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0:0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呼吸道治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小儿;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左旋咪唑片; 鲨肝醇片; 硝苯吡啶片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93-02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儿科常见病,发病率约为20%,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患儿机体免疫力低下作为主要致病因素已得到公认,多见于春冬季,临床一致认为小儿自身免疫力下降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1]。为提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9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日-2012年4月30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9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86例,女73例,年龄2~11岁,平均(5.5±1.8)岁。患者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少于7次,平均发作(11.6±3.5)次,第1次与第2次间隔时间均不少于一周。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观察组(8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针进行治疗,肌肉注射50 mg/月,连续治疗3个月[2]。观察组采用左旋咪唑片、鲨肝醇片和硝苯吡啶片联合治疗,左旋咪唑片25 mg×6片,鳖肝醇片20 mg×12片,硝苯吡啶片10 mg×3片,细细碾末均分为6包。服用剂量:
1.3 疗效评价标准
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1%,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时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非常多见,且为多发病,不同程度的发热、咽部不适或咽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易患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其呼吸道黏膜下层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数量减少。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服用合理的药物,能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显著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一些身体免疫力比较低的人群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比较大,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在患者感染以后会导致上呼吸道皮黏膜的剥落或坏死,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致使呼吸道病毒易于入侵。左旋咪唑能够使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宿主恢复其免疫功能,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而且能够使受抑制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可能与激活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从而降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内CAMP含量有关,少数患儿可能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3]。鳖肝醇具有升白细胞作用,且正好可以相抵左旋咪唑的副作用)[4]。硝苯吡啶为钙离子拮抗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且硝苯吡啶还有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并且能减少黏液腺细胞分泌,有解痉平喘作用[5-7]。
本次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9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左旋咪唑片、鲨肝醇片和硝苯吡啶片进行联合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已经成为辅助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对我国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学增.两种疗法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3):260-261.
[2]文元义.对624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11,30(33):44-45.
[3]林海波,黄义双,刘亚秋,等.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40-141.
[4]陈琴,钟冬梅,张人英,等.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光明中医,2006,21(4):35-37.
[5]陈冬云.人血免疫球蛋白在预防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4(4):96.
[6]高志虹.炎琥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29-30.
【关键词】降阶梯方案;ICU;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64-02
降阶梯治疗是一种对重症感染患者较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其目的是在感染早期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尚未出来之前采用最佳的抗生素组合[1],力求最大限度地使用药物覆盖所有革兰阴性和阳性致病菌,尽早控制感染[2],待感染细菌及药物敏感性明了后再给予相关的抗生素治疗。本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的6月31例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此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2的6月62例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治疗,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50.5±14.5)岁;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9.5±1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项目中一项以上者即可确诊: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超过20x109 L-1;②合并休克;③X线显示炎性病变超过两个肺叶;④合并多脏器损害。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31例患者首先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实验数据未明了之前选择强效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方案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3d后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3.2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31例患者首先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实验数据未明了之前根据我院近期细菌谱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3d后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效果及感染控制时间。感染控制效果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细菌学指标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显效:细菌学指标、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中三项恢复正常,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细菌学指标、实验室检查未正常;无效:用药3天以上所有指标均无好转或加重。以痊愈和显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感染控制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67.7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2.2感染控制时间:观察组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7.8±2.3)d,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医院感染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是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密切相关的重症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感染不能得到及时控制,极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3]。由于降阶梯治疗在感染初期就给予最强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尽可能地扩大抗菌谱[4],迅速控制致病菌感染,因此,近年来该治疗方法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的效果显示,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67.7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7.8±2.3)d,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在重症感染的初始阶段使用强效广谱抗生素,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缩短疗程。
降阶治疗方案效果确切,但并不是所有的感染患者都可采用,一方面由于降阶治疗初期采用的强效抗生素会增加治疗成本,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于中轻度感染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此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昆,王瑾,王珊珊,等.亚胺培南,两司他丁对重症肺炎的降阶梯治疗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805-807.
[2] 苏春燕,张宏伟,袁宝生,等.重症肺炎抗生素降阶梯疗法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7):687-688.
【关键词】 喜炎平;利巴韦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02月至2012年08月收治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和咳嗽等,通过对肺部的听诊,呼吸音较粗,没有出现干湿啰音。所有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显示,包细胞正常,淋巴细胞比正常高。患者纳入的标准主要是急性起病,经过体检能够看到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和扁桃体肿大等,通过胸片检查,对于肺部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占50例。治疗组的患者给予喜炎平进行治疗,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45岁;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7~46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喜炎平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疗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利巴韦林治疗,主要方法是:应用400 mg利巴韦林注射液,把利巴韦林注射液溶解在5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250 mg喜炎平注射液,把喜炎平注射液溶解250 ml的生理盐水注射液中,给予患者静脉点滴,持续治疗3 d。所有的患者都对症给予退热、止咳化痰和补液等治疗,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1.2.2 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经过3 d治疗之后体温恢复到正常,咳嗽和咽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指患者经过3 d治疗之后的体温恢复到正常,但是临床症状表现上有轻度的咳嗽和咽痛;无效指患者经过3 d治疗之后的咳嗽和咽痛等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1.2.3 统计学方法 选用软件SPSS 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4.0%,治疗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侵犯的主要是鼻部、咽部和喉部,最为常见的病原体有鼻病毒、流感、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病毒引起,少数是细菌引起,疾病传播的途径较广。抗生素对于病毒来说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因此必须对滥用抗生素进行严格控制。喜炎平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制剂,具有广谱抗病毒和抗菌作用,不会引起耐药性。喜炎平和同类的药物比较,具有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疗效和安全性较好的优点,能够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使用[4,5]。喜炎平注射液主要的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的硫化物,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病毒、抗菌、解热消炎、镇咳和增强机体免疫。抗病毒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道合胞病毒等具有灭活作用;喜炎平对于病性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和流感杆菌等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对于肺炎球菌、多种内毒素和溶血性链球菌等发热具有解热的作用,对于多种炎症的模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抗炎作用;对于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气管、抑制浆液分泌、缓解痉挛和祛痰镇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血清白介素的水平,促进免疫球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体外抑菌相关实验表明喜炎平能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良好的灭活作用[6]。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4.0%,治疗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P
参 考 文 献
[1] 庞立静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6(13):132133.
[2] 黄王滨,成泉,郑木为喜炎平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80例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10,24(20):205206.
[3] 李潮英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89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5(02):8485.
[4] 王雪红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0例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23(20):216217.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儿童免疫力较弱,尚未形成全面的免疫系统,所以在天气突变或换季时都很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情况。反复性呼吸系统感染不仅给患儿家长带来了苦恼,同时还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及身心健康。此时,医院及儿童家长必须充分重视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危害,对患者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反复感染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并逐渐探索出提高儿童免疫力的有效途径。
1、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情况概述
每年冬春之交、秋冬之交都是儿科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也是医院儿科工作的高峰期。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前往我院儿科就诊的患者共有720名,其中因呼吸系统反复感染而入院的患者共有102名。这些患儿在入院接受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气短、喘息等现象,在肺部检查中出现阴影或纹理增强。从统计数据上看,这102名患者的年龄从8个月到9岁不等,平均年龄仅为4.2岁,患者中男性患儿为52人,女性患儿为50人。患者病程在4个月到18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11个月,在此期间,每位患儿都出现了不同次数的呼吸道反复感染现象,平均感染次数为6次。
根据患儿的身体精神状态及病情发展阶段,医院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常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吸氧、雾化等,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随时监控护理,对出现病情反复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给予其平缓、间断式的吸氧治疗,以此来缓解他们的症状。对观察组的患儿,除了采用必要的治疗方式外还加用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用药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病情发展对用药量及用药周期进行调整,并随时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治疗反应。
2、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
从治疗方法上看,针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病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缓解病情,帮助患儿度过发病周期的临床型治疗,其二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主的治疗方案。在药敏实验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及实验结果进行治疗方案调整,将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加入到雾化治疗环节中,以此实现控制感染症状,缓解患儿痛苦,提高患者免疫力。
在治疗工作开展期间,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肺部的听诊情况及其肺部拍片的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向及用药选择情况。在治疗效果的评判方面,医护人员可以在患儿肺部听诊声音转为正常,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状态及血液检查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停药。在用药疗程结束后,若患儿在半年时间内没有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则可以判定这阶段的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若患儿在停药后的半年时间内呼吸系统感染情况明显减少,免疫力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有偶发性呼吸道问题出现,则可以判定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长期持续用药及定期复查检查,以此来保证患者的身心恢复情况正常。
在治疗效果观察期内,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及时间方面的因素,在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及易感期加强对患儿的监控及患儿家属的协调。对于实验组的患儿,医生还要综合考虑他们的用药情况及药物效果,观察药物使用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问题,尽量采用间断性用药与小剂量用药,因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可能给年龄太小的患儿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让治疗的结果更加明显,对比性更突出。
3、治疗效果讨论
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多样,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及身体发展情况,医院可以将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类疾病的成因归为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多数细菌病毒缺乏抗体与抵抗力、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身体素质较差等原因。
在治疗和观察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可能造成的危害,向患儿家长普及一些疾病的常识性知识,引导他们学会关注患儿疾病发展,及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应急措施,缓解患儿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疾病给患者造成的身心影响及其反复发作给患儿造成的免疫力损害与身体健康隐患。对于那些患病原因不明,出现反复感染等情况的患儿,医生在临床治疗活动中应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尽量采用相对温和且效果明显的方案进行治疗,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患儿产生耐药性或产生用药不良反应。
在对比治疗实验中,我们还能发现,虽然患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反复出现与外界环境及细菌病毒感染有密切联系,但究其根因却是与儿童免疫力不高有关。因此,治疗活动应从单一性用药向免疫力调节方向进行调整,逐步减少抗生素在疾病治疗环节中的比重,给予幼儿以恢复自身免疫力和提高抵抗力的可能。此时,匹多莫德颗粒在辅助治疗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其对控制感染的发展与蔓延,缓解感染症状,缩短患儿入院治疗周期都有明显疗效。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让患儿在出院后继续适量服用该药物,以此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发育。
4、小结
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染出现的概率,缓解患儿的发病症状,使其获得较好的免疫力及环境适应力是儿科医生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下,必须适时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案,将提升免疫力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减少抗生素在治疗环节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呼吸系统疾病频发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丽琴.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34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9):711-712.
【关键词】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治疗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2.0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39-01
哮喘的持续状态是指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此时对哮喘的治疗非常困难,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患者死亡。而在哮喘发作时,患者由于生理和代谢都会处在相对紊乱的状态下,伴发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极高,也使患者死亡的可能性又提高了很多,所以正确地处理持续状态并发呼吸衰竭是提高此类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治疗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在我院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共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为18-67岁,平均为42.5±24.5岁。所有患者均参照相关诊断标准诊断为哮喘及呼吸衰竭。
1.2排除标准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并不列入本次研究当中,首先是患者并发有其他类型的严重肺部疾病,其次是患者并发有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或是心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等疾病。
1.3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具体包括:一是对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等进行监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二是对诱使哮喘发作的原因进行治疗,对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三是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在为患者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同时可进行甲强龙和氨茶碱的静脉输注,同时采用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让患者吸入爱喘乐、舒喘灵等药物;四是为患者进行氧疗,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其吸氧量应该维持在1-3L/min;五是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当呼吸衰竭发作时或患者陷入神志不清时应为患者连接器械进行通气治疗;六是调整患者电解质紊乱状态,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常会出现一定程度脱水症状,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阻碍呼吸道的呼吸通畅,因而要及时为患者纠正脱水症状,并缓解患者的酸中毒症状,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2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44例患者其发病诱因分布如下,有17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伴呼吸衰竭,有8例患者因吸入了刺激性气体而诱发哮喘伴呼吸衰竭,有9例患者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伴呼吸衰竭,剩余的10例患者并无明显诱因。经诊断,有23例患者诊断为伴发Ⅰ型呼吸衰竭,有21例患者诊断为伴发Ⅱ型呼吸衰竭;44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器官功能严重受损的症状,有6例患者在发作时呼吸困难而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
本组44例患者在综合治疗之后,症状得到缓解且出院的有34例,占总人数的77.27%;症状明显好转的有7例,占总人数的15.91%;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症状未得到好转,占总人数的4.55%;有1例患者因在呼吸衰竭严重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占总人数的2.27%。
3讨论
哮喘持续状态是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且此时常规哮喘治疗已经无效的一种状态,它并不是哮喘类型中的一种,而是严重的哮喘发作,其病理改变通常比较严重,其病因常见的有:吸入变应原,如面粉、猫毛等这些会引起患者变态反应的物质;大气污染或吸烟,受污染的空气和烟雾都会引起哮喘病人的哮喘持续状态发作。而当患者哮喘的持续状态发作时,有部分患者在经过常规治疗后会出现进行性加重,进而诱发呼吸衰竭。[1]伴发呼吸衰竭的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说话困难、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水肿多汗、出现紫绀等,若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但这类病症的临床表现与上呼吸道梗阻并发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心源性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等的症状相似,因而在诊断时需要与这些病症进行区别,这样才能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有效率。
目前对哮喘伴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即在为患者治疗哮喘和呼吸衰竭的同时对其他一些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且一经诊断为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医护人员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与时间作斗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由于哮喘患者本身其支气管就比较狭窄,在哮喘发作时会因支气管过于狭窄而导致呼吸道阻塞,从而引发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中关键的一步是要扩张患者的支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2]。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和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共用的方法来扩张患者的支气管,常见的支气管扩张剂有抗胆碱类药物、β2受体激动剂类以及茶碱类药物,在应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可快速给予患者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等糖皮质类激素,帮助扩张呼吸道。在患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调整用量,改用0.25g氨茶碱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其每天的用量应控制在1g以下。有个别患者的痰量,若不及时排除也会阻塞呼吸道,这时可给予患者化痰治疗。先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将痰液稀释后帮助患者将痰液排出,必要时可用支气管镜将痰液吸出,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而对于疾病发作严重、出现意识不清的患者则应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气管插管通气,一种是非侵入正压通气。气管插管通气是常见的机械通气方式,在为哮喘伴发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通气时应注意将通气方式调整为低频率、低通气方式,以免通气过度造成患者肺部的过度膨胀,导致气压伤。在通气的开始阶段可以适当先调高呼吸频率,增加有效通气量,然后再降低呼吸频率,这样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而另一种非侵入正压通气是为了避免气管插管通气引发的并发症而应用的一种面罩通气方法,这种方法是先为患者进行较高浓度人工辅助呼吸,等患者适应这种辅助呼吸方式后,再为患者进行呼吸机通气,因而更为安全[3]。但目前应用这种方法的较少,在本次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且都是应用的气管插管方式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接受了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其余5例患者其呼吸衰竭症状均得到了缓解。
综上,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并发呼吸衰竭的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韦海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7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26.
[关键词] 家禽 疾病治疗方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50-02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家禽规模化养殖逐渐兴起,家禽的养殖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在肉鸡和蛋鸡的养殖上,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家禽疾病长期困扰,致使我县不少养殖户蒙受损失,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季节更迭,冷空气侵袭,家禽疾病发生率显著提高,不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较大损失,还为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家禽常发病以及发生特点,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提高家禽养殖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家禽疾病的发生特点
1.呼吸道疾病频发
目前正值冬季,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大,较为寒冷,对家禽呼吸道粘膜有冷刺激,时常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寒冷天气能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下降,这时一些病原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从而引起严重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此外,随着规模化、产业化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饲养管理水平长期滞后。冬春季节,饲养舍内温度控制、通风换气、相对湿度三者矛盾加剧,很容易出现低温、缺氧、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大等较差的空气环境,使家禽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不仅如此,在呼吸道出现机械损伤时,非传染性因子进入呼吸道,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常见性的能够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还有一氧化碳、氨气等有毒气体。
2.病毒性疾病的混合型感染日益普遍
以往家禽养殖容易引发的常见疾病大多是单一性病原感染,例如鸡白痢、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鸭病毒性肝炎、霍乱、鸡传染性法氏囊等疫病,这些疾病均为单一性疾病,危害较轻,其主要发病症状以及病理分析显示,这类疾病的诊断比较简单,治疗效益十分明显。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多疫病的混合型感染逐渐流行起来,从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看往往出现多种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与鸡新城疫同时出现,鸡慢性呼吸道疾病与大肠杆菌疾病形影不离,有些家禽甚至同时感染3种疾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3.病原出现变异,非典型性疾病较多
随着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逐步重视,各地区动物检疫防疫工作全面开展,但是面对复杂性的疾病,一般普通类疫苗很难防控某些疾病,导致接种疫苗的家禽体内不一定产生抵抗力,一旦遇到突发性、强感染性的病毒就会引发大面积疫情。
随着用药标准的逐步提升,家禽疾病在发生和流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使临床症状非典型化,例如有些疫苗的病原毒性减弱,在对家禽进行免疫接种时,会受到家禽基础抵抗力、个体差异、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家禽的免疫水平严重下降,达不到标准,进而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特点、症状表现、病理原因等方面表现出非典型化,以前常见的疾病以新的症状爆发流行,其中非典型性新城疫就是很好的证明。有些疫苗病原毒性增强,虽然经过接种,但是免疫效果失效,例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马立克氏病毒均出现了超强毒株,对于这些新型的病毒除了进行科学的疫苗接种外,尽可能的缩小污染的范围,及时消毒,尽可能的降低负面效应,为家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 家禽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1.沙门氏杆菌病和白痢病
沙门氏杆菌病又称之为禽副伤寒,常见于雏禽发病,一般在一周龄到两周龄感染, 病死率较高时期集中于2~3周龄的雏禽,其主要的症状有畏冷、体质下降、呼吸困难,最终脱水而死。而白痢病仍然常发于与幼禽身上,是一种常见性的细菌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幼禽感染均为干痢,大禽感染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出生5~15天的幼禽病死率最高,对于白痢的防治一般选择在幼禽出生第二天,在其饲料中加入适量的0.02%的痢特灵,时间一周,保证足够的剂量,也可以加入0.2%的磺胺类药物,时间一周。对于沙门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与白痢治疗方法相同,加入少量的氯霉素也可。
2.球虫病
家禽球虫病发病率比较高,范围比较高,危害十分严重,一般雏禽患病后两个月内死亡率最高,其主要症状有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大便带血、盲肠出血并肿大。对球虫病的防治首先要保证养殖舍的卫生,对于杂物及时清除并消毒,幼禽出生一周后便注射预防药物,持续用药一个月以上,药物的使用要多种混合使用,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在其饲料中可以加入0.03%的痢特灵、0.005%~0.01%的土霉素等药物。
3.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一般发病与母禽身上,其主要的症状是导致所有器官和组织出现肿瘤,具有很强的潜伏期和传染性,由于个体差异其病死率不定,一般在10%~80%之间,对于雏禽来说非常容易感染,因此要对刚出生的雏禽及时隔离、净化,有效防止马立克氏病的感染。肉禽类一般在1~2月龄内易感病,而对于蛋禽类来说,一般在2~5月龄内易感病,这种疾病的症状分很多种,如神经型、皮肤型等,神经型症状为禽类两脚一脚超前,一脚朝后,脚步神经变粗;而皮肤型症状为翅膀、腿部、颈部等处出现灰色或者黄色的肿瘤,容易破裂。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及时消毒、保证卫生,及时接种马立克疫苗,一般在注射后三周开始形成免疫力。
4.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感染家鸡,由鸡毒支原体引起,并且广泛存在于鸡体内,在多种激素的作用影响下才会发病,主要的发病对象为4周左右的肉鸡,呈慢性症状,主要有:粘液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喷嚏等,并伴有呼吸道啰音到了后期眼睑肿胀。治疗方法为:选择红霉素、力高霉素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体重的家鸡注射10~15mg,并配合柴胡、辛夷、桔梗各50g掺入饲料中喂养。连续喂养3~5天。
参考文献
[1] 王秀芳,顾锐,黄宗男.怎样预防与控制禽群发生传染病[J].吉林畜牧兽医,2009,2(30).
[2] 殷秀玲.冬春季节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原因及防制措施田[J].中国家禽,2009,31(3).
[3] 欧阳金旭,陈昌蓉,张士义.当前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田[J].湖北畜牧兽医,2009(1).
[4] 管新彬,崔文秀,刘春燕.畜禽疾病防治的必然趋势—生态防治[J].中国禽业导刊2001,18(15).
关键词: 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耐药性
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也可由细菌直接感染或在病毒基础上继发感染,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 它是指鼻腔、 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常见病因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是最常见的疾病,常伴发热。本文所指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无合并细菌感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 病毒性咽炎、 喉炎和支气管炎、 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咽结膜热。目前治疗上感常应用抗菌素,导致抗菌素滥用和耐药菌株增加,而且由于抗菌素的毒副作用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2005年7月~2007年7月,笔者对98例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单纯抗病毒治疗和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98例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年龄 2~62岁,其中男性48例,女性50例。诊断为普通感冒 46例,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32例,疱疹性咽峡炎16例,咽结膜热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部不适等。
1.2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常规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1]。病毒性感染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现象。
1.3 治疗方法
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按同类型随机分为抗生素治疗组 49例和一般性治疗组 49例。两组均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组主要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β内酰胺类抗菌素(主要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1代头孢菌素),有过敏史者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素(乙酰螺旋霉素或罗红霉素);一般治疗组则采用抗病毒治疗,口服板兰根冲剂或小柴胡冲剂。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白细胞、淋巴细胞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消失,白细胞、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或未复发;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愈时间均为2~7 d。抗生素治疗组21例(42.9%)、显效27例(55.1%)、无效1例(2.0%),总有效率为98.0%;一般性治疗组治愈23例(46.9%)、显效22例(44.9%)、无效4例(8.2%),总有效率为91.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 ,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除婴幼儿患者、年老伴有慢性疾病或并发感染时,一般不需抗生素治疗。而现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甚至一些较大医院的医生依然习惯性地对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用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生素,一是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二是可导致细菌耐药发生率迅速递增。本研究术中一般性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的上感患者,多为在幼儿和中小学生。因患上感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家长想寻求有效快捷的药物及治疗方法,解除他们的病痛,对减少和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城市中,产青霉素酶的耐药菌株达90%以上。因此,单纯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但不能缩短病程,还可导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及促进细菌耐药株的产生[2]。板兰根和小柴胡冲剂对多种病毒感染疗效良好,而且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控制炎症向下呼吸道蔓延,降低病毒性肺炎发生率。由于采用少量频服,及时补充体液,减少了因疾病高热造成的水电解质失衡的发生,减轻了胃肠道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胸外科;临床应用
胸部创伤之后会因为气胸、血、疼痛、卧床等原因造成肺通气受到限制,减少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排痰不利,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盐酸氨溴索作为一种新型呼吸道祛痰剂,能够促进呼吸道内部的黏稠分泌物排除,减少了黏液滞留,促进排痰的效果显著[2]。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1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20例胸部创伤患者分别使用常规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和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120例胸部创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114例,女性患者占6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56岁之间。从致伤原因分析,车祸致伤的患者占46例,高处坠落致伤的患者占36例,挤压致伤的患者占3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确诊,对于损伤之前出现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肺部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占60例,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使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ml加入到30mg盐酸氨溴索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治疗2次;观察组的患者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使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到300mg盐酸氨溴索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滴注2次。两组治疗方法的疗程均为一周,治疗期间都使用抗生素对感染进行预防,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2.2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判定,主要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治愈指患者经过治疗没有出现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通过CT、胸片检查显示没有出现肺部病变症状;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痰液稀薄容易排出,体温恢复到正常,通过CT、胸片检查显示原有病灶有所吸收;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体温以及CT、胸片检查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1.2.3选用软件SPSS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P
3讨论
盐酸氨溴索作为一种新型呼吸道祛痰剂,能够促进呼吸道内部的黏稠分泌物排除,减少了黏液滞留,促进排痰的效果显著。通过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蔡茜,陈思睿.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04(01):95-96.
【关键词】 大蒜素
轮状病毒肠炎是6个月~3岁小儿常见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院2003年11月~2004年2月用大蒜素注射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00例,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2004年2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男122例,女70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4.5个月。诊断符合1992年4月北京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 [1]。入选条件:(1)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2)便常规细胞数<5个/高倍视野;(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4)轮状病毒抗原阳性;(5)便培养未生长肠道致病菌。剔除标准:上述检查项目不全;入院时有其他疾病如支气管肺炎等;病情未愈自动出院者。
1.2 临床表现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1岁42例,1岁以上58例;治疗前的临床表现:入院前病程(1.92±0.98)天,发热天数(1.08±1.11)天,大便次数≤10次81例,>10次19例,伴呕吐82例,伴轻度脱水52例,中度脱水2例,轻度 酸中毒23例,伴发热≤38℃20例,38℃~39℃43例,≥39℃21例,便常规细胞数<5个/高倍视野20例,有脂肪球55例,血常规白细胞<4×10 9 /L2例,正常98例。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注射液,由黑龙江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威震康注射液,规格为2ml:30mg)1mg・kg -1 ・d -1 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对照组给利巴韦林注射液5~10mg・kg -1 ・d -1 。两组均给予补液、口服思密达,高热者对症治疗。
1.4 疗效观察 治疗后退热时间、发热总天数、腹泻总天数、住院天数,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ˉ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退热快、病程短,平均住院天数缩短1天,且观察组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后临床资料
3 讨论
轮状病毒(RV)肠炎在中国小儿腹泻病病原构成比中占40%左右 [2] 。在我市由RV引起的小儿秋冬季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每年10月底到次年2月是发病高峰,发病年龄多集中在6个月~3岁小儿。RV肠炎病程一般7~10天,发热一般持续2~3天,呕吐常发生在发病第1~2天。严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至今本病尚无特殊药物治疗,采用中药或肠粘膜保护剂可加快痊愈。大蒜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抗生素未发明之前,民间就有人用其汁液治疗炎性疾病。近代研究已证明其根茎中所含的一种挥发性成分二烯丙基三硫,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能激活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增加免疫能力。其抗病毒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有报道 [3,4] 利用大蒜素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或成人普通感冒,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用于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大蒜素治疗RV肠炎,与对照组(利巴韦林)比较患儿在发热、腹泻时间方面均有缩短;且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从而减少患儿疾病 痛苦,减轻家长精神和经济负担,是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未发现心、肝、肾等毒副作用;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可有轻微咳嗽,可能与药物浓度高致呼吸道刺激有关,临床应用时应注意。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陈绍潞.我国有关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简介.中华儿科杂志,1992,30(5):316.
2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4.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临床检查中,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于机械通气48h后出现发热、黄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胸部X光片出现肺部浸润影等症状,则确诊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弱或是常期卧床,常常会出现呼吸系统的感染,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这时就不仅 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同时还要应用机械性通气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呼吸道的堵塞是机械性通气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呼吸内产生的脓性粘稠分泌物使其成为机械性通气治疗患者最常见的严重病发症,也是目前导致机械性通气失败的最常见原因[1]。临床除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外,并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BAL)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效果明显,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住院的符合VAP诊断标准的病例46例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全部为机械通气48h后出现体温升高(≧38℃或比患者自身基础体温升高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L,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出现浸润性病灶或新病灶,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是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多。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 ,脑血管意外4例,晚期肺癌并肺部感染12例,腰椎骨折截瘫4例,支气管哮喘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8~69岁,平均42.3岁;对照组男生14例,女性9例,年龄30~70岁,平均42.8岁。所有患者都有不同原发病因伴发急性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其中气管插管患者18例,气管切开患者2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血常规等各项数据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补液、祛痰等传统治疗。治疗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同时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前静脉注射安定2mg,采用Olympus BFP30型支气管镜及配套灌洗管操作,术中操作谨慎小心,防止造成呼吸道的机械性损伤。在不停机状态下经呼吸机三通管插入纤维支气管镜至胸片显示病灶处,给氧浓度调至80%~100%,负压200~400mmHg吸引分泌物,首先在镜下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处刷片送检菌培养和药敏试验[3],然后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反复灌注冲洗病变处,每次注入30ml,于10s后吸回到无菌收集袋中,每次时间不超过20s,灌注总量大约120~200ml,总时间不超过30min。术中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需要连续治疗2~3d。
1.3 观察指标
患者发热的持续时间(h),全身应用抗生素的时间(d),痰液变稀的时间(d),呼吸机呼气末正压通气天数(PEEP)(d)。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P
转贴于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全身应用抗生素时间、痰液变稀时间和呼吸机PEEP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呼吸道无机械性损伤,治疗效果显著,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抗生素对致病菌的不敏感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是导致肺部感染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而患者分泌物的排出不畅常常造成通气功能障碍,可能随时危及到患者的生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治疗的要求,有部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很难排出,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抗生素的疗效,对于此类患者,BAL能起到清洁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进行局部药物的注入和药敏试验的检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性通气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常造成呼吸道的严重堵塞而致使抗生素使用无效。有文献报道VAP的发病率达到32%[4],病死率达到34%~46%[5]。本文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给予患者进行吸痰与病变部位冲洗,不仅有利于患者呼吸道脓性粘稠分泌物的清除,同时可以从病变部分收集标本进行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全身抗生素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对患者的治疗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和全身应用抗生素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缩短。这说明在操作谨慎小心的前提下,以BAL作为全身应用抗生素等传统治疗方法的辅助疗法,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程,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开展大范围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明,施邢伟,彭玥,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16~117.
[2] 章进川.医院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方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3,13(1):64.
[3] 王春亭,王可富.现代重症抢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4~228.
[4] 余森洋主编.现代呼吸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28~82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59-01
所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以反复咳嗽、咯痰和气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一种逐年升高的趋势,例如我国每年由于COPD致残的患者约有500~1100万、而死亡的患者已达100万,另外还有相关文献报道截至2020年COPD的死亡率将位居内科疾病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临床发现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鉴于此种情况,随机选择60例COPD患者,并对其进行了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60例,同时对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予以排除,另外对长期卧床和心肺功能存在严重衰竭者也相应给予排除。同时查阅30例COPD患者病历资料显示:男27例,女3例,年龄65~85岁,平均(71.00±3.00)岁;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51例(85.00%),肺气肿21例(35.00%),糖尿病者19例(31.67%),血压过高者20例(33.33%);同时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痰多以及气道阻塞等,另外存在吸烟史者为47例(78.33%)。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历资料,并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以及临床试验设计要求,设计《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表》,表中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个人史、既往史、治疗措施及其治疗效果等,并由专人对表中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
1.3 治疗方法:本次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心理问题治疗、呼吸道管理(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合理给氧、改善呼吸功能、药物治疗(例如合理选择与应用敏感性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慎用糖皮质激素等),另外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等。
1.4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评定,共分为四级,即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其治疗效果等级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所得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统计:临床控制19例(31.67%),显效29例(48.33%),有效7例(11.67%),无效5例(8.33%),总有效55例(91.67%)。总有效率与无效率比较,χ2=21.00、P=0.0099(双侧)<0.01,提示本次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效。
3 讨论
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支气管-肺组织存在显著病理改变以及肺功能出现严重下降的一种疾病,具有病情重、病情迁延难愈以及易反复等特点,所以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干扰,同时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极大负担,而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常常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但是效果欠佳,鉴于此种情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了相关治疗措施,本次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91.67%且明显高于无效率(P<0.01),另外患者肺功能得以较大改善,因此也印证了本次治疗方法的有效性(P<0.05)。鉴于此种情况,现将该治疗方法分析如下:①心理问题治疗: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悲观失望、乃至轻生等心理问题,针对此种现象,首先掌握好患者心理问题类型,其次根据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查房制度,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多讲解、多帮助,恢复患者自信心,同时及时发现问题隐患,进而帮助患者渡过精神上的难关,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工作;②呼吸道管理:例如:保持呼吸道畅通方面,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嗽,其中对于痰液黏稠、干结不易咳出者,可给予硫酸特布他林0.25mg、布地奈德1mg(2次/d)雾化吸入,从而稀释痰液,促进患者更好的排痰;对于咯痰无力者则采取吸痰处理、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是气管切开给予机械呼吸等对症处理。合理给氧、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给予患者2~3L/min、浓度保持在25%~29%的氧气进行间断吸氧15h/d以上;③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合理的抗生素,如对于轻度或中度感染者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而对于重度感染者则需选择三代头孢等;同时需注意在治疗期间应将细菌负荷降低到最小程度并积极预防真菌感染且给予足够疗程。合理使用诸如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以便更好的抑制气道黏膜下炎性反应、同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清除管腔内分泌物以及抑制内源性介质所造成的气道水肿等;④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例如为了较好的改善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我们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缩唇呼气、腹式呼吸肌锻炼等,同时在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期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以免患者产生疲劳感,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王迎难,张劲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45
[2] 张珍祥,张惠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定义及治疗[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29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本文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龄43~72岁,平均56.2±5.7岁;COPD病史4~13年,平均7.5±2.4年;轻度呼吸衰竭55例,中度呼吸衰竭29例。纳入标准:⑴患者同时符合COPD与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且呼吸衰竭由COPD所致。⑵患者具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应用指征:①清醒能够合作;②血流动力学稳定;③不需要气管插管保护(即患者无误吸、严重消化道出血、气道分泌物过多且排痰不利等情况);④无影响使用鼻/面罩的面部创伤;⑤能够耐受鼻/面罩。排除标准:①鼻咽腔永久性解剖学异常的患者;②颈面部创伤、烧伤或畸形的患者;③昏迷或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④口咽以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未能清除干净的患者;⑤呼吸或心跳停止的患者;⑥明显不合作的患者。将上述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以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常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能量支持。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使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呼吸机,并根据患者的面型选择合适的面罩。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呼吸频率、心率、呼吸困难程度、精神状态)、并持续监测SPO2(脉搏氧饱和度)。治疗1周后,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道感染控制,SPO2(脉搏氧饱和度)接近正常范围;②好转:临床症状好转,SPO2(脉搏氧饱和度)测定值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以及SPO2(脉搏氧饱和度)均未见改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降低幅度之间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组间治疗效果的比较采用结果变量为有序变量的单向有序R×C列联表资料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幅度的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见表2。
讨 论
当COPD急性加重时,由于感染等因素使患者的气道阻力以及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增高,从而使呼吸过程中耗能增加,呼吸肌疲劳,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1]。
在本研究中,将8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以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心率、SPO2(脉搏氧饱和度)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无创正压通气即可帮助患者克服呼吸道的阻力,降低患者呼吸肌的负荷,还可以使患者的呼吸形式及通气功能得到改善所致[2]。但在临床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该治疗方法的起效时间较慢,因此目前主要用于轻度以及中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