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14 11:3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泉城广场;公共设施设计

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之魂,是一个城市价值的体现。文化与城市的公共设计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化不仅通过城市的公共设施来反映,而且还改变着城市的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构建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因为城市形象是打开一座城市文化的主要窗口,是先被人感知的部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一件产品在具备必要的功能外;还应具备丰富的精神价值,这样也就说到人的情感需求;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人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活日用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宏伟的艺术工业的任务……在于探索简单的、健康的、令人信服的愉悦原则,并将此原则应用到比目前更加宏サ幕器工业中,应用到生活的建设中。”由此可见城市的公共设施产品与人的精神需求息息相关;在实现产品自身功能外,还要体现城市特色,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魅力。融入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设施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由城市文化为导向为切入口,来设计城市公共设施产品也就尤为重要了。城市广场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阿果拉”是古希腊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代表,是公共生活(public life)的中心。阿果拉是雅典城邦政治、社会和宗教生活的中心,是所有政治的、公民的和司法活动之所。也是都市广场和公共空间的起源。古罗马时期,广场仍然是城市的核心,而凯旋门、铜像、碑柱也成为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一部分。由空间到公共设施的重视来看,这些公共设施无不体现着当时文化的特征。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济南,拥有丰富的名城资源,并形成了遐迩闻名的龙山文化、名士文化、泉文化,于1986年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坐落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带。它南临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约22万平方米,主体面积27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铺装达12万平方米。据统计泉城广场的公共设施种类数据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泉城广场公共设施种类和分布数据。

泉城广场是济南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济南市的文化核心,夜间七彩音乐喷泉吸引市民及游客纷纷驻留纳凉,健身舞、踢毽子、跳绳、滑旱冰成为了广场夜景装饰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是广场浓郁的文化气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地域范围内,世代耕耘创造,生息繁衍,自然易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环保性原则,从这些设计原则方面来规范公共设施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等,使设计出的产品达到实用、美观、环保等功效。

不同的年代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进而产生不同的城市空间与公共设施。泉城广场是济南市文化核心,凝聚着整个常识的文脉,从公共设施延展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若想在这样一个大的广场设计出一系列公共设施就要全方位考虑除功能以外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济南市代表性的荷花、柳叶、泉水等代表性的事物,在泉城广场公共设施方面也应有所体现。把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精神“物质态”;从造型、色彩、材料等元素进行设计,来体现济南市的文化特征。如,路灯、休闲座椅、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可以采用荷花、荷叶、柳叶、泉水等来衍生出抽象或具象形态,采用固定的主题色彩、辅助色和智巧色,采用木制或不锈钢材料来统一化设计,使设计出的公共产品具有统一性和品牌力度。

经过对泉城广场实地考察后,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其公共设施齐全,分布均匀,唯独一些公共设施后旧,没有足够给人一种新鲜的气息。部分公共设施没有体现出泉城文化,或材料应用不当,最终导致无法充分应用公共设施 。在泉城广场的公共设施中,从公共休息设施入手研究,这些公共设施多采用大理石材质,很少部分采用到木制材质,这样就会导致在天气较凉的情况下不会充分来享用这些公共设施,在拜访的位置来看也应与卫生设施进行合理的结合,来达到文明休闲,绿色休息的目的。

在色彩方面为了迎合泉标的蓝色主调,可以统一应用绿色调或为主要色彩。与泉城的水文化,天水共一色的特质相结合,也与泉城坐标色彩相呼应。座椅和观泉台若采用木质材料,就保持原来的木制原色,不仅能体现泉城广场古朴的本质,给人原生态的气息,也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在保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同时,对休闲设施进行形体设计,并能体现出泉城文化色彩。简单,如荷花,柳叶等有代表性的形态,来抽象设计。在摆放位置方面,休闲设施是人们休息和观景的辅助设施,在休息的闲暇时间里,人们一般会制造出一些垃圾,因此有必要与卫生设施结合摆放。为了避免卫生设施产生异味和破坏景色,所以要在摆放位置方面进行合理的布置。

总之,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作为弘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能很好的将地域文化作为公共设施的媒体,使公共设施与地域民情相统一,同时挖掘新的文化特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相结合,那么仅仅是一件公共设施,就能足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的高度与品味。不仅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文化气氛,还提高文化的知名度,潜移默化地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天军.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南康康,张思望.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 [J].西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第2篇

公共设施是以满足人们进行户外交往、运动需求为目的的公共用具,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常常被认为是“城市家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希望生存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对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第一,物质生活方面,增加公共设施的种类,功能更加强大,能应对户外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公共设施的造型形式,使其具有形式美感、文化韵味,能获得身心愉悦和文化认同。此外,由于公共设施置于开放的公共环境中,是城市空间中的主要元素,具有展示城市文化、宣传城市形象的职责,这使得公共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视觉“语言”,用其形式感讲述着城市的文化故事。现代城市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它们应具有好的功能、美的形式、文化内涵,利于推动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二、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

公共设施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进行的设计更应深思熟虑:考虑功能、人机尺寸等物质要素是设计的第一阶段。而站在满足精神审美、营造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是更高层次要求,也是创造完善公共设施的必要条件。

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文化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原因在于:首先,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是以文化为导向。文化与设计密不可分,文化属性会让现代设计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公共设施的设计也不例外,以文化元素为导向,才能将公共设施引向具有人文关怀、文化情感的正确发展方向。其次,它是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特色的地理环境、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文化特点,一方面,地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大众的意识形态中,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能满足大众的文化情感诉求。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处于特定城市环境中,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使得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面貌的重要名片。扎根于本土文化,公共设施才能提高生活趣味、塑造城市品味。再次,它是以“符号化语言”为设计理念。挖掘本地文化特色与各种艺术元素并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将城市的精神与观念、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隐喻在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材质等视觉语言元素设计中,是实现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在人文化设计的思维下,增加了文化底蕴,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传递了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

三、景德镇本土文化特质及公共设施现状

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等。

(一)传统文化因素

景德镇,这个以“瓷都”美名享誉世界的城市,陶瓷艺术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景德镇本土文化面貌。东晋时期的景德镇,名为“新平镇”,开始烧制瓷器。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也叫“昌南镇”,开宝元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属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便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元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突飞猛进,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景德镇陶瓷的声誉。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设瓷局、置御窑,派专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清朝唐英督陶并著书,对古代景德镇陶瓷进行了全面的记载和总结,陶瓷工业繁荣。明清时期,景德镇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由于陶瓷贸易的重要性,当时的浮梁县为五品县衙。而就景德镇陶瓷艺术本身而言,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具有影响, “青花、玲珑、粉彩、色釉”被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薄胎瓷、艺术雕塑瓷也独具特色。“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陶瓷的风格。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技法在四大名瓷上更有突破和创新,陶瓷物品种类也得到扩展,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使得现代陶瓷艺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外,茶文化被也是景德镇的主要传统文化元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笆行》中也提到“自古商人轻别离,前月浮梁采茶去”。1915年,“浮梁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1997年浮梁县为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

(二)地域民俗文化及现代文化

1953年,景德镇被批为江西省直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 1958年创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教育为主体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拥有诸多御窑、古窑遗址、里弄小道、陶瓷博物馆、浮梁五品县衙等特色风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景德镇曾被作为国礼瓷,赠送给各国元首,如:斯大林、日本首相福田、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总统布什。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景德镇拥有著名的“十大瓷厂”。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来称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 1990年,景德镇举办第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2004开始举办每年 10月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2014年APEC会议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再次散发文化光彩。景德镇城市的发展和荣誉与陶瓷艺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在景德镇的业态环境下,形成了陶瓷商贸街、陶瓷艺术馆、雕塑创意集市、三宝村等等特色行业区域。景德镇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0%,瑶里风光、徽派建筑独具特色。昌江河是景德镇人民的母亲河,樟树是景德镇市市树,茶花定为景德镇市的市花。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 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到 2007年,景德镇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在景德镇城市的现展中,勤劳的人民将“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确定为城市文化标签,全面体现了景德镇现代文化特质。

(三)景德镇公共设施现状

在景德镇城市环境中,公共设施的设计已经在逐步将本土文化因素运用进来,也出现了很多能展现城市形象的公共设施,如:沿街的陶瓷灯柱、以制茶、制瓷为内容的浮雕图桥护栏、青花立交桥、传统风格报纸宣传栏等等。但其设计的文化性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少规划的整体性。在景德镇整个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造型形式很零乱,瓷灯柱和垃圾桶、站台无法搭配。其次,没有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如:在休闲广场这样的公共环境中,公共设施没有文化属性,与休闲广场的现代风格无联系等等。再次,没有全面地将景德镇本土文化展示出来,太注重陶瓷文化元素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没有做好文化多样性。景德镇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需要有更为科学性和指导性的方法,才能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营造人文环境、宣传城市形象。

四、实现景德镇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途径

将地域文化因素合理地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实现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步骤逐一展开:首先,要全面掌握景德镇城市公共环境布局,挖掘各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环境特色,这直接决定着不同区域下公共设施文化定位。如:昌江河河畔与生活社区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文化立足点就会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下的环境不同,也影响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如: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环境迥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适应周围,造型形式也会不同。所以,摸清各个公共环境的布局和特色是进行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基础。其次,要理清思路,科学地统筹好公共设施设计风格和面貌,文化的定位上,既不能“以一概全”,只关注陶瓷文化,而忽略其它本土文化特色,导致风格失去多样性;也不能过于“错综复杂”,想把所有的文化元素和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来充分表达,而失去了统一性。这就需要确定主体文化和次要文化信息,筹好各个公共环境区域下的公共设施的文化主体,使得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呈现出有主有次、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把握尺度,因地制宜地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蕴含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是实现人文环境的重点。最后,在分析和规划好人文环境格局的基础上,对公共设施展开细节的具体化的设计,这就涉及到对公共设施进行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的综合设计上。

那么,如何将已经统筹、规划好的文化元素付诸于公共设施这一物质实体上呢?以陶瓷艺术为例,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取其形”。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造型、传统吉祥图案、陶瓷材料、色彩都能为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并且其艺术形式和美感已经深入人心,将它们的造型、纹样、颜色、材质等视觉语言符号直接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能够获得公众的情感共鸣,也能体现城市特色。但在这个层面上,需要避免完全的“拿来主义”,避免“张冠李戴”或“画虎不成反类犬”所带来的丑陋感和不适感,不能让公共设施成为“三不像”的怪物。其次,是“延其意”。对陶瓷艺术元素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使得其在造型、色彩搭配、装饰图案上更具现代性和简洁性,在文化内涵上又不丢失原有的深刻含义,既能贴近百姓生活,又具人文气息。再次,是“传其神”。抛开传统陶瓷艺术原本具有的形式感,将文化精髓提纯出来,将“无形”的文化转化成“有形”的设计,设计出全新的形式去诠释文化精神本质,是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个层面上的设计具有创新性,但需要注意,新的形式首先必须具有形式美感,更要能实现其符号性的语言作用,能被大众正确理解和接受其文化内涵和意义,不可牵强附会、晦涩难懂。

鉴于陶瓷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对接过程,其它本土文化内容也需经历这三层面的思考和规划,才能实现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

五、结语

景德镇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以文化为导向、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视觉语言”符号设计为途径,全面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的人文环境,满足公众需求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柴威彦.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第3篇

 

城市广场是城市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为其配套的公共设施可以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的公共平台。

 

与城市广场的建造相比较,已使用的城市广场在管理方面问题颇多,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的现象依然没能解决。尤其是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设施损坏严重、广场秩序混乱、市民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已迫在眉睫,这对城市广场的正常运营、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形象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从管理的角度对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进行探讨。

 

一、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概述

 

1.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功能分析

 

不同的公共设施可以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它们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城市广场的服务内容。但当前主流的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功能都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特性。(1)基本性,即广场中的基础设施能被人感知的性能。这些公共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使用、娱乐、防护等服务。(2)环境性,即通过对广场公共设施的数量、类型、三维布局方式等进行设计与操作,使其运行效果符合人们的生活规范。(3)装饰性,即在保障了广场公共设施功能的前提下,对广场环境进行优化与加强服务操作。它包括直接的艺术处理,还有根据广场环境背景而进行的氛围渲染。(4)复合性,即可以通过少量的公共设施实现更多城市广场的使用功能。例如,广场中看到的大石墩可以起到隔离和修饰的作用。

 

2.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的特点

 

(1)具备针对性。与广场的管理不同,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范围小些,不再包括城市广场中的环境管理、卫生管理、绿化管理以及人员秩序管理等,它只是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加专业化,而且具体的管理手段不具有广泛性,针对性更强。

 

(2)管理人员的高素质要求。由于广场的基础设施是多样化的,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技术的应用。在对广场的基础公共设施进行初次安装与维护时,广场的管理人员一般不会样样精通,这就需要城市广场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方面都能兼顾。广场管理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能节约管理成本的支出,而且便于设备的维护,延长其使用年限,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3)管理时间长。城市广场的项目建设是短期性的,而城市广场的管理是长久的,当然这个广场消失时也就不存在管理一说了。每一个城市广场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时,就是对广场进行管理的初始时间。城市广场得到了长期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保证它的正常运转。这里的管理具体表示为对广场的公共设施的长期维护以及对广场工作员工的定期培训,而对广场使用者是长期的教育与指导。

 

3.对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进行管理的意义

 

当前存在的市政广场已不是主流,现代化的城市广场是以商业广场为骨干,其他类型的广场为辅助。人们脑海中城市广场的形象一般是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大型公共区域,因为它在我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具有开放空间功能的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它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形象的标志物之一,也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结合的产物,它创造了具有自然形态和艺术气息的开放空间。因此,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可以通过作为城市名片的广场向外推广,进而被人熟知。

 

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模式类似于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要使实际建成的城市广场符合预定标准,并最大化发挥其用途,必须有与其对应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不但使城市广场鲜明地呈现了城市样貌、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而且增强了城市自身的凝聚力和对外信誉度,进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解决城市的民生问题,最终稳定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二、当前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1.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过于死板。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的思路已跟不上现代管理的步伐。统一管理易于资金的筹集,可以及时对广场某个公共设施进行重点维修;分级管理工作目标明确,便于日常的简单维护。但是,两种管理方法的行使权限模糊,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工作效率低下。

 

第二,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经费不足。城市财政补助是广场公共设施维护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经费的多少与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紧密联系,除非拨款环节出现漏洞。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城市实际财政拨款低于计划拨款,使得广场管理单位很难正常工作。

 

第三,城市广场的管理工作内容局限,市民素质低。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但仍有不少城市居民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公共设施,比如在广场建筑物上随意涂鸦、践踏草坪等。市民素质不高、城市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2.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措施

 

首先,加大城市广场设施维护资金的投入,严格监督费用的使用。国家新税制的改革为城市广场提供了稳定的补助资金,可是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维护项目是长期而花费巨大的,加上人们对广场设施要求不断在上升,管理维护更难。因此,必须在维护费用上采取措施。除国家拨款以及明文规定的收费设施外,需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比如通过为企业打广告做宣传的形式鼓励企业、个体向城市广场投资,还有社会的捐助等等。

 

其次,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与市民的业余生活联系密切,可以选择发动全民参与此工作,积极摸索管理新策略。可通过成立广场文明办、广场基础设施管理意见办等分支机构,结合惩罚与教育的方式,大力宣传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的意义。可定期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基本素质,吸引更多人参与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

 

最后,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广场。利用前沿技术对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进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广场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新建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对广场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模拟等操作,实时提供动态信息,为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维护节约成本。

 

另外,要健全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依法加强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走社会主义法制化道路。

 

三、结论

 

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虽然不同于国家的一些大型项目管理,但其关系到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其管理的每个细节。简而概之,要做好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从城市广场客观情况出发,调动管理者的主观积极性,按能力合理分配其职,保证城市广场公共设施的管理有序执行。

第4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 设计 方法 通用化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72-02

引言

在公共设施通用化设计中最基本指标是针对所有使用者,即全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产品的使用均有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性。使用兼具经济性、质量优良且美观、对人体及环境无害的公共设施,有关设施产品的“通用性”绝大多数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某些部件或配件的互换性,“可共用”的相关结果相对较少。从这一点上看,人们对“公共设施通用化”尚未引起关注。

1 通用化设计的简介

1.1 通用化设计的定义

通用化设计(Universal Design)也称作全方位设计或全民设计,是由美国北卡罗兰纳大学梅斯(Ronald L Mace)博士率先提出的。此概念是指“提供所有的人,不分性别、年龄、个人能力与身障程度,都能够舒适安全使用的产品、建筑或环境的设计理念”。

通用化设计应把握的方向是:把通用化设计理念融入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弱势受众群体在使用产品时的自尊感,并带来了舒适、便捷、自信、轻松等使用感受。有些广为人知的标示都遵循通用化设计,并且这些标示已经被全球大众所接受,因此如何将通用化设计灵活运用在各种标识或公共设施的设计上,是设计人员要着重考虑的。如何才能使产品的使用功能更适用于使用人群,并尽可能在不进行任何改造或特殊设计的状态下,为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提供平等的使用机会,成为所有人都能方便使用的设计是通用化设计的最理想状态。

1.2 通用化设计的现状

随着“人权”、“人性”的提倡,通用化设计日益体现出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目前所有的理论、原则、方法都是建立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之上,尤其是以西方国家的资料与研究为主。对于通用化的定义也是属于较为理想化、较为广泛性的早期定义,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不同属性的产品上,也并非是设计中通用的原则。

通用性设计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每个角落,甚至连网页、海报、宣传单等都或多或少地照顾到不同使用者的使用情况。在产品方面,国外很多企业都在进行通用性的研究与应用翻。有些企业内的通用设计规范已纳入国际ISO标准,而产品对象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通用设计概念,所以可由各个企业及不同的国家属性各自定义符合其背景的通用性原则。像在日本有许多企业已把设计产品的通用设计原则融入公司的经营策略当中,例如花王、Toyota、Panasonic等品牌,各家皆有自己的通用设计原则,甚至在不同公司和产品皆会有不同的通用设计原则做为各企业的策略。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禁忌、喜好、思维、思想,甚至在消费群体、消费心理上都会有所不同,依照企业属性的不同或专长不同可订定出不同概念的通用设计方案,也是在企业中较为多见且实用的方式。因此许多公司、企业及其他生产单位在不断探索通用化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加强产品的实用性。

2 通用化公共设施特点

通用化公共设施是在大众可活动的场所提供的某种服务于公众或具有某项功能的装置。在设施上能简单明了的显示出使用方法或能够让民众在看到图案的同时就能联想到它们的意涵是通用化公共设施的主要特点。在不同环境条件或不同使用情境下,通用化公共设施一般遵循以下七大特点,也是公共设施实体和信息呈现方式。

1 平等性:设计应该不分对象,让所有的用户皆可使用,设计不应该局限在某些使用人群,也不应该排斥某些使用人群,使用者应享有同等的权益。如老者、孩童、病患、身障者也要能方便使用,并尽力维护他们的安全与隐私。

2 灵活性:设计要能适应大范围使用者不同的喜好和能力等,此原则是希望设计是有弹性的,让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有所调整。例如:电梯中有一般高度的按键及较低高度的按键,可供身高不足、老弱残障人士等需求者的使用。

3 易操作性:简易的操作模式可以让使用者不需要特别思索或额外的文字说明就能懂得使用,在接口的操作或信息的提供都应该尽量简洁,不易让人产生混淆。

4 多元化的感应性:设计在信息的传达上可使用多种不同的模式,设计应该要有多种解决方法让不同能力的人都可以使用。提供用户以视觉、听觉和触觉多重的模式来使用,让听障者可看闪光灯,视障者可听响铃、触碰点字或触碰到地板磁砖凸起点,以此让身障者皆可使用。

5 宽容性:设计要将使用上发生危险和错误的机率减到最小,设计要尽量避免让使用者在使用时发生危险或错误,就算使用时真的发生错误也要提供警告或可挽救的措施及容易弥补的方式以保护使用者。如同在ATM机上的转账功能,在转账过程中会有防诈骗提醒,或是在点选跳出或确认页面时,接口中会将指针优先选择于“是否确定转账”的“否”,以避免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

6 省能性:设计应让使用者不用耗费过多精神、体力等,设计应该让使用者可以轻松地使用,不需要花费过多体力。地铁车站或机场往往会再前往路程较遥远的笔直道路上设立平面式手扶梯,以便于携带重物者或行为不便者能节省体力快速到达目的地,平面式笔直手扶梯也减短了代步所需要走的远距离路线。

7 空间性:设计要注意到适当的尺寸和空间,设计要能考虑到使用者的身体尺寸或是可能的使用姿态,保持良好的视野和舒适的感觉,以辅助把手为例,设计时要参照不同使用者其手握的尺寸、可能变换的握法等。

3 公共设施通用化设计方法

3.1 设计多元化

由于社会中有各种不同领域及生活状态的人们和多元的文化,再身心状态、种族文化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性别、年龄、职业等。应以多国或各民族可读懂的图标取代文字讯息,以及不使用有两性区别的专用设施。

加强普遍认知力。将细节设计暗藏于公共设施的设计之中,是所有使用者皆可使用的立足点,公共设计本是面向于大众的设计,更应具有认知和识别的能力,这需要在设施设计的细节处多加琢磨,并且附有牵制性但目的明确的贴心设计。

多以图形示意。整顿公共设施或者设施使用过程中的秩序性,可以让使用者在规范内更顺利地使用及操作,而考虑公共设施对于使用上以及所处环境下的经济效益,除了让所有人都有能力使用之余,也应该考虑到建设的花费是否造成经济上的负担,设施造型的形式不应过于华丽浪费,且使用材质应符合环保原则,鲜明的道路标识是最有指示性的公共设施,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人群可适当的加入指示图形,图形应造型简洁色彩明快,这样避免了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者在使用时造成的误解,这也是考虑到为多元化人群设计的必要性。

3.2 设计易用化

使用者对公共设施的有效性及满意度完全取决于当下的使用感受,更实用更贴心的使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设施的使用率,良好的设计规划能减省麻烦与不适。走入误区的是很多设计师把简易性与易用性画上等号,但是简单外表下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容易使用的。因此简易的使用形式和易读取的信息传达方式才能够使民众更有效率的接收公共信息及高效的使用设施。

缺乏对易用性考虑的设计,是因为设计过程中缺少了对设施经验的累积,凭空想象或由喜好进行设计,其实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形成无形的潜意识的需求,也许只是因为某些事情让使用者必须停下脚步去使用某些公用设施,进而发现现有设施上缺少了某项功能。

明确公共设施造型。公共设施应迁就于使用者,设计出容易理解及简单操作的公共设施,是在大众活动场地所需要的产品,在造型利用线条的处理方式可以引导、限制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进而省去繁杂的文字说明,简化使用步骤或程序,让使用者在公共环境下轻易地完成某些目的公共设施的设计。

增加电子设配。公共设施能提供用户迅速达成目的的作用,而非拖延使用效率,在有些公共设施中需要添加适当的电子设配以供人们参考,而公共信息的提供、设施的设置方式与设置地点,皆会直接影响设施被使用之的效率,例如在公交停靠站时,会有多辆公交车线路,不同到站的时间、线路的延误都是使用者不确定的,即时的显示此类信息业方便让人做出更合理的时间安排。设施设置的位置是否显眼也属于公开性程度的规范,而有些候车亭中的信息提供方式以平面为主,夹杂广告居导致了信息量过度、版面不易读取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照料到文盲、儿童或老人的可理解性或易读性,这都属于易用性差的问题,可配合听觉音效设施、互动性看板的设置及路面引导图示等交叉运用,更直观的、更容易让所有使用者理解的,以便于乘客更迅速获取乘车信息,并增进资讯的易读性以及用户掌握信息的及时陛,适度的指示图辅助或单纯化、单一性的功能性设施设计,可提升多元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化繁为简的易用性效果。

3.3 设计集约化

集约化作为常用的设计形式,实质是对统筹原理的应用。集约化也是对产品种类的归纳.通过集约化的设计处理,使得各种各样的产品能变得统一、有序,以便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如在公共场所中的座椅,现阶段多为坐凳或有扶手、靠背的椅子,但对这些产品进行集约化收纳和合理的规整,也可以将扶手处加大使用面积,方便放置笔记本电脑等。

公共设施中集约化的设计并非局限在收纳设计,也应该具备宜人性,公众可以体验到使用设施乐趣及其他便捷,是位于公共空间当中,其所传达的意义及用途被大众所认同的设施,有利于众人所使用。

合理利用空间。在服务好使用者的初衷下,要避免公共空间的闲置,适地性问题将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之便捷性问题,例如合理安排公共设施设置的位置,利用好闲置空间,考虑到使用者的体能问题,避免产生更复杂或更耗能的活动,同时也要避免设施比例失衡造成的使用不便,比如为了美观和整体空间规划效果而使休息座椅面过小或材质并不适用于当地的气候状况。又如在座椅的放置问题上,要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过于紧密而产生疑虑,或者出现沟通与传达之不便等。合理的环境和公共设施设计能够引导使用者趋向正常且正确的使用模式,摆脱使用过程争议性,提升公共安全系数。公共空间的浪费和大众在公共场域中使用空间配置不当,不仅压缩了活动空间,还在使用上徒增了不必要麻烦和安全隐患,而造成公共场所欠缺的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可在闲置空间的规划上,将可用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之间做连结,发挥公共场域中的社交性。有高有低的扶手可让不同生理机能的人群都能够方便且更加舒适、顺利的使用。走道旁有显眼的辅助设备,使用者在走路时皆能适时利用,形成有秩序的空间,增进使用上的流畅度,提高使用效率继而发挥使用功能。

3.4 同理心设计

同理心设计是从对方的处境及角度予以思考设计,并以使用者使用过程及心态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状况。正所谓从使用者的眼睛看世界,是从使用者角度去思考,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帮消费者着想,凭想象出来的设计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往往使用者反而并不那么想或是根本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有效的资源,叉添置了多余的设施功能。

添加救急工具。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运用同理心应该探讨的是使用者的紧急需求,或是在突发事件时应如何面对,如要预留好空间和场地或在人流集散的区域内设置明显的急救医疗器械,在公共活动场地内,尤其像公园、广场这类人群活动范围较集中的区域,一般设有售卖机,却很少设有紧急救难空间与相关设备,以供等候邻近路人甚至是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予以急救或紧急通报系统的使用,因为大多数过路人身上不一定携带求救或急救工具,或因不了解在地文化及在地求救信息而不一定懂得如何求教,所以当公共设施中能提供所有人皆能理解并可善加利用之工具设备时,则使得公共设施能发挥其最完整的同理心设计意义。

第5篇

关键词:邻避设施;邻避情结;邻避运动

邻避,简而言之,指地方居民反对将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设施建在居住区的意识与行为。对周边环境或当地居民情绪有负向影响的公共设施即为邻避设施。邻避设施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其设计可能对附近社区产生负面影响,除影响居民健康或降低生活质量等,也可能冲击房地产价值、甚至危急生命安全。反对邻避设施的态度即为邻避情结,在邻避情结下发起的抗争行为即为邻避运动。由之衍生的还有邻避心理、邻避现象、邻避冲突等。随着公民权利意识醒觉,各地区的邻避冲突呈增长趋势,尤其近年来国内若干典型的邻避事件,不得不引起关注,邻避运动与环境行为有重合部分,都是底层群众自下而上发起为争取自身权益而的做出的努力。

一、国外关于邻避的研究

(一)邻避的缘起与成形

NIMBY正式出现,以欧・海尔在《公共政策》上发表的《你不要在我的街区:设施选址和补偿的战略重要性》明确提出(Not In My Block)为标志,认为垃圾掩埋场、核废料储存场、焚化炉等具有污染的设施是邻避问题的核心,就是所谓的“邻避设施”。

(二)邻避行动产生的原因

邻避行动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针对相关利益诉求,当地居民将邻避情结转化为集体行动的产物。

1.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认为,基于个体理性的考虑,社会成员具有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与曼柯・奥尔逊的“搭便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涉及到公共物品时,公众不支付任何费用而坐享他人之利益。考虑到邻避设施带来的可能危害,采取应对措施无可厚非,其实展现的是群体的自我矛盾态度,原则上赞成政府的施政目标,却不愿成为承担任何代价。基于此,国外学者将社区居民对邻避设施强烈反对的态度称之为“邻避情结”,邻避情结的构建需两项条件:公共设施的建设具有服务性和必要性,二是自私、地方偏狭主义限制了社会福利实现的进程。

2.心理学相关因素

(1)风险感知。邻避情结发生于居民对公共设施负外部性影响的风险认知。地方居民对设施风险的感知敏感度要高于专家,尤其在现有信息模糊不清、居民安全知识缺乏时,会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2)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是个体或群体之间比较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产生的消极情绪。对社会正义的阐释,John Rawls通过两条核心原则:第一,社会成员拥有基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一种平等权利;第二,社会的平等原则应该这样实现,它们被合理地期望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从而依附于职业和地位向公民全部开放。基于此,既然社会成员享有公平的生存权和环境权,将具有负外部性的设施投置到特定区域,尤其在信息不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当地民众产生不公平和相对剥夺感,这种邻避行动是对环境正义的诉求。

(3)对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质疑。邻避冲突是对已制定政策的质疑、抗争。邻避情结现象源于社会中许多重大公共设施,遭遇民主参与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悖论,由于决策过程过度重视科技与精英政治,民众意见被置之不理,无法参与邻避设施的选址议程,甚至被视为情绪化、非理性的乌合之众,成为邻避现象的关键因素。

以上研究对邻避情结的解释,可归纳为几项特质:一、对被感知为有害于公民生活公共设施的排斥;二、基于环境保护主义观念,邻避意识以社区生态环境权作为衡量公共设施兴建与否的标准;三、邻避运动的发展在于情绪性反应,而非任何技术层面的理性知识。

二、国内关于邻避的研究

国内对邻避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台湾地区,大陆关于邻避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些年对邻避运动关注度较高。

(一)邻避冲突发生原因

对邻避产生原因分析,主要从聚焦案例入手,探讨中国本土环境下催生邻避现象的因素。如在宏观背景模式下,对当前具体案例分析,社区居民在邻避冲突过程易于引发,当冲突无法达成妥协时,需寻求制度化途径来协调。也有人指出,由于政府主导性的弱化导致邻避冲突以及制度陷入困境,进而提出通过“制度化自主”方式来重构我国政府的自主性。也有学者指出公民社会构建邻避运动必然凸显。但在由于城市规划的技术理性、规划执行机制集权化、涉及公众利益的复杂性等因素,使公众很难全面的参与到邻避设施选址的过程。潘永强结合垃圾焚烧厂事件分析,归纳了中国邻避政治起因的几个要素:快速城市化、私有产权的确立、社区运动的兴起、民主参与机制的集权化,以及对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共谋的质疑[3]。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尚未形成,决策权仍在地方政府和专家所掌握,邻避运动的实际展开以及在邻避设施建址过程中的角色及发挥作用仍十分受限,化解潜在危险的尝试仍需借助制度化的手段方能实现。

(二)邻避冲突的产生过程

从邻避冲突发生过程看,何艳玲总结了“中国式邻避冲突”的四个特征:抗议态势呈螺旋式上升,区别于西方国家直线上升的抗议行动;邻避行动议题较为单一,区别于西方国家包含生态保护、政治参与、族裔平等多种议题;邻避冲突结果无法达成妥协,区别于国外以妥协方式告终。潘永强将我国邻避事件分为四个阶段:矛盾激化、投诉、集体行动和干扰。张向和以垃圾处理设施为案例,获得我国邻避现象的特征:生成范围的纵向延伸、邻避抗争途径和形态多元化、城乡邻避冲突具有显著差异性、邻避冲突强化了对制度的演化。

(三)邻避冲突的应对

台湾邱昌泰提出五项化解措施:成立非营利性社区组织、建立基层参与机制、加强政策对话与沟通能力、制定知情权法案,环保抗争从“邻避情结”走向“迎臂效应”,化解台湾环保抗争中出现的资金问题、选票问题、信任问题。何艳玲提出三项措施:保持政府中立价值念、畅通对话渠道、扩建政治吸纳机制。其他学者认为开通多元主体政治对话,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动态协商机制的构建以及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加强国家与社会的连接是调节邻避冲突的有效途径。

三、小结

尽管国内邻避冲突研究起步晚,成果仅以论文形式出现,缺少著作,观点重复性较高,操作性不强,鲜有立竿见影之感。但关注度比较高,从分析视角看,除了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更注重在国情民情背景下结合焦点案例予以分析。学术研究需解决社会问题和服务社会,对邻避研究不能简单的解剖一个个典型案例,在象牙塔内自娱自乐。更要有忧国忧民情怀,积极参与社会事件的进程中出谋划策,作为社会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探索邻避冲突解决之道。这需要勇气,更要坚持下去的信念。(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全权,陈相雨.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J].社会学,2013(10):87.

第6篇

说到安全,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字眼啊!但凡有一点儿的疏忽,就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迷路走失,高楼坠落,校园暴力,绑架勒索等等,由于我们的天真无邪与无知,这些危机随时都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都有爱自己的家人,一旦危机发生,就会给整个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与损失。

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安全,我们必须时刻防范着,因此,安全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使我们跨出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但是仅有安全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机,培养我们抗拒各种危险诱惑的自制力,是我们必备的防范武器。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多少社会新闻和实际案例都充分说明做到安全并非易事,这些血与泪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安全的意识。远离恐慌,拒绝暴力,真正学会自我保护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观看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视频了解到,很多关于安全知识的小常识。有很多事儿都要从我们身边做起,从小事儿做起,从小养成安全第一的好习惯。体会如下:

一、在家里

1、寒假期间在家要听从父母的话,不在家胡闹。不攀爬窗户、栏杆、防盗网等。

2、不乱使用液化气灶,不随意开关煤气开关。

3、不随意触摸接电装置、插头等,不随意动用家用电器,在家人指导下使用家用电器。

4、看电视要有时间观念,不常看,不长时间看,注意保护眼睛。

5、在家长的指导、监护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拿碗、拿筷子、自己吃饭等

二、在公共场所

1、不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丢垃圾等。所有垃圾分类丢入垃圾桶里。

2、爱护公共设施,花草等。不随意践踏草坪等。

3、不在公共场所戏耍打闹。

4、不在公共场所攀爬公共设施。

5、不随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三、在马路上

1、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2、走路靠右行,靠边行走。

3、不在马路上玩耍,打闹。

4、学习观看信号灯,黄灯站,红灯停,绿灯行。

第7篇

【关键词】邻避冲突 PX项目 地方政府 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现了邻避冲突,由此引发一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了对邻避冲突的关注和研究。地方政府在本地区投资兴建一些工业项目或公共设施,鼓励如垃圾掩埋场、核辐射项目、火葬场等的投产,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这类企业或公共设施常引发当地群众的不满,导致邻避冲突的发生。

一、邻避冲突的涵义

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邻避设施有所研究,而我国学者在21世纪对邻避冲突等问题开始关注。邻避设施称“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是指一些有污染威胁的公共设施。虽然这类公共设施可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当地经济,但是,对于公共设施所在地居民来说,环境和经济的成本均需要他们来承担,成本和效益并不是均衡的,会带来不公平。同时这些公共设施一般会给空气、水等带来污染,如核辐射项目、火葬场等。邻避设施带来负外部效应,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公共设施,如核辐射项目,不但对人体造成生命威胁,更是影响了设施周围地区,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茂名此次游行示威事件是对茂名政府拟建芳烃(PX)项目的抗议,芳烃(PX)项目则是属于邻避设施。

正是由于邻避设施本身的特点,居民往往会强烈反对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家附近。根据集体行动逻辑,承担负外部效应和成本的居民,会有较强的动机和组织能力来反对这项邻避设施,这促成了居民与地方政府抑或是投资建设方之间的冲突,即是“邻避冲突”。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属于典型的邻避冲突,是以环境保护为主要诉求对象。

二、邻避冲突发生的原因

(一)公民参与决策和权利意识增强

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逐渐完善,公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与监督的渠道拓宽,公众参与政治决策的意识增强。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公民参与社会决策提供载体,公众维护权益的愿望强烈。对于政府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政策,公民的关注度提高,而对于切实关系自身利益的项目,公民的参与度更高。茂名市PX项目的拟建对当地居民来说,关系到其居住环境和生命健康安全,其游行示威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众媒体、互联网迅速普及,越来越多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而当今社会的民主意识传播更是促进了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意愿。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可能会带来负外部效应的邻避设施,居民会感觉给自身可能带来极大的威胁,则会迫切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权益,聚集起来反对项目实行,给政府和投资建设方施以压力,以阻止邻避设施的建设。当地居民借助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以及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结合,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对态度,说明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二)城市间邻避效应传递

在此次的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中,不管是国内各大媒体网站进行迅速跟踪报道,连国外的媒体也迅速作出反应评论。而微博的普及则是为普通群众提供报道信息和议论的平台,一时间茂名反PX事件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而城市间邻避效应的传递在此次事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厦门、大连、福建漳州的反PX事件对茂名此次游行示威事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茂名群众在有形无形中收到其他城市的邻避冲突事件的效应传递,在一定程度也促成此次事件的发生。

(三)居民心理影响

邻避设施利益相关居民对邻避设施的专业信息的了解度不深,他们会主观地认为此类设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并且还会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此次邻避冲突中,茂名市的群众对PX的毒性其实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人与亦云、先入为主地认为PX为剧毒。大部分利益相关居民都会认为邻避设施所带来的良好社会效应是由全社会所共享,而其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却要由他们来承担,不满邻避设施建在他们家的后院而不是在别处。对于茂名市居民而言,他们面对的则是可能承担着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居住环境污染、身体健康威胁,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会让他们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三、邻避冲突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一)做好邻避设施评估

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引进一些工业设施和项目。但在项目的正式引进和建立前,当地政府应做好对项目的全面评估。对于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邻避设施的选址,对周边环境以及对当地群众的影响,都需要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予以精确评估,做出具体的评估报告,并及时将该报告让群众知晓。特别是针对与环境有关的邻避设施,地方政府更应做好相应的环境评估。提高环境评估技术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优化评估机制,增强参评人员的素质。

茂名市政府在拟建芳烃(PX)项目之前,就应做好对该项目的评估,包括环境、选址等。而就茂名市而言,政府对PX项目应有具体的解释,对其毒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合理的评估。同时,当地政府也可以充分展现PX项目的具体情况,表明该项目的优势及重要性。

(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知情权

地方政府应遵循“善治”的原则,使得公众承认其合法性及执行的有效性。在邻避设施正式建立前,地方政府首先应将拟建项目的计划向广大市民说明,通过新闻会、网络媒体等让当地群众知晓项目的具体情况,及时、全面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消除民间的不信任情绪。

其次,让公众参与到邻避设施计划的讨论中去,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各方利益诉求。针对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政府在前期虽然将项目建立的信息向广大群众报道,但当地政府并未建立群众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没有使得广大群众参与讨论。茂名市政府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平台和机制,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公众无法通过正确合法的渠道反应自己的利益诉求,只能进行示威游行。因此政府应建立公众参与的平台与机制,通过举办听证会、新闻会等,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如政府官方微博、网络论坛。使得当地群众公开讨论、理性协商,从而促进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意愿,维护公众的利益和诉求。

(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合法性

地方政府应加强公信力工程的建设,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得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就近几年的邻避冲突来看,特别是反PX项目事件的频频发生,一个明显的原因便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缺失,无论什么项目公众都对其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一味地反对,从而引发邻避冲突。从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可以看出,茂名市公众对PX极其敏感,对项目的建立尤为恐慌。在得知拟建项目的消息不久就进行示威游行。政府并未正式批准建立PX项目,只是在前期计划阶段,但群众对政府的行为不信任,又没有良好的反应和渠道,因此更加促发了此次冲突。地方政府为减少邻避冲突的发生,需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引导民众的共识,让公众对政府的行为逐渐消除质疑,提高政府合法性和公信力。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补偿机制

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健全有关邻避冲突的法律法规,用法来约束政府自身及企业行为,用法来保障公民的权益,保证他们不受侵害。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面对时,就如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解决邻避冲突,有确切有效的解决蓝本,也避免了权责不明、公民难以维权的问题。其次,邻避设施的建立使得当地居民受其影响,权益受到侵害,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对受到影响居民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评估,听取当地居民和专家的意见建议,通过现金补偿或非现金补偿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偿,以降低邻避设施周旁居民的损失,缓解其强烈的反抗心理,从而减少和避免邻避冲突的发生。

(五)厘清政府角色,完善决策机制

地方政府在引进邻避设施的过程中,应明确政府职能,厘清政府角色。政府在注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在项目引进前,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邻避冲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避免出现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政府可以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来完善决策,政府应给与专家充分的独立,发表意见的自由,以便更好地决策。同时,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最终决策建言献策,这样的决策更符合民意,政府也可树立公信力和展现其合法性。只有合理科学的、听取公众众诉求和建议的决策才可能最大化地为公众所接受,从而减少邻避冲突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在面对邻避冲突时,地方政府应发挥好其职能,努力完善自身治理机制,做好邻避设施评估,注重公众参与,使得决策更加公开透明,更加科学民主。同时,公众也应主动参与,理性对待。邻避冲突的解决在目前的中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鹏,童星.邻避型及其治理[V].南京社会科学,2010(8).

[2]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V].公共管理研究,2006(4).

[3]管在高.邻避型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V].管理学刊,2010(6).

[4]黄小勇.公共决策的参与困境及其管理策略[J].国家行政管理学报,2010(5).

第8篇

1.多维化

多维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二维的作品可以应用到三维、四维空间里;二是多种感官和媒介形成的多维化。多维化综合处理了多种信息,更符合时展潮流,符合人们的审美趋势,使得平面设计作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2.趣味性

平面作品的美观是很重要的,如果在美观之上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因素,则会使作品以具有亲和力的形式出现。观众在发现美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带有趣味性的东西,理解起来也较方便,也可以加深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印象,同时,趣味性的平面设计作能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二、共同创作方法在各类互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1.互动平面设计作品的分类

按照作品载体分,主要分布在报刊杂志类、日常用品类、招贴类、公共设施类等方面。报刊杂志类的平面设计主要表现在报纸的广告、杂志的反馈表上;日常用品类的平面设计主要表现在日用品的设计、视觉元素的传达上;招贴类的平面设计主要是广告;公共设施类的平面设计主要是指垃圾桶、长椅、路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上。

2.共同创作方法在互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1)报纸杂志类。报纸中最常见的是剪下优惠券并到指定地点进行消费的活动。杂志中的互动设计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日本的一本儿童读物,这本读物不是全部用纸质材料做成,而是有时会加入一些别的材质,例如中间会夹一个小镜子,目的是提醒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新颖有趣。

(2)日常用品类。在一些购物袋上,袋子表面是人的图片,设计师将袋子画面上人物的手恰如其分地放在袋子的手把,人提起购物袋的时候,会有一种拉手的错觉,吸引路人眼球,具有创造性。

(3)招贴类。在国外,招贴类的平面设计作品随处可见,设计师想象力丰富。例如户外招贴广告的海报上有一个爆炸头,前面放着一条长椅,当人在长椅上坐下时,头正好在爆炸头的前方,从远处看,就像坐着的人真的有爆炸头一样。在繁忙的工作、车水马龙的街头,看到这样一幕,还是比较搞笑的,得路人轻松一笑,何乐而不为?

(4)公共设施类。例如波兰一个啤酒厂将啤酒杯的平面图贴在一些酒店、旅馆的门把手上,人走进酒店旅馆拉门的时候,就像手里端着啤酒干杯一样,也让开门的人有一种喝啤酒的冲动,看似简单的创意,却起到了良好的传播宣传效果,为啤酒厂做了一个新颖的广告。

三、共同创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1.受众心理学方面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互动平面设计应充分重视视觉的重要性,毕竟平面设计作品首先是通过人的眼睛而获得第一印象的。人是脑力发达的动物,观赏平面设计作品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是在受众累积的观赏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受众在对作品进行观赏思考时,将看到的作品与经验进行衡量比较,产生两者之间类似性、单纯性等。类似性是指两者在形态、色彩等视觉符号中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单纯性是指在作品传达的信息复杂难懂时,受众会感知最简单的部分。平面设计师是信息的传达者,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一次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容纳了这些信息,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观赏作品时实际上是一次信息的分解理解过程,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作品信息进行再创造,得出自己的结论。

2.符号学方面

第9篇

关键词:太原市西山地区 城市经营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98-02

城市经营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即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等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及相关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进行重组营运,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太原西山地区城市经营的意义

西山地区是太原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总面积64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是太原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工业污染带。西山治则太原活,西山不治则太原不活。西山地区城市经营开辟和拓宽了西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视野与思路,有利于盘活存量和开发潜力资源。城市资产、资源的资本化市场集聚、重组和营运,增强城市活力,递增城市级差地租,在保证城市生存性运转的同时,加快城市发展性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为西山整治走出一条自主开发、持续推进、整体改造的新路子。通过西山城市经营,探索太原市城市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二、城市经营现状与问题

城市经营是以资金获取指向型为主导的。虽然获取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但在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手段往往取代了目的,获利最大化取代了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城市经营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结合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现状,西山地区城市经营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四种。

1.西山地区综合整治遭受资金制约。资金短缺是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最现实的困难,千方百计地“筹钱”几乎成为城市地方政府最突出的关注点和着力点。西山地区整治项目点多面广,资金需求量大,根据《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规划总报告》估算,西山综合整治成本大约需788-810亿元。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规划方案的资金投入额度与实际费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步估算西山地区综合整治成本大约需900亿元。政府缺乏足够的投资资金是制约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的核心和瓶颈难题。

2.土地开发市场化进程落后,筹资渠道单一。政府在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融资是土地由生地变熟地的又一瓶颈。从目前的运营来看,西山地区采取银行贷款等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融资利息过高;二是一旦贷款就需要支付利息,要求快速推进项目进度,但因体制原因,又推进不快,造成贷款不能充分发挥效用。西山地区综合整治若继续传统的投融资渠道,资金缺口问题将无法解决。外资和民间资本还未进入西山地区,也未涉猎城市公共设施特许经营权、以及依附于公共设施之上的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的拍卖转让。

3.管理体制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的使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无偿占用改为有偿使用。但由于管理体制的滞后,存在着许多土地使用的弊端。首先是城市土地的多头经营。拥有城市土地的村镇、工厂等单位,可以随意定价,卖地生财。城市土地成为单位所有,城市政府控制不住,也聚不到财。其二是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的失控。由于市政府控制不住土地的买卖权,也就难以控制每块土地的实际使用功能,易于造成城市建设布局的混乱。目前,西山地区城市经营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土地收储工作与手续办理工作权限不明,程序繁杂,市场运作的项目进展缓慢。同时,西山地区城市经营还缺乏完善有效的监督监管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对土地资源的集约性经营。由于体制等原因,在土地经营过程中造成土地相关手续办理时间长,时间越长,征用及拆迁成本越高,造成房价趋高,形成恶性循环。

4.易导致“地王”、“圈地卖地热”和牺牲市民福利水平等现象。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以来,土地日益成为城市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各地通过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的事实,也充分体现了加强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性,有利于从机制上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困境,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但依靠土地使用权作资本,极易无限度的抬高地价,而以极高地价拍得的建筑用地,特别是房市,就极易产生“地王”,导致市民不能承受的房价。城市政府以行政手段征地后批租的无本万利,加上卖地收益全归在任政府官员支配的吃子孙饭机制,构成了圈地卖地热的巨大动力。市政公共服务商业化,将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也必将使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失公平,导致市民福利水平的牺牲。

三、西山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西山城市经营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运作的模式,政府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出发,利用市场机制,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资源资产化,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重目标。加快推进西山城市经营,实现要素高度融合,互相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更多的收益,保证能够以足够的资金进一步推动西山地区综合治理,实现滚动治理、滚动开发、滚动更新,全面催变城市经济超常规发展。

1.开展城市规划经营,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城市经营是一种思想观念,渗透、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即: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规划利用其综合的观点和整合的能力,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布局,做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城市经营则发挥其驾驭市场的能力,成为贯彻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和保证。(1)城市经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城市经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不仅要有总规,还必须有详规,要对西山辖区内的功能定位、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企业集聚、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筑色彩风格、城市景观旅游、区域文物保护、生态环境涵养等具体项目做出详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及合理运营依附于公共设施之上的冠名权、广告设置权,规范开发行为,保持与塑造城市总体建筑风格,有效地控制好城市的总体形态和建筑空间环境,预防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禁止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开发活动。(2)合理运作TOD、SOD、AOD等模式开展城市规划经营。

政府利用自己对土地、信息、政策等的垄断,通过合理运作,从社会筹集资金。TOD、SOD、AOD都是对城市规划的经营,被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广为采用,在我国城市也正逐渐被采用。南京市正以TOD理念重新规划新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青岛市是SOD模式的成功案例,杭州以AOD模式开展城市经营。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引导开发建设的模式,AOD(Anticip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的开发模式,是城市规划—城市经营整合概念,是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手段。如果说,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信息带来的优势而进行城市经营,AOD则是政府充分利用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来进行城市经营。政府通过预先某些地区的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来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入,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即可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西山地区可以根据不同方位、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模式经营城市。

2.加强城市土地经营,政府垄断一级市场。土地是城市经营的关键。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城市的土地。土地升值,城市增值。(1)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在城市的国有资产中,数量多、增值潜力大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土地。通过土地出让获取收益,这可以说是大多数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因为这对政府而言是一条最为便捷和大宗的收益渠道。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达15000亿元。在很多地方,来自土地出让的收入规模甚至可以与税收收入相匹敌,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乃至主要的资金来源。由城市政府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已经成为各地城市政府竞相效仿的一个“定式”。西山地区土地经营要加强统一规划、尽早调配、整理,开发荒滩和废弃的土地,收回闲置土地,收购搬迁企业已贬值的国拨土地,以及低效益使用的土地,从而使大量存量土地资产升值。(2)政府垄断一级市场。土地经营的突破口是建立有形的土地市场,关键点是以“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方式垄断一级市场。西山地区要确保城市建设有投入、有收益,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必须经营好城市土地,通过对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规划使用功能、统一招标拍卖,完全垄断城市土地的一级市场,促进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控制土地周转的总量,根据供需的均衡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防止城市土地价格偏低或过高而造成的后遗症。通过土地经营模式,政府才能真正实现以地生财,有力地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巢”筑得好,“凤”就蜂拥而至了。

3.积极推动城市公共设施经营,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采取BOT(BOOT、TOT、BT)、PPP、EPC等办法,创新公共设施的经营管理和融资方式,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即谁投资、谁受益,有效地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利用政府掌握的特许经营授权的职能,发挥好政府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的特许经营权。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特许经营权、以及依附于公共设施之上的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等进行拍卖转让。拍卖转让的对象包括道路、桥梁、旅游线路、公交线路、景点公厕、商业网点、冷饮摊点、路灯、书报亭等有形实物的经营权,以及道路、桥梁、广场等设施的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等。

4.大力推行无形资产的商业化运作,突出城市特色。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形资产——城市的历史古迹、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精神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升值的重要源泉。西山地区要立足山西,辐射中国,面向世界,找准城市的灵魂、个性,作出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建立绿色指标,实施治理环境改变城市面貌的经营模式,使街道成为绿色的长廊,产业具有低碳、绿色、低消耗等特征,推动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能力;商业化运作无形资产,开发特色商业步行街,特产销售区,特色小吃街,民俗文化街等特色街区,实施文化名牌产品战略占领国际市场的经营模式;依托晋祠优质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天龙山自然风光,打造成为国内外的热点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5.健全机制,加强监督检查。(1)改革土地出让金的收取形式。经营土地除了改变城市土地的多头经营外,还有一项迫切需要改革的内容是土地出让金的收取形式。目前的普遍做法是政府一次性收取土地使用权期限(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内的全部使用费。当前的政府把土地的未来收益囊入其中,是一种吃子孙饭的机制。在卖地的收益和成本分配上,在任地方官员获得的基本上都是收益,接任的地方官员几乎承担的都是成本。因此,改革的方向应当是,让土地出让金恢复其地租的经济学本质,土地使用权的购买者在土地的使用期限内按年度分期支付,这项改革将对圈地卖地和地王的产生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2)设立审计,加强监管。监管是城市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方面。国家审计署网站2010年4月20日公布了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包括土地出让收支和土地开发整理相关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地方政府擅用土地出让金购车买楼,11个市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和“国有企业改制”等方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19.61亿元;3个市以低于基准地价70%的价格等方式,出让土地177宗0.8万亩;还有一些地方将应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以协议方式出让。所以,设立审计,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监管运行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集约性经营,加强项目监管、加强金融监管等,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是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周三岗.城市经营可持续问题探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7)

2.谢文蕙.城市经营的理念与模式.中国网,2003年8月;

3.李津魁.城市经营的10大抉择——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 居住环境 规划设计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关注,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生态理念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生态宜居住宅环境成为未来住居环境发展的方向。宜居的住宅环境体现人居住的舒适、安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住户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要求,使居住者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环保的室内外居住环境中。

生态理念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1969年,I.L.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就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理念,并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框架。随后,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践,特别是人类认识到全球环境恶化现象越演越烈的近二十年左右,生态规划理论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也越趋成熟。美国加州Berkley (1992)、日本北九洲(1993)和巴西库里蒂巴(2000)等城市纷纷提出生态城市建设计划,把生态理念用于了城市环境设计中。国内的研究与实践较国外晚,但由于充分汲取了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起步较高。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江西省宜春市的规划与建设,就应用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环境科学的知识、生态工程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的手段,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随后,安徽、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份也纷纷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纲要》,使生态理论在人居环境、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本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的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原则,融入生态化理念,从住区环境的总体规划,景观、公共设施的布局以及植物的配置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对现代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认识,以供商榷。

住区环境的总体规划

居住区的总体规划是整个规划过程的基本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谐的生活空间,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住区的绿色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的生理、行为、安全、社会交往及审美的需求。

在对居住区进行环境规划时,一般都要对基地状况做调查,如位置、气候、原有植被等自然因素,还有建筑、道路等具体人工因素。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构架和人工构架的规划。自然构架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气候、光照、声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科学利用这些因素可提高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性。人工构架是在研究人工因素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外环境的功能性、景观性。如使内外道路衔接顺畅,管线连接便利,并开发当地的人文景观,通过借景、组景、造景、分景、添景等设计方案的运用,达到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居住区交通环境是总体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城市干道,住宅区内道路应将居民的步行以及在道路环境中适合各种活动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交通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入口广场、小区主干道、次干道、宅前小道、室外停车位、地下停车出入口、自行车停放点等等。而停车场在住区中的位置很重要,规划时应从与环境保持和谐的角度出发,否则处理不当会产生噪音,破坏景观。在进行道路总体规划时,应按照道路与其他场地和公共建筑的关系做合理的分级设置。明确各类室外空间及其与道路之间关系的远近、密疏,有助于对道路的合理分级,合理地衡量外环境总体布局等。

现代住区的水利用规划主要从节水、降耗、低成本等方面考虑,如通过节水器具的使用、循环净化设施的设置,建立雨水收集及利用、中水循环和景观用水循环系统。在规划时通过屋面收集、大面积铺装收集或用暗渠收集雨水等方法,将收集的雨水直接进入小区的景观用水系统或经过处理之后进入中水系统;中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又可重复使用,进入中水系统或进入景观用水系统;景观用水应大力提倡利用雨水和中水处理后的排放水,这样可以节省淡水资源和降低用自来水的成本。

住区景观、公共设施的布局

住区景观、公共设施的布局与交通规划、组团及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住区的框架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区景观的设计,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区建筑、园林小品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布局,使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在现代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尊重,满足人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可结合园路、游园、健身场地、小型绿地广场等方式来促进居民与自然的亲和性,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态空间。如园路的设计走向充分考虑到居民出入的方便,坐椅、坐凳设置在小广场或扩大园路的树阴下,便于人们休息。小游园位置设置在商店、超市和公共活动场所附近,方便居民茶余饭后活动休息、游憩、购物。儿童游戏场设置在既方便儿童前往,又避开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相互干扰的地方,活动场地铺植草坪或其他软性材料,色彩艳丽,设置儿童玩耍的活动设施。绿地广场的规模、形式符合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既满足大部分人,又满足老人及儿童的需求。小区照明、健身器材、标牌、凉亭设施设置齐全,设立无障碍设施,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等。只有以人为立足点,从人的方位综合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生态住宅环境给人舒适、健康、欢愉、陶冶性情和促进邻里交往的作用。

在居住区公共设施的配置中,可以将社区和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起来,通盘考虑,使社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融入到城市中去,避免重复建设。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如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金融邮电等也承担城市功能,同时将城市公共设施也可以引入居住区内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以满足居民物质和生活的多元化需要。

植物的配置

植物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是一个活跃的表现元素,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要注重环境中各项景观和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更应注重绿化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和造景。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植物配置和造景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树种选择注重本土性

在进行居住区绿化中植物配置与造景不仅要考虑到植物的观赏性,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生物特性。对于绿化树种的选择应充分运用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选择乡土树种作为居住区绿化的主力军,最符合节约原则。因为乡土树种苗木易得、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省时省力,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生病,更加可贵的是乡土树种能充分体现和突出地方特色。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乡土树种,如江西的乡土树种有:黄杨、月季、牡丹、蜡梅、海桐球、紫薇、木槿、紫荆等。

(二)种植布局注重艺术性

现代宜居住宅环境注重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艺术布局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合理配植,将观果、观叶、观花的树种进行合理配植,使植物色彩、芳香、叶、花、果和植株的形态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做到四季有景可赏;其次应主次分明,在植物造景时可以结合绿地的功能来进行植株配置,重点突出某一种类型,以免产生杂乱感;再次应注重动静结合,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可以将水系作为景观主体,将水边植物和浮水植物巧妙结合在一起,将绿化空间串联起来。

(三)植物配植注重适用性

住宅旁绿地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二者关系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在居住区绿化中进行植物配置时既要满足观赏的功能同时又要注重改善小气候、调节温湿度和卫生防护方面的效用,通常情况下可以多种植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抗污吸污、杀菌能力的树种和花卉,如:夹竹桃、桑树、忍冬、银杏、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同时,种植时要疏密得当,将绿地自然贯穿、配置在小区内,在绿化时,要给居民的日常生活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场地,在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每幢建筑物前配置一开放式的小花园。做到各花园和宅旁绿化各具特色,甚至可以作为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使居民特别是儿童很容易识别。

(四)植物配植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系统稳定性越强。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间的变异性,其值越大,群落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主要指某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分类的多样性,其数值越大,群落的适应范围越广;生态系统多样性表现出生境、生态过程、群落的多样化,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强;景观多样性,是更高一级的多样性,决定群落的生态功能多样性、空间分布多样化。人居环境生态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在注重艺术性和适用性的同时,构建不同属性的景观(如水体、湿地、森林、山体等),构建不同功能的景观,增加景观多样性,满足社会对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而在注重本土性的同时,引种适应性强的园林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文化环境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联系,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生态宜居环境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状态的一种诠释,是生态文化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为此,在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之前,得进行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观等的生态文化教育,同时,把生态文化教育贯彻于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设计的始终,营建生态意识氛围;其次,把生态规划设计应用于建筑、建筑小品、公共设施等的同时,要让这些“生态实体”来演绎生态理念,讲出生态、环保的故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不同的载体来宣传生态理念,让生态意识植根于民众大脑,形成生态习惯。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是城市居民日常起居生活的基础场所,融入生态理念的居住区是未来住居环境发展的方向,其实质是现代的建筑技术与现代生态学理念的结合, 在设计生态理念住区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整体生态设计等原则,结合高质量的园林绿化、先进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及合理的资源优化利用等手段,建立住宅小区良性的、开放的生态循环系统,改善居住空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保证居民居住的自然性和舒适性,从而体现住区环境的生态、宜居。

参考文献:

1.杨丽.居住区环境分析中的CFD技术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0(1)

2.Steiner F, Young G, Zube EH. Ecological Planning: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andscape journal, 1987 (2)

3.Wana X R. SLraleaies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a fast-Grow in a urban development zone: A case study in Shannha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Enviranmental Sciences, 2002, 28

4.杨丽.如何营造生态宜居住宅环境.住宅科技,2011.5

5.鲁良栋,甘藏春,李晓玲.刍议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生态经济,2010

第11篇

关键词:公交站点;选址;影响因素;模糊评判;评价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bus stops, the fuzzy evaluation matrixes are established, and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to evaluated the rationality of urban bus stations on their lines, which providing decision basis for bus stations construction, and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an example analysis.

Key words: bus stops; site sele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fuzzy evaluation; evaluation

公交站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影响着城市公交线路的分布,各个站点的选址不仅要适应城市区域板块的划分,还要控制数量的合理性,以避免因公交站点过多而造成公交车降低运行速度、增加公交公司运营成本。而如果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过大,分布过于稀疏,则无法满足人们对公交出行的需求。

传统的公交站点选址方法主要是根据交通部门划分的线路,在城市道路实地考察,偏重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最后汇总市民意见,根据需求呼声最大的确定线路建设方案。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交站点的选址因素,通过模糊评判法对公交站的设置判断其合理性,为公交站点的设置提供决策依据。

1 公交站点常见的选址考虑因素

1.1 土地利用性质

公交站点选址首要的考]因素是该站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性质,因为土地利用性质影响着该地方的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设置一个站点所要考虑的土地利用性质可以分为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性质的用地。如果某地点周围广泛分布着住宅区,那么这里的出行产生交通量就会很大;节假日及周末,旅游景点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工厂企业在上下班时段,人流量也会相应增加。其它性质的用地比如公共设施用地,公交站点应该与其他公共设施紧密衔接,如衔接得不好,人们会选择较方便的小汽车出行,这样会增加交通压力。公共设施包括公园、医院、学校、名胜古迹景点等,这些地方在上下班、上下学以及节假日时段客流量较大,合理地设立公交车站有助于缓解人流拥挤,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在这些地方设置公交站点较合理,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提高出行效率。但是公交站点的设立应该避开以上设施的正大门,尽量靠左或者靠右一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流密度[1]。

1.2 站点及线路的影响

选择公交站点的位置需要考虑两个站点之间距离的长短。站点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公交车的运行速度以及人们的出行时间。距离太长,不方便人们的乘坐,增加换乘时间,进而增加了人们在路上的时间;距离太短,会增加公交车辆的停车次数,从而会造成交通拥堵。设立太多的公交车站,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

公交站点的设置经常会一站多点,因此,公交车站选址应考虑以下方面:(1)其它线路在该点设站的影响,如果选择的地点也是其他公交线路设置的站点,且该站点设置的公交线路数太多时,就会对公交车辆进出站点的时间和乘客进出车站的拥挤度造成影响。因此,如果在同一地点有不同路线的车辆设站时,宜设置并线站,但必须注意站点的通行能力要与各条公交线路的发车间隔相适应,否则将会产生交通堵塞,车辆营运车速降低,效率下降[1-2]。(2)具有相同下一站的线路影响,要与考虑的这条公交线路上从这一站到下一站去向相同的公交线路数目是多少,如若太多,则可以考虑不在这个位置设立站点。

另外,要考虑该站点附近有没有其它线路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站点附近是否有其它并行公共交通方式的存在,比如轻轨或地铁,如果并行轨道交通在该点附件设置有站点,则可以考虑不在这个地方设置公交站点。二是公交线路在该站点是否有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理想的公交应与其它交通方式构成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如果公交线路在该点与其它交通方式有接驳,则应该设置公交站点,以方便乘客的换乘,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2-3]。

1.3 乘客特性

乘客特性包括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和乘客到站的出行方式。人口密度是公交站点选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公交站点宜设立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如大型商业区、大面积住宅区、经常举办集会的地点等。在这些地方设立公交车站,一方面可以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另一方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让行人散去,减少交通拥堵。

人口结构对公交出行有影响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职业、收入等。一般来说,从年龄上看,一般是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出行选择公交的比例较高,从职业和收入上看,大部分的学生和普通收入的人群比较愿意选择公交出行。

乘客到站的出行方式也是影响站点设置的因素之一,在市中心地区,通常以步行到站为主,站间距比较短,而在非中心区域,通常是以自行车或其他交通方式到站,站间距的设置可以相对较长。

2 模糊综合评判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评判、选址决策中应用较广泛,是针对具有模糊性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评判的一种模型和方法[4]。其主要步骤是要找出需要进行评审的相关因素,主要通过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各评审要素的权系数进行权衡确定,并对评价的因素或项目确定评价的等级和重要性,再通过计算模型中各个评价项目的模糊评价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对评价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得出评价结果,从而获得项目的其可行性或者决策方案。

3 实例分析

结合柳州市36路公交线路在东环大道设立的广西科技大学站点进行模糊评判。

柳州城中区东环大道36路公交线路沿线有:广西科技大学,万达商业广场,无大型工厂,有3个居民小区,马鹿山公园。同一站点有其他公交线7条,其中与该线路的上一站及下一站均相同的有5条,无地铁;道路为双向通行。为36路公交车在这里设置站点的优劣性进行评判如下。

3.1 确定系统评审要素的集合

通过专家评议,确定需要进行系统评判的第一层要素是:U=U ,U ,U =土地利用性质,站点及线路的影响,乘客特性。

第二层要素U 是由对应i要素体系下的第j个指标U 构成,确定第二层要素如下:

U =U ,U ,U ,U =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U =U ,U ,U ,U ,U ={站点间距离的影响,其它线路在该点设站的影响,具有相同下一站的线路影响,其它并行公共交通方式的影响,其它衔接交通方式的影响}。

U =U ,U ,U =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乘客到站的出行方式。

3.2 确定各系统评判的权系数

为了反映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通^8位有关专家人员的评议,给一级评判因素U=U ,U ,U 确定各系统评判的权系数行向量为:p=0.45,0.30,0.25。二级评判因素U ,U ,U 的权系数为:p =0.2,0.3,0.2,0.3,p =0.3,0.2,0.15,0.15,0.2,p

=0.4,0.35,0.25。

3.3 确定评价基准及相应的价值量

进行评判的目的是从各个因素的角度进行综合判断设置该站点是否合适。按照设置方案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适合程度,把问题的模糊评判备择集划分为很合适,合适,一般,不合适,极不合适,把“很合适”和“极不合适”的价值量定在0,1的区间之内,用该区间的值表示模糊概念,确定评价基准集合为:E=e ,e ,e ,e ,e =0.9,0.7,0.5,0.3,0.1,即评价等级为5级,评判结果的数值越大表示越合适,越小则表示越不合适。

3.4 计算各评价项目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有关专家对各个因素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

先对土地利用性质计算模糊评价矩阵:

R=r

式中:r = , i=1,2,…,m; j=1,2,…,n。

即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中的元素d 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D=d =

则:由此得出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R =

对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进行加权,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S =PR = =

计算土地利用性质设置公交站点的可行度:

N =S E = =0.700

即:根据土地利用性质得知,柳州市36路公交线路在广西科技大学西门设立站点的可行度为70%。

同理,可得站点对线路影响的模糊评价矩阵及计算结果如下:

R =

S =PR =

N =S E = =0.706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体系;理论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管理的过程中,理论体系的建立又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情况下,对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管理体系相关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一下浅要的分析,对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的管理作进一步的了解,以期对今后的工程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工程的规划管理理论

工程的规划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相关活动设施的规划。从活动性质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工程的规划归类为两种,第一种是产业工程的规划,第二种是建设工程的规划;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将产业与建设工程的规划归类为两种,第一种是政府的产业发展与城市的建设规划,第二种是业主建设项目的规划。其中,我们可以将由政府进行编制的规划称之为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城市的建设规划,而由业主编制的规划我们可以称之为建设项目的规划。因此,我们可以将工程的规划管理具体的分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下面我们就城市的建设规划做一下浅要分析:

建设工程是组成人们生活所需的、舒适的、具有良好功能的通道与空间,对设备、管道、线路等进行安装是交通工程、房屋建筑、安装工程以及水利工程等建设工程的统称。城市的建设工程是由城市相关的建设以及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与居民需求而设计建造的市政公用的相关设施。城市的市政公共设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适应,所以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要利用超前、同步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就是说市政的公共设施要提前进行建设,并且在形成的能力上与生产性的设施同步。城市通过政府的建设规划管理来实现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而城市的规划管理就是利用供求之间的矛盾,制定公共设施的建设规划,然后从多角度进行建设实施。

2.工程的设计管理理论

工程设计就是对单项的工程在施工技术上与经济上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安排,是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设备应用到生产的渠道中,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通过单向施工所面临的不同状况,设计的过程主要分为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的设计两个部分,应用技术复杂的工程可以依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在实际管理阶段相应的增加技术设计的阶段。工程的设计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产品生产的设计管理、建设场地的设计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下面我们就建设场地的设计管理做一下前要分析:建设场地的设计就是通过结合场地的地质、地形、气象、环境等相关自然情况,在满足生活与生产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按照各方面投入最少,但是取得成效做好的原则下,对场地内的建筑与各种交通运输管线进行合理的布置。在建设场地的设计管理中,要对影响场地总平面布置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认清主次、妥善管理。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节约用地、绿化环境、生产工艺的过程等。

3.工程的建设管理理论

工程建设就是将将项目设计变成现实的过程,也是建筑从准备工作开始,经过设备安装、设备使用、竣工验收再到交付使用等一系列的过程。工程建设质量的高低、投入资金的多少、建设过程的节约浪费、施工进度的快慢都将给业主的利益带来巨大的影响。工程的建设管理,就是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使工程的造价尽量达到最低、施工的时间达到最短。工程的建设管理可分为以下几种,分别是项目建设的准备管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以及工程施工的造价管理,下面我们就工程施工的造价管理做一下浅要分析:

工程的施工造价会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带来直接影响,施工造价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与经营者所创造价值在货币上的反映,是整个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程的施工造价主要是通过工程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

4.工程的使用管理理论

在工程交付使用之后,会因为自然的因素是其在工作能力、使用价值以及精密程度等方面逐渐下滑,有些部分还可能先于整体出现损坏的现象,这就要求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保养及维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要对工程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改造,其中包括生产工艺的改进、建筑及设备的改造、产品的生机换代、新型燃料的利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污染预防等等都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而这些都必须通过管理的数段来实现。

5.总结

工程建设是基于工程的管理之上的,因此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只是就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等管理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与了解,并且就各管理中相关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充分说明了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在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阐述,对今后的工程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促进工程建设行业合理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吴文武.工程管理的两种思维方式及工程管理的检验标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