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

时间:2023-12-13 17:4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物质制备实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15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大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学习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化学实验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指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并熟练应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科技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化学实验融合了化学知识和化学操作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化学实验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综合运用课堂知识的良好平台。化学学科强调细节的知识非常多,学生仅仅听老师课堂强调很难记忆深刻,通过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科学热情是促使学生在求学道路上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化学实验的化学现象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疑惑,然后大胆实践,找出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探究化学实验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高中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化学实验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目前化学实验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演示性实验教学,另一种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实验。以上两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无一例外地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要么仅仅通过“看”来学习实验,要么按照一份实验报告按部就班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空间,他们只知道这样做会得到想要的实验结果,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如果采取另外的实验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化学实验应当向探究型化学实验转变。所谓探究型化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过程当中来,教学实验的很多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却是让他们学习知识的契机。当我们发现一个化学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具备的化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大胆的假设和想象,给出多种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各个方案进行一一验证,通过得到的化学现象对实验方案一步步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利的。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有几类实验不适合学生动手参与。一种是危险性较大的实验。例如制备氯气,该实验虽然很简单,但是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有害,不适合学生集体在实验室进行操作,也不适合教师在人员密集的教室现场演示。对于这种类型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通过软件构建实验模型,用大屏幕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化学现象,多媒体声、光、影结合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一种是反应现象过于激烈,不易看清实验变化过程的实验。化学物质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反应过程快速,不容易看清。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录像技术,慢动作回放反应过程,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看清反应过程中化学物质发生的多种变化,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化学现象有一个微观上的认识。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善于将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化学课堂。

3.趣味实验,贴近生活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空洞的课本知识往往让学生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他们仅仅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却不能主动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实验,生活是化学实验最好的第二课堂。因此,教师应当在实验课程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化学实验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得到证实,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趣味化学实验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实验材料都是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一些材料。例如废旧干电池的碳棒,电线,金属钉子,柠檬、小功率灯泡等等,然后按照电路连接顺序组装原电池,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和讨论。再例如学习蛋白质变性时,我们可以拿鸡蛋清作为现成的实验材料,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几个因素:加热、酸碱、重金属盐等等。我们可以对蛋清进行加热,在其中加入盐溶液和酸碱溶液,观察蛋清是否变质,从而验证书中结论。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加留心。

三、总结

科学素养是化学学习必备的素质。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我们需要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因此,作为化学教师,需要我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2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应用;增强教学效果;化学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由抽象苦涩的理论变成形象直观动画,突破教学上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帮助我们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也出现一些认识误区,我们要学会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等几个关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以下就本人多年来应用计算机辅助高中化学教学谈谈一些体会:

一、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作用于学生并产生一些情感反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通过一段文字、几张刺激的图片或一段有趣视频来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章时,播放了一段发生在江苏的液氯泄漏事视频图象,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等。周围环境的变化,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麦地变得枯黄,油菜变白。惊人的事件与恐吓的场面深深吸引着学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激发学生学习氯气这种有毒的化学物质的兴趣,直观了解有毒气体泄漏后给人类造成伤害,提高安全意识。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存在着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物质种类繁多变化复杂,有些反应现象稍逊即逝时间十分短暂而有些反应过程漫长难以一时观察。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学生更难以捉摸、理解。多媒体则能很好的发挥其强大的模拟功能。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利用flash软件制作分子模型,模拟分子运动过程与变化,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变化的规律能一目了然,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

有些化学实验不能做演示实验,例如一些氯气、氨气的性质实验。由于氯气是有毒气体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展示实物,也不能在坐满学生的课堂上演示氯气具有哪些性质的化学实验,那怎么办?如果只是阅读教材上的文字与图片,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不会深入了解,也不能理解氯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化学性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显现其强大的魅力,在播放实验室有安全防范措施操作氯气重要的化学性质演示视频,探究氯气的重要化学性质,当氯气通过干燥的红纸条和有水的红纸条时,发生不同的反应,出现明显不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有水润湿的红纸条则褪色,利用高清晰的摄像机拍摄并且进行剪切两个画面,对比两者使学生清晰观察到变化和不同,观察到教师规范操作和整个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这个实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上的图片与文字显得单调简单,不及多媒体带给学生的震撼。多媒体现代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3、复习效率高,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结构

在化学教学中常常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使用比较法来认识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而达到深入的理解。当教学内容容量大,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节课完成不了,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通过列举表格,节省课堂上时间又进行对比。化学实验上对比学习,氨气实验室制备与氯气实验室制备,它们既具有相似的实验部分,又有不同的地方,如果重复做演示实验,浪费时间,学生不感兴趣,也没达到对比的实验效果。但多媒体通过重复播放视频,使用暂停功能,指出实验存在那些类似的部分,引起学生注意。多媒体重复实验功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深加工,强理解,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多媒体发挥着它强大功能,取得不错效果时,很多老师已经爱上这种现代教育手段,但在实际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演讲;教学功能;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3

目前正在讨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1]。鉴于此,笔者尝试在化学课堂上引入微型演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思维素养、语言素养、合作能力,引领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化学课堂微型演讲及其教学功能

化学课堂微型演讲的要素及程序为:第一,确定演讲的主题。如选择“化学史与化学家的故事”、 “化学在生活中的妙用”、“ 趣味化学实验”或者“化学解题策略”等等。第二,学生收集资料、准备演讲。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需阅读化学课外书籍,留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搜索网络信息,同学间交流讨论以提升认识。第三,教师确定演讲者与安排时间。每节课安排1-2次演讲,每次为2人演讲,每人演讲3分钟左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安排演讲任务。第四,师生评价与反思。演讲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微型演讲具有如下功能:

1. 微型演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课堂演讲促使学生搜索知识,整理思路,锤炼语言,设计方案并且当众表达。通过这些流程,能充分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对症下药,更好地提升化学信息素养、思维素养、语言素养等,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2. 微型演讲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演讲给了学生展示个性、思想与智慧的机会,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感,从而点燃学习的热情,而热情与幸福感可以为终身学习提供动力。

3. 微型演讲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教育。

通过演讲,学生接触了很多化学与STS的问题,内心生出“保护环境”、 “为科学进步而学习”的责任感;演讲能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感X自己有用;活动中获得赏识会令人产生上进心,由此促进高尚的完美人格形成。

二、实施化学课堂微型演讲的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自学,收集演讲资源

教育家周培源曾经说过“自学很重要,自学历来就是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学,学生能丰富见识,提升演讲质量。因为演讲是学习情况的反馈,需要准备,以确保语言的逻辑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而准备演讲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的途径可以有以下方式:第一,借助课外书籍和网络,获取广泛的信息;第二,利用生活材料或网购材料做实验,获得真实体验;第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加深认识,形成更好的方法;第四,去工厂参观,进行访谈,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

2. 合理设计教案,安排演讲时机

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课堂演讲如果不能把握时机,难免会流于形式和适得其反。在设计教学时,需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预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可能会产生的态度与情感等,选取合适的内容和时间设置演讲话题,使学生 “学有所得、思有所进”,体验成功的喜。例如在学习“SO2的性质与应用”时,若在新课引入时安排演讲 “SO2与环境污染”,学生则会把演讲重心放在SO2有害的一面。根据首因效应,学生会对SO2产生恐惧厌恶的第一印象,而这必定会影响其对SO2持客观的态度。不如在学完后,进行课堂总结归纳时,布置演讲话题:工厂尾气中的SO2可以随意排放吗?请你从“物质充分利用的角度”谈谈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其性质,学生便会想到随意排放造成酸雨等污染,可以变废为宝,收集起来用来制硫酸、做纸浆等的漂白剂、作葡萄酒防腐抗氧化剂”等。如此,有利于学生辩证认识化学物质,形成物质“合理使用、变废为宝”的价值观。

3. 关注全体学生,明确学习责任

冰心曾说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教师在实施课堂演讲活动时,要关注各层次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事做、有话说,都愿意积极表达。第一,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演讲;第二,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第三,选出能胜任演讲的学生,给其余学生安排分层次的听讲与评价任务。例如话题“小苏打在生活中的妙用”,演讲前先布置三个由浅入深的任务:你认为演讲内容是否符合事实,为什么?演讲中体现了小苏打的哪些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所列举的“妙用”可用Na2CO3来替代吗,为什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能解决的问题,便会认真倾听、记录、讨论和评价,使之更热衷于化学的学习,并积极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善于捕捉细节,生成教学资源

化学课堂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组成 。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好课堂的一个个细节,追求教学的高质量。在课堂演讲时,教师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捕捉细节。

第一,从学生表情捕捉细节。愉悦的、激动的神情体现出对知识的期待与兴趣;厌倦麻木的表情提示教师要把演讲活动暂时停顿一下,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知识来缓和气氛;困惑的表情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瓶颈,此刻教师需做好记录和思考,以设法帮助解决疑难。

第二,从不同于预设的意外捕捉细节。学生的表达有悖于教师的预设就要引起教师注意。例如“比较家庭燃气――天然气与煤气”的演讲中,教师期望学生从“毒性、燃烧产物、燃烧热值”的角度来评价。可有学生演讲时说”天然气好,因为单价更便宜”,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气体密度、燃烧热、单价”来计算说明,教会他们不要只从某一方面得出草率的结论。又有学生说“天然气不如煤气,烧菜后锅底很黑,而原来用管道煤气时锅子就不会很黑。”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黑色物质的成分、造成的原因及改善的措施,通过比较两者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适时介绍生活常识“煤气改为天然气后,燃气灶需要调大进风口”。

第三,从错误的展示捕捉细节。例如在“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的实验演示”中,定容时,学生把胶头滴管伸进了容量瓶颈内滴水,教师要拍下该镜头,在点评时,展示该图片供学生分析,并且追问:是否滴加液体时都要让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容器上方呢?(提示:在Fe(OH)2制备时呢?)通过讨论与评价,加深对胶头滴管使用的认识。

细节来自于学生的活动,在演讲活动中,教师需收集每个有价值的细节,使之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讨论。

第4篇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本文由第 一·范 文 网WWW.kt250.Com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2]。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里就已经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强调了掌握好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好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包括了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实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交流再由学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操作应该规范,应该仔细检查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做实验可以两人一组,有大致的分工,职责基本明确,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盐的提纯”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和相互评价,老师最后结合自己观察的情况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表扬一些组或个人。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又树立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实验者必须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将“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列作“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在新课程里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探究中的每一个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完成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如果教师教学是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其学生操作流程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在必修1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教材并没有硬性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倡教师多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容易获得成功感。建议实验1“粗盐的提纯”、实验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作为边讲边进行学生实验,实验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作为演示实验,实验4“萃取和分液”即需在老师的指导或示范下学生完成实验。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新教材、实验改革、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从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来看,化学实验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对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一、实验更具有自主化

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基本上是给出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让学生“照方抓药”,主要属于验证实验。在“实验习题”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而新教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将制备实验、性质实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原理、方法等系统地归纳和整理。

新教材中加强了实验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中:我在上课时增加了实验用品,铜片、锌片、碳棒、CuSO4溶液。学生首先按书上进行摸索,了解了一点原电池的原理。接着由于好奇会从实验用品中继续选出材料、用品进行探索。四个同学一组,全班得出好多结论。比如:电极全是铜片、锌片时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但如果是锌片和碳棒时实验明显;电解质换成CuSO4溶液时也能成功。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非常兴奋,知识落实较好。乘兴追击,我布置化学电源中的自我设计原电池。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废旧干电池,分解出有用的东西,从家庭中找出各种电解质溶液。设计好原电池后在班级检验它的电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好几款原电池。有些电流较大,如选用白醋,纯碱等;有些电流较小,如采用水果汁,酸奶,饮料等。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电池还真的能发出电来,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的愉悦(自己动手得到的成果),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二、实验更具有趣味化

趣味化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实验板块也要增加一些趣味化实验,实验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而且可以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情境,还是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思考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速率时,新教材改为在试管口套上气球,通过气球涨大的快慢让学生直接观察出反应快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家中的自然水,矿泉水,我在课堂利用蒸馏的方法制备蒸馏水。当学生看到自来水中滴加AgNO3溶液后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而向从自来水蒸发制出的蒸馏水中滴加AgNO3溶液,就没有了明显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该实验既使学生掌握了蒸馏实验的操作原理,蒸馏实验的作用,又学会了Cl一离子的检验方法,生活中的水一般是用Cl2来消毒的。对市场上的矿泉水检验,发现有些品牌不含Cl-,有些不标准有Cl-。学生学以致用特别感兴趣,还问我其他离子如何检验。不仅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还有,用苹果或西红柿制作一个原电池的实验,当学生看到水果竟然能发电,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这些趣味性实验,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离他们更近了,体验到化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得更容易,理解更深刻,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三、实验更加生活化

随着中学化学实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化学实验,其中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很受欢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的机会,新教材上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是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做实验药品。如从学生最熟悉食盐中了解加碘盐,学生可在家中做,也可在课余到实验室做。大部分同学事后说刚开始直间加入淀粉溶液中都没有变蓝色,加AgNO3溶液也没有黄色沉淀,冥思苦想后学生就翻阅资料、上网查找或问同学、哥哥、姐姐等,才知道加入了碘酸根;最终使实验成功。过程的艰辛得到的喜悦可相而知。再如,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实验;用氯水漂白鲜花的实验;用苹果制作原电池的实验;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青橘子的实验等

二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奥妙。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要求学生对雨水pH进行测定,了解当地雨水状况,分析是否是“酸雨”;让学生收集家里旁边河道的水进行PH测试,学生从自己的结论中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很多,而且很多学生也开始向家人作宣传,不仅知识提高,无形中环保意识也提高。通过胶体的学习本质了解多种墨水不能混用。通过做“铝热反应”的实验,使学生联想到铝热反应能用来焊接钢轨,对化学反应竟然能放出如此高的能量感到十分惊奇等。

四、实验更加微型化

为了使实验绿色化,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采用微型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比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在注射器的活塞上先放上一小片铜片,再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即在针尖上钆上橡皮塞密封起来,将注射器竖立起来,产生的气体先将活塞推开,当铜片与稀硝酸脱离时,反应自行停止。可以观察到一氧化氮气体的产生,再打开橡皮塞,轻轻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一氧化氮立即转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现象非常明显。

由于微型化实验不仅可以减少实验药品的消耗,节约药品,而且可以减小实验的危险性,减少污染性物质的产生,使实验操作更简单,便于学生一人一套实验仪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细致观察分析的机会。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推广。

五、实验更加系列化

为了更好完成课堂教学或复结,使有关知识、技能结构化和系列化,可以设计一些系列化学实验,把几个相联系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按照一定次序相对集中起来,安排为一系列实验。比如:对于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旧教材是用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分两次实验加以比较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新教材上改为“4%双氧水加热和常温比较,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加FeCl3溶液加洗涤剂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将两组对照实验一起完成,操作简单,易对比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习题也属于系列化实验,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系列的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在复习课中也经常将部分实验系列化,例如:硫元素价态变化的串联实验、铁元素的循环实验等元素化合物类型的实验;分离与提纯、检验与鉴别等实验操作的系列实验等等,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六、实验更具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从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新教材就是本着这一原则,把不少化学实验设计成了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例如,钠和水反应一节中,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钠和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还要其他产物吗。这种开放性实验,其思维容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试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设计的方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设计非常合理,有的设计比较合理,也有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违反常规的,但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在这个设计中,有些同学把金属钠放在煤油下面,倒扣漏斗收集点燃;有些在U型管中实验等等,氢氧化钠用PH试纸,酚酞试液,加FeCl3产生沉淀等检验。至于得到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实验时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广,思维愈深刻。与此同时,经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碰撞出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不但知识学活了,而且实验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还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 分类观 转化观 微粒观 实验观 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30-03

化学学科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引导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这个特殊的视角就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用宏观、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周围物质世界的现象和变化。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的要求:"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显然,新课程标准把构建化学基本观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目标予以倡导。

一、化学基本观念教学的内涵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基本观念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提升,具有超越事实的迁移价值;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对化学学科的深刻理解,是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体验的结果,它影响着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对化学基本观念作如下分类:属于知识类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属于方法类基本观念有分类观、计量观、实验观;属于情意类基本观念有化学价值观。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有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实验观等。

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所养成的化学头脑和化学意识,它表现为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化学科学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化学基本观念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为目标的化学教学,即主要围绕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如何构建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二、高考试题中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

在中学阶段,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也渗透在高考的试题中。分析近三年浙江省理科综合考试中的化学试题,许多试题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化学基本观念的考查。以2012年浙江省理科综合考试中的化学试题为例(见表1)

表1 试题中渗透的化学基本观念

试题序号 试题基本知识内容 化学基本观念

9 无机推断题:微粒半径比较;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沸点比较;

化合物中微粒数判断。 微粒观、守恒观

13 物质组成推断

(结合实验操作流程和现象): 元素观、

CO32-、SO32-、Mg2+、Al3+、

SIO32-等离子性质。 转化观、守恒观

26 以CuCl2・2H2O晶体无水 实验观、

CuCl2的制备、纯度测定为载体, 计量观、

考核沉淀溶解平衡、盐类水解、 化学价值观

氧化还原知识、考察化学用语的表达。

化学高考试题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化学基本观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寓于具体的化学知识当中,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而具体化学知识也因承载和凸显化学基本观念而体现自身价值。若缺乏化学基本观念的支撑,具体化学知识就会缺乏内在联系与生命活力。

三、强化化学基本观念的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元素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种类很多,这部分知识零碎、散乱、多样、繁杂,复习时似乎无章可循。但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内在的化学基本观念,如物质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等,这些基本观念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神"。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元素化合物的"神",即把强化化学基本观念的意识贯穿于每一节课。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要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必须经历学习具体知识、掌握化学思想和方法、形成完善的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作如下表述:

1、定性定量相结合,量化微粒观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化学微粒观浅层次的内涵是指能从微粒种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深层次的内涵是指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对高三学生而言,物质微粒观的内涵必须由了解物质的微粒组成提升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相互作用剧烈程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物质变化规律。

【教学实例】学生在遇到"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有何现象",通常都会做出错误的回答:"产生白色沉淀。"他们认为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存在亚硫酸根离子,钡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结合产生亚硫酸钡沉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思维方式?

【教师问题设计】

①请写出亚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②溶液中有哪些微粒?浓度大小关系如何?

【信息:常温下H2SO3 Ka1 = 1.2×10 -2 Ka2= 6.3×10 -8 】

③为什么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没有看到生成沉淀?

④再加入下列哪些试剂可以使该体系中产生亚硫酸钡沉淀?

A、 NaOH溶液 B、 氨气 C、 氯气 D、 NaHCO3溶液

【设计意图】高三复习阶段应将化学微粒观由定性升华为定量,不仅能定性判断存微粒的种类,还要能结合已学知识定量分析微粒的多少(浓度的大小)。以上的4个问题都是基于强化定量的微粒观而展开的。设计问题①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SO32-虽然存在,但是H2SO3的第二步电离程度很弱,SO32-的浓度很小,因此不能达到产生BaSO3的浓度。问题④仍旧围绕量化的微粒观展开,只要通过平衡移动增大溶液中SO32-的浓度,那么能产生BaSO3沉淀。

在量化的微粒观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微粒间能否发生作用不仅取决于微粒的种类,还取决于一定体积内微粒的数量。对于"CO2通入氯化钙溶液中不能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也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了。

微粒观反映了人们对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想象不是凭空臆测的,而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事实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的科学推论。

2、多种表征方式运用,强化分类观、转化观

物质分类观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形形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转化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思维倾向。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如果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再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就容易发现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分类方法是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实例】学生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遇到的一大困难就是物质的种类多,转化关系多,很难在脑海中自主构建物质转化关系网络。笔者以铁及其化合物的高三复习课为例,来体现教师强化物质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的教学策略。

【教师问题设计】

①请写出典型的含铁元素的物质

②请对上述含铁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吗?)

③请找出合适的物质,实现不同价态的铁的微粒之间的转化。

【设计意图】问题①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为问题②明确分类范畴,问题②考核学生的分类观。学生首先回忆起初中化学的分类方法,按照单质、氧化物、盐、氢氧化物即物质组成的角度进行分类。问题②"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理解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如果学生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只能获得一种模型、一种理解方式,那么当他们把这种单一的表征方式运用于不同的情境时,他们常常是简单化的。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多种表征方式,从而深化他们的理解。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要引导学生树立从物质组成和元素价态两个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维方式,并归纳出转化关系。如: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可归纳如图1:

这种模型图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清晰有条理的列举该元素典型的单质及化合物,明确该元素典型的价态分类,从而能从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个角度去思考物质之间的转化。为体现大多数转化的实质即价态的变化,又可提炼为如图2,从图2中可以清晰的传达一种实现物质转化的思想: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间的相互转化,一般先分析价态的变化特征,然后再去寻找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这就是从化学的视角理解众多化学反应的方法,即使多年后学生忘记了具体的物质性质,但是他不会忘记分析物质转化的方法。

3、协商合作交流,完善实验观

实验观是指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能用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设计实验,用安全环保的方式操作实验,全面细致的观察、记录、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而实验观却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难以完善的一种。实验观的完善,不仅基于扎实的知识功底,还基于缜密且敏捷的思维,因此实验观的形成与完善是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建构主义者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所以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因此,在高三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合作交流,是完善实验观的重要手段。

【教学实例】在高三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每当遇到比较复杂的实验情境时,学生经常会发生思维的撞击。例如:

已知某品牌墨粉的成分如下:Fe3O4晶体粉粒:占20-30% ,其余为不溶于水,且不与酸碱反应的有机成分等。预测定墨粉中Fe3O4晶体的含量,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问题:①试剂1成分是什么?如何判断恰好反应完全?

②试剂2成分是什么?如何判断恰好反应完全?

答题情况:90%的学生给出错误答案,认为试剂①是H2O2溶液

【教学环节】①教师组织讨论:"请说出你选择这种试剂的理由。"

②学生交流讨论。

③学生代表发言。

④教师组织总结:"定量测定实验要特别关注什么问题?

坚持选择H2O2溶液的学生代表发言:"试剂1的作用是作为氧化剂,将+2价铁氧化为+3价铁,H2O2作氧化剂的优点是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为水,不带入杂质。我们高一高二的时候就都是这样考虑的,从来没错过。"

反对选择H2O2溶液的同学发言:"若选择H2O2溶液,则双氧水加过量了无法根据实验现象加以判断。而双氧水过量的话,则会氧化碘离子生成更多的碘单质,对Fe3O4的定量检测产生影响。所以,试剂1应该选择酸性KMnO4溶液,若加过多了,马上就能显示出紫红色溶液。"

两类代表性的观点在课堂中交锋都得以充分的表达,孰是孰非,已无需教师再下结论,那些本来思虑不周全的同学在他人的启发下都有所收获,从而完善自己的实验观。

【设计意图】面对实验问题,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思维的严密性上存在漏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采用协商交流讨论的教学模式比教师的"一言堂"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观:①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弥补教师一言堂的不足,避免学生被动的听讲;②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展示各种观点的机会,并能通过各种观点的比较修正并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基础知识更扎实,思维更缜密。

协商交流讨论式的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实验教学,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定量测定实验,要引导学生关注产生误差的因素,要关注试剂用量对后续试验的影响;对于成分检验实验,要引导学生考虑具体操作对实验现象明显性的影响,比如检验NH4+ 要"加热",要用"湿润"的红石蕊试纸……教师指明关注的大方向,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合作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构建自己的实验观,并在借鉴他人智慧的基础上完善实验观。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化学学科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改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能力,高考也正是以化学的学科价值为导向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M].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13

2.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2010

第7篇

论文摘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与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转贴于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第8篇

一、教师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有效行为(包括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有效学习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效教师。

1.在准备学习阶段应做的工作

(1)集体备课,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

備课环节要求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可行办法,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但是化学教师的现状是只要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将知识点讲到即可,这样就失去了备课的意义。在现实化学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某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低等实际问题,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改进并创新实验及实验教学。例如,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如果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如图1④)来做这个实验,学生几乎看不到白色絮状的氢氧化亚铁。由于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经过化学教师的不断尝试、改进,发现利用其余四种装置做这个实验,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氢氧化亚铁的色状。可见,学习是无止境的,不光学生要学习,教师更要不断增进专业技能技巧,为实现有效教学行为做好铺垫,进而提升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

(2)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教学资源意识

化学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导航仪,没有了化学目标就没有了方向,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化学学习行为的有效性。而且通过阅读资料,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和控制注意力等能力。例如,在教授《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前,可以告知学生下节课要学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相关性质,并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联系较为密切。根据所给资料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总结CO2有哪些性质和硫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学习,有利于提升化学学习行为的有效性。2.在课堂学习阶段应做的工作

(1)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擅长创设情境,运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即创设教学,主要目的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来说,通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可以利用氯气的发现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在心理因素的驱动下生成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同样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有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支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也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逐步的、适当的、有效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凭借这些支架,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以促进学生养成有效学习行为。

(2)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发学生有效学习行为自觉

五颜六色的实验现象是化学最美的地方,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的方式方法。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学生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带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将实验带进课堂,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例如,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对于配制过程及在配制过程中哪些操作会造成误差,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很清晰,效果要比教师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好很多。

3.在课后学习阶段应做的工作

(1)设计层次性习题,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维持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

作业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科具体问题进而巩固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有效途径。化学作业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学生课后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层次性习题就是根据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所设计的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题。层次性习题是有效作业的一种。因此教师根据新学化学知识的特点及不同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设计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的层次性习题,有利于维持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即时互动,使有效学习行为得以持续

对于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建立在线辅导答疑平台,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及时、顺畅。有效的教师能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作业情况分别给出恰当的评语,评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指导意见,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热情,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信念,强化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还可以利用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作业互评,借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激励性评价,督促学生强化有效学习行为,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学生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因此要实现学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最不该忽视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作用。

1.在准备学习阶段应完成的功课

(1)激活学习态度,为实现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学生来说进入化学学习前首要的工作是激活学习态度。而在激活工作中对已有知识技能激活和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进行化学新知识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激活已有的相关化学知识技能: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复述或复习作为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技能;回忆有关的化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重温原先形成化学知识技能的问题解决过程;用跟新、旧课题关联的新问题来组织有关化学知识技能的回忆和再认,等等。化学学习动机是化学学习的动力,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但有利于学生倾向于化学学习,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化学学习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发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明确化学学习的目的及意义,激发学生化学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等。

(2)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指引有效学习行为发生

依据笔者的一线教学经验和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不会有计划地进行化学学习,即使有也多数都是依据各类考试进行制定的,并不是依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这样的化学学习计划往往都是考试前3-5天临时制定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过了这个阶段,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使得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变得更为有效。在有效的学习计划的规范下,使学生收获好成绩同时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生成有效学习行为。

2.在课堂学习阶段应完成的功课

勇于参与课堂讨论,保持化学学习积极性,引发更多的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参与课堂讨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在新课开始前提的问题,通常是为本节课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从思想游离的状态转到化学学习上,同时这个问题还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中提取出与新课知识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另一方面是当所学知识和已有认知基础产生冲突时敢于说出自己的疑问。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在本身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的重新建构,同时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考的结果,又是思考的开始。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发更多的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学生要时刻记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要积极参与化学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化学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3.在课后学习阶段应完成的功课

做好新课和习题的概括、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维持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化学知识技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应该适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使学到的化学知识技能系统化,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形成化学知识网,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再现,还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化学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概括、总结知识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是图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选择思维导图,在制图过程中学生的头脑在积极思考,这种行为的有效性要比教师总结学生照搬好很多,而且为后期复习提供了一份有自己特点的学习资料。对于习题学生可以将一种类型的题归结到一起,以便发现这类习题的共性,找到这类习题的巧解方法;还可以准备错题本,帮助自己发现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减少无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三、环境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程度之大。创设适宜的环境能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本身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行为准备倾向,有助于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1.课前学习环境

创设安静、民主、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满足学生发生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只有满足了学生的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感、爱、自尊),才能引发学生的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事实上,越能够满足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学生越有更强的动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越能引发更多的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目前学生普遍的状况是自控力较差,学习上需要依赖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一个安静极简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以便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生成有效学习行为。除了生活环境,对学生课前化学学习行为影响较多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一个民主的、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会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堂学习环境

改变座位排列方式,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保持化学有效学习行为。课堂座位排列有很多种方式:秧田式、分组模块、餐桌式、马蹄式、圆形式。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说目前班级采用最多的秧田式,这种排列方式整齐划一,有利于教师管理课堂、维持纪律和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控制地位,但却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也影响后面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分组模块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互助交流,但是教师不容易监管课堂;马蹄式的排列有利于师生交流,但只适合小班教学。课堂座位管理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教师要根据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和班级情况,选择适宜的座位排列方式,这样能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学习效果,使学生的化学有效学习行为得以发生、维持。例如:讲《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选秧田式的排列;讲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时,可以根据班级人数选择马蹄式或者分组模块。

3.课后学习环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与同伴讨论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维持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笔者身边有一帮很有想法的家长,这些家长发现孩子在家学习时效率特别低,总是坐不住凳子,后来他们商量在课后班租个教室,让孩子们放学后到课后班上自习,每天派一位家长在教室里看自习,一段时间下来,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環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程度,学习是需要氛围的。但笔者认为更应该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空,问题讨论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思维迸发,提升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四、媒介

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媒介的选择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1.课前学习媒介

选择自己喜欢的化学智能移动终端,维持化学学习兴趣,生成化学有效学习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走进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智能移动终端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这也给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了便利。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化学智能移动终端辅助化学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加有效。比如:小猿搜题,这款软件适用于各个学段各科的学习,主要帮助学生解答那些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而且每次搜索都给出三个与扫描题目最接近的答案及解析;虚拟化学实验室,是一款专门针对化学实验开发的软件,学生可以在这里选择仪器、药品等重温学过的化学实验,再次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高考化学,这款软件为高中学生提供了海量优秀学习视频,还可以进行专属订阅,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不断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强化自己的化学有效学习行为。

2.课堂学习媒介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模型教具,弥补语言描述的局限,使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化学物质的结构,便于给学生灌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引发化学有效学习行为。例如,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部分选修内容涉及了很多物质的立体结构,对于缺乏立体感的学生来说学习选3时倍感吃劲,因为在他的头脑中想象不出来空间立体构型,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能够使用教具和多媒体将物质的空间构型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这种立体结构有了清楚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化学有效学习行为不断持续。

3.课后学习媒介

充分利用化学教科书上的各类资源,选择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教辅资料,巩固并检验自己一天所学的化学知識,保持有效的化学学习行为。化学教科书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最主要的文本材料。不但教师要仔细琢磨化学教科书的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上的各个栏目及其价值,寻找恰当的利用角度,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学生更要以教科书为依据进行化学学习,特别是课后习题更要高度重视并利用,不但是对本节学习的检验,还能带动学生参与到化学实践活动中,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对化学产生深厚的情感,带动有效学习行为发生。而且课后习题里经常出现高考题的身影,例如: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63页习题9的A选项对应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选择题第10题的A选项,人教版选修4第64页实验3-5对应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选择题第10题的D选项。可见对化学教科书上的资源,我们一定要仔细琢磨,充分利用。教辅资料对学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选择一本或两本符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课外辅导资料,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拓展化学视野和化学思维,便于更多的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生成。

综上所述,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生成有效学习行为并得以持续,是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只有有效的学习行为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收稿日期:201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