才的使用

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增加竞争力的源泉,是体现一个企业实力的内在因素。很多的企业都很了解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各个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增加各种福利待遇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通过各种的招聘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大量增加。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样特长也各不相同。但是企业却很少关心每个人的特长,从而让很多人才的优势不能发挥,从而直接造成人才的浪费。有些企业只是为了表面的企业形象从而大量的招聘各种高学历的学生。由于大量的高学历的人才的引入从而更好的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对于有学历的人才来说来到这样的企业只是为了充实企业的知名度,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施展,从而感觉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有能力的人才都是想通过这个工作可以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但是有能力却得不到发挥所以很多人才宁愿舍弃各种优厚的待遇而另谋它业。除此以外,很多企业很是注重外面的人才资源,大量的招聘人才,从而忽略了内在的人才。外在的人才虽然有很大的活力、有创新精神。但是大量的招聘人才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缺乏一定的上进心以及积极性,很容易给公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引入后缺乏培养

人才的引进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其价值。但是在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耗费很大的资金,所以很多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花费却很少。由于人才培养的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人才闲置的情况。针对那些有一定技术的人才,公司为了更大程度上的节约,从而让有限的人才资源不断使用。由人才资源变为榨干资源。从而使得某些人才工作积极性直线下降。这样泛滥的使用固有的资源,虽然为企业节省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以外,很多企业间接的把人才资源固有化。把某些人才直接固定在某个位置,从而不能接受更多的学习。由于人才的固定性很多人才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不仅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结构失调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往往招聘一些专业性知识的人才。大量的高学历高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断引入。从而造成一些学历低的不能就业。企业门槛的提高直接造成人才的浪费。企业往往把中心放在挖掘更优秀的技术人员从而对于管理层的人员不重视,这也是企业想要快速发展的“通病”。重视技术人员,轻视管理人才的观念直接让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下降,从而效益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制约着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企业自身的条件加以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的促进公司的发展。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相应的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做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的开发利用。

(一)发现人才的优势,采用激励鼓励人才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身的特长,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从而更好的利用才会更大效益实现资源的使用。让真正的人才“发光、发亮”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也会增加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促进人才的积极性企业应当设置一定的激励的方法。例如,针对那些表现积极,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可以采用一定的物质或者资金的奖励从而更好的让人才保持持续进取的心态:给人才规划出一条发展的路线,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路线,同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从而更好的增加工作动力:让每个人意思到自己的重要性,凸显出自己的重要性,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人才的培养

在知识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样对于专业性的人才的培养也是重工之重。面对很多毕业的学生只是学历比较高可是实践应用却很少,所以针对专业性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面对中国大多都是为了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却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提高生产效益的根本途径。很多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多去效仿国外的发展模式。定期的对人才进行专业性的培训,让人才更深层次的了解设备或者技术,只有更好的了解当有问题发生时才会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人才专业性的知识也直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优化人才结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人,同样整个企业的效益也是每个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整体的实力提升才会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才,虽然“一专多能”的人才都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人才,但是企业工序的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要实现最大化的生产效率就要优化人才的结构。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的人员不能单纯的放在高学历、高层次的门槛上。只是一味的提高门槛只会增加人才结构的失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同样管理也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技术、管理一旦失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要想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就要做到技术、管理之间的协调配合。企业要发展就要始终保持更新人才的观念,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都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把两者作为新型人才观念去培养协调才会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总结

企业的快速发展制约的因素有很多种,有些外在的条件不能改变,但是某些内在的因素却能直接改变。面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不能及时的处理直接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个企业都应该加以深思。只有更好的处理好人力资源中的各个问题才会直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1语言经济学的背景内涵

语言经济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在当今社会的学科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语言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的学习,而且融合了经济学、语言学以及教育学这三种学科。用全球化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以及政治合作等方面越来越频繁,所以语言经济学的作用也日渐凸显。语言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工具、一种载体,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2语言经济学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2.1语言经济学带动了高校语言类专业的发展

过去高校语言类专业的学习无法满足社会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因为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还要学会运用语言去创造财富,实现语言的经济价值。在语言经济学概念没有提出来或者说定义不明晰的阶段,相关高校对于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处于一种混沌时期,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无法与社会财富创造相连接,在整个人才输出方面没有实现完美融合。

2.2优化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立,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较多地受到企业等组织的青睐。语言经济学优化了英语专业的学习,使得英语这门语言的应用更加具有方向性。此外,商务英语是当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较大的趋势,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在没有语言经济学概念的指引时,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和固化。如今,在语言经济学的视角下去审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无疑是将过去固化的、僵化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化。

2.3有助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从而优化师资团队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立,很多企业和高校逐渐意识到商务英语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使得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地需求,一些高校正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开设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具有极大优势。首先可以整合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资源。其次,能够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在财富创造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语言经济学的提出,意味着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老师整体素质必须要提高。为了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老师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经济学以及语言学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老师的重要性地位逐渐凸显,从而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识观念[2]。

3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对我国现有的商务英语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

3.1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学生学习方面重要的引导者,教师的水平制约研究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着其教学水平。但是目前各大高校进行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本身就不是复合型人才,可能仅仅只是掌握了英语这门语言而已,并没有对经济学有较深的认识,这就使得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经济学融合在语言学中,达不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另外,对于商务英语教师的招聘标准一些高校也只是定位在英语能力上,而不是放在语言经济学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此外,商务英语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而市场又处于时刻变动的状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未能具备时效性,所教授的内容往往和市场脱轨。

3.2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英语教学局限于课堂上知识点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趣味性,所以相关学生在学习时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此外,课程体系的设置多为一些理论知识课,缺乏对应的实践课,这样的语言教学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

3.3缺乏实践性

课堂的确是学生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是各大高校往往忽视了商务英语学习的实践性,使得一些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东西。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不能仅仅靠搞研究、抠字词就能掌握,要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3.4校企合作的尺寸把握不恰当

实行校企合作是当今英语专业教学的进步之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肯定。但是关于校企合作的尺寸,相关高校在把握上还是存在问题,制约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健康培养。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在向企业输出毕业生时,要注重避开所谓的订单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意愿。有的学校在跟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后,完全按照对方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使得整个商务英语教学的范围较为狭隘,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市场的变化是迅速的,学生的培养要根据整个市场的环境来制定,并对未来做好预期,这样才能保证人才输出的准确性。

3.5忽视学生的人文性培养

英语这门语言不是死的东西,而是需要懂得灵活运用。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学习时,不能仅仅只专注专业课的学习,还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从老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对于人文性学习和培养的意识相对欠缺,使得英语学习仿佛就是一个机械的翻译机器,缺乏情感和思想深度。当今社会智能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很多翻译软件或者翻译机器人,其翻译的准确性和速度以及成本都要低于人工翻译,所以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机器翻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也不是翻译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深度、有灵魂的语言交流[3]。

4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对策探讨

4.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更加注重经济学知识的培养。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在商学院,而不是外语学院,这就从本质上区别了这两个专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难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仍要多设置语言基础学习,打好基础。另外,高年级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就要侧重于经济学的融合,实现难度的升级。另外,在进行英语的读写听说时,要侧重于商务方面,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在商务情况下,英语的运用规则和技巧。

4.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推进,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增高,为了满足这一市场人才需求,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一时成为大热专业。但是就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来说,可谓是大不相同。一些国家重点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高,但是地方院校或者非重点院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较差。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都是翻译学、英语等专业出身,真正具备商务英语能力的人很少,但是也不乏有教师继续在商务英语专业方面的深造。总的来说,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不能满足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相关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首先明确招聘原则,然后尝试从国际市场进行教师的挖掘。此外,对教师要有一个定期的培训计划,使得教师保持着学习的意识,这样其教学才不会与市场脱轨[4]。

4.3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处理好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

校企合作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学校应该检车这种特色项目。但是要把握好校企合作的尺度,不要偏离学生的培养方向。过多地根据个别企业的标准进行人才的培养,那样的确做到了针对性,但是缺乏适应性。市场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商务英语人才要拥有较强的市场适用性就必须在本科阶段学习时开拓知识面,这样才能做好应对市场的准备。

4.4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是一种文学,除了专业学习外,还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学习。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这一点,学生自身也要注意。

第4篇

关键词:马戏 人才 培养开发 模式

引 言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的主题内容,而文化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当前文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埇桥马戏艺术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所在的县区则被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这一切足以体现马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年的“两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话题。而近期国家出台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关于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本文所要研究的阐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开发的创新机制。

一、研究价值分析

(一)时代性。本文所关注的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当中的马戏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其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两会当中关于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要求,同时响应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人才方面的号召。

(二)稀缺性。马戏,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带有浓厚的本土民族色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属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但是通过对各大主流期刊数据库的检索,课题组发现:关于马戏文化的学术研究屈指可数,而试图将其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模式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有,人们对它本身的诠释也只是极其粗糙和浅显的,所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可推广性。本文所要解决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马戏发展存在的问题,最终根据实际问卷、访谈等分析结果,归纳问题核心(马戏人才问题),同时在马戏杂技专家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加以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针对马戏人才培养开发模式。解决好马戏的更好更有效的传承发展对其他相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宿州埇桥马戏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记录显示,其中反映的最为关键核心的问题是在马戏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通过总结分析本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事马戏工作的人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而且层次不齐,这为马戏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由于现有的马戏节目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了,所以亟需马戏创作人才的出现,将诙谐表演等新的元素与马戏进行整合,创作出质量更好的作品。

(二)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埇桥马戏的从业人员当中,18岁以下的人员仅占总调研人数的5.95%,40岁以上的约占总数的45.24%,同时作为马戏艺术传承发展的后继人员越来越少。大多数的马戏艺人的后代也大多不从事马戏工作,而这对于马戏行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大龄人才的多数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比较危险的项目,已经无法表演,而对于新演员又还没有具有相应的技术,所以导致项目的缺陷。

(三)人才培养随意性强。根据实际调研问卷显示,目前大小马戏团在针对本团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占总数约97%的马戏团没有具体的打算计划,即使有所想法但仍没形成具体的方案措施。仅有2.59%的马戏团认为本马戏团存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因为现有的马戏马戏团比较小,很多马戏的人才采取是个别指导的方法,而对这些人进行专业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意识。

(四)人才质量结构满意度不高。调研结果显示对本马戏人才结构和质量满意程度有约75%对马戏团本身的人才结构和质量不满意,仅有约25%的人认为所在马戏团质量结构较为合理。这个因素不仅仅影响着马戏的发展,也影响着马戏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很多人认为从事马戏这个行业发展不是很大,现在又由于在这行业得不到相应的培养也就意味着丧失一些机会,这也就加剧马戏人才的稀缺。

(五)人才质量结构不合理。马戏团从业或先前从业人员对本马戏团的人才结构和质量不满意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专业表演人不足,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节目设计创新人才缺少,宣传和传媒运作型人才缺少等。而其中节目设计创新人才所占比重最大,基本所调研的马戏团均存在此问题。

(六)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马戏团一方面因为自身资金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外交流很少:本地马戏团之间、与外在马戏团杂技团之间、与马戏(杂技)学校间较流很少,马戏表演的节目大多仍停留在之前师傅传授的一套技艺。而这仅适用于当年的时代需要,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时展需求。

(七)经营方式落后。大多数民营马戏团基本采用家族式管理经营,往往一人说了算,不能发挥和调动全部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遇风险,抵御能力差,容易形成“一日落败穷十年”。相信家族,不相信他族,限制投资渠道,无法形成多方位联合,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不能形成规模演出,使得演出质量不高,演出效益低下。

三、马戏人才培养开发模式

结合以上实践调研中得出的宿州马戏人才培养开发的具体现状及特点,本团队加以分析研究并结合去年实践调研结果,并听取马戏老艺人、马戏团工作人员、热爱关心马戏发展的群众、马戏杂技界专家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之前关于促进马戏发展的意见思路,最终形成关于促进马戏人才培养开发的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两步走的模式实现马戏人才培养开发,以下为整体思路。

(一)整合马戏资源。这是模式实现的前提,同时根据马戏的实际特点,本课题组提出短期试用整合和长期发展整合。

1.短期试用整合。因为马戏团数目很多,小型马戏团也占了大半壁江山。虽知其存在不规范经营、经营收入下降、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大手段便是整合小马戏团形成规模经营的马戏团。但这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很难较快实现,特此提出本短期试用整合。“短期试用整合”指的是:短期内整合中、大型马戏团的意愿进行马戏人才培养开发的技艺传承和节目研发创新人员到同一的管理部门,然后统一安排,实现人才整体素质提升,然后促进马戏团演出节目提升,带动马戏经营收入提高,最终实现马戏的短期健康发展。

2.长期发展整合。所谓长期的发展整合,就是实现马戏团之间的优势互补,可以有两种整合发展方式:首先,联合宿州多家小马戏团成立专门的马戏表演公司实现马戏规范化演出表演促进马戏长远的发展,集中资金和人员,通过规模效益,提高整个马戏团联盟的收益。为了马戏团以后的发展,马戏团还应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向公司化体制转变,去适应以后市场的需要,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马戏团兼并和收购等方面的规划,为以后马戏团的长远发展做提前准备。

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素养;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14-03

就现在的趋势来看,很多的高职学校都是在行业与服务的基础上,为了就业而进行的教学,主要是在工学相结合的方式上有着一定的突破。而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它们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现在,高等院校一定要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素质的培养,然后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让学校真正地拥有一套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现在的高等学校有着一定的文化的底蕴,在这样长期的底蕴下,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总是会有着非常多的缺陷。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客观的元素,比如,一些学校的设施相当的匮乏,规模也不是很大,一个学校存在着很多个校区,最终使得发展的空间非常的欠缺等。另外,学生总体上呈现出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的情况;还有,辅导员对校园文化还了解不够。其次,不管是对于辅导员还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校园文化认识不够清楚。同时,校园文化一般都是学生在负责,所以使校园文化有着一定的发展局限。学校并没有把校园文化的建设真正地放到教学中去,并没有真正地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的素质培养分开以及和一些教学工作分开,这些都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

1.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当前的高职的教育来说,我们能够清晰地明白教育的性质。可以说,职业的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从中,我们都能够知道高职的教育就是一种对于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它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最终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在校园的文化当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职业道德方面,高职学生一定要有敬业和刻苦的精神,这是职场的基本素养。另外工作的专业能力是学生走上岗位后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素养。最后,大家都要用到的最专业的职业能力,如一些交往的能力、组织的能力,还有在学校必须学到的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和外语的学习能力等,这些都是一些职业的素养,他们在校园文化的建立中都存在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们只有在校园的文化上兼顾所有的文化素养,才能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这不仅对学生就业能力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一定发展的作用。

3.校园文化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职业院校除了会在教学方面进行加强之外,还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以及通用的素养进行一定的加强培养。这些方面就需要加入一定的文化活动,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真正地实现人才的培养。可是,在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地域,他们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所以校园的文化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成为了高素质的职业学生培养的载体。尤其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面,学校一定要加重对于职业培养的力度,要树立和文化课同等程度的重视的目标,真正地建立起校园文化和职业技能相辅相成的局面。

(二)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近年来,大部分学员都是在就业的导向下、在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下完成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具体的课程,安排一定的校园文化的活动等。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首先,它非常突出职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其次,它特别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多个证书的培养制度;最后,它对于学生的职业拓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特点。不管怎样,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以后就业的一种保证,真正地体现了应用的特色。

2.在校园文化的平台上,融入人才的协同效果。其实,不管是对职业技能,还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视,都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些都是真正地属于校园文化的内容。不管是怎么样的培养模式,这都会使得最终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然后获得一定的学分,从而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方式能够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一些竞赛类的活动,然后让学生得到应该有的学分,达到奖励的目的[2]。这样在一定的课程的改革上面,学校可以让校园文化活动列入到第二课堂学分的获取的方式中,最终让校园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基本上实现活动的百分之百的参与,这样就真正地实现了人才的培养。

二、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道德的养成

只有学生的思想教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道德的完善。学校完全地在坚持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些德才兼备的技能型的人才。

1.抓好学生的日常规范。在德育教育的主题下,我们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当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从日常的规范中去抓起,管理好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养成完美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加完美。学校,一定要实行综合测评来进行学习质量的测定,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的管理和自我的约束的能力。学校将综合的测评工作做到最完美的状态,然后通过综合测评构建起关于奖励和惩罚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不管是在人格方面,还是在修养方面,这样做,能够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最终构建起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

2.在教育中注重德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社会的主要注意力基本上是集中在德育的教育上,因此,德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学生在院校中接受教育时,辅导员应该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在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都应该增加一些关于人文社科方面的选修课,如举办一些关于学术以及人文方面的讲座等,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

3.增加特殊活动的开展。学校不仅只是在学术中加强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还需要再增加一些特殊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一些纪念日,学校开展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思想教育方面的活动,不管是专题报告,还是主题征文,都是一些比较完美的渠道。这样的方式,让在读生能够拥有非常高尚的理想,从而激发他们的一些爱国热情,甚至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实施培养过程,精心建设校园文化

学校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总是加入一些对于职业方面的教学,重点强调关于职业的本质。首先,学校加强对人才素养的培养,完美地利用课堂的戏院,使得校园的文化建设更加的标准化、特色化,最终使得这个方案加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上[3]。学生不仅要在学业上加强努力,还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热情,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并且,学校还要加强学生拥有强烈的参加活动的欲望,从而使得这样的文化活动拥有真正的价值。

(三)加强企业和校园的合作关系

高职的学生不能只是在知识上面追求一定的高度,在学习中也要加入一定的实践。这样才是最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的。只有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职业中去,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让学生掌握到宽广的职业技能。学校不仅要提供有用的知识性能,还要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技能,实现岗位和学习的融合,最后满足现实工作中的需求。

1.企业进入到校园中,实现实践和知识的融合。在校园的文化方面,学校要长期地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比如,学校将企业带入到校园中,让他们在学校中加入一些兼职的工作,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加强实践方面的能力。这样让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创造更加良好的职业方面的环境。首先,在理论的教学中,学生把专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加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解释。其次,学校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让企业到学校中去招聘和讲学,以及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等,加强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熟悉。最后,学校让学生参加一些校园和企业联合的各种项目,最终完成校企之间的真正融合。

2.让校园文化更加的职业化。这些所有的实践方面,包括很多的信息,如模拟招聘和社区服务等,这样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的境地中。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的创业园和创意集市等,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创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完美的工作态度。

综上,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会更加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

三、当前情况下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1.建设的基础――理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当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对它的本质以及规律有着一定的了解。不管是在学校的校报上,还是在一些新闻周刊上,都应该大量地加入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专栏,使得各级的领导对其拥有一定的重视度,然后在学校中完成共同的价值观。

2.发展的关键――重视。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人才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大家都要重视这样的一个建设,加入人才的培养方案。在教育中,只有不断地加入校园文化的元素,让校园中所有的人员一起来完成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加入到可持续的发展中。

3.发展的根本――人才。在校园中,人才的培养就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校园的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生芳.新升格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J].职业圈,2007,(12).

[2]周玉仁.改革、反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课的问题及思考[D].北京师范大学.

第6篇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 校企合作 模式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02

Abstract Today's era is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knowledge-based technology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teaching mode of knowledge based technology talents is adopted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enterprises 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school train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alents, which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talents, make the enterprise get better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tudents the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This paper will be i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the specific mode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Keywords big data; colleg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significance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大数据的时代,目前在科研、医学、卫生等许多领域内,数据的整合、分析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据中囊括着很多的信息,我们要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分析,从信息中获取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高校教育的校企合作也不例外。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和学校在这一过程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企业提供机会,学校输送有技能的学生进入到企业里面,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生产技能,促进了企业的长足发展。目前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学校在校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将学生输送到企业。我们要想知道目前高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什么的进展,那么就需要收集高校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的数据,从数据中分析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情况,以及校企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有什么重要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1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这个需求情况,我们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很多企业急需大量的知识型技术型专业人才,所以高校就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社会实践水平,让学生在毕业后更能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

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目前许多学校和企业展开了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企业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就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职业技能知识之后,没有及时进入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仅仅只是学习了技能知识,等真正进入企业工作时,会面临很多的操作障碍。所以,学校虽然使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但是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没有真正地和校企合作接轨,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技能存在着脱节,所以校企合作仅仅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合作。这个问题阻碍着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了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生产操作技能,高校要在培养人才时,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时,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加一些课外实践的机会,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进企业时,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很快就能熟练操作相关的生产设备。

高校虽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但是只要及时作出合理、科学的调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还是能够培养出许多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2 高校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

2.1 订单合作培养模式

订单合作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用人合同之后,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制定一定的发展目标,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订单合作培养模式,将学生和企业直接地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有目标、有计划性地来学习,经过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技能知识,这样在毕业后,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内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直接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和企业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就是企业要求的知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只适合一些用人需求较大的企业,且长期需要招收员工的企业。

2.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采用最多的合作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培B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最后一年实习的时候,直接到企业中来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和企业的生产相关。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习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时,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实现从学生向职场员工的身份转变。

2.3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也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模式。企业在每年寒暑假的时候,专门开辟一些生产线,提供相应的生产设备,这样学生就能在假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岗位实习,也就是顶岗实习。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由企业派出专门的技术员工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之后,学生就能直接上岗,进行生产实习。这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生产流程,学生通过上岗工作,练习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完美结合。

3 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缺乏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到一定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学生的能力不足以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那就需要校企合作。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快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校企合作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实践探索,当前的校企合作虽然存在着一定不足,但是也有着许多积极的进步意义。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学校、学生这三者实现共赢,它们互相介入、互相扶持、最终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把企业和学校结合起来,它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目前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校获得教育经费

我国有着非常多的高校,但是各个高校之间由于经费资金的不同,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经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和别的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培训,因此,这些高校就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获得相关企业的资源投资,学校根据这些投资可以加快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学校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3.2 缓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一些大型密集型产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适合岗位要求的技术员工。虽然我国有着众多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消息滞后、一些就业人员缺乏积极的工作意识等原因,所以导致企业在每年三、四月份都会遭遇用工荒的问题。高校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地缓解企业的用人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学生可以进入到企业内,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利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给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这些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得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3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学生在找工作时处处碰壁,严重打击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进入到企业内进行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毕业后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数据包含着很多的信息,我们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得出了当前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以及它的重要意义。根据数据,我们要不断调整校企合作模式,使之更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个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首先要寻找适合发展本地合作的企业,根据企业再来制定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健康发展。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知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主要采用三种模式,即订单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这几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推动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学生成才、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印象,证明当前在高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是十分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吴冬才,向泽华.建立真实数据、资料面向师生开放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职教通讯,2013(5).

[2] 黄晋.关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监控体系 管理制度 管理机构 运行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94-02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1]。同时提出: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2011年5、6月份,教育部副部长鲁听两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切都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比。

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高职院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重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建立了校内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选取了以真实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了教学情境,强调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复杂,对每一环节过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难以得到保障,缺乏有力的监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场所比较分散,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到位

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大力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比,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凸显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性教学分为课程训练及自主实践、仿真模拟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四个实践环节。而在实施这些环节的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场所较多,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在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教学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学生的实践单位较多并且比较分散,进行的专项实践教学内容和综合训练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正是因为实践教学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特殊性,造成了教学过程随意性大,难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不利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2 实践教学监控范围不断扩大,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质量监控

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系统性的培养,在实施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静态因素变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动态因素变多了,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的丰富性;而且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多样化。显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就变得更加广泛。另外,高职院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院校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的监控指标和体系。

2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由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学质量的环节和因素较多。所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多要素、多形式、多层面、范围广泛的综合作用体系,在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注重对实践教学进程与质量进行持续监控[3]。

2.1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质量监控更应注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实践教学过程有序进行,能够使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综合实践训练。所以教学管理制度应有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验、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的管理规定;校企双方共管机制;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还要有齐全、规范的教学文件等,以做到教学过程有章可循。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会有所调整;另外,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是动态的,并且校内、外实训基地呈现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做适时调整,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2.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

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应有监控的主体和管理机构。根据管理职能的不同,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质量监控[4]。根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可以形成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行业和企业实施协同监控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层面上,可以以教务处或督导室为校级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对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实施与履行职责情况、学生对教学反映的情况进行相关监督,同时对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制度实施及相关教学管理情况实施再监督。

第8篇

【关键词】实践育人;人才培养;高校行政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对高校的实践育人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指明了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方向,明确了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具体任务。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肩负着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进行加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进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客观的环境作为支撑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育人机制创新有助于我国科学化、有效化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推进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能是高校人才培养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经不是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简单要求,开始出现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需求。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信息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新的发在机遇。

(二)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人才市场为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而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更多的是对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要求。实践育人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将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多样化,讲求实践出真知,通过身体力行来培养人才,其人才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育人是高校学生对自身能力培养的诉求。从文化育人、素质提升到社会实践,将原来的传统只注重高校课堂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机制。从个体角度而言,实践育人讲求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考虑个体在群体的共性的同时注重其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对高校学生个性的考虑,能是我国高校大学生能更清楚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不知,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个性的独立思考,自我价值的完善,使传统的被动式教育演变成以学生自主为主导的高校管理模式。

二、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可行性

管理模式的推行需要借助相应的客观环境和技术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期发展的要求。

首先,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社会实践的特性。以往的人才培养更多考虑社会的共性问题和文化价值的短期提升,但实践过程中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于社会需求的考虑,缺乏人才培养自身自我调整机制。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构一个渠道,在实践的培养过程中即能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又能体现社会对于人才的实践技能的需求。

其次,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整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模式的培养机制,但由于机制创新领域相对狭小和单一,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具有相对稳定框架的发展模式。实践育人是对我国高校育人模式的重新思考,能有效的整合各种机制之间的不兼容性,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拓展课堂以外的育人模式,更具有体制的开放性特征。

再次,高校人才培养是实际教育资源为实践育人提供了实施保障。相比之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投资,各种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教育形式更为多样,为实践育人提供了保障。实践育人中讲求对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的实践,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而第二课堂的构建需要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业合作基地,同时企业在高校中建立想要的产学合作项目,为高校合理的对接企业,将知识的有效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实践保障。

三、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高校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制度的构建,也需要考虑体系的开放性,这就需要在构建过程中注意一下问题。

(一)内涵外延的重新认识。实践育人体制虽然已经提出,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开始得到应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实践育人体系的内涵认识不足,往往产生了实践与目标的偏差。只讲口号性的文字游戏,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行动和育人实践行为。因此在构建高校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对于实践育人体系进行重新的认识,对之前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现实的实践育人的实践意义。

(二)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内容包括了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三个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融合制度构建。尤其是对人才培养制度中,人才测评制度的构建。需要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控制机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评,及时发现由于培养模式问题而产生的素质能力偏差,同时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自我控制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进行相关组织结构构建。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组织结构进行测试,考察其是否符合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组织架构中还要考虑产学合作组织的构建,将组织延伸到学校之外,定期进行产学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企业实践基地和相应的行业研究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强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

第9篇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依靠人才成为国家冲破阻滞、向前跃进的关键力量。而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人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是对国家人才战略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是新形势下转变会计职能的必然要求,顺应了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尤其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决策效率和治理效果,事业单位肩负的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无法完全发挥,阻滞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降低了百姓的幸福感和便利程度。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就是要通过人才建设带动会计工作发展,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实现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目标。

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管理现状

(一)思想守旧,人才建设环境不佳

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由于自身的公益性,缺乏营利性冲动,失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动力,故而也就对于业绩分析、预测、风险评估等财务工具的热衷程度不高。因此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先进性和重要性根本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也觉得单位内部不需要引入这种管理方式,自然也就不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了。此外,事业单位领导普遍对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仅限于满足正常的财务活动需求而已,客观上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建设环境不佳。

(二)标准缺失,人才建设方向不明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对于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在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上沿用以往的财务会计人员标准,换汤不换药,管理会计人才建设难以取得实效。并且,由于缺乏明确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人才建设过程中也往往难以分清重点、辨明主次,人才建设方向不明。

(三)管理疏漏,人才建设混乱不堪

当前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性不高,具体到财务人员而言,经常是一个财务人员退休或调岗了才会补充一个新的财务人员进来,这种沉闷、僵化的人员管理机制不利于人员的流动和更新,也不利于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和培养。而且,由于财务人员长期处于同一岗位,不免心生倦怠、丧失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四)培训滞后,人才建设成果不著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缺乏计划和目标,经常是想一出是一出、今年有明年无,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人才培养内容滞后,过度照搬照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内容,缺乏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需求的反映和解决,培训内容实践性不强。培训方式老套,缺乏新意,会计人员本来工作任务不轻,在沉闷、老套的培训环境下难以保持学习热情。没有及时对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进行反馈,致使问题不断重复。

三、健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重视,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搭好“台子”

提高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认真组织学习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及相关系列解读文件,深刻认识管理会计工作对于加强事业单位治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内涵的认识,增强对管理会计工作及人员建设的重视。财政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动事业单位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举办学习班,对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分别培训,推动管理会计工作和人才建设更快更深入发展。在内部营造良好的人才建设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员的聪明才智,事业单位要加强宣传和动员,积极构建和弘扬正能量文化,催动和激发会计工作者的革命创业热情,鼓励和引导会计工作者转变会计观念、更新会计知识、提升会计技能、加强会计学习。探索管理会计理论创新。积极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目标和任务特点,探索适合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方法,为管理会计工作者提供有力武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考核机制,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倒逼事业单位革新和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二)合理评价,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制好“尺子”

探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以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务为基础,系统总结实践经验,设计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经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视角,探索和研究管理会计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条件,如会计核算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参与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等。加强同国际权威管理会计人才模型框架的对比参照,并加以借鉴利用。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明确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评价人员、评价内容,找准管理会计人才评价的“基点”。在已经明确的管理会计人员评价内容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和业务实践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评价方法。注重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反映和评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起全面、真实、系统的综合评估体系,并以此开发和改进人才评价系统。科学制定人才选拔标准。在人才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岗位需求分析,合理设定人才准入门槛,严把“入口关”。在内部组织开展关于会计工作者的调研,摸清会计人才培养现状,找准需求,制定全面、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计划。

(三)科学管理,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筑好“池子”

健全人才层级设计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分类、分层,建立起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层次发展机制。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同高校展开合作,确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课程,并积极承担会计实践教学,共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招聘活动,选拔成绩优秀、能力出色的管理会计人员。人才选拔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宣传和媒介工具,拓宽人才选拔范围,扩大人才选拔基数。加强专家库建设。在多层次人才体系的指导下,注重引进和吸收高层次的管理会计工作者。健全专家人才的选拔程序和选拔方式,建立内部专家库。财政部门应当以地区为单位建立区域专家库,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专家库资源的共享。完善人才考核管理。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打破僵化不变的人事管理机制,积极向企业学习,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畅通人员晋升渠道,构建起同管理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日常管理。科学制定财务管理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会计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严格会计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定期对管理会计活动检查。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倒逼管理会计人员提高专业能力和规范会计行为。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精心培养,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架好“梯子”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人才调研,对事业单位内部人才进行摸底调查,充分了解会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水平等,倾听和搜集会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建设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现状,结合单位财务工作实际,按照目标的难易程度分层次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长期、中期和近期计划,指导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合理设计培训内容。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注重面向未来,侧重实务。在培养内容设计上应当注重对会计人员信息分析、预测、决策、控制、规划等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帮助会计工作者提升财务分析、风险管控、绩效评估、组织管理及决策分析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和渠道。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展开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如组织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等。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加强对自我的继续教育。健全培训效果考核。注重培训期间的情况反馈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和整理培训效果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和内容。组织培训成果考核,合理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培训成果考核体系。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第11篇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校的众多学科中,管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组织改革,其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创新,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直接进入企业经营一线,面对变幻莫测的组织环境,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各项管理实践的挑战。

近年来,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在国内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次中美两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美国学生的创新性指标明显高于中国学生,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教育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整个培养过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塑造。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大学对于教师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让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模式,再加上当前教师劳动仍是一种谋生手段,因此高校教师也很难有动力和热情进行教学的革新。

对于高校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进行反思,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是当前高校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教育专家、工商管理类教师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例如改进教育模式、校园文化、教学方法和方式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以选择的方向。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怎样培养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需要倾听用人单位的诉求,需要倾听已经毕业学生的反馈,他们在实践一线,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要求,提出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和要求。

华侨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国务院侨办所属侨校,上级主管机构及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将其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并在切实执行,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也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11月是华侨大学50周年校庆,工商管理学院借助校庆校友返校这个时机,采用问卷的方式向校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参加此次调研的校友来源比较广泛,他们代表各类用人单位提出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结论不仅对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于国内其他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借鉴意义。

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人才

从调研结果看,按照李克特量表法,校友(代表社会一方)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员的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非常看重,校友认为这些能力非常重要的比例超过了50%。让校友对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按照得票多少进行排序,结果是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此次调研是有说服力的。有些结论不完全一致,例如,按照李克特量表法,有47.82%的校友认为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即认为非常重要的比重并不太高,处在中等,但按照排序法,它排在第三位。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并不矛盾,原因在于认为专业知识重要的校友往往把它排在极高的位置。工商管理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此次调研也能看出这一点,校友所看重的交际沟通能力、适用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校友认为创新能力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重为100%,也是最高比例。调研结果说明,如果将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工商管理学院应该重点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如果将所有工商管理学院定位为培养理论型创新人才,确实要求太高,又有点不切实际;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切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另外,校友认为工商管理学院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比较欠缺的是:抗压能力、创新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兴趣知识。这其中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又非常重要。这说明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需要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工商管理学院目前培养上还比较欠缺的地方,应该重点发展。

三、培养方式的选择

从统计结果看,校友认为,培养方式重要程度的排序依次为:教师带队参加与企业的交流、教师讲授、学生专题讨论、参加创业等计划大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从该结果看,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能看出,校友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方式也非常重视,例如,学生专题讨论、参加创业大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都是校友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教师带队参加与企业的交流排在第一位,并且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培养方式,这一方面说明了校友对培养实用性能力非常重视,都很看重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选择了教师带队这种方式,说明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很看重学院专业教师的参加,这样会提高知识的接受速度,并且有教师指导,与企业交流中获得的知识更有针对性。

四、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的方向

对于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项目上,按照急需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名前五位的项目依次为: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交流、创新性课程和实践的锻炼、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其中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宣传力度,校友认为也有提升空间。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的建议上,归纳起来主要有:注重实践培养,包括培养实践性人才、实践培养要结合职业道德和科技发展、信息管理多上机操作;培养全面型才,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加强英文教学;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培养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这说明,工商管理学院今后需要在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上增加力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法、创新性课程和实践安排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五、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

1.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

调研的四个部分都说明实用人才的培养是校友们所看重的。这次在调研问卷设计上,为了获得正确结论,我们并没有特别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以防止问卷出现引导校友按照我们要求回答的现象。但从调研结果看,校友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都很看重。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将实用和创新结合,那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的内容、培养的方式及今后的改革都要向这个方向迈进。从调研结果看,校友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特别是与企业的交流。今后工商管理学院需要结合企业的要求、与企业进行沟通,同时将企业请进来,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课外的实践中,创业、创新等竞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系统性思考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通过一次课程、几次讲座、一些活动很难实现目标。这种人才的培养要通盘考虑,既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创新,也要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体现创新,还要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甚至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创新。因此,学院今后要从多方面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需求

目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有着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同时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也被划入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中。而结合旅游管理教学的现状,很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融入职业轨道,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磨合期”。这对于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少困难。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为社会输送的是专业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具有职业能力,就能很快与市场接轨,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关于旅游管理教学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进行准确专业定位

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对于人才管理培养缺乏一个整体的清晰的目标,定位方面不够实际,学生成为“试验品”,甚至“牺牲品”,不少学生对于自己为何要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这个课程今后要做什么,沿着怎样的就业方向前进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整体、合理的思路。

所以,学校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做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一些学校已率先尝试的“定单式培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另外,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优势师资力量,即集中整合自己最优势的资源,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这种对毕业生的准确定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做深入的调研。一方面,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与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事需求单位进行多方、反复沟通,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搜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相关建议,通过调研和反馈,学校将对本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有较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修订以往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及模糊的定位,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置都是基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的,不少教师都是讲完课就不了了之,对于专业的应用等方面涉及较少。所以笔者认为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该是合理科学的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发言的群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让他们对该专业未来的需求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本校的毕业生也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及其他学生的培养做出贡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原本不甚合理的课程设置更合理和完善,使毕业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

三、强化师资管理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以通过对现有旅游专业教师进行分期分批专业培训,将其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与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相比,他们更能够抓住旅游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精髓,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可以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以提升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到旅游企业中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