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改良土壤的措施

改良土壤的措施

时间:2023-12-13 11:22:52

改良土壤的措施

第1篇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782 mm;年均气温11.5 ℃,大于0 ℃积温4322.7 ℃,大于10 ℃积温3819.7 ℃;年均日照时数2519.2 h。全年无霜期225 天。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8.22 万亩(2.55 万公顷),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9.62 万亩(0.64 万公顷)。经农业部门取土化验菜地土壤pH值众数5.32, pH值

土壤酸化的原因

影响威海市土壤酸化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威海市土壤多为酸性岩风化母质,土体厚度较薄,以轻壤和砂壤为主,在母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钙镁钾钠等盐基成分多被淋失,土壤盐基不饱和,导致土壤成微酸性至酸性反应。人为因素主要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轻施有机肥;重视基肥,忽视追肥,造成多余养分尤其是氮素在土壤上层积累,很快氨化继而被硝化后,引起土壤酸化,过量的氮肥还会引起土壤钾、钙、镁、锌等大中微量元素的淋失, 使土壤严重酸化。其次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动物粪便。未充分腐熟的动物粪便在土壤中分解后,生成有机酸,进一步加剧土壤酸化。其三是在防治病虫草害过程中,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活动减弱,助推了土壤的酸化。

改良措施

大力土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狠抓配方肥下地。根据取土化验和田间试验数据,结合土壤肥料,栽培方式、种子及肥料生产工艺等方面专家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以确定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在蔬菜生育期内跟踪土壤养分变化,及时调整追肥数量及养分比例,少量多次施肥,减少土壤肥料残留和流失。

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根据蔬菜的种植情况,选择行下或行间内置式反应堆,按照规程(开沟-铺秸秆-撒菌种-覆土-浇水-打孔)认真操作。秸秆在微生物菌种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在秸秆生物反应堆种植层内,20 cm耕作层土壤孔隙度提高,有益微生物群体增多,水、肥、气、热适中,各种矿质元素被定向释放出来,有机质含量增加,为根系生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进而实现蔬菜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

科学选择肥料品种,推广缓控释肥。选择蔬菜型缓控释肥,按照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周期,结合肥料的有效时间,适时施用。缓控释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20%左右,有效避免氮的挥发及磷和钾的流失。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施用商品有机肥,每667 m2用量在300~400 kg;施用畜禽等动物粪便,必须充分腐熟,667 m2用量在4000~5000 kg,均在整地时作基肥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水保肥,增加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

施用土壤改良剂,提升土壤pH值。按照土壤酸碱度的实际情况,整地时,结合施肥亩施贝壳粉土壤调理剂50~100 kg,与土壤混合均匀。土壤调理剂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能力,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的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分解土壤残留物质;能显著改善土壤土、肥、气、热状况,为蔬菜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改变耕作栽培管理方法。提倡实行蔬菜和粮食作物适时轮作,可充分利用6~8月份高温季节,种植鲜食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颉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生,这种方式就可以减缓土壤的酸化。另外,蔬菜生长期间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土壤中微生物数量。

第2篇

1设施种植业土壤退化的表现

1.1土壤酸化

根据2007—2009年土壤普查数据,设施种植、pH值≤5.5的土壤较板结,通透性低,酸性肥料基本没有肥效,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出现僵苗。果菜类作物茎细叶小,普遍出现作物缺素症状,如番茄缺钙、菜豆缺钼、萝卜缺硼等现象。

1.2土壤盐渍化

据调查,设施种植土壤出现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同,表现特征也不同,如有的土壤颜色为白色、绿色、红色,颜色越深,说明盐渍化程度越大。作物表现缺钾症状突出,果菜类坐果稀疏,结实率低,果型不整齐;植株生长缓慢,主要表现矮小、干枯、根褐色;植株抗病性降低,病害多发,不易防治。

1.3土传病害严重

据调查,有的棚室作物发生青枯病、早疫病、炭疽病、枯萎病、软腐病、根腐病、根肿病等病害,土壤害虫有白粉虱、潜叶蝇、韭蛆、根结线虫等发生较重[2]。例如,根结线虫全棚发病,在不换棚、不换土的情况下较难防治;有的大棚发生较严重的茄子枯黄萎病,防效一直不好;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病毒在土壤中存活数量大,导致番茄发病重。

2改良措施

2.1测土配方施肥

2.1.1改良原理。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做到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防止盲目施肥,避免造成土壤板结,特别是对土壤pH值的测定可以做到有选择性地施肥,对土壤酸化的棚室应少施氯化肥、过磷酸钙等生理酸性肥料,而选择施用生理碱性肥料,如草木灰、钙镁磷肥等[3-4]。

2.1.2测土配方施肥方法。一是取土样,对土壤退化严重的地区选择代表性的土壤;二是由专业部门检测化验样品,对土壤有机质、pH值、速效氮、速效钾、有效磷、硼、钙、钼等项目进行检测,获取土壤养分的基本数据;三是指导施肥,即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确定所需的各种养分数量,既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2.2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的复合菌群,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蛋白分解菌、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对埋置于棚室作物根部的秸秆进行生物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可加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其他矿物质元素便于作物根系吸收。生物秸秆反应堆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可提高棚内地温[5]。秸秆反应堆还可以产生抗病孢子,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秸秆发酵后转变为有机肥,施用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就是利用秸秆反应堆最后一个作用来改良土壤。

2.2.1配制菌种。目前,市场上的菌种种类很多。如可应用山东世明生物反应堆专用菌种001和沈阳生态所菌种。山东菌种用量120 kg/hm2,加稻糠,拌水,菌种:稻糠:水按1∶20∶15配制,将3种配料拌匀,以攥后手缝滴水、松开落地后散开为宜,拌好后堆积3 h就可使用。沈阳菌种用量150 kg/hm2,比例、拌匀方法与山东菌种相同。若拌好后的菌种当天用不完,应堆放在室内或阴暗处,厚度5~8 cm,次日可以继续使用,3 d内必须用完。

2.2.2秸秆选择与用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应用玉米秸秆,还可以用稻草、稻壳、杂草、废弃食用菌菌棒及豆秸。通常选用玉米秸秆,一般用量为45 t/hm2。

2.2.3建造反应堆。为了改良土壤可选用内置式反应堆。在定植行上开宽30 cm、深20 cm的沟,挖好后填铺秸秆,每沟填加3捆玉米秸秆(当年新秸秆,约合20 kg),铺匀踏实,厚度25 cm,沟两头露出10 cm秸秆茬,以便通氧气,铺好后按每沟所需拌好的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振1遍以使菌种均匀落在秸秆缝隙内,浇透水后覆土,水面高度达沟深的2/3,覆土厚度在18~24 cm,整平覆膜以备定植。对土壤退化严重的可以加大菌种和稻糠和粉碎后的秸秆数量在棚外堆积用薄膜覆盖发酵,待定植时撒施。或者只用菌种、水、稻糠全棚撒施,后旋耕,在作物整个生长期间发酵,有利于下一季作物土壤改良。

2.2.4应用效果。应用该技术可减少化肥施用量,使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微生物数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2009年在台安县新开马家村一农户责任地试验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应用完该技术后在试验棚和对照棚内各取土样,于实验室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得有机质含量,试验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对照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5%(试验前2个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8%)。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还能减轻温室生产蔬菜长期施用化肥和密闭管理带来的土壤盐渍化危害。

2.3应用垄鑫防治土传病害

垄鑫(棉隆,dazomet)是一种土壤消毒剂,施用于潮湿的土壤时,会产生一种甲基异硫氰气体,然后迅速扩散,渗透到土壤颗粒间,可杀死病原菌、线虫、害虫及杂草种子,达到防病防虫效果,进而实现改良土壤。

使用方法:整地清园。熏蒸土壤前将上茬作物秸秆、根茬等清理干净,同时施入下茬作物所需的腐熟农家肥。灌水,使土壤湿润、土块易于打碎。如果此时土壤墒情很好,也可以不灌水,以耕翻整地时没有硬土块为准,以使垄鑫消毒剂遇水生成的气体均匀扩散到土壤中,达到杀死土壤线虫和病菌的效果。按用药量均匀撒施在土壤中,并与25 cm的耕层土壤拌均。立即浇水,使药剂遇水产生气体。覆盖塑料密闭,四周用土压实,防止气体逸出,一般密闭7~15 d。注意通风揭膜,使土壤中的残余药剂完全挥发掉,确保植物安全生长。应用该技术主要是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达到净化土壤的效果,从而达到改良目的。

3参考文献

[1] 石元春.盐碱良——诊断、管理、改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 孙振元,刘金,赵梁军.盐碱土绿化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杨占华,刘玉杰,李俊峰,等.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5):161.

第3篇

关键词: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土壤肥力;综合措施

我国滨海地带广泛分布着各种滨海盐碱土,土壤的盐碱化是由于土壤中盐碱离子的大量积累,使土壤中胶体团粒结构被破坏,土粒高度分散,通气透水性能减弱,不利于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耕性变差。在防治措施方面,通常认为在滨海盐碱地上综合实施抬地降水、开沟洗盐、增施有机肥、地下隔离、地上覆盖、套种绿肥和营造生态防护林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土保持量。

本项目以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客良的园林绿化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绿化种植土壤为空白对照,研究了综合改良措施后的绿化土壤指标,以揭示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对综合生态改良措施的早期响应情况,为滨海盐碱地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21°33′~21°40′N、111°47′~112°01′E),常年气温高,降水量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易出现季节性盐雾。该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高、沙质土保水保肥力差。

1.2 试验设计 在试验点选择种植时间超过1年(植物种植完工时间为2011年5月),长势良好树种的花坛作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的采土点,客土厚度为1~2m之间,花坛种植面积约为300 m2,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层次配置率高(图1)。空白对照为同期填土,但尚未进行绿化种植的区域。

1.3 综合措施 阳江银滩项目在2010年春至2012年12月进行盐碱土土壤改良,采用客土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的方式。客土土壤为黄壤土和红壤土混合,砂砾较多,平均客土厚度为100 cm。试验点花坛的园林植物于2011年5月前种植完成,调查时的植被种类如表1。定植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进行水分管理,特别是每当台风过后需用淡水洗盐。

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012年12月份,在花坛试验点和未种植区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3次重复(图2)。土壤样品均为砂壤土,测定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包括:pH值、自然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孔隙度。

1.5 数据处理 用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对2个试验的土壤指标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土壤孔隙度等指标指土壤中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率,土壤容重则是反映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松紧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试验点花坛的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对照(ANOVA,P

种植植物后根系的穿插和凋落物的回归,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是反映土壤中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次试验中花坛的自然含水量显著高于未种植区域。表明经综合措施改良后,由于土壤孔隙的增加,种植土壤的水分状况得到改善。

第4篇

关键词:盐城地改良;园林绿化;技术

1 盐碱地改良措施

1.1 物理改良措施

在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措施中,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成本低、环保安全的物理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法、深耕深翻法、秸秆覆盖法和排水洗盐法等。

整地法是指通过削高垫低的方法将土地平整的过程,原理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后可以使灌溉或者降雨得到的水分均匀下渗,从而提高冲洗土壤中盐碱成分的效果。

深耕深翻法是依据土壤中盐分的分布规律而产生的,土地表层的盐分聚集多,下层的盐分比较少,通过深耕深翻,可以把表层的盐分翻到下层,切断土壤的毛细管,达到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和提高肥力的效果,最好的时间一般是春季和秋季,因为这是土壤反盐比较重的季节,且春宜迟秋宜早。

秸秆覆盖法,顾名思义,是将作物的秸秆直接还田的措施,目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展迅速。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入渗效果,抑制水分蒸发并防止耕层盐化。在秸秆分解时,为植物提供肥料和生长平台,达到环保、低成本、快速恢复植被的目的。根据盐碱化程度和质地的不同,都会造成秸秆覆盖的效果不同,根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低、沙壤土质地的土壤效果最好。

排水洗盐法,是建立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的,采用大定额的灌溉,相对来说成本要高,作用机理是通过充分溶解盐碱地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碱并下渗到深层土中,从而改善土壤的盐碱性,在整个过程中排水是保证冲洗效果的关键。

1.2 化学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化肥与土壤发生化学作用而逐渐改善土壤质量的方法。盐碱地的土壤性质一般具有低温、盐度高、碱性、结构差的特点。盐碱地的化学改良是在盐碱地中投入人或动物的粪尿、麦草肥或混合制成的肥料等有机肥,有机肥料会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转化成腐殖质,并且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产生的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和加速分解速度以提高肥料有效性。此外,无机肥料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其中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更加适用于盐碱地。化学改良的常用方法还有施用石膏,也就是硫酸钙,然后灌溉并冲洗,双向措施共同作用,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1.3 生物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是选用抗碱作物种植在需要改良的盐碱地,以减轻盐碱危害,确保作物能够增加产量,常用的抗碱作物品种有大豆、棉花、玉米、葡萄、高粱等,有时也可以采用选种水稻,这是适合中国采用的改良并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在插秧之前首先进行排水洗盐,在水稻生长期淹灌以及大量排水换水,冲洗和排走土壤中多余的盐分,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健全的排灌水利工程系统,保证按时按量的供水、排盐和水位控制。在水旱轮作区,需要在水稻田周围挖很多排水沟,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在不适于干旱作的广大地区推广种植改良水稻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2 园林绿化中盐碱地改良策略

园林植物蒸腾作用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浓郁的绿色覆盖减少了地面的水分蒸发,在种植初期需要创造盐碱环境下园林植物能够生存的立地条件,并需要加强养护管理。但是盐碱地对园林绿化会产生障碍,所以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策略,具体探讨如下。

2.1 渗管排盐法

渗管排盐法是园林绿化工艺中改良盐碱地的常用方法之一,依据的是土壤中的溶解于水的能力,措施是在土壤中铺设滤水管,目的是将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过高的盐分随水排出,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起到控制地下水位的作用,可以防止土壤生盐渍化现象的出现。在铺设滤水管时,采用水平封闭的铺设模式,需要将一级管和二级管紧密地结合起来,保证一级管的水顺利渗入二级管中,最终流入污水管道,经过处理后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或在二级管末端设立集水井,对渗滤水进行定期排放。渗水管的管道间距、管底高程和铺设坡度,需要根据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地下水水位、气候类型和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来确定,并依据园林绿化工艺和植物种类来进行科学改善,以确保管道各方面的参数均满足园林绿化的要求。

2.2 大穴换土法

园林绿化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可能会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给改良过程带来困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如果排水良好、含盐量不高,可以在植树前挖一个长、宽、高尺寸一定的大穴,拣出石块等垃圾后再填回原土,灌足淡水待土壤干后再灌2~3次后才可以栽植园林中的树木。大穴换土的优点是起效速度快、效果明显,能够及时改善土壤性质,进而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发生降水时,水分在中立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走土壤中的盐分,从而避免穴内土壤盐分难以上升的现象。在穴上部种植园林时,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巩固大穴换土效果并实现改良土壤的目的。

2.3 加强养护和管理

在进行园林绿化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要遵守因地制宜和灵活实施的原则,综合采用多方面的措施共同运用,并采取一定的养护和管理方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园林绿化时,要设置水管网来提供自来水浇绿地,浇水时要确保浇足浇透,防止土壤再次发生盐碱化,另外,低洼处容易引起积水造成植物被淹,所以要格外注意排水的管理。园林的施肥管理要根据树种、树龄和土壤的不同而不同,并注意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城市绿化植物的防治要注意环保,不可以滥用农药。

3 总结

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对盐碱地改良时采用的是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同时又强调突出重点。对于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还应该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因地因时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措施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区域盐碱化的检测研究。园林绿化在现展进程中的地位不断突显,盐碱地改良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通过上述改良措施的进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对进一步的改善措施也是在研究中。

参考文献

1 唐旭日.盐碱地改良模式现状及探索[J].江苏农业科学,2011(6)

2 张兵,刘颖新.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工艺[J].现代园艺,2011(15)

3 刘萍,魏雪莲.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5(2)

4 唐旭日,张法琴.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5 王春娜,宫伟光.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发展[J].防护林科技,2004(62)

6 王金才,尹莉.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第5篇

通过对全县耕地地力状况的调查,根据土壤主导障碍因素的改良主攻方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行业标准NY/T310-1996,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榆社县中低产田包括如下三种类型:坡地梯改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面积为250896.0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85%。

1 生产性能及存在问题

1.1 坡地梯改型 该类型地形坡度>10°,以中度侵蚀为主,园田化水平较低,土壤类型为褐土性土,土壤母质为红黄土和黄土质母质,耕层质地为轻壤、中壤,质地构型有通体壤、壤夹黏,有效土层厚度大于150cm,耕层厚度18~20cm,地力等级多为3~5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5.60g/Kg,全氮0.95g/Kg,有效磷14.52mg/Kg,速效钾215.71mg/Kg。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质粗劣,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干旱瘠薄、耕层浅。

1.2 障碍层次型 该类型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层为偏砂壤土,土壤耕性良好,宜耕期长,春季升温快,易捉苗,发小苗,不发老苗,保水保肥性能较差,抗旱性差。土壤类型为冲积潮土,土壤母质为冲积物,质地多为砂壤土或砂土,地形坡度0°~5°,耕层厚度20cm,地力等级为4~5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2.16g/Kg,全氮0.72g/Kg,有效磷13.02mg/Kg,速效钾182.51mg/Kg。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肥力低,漏水漏肥,作物产量低。

1.3 瘠薄培肥型 该类型区域土壤轻度侵蚀或中度侵蚀,多数为旱耕地,梯田和缓坡梯田居多,土壤类型是褐土性土,各种地形、各种质地均有,有效土层厚度>150cm,耕层厚度18―20cm,地力等级为3~5级,耕层养分含量有机质14.63g/Kg,全氮0.90g/Kg,有效磷13.14mg/Kg,速效钾210.08mg/Kg。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田面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肥力较差。

2 改良利用措施

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之大、比例之高,严重影响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应因地制宜进行改良。

2.1 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2.1.1 梯田工程 此类地区的深厚黄土层为修建水平梯田创造了条件。梯田可以减少坡长,使地面平整,变降雨的坡面径流为垂直入渗,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水分储备和抗旱能力,可采用缓坡修梯田,陡坡种林还耕,增加地面覆盖度.

2.1.2 增加梯田土层及耕作熟化层厚度 新建梯田的土层厚度相对较薄,耕作熟化程度较低。梯田土层厚度及耕作熟化层厚度的增加是这类田地改良的关键。梯田土层厚度的一般标准为:土层厚大于80cm,耕作熟化层大于20cm,有条件的应达到土层厚大于100cm,耕作熟化层厚度大于25cm。应结合增施有机质秸秆还田,加快土壤熟化和培肥。

2.1.3 农、林、牧并重

2.2 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2.2.1 因地制宜进行客良 主要是对耕层质地偏砂土层的土壤,可以用客良质地,培肥土壤。拉运粘土垫地,加以改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

2.2.2 深翻平地,破除障碍层 对于接近耕层有偏砂层的土壤,实行深翻,可以改良土壤质地及破除障碍层次,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收到很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同时也可结合整平土地增施有机肥进行改良培肥。

2.3 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2.3.1 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为作物生长提供部分营养物质。据调查,有机肥的施用量达到每年2000~3000Kg/亩,连续施用3年,可获得理想效果。主要通过秸秆还田和施用堆肥厩肥、人粪尿及禽畜粪便来实现。

2.3.2 校正施肥 依据当地土壤实际情况和作物需肥规律选用合理配比,有效控制化肥不合理施用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达到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2.3.2.1 巧施氮肥 速效性氮肥极易分解,通常施入土壤中的氮素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5%~45%,或者更低。这说明施入土壤中的氮素,挥发渗漏随水流失严重。所以在施用氮素化肥时一定注意施肥方法、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因施法不当的损失。

2.3.2.2 重施磷肥 本区地处太行山区,属黄土质褐土性土。土壤中的磷常被固定,而不能发挥肥效。加上部分群众重氮轻磷,作物吸收的磷得不到及时补充。试验证明,在缺磷土壤上增施肥磷增产效果明显。可以增施人粪尿与骡马粪堆沤肥,其中的有机酸和腐殖酸能促进非水溶性磷的溶解,提高磷素的活力。

第6篇

关键词:耕地; 土壤; 改良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经 127°28′-129°13′,北纬42°42′-44°30′之间,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756米。总的地形是一个西南高东北低的箕型盆地,四周环山,中间为河谷平原,既有构造地貌,又有河谷地貌和火山地貌。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1 敦化市土壤分类情况及耕地地力现状

(1)土壤类型及分布面积(表一)

(2)敦化市耕地地力现状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47.16万亩。按照全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要求,划分为8个等级,其中一级地和二级地为高产类型田,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70公斤左右;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为中产类型田,种植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40公斤左右;六级地、七级地和八级地为低产类型田,大豆常年产量水平约为每亩120公斤左右。各类型土壤面积及所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如表二。

敦化市高肥高适应性土壤主要是地形较好或排水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供肥能力的黑土型暗棕壤和质地沙黏适当的冲积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牡丹江河谷,耕地面积为8.2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9%;中肥中适应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地,是一些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土种,黑土层深度相对较厚,地形和土壤剖面排水相对较好,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耕地面积为33.0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47%;低肥低适应性土壤主要是黑土层薄,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物理性质差,耕性不好,存在障碍因素,但尚可作为耕地的土壤,土壤改良的迫切性较大,面积为105.8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94%。

以上数据表明,敦化市现有耕地中,有74.82%属于中低产田,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当中耕地地力建设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期对耕地存在重用轻养倾向,导致耕地地力迅速下降。

2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和土壤改良利用对策建议

根据敦化市耕地的实际情况和限制因素,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对现有耕地实行合理利用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有效改良,从而遏制地力下降,促进地力升级,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对各土壤类型针对性分析,提出以下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1)坡耕地治理

①耕作治理

把顺坡垄改为横坡垄,拦蓄一部分雨水,增加土壤透水量和抗冲能力。

采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增肥改土,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深耕可以促进土壤耕作层的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防止土壤冲刷。

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延长地面覆盖时间,提高土壤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对坡度较陡的耕地兴修水平梯田,田埂种植灌木缓冲带。

对沟壑采取沟头防护,修筑小型塘坝等措施,控制冲刷强度。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平衡,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

②林草治理

采取造林种草和封山(封沟、封滩)育林、育苗等手段,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加地面植被,保护坡面土壤不受暴雨径流的冲刷。

(2)涝洼地治理

1、工程措施:根据涝洼地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开沟排水,除涝防渍;修筑台、条田;筑堤防洪;滞洪、截洪、分割流域;建站排洪,分散水势。

2、农业措施: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主要有:压沙,可降低土壤的黏结性和可塑性,提高土壤的适耕性;施炉灰渣,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调节土壤的水、气、热状况,特别是改变了涝洼地土壤冷凉特性,而且炉灰还含有少量的磷、钾成分及其他微量元素;压黄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

(3)低产田治理

①白浆良

敦化市的耕地土壤以白浆土面积最大,遍布全市16个乡镇,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79%,大部分均待改良。白浆土黑土层薄,土壤肥力过低,土体结构不良,透水性差,持水量低,既不抗涝又不抗旱。改良利用白浆土主要还是针对土壤瘠薄和土壤酸性等方面来考虑。

科学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进土壤肥力。

施用客土、石灰改良土壤:白浆土质地黏重,耕性不良,掺入适量的沙或炉灰渣等,以改变沙黏比例;利用泥炭改良白浆土,增加土壤腐殖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状;施入石灰,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有毒物质,加强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腐殖质性质,调解速效养分的释放,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

秸秆(根茬)直接还田:增加耕层有机质、改良培肥,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状况。

(4)深耕深松,挖沟排涝,增强土壤蓄水纳墒的功能。

(5)水土保持:白浆土多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岗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6)冷浆型水稻良

本市冷浆型水稻土面积为0.1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1.99%。冷浆型水稻土俗称“漂垡地”,土温低、酸性强、土体过轻,不利于水稻的着生;土壤含氮多,早期供氮力弱,后期供氮力猛增,使水稻营养失调,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和引起病虫害发生。此外,由于长期渍水,土体中还原性物质积累较多,易对水稻产生毒副作用。土壤中矿物质成分含量较少,钾素缺乏。

改造冷浆型水稻土应以工程措施为主。

开通排水渠道,排除渍水状态,增强土壤通透性减轻还原物质对水稻的毒害作用。

(客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地温,促进土壤中养分释放。

增施磷、钾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提早成熟。

②灰棕壤改良

本市需要改良的灰棕壤耕地面积3.75万亩,坡度较大,一般在21度以上;黑土层薄,有机酸淋溶严重,土壤比较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的甚至达到砾石遍地难以耕种的程度。灰棕壤改良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着手。

采取上沿挖截水沟,下沿开顺水沟,使自然降水不致随坡任意流淌,把耕地表土冲走,以延长耕地的使用年限。

采取上沿种草或植树,下沿栽植耐湿树种,既“穿鞋戴帽”的办法防止水土流失。

采用农作物和豆科牧草轮作的办法,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盐渍化土壤由于盐分多.碱性大,使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土表常有白色盐分积淀,通气和透水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

1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两类。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其形成的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形成盐碱地含盐的地表径流。也能形成盐碱地。

2盐碱地对植物的危害

2.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种子发芽时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水分,甚至还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2.2伤害植物组织

土壤含盐量过高,尤其是在干旱的季节,盐类集聚表土常伤胚轴,其伤害能力以碳酸钠和碳酸钾为最大。在高pH值下,还会导致氢氧根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有的植物体内集聚过多的盐,而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物的积聚,造成细胞受害。

2.3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由于钠离子的竞争,使植物对钾、磷和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磷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2.4影响植物的气孔关闭

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受到阻碍,致使细胞不能关闭,因此,植物大面积推广。“禾康”土壤改良剂是一种棕红色略带酸味且无毒无害的有机液体肥料,可以直接作用于土壤,因此,它广泛适用于巾、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的治理及荒漠绿化等。容易干旱枯萎。

3盐碱地改良的国内外情况

早在150多年前,俄国就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风蚀,抵御干旱,保持水土,其中一部分农田防护林就营造在盐碱土上,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前苏联对盐碱地造林的植物选择、造林技术、选育耐盐植物、地下水位与盐碱地的关系,以及树木对盐碱土壤的改良作用和土壤滋生盐渍化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匈牙利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美国科学家在盐害和植物盐机理方面提出了原初盐害和次生盐害的理论,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了植物耐盐机制。巴基斯坦、印度、埃及、以色列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在作物耐盐性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我国的耐盐改良研究起步较晚,总的来说,我国的盐碱地改良经历了生物改良.生物与工程改良、综合改良三个过程。1949年以前,金陵大学的科研人员在苏北盐碱地的治理、改良和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大规模的改良利用则是从1949年开始的。20世纪50-60年代,在盐碱地治理中侧重水利措施,以排为主。重视浇灌冲洗。由此,陈恩风教授提出了以排水为基础,以培肥为根本的观点,水利工程、农业耕作和生物培肥措施相互结合.综合治理。在这种改造盐碱地的思想指导下,盐碱地的改良利用跨上新的台阶。目前,我国学者对盐碱地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邹长明等研究认为:盐分主要聚集在0—150m土层,尤其是0-5cm土层。马献发等认为0—10cm土层的盐分积累远远高于其它各土层。总之,表层耕作土是主要的改良对象.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盐碱土应该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进行改良。从广义上来讲,改良盐碱地的技术可分为水利改良、农业耕作改良和化学以及生物改良。此外,还应考虑人为因素,如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范佑民认为旱水轮作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此外,旱作物的灌溉采用膜下灌溉.可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节约灌溉用水,从而减少盐分的积累。周和平等研究了在淡水和微咸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合理的模型及管理方法,实施节水控盐可显著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4盐碱地土壤改良措施

4.1物理改良措施

物理改良主要是对土层的修改。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及大穴整地等方法。对于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的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地,特别是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排水滞#,丛到_改土的目的。土壤临界深度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高度。还有就是事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人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强过铺粗沙、炉灰沙及植物秸秆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及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4.2化学改良模式及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化学改良盐碱土是使用化学改良剂,利用酸碱中和原理来改良土壤化学性质的方法。化学改良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结构,加速洗盐排盐的过程;二是改变可溶性盐基成分,增加盐基代换容量。调节土壤酸碱度。化学改良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过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pH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人适当的矿物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及铁元素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的有机质,如腐叶土凇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常见的土壤改良剂有以下几种类型。

4.2.1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NPK增效剂)

该改良剂根据酸性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营养特点,采用蒙脱石、橄榄石及硫矿等多种天然矿物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养分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4.2.2“禾康”盐碱良剂

目前已在山东、内蒙、新疆、东北及天津等地。

4.2.3康地宝

利用盐土植物(盐蒿、海莲子等)及作物El身通过根系分泌物改良根际微环境,来适应逆境的机制,通过生物络合、置换巨应及清除土壤团粒上多余的N旷,活化盐碱地土壤中难利用的P5+、Fe2+、Ca2+等离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转变为可利用状态被植物吸收.改变植物生理缺索症状。同时通过降低Na+,活化Ca2+和M2+等离子之后。可以使土壤水传导能增高,使土壤水分更容易流动,从而改善作物的根系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4.2.4钠离子吸附剂

该吸附剂具有很强的交换能力,对盐土中的Na+和CL-等有吸附能力,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降低pH值和碱化度,吸附铵离子和钾离子并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从而达到改土和脱盐的目的,使土壤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方向发展。另外,钠离子吸附剂交换性能好,可用来提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调整pH值,交换土壤中有害金属离子,降低土壤含盐量,脱盐率可达18.6%-29.3%。

4.3盐碱地改良的生物措施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生物措施是改良、开放和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通过生物改良的盐碱地具有脱盐持久、稳定且有利于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平衡的效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原苏联、日本、以色列及澳大利亚的学者就开始关注土壤盐碱化及植物的耐盐性研究,而我国则在盐生植物筛选和培育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生物改良土壤利用的主要方法:一是选用耐盐树种,树木可以防风降温,调节地表径流,树冠可蒸发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表面积盐;二是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绿肥和牧草,如田及紫花苜蓿等,对盐土有积极的改良作用,且有投资小和无污染等特点;三是利用高抗盐植物;四是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在微生物方面,土壤中存在的固氮微生物能通过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来提高根际矿质元素的有效性,也能通过有效抑制土壤病原菌繁殖等作用来改善土壤条件和促进植物生长。

5小结

经过改良的盐碱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5.1复杂性

盐碱地的发生受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水文及水文地质方面的影响。也受人为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技术及水利工程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类型盐碱地上,危害程度往往不同。改良利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5.2不稳定性

经过改良的盐碱地,由于土体仍保豁部分可溶性盐类,如果灌溉和排水措施不当,遇内涝积水,又会造成次生盐碱化。

5.3地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土壤含盐量与盐分组成也有差异,改良利用必须因地制宜。

5.4综合性

因为盐碱地的发生与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对其改良利用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第8篇

关键词:农安县;盐碱地;改良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66

盐碱地是农安县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也是主要的待改良土壤,总面积100万亩左右,其中耕地50万亩,主要分布在洼中高、波罗湖周边地区,巴吉垒、华家、龙王、伏龙泉、万顺、杨树林、永安、哈拉海等乡(镇)面积较多。

1 农安县盐碱地基本特点

1.1 农安县盐碱地主要盐、碱化类型

农安县盐碱地按照盐化、碱化程度分为草甸盐土、中盐化土、轻盐化土、草甸碱土、中碱土、轻碱化土,这些类型多呈复区分布,其周边包围各类非盐化、碱化土壤。

1.2 成土母质

农安县盐碱土的成土母质为湖积物,含有大量的石灰物质,不仅各层土壤有强烈的石灰性反应,在土壤剖面中可见大量石灰假菌丝体和石灰结核。

1.3 盐分

农安县盐碱地的主要盐分类型为苏打,含盐量在0.06%~0.2%。

1.4 pH值

由于农安县盐碱土的主要盐类是苏打,所以土壤pH值较高,一般在8.0~8.8。

1.5 土壤养分状况

农安县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9%~2.2%,碱解氮80~100ppm,速效磷15~20ppm,速效钾100~130ppm,养分含量较低。

1.6 其他

农安县盐碱土土壤结构不好,质地为粉砂质粘土,土壤容重大,土壤容重一般在1.4~1.6,水分物理性质较差,持水量20%~50%,透水性每小时10~40毫升/100立方厘米,有不少盐碱地是根本不透水的,排水洗盐难度相当大。

2 农安县盐碱地生产情况

农安县农户平均拥有盐碱地6亩左右,种植作物以玉米、向日葵为主,玉米产量一般在4000~5000公斤/公顷,纯收入2000~3000元;向日葵产量一般在1500~2000公斤/公顷,纯收入3000~4000元。盐碱地作物产量不高、生产效益较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盐碱地改良的几项技术措施

3.1 农业措施

种植耐盐碱作物如玉米、向日葵、高粱等,适时播种,深播浅盖,开沟播种,躲盐巧种,力保全苗。

选用耐盐碱品种,对种植玉米的地区,要选择耐盐碱的玉米品种如农大364、郑单958等。

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广开有机肥源,增加有机肥数量,提高有机肥质量,亩施有机肥要达到2立方米以上;玉米要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要做到深施、分期施。

增加玉米留茬高度,高茬还田,有条件的地区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于土壤。

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温、保墒,抑制盐分上升。

铺砂改碱,降低容量,增加孔隙度,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减少土壤返盐

平田整地,消灭盐碱。避免盐分向高处集中形成盐斑。整地要因地制宜,划小畦灌溉,重度盐化土要先刮结皮,再平整。

深耕晒垡、切碎坷垃。

3.2 生物措施

3.2.1 种植绿肥作物 据试验,亩产鲜绿肥1914~2333公斤,当年返压。第二年,土壤0~20厘米土层含盐量降低0.112%~0.148%,有机质提高0.11%~0.29%。

3.2.2 植树造林 盐碱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实现方田林网化,可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减轻土壤返盐,巩固和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防涝排盐效果。

3.3 工程措施

开沟排水,主要适用在盐碱较重,地下水位浅,排水有出路地区,可建立排水系统,排水沟深度应在1.5米以上,有利于土壤脱盐和防止返盐。井灌井排,是利用水泵,从机井内抽吸地下水,以灌溉洗盐。同时,也可降低地下水位,使机井达到灌溉、排水的双重作用。井灌井排措施适用于有丰富的低矿化地下水源地区。据测定,每亩灌水40~50立方米水,土体脱盐率达38.5%。作为一个生长周期的井灌井排,0~20厘米,土层脱盐率为60%~88%。井灌井排,结合渠道排水,在雨季来临时抽咸补淡,腾出地下水占有的空间,增加汛期入渗率,淡化地下水,有效防止土壤内涝,加速土壤脱盐。

3.4 化学措施

重度盐碱地,除采用农业、生物和水利措施外,还应配合施用石膏、黑矾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物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4 结语

第9篇

关键词:轻度盐碱地;生态改良技术;苜蓿;生态治理;生态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08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41

无棣县土壤贫瘠并且淡水资源匮乏,盐碱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顽固。以黄河岛“无棣苜蓿”改良项目为示范区,通过种植苜蓿使得轻度盐碱地得到改良。轻度盐碱地改良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1 研究背景

盐碱化是严重威胁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土地问题之一。过高的含盐量将对土壤化学性质、物理结构、作物生长以及生物过程等方面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土壤盐碱化可严重破坏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土粒密度以及渗透能力,又将抑制碱性磷酸酶、β葡糖苷酶等水解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Tejada et al.,2006)。

国外对盐碱地整治工程研究认为,土壤排水条件的改善、土地平整及降低地下水位属于基础工程措施(Qadir et al.,2000)。根据这三点衍生出更为具象的措施,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六点:

1.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功能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可均匀土地表层,促进水分下渗,提高盐分淋洗效率,防止土地斑块状盐碱化的出现;另一方面,土地平整工程可塑造地表形态进行积水,持续或间歇式蓄水可有效缓解因降雨量减少造成的盐分升高问题,促进可溶性盐分的淋洗。

1.2 灌水洗盐工程

盐碱地假如因盐分过高形成盐盖,土壤渗透性较好,可采取漫灌洗盐的方式。土壤渗透性不好可以采取多次漫灌淋洗的方式,每次间隔12小时左右,可在间隔期间向土壤中加入石膏缓解土壤盐分状况。在缺水条件下,喷灌技术也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溶质的对流与扩散去除盐碱土的盐分,缓解土壤盐碱化,效果与间歇积水相似。

1.3 改良剂措施

该措施常与灌溉措施配合进行,石膏是较为常见的无机改良剂,绿肥和腐殖酸则常作为有机改良剂应用。研究显示,有机改良剂与无机改良剂混合更有利于改良盐碱土,增加作物产量(Shaaban et al.,2013),但需注意的是该措施使盐分多聚集于下层土壤中。

1.4 植物覆被措施

耐盐植物根系分泌物可缓解土壤盐碱化状况,根系的延展也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豆科作物根瘤菌的作用也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Qadir et al.,2006)。除了耐盐植物,还可种植高积累盐生植物,在少量水分灌溉条件下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引入外来植物,需考虑可能对本土植被产生的生态影响。

1.5 人工阻断措施

该措施主要是为了阻断土壤毛细管因蒸发造成的地下水水位上升,阻止盐分在表土层汇聚,防控土壤因气温和地下水位变化出现的反复盐碱化现象。主要的阻断材料有聚乙烯塑料、砂石、膨润土等(Khire et al.,2000)。

1.6 其他措施

除了以上工程措施之外,接种微生物菌剂改良植被生长同样属于当前较为先进的整治措施,如玉米接种固氮菌株(Azotobacter)可通过多种机制整合作用,降低植物叶片脯氨酸浓度(Rojas-Tapias et al.,2012),从而有效提高其抗盐碱能力;我国江苏沿海地区的}碱地研究(Zhang et al.,2014),对蓖麻子(Ricinus communis L.)幼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与溶磷真菌的被孢霉菌(Mortierella sp.),发现接种后土壤电导率和钠离子浓度都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的磷和有机质含量则有所提升。

盐碱地整治工程需要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单一的技术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的整治需求。然而研究者多是小规模地将植被措施与菌剂接种、灌排工程相结合或者直接采用有机或无机改良剂,整治过程较为理想化,可实践性不强。

对于本项目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研究,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土壤质地粘重板结,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地下水位为1.0~1.5m,矿化度5~10g/L,高的可达15~30g/L。目前,耕作土壤的含盐量,轻的2‰~3‰;重的6‰~10‰,有的甚至高于12‰,而且土壤含盐量上下比较接近。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随着盐分含量增高,氯化物比重越高,土壤多呈微碱性反应,pH值8左右,如对其进行治理难度较大。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整治的主要措施有水利工程、石膏改良剂、绿肥及其他肥料、农耕及树木种植等。当前整治措施仍未跳出原有的模式。

2 苜蓿品种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种植繁育的品种为“无棣苜蓿”,该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无棣县畜牧局联合培育的耐盐碱高产品种,经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号为:124)。经研究测定,无棣苜蓿的粗脂肪为11%,氨基酸含量为6%,粗蛋白含量是玉米的2~4倍,每千克鲜无棣苜蓿含胡萝卜素6.25g,是一种具有高品质和丰富营养的牧草饲料作物,它根系发达,耐严寒、耐瘠薄、耐干旱,适宜盐碱地种植,具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明显效果,适宜在滨海轻度盐碱地改良中推广种植。

2.1 品种特征特性

无棣苜蓿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型直立,较散开,株高1m,花浅紫色,种子千粒重1.67~1.81g。主根深,侧根大,抗旱性好,生长季节连续70天干旱无死亡现象。25℃左右是其生长最适温度。其耐寒性较强,长成的植株可耐-30℃~-20℃;其不耐酸,土壤pH值保持在6.8~8.1之间为宜;耐盐量0.2%~0.3%;生长期需较多的水分但不能连续24小时积水。

2.2 无棣苜蓿的种植与管理

需精细整地,无大土块,尽可能耕得深些。华北适宜3至9月播种,为防控杂草,以秋播为好。播种量:纯净苜蓿种子每亩需0.8~1.2kg。收草田条播行距为24~31cm,播深2~3cm;与其他作物间作时,行距可以增加到40cm;繁种田行距应增至60~90cm。早春返青和每次收割之后,应中耕松土、除草。每次刈割之后,及时浇水并追施速效肥。在干旱时期或炎热夏季,灌溉可以显著增加刈割次数;在干旱及寒冷地区,冬灌可提高地温,使苜蓿安全越冬。若遇到长期连续下雨,应及时排除积水。秋播的苜蓿至次年五月下旬开始刈割,大约一个月可以进行一次。在无棣可以年刈割3~4茬。收种田则一般在6月底~7月初收割,其后再生草在越冬前还可以至少刈割1茬。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一般在种植后的第三年达到高产年。

3 苜蓿生态种植技术

3.1 整地

播种前需对盐碱地进行整平,清除残茬、杂草、杂物,耕耙整平,进行多次镇压,达到土细无坷垃、土层坚实墒情好,最佳适耕期一般为,粉砂壤土含水量为20%~30%,黏壤土含水量为18%~20%时。可以用手把10~20cm土层的土捏成团,如果落地立即散碎,便可作为合适的整地时刻。

3.2 确定播种要素

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无棣苜蓿的播种期很难一致。种冬小麦的地区,苜蓿与冬小麦可同时播种。秋天播种苜蓿受杂草的危害小,但当年不能受益。在无霜期短、降雨少、土层薄的干旱地区应在冻土融化以前播种,就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佳,最迟也不要超过9月上旬,否则就不能安全越冬。有灌溉条件时,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较好。播种方式主要分为条播、撒播、穴播3种。条播又分为窄行条播和宽行条播,根据栽培目的、播种农具与地形条件等不同,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其中种子田以穴播或条播为好,行距60cm以上,高水肥地上60~90cm,切忌过密。播种量一般每亩需0.75~1kg,收草者宜高,收种者宜低。种子的纯净度和发芽率要求在80%以上。播种深度在2~3cm之间的,在干旱条件下,则应深开沟,浅覆土,在水分不足的土壤中以覆土0.5~1cm为宜,在水分适宜时,以0.3~0.5cm为宜。注意保持水分不蒸发、不渗漏,力求一次播种保全苗。

本研究中,苜蓿的播种方式为撒播,播种量为1kg/亩,播种深度为2cm,播种时间为秋季。

3.3 根瘤菌接种

据调查,接种根瘤菌后产草量比对照平均增产37.8%。常见的接种根瘤菌的方法有粉施法、干粉拌种法、菌浆拌种法、种子丸衣化接种法等。本研究在苜蓿种植前,使用菌浆拌种法来接种根瘤菌。

3.4 施肥

磷肥可以促进苜蓿根系的发育和生长;钾肥可以促进植株健康和活力,增强植株抗性。因此,苜蓿栽植完成后应及时使用厩肥和磷肥,以促M苜蓿生长。厩肥和磷肥结合整地分期施入,在每次割草后施入。由于苜蓿可以固氮,故对氮要求不高,本研究中不施氮肥。

3.5 田间管理

无棣苜蓿苗期主要工作为田间除草,具体办法是春铲、夏耥、秋末培土和越冬前培土保墒。早春土壤解冻后,把刚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打碎、弄平,促进返青,消灭早期萌芽的杂草。为防止土壤水分大量蒸发,每次收割之后,都应该进行耙地,并同时进行追肥。两年以后,在早春萌芽以前除去地上枯枝落叶成为苜蓿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地表温度,加快返青,促进成长。每次收割后要进行一次锄草和松土。

4 轻度盐碱地整治前后土壤指标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轻度盐碱地整治后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明显提高,较实施前分别增加3.4g/kg、2.89mg/kg、40mg/kg,其中碱解氮含量增加19mg/kg,变化最大,主要与豆科植物苜蓿的生物固氮作用有关。土壤pH值较实施前降低0.4,全盐含量降低0.9‰。

5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第10篇

关键词:盐碱地;园林;施工技术

1 客土法

盐碱地施工技术措施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掉一层盐碱土换来农田好土,搬运农田客土回填绿化是一条简便省事又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绿化方式,只要回填的客土达到一定高度,使滨海地下盐碱水埋藏深度对于植物或草皮不构成盐害,那么客土回填进行绿化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绿化方式。但是客土来源最初是从郊区良田、菜地买土来进行回填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方法,绝非长久之计。因为采用这种取土路线最大的弊端是毁坏了农田、菜地,形成了在一个地方建设生态环境,同时却破坏了另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与当今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逻辑不相符;除此之外,采用客土法来建设城市绿化的做法与国家对国土、可耕地和农田的保护政策格格不入,随着发展农业、保护农田的政策落实,大面积回填取土的做法被禁止,土源越来越紧张,应当及时改变客土绿化的建设路线,积极去找技术突破。

2 隔水层法

隔水层工程措施是改良盐碱土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原理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这一水盐运动规律,采取修建完善排灌系统、灌溉淋洗、蓄淡压碱等措施,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改良利用目的的方法。灌排工程主要是加速排出土壤和地下水中由洗盐、灌溉、降雨所淋下的盐分,控制地下水位于不至使土壤积盐的深度,并能及时排出涝水,调节区域水文状况,满足作物对土壤、水分、空气、养分、热量的要求,达到改土增产的目的。

3 地形起伏法

平整土地,构造起伏地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盐抑盐,因为土地盐碱化的发生常与地表不平整有关系。土地不平是促使土壤盐分水平移动,造成盐分在局部地区集聚,形成土壤积盐和出现盐斑的原因之一。盐渍土壤中的水溶性盐是随着土壤水的运动而移动的。

4 深翻改土法

实践证明深耕深翻是改土治碱的一个有效办法。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淋盐洗碱,降低盐碱危害。深耕结合精耕细作,能根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如能结合增施有机肥,盐碱化耕地的状况会大为改善。

5 大水浇灌压盐法

在实际的盐碱土壤改良措施中,大水浇灌的重要目的就是灌溉压盐。盐碱土壤含有过多的易溶性有害盐类,首先要靠冲洗(大水浇灌)使土壤脱盐方可进行种植利用,因此,冲洗(浇灌)是改良盐碱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冲洗的任务一是以水溶盐,二是以水排盐,三是以水降低土壤含盐量和淡化地下水,为作物生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冲洗水量与土壤脱盐效果成正相关,冲洗水量越大脱盐效果越好。根据黄骅市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园林绿化要求,草花植物的根系大都在10~25土层内,乔木的主要根系活动层在100~150,因此,从实际工程角度看,脱盐土层达到100左右即能满足草木的正常生长。

6 土壤改良剂法

采用通常的施工措施改良土壤时,很可能因土壤脱盐过程而伴随着土壤碱化的趋势,土壤碱化表现出湿时泥泞、干时坚硬,最终造成土壤呈强碱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为此,可以使用土壤改良剂来消除土壤碱性。通常土壤改良剂有2类。一类是含有钙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其原理主要是利用钙离子替换土壤中钠离子。另一类是酸性物质,如硫酸亚铁,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其酸性中和土壤的碱性,并促使土壤碳酸钙的溶解,使钙离子替换钠离子,从而降低土壤的碱化度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使用土壤改良剂时,灌水量的确定原则则是既要保证有足够灌水量促进其溶解,又要将进入土壤溶解的交换性离子与各种钠盐淋洗到地下水或土体下层,同时不引起地下水位明显抬高。另外,大面积绿化时可采用撒施,并且要尽量均匀一致,随后用旋耕机耕翻20~30。

7 增施有机肥改良法

增施有机肥的目的是为了熟化盐碱土壤,盐碱土壤不仅土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害作物生长的盐类和碱类物质(如NaCl、)等,而且土壤板结、贫瘠、性冷,难以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严重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大大阻碍了园林建设水平的提高。而有机肥料恰恰能改善土壤结构,而且在腐烂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中和盐酸,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针对沙土保肥力差,养分易被雨水冲刷流失,因而宜采用多次施肥的办法。结合整地工作,将有机肥施在根系周围,一般每年施肥4~5次。施有机肥时,混合一定量的麦糠,可改良土壤结构。

生物复合肥是以土壤有益微生物为核心的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生物肥料。它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增进土壤肥力、改善植被品质,以致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具有长效、高产、优质、无污染等特点。

参考文献

第11篇

1.1建立良好的工程体系

在改良时应结合盐碱地的成因和性质,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完善盐碱地的改良工程体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指平整土地、建立排灌溉系统及换土等措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盐碱地地表蒸发量较大,可以通过整平措施来降低水分的蒸发,还可以通过土壤的翻动来减少盐分的上升。建立排灌溉系统,能够满足盐碱地的灌水需求量,防止气候干旱和过涝对土壤造成的伤害,这是盐碱地改良中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应用中,盐碱地地区的农民探索出了新的模式,在农田中挖掘一定面积的水沟,用土筑成台田,用来种植农作物,并在沟中养鱼,而在干旱时可以从沟内引水灌溉。在内陆盐碱地的改良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井灌井排的方式,在农田中打一口深井,干旱时可以用井水灌溉,雨水比较多时盐分会随着水而渗入到井中。由于这种改良方式所需井的数量比较多,具有比较高的投资成本,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和沟渠等相结合。

1.2综合性措施

由于盐碱地的成因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改良时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改良和治理,最终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除常见的一些措施之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植树造林来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抑制盐分的上升,植树造林还有其他生态意义上的功能,能够防止旱涝灾害的影响和干扰等。盐碱地的形成和地下水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对于盐碱地的改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盐碱地来说,地下水的补偿来源主要依靠降雨,在植树造林后,土壤中的雨水一部分能够被树木所利用,增加水的消耗。一些树木的根系可以直接应用地下水,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

2盐碱地造林技术

2.1选择合适的林木

在盐碱地的改良过程中,生物措施是重要的改良措施,在进行盐碱地造林时应当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耐盐林木。林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其他植被所无法替代的,在盐碱地造林中要研究林木耐盐性和其他的生物特点,通过比较和评价林木的耐盐碱水平,选择优良的耐盐碱林木,积极地应用到盐碱地造林过程中。为了得到品质较好的耐盐碱林木,可以通过生物方法(如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创造新的林木品种。目前,我国在盐碱地林木研究中已经研发出了新的品种,为盐碱地造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2.2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方法

在盐碱地造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造林。目前,我国在苗木培育等技术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盐碱地造林技术的进步,如常见的容器苗造林方法,能够为苗木适应盐碱地提供一个过渡期,可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通过改进盐碱地的土壤结构,能够为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常用的保水剂,能够在苗木栽培的初级阶段保障根系的需水需要,能够改善苗木的生存状态,有利于苗木的存活和生长。目前,已应用了比较多的土壤改良剂,这些改良剂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盐分所造成的危害。一些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均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而且效率比较高、持久有效。目前,我国盐碱地造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苗木的存活率及生长量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2.3加强后期管理

盐碱地造林和普通的造林工作一样,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于苗木的存活和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盐碱地造林来说,由于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应当更加重视。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林木的生长规律,做好浇水和排水工作是林木成活的关键。在管理过程中要防止病虫害的影响等,当林木幼小或者比较弱小时,容易受到病虫的危害,此阶段应当尤未重视预防病虫害。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与其他作物进行搭配种植,如大豆等作物,这些作物能够产生林木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增加土壤的肥力。为了减少林木的蒸发,早期可以适当地增加林木的密度。同时,由于盐碱地土壤肥力不足,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需要及时追肥,这是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

3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 农耕地;退化;改良措施;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S15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27-01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最高海拔2 900.6 m,相对高差达2 443.6 m,幅员面积268.45万hm2,岩溶面积占总面积的62.5%,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垂直差异明显,地形破碎,土层浅薄,岩溶切割较深,地形地貌类型众多,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3.3%;气候类型多样,年均温12.8 ℃,年降水量1 000 mm左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耕地活土层薄,易涝、易旱耕地多,中低产田土面积大[1-2]。

1 土地资源概况

1.1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毕节市土地总面积为268.45万hm2。其中,耕地103.40万hm2,占38.52%;园地0.84万hm2,占0.31%;林地101.04万hm2,占37.64%;牧草地8.69万hm2,占3.24%;城乡、工矿及交通用地8.65万hm2,占3.22%;水域2.55万hm2,占0.95%;其他43.28万hm2,占16.12%。

1.2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1.2.1 土壤类型多样。毕节市的土壤类型众多,有9个土类、22个亚类、77个土属、196个土种。土壤分布以黄壤和黄棕壤为主,分别占土壤面积的38.15%、28.27%;其次是石灰土和紫色土,分别占14.79%、12.58%,水稻土仅占3.90%。

1.2.2 坡地比重大。在全区268.45万hm2土地中,5°以下的土地面积占9.75%,5°~15°的土地面积占23.96%,15°~25°的土地面积占30.67%,25°~35°的土地面积占21.71%,35°以上的土地面积占13.91%。在103.40万hm2的耕地中,5°以下的坡耕地面积占15.05%,5°~15°的坡耕地面积占32.00%,15°~25°的坡耕地面积占29.27%,25°~35°的坡耕地面积占15.80%,3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占7.88%(表1)。

1.2.3 人均耕地较少。1996年,毕节市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0.42 hm2,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90 hm2)的46.67%,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76 hm2)的15.22%。宜农耕地已开垦殆尽,后备耕地小片零星且数量少[3-4]。

2 农耕地土壤退化的原因

2.1 水土流失强烈,土壤石化严重

据水土保持测定资料,1987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6 83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62.70%,年均土壤流失量6 954.55万t,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 952 t/km2,年均侵蚀厚度3.6 mm。水土流失剧烈区多是农村住户多、农耕地相对集中的地方,每降暴雨,山洪爆发,酿成水灾,山上石化,山下砂化,良田沃土面积逐年减少。近些年来,全区每年有1 300~2 000 hm2耕地及山坡地由于水土流失而石化、砂化,易旱易涝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

2.2 地力减退,下等地增多

土壤侵蚀导致土壤有机质及有效养分大量流失,耕作层逐渐变薄,土地逐渐变瘦。在全区103.40万hm2有效耕地中,上等地仅占6.45%,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7.54%;中等地占31.2%,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2.31%;下等地所占比例高达62.34%,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9.85%。全区25°以上的陡坡耕地由20世纪50年代的15%上升到23.68%;耕作层厚度不到15 cm的薄层耕地由20世纪50年代的30%左右上升到50.0%,土壤中砾石含量大于30%的砾石类耕地占总面积的12.5%,土壤pH值

2.3 有机肥施用量少,土壤肥力下降

近几年来,农村有机肥肥源减少,加之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运输农家肥,大多以施化肥为主,且有机肥严重不足,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破坏了土壤养分平衡,使土壤养分比例严重失调,物理性状恶化,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多,补充的少,年复一年地进行掠夺式的生产,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2.4 耕作不合理,“三跑地”增加

在占耕地面积80%的坡耕地中,除威宁县、赫章县有少部分采取横坡(沿等高线)开沟种植之外,许多地方都习惯

于顺坡向开沟种植,行与行之间尤如无阻的斜坡通道,一到雨季,雨水就沿行沟顺坡而下,雨水越大对土壤冲刷越重,不但不能保蓄降水,反而加剧水、土、肥的流失,“三跑地”(跑土、跑水、跑肥)逐年增加。

3 改良措施

3.1 坡改梯

采取坡地改梯土综合工程措施,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修成地面平整、埂坎匀整的水平梯土,以减少水土流失。

3.2 增施有机肥,推广种植绿肥

加速土壤熟化过程的根本措施是增施有机肥,推广种植绿肥。为改变毕节市土壤结构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现状,可采取此项措施,以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及有机质,达到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

3.3 测土平衡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测土平衡施肥是指根据具体的土壤情况,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毕节市土壤耕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投入不足,造成土壤养分缺乏,耕地质量下降,耕作土氮、磷、钾养分缺乏面积占80%以上,可采取此项措施,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有利于作物群体的健壮发育,提高作物产量。

3.4 合理轮作,改革耕作技术

实行养地与用地相结合,扩大养地作物的种植面积如油菜、马铃薯、豆类等,逐步提高土壤地力;作物横坡开沟种植,并结合聚垄栽培,行与行之间,似沿等高线修筑的一道道保护堤,可拦蓄降水,起到保土、保水、保肥作用;推广绿肥免耕,逐年深翻,加深耕作层[6-7]。

3.5 客土、石灰改良

对于过黏土壤,可进行客良,如利用塘泥、枯枝落叶、阴沟泥等,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协调水肥气热的关系;对酸性土壤,可施石灰1 500 kg/hm2左右,高、低海拔地区可适当加、减量,以增强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

3.6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即将秸秆耙入10~20 cm土层,促进有机残体的腐解。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得以增加,有机质及矿物质养分得以产生,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得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秸秆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因此,要适量增施氮肥。

4 参考文献

[1] 毕节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毕节地区土壤资料汇编[G].1986:l-8.

[2] 禄文斌.毕节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l992(11):4-7.

[3] 张小林,郭厚祯.毕节地区土地资源的退化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1995,15(1):48-53.

[4] 阮培均,王孝华,顾尚敬,等.毕节试验区坡耕地耕作制度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104-107.

[5] 谢定敏,郑元红,潘国元,等.毕节地区中低产旱耕地地力状况与改良治理途径[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73-7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