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

时间:2023-12-13 11:2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医学专业描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物医学专业描述

第1篇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制片技术 实验教学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及死后变化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法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目的是为暴力性案件的侦查或审判提供医学依据,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性和非暴力性死亡的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的推断和确定的一门学科。法医病理学主要采用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但在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上有别于病理学。因此,法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病理技术和病理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由于法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除考研外绝大多数在基层公安局担任法医工作,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常规病理组织制片技术,虽然在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了常规病理技术,但是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法医专业学生对病理技术各项步骤的知晓率仅为5%左右,因此,加强法医专业学生病理技术学习是法医病理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法医病理学主要采用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因此,除了要求法医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求他们复习并巩固病理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我们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专业学生常规病理技术各项步骤的知晓率,然后通过对常规病理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以动画形式将常规病理技术各项步骤进行播放后,要求同学们查阅文献建立实验动物(家兔)模型,将实验动物行系统尸体解剖,结合所做动物实验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取各组织器官,以2人为一组进行取材、固定、脱水等处理,并包埋成石蜡块,切片后行HE染色制成组织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病变的特点。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和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的设计、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法医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要求专业学生系统的掌握尸体解剖检查的程序、方法,而且一个完整系统的尸体解剖除了肉眼检查外,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常规病理技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础,在各个关键步骤,由指导教师示范并精心指导,使学生亲自感受各步骤的操作及注意事项;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提高技术水平,使学生们掌握常规病理技术的各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能较熟练的操作。因此我们以2人为一组进行组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和切片漂片、烤片、脱蜡、染色等操作。在取材过程中是两组取同样的组织器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固定组织好的组织和未及时固定好的同一组织、厚薄不同的同一组织,放入自动脱水机当夜随机脱水、透明、浸蜡,第二天早上包埋;包埋好蜡块后,每组有固定好和未及时固定好的同一组织以及厚薄不同的同一组织两个,由学生自己切片来感受,在切片过程中由指导教师解释取材、固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组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流程的每一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组织切片的制作和结果的判断。同样运用对比方法切取5um、7um 、8um、10um厚的组织块进行漂片、烤片、脱蜡、HE染色等,由学生自己观察不同厚度的切片的镜下特点,同时和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厚度切片的形态特点,结合所做切片总结在漂片、烤片、脱蜡、HE染色过程中的事项。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我们所获的标本是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建立动物模型(乐果中毒,分别经口、灌胃、腹腔、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四种方式致毒, 分4组),经过充分讨论后立题和实施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进度、 实验室开放时间,审阅学生的实验设计, 并给予宏观的启发式指导和鼓励, 结合法医系教师的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启发、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方法。

将所建立动物模型分别记录三种不同方式致家兔死亡的乐果致死量, 期间观察其瞳孔、心率、呼吸等状况。接着进行系统解剖后,观察各脏器颜色并取心、肺、肝、肾、注射部位肌肉等组织块,自己动手并制作组织切片,结合查阅的资料和法医毒理学以及病理学知识,观察病变,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记录下来,然后由指导老师进行复核、批阅, 指出不足或者错误。

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讲解常规病理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对于如何建立动物模型,如何设立对照观察病变,则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设计完成后,进行引导和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对提出的正确想法给予肯定,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并获取知识,以更好地发挥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构建本科到研究生过渡的桥梁。

五、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指导教师,不但要搞好教学和教学研究,还要了解相关学科和前沿学科的技术和方法进展,以便搞好科学研究。通过自身在知识上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走上创新之路。同时,指导教师还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组织病理技术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实验操作,要顺利完成并掌握该项目,需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指导老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细致的工作,不能有半点的虚假,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为了不断提高法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我们应注重在常规的病理技术学习过程中注入基本科研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组织病理技术的过程中,将镜下观察形态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不但能巩固理论知识, 还能进一步掌握一些组织切片的基本诊断方法;初步了解并体验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观察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子琴. 法医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 项目教学法 课程教材开发 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高职《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是宠物医学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是针对宠物医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设置的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桥梁课程,在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宠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肩负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学科式教材和学科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所肩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宠物科技学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对《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重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学以致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的实施,使学生掌握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难点与重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第一阶段是确定项目任务,先由任课教师提出该课程的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第二阶段是制订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阶段是实施计划,根据具体的项目内容与学生规模情况分组,对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并确定各自所在小组的合作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第四阶段是检查评估,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之后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第五阶段归档,结果应用作为项目的实践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应用到生产教学实践中。

二、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

实施项目教学的前提是开发针对该课程的项目教材。

(一)项目课程的涵义

项目课程最早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它是相对于传统学科课程的一种课程模式。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项目课程既非与任务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式,也非一种课程模式的两种说法,是任务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开发以任务课程为基础。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可以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项目课程不同于技能训练课程和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只是让学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技能,而通过项目课程学生可以获得真实化、综合化的职业能力;任务课程基于分析思维,以任务为逻辑线索展开课程,而项目课程基于整体思维,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展开课程。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单门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更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有学者从课程项目化或项目教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张跃西认为,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得到体现。

(二)项目课程开发原则

在做项目课程开发之前,要对职业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和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评价高职学校的毕业生,主要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其是否具备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分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而项目课程主要是培养专业职业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功能。项目课程不仅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的需要,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重点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开发,不是对学科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妥善处理原有科学体系与重组项目课程的关系,突出综合性与实用性,强化技能。

(三)项目课程开发实践

要开发项目课程,首先要定位专业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与工作领域,岗位定位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起点,只有工作岗位定位清楚了才能通过描述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详细准确地把握岗位所对应的人才规格要求,才能具体细分培养目标,从而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难题,因此,在做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和该门课程工作岗位相对应的企业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职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层次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就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对工作任务进行清晰陈述、整理和分类,形成内容明确、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层级的模块。工作任务描述应尽可能清晰化、细致化。过于笼统的描述,不仅使得授课教师难以把握,而且会使得工作任务这一环节被庞杂的知识所淹没,难以突出其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开发项目课程时一定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

在《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开发时,我们和上海申普宠物医院、无锡派特宠物医院、宁波康丽宠物医院、武汉卓越宠物医院的主治医师和院长,以及江苏宠物行业诊疗协会的专家进行了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小动物影像技术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宠物医师岗和宠物助理医师岗,宠物助理医师岗所对应的工作能力要求是会操作X线机和B超机,宠物医师岗所对应的工作能力要求是能解读X片影像,能分析B超声像图,能对宠物疾病进行影像诊断。

根据对岗位的分析,我们开发了本门课程的校本项目教材,项目内容是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而设计的,《小动物影像技术》项目课程的开发最终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立足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二次开发,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每个项目的设置不过大,理论知识不可太多,否则教学组织困难。项目之间的结构模式采取递进式、网络式、套筒式、分解式和并列式等几种模式。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一)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重视项目实施的同时,不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将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模块,通过模块进行强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能够组织和管理好教学,并能够对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和评价。

(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

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由于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其分组的原则、组员搭配、内容分工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有些学生往往存在依赖思想,无所事事。因此必须分工明确,采取“一帮一,一监督一”的措施,对部分学生及时帮助纠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职业实践,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典型的职业项目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企业,在企业中进行锻炼,让教师能够完成工作岗位各环节项目的工作任务。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才能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才能随时解答学生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的问题。

(四)要配备足够的实训场地

项目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实训场地,实训室是工作岗位,也是教学课堂,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购置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设备,来真实再现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建立够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满足项目教学法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35-36.

[4]张跃西.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1-54.

[5]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45-47.

第3篇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第4篇

作者:路浩 梅莉 赵宝玉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

长期以来,动物中毒病学的教学一直以“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实践性环节偏弱。不同的主讲教师授课内容有很大差别,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一定难度。而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动物中毒病学的课程内容在不断扩充,不同版本的教材及参考书琳琅满目。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多次集中进行研讨,并于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对动物中毒病学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压缩了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习课学时,主讲教师集体备课,规范和统一了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可以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使学生能感知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东西,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1]。由于动物中毒病学课程在讲授时往往需要学生掌握某些中毒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所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为此,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以流程图、表格、典型病例图片等形式编制成CAI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使上课内容更为直观、生动、形象、增加了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等较难理解的内容,如果在课件中加入影像,通过直观的图像对比可以让学生轻易对一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病症加以鉴别。同时,利用校园网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动物中毒病学的网上教学管理。

授课教师可以随时在网络教学平台里上传各种教学资料以便学生参考,也可以布置作业和回答学生的各类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从而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互动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都是用“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上课。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可控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但该门课程内容多、范围广、学时少、进度快,使得学生负担较重,一直处于疲于应付、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短时间内获得的知识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往往会出现学生学过之后印象不深刻、接受得快忘记也快的情况。因此,作为动物中毒病学授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或科研现象实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增加案例讨论及实验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3]。动物医学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能力培养,强调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训练[4]。教师要把课讲得生动、精彩、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师应利用带学生毕业实习及在动物医院坐诊的机会,留意生产上疾病的流行趋势,增加实践锻炼,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介绍一些生动的案例。实践表明,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中,病例教学法在临床兽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科学实践,人们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事情的现象或结果,对此感兴趣后才会去探究这些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或其本质,教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特点[5]。例如,在讲授食盐中毒发病机理时,可尝试从该病的临床症状入手,采用启发式逆施法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毒性作用机理,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6],教师应把大型综合性实验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前准备与操作方法等,教师最后对实验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实践证明,目前开设的大鼠重金属中毒及疯草中毒等综合性实验均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被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与以教师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有很大的差异,具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7]。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掘教师自身的创造潜能大有裨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作为课堂讨论提纲。上课时,教师先简要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概念、临床特征、最新进展等内容,然后让学生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阐述各自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自身学习、增进教与学的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各级高等学校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8]。通过聆听教师名师的授课,掌握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利用空闲时间到宠物医院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大量临床病例资料,从而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而有趣。除了自身以外,教师还应广泛征求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正确面对并及时纠正,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5篇

1 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兽医学的教学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质,课程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料相对较少,如标本、照片、录像、动画、模型等,多数课件的制作仍以文字为主,相关知识与理论的阐述仍停留在文字描述阶段,缺少直观教学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另外,课堂讲授也多以老师灌输、学生听讲记录为主,课堂氛围死板,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代兽医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对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改善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力求使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中兽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兽医传统的疾病诊疗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实践生产中运用中兽医相关知识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畜禽疾病。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唯一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 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对比式教学法主要指与西兽医学对比教学法。中兽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与西兽医学相比虽然在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均有所差异,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区别,但在个别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中兽医学课程普遍被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对学生而言西兽医学的理论和观点已经先入为主,此时能找到中兽医学和西兽医学理论相似的切入点,对比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心的功能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而西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3.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第6篇

临床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技能型的科学,医学生不仅要正确地诊断疾病,更要快速、准确地治疗疾病,上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实践技能教学、案例教学、床旁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近年来,随着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生人数大增,而且医院医患关系越来越复杂,患者不信任医生,造成医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改革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将实操作规范前移,与临床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实习前就掌握临床必需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规范,甚至通过标准化病人进行实地操作,为尽快适应临床打下基础,减轻实习医院的带教负担,尽可能使实习生成为医生的帮手而非累赘。

1 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1,2],主要是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基本素质作出明确要求,重点是对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对具体内容未明确。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将培养医学生的能力具体化,即诊断思维的逻辑化、基本技能的熟练化、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实践的需求时刻是医学教育的必须,但落实到正常教学行为中是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与难点。

2 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的内容

《执业医师法》的出台,明确了从医资格的取得,更加促使医学院校对实践技能教学环节的重视。国内外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势是突出诊断思维、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内容强调一体化[3,4]。

2.1 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调整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技能考试标准,打破、优化医学专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注重诊断培养思维,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精讲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注重面、类的教学而非“病病俱到”;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以疾病为中心,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打破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实训内容各自为战的现状。

2.2 实训课体系的总体设计

以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内容为基础,以其考试内容为核心,合并各专业课实训内容,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实训项目及具体操作步骤,培训专门的实训教师,弱化专业课教师的本专业意识,突出实用和综合,强调学生的整体观和实际操作意识,是真实面对患者非学校的实训课,将实习观念前移。

技能考试科目:第一站:内容: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第二站:内容:体格检查、技能操作;第三站:内容: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此设计将临床内容逐个训练,达到个个熟练的目的,但很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故我们从总体上如此设计:第一,严格按照上述项目练习;第二,综合练习,通过书写大病历的形式来完成;第三,查漏补缺,通过大病例书写,找出各个分项的不足,重点讲解和训练。

2.3 实训课考试体系建立和检验

上述体系建立后,能否为临床实用,需要检验,我们建立了一套规范的考核标准,并与医院医务科结合,借鉴临床实际操作,突出实用,强调应用,甚至考试时医院医生与学校实训老师共同担任考官,检验实训效果,并让学校的实训课教师通过机会向一线医生学习实践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实训课教学效果。

转贴于

3 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的难点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教育是相对滞后的培养体系,如何把医学教育与医学实践完美接轨,为临床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是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的难点。

3.1 教学体系改革的制约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医学检查水平飞速提高,使得医生诊断疾病的能力大为提高,原因就在于医生要随时随地解决患者出现的问题,使得医生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但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决定了改革与创新的不易,要改变体系的设计,必须有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协作支持,否则,改革只是一句口号。

3.2 教师观念的改变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如其墨守陈规,厮守其专业观念,那么改革总体设计再好,执行不力等于白做。改变教师观念,按照实训项目、内容和操作规程培训教师是重点和难点。

3.3 实验员工作理念的转变

过去实验员固定实训室,外科实验员就在外科,内科实验员固定在内科,不轮转、不交流,而整合实训项目后各科之间综合起来,对以前的各自为战提出了挑战,需要实验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做好每一个实训项目的所需器材、物品的准备。

3.4 实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目前,专科教材基本上是沿用本科的模式,只不过是迷你版,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训教材,故我们不得不在改革的同时,边做教材边开展实训项目的操作、练习和考试,参与本项目的教师基本上是身兼数职,辛苦异常,甚至有时想放弃,太辛苦。

3.5 与医院医生的协作

项目内容、操作规范、考试标准、病历书写与修改、医院患者的选取都需要医院的大力支持,而且这些经过本项目训练过的学生效果的反馈等等,都需要医院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但医院、医生工作都很忙,有时无暇顾及,约好时间,到点因病人或检查爽约了,合作起来困难较多,但医院和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对于本项目的顺利完成给予了大力支持。

3.6 学生的临床观念的改变

第7篇

西医学与中医学是当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两大医学体系,一齐效力于我国的卫生医药事业,共同服务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疾病诊疗。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一些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在服用西药对症治疗时,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比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更佳[1]。是以不论是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是西医医院,目前都在广泛使用各种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因此,对医学院校中的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我院中医科成立“中医学教研室”已有4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生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通过课堂授课以及临床见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课程知识,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2007级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33名,其中男性14例,占42.4%;女性19例,占57.6%。年龄20-23岁,平均(20.8±0.8)岁。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生33例,占100%。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3例,占100%。生源地为大陆学生33例,占100%。被调查对象在接受《中医学》课程授课以及本次调查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三年半的西医课程,具备一定的西医理论知识基础,且均在同一班级学习,均由我院中医学教研室的相同5名教师进行《中医学》课程授课,便于调查的组织与实施,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代表性。

1.2调查内容依据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和相关规定,针对我院中医学教研室5名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一共10项指标:①严格守时,仪表端庄,以德育人;②准备充分,态度认真,作风严谨;③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④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⑤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⑥恰当运用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际;⑦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⑧内容娴熟,运用自如,对难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⑨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⑩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具。

1.3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表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5-Likertscale[2]进行量化赋值: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对应赋值分别是1.0,0.8,0.6,0.4,0.2分,让被调查对象根据此赋值方法对指标进行评分。问卷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并讲解问卷内容、填表要求,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统一收回。统计人员采用Excel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个别数据有缺失时,从统计和专业角度决定补缺方式;使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以及全体指标的平均分。授课教师、调查人员、统计人员为不同人员。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一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率84.8%,问卷有效率100%,反映接受调查的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较高、调查质量好。

2.2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计算各指标平均分,将其从小到大排序,统计结果(表略)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表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小,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低;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大,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高。指标平均分<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者,提示这项指标平均分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因此该指标即是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统计,以下5项指标平均分较低:①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②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③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④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⑤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反映学生对这5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我院中医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在这5项指标上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注意改进。

3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汇融合点不断被探索发掘,尤其各种中成药物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使用。对西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不论将来就职或继续深造的单位是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他们都将或多或少地与中医产生交集,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中医、使用中成药物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机会并非屈指可数;所以增进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将有利于他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成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意义较大。我院中医学教研室承担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已有4年,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学生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对策逐一具体分析如下。

3.1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中医教学课程中的英文教学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医学凝聚了中医医家几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智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古籍至今仍是令人景仰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了解中医知识和研究进展就只能通过查阅中文资料才得以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医学传播至日本衍生的汉方医学就有许多日文的医学经典论著,在舌诊、腹诊及用药等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当今中医学不仅仅在东亚地区的中日韩枝繁叶茂,还远播欧美,尤其是针灸技术颇受认可和青睐,每年都有不少外国人士接受中医治疗或教育,每年都有不少中医临床和基础方面研究的英语。所以,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并非毫无意义。对于西医学生的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但单纯罗列英语词汇的教法显然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教学效果可能欠佳。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讲解中医专业英文词汇、读写专业英文词汇短句的同时,还可以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协作翻译小段简单易懂的中医英文病历或中医英文文献,活学活用,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2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中医学并非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封闭体系,现代科技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手段,从而为中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催生出各种新见解与新进展,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不能够充分提及的。为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中医学的新进展,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介绍证候时,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学界对证候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研究进展,以及讲述中医动物试验中一些证候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介绍瘀血概念时,可适当结合当前对血瘀证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研究内容;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治则时,可以介绍“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中药时,可适当介绍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的新认识和应用,如从“清热、除蒸、截疟”的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通过充实教学内容,提供崭新的学科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其视野,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点的理解。

3.3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规定学时有限,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是一个难题。对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点、常用的知识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方面,且讲述时要深入浅出、层次清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解释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发挥,而不能“天马行空,信手发挥”,导致学生的理解混乱和理解错误。

第8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98-0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其中包括大量的医学留学生。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来自印度等国家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每届100人左右,作为特殊群体的留学生教育,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留学生教学方面取得重要成绩,并被评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品牌课程”。现将近年来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结合来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

中国留学生多来自南亚和非洲国家,与本国学生的文化、信仰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来到中国他们会面临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虽然不像留学生辅导员那样要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也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好科学文化知识。有的留学生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他们不愿意进行动物实验,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让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不违背自己的信仰,如先由老师示教,再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学,让其他同学完成动物实验部分,而这些同学则完成其他的实验,这样既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又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有些留学生有做礼拜的习惯,如果老师在安排课程时没注意到这一点,正好与他们做礼拜的时间冲突了,就会导致上课出勤率不高,所以在安排课程之前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还有某些留学生来源国的疾病谱与我国有很大差异,他们所关心的疾病也与本国学生不同,这一点对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中尤其要注意。

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留学生自身特点及其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文化背景,尊重留学生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尽量为来华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到医学免疫学教学,老师们除了要讲授医学免疫学基本的理论和实验知识外,还要结合学生背景重点阐述一些与医学免疫学关系紧密而他们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知识素养对留学生的医学教学有很大好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讲授的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医学免疫学,该学科与多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互交叉,在来华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医学免疫学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和水平揭示免疫系统清除外来有害物质及其成分的过程和规律,并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因此免疫学理论课主要介绍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和免疫学疾病;实验课除了验证免疫学基础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方法,了解先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其次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述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将科研寓于教学,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免疫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很多临床疾病都与医学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相关病例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最新的临床治疗方法等进行讲述,让学生转换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将基础理论应用到分析病人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中,培养学生科学主动地思维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和讨论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除了考虑期末成绩外,还可将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课堂表现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与本国学生相比,留学生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发散性思维更强,和教师互动更为活跃,但同时他们的纪律意识也更淡漠,课堂上迟到、开小差等问题比本国学生更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集思广益,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全程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课前教师充分准备教学素材如各种图片、动画和必要的教学道具,且在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确保我们精心准备的课件能充分吸引学生;课堂上,我们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视频动画辅助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等,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课下,我们会留给学生一些跟临床或者科研联系非常精密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时我们还会留给他们一些现在尚不清楚的问题,让他们充分思考,希望他们以后能解决这些问题,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对授课教师的培养

本校的留学生只要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大多数学生会的中文不多,有的学生甚至还停留在“你好”、“谢谢”的水平,无法在专业上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全英文对留学生进行授课,因此对授课老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阅读工作游刃有余,但是听说能力较弱。同时有的留学生讲的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我们接触到的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有很大差异,而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比较大的语言交流障碍,对于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一个挑战,容易出现“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老师听不懂”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英语能力相对较强的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些青年教师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具备良好英语素质,而且他们对语言本身比较敏感,对专业词汇掌握快,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也与学生比较相近,容易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外,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较高,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在教学中加入漂亮的图片,插入三维动画,这样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便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青年教师较为欠缺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实际教学经验。因此,我们采取带教制度和试讲制度,首先,让青年教师跟着年资高的教师全程听课,吸取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其次,青年教师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同在教研室内部先进行试讲,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听课,并提出意见。如此反复多次,青年教师在留学生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能很好地与留学生进行沟通。

另外,我们还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来华留学生英语教学师资培训班、口语强化班等,不断提高教师英语授课能力。英语授课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授课能力,尤其是增强教师的口语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来华留学生服务,同他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沟通程度,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英语文化方面的素养。

四、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手段之一,教材的选用对留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中文教材一般是提纲式架构,条例清晰,重点突出,但大多数问题点到即止,便于记忆;英文版教材则类似学术专著,对知识点的描述非常详细,适合自学。中英文教材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长进行慎重的选择,有了合适的教材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良好效果,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针对来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教材的特点,理论课教材我们选用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医学英文原版改编教材《医学免疫学》,并以经典的英文教材如《Kuby Immunology》和《Jerways Immunobiology》作为补充和课外读物,使得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材;针对实验课,我们采用课程负责人章晓联教授主编的《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这本教材是国内唯一的双语实验教材,涵盖了所有的经典免疫学实验,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免疫学实验方法,学生在使用后反响很好。

以上是我们对来华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留学生教育已日益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天华,姜维良,张英男,薛军强.浅谈医学留学生教学的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

[2]郭风劲,林建炜,刘平.PBL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3]周玮,熊正爱,周虹,董晓静.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4]赵云,刘爱华,胡凤琴,金胜红,黄玲,蔡三金.临床医学留学生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第9篇

关键词:城镇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与控制

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染性强,易暴发和流行,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传染病[1],在某种情况下可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 但有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显的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2012年的本地区所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流感46起,655例;水痘40起,706例;肺结核35起,300例。流行性腮炎20例,125起;12起,75例。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1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感、水痘以及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是城镇最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占吸道传染病总数的35%,水痘占38%,肺结核占16%。它们感染人数最多,主要由空气传播和飞沫、尘埃等传播所致。

2.2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人群涉及广泛,所有人群都存在易感,尤其是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都为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易被感染,在城镇最容易出现暴发。据统计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有1340例,占感染人群的72%。

2.3冬春季节为城镇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据统计冬春季节感染人数有1284例,占总感染人群的69%。流感、水痘等传染病大部分都是在冬春季节。

2.4与患者离得越近,被感染的概率也就越高。城镇的环境越差、居住密度越高,感染的几率就越高。

3讨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经呼吸系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菌, 病毒,衣原体等[2],在呼吸道感染方面,一般由病毒所引起的感染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和细菌联合感染的为下呼吸道感染[3]。该种疾病由空气传播和飞沫、尘埃等传播所致。飞沫传播只有在近距离接触时才会有感染的风险,而细菌等则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是最为广泛的传播方式。流感、水痘以及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是城镇最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人群广泛,存在易感人群。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4]。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于人们的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的疾病防治设施配套,做好城镇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5]。包括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设施,让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提高城镇环境卫生,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城镇的环境越差、居住密度越高,感染的几率就越高。本城镇人口密集,对于城镇的卫生环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以后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改善生活环境。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包括隔离治疗患者, 因为传染病患者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最主要传染源[6]。 隔离治疗患者是控制流行的有效措施。同时追踪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我们要做好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的保护。秋冬季节前对易发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疫苗接种。如有疾病暴发,对少年儿童和老人开展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开展和加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患者或可能染疫动物。根据可能污染来源以及污染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环境进行消毒[7]。

本文通过以本城镇居民的呼吸道传染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做好城镇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的疾病防治设施配套,解决城镇的环境卫生问题,对于感染患者的隔离,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做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宣传等,从多方面、深层次入手,科学有效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够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几率,提高居民的健康环境,使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甲型 H1N1 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1版)[S] . 北京: 2009:5(8):1.

[2]王学会.广西武鸣县 2005~201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66-1667.

[3]田生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13.

[4]肖雷,王凤双,吴殚,等.2010 年北京市顺义区某中学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27(16):1879-1880.

[5]杨小兵,赵鑫,贺圆圆,等.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蓄水前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3):62-64.

第10篇

他们究竟与往昔的“养牛人”有什么不同?这種不同给奶牛养殖、乳制品产量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而到底是什么带来了这種不同?内蒙古伊利畜牧公司哈沙图牧场场长赵国梁给了我们答案。

海外归来养奶牛

哈沙图牧场与人们印象中的牧场不大一样:这里的奶牛不带颈枷,在一个大牛舍里“无法无天”地走来走去;从自动挤奶器、牧草的外包装、搅拌车,直至牛喝水的水槽,都印着外文,说明这些设备的“籍贯”分别在欧洲或大洋洲的某国;而最不同的,当属这里的人,哪个岗位的人都会如数家珍一般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着这里的奶牛、设备或者其他。

带来这些不同的是谁?就是场长赵国梁。一个80后的海归。

1982年,赵国梁出生在呼和浩特西部的土默特左旗一个奶农之家。作为一名奶农之子,赵国梁与奶牛结缘,于2000年报考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奶牛供出来的大学生。虽然是“世袭”的养牛人,但赵国梁和父辈们的工作方式却完全不同。当年赵国梁的父亲养着7头奶牛,而如今赵国梁管理着伊利哈沙图牧场的3000头奶牛;当年父亲养的是中国黑白花牛,而现在赵国梁管的全是纯種的荷斯坦奶牛;当年赵国梁的父亲养的牛每天最多能产30斤奶,而现在赵国梁牧场上的牛单产60斤奶,足足多了一倍。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乳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三大产奶国和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乳品市场。

然而到了2008年后,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强烈诉求与国内乳制品企业当时对奶源的弱可控性形成的反差,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技术的牧场被加速提上了日程。

据中国乳协公布的数据,2008年后,大型骨干企业自有奶源的比例,包括合作制、股份制、托管的奶牛养殖场一般达到15%以上,有些企业达到了30%以上。这是中国乳业升级改造最具特色的亮点,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的规模化养殖,不仅带来了奶牛业新技术的提升,更带来了新理念的普及和推广。正是这種转变,让新式养牛Style得以产生。也是这種转变,让赵国梁等80后成了和父辈截然不同的新式养牛人。

午休时,赵国梁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翻阅养牛的专业书。他手边的一本翻卷了角的《挤出价值》,是美国乳业泰斗桑德斯教授写的,这提示着赵国梁的一段留洋经历:近年来,赵国梁所在的伊利集团每年都会派优秀员工赴美学习。2011年,赵国梁有幸入选。在美国学习的时间里,他也曾受教于桑德斯教授。“舒服的牛才能产好奶”,这正是赵国梁从美国带回的养牛理念。这个理念带来了哈沙图的奶牛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记者发现,作为一名海归牧场场长,赵国梁的助手们也全是科班出身的80后,助理赵岩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另一位助手赵海荣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为奶牛“下跪”

在赵国梁所在的伊利哈沙图牧场,各種国际一流的设备一应俱全。这里的牛所吃的是美国进口紫花苜蓿、锡盟的羊草和玉米青储,由营养师调配,达到膳食结构平衡;饮牛所用的,是法国生产的自动饮水器;挤奶设备是德国威斯拉沃的;配種所用的,是10美元一支的美国冻精……但最让记者震撼的不是这些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而是赵国梁的爱牛之心。

在赵国梁管理、指导的牧场,你不仅可以常常可以看到他挠牛脖子让牛眯眼享受的情景,他在牛舍里“跪下”的画面,也属常见——这是他在亲自测试牛的床是否舒服。

奶牛的“床”学名叫“垫料”。养牛所用的传统垫料是稻草,但稻草垫料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容易滋生细菌,增加奶牛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在伊利的牧场,“沙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稻草垫料。“沙床”不仅让奶牛更舒服,还可以预防炎的发生。但是沙床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含水量一旦超过30%就容易结块、变硬,在冬季则更为明显,因此要经常翻沙、换沙。究竟如何确定沙床的软硬程度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人亲自跪上去感受,因为奶牛在休息的时候也是先跪下然后再卧着。赵国梁通过亲身体验,给奶牛制作了舒适的沙床。自此,给牛下跪试床,也成了伊利牧场管理员的例行工作。

赵国梁最爱与大家分享的,是在美国学习时和荷斯坦牧场经理吉娜女士的小风波。

吉娜是个严厉的老太太,而且爱牛如命。一天,赵国梁负责用高压水枪清洗小牛躺卧的栏架。一头小牛趴在栏架上不起来,原来是有一个牛蝇停在栏架上。赵国梁用高压水枪的头轻轻将虫子赶走,却被吉娜老太太看见了,她以为赵国梁在捅小牛,这可不得了,吉娜女士当即沉下脸说“Dear Zhao,do you love these calves?Ifyou do not love,you Can not do this work。”(赵,你爱不爱小牛?如果不爱,可以离开)。

赵国梁没有辩解,而是将小牛轻轻抱了下来。吉娜老太太这才看见了牛蝇,知道自己误会了赵国梁,她才相信这个中国小伙子也是爱牛人。不打不相识,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赵国梁告诉记者,美国的牛没有戴国内常见的颈枷,全都自由活动,这给牛体清洁、防疫等等都带来了很多不便。这给管理员的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牛却舒服了。这正是与国内养牛理念的不同之处——各種措施是为了牛的舒适而不是为了管理者的方便。而这種对牛的爱与不爱,体现在饮食、运动、挤奶、疾病预防、休息等各个环节……这些都决定了奶源的品质。

差异化的奶牛管理方式让赵国梁受益匪浅。他也把这些管理方式带回了哈沙图牧场。在哈沙图牧场,员工们在生活上都尽可以和赵国梁嘻嘻哈哈,唯有对待牛的事情上绝对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赵国梁的高压线。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赶牛、轰牛甚至鞭牛,也会得到赵国梁的一句“不爱牛,可以离开”。

养牛“传教士”

旧式奶农生活半径非常小,但如今布局全国的大型乳企的牧场管理员,工作半径却延伸至华夏东西南北,甚至海外。回国后,赵国梁被派到伊利乳业研究院,帮助伊利在全国的自有和合作牧场改善养牛技术,作为“养牛经”传教士,赵国梁成为了一位经常出差的“空中飞人’。

赵国梁到各个牧场所传播的理念的核心,是“让牛舒服”。据赵国梁回忆,初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贝尔市的北佛罗里达荷斯坦牧场,墙上“a comfortable cow produces better milk(奶牛舒服了才能产好奶)”的标语,是他在美国半年学习中印象最深的。

从“让牛舒服”、“以牛为本”的理念出发,赵国梁总结了养牛五原则:“让牛吃好喝好;让牛不疼;让牛的吓境舒适;让牛不悲伤恐惧;让牛表达天性。”

当然,观念的改变是最不容易的,赵国梁传授养牛经也遇到过阻力。比如有一次在一个合作牧场,场长兴高采烈地给牛上了颈枷,说上了之后牛不能乱动,防疫、清洁都方便。当赵国梁搬出那套理论让他拿下颈枷让牛自由活动时,场长说了一句极不给面子的话“牛舒服了”人咋办?”

第11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001-06

衰老是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抗衰老是指为延缓、阻断甚至逆转衰老相关的现象并延长寿命所采取的措施。目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衰老和抗衰老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级医学专业期刊上,已经有越来越多关于衰老和抗衰老的文章。2013年己有学者在《cell》杂志提出衰老的9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根据其与衰老的关系密切程度分为三级,其中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表观遗传学改变、蛋白稳定性改变为一级因素,对营养物质的反馈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为二级因素,干细胞衰竭、细胞通讯发生变化为三级因素。相对于这些微观上发生的变化,在宏观上则可具体体现为皮肤老化、肌肉萎缩、骨钙沉积减少、减退、思维和情绪的改变等一系列衰老的表现。

如何才能有效的抗衰老,其实也一直是医学领域所探讨的一个终极问题。当前从临床角度开展抗衰老工作的关键,是使人们能够健康老龄化,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抗衰老技术进行述评,初步分析目前抗衰老临床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抗衰老技术的发展作出展望。

1.衰老相关标记物的检测

在抗衰老的过程中,如何评价人体的衰老程度,对早期发现衰老相关的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准确的对衰老相关标记物进行检测,可及时判断人体衰老状况,从而尽早对衰老进行干预,从而获得更好的抗衰老效果。从目前报道中可了解到,可通^血液、尿液、唾液、粪便和头发等标本检测到的衰老相关标记物有很多,主要包括激素类、免疫细胞类、肿瘤基因以及其它衰老相关标记物。利用该技术的案例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好莱坞知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进行了BRCAl基因检测后,发现其有87%患乳腺癌的风险,为了降低乳腺癌风险,而选择切除双侧乳腺并行再造手术。衰老相关标记物检测的这项技术,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下一步针对种类繁多的衰老相关标记物仍需开展深入研究,进而明确不同标记物对评价衰老状况的相关性和准确性。

2.自体细胞活性物质(血小板浓缩制剂)抗衰老技术

自体细胞活性物质,是指通过一定的分离、浓缩、提取等技术,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从人体自身血液获取,经科学验证具有治疗或美容作用的血液浓缩制品。通过在患者或求美者的特定部位注射或外用细胞活性物质,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再生以改善衰老征象,可达到年轻化、治愈疾患及延缓衰老等目的。目前的自体细胞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及浓缩生长因子(Cone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

2.1PRP:是将自体外周血经梯度离心后所得的血小板浓缩制剂,通常认为血小板浓度达到静脉血4倍及以上才能被称为PRP。血小板可释放多达30余种生长因子,主要包括TGF B、PDGF、IGF、bFGF、VEGF及EGF等”。,这些生长因子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刺激胶原合成、促进组织血管化、诱导细胞分化,从而加快创面修复和组织再生“。。同时,PRP还含有白细胞,具有诱导其他免疫细胞、抗感染作用。

2.2PRF:是将自体血通过一次离心得到的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凝胶,由法国学者Choukroun等在2001年开发出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品。PRF凝胶为疏松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可将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其中,从而渐进地释放细胞因子及抗感染,其释放的生长因子在12周达到高峰期。

2.3CGF:于2006年由Sacco提出,是指利用特制的变速离心机,依靠不问断物理性加速和减速,充分激活血小板中的Q颗粒,产生富含更高浓度生长因子和CD34+细胞的自体血液浓缩制品,表现出更佳的骨组织、软组织及皮肤的再生能力。

目前,自体细胞活性物质己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骨折愈合,口腔种植,整形美容及运动医学等多个领域,但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尚缺乏长期疗效报道。相信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自体细胞活性物质,尤其是CGF在美容及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3.肠道菌群与抗衰老

按照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可将其分为有益、有害和中间三类。有益菌的代表是双歧杆菌,它通过产生有机酸抑制肠道腐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促进菌群平衡。而有害菌是腐败菌,其代表是梭菌。它虽不是病原菌,但其代谢产物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而中间派菌则在正常情况下于健康无害,但若过度繁殖,对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腐败菌增多。’,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和内毒素等有毒物质产生增多,就会加速老化的进程。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证实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以及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肠道菌群分布都存在明显差异。另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作为肠道益生菌,可以使实验鼠寿命延长,且可以改善老年鼠的健康状况,为益生菌对人体延缓衰老提供了实验依据。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出现,为肠道菌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迄今,全世界已有约10000例患者接受粪菌移植。2013年,美国将粪菌移植首次写入临床指南,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但是由于“粪菌移植”疗法当前只能通过用结肠镜或管道将粪便输入肠管内,具有一定创伤性,长期治疗缺乏可行性,阻碍了其应用于抗衰老治疗。目前,美国首家粪便银行OpenBiomet与美国多家医院共同合作研发粪便胶囊。该胶囊的制成将使“粪菌移植”抗衰老治疗成为可能。

4.热量限制治疗

早在20世纪30年代,McCay等人在《science》首先描述了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并证实其能够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其原理是限制热量摄入,导致代谢过程优化,基因控制程序运行减慢,从而影响衰老过程。此外,热量限制也引起各种生理变化,如激素水平,蛋白质组水平的改变。热量限制相关的代谢途径及信号通路,包括AMPK通路(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路(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ignaling,IIS),mTOR通路,以及Suituins通路等,特别是SIRTl信号分子是通过热量限制调节衰老过程中的重要营养感应器分子。最新实验研究提示,可以通过“鸡尾酒疗法”达到类似热量限制而延长寿命的目的。研究者通过二甲双胍抑制糖代谢途径,同时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途径,联合治疗来保证治疗安全性和平稳性。

目前,可以实施的热量控制措施还首先需要从控制调节日常饮食摄入入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平均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烹调油不超过50克。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身活动。

5.激素替代治疗

激素替代疗法被认为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雌激素缺乏的状态,而男性由于其雄激素的下降速度较为平缓,有许多男性更年期症状处于未能及时诊断并治疗的状态。当激素缺乏引起的不适已经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时,合理应用性激素是必要的。目前在德国采用的最新个体化治疗方法是:首先测定患者体内激素浓度,然后将含有天然激素成分的药膏涂抹在皮肤或口腔黏膜上,激素成分透过皮肤和黏膜缓慢渗透到体内,模仿自然的内分泌过程,从而降低激素治疗的副作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等权威杂志已经证实了应用性激素和生长激素进行激素替代抗衰老治疗的有效性。

此前,激素替代治疗的指征和安全性在临床上尚有争议,WHI(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研究提示乳腺癌、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均有增加。但此研究结果仅限于特定剂量的雌、孕激素的组合治疗,对于小剂量激素替代治疗并不适用。因此,在临床上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倾向于使用达到效果的最少剂量和最短时间。

6.抗AGEs治疗

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即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是一组由还原糖与蛋白质、脂肪或核苷酸经非酶促糖化反应产生的异质物。非酶促糖化反应最初由Maillard于1912年提出,至今已有系列研究证实该反应存在于人体内部,且与衰老、糖尿病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实验证实,摄入高AGEs食物可导致组织损伤,反之则有保护作用。已有许多药物被证实为AGEs相关通路的阻滞剂,其中ALT-71l(alagebrium chloride)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抗衰老药物,它能够破坏AGEs交联,减轻衰老相关疾病。然而,其真实效应及副反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体育锻炼亦能够减轻AGEs的作用,Delbin报道,体育锻炼能够降低AGEs,进而保护血管。通过大鼠实验发现,8周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心率为最大心率55%-90%的连续运动)能够显著降低血清AGEs浓度。另有研究表明,12月以上每周两次太极运动也可显著降低血清AGEs浓度。

7.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治疗

Harman在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线粒体自由基衰老学说(mitochondrial 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MFRTA):衰老是由于含有自由基的活性氧(ROS)毒性造成。由于ROS能够造成线粒体成分的损伤,从而产生更多的ROS,这一恶性循环导致衰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发现使得该理论得到进一步支持。同时,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自由基,极易对组织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造成损伤。

目前,褪黑素被认为是新兴有效的抗氧化剂,它能与氧化磷酸化的复合体I结合,稳定呼吸链,减少ROS的产生,但其抗衰老作用仍值得研究。此外,还有基础研究发现,白藜芦醇(RSV)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预防衰老相关的疾病,实现抗衰老,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是否可以日常补充RSV的推荐。此外,新一代抗氧化剂,如plastoquinone(SkQ)和mitoquinonemesylate(MitoQ),能够直达产生氧自由基的源头――线粒体内部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达到调控细胞衰老的目的。

8.靶向抗衰老治疗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对衰老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抗衰老己逐渐步入靶向治疗的时代。研究发现,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不仅能增加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显著延长小鼠寿命,证实了GHRHGHIGF-1/insulin信号通路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Nature》等权威杂志发表。2015年,美国FDA批准了一项称为“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TAME)”的人体药物研究,将有3000名70至80岁老人参与试验,全美15个医学中心参与,历时需5-7年,用于评价是否能将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药物应用于人类。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培维索孟(Pegvisomant)因其能够抑制GH/IGF-1轴,而具有抑制衰老相关疾病及延缓衰老的潜力,应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寿命。此外,白藜芦醇(Resveratr01)以及生物合成的物SRTl720等都可激活NAD+Sirtuin通路而延长高脂模型小鼠的寿命。其他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如P53、E2F、P16、P21,细胞骨架相关基因DOCl、PAI-1以及MAPK/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KK3、MKK6、p38HOG等的功能及其在衰老调控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靶向抗衰老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9.基于端粒的治疗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起到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的作用。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端粒酶可用于给端粒DNA加尾,DNA分子每次分裂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的缩短和缺失致使DNA损伤反应、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最终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如果能够增强或重新激活端粒酶,则可延长或维持端粒长度,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目前已有一款端粒酶激活剂――TA65上市,其为黄芪中提取的小分子端粒酶活化剂,尽管尚未证实其能够延长寿命,但对于免疫重塑,代谢、骨骼、心血管健康均有正面效应。

10.干细胞治疗

目前,干细胞治疗己被应用于许多临床问题,包括衰老相关的黄斑病变,神经再生,肝脏修复,此外还应用于治疗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衰老相关的肌肉萎缩和皮肤老化。因此干细胞对于衰老相关疾病和年轻化的应用也己为期不远。但仍有许多技术环节存在困难,有待攻克,特别是储备干细胞的技术有待完善。总的来说,干细胞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科研工作需进一步开展,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众多特殊机制和信号通路将影响干细胞的抗衰老效应,需要进一步阐释明晰。

11.心理与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