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设施的变化

公共设施的变化

时间:2023-12-13 14:5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设施的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设施的变化

第1篇

关键词:感性工程学;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一、感性工程学设计的特征

1.感性工程学理论概述

感性与理性相对,其指直觉、感觉等对事物的直观形式的认识。与理性通过逻辑来增加理解的方式不同,感性利用带有感情与激情来增加创造力。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中,感性是连接艺术与科学、连接人与产品的平衡点,感性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欲望与创作灵感。

2.设计中“感性”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法

设计活动当中,绝不能够只依靠设计师的天马行空,使用者的偏好以及需求才是决定设计产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设计方法就如同坐标轴中的一条曲线,无论其形式怎样变化,总是能够找到规律性。

感性工程学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互相统一。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而定量分析则依靠数据建立起模型来分析对象。对设计师而言,感性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就是要将用户脑中的经验进行量化,利用量化来获取有用的设计信息并加以利用。设计的目标为产品,而产品的目的在于人,因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促进各种因素在设计系统当中良好运行。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人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角度去思考顾客与用户的感觉和需求;定性与定量的层面来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当中分辨出设计的特征;建立起感性工程学的系统模式。

二、运用感性工程学进行公共设施设计的作用与必要性

我国的城市广场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设计大多注重对于景观的营造,而忽视了人的机体以及心理的休闲与放松功能。许多设计人员设计时只重视公共设施的本身功能性,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导致许多公共设施造型简单、功能单一、艺术感差。

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公共设施特征并无明显区别,各个城市空间设施风格大同小异。如何体现出城市高质量的环境以及城市的风貌特征,就需要在设计上对造型、色彩以及材质等因素花心思。而基于感性工程学的设计则满足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感性工程学旨在探索产品设计的感性同理性之间的关系,以感性作为思考出发点,将人的感性定量化,利用工学的观点与手法进行对设计的探讨,寻找出能够满足用户的感性需求的产品设计最优的组合。

三、应用感性工程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及评价

1、感性工程学进行公共设施设计

应用感性工程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应当在满足城市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需要使公共设施符合城市公共场所的环境特征,同时也要保证城市使用者的感性需求得到满足。城市公共设施外部感性量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以及材质三个因素上,这三个元素给使用者带来内心感受以及感性的认识,利用感性词汇的隶属程度体现出使用者对于公共设施的感受与希望。基于感性工程学的城市公共设计,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实施与完善。

形态是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形态包含了“形”与“态”两个方面的意义,形指的是物体的形式,态则体现出了物体的内在神态。城市公共设施的形态既要满足功能性,更要体现出内涵,可以通过自然仿生的形态或者抽象形态来展示设施的外在美,同时触动人们的内心共鸣。

色彩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其在产品设计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色彩需求,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于色彩的偏爱。在城市公共区域的设施设计中,需要按照设施的功能、不同人流分布情况,合理灵活地利用色彩元素,满足不同受众的色彩需求。

材质是产品构成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材质自身的特性来看,其除了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同时也蕴含着同人们相同的感情因素。例如粗糙的材质给人以自然、朴实之感;精致细腻的材质给人以华丽、高贵之感。应用感性工程学的公共设施设计,应当在保证大众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之下,按照环境的特征,选取既经济实惠,同时又符合特定环境需求的材料,从而设计出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公共设施。

2、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性评价过程

正交实验法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方法,其通过从全面的实验当中挑选出部分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实验,是一种较为高效与快速的设计方法。本文则具体结合正交实验法加以定量分析,探讨基于感性工程学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方案。

因素:实验研究过程当中的自变量,其是造成实验指标按规律性变化的原因。如形态、色彩等的变化。

水平:又称作等级,具体指实验中因素所处具体状态与情况。例如材质中有木质、不锈钢以及塑料等不同的因素水平。

按照因素数、水平数来确定正交表如下:

如果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产品设计方案,将生成27种方法,工作量较大,因而利用正交实验来选取代表性的样本组合,再结合统计软件分析,获取结果。具体的分析方法有方差分析、极差分析等,例如通过极差分析可得出城市公共设施双核机形态、色彩以及材质对于公众感性意象的影响大小程度,总结出最符合感性意象的适宜组合方法。

结合对大众用户的问卷调查,选取能够描述用户心理需求的意象词汇,研究用户的心理意象同不同的材质、色彩等公共设施构成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利用相应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价值的结论,找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性意象同设计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确保利用感性工程学设计出更适合公众、更完善的公共设计。

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其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受着环境、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其特殊性,应用感性工程学进行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强调了设计内涵的意义,注重将人的感性元素作为基础考量,从而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更体现出人性关怀,更为合理化。(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月恩.感性工程学理论研究及产品开发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3.

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第3篇

关键词:拆围;住宅社区;公共设施

1中国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现状

中国人比较喜欢封闭、安静的居住环境,其比较让人有归属感,从而让封闭社区沿袭至今。中国传统住区是以封闭的四合院住宅为基本的单元结构,街、巷、院开放构造的体系。但随着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变化,四合院多转换成多层住宅,四合院院墙转换成多层住宅小区的围墙。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围合式”住宅小区,即通过围墙将住宅小区封闭起来,利用设置门禁的方式强化管理。其优点在于物业管理比较简单,小区居民的属地感比较强烈。聚集在一起的大量封闭居住区占据了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占地面积大多为数十万亩甚至更大,跨越几个街区,导致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一颗绊脚石。

2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的优越性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还在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而欧美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拆围,探索建设开放性住宅小区。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实行拆围后,开放住宅的结构框架使得稠密的住宅小区道路网络渐渐与城市道路融合,组成清晰连贯的道路规划体系。这种“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开放性住宅小区相较于传统的封闭住宅小区,拥有众多优点,如下:第一,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得以缓解。当开放住宅小区道路体系渐渐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从而使道路行人和交通车辆自由穿行在住宅小区与道路之间。推动发展,开放便捷、邻里和谐的城市住宅小区,畅通城市道路,让城市路网密集,四处通畅,从而改善拥堵的现状。第二,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城市活力得以提高。建设开放住宅小区就是改变城市街道空间,使得住宅小区中各公共设施开放,布置在街道两侧。交通便利了,购物更方便,开放住宅小区的街道恢复了空间多样化、服务体系多层次化,自然地提升城市活力。第三,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节约城市管理建设成本。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基本都是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让社区的内部规划元素的使用都独立于城市结构,基本只满足小区内部的需求。这样使得相邻住宅小区不仅重复性建设公共设施,还增加了物业管理成本。开放式社区的管理同样有赖于城市政府统一的行为标准和社区服务,从而减少了封闭式住宅社区的部分基础设施、人员调动维护和城市安全的重复叠加,造成浪费。

3“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面临的问题

第一,心理方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小区开放后将从“私属”变成“公共”,会不会出现排斥的心理。在实行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如何通过设计弥补?其安全性、私密性、归属性又将如何继承?第二,经济方面。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各地楼盘的专属花园对外开放,开发商重金打造的园林景观和绿化将成为共享资源,针对住宅小区居民的有效补偿如何进行?地产开发商与城市绿化之间能否协调成功?第三,交通方面。“拆围后时代”提供的住宅小区道路对公共交通起到缓解作用,但主干道路与小区内部道路过多,二者是否会发生冲突而产生瓶颈效应?小区道路过多,交通产生的噪音如何处理?其道路系统的整体优化如何进行,人车分流如何保持?社会车辆进入小区后的乱停乱放,停车位紧张的情况如何缓解,电瓶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如何安置?第四,公共设施方面。物业从门禁管理改成街道、楼道管理后如何高效工作?如何界定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单位?拆围后,公共设施共享化面临的问题能否解决?拆围后,开放的住宅小区面临的安全问题能否解决?街区制下,社区安全防火墙一般是以保护自己的建筑物为基础的,整个楼层将直接暴露到市郊,会不会让不法分子带来纷扰?

4“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面临的问题

第一,开放住宅小区物业安全管理问题,从简单的门禁管理到街道管理,门禁类公共设施也有待提高。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宣传社区文化,物业能否有效地管理?第二,拆围后,小区内部交通公共设施面临的优化和改变,在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接轨的同时,小区内部公共设施该如何去设计创新?第三,开放住宅小区如何划分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问题,小区公共场所变小,公共文化设施该如何创建?第四,拆围后,住宅小区与外界市民面临共享公共设施的问题,共享化的公共设施,在住宅小区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该如何抉择?

5结语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的封闭社区建设模式导致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形成的各个住宅小区的单位大院若要逐步实现街区制的小区管理方式,并不是将整个住宅小区的道路都变成公共道路,而是通过打破围墙的局限,根据每个小区的具体现状,将原来被围墙包围的封闭的住宅小区拆分为多个小的居住区,从中建成一些可以穿过原本的住宅小区的公共道路,从而优化整个地域的道路系统,缓解如今交通拥挤的状况。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一样都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社区住户服务。在拆围后,会形成公共设施共享化,在小区居民与城市市民之中,公共设施会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其公共设施设计在满足城市的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满足小区内部住户的需求。公共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动态发展。公共自行车、街道图书馆、电话亭、公告栏……设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鼓励公众使用,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金岩,陈新任.美国开放社区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区规划的启示[J].艺术设计研究,2012.

[2]…李东霞.关于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影响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

[3]…夏家茂.论述城市开发中的小区发展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2.

[4]…赵爱克.重庆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高层低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公共设施 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第5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自然垄断;规制;功能性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 D973.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37-05

一、引言

传统观念看来,由于存在市场不完全,在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的部门,尤其是一些公共设施的供应部门,应该由政府通过制定严密的规制措施,来实现垄断经营,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应。从一般观念来看,由于供水、能源、电信、道路、铁路等公共设施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发展存在较大外部性影响,其收益往往很难简单的用类似于其他部门的经济收益来衡量,这些产业的稳健发展,不但自身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往往还能够为该经济体中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正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公共服务部门或者公共产品供应部门往往成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的重要部门。而且,由于这些部门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因此,早期经济学家认为,这些部门具有鲜明的自然垄断性,如果简单的开放这些领域,往往会导致这些部门的过度竞争,以致该行业内各个企业都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反而会影响公共设施的供应效率,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即使在推崇市场功能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的政府也往往会采取严密的政府规制措施对于公共设施部门进行保护,通过特定的国有企业或者委托指定的私人企业从事相应的公共设施的供应工作,政府会针对这些行业制定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限制其他私人资本的进入,从而保证这种垄断性,同时为了保障这些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政府有时会通过价格管制、经济补贴等方式,限制公共产品的价格提升,从而为其他产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公共部门一直是各国经济中受政府管制强度最高的部门。然而,从各国实践的普遍经验来看,在公共设施部门的政府规制最终往往反而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供应效率,扭曲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就陆续开始打破本国的公共设施部门的垄断性,通过私有化改革,把原有的公共部门的国有企业转为股份制经营企业,破除国有资本对公共部门的垄断,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从而引入竞争机制,克服传统的对于公共部门严密管制下的效率低下、供应不足等问题,以期最大限度的提升本国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效率。

上世纪拉美国家所奉行的拉美模式正是由严密的政府管制为基本特征的,这也决定了在这些国家的公共部门中,国有资本以及政府管制往往比其他国家表现出更强的影响力。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很多拉美国家都组建了军人掌权的“官僚威权主义”政府,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这些国家集权统治与直接管制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在拉美国家中所通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也恰恰反映了拉美经济的严密管制特征。与东亚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相比,拉美国家往往通过直接的政府管制,对于外国商品设置较高的壁垒,从而为本国的工业企业创造出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以实现对于外国进口商品的替代,从而推行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这过程之中,除了汽车、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成为拉美政府关注的重点,具有明显自然垄断性的公共部门同样受到了拉美政府的严密保护。外国资本,甚至本国的私人资本,长期被排除在这些行业之外,而主要由具有强烈政府色彩的国有企业承担整个国家的公共服务的供应职责。

长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下,拉美经济并没能够在政府的严密保护下得以成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直接管制所具有的挑选赢家的色彩,在拉美国家的政府管制相对严密的部门,包括公共部门,出现了较为严重寻租现象,反而扭曲了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导致其经济效率长期低下。而与此同时,在缺乏本国积累的情况下,拉美国家长期依赖于国外资本市场,特别是对于外国短期借贷资本的过分依赖,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外债负担不断加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开始遭遇严峻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这也宣布了传统的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失败。

在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倡导下,在“华盛顿共识”的引导下,拉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改革:减少政府预算赤字,防止通货膨胀;实行利率自由化;统一汇率,并通过货币贬值来推动非传统贸易增长;推行贸易自由化,以关税取代数量上的限制,消除非关税壁垒推行低关税;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取消各种障碍;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对企业的管制和对竞争的限制;确保资产所有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拉美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中,也包括公共设施部门推行的自由化与私有化改革。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观念认为传统的拉美模式下,政府由于信息不完全,往往难以完全替代市场经营所需要的各个分散的信息过程,从而造成对于这些部门过度的制度管制,极大的限制了这些部门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政府与那些公共部门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就是其委托人之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办法保证这些人会追求政府的收益最大化目标,同样也限制了政府管制的效率,从而难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更为严重的是政府过多的管制同时也会导致寻租等负面现象,从而扭曲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1]然而事实却证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这些自由化改革是失败的,近年间,拉美诸国又逐渐加强了对于公共设施部门的管制力度。

既然公共部门的自然垄断性限制了私人资本的进入,而与此同时,政府管制的低效性又要求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那么就必须寻求一条实现由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自然垄断性所导致的加强政府规则的需要,与提升其效率、实行市场化改革所需要的放松管制之间的均衡的发展道路。

二、拉美发展公共设施部门的实践

战后的拉美诸国先后经历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长期的危机与衰退、以及经济的复苏,他们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拉美模式”,其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发展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传统的拉美模式下,政府往往对经济实行有力、甚至是过度的干预。在经济发展方面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实行严密的保护;在产业政策选择上往往重工轻农,从而导致明显的经济二元性特征;由于本国的自身积累不足,因而政府更多选择向国外金融机构大量举债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宏观经济形势往往不够稳定,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偏高等社会问题[2]。在其经济发展策略选择时,针对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与自然垄断性的公共设施部门,拉美各国政府大多通过严密的政府规制来对其进行限制。在操作层面,他们往往从进入资格上将私人企业排斥在公共设施部门之外,而委托特定的国有企业从事相关公共设施的供应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资本来源上隔断了私人资本,包括国外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部门的道路。

在政府的严密保护下,建立在开发本国自然资源、鼓励初级产业出口的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明显慢于东亚国家,显得速度偏慢,工业化程度低而不彻底。由于当时拉美政府经济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经济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却忽视了由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或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这其中,拉美各国的公共部门也表现出与工业部门相类似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主要由强烈政府色彩的国有企业所运营的公共设施供应部门效率低下,也通过传导机制,限制了该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在这种背景之下,拉美国家开始通过公共立法,以放松对于公共部门的国家管制。1977年,智利最早建立国家公共部门规制,成为拉美国家公共设施部门放松管制的最早尝试。但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拉美诸国中,对于公共部门的管制仍然是主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各国相继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在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倡导下,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拉美各国相继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华盛顿共识”。与之相应的是,拉美诸国也加快了放松对于公共设施部门管制的步伐。为了改善本国的公共设施部门的运营表现并提高其效率,拉美各国政府往往采取管理合同,对私人资本提供特许权、彻底私有化、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等措施,从而在公共设施领域引入竞争、提升效率。智利与阿根廷首先通过立法尝试针对私人资本开放供水领域,并逐渐通过全面的立法,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更多的公共领域。而在波利维亚,1996年首先对三家私有铁路公司颁发许可证,并于1998年,完成对公共设施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3]

在不同的公共设施部门,相同的放松管制措施却导致两种不同的发展格局,在90年代自由化以前,拉美各国的公共设施部门基本都是完全由国有资本控制,即使在某些国家的部分部门存在一定的私人资本,其总量往往也非常有限,随着拉美各国针对公共设施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大量私人资本迅速进入公共设施部门,至1998年,基本所有的拉美国家在电信、能源、电力等部门中,私有资本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国有资本份额。而在道路、供水等部门,公共投资仍然远超私人投资的规模,国有资本所占的份额仍远远高于私人资本所占的份额。

解释这一现象的理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的自然垄断性。如公路建设方面,在一些乡村地区或者二级公共交通网络中,由于交通流量较少,就加大了投资者收回自身投资的难度,从而制约了私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如果完全依赖私有化来发展道路设施,那么势必导致城市等交通流量大的地区吸引过多的道路投资,而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投资则严重不足,反而会制约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国有资本发展道路建设,并利用在发达地区较多的收益来弥补欠发达地区的收益不足。在供水领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自然垄断现象,如果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通过私人资本来完成供水领域的投资,也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不均衡、加剧拉美的经济二元化危机。

拉美公共设施部门的自由化改革的又一后果还在于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供水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而公共服务往往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也是各国政府所紧密关注的领域,随着公共服务价格的上升,也会引起众多政治团体的反对。然而对于进入这些公共服务领域的私有资本来说,由于这些部门的自然垄断性,过度的竞争反而导致其难以获得规模经济,为了弥补高额的成本,他们又必须提高公共服务的价格,这样的两难选择也使得一些拉美国家公共领域的私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失败。上世纪末,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又促使拉美一些国家中止了针对私有部门所发放的特许权合同。

拉美公共设施部门发展的实践也揭示了一个矛盾:如果对公共设施部门实行严密的保护,那么由于缺乏竞争,往往会导致这些部门的运营缺乏活力、机制僵化、效率低下;如果对这些部门实行放松管制,那么由于公共设施部门自身的自然垄断性,又会导致供应者难以获得足够的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运营成本上升,进而引起公共服务价格上升,而考虑到公共服务对于一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公共服务的价格上升又会影响该国经济的稳定运行,从而促使政府重新对这些部门实行管制。

三、公共设施部门的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的协调

通过对于上述拉美诸国公共设施领域的管制与开放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公共设施领域,出于对其突出的自然垄断性与政府管制对于效率的影响的考虑,我们必须在该领域中追求政府管制与市场化运营的一种均衡。

(一)公共设施部门在各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放松对该行业的政府规制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道路等公共产品因具有明显外部经济性而被视为市场力量所无法直接调节的领域。随着上世纪末各国的市场化的发展,公共设施部门已经被证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来保证效率的。如上述的拉美的自由化实践也证明了自由化改革后,在电信、能源等传统的公共产品领域,私有资本力量已经远超国家资本的力量。但是正如传统观点所强调的公共设施供应部门具有极为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其水平往往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制约或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依赖市场化运营,就容易在某种程度上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外在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即使在市场化运营的背景下,政府也必须对这些部门中的企业在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供应范围、以及供应价格方面做出一定的规制。当然,为了保证其运营效率,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政府规制应更偏重于指导性规制,以保证相关公共设施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同业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部门,考虑到业内企业的垄断性,则更应该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之上,严格限定其供应公共设施的水平、程度与价格。在市场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以许可证的方式,引入竞争,以保证现有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二)公共设施领域的自然垄断性,也决定了在这些部门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

一方面,公共设施领域往往需要极为巨大的初始投资,这也为私有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另一方面,由于公共设施领域往往具有极为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有助于现有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也决定了在这些领域中,只可能存在少数具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企业,过多竞争对手的进入,一方面会压缩业内企业的市场空间,从而提升其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严重缺乏投资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也意味着过度投资。大量的重复建设,只会造成进入该市场的投资资本的极大浪费。而进入公共设施领域后,其初始投资往往就成为沉没成本,这也同样会制约现有企业的退出动力,从而影响了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投资效率。

因此,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必须根据本国的市场空间,通过许可证的方式,授权部分有能力保证相关公共设施有效供应的企业进入相关市场。其许可证的数量,有必要随着本国的经济发展对于相关公共设施的供应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从原则上,应该保证一定的市场竞争性,从而对现有企业造成改善经营管理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还有必要鼓励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兼并重组,从而降低退出该市场的障碍,优化现有投资结构。

(三)保持一定的竞争性对于提高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运营效率极为重要

拉美上世纪中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严格的政府管制之下,完全依赖国家实施对于部分公共设施的供应,往往会导致现有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进而导致体制僵化、效率低下、运营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也是促使拉美国家在上世纪最后20年相继展开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在公共设施供应部门引入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

拉美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对于电信、能源等受地理与交通制约不强的公共设施部门来说,其市场化的推行相对比较容易,政府只要简单的放松对私有资本的进入管制,鼓励私人投资公共设施领域,降低这些公共设施供应领域的进入门槛,通过多家企业在同一市场上供应基本同质的公共服务来实现利用市场竞争以提升效率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保障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现有企业之间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对于道路、供水等公共设施部门来说,受地理因素与市场空间的制约相对较大,如果只是简单的推行市场化改革,必然形成“马太效应”,造成富裕地区的公共设施供应过度、贫穷地区的相关公共设施则供应不足。这就要由国有资本保证这些公共设施的稳定供应来维持;也可以利用财政杠杆,提高富裕地区的许可证价格与税收,从而削弱其盈利能力,消除其过度供应的压力;将获自富裕地区的许可证费用或税收用于对贫穷地区公共设施供应企业的补贴,从而鼓励贫穷地区公共设施的供应;在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允许或者鼓励一定程度的私有资本进入,如对部分路段实施“BOT”工程,通过对国有公共设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其引入私人资本,从而优化现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其运营效率。

(四)在现代产业政策框架中,政府在具有较强自然垄断性公共设施领域的规制,更多体现为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以保证市场的竞争性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更多体现在其具有较强目的性的产业政策上,而传统的产业政策往往更多着眼于“挑选赢家”, 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对选定产业实施一定保护或限制的政策,以鼓励或限制特定产业的发展,其特征是通过挑选赢家和直接干预的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他们往往只关注于制定规则。在这种产业政策体系中,如果不能合理的设置政府内部的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导致政府失灵,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甚至诱发普遍的腐败现象。[4]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上世纪末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以及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竞争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知识与创新等无形资本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禀赋的存量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很多部门中,非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策略,产品更趋细化,产品更新速度日趋加快,这也迫使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其变化。在这一时期,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环节取代了传统的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这些结构性的变化要求企业设计出新的生产系统,而企业在做出这些改变时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政府运用产业政策对企业的深层次结构改革进行保护或提供帮助。在这一阶段,创新与研发以及区域集群中的企业之间的协作在产业政策理论以及绝大多数政治行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极大提升。[5]

在这一背景中,一国政府所采取的通过新的竞争政策,提高激励系统的透明度,从而达到宏观经济稳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政策目标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手段的一个重要手段。[6]单就公共设施领域来看,由于其存在明显的自然垄断性与外部经济性,因此限制了市场机制在这些部门的调节作用,政府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规制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从而促进这些部门的市场竞争,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政府一方面必须从制度上来保障市场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领域的立法建设,明确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在公共设施供应领域的不同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为投资公共设施的资本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政策还可以通过一定规模的政府采购来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的公共设施供应者创造一个先导性市场,从而推动其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针对特定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R&D补贴来提高该部门国际竞争力。[7]而这一切政策都应该是为了保障公共设施部门的竞争,立足于提升公共设施供应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拉美各国公共设施部门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公共设施部门由于其鲜明的自然垄断性以及外部经济性,导致了其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与其他产业明显区别。早期的完全由国家负责供应公共设施的模式,由于缺乏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其体制僵化,运营效率低下;而拉美各国的自由化改革,造成部分公共设施领域的过度竞争,从而导致部分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部分公共服务的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制约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能力。绝对的垄断与简单的市场化在拉美国家发展公共设施部门的实践中都遭遇了失败,那么必须在发展公共设施部门中,寻求垄断性与市场化的一个均衡,协调其自然垄断性所导致的高规模要求与市场化运营所导致的高运营效率二者之间的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可以在明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本国公共设施领域的自身特点及其市场空间,确定其市场化程度与政府规制程度。对于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小的电信、能源等领域,可以考虑较强程度的市场化改革;而对于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强的道路、供水等领域,则通过财政手段调节区域间收益差异,并通过引入私人资本的方式,进行较低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在现代产业政策框架中,还应该充分发挥结构性产业政策的作用,保障公共设施部门的市场竞争,提升公共设施供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公共设施部门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icard Hausmann, Dani Rodrik.Doomed to Choose: Industrial Policy as Predicament[D].Blue Sky Seminar,2006.

[2]Alberto Melo.Industrial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R].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2001.

[3]Sheoli Pargal.Regulation and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R].World Bank,2003.

[4]Sanjaya Lall.Reinventing Industrial Strateg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Build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D].The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Monetary Affairs and Development, 2003.

[5]Patrizio Bianchi, Sandrine Labory.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dustrial Policy[M].Northampton USA : Edward Elgar, 2006.

[6]Raphael Kaplinsky.Capacity-Building in SSA: What Difference do the Asian Drivers Make[D].Conference Responding to Globalization in the Americas, 2007.

[7]Richard, D. Bingham.Industrial Policy American Style[M].New York: M.E.Sharpe, 1997.

On the Nature Monopoly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he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Study of Latin America

Jiang Day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chool of Economy, Tianjin 300134, China)

第6篇

论文摘要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普遍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设计上应该突破传统的“城市街道摆设”概念,引入互联网技术,使之具有更多功能,做到以人为本,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二、城市公共设施目前状况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和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征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新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三、信息时代对设计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功能及其效果功能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和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体验功能就成为未来产品的必要功能。

四、信息时代下公共设施发展趋向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经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摘要: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功能,因此仅仅把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更多注重“软件”的应用。下面通过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向。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功能,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功能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天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生疏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新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新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向,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天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功能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究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新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平安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新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广告免费打公用电话,两家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日本全国设置10万部免费公用电话。据了解,在拨打这种免费公用电话时,用户首先拿下话筒拨打电话号码,之后液晶画面上会出现约15秒钟声像并茂的广告,广告结束后电话就会接通。假如你拨打的是固定电话,你可以免费通话9分钟;假如你拨打的是手机,则至多只能免费通话1分钟。这种理念无疑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值得借鉴。

五、结束语

在21世纪,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公共设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于体验和互动的要求逐渐增强,设计的趋向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核心,创造有序、和谐、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并且在设计中应用高科技元素,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使公共设施脱离摆设的定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同时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对城市起到很好的宣传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第7篇

校园公共设施包括校园道路标识系统,校园休闲景观系统、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分类,公共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大众的设备或物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设施发展趋于多样化。现代高校内的公共设施起着协调校内外师生与校园环境关系的作用,是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师如何创造出符合现代高校校园生活需求的公关设施,使之与高校整体发展协调,公关设施的设计方法尤为重要。

校园公共设施的用途

高校公共设施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种特殊的校园艺术品。对于宣扬校园文化,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公关设施主要有一下用途。

1.导视作用

以传达视觉信息为主的设施,包括道路标识、建筑物标识。主要形式有路牌、路标、宣传栏、广告招贴栏等。

2.卫生作用

以清洁卫生为目的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垃圾站、卫生间盥洗室等等。

3.休闲作用

以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有公共座椅、台桌、景观小品等。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1.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

现今高校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受到师生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校园环境是否协调统一直接影响对整个校园环境的评价。高校公共家具的外观造型设计也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一致,才能满足整体的统一性。虽然公共家具都是单独的个体,在局部环境中各自独立,承担各自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整体系统中,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即便单体家具设计构思新颖,创意独到,但如果不能与整体校园环境协调统一的话,依然是不成功的设计。

2.与校园文化发展相吻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校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不同高校推出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建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实习、设计及校园基础物质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校内文体活动、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环境布局、美化等方面。高校公共家具在校园中是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例如宣传招贴栏,路标路牌,另外还有校园内的景观小品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载体,因此在高校公共家具设计时要符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特色。

3.与人性化设计相匹配

为了满足校园公共场所活动的不同需求,在进行设计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师生群体的需要,怎样使他们在使用中感到便利、安全、舒适是设计此类产品必要的考虑因素。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与单体设施的协调统一

整体环境协调与否关系到一个高校校园环境的规划程度水平高低,设计师在设计公共设施的单体时,第一应时刻注意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性。例如对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运用、纹样的处理等方面。其次设计方案应进行反复的比较推敲,以大环境树立全局观,但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表达,也不可过于笼统粗糙。第三,在每一个不同的单体设计时都应具有统一表现的元素,即共性表现,以达到统一的目的,使局部的单体与全局的整体环境相融合,实现统一中有变化,个性中体现统一。

2.视觉化效果的协调统一

在现代化的高校校园中,视觉标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因此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配色和装饰时,必须注重视觉效果的完整度和统一性。首先,高校的校徽、校旗和校园文化等符号标识,应合理地体现在公共设施之中;其次,色彩是视觉系统中最易显现的元素,在选择配色方案时应尽量选取该校校园内的特相,同时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与该地区地域特色相协调;第三,在设计时应注意将该设施与周围的景观设计风格相统一,不能过分跳跃突出,把握全局效果,这样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衬托校园整体环境。

3.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公共设施的功能与形式两者之间是一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公共设施产品应充分考虑二者之间这一基本关系,并将其充分融合。高校公共设施服务于校内师生,功能性必须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设计者在对单体设施或组合设施产品创作时,必须先了解该产品的主要用途和服务对象,在功能需求方面尽可能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体现功能使用的科学性。同时,在外形审美与视觉环境方面,形式美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当代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单调乏味的功能主义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设计师应尽可能多考虑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整体配色方案等形式美元素,使功能与形式完美协调,和谐统一。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能源创造;可行性探究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简言之,是人类对生产生活工具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提高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人们借助内外因素达到某一目的的这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建筑、公园绿地、街道及附属设施、广场等等一系列子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都需要设计,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此对应的形成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环静艺术设计等的专业分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空间资源紧张、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水污染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分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条件。其中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设施作为供人们使用的休闲娱乐设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产品设计应该包括人机交互(造型)、实体生产、市场推广、营销、用户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体现绿色设计理念,使产品设计从单纯对物质的创造上升到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学高度。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深度,进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

1 城市公共设施能源创造的可行性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分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室内空间,包括公立的图书馆、医院、博物馆、体育馆等空间及设施;另一种为室外空间,如公园、街道、电话亭、报刊亭、候车亭等室外空间及一系列组成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市民的生活质量、文化品位等城市软实力。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将城市公共设施与清洁能源创造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正是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环境问题、空间资源不足问题的方向入手,在满足公共设施基本功能的同时,创造城市生活必需的能源资源,使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系统化设计中发挥协调、优化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功能的灵活性。

1.1 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清洁能源的创造及利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潮汐发电技术及生物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发电的原理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组件(Solar cells)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学特性实现P-V转换的固体装置。在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无电力网覆盖的地区,该装置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为用户照明及日常生活等的供电,部分发达地区还可以考虑与区域电网并网实现互补。目前从民用的角度,在国外技术研究趋于成熟且初具产业化的是“光伏――建筑(照明)一体化”技术,而国内主要研究生产适用于无电地区家庭照明用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我国始于1958年,第一组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于1959年研制成功。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但是光伏发电的真正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已较成熟,如图1所示为将路灯与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相结合的示例。

1.2 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含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仅靠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加之空气污染、油价上长、全球气候变暖和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产品形式出现的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受能源资源制约的情况日益突出。以石油为例,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面临很高的能源安全风险,为了解决能源资源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必须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的潜能。城市作为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市场,如能就地取材,将大大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省掉输电基础设施的建造,节约成本。

1.3 形态结构的适宜性

城市公共设施就使用功能来讲,往往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出现在城市的某个区域,本身的功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一般公共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比较简洁,没有复杂的曲面过度与过多的装饰,且受“风吹日晒”的面积较大,这给其与清洁能源创造设备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结合空间。此外,由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产生的能源,可用于自身的消耗,如图2所示的公共汽车站牌的设计,此类站牌的设计既不影响基本使用功能,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城市的可用空间,产生的电能又可用于夜间站牌的指示消耗用电,无需从其它地方输电,从而减少了在输送过程中电能的损耗,省略了输电设备,节约成本。图3中的太阳能座椅造型新颖独特,设计者将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座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白天闲暇时可以“沐浴阳光”,给座椅充电,夜晚休息时人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小憩,别有一番滋味。此座椅的设计顶部采用圆弧过渡的处理方式,与下面符合人机工学的弧形相呼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此设计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满足大众的基本需要而存在,其承载着大众日常生活、工作、出行、休息、娱乐等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与此同时,公共设施也反映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城市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因此,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要以人为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造型、色彩、材质、加工工艺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由于公共设施使用者的广泛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行为能力人群的使用需求,使不同人群均能感受到公共设施带给人们的方便、快捷、舒适。同时还要考虑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的作用,其色彩、造型、材质的运用应符合城市整体的设计要求。

2.2 系统性原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道德经》中很好的诠释了系统化的思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中又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设计都要以城市主体相协调,符合城市系统规划的发展理念。但城市各个子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其设计与规划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设计,由局部到整体的设计,最后又统一于整体。

2.3 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不仅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使用功能,还起着点缀、装饰城市的作用,与城市其它系统一起组成城市的视觉符号。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要符合“美”的要求。设计中通过对重复、交替、协调、对比、主导、统一等构成方法,搭配以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过度与呼应等表现形式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使城市公共设施在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突出城市独特的艺术符号特征。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发展的精辟总结。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规划时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在对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公共设施从结构设计、色彩匹配、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的选取等方面影响着其生产成本,还包括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劳动力成本的投入等等。规划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个过程需要设计师具有系统观念,从设计开始,到后来的生产、使用、回收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情况,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3 能原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的现实意义

3.1 城市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国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2014年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36%,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无疑给城市生活空间带来巨大压力。城市空间资源不足问题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大中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开发城市空间资源,其中较成功的案例要数高架桥项目,次设计理念考虑到城市空间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原有路面上部空间重新规划一条交通线,进而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流,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紧张问题的重要措施。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将清洁能源创造技术“赋予”公共设施,使公共设施在满足传统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城市生活必须的能源,这种设计理念与高架桥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的设计,达到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改善城市生活状况的目的。

3.2 缓解城市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含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较低下, 能源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在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东多西少,分布较集中,这对城市能源需求提出严峻挑战。传统只靠外界供给的能源供应方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急需新的能源创造方式来替代或补充传统能源供应的不足。文章中将清洁能源的创造技术与公共设施的设计相结合,既满足公共设施传统的使用功能,又可创造城市生活必需的能源,使部分能源消耗设施“自给自足”,达到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深化

产品的存在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这就决定了产品设计要以人为中心。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设计大致经历了功能主义、消费主义、可持续设计几个发展阶段。发展至今逐步达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但以往只在产品外观设计、宣传、销售过程中考虑人的心理需求,以促进赢利的经营手段现实看来只是片面的以人为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质消耗都源于自然,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物质支持,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失去生存基础,设计中还何谈以人为本呢?因此,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才能真正实现为人的设计,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必然趋势,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类用智慧去探索。综观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考虑,缺乏整体观念。以往只为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城市规划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需由一个有系统观、全局观的城市设计理念来替代。设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目的,只要人们合理进行设计规划,用发展的态度对待问题,不墨守成规,相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文章中介绍的几种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只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案列,更多的设计方案需要设计师慢慢的探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创造,单纯的产品设计还不如说是一种简单的制作。城市内可再利用的空间很多,只要我们用科学方式努力的去探索,就会有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开发”。例如,可在一些公共空间的地板上安装脚踏发电装置;利用垃圾分解的生物能进行发电;将传统的跑步机设计成跑步者带动皮带运动,将皮带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等方式。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要遵重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设计者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创作思维,注意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性思考,善于积累,相信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付黎明.设计美学法则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城市 公共设施 设计理念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立体化不断延伸。公共设施的系统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好坏,而且对城市的人员分布、交通与环保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面临的关键任务就是如何使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设施设计更为标准、规范、有效、准确。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情况,同样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滨海新区统一化的公共设施系统,提升使用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节省人力、资金和能源来使人们在滨海新区的出行感到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同时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具备国际化都市的水平。

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1.社会性

城市的公共设施形象建设是多种因素综合组成的,因此它必然会显示出其社会性。其中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由社会环境来决定其生存,同时,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它的存在背景往往是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在追求城市化的同时,必须以人与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适应社会大环境,及时改善城市设施形象,才能够表现出城市的时代精神。

2.可塑性

如果城市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使出现一些新的信息或者是面貌,人们也会本能地做出反应。因此,在设计城市设施形象的时候必须要慎重对待,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城市与历史的结合等。虽然城市的形象稳定性比较强,只要改变的够彻底,时间够长,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让市民接受,那么它的改变就是成功的。所以应该积极致力于现代城市新形象的塑造,从而适应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3.可实践性

在滨海新区导向标志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滨海新区的某一交通枢纽作为样本进行试点,从而为以后对整个城市的规范起到带头作用。

例如步行街,它的特点是人流量大,范围广,接受能力比较强,一般都是作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它的形象传播的意义比较重大,也是城市区导向标志体系建设的舞台。在设计步行街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设计的理念要符合步行街的商业气氛,显示出城市时代的特点,要设计一些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指示牌和特殊设计的信息地图。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应当作为城市化建设与环境设计的首选,这也是多个成功城市的共识。

再如交通设施,它作为城市人员与物品流动的纽带,对于城市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它也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可以展现出诸如豪放、儒雅、沉稳、浪漫等不同的城市风格。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城市形象等都可以通过城市的交通设施体现出来,因此,交通设施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

最后是广场设施设计,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一个城市节点。广场是个多样化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休闲广场、购物广场、美食广场等等,它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情和市民生活品质,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可以容纳大量的市民,是人们融入公共生活之中的宝地,对人们的社会沟通以及培养人们关心城市公共环境、热爱公共生活的优良品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化设计原则

1.设施与主体建筑造型系统化

设施的建设在本意上理应不能够完全脱离主体建筑造型。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所使用的设施依然只是单方面的满足功能需求而摆脱造型的束缚。这就导致很多公共设施显得很普通并且没有整体感。因此,在不同的主体建筑造型影响下,其周边设施的造型设计应当建设为其剪影或者与其相关的形态设施,设施不仅仅是设施的概念,还应是赋予主体建筑文化的设施,形成系统化。

2.设施与人系统化

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其他设施,其所承载的目标客户是永久不变的――人,那么设施的使用是否安全、合理、方便、人性化等等因素都是应当予以重点考虑的。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设施在造型上要符合视觉享受;在颜色上要起到该有的作用(如警示型的设施颜色要醒目);在功能上要尽可能加载多方面需求;在使用上一定要人性化,这些可以概括为设施与人的系统化。

3.设施与环境系统化

设施依托于环境所存在,而环境又制约着其功能设置。因此设施与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各个角度,无论造型、功能还是色系,都要与主题建筑、文化、所处地段等等因素统一,形成一个系统。比如处在一个残疾学校周边的广场,此广场的设施就要比其他的广场更加地注重无障碍方面的设计,也就是说,设施不仅依托于广场的环境而设计,同样也要对广场周边的设施与环境予以考虑。

4.设施与设施系统化

很多时候考虑的是设施要适应环境、要人性化、要方便使用等等,可是并没有考虑到设施与设施之间的微妙关系。从一个广场的整体来考虑,其设施应该是从造型、色彩尤其是功能上互相促进的,这样的设施设计才是一个成熟的设施配备。比如说可以在广场的井盖上加入公共卫生间的导向,或者将广场路灯的尾部设计为一个垃圾筒。现在很流行的一类公共座椅就是树的护栏,既保护了树木同时给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而且夏天人们还能够在树的庇护下乘凉,真正做到了设施与设施的结合。

四、系统化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公共设施设计分析

1.环保设施

在会展中心周边广场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垃圾筒均已锈迹斑斑,在如此大的广场上清洁工人使用的设备竟然是在小区常见的带小轮子的塑料垃圾筒。这使得清洁的便捷性很弱,给清洁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且它的摆放非常不整洁,不仅显得落后,同时最终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形象。根据设施与环境系统化原则,设施的使用是要配合环境的要求。无疑,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清洁垃圾筒根本满足不了广场的清洁需求。

看一下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设施使用情况,如图1。这是一名清洁工人正在骑着垃圾车用长夹子夹垃圾。不难发现,清洁工工作非常方便,省时、省力、效率高,而且流动性极强,非常适应在这种大面积的广场上使用。造型上我们可以依照设施与主题建筑造型系统化原则与主体环境形成整体即可。相比之下,国外的设施就更加的人性化考虑了,如图2。此款英国设计的垃圾桶在负重达到一定程度时,桶内设置的传感器会自动开启,将垃圾进行压缩,利用的能源为太阳能,目前投放的地点是剑桥市绿底路公园,它外观为正常垃圾桶大小,但是容量却可达800升,约0.8立方米,这不仅减轻了清洁工的工作强度,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它作为室外设施的优势――太阳能。最令人惊叹的是当它容量满时会自动给清洁工人发 E- mail通知清理,真正达到了所使用的设施与人系统化的境界,如果用到硕大的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而且给来这里的外地人、国外友人带去的是城市现代化的印象。

2.管理设施――以售票亭为例

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售票亭采用的是最普通的方盒子造型,与其主建筑以锦扇为原型的设计相差甚远,不符合设施与主体建筑造型系统化原则。去过北京鸟巢体育馆的人都知道,鸟巢体育馆周边的地灯采用的是小鸟巢的造型,设施与主体建筑的系统性使得整个鸟巢体育馆更加的的富有整体感、层次感和庄重感。

在美国,知名的百老汇处在一个交通复杂的小广场,它所呈现出来的售票亭不仅是售票处,同时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图3。它采用的是半透明玻璃展觉表现力的同时能够和整体现代的霓虹灯环境融为一体,做到了设施与环境的系统化。它还赋予了为游客和顾客提供了一个可以驻足观看和感受广场气氛的新型公共空间的新功能,符合了设施与人的系统化。前面有提到广场的重要性,它真正达到了广场设施建设的终极目标。

3.安全设施――以井盖为例

井盖作为我们天天脚下踩过的设施,其很多还未开发出来的价值值得去探索。通过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调研发现,其广场的井盖多为小孔组成的方形造型,非常普通。如图4,为青岛啤酒街的一处地面井盖设计。它的色彩艳丽,不仅充满趣味感,而且带有主题性,起到了导视的作用。对于大型的广场,诸如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公共卫生间以及售票亭等设施的导视很难把标识做准确,利用井盖,做地面标识,也就是利用设施与设施系统化原则,效果会非常显着。

第10篇

首先,这个了解是建立在理论的细致梳理之上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用多达百分之六十的篇幅,言简意赅的叙述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朴实无华的书写了公共环境设施的“自然生态”属性,亲和热情的介绍了环境设施的“人文性”,求索严谨的论证了设施与“城市地域”的密切关系,并把“人性化设计”和“设计的构成要素”清晰阐释出来。于是,全书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上述的叙述又是建立在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历史归纳与中外比较之中,并格外重视中外城市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的社会理念,由于“审美”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设计体系。因此,这一部分的理论抒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更把集合中外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优长,放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间。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本书的作者所强调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理念,既讲究中国式的“整体意境”,又重视西方的“在秩序中表达个性”。他们认为:环境与人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核心,“健全”、“个性”、“人文关怀”和“关照历史文脉”是今天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着眼点,而与自然,与社会,与经济,与城市各方面的“和谐”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艺术的全过程。显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不是一般的城市设计的专业著作,而是一部反映着中国当代关于公共环境设施领域里的较高层次的理论总结,并且是集工程、研究、教学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人文学术作品。

由于本书的叙述语言和设计语言是在既要学术性又要大众性的维度之中,所以它也是一部深入又生动的讲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具有科普特征的著作。这是应当提倡的。学术专著要以一定的高度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还要以科学的热情活跃在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当年裴文中教授的《北京猿人》就是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青年。今天城市发展快速而高效,公共设施设计急需深度普及,这既是城市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市民宜居素养的需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从一开始就把调研与撰写结合起来,力求系统全面。这就表现出它的知识的综合性,阐述的明确性和介绍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科学性,并把文化的审美贯穿到全书。可以说,每个生活在公共环境中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著作,以提高我们对公共环境的认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理解,和城市建设者、设计者一道去维护城市环境的绿色发展。

其次,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了解还是建立在实践的调研中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有两章关于天津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调查报告。以详尽的数据,尤其是对设施细节的有层次又有序列的记录,把天津近年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实践收入到研究成果之中。同时配以图片,使全书尤其是调查报告栩栩如生。由于调研是为理论的梳理做前导,而且以此为典型事例,让全书具有全局的概括意义。所以,这一部分的叙述一方面举一反三,另一方面注重特点的示范力量。例如,调研突出了天津地域特色。古文化街的明清韵味,五大道的域外风情和滨海新区的中国当代神采,都被作者凸现出来,并阐释了环境特点和公共设施设计的互相依托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审美既是当代国际的,又是发掘历史传统的。把天津的中外交汇,个性共存,河海通津,近代绚丽等等,从公共设施的文化表现上一一调查分析出来。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更为妥贴完善的设计举措,这些既前瞻又可操作的建议,和本书的理论阐述相互印证。使《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书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城市建设者、城市管理者,尤其是城市的环卫职工,大家都亲切称之为“城市的美容师”。看了钟蕾和罗京艳撰写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这本书后,我的脑海忽然蹦出了一个“城市理论美容师”的称呼,并想把它刻成铭牌,送给这个团队,以及所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

城市在发展,对公共环境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面对快速变化的城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绚丽,总是在获得某种满意的同时,还需要人文的浸润和精神的提升。这种浸润和提升是可以表现在载体上的,像琳琅满目的城市公共设施,大到立体交通的道桥,小到街巷两侧的垃圾桶指示牌,无不折射着某种惠民的思考,而且其中的舒适方便,甚至雄浑和巧妙,都无不注入着精神的伟力和美的魅力,无不体现着公共设施设计者、实施者的拳拳心灵和辛勤的奉献。居民从中也会享受着情感和爱心的抚慰。而这些,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乎着城市的发展内涵。

当然,这一切来源于参加城市美容的人们,而理论美容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建设有了深入,有了悠远,有了隽永。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为一部有理论构架,有周密调研的专著,必定会在中国城市快速又高效发展中,起到良好而理性的助推作用。希望本书的作者再接再厉,为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理论在铺了这块基石的基础上,把“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美容,推向更高层面。

书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作者:钟蕾

第11篇

关键词:围挡设施 空间特殊性 高科技新材料 创新设计

一、问题目标提出与应用范围锁定

户挡设施在满足隔离划分的基本功能外,衍生出现代特性下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彰显了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对于传统的围挡设施,城市化赋予设施功能的界定似乎更加宽泛:工程围挡设施除了固有的隔离限定功能之外往往配以工程宣传或外体广告达到展示作用,增加围挡设施的经济效益与意识影响;路况围挡除了实现车道隔离与安全提示的同时也常见紧急状况突发时设施的保护现场与警示他人的分流作用。可见现代户外应用的围挡设施以不仅是单纯固有的分隔功能,伴随时代进步与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其附加功能将结合科技与能源实现多元更新与突破。

1.1 现有户挡设施系统功能

1.1.1 城市化建设的广泛基质

城市化建设主要体现就是不断扩大的建筑群及建筑相关,与此必备的辅助设施即各类施工护栏、工程围挡等。由此,户挡设施是伴随城市化的具体衍生而识别度趋高的公共设施门类:密切跟随城市化进程的规模扩大而广泛深入、根植于人群密集区域的空间与生活。

1.1.2 公共意识及行为的可视化与引导约束力

公共意识形态是感性且不易随心约束与任意触感的抽象化存在,是公共行为自觉意识的具体层面体现。作为公共空间内群众共享的基础类公共设施,公共户挡设施体现的是生产和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理念及道德素质等观念,是设施设计与存在的意义可视化检验与认可。其作用不仅停留在表面设施存在与依附的环境中单纯的摆放与使用满足,更应存在于受众者内心的发展变化、吸收、改造或排斥影响设施存的种种心理意识引导力及具体行为的自觉约束力。

1.2.3 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间设施载体

户挡设施的诸多作用是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研究产物所无法替代的,工业设计完整的领域及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公共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无可替代亦唯一有效的设施载体。此群众共享的资源载体针对具体空间相对应的具体功能是否发挥完善职责意义重大。

1.3 现有户挡设施多维度应用现存利弊

1.3.1 与用户及环境的和谐层面

尊重围挡设施功能性主旨的基础上,应结合具体户外公共围挡设施自身特性与用户及环境的地域特殊性进行设计创新,分析围挡设施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融、与用户需求的同步契合。(如图一)

1.3.2 材料应用及技术保障层面

人们生活于城市空间应该能时刻感受到设施设计与存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上至设施的比例尺度、空间划分、材料应用、颜色考究、技术应用、能量供给、循环受用,下至公共意识大众文化的传承和城市新形象的宣传都要体现出围挡设施的材料更新与技术创新。所叫材料是择应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满足人们的通行、活动、休息要求的实际功能,避免陈旧不易维护及易磨损材料;技术层面要拒绝均质化与独立化,要强调空间设施之间的多样性与联系互动,减少因技术单一造成的功能单调与限定,设施单体间的材料应用与技术保障即具有鲜活体验的丰富性,又不失贯通流畅的共享性。

1.3.3 安全性能及功能辅助层面

现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的安全性能不仅体现于保障市民的公共出行及公共空间内的行为安全,同时应用于提高空间内交通机具的损耗及意外的安全保障性能。实现人机双方通过户挡设施的隔离分流确保双方安全距离与人流车流的密度的有效监控,实现设施的应用的功能附加。

1.3.4 设施造价及后期维护层面

作为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享用的公共设备,其“公共”二字的提供方所指往往给户外公共设施加以―种强烈的随意受用与免责头衔,此种概念既是对户外公共设施的设置初衷造成严重偏颇与误解;对设施的存在现状也是极大的禁锢与挑战,同时,受众群体伴随着此种狭隘的认知观念,必定降低城市的公众道德素质与公共行为约束力,否定公共设施设立的意义所在,降低公用经费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比值,大大消耗城市所赋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化进程要得以推进,爱惜公共设施财物的文化就要得以传承,这不仅需要尊重任何公共便民行为的设施设立,不能单纯的认为公共即代表无约束与无责任而肆意用之弃之,一味的追求“设立”与“存在”的形式假象而失去了真正的便民意义所指。

二、围挡设施应用具体范围的空间特殊性

2.1.1 工程施工一一防风阻尘

目前城市化进程伴随的工程施工会产生粉尘,垃圾及废水诸多污染,而且产生的噪声污染与粉尘侵扰也严重损害工程地域与市容景观的协调性,令工程围挡设施肩负防风阻尘的首要功能。

2.1.2 路段抢修一一安全警示

在工程发生突然事故危及或路况运行安全时,户挡设施针对事发点的紧急隔离与修复工作并警示他人变显得尤为重要。抢修现场的路况或周围环境等作业区抢修设置地点要加以考虑。要根据设施实际情况设置安全警示灯光保证夜间功能发挥,提供对维修人员及过往人员的安全隔离与路况警示。

2.1.3 公路隔离――吸音降噪

针对高速或公路路面的车道隔离围挡设施所处环境具有强噪音与尾气排放的烟气粉尘现状,要求围挡设施对噪音的过滤与控制做出努力。保证路况周边生活区域的生活品质与路面交通的脏乱改善。

2.1.4 文物保护――循环拆装

城市化更新进程中难免存在传统建筑文物与全新建筑更新的矛盾存在,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物的存留,对城市化建设中公共古物的保护与隔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为建造及自然力的破坏,更加强调了尊重保护“历史记忆的符号”为功能主旨的文物隔离护栏设施的推广必要。

2.1.5 人员分流――无缝衔接

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围挡设施的设立不仅是安全性能的保障,在尊重心理隐私与素质认同感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机场安检的人员隔离,大型游乐场所的蛇形围挡分隔,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窗口的一米线隔离等,均以其灵活自由的无缝衔接性能为实现人员分流提供安全保障。

2.1.6 车位隔离一一区域限定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停车位“一位难求”,人员流动大、商业往来频繁区域内更是针对车位隔离的问题不断,究其原因一是政策监管的有效力度较弱,二是公共空间使用分割区域界定不够严明。能够实现绝对受控且区域边界明确强调的车位隔离围挡设施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三、城市化品质进程:围挡设施转化创新概念的提出

3.1 都市噪音污染转化为可用能源

路面施工及行车噪音污染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控制噪声污染不仅是环保部门的紧迫任务,而且是保障人性化都市生活健康有序、推进城市化品质进程的重要方面。具体落实于公共户挡设施的设计上来,不应简单的将噪音污染与可用能源的转化理解为技术的高科技化,其客观上是指采用可持续策略,实现或接近零污染且美观实用的户挡设施的设计、材料、技术建造的动态全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意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单纯强调外观、华而不实的传统静止设计模式。

3.2 动态扬尘污染转化为静态粉尘回收

如何实现动态的粉尘(PM2.5等)污染转化为静态甚至固态的可回收物质从而服务生活是外公共设施在保证城市化品质进程中的创新研究。由此粉尘不仅是一种单纯意义的污染物,通过与公共户挡设施的功能性结合,依据现有的技术可以对回收的粉尘加以控制与利用,实现户挡设施固化回收粉尘的积极作用。

3.3 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

近几年来,智能高速的概念日益成熟,带动了相关公共隔离及安全保障设施的技术进步与概念革新,高端智能化辅助驾驶技术被应用于隔离设施的核心设计部分。通过系统等功能对隔离设施设计的概念创新,变单纯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即“受控于人”转化为“智能机具与设施的理性监控”,实现在人、车、道路环境三要素中最佳的安全性人机保障。

3.4 地域人群流动性转化为共享城市归属感

体现在城乡的之间的人群流动迫切需求人员、设施、环境共同载体的城市自身的理性规足与感性认知;满足人群基本的生活需要进而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所处城市赋予的亲和力与归属感。城市内部公共设施标志着城市的文明度与包容性,不仅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功能及服务,更易于给受用公众带来城市缩影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对完善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多功能特性及构建归属感城市、营造“家”的氛围功不可没。

3.5 受众设施的公有意识转化为共有意识

如何使户挡设施的政府公有转化为众人共有的思维转变,从心理层面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由资源共享上升到理念共享,由社会资源转化你我共有的社会公共设施及同有的社会公共系统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认识,将是当下对公共设施最强有力的维护,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亦将展现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与城市文明,推动城市文明及设施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化、准确化。

四、转化创新结合围挡设施设计的协同性意义

4.1 确保生活品质与公德素质提升的同步性

户挡设施的创新设计,要意识到当代设计的重心已从强调“功能与造型”的物质阶段迈入强调“文化氛围”、“情感交流”的非物质阶段,这不仅是传达群众生活水平需要通过设施引导产生心理认可及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时代特征下城市化品质与公德素质协同提升的谨慎考虑。

4.2 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应用的同步一体化

材料是设施设计中的物质表象要素,科技是是科学、技术、工程前沿的技术族群,二者为影响、补充与促进。以高科技为设施内核、新材料为设施肌理的户挡设施设计理念备受关注:对环境、地域、时代、观念等因素的多元适应的材料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绿色可持续环保科技及材料以其极强的时代设计感渐入佳境;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的互通性能明确的技术材料理论亦渐受关注。公共围挡设施设计中具体材料的选择已不仅仅是实现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功能,而更注重的是技术材料在设施设计整个生命周期里与环境的相容性和协调性,所以材料的合理选用及技术的匹配不仅涉及围挡设施的的功能语义与形态表象,现有科技的革新与可实现性,且要考虑设施设立的经济成本和及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设施设计及应用的同步―体化。

4.3 完善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良好的围挡设施功能完善发挥为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共用颇多:明确的功能隔离分区实现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有力约束,清晰严明的划分市政公共与私人空间,抵制空间混乱与违章建筑的存在;确立行之有效且便捷广泛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终端;建立围挡设施对污染源的隔离与减少污染扩散;实施可持续的围挡设施概念,降低能源的过渡消耗与资金的重复浪费。

4.4 推进城市化建设与环保理念的和谐一体化

城市的进步促进环保理念的推进往往不能同步,究其原因为城市细节没有按照人的需求去设计规划与管理。应从^与公共环境的连接点―公共设施一出发去实现城市的人性化与宜居性,为实现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这一目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将环保理念延伸至设施细节及功能跨越,控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实现城市建设与环保理念的衔接性与―体化。

五、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北京胡同 导向设计 公共标识设计 传统文化

一、胡同

(一)胡同的由来

所谓的“胡同”,相当于人们所熟知的“弄”和“巷”。至于北京的胡同从何而来,大部分研究显示“胡同”这个词来自元代,且来自蒙古语,意思为“水井”。据说那时北京城市里的居民日常用水大多为井水,水井通常坐落于两排四合院之间的小巷子里,因此,市民就把水井所在的巷子称为“胡同”;另一种意见认为“胡同”来自蒙古语中“浩特”一词的音调,“浩特”在蒙古语种意为“居民聚居地”,后来发展成为城镇;还有的说法是“胡同”就是小通道的意思,这种通道被蒙古人称为“火疃”,后渐渐被人们读成“胡同”。

在辽代的南京城里,人们将“坊”作为划分城区的单位。坊在历经了南北朝、隋朝、唐朝、辽代、金等各个朝代,到了元代,胡同打破了之前坊存在是墙壁的封闭性,使得居民间以及居民和外界的沟通方便很多,同时也是北京作为大都市对外开放的一个象征。

由于北京的四合院大多数是坐北朝南,院子的正门朝南,有些院子开有后门朝北,所以北京的胡同多数是东西走向的,南北走向的胡同也有,为数较少。斜向的胡同就更少了,像樱桃斜街、铁树斜街等都直接标明是斜街,以免行人迷失方向。

(二)胡同的传统文化

老胡同对于北京这座城市来说是历史的见证。其一砖一瓦都代表了北京的变化,同时也汇集了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感情。都说胡同是北京的活化石,承载的不仅是感情,更是文化,它的方方正正就是中国人最直白的特写。

北京旧城内确有的胡同就有数千条,它们形成于元、明、清3个朝代,其中大多数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在元朝,胡同更是达到兴盛,官僚归主们都在这里盖起了住房和院落;明朝时期,建筑布局改变,形成了北京城的凸字结构;清朝向明朝过渡时期,北京城里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的纬线,与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交与天安门,街巷胡同就以此中心向外展开来。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超过9米。

胡同虽小,却承载着北京城里人们的生活和智慧,比如胡同的命名就很有特色。其不仅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而且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如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人物姓氏(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养蜂夹道)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北京老百姓的生活色彩。

过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不少文人也对老胡同情有独钟,汪曾祺曾写道:“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二、胡同导向标志的调研

在对北京胡同的市井文化进行研究后,我们在本次设计中注入胡同文化等传统老北京的韵味,在公共设施标识和导向标识的设计中渗透出北京文化的精髓,并将探讨如何将标识设计融入到胡同环境之中。

首要步骤是分析并研究北京胡同的导向及公共设施标识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优势以及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下面以烟袋斜街为例,在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下,总结出北京胡同导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标识系统混乱,后期管理失当,标识指示不清,标志牌倒伏等;

2.门牌缺乏后期管理,文字磨损,影响整体美观性;

3.胡同内已经有与胡同文化相结合的标志牌,但数量少,可以做成系统推广;

4.导向设置应该考虑到胡同内旅游、生活等其他功能的影响,如晾晒等。

同时在对烟袋斜街进行初步调研的过程中,对其标识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经分析可得到数据如下:

1.导向系统的完整度为40%,即应该具有向导功能的地方是否具有良好的导向设施;

2.导向设施的准确性为50%,即是否能通过该导向设施准确到达目的地;

3.导向设施的后期维护管理程度为45%:即具有良好后期维护的设施设备。

从上述数字可直观看到,现在胡同中的导向系统不完整性问题较为严重,首先并不是所有应具备导向功能的地点具备导向标示,不能为游客提供导向;其次,导向设施准确度不高,表示游客也许并不能通过导向标示找到目的地,从而失去了导向系统的功能;再次,导向设施后期维护管理的水平较低,表明虽有建设相关导向设施,但并未通过后期管理达到导向设施使用的可持续性。

在明确现有导向系统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也要通对国内外优秀的导向设施设计案例学习来弥补软实力上的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对国外在导向功能、文化内涵、空间组织、人性化实现等方面的技术手法进行了总结学习。国外优秀案例如巴黎城市导向系统,其将巴黎定位在国际化大都市同时加强对巴黎本土文化融入,其导向标识既与传统的历史遗迹和建筑的街道景观相融合,又与现代街区商业中心相协调,标识在创意上充分利用了独特的建筑景象,是值得借鉴的案例经验。国内如成都的著名景点宽窄巷子,可以说是“老成都的底片,新都市的客厅”,其导向标识设计也十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且宽窄巷子与北京胡同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推敲借鉴。又如日本美术馆的指向标志设计,简单生动,醒目独特,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与极简主义之美,在起到导向功能的同时,也作为该美术馆的一大特色被人记住。

三、胡同标识及导向设施的初步设计

(一)胡同的标志设计

胡同的标志要有醒目、简单,体现文化特色。此标志作为代表北京胡同的符号,其形象需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且要结合北京胡同的意象特色和文化底蕴,经过合理抽象,充分体现胡同的魅力及内涵,让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图1)。

(二)胡同的导向标识设计

每一条胡同都有导向标志作为其独特的名片,名片上不仅要有名字、简介,还要有交通方向指引等信息,表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加入很多国际元素,名片上会标注出多种语言来介绍胡同的基本情况,目的就是让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游客可以体会到文化的和谐交融,同时使游客在观光旅游时畅通无阻,进而享受旅途中的文化韵味,把胡同的特色和传统文化通过导向符号等视觉信息给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

此次所研究的烟袋斜街和琉璃厂,目前都是以商业、旅游业为主,是吸引外地游客、展现京城文化的主要地方。胡同的肌理较复杂、建筑立面造型多样、色彩丰富、人流量大等,都是这两条胡同的显著特点。

(三)胡同的公共设施标识设计

公共设施作为公共用品的重要部分,主要为所受用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北京胡同中更是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共设施通常包括停车场、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垃圾桶等,但是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公共设施也将无线网供应纳入其中,因此,在公共设施标识设计中也要体现出与此相适应的部分。

公共设施标识是实体的抽象,其设计必须使不同的群体能够简单快速地识别,也要具备美观协调的可观赏性,同时作为北京胡同的公共设施标识更重要的是与老胡同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连贯、有序的导向系统,并通过公共设施标识为各国各地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形象直观又不失文化底蕴,在新的环境为游客贴心提醒,使游客心情放松,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在细节中带领游客去体会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老北京胡同的特色,选用以笔墨感觉为核心的标识设计。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承载体,清淡的水与浓郁的墨汁相结合,在时而轻时而重的起承转合交替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包容完美体现。本次设计(图2)中以流动画笔绘制出各种导向标识,采用中英文相结合提示,使用偏圆角字体,可从中表现出中国以和为美的文化意识。以亚克力及木材为原材料,结合制作。根据大小高低的不同,分别做成高矮不等的导向牌,方便人们阅读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瑾.导向标识设计[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2]许志红.旅游导向标识设计的文化内涵与个性特色[N].光明日报.2013―02―19.

[3]章莉莉.城市导向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立民.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与空间的交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摩尔.全球导视集成[M]. 贺丽,译.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田书和.北京市区主要街道景观导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要晖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