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点

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点

时间:2023-12-14 10:0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 模块 课程群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活跃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进展迅速,连同近年来该领域又逐步发展形成的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技术等,已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郑州大学在原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及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年起设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不但将对河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郑州大学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2008年郑州大学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全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专业,要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将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进一步进行整合,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生物工程专业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专业开办申请时参考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此我们根据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及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以及郑州大学生物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实际,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设,以期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认真组织调研,学习国内相关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经验

在明确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及部分地方特色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认真地调研和分析,重点围绕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专业教育带来的影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重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负责“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老师及教学委员成员深受启发,对充分学习和借鉴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经验,以及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方向、理请办学思路,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模块设置方向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瞄准学科前沿及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等行业,发展日新月异。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使生物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整合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充分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经验与做法的同时,我们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整合。

1.原有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及课程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前者有:(1)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主要是分散的课程实验,缺乏集中安排的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及各种实习、实训等;(2)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建设以满足实践实习教学;(3)实验教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需要进一步增加。(4)没有完全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习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生物技术专业相比,生物工程专业办学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密切联合。

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含有必修课(含公共、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学科基础及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总学时和学分分别达到3410学时和182分。必修课过多(尤其是大平台课),选修课较少。必修课学分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挤占了学生对专业及其它课程的自主选修学分。同时,大量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挤占了学生对其它课程自主选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其它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学科本身特点。具体措施有:(1)知识体系重叠部分前移讲授。根据学科特点,召开课程体系论证专家会议,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调整。(2)公共基础平台课进行尝试性改革。压缩部分课程学时、学分等;(3)对生物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专业特点,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开设,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学科群课程增加前沿性、应用性课程比例,多学科知识点重新梳理、衔接,强化实验实习环节,以及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等。(4)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界定各门课程的讲授范围,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松散性,压缩、删减课程重复和内容陈旧的部分,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培养专业范围宽、基础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知识点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的确定

参照教育部专业规范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共有的100多个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分属于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同时开设理论课并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这些知识领域包括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发酵工程、化工原理、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等。

四、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特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其中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领域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中产值及行业规模较大,从就业和学科前景来看,我们计划设置上述两个专业模块,即生物制药模块(服务于制药领域)和发酵工程模块(技术服务于多农业、能源、环保、制造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培养方案设置要求,我们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群”的体系制定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或发酵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宽泛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且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模块方向设置及主要课程

1.生物制药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免疫学与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药学概论、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实验动物学、工程制图。

2.发酵工程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微生物生理学、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工程制图。

“生物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除包括上述模块设立外,特别注重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推动创新型教学及人才培养。规定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学分173学分,其中平台课95学分(比例54.5%),模块课5分(34.0%),课程群1分(比例11.0%)。使得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加有利于将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90-93.

[3]易自力,周朴华,曾宝成,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7):46-47.

[4]李庆杨,李明宇.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37-38,46.

[5]龙健,乙引.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S):221-223.

第2篇

1.1专业课程衔接性差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衔接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孤立,不能体现课程知识的承上启下作用,造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失去体系性。例如某些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有工程制图课程,本意是想让学生掌握识读工程图纸的技能,以便后续工程类课程的学习。但由于这些高校工程学教学力量弱,导致工程类课程偏少甚至缺失,如此一来,工程制图这一门课程就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失去了作用及意义。二是课程之间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由于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材存在重复内容,导致部分课程在讲授内容上存在重叠现象。实验教学中,部分工程类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用生物类实验替代工程类实验,使得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生物类专业通用的实验项目比例过大。

1.2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生物工程专业教师缺乏是一些新开生物工程专业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生物工程学科属于较新的学科,学科人才不像其他较成熟学科那么丰富,从事高等教育的更是奇缺。高校往往通过引进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从事生物工程教学,或是利用本校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生物工程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导致整个教学体系远离生物工程专业“工科”一端,偏向于其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的“理科”一端,使生物工程专业与其他生物学专业产生趋同性,丧失了自身专业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专业优势不明显。

1.3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两个重要的支撑平台。实验教学被认为是当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实验教学主要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偏少,实验教学往往被等同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教学与生产应用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实践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到企业参观学习和以验证性实验替代实践性教学的层面上,缺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4教学研究不系统

我国生物工程教学研究还是以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研究为主,缺少从生物工程专业整个教学体系出发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教学研究成果大多是描述性的结论,缺少实证性的调查分析数据支撑,这使得很多教学研究浮于问题的表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工程教学中的问题。

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学计划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成员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成员间共同协商,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课程之间出现知识点的重复和遗漏,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衔接性,体现课程的延续性。教学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专业建设早期办学条件不够完善的条件下,更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实际工作中,通过兄弟院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专业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互通有无,实现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2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革

课程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授课方式应该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答疑为辅,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ThomasR。Harris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中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这是生物工程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2.3鼓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资源共享

加强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呆板的文字生动起来。高校应该对自制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学素材等教学行为进行嘉奖,从而提高广大教师探索的积极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技术优势,开发独有的优势资源,通过一定的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共享,更好地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

2.4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药理学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8-02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药理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它是现代生物工程中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知识,涉及医药工业、食品卫生、营养健康等诸多领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知识点多、难理解、难记忆、很难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了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一、药理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药理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药理学课程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和知识。[1]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药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为36个学时。我院开设的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课程为药物分离纯化、分析检测等选修课程。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培养计划中未涉及生理病理等相关医学课程,且授课学时不足医学类专业此门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容易存在难理解、难记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是成功教授此课程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从学科和专业整体角度去认识课程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既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又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建立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新框架,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的同时,既培养了科研思维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又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工程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教材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一方面它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另一方面,新的药物层出不穷,新的药物作用机理不断获得阐释,新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出现。老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把世界上最新的成果吸收进来。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我们选用了颜光美教授主编的2009年6月第1版《药理学》,这本最新的教材不仅包括了基本的药理学理论,还增加了基因治疗和抗癌药物以及新药研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些新内容与生物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能够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对生物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中应用的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程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在制定药理学教学大纲时根据该课程的综合性及授课对象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而非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对药理学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把药理学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是进行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包括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效应学、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等,属于总论部分。

第二部分则分别阐述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属于分论部分,主要包括抗菌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泌尿系统药物等。生物工程专业更注重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究、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等章节的学习,在常规各类药物授课中,每类药物重点例举两三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进行介绍,这样既具实用价值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此外,为加强双语教学的需要和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涉及的药名及专业术语在首次讲授时用中英文表述,之后尽量以英文表达,轻松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多媒体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综合应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使精细的结构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整体的过程动态化。根据药理学教学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主动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克服以往课堂呆板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2]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重方法,切忌将所有书本内容都制成幻灯片,造成教学信息量太大,内容繁琐,使本已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并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语速及适当停顿,给学生时间理解和消化,跟上老师的进度和思路;配合适当的板书,便于学生对授课纲要的掌握。

2.重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3]PBL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

针对我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药理学教学应当紧密跟踪前沿科学,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讲授药理学课程时,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培训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学及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课程大纲给定各种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各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制作幻灯片课件,完成后由学生毛遂自荐,经教师审核后安排两到三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老师可以在原本安排讲授该类药物时留出部分时间由这些学生来讲解,并做好补充讲解和点评。在讲授合理用药原则时,教师可设计些临床病例情况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发运用药理学知识,设计合理用药方案,在下一次课前利用5~10分钟进行讨论。在讲授新药研发时,适当介绍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理学研究技术、设备、研究团队及其研究历程,还可以在教学中介绍著名科学家突破一些重大课题的思路和实验,以启迪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将一些研究性的课题介绍给学生,指导他们查阅文献,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基因治疗药物时,教师会联系基因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专业整体角度去把握药理学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实际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其它教学方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校督导团听课专家们的建议,充分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式教学,“简单问答”、“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章节内及章节间的归纳、总结,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如在讲完抗菌药时,可应用比较法来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机理、不良反应等异同。

实践证明,药理学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还需把该课程努力建设成一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我国生物工程领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红胜.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95~96

2 赵 晋.药理学多媒体教学使用体会[J].科技信息,2008(2):230

3 王伟霞、李福后、王淑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7(7):91~92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大学生;创新素质;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42-02

随着“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日渐高涨,社会创新的活力与潜力正被激发。在此背景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独立自学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目前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岗位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提高质量的紧迫课题。笔者在生物技术与制药方向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中不断改进,在学生创新素质、实践和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兄弟院校生物医药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生物技术与制药人才现状

生物医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物技术与制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未来重点要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等科学知识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但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现在迫切需要提高生物技术研究水平[1]。随着生物技术快速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增设了生物技术相关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招收的生物技术类学生超过4万人。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低层次的生物技术人才过剩,造成毕业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据报道,64%的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2]。而高校是培养相关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平台的建设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物技术制药类人才、如何在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方面提升实力,提高竞争力,目前学术界看法和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实践总结主要有:(1)建立起相关专业的科研平台。(2)在承担国家和地区大型科研项目中培养科研人才,以科研促进教学。(3)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紧密结合[3]。(4)科研教学结合,师生结合,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多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项目。(5)提倡学术自由,鼓励自由研究和非功利性探索。(6)建立方便快捷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校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制药方向)专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根据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毕业答辩时学生的表现,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动手能力和自学欠缺,在细胞和微生物相关实验操作中的无菌意识弱,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提高。(2)从毕业答辩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做的毕业课题了解深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3)专业理论课重复率较高,多数学生上课听课效率低。(4)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为了优化课程设置,需要调研市场的需求,需要适时地了解市场对本科生学习内容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四、具体实施方法

1.加强对学生专业认知的教育。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学生专业知识太高深,而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多,就业不乐观,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以上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增强就业信心,应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学生了解专业和热爱专业,使学生具有学好专业知识的目标。经过专业认知教育后,要让学生懂得,人总是要独立地面对社会,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走入社会的竞争中必然会被淘汰。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举办讲座,用他们成功的事例激励学生,鼓励在校生学好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使学生意识到,要为了成为所在行业的专家而努力,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关注自己职业技能的培养,了解学科动向,提升综合素质。

2.增加研究型教学的授课比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有进度快、教学成本低和覆盖内容多等特点,但是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研究型教学的方法,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过程。常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有这样几种:其中,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ed learning,PBL)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4]。其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得以培养,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共同推动研究顺利进行。

3.鼓励学生多到相关的企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在假期和实习阶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实习机会和信息,鼓励学生去对口的单位工作实践,提前接触就业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做一定的规划,随后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当初预期的就业岗位之间的落差就会缩小。其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让大学生进驻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指导、孵化优势,促进大学生取得创业成功[5]。该方法使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提升,值得兄弟院校进一步推广。”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出现70次,“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观念,完善创业制度和氛围,激发创业意识与热情。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优质人才,从而使学生将来在开放、竞争、创造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4.对学生等相关人员的教学反馈做及时的调整。以遵义医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基因工程实验课为例予以说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共12个学时共3个实验,其中,植物DNA的提取与基因工程实验课质粒DNA的提取内容相似;另外2个实验,目的DN段的扩增和目的DN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基因工程实验课已经设置。学生反映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重复较多,相当的实验时间是在等待中度过,不利于高效率的学习。因此,对这两门实验课的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首先,把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并入基因工程实验课。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和同学们的实验综合素质,其次做了以下教学改革:在基因工程实验课中,利用实验期间等待的时间,如电泳和酶切的中间时间,组织并引导同学们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将来走向社会可能用到的知识点和能力的需求等,制定相应的话题,然后在课前查阅资料做PPT,在实验课期间作讲解。讲解结束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指出汇报同学的优缺点和需要加强锻炼的方面。总之,通过引导同学们对基因工程实验课课前准备、课中PPT讲解、讨论、课后查阅疑问的训练,提高了实验课的上课效率,也提升了同学们查阅资料、讲解、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课遇到的问题等能力。

总之,通过研究型教学,研究和教学均形成良性循环,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地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陈宇.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未来发展前景[J].数字化用户,2013,(08):107.

[2]郭玉娟,陈学年,付莉,等.生物技术专业科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3,(05):56-60.

[3]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1):207-210+224.

[4]崔国祯,苏良辰,申慧芳.基因工程药物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4,(25):94-95.

[5]Zhang G,Wang F. Improvement of the Innovative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llege Industrial Park;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Computer and Society,F,2016 [C]. Atlantis Pres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Qua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for Bio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CUI Guo-zhen,YUE Xu-peng

(Zhuhai Campus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huhai,Guangdong 519041,China)

第5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案 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

2001年教育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8月,教育部又进一步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通知》,并指出从2007~2010年间共支持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了响应教育部2001年提出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自2002年开始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十年来,学生的反映以及课程考核成绩都充分显示了双语教学的优势。2011年底,本人参加了中南大学第六届“三十佳”教学竞赛,《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最终入选了“十佳教案”。通过这次比赛,本人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编写有了如下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案是课堂的蓝本,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多的教师选择计算机、投影仪等一系列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特别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但是教学水平和能力却往往不是很高。由于PPT课件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动画和图片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便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备课时,更倾向于精心准备课件,而忽略了教案的编写。这说明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些教学专家郑重指出,讲课、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制高点”,一个思路清晰、内容简明、结构合理、要求具体的教案可用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脚本。

首先,教案是实现课本知识转化的必需环节。一般认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读懂教材,而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案就是连接这两个步骤的关键节点。教师读懂教材后,必须将自己领悟的知识点、讲授方法、重点、难点等关键部分归纳总结到教案中来,然后再在课堂上按照教案的记录和描述,将知识点完整有序地讲授给学生。正因如此,授课能力的高低和授课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反映在教案中,这也是我校举办“十佳教案”比赛的评分依据所在。

其次,教案可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计划性。教学经验不能成为授课效果好坏的根本保证,要想使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就需要教师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的全面性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博览群书、搜寻最新的教学材料,更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要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有目的性,而这些内容就需要详细地编写在教案上。所以教案设计质量如何,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可能对设计的教案熟记于心,可以将教案放在讲台之上,偶尔翻阅一下,不仅可以提示教师循序教学,还可以防止教师上课时思维短路导致的时间浪费。

第三,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编写教案不仅给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蓝本,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写作表达能力。搜寻资料,归纳总结还可以间接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素质。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而教师的责任心,首先表现在是否能够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案。而且,教案可以积累起来,成为科研第一手材料。编写教案还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特点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伊始,教育界就存在两种看法或观点”:狭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讲授学科内容的教育,广义的“双语教学”那就是指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是适应新时期的教学体制要求。《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是为了配合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而专门编撰的。但是《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编撰又因课程本身的诸多特征而体现一些独特之处。

(一)双语教案的前瞻性。

《分子生物学》是面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以及生物科学等生物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理论尚在研究阶段,许多重要的结论还需要从更多的,最新的学术论文中总结和挖掘。但一些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存在单一性,在编写双语教案的时候,觉得只选一本英文教材就完全可以满足备课需要了,其实课堂还可以接纳更多重要的新知识。“我所讲授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案,是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引进英文教材《分子生物学精要速览》第三版(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P.C.Turner著)基础上”,同时摘录《分子生物学精要》第二版(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GeorgeM Mlaacinski等著)、《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Lodish等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Gerald Karp著)等多部国外优秀教材的重点章节以及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编撰而成。为了使双语教案更为完整,教案中所提到的摘录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都在该教案的下方备注部分注明相应的参考文献。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更详细地查阅新知识,也使得双语教案的编撰更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

(二)双语教案的简明性。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不是英语笔记,更不是简单的中文教案的翻译,教案必须要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简明性。有些教师的教案一个知识点写了七八页,甚至十多页,这样一来,一学期仅课程教案就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其实,从教案编写的本身来看,它只是教师教学之前设计的一个蓝本,不必要的赘述只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安排。在本人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中,每一节课的教案简单地分成七个部分:教学时间(Time)、具体教学目标(Goal)、教学方法(Method)、教学方式(Teaching aid)、教学大纲(Outline)、重点和难点(Emphasis and Difficulty)以及问题(Questions)等。需要指出的是,重点和难点是课堂的精髓,没有重点和难点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案中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特别列出。此外还要配有课堂讲解重点和难点时所使用的关键图片及相应文字说明,以便备课时反复揣摩,认真准备,力争用朴实的语言阐述重点和难点中包含的深刻理论,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双语教案不是课堂的讲稿,但是它必须涵盖课堂讲稿的全部内容,这一点不仅体现了双语教案的简明性,还体现了它精炼的特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章节教案中,还得根据该章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一些具有点睛意义的问题(Questions),这些问题既可以用做课堂提问以及学术交流,也可用做课后作业题,同时还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备选题目,这部分更是该教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集中体现。图1为该教案的基本结构图,从中可以看出,教案列出问题部分与重点难点部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这样就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而有效的把握。

(三)双语教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案的真正目的是服务于课堂,双语教案固然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双语课堂相对于普通课堂来讲,第二语言的作用显得十分关键。英语是中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第二语言,所以,很多学生更希望通过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一举两得。如果教师要想抓住这一点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必须有一个适应学生的授课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双语教案中是必须要体现的,因为备课不是简单的撰写教案,而是将自己将要讲述给学生知识的过程提前用教案记录下来,这更是教案的关键性所在。“本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编撰从教学方法上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课堂不只是讲,关键是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双语教案的教学方法章节中,以主要的篇幅写出了课堂提问与练习的部分”。

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讲解问题的机会是该《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特色的体现。在本次教案的编撰中,教学方式的部分简单写出了下一节课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在本节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是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是整个教案的关键,它不仅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课外学生研学之中,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主动权。

三、对编写《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的几点思考

(一)取长补短,写好双语教案。

目前高校中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老师认为双语教学就是选一本英文教材,将汉语版教案直接翻译成英语版本,在课堂上用两种语言讲课就可以了。事实上,双语教案的编撰更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继承汉语教案的优点,补充双语教学所需的部分。如果双语教学只是为了将汉语换成英语,那么英语基础本来就差的学生会变得成绩更加下滑,因为课堂上原来汉语能懂的课程现在也不能理解了。所以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保证了之前汉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英文授课(伴有部分的中文解析)和英文教材,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为将来的专业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二)抛砖引玉,鼓励学生思考。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课堂的灵魂——教案更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意义。在双语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各部分章节必须有所侧重。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从教师输入的角度来描述教师想在这节课中做什么,而学生学习目标则是从学生输出的角度来描述希望学生能获得什么。如果教案像备课笔记一样,只记录教师需要讲什么,讲到哪里,这就完全丧失了教案的含义。那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中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教案编写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抛砖引玉”,如前所述,《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案需要列出问题部分,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提出的,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具体的引导方式也应该编写在教案上,如将学生分成几组讨论、前期作业布置等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是双语教案编写的一条重要思路。

(三)提升自我,丰富教案,升华课堂。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生命力旺盛的科学。教师是教案的编写人,更是执行人,写好教案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升华课堂内容。在面对分子生物学这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的学科时,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保证分子生物学的课堂上永远充实着新的生命力。教师提升自我应该是多方面的,因为授课方法总是灵活多变的,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兴致勃勃,精力充沛,但前提是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条件。所以面对结构简明的教案,教师应能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习效果,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活跃课堂。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难以获得的文献,最好是内容新、难度适中的外文文献,这样还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和专业素质,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改革是我国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这项举措的实施,使得我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南大学资源生物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的显示了较高的优越性,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双语教案的编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教案的编写更应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丰富和完善教案,从而升华课堂。

参考文献:

[1]曾志新,刘旺玉,林颖.我国现行双语教材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85-88.

[2]李煜.关于双语教案设计的几点看法——以国际商务谈判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01-204.

[3]杨宇,夏金兰,柳建设,邱冠周.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4]关玉霞,姜昕,丁家玲.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实施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89-92.

第6篇

一、将PBL教学方法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中

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orProject-basedLearning),最早是1960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并于90年代进入中国。其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由教师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将学生分组,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该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知识领域多而杂,如何将在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把已经学和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承上启下,就可以使用PBL模式来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开展并不顺利。这是因为首先该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授课效果。而我们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本身就是受传统教育的熏陶,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会受到局限。通常给出的问题并不全面,或不具有引导性。其次,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性格腼腆,大多不愿开口讨论,积极性很难调动。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将PBL教学的理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首先,在传统授课的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比如,在讲授蛋白质这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病时血液化验单中有哪些蛋白,都代表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找资料,课堂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授课,又解决了单一PBL授课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对部分难点重点问题请学生上讲台发表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物质代谢这部分的教学中,该部分涵盖多个章节,知识点前后贯通,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因此,可设计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发表自己对关键知识的见解,进行讨论。将课堂讨论形式设计得具有多样性,且定期的课堂讨论采用预先将题目分给每个学生,请他们做好准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讨论和提问;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安排在部分难点重点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课题讨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与接受,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从旁指导、解惑。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学习能力,对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大学教师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即“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而我们学校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所设立的专业课具有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相互贯通,并理解。在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列出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该安排应该与教师上课内容一致,且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在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感兴趣,也表示出希望在研究阶段从事生物专业的学习。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生物方向考研的必考专业课之一。这样,我们专业所教授的生物化学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这就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的学习计划,除涵盖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外,还应将生物专业的知识要求加入。而对于希望从事医学电子方向的学生来说,只需完成本专业学习计划即可。其次,将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室地址公布,方便学生随时联系老师。最后,给出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参考书目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完成这些工作后,也要定时联系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评价,来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创新实践型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由其复杂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交叉形成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各个课程融会贯通也是其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和医学共同的基础课,其授课的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实践型教学对该门学科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化学就是建立在前人不断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形成理论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对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锻炼和积累。我们针对实践型教学做了如下的工作。首先,设置了课内实验和专题实验。课内实验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开设的,可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而专题实验,我们一般开设在高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多的专业课程,而专题实验可将生物化学和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增加对生化进一步认识,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如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锻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题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项目书、项目计划、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写结题报告,发表文章。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将创新实践型教学与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拉了出来,走入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工程技术、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等研究方向,具有复杂性和高度的交叉型。在进行生物化学授课时,应考虑该专业特点。我们在授课中探索出将PBL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型教学引入生物化学传统教学中,提高了授课质量,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授课方式。

作者:赵晨 倪原 陆文总 贾光锋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电信学院

第7篇

0前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内容碁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髙。

2.2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4总结

第8篇

结合我院药物制剂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情况、学情状况及技术岗位需求等问题的整体分析,运用“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对药物制剂专业实验班进行教学,改善《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显著。

2 传统教学问题剖析

2.1 教材内容脱节

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脱节。学生往往在实训中按照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或者按照教师的示范模仿去做,实训结果虽好,但未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训内容相联系,知识点出现断层。

2.2 学生基础薄弱,对该学科兴趣不浓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对检验学中本应具备的数学、化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加之书本内容理论偏多,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本门学科兴趣不浓,上课没有积极性。

2.3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对象的就业岗位是未知的,教师无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技能水平培训,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有用也产生怀疑,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

2.4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我国制药行业飞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仅仅从事教学活动会出现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不平衡。

2.5 学生技能水平不够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不适应就业岗位需求,无法达到就业技能上岗的目的,即使“送得出”,也会出现在企业“留不住”的现象。

3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制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意义是十分具体的。经过我所在的教研小组长时间总结经验,多次探讨研究,找到了更适合于我专业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评比一体化。

3.1 具体实施方案:采用实验研究法,设立实验班和对比班,通过整个教学循环的教学效果对比,得出结论。

3.2 班级设置

实验班:14级药物制剂一班

对比班:14级其它药物制剂班

3.3 编写校本教材

完成校本教材《药品分析检验技术单元操作》,共设置10个大项目,30个子任务,涵盖药物检验基本知识和操作、药物检验基本程序和企业化管理要求。对14级药物制剂一班采用该教材进行授课,对比班级使用传统教材。

3.4 教师企业轮训

完成每年下企业实训两个月,针对药物检验课程的特点,选择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药物检验员一职进行轮训学习,掌握最新的检验技术,仪器使用方法,加强知识储备,提高操作能力。参加职业等级资格培训,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5 教学组织实施

对实验班进行企业化管理,将课堂演化为实习单位,成立4个检验小组,包括设备管理小组、药品管理小组、药品检验小组、监督管理小组,选出班组长,“实习”过程中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小组成员每两周轮换一次,要求学生掌握各小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提高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综合全面发展。对比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授课。

3.6 教学实施

对实验班使用校本教材进行项目教学,利用班级的企业化管理开展教学内容,对不同岗位分配不同工作任务。例如:班长需完成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加强人员的出勤管理;药品管理小组需清点每次工作所使用的相关药品,完成溶液配制工作,做好出入库的记录;设备管理小组需每次对使用仪器进行连接、整理,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平时做好维护工作;药品检验小组负责对项目中的药品进行检验,得出结论;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对其他员工进行监督考核、评价打分。对比班采用传统教学内容授课。

3.7 评价实施

实验班学生整个学期都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工作,在工作中互相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学习,也有很多情感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是客观而全面的,考核项目包括日常考评和大赛考评两个部分,其中:日常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大赛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日常考核评价项目:

大赛考核评价项目可依据具体内容参考技能鉴定考试的相关要求。

4 教学效果分析

第9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内容;方法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食品企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现阶段此门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1.1改革理论教学

1.1.1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作为知识的承载体———教材,却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稳定不变性,但科技引领着食品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变更,使得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陆宗道、刘金福等编著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材为例,虽然在阐明理论的同时,还适当的举例来进一步便于学生的理解,对枯燥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书本知识有限,所以无法及时补充更新内容。在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的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先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法和资讯及时地向学生们讲授,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

1.1.2适当删减重叠知识

每门课的授课学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完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也会使每部分的知识点讲解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炼,更易掌握。江苏大学食品专业除了此门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感官评价”等课程。因此,将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品质、安全管理等相关概念、食品品质成本管理、食品安全支持体系、食品品质和安全检验等方面,删除与“食品安全学”重复的内容(如HACCP、ISO9000等),删除与“食品感官评价”重复的感官检验等。这样不但突出了此门课程的学习重点,而且使知识结构更合理,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1.2改革实践教学

1.2.1重视实验课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的关键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实验内容,并最后有实践操作的现场考核。课程大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

1.2.2理论与实践结合

除开设实验课外,还专门设置了本门课程的课程实习。通过选择一些知名大规模的食品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南京雨润公司、镇江中储粮公司、恒顺酱醋公司、上海益海嘉里公司、光明公司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课程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目前所采用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此门课程的工厂实习,总结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1启发讨论教学法

启发讨论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单方面的教授,学生们被动听讲或者不听,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要求学生们掌握的知识点,以具体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观点加以评价分析;或者是让学生们课后自学一些章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进行竞赛。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讨论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案例教学法

课本上的知识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的案例受出版桎梏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与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讲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的一种互动与集体协作的教学方法[2]。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这一章节中的统计方法、作图方法等,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牢记这些概念和公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与应用。选取像“冰激凌李斯特氏菌中毒”这样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知道预防与处理的措施,使他们意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而且可以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地分析这些案例,既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2.3网络电化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电化教学取代。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它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由声音加图画构成,直观易懂,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网络上资源丰富全面,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充实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查阅到更多的资料,而且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既增加学生的查文献能力,丰富他们的阅历,又增加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综合考核法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希望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此,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操作与期末调研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法。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和回答提问相结合,占30%。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过后就忘。因此,通过课堂讨论与回答提问结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实验操作成绩占30%,是考察学生们独立动手能力的环节,提高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期末调研采用撰写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40%。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些市场调研或者利用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食品热点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论文。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而且锻炼他们搜集资料、独立思考、给出意见的能力,为以后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理论体系,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案例。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涌现出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因此,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完善,教学方法需不断改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人才,推动食品行业的进展。

参考文献:

曹慧,徐斐,管骁,等.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4):473-475.

第10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8-02

Abstract The microbiology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improving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examination mode reform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feedback,the innovation design of experiment,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s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carrying out teach and research section activities,etc,and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above teach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microbiology course;the teaching reform;measures;achievements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涉及面广,应用性强,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专业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信阳农林学院现处于升本初期阶段,亟需重视过渡时期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该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从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考试方式及教学信息反馈、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实践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及重视教研室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初步尝试微生物教学改革新路子。通过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引导开发学生创造性及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与时俱进,注意信息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微生物学知识和专业特点,制订出针对学生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且针对具体的育人目标,有的放矢地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做到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2]。

课堂教学以阐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线,思路清晰、提纲挈领[3-4]。优选教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针对易于理解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解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学掌握,而一些与其他章节有交叉的重复性内容,则仅要求学生掌握关键内容,并注重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保证学科内容的完整性。

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相关热点问题,如PM2.5、H7N9、HIV和SAR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经典实验应用案例,如神奇的端粒酶、Taq酶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应用等,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今后能够学以致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变“主讲”为“引导”,变“讲堂”为“学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效应,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收效甚佳。

2 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微生物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验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课题的有效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具体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准备工作,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成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并由指导老师进行总结。这对学生理解试验内容、锻炼设计思路,提高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在实验前先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解答;同时,教师要严格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持严谨态度,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内容,掌握了实验相关知识,并且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指导优化。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实验内容,利用实验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实验合理优化设置密切联系服务于课程内容,实验与课堂相辅相成,使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内容达到了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满意效果[5-7]。

3 探讨考试模式改革和考试信息反馈系统

以往教学中向来过于重视学期末考试成绩,现在强调把对学生的考核分配到日常教学考核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如回答课堂思考题,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计分,同时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也应作为考核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实验参与积极性、实验设计情况、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期末整体考核内容中。淡化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尝试考试方式多元化,突出考察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通过开卷考试、小组合作进行测试等方式进行期末考核,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可以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答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好试卷评估和分析工作对于提高考试模式水平效果显著,因而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8]。

4 注重学科发展前沿,开创教学新领域

近年微生物学领域发展动向为学生今后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乃至生活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跟踪学科热点,发展新动向,例如列举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奖项获奖情况让学生了解学科优势、拓宽视野,以期激发学习兴趣。

渗透就业信息,及时跟踪反馈以往毕业生就业及读研信息,与生物技术相关公司企业如羚锐制药、维雪啤酒集团、双汇集团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实践教学。如:企业对对口专业优秀生奖学金机制、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规划、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把行业动态与引起广泛高度关注的学生就业紧密相连。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为培养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是对同学们学习热情极具点燃效应的正能量。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推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理论教案、试验教案及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方便学生预习、复习;通过电子邮箱,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途径;提供常用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微生物学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科海量信息、最新的热点知识及发展前景,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微生物,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灵活根据所讲内容插入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高清晰图片,提高课件内容的丰富度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提高授课技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为妙趣横生的多媒体教案,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又能强化学生学习理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5 开放实验室,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兴趣小组,例如果酒酿造、食用菌栽培、酸乳发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以致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尝试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到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当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聘请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师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新水准。开设第二课堂,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课件进行讲述,不仅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很好地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可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 重视教研室活动

教研室教师间交流互动,专业教师相互切磋推动学科水平总体提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研室间相关课程教师多交流,相互听课学习,讨论不足之处,以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相互交流反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要抓住教材核心,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融会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教胜于言传,专业教师自身较高学术水平和过硬科研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骨干教师勇于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及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培养带动教研室学科水平整体提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校级优质课程评估、重点实验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7 参考文献

[1] 喻子牛,何绍江.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陶树兴,张双民,梁健,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6-69.

[3] 陈向东,唐兵.使用面向21世纪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进行教材改革的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6-99.

[4] 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18-1020.

[5] 袁生.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2):111-112.

[6] 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5(4):153-155.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设备;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24-02

为了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竞争力。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设备》课程。该课程涵盖了环保动力设备、环保设备材料及防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污染控制设备等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环境污染控制、机械原理、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能有机地联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要求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绘图设计,工程特色明显。此外,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多,因此课堂上需要介绍的知识点多。此外,《环境工程设备》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仅安排了32个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学有所获,是将学生吸引到这门课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环境工程设备》已有理论课、课程设计、工厂实习等完整的教学环节。涉及的内容除了各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外,还与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机械设计、环境工程预概算等密切联系。这要求授课老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综合素质。我们专业一直对本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比如在2012年秋季学期加进了环境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课程《环境工程预概算》,并补充介绍了AUTOCAD方面的知识。这些措施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各门课程及相关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思路

1.教学目的的改革。由于《环境工程设备》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各部分的独立性较强,连贯性较弱,是涉及本专业课程中针对大三学生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也是继两年基础课程之后同学们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他们急于知道自己将要学些什么,学完后能干些什么,所以它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熟练掌握度,而是希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了解认识其中的联系,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只从章与章之间的知识衔接入手,而是要从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和独立性为起点,将整个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求深,但求通。

2.教学内容的改革。①关注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旧的环境工程课程考虑的主要是大气、水、固废、噪声方面的污染控制,而现在随着污染场地和内容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修复日益重要,由此可见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将成为本专业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环保设备也将成为本专业内容需要扩充和更新的要点。要引导学生及时认识本专业发展的新方向。②及时介绍最新的成果: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设备领域的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固废处理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发展更新速度较快。如:餐厨垃圾的处理由好氧堆肥逐渐扩展到饲料化、蚯蚓堆肥、厌氧发酵产沼气,所涉及的设备均不同。因此在教师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一些新的没有使用或使用时间短、优缺点不明朗的不能介绍。③教材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和实践部分的联系。教材较少列举国内外实际范例和设计。为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我们大量列举了国内外实际范例和设计的指导原则。如广州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设备的实例,我们提出设备型式设计的第一步是考虑投资规模、劳动力价格等因素,然后根据工程图进行设计验证计算,以验证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分析工程中的设计缺陷,并与运行数据进行比较。通过工程设计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环境工程设计的概念、方法。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授课讲解时穿插一些一眼认出仪器设备类型的小窍门。④对于实际生活中少用的技术和系统,或过于简单并重复学习的内容应相应地压缩讲解时数。如有色金属材料、经典的大气、污水、固废处理设备等内容可以相应地少介绍。此外,教材中通常有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论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了解其结论,设计出实用的设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规模上、产品质量上使设计的设备达到工业化,实现其商业价值。因此,计算内容可以相应地少介绍甚至不介绍。⑤以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简单易行的污染控制设备作为课程设计内容。⑥锻炼学生进行计算机编程及绘图能力。目前,自动化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环保设备中,而计算机编程则是实现仪器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中加入计算机编程的环节。此外,autoCAD计算机绘图技术对于环境设备的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应用autoCAD技术进行环保设备的绘制,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要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结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图纸和板书。①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泵、风机、大气除尘、脱硫、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等章节的讲解上,除了通过powerpoint演示稿来讲解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外,还用动画及视频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②图纸。因为同学们刚接触大气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章节的内容,对本专业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在授课中,要充分利用图纸的直观性,通过平面图和系统图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各种图号、管线,同时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的了解。这些图纸给同学们身临施工现场的感觉,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些章节中利用图纸能使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布置方案优缺点的讲解更形象化。③照片和图片。获取图片的方式除了上网和杂志搜索外,还可以通过施工现场拍照。通过这些图片来介绍各种设备、阀门、管件及工地的施工情况。④板书。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笔记。因此我们在介绍一些重点和逻辑连贯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板书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为课程教学服务。

《环境工程设备》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内容更新快、设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教学中需补充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随着《环境工程设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已有所成效。但还需开展更多的工作,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远山,胡忠策,徐建妙,陈小龙,郑裕国.生物工程设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8,(11):1817-1820.

[2]蔡颖,李绍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思路的改革[J].甘肃科技,2007,23(8):227-228.

第12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9-02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是指研究工学方面的学科专业,包括材料、机械、水利以及生物工程等学科的近百个专业[1]。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工科院校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极少有设计性、综合性的元素,实验教学一直是被动盲目实验的方式,即实验对象、方法等关键因素都是由教师制定,其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实验精神,容易产生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数据记录不真实、不规范等问题。一些教师对实验报告只注重书写格式是否规范,而忽视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造成学生为完成报告而实验。此外,一些课程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仅以笔试方式进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不能通过实验系统地整合知识,那么就完全背离了实验的目的和初衷。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设计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改革陈旧、落后的实验,不断更新、充实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更加贴近实际,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断充实实验内容,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其中,更加趋于“工程化”。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设计。美国学者肯普提出“教学设计”为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的问题和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而大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实验教学的目标,提出建立实验教学的最佳方案以及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效果的过程。(1)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制定。对验证性实验,应强调演示和证明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素养。学生要注重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报告的关键是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综合性实验是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强化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仪器设备的调试,实验报告的数据分析等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验报告要写有完整的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结果。结果分析说明所测数据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自行提出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最终实施解决。学生要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培养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写出报告或小论文。(2)教学方法设计。在调研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理念,更新师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建立起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上应设计出实验的流程,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启发和指导。由学生确定实验步骤,根据相关实验所需设备、仪器及试剂等要求,选择恰当的实验装置或对实验仪器进行组装、校准。在实验教学中要求设置的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原理和仪器。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尝试不同实验方法的可行性,以优化实验过程的效果。学生不仅开拓了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对实验课的兴趣。

3.翻转实验教学。“翻转教学”就是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和以学生为主的课外学习交换位置,实现以翻转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具体任务。(1)实验课前学习。在实验课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实验任务,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课前指导材料,包括在网络平台等资源,学生与教师通过互动交流,明确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实验学习的兴趣。(2)实验课堂学习。学生按4―6人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完成实验。由于实验操作过程的实时性和不可重现性,教师只有在实验课堂上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才能对学生的真实操作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学生首先明确实验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3)实验课后学习。在实验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巩固实验知识点。教师与学生交流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学生在今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4.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望。随着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实验室各种新型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很大提升。高校各专业实验室已经具备了从基础实验到进行高水平实验的实力,对先进的仪器和相关领域较前沿的实验方法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也迫切希望能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同时,现代化设备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教师提示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透过现象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因材施教。实验教学应注重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按照学生实验的差异开展分级教学。工科实验教学从博士、硕士到本科,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实验教学模式。层次越高学生独立性的成分就越多。

三、实验师资建设

若实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会对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缺少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碰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答,从而丧失了对后续实验的兴趣,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实验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实验创新的思路、能力往往受实验教师的直接影响。因此,强化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开放性实验室是工科院校实验室体系改革的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计划到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如何能科学合理安排开放时间,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独立实验的空间,是开放性实验室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可将内容相关、时间安排上能衔接的实验项目集中开设,这样便于实验室管理,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开放性实验室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结论:

本文分析了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工科实验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具体来说,高等工科院校开设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1.以“验证性实验”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本质属性的能力,构建严谨的实验思维方法与打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开展实验教学设计,基于“模块化+个性化”模式,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实践环节的系统设计和规划,培养学生动手和实操能力。

3.充分讨论当前师资队伍对实验教学的影响,通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对当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