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弘扬茶文化

如何弘扬茶文化

时间:2023-12-14 11:32:12

如何弘扬茶文化

第1篇

“策划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之初,省委、省政府就要求此项活动既有内涵、有创意、有亮点、有特色,又要把传统文化中的“明礼知耻”等内容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孔学堂管理委员会主任蒋星恒介绍,“活动期间,前来参与的市民超过13万人,平均每天有1.38万人涌入孔学堂,元宵节当天游客人数超过了3万人,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和向往,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并没有渐行渐远,而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无穷的活力。”

传统年俗增年味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

1月28日,孔学堂礼仪广场,书法家欧阳寒松挥笔泼墨,写下这样一幅春联,横批“龙马精神”四个字尤为苍劲有力。市民罗宏粉把春联捧在手里,高兴地说:“回家就贴在门上!”

写春联、送春联,这是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的开门活动。1400余名市民排队“点将”:草书“龙马气象”、隶书“新春吉祥”、篆书“财源滚滚”、楷书“福进家门”……

40余位书法家笔走龙蛇,一边为市民送出上千副春联,一边还得回答大家的提问:倒贴“福”字缘何而来?春联用纸有什么讲究?哪种字体写出来大气?有没有关于学业进步的新春佳联?

“腊月二十八就有这么多活动,感觉过年的氛围出来了,大年初一还要带着父母来逛逛。”家住小河的市民王松说。

跟王松抱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大年初一,阳光明媚。刚过九点,前来参观的市民川流不息。大部分参观者是举家出行,扶着老人,牵着孩子,迎着孔子塑像拾阶而上。

与前几日相比,孔学堂的“年味”又增加了几分:2000条灯谜随风舞动,精美画板展示年俗,大红灯笼点缀着亭台楼阁。踏进大成门,有的奔向青铜钟鼓,拍鼓撞钟,祈福迎春;有的在广场上拍照留念;有的四处参观,感受孔学堂的文化氛围;更多的人,涌向了亲民厅、六艺学宫的过道回廊,拿着答题卡,对着一个个蕴含丰富的灯谜,琢磨谜底。

这厢,灯谜红底黑字格外喜庆,那边,锣鼓声声更是热闹非凡。

下午一点半,白云区的威风锣鼓表演队登场,激越的锣鼓、火辣的秧歌把观众都吸引到了礼仪广场上,舞台四周座无虚席,连两侧的石阶上都坐满了人。随后,15个曾在贵阳市广场文艺演出中获奖的歌舞节目连番登场,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一位市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好看!这是贵阳自己的‘春晚’。”

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孔学堂文化庙会安排了歌舞、小品相声、双簧口技等9个专场演出,每天的节目都不重样,有的喜庆热闹、有的技艺娴熟、有的幽默欢乐,还有的寓意深刻。好戏连台,让观众目不暇接,不忍错过。家住花溪区的张燕老人,每天都来孔学堂看演出,用她的话说:“来孔学堂写春联、猜灯谜、看演出,特别有年味,热热闹闹的才叫过年!”

文化庙会扬国学

“以文化人”是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最大的特点。

从初二到初七,孔学堂安排了六场精彩的国学讲座,邀请省内外国学名家以“春节”为主题现场讲学: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开讲《春节的由来》,国家高级礼宾师朱珠亲身示范《春节礼俗》,省文联副主席包俊宜讲述《春联书写及赏析》,国家级茶艺师杨松主讲《茶文化与茶礼》,医学博士张诗军“问诊”《节日养生与饮食健康》,社科专家熊宗仁带来《贵州民族文化面面观》。六场讲座,以文化为内核,以国学为底蕴,以春节为主题,从多个方面让“春节”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在《茶文化与茶礼》讲座上,袅袅茶香吸引了无数爱好茶文化的市民。精彩的讲解,配上优美的茶艺展示,从茶文化的源起传说,到茶叶的品评,再到品茗的过程,让观众领略了中国茶文化的美丽。从清镇赶来的王先生就是茶文化的爱好者,他说,孔学堂举办的讲座,让自己受益匪浅,在过节期间“大享耳福”。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孔学堂还推出了“说书”。这项民俗活动在贵阳已“不闻其声久矣”,年轻一辈几乎没人听过。

正月十五上午10:30,能容纳360余人的明伦堂座无虚席。虽然大厅“四面来风”,温度较低,围聚在明伦堂外的市民却越来越多。11时,“说书”正式开始,黔籍艺人钟中跨上讲台,开讲《唐家的故事》。这是他第二次在孔学堂“说书”,好口才、好段子、好故事赢得听众阵阵掌声。此时,明伦堂外听讲的市民已经围了三层,毫不畏惧料峭寒风,一直坚持到“说书”结束才意犹未尽地散开。

元宵节恰逢情人节,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一场“说书”表演的吸引力远胜于一顿大餐、一枝玫瑰。贵州姑娘小涂,带着从湖南来的男朋友小刘来逛庙会。两人都是第一次听“说书”。由于来晚了没找到座位,他们就在明伦堂外站了一个多小时。小涂说,双节合璧,来逛庙会、听说书,“感觉不一样,比别的活动更有意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知识,这是孔学堂举办文化庙会活动的目的所在。通过“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的庙会活动,孔学堂让无数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博大、精深。

文明活动显风度

与其他地区的庙会相比,孔学堂举办的庙会“非同一般”:同样是热闹欢腾,却没有小吃、没有地摊、也没有娱乐设施,有的是说书表演、国学讲座和年俗活动;同样是人头攒动,却没有果皮纸屑、推搡争执、也没有嬉戏打闹,有的是秩序井然、相互礼让和认真研修。

文化庙会大大提升了孔学堂的影响力,让无数市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展示贵阳形象、体现市民风范的窗口。

“这个庙会不一般,这个学堂不简单”,这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作出的评价。春节期间,省内外各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均刊播了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镜头中,孔学堂干净整洁的地面、庄严肃穆的环境、年味浓郁的活动、满堂书香的讲座让人眼前一亮。

“有很多外地的朋友打电话来说,孔学堂的活动做得很精彩啊,你们贵阳的庙会真棒!”蒋星恒介绍,春节期间,贵阳孔学堂的文化庙会不仅在省内倍受好评,在省外也广受关注,包括山东曲阜在内的外省相关部门纷纷致电,希望与孔学堂加强合作交流。

受邀来讲课的专家学者也更新了对贵阳印象。中山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张诗军说,贵阳人真是太勤奋了,过春节那么早就来听讲座,这让他很感动。

无论是国际友人,还是外省来客,抑或是本地市民,对孔学堂文化庙会的氛围都连连称赞。家住荷塘月色小区的段炼老人,带着两个孙女来参加庙会。她说:“这样的活动特别好,文化氛围浓厚,没有小吃、商贩,既保护了清幽的环境,又让孩子专心学习传统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庙会!”

第2篇

这家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体验式文化

提及博物馆,大脑中快速闪现被定格的画面:宽阔、寒气逼人的空间;阴暗的视线;走迷宫似的透过玻璃欣赏古董。人与文物之间那几十厘米的距离永远是一道无法跨过的鸿沟。

无法触摸到的物品,渐渐让人失去兴趣,随之便被遗忘。中国茶叶博物馆没有随着正式对外开放而就此定格,二十多年探索,使它像时尚T台上的新装,聚焦着台下观众的视线。

采茶、炒茶、做茶壶、喝茶、吃茶等茶叶的综合体验,能在一个空间,一个时间内全部体验到,可以想象是多么令人为之向往。中国茶叶博物馆希望通过体验来传播文化,更加为之深刻。

这也被王建荣称之为博物馆发展历程的第三个阶段——茶文化体验。

于2011年中旬开始动工的中国茶文化体验馆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分馆,占地面积140亩,包含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参观者可以亲自参与茶叶种植、采摘等茶叶制作流程,甚至还涵盖了茶具的制作。

抛开了传统单一以看为主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搭建一个与参观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国内传统博物馆改革中尤为重要,让参观者在体验中感悟茶文化。

预计茶文化体验馆将于2013年底全部完工,在此之前,博物馆仍然以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为工作重点。

再现茶历史

1988年建馆至今,已有24年历史,王建荣将其发展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1988--1998)为第一个阶段——再现茶历史;第二个十年(1999--2009)是第二个阶段——信息定位展览;第三个十年(2010—2020)——体验式文化。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茶文化的专业窗口,收藏茶历史专业产所,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基地,是茶文化的重要组织机构,普及和宣传是我们主要工作。”

最初十年,博物馆以收集茶的相关文献、文物资料、茶具为工作重点,通过收藏、研究、展示再现茶历史。

目前国内有6大茶类,1千多个品种,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色、香、味、形表达都不一样。这需要引导和帮助人们从静态的文物中了解茶的品类和历史渊源。

并且,茶文化并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存在,它与音乐、香道文化、茶席的布置、茶具、饮茶氛围的营造等文化紧密相连,了解茶历史的同时是对其他文化的全面认知。

王建荣作为专业人士,对茶的要求自然极高,建立在艺术品茶、科学品茶的基础上,是大量的学习和感悟,投入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喜欢上茶。更重要的是,茶会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心灵上的快乐。

“在泡茶、品茶、研究茶的过程中,能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想问题,做事情,摈弃现代人的一些浮躁。”

“和”精神

文化是一个非常抽象概念,当茶艺师通过以茶叶为载体,茶艺表演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人们便会在情景交融的时刻领会茶的文化。这便是博物馆第二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信息定位展览,结合第一阶段,通过互动体验来感受茶文化。

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是以此种方式让大众在欣赏茶艺表演、泡茶、品茶、亲自参与茶事活动中了解茶文化。当弘扬文化有物质作为载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件产品,那么,更能明显的领悟文化这一概念。

“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向社会开放,以茶会友,不分年龄、性别、国籍。”王建荣表示,博物馆每年举办几十场茶事活动,事先会在各个平台消息,如今博物馆已经开通微博,运用微博消息,受众面更广。

会喝茶,不一定会品茶。博物馆长期举办各类茶事活动,除弘扬茶文化之外,更是希望通过活动让更多的人懂得科学品茶、艺术品茶。同时,也搭建了一个茶友们交流互动的平台。

每年三四月份,西湖龙井新茶上市,博物馆应时筹办西湖茶会;到八月份教参观者做荷花茶;九月份做桂花。每年报名来参加活动的都是来自各界人士,外籍人士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每年举办几十场活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除了对国内人持续渗透外,影响力也跨越了国界。王建荣此时忆起几年前的一次西湖茶会。

美国人喜好喝咖啡众所周知,早上起床后喝杯咖啡已经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在那次西湖茶会中,有位美国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他在活动现场喝上几杯西湖龙井后,觉得非常好喝。

茶会结束后,这位美国人找到博物馆所经营的商店,询问如何科学饮茶。工作人员给他建议:一天喝三杯,一杯三克,一天就是九克。于是,美国人自己合算了一下,然后买下了全年的龙井茶带回美国。

这位美国人以前只喝咖啡,那天是第一次喝西湖龙井茶。

“茶的精神是‘和’,茶文化不管传递给谁,传到哪个国家,精神核心不会变。”王建荣喝茶已有十余年历史,喝茶让他更加平和、从容。

博物馆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也尽自身所能扶助茶产业发展。

“传统博物馆以展示历史为重要使命,我们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展示历史部分,还有现代茶产业发展现状。”王建荣坦言,市场上见到的茶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博物馆作为专业机构,有责任为诚信经营的企业提供帮助,也指引消费者购买放心茶。

对于扶助的茶品牌,博物馆是以馆藏十大名茶的标准去综合衡量,包括企业生产基地、厂房、技术、生产管理流程、产品质量、商标、信誉等方面。为茶叶行业树立一个健康、公正的形象。

第3篇

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教授,以及山东省农业厅果茶技术指导站副站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段家祥先生,请他们为茶文化旅游指点迷经。

L=《旅游世界》,W=王德刚教授, D=段家祥先生

什么是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有何益处?

W: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种,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茶文化体验为手段、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等目的,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对游客来说,不仅能亲到茶园地头、欣赏茶园美景,还能在制茶车间学习如何做茶,以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茶产地的茶叶企业来说,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绝佳的品牌营销。

D:茶文化游是以悠久的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茶文化旅游内容丰富,包括茶文化访古旅游、考察茶文化风尚、观赏茶艺表演、参与各地茶道活动、领略各地茶馆风情、品尝茶点、茶食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精神生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或者景区是哪个?好在哪里?

W:我个人认为中国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应该是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梅家坞是著名的龙井茶乡,在那里品龙井茶、吃农家土菜,享受茶文化村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地。

D:我个人觉得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成功,他们以生态农业为开发方向,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大力弘扬纯生态茶文化,在茶叶种植的同时结合了果树的种植和园林绿化,让人身在茶园之中,顿感心旷神怡。

当下茶文化旅游有何不足之处?

W:快节奏的工作,使城市人养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来乡间参加茶文化旅游活动,大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多少人能够定下心来坐一坐,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近些年兴起“茶旅游”热,更多的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到茶文化精神形态。甚至很多的所谓茶文化旅游实际打着茶文化的旗号在做卖茶的生意。

D: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很多茶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未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例如,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上,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但能够让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较少 。

您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有何意见和建议?

W:我认为,茶文化旅游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茶文化的人文旅游,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为脉络。让旅游者在深刻感受茶历史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上的启悟与收获。中国有句老话叫“茶由禅生”,做真正的茶文化旅游要有境界,要塑造“茶镜”,让游客能够体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种小众的旅游。

二是茶文化的自然旅游,诸多名山大川中的茶蕴含着土地灵气,旅游者在游览大自然中感受到茶文化。这也是一种大众的旅游,但真正的茶文化旅游必然是小众市场。所以,未来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不同分层次定位市场。做到小众与大众并存。

D: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不断推出系列茶文化核心吸引物,将无形的文化、历史资源借助建筑、茶具、茶艺、旅游路线等方式可视化,让游客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和真实的切身体验;其次,继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可以行得畅、玩得好、吃得美、购得愉、住得舒。

能否为游客推荐几处比较好的茶文化旅游地?

第4篇

在茶文化结构中,品茶悟禅即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表述,如果要详细地说明,博大精深的禅茶文化是很难以言语、文字完满地表述出来的。所以,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法语,被认为是茶文化史上非常具有深意的公案。

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诚敬,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坐禅离不开茶,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而必然的事。

过去丛林的僧侣,多半居住于山林中,很容易种茶,也认为种茶、采茶、喝茶皆是修行、参禅。在禅堂里,每天早上有早茶,下午有午茶,到了过年过节,则以普茶招待寺里大众,茶与寺院僧侣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如何在茶中悟禅?应该将禅茶方法、精神始终贯穿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

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禅茶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传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9年期间,揭下眼皮扔在地上长出茶树,有很深层的意义,寓意了“禅茶”不离生活;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禅茶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

禅宗形成之后,为了帮助禅修而饮茶,后来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刘贞亮饮茶有“十德”;《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自古禅、茶不分家,茶文化在明清之后开始衰落,茶的兴衰期恰好与禅宗的发展不谋而合;茶与佛家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禅茶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弘扬佛法与弘扬茶道,两者可说相辅相成。喝茶者从中参透禅法,参禅者从喝茶中体悟佛法,使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

茶不仅有助修的作用,也是最好的养生方术,更是悟禅之机、显道表法的器具;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而茶是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的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禅茶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于端正世道人心具有极为深远的作用。

禅茶文化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的脉络是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茶本来就是和平的饮料,茶文化是很好的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和调和剂。喝茶可以调和人们身体的精、气、神,用现代潜能开发的术语说来,喝茶可以平衡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分泌及循环系统比较正常,可以怡情、冶性、安神。

又说茶可以清心也,所以常喝茶的人比较心平气和,比较能理性地处理事情。因此,又有人说,常喝茶的人比较不会得忧郁症和躁郁症。如此看来,喝茶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有好处,能起到肉体和精神的平衡健康作用。这些说法和概念,是千百年来人类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一部分也是经过现代科学实证验证的结果。饮茶有好处是现代社会很普遍的共识,所谓:“茶能解口渴,禅令心中乐;不忘做茶苦,时时禅中坐。”

第5篇

面对潮州工夫茶现在的传承危机,笔者意识到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一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工作。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礼人、忘我、养生。这三方面集中国茶道文化于一体,蕴含了潮州工夫茶文化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存在形态。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在,能为潮州人所传承,就在于它能发挥其文化功能。随着潮州以外的地区对工夫茶产生需求。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认为,可从两大方面入手,来更好地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

一、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培训

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把茶艺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增加了新鲜内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普及茶文化拓展了新的空间,这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潮州工夫茶艺可以与德育结合。潮州工夫茶艺集中体现了工夫茶道的核心思想“和”上。其突出功能是让茶人与茶客融为一体,且有“茶德”、“茶理”之道德导向。一杯好的潮州工夫茶的产生需要集体合作,从布置场地、准备器具、材料,到传杯递盏、分赠客人,收拾场地道具等一系列活动要集体的力量和有效的配合,这是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好途径。茶艺表演则以小组和班级、学校为单位组成,通过组际、班际、校际比赛,激发集体荣誉感,培育团队意识。同时,老师辅以解说潮州工夫茶制作工艺和历史,介绍古今著名茶人,介绍名茶产地和典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二)潮州工夫茶艺活动与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学茶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现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茶园、茶厂,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访问茶馆、茶店,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三)潮州工夫茶艺是对日常生活技巧的提炼,是生活的艺术化。开展茶艺活动,是美的创造。如茶室环境的布置,伴之音乐、花道等艺术形式的配合,茶具茶叶的选配,茶艺员的形象设计,身体动作的韵律,茶叶的变化,品饮的感受等等,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水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由浅入深进行美学欣赏和创造。茶艺还可以兼容其它艺术类别,例如歌舞、音乐、朗诵、讲解、对联、谜语、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茶艺表演配合进行,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内涵,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潮州工夫茶艺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是训练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如针对不同品饮对象、不同茶叶品种的沏泡方式、茶水比例、烧水方式和浸泡时间,都需要根据经验掌握分寸;茶席设计、茶器放置差距、如何移动茶具、冲水投茶的动作幅度与力度也要从实用与艺术的角度准确把握。当一杯好茶从一系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时候,学生会由此而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喜悦,也体会到泡好一杯茶的不易,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乐于动手,认真严谨,规范踏实,敢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精髓,寻回教育之本和文化之根,从校园的教育培训中,帮助他们确立好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熏陶下,将优秀的潮州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利用茶艺馆做为茶文化传承的渠道

(一)开发工夫茶艺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变迁,茶艺馆便是现代意义上的茶馆,它将饮茶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展成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对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高社会休闲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和顾客。现今都市生活的节奏高压紧张,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于是,一股飘溢着茶香的清新之风又在各大城市的休闲餐饮业中吹拂,在街市上的茶馆、茶室,也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悠然清香。茶不再是闲人雅士的寄情之物,茶馆、茶室成了凡人俗士的归心之所。光顾茶馆、茶室,不单纯是消费,更是为了消闲、怡情、修身。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集大成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工夫茶艺馆的经营模式,开发工夫茶艺馆的市场,不管对工夫茶文化本身,还是对中国茶文化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开发中突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工夫茶艺馆不同于一般的茶馆。工夫茶艺馆是工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现代工夫茶艺馆的经营目标是向群众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因此,工夫茶艺馆可以说是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前哨阵地,对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工夫茶艺馆开发传播的策略

工夫茶艺馆作为工夫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能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传播作用,所以工夫茶艺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就要深度挖掘和运用工夫茶文化。

1.茶馆选址与设计

茶馆经营的成败主要很大程度取决于室内外经营环境能否给人留下良好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经商哲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现代风水学更重视对茶馆所在地理位置的研究,包括附近商业环境、交通状况、顾客消费圈、竞争店情况、采购环节等综合考虑和理性分析。因此我们要从环境、格调等方面注重茶馆的审美。

2.工夫茶艺馆的市场定位

工夫茶艺馆立足传播工夫茶文化,提供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因为口渴而去茶艺馆饮茶,他们去茶艺馆往往是为了休闲放松和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工夫茶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工夫茶艺馆需要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小巧玲珑的茶具,严格考究的冲泡技艺,谦让融洽的氛围等,构成了高品位的工夫茶文化。因此工夫茶艺馆的目标市场适宜选择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如对工夫茶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商人或白领阶层等。目标群体确定为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是由于这一部分顾客不仅有一定经济基础,承担得起在工夫茶艺馆的消费水平,而且他们的社交或商务活动都追求环境的高品位,工夫茶艺馆正好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3.工夫茶艺馆的品牌塑造

工夫茶艺馆的主旨就是传播工夫茶文化,其品牌核心就应该把工夫茶文化的内涵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服务和营销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和、敬、精、乐”的文化内涵,突出工夫茶艺馆的品牌核心。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充裕,消费者在多样化选择中认同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注重文化价值。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潮流中,每一个市场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工夫茶本身就已经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工夫茶艺馆具备形成自己文化品牌的基础。

4.工夫茶艺馆的绿色营销

茶本身就是一种绿色食品,工夫茶是用乌龙茶叶冲泡的,乌龙茶本身有预防蛀牙、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的工效,饮用乌龙茶还能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等作用。但由于工夫茶冲泡程序过于讲究,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较多,因此,工夫茶艺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形成节约用水的绿色营销观念。比如,可以把洗杯的清水储存起来,用于浇花或清洁卫生;倒掉的茶水经过过滤可以用来洗手,有很好杀菌去污能力。冲泡过的茶叶可以晒干,制作成精美的“茶包”或小巧的“茶枕头”,再把这些当成小礼品赠送给喝茶的顾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弘扬工夫茶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潮州工夫茶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工程。所以,需要多方努力进行持续开发,这样,潮州工夫茶将会在持续地展现其魅力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文化和财富。

结语

潮州工夫茶文化,历经岁月洗历而留陈,纵千百年而流传。 “让潮州文化进校园”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提高个人文化素质。而茶艺馆作为文化产业,更能助推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之路在继承其文化内涵之上借助创新文化品牌产业的支持定能蓬勃地发展弘扬。

参考文献:

[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1995(4):P29;

[2]陈向军.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P155;

[3]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4]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6篇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

――赵朴初

湖面上,两艘相对缓缓驶来的小船。一艘载着精神矍铄、神情淡定的已经是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另一艘是精神恍惚、面色憔悴的弘一法师的妻――雪子。雪子黯然神伤的望着弘一法师轻轻地唤了声:叔同。弘一法师立即说到:请称呼我弘一。雪子:请教弘一法师,什么叫爱?弘一法师答道:爱,就是慈悲。这是电影《一轮明月》中弘一和雪子的对白。

雪子,李叔同与之共同生活十二载,相濡以沫、恩爱有加的日本妻子。六年前她与李叔同一起回到中国,她敬他、爱他,依恋他。六年后李叔同看破红尘,在决意出家后曾与雪子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雪子说:叔同,你不是说过,我们是姻缘前定吗。

叔同答:是啊,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容,可是我的眼睛仍然是饥渴的。我感到,我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惟灵魂的解脱才是最要事。人事无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

其实,爱就是要承受。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获得痛苦。这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正是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场景。

说起影片的主人公弘一法师,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的弘一法师,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接触佛法。四岁的他就曾虔诚地跪在佛像前背诵《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918年大势至菩萨圣诞之日,李叔同毅然在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正如已为出家法师弘一在给雪子的信中所说: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1921年,弘一法师前往温州庆福寺,参拜寂山长老。弘一法师自觉罪孽深重,出家又晚,非酷戒不足以灭障。选择修习戒律最严格的律宗。南山律宗戒律极其严格,要求持戒者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这些戒律,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转化。他用闭关修行的四年时间,遍考中外典籍,鉴于南山律戒相复杂难以记诵,弘一法师用列表说明的方法写出书稿。这也是弘一法师全部著作中,最伟大的一种,它决定了中国比丘“戒相”的模式。

闭关四年结束后弘一便动身去浙江的普陀山参拜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与印光大师相处的七天里,弘一法师目睹大师在日常生活修行方式的每一个细节,擦桌子、扫地、洗衣、缝补衣服。每当用过斋饭后,印光大师都会用茶水将吃饭的钵涮涮喝掉。弘一也照着大师的样子将涮钵的水喝了,大师会心的点点头说,要惜福啊。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弘一法师以后的修行生涯。

拜别印光大师时,弘一请教大师,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印光大师:因果之法,乃是救国救民的急务,要使人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拯救世道人心,必须从此入手。

弘一四处参访、弘法。奔波了一天的弘一法师拖着疲惫的身体躺下来准备入睡,忽觉身上有小东西在爬动。伸手一摸竟是一只臭虫,法师轻轻将它放到地面上,放生。至交好友夏尊清早来寺院,看到他与众多的僧人挤在房间的通铺上,试探着说,卫生条件不太好吧。弘一法师淡淡地一笑,还好,虽然很挤,大家都很客气,我睡得很沉,臭虫不过二三只。尊露出无奈的表情。弘一法师来到河边洗漱,先将河水用纱网过滤,将网里过滤的生命放入河里,再用过滤后的水洗漱。弘一法师手拿一节树枝当牙刷,尊见状,忙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牙具,说,又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换换吧。弘一法师:这个挺好。法师用的已看不清是什么颜色的毛巾破烂不堪,尊再次递上毛巾让法师换换吧。法师说,好用的,好用的。

1932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弘一法师拜见太虚长老。开办佛学院养正院。在养正院开学的第一课,弘一法师说,律宗是佛教中最难修的一宗。一举一动都有戒律,修持是很辛苦。要知道,社会众生称我们出家人是僧宝。地位很高的。所以,我们的人格品行也要修得很高。弘一法师为无意中看到了太虚长老写的《三宝歌》歌词谱写了曲子,让青年僧人纷纷传唱,教化心灵。“……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我们现在在各种佛事和寺院里常常听到的《三宝歌》就是当年由弘一法师作曲,太虚长老填词的。

1937年,弘一法师来到青岛湛山寺弘扬律宗。当地信众和僧团早已闻名弘一法师,为此众多僧人和群众来到寺院门前恭迎法师的到来。弘一法师对虚法师说,欢迎仪式搞得太过张扬,我来是弘扬南山律宗的,如果讲律的人不能严格持律,还怎么开口呢。并对虚法师约法三章,一、我不为人师;二、不要为我开欢迎会;三、不要登报扬名。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大举侵华,战火蔓延。重病中的法师对大夫说,大病从死,小病从医,今是大病,从死就是了。战争时期,把药省下来给伤员吧。嘱咐寺院当家师,把庙里的禅房多腾出一些,粮食省下一些,尽一切可能安置难民。

念佛不忘救国。僧侣们以及所有学佛人,要遵循佛陀教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佛陀悲悯之心阻止杀戮。救国于危难,愿佛力加被。

丰子恺曾是弘一法师未出家时的学生,在弘一法师的影响和教导下,为了唤起人们珍惜众生的悲悯之心,他孜孜不倦的绘制《护生画集》,法师为他的画集配诗。此画集是丰子恺与老师友谊的凝结,也是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法师与丰子恺的真实写照。

重病中的弘一法师再次见到丰子恺,丰子恺不愿接受法师即将离世的事实,紧紧拉着法师的双手哽咽着阻止法师说下去。弘一法师淡淡地说到,不说,不说,让空气中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而我们真正的生活,怕也是“不说,不说”的状态吧。

第7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易经》中,“人文”和“天文”是相互映衬的一对概念,而“人文”和“化成天下”结合在一起,则是我们今天“文化”一词的最初由来。传统与现代,历史的积淀,在岁月的流沥中,磨蚀、侵褪、消灼,俯仰之间,回首望去又还剩得几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使“茶”俨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之一,中华茶道已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民族之魂,扬名世界。但现在社会到处充斥着眼花缭乱的汽水、可乐、咖啡等外国饮料,加上现代人节奏快,认为喝茶慢吞吞,年轻一辈也就渐渐没了喝茶的习惯,茶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在种种误读与现代商业的侵袭下,它们正在慢慢流失。白族舞蹈家杨丽萍意识到了这一点,带着对传统与文化流失的惋惜,她在云南各地山寨收集整理民间歌舞,并编排出了原生态舞剧《云南映象》,带来一股舞剧的“原生态”流行风。有人说,杨丽萍在舞蹈创作中始终带着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杨丽萍却说,“这并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就肩负了。”

如果杨丽萍传承民族文化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自然而然的肩负,那自称是华籍美人的沙博理则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他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将众多脍炙人口的著作翻译成了英文,送到了世界读者的面前。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中国民族文化更深层次地传承。这种传承已经跨越了语言、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文化。

文化,是民族记忆的精髓,如同历史的不可假设。一段历史创造出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凸显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文化的绚丽与华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落霞疏影般的惟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般的悠然惬意、“总为浮云可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样的大唐怎能不让人缅怀至今?而现在即将开幕的西安世园会更是让人不禁感叹:此情此景当正是大唐气象的盛世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某些特定的人或者事承载,更需要平民百姓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弘扬。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又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8篇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茶成为一种文化并记于史册传与后世,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 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 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 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 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茶谜 茶谜,是茶农、茶商和饮茶爱好者在寻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升华,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在现代,借助灯谜来弘扬祖国茶文化,更为人们喜闻乐猜。如“山中无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黄芽”);“人间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几”)等等,这不仅丰富了茶谜的内容,而且也为茶文化增添了声色。

茶礼“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传统与礼俗。以茶代礼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颇有情趣。苏南一带过年,有用两颗金橘泡“元宝茶”敬客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赣北修水一带,有用芝麻、黄豆、生姜、桂花、爆米等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种越多,表示对客越尊敬。

第9篇

关键词:茶;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叶发现至今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说,虽说只排在七事最末,但“柴米油盐酱醋”均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将茶与之并列,也能看出茶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当然,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赋予了茶更深层次的内涵,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即茶文化。茶文化流传千年,经久不息。至今,仍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饮茶,重不在饮而在与品。品茶,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谓“茶品如人品,茶道即人道”,说的正是茶与为人之道的关系。好茶之人往往喜欢在闲暇之余泡一壶好茶,细饮一番,使自身得到享受的同时,达到精神的升华。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传说,茶最早发现与三皇五帝时期。古代一直流传着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因此最初,茶被当做是一种药材来使用。其后,人们开始饮茶,把茶从一种药材转变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至此,真正意义上的茶便产生了。

魏晋时期,文人好饮茶。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渐渐增加。茶脱离了它的一般形态,即作为一种日常生活饮品,进入文化圈之中,形成了一种茶的精神,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

南北朝时期,玄学大兴。这种将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思潮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玄学大家爱好清雅,正与茶的特性相符,从而引发了士人阶级饮茶之风气。进而促使茶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期,全民皆饮茶。唐朝人陆羽所著《茶经》一书,标志着茶文化正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此外,还陆续出现了其他有关茶叶的著作。

宋朝时期,经济发达,茶文化更加兴盛。出现了专业的品茶机构,更有官方设立的茶事机关,将茶分级。茶仪成为礼制。茶叶在此时的民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元明之后,饮茶走向了繁复奢侈的道路,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变少。但茶文化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尽管近代时期国家积贫积弱,茶文化逐渐没落,但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茶文化方面的关注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茶文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茶文化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茶文化的特性

1. 物质性

茶的本质是一种种植作物,是一种人们日常使用的饮品,这决定了它的物质性。它有六大分类,每一类别都独具特色,形态、滋味乃至饮用方法都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的茶叶,组成多种多样的茶相关产品。这些产品,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2. 社会性

茶的出现,满足了社会成员,即人类的需求。针对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有各种不同的茶产品出现。可见茶的社会性。

3. 历史性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植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更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淘汰,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发展成为当今的茶文化。

4. 多样性

我国地大物博,且不说南北差异,即使相隔不过百里,其风俗习惯都有可能不同,更不要说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茶文化与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

5. 时代性

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茶文化也是如此。社会文明的进步,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四、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的儒、释、道等多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将其融合在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1.中庸之道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主要宣扬“仁爱”、“礼”等观念。这些思想,造就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并且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数千年。中国的茶道,则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种中庸、包容、平和的思想。

茶之味,多清淡。不甜不腻,亦不算苦。这样的味道正符合儒家所谓中庸的思想。在品茶时,人们往往要心态淡然平和,从泡茶到饮茶,一气呵成,自然而不刻意,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宁静之美。

茶禅一味

佛教在中国兴起之后,便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文化与佛教思想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这种修行,主张的是心静则成佛。

茶使人心静、不乱,有节制。这种特性,暗合了禅宗的修行之法。因此,茶文化得以与佛教文化相融合。

3.天人合一

道教思想与茶文化结合,使得茶文化带有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即崇尚自然,崇尚质朴的精神。

在茶文化中,讲求回归自然,在饮茶时,愿意与自然亲近。最好不过融于天地之间,在品茶的同时,感受着整个世界,从而来体悟自然的规律。此外,中国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将自然万物看做有灵之物,而不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将人世间的美好品格赋予万物,并通过感悟,来体会世间真理。

正因为天人合一之道,品茶者更容易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发现自然的美,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意境与悟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一种意境美。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机勃勃的韵味之美。而中国的茶文化也讲究这种意境。品茶,一方面品味茶之香、水之醇。另一方面,品茶人更注重茶道的意境。那种融于自然、心境平和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悟性。将自己与茶道融合,去感受茶香、感受自然、感受万物、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感悟真善美,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解放与超脱。

五、茶文化的功能

1. 社会功能

茶文化在形成之后,在整个社会上就发挥了重要的功能。首先,茶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过节期间走访亲友,送上一些好茶,即文雅又讨喜。在友人聚会时,泡一壶好茶,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更是爽快。此外,许多地区人们的婚俗有送茶礼一说。可以说,茶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占据着不小的位置。

2. 教化功能

茶文化融合我国各家文化之长处,对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都有所规范。茶文化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教导着人们去感受自然、感受世界,从而感悟到时间的真、善、美。茶文化的平和,让人们心平气静。茶道要求以礼待人,恭敬谦卑。

3. 经济功能

茶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从古至今,茶产业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份推动力量。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出口产品之一就是中国的茶叶。可以说,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有茶叶产业一份功劳。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茶文化,从而针对茶文化消费,继而促进经济的繁荣。

六、当代茶文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加富足。政府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于是,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1.茶馆文化

当今的茶馆,与过去的茶馆相比,有了很多的不同。尤其是茶艺馆的出现,让现在的茶馆与古代茶馆有了巨大的区别。所谓茶艺馆,就是让客人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各种艺术品。在这种交互的过程中,试图将品茶也变为一门艺术。

此外,茶馆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复古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没落。现在的年轻人在休闲时更倾向去咖啡馆喝一杯咖啡而不是去饮一杯茶。面对这样的状况,发扬茶馆文化,让人们感受到茶中所蕴藏的古典美感,是很有意义的。

2. 茶文化研究会

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自从形成到现在,茶文化研究会为我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著作、论文。并其围绕着茶文化,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研讨会、博览会等等,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七、弘扬茶文化

当今中国,人们生活逐渐富裕,各种休闲方式增加,尤其是一些外来的产业比如咖啡馆进入中国,对茶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弘扬茶文化也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之一。

1.国家需重视对茶文化的推广

茶文化要让更多人知道,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手段,尤其是现今的多媒体手段来推广茶文化,不仅可以让茶文化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更能促进整个茶叶经济体系的增长。

2. 加深对茶文化的研究

研究茶文化,不能只看到当今社会,更要回顾过去,研究古人的经典著作,从中整理出完整的茶文化体系,进而能更好的弘扬茶文化。

3. 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

我国的采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茶园地区有可以联系的自然景观或人为景观,就可以发展一个旅游线。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赏茶花,采茶叶,亲手炒茶、制茶,最后品茶。这种一条龙的路线最适合宣传茶文化,与此同时还能刺激茶园当地经济的增长,一举数得。(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

[2]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5)

第10篇

随着当前我国名山名水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红色区域旅游、现代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旳蓬勃发展,如何开发整合皖江茶文化资源,加快其旅游的步伐,促进茶业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是承接东西产业转移的重要问题。经调查研究,文章特提出:挖掘徽茶文化与佛禅文化资源,打造茶旅新品牌;整合二山一湖茶文化旅游路线,拓宽旅游渠道;筑建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工程等三大发展战略,以期推动皖江茶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皖江地区;茶文化旅游;挖掘整合

皖江是指安徽省沿长江两岸的约八百里区域,该地位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中游,现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自“神农尝百草,遇茶而解之”的记载以来,我国已有五千多年茶文化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皖江一带的寿州、舒州就是我国名茶主茶产区。当时的名茶就有黄芽、嫩蕊、蒸青团等[1]。尤其是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不但写下了千古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且还留下“携茶腊月游金碧”的诗篇。八百里皖江自古至今,茶史悠久,名茶荟萃,茶文化内涵丰厚,潜藏着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期待着开发利用。

1皖江茶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剖析

1.1当前旅游现状分析因受当前国内外旅游大环境影响,近年来皖江旅游业发展很快,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名山名水风光游,主要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巢湖等地湖光山色生态游。第二板块为古民居及民俗游,主要是由皖南古民居、牯牛降古村落、绩溪胡氏宗祠以及当地各式各样的独特徽派古建筑及民俗游。第三板块为佛教、道教文化游,主要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齐山、迎江寺、赭山、太白楼等地的佛教寺庙及道教道观等佛、道文化游。第四板块为红色旅游,主要由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沿江枞阳县中线渡江指挥部,皖西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皖中抗日和解放战场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游。第五板块为农耕文化与茶文化旅游,主要由乡村文化游、田园风光游、现代农业游、茶文化旅游等。目前,这五大旅游板块,已经支撑着整个皖江地区的旅游业。2011年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个新兴经济区,旅游业总收入为1129亿元,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60%,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是皖江地区经济支柱产业[2]。

1.2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曾强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近些年来,随着规划的贯彻落实,安徽省乡村文化旅游得到了深度发展,形成了以立足人文、兼具自然、传统为先、不忘现代、特色为本、稳步推进、教育为重、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态势以及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互利共赢的良好势头[3]。然而,安徽省茶文化旅游,尤其是皖江地区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各地大多受短期利益驱动,只注重打造自家旅游景点,忽略了区域整体开发和形象塑造[4],故而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悠久茶文化传承、发展、弘扬力度不大,尤其是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未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第二,茶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与开发,其亮点没有很好展现。第三,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滞后,主要景点尚未开发、开放,形成旅游效应。第四,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事实表明,这些问题已严重困扰着皖江茶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尽快解决。

2皖江茶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

2.1茶文化资源特色及皖江茶文化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文化资源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并显示出强盛势头。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及特色民风、民俗的旅游活动,涵盖了观光、体验、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是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从而使旅游业从观山看水的自然状态走向了精神世界中深化自我、陶冶自我的理想状态[5]。至此,当前以茶文化内容为背景的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涌现,我国许多茶叶产区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当地的茶资源优势建设起各种旅游项目。如云南省的千年原始古茶园旅游,浙江省西湖龙井茶区旅游,福建省武夷山生态茶园旅游等都悄然兴起,尤其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游受到国内外游客好评。作为源远流长、名茶荟萃、资源丰富的皖江茶文化其特色表现为:其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史料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古皖江地区就盛产茶叶,素有“江南茶乡”之称。唐代皖江各州、县都产茶,不但陆羽《茶经》中有许多记述,而且大诗人杜牧还留下了“携茶腊月游金碧”的美好诗句。到了宋、明、清朝代,宣州“瑞草魁”、池州“嫩蕊”、舒州“兰花”等茶都作为贡茶进献朝廷。尤其是池州东至县尧渡街,还是世界三大高山茶之一“祁门红茶”的发源地,这一切为皖江的悠久茶文化奠定了基础。其二,佛禅一味旳独特茶文化。皖南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的佛禅文化和独特的佛禅茶艺是由我国鉴真和尚传入日本的,从而使今天日本的“茶道、茶艺”享誉全球,为此九华山佛禅茶艺是世界“茶道”发源地,佛禅文化也是世界茶文化源泉。其三,精湛茶技、茶艺。九华佛茶的制作工艺,在唐代就传到日本,是日本制茶技术的鼻祖。此外,黄山毛峰茶、祁门红茶、太平猴魁茶等制作技艺,均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四,独特人文生态茶文化。皖南古茶园,池州九华山佛禅茶园,石台牯牛降原始茶园,安庆的天柱山生态茶园,宣城的宣郎广现代万亩茶园等旅游景点,具有生态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森林绿色游综合特点,是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最佳场所。综上所述,晥江茶文化这四大特点不但在我国独树一格,而且在全球也极为少见,是一个巨大旅游宝藏,期待挖掘开发。

2.2皖江茶文化整合与开发对旅游影响研究当前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的优美和安全。茶文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茶文化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与向往的一种享受,她给旅游者带来了愉悦和幸福[6]。茶文化旅游,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体现茶文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崇高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整合茶文化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延长茶产业链,拓展茶叶经济,而且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促进旅游业发展[7]。进入新世纪后,茶的价值得到了全新开发,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正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一种健康之道,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新世纪的健康生活主流方式。从生态、健康、科学方面对茶叶资源的深层开发是茶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需要,它满足了体验时代旅游者的需求。此外,这种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方式,能产生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并给茶业和旅游业的同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表明,皖江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犮,会对其总体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皖江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开发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潮流,与此同时,皖江旅游业的经济发展也必将提升皖江城市带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商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同时对促进茶区新农村建设,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3皖江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及建设工程

3.1发展战略与思路

3.1.1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针对皖江地区当前茶文化旅游现状以及国内外的经验,现特提出以下发展战略技术路线:皖江茶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宗教与茶文化探究茶道与茶俗文化整合传播茶马古道探寻茶歌、茶舞、茶戏文化挖掘茶区生态观光体验名优茶技艺传承弘扬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皖江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茶文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形成。

3.1.2旅游资源发展思路及产品推介皖江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产品众多,为了优中选精,分析研究认为应按以下发展思路重点推介:茶禅文化、茶区生态风光、茶技茶艺、名优茶及特色产品等16种旅游产品(如图1)。

3.2发展皖江茶文化旅游及建设工程研究

3.2.1挖掘茶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徽茶文化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相传“神农尝百草,遇茶而解之”的故事,就发生在古江淮一带。自秦汉以来,徽茶文化一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髄,不断发展弘扬。此外,佛禅文化又是徽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挖掘开发皖江茶文化资源一定要将佛教文化与茶文化这两大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及亮点展示,积极打造茶旅文化品牌。如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佛茶、九华毛峰是我国著名历史名茶,在打造宣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应打“九华牌”,将这两个品牌与产品同时推介,以便广大观光旅游者在朝圣九华山时,一并观光九华山原始古代茶园,体验传统制茶技艺,品尝九华佛茶和九华毛峰的独特品质风味,由此带动当地旅游业和茶业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对皖江茶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及品牌打造,让游客深刻体验到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与佛禅茶文化以及“礼让、友谊、亲和”的情感,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茶文化旅游价值[8]。

3.2.2整合重组二山一湖与皖西南茶文化旅游路线二山一湖旅游是安徽省旅游业拳头产品,在国内外有极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皖江茶文化旅游又是一项新兴旅游产业,所以在发展这二个旅游产品时,应进行整合重组,打破区域、辖区、行业界限,实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成果,统一产生效益,共同发展战略。此外,还应重视二山一湖旅游路线整合:将皖江茶文化旅游纳入二山一湖游主渠道,并且增设皖南茶马古道探寻游和皖西茶文化生态游这二条旅游新路线。将皖南茶马古道探寻游与九华山、牯牛降、仙寓山以及二山一湖等各地景点贯通连成一片,并增添沿途一些乡村游、民俗游、茶区生态游等新内容,这样不仅提升了皖江茶文化旅游质量,而且还推动安徽全省旅游业发展。关于皖西茶文化旅游,以天柱山为起点至大别山终点,沿途不但能观光几十个景点,品味20多个名优茶,而且还可参观一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整合皖西茶文化旅游,既展示了当地茶区美好风光和千年古茶道,又增添了皖西红色文化旅游,其作用是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档次,带动了茶旅发展。

3.2.3筑建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工程八百里皖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一段中下游主流江道,其沿途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深厚,名优茶荟萃,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旅游经济宝库。2014年6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工作。会议指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

该项工程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涉及近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差距;又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打造,为八百里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关于旅游长廊路线建设,应以八百里皖江为景点,以徽文化与茶文化为互补,建设一条茶文化旅游新干线。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建设茶文化生态基地及养生休闲观光园。将长江两岸的皖南茶区、九华山茶区、天柱山茶区、宣郎广茶区等重点主产区建设成生态观光基地,以其优美的湖光山色茶园风光吸引旅游者。把分布在皖南、皖西的牯牛降茶园、仙寓山茶园、天柱山茶园,打造成千米高山养生休闲观光园。因为这些茶园,不但因山高空气新鲜是优佳的天然氧吧,而且生长在这些高山的茶树,树势高大,叶花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由此通过生态观光园的打造,把国内外消费者吸引到此地,休闲、养生、观光、旅游消费。第二,构建茶马古道与中西茶文化交流中心。疏通皖江南岸的茶马古道、贵池秋浦河,长江古代水运茶道、青阳古徽茶道,修复古代的关口、驿站、码头、渡口、石路古道,吸引中外茶文化爱好者来此考古、探险、考察、怀旧、游玩。此外,将沿江的秋浦茶艺馆、池州茶博院、九华佛茶艺馆、徽茶博物馆建成中外茶文化交流中心。通过馆藏的大量古今中外茶具与非物质文化技艺、产品展示、观摩以及精粹茶道和茶艺表演,加强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第三,重塑八百里皖江茶文化旅游风光。首先搞好皖江名优茶产地游项目,建设好九华佛茶、天柱剑毫茶、汀溪兰香茶、金山时雨茶、敬亭绿雪茶、黄山毛峰茶、祁门红茶等名优茶精品旅游基地,使广大旅游者有一个良好的采茶、制茶、品茶、购茶体验场所,让其充分体会“东方树叶”的无穷魅力。其次,拓展禅茶一味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位于皖江境内的天柱山、迎江寺、齐山、九华山、赭山、太白楼等寺庙,每年都有几百万游客、香客涌入,尤其是韩国、日本、东南亚香客众多,为此通过禅茶一味文化旅游项目拓展,挖掘茶文化与佛文化资源,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皖江茶文化旅游。与此同时,筑建好八百里皖江风光与茶文化旅游长廊工程,将沿江的太湖、潜山、东至、贵池、石台、青阳、铜陵、泾县、旌德、绩溪、宣城、郎溪、广德等区县各地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与其茶文化共筑建成一条旅游长廊,并且完善软硬件与网络配套设施,使其形成一个活跃的旅游经济带,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综上所述,皖江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不但可加快安徽旅游业与茶业发展,而且还可拉动沿江几十个区、县的运输业、物流业、饮食业、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通讯业等行业共同发展,必定会产生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248.

[2]甄丽君,陈秀楼.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94-95.

[3]吴大明.欧盟旅游一体化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3(5):55-57.

[4]吴惠敏.安徽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文化促进[J].江淮论坛,2009(2):173-179.

[5]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6):660-663.

[6]宗敏丽,祁黄雄,吴健生,等.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15-320.

[7]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76.

第11篇

“这款茶的包装成本比较高,用的都是环保材料,盒子是可再生林木,泡袋的印刷油墨是大豆做的,无毒,是可以吃的。”何一心一边说着,一边把泡袋放在嘴里蘸了一下。“这款茶的原料是适制武夷岩茶的新品种,目前定价还是偏高,接下来价格肯定还要调整。好茶不一定得卖高价。”

其实,何一心不排斥高端茶,但在他看来,高端茶只是茶企技术实力与产品优势的体现,不能将它作为主流产品进行推广,健康的茶叶消费还应回归大众。“凡是畸形的都是短命的。”他形象地把茶叶畸形消费比作“畸形儿”,“正常人有两只手、两条腿,像四只手、四条腿的畸形儿,能活得久吗?茶叶畸形消费也一样,无度地生产,弄虚作假,一味地高端,脱离平民化,即使产值会达到千亿,但终究是病态的,势必是不会长久的。”

近几年来,从福建到全国,茶产业发展迅猛,产能已经过剩,而茶叶销售与消费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主流生活习惯明显脱节。“一斤茶卖七八万,说实话,我喝不起。价格定得这么高,就是贪腐的表现。畸形消费发展的结果就是畸形社会。”他进一步分析说,高端茶会所是滋生畸形消费的温床,有些已经偏离了茶本身,甚至与茶的精神相违背。“茶是清新、高雅的,可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茶饮、茶食、茶疗等等。但是,如果演变成另类,对整个茶行业所造成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何一心说,2014年将是中国茶业的变革之年,也是福建打造千亿茶业的起点。因此,茶叶消费必须回归原点,恢复健康,稳健地推进。茶会所也应该走平民化路线,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播正能量的窗口,把“国八条”的新风融入茶道,给千亿茶产业注入新活力。他建议,首先,应继续推进有机茶、健康茶的发展,提升茶叶品质:其次,实现茶叶价格回归百姓消费,告别畸形消费;第三,提升茶叶生产水平,提升茶叶附加值;第四,茶业协会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推进茶叶消费大众化,带动茶农走合作社道路,提升茶农收入;第五,茶企除了要意识到“走高端路线无异于自杀”之外,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基础上,包装要改进,价格要合理,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提升,倡导健康消费。“得民心者的天下”。

第12篇

正是俗话说的好,三代才能造就一个贵族。

有那么一个家族,已经历经13代的传承和沉淀,300年来始终坚持于安溪铁观音,专心做茶,虔诚事茶,永不言悔;有那么一个传人,弃文从茶,坚持家族的理想和追求,点燃血脉中那茶人的情怀,厚积薄发,终于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安溪铁观音企业――八马茶业。2009年4月,八马茶业掌门人王文礼因符合“完整掌握项目技艺、具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要件,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肯定,更是对这个家族300年来执著传承和坚定理想的尊敬。

唯有获得世人的尊敬,才是真正的贵族。

现在,让我们走近八马茶业,走近八马企业掌门人王文礼,走进这个发源安溪铁观音的家族,探索他们传承的故事,感受他们坚持理想的骄傲和深藏在血管之中的那种感动。

执著儒雅的八马掌舵者

南方有嘉木。

这句话是茶叶的别称,但如今用来形容八马茶业掌门人王文礼先生却丝毫不为过。他如同中国茶一样,内敛低调,朴实无华,却又有着谦谦君子之风,其韵沁人心脾。而正是他,用16年的时间,心怀天下,以至尊至雅的气度将茶行业――这个古老而平凡的民族产业推至巅峰,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安溪铁观音企业――八马茶业。

但在16年前,这个安溪铁观音家族的传承人却差点和茶叶擦肩而过。

当时的王文礼还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毕业后来到深圳一家大型报社从事记者职业。躁动不安的都市文化,华灯初上的斑斓盛宴,这些现代都市的独有景观,可以让许多年轻人轻易迷失,但却让这个有着300年茶文化血脉传承的王文礼感到格格不入。

于是,有些时候他成了这个都市的看客。“当看到在一些高档场所,一杯咖啡的价格竟是茶水数十倍时,我的心里感到莫名的痛楚。”在痛楚之余,王文礼突然意识到蕴含深厚文化的茶产业拥有巨大商机,他预感崛起的中国即将是饮茶的大国。而他的家乡是千百年来种茶、制茶的胜地。巧之又巧的是他的家族正是掌握着百年传统制茶技艺的铁观音世家。造福家乡百姓、弘扬民族文化似乎注定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与宿命。

终于,他做出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抉择一一弃文从茶。他毅然辞去了报社记者工作,离开深圳回到家乡,起初,他还担心家里人会反对,没想到流淌着铁观音血统的家族早就指望文化水平最高的他要挑起大梁, “做最大最好”是家族的企盼。于是,他于1993年办起了安溪西坪溪源茶厂。不久就注册了“八马”商标,同时成为八马茶业掌门人,开始了锻造中国茶叶品牌的艰辛历程。也正因为王文礼受过高等教育,又经历记者生涯,奠定了王文礼做企业总会超越别人的基础。

三百年传承成就贵族风范

“我是从小喝着铁观音、听着家族传奇故事长大的”, “我坚信术业有专攻,唯有专业和专注才能做得最好”。王文礼如是说。天生茶人,300年的传承,13代的坚持,那澎湃于血脉之中的理想正是他回归茶产业最深处的原因,或许这也可以归结为宿命。而这一切,早在273年前他的祖先发现第一株铁观音茶树时便埋下了种子。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一带,也就是王文礼的故乡,有一位叫王士让的仕人,一日,他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遂将其移植南轩之圃,王士让对茶树适时采摘,精心烘制。加工成成品,并将此茶献于内廷。深谙茶道的乾隆饮后甚喜,觉得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形如“观音”,乃赐名“铁观音”。这个传说,也就是铁观音传说中的“皇帝赐名”说。关于铁观音的传说至今没有定论,但社会学家却偏向此说,认为在历史上,名人命名总比民间命名更会流传。对此,王文礼却不乐意争论,他说,关键的是要把老祖宗的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由此,这个家族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守护,他守护的不仅仅是那一株安溪铁观音茶树,守护的更是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还有那一种高贵但又略带有一些孤独的理想。

这正是这个家族最可贵的财富,也是八马最神奇的韵味。

八马领跑安溪铁观音行业

王文礼知道,茶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他更知道。这个老行业要以新思路去经营。于是,与许多茶商留守家门前的市场小心经营的做法大相径庭的是,他大胆地舍近求远,千里驰骋,长驱直入深圳特区。只不过,这次的他要带给深圳的是另一种沁人心脾的茶香。

1996年。世界零售巨鳄沃尔玛中国第一家连锁店在深圳洪湖开张,在严格的审核条件下,八马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沃尔玛购物广场内开设专柜的茶叶企业,八马茶叶优良的质价比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风靡了整个特区。

当深圳特区这一多少茶商梦寐以求的“山头”被八马牢牢占据时,八马并不满足于“占山为王”,随着名茶进名店的“跟进战略”的启动,短短几年,八马迅速打开巨大的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八马已进驻48家沃尔玛连锁店,茶叶专柜进驻率约达58%,沃尔玛计划15年内在中国发展至3000多家,八马将全面跟进;天虹商场,中国合资经营的大型零售商企业,八马进驻26家,茶叶专柜进驻率85%;华润万家,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之一,中国零售企业百强第九,广东省同行业第一,目前开设40家,茶叶专柜八马进驻率100%。

八马并没有就此止步于国界。向世界弘扬中国茶文化、做世界铁观音第一品牌的使命感驱使八马向海外市场迈进,八马已和世界500强企业三井、丸红公司等主要国际乌龙茶进口商合作。并成为日本最大的茶饮料商三得利、乌龙茶饮料始祖伊藤园的主要供应商。八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铁观音出口商。

同时,八马也开始了快速发展连锁经营。在深圳,八马连锁店已近百家,旗舰店、沿街标准店和大型商超专柜互相结合、合理分布,统一的标准化店面装潢、商品陈列和服务流程充分体现了大茶业品牌的高贵、典雅和文化。成为了深圳特区第一茶叶品牌。另外,在福建、北京、天津、河南、山西、东三省、江西、广西、陕西、新疆……八马之灯迅速照耀全国,截至2008年底,八马门店数350家,居全国行业第二,安溪铁观音企业中位居第一。

八马创造安溪铁观音传奇

16年来,八马茶业在王文礼的带领下。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安溪铁观音制造商,多年来营业与纳税稳居安溪第一。如今的安溪也早已从贫困县脱胎换骨为馥郁芬芳的“飘香城”,在国内、国外茶香四溢。

面对一手创立的非凡企业。王文礼冷静地说,前辈因时代原因无法将铁观音做大。而到我们这一代恰逢盛世。铁观音这一茶树奇种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这是历史的机遇,更是历史的责任。

从先祖王士让发现第一株铁观音茶树起,八马茶业就注定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不仅是铁观音的发现者,也不仅是铁观音的推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中国茶文化的弘扬者。安溪铁观音制作技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身份可谓实至名归。这份熠熠生辉的荣耀背后,承载着道不尽的历史与奇迹,正应了“天生天养。土修其善,御赐其名”。至此,八马也多了一份责任,成为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标准的缔造者。

一个家族史,就是一部茶文化史,这在中国现代茶史上非常少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风云怎样变幻,他们世世代代300年来专心做茶、虔诚事茶。仅这份难能可贵的专注就是一件至尊至雅、极富中国文化精髓的事。

走出八马茶业,想起了八马的一句核心广告语:心造极,韵自成。

蓦然感动。或许这便是一份骄傲,一句藏在这个家族所有人心中的一句宣言。这声音已澎湃了整整300年。

八马之最

1 1993年,安溪八马茶业成立,是最早成立的铁观音民营企业之一;当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连续16年纳税额居安溪民营茶企第一;

2 1997年开始与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合作,首家在沃尔玛开设茶叶专柜,开创我国茶叶在大型商超设专柜的现代营销渠道;

3 2000年,八马茶业网建立并投入使用,成为业内最早一批建立网站的企业,日点击量6000次,被评为安溪铁观音优秀网站;

4 1997年,八马品牌注册成功;2001年,由著名策划机构“奇正九鼎”进行品牌策划,为“八马”释义辞源说法;提出“百年执著、专家品质”的品牌核心广告语;

5 2002年在铁观音行业中首家通过IS09001:~HACCP双体系认证:

6 2002年最早导入茶叶的可追溯体系,2005年获中国十大放心茶品牌;

7 1998、1999、2005连续三届荣获铁观音顶级茶王,并且三次均由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罗豪才颁奖(业界仅有),其中1999年拍卖7万元创拍卖新高;2005年(人民大会堂茶王赛)是茶王赛中规格最高的一次;

8 2006年6月经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批准,通过Qs认证,成为铁观音茶企首批取得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市场准入证的茶叶企业;

9 2006年八马投入巨资建立龙门工厂,是全球铁观音的样本工厂,高清洁化、不落地的生产车间,是中国最先进的茶叶精制厂;

10 2006年八马承担的国家948重大项目――唯一的乌龙茶GAP示范基地,并通过现场验收;2006年铁观音行业首批获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

11 2007年“八马牌”商标铁观音行业首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被《中国茶叶》杂志社评为2006年我国茶界十件大事之一;

12 2007年八马茶业获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十佳企业榜首:

13 2007年八马茶业唯一进入中国信息化百强;

14 2007年获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获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15 2008年底八马在国内拥有直营连锁店已逾350家,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铁观音第一;

16 2008年我国出口鸟龙茶逾2000吨,占中国乌龙茶出口15%以上,占安溪县70%以上;成为最大的安溪铁观音制造商;

17 2008年八马茶业连续三年跻身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福建首位;

18 2009年八马掌门人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铁观音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