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10:0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循证医学的实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循证医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51-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1]。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具体患者。临床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或应用于实践的开始,对于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循证医学和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
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2]。 我国传统医疗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临床经验为指导制定医疗决策的。其运作过程是医生知识经验在临床的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实质上属于经验医学的范围。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与这种医疗模式高度一致,突出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以培养知识经验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弊端主要是学生用大量时间积累知识,而没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师或上级医生在完成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重在知识的灌输,并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临床实习阶段,实习医生看一看典型病例和阳性体征,能够验证理论和增加感性认识,再加上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把课堂上讲过的内容重复一遍,实习医生可以对疾病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机械、刻板、缺少领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限制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循证医学的定义
David Sac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善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3]。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循证医学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临床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又是在这种认识方式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
3.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有较大影响。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是医学基础课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等临床思维能力能力尤为重要[4]。所谓临床思维能力是指把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定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是一个临床医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而实习阶段正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实习过程就是临床实践的初始过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指导其临床实践,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会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循证医学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践过程中大致可分为:(1)针对患者提出的临床上需要解决的痛苦,明确具体问题;(2)检索含有与临床资料相关的所有颌面外科学文献;(3)严格评价所收集证据的合理化和实用化;(4)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愿望要求相结合评价结果,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5)对治疗疗效进行长期追踪随诊并进行再评价。
4.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中的诊断,治疗方案,处理及其预后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用循证医学来解决。比如:关于放射性骨髓炎的诊疗。首先面对就诊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危害性等进行文献检索,查寻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相关的论文,同时也应重视其并发症(如颌骨病理性骨折,神经损伤,术后出血及感染等),应该慎重的按患者要求做合理的决定性治疗方案。在治疗后,应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行追踪观察。统计其放射性骨髓炎的患病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特别是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神经的损伤率及其此在处理后的恢复率。认真评估手术治疗的价值及意义,并为系统评价提供一定的资料。再如唇裂的手术修复治疗。手术目的: 是尽量恢复唇、鼻部的正常外形和功能。正常的唇、鼻部有如下特点:两侧鼻孔等圆等大,鼻尖及鼻小柱居中,鼻翼不塌陷,上唇两则高度相等、对称,红唇丰满、唇珠微突、唇红缘呈弓背形。患儿适应于手术的基本条件是:一般健康情况良好,无明显贫血,无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及周围组织无感染。目前具有争议的是手术时机,一般认为单侧唇裂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左右手术为宜,双侧唇裂推迟到六个月。再次,手术方法也较多。现在,在循证医学中根据唇裂具体情况在取证分析后采用一种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其实,在面对错综复杂较困难的问题时往往可以在循证医学中寻找答案,众多临床医师把循证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紧密联系起来,一定会将口腔颌面外科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新的领域。许多口腔疾病的临床症状较重变动较大,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就诊。一位合格的口腔医生对于任何病例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知道并了解不同治疗方案对病人好转的可能性,需要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或做出治疗意见均可在所需的资料证据中获知。其实,实践循证医学在口腔外科临床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溶为一体,使我们临床医生常规地更新知识,提高临床医师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并在使用资料时更加严格,同时也增加临床医生在做出决策时的自信心,同样也聚焦了所有临床医生的力量和去发展口腔颌面外科学。
5.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口腔颌面外科教师队伍建设。临床教师不但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努力,更要在教学思想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上下功夫,重视向学生传播先进的循证医学思想。临床教师要认识到,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趋势[5]。要充分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并改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努力,更要在教学思想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上下功夫,重视向学生传播先进的循证医学思想。教师要认识到,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趋势。要充分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并改进临床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更新以下观念:①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②让学生从死学转变为巧学;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④从短期充电转变为终身教育;⑤变知识经验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创新开拓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做为口腔外科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积极进行循证实践[6],不断善于寻找评价运用证据,以自己临床实践,为循证口腔颌面外科学提供最佳证据,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防治口腔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人类口腔健康。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 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J]. Br Med J, 1996,312(12):1371
[2]Newman MG. Improved clinical decision?鄄making using the evidence?鄄based approach[J]. J Am Dent Assoc, 1998,129 Suppl:4S-8S
[3]McGivney GP. Evidence?鄄based dentistry article series [J]. J Prosthet Dent,2000,83 (1):11-12
[4]史宗道,石冰,陈娥等.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和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2001,1(2):102
[5]Wataha JC. Biocompatibility of dental casting alloys: a review [J]. J Prosthet Dent,2000,83(2):223-234
[6]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methods and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paper devoted to degenerative lumbar and sacral spinal stenosis. Zh Vopr Neirokhir Im N NH Burdenko.2012;76(4):64-8; discussion 68
关键词:方证对应;数据挖掘;循证医学;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01-02
中医学以其疗效卓著,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日益彰显其优越性。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益的变化,中医学如何走向现代化也成为现代中医需要思考的问题。“方证对应”理论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不断深入研究下,其理论日渐丰富和完善。“方证对应”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可以认为是中医药与世界主流医学接轨的桥梁。为此“方证对应”理论的方法学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1“方证对应”研究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1.1“方证对应”理论的历史渊源及进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运用以方名证的方法,方中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即是以方名证的典范,在论中还指出了治疗疾病的法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纵观《伤寒论》113方可以看出都是“证以方名”而“方由证立”,方证一体。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方证进行了新的总结。至此以后研究“方证对应”者甚少,直到清代以降,伤寒学家柯韵伯以具体方证为纲,进行方证研究,将《伤寒论》中的汤证分别隶属于六经脉证之下,并且分经阐述了本证主治、变治,随证治逆等方法。书中用桂枝、麻黄、柴胡等汤证,统辖仲景113方治。同一时代的徐大椿则运用从流溯源之法,将《伤寒论》之113方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日本医家在孙氏“方证对应”学说的影响下,也倡导方证相对,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总之,对于“方证对应”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伤寒论》方与证的对应,没有大规模地将所有与某一方相对应的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
1.2“方证对应”理论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与国际早日接轨,得到国际的承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药,使现代科技方法能够拿来我用,充实和发展中医药成为每一个中医人的历史使命。
对于中医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背离和废弃“方证对应”的基本原理,将中药脱离中医理论来进行研究,将方剂与证剥离开来进行研究的错误倾向,破坏和否定了方与证的对应关系,把方剂“非中医药化”,造成了方剂研究思路的许多混乱,也降低或破坏了方剂的功效。近年来随着证候实质和方剂实质研究的深入,“方证对应”研究日益显示出其对认识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性。
目前所讨论的“方证对应”绝大多数仍囿于《伤寒论》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新版《方剂大辞典》共收录方剂10万余首,5版《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共出现证候名称800余种,如何将如此众多的方剂和证候的相关规律探索清楚,建立一证一方、一证多方、一方多证等形式多样的“方证对应”综合体系,是“方证对应”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证候本质研究、方剂作用机制研究、方剂适用范围研究等领域找到突破口的希冀所在,也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2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中医“方证对应”系统评价数据库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它以“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判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1]为宗旨,以追踪证据、严格评价证据、综合证据、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基本环节,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实用、科学的方法学体系,正在全世界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兴起和发展,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加强对中医临床研究文献的判定和评价,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把有理有据的文献拿出来重点研究,然后再借助计算机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使分散的、零星的文献成为系统的资料,将有助于证候实质研究、方剂机理和疗效研究、“方证对应”研究等的深入进行和发展。
由于中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古代医案,如何将古代确有疗效的医案数据进行系统研究,使现代中医师通过网络或者图书获得某方具体治疗应用的最佳证据,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将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循证医学通过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最佳证据的理念告诉我们,用系统评价方法提取最佳证据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借鉴循证医学理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以方统证的系统评价方法体系进而建立“方证对应”数据库。
3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的探讨
中医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产生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如果能够将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历史文献和大量临床病例以“方证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规律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则会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据挖掘技术以庞大复杂的数据为对象,通过对数量巨大,内容复杂的数据进行组织处理、分析、结合和解释,自动地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发掘数据内在联系,揭示数据所反映的客观规律,系统揭示大量数据中隐含的复杂关系,预测发展趋势。现代分子生物学成功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成功揭示了基因与蛋白质间的复杂联系。如果能够将其引入“方证对应”研究领域,建立“方证对应”研究的计算方法学,则有助于揭示方与证之间丰富的复杂相关关系,推动“方证对应”理论和实践的现展。
4展望
1七年制神经科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七年制的神经病学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依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因课堂教学时间紧,教师只能匆忙讲完大纲内容,很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学生则忙于作笔记,来不及主动思考,对课堂内容难以充分理解,也很难发现或提出问题。临床见习时,由于某些病例少,而学生人数多,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期末的考试复习,学生以教科书和课堂笔记为蓝本,通过强化记忆,考试多可顺利过关。考试结果分析却表明病例分析题得分较少,学生也普遍反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而且,考试一结束,强化记忆的理论知识很快遗忘,严重影响了神经科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往往会把教科书当作绝对权威,没有树立要经常更新自己神经病学临床知识的观念。然而神经科学总在飞速发展且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工作不久就会发现许多新疗法、新理论是教科书未曾讲到的,而且,教科书上所讲的许多知识若干年后也会过时。
总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首先面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在临床教学和实习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格,这是近几年来医学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医疗法规与操作技能训练的矛盾的问题。医师法规定没有医师执业证书,就不允许参加临床医疗活动,这样实质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的各种实习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医学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医生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最近两年才开始进入专科的临床实习,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刻苦,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英语水平较高,能较好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但是临床经验少,临床实践时间不长,在临床教学资源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专科医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教学课题。
2循证医学在神经病学临床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神经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他有其独特之处,解剖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
神经科疾病国际分类ICD210中的病种多达1000余种,病情千变万化,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神经病学是一门初学和入门均较难的科目,如何引导本科生更快且更理解和掌握神经病知识,要靠老师想办法去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神经病学的学习中来。
21世纪是脑的世纪,神经病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证据源源不断地涌现,临床实践活动日新月异,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才能节省时间,迅速寻找到与自己学习和工作中所遇见的问题。比如通过循证医学证实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并不能提高对脑中风的二级预防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出血的机会增多,对指导临床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前期理论教学和见习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终点,我们除课堂上理论学时授课时讲解的神经科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外,在见习、实习期间让每个学生参加我们的临床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分析,帮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合格的医学生。
3引入循证医学观念进行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对策
在多年神经病学的临床带教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一方面医学生缺乏基本的循证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又有较强的兴趣。具体到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我们应从加强对从事神经病学教学的临床医师进行循证医学知识的培训、临床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改进等几个方面入手,尝试通过这些途径尽快将以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学习,不断探索能力的终生教育为目标的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中。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循征医学的方法培养实习医师的临床思维,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首先老师与同学一起诊察患者,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诊治意见,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讲解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中文CNKI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的利用(让学生熟悉、掌握网络医学技术),讲解如何对被查阅的文献作批评性评价,指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应用到临床情景中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献、课本和咨询其它教师(查寻证据);有没有其它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以后临床遇见的类似问题中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
循证医学要求对每一个临床病人的治疗都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提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证据,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循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医学实践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和高年医师的个人临床经验,而且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世界范围内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 骨科;循证医学;外科学
1.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Weihui 4531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 Surger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mode in the orthopedic clinical training of surgery masters. Methods 46 surgery master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e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each group had 23 cases.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Theory examination, clinical case analysis, knowledge update examination and study initiatives were assess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①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scores of theory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However, clinical analysis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P < 0.05). ②Better performance in new knowledge update was gained in the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group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P < 0.05). ③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more advance in study initiative (intensifying surgery knowledge,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ing learning efficiency, improving self-study ability) was observed in the evidence based training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of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mode into the training of orthopedic surgery masters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ncorporate knowledge in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is also enhanced significantly by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Orthopedic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urgery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外科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学习多以“经验”教学为主,学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医生,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中;目前研究生所用医学教材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缺陷都会影响到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在外科学研究生培养阶段避免这些缺点,寻找一条理想的适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研究人员的重点问题。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被称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1]。2000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ekett将其重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订每例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EBM一经出现即成为研究人员的热点,将EBM应用于教育中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2],要求医生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最终目的是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3]。薛亚卓[4]认为EBM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EBM引入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阶段,现将外科学研究生在骨科临床带教的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月~2015年6月选择我院2012级(21名)、2013级(25名)临床骨科实习的硕士研究生共46名,其中,男45名,女1名,年龄21~30岁,平均(24.67±2.64)岁。随机分为循证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23名。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及基础理论课成绩(英语、外科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循证教学组 按照EBM基本步骤[5](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实施证据-后效评价)实施教学。在查房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病例,根据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问题内容包括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后等。如:胸腰椎结核的诊断方式、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展开讨论,就提出的具体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找出相关资料并筛选其中最有效用的资料作为证据进行EBM系统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及学生根据科室相关诊疗经验以及资料进行总结,制订最佳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以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2.2 传统教学组 采用传统的经验和灌输式带教方法,通过带教老师的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实习教学等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常规考核 两组学员在出科前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病例分析考核。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考题一致,题目满分为100分,客观题50分,主观题50分,由医院研究生继续教育科及骨外科教研室主任共同命题,主要考核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对骨外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临床病例分析考核以病例个案讨论形式进行,由科室副高以上级别老师进行打分(带教老师除外),满分为100分,主要考查研究生对骨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
1.3.2 骨科新进展内容考核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题目满分为100分,均为主观题,内容涉及骨科诊治新进展方面的知识,由骨外科教研室主任及骨外科博士命题,重点考核两组研究生对骨科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
1.3.3 学习主观能动性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及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等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常规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研究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相比,循证教学组的平均成绩高于传统医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组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病例分析方面,循证教学组研究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对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较强。见表2。
2.2 两组骨科新进展成绩比较
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在骨科新进展方面考试成绩较传统教学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接受循证教学的研究生对骨科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掌握更好。见表2。
2.3 主观能动性调查
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循证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外科学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见表3。
3 讨论
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和程度,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本科临床实习生的培养。目前国内在对外科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仍采用“带教式”及“经验式”临床教学模式,由此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尚可,但单向授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参与,因此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临床思维的培养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6]。为了避免常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寻找一条理想的教育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EBM一经被提出,即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EBM的理念应用于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8],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与临床需要真正做到观念上的改变: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的教育[9]。我院是教学医院,有临床带教、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工作。硕士研究生大多受过相对正规系统的本科医学教育,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对EBM有较佳的接受能力,因此,本研究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3.1 循证教学模式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本研究发现,将循证教学模式引入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虽然理论知识考试与传统教学组研究生无明显差别,但在临床病例分析方面和对骨科新进展知识了解情况有明显提高。循证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活动更加充分地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更加切实的应用于临床工作。因为循证教学模式要求研究生主动进行文献检索去回答提出的临床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培养其形成EBM的系统诊断思维,因此提高了硕士研究生临床病例分析技能和实践能力[10]。研究发现,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提高了对骨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自学和搜索骨科新进展知识的能力[11],不仅让研究生学到了知识,也真正学会了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中[12]。而传统教学组研究生的知识来源于上级带教老师,限制了对骨科新进展知识的学习。另外,应用循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不同意见的辩论,但强调辩论时必须阐明理由,提供充足证据支持[13-14],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2 循证教学模式增强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研究对硕士研究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发现,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要明显强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因为在循证教学模式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15-16],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另外,在循证教学模式下要求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譬如多媒体、骨骼三维立体模型等,培养研究生在骨科学所需的三维思维方式,并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激活思维[17-20]。
将EBM引入临床教学中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关注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理念[21]。谢肇等[22]认为,EBM模式必然是未来医学教育模式发展的方向。通过本研究发现,将EBM引入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将更加有利于外科学研究生对骨外科理论、临床实践及新进展的掌握,进一步促进骨科临床教学的发展及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本研究为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于研究生培养阶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Bailey CS,Fehlings MG,Rampersaud YR,et al. Industry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elievable or confli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urgical literature[J]. Can J Surg,2011,54(5):321-326.
[2] Charles C,Gafni A,Freeman E.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odel of clinical practice:scientific teaching or belief-based preaching?[J]. J Eval Clin Pract,2011,17(4):597-605.
[3] 祁全,张铮,张文龙,等.PBL结合循证医学模式在研究生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7(3):116-117.
[4] 薛亚卓.循证医学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1):119-120.
[5] Straus SE,Ball C,Balcombe N,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kills can change practic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J]. J Gen Intern Med,2005,20(4):340-343.
[6] 钟玲,李新玲,陈建伟,等.PBL与EBM相结合在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4(3):106.
[7] 席焱海,叶晓健,何海龙.循证医学理念在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引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45-148.
[8] 高瑞,袁文,周许辉,等.在骨科临床实习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方法[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99-201.
[9] 丁邦晗,梁国荣,李焕梅,等.从PBL-EBM深化中医急诊内科研究生教学模式[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24-725.
[10] 许东,肖淼淼,马科,等.PBL结合循证医学理念在发热待查疾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 13(9):916-919.
[11] Weng YH,Kuo KN,Yang CY,et al.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mpetition in Taiwan [J]. BMC Med Educ,2013,13:66.
[12] 任启伟.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理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36(1):70-71.
[13] 左恩俊,牛卫东,马国武,等.循证医学思维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口腔综合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12):758-761.
[14] 李静,余天雾.探究“PCE”三联合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80-81.
[15] 郑宏庭,方芳,刘理.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1):45-46.
[16] 张颜波,赵同,张敬军,等.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6):427-430.
[17] 桂春,李世康,朱立光.循证医学在心内科临床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2,(2):107-109.
[18] 俞捷,许洁,庹芳旭,等.以医学类硕士生培养类型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5,5(8):29-33.
[19] 腾清蕾,熊二峰,赵林静.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3):21-22.
[20] 刘伟,马冬梅,王磊磊,等.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急诊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9):136-137,178.
优秀会议的邀请函范文一尊敬的朋友:
你好!
团赞助专注于对校园文化的打造和传播,始终关注于当代大学生个人创意、社团活动及大型校园赛事等多元文化,始终致力于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孵化有生命力的原创文化、推进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我们对这些文化进行整合并使之能补充、丰富并构成多彩生姿的新校园文化。
XX网作为天津高校第一门户网站,拥有10万实名制在校大学生会员,通过为会员提供兼职、购物、学习、娱乐、交友、创业及就业等七大服务,建立了一个黏性很强的XX会员社区,信任基础良好,强互动性的XX会员成为XX推广服务企业客户最优质的人群基础。
在庞大的会员服务基础之上,我们离不开3000余个合作商家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受到了部分合作商家的委托帮助商家赞助校园活动,以及承办校园相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上半年XX网及合作商家校园赞助物资预算价值超过50万元,同时我们还将适时举办大学生旅游节、校园服装模特大赛、美丽校园行推广活动、毕业季职业课堂推广活动、教育机构成果展、健康早餐计划、晒出卡路里活动、创意设计大赛、名人进校园活动、校园歌手大赛等数十个活动。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资源共享和互补越显重要,我公司希望与贵团体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共同谋求发展。在此,我们竭诚邀请您参加我们近期举办的赞助投放说明会!
邀请范围:天津市高校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团体。
参加条件:
1、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团体的负责人或外联人员方可参加。
2、团体人数在30人以上。
3、团体每学期需要举办至少2次活动。
会议时间:
周六、周日9:00-10:30、10:30-12:00、13:00-14:30、14:30-16:00、16:00-17:00各一场(每天各5场)。
报名方式:
报名请在微信回复姓名+学校+社团名称+联系电话+时间段,以便安排坐席。
XX网社团赞助
20XX年XX月
优秀会议的邀请函范文二教育会议邀请函(二)
各上游企业负责人:
中国学前教育联合会第二轮项目说明恳谈会将于XX月19日下午两点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三楼会议室召开。
届时将有联合会秘书处班子成员和北科学院相关领导为大家详细解读联合会成立的意义和具体运作方式。在会上将征询广大厂商的需求和相关意见,为合作共荣和未来幼教产业的发展资源共享等实质性内容做一系列讨论,同时也为中国学前教育文化产业联合会2020xx年会作部署。
欢迎各企业老板及负责人报名参会。
备注:
2020xx年会将于20XX年X月XX日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召开。届时将会有500名园长、100名幼教商、100名幼教商参加。期间,将有幼师学院的380名幼师为此次会议展示大型才艺表演;500名园长将在现场进行幼师招聘。
欢迎各位幼教界朋友报名参会。
XXX
XXXX年XX月XX日
优秀会议的邀请函范文三尊敬的检验界同道们:
XX月的上海,我们将迎来检验医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交流会议20XX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这是对近年来检验医学领域临床与科研成果的大检阅!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医学事业的快速进展极大的助力检验医学的变革。基因检测、分子诊断、实验室自动化、床旁快速检测已成为目前检验医学的主流,在个体化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的检验医学将更加注重循证医学的证据,分子检验将进一步的发展,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将通过转化医学的平台更加快速的进入临床实践。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转化,合作共赢,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会,以大会报告、分论坛、专题演讲、卫星会议等方式,就近年来检验医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及各种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寻求突破,促进跨专业、跨地区的合作,力求搭建一个发表学术观点、争鸣学术思想的理想平台。会议期间, 将同时举行华东地区实验室管理论坛。
本次会议将进行学术征文,并进行优秀论文评比。同时, 将按照学会奖励条例对20XX年度各类学术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希望国内外新、老检验界同仁能在20XX东方检验年会上汇聚一堂,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相信通过此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大会,定会让各位不虚此行。
让我们相聚在初冬的上海,感受这座海纳百川、现代文明城市的魅力!尽情享受20XX东方检验年会这场学术的盛宴!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 目的 研析基于泌尿外科的护理带教实践,并分析循证医学在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选择该院泌尿外科护理专业实习生110名,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带教;B组用循证医学带教。评价两组带教效果。结果 B组实习生考核的理论知识成绩为(81.9±2.5)分,高于A组的(75.0±2.3)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6.995,P=0.039);B组实习生的实践操作成绩为(89.0±3.1)分,高于A组的(78.5±2.9)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7.859,P=0.011);患者对B组实习生护理满意度高达81.82%,高于A组的50.9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526,P<0.01)。结论 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带教中,可有效提高实习生的护理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泌尿外科;护理带教;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37-02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过渡过程,是每个护理实习生的重要时期[1]。在此期间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理实习生接触时间最多,对实习生起到传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而提高带教质量,使实习生能在实习期间实现实质性的提高,是护理教学发展的需求。泌尿外科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年龄段的特殊性,使得临床护理有其专业性,给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循证护理已成为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2]。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泌尿外科中是临床带教发展的趋势。对此本文对基于泌尿外科的护理带教实践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该院泌尿外科接受轮转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110名,其中男性12名,女性98名,本科生13名,专科生97名,年龄18~23岁,平均(20.1±1.2)岁。共有临床带教老师24名。按照随机分配与自愿的原则,将11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5名。其中A组实习生有男性7名,女性48名,本科生6名,专科生49名,年龄19~22岁,平均(20.4±1.3)岁;B组实习生有男性5名,女性50名,本科生7名,专科生48名,年龄18~23岁,平均(20.0±1.1)岁。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带教,轮转实习生跟随带教老师进行查房,然后带教老师根据查房内容对实习生讲授相关护理学知识。B组用循证医学带教,具体为:带教老师带领实习生在泌尿外科临床实际工作中提出护理相关问题,如肠胃道、心理、导尿管、引流管等方面的护理问题。然后基于问题查询论据,带教老师可指导实习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让其收集相关资料,尤其注意培养实习生检索文献的技巧。此后进行论据评价,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运用相关知识及基本科研设计,筛选出所需要的论据并进行处理。将得出的护理方案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并鼓励实习生采用随记、直接交流等方式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有待改进的地方。整个循证护理过程中,带教老师可适当运用教学技巧,以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提高带教质量。
1.3 观察指标
带教结束后,对A、B两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理论知识以我院自行设计的考试进行,满分为100分;实践能力以我科室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对实习生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以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的形式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B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成绩分别为(81.9±2.5)分和(89.0±3.1)分,相应均高于A组的(75.0±2.3)分和(78.5±2.9)分,两组比较在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B组实习生护理满意度高达81.82%,高于A组的50.9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770,P<0.01)。见表2。
3 讨论
临床护理教学是带教老师帮助护理实习生将课本知识与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随着医学模式及生活的转变,当前护理学已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护理为中心的系统化护理,现代社会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使得临床护理教学工作面临众多新问题。临床现有护理模式较多,但差异较大,尤其是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差异更大[3]。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4]。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一种理念,该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对护理过程所出现的现存实证进行有意识的确认、应用,并将个人护理技能与文献回顾而获取的实证相结合。从而获得有效的护理效果。
泌尿外科相对于其它科室的护理工作难度要更大。一方面泌尿外科患者以男性居多,但多数护理实习生为女性,由于该科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使许多操作具有特殊性。如为尿潴留患者实施导尿术、对导尿有关的感染护理等,很多实习生刚开始都很难放手去做[5-6]。有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留置尿管的现象,若操作不慎则将会进一步造成尿路感染[7]。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往往对实习生护理工作不放心,希望找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临床带教的难度,且降低了患者对护理实习生的满意度。本文将循证医学应用到泌尿外科护理带教中,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循证医学带教实习生的护理满意度高达81.82%,远远高于传统带教的50.91%。该研究结果也与郑利平[2]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主要可以归于实习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制定出的护理方案更能获得患者的信赖[10-11]。该护理理念能帮助实习生在查询问题依据后自己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来规范临床护理活动。可使临床护理实践实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有效改善当前临床带教模式的不足[8-9]。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泌尿外科应用循证医学带教的实习生在带教结束后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中都取得了比传统带教实习生更高的成绩。循证护理理念下,带教老师和实习生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经验和课本中,他们能够在收集文献资料的同时及时更新知识。且带教老师还可针对实习生特点适时的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可加深实习生的理解,提升自身能力。如本文在对实习生带教过程中可重点为其讲解泌尿外科相关知识,所实现的护理内容含心理、饮食、生活、手术后康复、睡眠指导等多方面。如患者手术后若出现腹胀、呕吐等现象,在及时向医生汇报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相关的胃肠道减压操作,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勤翻身,以使体内气体及时排出。还有如手术后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护理[12]等。
综上可见,将循证医学带教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带教中,可有效提高实习生的护理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刘彦慧,曹晓媛,张燕鸣,等.176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75-278.
[2]郑利平.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58-59.
[3]Martov AG,Gttrbanov SS,Stepmnov VS,et al. X-ray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atrogentic injuries of upper urinary tract. Urologiia,2009,(2):25-32.
[4]刘文静,杨瑞贞,孙菲,等.三级医院循证护理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9):1047-1049.
[5]陈永文.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35-36.
[6]盛芳,刘俊须.浅论泌尿外科管道的护理工作[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47,49.
[7]陈沁华.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3,(20):53-54.
[8]陈鸿尔,孙兰飞,葛庆青,等.循证护理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11):1-3.
[9]饶艳,黄丽华,叶昌华,等.专科护生循证护理教育效果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3,12(5):410-413.
[10]Guthoff RF,Schmidt W,Buss D, et al.Development of a glaucoma mierostent with drainage into the suprachoroidal space:fluid mechanical model approach. Opthalmologe,2009,106(9): 805-812.
[11]谢庆环,梁玉芬,孙吉花,等.循证护理对改善泌尿外科术后输尿管外引流与内支架管内引流患者护理需求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17-19.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主血脉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由各种诱因引发脉道功能失常的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在临床上常见为心、脑血管及周围循环系统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血、脉以及主宰二者的“君主之官”心,与AS密不可分,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更是导致AS的主要因素。
1 心主血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
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是指心有主血和主脉两方面的功能。心主血其含义为:心气推动血液环流不息的运行,对人体各脏腑器官具有滋养作用[1],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若素体不足,年老体虚,以及高脂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诱发心气虚,造成血行无力,心力、心律、心率异常,则心主血功能失调,心脏无法正常搏动及推动血液的运行。血行不利,停于脉中,产生“瘀血”,日久化火而蕴“毒”成“痰”,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病理产物。“瘀”“毒”“痰”瘀滞脉道日久,侵及脉壁,形成粥样病灶[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气虚患者PEP(排血前时间)/LVET(左心室排血时间)的异常率为9.7%,心气虚严重影响心脏射血功能,进而影响血液循环。换言之,心主血功能失调严重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脉道。
2 心主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
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祖国医学中,脉属“奇恒之府”,血液和营气皆循环行于脉内。心主脉是心主血脉的另一生理功能。心主脉是指脉管的充盈和通利,也就是脉的正常功能活动有赖于心脏的搏动[4]。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其根本在于脉壁异常,脉道不利。《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归于心”,指出血是通过脉而归于心的。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滞于脉中,脉道不利。心脏无法通过促血液循一定方向流动而调节脉率、脉压、张力,即心主脉功能失调,易出现心脉痹阻。日久则脉道失养,损伤脉管。
3 心主血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心主血脉理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心的主宰、控制下,以心气为动力,以血脉为物质基础,血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心主血、心主脉任一功能失调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利则可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为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以及长期精神压力等。其中,高脂血症为最主要的诱因。高脂饮食造成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特别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增高,可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另外,高血糖,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的增高,同样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即血液异常,血中有病理产物产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中医学认为的血中病理产物“瘀”“毒”“痰”可以致动脉粥样硬化相符。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脂质沉着于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使内膜灶状纤维化,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殖,形成粥样病灶,管壁变硬,管腔狭窄,最终引起继发性病变,证实了脉道不利、心脉痹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
转贴于
4 心主血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虽无“动脉粥样硬化”之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胸痹”“眩晕”“中风”“偏枯”等范畴。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一种疾病的名称,更是多种心、脑血管及周围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变基础。临床上常见为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闷痛,常呈放射性,放射至左肩及左臂。斑块破裂时可以形成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心肌梗死。《灵枢·五邪》篇云:“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十分接近。《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则与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症状很相似。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周围血管时,常以下肢动脉为主,临床表现为肢体局部皮肤红肿、变色及瘙痒,形成血栓时由于血供障碍可以引起间歇性跛行或下肢坏疽[6]。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应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徐 放,于 峥,敖丽英.《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494496.
[2]张 艳,杨关林,于 睿,等.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131514.
[3]王忠云,张卫国.“心主血脉”与心钠素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0,10(6):45.
[4]马淑然,刘燕池.心主血络论[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4):254256.
[5]章 薇.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4,22(2):253254.
1.1整合医学的提出背景
就人类的医学发展史而言,已经历了3000余年。前期医学的发展呈现出“合”的特点,可叫做“最初的整合医学”。在探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现代化医疗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亦呈现出分科日益细化的格局。由原始的基础、临床以及预防性的主要医学区分,逐步地过渡至三级的医学科,当前,又出现了更加细致的区分。专科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医治的效率及其精准度,促进了医学的迅速发展,然而,也导致了医学学科知识日益琐碎化、零散化,从而加大了临床学诊断的难度。同时,医学范式的变革、民众的健康观念持续性地强化,诊治开支的递增,致使愈来愈多的医学工作者意识到现代医学应再次进行“合”的改善。
1.2整合医学的概念问世
17世纪时的西方“整体论”哲学观念可以说替整合医学的提出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医学范畴主要体现出多个学科的医治情况。“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通过“关键词”的方式首次发表于FamilySystemsMedicine刊物上(1975年)。上世纪80年代晚期,《柳叶刀》(Lancet)刊登了题为“ComplementarymedicineintheUnitedKingdom”的论著,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由此,替代式医学日渐普及开来。不久,美国的医学界便通过官方平台了此概念,并成立了“美国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NationalCenterfor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NCCAM),目的在于通过现代化主流的医学系统将传统的医学精华加以有效性地整合,从而冲破医学界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束缚,进而获取防治各类慢病效果的目标。美国整合医学委员会(AmericanIntegrativeandHolisticMedicalCommittee)的成立(1996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合医学发展的进度。国内整合医学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其后,《医学与哲学》刊物在2009年的11月倡议、国内六家学会共同创办了第一届“医学整合”的相关主题大会,鲜明地公布了医学整合的概念,主要涉及到临床学和基础医学、预防性医学、公共卫生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另外,也将医学和人文加以整合。2012年12月,樊代明院士在北京举办了有关整合医学的论坛会议,构建整合医学系统的思想逐渐成型,同时,还提出了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的定义,即基于人的整体性视角,把医学范畴中最为领先的医学理论内容以及临床学各个专科中最具实效性的经验进行有机的整合,且基于现实性的人的心态、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展开整修、调和,从而使其与人类的健康要求以及病灶的防治目的相吻合。也就是说,整合医学不单单提出如何看“病”,而且更应是看“患者”的一种方法论。它的理论前提为基于医学观、整体观以及整合观等多个视角,把人看作自足完整体,且把人放置于更为宏观的总体境遇下(涉及到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态等维度)展开分析,从而把研究医学所获得的数据及其证据还原为本相,把诊疗实践所获取的结果提炼、总结为临床的经验,把临床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技艺凝练为医术,通过实际、经验以及医术等领域进行反复性的临床实践,据此构建起整合医学体系[1]。
2整合医学和急诊医学的关系及其价值分析
2.1源于急诊医学的整合医学
从当前学术界的观点来看,广泛性的共识是整合医学应起源于急诊医学[2]。不管是病理的生理学领域,抑或是临床学症状,病症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存在着差异。很多病症的预后情况均决定于起初的几个小时时间段的诊断效果。不少的病症类型有医治的时间窗,比如,患有急性式心肌梗死的患者,在3h左右的时间段内进行溶栓或是12h之内开展干预式医治所达到的疗效会更加明显,超出医治的时间窗,则会导致已经坏死了的心肌无法复原;脑梗死患者则应在3h之内及时将血管打通,不然患者容易发生终身偏瘫的后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早在一战之际,学术界即已出现了拯救急性病创的“黄金一个小时”的声音。又如各种休克等疾病,都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尽可能地争分夺秒。实际上,从医疗的角度而言,抢救急性式心肌梗死患者即是在进行“整合”,即将导管室、急诊科以及心内科等加以整合起来处理,从而确保诊治心肌梗死患者处于无缝隙式的最短流程状态之中,不拖延救治的宝贵时间,尽可能地规避出现坏死的心肌进一步恶化的后果。又如,患有急性高血压病症的患者,也许他原先便患有冠心病、肾衰以及脑出血动脉夹层等数项症状,至少关涉到3个专科,医治的对策依照基础病变的类型而出现一定的差异,部分病症诸如动脉夹层以及脑出血等类型若无法尽快地降低患者体内的血压,那么预后效果是极为不尽人意的;对于患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而言,过度降低患者血压的话,也许会造成脑缺血症状加重的后果。急性阶段的病症类型大部分和危重病属于并发症,而治疗这一类患者始终都并非属于全科式医学的领域,而从属于更为高层次的医学类型。对急诊医学进行整合主要是在病症的紧急危重阶段,把最为领先的医疗理论内容及其措施加以合理地整合,最终达到院前—院内以及急诊ICU的三个流程的无缝式连接的诊疗模式,从而为整合医学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的借鉴范式
2.2串联式、并联式、交联式的多元化关系及其价值
2.2.1将症状还原成疾病,将器官还原成患者,强化串联式的整合价值
病症与体征被视作诊疗的关键性线索,然而,病症和疾病并不是等同的。急诊医学体系中,还须将其还原为病症。急诊医学须充分地意识到器官出现的畸变可能仅仅为全身病症的局部性体现,受到体内外数项因子的影响,因此,还须把器官还原成患者[3]。在临床学中,病症—体征—体检—诊治—医治—预防形成了串联式整合模式,而此模式又是临床医学实践最为频繁的一类整合模式。比如,胸闷且气急的患者,也许患有气胸、肺炎或是胸腔的积液等症状,然而,也许还患有急性冠脉的综合征、休克式微循环受到障碍时对应的酸中毒患者机体出现代偿式反应[4]。急危且病情严重的患者一般急性症状比较多,变化迅速,临床的症状多元化,这就对急诊科医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即不可以仅仅诊治局部性的病变,同时还须从患者多样性的病症之中,发现关键性的症状以及核心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诊疗,据此展开辨证施治方案,及时地实施有效性的对策缓解患者的病痛程度。
2.2.2由检查至临床,由药师至医师,强化并联式的整合价值
急诊医护工作人员在诊治患者时,不可以仅仅借助于化验以及影像的检查情况,须基于患者的病史、疾病、体征以及辅检查的结果展开综合化的研究,且针对性地加以取舍。同时,亦不可以只是开药方与处方。和前文所提及的串联式整合相比,采取并联式的整合方式所关涉到的因子更加多,关系亦更加复杂化,因此,急诊处的医护工作人员须具备更全方面的思维系统,诊治的对策也应更具有层次性,如此才能够体现出整合医学在急诊医学中的价值[4]。比如,在诊治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时,须综合性地顾及到某个血气的研究指标是否出现了异常现象,所体现出的是患者机体的功能变化,且基于整体的层面上对呼吸的功能及其病理情况加以分析,据此精确地发现测试报告内存在着错误的数据,在综合研究后,确定适宜的临床方案。急诊医生应强化临床学的程度,必须强化具体看病时的几个核心步骤,包括看、摸、叩与听等最为基本的临床学基础功,做好必要的培训和实践工作,尤其是新手必须跟着上级医生认真地学习。潜心研读医学教材以及最新的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积极思索,通过临床的实践切实地提高自己,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真正地形成整合医学的系统思维[5]。另外,循证医学要求急诊医生须意识到把数据还原为现实的关键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保持着思考的态势,把零碎化状态的经验表现为能够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且总结为经验指南,再通过更高层次的实践、思索,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全方位的理论知识系统[6]。可见,通过并联式能够凸显出整合医学的价值所在。
2.2.3密切观测,快速行动,强化交联式的整合价值
急诊医学通常会碰到病情非常复杂化的患者,尤其是急危病例时,对病症所产生影响的各个因子会出现一定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复杂性,甚至可以说是杂乱的,此时,即要求急诊医护工作人员拥有一定的交联式整合能力,尽可能地强化形象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整合医学的一个重要价值[7]。事实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抢救的流程,从而确保诊断的成功,此可以说是整合医学所达到的最高程度。出于实时提供便捷而又高效性的急救方面的资源,当下国内不少急救机构中心处都设置监护危重疾病的病房。至于国外很多发达的国家地区医院所安排的急诊室复苏床单元均设置了系统完善的监护型设施,可以同步地对患者的重要体征及其器官展开监护及评价[8]。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危重疾病医学的主要特点如下[9]:①若患者患病程度严重,应在“黄金时间段”内进行及时的诊疗,尽可能地规避残疾甚至是病亡的后果;②与内、外专科的工作者相比,通过危重疾病的特殊训练的医护工作者,能够更为迅速而又高效地处置危重疾病的患者。急诊患者病情具有多样性,同时处于多变的状态,而急诊抢救本身强调的是时限性,即尽量地要缩短院前以及院内进行诊疗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医护工作者须密切地关注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快速地采纳高效性的诊治方案,在开展串联式或是并联式思维之际,应在头脑里快速地构建起患者的结局及其总体性的形象,据此采纳高效性的措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2.3整体性的医学架构体系及其功能价值观
人体中所有的器官是一个互相影响与协调的统一整体[10]。临床学上不少的综合征与病症均会关涉到不少的组织器官,若无法基于整体的视角来对病症的实质进行认知的话,极有可能造成诊疗上的遗漏、错误甚至是诊疗时间的贻误。以往医学的专科区分前提为解剖体系。形成对比的是,现代医学的专业区分愈来愈细致,但是,分得过细又会弱化不同体系病症内部的交叉关系,必然导致专业医学理念与思维模式存在着欠缺,即基于各个专科来分析急危病重并不能促进医疗的质量[11]。在化解急危重症疾病比较复杂化的医疗难题之际,急诊医生须凸显出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特征,借助于综合化的分析填补专科型医生诊断所存在的不足。多个器官就功能方面本身而言,存在着欠缺综合征,其病亡率非常高,因此,须积极地进行医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这也为急诊医生提出了树立整体观的要求,尽量全方位地进行精确推断。医治时,医生应基于患者具体的病情程度进行对症下药,应有重点地展开,规避顾此失彼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比如,检查急性胰腺炎时,除却腹部的体征、血钙以及胰酶等一系列指标之外,还须对肝脏、心血管、肺部以及肾脏等主要的脏器功能进行评价。
2.4与时俱进地凸显出医疗的技能价值
当前,医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民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了疾病内在的规律,同时医学界也不断地研发出了效果更佳的临床治疗方案,其中,部分诊疗措施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原先的理念[12]。比如,在传统的观念看来,若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时,应输入的是等张晶体液或是胶体液,目的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恢复有效的血容量,从而让患者的血压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从而确保脏器与组织的及时、必要灌注,规避出现休克的进一步恶化。然而,在临床学实践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医学界又有新的认识,即前期迅速而又大量地输进晶体液之后,会进一步地加大患者呼吸功能上的障碍,同时也会导致凝血功能出现紊乱,造成出血量递增,从而诱发氧输送欠缺以及低温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液体的复苏比没有复苏或是积极性复苏能够显著地降低伤员再出血量及其死亡率。此即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之余自觉地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及其技能,更新自己的医学观,以整合医学理念来取代以往的医学观,凸显出与时俱进的医疗技能价值。
2.5基于组织的管理渠道借助于整合医学促进急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整合医学具有突出的价值,因此,应大力倡导急诊科室设置多个学科联合式的会诊体制,组织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开会探讨,化解存在着的医学难题,把医学的专科及其专业区分过于细化以及医学的理论内容过于琐碎化的格局加以扭转。例如,某家医院在急救多人砷中毒的案例时,医教科通过急诊科的会诊机构中心,联系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一同会诊,涉及到消化科、急诊科、呼吸科、神经科、血液科、检验科等多个科室的讨论,同时还包括病理生理研究室、院外的有色金属研究所的相关专家,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了一整套完备的检测医疗的计划,进而由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马上采取急救的措施,从而尽快地挽救了大家的生命[13]。可见,整合医学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
正确理解“强化降脂”
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AS的重要病因之一,是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而临床研究证据显示,无论在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人群,降低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根据NCEP ATPⅢ,“强化降脂”是指在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中,通过积极的降脂治疗,使LDL-C下降至<70 mg/dl(按我国2007血脂指南成人<80 mg/dl),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这个角度讲,“强化降脂”有其明确的适应证,其实质是为了使LDL-C水平降到目标值或更低,强调用大剂量调脂药物,以使严重高LDL-C血症和极高危的心血管病患者带来更大获益。因此,不宜将“强化降脂”概念泛化,尤其对基层医生,过度强调“强化降脂”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从广义角度来看,现阶段许多应接受降脂治疗的人群没有服用有效的降脂药物,或已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其血脂下降幅度未达到指南目标值。因此,目前的着眼点应该是对这些人群广泛、尽早干预,对其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血脂异常的认知和重视水平,才能更好地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目标。
“强化降脂”要着眼整个血脂谱
东方人的基因、环境、生活方式或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可能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中国人的血脂谱与西方人并不完全相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血脂异常是以混合性高脂血症为主。
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降低LDL-C能显著减少冠心病发生危险及致死率。甘油三酯(TG)升高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合并血浆总胆固醇(TC)升高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此外,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率呈负相关,研究提示HDL-C具有抗AS作用。ATPⅢ中认定HDL-C<40 mg/dl为异常低下,并将其作为分析个体冠心病危险时予以考虑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强化降脂”在以LDL-C为首要目标同时,也要着眼整个血脂谱,在降LDL-C水平同时,兼顾升高HDL-C和降低TG,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逆转AS。
可见,联合用药有时比单纯加大他汀类药物剂量更为合理有效,这对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以TG升高多见)的治疗尤为重要。
“强化降脂”的重要手段――联合用药
按照ATPⅢ修订版,现有他汀使用标准剂量降低LDL-C幅度在30%~40%,他汀剂量增加1倍,降脂强度仅增加6%。因此,相当一部分患者使用现有药物并不能成功地降脂达标,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LDL-C水平较高的患者,即便使用大剂量的他汀,通常难以将LDL-C降低>50%,而联合用药无疑是重要手段之一。
联合用药既可针对混合性脂质异常,通过他汀类与烟酸或贝特类药物合用,在降低LDL-C的同时,升高HDL-C并降低TG;又可针对LDL-C的强化降脂,通过采用他汀类+胆酸螯合剂(BAS)、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的联合而达标。血脂康也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它是由中药红曲制成的胶囊制剂,其中既含有天然复合他汀(包括洛伐他汀及其他他汀同系物),也包含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大豆异黄酮等多种天然成分。每粒血脂康中含洛伐他汀2.5 mg,每日服用量仅为10 mg,如果把CCSPS研究结果与CARE研究结果相比,虽然血脂康降胆固醇的效果较普伐他汀(40 mg)小,但在减少不良事件方面效果反而优于普伐他汀,由此推测,仅靠10 mg洛伐他汀无法达到如此好的治疗效应,血脂康中的其他成分肯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证实,血脂康除降低TC、TG、LDL和升高HDL作用外,还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α[Lp(α)]和C反应蛋白,通过抗炎和降脂作用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对TG正常或轻度升高的冠心病患者餐后TG反射性增高的改善也有益处。
我国的儿科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期,有些医 学院曾设有独立的儿科学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 儿科临床医师。后随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至20世纪末,儿科学专业逐渐被取消,而将其归入 临床医疗专业0。长期以来,儿科学专业领域在研 究“中国儿科医师匮乏”的原因时,多将侧重点集中 于对整个医疗体制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对 自身儿科学医学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渥 太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 (简称“联合医学院”。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设置参考 渥太华医学院,其儿科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目前我 国的儿科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此文,我们就‘‘课程 内容设置的差异”进行讨论。
1.对儿科医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
我国5年制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儿科学》大 课和见习课堂教学的课时总数约在80个学时(每个 学时40 mm)。一般会在第一堂课介绍“儿科学”(多 称为“儿科学绪论”,主要对儿科学的学科内容给予概括介绍,1 ~2个课时),之后便进入专业内容(主要 是基于各种疾病)学习。大课教学和见习教学有相 当部分内容重复讲解,例如“腹泻病之液体疗法”,无 论是大课还是见习都会重点讲解。
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间约 80 h (没有专门列出“见习小讲课”,但因为教学方法 多样,实际涵盖了见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更注 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养。 无论是儿科学总论,还是各个分论的教学内容, 处处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 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4。儿科 医师的责任被定义为并不仅仅拘泥于对某种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躯体、心理和 社会)为儿童健康服务。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相一致的。我们 在这里举2个例子:①在“儿科学总论”部分,除了传 统意义上对儿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介绍以及阐述儿 童生长发育特点等问题之外,有1 h的课程内容是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预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内容是“从社会文化背 景认识儿童的健康权”(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确,前者帮助儿科医师以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帮助学 生理解现有文化背景下儿童健康政策的现状和儿科 医师在提高儿童健康权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②在 “新生儿疾病”这个部分,除了讲解一些新生儿常见 的疾病之外,有1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用于讲解“全球 及本地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 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这 样有助于儿科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同时,不断提升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为背景,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改革是 适应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西方社会, 医生也常因“态度傲慢,医疗行为不顾及患者利益” 而备受指责。正因为此,在医学改革后,西方医学教 育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内容0。在渥太华医学 院教学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个人和医学(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举例而言,在儿科学总论中,有个环节讲述“儿童及 其家庭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内容是帮助医学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 体对于同一医疗保障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继而对于医生医疗行为的认同度也有很大 差异;而且,会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医疗行 为和决定是在社会限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内进行的, 医生个人并不能够随心所欲,不恰当的医学决定会 使原本单纯的医疗行为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这 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应在多元化社会中,医生与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关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二三十年前西方医 学界相同的困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国 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整个医学院教育的特 点)。究其实质,是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来培养。在 评价医生时,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或文章发表 数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术难度、文章发表杂志的 级别)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医生不再是仅仅治疗“躯体疾病”,现代社会 中,社会群体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 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个体所能接受的医疗决定存在很大差异。 对医生的培养,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疾病的人” 转变,是中国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现代社会转变的 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同时,对‘‘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们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谓“精英”是指出类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得体的衣 着装扮、诚恳具有亲和力的言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态度都是一个“精英”应该 具备的职业(professionalism)素质。在渥太华医学院 的儿科学教学内容中,儿科医生的着装、与患者(家 长)谈话的姿势和语调、与医院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及 如何应对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见解都被列入教学内容 (称之为“医师能力培养(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经过这样有目的性、有计划培训出来的 儿科医师,进入社会后才能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所尊重。但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儿科学教育中, 完全是个空白。
3.在不完美的现实社会中,履行儿科医师的职责
‘‘著名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扮成街头艺 人在华盛顿特区的某个车站里演奏。45 min里,贝 尔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当时有1 097人经过,但 只有7人停下来聆听。”这段在网络上曾经引起热议 的视频也是渥太华医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这 段视频,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将它作 为医学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医学生未来能够 以更加坦然和释怀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即使站 在医生的角度完美无缺,但也会因为身处不完美的 现实生活,而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中国,医学教育从不 涉及这部分内容。相反,在我们看来医疗环境和人 文素养非常优越的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却始终被认 为对医学生必不可少。当年轻的儿科医师,感受或 经历来自社会、病患或者同事、领导的“不公正”反馈 时,容易选择退出“医学人生”。这种事件中,最受关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个人,但如论及受 害者,整个儿科医师群体乃至儿科学都应在列。因 为负面讯息的传播会远快于正面效应,而且在传播 中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如何 妥协,又如何坚守儿科医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是远 比治疗疾病更困难的医学命题。让医生从‘‘医学人 生”开始的那一刻,就面对和思考这个命题,可以帮 助他们在未来工作遭遇“不公正”时,仍以积极的态 度应对。只有这样的积极应对越来越多,我们的儿 科医师队伍才能走上持续增长的通路。
4疾病知识的传授方法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母庸置疑,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 本身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归纳而言,这 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学知识、技术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获得/传授医学知识的途径的 改变。结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仅讨论前者。
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儿科学》)是中国所有医学 院儿科学教育的必备。即使教科书的讲述内容已经 不符合目前循证医学的结论,但仍是老师讲课的基 准、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 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 维模式,更造成了医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国际上主流 临床诊治方法的脱节。
在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书&],老师只向学生提供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也 只是文献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这些文献的阅读, 融会贯通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 授从教科书扩展到文献,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结果,更 需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需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这些结果与过程。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 养,医学教学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而且,在教育层面,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理念的转变,这无疑是培养高质量儿科医师 的重要环节®。
5 儿科学不等同于儿内科学
准确地说,我国大部分的OL科学》课堂教学和 见习教学仅是儿内科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儿内科(有些医学院会给儿外科1 ~2个 学时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全面了 解儿科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国外 称之为“general pediatrician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 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 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 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 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 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在渥太华医学院中,儿科学的知识传授,将涵盖 儿科护理专业、儿科皮肤科专业、儿科眼科专业、儿 科药理学专业、儿外科专业和儿科五官科专业等所 有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的领域。通过这样的培养, 医学生会对儿科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兴趣 的基础,有了兴趣,才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关注儿科专 业,进而选择儿科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对于最终 能够成为儿科医师的医学生而言,全面的儿科学知 识更是他们最终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牢固基石。
利尿剂降压的有效作用一直得到人们的公认,常作为经典的降压药物作对照。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如SHEP、TOMS、 TAIM、STOP、HAKE等)的结果证明,利尿剂降压效果是肯定的。利尿剂尤其对老年人、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2003年ALLHAT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高血压试验再次肯定了利尿剂的降压作用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高血压的利尿剂的作用机制及高血压的药物选择。指出利尿剂的 应用 应按不同患者的特点而个体化小剂量使用。利尿剂种类较多,其中噻嗪类利尿剂以其作用缓和、作用时间长和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而最为常用。
1 利尿剂的主要作用
利尿剂的降压作用一直得到人们的公认。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如SHEP、STOP等)的结果证明,利尿剂的降压效果是肯定的,对老年人、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在对多个临床试验的分析中显示,与其他的降压药相比,利尿剂对收缩压(SBP)的平均降压幅度略低,对舒张压(DBP)的降压幅度优于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ARB)相似,但低于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CCB)。
抗高血压药物的联用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约有82%的患者需要使用2种以上药物,51%的患者需要3种以上药物。利尿剂是公认的、有效的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在最早推荐的联合用药方案中,就以利尿剂作为基础的首选药物,大量的循证医学资料也都证明利尿剂是联合用药时的一种有效降压药物。除了显著的降压作用外,利尿剂还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对临床上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利尿剂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尿剂与其他各类的抗高血压药物合用,都能获得良好的降压疗效。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它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从而使作用于RAS的ACE抑制剂作用更明显。由于ACE抑制剂有强大的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所以联合应用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有显著的器官保护作用[1]。
利尿剂价格低廉,广泛用于多种复方降压制剂。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药物中,除了ACE抑制剂与CCB合用外,都应用了小剂量的利尿剂。
利尿剂控制血压的时间长于CCB和ACE抑制剂,短时间内漏服药物对控制血压的影响较小,即容忍度较大。此外,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吲哒帕胺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微白蛋白尿。噻嗪类利尿剂还有助于延缓骨质疏松患者的矿物质丢失[2]。
2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2.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时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1)高血压和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首选BB,也可选用长效CCB。(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患者,首选BB和ACEI,必要时可联合其他药物。(3)心肌梗死后高血压患者首选ACE、BB和醛固酮拮抗剂(AA),同时应强化降脂治疗和使用阿司匹林75~150mg/d。
2.2 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时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1)在无临床症状,而超声心动图或核素等检查示有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使用ACEI和BB。(2)在有临床症状的左室功能不全或终末期心脏病,推荐使用ACEI、BB、ARB和AA,联合使用袢利尿剂[3]。
2.3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为将患者血压降至
2.4 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为将这些患者血压降至
已有临床试验的证据表明,ACEI与ARB对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可延缓肾功能不全的恶化。在这些患者中使用ACEI和ARB时,只要不出现高钾血症,血清肌酐一定程度增高(高于用药前的基线水平的35%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不要盲目停药。在晚期肾疾病(相应的血清肌酐水平2.5~3.0mg/dl或221~265μmol/L)通常需增大袢利尿剂的剂量。
2.5 脑血管病的高血压在降压时应注意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急性降压的利弊如何尚不清楚。在病情稳定或改善之前,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左右的水平是合适的。病情稳定后仍应认真控制血压,联合使用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有利于减少脑卒中复发。
2.6 外周动脉疾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
就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而言,外周动脉疾病与冠心病为等危症。所有的抗高血压药物适用于大多数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其他危险因素应有力控制,应使用阿司匹林[5]。
3 讨论
噻嗪类利尿剂较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对Ⅰ级高血压无并发症或并存疾病的大多数首选噻嗪类利尿剂,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肾实质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高血压,利尿剂的降压效果好。利尿剂单独使用降压效果不佳时,可以和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噻嗪类利尿剂可增强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有利于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又比其他药物便宜,是联合用药方案,包括新老固定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海捷亚、新代文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小量噻嗪类利尿剂(6.25~12.5mg/d)有较好的辅助降压效果,但如果用量>25mg/d则有引起电解质紊乱、糖代谢与脂质代谢紊乱的缺点。即便对于无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也应按不同类型的病因和病理学特点合理选择不同种类的药物。对于继发性高血压,除治疗原发病外,利尿剂仅仅对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原醛效果好,并常须和其他降压药合用。因此,利尿剂虽然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降压药物,但不应过分突出利尿剂的地位,其应用应按不同患者的特点而个体化小剂量使用。
总之,对利尿剂的一些不良反应要做全面的分析,权衡利弊,合理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利尿剂在高血屏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Wyngaarden,Smith,Bennetl Cecil.Textbook of medicine[J].B.Saunders Company,Philadelphia,Pennsylvania,1995,304.
[2]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report[J].JAMA,2003,289(19):2560~2572.
[3] 叶任高,陆再英,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4~268.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五期
1现行中医教育成绩斐然,对中医现代教育方法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
现有院校教育多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根据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将课程按照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桥梁课和临床医学课四大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虽然课程之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但不可否认的造成了课程门类繁杂、学制长、学习负担重、知识堆积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随着中医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现行中医教育也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尝试。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引入“基于问题的导向学习方法(PBL)”;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引入“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学习方法(SEMINAR)”;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引入“标准视频教学法”;在中医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小组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BL)”;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CBS)”等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无疑推动了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基础教育形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偏好于被动接纳知识,创新性及发散性思考略显不足,而无论是“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TBL教学法”“CBS教学法”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我国学生的特点。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纳入师承制,引入班级为单位前提下的导师制,是中医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然而,实行导师制的前提应当是导师本身深厚的中医临证功底,但现行导师选拨标准多以其职称高低及课题经费来衡量,忽略其临床疗效的考核,加之临床专业学位导师因专业分科的限制而影响了知识的广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思维,更难以评价学生继承导师经验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2充分了解中医学学科特点及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是构建良好中医教育方法的基础。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现行的中医教育多为教师集体备课、大班为单位的院校教育,为培养中医药高精人才,应当在充分了解中医药学科特点、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传承教授的方式,以门诊跟诊、小班教学、案例讨论等为主要方法。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是中医学教育方法的导向。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门类繁多,教学内容复杂多样,这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有的偏重于调查、实习,有的着重于推导、论证,有的偏重于临床、试验,且随着各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影响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教学方法表现出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在中医学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应予以体现全面发展、德业相辅、终身学习等规律便尤为重要。我们当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带动式、鼓励式的方式不断培养其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突破的思维习惯,做到层次清楚、类别多元、多方参与,积极探索多向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地实现中医药人才的加强与领军人才的培养。王永炎院士提出:“继承—验证—质疑—创新”应当作为中医传承的基本思路。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到“读经典做临床”,仍是中医教育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关键环节。
3拓宽中医教育方法思路,积极借鉴西方教育方法学
尤其是优秀的医学教育方法学,提出真正符合中医院校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提高中医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教育方法学在西方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针对医学教育方法也有很多论述。如“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医学教学模式”“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PBL学习”“Sandwich教学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采用的“带教老师制”“临床经验教学法”“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模拟教学”;以及医学教学相关理论如“心理学”“循证医学”“信息学”“演讲学”“医学文献检索”的应用等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方法是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当勇于借鉴。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突出整体化知识教育、融汇终身教育理念。我们在将中医教育中较为常用的“PBL教学法”及“TBL教学法”进行的整合及优化。我们创新性的提出将“PBL教学法”转变为“SPBL教学法”,即“基于设立问题的学习方法(SettingProblemBasedLearning)”,解决了中国学生习惯填压式接受知识、没有问题的现状,并通过“SPBL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渐向“PBL教学法”过渡。“SPBL教学法”由教师设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优化原有的“TBL教学法”,建立“小范围交互学习模式”,即以5~6人为单位的团队学习模式,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根据中医学学科特点以及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构建符合中医学教学新方法。中医教育历来以家传教育模式及师承教育模式为精髓,在小范围的不断交流与应用中将知识不断地积累及内化。“SPBL教学法”及“小范围交互学习模式”的叠加应用是对中医传统教育模式及现代优秀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在中医学习中逐渐形成多质疑、勤思考、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共同收获的良性循环,是对中医教育方法学的探索。
数千年来,中医药在维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应用、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在西方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其发展至今的内在力量。在现有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承模式为辅的中医教育模式框架下,一方面我们应当强化院校教育改革,适应多层次人才格局,同时注重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引入先进的方法学,协同为建设中医药人才服务。院校教育以培养普适性通才为目标,应该突出桥梁课程及临床实践的学习过程,强化共性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应用能力为考核目标,以适应一线的临床工作,为输送基础牢固、具有一定临床应用能力的中医药人才而努力。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中医面临的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中医人,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引入新观念、新模式、新机制以及新方法,实现多学科的碰撞与融合,找出适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医药的教育及其发展定会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作者:郑昭瀛 苏泽琦 胡镜清 路志正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